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测绘中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1 平面基准
1.1.1 COR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 是将空间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实用性系统,是城市和地区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 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 WAN) 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 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 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 改变了传统测量中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分离的作业模式,集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水准测量于一体,且在系统有效覆盖范围内,测量精度平均、可靠性高,全面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定位需求,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城乡建设、基础测绘、交通管理、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空间定位服务,是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城市”必要的技术支撑。
1.1.2 高精度平面控制网
(1) 省级C 级GPS 网:省级C 级GPS 网形成了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大地控制网。大地基准: 1980 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重力基准: 2000 国家重力基准。C 级GPS 网的平均基线10―16 km。目前浙江、福建、江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直辖市)都完成了C 级GPS 网的建设工作。
(2) 城市GPS 控制网:多数城市GPS 控制网都是采用分级建设的,首级控制网为一般为框架网,按国家GPS A 级网的要求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框架网平均基线30 ―50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5mm。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 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施测,具有WGS ―84 、西安80 、北京54 和地方坐标系。基本网的平均基线约15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2 cm 。
1.2 高程基准
1.2.1 省级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为二等,局部加密三等,1985国家高程基准,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测。
1.2. 2 城市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按二等水准,部分城市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一般按一、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1.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部分省市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了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
1.3.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目前已完成的省(直辖市) 有近20 个: 2003 ―2004 年,浙江、福建和江西省开展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试点工作,2004 ―2006 年,华北4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 和华东、华中8 省市(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和山东) 等也相继进行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其精度一般达到了:城市:3 ―5 cm ; 平地和丘岭地区: 5 ―6 cm ;山地:6 ―8 cm。
1.3.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攻克了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多项难题和关键技术,似大地水准面严密的陆海统一算法和具有原创性的球冠谐理论和方法,既保证了陆海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又能反映高分辨率局域大地水准面的特征。他们近两年在东莞市、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达到了1 cm ,这一成果将改变传统高程测量作业模式,可取代长距离二等水准测量。
2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构建
2.1 整体推进、区域先行
国家测绘局“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确保全国测绘基准的完整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目前在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和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出现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和城市较中西部地区的进展快,城市比省(区) 精度高等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内容、精度、进度上确保与国家的一致性,有条件的省(市) ,尤其是城市要率先推进本区域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如江苏省、广州、武汉和东莞等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全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政府投入、共建共享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长期合作和共同推进。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一般多采取“政府投入、测绘牵头、部门参与、服务社会”的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科学管理、务实高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相关方共同研究开发和建设,大力推动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如江苏省CORS 的建设由江苏省政府投入,江苏省测绘局牵头,省气象局等部门参与,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连续、动态、实时三维定位服务,在共建共享原则下,与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共同搭建了省级区域性的GPS 气象应用实时共享服务平台,并为与邻省市CORS 系统互联形成跨省份、跨行业的综合服务系统奠定了基础。
目前,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自动化管理、数据采集与分发等方面,从已建成系统的共享服务模式看,还局限于原始数据共享,与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必须强化系统在用户数据上传和在线处理、运行状况、参考站信息检索、观测数据下载、系统管理与监视、用户注册与管理等功能,还要扩展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功能。
2.3 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的测绘基准体系,其关键技术是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实现高精度和实时性的统一。区域性测绘基准建设的重点是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建设中既要有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基准,又要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并建立严密的转换关系,还要有实时的CORS。
2.3.1 平面基准
平面基准一般采用CORS 和高等级GPS 控制网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统一的高精度、动态、实时、三维的地心坐标系及其由地面基准网点构成的参考框架。
1. CORS系统精度:动态参考基准:地心坐标的坐标分量,绝对精度优于0.1 m ;基线方向的坐标分量,相对精度优于 ;实时动态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 ,垂直优于5 cm ;事后定位精度:水平优于5 mm ,垂直优于10 mm ;
可用性:不低于95 %;
完好性: 报警时间小于6 秒, 误报概率小于0.3 %等。
2. 省级C 级GPS 网应采用空间定位技术,建立覆盖省级的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空间大地控制网。其空间定位应采用1980 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为重力基准。数据处理应采用IGS精密星历,地心坐标系和ITRF97 参考框架。
3. 城市高精度GPS 控制网:城市GPS 控制网采用分级建设,首级控制网为框架网,按国家GPSA (或B) 级网的要求实施,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 采用精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精确的WGS84 坐标。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实施。
2.3.2 高程基准
建立高精度的高程基准可采用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利用厘米级精度水平的似大地水准面将GNSS 测定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借助似大地水准面形成的高程基准,以此代替几何水准测量所建立的高程参考框架。
(1) 省级高程基准:省级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国家二等水准的精度。
(2) 城市的高程基准:城市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省级的高程基准的精度,东部沿海城市宜按一等水准的精度建立。
(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平地和丘岭地区:5 ―6 cm ;山地:7 ―10 cm ;
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2 cm ,有条件的城市应力争达到1 cm。
2.4 建立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间的转换关系
具备了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后,还需要将其联测和处理,建立精确的转换关系,真正建立起实时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的现代测绘基准。
3结束语
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测绘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共建共享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
篇2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篇3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篇4
1. 存在的各种问题
1.1账务处理程序不够规范
由于在会计工作中,各种软件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造成在工作中的各种程序处理方式和措施的不严谨,出现了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合理考核,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对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在会计工作中能够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制度的制定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和严谨化,使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合理的应用。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小企业虽然在工作的时候也根据自己相应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些软件规范措施,但是受到原来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和不完善。因而出现了工作流程与实际业务需要相冲突的矛盾,在会计工作中呈现出一系列不规范的发展行为,同时企业工作中还存在着同类经济业务不相符的现象。另外,会计电算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流程,破坏了企业账务处理的一致性,同时也导致了工作中各种账面数据误差的发生,同时容易形成数据失真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其不但能够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失去应用价值,而且容易造成管理者在决策中出现失误和不实际,造成管理的漏洞,严重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1.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也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数据的处理方式、记录方式、存储介质的变化,势必会带动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及内控制度的变化。一些小企业在电算化系统试运行阶段,没能适时调整岗位分工,虽然为通过甩账审批,也参照其他公司所使用的制度文本制订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内部管理仍是采取模仿手工的管理办法,没有实现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及会计档案保管、数据备份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1.3会计电算化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小企业的电算化操作人员大都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财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他们一般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机械的操作财务软件,却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够系统深厚、更新慢,因此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软件在管理方面的功能,不但没有完全体现出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2. 完善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建议
2.1建立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将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原有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企业必需要调整原有的工作体系。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调整原已习惯的传统的核算方法,规范账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2.2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会计电算化工作给企业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因此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企业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结构问题。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企业应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财务安全和保密性是每个会计人员所遵守的第一原则。加强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资金的安全意识,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密性,需要会计软件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新软件的同时加强对数据保护模块的研究,加强对计算机的保护,要建立有力的防护措施和良好的安全措施。
2.3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制定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企业应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电算化内部制度建立后,抓落实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有相应奖惩措施,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简单而又易学的软件。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是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小企业应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强化基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重视人才培养,并将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范畴,制订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以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1 引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供给源,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重要性亦随之增加,会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质量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本科会计教育问题,尤其是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进一步检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2.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比较狭窄。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理念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课上,相应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次,侧重国内会计制度学习,缺乏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难以掌握和反映国际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虽然一些学校能够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变更及时修订会计教材,但是较少有教材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度理论探索,重制度解释轻理论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需国际会计人才的要求。二是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而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等内容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对技能培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查询资料与检索信息等技能。
2.3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校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变换和革新考试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只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2.4 师资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相差较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和科研多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教师会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活动是实务界和教育界紧密相连的一种渠道,实践活动可增加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业务处理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和会计研究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紧跟学科前沿发展与科学技术更新,致力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施“通才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此,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美国本科会计教育中,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会计教育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所占比重大,选择余地宽,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占了总学分的53%。我国在本科教育中亦应强化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追求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应进一步开设计量经济学、税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规等课程。三要精简会计主干专业课。应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四是要优化会计教材。要督促各高校及时根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新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切实提高会计教材的质量。在会计教学的改革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某些学术性期刊如《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应该成为会计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要致力于促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如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实务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在会计教育上实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澳大利亚大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授课方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后的本科会计教学方式应当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从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重视问题解决过程,重视原理应用。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应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压力下工作的专业素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第三,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必须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配备现代化多媒体电子设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应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示, 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了解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具体问题。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感性认识。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为,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适时学习的观念,及时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会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会计专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以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调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教学资料。三是严格考评工作。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以保持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在考评方面,除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不应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Lin,Z.Jun,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2005(23):149-169.
[2]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篇6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测绘工作也是如此,尤其是大型测绘活动,技术复杂程度高,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和组织的管理难度大。目前在我国的测绘管理体系中,缺少专业外部质量控制等问题。都是在最后验收时才被发现。而这时问题已经难以处理,给投资方和建设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测绘工程的监管和控制。
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仅关系到测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还对顺利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此外,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测绘单位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统一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测绘事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测绘法》赋予测绘工程生产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测绘行业依法开展测绘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标准,还是提高测绘行业管理能力、控制能力、监督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重要条件。对此,测绘工程生产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测绘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加强测绘管理、监督、控制的重要内容,逐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管理与监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工作创新,强化测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测绘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三、实际测绘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当今社会的测绘工程日益变大,其的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在一些大型的测绘工程中有时会存在几个或者是十几个的作业队伍同时进行。测绘单位在其的质量控制方面都有自己的做法,即作业工作人员校对成果与成图,然后通过相关单位等相关责任人员进行检查和验收;但是这种管理方法适合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作业时间以及业务水平等差不多的情况。由于作业队伍的方法不一致,使得工程的整体的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测绘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具体的如下:
(一)、通常情况下,测绘的成果都是在工程完成后检查的,作业进度的调控困难。因而,导致在测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事后必须返工,延误测绘的工作进程。
(二)、通常情况下的测绘结果都是由同一作业单位检查。检查不严格。然而,在测绘过程中同一作业单位的人员之间就或多或少的存在人情、情面等的问题,许多的检察人员的检查过程中就会怠慢,从而导致测绘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在一些测绘作业单位中由于测绘的任务多,时间又紧迫,从而导致技术人员和指派的检查员都不得不投入到测绘活动中,造成分队级的检查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有时全部的都由大队级检查,使得中队级的质量保证部门形同虚设。
(四)、测绘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解决。由于测绘工程的不断的壮大,测绘的作业队伍也是日渐扩大,这就导致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层次不齐。在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差、漏、错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又不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
(五)、测绘结果数据和管理混乱。一些大型的测绘工程一般都是利用招标的形式选择多个作业单位进行同时作业。由于这个不同的测绘单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他们之间的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最后的测绘结果混乱。
四、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一)、保证体系在测绘工程质量中的作用
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是利用已制定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及时的获取工程质量信息,同时对获得的质量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加工、存储及传送,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主要有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工作目标、评价标准以及管理点、程序标准和组织标准等。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的组成单位。其主要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着几大过程。完善管理机制。许多的测绘问题都是由于工作单位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造成的。因而,各个作业单位要加强测绘检测的监管力度,切实的做好监测、校验测绘仪器等的相关工作,严格的履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
(二)、加强测绘工程数据的检查。检查图像数据。在数据的整理和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失误会造成缺边、悬点等问题,因而相关单位要仔细检查图形中的数据。对属性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表结构的检查、字段值的检查、重复编号的检查、字段值范围的检查以及枚举检查等。检查风格。风格检查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由于不一样的软件的符号方式和符号库之间存在不同,使得不同的测绘平台的下线型、线宽以及颜色等图形数据不能相互兼容,因而,必须利用要素编码将不同的要素对应起来,这样才能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由于数据转换而改变风格的问题,从而使风格的转换得到保证。检查拓扑。软件不同其的拓扑关系也不尽相同。因而,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拓扑检查,及时的发现拓扑关系是否正确,一旦出现拓扑关系不正确要及时的进行重建。
(三)、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要时时刻刻的对测绘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自查、校核以及审查等方法来实现测绘过程的控制。还要注意,清除测绘产品的标识记录和数据输入、计算、输出以及绘图中得各项错误,严格的记录测绘数据。
(四)、验收阶段的监控
在验收阶段,工作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方法要正确;技术指标要全面;技术参数要合理;检测仪器要精确;有无通过法定的检查机构检验并合格;检查过程的检查记录是否通过审核等。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必将给测绘工程带来新的挑战机会,所以测绘部门要加强测绘工程的管理和监管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保证测绘工作精确、快速、可靠。
参考文献:
[1]、 蒋明哲. 测绘工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2)
篇7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和跨国融资的现象日益增多,我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走国际趋同之路。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实现了国际趋同,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了财务信息报告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和成果,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既降低了财务融资的成本,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新企业会计准则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
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比较低,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链条过长,股票发行制度不完善,产权改革不到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导致其资本结构不合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2、公允价值的引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尽管如此,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在物价总体趋涨的情况下,如果资产反映公允价值,对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在其他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账面资产价值增加,账面现实的负债率及其代表的负债风险会下降,但实际却未必如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目标资本结构,因此企业在考察资本结构时,应充分关注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排除宏观经济的影响,遵循谨慎性原则,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1、旧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旧准则对于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长期负债,在“应付债券”科目核算。基本做法是:可转换债券在未转换前,会计核算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按期计提利息,并摊销溢价和折价;债券到期时,如果没有转股,与普通债券偿还本息的会计核算一致;债券到期时,如果转股,按债券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
2、新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算规定主要在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四个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规范。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可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赋予投资者未来以特定价格(转股比率)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超级秘书网
篇8
《牛津中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以下简称牛津英语)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仍令人堪忧。就阅读能力而言,很不尽如人意,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生词多,与牛津教材对词汇量的掌握要求不相适应。
2.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匮乏。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认真背单词。但由于新教材每单元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新单词,他们往往学了新词,忘了复习旧词,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复习,导致遗忘,由此便产生徒劳无功之感。加之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词汇学习策略,一味地机械记忆,厌倦感与日俱增,这些情感因素也必然导致词汇学习的低效。
二、教师在教词汇方面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仍停留在教师孤立地教单词、学生背词义的低效益水平上。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花的时间较多,然而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影响了语言技能的形成。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在教授英语词汇方面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对词汇教学的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最多只是通过默写、小测验等方式来加强督促。词汇记忆无法教授,词汇策略教学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缘于这种观念,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解决阅读问题列入重点,期待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词汇,并将学生的词汇量不足简单地归咎于学生的懒惰和阅读量不够。
2.对词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把握不准。
中学英语教材不断更新,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有老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越好。因此教授词汇时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凡是课本、练习,甚至试题中出现的只要是不懂的词汇都要求学生掌握。殊不知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词汇都是浩如烟海,任何人都不能记忆、使用所有词汇,结果只能是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频繁的单词默写必然使学生渐生厌烦之绪,渐失兴趣之源。
三、词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就学生学记和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我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根据英语单词音形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
词是音形义结合的词,语音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乎每个英语单词的拼写都与其发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好语音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国际音标的基础训练,逐步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了解熟悉更多的发音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单词拼写形式,直至达到根据发音自行拼读单词的程度,从而为学生学习记忆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医院在管理上要想取得较快的发展,必须先要解决意识缺乏的问题。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是医院在进行内部管理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医院常年来经营方式的问题导致医院的内部管理不够。医院中的工作人员资金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将医院的资金运用得当,大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内部管理对医院发展的优势,因此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资金意识与管理意识,将医院资金运用到正确的道路上,有效的促进医院管理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的稀缺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是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程的建设中,缺乏专业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内部工程的建设中缺乏大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医院内部的问题,由于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意识薄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职业认知感弱。医院的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电脑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管理的加强,由于科技的不断加强,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医院管理,医院管理更多的引用了科技的管理方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缺乏的弊端日益显现。此外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容易导致机密文件的泄露,对医院的发展不利。
(三)缺乏健全的控制体系
传统的医院内部管理系统由于没有与科技相结合,因此操作过程十分的繁琐复杂,不易掌握,从而导致医院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且错误频出,大多数的医院在管理中未将责任分配制度进行完善,导致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责任落实不到位,在后期责任问询上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此外医院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医院在后期的管理上出现各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的内部管理。
(四)人员素质低
随着近几年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由于会计的工资较高,导致大量的人员涌入该行业,大多数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实践能力较弱,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出现问题却又得不到更好的解决。
二、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
为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只有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员工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不仅要从员工做起,医院的领导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实现科学的管理,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发展。
(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人员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程建设技术复杂,工程难度大,因此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是我国目前的技术人员较少,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培养大量技术人员投入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此专业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医院也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增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便利,因此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跟随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医院工作的开展带去了极大的便利,档案整理与保存、机密文件的整理等工作都变得十分简单。依据医院当前得发展创新管理系统,加强硬件设施,实现更好的私密功能。因此医院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现今社会对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四)充分发挥审计功能
篇10
二、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利用会计实用软件来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其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各种智能微机设备替代手工会计活动,以完成单纯手工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就是快捷方便、省时省力。
(二)会计电算化的新功能
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功能是将数据进行计算和汇总,然而更大的优势在于其分析和决策的功能。新的会计电算化可以依据现有数据对未来利润进行预测,如果利润出现下降,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在成本核算方面,首先对工序的消耗标准进行制定,一旦项目有超支出现就要及时寻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电算化系统尽管比较方便智能,但是若不能充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仅靠微机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也并不可靠。可见,会计电算化未来还有足够的潜力可供挖掘,应用也会越来越有深度。
(三)会计多元化
会计多元化首先就是会计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商务模式,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会计也必将应用于商务技术。电子商务使会计核算更标准化、国际化,而会计使得电子商务更加广泛化、多元化,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次是会计与企业资源规划的结合也就是会计与企业ERP的结合。ERP 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的交易管理系统,互联网计技术的发展使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把会计核算应用到 ERP 的管理流程和步骤中,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在精确数字的标准下有序开展,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协作更具效率。
三、会计理论与实践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会计理论体系性差,与实践脱节
当前,会计理论仍未形成一套严谨的、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框架,无法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大多是引进的西方学说,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较为适用,但结合我国国情和管理实践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实际应用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会计理论针对性不足,实用性、操作性较差。例如,风险与报酬理论、年金计算等基础和计算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难以运用。针对这个问题,企业要摒弃重营销、轻管理的观念,牢固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意识,高度重视运用管理会计的学习,并在企业管理的谋划、决策和控制考核中,积极主动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理论。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地总结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进行提升归纳,充实现有的理论基础,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度,增强理论指导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注重梳理各项内容,增强连贯性和关联性,使管理会计成为完整的指导体系。
(二)实践中的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在实践应用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够完善,有的财务、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完善,权责部分,管理混乱,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还有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技能等与实际的工作要求严重不符。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完善财务、会计等相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并且要高度重视在岗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让企业会计人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以便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注重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篇11
一、前言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完善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紧密相连。考虑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背景, 面向大多数人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在新时期防范风险、防止农村老年贫困、调节农村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就必然持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政策议题。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不完全成功的。
1.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法律法规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养老保险金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惩罚措施。目前农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相当严重。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制度和屡见不鲜的违规行为挫伤农民投保积极性,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困难重重。
2.自给来源少,吸引力不足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或只在部分地方或人身上得到体现;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再无其他的扶持政策;地方财政,除经办机构费用,也没有其他扶持政策。在缺乏强制性的情况下,仅靠这些政策,难以发挥吸引作用。
3.基金增长慢,难以为继
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的增长速速,出现负增长。农保基金增值方式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债券利率和银行存款率都很高,因而给农民承诺的保险给付率也高达12%,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债券和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致使基金增值缓慢。加上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
三、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将呈现出新的格局:新型的家庭养老将居主体地位,社会养老保险将得到新的强化,从而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共同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屏障。
1.加快法制建设,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市场经济本身是法制经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和养老的优良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现阶段,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政府可以从制度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
四、结语
从农村和整个国家现代化长远角度看,建立农民养老制度是对农民利益最有效,最全面的保护。严峻的人口发展现实、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以及有限的可供学习的国外经验, 都迫使中国不得不用创新的思路、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和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近一步完善,有所启示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桂世勋.关于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思考[J] .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8 (7) .
[2]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J] . 中国人口科学,2004 , (5) .
[3]俞仁龙.浙江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 .嘉兴学院学报,2005 , (4) .
篇12
一、实习教学概况
几年来,我校秉着“强化技能训练”这一指导思想。对实习教学变系统为实用,变课题为项目。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行为导向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通过完成一个个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同时掌握各种应有的生产加工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把专项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计划
我们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立了几个项目教学内容,贯穿三年的专业理论与实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下面介绍一个比较典型的制作实例——机用虎钳。
1、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图》的学习后期进行装配体的测绘,安排机用虎钳装配体的测绘。目的:通过装配体实物——机用虎钳的测绘,培养学生的零件测绘能力和中等复杂零件图样、较简单装配图的绘制能力和识图能力;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巩固公差配合等知识。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2、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AUTOCAD》的学习中后期,要求同学们把上一学期自己测绘所得的手绘零件图与装配图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抄画进电脑里,并把部分图样进行打印出图。目的:通过抄画自己测绘的机用虎钳图样,并打印出图的实践。以提升同学们的AUTOCAD绘图的基本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达到全面落实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3、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Pro/E》的学习中后期,要求同学们把前一学期自己测绘所得的手绘零件图与装配图用机械专业软件Pro/E进行三维造型。目的:通过机用虎钳的三维造型练习,达到能熟练掌握使用专业软件进行零件的几何造型的方法。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1周
4、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数控加工生产实习中,利用校内现有的各种加工设备加工机用虎钳的全部零件,并进行装配。在加工中涉及的工种包括:铸造、普通车工、数控车工、钳工、普通铣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等。目的: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内容,落实各工种的实习内容。熟练掌握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各工种所要掌握的相关工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本项目所需学时:6周
5、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为学生的下厂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准备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与步骤
对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我们的主要要求是: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中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习兴趣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达到:
(1)熟悉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结构并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
(2)掌握中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加工中心)量具、精密量具和量仪的结构、原理,并掌握用其进行测量的技能。
(3)掌握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基本技能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4)能熟练进行各有关计算,会查阅相关技术手册和国家标准。
(5)能熟练掌握使用机械专业软件。
(6)能正确制订机件各零件的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
(7)在实训中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在每个阶段、每次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下面步骤进行:
(1)项目的确定:向学生宣布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的项目。
(2)制定计划: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工作步骤和顺序。
(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方案和顺序展开工作。
(4)成果展示:项目计划的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5)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四、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我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中的诸多不足。过去,同学们能完成一些单项的训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在学习中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习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多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校的操作技能训练的面更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独立生产能力,也为同学们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学们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篇13
1.2协调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需逐步解决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矛盾。从近几年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就从事选题来源方面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提前选题,提前做毕业设计,到真正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只需把以前所做工作进行整理完善,并写出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有的签约单位为了工作需要和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会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只同意下列情况的申请:一是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二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派到相关单位学习的。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原则上不允许变更毕业设计课题,若因工作要求必须变更课题的,经批准后方可变更(但课题内容应与所学专业相同),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出现不符合要求的课题。这种学校与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好做法。根据接收单位的要求由教师与接收单位共同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合作进行指导。这样,既进行了毕业设计的综合锻炼,又与工作单位的要求相结合,提前进行了工作的适应期,为毕业后较早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基础。
1.3加强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过程采用系统一管理,导师分散指导的形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名师出高徒”,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由中级职称以上有经验的人员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为6人。毕业设计指导采用通信、网上指导和当面指导相结合,除电话或网上交流指导外,校内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交流指导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外请教师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为了督促教师认真指导,系里要求组长在教师指导结束后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进程记录》上详细记录指导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以备系和教研室检查。校外毕业设计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为接收单位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校内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到要求。
1.4加强学生管理
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能否有创新,还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学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院、系的统一管理。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完成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检查汇报均要进行考核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应及时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请教,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将取消其继续在校外设计的资格。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检查采取学生自查、学生组长座谈、指导教师检查和系组织教师集中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情况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依据之一,对未能按要求完成的亮黄牌警告,给1周时间补做,下一周复检,如仍未完成,给予红牌,取消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毕业设计后期的认真程度明显增强,对符合要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加强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全面考查,由于毕业设计环节涉及考查的面广,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如总结、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所有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全部任务,并提交所有的成果资料,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也须回校参加答辩)。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避免人情关系的影响,规定指导教师不参与本人指导学生的答辩和评分工作。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小组召开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在参考指导教师预评结果的基础上,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毕业设计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中期检查成绩占20%,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20%,毕业答辩成绩占30%。每指导小组优秀比例不得超过15%,优、良的总比例不得超过60%。每个指导小组可推出一名优秀毕业设计,若觉得本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行,优良比例要低点,可不给优秀。答辩采用末位淘汰制,每个答辩小组至少推荐一名差的学生参加系公开答辩,最终毕业设计成绩以公开答辩成绩为准,且最高为中等,不及格的和下届学生一起重新进行毕业设计。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结果导致每年都有不及格的学生。
1.6完善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选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许多题目都将用到一些高、精、新的仪器与GIS软硬件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没有良好实验条件的支持,很多毕业设计题目将无法进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2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毕业设计上述改革措施在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毕业设计工作做到了精而又精,实而又实,细而又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共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得“则泰杯”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多个,有些毕业设计经过整理后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近几年的一次性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
3毕业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思考
虽然毕业设计选题较以往有较大的改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继续改进。我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进一步增加工程实践型课题。测绘工程专业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其作业方式和提交的测绘产品差异很大[7]。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可进一步凝练课题方向,如设置地籍测量方向,因该方向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技能,包括控制网设计、数据处理、地图制图、数据入库、空间分析等。这样既能保证训练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工作量,同时也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创新性研究。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只要更换不同地区的数据,就可以确定不同的题目。鉴于指导教师不可能熟悉该课题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成立导师组,由几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方向的题目。可以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从大二开始,把学生分配给相应的导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前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做准备。目前尽管有很多针对毕业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很多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学校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对一些不符合要求处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还存在着部分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教师投入精力尚没有量化管理的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