在线客服

企业审计整改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审计整改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审计整改报告

篇1

开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

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根据红河州审计局关于《开远市2019年至2020年7月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红审调报〔2020〕8 号)反馈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整改工作研究及部署会议,责成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现将整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关于“重大政策及推动清欠工作措施落实方面存在审核把关不严、清欠台账不实不细,存在少报欠款行为”问题的整改。

审计调查报告中指出“开远市住建局清理拖欠款审核把关不严、清欠台账不实不细,导致少报拖欠款132 250元,影响清欠账款数据库的准确性”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开远市住建局与云南朋阳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3月7日签定《开远市人居环境提升(二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合同,合同价暂定:28 457 000元,质保金5%,即1 422 850元。项目已投入使用但未结算,在未收到结算审核结果前,我局不能确定项目最终结算价,为保证资金安全,按合同规定扣质保金为审定工程总造价的5%后,按暂估的6?000 000元欠款进行清偿,待结算审核报告完成后再按结算价支付工程欠款。

二、整改情况

在收到审计调查提出开远市住建局少报欠款问题后,我局及时整改,于2020年9月8日已筹集资金归还剩余欠款132250元。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篇2

首先,企业领导层配合度不足,导致审计报告应用上的不到位和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于具体的财会管理实际。其次,审计报告应用及问题整改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造成结果应用不能有效落实,监督约束难以真正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了审计报告的有效利用,造成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长期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有效提升。

二、审计报告有效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内部审计报告积极应用能够有效落实企业发展目标,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及管理现状,帮助其制定更科学的预算目标。其次,内部审计报告有效应用能够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实现有效风控,将一切风险最大限度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长时间问题遗留给企业造成实质上的风险与损失。再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辅助,其结果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保障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三、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报告的措施与建议

前文我们已经简要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及结果应用对于整个企业管理工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想要实现内部审计报告的充分利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审计报告规范性

首先,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要坚持三方面原则:客观性、重要性与简洁性。客观反映内部审计工作所发现的财务问题;重要性是指财务问题的指出要区分轻重缓急,帮助企业管理者能够在后续整改工作中更好的分清重点、了解主次,达到事半功倍的整改效果。简洁性是从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出发,力求语言精炼、条理得当,避免内部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和混淆,提高内部审计报告利用的效率。其次,在内容上内部审计报告要重视问题发现的正确性、及时性、客观性与完整性。便于企业管理者能够以审计报告为基础开展更多相关工作。在内部审计报告的整改意见给出上,要重点强调建设性,避免意见模糊给整改工作带来的影响与阻碍,提高整改意见落实质量。

(二)审计报告落实机制

首先,对审计报告进行及时公布,并根据整改意见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要求将整改责任落实在具体部门及管理人员头上,避免职权混杂。其次,根据各部门不同情况进行单独的内部审计问题汇总与数据库建设,将历次内部审计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对应相对的整改意见,避免同一部门统一问题繁复出现,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及整改意见落实质量。再次,内部审计报告结果落实期间,应周期性开展整改问题落实研究会议,并邀请主要部门负责人及监督方参与,并对尚未解决的问题重新分析讨论,跟进问题落实进度,避免拖沓和因为整改意见不当而影响整改效果的问题发生。再次,将内部审计报告中的整改问题落实情况与具体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挂钩,建立以整改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核体系,避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层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三)打通部门闭塞,提升财会总体质量

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报告也应当重视其在部门沟通协调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走访、审计、调研,不仅要发挥财务数据分析调查的作用,也应当积极发挥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桥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这一方式,传达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基本精神,实现领导层、部门间的有效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本身也能够扫清障碍。

(四)加强审计人员财务素?B提升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虽然在素质方面较前些年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员队伍建设也是刻不容缓。尤其是为了加强内部审计报告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及效用发挥。在审计人员的选拔与考核中应当重点强化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吸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审计人员队伍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其财务素养。此外,要加强对审计人员队伍本身的规范与约束,尤其是要重视职业道德培养,通过系统性训练和授课、培训等形式加强职业道德以及审计人员职业敏感度提升,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以及内部审计报告的有效编写,为落实整改意见创造良好基础。

(五)内部审计报告与财务核算有机结合

篇3

当前的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了整改效率低下,无法充分体现政府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首先,当前的审计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再经过审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确认、领导签字等环节,一般需要1~2个月来完成该审计流程,对于特殊的审计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需要进行整改的工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并且也不具备相应的证据可以使整改时间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导致整改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审计整改效果的不突出

首先,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检查的问题并不重视,在整改期间只是完成了表面上的整改工作,并没有深入认识到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被审计部门只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但是没有相应的后续整改计划,导致每年的审计工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改,不利于审计整改计划的全面实施。最后,被审计单位并没有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看待企业的审计整改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暂时整改只是为了应付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工作,企业的后续发展收不到审计整改的成效。

(三)审计整改的责任追究尚未落实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中的出现的问题只是勒令其进行相应整改,并没有深入开展责任追究,导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于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也得不到有效实施。对于这种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缺乏警示性的审计整改工作将直接造成部分单位无视相关审计整改制度,并且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

二、影响审计整改的因素

(一)审计整改缺乏相应的整改制度

目前,我国的审计制度建立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整改措施。首先,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对于需要进行工作整改的单位,在整改工作完成后,没有将相应的审计整改情况交到审计负责部门,不利于妥善监督审计工作的后续进展。其次,缺乏相关的审计整改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考核中没有纳入相关的整改知识考核,导致整改工作不彻底,留下审计工作上的遗漏。

(二)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陈旧

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观念,甚至认为审计工作就是进行审查监督,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正确的审计观念指导。并且在审计部门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限,缺乏大量的专业的审计人员,所以应该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服务理念,才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

被审计单位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考核指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审计机关提出的管理项目和要求并不重视,甚至会采取随意应付、消极懈怠的处理方式,对于整改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被审计单位即使是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审计整改,但是其管理层也未必能够进行整改报告的仔细研究,对于整改中的问题不能做到监督的作用,忽视审计整改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三、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审计相关人员的整改意识

对于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树立为企业的服务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积极落实审计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不但要经常增加自身的专业审计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士,提出更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案,并积极协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完成审计整改工作。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要深刻认识到整改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促进整改工作的有效实施,并坚持将整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整改工作的责任意识。通过与审计部门形成良好的监督督促关系,协助并配合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整改方法,使之有效的运用于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过程中[3]。首先,审计工作部门在形成审计报告的初稿时,应该加强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并要求被审计部门严格制定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制度,并明确整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督促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于审计中出现的整改方案,需要审计部门分配到个人任务,严格监督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情况,做到每件整改工作都要具体落实,并收到最终的整改报告。

(三)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

篇4

(二)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价值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并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主任及成员。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整改不到位或屡查屡犯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上述方法加强审计经济成果的落实,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利用。

(三)建立跟踪机制,加强后续审计,开展审计“回头看”工作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督促审计意见及建议的落实,有选择地开展后续审计,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形成闭环管理,解决“审而不改,审用脱节”的问题。可以针对全年的审计项目整改事项进行排查和梳理,着力跟踪历史遗留问题和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决策,根据决议结果开展监督整改落实工作。

(四)提升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

发现问题、披露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审计评价是审计部门的职责,但对问题的处理或进一步落实整改,涉及许多人和事,则是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仅起监督和报告的作用,不能直接去处理,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业务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作用,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建立审前、审中、审后的全过程沟通机制。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经济成果,如通过开展其他费用专项调查和线损管理审计调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营销部、财务部、基建部等,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避免重复监督,业务部门能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夯实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优化管理流程,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经济成果转化率。

(五)扩大审计经济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供电企业可以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实行定期报告制度

编制《审计综合分析报告》,就审计结果向公司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形成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推进制度机制着眼,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企业经营管理和主要业务流程中深入分析,查找根源,揭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是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规避经营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益最大化。

(七)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长期的业务积累和经验判断会影响到工作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加大内审人员专业培训力不断加强度。通过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如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写出培训心得,有助于培训效果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扩展其知识结构,优化审计队伍结构,适应不断拓展的审计业务需要。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做到依据充分,取证适当,才能进一步提高确认程度,提高审计质量,做到客观公正,最终提高审计经济成果利用率。(八)审计与纪检相结合,提高工作实效性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时,可将线索提供给纪检监察部门,经进一步查实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将较具体的举报线索交由审计部查证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与纪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也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人力、财力。审计与纪检同作为供电企业监督部门,可发挥协同监督的作用,以实现管理效益。

二、供电企业审计经济成果运用目标和方向的探讨

与被审计单位建立沟通机制,沟通方式主要有:在实施常规审计项目期间,对前期审计整改事项进行“回头看”,持续跟踪,加强后续审计,督促审计经济成果有效落实,确保发现问题得到全面纠正和整改。同时通过审计人员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起到了“审、帮、促”的作用。

篇5

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0 前言

现今一些企业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认识不足、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都会严重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本文主要从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转变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等几方面对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进行分析。

1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内审工作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业务范围涵盖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一些企业受到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知识结构的限制,内审人员不能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成果的操作性较低、内容比较贫乏,不够全面。审计成果的质量会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与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如果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低下。

1.2 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有待转变

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多年来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组织的影响,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找茬”,不重视内部审计结果,因而影响了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企业经常将内部审计作为查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却没有将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导致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1.3 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在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未形成系统性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到位,审计部门只有审计建议权,没有审计处罚权,当被审计单位消极对待审计结果时,审计成果就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未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问责和考核机制,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存在表面化,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并进行自查自纠,从而存在屡审屡犯的现象。

2 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成果的质量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审计领域和技术的不断拓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防犯审计风险,准确使用职业判断对经济活动做出判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首先,应确定审计的目的,做好审前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其次,加强对项目审计的组织,制定审计方案,对审计人员组成、程序、时间及审计重点等做出详细安排。第三,做好审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开展审计培训、通过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落实三级复核制度等,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第四,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保证审计报告是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第五,加强对内部审计后续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开展了整改工作,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整改是否落实到位,对整改结果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后续工作管理还包括对前期的审计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对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通过加强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确保内部审计结果为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2.2 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

内部审计成果是企业领导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经营情况,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沃土。因此,要提高企业内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是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实践证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才能顺利有序的开展。二是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性质、任务和服务宗旨的宣传,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使被审计单位明白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保健医生”,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知、理解和支持。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思想,树立宏观意识,消除运用内部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的错误思想,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作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2.3 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

要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整改的报告制度。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或审计报告之后,应组织相关的责任部门召开专门的整改会议,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形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预防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并上报整改报告和整改证明资料,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被审计单位还要举一反三,开展对照检查和自查自纠,避免同类问题屡审屡犯。其次,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跟踪检查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审计整改工作履行监督职能。为保证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不走过场,审计部门需对审计整改工作开展跟踪检查和考核,确保全面纠正不规范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第三,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问责机制,明确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追究标准和方法,将整改结果纳入个人及单位绩效进行考核并应用到干部考察评价机制,对于拒不整改、整改不认真或整改不及时、屡审屡犯等行为进行惩处,深化审计成果的运用,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3 总结

通过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分析,将存在的问题阐明,并对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当前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审计整改的效率低下

近年来,审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保驾护航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工作中推进和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但是目前,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由于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往往是在收到审计报告之后,才开始进行审计整改工作,虽然整改期限由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是整个审计整改工作的流程过于繁琐,在问题出现的时间与开始整改的时间之间留下的间隔过长,直接影响了审计整改的工作效率。另外,需要进行整改的工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导致整改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审计整改屡查屡犯

一般由设计项目主审人员或组长去兼顾此工作,这样实施的前提下,显然对应审计人员审计任务繁重,但同时其又要去兼顾相应的整改工作的实施部门,不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由此出现屡查屡犯的问题;具体实施方面,应当针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去促使其得到提高。同时也应当强化审计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完善审计队伍建设。

3.审计整改的责任追究尚未落实

审计整改状况是最终衡量审计工作的根本效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当前的审计整改工作中仍存在着审计整改推进缓慢,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等诸多问题,甚至部分审计环节中出现相互包庇的现象,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到位,挑战了审计的权威性。可见,审计整改对于审计工作效果的实现、被审计单位自身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影响审计整改的因素

1.审计整改缺乏相应的整改制度

审计整改通常是指相关单位依据审计报告提出处理决定或建议,及时有效地纠正和改进违法犯规问题,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促使所在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没有建立审计整改结果的公开通报制度。对于一些拒绝整改或者整改不彻底的单位,应该进行公开通报予以警示,相对而言,对于整改效果比较好的单位,应该通报表扬,以此促进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陈旧

重审计轻整改,审计单位后续追踪不到位,人员精力不足。当前发展中,审计机关在此部分工作的开展方面,往往以上级审计机关要求跟踪回访的项目为准,继而去监督这部门的审计整改情况,审计回访率和整改资金比例较低,不具备全面性。

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

审计整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还应包括主管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参与及协调配合, 以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 使审计整改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部门审计单位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等主观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出现了“选择性整改”的现象,蒙混过关等现象较多,不利于整改的有效落实,还有些被审单位敷衍蒙混,拖延,避重就轻;整改部门间协作不到位,互相推诿制约整改进度]。

三、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的策略

1.加强审计相关人员的整改意识

新时期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被审计单位,应当着眼于长远发展,而非仅对眼前利益过分关注,审计相关人员应当充分理解审计工作的根本内涵,从领导层重视做起,继而在单位的发展中,有效强化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得单位内部能从上到下,各阶层的员工去有效转化以往的排斥观念,从而实现对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整改的关键地位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去更积极配合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的发展方面,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关问题与建议,企业内部人员应当认真反思,结合具体行动进行反馈,从而真正意义上完善企业发展和提高审计整改率,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2.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

提高审计整改工作实效,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行顺畅的审计整改工作制度体系,为提高审计整改工作效果提供系统完整的制度保障。同时,审计整改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不是单靠个别力量或凭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整改办法,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将审计工作落实在实处。具体实施方面,应当针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去促使其得到提高。应当强化审计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完善审计队伍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使得整个审计整改工作能更合理开展,确保审计执法工作廉洁、文明且公正等,为被审计整改企业留下良好的影响,这也有助于整机审改工作的更有效落实。

3.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

虽然审计部门本身的工作并不担负追究责任,但是并不代表着对责任追究工作的放任不顾。审计部门应该深入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应用中,确保企业的规范性运作,针对在对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报告,督促被审计单位采取合理恰当的整改措施,以避免对企业发展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另外,对于给企业造成审计整改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建议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协作共同承担追究责任,加大整改问责力度,完善企业的审计整改工作,使审计单位的监督职能过渡到其权利执行的范围之内。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完善跟踪,使得对应审计整改工作监督制度能得到有效强化等,从而避免出现或减少审计整改工作不能实施评价、跟踪等问题,进而以整改促发展,以问责促整改,如此循环,使得审计整改工作更具全局性与连续性,推动其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对于稳定企业财政经济运转起着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面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的运营以及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案,不断强化审计整改工作,提高行政机关的审计质量。

篇7

Key words: interior audit;hinder audit;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52-02

0引言

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的呼声越发强烈,内部审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企业的和谐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以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

1以人为本,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结构

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是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反映其独立程度,也反映其在企业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力所在。

1.1 组织位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年)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治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关于内部审计的界定,也是未来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方向。

1.2 人员配置审计的新定位、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内部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配置适应审计项目要求的人才资源。①为审计机构配置复合型专业人才;②充分调配企业的人力资源,甚至聘请外部专家。

2与时俱进,重视审计观念、内容、手段的发展

2.1 转变审计观念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顺应渐进的,内部审计机构要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大局,全面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

2.2 拓展审计内容在新的历史使命下,加大增值型审计力度,应当重点把握:①以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为重点;②以整合企业资产为重点;③以强化成本管理为重点;④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重点。

2.3 创新审计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它展示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激活了人才的需求,更是对人才整体的较量。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审计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3重视后续审计,促进审计意见落实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内部审计师所进行的后续程序是指他们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受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续审计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03年6月1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八号―后续审计》出台,对后续审计做了具体规定,强调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适时安排后续审计工作,并把它作为年度审计计划的一部分。做好后续审计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3.1 熟悉审计报告,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找准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逐条列出后续审计清单,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基础。

3.2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答复的一种书面文件,是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一项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是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具体体现。

3.3 关注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后续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关注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已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所述的已经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有没有言过其实的情况。三是看是否存在根本未整改,而审计回复中报告称已经整改的情况,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

3.4 重点审查未整改问题并分析未整改原因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都要做好审计日志,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3.5 认真做好后续审计记录基础工作为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认真做好审计日记。认真收集整理好各类后续审计资料,并做到审结卷成,归档管理,以便索引查阅。

4沟通中融洽,营造和谐审计环境

沟通贯穿审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更高效率的完成审计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4.1 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在准备阶段应了解被审计对象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式、基本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以往年度审计情况、企业的历史沿革、存在的主要风险等。召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审计涉及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审前会。通过审前会可以使被审计对象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性质和具体安排。

4.2 实施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环节主要体现在审计访谈上,做好充分的访谈准备是实现良好的沟通的关键。审计人员在访谈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分析具体事项的主客观因素,预见访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被访者可能出现的反应,组织好谈话结构;充分听取意见,在保持访谈主动和控制地位的同时,给予被访者表达的空间,在访谈结束前给被访者时间进行补充。重要事项向不同层次人员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访谈结果调整下一阶段访谈安排,确保掌握所审计事项的全部信息,避免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结论失误。

4.3 报告阶段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提出书面意见,并将该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避免今后出现异议。

4.4 后续审计阶段就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情况、存在的困难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同时征求其对审计的反馈意见。

5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过程,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学习实践中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本领,转化为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转化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和作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审计理念,推动内部审计持续发展。

篇8

一、企业审计整改工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的审计结果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很多企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但即便如此,一些问题也是屡查屡犯,很多企业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些企业在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不够统一

一些企业的领导及干部对企业审计整改工作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他们不愿在审计整改工作上给以大力的支持,因此,企业审计整改工作在外部环境上也有待改善。在审计企业内部,由于对企业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些企业甚至将企业整改工作当作是一种企业资金补充的途径,在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审计整改工作便被迫停止。

2、发展不够平衡

对一些领导重视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企业来讲,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就较大,所能收到的成效也比较客观。但是审计单位往往独木难支,审计整改的结果也不够理想。在企业审计内部,由于不同企业领导有着不同的整改认识及意见,这常常给企业审计工作带来不同的整改结果。从这方面来讲,一个主动协调、积极推动、举措创新的企业,不仅是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前提,而且能够收到“一子投秤、全盘皆活”的良好链式效应。

3、 整改不够彻底

对于一些审计企业,它们依然存在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等错误的观念,它们主观上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性整改”。当涉及到对它们有利的部分如一些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它们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然而当涉及自身利益时,比如挪用企业公款、纠正企业之前发生的遗留问题时,企业审计单位则会抱着极其消极的态度,草草了事。另外,对于那些属于企业管理体制及机制范畴的问题,如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合理,由于这些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安排,因此企业审计单位不会对其整改彻底。

4、做法不够科学

从企业内部审计来分析,企业审计机构普遍采取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也就是说由主审人员或审计组长来跟踪落实审计整改情况,同时指导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资料收集工作。虽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审计人员熟悉整项整改工作,在保证工作连贯性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审计整改工作极其繁重,如果审计人员既要监督审计整改工作,又要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无疑加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有时候审计人员真的是分身乏力。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审计人员抱有畏难情绪,造成“重审计、轻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原因分析

1、认识偏差,造成整改困难

思想认识水平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从被审计单位层面看,体现在“四个存在”,即:存在对立情绪,认为大家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存在开展整改后怕丢“面子”、怕影响威信等模糊认识;存在混水摸鱼的思想;存在拢络人心、捞政绩的思想作祟。从领导者的方面看:主要是担心因为审计整改把各方面搞死,激化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审计人员看,存在早不看见晚看见、犯不着得罪人的思想;担心问题扯大了,领导责备、同事轻视。

2、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整改困难

虽然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单位都建立了一定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企业所建立的审计控制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健全,所制定的审计标准也不够高,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背离,审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和可操作性。

3、考核奖惩力度不够,造成整改困难

从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企业监督及检查力度不够而造成的,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及沟通,使得企业很多内部环节都流于形式化。于此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缺少健全的奖惩考核制度,再加上受奖励资金的制约,加大了企业实行奖惩制度来监督审计整改工作的难度。

4、机制缺失,造成整改困难

一是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说是制度本身有缺陷和漏洞,执行存在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情况,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解决。二是由地方财力匮乏,造成有些被审单位改变项目和挪用资金,处理时领导有于心不忍和给予保护的倾向。三是领导关注不够,没有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科学的问责制度,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由审计机关唱“独角戏”。

二、企业审计整改的对策

我国在2008年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关企业审计整改的工作会议,这项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它为我国企业进行审计整改工作创造极好的外界环境。会议中提出,要做好企业审计整改工作,企业审计人员就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本文在本次会议的基础上,认为做好企业审计整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及义务

在企业全体整改工作人员面前,制定明确的审计整改时间要求以及相应的惩罚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审计单位在审计整改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于此同时,在企业审计单位内部,还应在原有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加设监督整改环节,并将监督整改环节放在同审前调查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详细的实施细节,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学习。最后,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被审计单位向审计单位定期报告审计整改工作进度的制度,该制度具有追究被审计单位相应责任的“法律”效力。

(二)从机制及制度两个层面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效率

在2008年由国务院召开的有关企业审计整改的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应该将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结果列为各二级单位粘度考核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将其与单位领导的业绩考核相挂钩,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必定会更加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从而使审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得到解决。另外,企业审计单位应该实时跟踪审计整改工作进度,企业各部门在进行人员选拔的过程中应该参考企业审计单位给出的意见,从而确保企业审计整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并规范企业审计整改工作

在企业审计整改过程中,除了要明确界定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单位外,还必须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在审计整改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对于那些属于审计管辖范围之外的工作应该交由企业其他部门来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审计整改结果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审计机构中设立专门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机构,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强化监督审计整改结果,而且还有助于企业落实审计整改工作,从而为企业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及发展,企业审计人员必定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事项,这就要求企业审计人员在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审计通报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审计管理水平,不断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莎.关于商业银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经济,2002;5

篇9

一、审计整改不力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建议得不到有效执行,审计问题没有彻底整改,审计发现问题还存在反复发生,影响着审计结果利用。事实上,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规范管理、合法经营的意识不强,忽视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致使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主要领导的重视,审计整改工作是很难开展和深入的,也只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审计结果才能真正地得到转化利用。

(3)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4)监督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只重视监督形式,忽视内部控制互相制衡的作用,监督不到位,监督过程中由于碍于情面,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批评、教育、处理不到位,放松了责任追究,使问题屡屡发生。

(5)审计力度不够,权威性不高。有的企业审计机构不独立,或未设立审计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审计覆盖面偏低。

二、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措施建议

为充分发挥审计在查处违规、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等方面的作用,必须认真搞好审计整改和落实,使审计工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事实上,由于缺乏系统性,有些问题年年查,年年有,可能这个部门发现了问题,该部门进行了整改,又在那个部门发现同样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审计结果利用,制约企业发展。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制度和执行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通过审计问题整改,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一是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要相互制衡、协调运转,要按照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该上会的要上会,切实保障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二是要加强预算、资金、投资、物资设备采购等重要环节的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避免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合理授权、清晰职责,避免审批权限过分集中,形成集体决策、民主决策,使权力受到监督,确保内控体系有效运行。三是要扎实提升执行力。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关注管理过程中岗位人员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督和流程控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发挥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建立部门沟通机制,促进审计问题的系统整改

审计整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虽然审计整改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但是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对下属单位业务上指导和日常监管,对问题加速整改、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将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建立部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审计专题会议,由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发现问题分类整理提交相关部门,特别是发现的重要问题要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了解各职能部门对于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专业性和主动性,与相关部门共同分析风险点、共同推动问题整改,通过发挥多部门监督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审计问题整改。

(三)将审计问题整改,纳入业绩考核体系

将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与业绩考核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一是要将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纳入“评先奖优”考核中。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要与“评先奖优”挂钩,作为减分或加分因素之一,对于不进行整改的企业或个人,情节特别严重的,在奖优评先中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影响年度考核等次。二是要与薪酬考核挂钩。审计整改的落实情况通过薪酬激励体系,促进员工增强对企业发展的关切度,切实保障审计结果利用,对于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好与坏,直接与个人薪酬兑现挂钩。三是要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强调审计的整改落实,将整改完成情况直接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职务晋升、职称晋升的评定内容之一。

(四)建立审计结果报告制度,促进审计问题的及时整改

建立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将重要、紧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问题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报告、通报,促进审计问题的及时整改,避免在不同部门或子公司反复出现。利用公文流转或年度会议的形式,对公司治理或经营管理存在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予以警示,通过自查自纠,防止同一问题在其他部门或子公司重复出现。通过对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提炼,建立审计案例库,以案例库、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为载体,为公司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撑服务,以案说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五)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篇10

上汽集团审计室职能上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日常领导。成立至今,上汽集团审计室一直致力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面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积极转变观念,对审计业务实施了重大调整,由以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为主的传统型内部审计,转变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导的新型内部审计。

一、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即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各类条件的总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导向、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企业一般无法实施控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内部资源配置、运行体制保障、审计职能赋予、质量控制手段和外部资源利用等,企业可以加以控制并不断完善。

上汽集团十分关注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2007年以来已两次对部分主要企业的审计环境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初对下属全部6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实施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2)审计独立性;(3)审计业务开展;(4)审计工作质量控制;(5)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以及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调研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及整车(乘用车)板块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比较理想,目前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板块企业受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总体相对薄弱,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较难满足既定要求,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应当首先从完善内部审计环境入手,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底稿以及内部督导三个方面。

1.完善工作流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上汽集团审计室吸收合作外方(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菲亚特等)并消化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及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以往的工作流程相比,现有流程主要优化了初步调查、中期沟通、启动/结束会议、后续跟踪等环节,实践证明上述这几个环节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1)初步调查。在审计方案制定前,通过收集/查阅相关信息(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等)、访谈、现场会议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拟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对收集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优劣对审计活动的最终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

以往我们对初步调查环节虽有关注但不够重视,也未将其固化为一个必要的审计流程。在与合作外方的几次联合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非常重视初步调查,前期会安排很多访谈、现场会议等,有时候初步调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超过现场审计。而我们以往即使开展初步调查,也仅仅是收集、查阅一些基础资料,也正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致使我们忽略了其重要意义。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优化现场审计程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2)中期沟通。即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结论时发现,并由其反馈管理层行动计划的过程。良好的中期沟通将有利于保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但是与具体负责实施的相关管理层及员工的沟通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口头形式的,并不要求对方书面确认,而且也不要求书面反馈相应的行动计划。由于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时而出现在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发现的后续整改。同时,由于未事先确认相应的行动计划,后续整改的效果也缺乏保证(朱宪,2012)。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现已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中期沟通流程,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单独出具统一的沟通单,明确问题性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增值建议),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同时要求管理层(一般是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审计发现。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认了审计发现,马上要求其补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改变了以往在总体审计报告完成以后,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行动计划的方法,提高了缺陷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朱宪,2012)。通过优化中期沟通流程,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显著提升,相关问题基本均能按期整改,由此可见中期沟通流程的重要性。

(3)启动/结束会议。即分别于现场审计开始前和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启动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内容、目的、程序、时间安排以及总体评价标准等;结束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结果。启动、关闭会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层和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除了所有信息充分沟通交流外,启动会议要落实重点审计事项的被审计责任人的人力时间配合工作;结束会议要落实审计结果的整改计划,由于所有审计结果整改责任均需单位主要领导承担,所以,关闭会议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逐一审核所有缺陷的内容、原因,整改计划的内容、措施、时间、责任人,若整改计划需要诸部门协同实施时,更需要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决定牵头责任人和协同人,避免产生可能的整改责任推诿、扯皮现象,以确保所有整改计划能有效实施。

(4)后续跟踪。即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只有完成后续跟踪,一个审计项目才能最终关闭。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一般每半年定期跟踪已实施的审计项目的后续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要求其将结果上报集团相关审计项目负责人复核。对于未按期整改事项,我们还通过发出正式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一步督促企业完成整改(朱宪,2012)。后续跟踪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保障,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将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

2.优化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了审计工作。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内部督导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目的,设计并使用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为确保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标准工作底稿。上汽集团审计室针对不同审计类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在内的各类标准工作底稿,其中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设计有审计报告文件夹索引、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意见征询记录、审计任务清单、审计计划、审计进度跟踪表、董事会议题清单、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任审计调整事项明细表、历年指标完成情况表、内部控制检查记录表、缺陷等级认定表、问题沟通单、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说明以及廉政工作说明等一系列标准底稿。建立标准工作底稿,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以保证其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够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上汽集团通过创建审计作业系统,推进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化。目前,审计作业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设置复核功能,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二是,通过设置底稿关闭功能,有效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随意变更;三是,通过设置检索功能,方便工作底稿的查阅(朱宪,2012)。

3.强化内部督导。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近年来,集团审计室抓好审计计划制定、工作底稿复核等常规内部督导工作的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目前,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进度跟踪表(甘特图),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进展情况。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使督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工作进度和方向,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朱宪,2012)。

三、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即由相关人员实施的、旨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手册,以及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的活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其中内部评估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由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负责实施。

1.内部评估。上汽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下属二三级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近一百家,需要在下属企业和总部两个层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

(1)下属企业。从2007年开始,上汽集团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机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审计工作月报,汇报各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情况(跟踪主要经济指标,目的是及时发现风险,以便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同时,上汽集团通过年度工作评价,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考核制度。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机构独立性、工作覆盖面、贡献度(审计建议等)、月报及时性/准确性等。通过上述措施,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充分重视。

通过与合作外方的业务交流,我们发现定期实施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也是其加强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估手册。下一阶段,上汽集团审计室计划建立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定期评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研究合作外方的质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评估手册,明确评估内容及方法。

(2)上汽集团总部。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为后续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资产重组,2012年上汽集团对《内控手册》进行集中修订。同时,审计室也对《企业内部审计手册》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明确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程序及要求。上汽集团实施的质量评估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个审计项目,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项目评估,即每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已实施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周期性评估,即由审计人员不定期抽取部分已实施完毕的审计项目样本,进行交叉复查。

在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1)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2)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及时性;(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完整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5)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恰当性及有效性;(6)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审计项目评估的评分标准,通过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还将应用于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

2.外部评估。外部评估由组织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负责实施(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在中国,外部评估还不是强制要求,而且定期实施外部评估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鉴于此,现阶段企业首先应当致力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内部评估,在提高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吸收并消化合作外方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督促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S].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04-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05-01.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S].2012-04-17.

篇11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审计工作研讨会议精神,2008年6月份,公司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审计整改工作的通知》(陕电审综[2008]2号),全面安排做好国家审计署对电网企业审计涉及七个方面问题的自查自纠,以及2007年公司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公司各单位认真对照通知要求,积极整改。10月初,公司召开审计工作专题通报会,将内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的整改情况和2008年国家审计关注的八项重点进行通报。由公司总经部下发督办单,将审计整改和督办责任明确到职能部门,确保自查自纠和审计整改的落实。10月29日,公司党组会议专题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公司贾福清总经理和陈栋才书记对审计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对2008年国家审计提出的八个方面重点要认真对照检查,全面进行整改,促进公司各项管理规范。

2、2009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党政负责人会议,再次安排部署国家审计提出问题的整改以后,公司审计部结合审计提出问题,充分征求财务部、人事部、营销部等16个相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修改、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后,下发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审计整改工作方案》(陕电审[2009]12号),成立审计整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审计整改的具体事项及责任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将审计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重大决策、执行公司规章制度、主多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五大类76项,逐项明确了审计整改的责任部门、配合部门、责任单位,切实将审计整改安排部署到位。

3、2009年4月份,公司审计部组成检查组,对咸阳供电局、安康供电局、安康水电厂、汉中供电局、宝鸡铁塔厂、宝鸡电力机械厂、宝鸡供电局、铜川供电局8家单位进行检查督导,分别听取各单位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了解整改工作安排,抽查了财务收支、税金缴纳、农电维管费收支、主业与多经产权关系和关联交易、价外资金收缴、电费呆坏账等事项的整改情况。经检查组查看整改资料和调查询问有关人员,已整改的问题均附有详细的凭证依据、文件说明和报告资料。检查组对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使用用户工程结余资金购置资产,历史遗留多经欠主业资金,变电站、线路杆塔占地土地证取证不全等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对无计划购置车辆、大修计划下达较晚影响当年费用列支,电费及往来呆坏帐核销不及时等问题,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反映,要求尽快协调解决。

从检查结果来看,各基层单位都十分重视这次审计整改工作,做到了安排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国家审计涉及到的部分问题各基层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当中,个别问题待省公司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后处理,审计整改任务在6月底以前能够基本完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依法治企和落实审计整改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心存侥幸、畏难回避,自查整改不彻底。个别同志对外部审计检查未发现,或通过做工作未予公开揭示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对自查问题的整改,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还有个别单位对待整改工作,不认真分析问题成因,作表面文章;不脚踏实地地改正问题,仍然抱着“摆平”的幻想。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和小团体的利益,认为已经“摆平”了,就不是问题。这不仅违背了依法从严治企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为将来留下重大潜在隐患。二是就事论事,穷于应付,防范措施不到位。对待整改,个别单位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特别是对于屡查屡犯,习惯性违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习惯型违规自誉为“打球”、“踩红线”的得意之举。有的单位整改的数字虽不小,可是没有触及管理本身,缺乏从根本上、源头上进行治理措施。还有个别单位把整改与日程经营作为“两张皮”处理,把整改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割裂出来,一边纠正以前出现的问题,同类问题还在陆续发生。三是强调客观,摆脱责任,问题解决不彻底。有的单位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解决不利。有的同志对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缺乏责任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前任遗留的问题,自己没有责任,怕得罪人。解决问题缺乏力度,片面强调挽救、弥补措施。片面强调历史客观环境和政策因素,缺乏对及时响应政策调整的正确认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依法从严治企的认识不高、措施不力;对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的认识不到位;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处理不及时等。各单位要实事求是地区分主、客观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要全方位采取措施,为整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整改工作按期、高质量完成。

三、完善措施,立足长效,推动依法治企及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依法治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公司前瞻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各项工作普遍迈上新台阶,公司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公司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中,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决策、依法建章、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的治企方针,正确把握依法治企的方向、节奏和力度,积极解决体制、机制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公司经营风险法律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努力建设信用意识强、管理制度严、公众形象好、经营业绩优、品牌美誉度高的守法诚信企业,公司呈现出了“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良好局面。国家审计署对电网企业的审计,是对公司系统工作的全面检验,有利于总结工作,帮助我们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应更加注重依法依规,高度重视自查和整改,主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强化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经得起各种检查、审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充分认识依法治企和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以此推动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结合审计署审计调查结果,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各单位要再接再厉,结合审计署审计调查结果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对于审计署审计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整改,积极落实审计署提出的各项建议。前一阶段整改未完事项,要抓紧进行落实,务必6月底前完成整改。整改结果6月15日前报送省公司。

(二)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整改质量。对于审计及其他内、外部检查提出的问题,要逐一制定具体整改措施,不留死角,确保整改的质量。需要纠正的问题,要不折不扣地予以纠正,坚决将整改落实到位。对历史遗留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对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问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整改政策不清或遇有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公司报告。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把整改落实工作引向深入。按照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要求,近期公司总部将组成联合督察组,对省公司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抽查,进一步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省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单位落实内外部审计、检查意见的督促与指导,切实将整改落到实处。

篇12

国有企业;审计成果运用;模式

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其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价值所在,是衡量审计工作实施的质量高低的体现。因此,研究审计成果运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乎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1审计成果运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从外部来看,国有企业系统面临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已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立体交叉的监督体系。就内部而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从严治企已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都要求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自我约束体系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审计成果运用体系,积极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最大限度的从内部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干部员工平安、经济平安。

2“三需求”为导向的“五服务”审计成果运用模式创建概述

2.1内涵以公司各层级的审计需求为工作导向,以多样化的审计报告作为载体,以务实的工作会议作为平台,以有效的机制建设作为保障,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在优先满足公司领导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审计成果在管理部室和基层单位的及时共享,使审计成果能更广泛、有效地满足公司各层级管理需要,推动公司依法治企建设和平安建设。

2.2特征①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审计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审计成果运用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和“自愿接受”,提高审计工作成效。②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即服务于公司领导决策,服务于公司绩效考核,服务于业务部门改善管理,服务于人事董事部门及监察部门的干部管理与廉政监督管理,服务于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提升。③以机制作保障。建立内审要情专报、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审计成果共享、整改督办、通报与考核等五种工作机制,优化审计服务流程,畅通审计成果运用路径,实现审计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

3主要思路与做法

篇13

一、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审计整改的重大意义,审计署2018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中新增设了“审计成果运用”一章,对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告知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按照管辖权限依法依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并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署、银保监会都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提出了要求,并指明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向。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整改现状

(一)内审定位不准,认识不足。内部审计是日常的“体检”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重视审计,轻视整改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监督”、“评价”职能,未把“整改”工作作为内审部门的责任;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整改意义认识不足,未能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方面思考整改的意义。内部审计部门主动争取领导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权威性不强,导致被审部门对整改工作不重视,审计建议采纳较少。(二)报告质量不高,针对性差。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报告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够引起领导层关注,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更是至关重要。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够精准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建议,达到合法、合规,提高效率的目的。深入分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内审部门对全局中心工作认识不足,对审计目的不清晰,审计工作偏离审计目的,对全局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突出重点,未能全面覆盖高风险业务、重点人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严格落实审计程序,造成审计底稿有遗漏,难以清楚描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定性不准,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不认可;三是审计理念落后,大数据理念缺乏。对非现场审计重视不够,未落实能精准审计,现场审计缺乏审前分析,审计手段落后、效率较低,审计内容仍以查错纠弊为主,对风险性问题和资产质量关注不够;四是审计对策针对性差,可操作不强,对业务指导、堵塞内控漏洞意义不大。(三)整改标准不高,效果不佳。商业银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限于操作层面整改,建章立制的少。存在屡查屡犯,前改后犯,审计成果运用程度不高。审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原因分析,较少能从内部制度、业务流程、人员等深层次分析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普遍性”的问题不重视,习以为常,思想麻木,难以正视问题;二是对“典型性”的问题原因分析不全面,无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三是对“倾向性”的问题分析缺乏前瞻性,分析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对被审计部门问题整改容忍度较高,随意性大,存在计中国乡镇企业部分问题未能从根本得到整改,而审计部门未能严格要求,致使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难以达到预期审计效果。(四)结果运用层次不高,影响力弱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利用率较低,多为就事论事的简单整改,对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结果未能与相关职能部门交流,未及时综合地研究分析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问题影响的深层次因素未进行充分挖掘,难以做到举一反三与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审计结果难以在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导致审计结果难以被有效利用与转化;三是还未将审计结果及审计问题的整改状况作为对相关部门干部进行考核、任免及奖惩的重要信息依据,也未将其作为单位决策制定的依据;四是审计结果在形式上表现比较单一。

三、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改进路径

(一)积极争取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促进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领导重视内部审计,能提升审计权威性,便于内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问题整改、制度建设、结果共享会比较顺利。内部审计要明确审计的目的,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审计发现的情况、整改措施、是否需要建章立制杜塞漏洞等情况,保障全局工作的意义,得到领导认同和支持。(二)强化对审计整改责任意识。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而审计整改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如果对审计整改不重视将会严重影响了审计目的的实现。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观念,把审计整改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自身的职责,从思想上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坚决杜绝整改不负责、虚假整改情形,确保整改不走过场,整改指导及时有效,树立“整改工作我有责”的责任意识。(三)切实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决定了审计整改的要求。审计报告应符合以下特征:一是准确性。主要指审深审透,对问题进行准确定性,避免模棱两可,避重就轻,切实充分揭示风险;二是实用性。主要是指审计报告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使得领导更加了解经营状况,风险现状;三是指导性。主要是指及时对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四是针对性。主要是指确保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所提出整改建议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建议不对症,难落实。高质量审计报告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具有发现能力,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更新审计理念,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坚持科技强审;鼓励审计人员按照自己实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审计、财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在审计现场,提高审计人员揣摩被审计人员心理及沟通技能,达到提高审计发现能力;集中培训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四)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为了避免出现审计结果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增值功能,创建内审结果应用办法十分必要。一是通过不同方式向不同层次人员展示审计结果。“向上”报告,“平行”建议,“向下”通报,并通过灵活多样审计简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传达审计成果,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使得全员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二是堵塞流程漏洞,完善内控制度。对于审计发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要深入分析发现的问题原因,是否存在新制度落实或新系统是启用,流程不合理造成的;是否存在均有明显趋势的问题,如同类问题发生的频率、金额变化。只有从流程、人员、制度等方面查找原因,完善制度才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三是及时揭示风险,避免损失。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充分预测存在的损失,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建立审计发现及问题整改共享制度。与纪检、人事共享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并将审计发现及整改情况纳入考评范围,对不重视整改或不落实有效措施的相关人员给予问责。

四、总结

内部审计整改措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不可分割整体。将“治已病”,“防未病”审计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并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人员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提升审计报告质量才能引起领导层的重视;领导层的重视是推动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向全员展示审计成果,并完善内控制度是领导层落实整改责任,提升商业银行价值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鲍国明.推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0(1)4-11.

[2]谢臻.坚持审计与业务协同促管理问题深层次整改[J].中国内部审计审计,2020(1)73-75.

[3]肖伟.做好三大转型履行好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与使命[J].中国内部审计,2020(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