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特征鲜明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其中,无线通信技术是解决移动学习通信的要素;软件技术是保证移动学习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建模工具的正确选择为移动学习内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条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 例,笔者主要构建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微信平台与网盘相结合的移动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资料下载模块。
1.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方式为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动态化、公开化、形式多样化、自动回复化特点。动态化表现为每天可1-5条或更多信息,其内容可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并且每天更新,实现时时动态,例如,“建筑工程常规做法及估算价格”,“如何做好公路工程计量”,“造价算量顺口溜”等。公开化表现为其展现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在校学生,社会上任何人如果想对此方向学习,只要加入“关注”即可接收信息,方便易懂。形式多样化表现为其内容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也可以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方式,如图片、视频等。自动回复化表现在学生(或读者)可以回复提示文字或数字,系统自动回复已设定好的内容解答。例如“回复数字1,查看习题1答案”,回复后即会出现答案或答案的链接网址。基于以上优点,可完全实现知识的表达与学习,但它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新信息没有声音提醒功能,如果有新信息时怎样提醒?如果学生有系统自动回复以外的问题怎样解答?如果要展现的教学内容过大,而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讨论空间和资料下载两大模块。
2.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
新信息的提醒功能及学生有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或学生间的讨论功能,都可以通过此模块来实现。具体表现为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由群主(或管理员)维持秩序,并将公众平台的信息和信息提醒同时;对群讨论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形式亦可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3.资料下载模块。
当资料过大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课程内容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该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一种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一种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等进行在线学习。例如,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新规范等,我们将提供文档、PDF文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给出链接,学习者通过链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手机、电脑、iPad等均可,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教学文档、图片序列、音视频教程等,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信费用。
三、应用结果
按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教学中开展教学,覆盖学生100人以上。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和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实施前
学生对移动学习了解很少,但他们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
2.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更多喜欢的移动学习途径是通过下载学习文档到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而且音/视频资源、图片更受欢迎。
3.实施后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普遍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87%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还是很好奇,对其形式的追求要高于内涵,因此,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三是学生在群内讨论非常积极,可利用闲散时间,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篇2
主办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185
国内刊号:22-1288/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3
主办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0076
国内刊号:36-1288/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篇5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钻孔灌注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旋挖钻孔灌注桩就是旋挖桩,它是我国近些年来一些比较大型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也就是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桥梁等大孔径桩基施工,在施工的现场中,旋挖机局域工作效率比较大、钻孔速度快等等特点,而且在自动化的程度较高,在桩基施工尤其是在城市桩基施工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旋挖桩工艺流程和相关的操作
1.1 相关的工艺流程
结合旋挖桩和实际工程建筑的需求,其主要的工艺流程为:放样进行有效的定位,然后进行旋挖钻机就位;在护筒进行埋设之后使用旋挖机进行成孔,然后对成孔进行清理,把对应的钢筋笼进行吊装就位,下放安装导管下放,浇筑混凝土,然后对护筒进行起拔最后回填桩孔。
旋挖钻桩基施工必须在相关施工人员的组织下,严格的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有效的施工,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要对施工的现场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调查,这样可以促进桩基的均衡和连续的施工。比如:在进行放样定位的过程中,组织人员不仅要根据轴线分布的情况,还要结合桩位的分布情况,并建立测量控制网,在旋挖机成孔的时候,相关的施工人员要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在护筒埋设以及定位后,就要应用SR-250型砖瓦机进行钻进,但是钻机在就位之前就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测量和定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施工过中的精确无误。
1.2 操作的重点
(1)在施工之前一定要进行平整桩基范围。旋挖机施工的前提就是清理平整基范围,在钻孔前一定要把桩位点进行施放。在结合轴线以及桩位布置的情况,建立有效的测量控制网;放样后要对四周设置互桩的复测,要把误差控制在5mm之内。
(2)旋挖桩护筒埋设。旋挖桩的护筒都是用一些钢板进行制作的,这样可以保证有效的控制桩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空口的坍塌、隔离水的渗漏以及钢筋笼的固定等,要把旋挖钻进机钻深到3m以上,并且要在人工的帮助下把护筒进行埋设,防止杂物流入到孔内。
(3)泥浆的制作。旋挖桩在施工的过程中,泥浆的制作要按照相关的制作规范进行制作,要采用相应比例的膨润土、纤维素以及火碱等三种进行混合并制成,把其放到泥浆池中记性均匀的搅拌。只有这样进行制作的泥浆才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仅防止了孔壁的坍塌,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止了地下水的渗透。泥浆比重的选取大多数都是1.05~1.10之间,其粘度为是8.0~22.0之间,泥皮的厚度要小于2mm,pH值不能低于7,砂率不能高于4%。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泥浆才会对孔壁起到保护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 施工技术注意的事项
(1)要对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重视,尽量减少建筑工程中事故的发生。因为旋转钻机不仅具有较大的体型,同时还具有较重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施工现场一定要宽敞平整,土地也到达到一定的硬度。对一些事故的发生要引起注意,例如:一是高空坠物;二是机械伤害;三是坍塌事故,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施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钻斗侧齿的好坏,如果侧齿出现损坏必须换上新的侧齿,要尽量的避免所带来的损失。
(2)在施工的过程中,泥浆面的高度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相关的规范,一定不能低于护筒的40cm,泥浆的比重一定要控制在1.06~1.15之间,不能低于1.06,但要高于1.15。在对钢筋笼进行固定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按部就班,首先要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检验导管,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排除导管带来的麻烦,之后在对导管进行安放,要把导管的距离孔底是不能够超过50cm,要保证钢筋笼能顺利的固定。
(3)在注入泥浆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一次,桩孔之间一定要进行垂直灌注,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泥浆筒壁的流动,会对底部的土质造成迫害。灌注用的水泥应该都是最新出厂的,每个孔道斗应该一次灌注成功,要用四十左右的粘土回填坑底,保证护筒周围的土要硬实,防止泥浆的流失。
3 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人工进行桩基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所以旋转桩就得到了应用。它促进了建筑建设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对建筑的机能起到了改善的作用,让其变得更加的牢固。
3.1 旋挖机的应用
旋挖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高层等比较大的建筑工程或者是地下空间开发中都占有者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不能够缺少的。旋转挖机主要利用的就是钻杆以及钻斗的旋转,进行取土以及卸土的过程,直至达到设计的深度。旋转技术对粘土性的岩土层和容易坍塌的底层具有着独特的施工方法。旋挖桩技术不仅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成孔的速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施工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具有较多的优点:一是节能环保;二是产生的泥浆比较少;三是承载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四是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在现代施工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旋挖机应用的是动力头的装置,在做机械运动的过程中,做的是上下反复的运作,不仅孔壁比较粗糙,钻进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3.2 旋挖机的优势
3.2.1 具有成孔的速度较快,效率也比较高
由于旋挖钻机施工靠带有着活门的筒式钻头回转破碎岩石,把岩石可以装到相应的钻斗之内,不需要把岩土捣碎,主要靠的就是泥浆运出孔外,进尺的深度可以达到0.5m左右,施工在效率方面也比螺旋钻机、潜水钻等都要高出5~6倍。
3.2.2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旋挖机成孔工艺在钻孔的过程,需要用静压的泥浆作为主要的护臂,但是泥浆不能在孔壁上形成泥皮,但是由于钻头会进行比较多的上下往复,就会导致孔壁比较粗糙,不容易产生缩颈,成孔就会更加的规则。所以旋挖机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摩擦桩。
4 总 结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旋挖桩的施工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能够环保,可以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地形结构上,程控的速度比较快,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施工预案也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对没到工序都要尽职尽责的完成,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给城乡的局面带来一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罗慧,屈英民,车丽娜.旋挖钻机桅杆建模仿真与试验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24(13):130~135.
[2]施雄,廖红建,军.砂砾土层中旋挖灌注桩施工实践[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23(13):102~106.
[3]杨希文,钱立军.多年冻土区旋挖钻机扩底桩钻孔施工技术[A].山西省铁道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26(14):130~138.
篇6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201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合并而成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业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1]。
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为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和城市日渐扩大,现代建筑体系形态各异,人们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及居住环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该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民用和工业建筑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化的调整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类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关联。作为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建筑工程类院校,若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严抓教学质量,还需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目前社会就业导向为主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毕业设计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分为建筑环境方向与建筑能源方向两部分内容。结合新疆严寒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环境方向主要分为供暖系统的和空调系统的设计,该方向的毕业设计由毕业指导教师给出建筑图纸和地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基本信息确定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负荷计算、设备选择,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计算、水力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最终绘制系统平面图、系统图、换热站或机房大样图以及冷热源机房平面图。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气锅炉房和燃气锅炉房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热负荷及煤质资料确定锅炉房总装机容量、单台锅炉容量和燃烧设备的类型,掌握锅炉房最大热负荷及采暖期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掌握锅炉配套辅机及锅炉房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法,最后根据锅炉房工业要求确定锅炉房整体汽水系统方案及水处理方案并绘制平面图、热力系统图及设备平面剖面图。
2016年起毕业设计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新增了毕业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以本次新增毕业论文题目《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的基础研究》为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之后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由于该选题涉及到利用专业软件FLUENT对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同时需要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工作,随后与指导教师不断沟通,对不同结构的墙体结构进行模拟,确定模拟过程无误后完成多工况模拟,最后分析模拟数据并撰写学术论文。
2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毕业现状分析并结合笔者近两年指导毕业设计亲身体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确立主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到实用性强、贴近自己就业岗位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譬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已经确定就业单位为建筑设计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积极主动的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毕业前最后的演练尽快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便毕业后在就业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已经明确要参考公务员岗位,就会出现对毕业设计选题不感兴趣,在设计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投入,仅以完成任务了事的心态完成毕业设计。
其次是有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上岗能力没有提高,譬如有一些毕业后将到南方地区工作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锅炉房设计组中,由于南方地区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冬季供暖,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所用的应用设计软件与其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这部分学生工作后无法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再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所差异,有一部分教师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新进青年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工程实际经验有所欠缺,指导教师的背景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工作上岗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如果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做出以下几条改革措施。
1)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允许已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就业性质选择毕业设计内容。
目前毕业设计内容较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但毕业设计题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扩展毕业设计面,增加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譬如结合新疆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建筑节能措施,增加电采暖技术设计、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以及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尽可能的设计综合性强甚至是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于没有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应该重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毕业之后学生就业选择方向很广,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单一方向的设内容,对此指导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初始选择小一些的项目,但要求学生多做几项内容,让学生对各方面的设计内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比例,让已取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内容,使其能尽早的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将工程应用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现状,着手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与日俱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科书中往往在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势必存在着尚待解决、完善、及具有学术之争的教学内容。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结合我校条件,确定将研究性、前沿性、书本上介绍较少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研究课题,例如:韩相奎教授指导的杨晶博同学“垃圾填埋场发电项目设计”。通过对该同学的指导,基本上搞清了垃圾填埋场发电机理及效果,其设计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杨晶博同学也得到了科学研究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二)注重到企业去选择课题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选择了大量的实际工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工厂提供实验条件,我们承担理论分析、数据检测等工作,使学生们既能较多地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又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毕业设计,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工厂所提出的实际课题。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工作也得到了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好评。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各专业的科研课题能充分体现该专业的新动向和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巩固、深化和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此,毕业论文若紧密围绕科研课题选题,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科研兴趣及使命感和责任感。近五年来,给水排水专业先后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SBR成套设备研制”,“TTC脱氢酶活性测定”等科研课题指导了05级到10级共6个年级19名同学的毕业论文。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对于一些研究周期比较长的题目,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一般是在暑假就开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论文时间显得从容,学生的收获也比较大。在这期间,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上述19位同学中,有5人毕业论文成绩优秀,12人考上了研究生,有13人发表学术论文。其中10级张振鹏同学的“论屠宰废水加工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试验研究”被收入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论文集。97级曲波同学的论文“厌氧填料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试验”在《中国给水排水》(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并有9篇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上。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与严格管理下,结合科研课题指导毕业论文,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强化动手能力,倡导独立思考
强化动手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是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们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内容。毕业设计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让学生独立拟定研究方案
在毕业设计前,将所需技术资料准备好,把设计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参考书目及图纸落到实处。下达毕业设计课题前首先带领他们到有关工厂、实验室、研究室进行现场实习,有目的地让他们接触到有关的工作,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然后让同学们阅读有关资料,并在规定的期间内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经教师审查,修改。这一做法使学生们增强了自我意识,也增强了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同学们认为: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方案是自己设计的,无论如何也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去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于是。同学们在后续的毕业研究工作中不怕苦,勤奋钻研,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为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让学生独立做实验及测数据
当研究方案确定后,由于学生们直接在工厂或实验室参与了实验研究,掌握了测试方法,获得了数据,所以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时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出有关论据。这无疑有助于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其获得优异的答辩成绩创造了条件。
(三)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
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是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虽然再好的语言写作并不能使不成熟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但粗俗的科技写作却能使优秀的科研成果大为逊色,甚至会使其丧失学术意义。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尤为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学生们撰写论文时必须写出3000字的详细提要,并将摘要译成英文。强化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科技写作素养的积蓄和提高。
四、拓宽毕业设计的领域和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就业范围较大,为了使人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毕业设计的方向做了灵活调整[2]。一是考虑近年来,建筑市场的火热形势,对给排水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部分学生一进入四年级就有用人单位与之签订用人合同,这部分学生很想在毕业前强化,扩充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以致用[3]。为此,新开设一些学生已毕业马上就会把接触的方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例如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二是考虑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入各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还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我们增加了科研论文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分支方向。三是对原有的毕业设计改革创新,使之更加靠近实际工程情况,有些题目就是实际工程项目。这些措施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学生毕业后投入学习、工作岗位后对工作适应和再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另外,为了使毕业设计的水平更上新台阶,我们又增加了灵活的设计方式。由于现在人才市场对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比较严格,同学们到工作单位以后都立刻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同学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毕业设计中增加了下列措施:请进来,走出去,真题真做。请进来: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二、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的总工和项目负责人与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请他们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三、请其他高校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他们带来了本专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动态,扩大了学生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篇8
本文笔者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回国后在从事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为建工类学生开设了“专业日语”课程,教学中有不少感言。故为进一步搞好专业日语教学,笔者拟在本文中依次就专业日语的教学目的、课程设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专业日语的教学目的
结合七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专业日语的教学目的至少有四:
(1)帮助学生实现由基础日语向专业日语的过渡。在我教学接触的学生中,基础外语阶段学习日语的学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掌握了一定量的日语词汇、词法和句法;二是对日语有了一定的兴趣;三是要阅读日语专业文献仍有较大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专业日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涉及相关专业词汇,了解、进而掌握专业日语中常用的词组、句型和句法,甚至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经典专业文献,帮助学生实现由基础日语向专业日语的过渡。实现了这一过渡,才可能引发学生对于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进入日语科技文献的殿堂,了解日本建工领域最新科技进展。理工科学生学习日语,并不简单地是完成学分的要求,而是要将日语作为一种工具,了解、学习日本的科技进展,甚至达到与日本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程度。因此,专业日语教学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日语科技文献的殿堂。在建工专业,就是要在将学生引入日语建工科技文献的殿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建工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
(3)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日语科技文献的基本技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专业日语,只要达到了由基础日语向专业日语的过渡的程度,对日语专业文献产生了一定兴趣,似乎教师的教学就可以自感满足了。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这又显得不足。因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文献层出不穷。计量文献学揭示的一种现象是,进若干年来科技文献是指数增长的。在浩瀚的日语科技文献中,科技人员要较为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不是那么方便的。而在目前不少建工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多数没有开设科技文献检索方面的课程。基此,专业日语就需要承担起这一职能,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日语科技文献的基本技巧,作为专业日语教学的第三个目的。
(4)强化学生对于日语、日本社会及其文化的了解。我在教学中发现,学习基础日语阶段,正是学生各门课程学习负担较重的学习阶段,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并掌握日语深层的奥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了解日本社会及其文化。故专业日语还应通过讲解进一步的日语知识,使学生掌握怎样学好并掌握日语(特别是日语怎样读);通过介绍日本科技进展,强化学生对于日本社会及其文化的了解。
二、建工专业日语的课程设计
要开好一门课程,需要对该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教材、教师授课、作业、研讨、项目训练、考核是大学课程教学六个最为基本的要素。相应,课程教学就需要围绕这六个方面来思考。基于七年来的专业日语教学实践,似乎从以下几方面来安排建工院校的专业日语教学,才有助于达到前述四方面的教学目的。
(1)关于教材。在不少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常常困惑于不易在众多版本的同类教材中选择到较为适当的教材。这种情况在建工专业日语教学中尤甚。因为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的不单是专业词汇、专业词组、专业句型和句法,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建工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而教材选材、编写、出版往往有着较长的周期,今年看似新鲜的文献,明年可能就较为陈旧了。鉴于这种情况,对本科生开设专业日语,可以在现有专业日语教材中选择较新的版本。而对研究生开设专业日语,可能更适宜采取“1+1”的教材模式,即专业词汇、专业词组、专业句型和句法的教学,可以选择较新版本的专业日语教材;而要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建工领域最新科技进展,就需要教师查阅、收集、选择最新的日文科技文献。新文献的知识点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建工领域日本最新的科技进展。
(2)教师授课。教师课堂授课是最为基础、最为原始的教学方式。即便在网路学习条件较为发达的今天,静听教师授课,细品教师讲解,形成心理上的共鸣、教与学的互动,仍是多数学生最为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学习途径越是多样化,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期望值越高。鉴于前述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建工专业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取的授课方式,一是重讲专业文献中的新词、难词、经典句型,以培养学生联系起来理解日文新词、难词、经典句型的能力。二是鉴于日语不少文字与中文类似,由认识日语字词,到读日语、讲日语有一个较难的过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需要花费想当精力,使学生掌握怎样读日语、讲日语、写日语,这才能为学生今后与日方科技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打好基础。三是重讲日文文献中难度较大的段落,引导学生逐句阅读难度较大的段落。学生逐段阅读日文文献后,教师要概要介绍文献全文大意,以培养学生系统阅读、翻译、理解、思考日文文献的能力。
(3)课下作业。作业既是培养学生日文读、写(互译)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阶段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故任课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课下作业的设计、布置和批阅。一是要精心设计作业方式和内容。诸如日文科技文献阅读、文献难句翻译,以及整篇文献中日文互译。二是教师要先行一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日文科技文献,安排学生课下阅读。三是要求学生适当翻译一定量的日文科技文献。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日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以及科技文献中日文互译的能力。
(4)课内外研讨。这是选课学生的团队工作,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通过研讨,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在不少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都较注意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研讨,故专业日语教学也应借鉴这种做法。为此,一是教师要注意选择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深度适当的文献,安排学生课下阅读后研讨。二是可将
选课学生适当分组,给出研讨要求,个别阅读、按组课下讨论,课堂上由各组代表展示对所阅读、讨论文献的体会,以引发其他组同学的进一步讨论。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并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经典句型、难点段落等做适当的讲解,对学生所读文献的学术思想进行适当归纳。这样,通过课内外研讨,以及认课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
(5)项目训练。尽管课下作业、课内外研讨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训练,但又都是不够的。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日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科技文献中日文互译的能力;课内外研讨培养的是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这里所称的项目训练,要培养的是学生另外两种日文能力,即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以及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目前在不少学校,学生即便学了专业日语,也不见得就具备了这两种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故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建工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训练,一是教师要讲授日文科技文献查阅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给出几个具体专业领域及其关键词,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得文献进行综述,即写出相应的文献综述,并对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分析、归纳。关于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训练,一是教师要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日文文献,给出若干种日文学术论文的范本。二是教师可查阅、选择若干篇本领域中文科技文献,要求学生参考相关日文学术论文范本,将其翻译、改编为日文学术论文。这种训练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培养学生用日文思考相关科技问题的能力。
(6)关于考核。传统上,大学多数课程基本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往往并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一是为了与课堂所讲内容范围的高度一致性,教师不得不在授课范围内去搜罗看似重要、实际上死板的知识点。二是为了试卷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往往不得不设计一些看似严格、实际上较为八股的考题。三是通过一两次课堂考试判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会“委屈”那些一时失误、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鉴于此,近年来,不少学科任课教师提出,应该分部分、分阶段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有了“综合考核”的概念。借鉴综合考核的思想,为了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专业日语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可将作业、研讨、项目训练三部分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其中,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反映学生阅读日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科技文献中日文互译的能力;课内外研讨情况,反映学生系统把握日文科技文献及其学术思想的能力;项目训练的情况,反映学生通过查阅日文文献、把握日本相关领域科技进展的能力,以及撰写日文学术文章的能力。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打分,如设想作业成绩占40%、研讨成绩占30%、项目训练占30%,这或许更有助于综合审视、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建工专业日语教学内容选材的思考
篇9
学术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学科、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发挥宏观学术领域引领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为学术研究同行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三是传播性,即学术期刊要能增进学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是国家、民族、个体进行学术交往的工具,是体现基于社会实践历史累积并从中升华的国民思维,因此,学术期刊既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体现的重要媒介。就发展历程来看,从1665年在法国诞生的《学者杂志》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印刷环境之中。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电子资源网络版,英美等国的学术期刊开始走向数字出版时代。
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国际学术期刊有哪些变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本文试图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学术期刊三大变化
场景原本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但在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这一概念则专门指向传播,主要指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1],也就是互联网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所谓虚拟场景,就是网络游戏、QQ秀之类的虚拟化情境。应用场景则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或用户所处的场景,在作者看来,它涉及五种要素,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且这五种要素会改变和提升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从而改变企业组织自身。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们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内容为王和眼球效应受到强调;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介的中心要素,内容生产必须依附于社交动力才能进行有效传播,关系网络因而成为信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
据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到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高达37%。另据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八成。移动互联网与手持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凸显的移动场景就需要相应的适配信息或服务。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也就是说,移动场景中用户具有时间碎片化和场景变换性的行为特点,相适配的内容就必须简要化、视觉化以与特定场景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具体表现来看,除其他休息或闲暇时间外,原来传统意义上属于报纸和杂志的“卫生间”和“床”成为重要的移动传播场景。同时,从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饭娱乐,移动终端的伴随性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出来。
那么,场景是如何构建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可以从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即要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场景需求就是文化内容产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实体,国际学术期刊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了应对策略与行为调整。
(一)出版环节融合化
在传统的印刷环境中,出版产业链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载和四个环节,也就是写作、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对于在线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写作和编辑环节,为使稿件能够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对已写作好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编辑工作,因此,相应的学术论文翻译、学科专业内容审查、结构逻辑、格式编辑、参考文献及语言校对润色等服务应运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协作更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行业,如美国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这样的学术咨询服务企业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欢迎。[2]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则早就采用高效的数字化编审系统,所有投稿、审稿和同行评议全部在网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演变成为适用于数字网络下载的数字化加载及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或电子文件制作,编辑和合二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开发的XML标准语言就大大促进了电子终端的信息加载,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进入传统印刷环节,美国赫斯特集团和《时代》杂志这样以出版为主的公司也会利用数字技术做附加、增值服务。就编辑和流程来说,一方面,诸多编辑业务被融合到印刷部门;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也拥有了文字编辑业务,信息加载过程同时成为信息过程。为适应这种产业链融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务公司应时而动,把编辑、信息加载和发行等环节协调统一,形成组合业务并根据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论文投稿、审稿和发表而言,国外一些学术期刊还实行了一种“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所谓“先发后审”,就是作者投稿的论文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差错,在逻辑和行文上合理流畅,即可首先在线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由用户或学术共同体即时在线进行评论。[4]美国物理学会所属期刊最早在2011年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内即收到2000多篇论文投稿;美国化学学会则将未经排版的论文直接放在网上供用户阅读。这种先发后审的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论文三审制度,使作者免除了专家复审的漫长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进度。事实上,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进行实践,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为论文快速发表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而建立的学术出版平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利用模板在线投稿后,初审即可在线。作为传统出版制度的有效补充,先发后审的在线出版模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快速传播和推进作用。
(二)存在形态在线化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际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字化比例达到86.5%,科学技术医学领域则达到了96.1%。[5]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数字版与印刷版共存,是学术期刊的“双轨制”时代。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开始进一步取消传统印刷版,而只以单一的数字出版形态存在,如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出版全文,印刷版仅提供论文单页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化学协会(ACS)、南非家庭实践(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论文目录及摘要,《骨关节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论文首页内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为基本出版形态的开放出版期刊超过8000种。[6]学术期刊在线出版使得用户可以在顷刻之间即能获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文献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纸张资源和存储空间,具有环保功能。相比纸质学术期刊,在线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满足用户需求,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成为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的是,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还可以进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论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录、摘要或概述等简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虽仅提供首页内容,但在右下角却提供快速识别OR码,用户利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种方式是在线期刊出版的同时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据客户需要运用JournalsXpress等数字技术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库存。
(三)营销传播社交化
借助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营销是学术期刊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联盟营销以及网上新闻。[7]其中,所谓联盟营销是指网络联盟营销,包括广告主、联盟会员和联盟营销平台三大要素,也就是广告主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利用专业联盟营销机构提供的网站联盟服务拓展其线上及线下业务,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并按照营销效果支付一定费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而且精准、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让学术期刊“无处不在”,同时实现了学术期刊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用户的挖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功能。所谓可见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用户都能以最简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内容。“可见性”最初是网络营销业界针对广告投放的概念,但对于学术期刊的品牌传播同样适用。论文题目、作者介绍、内容概要及相关评论等元数据信息在可见性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以吸引潜在用户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受众分散、专业、小众,因而精确的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
如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并专门开通用于新闻、广告和职场的网站;还于2006年开设Nature专属播客,创建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和新媒体APP。Nature甚至还着力于打造类似于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类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传播方面的种种努力与出色表现,Nature门户网站早在2008年即获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学网站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学术期刊的在线使用远远超过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国而言,根据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目前已达6亿,其中移动阅读用户占到91%,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再是用户查阅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在线学术期刊成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
一方面,从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同行评审角度来说,在线学术期刊应当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推动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一流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学习,利用高效的审稿系统,快速在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渗透力。据统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学学报编辑使用信息软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评议审稿环节,编辑部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方式即可综合专家或审稿人意见。由此可见,在线信息技术以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部的编辑和审稿流程,缩短出版流程。同时,为应对移动化的阅读场景,在线学术期刊也有必要从月刊或双月刊的固定方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力争让用户在需要查询特定学术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
而就先审后发还是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来说,需要反思同行评审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许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从实体出版的成本考量,传统媒介环境下出版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昂贵,为保证刊印出来的论文或书刊不至于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出版商才会邀请学术共同体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以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刊印“无价值论文”所造成的在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浪费。[11]可以说,同行评审是出版商为免遭商业利益损失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进入网络时代后,学术论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样依附或依赖于印刷和纸张,论文在线出版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机器所花费的高额成本。如《浙江大学学报》就实行了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实现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多平台的优先出版,论文周期大大缩短。
虽然由在线发表后的社区评论代替传统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一直颇有争议,但这种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发现权,即因科学发现、经评审而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权利,保障了具有领先意义成果的首发权,保护了作为作者版权的知识产权。当然,先发后审模式在合理性与严肃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对先发后审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论文在线只是对于论文观点的一种确认,是一种认证行为,严格地遴选、把关和编辑依然必不可少,传统的三审制和同行评议制仍旧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原创思想的作者权利,又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为进一步去除先发后审模式的弊端,为改革传统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而创办的Science Open杂志,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Science Open杂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编辑部请专人检查投稿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内容。第二步是在线发表达到编辑部内部检查标准的论文,由编辑部进行排版。第三步是进行同行评审,而且,评审人员必须实名,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如果审稿人与作者有学术联系,系统会“特别”显示强调出来;如果论文评审出现技术性错误,期刊还会给作者两次申诉机会。事实上,Science Open杂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出版”,即出版本质上是出来,然后再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检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这种先发后审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优质稿件,客观上提高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网络和社交媒体客户端,出版社或发行机构可以将学术期刊极具专业水平的分析见解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内容进行加工或可视化处理,提供到移动平台以发掘潜在的用户群体,增强期刊的渗透力。在这方面,创刊于2012年6月的在线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Peer J的行销方式值得借鉴。首先,Peer J 基于开放获取的文章内容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数据库和知名检索机构检索到,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首创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每篇所投论文都配发有唯一的电子标识符,作者待刊发文章的首发权和著作权得到充分保护,用户的原创性创作投稿也受到激励;再次,基于网络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使用促使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文章被阅读、引用、转载、转发、评论、在线图书馆收录等数据资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传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监测与评估。[12]
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而言,除建立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便让用户随时随地登录,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学术会议、过刊文献及论文下载等最新服务。而且,学术期刊还可以鼓励编辑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过“微编辑”平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体用户圈,并进一步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使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此外,通过激励用户邀请同仁同好就某一论文或研究热点进行阅读或评论,形成互动机制,期刊微信号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专家与用户良性讨论的公共平台。在互动沟通服务中,用户间的人际传播得到强化,对于期刊的信息反馈与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学术期刊既可以培养忠诚用户,又可以发掘潜在作者。更为重要的是,话题的及时更新和转发扩散的加速还可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崭新的阅读场景,而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对于用户的争取就必然争取用户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动化场景,投审稿程序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获取、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出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品牌资源。吸引大量高水准的作者、刊发高品质的论文,并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成果,是学术期刊品牌美誉度的直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最终助推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2]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3]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4]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5]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刘佩英,张扬,徐建梅.论学术出版之数字化营销[J].中国编辑,2015(1).
[8]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
[9]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J/OL].中国社会科学报,/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篇10
承接地平线
身为大学教授的汤桦,其父母也都是四川成都一所大学的老师,童年时汤桦的爱好并不多,只是和大院外的孩子一样到野外游玩。中学时候,喜欢数学和物理,特别崇拜科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汤桦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基本上填的都是数学和物理专业,最后一个志愿才是建筑学。当时简单地理解为“建筑学”,就觉得是一门“科学”,也就报了,后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录取。
尽管汤桦对学建筑并不自信,但他身上所具有的天赋使他很快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大学期间汤桦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对汤桦建筑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主要是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和路易・康(Louis I,Kahn)等几位现代主义大师。
在汤桦后来建造的房子里,就试图实现现代主义先驱的构想,并通过建筑的视觉空间给人带来内在形式的愉悦感。如为深圳福田区设计的高150米、每格之间宽200米的大型建筑群。汤桦把它设计成中国传统的九宫格样式,试图实现早期现代主义先驱所构想的“空中之城”,但这个方案由于过于理想化而未获通过。
这次王广义美术馆的空间设计,汤桦在两种景观体验中保持平衡:一侧景观是连绵自然的、充满想像和纵深感的青城山,王广义美术馆在依山面水的一个狭长三角形地带里,一端向西北方向延伸,东侧为山间公路,西侧是连绵的山峦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水景,南端为张晓刚美术馆和更远处的交叉路口,另一侧景观是具有文化和个人情感的人文景观,包括农田的风景和画家的作品。
“景观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方式。”汤桦说道。因此,在此种环境中设计建筑,处理好建筑与美术馆用地的关系成为王广义美术馆设计最大的挑战。既要迎接自然风景,又要迎接人类文明的印迹。为此,汤桦把美术馆以最大化接触面的方式条形展开,如同一条线性的平台,承接着地平线,镶嵌在大地之上,量度着广阔的山野。
汤桦把美术馆建筑描述为“像一片单纯的体量,漂浮于山水之间。”
纯粹本土主义
汤桦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中,更关注的是建筑的技术、材料和营造问题。他对建筑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是:建筑学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化技术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大众对建筑的一般性理解之外,它绝不可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由于其专业的技术性,使得建筑学在他个人的理解范围内成了一个难以用其他的理论话语对其进行定义的专业。因此,他更愿意借用路易・康(Louis I,Kahn)的话:建筑就是建筑。“作为建筑师,我更愿意以一种工匠的方式去谈论建筑,而不是将建筑架空到一个宏大和空洞的层面去认知。我所理解的建筑就是在一个严谨的技术框架中,用不同的材料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符合专业准则的组合以建造空间的一项智力行为。”汤桦说道。
20世纪90年代,在遵义这样一个中国西南部的偏远小城,汤桦建造了一座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物――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楼。玻璃成为汤桦此项建筑的一种主要建筑材料,玻璃网架的运用让整个建筑的空间透视感更加强化,这在当时的西南小城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而显得大胆而固执。
在王广义美术馆的材料使用和技术上,汤桦突出本土性特征。“本土性通常都是以纯净的形式表达。它来自于材料使用的单纯和技术的简洁,加上对资源的最大程度的节约,这些几乎就是纯粹主义的构成清单,也是这个美术馆设计的原则。”
美术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和当地大量使用的材料。建筑外表皮使用大面积的混凝土凿剁材料,内部使用填充的砖墙,提示自然的细节是使用大面积木质地板和柔和的天光。 “这样既保持了建筑的纯净性,同时又不失建筑的人文关怀。”汤桦说道。
古典与庄严
《楼市》记者问其美术馆设计的整体思路,汤桦简单的一句“这是一座为画家设计的房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遐想。
既然是为画家设计房子,首先对画家及其作品都应该有很深的认识。汤桦长期关注王广义及其作品:“如同这次其他的艺术家一样,王广义是一个当代非常重要的画家,我也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我比较认同王广义对他自己的介绍,‘如我的主要工作是清理艺术界由人文热情的无逻辑化所导致的困境t我又深深意识到能够停留在神话之中静静地干着古典和现代意义的工作是极幸福的事情……’。”
如同和记者之前采访过的其他美术馆建筑师刘家琨、张雷一样,汤桦也对《楼市》记者表示,为画家设计具名美术馆,都力求使得建筑的精神内涵与画家及其作品有着一脉相通的某些关联。王广义美术馆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宗教精神、永恒、崇高和被清理过的人文热情,也就是理性、必然性和健康的形式。
美术馆所处的青城山,给予了美术馆超越建筑的等级:大山、名山,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的历史景深,使建筑具备了出世和脱俗的气质。
美术馆纪念碑式的尺度表达着宗教和神圣的意味,朴素的空间,同时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庇护,类似修道院和神庙的感觉。
建筑的主体用混凝土的片墙和长方形的盒子架起来,这样美术馆的场地内就有了大片通透的公共空间,同时抬高的主体也使内部使用者的视线抬高,越过西侧高起的台地,可以看到更多青城山的风景。
庄严的空间和放大的视野,隔绝于外在,开放于内部。抬高的地坪,长长的坡道和舒展的体量是建筑展现给人们与自然亲和而又不失自我的内省的姿态,也表露出使用者的独立、静思般的沉静。显示出几何美感的建
筑布局传达了一种绝对的精神,用纯净而自然的建筑学方式传达着建筑最终将要传达的最原始的梦想――一片岩石,或只是一片树林的影子。
“由此,美术馆因之而单纯,结构清晰,空间朴素,也隐喻画家的艺术追求,以此来衬托画家的作品和大自然的风景。”汤桦总结道。
建筑师的善良
采访之时,恰逢四川汶川大地震,青城山与都江堰也经历了严峻考验。49岁的汤桦因工作原因在地震之后的几天到达重庆,他所看到的场景,让他再一次对建筑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从倒塌的断壁残垣中,从无数感人泪下的画面和文字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团结和力量,也从中反省和体会到建筑师工作的重要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在此时此刻成为如此具体、如此伟大的一个现实的事情,这也是建筑师最大的职责。”
汤桦说:“建筑师应该是善良的,因为我们要为人们建造遮风挡雨的地方。”这种信念与汤桦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理念正相融合。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理念:“现代主义风格也是一种机器美学,柯布西埃(LeCorbusier)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每个造型都要从功能出发,要有一定的功能。”所以,在汤桦眼中,“建筑不是雕塑,是产品。从道德的要求来说,建筑师要满足社会共同的理想,而不是个人的标新立异。从技术角度衡量,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要经得起专业标准的考验。”
《楼市》对话汤桦
《楼市》: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20多年的建筑师生涯让您对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那么,您是如何领悟到艺术、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的?
汤桦:也许是建筑学专业的原因,在本科学习的那一点微薄的美术课程,构成了对于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原始的因果关系。
那时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1980年,在重庆沙坪坝公园举行的“野草画展”第一次展览,参展者主要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及重庆地区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参展作品流露出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真诚的情感,使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充满活力和兴奋不已。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加上青春的躁动,类似的经历和反叛心理,使人基本上是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了这些作品所表达的观念和新鲜的表达方式。随后的若干年,“伤痕”和“乡土”,衍生了对于乡土建筑的热烈情感。在当时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的如何多苓,罗中立,陈丹青等人的乡土观念绘画,更是从内心深处震撼人心。伴随建筑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包豪斯学派关于艺术、工艺和建筑的乌托邦,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的抽象主义绘画,再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装置、影像以及多元化的流派和主义,包括建筑元素在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使人对于现代艺术和建筑的密切关系更加深信不疑。
《楼市》:为什么在经营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的同时,还不肯放弃大学教师的身份?
汤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希望他能继续任教,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希望能经常回到校园。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大学是最后一块净土,如果放弃掉,就会觉得自己太烂了。建筑师身份的大学教授也意味着永远有学生在给你压力,永远有学生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楼市》:有想过把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做成大机构或公司吗?
汤桦:我不希望把公司做成大机构,还是喜欢做成事务所的形式,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建筑师,有共同的理想,每年不要做太多的项目,也不必看甲方的脸色,让自己游刃有余地享受较高质量的生活。可以用很多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想法。
篇11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2012-03(03)8052
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归纳
1.1工程造价与市场脱节,带着明显的“计划”痕迹
首先,国家编定的统一定额过程长,更新慢,变化小。其次,除了国家的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定额外,各省级的行政单位往往也以此为根据制定本省的定额。这些规定的计价资料往往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依据编制,其他地区的市场价格难以得到反映。事实上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水平是瞬间万变的,尽管市场具有流动性,各地区的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定额的时滞性和盲目统一性必然导致工程造价难以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1.2工程造价不能反映竞争机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范围内,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自由竟争市场体系。建筑领域内的竟争集中体现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而竞争的核心必然是价格。但事实上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有碍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例如:定额中度量的过于精细,试图“绝对精细”地反映出建设项目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因而形成的价格缺乏弹性。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中对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都严格区分,使竞争性费用无法从造价中分离出来。不利于施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竞争体制的形成。又如:目前的定价方式中,某些费用的取费标准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或行政级别加以区分,人为地添加了企业竞争中的不平等因素。
1.3工程招标投标中限制
采用最低价中标法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有形建筑市场,将政府投资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都纳人其中进行集体统一管理,统一招标投标的程序和手续,明确招标投标方式,审定各项工程评定主要方法,而各地的评定标方法各有差异。例如:评审法,合理低标法,二次报价法,议标法,直接发包法。但有一共同点即招标确立标底,报价受国家决定额标准的限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中标者。而理论上最优,实际中可行的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未能全面推广应用。因而在招标投标中,投资成本偏高,滋生腐败和暗箱操作,操作过程人为复杂化,招标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无法降低,同时还使施工企业安于现状,不图进取。
1.4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急待提高
在国际上,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被认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人员有80万之多,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是套定额。甚至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仍是如何使用定额,如何套单价等等。因此,大部分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与实务知之甚少。在建筑企业甚至流行这样的话语“赚钱不赚钱,全靠预算员”,由此可见建筑市场中暗箱操作,不正当竞争,层层转包工程,偷工减料的混乱局面也就在所难免。
2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沿革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政府的计划模式。建设产品价格通过计划分配建设工程任务而形成的计划价格,概预算定额基价是量价合一的价格。
1984年,建设工程招标制开始施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开始突破传统模式,但形式虽变,内容实质照旧。概预算定额的法定地位没有改变。
90年代初,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和“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思路,但改革进程十分缓慢,改革也迟迟不见成效。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建筑法》、《价格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相续出台,定额体系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部分材料价格渐渐放开,工程结算时的材料价格调整已经允许,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001年初,国家宣布年内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改制,面向市场,全国大多数省市的定额管理模式将出现历史性的改变,量价分离,单项报价提上日程,使材料价格有望走向市场化,定额的法定性地位也将降低,变为指导性。
3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配套措施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涉及建筑市场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必须在有相应配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
3.1 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
首先,工程造价管理主体应加以明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能,应该是全面的、专业的、深入到建筑市场造价范围内各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去,它与主管合同立约前负责招投标的管理部门是相辅相成的,台前台后协同管理的。招投标管理部门主要管市场、业主、设计、施工队伍的准入市场的行为,而造价管理部门则管合同的计价方法、造价条款、市场价格信息、造价中介咨询机构和队伍等等。就目前状况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机制发育还很不完善,放开价格,由市场定价还须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定额,它要变、要改、要符合建筑市场的发展。
当前定额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动态管理上。继续完善价差调整管理办法,定期材料价格信息和材差调整系数,还可定期实际工价水平,供承发包双方协调人工费补贴之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技术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编制企业定额价差调整管理办法,定期材料价格信息和材差调整系数,还可定期实际工价水平,供承发包双方协调人工费补贴之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技术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编制企业定额,参与市场竞争。今后造价管理部门更多要做的工作是对政府的价格政策的解释,协助政府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分部分项名称,统一计量单位,使承发包双方在工程量计算方法上有统一的术语和内涵的理解等等。
3.2建立市场行为监督保障系统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自由经济,而是法制经济。政府职能部门要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依法制止垄断和种种不正当竞争,保障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健康运行,发挥调节作用,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3.3加强对造价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管理
咨询中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建筑市场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服务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咨询人员素质差;二是业务行为不规范;三是不公平竞争比较突出;四是咨询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竞争激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向有关部门讲明造价咨询工作与工程造价管理密切相关,是建设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宣传造价咨询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建设部门对造价咨询业的统一归口管理。二是健全法规,加强治理整顿。应按照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严格执法,使不守法者没有市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积极培养咨询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业务水平。结合我国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执业资格认证,加强从业人员业务考核,恪守职业道德标准,力争使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大提高,逐步从单一的预结算编审走向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
篇12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好坏决定了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寿命,是混凝土重要的性能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冻融循环作用,碳化作用,环境水作用,风化作用,钢筋锈蚀作用和碱—骨料反应作用。现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使用维护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要点。
1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配合比阶段)
对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耐久性,应根据环境类别、使用年限、结构类型等进行裂缝等级、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和最大碱含量等的控制。
最大裂缝宽度:一、二、三类环境分别为0.3mm、0.2mm、0.2mm控制,建议在一类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面板,厕所,卫生间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等构件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其主要原因是考虑现在建筑施工市场存在着降低竞标问题(工程造价较低,且工期较短),但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对于楼板构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0.2mm控制。
一类,二类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和100年结构混凝土应符合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混泥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碱—集料含量的规定,建议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取代粉刷层,并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必需时宜采用环氯树脂涂层带肋钢筋;此外现应对混凝土抗冻性及抗渗性提出要求;并在施工图中予以说明。
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阶段的耐久性,从混凝土的水泥、粗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方面进行控制。
水泥的使用可在控制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按以下情况确定:在普通气候环境中及干燥环境中的混泥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高湿度环境式中水中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在在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及严寒地区外在水位升降范围内及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厚大体积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受侵蚀性水或气体作用的混凝土应根据侵蚀性含质的科类、浓度等条件按专门(或设计)规定选用。
砂子宜优先选用Ⅱ区河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证混凝土强度。必须严格控制砂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控制砂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对重要工程混凝土使用的砂,应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氯离子含量的检验以确保混泥土耐久性。
碎石宜选用连续粒级进行混泥土配制,控制碎石中针片状颗粒、含泥块等含量,并进行氯离子、集料的碱活性检验。为了改善混泥土的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可以在混泥土中掺加矿物质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其矿物质混合材料的掺入应符合相关规定。
混泥土拌合用水宜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采用其它水源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后方可使用。
为了改善混泥土性能,可在混泥土拌合过程中掺入外加剂,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按使用外加剂的主要目的确定,并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混泥土的材料等因素经过试验确定。加入减水剂,可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水灰比,提高混泥土耐久性;加入引气剂,能改善混泥土和易性,并提高混凝土抗冻融耐性。加入早强剂,能提高混泥土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早期冻伤。加入膨胀剂,使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减少干缩裂缝,提高抗裂性和抗渗性。
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要保证混凝土耐久性,主要涉及混凝土的原材料、施工工艺、钢筋保护层等三个方面。
原材料方面。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等入库分别堆放,并做好标识,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掺使用;为了防止水泥受潮,现场仓库应尽量密闭,临时露天暂存水泥也应采用防雨篷布盖严,底板要垫高等防潮措施。水泥库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以防强度降低过多。砂子、碎石在运输、装卸和堆放过程中,应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并应产品、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混凝土搅拌前应根据施工现场砂、石现场含水率进行现场施工配量比设计,并应现场称量,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运输过程,不分层、离析,保证施工所需的和易性。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较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建筑工地点,运输道路应尽量平坦,以减少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分层离析。
混凝土浇筑应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结合现场条件,制定混凝土泥筑的施工方案。作好机具准备,保证水电及原材料供应,根据天气季节变化情况,准备好浇筑过程中所需的抽水设备和防雨、防雷、防雪等物资。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加强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例如在浇筑梁、板、柱(墙)时,应在柱(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后,再继续浇筑梁、板;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应及时进行二次抹面,防止泥水进入裂缝。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重要意义,首先钢筋必须绑扎正确牢固,不能有漏扎现象,梁板底水平面保护层需用水泥砂浆垫块(垫块中堆入20号铁丝,以便固定)固定,梁、柱、墙等垂直面保护层宜用塑料环圈固定,垫片的间距尺寸不能过疏,以防钢筋移位。
3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及方法如下。
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所有外露悬挑结构构件、卫生间、厕所、基础等构件,与侵蚀性气、液体直接接触的构件进行全数检查,其它部位进行抽查,并进行记录。
请有关检测部门对保护层进行无损伤检测,此业务由建设方进行安排,其检测部位及数量参考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参加人数至少有一人掌握检测数具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质量监督部门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验收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督促相关单位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
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规划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C11088)、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钢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016)、东北电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7-02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带动和促进下,吉林省制订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东北电力大学也在2012年制订了《东北电力大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钢结构”课程相继在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精品课建设目标的核心,[1]因此,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成具有可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并向着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目标迈进,课程组针对网络资源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
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有误
课程网站建设是各级精品课评价指标的一个重点,比如吉林省精品课的评价指标中关于网络资源建设就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了此门课程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同时该网站已开展课程的辅导教学。”很多课程的网站建设都是以该规定作为网站的设计蓝本,规定上需要什么,网站就设立相应模块,共享相应内容。这就造成当前精品课网站的建设是以应付课程评估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导向。这种思路成为了目前制约我国精品课网站建设进步的一个严重瓶颈。
2.网络资源的可学性缺失
可学性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即愉快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和快速的学习。针对精品课网络资源在可学性方面的缺失,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王佑镁[2,3]的研究表明,现有精品课网络资源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愉快和满足感,学生学习时间短、积极性差、对网络资源的应用水平低,以上都导致了网络资源可学性的缺失。
3.网络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应用较差
很多课程的网站都是在申报精品课时临时做出来应付评估的,申报结束后既没有后续建设,也没有学生去应用,很多网站出现链接失效甚至整个网站都无法打开的现象。这是目前精品课网络资源“重申报、轻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资源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认识不足。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是课程教师对于优质教学成果的一次整合,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思路不能模式化,课程的网络资源不能仅仅是文本、课件、图片和录像的简单罗列,每门课程的网络资源都应该是有灵魂、有特色的,应该能够体现教学者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比如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法的体现、作业和讨论主题的布置意图以及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按照以上思路建设的网络资源,才是独具特色的,是具备可学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只有明确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网络资源建设目标,精品课的网络资源才是真的“精品”,精品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改革和实践
1.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网络资源具有生命力的前提是其必须要被广泛应用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钢结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课时紧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多、部分课程内容抽象等特点,采用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组提出了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把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与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4]该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同时网络资源在教学中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做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同步,本课程组在课程网站中创新性加入了一个“混合教学”模块,该模块与每次课堂教学实行同步更新。
“混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六个子模块,下面分别介绍:
(1)“温旧”模块。在该模块中对本次课程涉及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在讲授“焊缝连接强度计算”时,用到了材料力学中求惯性矩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通过“温旧”模块即可以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节省上课复习的时间,提高授课效果。
(2)“知新”模块。介绍一些工程背景,设置一些小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意义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课。比如在讲授“轴心受压构件”一课之前,给出一些工程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构件是轴心受压构件,然后问一下学生,在没学本课程之前,认为轴心受压构件应该如何设计?这样很多学生会从材料力学的角度给出答案,而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是稳定起控制作用时,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3)“复习”模块。将本次课所讲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
(4)“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5)“自学”模块。一些在课上不讲的章节,可以通过该模块让学生自学。
(6)“签到”模块。作为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签到情况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量依据。
以上模块中,(1)和(2)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登陆学习,(3)和(4)要求学生在课后登陆学习。
通过在网络资源中设置“混合学习”模块,实现了“钢结构”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高了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性。
2.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5]东北电力大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网络资源作为“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卓越钢结构工程师”模块,将实际工程和注册工程师等元素融入其中,设置了3个子模块,分别是“工程赏析”、“注册工程师”和“工程论坛”。
在“工程赏析”模块中,搜集了一些国内国际的著名钢结构工程的多媒体资料和一些实际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走近工程;在“注册工程师”模块中,将历年国家一级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摘录下来,供学生作答和讨论;“工程论坛”模块直接链接到了国内最大的钢结构工程师讨论平台——中华钢结构论坛(),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工程师,与工程师交流。
3.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王佑镁[3]的调查表明,当前精品课网站的模块类别还处于“浅表学习”层次,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案等下载的“教学资源下载”类模块在网站设计和使用中都占到了统治地位。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具有交互性、自主学习性、科研性、工程性的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和设计。针对此问题,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走近科研”模块和基于google工具套件的“云服务”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
在“走近科研”模块中,网络资源建设者会不断从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中下载一些与钢结构相关又较为通俗易懂的学术论文,在该模块中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阅读体会汇报,以此加强师生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走近科研,接触一些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新知识、新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钢结构节点连接时,给学生分享了一些半刚性节点的科技论文,让学生对于钢结构节点的连接方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云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使学生可以更方便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交流互动。除了网站上的“交流互动”模块外,课程组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等多种交流方式,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以上两个模块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层次,真正做到“深层次学习”。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正在经历一个从重视资源共享到重视用户学习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途径就是网络资源建设者必须要将课程教学和网络资源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课程的网络资源做出特色,做出灵魂。通过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功能模块,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通过课程组教师长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实现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喜欢用,真正提高精品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3-56.
[2]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