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中职师资没有与高职师资相互脱节
首先,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只关注中专这一阶段的了解,只负责教授专业技能,忽视高职阶段技能要求,缺乏对专业的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而高职教师在授课前多数也没有对中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行调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中职师资与高职师资各自为政,导致形成互不相关的两个教学阶段。其次,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而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师尤其招聘的年轻教师多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和授课经验相对比较薄弱。
1.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上的区别。高职培养目标层次更高,是重点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理论性更强,对专业要求更新,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通过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不仅增加中职学生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另外,中高职学校大力开展毕业证和资格证的双证制度,这种双证制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2.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适当减少专业课的比重,加强基础知识的教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的课程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应更加宽泛。只有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才能在更好地进行高职课程学习,做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其次,中职教育的课程中应该保持较大比重的文化基础课,这不仅是兼顾一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后续学习与深造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篇2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5]
1.“一贯制”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是我国最早倡导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三二分段教学,学生分段侧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即前三年以公共课为主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后两年为以专业课为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中职教育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前后两阶段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升学考核是协议院校内部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的考核,针对性强,衔接成功率高。学生高职毕业同时拥有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若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入高职院校,则可参加就业或是学习一段时间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就业。
2.“分段式”衔接模式。“分段式”衔接模式是中高职教育分别在协议内中高职学校内分段完成的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对口招生”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中职毕业生通过中高职“对口”的“3+X”(“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考试,“X”指专业综合考试,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学校参加命题)招生考试后,可录取到协议内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对口招生”主要有“3+2”或“2+3”衔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中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3.“直通车”式衔接模式。“直通车”式衔接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以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年满17周岁,且修满文化课程学分和愿意参加开放教育专科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中职学生注册申请开放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学生注册时需要验证毕业证书,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中职学生参加该项目后,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参加开放高职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5~8年。“直通车”式衔接模式解决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而不擅长升学考试的障碍,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比较研究
1.增强普职教育融合发展观念。美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广泛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并延伸至研究生教育。我国首先应集中精力突破中高职教育阶段限制,尽快落实副学士学位,使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生有机会获得学位,提供普职教育的平等地位。其次,应大力提倡普职教育融合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81-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兴起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产业人才需求层次也相应地提升,个人继续深造的主观愿望也更加强烈,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完整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中高职衔接十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与教材体系、教育与教学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教师培养、行业指导作用、职教集团建设等。目前全国各省市已开展了不同学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本文拟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理论辨析,并提出实践策略。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辨析:从机械视角到有机视角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不同阶段的同一教育类型,因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然存在时间阶段的分界,但两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两者统一于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所持有的理论视角主要有机械视角和有机视角。机械视角强调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如何厘清各自的使命、目标和定位,做到界线分明,同时又接口良好;有机视角则强调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内在一致性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和设计,做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一)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传统的机械视角下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甚至有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形象地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动手为主”的教育,高职教育定位为“动脑为主”的教育;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单项职业岗位能力,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二分法,试图通过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来区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且强调首先在对中高职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来设定中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然后在预设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最后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发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途径”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也就是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是基于一种人为预设的目标下来展开后续的相关教学活动,哪怕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也是在目标设定范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事实上是一种貌合神离的衔接,也就是说高职与中职分别基于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而导出的不同课程体系,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看似泾渭分明的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区分是一种人为的机械划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机性。是否中职到高职之间一下子就实现这种质的跳跃,而没有一个量的自然累进的过程?这种机械的划分,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而言是说得通的,但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很难行得通,或者勉强行之也存在诸多的弊端。最后落实到课程体系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也就是说部分课程内容中职学过以后,高职又重新学一遍;部分本该学习的课程却高职与中职都没有开设;部分课程难度层次错位,同样的课程,高职难度反而低于中职,没有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路线来设置课程。
这种机械视角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在明晰中职和高职两个实体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来衔接二者,背后隐含的哲学理念是一种机械的理念,以为只要从外延学制的角度来切分好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配,不存在明显的重复或缺位即可。同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总是把重点放在中高职衔接界面的对接研究上,强调中职升入高职的选拔环节的设计,中职和高职的领地划分,尽量做到“各自为政”,这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种外延式的衔接。如何从外延式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转变成为真正的内涵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真正打通中高职教育通道的必由之路。
(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机械式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去整合两个独立的实体。然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却从一开始就把中高职教育当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中高职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如图2所示。机械式视角强调怎样把两个独立的实体焊接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有机式视角强调中高职教育统一于相关行业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之中。不同于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在设计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途径-目标”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在有机视角下,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基于对职业生涯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制年限、资源限制等外部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所自然涌现出来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更多地基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客观约束条件的限制,因此,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是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统一到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下。虽然这个人才培养方案有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也有基于高职和中职学制年限约束所造成的课程体系划分界线,但最终统一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之中,也就是说中职和高职只是对应于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即人为了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内在成长过程。
二、职业生涯的内涵界定及其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现代劳动关系辞典》中,对职业生涯的定义是: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活动上的全部经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其中外职业生涯是指氖轮耙凳钡闹耙蹈谖坏谋淝ǎ以及伴随职业岗位变迁的一些诸如工作内容、职务职称、工作时间地点等外显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变化的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的重组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过程实质上也是职业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一个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各因素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是一个人获得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内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完备将有力地促进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职业教育,外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行业企业中的工作世界,同时,职业生涯也与终身教育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天然具备了统一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特质。
内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逐步经历一个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阶段的过程。这五个阶段事实上并非截然割裂的五个阶段,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学习者逐步成长的过程。外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从业者面对的工作任务逐步复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业者逐步经历一个工作任务调整的四个阶段: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系统的工作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这四个阶段的任务也是从业者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将逐步面临的任务。职业教育必然需要解决学生如何培养应对这四个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因此,本质上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学习者(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三、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思考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框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全程对接分段培养过程,将有效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
(一)准确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灵魂[1]。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个体与社会二方面的需求。一是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岗位变迁、职务晋升和学历提升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以人为本”。二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满足经济转型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做到“需求导向”。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应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其职业生涯链,确定其基础岗位、目标岗位和发展岗位,从而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分解到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确定分学段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而言,基础岗位对应中职学段,目标岗位对应高职学段,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框架如图3所示。以笔者所在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联合中职校开展三二分段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培养,通过分析对应的职业生涯链,其基础岗位为机匠(支持级),目标岗位为三管轮(操作级),而发展岗位是二管轮(操作级),后续发展岗位为大管轮(管理级),直到轮机长(管理级),由此确定该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航运企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现代船舶机电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适任海船三管轮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操作级船员”,其中分解到中职学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支持级船员。
(二)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相关的人才结构与内涵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逐渐凸显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我国而言,中、高职院校一直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以及企业输送大量职业技能型人才。历经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 中职学生毕业后, 通过中、 高职衔接,进入高职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已成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综观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中、 高职衔接在课程体系、人才标准的系统性和递进等方面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显现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在对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料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都存在着较大比例的重复现象。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例,通常,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相关内容,然而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高职院校的开设课程中往往还包括了类似课程,其中教授的内容甚至是教材都存在着雷同。重复的学习任务影响了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热情,同时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并降低了教学效率。
2.基础文化课脱节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以普高生和对口单招生共同组成,高中时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能力目标导致这些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就中职学生而言,在高中阶段已长期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重视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高职阶段,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排斥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
3.专业技能倒挂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中职教育历经了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有着相对较为科学成熟的体系。以会计专业为例,点钞、珠算、手工账等基本技能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着较为完整的且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相反,高职院校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势。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思维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仅浮于表面的深度,却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反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之上。
(二)人才定位缺乏标准
1.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在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引下,中高职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隶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层次教育。而就现状而言,我国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上存在的较高的相似性。近年来,在单招政策的驱动下,部分中职院校为了一味追求学生的升学率,逐渐偏离了培养导向,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样的,在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偏重学术理论学习的思维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和方案设置。
2.职业标准模糊
由于中高职院校间缺乏体系的衔接和目标的递进,因此在职业标准的设置中无法清晰区分中高职院校间的职业差别,从而导致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标准的定位中模糊不清。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职业定位均为培养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在职业岗位的定位中均以会计从业资格以及初级职称作为职业标准的设置,这势必直接导致了中高职院校在标准设置中互相独立,缺乏连续性。
二、中高职衔接的改善对策
中高职衔接中各项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然而如何切实有效的解决衔中的各类问题,并非是简单易行的。课程体系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职业标准的递进,都需要全面系统的协调和改革。
(一)统筹教材建设改革
在解决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上,教材的合理构建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问题。由于中高职隶属于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建材建设,仅靠某一个单一的部门无法完成整体衔接的教材统筹。这需要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以及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材开发。在顶层设计上,教育部门依据中高职教育的不同阶段特征,进行教学项目的统一设计和规划,将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使中高职在专业教学中各有侧重点及衔接性。同时,各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可依据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及产业发展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更具备地域实用性。
(二)全面贯通人才方案
部分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思路不够清晰,职业标准的选择相对较为模糊。就会计专业来说,中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方面缺乏清晰的界限。对于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其相适应的职业标准理应不相同,因此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时需进行完备的调研。
首先对于人才需求方面,高校需要对相关区域的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专业及技能需求,并及时跟踪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质量。其次,中高职院校间应该对于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学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探讨,通力合作,互通有无,真正做到人才方案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中高职衔接中的显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中高职教育理应上下贯通,融为统一体系。职业教育更应切合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阶段性划分,真正做到衔接和递进。
参考文献:
[1]舒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基于中职衔接角度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7).
[2]周经纬.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财会教育,2012(12).
篇5
党的十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也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明确要求。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加快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具体包括:继续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中职和高职相衔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而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2 中高职衔接困境分析
2.1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被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甚至是政府视为“次等教育”,人们普遍认为读职高或高职的都是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即使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高职院校往往嫌弃“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而不愿意多招。这些现象及观念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困难重重。
2.2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
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这决定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而现行的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且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大于中职专业数量,这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基础非常薄弱,中高职专业难以对接。
2.3人才培养层次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性质与范围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2.4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撑。
中高职衔接首先应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即预期的工作岗位的层次衔接,而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在于国家职业标准。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由于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制定程序简单,职业分类不尽合理,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时性有待提高,因此难以全面指导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定位。
3 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3.1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应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地方和相关部门应奖励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加强他们工作的信心,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创造条件,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通道,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衔接平台。
3.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契合度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的专业不能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来设置,而是要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高职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可以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3.3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应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3.4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
国家应将职业标准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来自行业、企业、理论界的声音,参考国际职业分类标准,形成动态的、精细化的职业标准制定过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指导行业协会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
4 结语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篇6
1.衔接目的问题
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迫不得已而去做的形式上的事情;或者是中职和高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避免专业招不上学生以至倒闭;还是其他原因。总之,中高职教育进行衔接时,合作院校衔接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那么中高职教育衔接只能流于形式上,只能在学历证书上给予学生提升。因而造成中高职院进行衔接时定位出现偏移、课程设置重复、技能训练重复、培养的人才不具竞争力等问题。从职业教育角度看,职业教育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就业层次问题。
2.模式衔接问题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贯制模式:是指一个高职院校与一个或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表现为“3+2”, 即学生在中职学校接受 3 年职业教育,再在高职学校接受2年的职业教育。优点:学校间存在人才培养协议,有中职与高职教育统一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职教育重视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则注重实践技能及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目标分工明确。缺点:专业性单一,只能在本专业内提升专业知识,缺乏跨专业性。对口升学模式:是指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学习后,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优点: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选择相应专业发展;缺点: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关联,极易造成部分课程重复、技能训练重复、入学学生差异比较大等问题。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设计何种模式,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的作用,从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与规范,宏观把握方向,给与政策支持,中职学校普遍参与,选择有实力的高职院校进行微观实施,给中职学生提供再学习、职业能力再提升、再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更能找到满意的对口工作。只有教育职能部门科学制定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规范与约束中高职院校,使中高职学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才能在衔接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使中高职衔接更具实际意义。
3.教师衔接问题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质量。而中高职教育衔接关键也得要处理好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的关系。中职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懂得中职教育理念与业务,而不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与业务;反之也是。中职应站在高职培养的角度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而高职教师要站的中职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高职教育培养。
纵观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进行衔接时,无论从宏观设计到微观实施时,执行实施部门要明确以下问题。衔接的目的是否明确;模式的设计是否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教师是否站在统一起点上;只有这些问题清楚了、落实了,才能承担起中高职教育衔接,才能丰富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才能为经济发展及其转型提高大批优秀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篇7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中高职教师个体素质要求的不尽相同。
对中职教育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来说,需要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即: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
三、有关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师资培养方面的建议
1.中高职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这个范畴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要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没有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就无法落实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有着共同的使命,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系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院要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如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协同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2.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教师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比如,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我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对教师进修学习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3.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
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我院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外,职业学院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1 前言
中高职衔接是一种中高职院联合举办中高职同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上进行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两所院校共同进行毕业性质的考试或结业性质的考查,成绩合格者中职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教育机构指定认可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指定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在学历层次上有差别,在其对接时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协调原则、共享原则,即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目标要有层次、衔接和递进关系,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协调的核心工作;两所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专业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和发展。
2 操作要点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能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两所院校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核心。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由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分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按照职业等级分类要求,形成不同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操作中,首先找出两者共性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按照中、高级工的岗位标准形成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一致,但又有着层次的差别。在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应强调中高职教育的递进性和衔接性以及专业内涵的扩展性和提升性,使中高职教育在各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标准中对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中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分别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
2)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依据企业的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难易要求设置课程和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
首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根据对于职业标准的不同,教学内容模块进行细化分解。中高职学校将不同职业群共性的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按照中、高级工的不同标准形成同一个教学内容模块。其次将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形成符合中、高级工标准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根据学科的关联性构建成中高职的课程教学体系。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应综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 岗位) 群的特点,实现分级教学衔接的目的,有效克服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衔接程度不够和重复学习现象的出现,同时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就业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基地建设。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大量的实践性教学都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要有整体配套性,体现一个完整的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需的各个环节;还要有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性,形成一种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氛围。第二,在实施产教结合方法基础上,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至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从产教结合上升为产、学、研结合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探讨开发教学方法衔接落到实处。第三,产教结合还需要体制创新。要加强对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联姻的管理体制的建设,真正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结成战略同盟。
4)要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标,为学生升入更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如果不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那么也就不具备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条件。同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应该采取大类管理,防止学生在升学时出现专业面过于狭窄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出现。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高职教育阶段除了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5)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
3 衔接意义
实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能使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周期延长,有利于形成高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篇9
从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学习使毕业生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胜任工作的身体条件和一定的发展潜力。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除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外,还要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全面性上高于中职生:在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应用岗位工作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
基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所以在各自的课程体系建设上有差异,中职教育除保证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及专业课理论学习外,注重加大技能实践课的比重,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职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与衔接。
首先要加强中高职对应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召集中高职各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让专业教师分别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也让中高职双方学生代表反应学生的心声及学习方面的诉求,互相了解情况之后,再来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分别确定中职、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结构、难易程度、目标要求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中高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重脱节,出现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要加强中高职在对应专业选用教材方面的合作与联系,中高职各专业教师不但要对各自的专业教材特别熟悉,而且应该对中高职彼此的专业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共同探讨哪些内容适合中职阶段学习,哪些内容适合高职阶段的学习,比较简单易懂的、容易动手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中职阶段学习,有一定深度、需要进行研究探索的内容应安排在高职阶段学习,尤其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要根据由中职升人高职学习的学生实际情况,对中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方面做出指导性意见,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由高职及中职对应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编写相关教材,努力做到中高职在教材选用方面不脱节、不重复、难易适中、平稳过度。
篇10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4203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实质上是专业与课程的衔接;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得必要条件,而课程衔接是实现专业衔接的关键。课程作为职业能力培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败,因此,中、高职衔接必须立足专业相近的基础,探索研究课程体系衔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宝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专业,已与北京市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了珠宝专业的“3+3”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双方共同研究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实施方案。
1 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实施原则
1.1 以学生成长为本位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从中职向高职,以致职业本科的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中、高职有效衔接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负责态度,畅通学生成长通道,满足学生对学历提升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1.2 以4个规律为基础
1.2.1 认知水平发展规律
中、高职衔接需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构建两个阶段各自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中职学生在校平均年龄:15~19岁,该年龄段处于青少年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弱,尚未达到成年人的认知水平。该阶段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德培养,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经验性问题。
高职学生在校年龄为18~22岁,该年龄段处于青春期,心智日趋成熟,渴望展现自身价值,有较全面的认知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接受理论学习,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该阶段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通过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为什么干,如何干好”的策略性问题。
1.2.2 教育规律
中、高职教育衔接应体现教育内在规律。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要避免“拔苗助长”,也不可“老生常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的教育规律对珠宝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递进关系,重构专业课程,避免能力点交叉重复学习。
1.2.3 企业用人需求规律
目前,北京珠宝企业以学历作为录用员工和发放薪酬的重要标准,知名企业已明确只录用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高规格的人才需求已成为首都珠宝首饰企业用人趋势。中、高职衔接能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才能为企业输送高规格专业人才。
1.2.4 职业人成长规律
职业人成长是由一线(基层)岗位起步,随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逐步晋升,包括职业人的职称、职务两方面的提升,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详细分析职业人发展历程中所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并分析各环节的能力点,突破中、高职教育的界限,构建以塑造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未来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实现中、高职衔接。
1.3 以学生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为主线
中、高职衔接应落脚于系统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以塑造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线,以满足行业需求为方向,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一条主线基础上解析中、高职侧重的能力点,实行合理划分,分段教学,确保学生能力系统发展和提升,满足学生成长和企业用人需求。
1.4 以7个衔接为落脚点
以7个衔接为落脚点,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具体7个衔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效衔接、岗位能力要求的有效衔接、招生方式的有效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实训环节的有效对接以及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的有效衔接,从而使中、高职教育衔接落于实处,易于操作实施。
2 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2.1 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衔接原则,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遵循中职:“干什么,怎么干”,高职:“为什么干,如何干好”的核心思想,按照三个专业岗位群:珠宝首饰鉴定、营销和首饰设计与加工,详细分析其知识、能力要求,依据岗位知识、能力具体要求和相应阶段的划分,确立中、高职既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珠宝首饰鉴定岗位群为例,具体如下(表1):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上述岗位群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分析,按照衔接原则确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相应设立相关工作任务。
2.2.1 中职珠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适应珠宝销售、首饰设计制作、宝石加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珠宝首饰营业员、宝石加工工、首饰设计员、首饰制作工、玉雕工等岗位必备技能及相关的知识,熟练掌握宝石加工、珠宝销售等技术,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销售、宝石加工、首饰制作、玉雕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见表2。
2.2.2 高职珠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珠宝检测、经营管理、宝玉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行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珠宝玉石加工、鉴定与营销专业必备的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珠宝鉴定、珠宝经营管理、宝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技能,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鉴定、珠宝经营管理、宝玉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见表3(以营销方向为例)。
3 课程体系构建
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得以实现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逻辑上的延伸和深化。两者相互交融又相互独立,共同指向职业活动实践的内在能力要求,构成职业活动实践的胜任力。
珠宝专业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将原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解析,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按照4个规律,围绕各自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阶段能力目标,依据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进行划分,构建起珠宝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表4(以珠宝首饰鉴定类课程为例)。
4 共同开发教材
紧密围绕珠宝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师资团队联合按照能力目标整合课程体系,解析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明确双方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5 资源共享
目前,我们已经与北京国华商场、北京华夏典当行签订战略合作,共同研究落实“3+2”珠宝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充分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实现珠宝专业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6 结论
本次研究以北京市中高职珠宝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需围绕岗位职业能力体系中各个能力要素,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析,以学生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为主线,构建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再依据中、高职各自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4个规律,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划分出中、高职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有效的课程衔接,并据此实现7个衔接。实践证明,先统一,后分层的一体化珠宝专业课程体系是有利于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社北京,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
篇11
高职对口单招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开辟的升学通道,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高考”,是贯彻了“中、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1]精神的重要举措和积极探索。
一、“对口招生”模式的发展变迁
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始于1987年,实施过程中该考试模式经过四次重大变革。第一阶段是1997年以前的试行起步阶段,录取人数、专业和学校都相对较少,主要是推荐考试和保送两种形式。第二阶段是1998~2002年迅速发展阶段,招生人数明显增加,考试模式为“3+2”,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课和两门专业课。第三阶段是2003~2007年优化发展阶段,招生人数保持强劲势头,考试模式为“3+X+Y”。除三门文化课外,“X”为专业综合理论,“Y”为专业综合技能,总分增加到750分,但专业技能考试不列入总分。第四阶段为2008年以后,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高职对口单招工作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此项考试模式在认识和执行上也出现一些偏差,没有真正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二、“对口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重形式轻内涵,对口单招考试缺乏参照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有密切的共通性,中职是高职的基础,高职是中职的延伸,对口单招考试就是两者之间的立交桥,中高职的衔接直接影响到对口单招考试的运行状况。调查显示,目前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衔接不当,重复率高,没有区分度,差异性不大,见图1。采用一刀切的课程设置,产生了中高职脱节和断层现象,效率低,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衔接方式,使对口单招考试制度无所适从。
(二)片面强调升学率,专业教学被弱化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独设立“对口单招预备班”,目标直指对口高考。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被随意删减,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地位被动摇,违背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导致与原教学计划产生偏差,与考试无关的基础课和各类实训课被大量压缩,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三)考试效度低,专业技能考核形式化
考试效度是指一次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有效程度。只有较高的考试效度才能为对口单招考试提供科学、客观的录取依据。分析近几年的对口单招试卷,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考试应试化程度高,考试内容过于死板,试题的灵活性有待提高。而专业技能考核没有量化,出题随意性较大,各章节比例失调,规范性欠缺,命题范围狭窄,有的专业技能考试只考通用性强的项目,使专业技能考试流于形式。
(四)科目分类过细,专业设置老化
对口单招考生可报考的专业范围有限,专业更新慢,专业老化,缺少技术含量高的、新兴的专业。例如,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类别为15大类,这种录取方法和科目分类过细,使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限定了其发展和就业的方向,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不利,也不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对口单招考试模式设计
(一)探索职教集团引领衔接考试模式
2008年,江苏省考试院对对口单招制度进行改革,成立16个专业的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下称联考委),职教集团负责牵头制定考试标准和大纲,并组织在集团内的专业技能考试。以职教集团为中高职教育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发挥职教集团的辐射作用,还能在对口单招中起到引领作用。16个联考委通过与中职学校进行广泛的交流,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出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编写具有指导作用的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书,与此同时,对全省中高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对各相关专业技能考试进行统一指导,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管理机制,减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着力构建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充分体现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整体性和渗透性。
(二)建立统考平台,实现技能考试标准化
考试内容和形式是对口单招考试的指挥棒,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质量。2008年江苏省对对口单招考试进行改革试点,由各市承担的技能考试改为由全省统一进行,由16个联考委全程参与对口单招技能考试工作,如制定技能考试标准、专业综合理论大纲、考试的具体组织、专业技能考试实施等,细化各专业课目的技能考试权重内容(见表1、2、3),改革后不仅重视专业综合理论知识,还加大了专业技能考试的分量,体现高效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为考而教”的误区[2]。
(三)建立学分制,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篇12
关键词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2013JSJG426)。
作者简介: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已开始试点,典型的做法有:北京市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上海以课程衔接和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以及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广东开展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江苏省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3年或4年,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2年或3年。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衔接不够通畅,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职业教育中的中职、高职的衔接虽有通道,但不够畅通,还处于个案、缺乏整体联系的探索性的研究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经验层面的分析和总结,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终结阶段,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系列人员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2.1高职生源特点决定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受到限制
高职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仅占一小部分,而前者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职业技能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进入高职后不仅要接受高职教育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还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只有具备了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得到了延续,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容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本为零,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很难将重心放到中高职衔接上来。
2.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缺乏统一性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虽让它们都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定位于高等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才真正接受自己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这样的事实,显然,在职业教育内部管理缺乏层级衔接的统一性,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上,应该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并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由于上述原因限制,中高职衔接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从同一个水平开始,只是最终要求人才培养的结果不一样,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重复也就不难理解,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质量和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3.1不断优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招生制度
各级政府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管部门部门要统筹推进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发展,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在内的制度上的进行改革,确保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招生录取制度的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去实行,而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增加和突出职业技能的考试,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五年一贯制” 和“中职升高职”两种主要形式,教育主管部门给定的计划政策有限,尽管在各地实际运行中有所突破,但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学制上的衔接,要注重内涵建设,除了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政策上要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各高职专业可能根据行业的要求将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日常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招生制度。在一些成熟的中职学校招生基地,甚至可以试行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预科教育,更好地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3.2实现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专业的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要真正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在行业部门和组织的指导下适当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由于高职院校是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再深造学府,所以高职设置的专业首先是中职所设置专业的纵向延伸,其次要考虑到中高职衔接通道的宽窄,要适当在横向上做必要的拓宽,为了确保衔接的有效性和规范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标准,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的衔接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有效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下转第91页)(上接第57页)上是不同的,但也有许多共性。两者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规范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当然培养人才的层次和类型是不一样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又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中高职教育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3.4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根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岗位,确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李贵炎,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试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
篇13
合作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开放的目的。合作共享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运行管理上的目标方向,它要求集团内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等成员单位在人力、物力(含科技)、财力等方面彼此相互开放,共享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合作共享有利于中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诸要素(人、财、物、时、地等)的合力,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统筹规划中高职教育的续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两种教育水融深度衔接。
(2)交融发展。
交融发展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运行管理上的价值要求。它要求中高职学校在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交互协调,通力融合,合作发展。交融发展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水融深度衔接根本保证。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发展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同属一个职教集团,有丰富的共享资源(人、财、物、时、地等),有便捷的研讨渠道,有共同的发展愿景等。
2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运作的机制
在“合作共享,交融发展”的管理运行理念的指导下,本项目试图构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联动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1)统一管理。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要在一个健全完善的衔接组织体系下,统一部署,系统规划,科学安排。加强中高职教育的交融式衔接,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交融式衔接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的交融式衔接组织体系是交融式衔接的组织保障,能统一且有效调配集团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益最大化。借助集团化办学的“合力”,统一管理,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推动中职、高职、行业和企业等各方面之间的互动合作,集中调研,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中高职续接专业、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
(2)分级负责。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按职责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成员或个人。具体而言,集团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一般是市政府、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及相关行政部门及负责人组成)负责统一人事管理制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规条例等政策层面的宏观工作;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即职教集团理事会,集团常务组织)负责统一调配集团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负责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中高职续接专业等中观方面的工作;专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般是各专业产学合作分会的人员,主要由中高职相应专业的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微观方面的工作。
(3)联动协作。
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集团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和专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三方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二是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校际之间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三是校企(中职、高职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前两者是指组织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第三者是个体之间的联合行动与协作。在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过程中,需要多方互相协调,合作处理专业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需要各方协作处理的问题。如试点专业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互派等方面的工作虽有相关归属部门负责,但也需要各方(包括个人)协作,互相商讨与研究确定。
(4)完善共享制度。
以互利为原则,实现集团师资、设备、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中高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3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管理运作的方法
3.1规范化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运行管理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性文件或标准作指导协调衔接教育的正常运行,使方方面面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衔接过程中不稳定性、突发性和异外因素经常存在,为此必须加强集团内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互动,制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过程调控,保证教育交融式衔接过程的规范化。一是专业设置规范化。校企统一制订中高职教育续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五年制职业教育交融式衔接实施办法等文件,确保专业设置的规范化。二是层级目标规范化。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等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商、研讨,共同编制中高职教育续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文案,促进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各层级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教学管理规范化。校企联合制订五年制中高职教学管理及学籍衔接实施办法、毕业综合实践工作规范、课程编排与动态调整的若干规定、学分制柔性管理规定、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教学过程规范化。
3.2制度化
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依规治理,主张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的理性和权威对集团成员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性实行管理。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与得力保障。为此,必须以交融为目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促进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一是完善人事制度。在集团中运行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单位之间人事体制的限制,在集团内各单位统一人才认定、评价、奖励标准,使人才聘任、交流更加便捷。尤其应完善人员聘任、职称评审和员工考核制度,将教师下企锻炼和工程师或技师等从事职业教育作为岗位考核与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实战能力培养和工程师、技师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提升其参与交融衔接教育改革的能力。三是完善责任制度。明确集团内行业、企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进行交融衔接教育的责、权、利,调动各方推进中高职教育交融衔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