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课堂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课堂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课堂稿

篇1

提高课堂教学就是要进行有效教学,就是强调和特指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笔者和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中就体现为运用讲学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课堂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师生互动,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成果。

一、把现代信息技术带进课堂,勇于创新

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利用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地理学科教学。而我校的模式为以讲学稿为依托,在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快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教学中笔者也深有感触,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修一》的重点和难点是地球运动,笔者记得当时几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讲这个问题。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当考试考到这些知识时,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在答题的时候,他们不会看那些图,也无法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那时笔者有种深深的失败感,因为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讲这一节的内容,却没有一点成效。后来笔者在网上寻找到了一个有关地球运动的Flas。在上课时,笔者首先打开了这个动画,同学一看到这个动画立马就来兴趣了,笔者一边播放动画,一边讲解。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了两个意外:一是跟笔者一年前在课室上课时轻松了很多,课堂气氛非常好;二是课后学生反映说因为看了那个Flas,地球运动这一节好学多了,而且空间想象能力也提高了。这一节课后,笔者深深体会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有多重要,而且效果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二、把生活带进课堂,丰富课堂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学生喜爱学地理”一直是笔者从事地理教学以来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笔者也知道让学生喜欢地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善于汲取生活中的养分,把生活中的知识提炼为地理知识,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是地理,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笔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相的变化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生活处处是地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

在地理课堂中,在上世界六大板块的课时,笔者先给他们读了一则过时的新闻: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约2万人失踪。桥梁建筑被毁,供电供水中断,500多万人无家可归,生活困难。读完这则新闻后,笔者让学生先为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然后就让他们看书,查资料,找出地震发生的原因。十分钟之后,同学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是因为我国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还有的同学说,以前在网上看到过报道――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然后让他们课后分组讨论,1. 造成了哪些损失?原因有哪些?2. 我们能够做点什么?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板块的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渗透一点德育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将继续积极研究探索实现的途径,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

三、用歌曲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在课堂上,笔者发现偶尔引用一两句歌词,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一上课笔者就为学生唱了两句当年歌颂的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思想……”同学们一听就来兴趣了。这时笔者就引入我们要讲的课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地理时,在讲黄河中下游某城市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时,笔者及时引入了《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趁着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提问:黄土高原上是否有东南风?西北风?分别盛行在哪个季节?所以,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的哪个方位比较合理(分布在季风对吹方向的垂直郊外)?

四、以讲学稿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明朗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教师就要把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加明朗、清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而笔者采用讲学稿的教学模式,把地理知识分层次、梯级地制作成讲学稿,从而使教学更加明朗化。

每一节新课,笔者都会以讲学稿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这节课时,笔者的讲学稿设计了如下的环节:1. 给学生留出课前预习的内容。2. 给学生提出这节课的重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让学生引起注意。3. 给学生一些教师在课上如何突破重难点的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尝试绘制三圈环流模式图。4. 学生巩固模块:对自己绘制的三圈环流进行修改和完善。5. 课堂练习。6. 课后作业:气压带和风带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在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讲学稿的制作和运用是我校的教学模式,也是笔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目标,希望以后会使讲学稿越来越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更是笔者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探索的,未来的路会更加漫长,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的同时更要“自知”,希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创造自己事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 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构建高效中学地理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关键。充分的课前准备包含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摸清学情,依据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难易适中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地理文献、地理现象视频、影视剧、图片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应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导学稿,并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并在课前进行批改,摸清学生预习情况及集中出现的问题。

2.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依据导学稿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找出疑难问题,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

二、创新教学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要让课堂教学摆脱以往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费时费力又成效不大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向课堂要质量。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要善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地理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化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无穷变化,通过画面感知让学生产生走进地理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各自完成相关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可以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

4.趣味教学,营造舒展愉悦的学习氛围。一节课45分钟,要让学生时时保持注意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适时抛出一些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表达夏季风登陆时我国的气候状况,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示夏季风只能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这样,课堂不仅变得有趣,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一举两得。

5.设计问题,搭建思维平台。课堂上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让学生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

6.媒体应用,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为高效课堂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手段富有实效。通过多媒体让地理教学大量的有关图片插入、动画、声音和地理知识结合变为可能,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多方位、立体型感知有些地理知识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很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7.合理评价,催化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创新欲望。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地理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让评价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三、课后拓展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延伸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巩固,要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探究问题。教师课后要善于回顾、总结课堂授课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写出课堂教学反思,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最终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总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善于总结反思提高。这样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作为地理教师应具备多元化、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等有关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初中地理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大胆尝试,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新课的导入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地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

3.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挖掘有利于激发兴趣、支持学生长久性自主学习的因素,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能动作用。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3.2善于新课引导

上课刚开始后,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就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3.3自主、互助、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严谨、科学又要生动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因材施教,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

4.合理选择辅助教学工具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道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

对于地理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掌握的地图。

比如在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66.5°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这些视频生动的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因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5.注重评价与评估

要坚持科学评价的原则,在方法上既要注重教师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应该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授课、课后(外)辅(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诸多内容。教师评价总结: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和评估,检测是“练”的提高,考查学生理解或熟练应用的能力,教师小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检测所学知识:检测题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具有典型性;将落实“进行到底”,落实有哪些没有达标的学生,及时补救辅导;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在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结合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将教学触点延伸到多学科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并且细化,真正才能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篇4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1.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

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

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铁山港区的发展变化。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让位于红树林区的同学去研究了解,向同学们讲解。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五、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

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尾,既让轻松、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

六、总结

总之,新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力求在创意的新课导人,活学活用教材,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巧妙的课堂收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一个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激情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桂.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篇5

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高效课堂教学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议

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认真搞好集体备课。提前半周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理清教材,熟悉教材,参考教学用书把教材疑难点搞清楚,在心中构建知识网络,编写学案。确定课上该讲或补充的内容及课堂训练题。其次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程序,编写“讲学稿”。导学案编写要求以案例和问题串起重难点知识。导学案问题设置要求:问题的出现要有情境性;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问题的目的要有明确性;问题的形式要有挑战性;问题的内容要有思维性;问题的效果要有拓展性。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地图,深挖内涵,准备以图带动课堂教学,深化地理教学内容。

2.学生的准备

(1)依据上节课教师布置的复习、预习要求,最大限度地规范书写,做好学案,及时上交。

(2)将复习、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学情调查卡上交给小组长,再转交任课教师。

(二)课堂实施步骤

1.分组

按照学生的位置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

2.讨论

分发导学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并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共同讨论导学案上所有内容,本组需讲述的内容重点讨论。

3.学生讲述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重点内容详细讲解。

4.补充及点评

每一位学生代表讲完后,教师及时补充和点评。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的难点疑点,教师要进行点拨、启发和归纳。讲解知识结构、审题思路、解题技巧,注重夯实基础落实知识点。

5.地图重讲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地图的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用图能力,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中,形成以图促学、图文并茂的地理课堂。在地理课上,要引领学生学习地理,同时训练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在地图中扎实掌握知识。实践证明,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释疑,图文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课堂训练

知识点处理完后,教师给学生发课堂训练习题。及时集体训练,找到知识漏洞并及时补充和巩固。

(三)课后巩固

1.收集本节课学生的反馈意见。

2.课后习题巩固。

篇6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在不断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利用地图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奠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位,所以学好地图用好地图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

2.中考命题与读图

在中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主要有以下两种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有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二是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区域图、气候类型图、经纬网图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3.学生读图现状根据近年的各次考试的试卷分析来看。

学生读图能力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地形图,轮廓图都看不懂,更别说用图来分析地理问题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途径

1.人人有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地理课本、地图册和配套练习册,学校订

书时不一定订全,所以要求学校必须按照教材的配备订齐地图、

册。但这些地图册单项信息量较少。

2.时时用图

要求上课时力争每节课都使用地图册。但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七年级时,要求学生认真读好教材及配套地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还可以表现其他的哪些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的一些变式。同时要求每一节课都培养学生进行掌图表材料的分析,并形成规律或者模式。要求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首先读图名,弄清所看地图反映什么内容;其次读图例,弄明白图上每种地理符号的含义;这两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对统计图还要求读坐标、读数据、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进行图文转换,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能做到图文互换、文图互换、图表转换。

在学生对地图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与原理。

地图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就需要经常看和经常练。建议用专项练习,让学生从对整体图到局部图,从平面图到立体图,从等高线图到剖面图,从景观图到示意图等练习下来,在中考前再把一些重要的区域的图让学生反复认识,并让他们以地图为载体,对区域地理做总结复习。

3.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加大指导强度

一直到中考时,还有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这一现象要求教师要加大对地图阅读的指导。对一些难度较高且重要的图,还要进行专题训练,如区域图、等值线图、气候类型图等。 指导学生我们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让学生养成一良好的用图习惯。在平时上课时,要求教师用图,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其次,要重视地理位置阅读。地图中地理位置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但好多学生常忽略,从而使得读取的地理信息常常是不全的甚至发生错误,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其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是分析问题的前提,经济地理位置是分析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地图上这三种位置都能表现出来,在上课时要加强引导和练习。 再次,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要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叠加在一起。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叠加使用,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

此外,在读图时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注意通过读图发现问题。各种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也有体现,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交标注了经纬度,画出了

海岸线,提供了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果图中有农作物的内容,读图时读出内容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

4、掌握读图程序,培养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对图像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

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

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将学习主体还原,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创设条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乐学氛围,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适时使用暗示信号等等。这样学生会自信心倍增,思维活跃,敢问敢做,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精彩的课堂和丰富的活动中,知识、能力、情感三者齐头并进。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通过营建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借助教材的丰富性,大胆拓展课堂的时空,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促成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让学生品尝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和参与的激情与喜悦。

2.加强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地理课本中的插图, 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 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 图文结合目的,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地理教学较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这对学生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持久兴趣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借助地图,强化记忆。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利用这些直观教具,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位置关系,海陆关系等规律。学会绘图、拼图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因为计算机它特有的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尤其是一些复杂过程的演示,是其他工具所无法代替的。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教学领域里也不例外。地理学科知识包罗万象,中学地理课本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遍布世界各地,学生不可能亲自去考察学习,所以有时往往对某种地理现象理解不深不全而难以达到最佳记忆效果,而学生对地理不理解,记忆不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除了应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用图片、照片、模型等教学外,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感兴趣。如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时,可通过录像剪辑出南方和北方在房屋建筑,耕地类型,交通工具,文体活动,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录像在课堂中放映让学生感受。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利用课件来补助教学,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后,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会对地理学习更有兴趣。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实体模拟。掌握起来就很容易。学生也有了探究下去的兴趣,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解放了我们的教学。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能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喜欢,老师乐意,效果倍增。

4.穿插趣味故事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又如讲“日界线”时,可先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问为什么妹妹反比姐姐大一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5.尽量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地理活动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是从对所学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对于具体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列宁说过“从生物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这就是认识地理事物,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地理科学知识内容广泛,在地理知识中,既有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海洋、陆地、山脉、河流、沙漠、草原等等。又有人类社会的诸多现象,如城市、交通、工农业等等,又如对这些现象有感性认识,获得感性知识后,才能奠定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的坚实基础。这样,地理教学除了前面讲过的多媒体教学外。还要适当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而中学生本性好动,更愿意亲眼去观察,亲手去做,所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地理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和兴趣。他们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不但如此,他们也深入了社会,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积累了一点经验。这种课外活动形式的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趣味教学法真正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上下功夫,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一定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增强地理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小组互助”就是以班为单位,按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组建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明确组长、组员职责,确定组内学习互助目标。教师组织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作用,使之成为教学管理单元,实现学生组内互助,组间竞争。

“四环节”即:“读读---议议--讲讲--做做”四个环节。“读读”预习质疑,“议议”合作探究,“讲讲”展示延伸,“做做”精练巩固,教师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模式构建及应用

(一)、地理课小组分工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小组长(1号)承担组织开展小组学习任务;副组长(2号)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形象代言人(3号)在小组学习讨论结束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记录员(4号)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

(二)、地理课堂“四环节”

1.读读:本环节是教师在吃透大纲(新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由易到难的问题和训练题目,精心设计出预习稿。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要专门拿出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预习,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去预习,要找出难点和疑点。通过做预习稿,进一步巩固知识,一般用15分钟预学。为小组“议一议”做好准备。

2.议议: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动手解决,可以通过自我研究、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解除困惑,提出本小组的质疑,也为班级的展示交流、质疑和教师点拨打好基础。本环节约10分钟时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水资源“议议”环节中,老师提出疑问,在课本和地图册中哪些图能够说明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怎样解决?学生讨论、展示,并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疑问,如学生疑问:(1)西北地区因降水少而缺水严重,我们华北地区又为什么严重缺水?(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样解决?

组织学生再进行讨论,找出答案,使课堂进入学习,这一环节也特别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热情。

3.讲讲:各小组分派代表或者成员全体,在班级讲述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接受来自其他学习小组的质疑。小组间针对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升华,对小组展示的成果作出评价,点评时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穿行,围绕学生的共性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拓展。本环节约15分钟。

4.做做:利用课堂最后约5分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各部分知识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典型练习题,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的作用。

(三)、互助小组评价激励方式

1.采用小组积分式:以小组争优的形式,对“四环节”的每一环节答题情况进行积分,有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展示、质疑、解决质疑等多种形式积分,其中第一轮“读读”环节必答题和“议议”能提出质疑的以及创新题,每题10分,其它均为5分,根据积分多少,评出优秀小组。此激励办法,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小组成员互助的热情,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评出地理智多星:根据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及创新题的回答情况,所在小组互助情况,评出本节课地理智慧多星。此评价办法,能够激发优秀学生主动探究,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带领小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1.学生质疑能力有差别。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小组质疑能力有高低,学习兴趣有不同,有的班级课堂讨论很激烈、很充分,有的班级则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讨论时效果一般。采取的办法是,想办法把质疑能力差的班级课安排在优势班级后,借用优势班级的讨论成果,同时加以鼓励、引导、激发,逐渐提升兴趣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面向全体。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较少。解决的办法:在四环节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3号、4号学生必答题,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与,另外思想工作一定要跟上,动员班干部,团员主动与差生结成对子,并及时进行表扬,给予肯定。

3、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有效性。

篇9

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 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 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2.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篇10

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求去感悟新知,解答问题。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扩展,学生将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学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有力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在地理课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不失为改变地理课目前这种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反之,课堂教学总是一个模式,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活力,学习干劲全无,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效了。

2,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内容出发,巧妙地采取与课堂情境相协调的设疑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那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把学生引入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这样获得的新知,学生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3,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师生情感能在情境中沟通,学生参与意识强、情绪高、兴趣浓,教学的质量、效率又怎能不高呢?

4,能更好地增进师生感情。

融洽、民主、和谐的情境氛围总是能拉近人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中巧妙设置情境,在活跃、轻松的情境氛围中,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也特别能够听进去。师生之间的“不设防”、真情的流露,彼此间距离自然拉近,师生间的友谊也自然升温,对教学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尝试和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我认为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现就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谈几点体会。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地理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的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2,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应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究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的创设时间应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学情境的展示既可以是在一堂课的导入阶段,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的其他阶段;可以是在新授知识前展示教学情境,也可以是在获得新知后为检测和提高认识而创设情境。如在讲完降水类型这一个知识后,我播放了一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让同学们在听歌曲的同时思考台北的冬季雨多的原因?然后我又投影出台湾省的地形图,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结合台湾省地形图,从位置和地形两方面考虑。台湾的纬度位置正好在东北信风带而台北位于台湾山脉的东侧,冬季盛行东北风,所以台湾位于迎风坡,多降地形雨。教师通过这样一首歌曲来达到总结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如果在新授知识前展示,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感悟、探索;如果在学生已经获得新知后展示,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扩展、提高。

4,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形象性。

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过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了学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创设栩栩如生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的表象,情境创设逼真,这样还能培养学生时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5,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篇11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老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地理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有趣的地理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其次,教学表达要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幽默地纠错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再次,对学生多一些积极的评价,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这说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二、创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适当有效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课堂上教师要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图片、模型、实物、自制教具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和谐的活动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三、创设和谐的质疑氛围,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途径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表现就是思维量的大小。

四、创设和谐的体验氛围,使学生掌握有用地理知识

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叶圣陶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体验学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体验活动的方式有模拟体验、实验操作体验、活动中体验、实地观察体验创高情境教学体验等。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构建和谐轻松的地理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篇12

1.如何判断晨昏线?

2.如何判断南北半球?

3.在光照图上如何计算时间问题?

4.日期的判读关键是什么?

5.黄赤交角如果变化了,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有什么变化?

6.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7.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有什么关系?

经过分组讨论,学生把上述问题加以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但每个组的总结不一定全面具体,有些可能还存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 反思

(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

(2)解题的思维分析。这一步是验证学生的讨论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思考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正如古人所说“学而不思则惘”,经过一一验证,学生们总结出了正确结论。

第三步 求异

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一般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这一步我给学生出示一道有关地球运动的典型试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很多学生在求时间问题时有不同的方法,但结论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解答问题的思维更加敏捷。

第四步 辨析

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其实学生在各种考试和训练中经常因为概念不清导致错误的回答,等考完后,经过的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不该出错,殊不知错误的根源在于平时对概念的辨析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我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如地球运动中的区时和地方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专门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收效甚好。

第五步 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挑剔,不惟师,不惟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里,有很多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敢于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比如有很多学生提出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变成自东向西那结果会怎样?这样学生在看待新问题时就不会盲目、简单地去解决。为了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就要到书店、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大大地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增强他们渴求知识的信心,做到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使问题的解决有理有据,既全面又系统。

要做好上面几点,学要做好下面的几件事:

1.精心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既要紧扣教材,照顾全面,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又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题目措词要通俗、明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难易程度。

2.灵活恰当的引导、启发

在指导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标记。在组织讨论、引导交流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点拨、启发,不断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3.有的放矢的精讲

教师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小结时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以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篇13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

人教版必修Ⅱ涉及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涉及的地理背景知识较多,难度也较大。对此笔者整合苏州市乡土地理资源设计了四个案例,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乡土情感的渗透起到了积极意义。

1.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人口的迁移”这一节的导入。

情景导入:展示课前调查结果:自己家族(近3代)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并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阅读课本中“人口迁移类型”并讨论:你家人的迁移属于哪种类型?

从生活实际入手的导入方式,使枯燥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面向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2.再现生产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案例2:“农业的区位选择”——以苏州市东山镇碧螺春茶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因素。

东山镇是碧螺春茶的主要产区,东山镇为什么能大面积种植碧螺春茶?请分组讨论东山种植碧螺春的区位因素。讨论家乡碧螺春茶的区位因素,学生积极性很高。

材料一:茶树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地形等资料……

材料二:“中国气候分布图”及东山的经纬度东经119°55′~120°20′、北纬30°47′~31°02′。

要求学生根据必修Ⅰ气候判断的有关知识判断东山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温故而知新。

材料三:东山丘陵景观图,东山的土壤资料……

学生讨论、归纳影响碧螺春分布的自然条件。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水源:降水充足,靠近水源。

地形:以低山矮山为主,坡度小,适合茶树生长;土壤:土壤呈酸性,土质疏松,保水透水性强。

过渡:在历史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东山镇成为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但并没有促进东山茶业的发展,带动东山经济的发展。问题一提出,学生便陷入沉思。

问题:如今东山为什么能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碧螺春茶产业化基地?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

材料四:东山镇现有茶叶生产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118吨,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碧螺春茶极易吸湿而变质,近年来随着贮藏保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保质期可长达24个月,延长了碧螺春的销售期,扩大了市场份额。当地政府邀请国内茶叶专家前来传授茶叶专业技术,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和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为碧螺春茶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学生讨论归纳东山碧螺春成为中国十大名茶的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这些话题紧紧围绕东山镇碧螺春发展,贴近实际,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也适时加入到讨论的行列。这时,答案的正确与完整与否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认识到地理知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地理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拉近了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3: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片段)……

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投资商。

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东山镇工业区投资建厂,想初步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果你是东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区的招商引资。在网站中介绍该园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哪些内容?

讨论结果(略)。

教师启发、学生总结:不同的工业类型在考虑区位因素时,有共性(区位条件,如土地价格、政策、生产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是各种类型的工业都需要考虑的)。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不同的工业类型考虑的区位因素有没有差异呢?

活动二:假如你是总经理。

材料一:东山镇华润超市销售啤酒简单调查:雪花、太湖水啤酒(产地:苏州工业园区),三得利啤酒(产地:上海);二渡村镇万丽羊毛衫厂的招工广告:长期、大量招收女工;三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新能源应用设备制造商、精密机床制造商提供精密钣金产品、精密铸件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

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是上述某企业的总经理,你最有可能关注哪项成本?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提示:产品是否容易运输?本厂员工数量是否需要多少?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否很快?)

小组合作,展示成果。雪花啤酒厂关注产品包装运输成本,渡村万丽羊毛衫厂关注工资成本,东山精密通讯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关注研发投入。

根据上面的结论,对上述工厂的现有区位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合理/不合理)

苏州工业园区:合理(接近市场);吴中区渡村镇:合理(有大量劳动力);吴中区东山镇:合理(吸引了大量素质高的人才)。

教师启发、学生总结:不同工业类型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考虑的某些(个)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这些(个)因素往往就是该工业类型的主导因素。在建厂时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很多,但现实中,工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往往由主导因素来决定。

通过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分组讨论分析常见工业类型的区位选择: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乳畜产品加工厂;啤酒厂、印刷厂、家具厂;有色金属冶炼厂;普通服装厂、制鞋厂;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精密仪表。

通过对“活动一”和“活动二”两个乡土案例的分析,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3.再现生活情景,迁移巩固,拓展课堂。

拓展课堂,是指引导学生涉猎更多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新知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既拓展知识又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其知识的迁移、拓展[2]。

案例4:“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片段)……

先引导学生探讨教材案例“影响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让学生自主分析新案例储备知识、开启思路。再出示“京沪高铁”的建设案例,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讨论、类推、归纳其布局的原因。

三、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在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避免牵强附会、避免喧宾夺主、注意数据与时俱进这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