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教育

篇1

在对中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要做到德智体美劳都要兼顾。所谓德,即道德修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态度。作为老师,在尊重学生的情况下,也应该关注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最主要的职责。在初中教育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课本中的知识。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课本中的知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去传播一些课本外的同学们兴趣相关的积极的知识来扩展他们的知识体系。初中生的智力发展也还尚未成熟,这个时候,老师应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况,并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创新,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这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在“智”上做的工夫。

所谓体,就是体格、身体。初中生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在此期间,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做一些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加强学生的体格。

所谓美,就是指在教育中,尤其是初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美术画品,或是一些健康,适合中学生听的歌曲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篇2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的是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通过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理解体育知识基础上,边想边练,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就能够举一反三。譬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的难点,学生感到艰苦、枯燥,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时,除了教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控制速度,如何掌握加速间歇时间,如何度过极限点,跑步之后如何该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和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运动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的运动的知识,以后学生自己再去实践、探索,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他们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体育知识的讲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运用专业的体育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再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它归结为运动口诀。譬如篮球教学中的三大步上篮,教师就可以总结它的运动规律,将它的运动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样的口诀,语言简明扼要,学生都喜欢听,非常容易懂,而且记得牢。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运动知识之后再进行训练,就很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

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心理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教学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运动强度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不断刷新的优异成绩,更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点进步。要对优秀学生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运动要求;对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简化练习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练习时间,特别要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体育素质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把参加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享受,在体育锻炼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一般是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是美妙绝伦的,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身体的健美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更是长期的体育锻炼的结果。运动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协调美、行为美、竞技美、服装器材美等。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着重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健康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

三、转变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篇3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篇4

1.教师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如果热爱自己的工作,塑造良好的形象,守好一个做为教师的本分,那么对学生的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教师懈怠工作,形象邋遢,,那么就会误人子弟,枉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事自身做起,将情感教育带入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之中,言传声教,在潜移默化在影响学生。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以严肃、谨慎的态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更为信服,使初中美术教育更具有效果。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同于美术技能的学习,初中美术技能学习是手法、调色、构图等绘图的手段,这些是理性的教学,是在长期反复练习中可以有效见到该效果,但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同于其中的技巧性的学习,并没有可以固定训练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及与学生交流中不知不觉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的情绪,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可以将丰富的情感带入其中,在运用绘图技巧的同时,还将自身的情感通过作品流露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收获感动,是欣赏者与创作者、作品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使作品具有灵魂,这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本着严谨教学的原则,教师要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素养,在授课的时候衣着穿戴美观,语言之间要主要语速和语调,时时维持一个“美”的形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他们对“美”更加敏感,并对其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2.选取富有情感的题材,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初中美术教学题材的选取都是具有情感的素材,它不仅可以强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将题材中的情感深层次地方挖掘出来,可以增强教学中的情感价值。当这两者共同作用,就能提高学生对美术情感题材的认同感,从而正确读取其内在的情感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美术情感知识,而后将其模仿创新并加以运用。在选取教学题材的时候,应该将学生带入积极正面的情绪当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勤劳的劳作态度,教师将这些富有情感的题材带入到美术教学当中来,对学生加以情感的教育。例如在人教版“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应用)”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废弃的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变成室内的装饰品,在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所学的美术知识变废为宝,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懂得绿色发展理念将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林更密、地更绿,让生活更美。在教学“欣赏与评述”的时候,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传统艺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带来的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事物。体现绿色发展,培养爱国情怀。

3.生活与美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想要强化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需要将学生带入生活,练就他们一颗善于发现没得眼睛,获得一颗富有情感的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在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评述)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带领学生欣赏户外民间的创作,比如剪的窗花和年画、手烧的陶器等,让学生感受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的美与用途,让他们去思索,去学习。灯笼的样式与花色种类繁多,它的用途就是照亮黑暗,那么就是“美”就和光明结合;精美的刺绣将丝质的衣服打造得美轮美奂,那么就是“美”和穿衣的结合;窗花图案丰富,贴在窗户上可以将其布置地更为美观,那么就是“美”和布置的结合。这些来自生活对美的发现以及感悟,有利于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更为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那些美,在锻炼他们绘图技巧的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情感教育。这种开放式的美术教学,使生活与艺术相结合,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得他们更加主动乐观地去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阅历、对美术的理解程度等因素。在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学生为主,将情感带入到所需教授的美术课程当中,在不知不觉当中感染学生,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在完成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能将丰富的感情带入其中,这种教育才是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邢红.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28):178.

[2]陈锦洞.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271.

篇5

1.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价值

物理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现今初中物理教材中加入了人文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进行结合,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不仅能够改变物理枯燥乏味的形象,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育中,需要为学生讲述物理与日常生活、交通、通讯、生产、能源等的关系,让学生从物理教育中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物理探究培养人文素养

篇6

1.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意义

Grit(坚毅)教育在中小学课堂的运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培养坚毅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坚毅品格;另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对老师以及家长而言也同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即有助于家长以及老师重视坚毅品格的教育,从家庭以及学校两方面入手,从而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培养坚毅意识。因此,Grit(坚毅)教育的践行对学生,老师,家长这三方而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需要注意的??题

2.1精神方面的锻炼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要结合中国初中生的实际状况以及特点来开展,即要具有中国本土化。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过程中要注重初中生的精神方面的锻炼,譬如,增加“挫折锻炼”通过磨难来锻炼学生的精神,使之更加坚毅。注意学生精神方面锻炼,使得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从而在面对磨难以及挫折时,学生能够平常心去对待,而不是烦躁,暴躁,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只有精神强大的学生,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求自我的发展,而不再轻易被外界所干扰。

2.2体能方面的锻炼

精神方面的锻炼固然重要,体能方面的锻炼也不能忽视,Grit(坚毅)教育在我国初中教学的运用要注意学生体力的锻炼,即学校可以增加体能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办运动会来调动学生健身的积极性。Grit(坚毅)教育中的体能锻炼的意义在于,通过强身健体,来使得学生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充满活力,充满朝气,传播正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抵御各种挫折。

3.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运用

3.1课堂上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常见,譬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课文,老师让同学们以“坚毅品格”为中心而开展作文的写作,以及语文课堂上分享有关“坚毅品格”的寓言故事等,课堂上围绕着“坚毅品格”而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们展示“坚毅品格”对个人成长以及成功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推动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

3.2课堂下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下的运用也是随处可见的,在课下Grit(坚毅)教育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中,从身边,从小事体现。譬如,家长以及亲朋好友,以身作协,为孩子树立榜样,除此之外,让孩子们参加夏令营,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或者是走“红色路线”,即沿着的步伐体会坚毅的精神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坚毅品格的重大意义,是孩子们深受启发。

4.促进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的措施

4.1学生角度

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要自觉的培养“坚毅品格”,自觉的向榜样学习,向正能量靠近,在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小故事,虚心学习,互相督促,从而进一步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坚毅品格”的人。勇敢的面对各种的挫折与失败,端正心态,把每一次的挫折都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中学生要树立坚毅意识,从自己做起。

4.2老师角度

身为老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注重自己坚毅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坚毅意识,譬如,举办关于“坚毅品格”的演讲,辩论赛以及主题班会,也可以展开以“坚毅品格”为主题的板报等,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坚毅品质的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坚毅品质”的深深烙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们对“坚毅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坚毅品质的学习潜力。

4.3家长角度

篇7

一、初中美术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敏感的状态,他们的自信心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打击,由于自信是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心态,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要带有一定的任性和坚定,缺少自信对学习美术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此时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赏识教育对于自信心的重塑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判断一个学生能否学好美术的重要条件,然而影响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学习的成果,这是一种循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每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希望得到的是表扬、赞赏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同,此时赏识教育便是保护他们心中学习动力最好的教育方式。

(三)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是心灵教育的一种,通过激励,使初中生内心深处对自己学习成果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通过教师的赞美和鼓励这些行为一步一步建立的。当美术教师表扬学生的成果时,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从而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美术,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二、初中美术教育中赏识教育的方式

(一)赏识学生,打破教材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材是绝对正确的,是绝对不容怀疑的。一般来说,初中美术教师对于教材的合理性也不敢质疑,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但初中学生思维大胆,往往敢于质疑教材的内容。我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就遇到过下列这一种情况:一次上美术课的途中,在一个关于绘画颜色对比度的问题上,由于教材上一个字的印刷错误,当时我并没有注意,滔滔不绝地进行着授课,其实如果按照错误的教材上的方式进行绘画,其效果是很糟糕的,当时一位女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打断了我的授课,我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主动地在课堂上承认错误,并及时表扬了那位女学生。自此以后,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在学生的作品里有着显著的提高,很多饶有趣味的作品被创造了出来。

(二)赏识学生优点,展示不同个性

初中学生处于好胜心很强的年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有包容性,以鼓励为主,不能磨平他们的个性。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不同对待,做到因材施教,考虑问题时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作品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技巧、绘画特点,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不足的同时,形成相对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赏识学生创意,培养创新意识

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变,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的美术作品与自身的理念不符合的时候,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价值,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理解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四)赏识落后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一门学科都有着成绩不同的学生。美术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现每一幅作品的美,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这是因为初中生处于一个竞争的大环境下,不管是多么差劲的学生,都有着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锐气,如何调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是一个课题。对于所谓的差生,初中美术教师应当一视同仁,不抛弃他们,对于他们的作品,每一个闪光点都应该好好地赞扬,这才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好胜心的方式。

三、结语

在21世纪,教育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展开赏识教育,将学生放在美术课堂的主置上,认同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由于美术是发现美的一门学科,所以美术教师也应当是发现美的教师,我们要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同的美。

参考文献

[1]赵万泉.“赏识教育”再赏识[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5(04).

[2]高明.赏识教育利弊之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6(04).

篇8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

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

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

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最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篇9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构成

(一)风俗习惯差异

1.称谓和称呼的不同

中华民族重视名分和人伦,而英语语言国家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长幼尊卑和血缘关系的观念比较薄弱。在中国的家庭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长辈,而在英语语言国家中,通常用Uncle Jack或者Sister Amy等直呼姓名。此外,中国人常在某人的姓氏后加上其担任的职务作为称呼,比如陈局长、王主任、宋经理等,而英语语言国家通常是不会这样称呼他人的。

2.收到赞美之后的反应不同

在英语语言国家中,赞美诗人与人交谈的开始。可以赞美的范围十分广,一个人的工作成就、穿着打扮都是可以赞美的。收到赞美的人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会向赞美的人道谢。但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所以中国人收到赞美之后一般会说“过奖了”。

3.关于隐私理解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只要不涉及到他人的事,他人是无权知道的,如果别人对此进行打听或者传播就是对隐私权的侵犯,比如第一次见面就询问年龄或住址等问题会让对方十分反感;但是在中国,隐私是指比较狭隘的违背社会道德伦理的桃色新闻等,而且第一次见面就询问年龄是对隐私权的侵犯。

(二)历史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的沉积,一些词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一些典故、俚语、格言、成语、歇后语以及传统说法等。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对语言的理解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在英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由于初中生理解能力和知识面有限,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并不能从美国的民主政治或者总统竞选演讲入手,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渗入文化教育。比如从西方的传统节日出发,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了解西方的传统节日,感受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二)善于利用多种媒介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媒体等媒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化教育。比如,播放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不仅让学生了解美国的社会生活,而且激励着学生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同时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外国名著,名著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通过诵读名著,学生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世界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积极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

篇10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初中生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所以,美术教学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美术教学内容要构思新颖,具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突出美术本身地位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如语文,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为课文画插画。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习的趣味性增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罗恩菲德曾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所学内容要能够提高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完善个性品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灵活,多让学生发挥想象,并且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例如漫画卡通等其他方法,教师不要按照书上的要求,而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作品。

二、因材施教,促进创新

1.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焦点。初中学生思维和理解是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学会和吸收新的东西。他们的创新意识通常是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萌芽状态,需要不断地挖掘、促进和发展。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教师需要及时支持,促进其开花结果。一个命题的作业,学生能够画出很多不同特性和特征的作业图片。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一些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天赋。教师应该找到这些特点,针对其总体趋势,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诱导形成珍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价值。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环境。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去站在自己的基础上,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大胆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展示,同时可以对别人表达自己的不寻常的意见。这需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有礼貌、平等和温和的语言,真诚热情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开心灵,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和赞扬学生绘画中的亮点,对于那些不足,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个民主、平等、温暖的环境,将会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篇11

一、挖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情感教学与科学教学的交融与应用,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数学, 用数学, 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首先,要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情感因素,利用数学美感, 激发学生联想, 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魅力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几何学常常带给人们直观的美好形象, 几何图形“圆”是全方位对称图形, 美观匀称, 无可非议。正方形、五角星等常用的几何图形都因对称可爱而受人们喜爱。代数中一些公式和法则非常对称与和谐, 同样给人以美观感觉。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谈不上外观美, 但本质却是美好的, 对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用处可是太大了。再如三角形的3 条高, 3 条中线, 3 条内角平分线都交于一点, 这很美丽, 也很美好, 同时那令人惊讶的结论,真是秒不可言。

其次,教师要利用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把一些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这样一道数学题: 某同学上大学的费用是四年共计五万元, 他爸爸每年存三千元, 要存多少年? 他爸爸是一个农民工,每月收入600 元, 若平时所用费用不计, 要工作多少年?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责任感。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趣味题, 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轶闻趣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如“数学之王—— 高斯”、“数学之神—— 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情感, 同时从中也受到教育, 起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之以悟, 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显人格,用好教师自身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情感地教, 学生才会有情感地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从而产生共鸣, 达到教得扎实、生动, 学得主动、有趣的教学目的。

一方面,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 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可以说, 爱是一种具大的教育力量, 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 并对数学充满兴趣, 满怀热情地进行教学, 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 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没有广博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具直观形象, 采用多媒体手段, 声色并茂, 语言生动, 语调抑扬顿挫,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随机应变, 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教师要真诚地给每个学生信任、鼓励,创设快乐融融的情感气氛。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 尤其对学习感到有点吃力的学生, 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 着力给予表扬, 让其产生一点“成功感”,树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有些学生爱打电子游戏机, 而且玩起来往往不能自我控制, 玩至深更半夜, 甚至通宵达旦, 因而造成白天上课打瞌睡、作业拖拉不能完成的现象, 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的说教肯定无济于事。如果发现他们的长处, 并充分的予以充分发挥, 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赞可夫说过: “教学法是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领域, 触及学生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及亲近感, 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了, 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应当承认, 每个人的数学天赋是不相同的, 男生和女生在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个老师如果对每一个同学的教学要求都一样, 肯定会严重挫伤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老师要勤于观察, 用爱心和耐心去鼓励、去启发学生。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 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教“线段的比较”时, 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 “你是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的?”学生肯定会回答: “站到一起就知道了。”然后教师可以采用进一步的方式提问: “一个在北京, 一个在南京, 怎么办? ”学生就会回答: “通过度量”。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一个问题设计得好,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兴奋点, 促进思维发展。

再次,精心创设认知冲突,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探索、评判,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如“平角概念”教学, 教师可以把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成直线时, 提问学生这是不是角? 这时学生反应不一,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此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讲角的特征, 找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再操作验证, 总结出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 平角。通过前后不同答案的对比、辨析, 很好地发展了学生言必有据的严谨思维习惯。知识的获得来自思维活动的过程, 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 找到问题答案, 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 同时会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因此, 在学习数学的智力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 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采取竞赛、表扬、评优等措施, 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篇12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但常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种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检查,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面子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一副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期间,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市集或者果品交易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活动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

3、强调安全,束缚了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媒体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安全问题。一旦出了事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赔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多数情况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规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打击了老师的上课积极性。

4、体育活动的减少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表明,现在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比过去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屡见不鲜。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减弱。同时,由于缺少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迷恋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篇13

初中;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体现,促使众多教师加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目前,针对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研究议题较多,但对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在此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感受音乐的“外在美”

音乐是由节奏、旋律和曲调等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外在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正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曲调美、节奏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以此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以《瀑布与溪流》这篇乐曲为例,作者利用短笛、长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进行演奏,通过乐队的完美配合营造出九寨沟美丽的景象。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细心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外在美。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察觉到弦乐的震音和声以及竖琴的有力刮奏,在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音乐曲调变化、乐器组合、节奏婉转所体现出的“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更加美好的事物。

二、体悟音乐的“内在美”

与此同时,音乐是具有灵魂的,美妙的音乐不但拥有动人的曲调,同时也向听众诉说着美好的事物。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体悟音乐的内在美,由此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日出》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首音乐的曲调美,同时向学生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丽的日出景象,让学生在音乐、图片的搭配中感受作者营造出的美好氛围。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认识到日出的美丽,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魅力。基于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美、感受美,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