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

篇1

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快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这样的情景下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学生,并进行鼓励、表扬,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相信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评价

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总是下意识地给予学生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一来,教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心理、肯定学生的价值、呵护学生的自信心,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其主观能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善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材施教,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命题时,教师尽量选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发性。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评价积极性。正因为此,才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吸引力,学生解答时的热情空前高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评价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依托。

借助多个目标,让学生参与并乐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过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到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只一把尺子抛在学生中,孩子们得到的概率很小,很轻易地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这对大部分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假如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努力向前走,就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

总之,实践充分证明: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学目的为中心的评价,它能有效的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互动相长,对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具有发展性,充满生命力。

小学数学评价教学论文二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中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关怀、导向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无声的评价

谈起课堂教学评价,我马上就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在讲一道数学题,当我讲过之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道题这样做行吗?”我看了看那道题的另一种解法,没多想,随口说了声:“也行。”这时,本来挺高兴的那个学生,一下子蔫了。而且还小声说了一句:“怎么是也行,就是行”,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说“也行”时,语气不够肯定,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换成:“行,你真聪明!”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件事一直都影响着我,促使我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字斟句酌。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多样性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一)教师的评价还要有艺术性

说到艺术性,使我想起一则小幽默:余先生和几位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服务员很热情地上前问道:“几位要饭吗?”众人一愣,余先生很幽默地反问:“女士,我们很像洪七公吗?”余先生这句话很机智,也很艺术,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比如,你已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能大声地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嘛?你的想法,思路都很新奇,同学们都想听,你能给大家讲讲吗?再比如,你真聪明,如果你写的字像你一样漂亮,那就太棒了!你回答的与众不同,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你回答的问题老师听明白了,你能再说慢些,让同学都听明白吗?……像这些评语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人听起来很舒心,比起那些讽刺、挖苦语言岂不是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爱心

有一次,听我们学校一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教师提了一个问题(树上有几只小鸟?),有一个小男孩手举得特别高,都快举到教师脸上啦,于是教师让他回答,他声音特别大,“树下有6只小蚂蚁”,话音一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是啊,错得也太离谱了,要在平时有些教师肯定会狠狠地批评这个学生,以解心头之恨。可是,这位教师很平静,依旧带着笑容,充满爱意地看着这位学生说:“刚才手举得那么高,有积极性,很好。不过,你知道同学们笑什么吗?”生回答:“老师,我错了。”教师:“怎么错了?”生:“不知道。”教师:“你自己问问同学,怎么错了。”生:“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会认真听课。教师:“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孩子,老师相信你。”教师对小男孩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亲切感,使学生信服他。后来,这个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听课非常用心,一直坚持到下课。这不就是爱心评价的作用吗?曾经有人说,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其巨大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部分学生的落后是暂时的,是因为其潜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在学生失败时去批评他们,而是要在他们取得成功时去评价他们,评价的语言要有激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契机,及时鼓励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及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表现等。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长期地由教师进行“裁判”,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如:现在你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如果有错,是什么地方错了?你觉得自己这种解法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我们数学课堂上,有小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讲完以后还有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如:哪里讲得清楚,哪里讲得不清楚,声音大了还是小了,讲课时哪些同学听了,哪些同学没听等等。通过讲析和自评,小教师成长得很快,听过我们课的教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太厉害了,真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思考,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篇2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篇3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参考文献:

1.《教会智残儿童与人交往》高利群 缪晓晴《现代特殊教育》____5.1

篇4

        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有着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令人产生争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就其具体的问题进行简略的研讨。望有兴趣的研究者多多给予指导。 

       一、对传统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除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外,还应对传统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下。因为尽管传统识字教学有其很多优点,但也难免无任何其他缺失。下面来看一下这方面有关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从而使我们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简略的了解。 

        1、有些学者认为应先进行学汉语拼音的学习后进行学汉字的学习。

因为认识了拼音,就可以看拼音识字,知道这个汉字怎么读,才能知道自己写得什么字,记得更牢。

        2、有些学者认为应先学习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因为这样的汉字对小学生来说容易写,容易记。

        3、有些学者认为应先从“看图识字”开始学识字。

因为图要比汉字更形象,知道图上是什么,再去学习汉字应更容易些。 

       4、还有些学者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许多教育学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

        二、 传统识字教学的展望 

        前面我就其传统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相应的叙说。下面简单的对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我们知道,识字教育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研究课题,可以说汉字的历史有多久,识字方法研究就有多久。 

        在我国传统识字教学中,古人开蒙,很在注重朗读和背诵,而蒙书句式整齐、句句押韵,很适宜诵读、朗读和背诵,不但练习了阅读、增加了文化积累,而且还帮助了汉字记忆,起了巩固识字的作用。但是在识字的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极影响儿童识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让我们对此加以认识,以便更正。

篇5

学生并不是机器、零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虽然教材编排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但毕竟只是兼顾学生的一般性,并没有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

2.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数学学科本身的与时俱进。在这一点上教材尽管每隔几年都会更新,但依旧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并不能即时反映生活。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教情与学情结合起来,立足教材,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使教师由以往教材的单纯复制者转化为教材的开发者,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数学殿堂。

二、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

以往的教学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控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学生沦为课堂的附属,没有参与的空间与权利。而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展开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探究。

1.需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观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权,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才能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

2.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不要盲目追求快节奏,而是要学会留白,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的时间与自主参与的空间,教师要站在调控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学,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让步于学。

篇6

(二)加强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交流

舞蹈课伊始,教师一定要组织“破冰”活动,让学生没有压力,敢于进行肢体动作的表达。之后,教师再选择合适的音乐及适合性别、年龄特点的动作进行教学,学生就不再觉得舞蹈是难为情的事情,这就为今后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也能够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态度。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破冰”方法是进行“你做我猜”的游戏,将男生和女生分成一对一的小组,请小组中的一人做出一个舞蹈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是表达以前学过的某种舞蹈的,也可以是代表某一首歌的,然后请搭档猜这个舞蹈或者歌曲的名字。游戏限时5分钟,猜对最多的小组,可以共同商议请某一个小组的学生表演一首歌或者一个音乐类节目。学生为了获胜,往往能抛开尴尬心理,甚至敦促搭档:快想、快做动作;或者要求搭档:动作做标准些。他们之间的隔阂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小学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领会舞蹈的魅力,包括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所包含的创造力,以此作为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始终使这个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正面情感,通过主动领会,达成情感发展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习了芭蕾舞基本手位、民族舞的基础动作之后,将全班学生进行均质分组,组成“舞者小分队”,选出小组长并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请他们自行选择音乐,自主编排一组舞蹈并在一周后的舞蹈教学课堂中表演。在舞蹈编排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参与行为和心理感受写出来,并汇总成舞蹈创作心得。我在学生们的舞蹈表演当天负责拍照和摄像,将学生的心得中优秀的内容和照片打印出来,形成展板,作为“舞蹈创作大赛”的报导形式,申请进行在校园文化展示栏中进行展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而舞蹈创作作品展出,则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舞蹈的趣味性、艺术魅力带给他们的心理满足感和自豪感。

篇7

一、问题引导教学

什么是问题引导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及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出各种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学生思考和进入课堂的开始,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问题切入点,可以使整堂课都充满乐趣,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可以给学生构架一片自由思想的天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有人曾经这样说过问题的重要性: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的过程,而是由学生通过课堂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个全新的过程。“问题引导教学”就是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问题,积极思考,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地思考问题,并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来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问题导学”对于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注意这个问题,从而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其次还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当这一问题解决时又会有哪些新的更有趣的问题产生,这些新问题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这种以一个问题引出许多问题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这可以启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会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进行信息的更新,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其实我们可以将这种教学方式理解为迁移教学,而且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迁移式教学。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这里所强调的就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纽带,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将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富于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并主动提出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起始概念和规定性知识,用问题来作教学的先锋,通过问题来引发思考,从而使课堂活跃起来。既然问题导学方法这样重要,那么教师应该设计出什么样的问题来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要设计出富有挑战性但又不是太难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出发点要紧跟教学的需要,要注意问题的难易,不能设计出太难的问题让学生无从解决,也不能设计得问题太简单,从而使学生懒于去思索。教师要时刻考虑着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脱离了他们的兴趣,问题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设计出的问题,教师要有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要积极、正面,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善于教,还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对于已经习惯于等待聆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而言,一开始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逐渐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师生互动生成问题,最后到学生能主动生成问题。只有这样,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来,又以问题终结,将知识和技能讲给学生听,才是成功的教学法,也才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促进作用。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质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所要实现的最高教学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重视学生本身个性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分层教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显性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同一等级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中,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互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针对每一个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足之处是这种显性分层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使那些中、差等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这种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加以避免的。另一种为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心里面对全班学生进行的一个层次分类,但是这种分类并不公开出来,尊重学生的隐私,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及时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建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种隐性分层更适宜于教学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差生通过努力来不断前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对来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用隐性分层方法。

作者:杨燕 单位:青岛市上清路小学

篇8

经过低年级两年的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说话写话的基本功,但是还不够熟练,还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对词和句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段的训练,教师在进行片段练习时候,要让学生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并且还要注意每段有一个重点内容,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逐渐向独立成篇的作文过渡。在中年级开始阶段要以片断练习训练为主,作文教学重点要放在一段话或几段话的片断联系上,一般不要求成篇的文章,这样持续一年多时间,到中年级后期,学生学会写一两段或几段文字之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写的文章加个题目,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应该让学生向命题作文过渡,然后再逐步练习写独立成篇的文章,为学生进入高年级进行作文训练做好准备。

三、高年级的作文教学

中年级通过段的训练,高年级就应该过渡到篇的训练。在让学生进行篇的训练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使学生把在课内或课外重点读的内容充分运用到重点写的实践中。作文训练的重点要通过学生每次作文体现出来,但教师在围绕训练重点出作文题目时,要力求出在学生的心坎上,不要限制学生只写某一个内容,遇到个别情况,可以允许学生另换题目,写他们自己愿意写的内容,描绘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独特的情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表达他们真实的感情。高年级在加强篇的训练时,还要注意文章中心的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时,不要单单讲求文章的组织形式、安排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选择具体可信的生活实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思考,积极动笔,写成文章。学生只有有所作为,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篇9

    首先, 要量力而行, 实事求是, 不要好高鹜远, 贪大图深, 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缺乏基础和准备的、体会不深或兴趣不浓的题目。当然, 也不要应付差事, 贪图便宜, 去做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初学写作, 题目还是以小一点为好, 这样有利于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同时, 题目小也比较容易驾御, 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其次, 要着眼于教学中有普遍意义的、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从自己的实践出发, 选择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去阐述、论证, 才能既易于引起重视, 又易于写出新意不落俗套,。

    2. 定好论文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标记,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作用。因此, 标题要内容具体、反映中心、用词精当、长短适中,但是,也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

    3. 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在安排文章结构时, 一是要围绕主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根据需要适当安排, 做到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二是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 就是说, 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4. 写好提纲

    5. 按照提纲撰写初稿

篇10

二、借几何直观,引导分析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其灵感往往来源于几何直观,人们总是力求把要研究的问题尽量变成可用几何直观呈现的问题,借助具体可感的几何形象帮助他们从整体上分析数学问题,看到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获得真正的解题思路。关于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利用线段图,使学生通过对所画线段图的观察和思考,观察出倍数的本质、两数之间的关联等等,然后就能分析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法就比较容易得多。

例如:爸爸今年38岁,儿子今年10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 可以利用线段图,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爸爸的年龄:38岁 几年后?岁 几年后?岁 儿子的年龄:10岁 他们的年龄永远差是28岁 SHAPE * MERGEFORMAT

年龄差不变就是38-10=28岁,这道题的问题是几年后爸爸年龄是儿子的3倍,那么几年后他们的倍数差就是3-1=2,再用28÷2=14(岁),也就是说儿子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他的3倍,再用14-10=4,答案是4年以后。利用图形来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几何直观在发挥优势,引导分析数学问题

三、借几何直观,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通过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来直接感知复杂问题中的对应的数量关系,用“形”来帮助解决“数”的问题,使问题变得直观、简单。

篇11

篇12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篇13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