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规划

篇1

在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正在吞噬乡村,村民为了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里谋得更好的工作而纷纷离开乡村,乡村将是未来城市消费的奢侈品。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的保护规划,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固本和养护。

1:乡村的魂―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长达6000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文明都不能与之相比。西方历史上的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这样评论他们的过去――“只要人类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沙漠。现今的中国不仅没有成为沙漠,而且这片土地还在支持着中国走向另一个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湖南的乡村建设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如果按照今天有些县市的方法与路径来进行乡村建设,速度越快,投入越大,收效会越小。有的地方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问题。

现今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将目光投向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且应延续这条古道,同时又必须增添一些当代的文明元素,关键这些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因继承与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乡村体系―人与自然生态

一个村庄有一个完整的村庄生态体系。乡村建设的原则:生活第一、生产第二、市场第三。在作乡村规划的时候,规划需本着生命和生态的三个“家”原则――鸟类的家在树上,人类的家在地上,水生物和微生物的家在河边。

如孙君老师言:“城市人以人为本,农村人以自然为本;城市人靠借据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农村是靠诚信与土地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人过节乡村游,农村人过节城市游;城市人还在追求生态住宅,而农村人出生就拥有生态家园;城市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千年之久;城市是动态的,农村是静态的。”

农村有非常之多的优势,就如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那阵,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地。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尘嚣,可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是城市人们梦想的绿色家园。都市近郊的土地,价格直追市区,因交通运输之便,近郊的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业加工业、水产养殖、民俗旅游、周末度假等,暗藏着无限生机。

我们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乡村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3:乡村建筑―保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

农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为都市人追逐时尚的对象。现在城市社区、豪华别墅,都在再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众所周知临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风光是无法与自然乡村相提并论的。

乡村规划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就农村并存,新文化与就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

瓷砖房作为新时代农村建筑的代表,是现代文明的符号。我认为在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时我们在保护古建筑和老居民住宅的同时应保留瓷砖房这一时代的文明而非一味的否定拆除。让时代的年轮在乡村建筑上折射出不同年代农村的更进变化。为这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们保留一些可追忆的事物。

4:两型乡村―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

水源村隶属于长沙市浏阳市蕉溪乡,地处浏阳城区和工业新城之间,距浏阳城区10千米,距工业新城14千米,是连接浏阳“一市两城”的纽带。东南与太平桥镇接壤、西南与洞阳镇相邻、西北与高升村搭界、北临常丰村、东接蕉溪村。村域面积1928.35公顷。全村共有5475人,1575户,属于特大型的村庄。

村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属丘陵。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层峦叠翠,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民风淳厚朴实,宗教文化浓郁。村域西北部邻近风光旖旎的万丰湖,浏阳之美掩映在这碧波荡漾中,给过往客人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城市居民到此来垂钓休闲。水源村距大浏高速公路、长浏高速公路出口分别为7km和15km,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从水源村走大浏高速至大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仅需40分钟车程,与周边景区联系密切。

4.1“两型”及“两型乡村”概念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根本内涵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两型村庄要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地,确保耕地无抛荒;喷灌、滴灌、渗灌等实用型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要高于20%;农膜回收利用率高于65%,农药瓶、化肥内包装回收率高于95%;推广实用沼气、节煤省柴灶,清洁能源使用率高于50%;每一个聚居点按规定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实行生活污水简易处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土壤养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90%。此外,农户四改(改水、改厨、改厕、该圈)率要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100%覆盖。

建设“两型乡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劳等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两型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4.2湖南浏阳市蕉溪乡水源村规划核心亮点

在“资源的整合、思想的统一、工作的责任和科学的方法”思想的指引下,以新农村建设的落地为根基,把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具体化。

水源村在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下,根据湖南地方特色,对村的布局采取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形式,依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多个自然村庄,各自然村庄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保留湖南特有的乡村风貌景色。

4.2.1贯彻村干部始终参与性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如何让水源村的历史文明和现有资源文化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民文化,转化为经济,转化为水源人们的奋斗目标。经过前后多次的入乡住在村民家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整个村调研和走进村民家近距离的聊天询问,我们认为既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我们的项目就应该围绕为农民做事开展。而农民最听村支两委的。

4.2.2根植“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来对水源村进行规划

在乡村规划中最难的是文化与精神的内容,是规划的生命所在。我们总结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乡村规划都是基于用城市的概念来设计乡村,没有该村庄的思想和生命基础,特别没有本土文化的根基。在做水源村规划前我们不断读取国内外乡村规划的经典案例并反思,吸纳好的规划思想结合水源村的地域特色进行规划文本思想的设计。人、自然、建筑、精神、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独立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就不存在,新农村建设也就难有完整性,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村民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因为我们要建的是农民的新农村。

我们通过对水源村的交通区位的分析,以及水源村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确定水源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借助万丰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重点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结合旅游发展的主线,充分整合村域内旅游资源,依据发展需求增加村庄内旅游配套设施如交通、住宿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环境治理:提出农村生活污水、猪粪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从技术改从技术上对村民进行指导,思想上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从而从根源上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建设一个水源村人民喜欢的、符合实际的、环境和明风优美的新农村。

(2)村容村貌营造:近期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达到饮水安全、村容整洁、居住环境舒适等“两型”村庄建设要求,提高村域整体形象。

(3)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农田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水源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4)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农民搞好土地流转,盘活和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5)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的政策引导,建立水源村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全力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副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水源村产业的升级,达到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并将此目标根植在维护水源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石上,让产业发展成为促进水源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

(6)景观塑造:对万丰湖周边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重点对庙嘴等邻近319国道的建筑及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在满足环境友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整体提高的背景下再鼓励村民自行参与结合万丰湖片区旅游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7)为水源村的建设提供一个村干部合理的引导规划和村民自主参与的可落地文本和图纸,达到建设的投入收益最佳点,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

4.2.3建筑改造保留时代的文明

针对水源村的废弃的古建筑在村民的记忆话语中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对老的土砖废弃建筑进行保留修缮作为村民活动室等场所。对已有的数量众多的瓷砖房进行保留和细部美化。让人们穿梭在水源村中能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现代所留下的时光痕迹。让村民们拥有美好的回忆。

从水源村现状独栋建筑分析,具有湖湘建筑普遍建设的坡屋顶,但建筑立面较为单调,变化较少,其建筑特色并不明显。若将独栋建筑放到一个整体中来分析,村域内主要视线轴上的建筑统一为白墙红瓦的建筑风格。青山绿水、白墙红瓦,相互映衬,亦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因此在村民住宅设计规划中,尽量避免整治规模太大并减少整治资金的投入,住宅建筑仍以“白墙红瓦”为其主要基调。

从总体进行规划和远景描绘后,建筑的实体改造我们将在水源村进行挨户挨家的具体指导和设计,由村民参与建设具有村民自己愿景的美好家园。

总结

一个时代有自己特定的文明与信仰,同时又含有特有的困惑与挑战。水源村正在“三农问题”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演绎着一场文明与现代和谐的新农村的革命。我们要将乡村的规划实践转化成为一种爱国和道德伦理的运动。呼吁农民自身的智慧、创造精神和主动性。在跟随党的农村规划建设大的时代背景下,为湖南地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谱华章。

参考书籍:

[1]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篇2

今年5月无意之间在网络上看到xx市乡村规划师的招聘通知,在自己的努力和xx区规划局领导的肯定中,自己如愿进入了乡村规划师的队伍。感谢xx市规划局为我们创造的这个大平台,感谢xx区规划局的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肯定。

通过为期两天的入职培训,自己对乡村规划师的工作充满期许,也带着些许忐忑。期许的是乡村规划师是一项全面、综合、专业的全能型岗位,工作中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事,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忐忑的是自己专业知识局限,对建筑、景观等专业知识非常欠缺,担心胜任不了这项工作。

带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XX年7月1日,在温江区规划局村镇科领导的带领下,自己来到了xx区xx镇。跨过xx河,区域的面貌瞬间由城市变为农村。因为老家也是农村的,当农村的景观映入眼帘的时候,瞬间有钟熟悉感、亲切感,同时也有种巨大的责任感。

入职第一天,xx镇的领导就带我到xx区,xx社区、xx场镇的两个安置小区切身感受了下。一天的工作在忙碌和新奇探索中度过。通过实地考察,让我感受到的是,xx镇东边由于xx河与xx城区相隔,西边为xx区和xx市的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xx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居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方式还完全属于农村。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作为xx区乡村规划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以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规划工作做到细致、实处,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诉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当地每个人的梦想为动力。

篇3

乡村住区规划是规划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浙江省部分地区规划的体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影响规划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因素。此外,从规划过程的角度探索规划原理与乡村现实的协调,通过规划实践中的难点反馈及时转变规划思维,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及相应的实施策略、最终提高规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从规划原理和现实看乡村规划的程序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层次递进的规划系统。根据规划原理,乡村规划的程序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系统和程序。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现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规划,从而导致农居点布局零散、道路不成系统、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建筑形式杂乱多样、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基于这样的现实,从规划原理出发,首先需要开展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乡村住区规划,通过乡村住区的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改善住区的交通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2 政府规划与主旨的新转变

首先乡村社会作为比较独特的群体,拥有较大封闭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别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充分尊重村庄的“主导”性作用。

2.1 规划主旨的改变

现在各个学科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与升华,同时伴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乡村规划与乡村研究,乡村规划的主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乡村规划的发展要求以及发展方向。新时期的“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口号,而是利用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另外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用地理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发展来增强农业支撑能力。另外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从被动的污染治理变为注重资源节约以及采取新能源的主动保护;从历史传承上,保留乡村特色的独有发展,从而逐渐落实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了空间心态以及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2.2 转向规划态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主义与形式主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举措。另外,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紧跟国内的形势,乡村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实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第一要务是规划人员的人文转向,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传统,环境与资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乡村规划的发展。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

3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3.1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合理确定新乡村综合体的数量与规模,在布局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辐射范围与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已经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建设模式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形貌的差异,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同时重点在于对中心各项功能设施进行配套与完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量满足周边农民的各项生产与综合服务需求;在建设模式上,应该做到能整体协调而且功能合理,除了体现乡村特色外还要对农村住宅的特色予以保护。

3.2 多举措筹资,从而保证资金充足

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思路筹集专项资金,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作用,并且通过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等杠杆促进新乡村综合体建设;并且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俄合作、新技术与新农产品的引入等。多渠道的引入都可以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资金的整合效率。

3.3 创新体制,提升新农村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3.3.1 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3.2 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3.3.3 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3.3.4 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3.4 建立生态型农业社区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4 结束语

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议题所在。另外,城乡统筹是基于“城”与“乡”的互动发展,强调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也能从个体规划走向集体规划甚至系统规划的发展道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中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 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10,(9).

[2]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篇4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篇5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对于电网建设,应注重配电设备的选用是否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并对电力传输半径进行科学规划,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对于排污系统的建设,应结合乡村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科学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二次污染现象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乡村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保证乡村物质基础稳定,解决农民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分在进行乡村规划与监管时,应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生活、生产需求构建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例如,在对乡村住宅区的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住宅区的建设规模与地理位置,合理选择垃圾存放、处理地点,组建专职垃圾清理队伍,用以避免公众场所交叉污染,保证农民居住环境的健康与优化;在对乡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人员流动情况选择建设位置与服务类型,应以保证服务的便利性;对于乡村畜牧养殖的规划建设,需禁止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可实行集约化管理,并保证畜牧养殖的清洁与卫生,从而提升乡村规划建设质量,为农户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建设,保留乡村特色

乡村规划,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定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时,应注重“因地制宜”、“以人文本”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将乡村规划建设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用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与此同时,在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过程中,也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根据乡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情况进行合理与科学规划,在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同时,保证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林木、山坡、绿地等)以及自然资源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发展矛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大自身对乡村规划发展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有效监督原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Keywords: countr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任务,并把其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标志着“三农”问题的解决金融了实质性的阶段。同时《城乡规划法》破解了“农村建设无规划”的现状,对村庄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走出了明确规定,乡村规划建设有望得到加强。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女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城乡规划法》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那么,在乡村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注重人文环境

乡村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三、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乡村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四、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规划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村民小组和宗群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乡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规划中车辆停放,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村民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就近、就便放置,没有统一集结地,因而经常发生下水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居住规模设置拉圾存放点,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由乡村委托专人清运和处理,不要让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内的小路,避免造成污染的扩散。再者,村民家畜各家应规划饲养场所,要集中管理,不得自由放养,以免粪便影响卫生。

六、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线路主要指水、电、通信线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绝种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给水,规划时乡村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二是排污,各户应役化粪池,乡村视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避免造成污染;三供电,规划时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配电设备时要充分考容量、服务半径和导线截面等。

七、乡村规划一定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实现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

关注农村,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在乡村规划中,注重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统筹发展。

八、结论

总之,在乡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社会统筹”的指导思想,遵循客观归路,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政府主导,依靠群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节约用地,配套建设,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村镇规划》贾有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 李建平,孙保营 中州大学学报 2001年10月

[4]提高乡村规划的科学性胡耀华《民营科学》2009年第12期

篇7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国土所、规划所、林管站、新农村办、“乐居家园”公司、各村村委会为成员单位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根据各自承担的规划建设监管职责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监管任务。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我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依靠村民的智慧与力量,逐步推进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

〈3〉乡村统筹,规划先行

以规划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乡村统筹发展体系。

〈4〉服务大局,加强整治

依据乡村统筹规划,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增减挂”政策,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加快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打造优美村容乡貌。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建设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小微型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水准。

〈6〉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了镇有规范化卫生院、村里有合格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了免费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7〉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

自从我镇制定“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目标,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长期困扰我镇的“三农难题”随之得以破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

首先从农业方面上说,我镇共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14个,投入790万元;现代化养殖基地14个,投入3115万元。另外,坐落在漾都村的箬溪生态科普旅游观光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院士工作站、鲟鱼高值化研发中心,还有金雨森景观园林苗木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1000亩,极大丰富了我镇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让人既能纵览秀美的山水风光,领略惬意的农村生态,又能享受到精致的田园生活。

其次从农村方面上说,我乡共有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公路110公里,建成水库18座、渠道108条,建成沼气池144个、自来水管道2.5万米,建成学校8所、卫生医疗点7个、老年人活动场所6处、农家书屋5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69万元。全乡共有新农村点35个,累计投入资金达948万元,特别是我镇重点打造的养老山庄和养竹木葱郁、碧水长流、清雅别致、环境优美,立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家别墅,或红瓦白墙,或回廊飞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农家别墅内的各项生活起居设施均达到星级宾馆标准。

再次从农民方面上说,我镇共有农户数4115户,人口数为16931人。实施秀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前,镇村民的收入途径主要是外出打工、林木采伐、耕种田地等,现在我乡村民不但仍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接待游客、到旅游景点工作、参与本镇项目建设等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达到8200元,富裕起来的镇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困难与问题

〈1〉村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我镇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村民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东西开口就要钱,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2〉项目的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资金几乎是靠镇、村两级筹措来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

〈3〉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行政村把规划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方法与对策

〈1〉加大宣传,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仅取决于动力大小,而且取决于阻力大小。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最大受益者是镇广大村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广大村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秀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全力做好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进而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秀美乡村”的热情。

〈2〉拓宽渠道,解决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资金难题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然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但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导有实力的公司投入资金,还可以鼓励镇辖区内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同时,对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篇8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篇9

葡萄牙为了推动乡村发展,农业部出台了专门的乡村发展政策。政策由一个国家战略计划和三个单独的乡村发展项目(分别是葡萄牙大陆乡村发展项目、亚速尔群岛乡村发展项目、马德拉群岛乡村发展项目)组成。

葡萄牙乡村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推进多功能的复合农林业发展。运作模式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经济领域,加强具有市场前景农产品种植;第二步是从环境领域,开发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方式;第三是加强地区政府的社区管理和相关活动。

通过对发展政策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改善农林业领域的竞争力;二是促进对乡村地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三是加强领土和社会的凝聚力;四是促进群众、个体和团体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率;五是改善和维护乡村,包括其传统文化与遗产;六是欧盟资金支持。

二、葡萄牙乡村建设经验

1、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健全的保障机制: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由政府的文化遗产机构全权负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则由政府的城市规划机构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解决的,还有税收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不排除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

(2)具体和严格执行的保护措施:葡萄牙建立国家档案网络,利用新技术对所有遗产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任何机构与个人均不得对这些历史街区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规定在每20年内,相关的管理机构必须按照遗址的原貌予以修缮,有违者将依法处以重罚。

(3)限定游客人数:确定遗址的日接待量,对于所有参观门票一律实行预定制度,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购到当日的游览票。

(4)申请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申遗去提升自身品牌档次、吸引游客、提高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2、发展特色产业

(1)重视旅游业

葡萄牙乡村规划提倡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是葡萄牙最为重视的产业之一。对于乡村的规划,强调与自然保持着亲和的倾向,体现的是自下而上、有机生长的特性,以功能合理、适应经济、融合自然为标志,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唏嘘。

雨伞的海洋――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

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每逢夏季,从7月开始到9月,阿格达会用各种色彩的雨伞装饰街道。雨伞悬浮在街道上的这个创意为阿格达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雨伞的“海洋”使镇里的小巷沐浴在缤纷的色彩下,为此地创造出美景的同时也为路过的行人提供防晒保护。这一“雨伞街”是阿格达当地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农业,活化农业用地

葡萄牙一直被称为农业国家,据葡方统计,2009年,葡萄牙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50%,约为470万公顷。其中未使用耕地面积占 2.7%,约为12.8万公顷。如今,葡萄牙的农业用地,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城市边缘,都被城市规划者们重新重视并提到与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紧密相关的程度,原因不仅是由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危机促使乡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发展,更在于乡村在为大众所提供绿色空间这样一种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多年的探索,葡萄牙运用颇有成效的措施对乡村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

①对于小型农业用地用作学校农作物教育种植基地;

②有地方对土地进行管理,开放给大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

③用作开发成农业公园。

3、完善的基础设施

与葡萄牙的乡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相当匮乏不同,他们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善,集中供水设施、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庄内部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等社区基础设施配备完善,规划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因此,乡村的人居环境远远优于城市,还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具体数据:

(1)100%的乡村社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由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联系起来;

(2)100%实现了集中供水;

(3)100%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4)100%的乡村社区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5)100%的乡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

(6)100%的乡村社区设置了标准消防栓;

(7)100%的乡村社区发展在地方土地使用规划的控制之下,而那里的住宅建设均受分区规划的制约。

4、“Leader+”规划和农村发展管理模式

按规划内容来讲,“Leader+”所制定的规划是一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而不同于一般单一项目的规划。因此,它涉及规划区域内所有土地上进行的活动,无论建设项目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它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性,适用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其它一些专门规划,如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公共工程设施规划、历史保护规划、社会发展规划,都必须在部门法律和标准允许的前提下,帮助实现这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个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其它单个项目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的有如下几点作用:

(1)以社区驱动和社区各社会部门合作的方式至下而上地制定所在社区的农村发展规划和管理项目,包括提供一定数目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聘请专业人员制定规划的费用,一定的办公费用,但是地方社团联合会成员没有工资;

(2)利于开展跨社区和跨国合作,特别是项目合作;

(3)能够通过欧盟“Leader+”网络开展交流,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在本国或欧盟其它国家找到另外一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相互访问分享经验。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进入欧盟“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的网络,在欧盟内进行交流。

三、结束语

葡萄牙的村镇建设为扩大就业、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减轻城市压力、资源合理配套、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保护环境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景观的尊重,深深地植根于这些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划理念中。从葡萄牙村镇建设可以总结一下特点:注重村镇规划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把遗迹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依托城镇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积极引入外界如欧盟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failure, control and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management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发展背景

毕节市地处乌蒙山区中段、贵州省西北部,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区。全市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毕节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据统计,毕节市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7%,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30.17%,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毕节市正处于从以乡村建设为主迈向以城镇建设、乡村建设并重的发展阶段,在空间规划上偏重城市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使其面临着城乡建设空间冲突和城乡规划工作失效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1.1 建设空间矛盾突出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毕节市适宜建设用地破碎零散,同时随着整体发展环境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矛盾突出。

(1)城市空间拓展迅速

根据毕节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其城市规模将从2010年的45万人、32平方公里发展至2030年的160万人、190平方公里。毕节市中心城区将进入迅速扩张阶段,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16平方公里,两年时间现状城区将扩大一倍。

图1毕节市中心城区2010年与2030年建设用地对照图

(2)乡村建设需求旺盛

毕节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自然村落数量多且空间分布分散。据统计,2012年末,毕节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共有村庄225个,村庄密度达到23个/百平方公里,农村人口约60万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毕节市“三农”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农村家庭收入有了大幅提高。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926元。农民收入提高,急需改善居住环境,促使农村建设需求迅速释放,同时由于乡村建设粗放、无序,导致用地需求量大。

1.2 规划管理失效严重

在快速城镇化初期,城乡规划工作常偏重于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研究,而忽视乡村规划建设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面临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和乡村建设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城乡建设空间矛盾导致了规划管理失效现象的出现。

规划失效的一个表现是乡村规划管理无法开展。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核发“一书两证”(规划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依据,乡规划和村规划是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依据。一方面,由于缺乏乡、村规划作为规划管理依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目前已停止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另一方面,在毕节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重点对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了研究和安排,而没有对规划区范围内乡村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做出具体安排,在没有编制乡规划和村规划的情况下,难以指导乡村规划的编制和乡村建设管理。

规划失效的另一个表现是乡村违法建设现象严重。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回乡创业需求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乡村建设需求日益增加。在乡村建设得不到合理疏导的情况下,乡村违法建设活动亦日渐增多。

2 原因分析

规划编制与管理上“重城市轻农村”、“重管制轻疏导”是导致并加剧“建设空间矛盾”和“规划管理失效”的两个主要原因。

2.1 规划编制上“重城市轻农村”

受行政体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体系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毕节市在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上出现“重城市轻农村”,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

首先,缺乏对乡村地区规划建设进行针对性研究。一方面是毕节市原为毕节地区,受行政职能的限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职能由县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其规划编制工作集中于县城的城市规划而忽视了乡村地区;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欠发达,政府在规划编制费用上的预算较少,难以满足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乡村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偏重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对乡、村建设用地没有做出具体安排,难以指导乡、村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导致现有城乡规划难以满足城乡空间拓展和统筹协调城乡建设的要求。

其次,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对城乡规划体系进行前瞻性创新。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前,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着重于城市规划,在乡村规划编制上的法规、规章、规范不完善,难以指导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工作。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五个层面规划的城乡规划体系。但对城乡规划编制中的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能否布置乡村建设用地、能否批准乡村建设、能否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证的依据是什么等等,需要在相关的法规、规章、规范、标准的修改中进行完善。

2.2 规划管理上“重管制轻疏导”

受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困扰,城市政府存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乡村建设用地指标此消彼长”的认识误区。同时,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在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上,采取了“城市规划区内禁止进行乡村建设”的一刀切规划管理方式。这种以管制为主导的规划管理方式导致了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工作出现脱节,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统筹性不足。

首先,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不协调。一方面,在毕节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没有安排乡村建设用地,为保障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禁止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严禁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则每年都有新增的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进行乡村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因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无法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而无法落地,使区内大量乡村建设的合理需求失去了合法的建设途径,从而导致违法建设严重和规划管理成本增加。

其次,相关部门在乡村建设计划上缺乏统筹。当前,多个部门在分头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如交通部门的通村公路建设、教育部门的教师周转房核学生宿舍、住建部门的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计划、发改部门的生态移民搬迁、水利部门的饮水工程等等,这些工程的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城乡的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

3 途径探索

针对前文阐述的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上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运用控制与引导并重的工作方法充实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

3.1 充实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毕节市正处在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城市空间的跨越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作为支撑。

(1)加强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

毕节市政府提出跨越式同城化发展战略,跳出七星关、大方原有城区在中部地区建设新城和产业园区。在快速城镇化地区,由于原来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其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仍为乡村地区,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建设仍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城化战略的提出,使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地区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区,要求加强城乡建设空间的统筹规划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建立城乡空间协调机制,协调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的矛盾。

首先,统筹确定乡村发展规模。当前多数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重点放在了城市发展规模的研究上,鲜有对镇、乡、村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进行研究,从而导致乡村规划缺乏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上的指导。应充分研究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需求,激发城乡各层面对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根据规划期末的城镇化率来确定乡村人口和建设用地的规模,指导乡规划和村规划。

其次,划定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除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外,还应提出镇、乡、村的建设空间范围,划定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以指导下层次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合理确定乡村建设用地标准和安排建设用地布局。

图2城市、镇、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示意图

(2)制定乡村用地分类标准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五个层面的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的修改将建设用地共分为六个中类: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特殊用地(H4)、采矿用地(H5)和其它建设用地(H9);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细分为四个小类,包括城市建设用地(H11)、镇建设用地(H12)、乡建设用地(H13)和村建设用地(H14)。

2011版用地分类标准中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乡建设用地和村建设用地的划分与城乡规划法的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相对应,为总体规划中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全覆盖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乡、村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还没有制定,需在此基础上,根据乡村实际和发展需求制定乡建设用地、村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指导乡规划、村规划的编制。

(3)充实乡村建设规划内容

制定一个开放、可生长、可持续、刚性与弹性兼备的乡村建设规划。通过该规划实现统筹安排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控制和引导农村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协调发展,保障和促进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落地等各项核心工作顺利推进。

第一,建立农民建房档案管理制度。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农村村民住房建设需求,将农民住房情况分类进行建立档案管理,详细登记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善户、已有住房户的资料。采用“建房人申报”的方式,由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个人建房申报,经村委会、镇政府审核后报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纳入规划进行统筹安排,明确近期建设任务。

第二,提高乡村建设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作为实施总体规划的行动计划,找准抓手逐步解决问题。探索多样化的农民住房用地管理模式和住房建设模式,合理确定农民住房建设规模、布局和标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控制引导村民建房;逐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综合交通系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开展美化工程,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景观风貌。

第三,衔接国土部门用地管理。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土地的,应返还10%的用地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经济和配套设施建设。若城乡规划中没有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无法将返还建设用地落地,导致城市与乡村建设的用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3.2 完善乡村规划管理机制

由于地处山区,毕节市适宜建设用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建设需求和乡村建设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城乡建设空间矛盾日渐凸显。如何促进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完善乡村规划管理依据和管理程序,成为毕节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也将影响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1)制定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办法

通过该管理办法的制定,统筹协调规划、国土、住建等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建设的管理。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审查、核发程序;规定乡村建设标准;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规划选址,划分为乡村建设控制区和乡村建设引导区两类地区;明确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申请条件;明确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标准。

(2)协调城乡建设时序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充分衔接上层次规划(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搬迁、“五园”新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选择投资省、见效快、带动效果明显的试点。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建设计划,协调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撬动村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结语

毕节市正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空间拓展均处在转型当中,规划将在城乡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因此,充实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完善的乡村规划管理体系是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作者仍将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中尝试作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仇保兴,《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5.

2.仇保兴,《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6.

篇11

1安防系统构建问题

安全是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根本。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安防系统的构建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第一,标识设置措施。为了满足村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心理需求,可以在规划区、村小组的显眼位置增设标识。第二,民宅高度及空间的合理规划措施。在民宅规划建设工作中,既要满足村民的安全需求,也要满足其与其他村民的沟通交流需求、对陌生人的监控需求。因此,应该根据既有民宅高度合理计算出符合上述要求的高度。第三,安放装置应用措施。为了保证乡村的安全,可以将安保系统引入村民家中。例如,可以将安保系统设置于村委会中,并按照一定的距离在适当位置设置报警点。当民众遇到危险时,可以就近选择报警点,触动安保系统,向村委会发出警报,进而起到提升村落安全水平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结合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可知,粗放型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民宅重修、路线规划等工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为基本参照依据,使得乡村规划与自然环境成分融为一体,为村民营造出更加自然、绿色的生活空间。

2.2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对于村民而言,他们已经对原本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较大的依赖。因此,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对人文环境的保护。以减少变更为原则,将乡村规划与周围环境容为一体。这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在于:村落原本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自身的特征。如果该村落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淳朴的人文环境可以作为一个宣传要点。

3功能分区与线路规划问题

3.1功能分区问题

与城市规划工作不同,乡村的农业属性决定着其功能分区较为复杂。为了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将村落划分为私人空间、农用空间、生活空间、半私人空间等多种。以生活空间为例,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村落已有的资源,在生活空间中规划出乡村公园、河流区域等公共性质的空间范畴。这种规划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为村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3.2线路规划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重视的线路规划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供电线路。供电线路的规划应该以满足村民的实际用电需求为目标。为了避免村民用电需求的增长引发供应不及时问题,在选用配电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村落电能需求结果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多余参数。第二,给水线路。为了保障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分别以乡村、住户等多级结构为单位,为其配置主闸阀和分支闸阀,满足村民的实际用水需求。

4服务环境营造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以为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基本目标。在营造村落服务环境的过程中,可行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垃圾清理规划措施。为了避免堆积的垃圾影响村容村貌,可以按照村落的规模,以一定数量的住户为单位,在村落中设置数量适宜的垃圾暂时存放点。规定每晚5点由专人负责清理垃圾,以此提升村落环境的清洁度。第二,车辆存放规划措施。为了改善村落的整体环境,可以分别根据民宅的特点应用不同的存放方式。如果民宅中本身设有地下室,则可以将自行车、汽车等车辆存放于地下空间中;如果村民的住房为半架空结构,则可以规定将车辆存放于架空区域。这种便捷的处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实际使用习惯,还能够起到优化乡村环境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乡村中其他服务系统的设置同样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使得乡村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5结论

结合我国以往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服务环境系统、线路规划、功能分区以及安防系统等部分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给民众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实际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中,设计师及规划人员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优化村落风貌的同时,为村民带来更加便捷、温馨的居住体验。乡村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使得各个地区融为一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作者:卢希峰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人民政府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彩萍.浅谈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58.

篇12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13

3、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