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呼吸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呼吸的作用

篇1

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

(1)温度: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最大。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减弱。

(2)水分: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篇2

1.生理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摄取O2(氧气),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来完成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的全部呼吸过程。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

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者们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们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气喘吁吁,使人看后心里难受,最多只能得到几句怜悯的话。行话说:“雄伟挺拔之姿,气泄则挺不起。舒展优美之志,气憋也展不开。”由此可见,呼吸的合理运用,有时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在京剧武打中亮相后园场前常有一个吸气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气。气满了,紧配着锣鼓的园场或开打,常是一口气进行”。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气息的合理运用方法创造了具有特定武生形象的审美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当舞蹈动作的韵律与呼吸韵律完全一致,才能揭示舞蹈艺术全部的美。

二、舞蹈中呼吸的作用

舞蹈属于特殊的“人体肢体语言”,难以用文字表达,民间舞蹈文化深远,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的肢体语言对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予以体现呢?呼吸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自然呼吸升级为人体有意识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与舞动达到高度完善的统一。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各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舞”说的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内心变化不一定只是面部表情单一的变化,还包括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

三、民间舞蹈训练中呼吸的科学应用

1.汉族民间舞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无论是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秧歌,或是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安徽花鼓灯,还是流传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都有它们共同的呼吸特点。在汉族舞蹈学习中,快吸气、闭气,慢吐气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东北秧歌的“灵、浪、俏”,或是胶州秧歌的“碾、拧、抻、韧”,还是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位”风格特点,都需要靠艺术呼吸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艺术呼吸使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收与放、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合理运用艺术呼吸带动外在动势韵律,将民间舞的风格、节奏、情感融为一体。

2.藏族民间舞

地处我国西南的藏族地区幅员辽阔,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由于藏族舞蹈五光十色,种类繁多,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有不同。从以《弦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特点来看,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延绵流畅,因而呼吸就有了延绵不断的连贯性和控制性。快吸慢吐的拖步,在起范同时快吸气,当主立腿向前迈出时气吸慢慢吐,在这过程中动力腿慢慢贴着地面靠近你的主立腿。《踢踏》中呼吸运用也是快吸慢吐,如:抬踏步抬起同时快吸气,踏下去时慢吐气。

3.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人民能歌善舞,蒙古素有“歌乡”和“舞海”的美称。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剽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慢吸快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4.朝鲜族民间舞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外在优秀舞姿的融合。与前几个民族舞蹈相比较,朝鲜族舞蹈呼吸的运用更加丰富。朝鲜族舞蹈有各种不同变形的节奏,每种节奏有其特有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舞者的呼吸与节奏必须相吻合。以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与舞蹈呼吸的配合为例,“古格里”节奏是朝鲜族舞蹈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均匀而缓慢的,以呼吸的运用带动腰部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呼吸运用常常在起范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点,而其后连续性就比较缓慢了。初学者先要练习慢吸慢呼,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气时经前胸落入丹田。目的是掌握吸气呼气的方法与位置,便于后面的训练呼吸运用自如。快吸、屏气、慢吸,这种呼吸配合下肢屈伸来练习。准备半蹲,先快吸半口气,瞬间停顿后慢慢吸气,带动膝盖向上延伸到伸直至立起双脚。快呼、屏气、慢呼,慢慢落脚膝盖由气带动下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它与民间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有张力。当然,掌握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呼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学习中去不断探索体会,找到呼吸的支点,让象征着生命的呼吸在舞蹈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篇3

镜头一:在比较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有些学生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会呼出氧气。”

镜头二:有的学生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提出“呼吸作用就是气体的进出”。

镜头三:题目“动物和人呼吸作用在______内进行。”很多学生选择了“肺”。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经常对一些概念理解不正确或产生混淆,譬如上述镜头中对呼吸作用的理解。有些教师对学生自发形成的迷思概念很抵触,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干扰,教学会更顺利。而事实上,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可以任由教师在上面勾画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图景。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会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或促进或干扰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通过顺应和同化两方面的统一,建构自我的概念系统,形成自身的认识。

要矫正学生的迷思概念,就要先了解其形成。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两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是迷思概念主要的来源。例如,从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人和其他动物会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会释放氧气。他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呼出氧气的。而教师对概念引入的简单化处理、讲解的不详细、不透彻,都会使得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有孕育的土壤。如在讲解呼吸作用时,若不加以比较及详细讲解,常会有部分学生将呼吸作用等同于呼吸运动。而当发现学生没有接受时,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反复机械强化,认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错误认识就会自然地被纠正过来。可事实上,学生的迷思概念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只靠一、两堂课的灌输很难使他们转变过来。其结果会使得学生表面上记熟了概念的陈述语句,而碰到异常情况时还是会沿用原先的迷思概念。

那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其中较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由其主动地转变已有概念。波斯纳等心理学家提出了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①对现有概念的不满;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③新概念的合理性;④新概念的有效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实现其概念转变。

1、事先弄清学生的前概念

讲授新概念前,教师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前预习作业等方式弄清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所要讲授概念或与之相关内容的认识,并找出其中片面的、错误的认知,从而使得后续的矫正有的放矢。如学习呼吸作用前,可先了解学生认识中的“呼吸”。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将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混淆。教师在讲解时,就有必要将概念的含义讲解透彻。

2、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前,安排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盆植物用塑料袋套住,放在黑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呼出二氧化碳。科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许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将原来肉眼不可见的现象展示出来,或通过讨论、对话,可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认知失衡状态,察觉自己原有认知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顺应建构,习得概念。

3、鼓励学生应用概念,反思内化

在学生习得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真正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呼吸作用”和“呼吸运动”,在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中获取正确信息,形成正确的知识。还可让学生编织概念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使概念间形成网络结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整合优化各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应与同化,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篇4

①以CO2为指标分析(如图丙):

A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直接释放大气中,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图表示线粒体释放CO2一部分进入叶绿体中,一部分释放到大气中,此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仍释放CO2。

C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中,但没有从大气中吸收CO2,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表现为既不吸收CO2,也不放出CO2。

D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中,同时还从大气中吸收CO2,则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②以O2的释放或吸收为分析指标(如图丁)

A图表示线粒体需要的O2直接从大气中吸收,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一部分进入线粒体中,一部分从大气中吸收,此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仍释放需要从大气中吸收O2。

C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全部进入线粒体中,但没有从大气中吸收O2,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表现为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

D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全部进入线粒体中,同时还向大气中释放O2,则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1)物理误差的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由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此时,对照实验与呼吸装置相比,应将所测生物灭活,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包括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2)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测定归纳

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两套呼吸装置中的单一变量为NaOH与蒸馏水,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取代实验组的NaOH溶液,其他所有项目均应一致,加蒸馏水的装置内气压变化应由CO2与O2共同决定。两套装置可如下图所示,当然,此时仍有必要设置另一组作误差校正之用。

结果与分析

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CO2量与耗O2量相等)。

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只产CO2,不耗O2)。

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④装置1与装置2液滴均左移,则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呼吸底物中可能有脂质参与。

a.为使实验结果精确,排除实验误差还应设置如图装置3,以便校正。

b.进行结果与结论的描述时应“先结果后结论”,而不是“先结论后结果”,如上。

(3)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三)、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计算:

1、光合作用速率表示方法: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表示。但由于测量时的实际情况,光合作用速率又分为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2、在有光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容器中O2增加量、CO2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而植物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如图所示:

3、呼吸速率:将植物置于黑暗中,实验容器中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即表示呼吸速率。

4、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用CO2量表示)可用下式表示:积累量=白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晚上呼吸释放的CO2量。

5、判定方法

①若为坐标曲线形式,当光照强度为0时,CO2吸收值为0,则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若是负值则为表观光合(下转第13页)(上接第53页)速率。

②若所给数值为有光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测定值,则为表观光合速率。

③有机物积累量一般为表观光合速率,制造量一般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

注:实际计算时可依据提供的条件分别用下列某一关系式

①光合作用实际产O2量=实测O2的释放量+呼吸作用耗O2量。

②光合作用实际 CO2 消耗量=实测的CO2消耗量+呼吸作用 CO2释放量。

③光合作用葡萄糖的净生产量=光合作用葡萄糖的实际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的消耗量。

将上述装置置于不同光照强度(可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实验或同一功率灯泡通过改变光照距离进行控制)条件下,被研究生物应为绿色植物。

结果分析:

篇5

呼吸作用的条件是需要不同的酶催化。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的共同特征。

呼吸作用意义

第一,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第二,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同时,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平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1)上述条件下,比较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_______的。

(2)在光照时植物每小时葡萄糖的净生产量是_________mg。

(3)若一昼夜中先光照4h,接着放置在黑暗的条件下20h,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

【解析】 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数表示。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不管有无光照)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只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说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们把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只是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的量,没有把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算在内)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如果我们在测光合作用速率时,同时测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观光合速率上去,则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体可表达为: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观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如果将上述公式推广到氧气和葡萄糖,则得到下列公式:

真正光合作用O2释放量=表观光合作用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真正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表观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呼吸作用葡萄糖分解量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题意可知,光照时葡萄糖净(表观)生产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时产生的真正的(总的)葡萄糖量减去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与CO2量求解有直接关系,可通过CO2量的变化推测有机物(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1)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真正产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从上面计算结果可知,植物真正产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实际上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只减少36mg,还有44-36=8mg的CO2来自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与题目交待的不给光照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该条件下,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的CO2的量是8mg,计算出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量,题目交待光照时,植物每小时真正(总的)能产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则净生产量为30-5.5=24.5mg。

此问还可以根据CO2的实际减少量来计算,题目交待在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这是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无关的,减少的CO2已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净产生的葡萄糖,具体计算如(1)。

(3)根据上述(1)(2)的计算结果,可知一昼夜(24h)中,4h制造的葡萄糖总量为4×30=120mg,消耗总量为24×5.5=132mg,两数说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或者先计算4h产生的葡萄糖量为4×24.5=98mg,再计算20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0×5.5=110mg,然后再比较这两个数据,可得出同样结论。

【答案】(1)相等 (2)24.5 (3)减少

例2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lx、20000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______倍。

(2)该叶片在10℃、5000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mg。

(3)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______mg。

【解析】 这道题是与坐标曲线图相结合的问题,与例1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例1是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CO2量的变化作为计算依据,而此题是以O2量的变化作为计算依据。具体怎样分析及所要用的公式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提到。二是此题所需的数据及其他信息要从图形中去找。所以要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图、图像思维转换和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分析题中两图可知,A图实际表示了黑暗条件下只有呼吸作用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由于题目没有特别交待,人们一般认为呼吸速率不受光照影响,光照条件下10℃和20℃时的呼吸速率仍然可表示为0.5mg O2・h-1,即后者是前者的3倍。

B图较复杂,由于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图中所示的O2释放量应是光合作用释放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净量”,从图中可得10℃、5000lx的光照下O2释放“净量”为3.5mg O2・h-1。再从上图分析可知,在10℃下呼吸作用吸收0.5mg O2・h-1,利用前面分析时用到的公式,则此时光合作用实际释放O2每小时为3.5+0.5=4.0mg。同理,不难求得20℃、20000lx条件下光合作用实际每小时释放O2量为:6+1.5=7.5mg,运用光合作用反应式可得此时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葡萄糖量为:7.5×180/32×6≈7.03mg。

【答案】(1)3 (2)4 (3)7.03

二、适应性训练

假设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仅有葡萄糖,呼吸作用利用的有机物也只有葡萄糖。将此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了180mg,放在黑暗条件下,容器内CO2含量每小时增加40mg。

(1)若测得该绿色植物在上述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制造葡萄糖225mg,则上述光照条件下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为_________mg。

篇7

1.构建知识网络 可以先找重点,再连成知识链,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水到渠成。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部分时,我们首先可以找到其中的知识要点:光反应,暗反应,光能,化学能,无机物,有机物,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片层结构薄膜,叶绿体基质等。然后横向找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锁链:

光反应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片层结构薄膜) 暗反应(叶绿体基质); 光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无机物 (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 (如葡萄糖等)

最后,把以上知识锁链连接成知识网络:

无机物 (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 (如葡萄糖等)

光反应 暗反应 稳定的化学能

(片层结构薄膜) (叶绿体基质)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光能 活跃的化学能

2.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 对于重点内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理解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记忆。例如:通过编顺口溜可以牢固地理解记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特点。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在基粒;氢,ATP和氧气。(其中还原氢和氧气来自于水的光解,ATP的合成储存了能量,实现了光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化)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有惰性,合并C5被固定;C3还原成葡萄糖(代表C(H2O)等有机产物),氢﹑ATP要帮忙。从口诀中能明显读出光反应的场所,产物,暗反应的基本过程,暗反应与光反应的联系(还原氢﹑ATP)等重要信息。2)有氧呼吸的过程:4H﹑20H,加氧水生成。显然,我们在这里是从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变化入手的。4H指的是第一个阶段1分子的葡萄糖脱去4个氢原子,那么同时生成的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就可以很容易写出其分子式,20 H指的是第二个阶段要脱去20个氢原子,由于2个分子的丙酮酸只有8个H,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另一种反应物6分子的H2O。产物是2C3H4O3和6H2O脱氢后的6C---12O=6CO2。加氧水生成指的是前两个阶段脱去的24个氢与6个氧气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2分子的水。再比如,同样是上面的光合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知识点间的关系,通过画图帮助思考记忆:

光合作用图解:(请补充完整)

氧气 光能

光反应

暗反应

3.注意与其它章节知识点的联系 例如光合作用部分可以做如下联系: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 生产者;

篇8

1 甲醛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甲醛对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咽喉不适、打喷嚏,甚至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痉挛等。由于刺激是一种主观反应,而动物本身无法表达对刺激的感觉和强度,因此只能采用一些间接的方法观测动物对刺激性气体的反应。研究人员将小鼠暴露于低浓度甲醛(2.4mg/m3)环境中,每天染毒1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并以甜橙油作为刺激条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鼠对气味的恐惧反应增加,但雌鼠见未有此类似反应[1]。童志前等[2]证实:在气态甲醛暴露的情况下受试动物呼吸器官中P物质(神经源性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水平呈正相关。许多科学家曾对暴露于甲醛的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一部分人与正常人群相比,普遍存在呼吸道受刺激以及嗅觉功能改变的情况。Arts等[3]认为当甲醛浓度达到2.4mg/m3(2ppm)时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对嗅觉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嗅觉敏感度降低。范卫等[4]对233名接触甲醛的木材粘合业工人(木材组)、94名病理科医师(病理组,其工作环境甲醛浓度明显高于木材组)以及62名非甲醛接触人员(非甲醛接触组)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接触甲醛浓度愈高,嗅觉敏感度降低愈明显(P

2 甲醛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和对肺功能的损害

甲醛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征发生率增加,如胸闷、咳痰、咳嗽症状等及罹患慢性鼻咽炎、气管炎、肺病的发病率增高,肺功能异常率也增高,且以小气道通气功能异常为主,提示甲醛接触者的肺功能损伤属于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5]。Franklin等[6]对居住于甲醛水平为0.6 mg/m3(50ppb)或更高环境中的健康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儿童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说明0.6mg/m3或更高浓度的甲醛即可导致呼吸道轻微炎症。研究者对接触甲醛的工人按工龄分组进行研究,发现肺功能指标异常有随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工龄20a以上的,FEV1.0℅(第1秒时间肺活量占预期值百分数)、V50 (最大呼气流速)、MM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均比对照组(无尘毒接触、劳动强度相似的某厂工人)低[5]。岳伟等[7]对30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和81例健康者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等影响因素后,通过调查发现室内甲醛每升高1个单位 (1μg/m3)其过敏性哮喘的危险性提高了0.02倍。这说明甲醛浓度的升高和哮喘发作的危险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Rumchev等[8]也证实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增加小孩患哮喘的几率。李志刚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甲醛作业岗位工人的肺纹理改变增多,但是与对照组(不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有害因素的行政管理人员)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甲醛对呼吸道及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Ohtsuka等[10]研究表明,F344大鼠吸入20~27mg/m3甲醛后,其肺内细气管可发生变性、坏死、分层、鳞状化生等改变。杨玉花等[11]研究发现,大鼠吸入32~37 mg/m3甲醛(4h/d,15d)后呈现急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肺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实验采用的甲醛浓度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甲醛浓度要高很多,加之种属间的差异,由此笔者认为对甲醛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所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

3 甲醛的致癌症现状

甲醛具有致突变性,国外学者对其致癌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Hauptmann等[12]跟踪观察了美国25 619名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鼻咽癌的RR(相对危险度)随着甲醛平均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一次最高浓度和暴露工龄的增加而升高。Marsh等[13]随访了某塑料厂7 328名甲醛作业工人的死亡情况,结果发现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危险性比其他工人增加了5倍。2004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署公布甲醛是人类确认致癌物,会诱发鼻咽癌,至于甲醛与肺癌、鼻腔癌、鼻窦癌、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癌症是否相关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尚未得出定论。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醛的暴露会增加鼻腔癌发生的危险性,但Pinkerton(2004年)等[14]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人鼻窦、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部位暴露于甲醛后未发现与癌有关联。

4 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机制

经呼吸道被吸入体内的甲醛,可溶解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中,并迅速进入血循环,经血液运送到体内各组织。甲醛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神经源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哮喘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研究证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气道炎症比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气道炎症既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成为气道平滑肌敏感和痉挛的主要原因,又可直接引起气道通气障碍。刺激原所致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涉及哮喘发病的主要机理。甲醛所引起的建筑物关联症(MCS)和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BS)的发作与气道的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的病变也有着密切关系[15]。

P物质是神经源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之一,童志前等[2]研究发现,P物质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结合相关实验,他们推想甲醛可能是通过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上的VR1或(和)NMDA受体,触发神经末梢轴索反射,释放大量的P物质,并且使降解速度减慢,诱发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其后续的研究表明,甲醛暴露能诱发大鼠肺部VR1 mRNA 表达量增加[15]。

另外,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16]、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17]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谷胱甘肽S亚硝基硫醇还原酶(GSNOR)[18]也都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因素。

4.2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

遗传毒理学研究表明:甲醛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氨基具有活泼的反应性,可与之共价结合,形成不稳定的甲基化加合物,并最终导致DNA链断裂(DNA strand breakage)、DNADNA 交联(DNADNA crosslinks,DDC)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1920]。吴凯等[21]研究发现,甲醛在较高浓度时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而在较低浓度时以DNA 断裂为主。甲醛是醛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小分子,其毒性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源于它的羰基亲电性和较小的空间位阻,使其易于攻击核酸产生断裂。DPC可以作为机体潜在突变的分子标志物,DPC的存在阻滞了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断裂、缺失,基因突变和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21]。

4.3 氧化损伤机制

有人推测氧化损伤也可能是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以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损害,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降低,还原型GSH 的耗竭[2223]。甲醛进入细胞后可以打开线粒体上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通道,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使得细胞或机体内的氧化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性损伤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和巯基耗竭等过程,它们在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另外,甲醛损害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或作为抗氧化酶的抑制剂,也间接导致DNA蛋白质交联产物的增加[21]。

4.4 其他作用机制

Tyihak等[24]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低浓度的甲醛可显著促进人体克隆癌细胞的增殖。Hester等[25]研究发现甲醛可以显著上调大鼠鼻腔呼吸上皮细胞中的24种基因表达。为探讨甲醛致大鼠鼻腔癌的分子机制,关勇军[26]等对甲醛诱发的大鼠鼻腔癌细胞系FAT7中的转化序列进行了检测,并根据结果推测Kras癌基因的活化可能参与甲醛致大鼠鼻腔癌过程。另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与甲醛暴露的关系也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张全武等[2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甲醛染毒小鼠肺组织中MGMT表达降低。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能修复烷化剂导致的DNA损伤,防止突变发生。由此他们推测甲醛诱发肿瘤可能与MGMT表达降低有关。

目前看来,甲醛进入体内直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同时甲醛可能导致某些DNA修复酶表达下调,DNA损伤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了基因突变、细胞的死亡、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等一系列改变。另外,甲醛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因此,甲醛不仅是一种直接致癌物,而且还是一种促癌物,但其中具体的毒理机制还不甚清楚。

5 结语

总之,对于甲醛的呼吸系统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进入分子水平,但其具体的毒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目前对于甲醛室内污染的防护研究主要集中于阻止甲醛的挥发和吸附已挥发至空气中的甲醛两方面,至于对抗甲醛毒性药物的研究,仅Mukaddes[28]、Ozen[29]、贾炜[30]等从缓解氧化损伤的角度予以了探讨,他们分别用维生素E、褪黑激素、黄岑等对甲醛所致脏器损伤进行了防护。因此,为寻求一种全面有效的甲醛防治药物,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org B A,Swindell S,Tschirgi M L.Repeated low level formaldehyde exposure produces enhanced fear conditioning to odor in male,but not female rats[J].Brain Research,2004,1008:1119.

[2]童志前,刘宏亮,严彦,等.气态甲醛染毒致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神经受体机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 :215217.

[3]Arts J H,Rennen M A,de Heer C.Inhaled formaldehyde: evaluation of sensory irritation in relation to carcinogenicity[J].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6,44(2):144160.

[4]范卫,周元陵,王法弟,等.甲醛接触者的嗅觉功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02204.

[5]王维,王秋萍,周烨.甲醛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115116.

[6]Franklin P, Dingle P,Stick S.Raised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healthy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formaldehyde level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17571759.

[7]岳伟,金晓滨,潘小川,等.室内甲醛与成人过敏性哮喘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04906.

[8]Rumchev K B,Spicken J T,BulsarsM K,el al.Domestic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Eur Respir J,2002,20:403408.

[9]李志刚,陈保成.低浓度甲醛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5):302303.

[10]Ohtsuka R,Shuto Y,Fujie H,et al. Response of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BN and F344 rats to formaldehyde inhalation [J ].Exp Anim,1997,46(4):279286.

[11]杨玉花,袭著革 ,晁福寰,等.气态甲醛对大鼠肺组织影响的病理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07,2( 3):310314.

[12] Hauptmann M,Lubin J H,Stewart P A,et al.Mortality from solid cancer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J].Am J Epidemiol,2004,159:ll171130.

[13] Marsh G M,Youk Ao,Buchanich J M,et al.Pharyngeal cancer mortality among chemical pla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J].Toxicol lnd Health,2002,l8(6):257268.

[14] Pinkerton L E,Hein M J,Stayner L T.Mortality among a cohort of garme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an update[J].Occup Environ Med,2004,61:193200.

[15]朱燕,柯珂,刘军,等.气态甲醛所致大鼠肺部VR1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l7(2) :1214.

[16]乔永康,严彦,杨继文,等.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致哮喘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4):298.

[17]邓艳梅,杨光涛.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与诱发哮喘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1417.

[18]柯珂,朱燕,曹毅,等.吸入甲醛引起的小鼠肺部GSNO还原酶基因转录上调[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7):12091212.

[19]Ying shuai Liu,Chang M Li,Zhisong Lu,et al. Studies on formation and repair of formaldehydedamaged DNA by detection of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DNA breaks [J].Front Biosci,2006,11:991997 .

[20]袭著革,晁福寰,杨丹凤,等.甲醛致核酸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 (4) :719722.

[21]吴凯,杨光涛,娄小华.甲醛致小鼠肺DNA蛋白质交联和DNA断裂效应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 (2):1521.

[22]刘杰,刘宏亮,王光学,等.气态甲醛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SOD的抑制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81.

[23] Teng S,Beard K,Pourahmad J,et al.The formaldehyde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enzyme systems and molecular cytotoxic mechanism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1,130132 (13) :285296.

[24]Tyihak E,Bocsi J,Timar F.Formaldehyde promotes and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tumor and endothelial cells[J].Cell Prolif,2001,34:135141.

[25] Hester S D,Benavides G B,Yoon L,et a1.Formaldehyde 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F344 rat nasal respiratory epithelium[J].Toxicology,2003,187:1324.

[26] 关勇军,李宗海,段朝军等.甲醛致大鼠鼻腔癌与Kras癌基因活化相关[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1):7176.

[27] 张全武,孙少华,王振全.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1) :6162.

篇9

本课需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实验,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归纳呼吸作用的公式;

3.举例说出农业和生活中与植物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4.说出动物体内也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学习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升实验设计能力; 2.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过程。难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学完光合作用相关内容,可与本节呼吸作用知识进行比较以深化理解;从生活和情感体验角度,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涉及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便于教学中适当调用;从学习能力角度,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在本节教学中都是可利用资源。但初一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需注重这一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概念构建过程。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充分调用与呼吸作用有关的概念如细胞中有机物中含有能量,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等,对本课进行设计,逐层深入,从直观现象到理性抽象构建呼吸作用这一概念。

2.以“提问―实验―结论”的方式逐层推进教学,贯穿呼吸作用过程内容的教学。

3.以“激趣―探究式”拓展实验内容,变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拓展呼吸作用部位和呼吸作用时间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本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演示实验器具(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吸管、洗耳球、火柴等。

教师协助兴趣小组学生拍摄完成芥菜菜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附后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问答采用积分制度,答错不扣分,答对每题加1分,按比例记入期末总评。

2.实验设计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以书面设计方案作为小组评分依据,组长标注小组成员贡献比例。

3.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教师根据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每个学生课堂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同桌互相批改分数方式体现,并发还学生订正。

篇10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具有中国民俗特色以及独特审美风格的舞种,当今古典舞在武术和戏曲的基础上吸收芭蕾等各方面的养分,经过历代舞蹈人的创作、整理发展而成。古典舞强调“圆”的概念,而“圆”主要是以腰为中轴进行的肢体运动,在古典舞身韵中大量的元素训练都是要靠气息来带动的,可以说古典舞种“呼吸”是一切运动的起源。呼吸是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可以说呼吸给予了人生命,但舞蹈中中的呼吸则是一门技巧。呼吸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活动人们常说“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气”,可见呼吸的重要性,舞蹈要跳的优美,绝不只是技法达到就可以,呼吸的运用可以说是占绝对作用的,舞蹈因为有了“呼吸”而充满了活力。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气功、太极都是强调“运气”对身体活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热门的瑜伽艺术中,我们也可看到呼吸的重要性,印度瑜伽师曾说过:“人的寿命与呼吸的节奏有紧密联系。”瑜伽与中国传统的气功也有着相似之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呼吸”对人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呼吸是人生命的节奏,同样呼吸也是我们舞蹈生命的节奏。无论是在舞蹈、武术、瑜伽还是歌唱中,气息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比外在的技法、功夫更难把握。在我们学习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的掌握呼吸在舞蹈中的运用。舞蹈不只是外在的肢体表现,更是内心情感、内在韵律的抒发与传递。如果一个舞者具备了优秀的肢体技法,而没有其内在的神韵,那么表演出来的舞蹈会是枯燥而乏味的。这内在的韵律就是要由呼吸带动的。所以,无论我们进行任何舞蹈的表演和训练,正确的呼吸训练及运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古典舞身韵就是一门以内在气息训练为主的课程,其中“身”就是身法,是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就是神韵、韵律,则属于舞蹈的内涵神采,人们常说“古典舞有了身韵就有了灵魂”,可以看出呼吸对古典舞是非常重要的。古典舞的表演往往是以抒情写意为主,这也是古典舞的传统美学特征。所以,内在韵律对于古典舞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呼吸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身法

身韵的最基本元素是“提、沉、冲、靠、含、腆、移”,其中“提”和“沉”是区别人体自然呼吸并且具有严格规范的呼吸。它们可以说存在于任何古典舞的动作之中,也是身韵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任何动作都离不开它们,例如“冲、靠”是“提、沉”基础上“斜移”的动律,“含、腆”是“提、沉”直接的发展和强化结果,“移”要先经过“提、沉 ”的过程中完成等等。而在八字圆、盘腕等组合训练中,“提沉”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神韵

身韵中的“神韵”,我们观赏舞蹈常常说“舞者的表演一定要传神”。那么,什么是“神”呢?“神”是舞者情感和内涵的表达与传递,任何舞蹈的表演没有神韵,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在古典舞中神韵是可以感觉到、可以把握住的,只有有了神韵,身法才有生命力。那么呼吸对古典舞中的“神韵”有什么作用呢?舞蹈是以肢体运动表现内心思想感想的艺术方式。不同的“气”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情感,而不同的思想情感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气”,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韵律

我们再来谈谈身韵的韵律。古典舞中的律动有着两种方面:第一,是“顺”也就是“正律”,一般是指动作通顺犹如行云流水般。第二,是“反律”,它在古典舞中是具有代表性特征,通常是指动作时的起势与动作是呈相反方向的。这种“反律”可以归纳为“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几个运动规律,只有在舞者真正能正确的对呼吸运用自如时,才能自然优美的完成。正是因为有了“气”的运用,这种“反律”才能给人一种有韧、有劲、有律的延续性感受,这也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所在。

综上所述,呼吸对古典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韵的训练能将人的自然呼吸转变成舞蹈需要的“有节奏的艺术化呼吸”,这是舞者必不可少的。所以,无论是训练还是表演,都需要强调呼吸对肢体运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内外贯通,才能做到肢体流畅,体现出古典舞特有的韵味,从而表演出真正有意境、有内涵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11

根的呼吸与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与其生长和分化有密切关系,根尖分生区呼吸强烈,而且主要是无氧呼吸,因为分生组织没有细胞间隙,氧气不易透入,伸长区以上部分都进行有氧呼吸,而且其合成代谢、生长速度都与呼吸速率呈正相关;

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学生会发现乙瓶煮熟种子都没有观察到呼吸现象,从而可得出:只有活的种子才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由此可引导得出除了由细胞构成的种子,由细胞构成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也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探究活动。接下来就可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展各小组的探究实验:因同学们自己操作,老师没看见,请同学们再观测并记录一次各小组的探究情况。学生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探究成果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动手动脑的成果。通过学生的分组探究和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得结论: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且所有活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对一这一结论的得出,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小组观测到了植物的呼吸现象了吗?你观测了几次?通过你们小组的多次观测植物的呼吸现象,以及我们全班同学分组对植物不同部位器官的呼吸现象的观测,综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从一组多次和多组多次综合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我认为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提前操作探究比让学生假设实验装置和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呼吸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意义,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找到答案。老师可给予适当地引导:①你能象光合作用一样,也给呼吸作用一个反应式吗?②呼吸有什么意义?③植物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的主要场所在哪里?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前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中,老师机场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不仅关注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13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与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形成、稳定、调节有重要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对锌盐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能力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和细胞株

HEP-2细胞由昆明生物所提供。RSV标准株(Long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试剂

硫酸锌,市售优极纯;醋酸锌,市售优极纯,由昆明金晨云辉仪器有限公司提供。培养细胞用的试剂及一次性无菌耗材,均为美国GIBCO公司和日本日水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病毒对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测定用Hep-2单层细胞瓶复苏RSV标准株后,将毒株按1×10-1~1×10-6稀释度分别接种单层24孔细胞板,每稀释度接种细胞板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细胞病变(CPE)程度,用Reed-Muench法计算出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两孔细胞病变的稀释度)。

1.3.2 锌盐对细胞的毒性试验按硫酸锌和醋酸锌的分子量,配制出锌盐溶液,灭菌。用细胞生长液将硫酸锌和醋酸锌分别稀释成20 mmol/L、2 mmol/L,200 μmol/L和20 μmol/L四个浓度,与消化的细胞混合后,分别接种24孔细胞板,每个浓度种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以细胞100%贴壁生长且形态正常时所用的锌盐浓度为细胞的安全浓度。

1.3.3 先病毒后锌盐试验先用单层细胞板感染100倍TICD50的病毒,0.5 mL/孔,37℃培养2 h,分别加入细胞最大安全浓度锌盐,进行2倍稀释,取5个稀释浓度,即1/2~1/32,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培养,连续观察7 d,同时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抑制指数=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

1.3.4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先于单层细胞板上分别加入最大安全浓度的锌盐(稀释倍数和接种浓度同1),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作用2 h后,每细胞孔均分别加入0.5 mL的100倍TICD50的病毒,同时设病毒对照及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

2 结果

2.1 细胞毒性作用

硫酸锌和醋酸锌在20~2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2.2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显示,100 μmol/L(醋酸锌10.97 mg/mL,硫酸锌14.37 mg/mL)浓度的硫酸锌和醋酸锌,未产生CPE。抑制指数为2。

2.3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显示,25 μmol/L(醋酸锌7.18 mg/mL,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与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形成、稳定、调节有重要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对锌盐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能力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和细胞株

HEP-2细胞由昆明生物所提供。RSV标准株(Long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试剂

硫酸锌,市售优极纯;醋酸锌,市售优极纯,由昆明金晨云辉仪器有限公司提供。培养细胞用的试剂及一次性无菌耗材,均为美国GIBCO公司和日本日水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病毒对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测定用Hep-2单层细胞瓶复苏RSV标准株后,将毒株按1×10-1~1×10-6稀释度分别接种单层24孔细胞板,每稀释度接种细胞板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细胞病变(CPE)程度,用Reed-Muench法计算出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两孔细胞病变的稀释度)。

1.3.2 锌盐对细胞的毒性试验按硫酸锌和醋酸锌的分子量,配制出锌盐溶液,灭菌。用细胞生长液将硫酸锌和醋酸锌分别稀释成20 mmol/L、2 mmol/L,200 μmol/L和20 μmol/L四个浓度,与消化的细胞混合后,分别接种24孔细胞板,每个浓度种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以细胞100%贴壁生长且形态正常时所用的锌盐浓度为细胞的安全浓度。

1.3.3 先病毒后锌盐试验先用单层细胞板感染100倍TICD50的病毒,0.5 mL/孔,37℃培养2 h,分别加入细胞最大安全浓度锌盐,进行2倍稀释,取5个稀释浓度,即1/2~1/32,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培养,连续观察7 d,同时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抑制指数=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

1.3.4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先于单层细胞板上分别加入最大安全浓度的锌盐(稀释倍数和接种浓度同1),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作用2 h后,每细胞孔均分别加入0.5 mL的100倍TICD50的病毒,同时设病毒对照及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

2 结果

2.1 细胞毒性作用

硫酸锌和醋酸锌在20~2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2.2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显示,100 μmol/L(醋酸锌10.97 mg/mL,硫酸锌14.37 mg/mL)浓度的硫酸锌和醋酸锌,未产生CPE。抑制指数为2。

2.3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显示,25 μmol/L(醋酸锌7.18 mg/mL,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与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形成、稳定、调节有重要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对锌盐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能力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和细胞株

HEP-2细胞由昆明生物所提供。RSV标准株(Long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试剂

硫酸锌,市售优极纯;醋酸锌,市售优极纯,由昆明金晨云辉仪器有限公司提供。培养细胞用的试剂及一次性无菌耗材,均为美国GIBCO公司和日本日水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病毒对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测定用Hep-2单层细胞瓶复苏RSV标准株后,将毒株按1×10-1~1×10-6稀释度分别接种单层24孔细胞板,每稀释度接种细胞板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细胞病变(CPE)程度,用Reed-Muench法计算出细胞半数感染量TICD50(两孔细胞病变的稀释度)。

1.3.2 锌盐对细胞的毒性试验按硫酸锌和醋酸锌的分子量,配制出锌盐溶液,灭菌。用细胞生长液将硫酸锌和醋酸锌分别稀释成20 mmol/L、2 mmol/L,200 μmol/L和20 μmol/L四个浓度,与消化的细胞混合后,分别接种24孔细胞板,每个浓度种4孔,0.5 mL/孔,设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以细胞100%贴壁生长且形态正常时所用的锌盐浓度为细胞的安全浓度。

1.3.3 先病毒后锌盐试验先用单层细胞板感染100倍TICD50的病毒,0.5 mL/孔,37℃培养2 h,分别加入细胞最大安全浓度锌盐,进行2倍稀释,取5个稀释浓度,即1/2~1/32,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培养,连续观察7 d,同时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抑制指数=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

1.3.4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先于单层细胞板上分别加入最大安全浓度的锌盐(稀释倍数和接种浓度同1),每浓度接种4孔,0.5 mL/孔,37℃作用2 h后,每细胞孔均分别加入0.5 mL的100倍TICD50的病毒,同时设病毒对照及细胞对照,37℃培养,连续观察7 d,按能产生CPE的锌盐浓度计算抑制指数。

2 结果

2.1 细胞毒性作用

硫酸锌和醋酸锌在20~2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2.2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

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显示,100 μmol/L(醋酸锌10.97 mg/mL,硫酸锌14.37 mg/mL)浓度的硫酸锌和醋酸锌,未产生CPE。抑制指数为2。

2.3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

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显示,25 μmol/L(醋酸锌7.18 mg/mL,硫酸锌5.48 mg/mL)浓度的硫酸锌和醋酸锌未产生CPE,抑制指数为4。

3 讨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一直威胁着儿童的生命与健康,是最常见的引起儿童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其危害不容忽视。在世界各地,每年有大量儿童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增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性[3]。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中剂量补充锌,可以预防41%的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发生[4]。

笔者采用了硫酸锌和醋酸锌两种锌制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体外复制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硫酸锌和醋酸锌两种锌制剂在10~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作用。先病毒后锌盐的试验结果显示,锌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直接杀伤作用。先锌盐后病毒试验结果显示,锌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复制有穿透和吸附作用,有抗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且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强。 病毒在敏感宿主细胞内复制,有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放5个连续过程,阻碍其中任何环节的抗病毒药物均可抑制子代病毒的产生,从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5]。有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直接灭活、阻止病毒吸附和抑制生物合成3种方式发挥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6]。锌对免疫功能具有营养和调节作用,缺锌可导致胸腺及外周淋巴结萎缩,T、B淋巴细胞减少,特别是辅助T 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低下,进一步导致IL-1、IL-2降低和NK细胞活性降低,削弱了机体的免疫能力[7]。因此,规律补锌可以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Lanari M,Silvestri M,Rossi GA. Respiratoty syncytial virus risk factors in late preterm infants [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9,22(3):102-107.

[2]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46.

[3]Roger Shrimpton. Zinc deficiency:What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inventions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Chinese edition,2005,8(8):235.

[4]Bhutta ZA,Black RE,BrownKH,et al. Prevention of diarrhea and pneumonia by zinc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ooled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J]. J Pediatr,1999,135:689-6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