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管理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管理学论文

篇1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篇2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程结构优化,建立适应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变过去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现象,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不同阶段,在各层次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2.2“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建设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为此,专业的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到相关设计单位锻炼或兼职,并有计划地适时选派有关老师到实践单位进修,了解设计市场发展的动态信息,了解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特点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优化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助教和助研,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指导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的重要方式。

2.3网络化实践教学库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库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开放式教学,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资源主动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库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优秀作业、文献资料和校外设计单位的优秀成果等。我们可以整合办学资源,分类编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在遵循常规教学管理原则,执行常规教学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还应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其一,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建筑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保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社会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各类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是个有力的举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社会人才资源对于学校教师教学的弥补作用,积极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其三,检查与评价。包括过程检查、教学督导、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教学评估等。此项工作的相继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目前提倡的开放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还应推动立体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行课程组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将高低年级学生组合在一个教学小组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中,让“各年级之间的学生可以互教互学,互相启发”。在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和总结中,实现由学生自评、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互评到教师点评的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四,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也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3.1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有了一支较完善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按照“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知识—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从各个层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认为,建筑学实践教学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应由五个部分组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开放式、实地式与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课程组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篇3

1.注重课堂教学.强调基础学习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更深层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好如下几步:

1.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传授知识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如在讲授“摩擦力的方向”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走路时.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这些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他们天天在走路,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去探究。

同样,通过演示实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自制了一根1米长的铁棒,一端用细绳紧密缠绕,另一端很光滑,让一男生与一女生相互“拔河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出乎很多学生的意料.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原因”,创设了积极而良好的课堂氛围。

1.2提供感性认识,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认识能力在形式概念、掌握规律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此方面我采用了: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掌握的物理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己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如在讲授”惯性”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打棋子”、“锤头松动时,撞硬物后变紧”等。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规律,从而解决学生对“惯性“概念理解的问题,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

1.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我在课堂上注重组织学生运用知识的练习。如在讲授”重力势能“和”动能”概念运用时,提出问题: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甲球静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滚动,则这两个球的动能哪个大?重力势能又是哪个大?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格外注重了这几年重要环节的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三物理教学中对尖子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出好的尖子生会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

新版物理课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减小,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吃不饱”的感觉。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成为尖子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2.1课堂注重拔高,对于那些尖子生,提出一些”稍高”的问题例如:讲到”浮力沉浮条件”时,我用一个玻璃球放入水中沉底。放一个乒乓球,则上浮至漂浮,而特制一个空心铝球让其悬浮.此时我适时地问尖子生:空心铝球受到哪几个力?从密度角度分析,铝球密度大于水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利用这些题先吸引住他们,激活他们的思维.对此类问题做更深层次地理解,通过对这些“额外”知识的探究,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沉浮条件”的真正意义所在,让他们真正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2灵活安排课外活动,体会物理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物理水平由直觉兴趣向因果兴趣发展.如在课外活动中,我领导学生进行“自制潜水艇”、“自制弹簧测力计”、“自制杠杆”、“自制简易密度计”、”简易家电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2.3在尖子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辅导及时.持之以恒.

对学生要求严格,培养他们多联系实际.多提出问题,重视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调整,此外对尖子生的培养还需要其他老师的配合,学生的努力只有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才能培养出尖子生,并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学生,收到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3.初三物理教学中,还要深挖物理命题标准,摆正教学中的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地思维.以适应多变的中考试题

现在的中考试题难易程度在逐步降低,但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这使我在研究中考命题上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篇4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篇5

高校公共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体育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快乐体育”、“成功体育”、“选项教学”、“俱乐部体育”等教育和管理模式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核心的课程改革—围绕着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总体进展较慢,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易推广和普及。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之本,要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打破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老师、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波、主动发展”的体育学习氛围,要求“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制仃教学大纲,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如何根据各院校的实际研究制仃出一套合理有效而易操作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体育学科及学分制相关文献3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详实的资料。

2.2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区内外试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10余所,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2,3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院0203级学生试行学分制管理后的学习兴趣、选项动机及上课的满意度等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分析

3.1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现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其特征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空和教师的灵活性等。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其内涵和形式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使之与本国国情、校情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国内外高校体育学分制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学年学分制,另一种是完全学分制,各有其优缺点。

3.1.1学年学分制。既保留学年制特色,又相应地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空、教师的自由度。这种体育学年学分制,只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教师较高的业务能力就能实施,一般情况下,实行体育学年学分制的高校都规定体育学习的年限(A)、学时(B)、学分(C),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X)、时间(Y)、教师(Z)等。目前,日本和我国等许多高校就属于这种模式。

3.1,2完全学分制。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学习自由思想的一种学分制模式,它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绩点制、弹性学制于一体,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就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认为完全学分制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适应全民健康的社会需要等方面将起更大的作用,更利于达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但由于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场地设备、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太高而难以实施。

3.2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

根据玉林师院培养目标,生源,师资、办学规模与实际情况,我们拟实行一种半开放型的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立足于学年学分制为基础,引入完全学分制的完全选课制和选师制管理。

3.2.1选课与排课方案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开什么课,学生如何选择到想选的课,选好课后怎样排课等问题,这既要体现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1)。我们研究认为:(1)开课应从实际出发,多方考虑健身实效性、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层次性原则,玉林师院拟开设的体育课程可归纳为三大类,两个层次,十一专项课,即1-?年级为必修选项课,1-4年级选修选项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三大类中又按项目水平分初、中级两个层次11个专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排球、武术套路、太极拳、贻拳道、散打、健美操、保健与康复课等课程;{2)选课与排课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兴趣和爱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参加体育课学习和锻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唤醒”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2)。校园网络的建设,使我们可以方便的通过网上选课、排课的形式进行管理调控: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主页,点击“选课”,进入选课排课系统,内有开课项目,教师一览(包括每位教师的资历,拟开课程。时间安排等),首选,次选,备选登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浏览、选择(原则上每个教师每个教学班不超过5。人,少于30人不开课),本项操作学生在开学一周内通过校园网进行选、调、退、停手续,时间一过即不再办理。

3.2.3新教学大纲

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订的,而新教学大纲是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制订的,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有如下几大变化:(1)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本”,“满足个体差异与需求”等体育理念;(2)新的课程目标,将旧教学大纲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等任务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突出强调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过去没有强调的目标;(3)新的课程结构,新教学大纲设置了必修选项课、选修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这种设置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实效性、大众性、时代性、民族特色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更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多样性、层次性(见表1、表2),将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4)新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见表3)。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级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5)教学内容和时数不作硬性规定,由师生共同把握。

3.3建设更人性化的教学常规

我们认识到,实行学分制管理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在教学具体管理措施上,尤其是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上要有更大的突破,以改变以往过于教条化、刻板的组织管理,代之以一种民主、灵活的动态管理,在这种人性化的课堂常规下,学生、教师主要是通过自主管理自己,相互督促,多向互动,共同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管理调控自己。

4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

4.1实施成效

篇6

1.2对于实践的重视不足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管理类课程的授课都是以理论为重点,课堂上也主要是对书本上的理论及观点的灌输,导致学生仅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严重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导致许多学生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及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企业的发展还会因为缺乏高素质人才而受到影响。

1.3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太过单一,教师依然依靠课本,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使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一些工具进行授课,也只是通过投影仪来展示一些文字类的内容,并没有将必要的音像等重要的教学手段很好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约束,对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的教学成果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各种关注及期待。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已经开始步入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关键目标是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高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高校的管理类学科将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企业管理类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对这些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选择正确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结合社会的需求,不难发现,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科的人才时,要注重其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还要求各高校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成果中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输入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改进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明确社会服务价值,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机械加工与创新加工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的基本加工以及生成加工是否积极展开。而这两种加工还要依据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包含组织、选择还有整合等。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实践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手段完成学习目标,利用课上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得到观念的升华,知识的改变,以及能力的提高。

3.1.1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提高自学能力

现阶段,知识日益重要的新时代,激烈的社会和各种市场的竞争,刺激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如果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挑战的,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管理类课程改革中,学习者应该按照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学会自我思考,努力探索新知识,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需要内化的东西,认真辨别新旧知识,区别两者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化新知识,最终利用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1.2拓展课堂研究,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拓展性学习的好时机,拓展学习的研究包括思想,兴趣以及技能拓展等。思想拓展主要是鼓励学生思考所学内容是否科学,在批判性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升华,思考能力的提高;兴趣拓展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兴趣的拓展,老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寻找自己的兴趣;技能拓展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并获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唯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再创造,才会得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拓展,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获得创新能力,应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工作需求。

3.1.3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提高实践能力

知识是指将学到的某些理论、原则、以及其他观点态度应用到某些具体实例中,即指将所获得的知识片段有机联系起来,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使经验得到沉淀而得到新的经验。意义学习注重在以前问题的解决中总结经验从而对于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因此,老师需要在课程教授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教学中的指导,还需要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组织内化。这样不但会使学习者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还会使他们学会如何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3.1.4采用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技能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更适合指导教学。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还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运用获得的知识支撑未来的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些能力涉及了诸多技能。例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践性

3.2.1增加教材现实性

如今,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偏向理论,忽略现实,教学多以西方理论为核心,对那些企业竞争力,学习组织,企业再造等已被证明的合理正确的理论并未重视,这导致了教材与实际的不相适应。所以,将涉及现代管理的精华思想融入教材十分必要。

3.2.2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基本定理的讲解以及特殊案例的分析,这远远无法培养出具有实践才能的学生。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合理的结合,必须摆脱传统的学习框架,引领学生思索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新问题,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演绎,再将具体实例解决办法升华抽象,形成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纽带。

3.2.3增强教材中所举事例的针对性

要增强案例针对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为在课堂学习中,设计环境,模拟情景,然后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给予学生自我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二为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学习者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并解决软件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自我分析能力;三是根据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结合两种不同的方法,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使管理类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的更深刻的可操作性。

3.3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实践技能

3.3.1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分析

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最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批判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层层深入提出问题,把启发式教学融入课堂。

3.3.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老师应该适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习者来引导课堂,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如项目教学、角色模拟、课堂游戏。角色模拟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在现当时的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演绎中去解决问题,使其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并掌握新的技能。项目教学主要指将比较完整的项目交给学生,督促其独立完成,从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到项目评价等。这种方法虽然在课下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却提高了学用的转化效率。课堂游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实现再现和升华,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的没有的知识。

3.3.3倡导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对知识需要实践、创造和反思。成功性智力就是侧重人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包括前期的创意,对于资源配置的能力,应对所出现问题的对策,还涉及对表面现象的考虑以及对未来的问题的预测。即指自我反思,创意探究,方案执行等几个层面。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拥有了主动权,他们对于课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提高。在课堂上面对诸多繁杂的问题,他们经过讨论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迸发新的思想,促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3.3.4选择正确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选择以各种问题作为教学导向的新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置时,首先选择一个开放性结构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各种信息来对这个问题的实质进行准确分析,并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它的学习所得,转变以往消极学习的状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探索式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3.3.5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形成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积极合作的人。团队学习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各种竞争意识调动起来,团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身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的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3.3.6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将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可以依据相关案例提供的各种背景资料总结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战的宝贵机会,以提高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加强对各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相应的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篇8

(一)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

案例教学法是财务管理教学中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企业情景来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做如下改革:

1.案例内容的撰写

由于目前大多数关于财务管理的案例都是基于大型企业,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点而设置的案例,因此财务管理案例的选择方面,应借助厦门中小企业网站,与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联系,通过实地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来了解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和基本财务信息,将收集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成教学案例,来保证教学案例的仿真性、时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案例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启发式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的内容应让学生有自主思考探索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提供案例中的解决方案。

2.案例教学的组织

由于案例教学需占用大量的课时,目前我校财务管理课程的学时已缩减为48学时。这需要高效率地进行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倡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案例分析中需要的理论知识、案例资料的说明、案例分析的基本要求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案例的完成和讨论以小组团队为基本形式,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查阅案例问题解决中需要的数据,并以案例分析报告来展示学习成果。在课堂内主要是小组团队间对案例讨论成果的分享,要求每个团队以5分钟PPT演示的形式来演讲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培养学生能以简明清晰的沟通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要求其他小组能对正在演讲的团队提出1-2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交流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应对本次案例分析运用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对案例讨论中表现进行褒贬分析,肯定有拓展性思考的团队,同时就案例分析中应注意的职业道德,环保理念,社会责任予以强调。

3.案例教学队伍的建立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案例教学队伍。改变我校在案例教学以任课教师承担的弊端。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一定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展到实验室或校外企业。若在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企业界人士和专任教师组成的案例教学团队,将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能让学生置身于更为真实的案例中去观察和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二)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1.加大对财务管理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

课堂内的案例教学只能解决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实训的问题,对于财务管理岗位对学生业务技能的要求,需要通过大量的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来满足。在校内实训中,常见的是通过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和仿真企业综合实训。就目前我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校内实训环节,仿真企业综合实训较为适宜。在一个仿真实践环境中亲历企业的工作流程,在其中承担实际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对企业运营中涉及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进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2.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借助学校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允许任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认知实训。完善校企合作的途径,聘请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为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地点就设在企业内部,在培训过程中辅之对业务流程的观摩。每次培训结束后,让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会计师和骨干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就学习和培训中的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

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对相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解,完成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实践性强,涉及面又广的财务管理工作,能有一定的认知,并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篇9

1.3全面开放,架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工程管理专业坚持实验实践教学要紧扣专业特点,兼顾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的多重目的,努力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专业实践、工程问题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平台。工程管理专业拟构建远程网络平台,使专业网络软件校内共享,学生除专门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教学外,可以参与专业社团的实验实践训练,也可以在宿舍自行训练,还可以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更能够在平台上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

2基于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结合新的教育改革的理念,构建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性人才的培养方案。

2.1实践内容和形式的组织天津城建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目前主要的专业课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在实验内容和形式的组织上采用阶段式、层次式结构,即将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进行[2]。(1)第一层次———专业基础型实验,是专业基础入门阶段,结合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理论基础,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要求,完成相关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模拟。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会计学课程设计等。(2)第二层次———开放型综合实验,是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面向工程实际,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软件集成系统,按照独立课程设计要求,分组合作,完成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报告。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验等。(3)第三层次———创新科研型实验,是综合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以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专业社团活动为形式,以各类专业竞赛为切入点,广泛参与和竞争选拔相结合,在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实验实践的基础性,创新探索出成果,获奖出效展风采。如学生可以参加挑战杯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清华斯维尔BIM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房地产策划大赛以及学术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实践层次关系、实验实践形式与要求、实验实践独立设课内容、相关课程联系、实验实践功能、一体化联系基础等,如图1所示。

2.2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每个课程设计(或实验实践项目)各自独立,每位任课教师针对每个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提供不同工程背景资料和工程图纸,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现行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不仅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学生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课程设计效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优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在紧密围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中心,确立每门实践教学课程应实现的目标,据此确定相应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按照前面课程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将部分实践环节串联为一个整体,将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通过课程学习和一体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最终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从一开始,面对工程实景提供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竣工全过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就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基于资源的高效使用,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反复训练,以推动新形势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3]。

篇10

按照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新生入学注册管理的制度规定,凡是报考开放教育的学生都要参加入学水平测试。这个测试由省级分校组织,学生测试程序简单,经考核合格后,国家开放大学进行入学审核并注册,每届学生的学籍都要报教育部学生司备案。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国家开放大学管理系统,标志着学生基本电子学籍档案正式建成。学生建学籍后,如果因工作发生变化、家庭搬迁等原因申请转学、转专业属于学籍变动。学籍变动只有在学生自己申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由基层教学点报到省级电大批准并报国家开放大学备案,以便日后查询。学生每学期都要进行选课,这就涉及课程注册的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知识需求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一般每学期不超过8门课程,这就是课程注册学习。各基层教学点把学生选课注册信息汇总后上报省级分校,省级分校汇总后上报国家开放大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注册是每个学期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制目前是2.5年,学生经过2.5年的学习,成绩合格符合毕业要求的,进入毕业、学位审核阶段。各教学点将申请毕业的学生名单报到省电大进行毕业资格审核(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来完成),省电大审核后将结果上报国家开放大学进行终审,最后由国家开放大学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将毕业生毕业信息上传到教育部指定的学历查询网站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以备用人单位查询。

三、对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建议

目前开放教育的学籍管理系统运行了多年,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个别化管理的模式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自主选课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入学的电子注册数据是学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信息以后会上传到学习网,任何信息都不能马虎,但是由于全国教学点分布广泛,操作人员疏忽在所难免,数据的不完整、数据的遗漏、学生信息的不准确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证书的颁发,更严重的是直接影响到学历证书的网上认证,会给以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籍制的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动态化管理制度,不断研究学籍管理制度的新理念,注重国外先进学籍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探索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的新模式,改变以往新系统与旧系统并存的局面。新的学籍系统开发后,一定要经过多次模拟测试,然后在全国推广,否者会给学籍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混乱。远程教育的学籍管理不能单靠计算机软件,还要从学籍管理的制度入手,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籍管理涉及学校教务等多个部门,任何信息的变动都会影响学生学籍的状况,所以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至关重要。另外,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队伍要尽量稳定,不能经常变动,要对新入门的学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使其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篇11

(一)教学方法传统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拥有综合的能力,对于酒店业来说就是要培养中高层次的管理型人才。而现在课堂上理论灌输还是占主导地位,因为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受外界因素影响,对本校定位错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大中专院校相同,在因此在授课时就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很少能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探讨相关知识。即使有时可以一起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探讨或情景再现、分析,也都是停留在表层,很少能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根源。这样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反而慢慢的会失去兴趣与动力。同时我们还发现毕业后转行的学生很多,这样也就出现了酒店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事实上,酒店管理人才对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酒店管理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酒店管理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从平时的酒店招聘条件中就会发现大多数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我们也知道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是因为有大量的实战经验的积累,还要懂得总结与反思。很多毕业生恰恰缺乏的就是实战的经验,以致使自己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能力与教学目标脱离

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大多数学校开设了酒店管理实训室供学生经常实训练习是分不开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的教学实验设施、条件比较落后,有些学校的实训环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脱节,缺乏专业性的方法指导等方面。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既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又能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今天的市场是存在多样性的,而酒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又具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而职业院校的实验设备设施更新周期长,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起到现代化的示范作用。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操作比较单一,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这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不利,不符合酒店管理培养学生的要求,与最初的课程教学目标相脱离。

(三)职业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

现代酒店它以追求效率与质量为目的,要求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酒店的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它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管理者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对事件的预测力,还要有大局的眼光,而这些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教材和案例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深入到一线进行实践感受、总结、反思才会有所收获,要不然教学效果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三、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上,课堂以要职业能力为根本,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职业院校与单位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双方建立着稳固、双赢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结合实践教学,这样学生既理解了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技能,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知识的深入研究。

(二)以能力本位教学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

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我们将一个学期18周的总课程,紧扣CBE教学目标做一个合理的分配,其中,10周用于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6周用于校外企业实训,同时实训期间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多个不同的实训项目,如前厅、餐厅和客房。另外两周可以考虑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尝试其他的不同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校内实训设施和场地相对缺乏的学校来说帮助很大。学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将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能力,从而达到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作为酒店企业,它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也可以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发展自我,进一步的迎接市场的挑战。

(三)设计适宜的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分可为三块:一为课堂实践教学;二为校内酒店实训室,如客房中式铺床、中餐宴会摆台、咖啡制作等项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创新操作方法,要求她们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面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档次酒店时,能够活学活用,具有创新精神;三为校外饭店企业实践,如:酒店的就餐人数减少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降低客人投诉的方法,预防酒店发生火灾等重大事故的方法等。而设计研究型实训项目的过程十分重要,它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是要融入酒店,以酒店一份子的身份参与到酒店企业经营管理中来。

篇12

在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的教育培养中,MPA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论文的相关要求是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一要求为MPA学位论文规范指明了大方向,然而关于MPA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MPA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关于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规范和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MPA学位论文选题规范与管理

1.引导应用型选题。MPA学位论文选题更加强调其应用价值,应引导论文选题面向研究生任职的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论文类型可以是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政策评估报告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虽然一般不禁止写学术性论文,但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堆砌、减少论文的重复率,保证MPA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没有第一手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学术型论文,要求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列明其理论创新点。

2.鼓励创新性研究。围绕MPA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应用型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侧重于考察论文的理论创新深度,但是要考察论文是否能够提出工作实践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论文选题中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尽量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充分地展现作者的个人观点。

3.规范论文开题报告。MPA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导师组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即设计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该项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的报告。通过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按论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应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或新方法。选题和文献综述报告一般在3000字以上,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4.注重开题指引教导。在学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要为其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学生对论文的选题特色、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基本观点和预期成果等做出说明,并附上论文的写作大纲。导师组要对开题报告作出评价和指导,并作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的结论。经导师组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后,学生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要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需延期半年后再次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导师组要提出选题方向性的修改建议和论文研究的具体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MPA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

专业学位授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职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职业实践领域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对实践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因此,针对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领域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公务员为主的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本文将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写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管理案例分析。围绕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已经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件,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①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具有代表性;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③案例分析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经验和教训概括、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层面;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引言、案例正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结论。

2.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现存的某方面具体问题,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部门或机构运行现状与突出问题的描述,以及统计数据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挖掘,剖析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归纳或推论出结论,提出具体对策。要求:①调研分析的对象是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样本描述客观、科学、准确,资料数据翔实;③调研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分析中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论和对策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调研专题的背景与目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综述、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调研样本的选取与描述、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相关对策建议。

3.政策评估报告。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或实施后果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评价条件、代价和效果,并提出具体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求:①以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某项政策或管理方案为研究背景;②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分析比较政策或管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提出一定新的观点和见解;③政策评估过程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评估过程具有逻辑性,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政策或管理方案说明、政策或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

4.公共管理对策研究。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设计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要求:①研究目的是发现部门或机构现存问题、从而设计解决方案;②借鉴国内外理论模式和相关实践经验;③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辨析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备选方案的提出及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三、MPA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

自19世纪以来传统大学所固守的一切为了科学和学术的洪堡理念[3],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日渐成熟,并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专业学位教育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至上的理念。

MPA研究生虽然主要是由公共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构成,但是学生的学科背景、职业技能、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研究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加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本身存在着诸如工学矛盾、与同学的沟通少、与导师见面机会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论文研究,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所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MPA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指导与服务。而研究生指导老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该加强与在职研究生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靠性[4],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学生的论文之中,从而提高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为了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需要通过制定MPA选择指导教师的流程、MPA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流程,通过制度督促学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导师对论文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导师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MPA论文的内容结构及格式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从而帮助在职学生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MPA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管理

MPA的学位论文从开题至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即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评审、论文预答辩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最终评审,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论文质量。其中MPA学位论文过程监督与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篇13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