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务员职业道德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务员职业道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务员职业道德

篇1

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演讲的机会,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今天我要演讲题目是:“谈新时期公务员怎样做事做人”。

仰望星空,因为星空璀璨美丽,脚踏实地,因为路途坎坷。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行使的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利益、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样也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每一位公务员都应该拥有崇高而远大的精神追求,决策谋长远,干事利长远,发展为长远,然而心比天高也需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理想的阶梯,否则就如没有根基的浮萍,立即消逝于时代的浪潮中。

公务员职业道德正是所有公务人员时刻守望的精神家园,做人做事要时时、事事、处处比照道德规范自省、自警、自律、自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道德滑坡的现象愈益严重,职业道德的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一些人群中。我们面临道德挑战,但在中国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公务员理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坚定不移地追寻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矢志不渝地谋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爱岗敬业、认真履职中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检察官蒋冬林忠于职守,执法如山,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 用执法者应有的人格魅力守护着正义。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办案能力,读书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无论是普通办事员还是领导干部,都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新技术不断涌现,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站稳脚跟,更好地履行职责。

燃尽生命之火。他创造四评村官模式,让百姓真正行使民主权利,他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把基层干部和群众始终放在心里最重的位置,为贫困女生捐款助学,在洪灾中与群众共患难。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对于******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甚至走向群众的对立面,忠于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才能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对于百姓,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正所谓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在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中争做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大连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谭彦是一名秉公执法的“铁”法官,在病重期间,他用颤抖的手写道:“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我是一名普通党员、普通法官,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心中时常不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青春年华献给党的伟大事业……”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秉公执法,廉洁正直,组织才会信任你、重用你,群众才会支持你、拥护你。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要求,广大公务员对权力要慎用不要玩弄,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要放松,对亲朋要管教不要放纵,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抵得住诱惑,挡得住干扰,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清贫。

篇2

公务员职业道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服务于民效能的高低,通过阐释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的内涵,结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就会引发我们对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深刻反思和严肃审视。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为政伦理取向以意图伦理为尺度的责任伦理的匮乏、行为准则以私利为上的公利价值目标的缺失、服务意向以为主的公仆意识的淡化。

(一)为政伦理取向以意图伦理为尺度的责任伦理的匮乏

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政治伦理的两种类型。意图伦理强调行为意图的合理与正义,却忽视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事实上所能达到的状态,因而对行为结果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责任伦理则用理性去审视主观意图的善,对行为后果进行评价和负责。正如徐邦友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政治生活和政府治理奉行的正是这种貌似仁善的意图伦理。我们尤其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掌权者总以为只要有良好的动机和善良的愿望与意图,就一定会有好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也一定是值得期待的。我们只在意各级掌权者的动机和愿望,而很少去关注掌权者们的行为和后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讲意图伦理的政治,它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2]以意图伦理为为政取向,导致公务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往往以主观意图的善来取消客观现实的理性责任对待。由于只重视自身行为意图所达到的善,就忽视了自身政治权力的使用及其规范。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对于一些公务员自身公共权力的滥用以及损害公务员自身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都可以借助主观意图善的幌子得到同情和谅解,这无疑会助长公务员行为失范的不正之风,有损于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这种以意图伦理为主导而缺乏责任伦理的为政伦理取向普遍存在于我国公务员队伍之中,这不仅不利于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而且对于出现的问题也采取自身主观改过迁善的内省方式,从而忽视了外在的制度规约,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收效甚微,流于空疏。

(二)行为准则以私利为上的公利价值目标的缺失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公务员作为享有公共权力并依法履行公职的国家行政人员,其行为价值目标应该是“行使职权中严格公私界限,排除个人动机,以谋求人民利益、国家公共利益为行为的惟一动机,真正地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3]可是在现实的行政过程中,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选拔人才时因权力之便任人唯亲、利用掌握公款之便私人消费等各种个人利益至上的流弊。此外,有些公务员存在着狭隘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思想,对于上级的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为了顾及地方小团体的利益和局部利益,不能从大局出发,甚至以牺牲大局利益去换取小部分人的利益,这也是行为准则以私利为上而公利价值目标缺失的表现。

(三)服务意识以为主的公仆意识的淡化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更是作为人民公仆公务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就应该做到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但是人民公仆意识不强、服务于民意识淡化却是我国公务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服务态度冷淡、语气生硬、盛气凌人,甚至对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民群众发脾气、说脏话,专横跋扈;其次,办事拖拉,服务效率效率低下,部分公务员往往由于个人懒惰而不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应付人民群众。对于属于自己本职工作的分内之事,由于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安逸心理,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推脱给自己的下级或上级,致使人民群众在办事时被推来推去,在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失信于民。最后,部分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流于形式,缺乏内在坚定的服务信念,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三、以先秦儒家官德思想为借鉴的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匡正

人类的道德生活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现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提升离不开以先秦儒家官德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思想的指引。先秦儒家官德思想是我国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依托和价值底蕴。先秦儒家官德思想“为政以德”的核心理念、“以身作则”的德性修养、“行之以忠”的职业精神、“义以为上”的行为准则、“勤俭廉洁”的工作作风、“政在养民”的价值归宿等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匡正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以“忠”代“伪”、以“勤”代“懒”,加强责任意识与职业精神培育

先秦儒家强调“忠”,认为为政者对于自身的本职工作应该真心诚意、竭尽全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己所能而毫无保留。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是这种“行之以忠”的责任意识的缺失,相反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浮夸、虚伪工作作风盛行,进而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不强。所以,以“忠”代“伪”就是要求公务员自身明晰自己的工作职责,以高度的责任心从事工作并且对自身行为结果负责到底,而公务员问责制作为一项外在的制度规约也是必不可少的。“勤”在儒家先哲看来是指为政者应该勤奋于政事,对于自己的分内之事勤勤恳恳,常怀忧虑勤恤之心。“勤政首先意指的是勤于政务,不做懒官,在其位谋其政。”[4]而我国当前公务员工作偷懒,松散懈怠的现象也极为突出。由于公务员的工作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且福利待遇好,这就造成了大多人产生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职业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所以,在积极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应该严格考勤规定,依靠制度的力量改进公务员的工作作风。

(二)以“正”代“邪”、以“公”代“私”,注重廉洁自律与公益为先教育

先秦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极为突出,为政者个人应该正己正身、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气带动人民和社会风气。“正”与“邪”相对,意指为政者个人应该是正直、公正、正派的,只有身正才能在自身的本职工作中不偏私、走正路。而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的消极腐败现象仍有存在。所以,应该大力倡导廉政建设,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5]儒家政治道德思想也突出“公”,汉代学者贾谊说:“兼复无私之谓公,反公为私”(《新书•道术》)。“公”与“私”相对,“私”即偏私。我国公务员队伍也确实存在着以私利为先、个人私利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念,这不仅极大损害了社会集体的利益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公务员应该加强社会公益为先教育,公私鲜明、义以为上,只有心底公正无私,才不会为私利所蒙蔽,才能在为政的道路上光明磊落、一心为公,才能合乎理、正乎道。

篇3

在国际上,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实行法制化。所以,未来我国实现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应该逐渐推动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的进程。道德的法制化,可以有助于防止公务员的道德滑坡、预防职业犯罪的发生。截止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对公务员道德法制化赶紧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道德行为。

篇4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和现状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及价值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控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且可以检验,它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保持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基础。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当前公务员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主流是积极的、上升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1)公仆意识淡化,认为自己是“官老爷”,处处高人一等,办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2)个人利益至上,。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官员腐败的案例时有见诸报端。(3)不思进取,认为捧着了“铁饭碗”,于是过着安稳日子,在工作上不思创新,不思突变,害怕担风险。

二、应届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职业

近些年,公务员报考热中报考者以应届大学生居多。2011年6月,沈阳日报网举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志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占61.40%。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二是公务员五险俱全,工作环境和条件好等;三是现在很多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衰退,追求稳定,害怕冒险,也成为公务员报考热的一大因素。而很多报考的大学生对于公务员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在报考时本着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思想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现代社会各种诱惑增加,社会化生活越来越频繁,大学生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利益至上,功利化趋势严重。诚信意识淡薄,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精神缺乏。2004年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6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可这一点却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

目前,有些大学生不按照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办事,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把刚毕业找到的工作当成是跳板,遇到薪水待遇更高的工作就毁约甚至一走了之,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少工作和经济损失。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仍然不改其上大学时的散漫作风,上下班不遵守时间,迟到早退,也不遵守规章制度,或是不遵守工作的操作规程,不服从工作调动安排,工作如果稍不顺心,就到处宣传消极言论,影响其他人工作。

2.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既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再次,许多高校和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度关注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是今后各类高级人才的后备军,担负着整个社会的期望,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期间是人生方向逐渐确立、个性品格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期望,对未来事业道路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因此,积极引导使学生确立合理的道德观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是个人能力全面提高的关键。其次,培育学生诚实信用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在实际的两课教学活动中,多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违背职业道德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去分析判断,明辨是非。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也可结合专业特色,从职业规范的角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一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兼职,感受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等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优良品质的具有,会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什么。二是利用专业实习期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如医生、教师、财务人员、记者有什么不同,让他们树立起“职业人”的概念。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通常是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这些方式实现的,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因此,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3.重视家庭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深远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始发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虽然读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但长期的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和道德选择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父母应该在生活中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家长见利忘义或损公肥私,其对子女的正面教育的作用必然荡然无存,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能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4.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

篇5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我们这个国家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道德观,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因此,在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从个人讲,首先应当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要努力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每个人这样做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会丰富和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它也是以为指导的科学人生观的最高形态,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工作,以求实的态度,从实际需要和现实出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要明确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干好。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自创精神,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以一流的工作成绩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如果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耳不闻,或者听之任之,报喜不报忧,瞒上欺下,则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丧失党性的表现。所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会决定你今后走的路子,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你的路子永远不会走错,你的路子也就会越走越远。

二、要存一颗淡泊平常之心

篇6

二、赞比责重要

责备、批评、抱怨、牢骚、嘲讽、呵斥,所有这些在沟通中释放愤怒、委屈、难过、困惑等负面情绪的表达,都是很难被他人接受的。如果员工以不满的态度对待管理层的指挥,是不是采取抵制和对抗的态度就情有可原呢?仔细分析,在工作中带有个人情绪的做法应该是不理智的。西方的研究指出,做一个理智的人,才能不失正确的判断,如果我们被情绪左右,就有可能做出激进的事来。因此,员工可以对管理层表达愤怒和发表牢骚,可作为人员却不应该以抵制和对抗来回应,更不能因此和员工的关系势同水火。正确的做法是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冷静看待。员工的表达更多的是针对我们所处位置所决定的事情,而不是针对个人。

三、做比谈重要

沟通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曰语言,一曰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主要侧重传递信息和思想,肢体语言却带有丰富的情感。沟通中大多时候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但肢体语言会伴随其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因为带着情感,发自内心的时候偏多,因而不容易伪装,也就比较真实。对于某些双重人格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很普遍。其说所之言并不被内心认同,在行动上必然表现为与其言论相左的背道而驰。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要取得员工的信任,要得到支持,要在具体的事件上用行动来说话,好的管理者总是用实际行动和员工打成一片,包括参与员工的一些业余活动,与员工交心,在具体的工作与员工共同分担困难和责任等。

四、用心比努力重要

每一种工作都需要努力去做,沟通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工作中和员工建立良性关系,需要反复细致的深入了解,尽心尽力的亲力亲为。很多时候,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难以预计的。然而,良好的沟通效果并不会因为努力的付出就可以收获成功。沟通是双向的,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还需要对方的认同,需要得到回应。因此,不少人也就在方法上下功夫,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以求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方法初次使用非常见效,次数多了,就不管用了,原因何在呢?从本质上看,还是一个心里是不是想着员工的问题。用心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没有永远的对错,同样的话、同样的表达,效果天壤之别随时可见。有的沟通没有道理可言,但双方愉快;有的沟通循规蹈矩,结果却差强人意。所以,用心沟通才能避免不愉快。要做到用心沟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功力:一是心怀善意,内心要纯洁;二是要有同理心,不仅做到换位思考,更要感同身受,表达关怀,三是只做对的事情,不做正确的事情。第三个功力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对”的和“正确”的难道不一样?这里讲个小故事大家就会清楚:英国王室温莎公爵招待印度首领,宴会快要结束时,客人误把洗手盘里的水喝了,在场的英方陪同人员不知所措,可是温莎公爵在明明知道这是洗手用的清水的情况下,却很得体跟客人喝了下去。双方尽兴而散,气氛友好。这就是“对”的选择。

五、形式比内容重要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已成为牵动着千家万户,:受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方面,快速增长的就业需求量与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存在着不平衡;另一方面,因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而导致不能就业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无疑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缺失与错位.,也加剧了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所感所思甚多,现与同行们探讨,以共同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其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其活动形式日益出新。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进行职业选择的可行性分析,撰写求职简历和自荐材料,传授应聘面试技巧等。其次,面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宣传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引导毕业生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就业形势,公布就业市场需求信息等。第三,组织毕业生参加由企业、行业或人才市场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在本校举办“双选会”,邀请企业或用人单位来校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第四,负责毕业生资格审查、鉴证,编制、申报就业方案,毕业证书发放,户籍档案投递等工作。

仔细分析上述四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中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停留在表层,而且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重招生轻就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改革和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基础设施大建设、招生数量大扩增的态势。本世纪初,高职院校象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在我国各地,基本采用以规模促发展的办学思路,连续几年以30%一50%增速扩大招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夺生源的扩大招生规模上和基本建设上,形成了重“进口”轻“出口”的误区,出现了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无暇顾及。

误区二:重形式轻实用目前,尽管有93.8%的高校己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调查表明,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安排在毕业前的一学年内,其内容与人才市场就业实际相距甚远。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状况调查”,在问及“学校就业前培训指导对你就业当中的作用多大时”,在3982份答卷中,只有12.61%认为很大,37.07%认为一般,16.52%不大,11.65%认为很小,19.74%认为根本没用,这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不满,存在重形式轻实用的误区。

误区三:重名声轻效果就业指导常用的方式之一是邀请“名人专家”为毕业生指点“迷津”。其实,很多专家既不了解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所思所想,也不熟悉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及竞争态势,加上缺乏就业指导服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要他们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真是免为其难。另外,一些高校的专场招聘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举办高校与参会单位不是老面孔,便是有预约,共同到场撑门面,真正招聘的毕业生寥寥无几,形成重名声轻效果的误区。

误区四:重学工轻就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部门隶属于学工处,在同一个职务繁杂的职能部门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难免会出现重学生工作轻就业指导的现象。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人手少,不够专业,有的还身兼数职,大多忙于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率统计等就业事务性工作,难得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误区五:重统计轻落实大多数高校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能否适应、胜任这份工作则就不重要了。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采用“一次就业率”指标,内中“水分”甚多。各高校对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和自荐材料的审查,基本上是“一路绿灯”,内中“水分”也不少,高校学工处或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一次就业率”,与实际就业率之间存在着差距和误区。

上述种种误区,是高校一个时期内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客观反映。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新工作,前后约十多年时间,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二是办学招生规模超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承受能力,超出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等。其产生的主观原因: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尚米真正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运行体制不健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行模式不一致,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岗位,致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等,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误区。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找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其目的是针对性地制定解决上述误区的对策与措施。

2.1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招生、教育、实训、考核、毕业、就业等元素构成。各元素又是一个小系统,如招生支系统,学生毕业就业支系统等。依据系统论原理,必须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纳人总系统,列人专业教学计划,并分解到各学年各学期,大一学生在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就业谋生的学习观。讲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大二学生应不断了解当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努力学习,自觉修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大三学生要全面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就业策划,做好择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务实的心态去迎接就业挑战。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工作人员,要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准确定位,鼓励毕业生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到小城镇和社区建设岗位就业,到中小型企业和基层就业。

2.2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不是高职院校自身能做好的,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是高职院校应该努力为之的。有了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要居安思危,主动出击,积极培育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要借鉴企业化的招商引资运作模式,组织好毕业生大小招聘会。运用企业营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沟通供求信息,以真诚和热情留住老客户。“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建立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各高职院校要提高自身的市场信誉和知名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确保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加强网络信息建设.,畅通.,及时、准确地将就业信息传达到毕业生手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要搜集用人企业招聘岗位及用人数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并向毕业生宣传,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高职院校应分地区、分专业、分层次建立毕业生就业调研推介员,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给学校,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决策服务。

2.3充分发挥教师和校友功能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仅要发挥就业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要发挥全体职工和校友的积极性。许多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与自己无关。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就业谋生目标,只有就业率高,教学效果才能好。如果毕业生就业不好,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任职。为此,全体教师职工要树立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的服务观念,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应聘推荐就业工作,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目标。各教师职工要利用自己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与用人企业关系密切,主动帮助毕业生联系、推荐就业,这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校友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对毕业生就业具有示范教育、沟通信息、拓宽渠道等作用。特别是得到认可的用人企业的校友,一可以通过校友就业后称职的示范作用,使用人企业信赖本校的毕业虫二可以通过校友的中介作用,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就业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三可以邀请校友所在用人企业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2.4提高毕业生应聘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要以提高毕业生应聘就业能力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的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原则,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创新,要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手段创新,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科技新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学体制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要建立完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体制,使每个毕业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专业理论知识、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篇8

业务指导人员要适应,学用结合,并注意以下几点:——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时效性,即掌握档案形成的

最佳指导时间;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即去指导什么,要精于什么;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连续性,即不人为中断对某一档案形成的系统指导;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与法规相并使用的必要性,即指导效果是柔性的,执行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

一、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最佳时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源头抓起,就能事半功倍,抓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这样,档案工作的环节,

收集摆在首位,没有收集,就没有档案,收集的多少、好坏就直接影响档案的馆藏与质量,要规范、高效的展

开收集工作,必须认真地对待收集的前端工作,即指导

要准确、及时、到位。

建设单位与城建档案部门签订承诺书后,即指导工作就开始了,首先告之建设单位下面实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及步骤,提示工程开工时及时与城建档案馆业务指导人员联系。开工时进行业务交底时应向建设单位了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姓名、电话,然后再与他们保持联系,这样可知道工程的进度,指导抽查产生与工程同步形成准确的资料。指导人员只有精通业务,工作踏实,才能主动去做,做到指导在先、管理在先、服务在先。事实证明,把好指导关的各个环节,提交的三方资料的质量就要好得多,只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未能及时指导的资料就易残缺不全,指导环节把关十分重要。

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内容

精确的指导方法,是建设工程档案正确形成的关键。建设工程档案涉及单位很多,一个工程会产生多家的建设工程档案,只有准确地指导,才会形成正确的档案。

以一个工程的全套档案为例,至少要有三个部门形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向这三个部门提

供归档资料的内容与要求,指导他们正确地形成档案。

(一)工程开工时业务交底内容

1、宣传《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规章,落实各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要明确三方职责,提示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将工程文件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2、建设单位应交的资料是由多个部门形成的,稍不注意,便可能无法完整移交。交给建设单位应交资料目录,讲解具体内容与要求,了解已经办了哪些手续,产生了哪些资料,告之保存方法等等。

3、告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收集资料中应注意的事

项,首先要符合“三性”要求,其次要注意收集的连惯性。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会产生新的资料。告诉他们除完善质监要求外,城建档案部门也有特定的要求,只有把质监要求与城建档案要求融为一体,才是合格的城建档案。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指导

由于业务指导人员人手和业务量的问题,我们一般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业务指导,是否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资料员保持联系,一般市重点工程、住宅小区或单体工程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指导主要是督促检查为主,内容如下:①检查质评资料中施工管理人员名单是否与施工资料中签章一致。②原材料合格证及复试报告是否齐全。③施工验评资料监理签章手续是否完备。④设计变更要注意收集及时标注。⑤监理月报的内容填写要真实齐全,是否与形成资料一致,监理指令通知单有无及时回复到位。⑥工程资料是否与工程实体同步进行等等。

(三)工程完工后的专项验收时的业务指导

我市实行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制度,由业务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前的业务指导,档案验收申请通过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这其实是为了避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档案验收走过场的现象。

对工程档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最明确的要求是,它既要满足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又要符合城建档案部门的要求。本着为建设方、施工、监理方着想,提高效率,允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向城建档案馆提交审核他们自己形成的工程资料,出于不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不同资料员之手的资料,由于认识与操作的差异,所产生的资料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难免有需要补办的,需要更改的,这就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建设方的资料涉及很多部门,有些资料往往不能及时移交,不完整的现象也时时发生,这就需要督促其去补齐。

在档案专项验收工作中,建设单位形成 的资料主要是看各项手续的办理是否齐备,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施工文件我们采取“三性”的要求,对其进行验收。主要针对施工文件内容的“三性”要求即“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来审核。如:进行签字人员的笔迹核对,抽检竣工图上的设计变更标注是否到位、抽检施工资料土建资料核查表的资料份数填写是否与安装分部资料核查表一致、原材料检测复试报告是否齐全等等;监理文件我们着重抽查监理文件形成是否与工程量一致,监理通知单是否回复到位,监理月报内容填写是否齐全完整与形成资料是否对应等等。

(四)建设工程档案接收时的审核

由指导产生,收集形成了好的工程资料,不一定是好的工程档案,就象有好的钢筋、水泥,没有好的施工水平一样造不出好房子。从工程资料转化为工程档案的过程中,一是要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员规范操作,二是要及时指导、检查与监督。只有严格地按国标《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执行,对其整理上审核是否达到“两化”即规范化、标准化。如:案卷封面内容填写是否规范,卷内目录的各项内容填写是否与后面的文件页次一致,卷内备考表的内容是否完整、齐全等。

三、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性质

执法主体合法、适用法律内容合法、处理程序合法是构成合法执法的三大要件。具体行使城建档案管理执法的单位是事业性质,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由政府法制管理部门办理执法证。这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才具备了合格的管理执法资格。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具有这样的性质: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既是一种档案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的职能活动,也是一项专业技术性活动,属档案工作的专业业务指导的范畴。

四、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必要性

工程档案是城建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建档案馆进馆最多的档案,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反映了

我们城建档案工作的好坏,从永久保存和利用这个角度出发,其意义重大且深远。为此,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

业务指导中一定要按法规办事,才具备了条件,把好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关。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在竣工验收

篇9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idance of graduate projec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根据近几年西南交大环境工程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将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因此,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受到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则对毕业后进一步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大学阶段课程学习的总结,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既是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训练;既是对学生将来所从事水处理工作的模拟演练,也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树立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必然过程[1]。因此,在毕业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指导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随着高校扩招以及伴随环境问题受关注程度的加深而导致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这种情况日益突出。许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很难满足设计题目创新性这一要求。据统计,截至2OO4年,全国设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247家,每年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接近2万人之多。这些院校每个老师指导6个左右的毕业生,在确保每个学生所选课题不重复的情况下,教师至少要准备8个不同的题目,几届毕业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重复雷同,缺乏创新性。

2、设计内容深度不够。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方向设计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废水,污水设计工艺流程、主要水处理构筑物并进行经济论证等,最后提交的论文形式为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相关图纸。与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相比,其深度还有所欠缺。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只会设计基本的工艺流程,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冠以“初步设计”,但是实际完成的论文离初步设计的要求相距甚远。多数学生对具体的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内涵基本不清楚,更有甚者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这使得毕业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2]。

3、教师管理不力。从目前高校教学计划安排看: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基本安排于大学最末学年的下学期。此时正值大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多数学生参与毕业分配以及参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关系到自身就业前途的奔波之中[3]。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也多持应付过关的心态,难以保证真正的身心投入。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指导教师对学生“放一码”、“睁只眼,闭只眼”,把关不严,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打人情分,学校主管部门对学生的消极应对之举也显得很无奈。

4、图纸不规范。毕业设计绘图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主要有线型运用、尺寸标注和文字书写不规范。线型运用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无论工艺管线还是构筑物轮廓线和尺寸线粗细不分,虚实不分;尺寸标注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对于构筑物基本体和管渠缺少定形和定位尺寸,以及尺寸标注不集中;文字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不同级别的文字书写随心所欲,不分字体和字号。由于缺乏绘图经验和实际施工的经验,导致在图纸表达时该表达的表达不清和表达错误,具体反应在图纸中的常见问题有:剖面图数量不够,剖切位置不当,缺少定形和定位尺寸,设计说明和材料表不全等。

二、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探讨

1、设计的选题。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既是理论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又是最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必须依照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

选题具体要求是:① 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使学生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② 要结合生产实际,切实能解决生产第一线的问题,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③ 难度和分量要适当,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

关于题目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和假题真做。真题真做的优点是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缺点是由于受时间和设计经验的限制,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假题真做的优点是易于满足教学要求,缺点是易于脱离生产实际。实践证明,采用真题假做,即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生产实际,如污水处理厂的可研报告,并根据教学要求适当修改后的题目,既可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4]转贴于 我院在七个学期期末,系办公室就发出了在全系教师中征集毕业设计课题的通知,教师踊跃提交课题,经过系和教研室审题组的审查、筛选,最终选出难度和工作量均比较适中、有较好的理论和实用性的课题作为最终的毕业设计课题,并公布于网上,供学生选择。

我校近几届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是真题假做,由各位指导老师根据工程经验,针对某种工业废水/污水作为题目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得到较好的效果。

2、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为了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设计的综合性,从而办出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特色,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可将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更改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排水管网设计和污水处理厂设计[5]。其中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包括区域水环境污染源评价、区域水环境现状评价、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分析四个方面。通过增加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又能从大环境角度进行区域水污染控制。

在设计中,除了必要的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外,还应该增加构筑物的剖面图、管道的布置图等,让学生在设计中熟悉最基本的设计图纸及方法和要求,在绘图前要求学生复习有关书籍,规范设计图纸,设计深度要求达到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成果由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组成。其中设计说明书(含计算书)1份,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0字,设计图纸不少于2张0#图纸,包括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管道布置图、单体构筑物设计图等。

3、设计步骤和时间安排。我校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大致安排如下:第八学期第一周,每位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在第五周前完成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等工作,第五周至第十四周完成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第十五周审核老师完成毕业设计审核意见,第十六周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4、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毕业论文(设计)事关教育质量优劣这一高度上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师生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建立一整套涵盖毕业论文设计各阶段的工作管理制度,理顺学校、学院、教研室、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会、学生等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起档案、经费、保障以及奖惩方面的管理规程,做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有专人负责,整个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监控、有研究、有总结。

我院在第八学期开学伊始,学院就专门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小组”,对本学期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布置。组织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对毕业生的前期工作对照进度计划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对于进度滞后或设计方向存在偏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督促,帮其整改,以便能按期完成设计任务。对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首先由导师对内容、格式进行仔细的批阅,再由另一名评阅教师进行审阅,在此基础上,再由资格审查小组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才能进入小组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小组”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每周需与毕业生至少当面交流、指导两次,对学生在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须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四、结论

在高等教育形势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毕业设计环节受到特别的关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队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设计步骤及时间安排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如何指导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为高等院校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必备素质培养—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0(3):59—60

2.方继敏,李晔,马涛,许顺红.对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72-74

篇1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道德价值混乱、腐败、道德滑坡等现象,公务员行政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要分析公务员行政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行政道德意识不能自律

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很多公务员不能自愿地认同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不能自觉践行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不能主动把行政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主行动。因此,公务员要不断加强自律,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严格遵守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

(二)行政道德情感不能完全为公众服务

公务员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并将此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公务员应该通过自我意识,使行政道德规范要求成为本能的必需。

(三)行政道德信念不能完全对公众负责

公务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道德信念越坚定,其道德行为就越自觉、越经得起考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公务员内心具有一种为人民服务信念。由此可见,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信念并不坚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必须具备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四)行政道德意志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行政道德意志指得是具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公务员理应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于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公务员缺乏个人修养,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样会使他们难以坚定信念,不能清正自律,不能廉洁自守,抵制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

二、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建设良好的行政道德规范体系

首先,要营造清正廉洁的道德风尚。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与道德风尚相互作用,不良行政道德风尚会引起不良的行政道德行为,滋生腐败行为。所以,必须改善行政道德风尚,构建廉洁清正的道德新风尚。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公务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权力运行具有很大影响,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行政行为的方向。因此,我国公务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要明确公务员的基本行为规范。第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公仆观念。第二,要恪尽职守,求实创新。第三,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第四,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第五,要谦虚团结,公道正派。

(二)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治建设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法治化,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这是中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首先,道德建设是脆弱的,自律的力量是有限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务员行为的软约束,但仅凭软性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制度约束,必须借助法律。其次,道德与法律是互补的。对于法律没有涉及的领域,道德可以填补空白。另外,法律可以进入道德调整的盲点,法律可以发挥作用,维护道德的尊严。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治建设。第一,要加快推进法律体系建设。要加快和完善立法,制定、建立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 第二,要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容。第三,要建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高效管理机制,为公务员提供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变成法律规范。

(三)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

无法监督、无力监督,现在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要努力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首先,设立高度权威性的道德监督机构。该机构在组织上独立,经济上也要独立,不再依赖同级行政机关,从而可以无顾虑地进行监督。其次,要实现监督向法律手段转变。现代社会要求对公务员的管理监督要向着法治方向转变,要从思想观念上实行转变,要建立责权相应的法律制度,要加强司法监督。再次,要以严密的、科学的制度做好监督,把好公务员考核 关。最后还要尽快建立完善财产申报制度。此外,还要加强群众监督。任何公务员都要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不能忽视,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接受举报、投诉机制,不断疏通人民群众监督渠道。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不道德现象,针对公务员行政道德不良现象,要使公务员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加强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缺失的治理,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篇12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与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1]。“公务员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规范公务员行为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公务员无法正常调节其行为致使其行为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的现象。总体来说,虽然目前我国公务员的道德状况是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行败问题也已经日渐突出,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形象,还给社会其他事业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当前公务员道德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作为缓慢

在我国行政事务管理中,行政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公共行政道德失范现象,这充分说明部分公务员责任意识缺乏,大局观不强,本位主义严重的问题。“行政反应缓慢”是指公务员只懂得“按部就班”地处理问题。部分公务员处理问题效率低,面对老百姓的诉求,经常听到的答复是“待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对于这一职业道德陋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之不作为和胡乱作为问题更为严重。这种“行政作为缓慢”比较隐蔽,比较难被人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对此错误行为下定义。其实,“行政作为缓慢”是慢性病,看起来没事,但是实质上存在较大隐患,并且很可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危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正常行驶。

(二)公仆意识不高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中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的是等价交换,容易导致道德领域的权利义务绝对等同,造成了部分公务员公仆意识淡化,逐渐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权力商品化,大搞权钱交易,工作浮于表面,不愿意真抓实干,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除此之外,某些公务员不甘于默默服务于人民,而是热衷于名利,弄虚作假,不关心群众疾苦。再次,有些公务员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基本情况茫然不知,习惯于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贪图享乐,导致问题成“塌方式”呈现。这些所谓的公仆,其所作所为损害了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阻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道德自律意识不强

公务员掌握了大部分的公共权力,能否正确行使这些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自律的要求。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公务员道德自律越发薄弱,频频跨越底线,将权力本身视为赚钱工具,而金钱和财富又能变成最实在的权力,如此恶性循环,道德信仰缺失不可避免。除此之外。公务员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还体现在当今公务员的“三观”不正甚至扭曲现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观建设的核心内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和体现在公务员的思想和行动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务员们就不会真正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伦理规范。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务员在思想上潜伏着严重的“信仰危机”,他们不愿意钻研,看不到的正确性,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开始淡化,这些人失去了国家公务人员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警惕性,腐败的思想根深蒂固,腐败的行为随处可见。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本质不清

篇13

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务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务员个体形象直接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政府公信力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塑造公务员个体形象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塑造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实现与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务员个体形象的内涵及其互动关系

(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务员个体形象的内涵

关于政府公信力内涵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邹东升(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周红(2007)认为,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朱光磊、周望(2011)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到两个主体,即行政活动开展者――政府,和政府行政活动的评判者――社会公众。由此,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是政府获取公众认可和信任的社会资本。

公务员个体形象是公务员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反映公务员内在修养的窗口。公务员个体形象是个人的社会认知感,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体现在社交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及自我认知。公务员的个体形象是政府形象人格化的生动体现,是公务员自身素质及政府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塑造公务员个体形象与提升政府公信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公务员个体形象与政府公信力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之间紧密相关,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其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政府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对提升公务员个体形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政府有较强公信力时,公众对政府的行政理念和效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对公务员的信任感也较高;其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直接决定了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程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包括三个方面:公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信任、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信任,而公众对公务员的信任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面。公务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是政府机关处理行政事务的表现,决定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塑造良好的公务员个体形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二、公务员个体形象塑造的内容

公务员形象塑造的本质涵义,就是使公务员的外在气质和内在思想、才智,包括公务员的道德、毅力等品质不断地得以丰富、提高,达到最高标准。公务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包括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形象的塑造。

(一)外在形象塑造

公务员个体的外在形象包括其仪容、举止、服饰、谈吐等方面的基本礼仪,是衡量一个人外在形象的准则和规范。在日常行政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公务员个体的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反映了其礼仪修养和道德水平。塑造政府公务员个体形象要从塑造自身外在的形象做起,做到行为有修养、举止有风度。

(二)内在形象塑造

公务员个体内在形象塑造是公务员形象塑造的根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塑造。公务员的政治素养是指公务员的政治思想状况和政策水平,包括政治立场、工作作风、政策水平等因素。政治素养是公务员素质的基本体现,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公务员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警惕错误思想侵入的关键。公务员的知识素养是公务员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丰富公务员个体的各种专业知识,优化公务员的知识结构,是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是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的保障。公务员的道德素养,是指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以调整公务员与政府工作及社会公众关系为目的的公务员行为规范。公务员个体的道德素养以其行为道德标准为准绳,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三、塑造公务员个体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困境

(一)公务员个体自我约束意识欠缺

公务员个体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主要包括缺乏自觉地对自身外在形象的约束和内在品质的约束。在各种利益驱使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损害着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导致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信任危机,成为塑造公务员良好形象的根本困境。因此,塑造公务员个体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归根结底是增强公务员个体的自我约束意识。

(二)公务员个体素质存在差异

由于每个公务员受教育水平、思想意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公务员的个体素质也存在差异。公务员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个体在行政事务处理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政府行政中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是对公务员解决问题能力和政府部门危机处理协调能力的考验,如何迅速做出科学的决策,对公务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个体素质存在差异成为塑造公务员形象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之一。

(三)相关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务员监督机制和法律约束方面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监督约束合力尚未形成。一方面,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机制虽然有很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程度不够,出现监督约束的空档以及责任追究难以实现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有关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制体系不健全,虽然200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专门的行政伦理法对公务员的行为做出规范和限制,且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四)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信息隔阂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塑造公务员良好形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强大驱动,增强公众对公务员个体的信任感和满意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然而信息的隔阂导致公众与公务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一方面,公务员与群众之间缺乏直接交流和亲密接触的机会,对其需求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网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缺乏与民众的互动交流,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缺乏详细的认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无法了解政府内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这种信息的隔阂,扭曲了公务员在部分民众心中的形象,造成了对公务员和政府的不信任,成为塑造公务员良好形象的一大困境。

四、塑造公务员个体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公务员培训,实现行政伦理内化

公务员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培训学习和教育是实现行政伦理内化、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务员培训主要包括对公务员外在礼仪的培训和内在素质的培训。外在礼仪培训首先要规范服饰;其次要规范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的礼仪,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维持良好的形象。内在素质的培训主要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行为标杆。同时,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

(二)健全公务员法律法规和监督制约机制,发挥外在约束力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互制衡的监督制度是公务员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个体形象的保障。一方面,健全公务员相关权利义务约束的法律法规,结合现实情况对其权利义务进行细化,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例如,日本政府制定了更具体的《国家公务员道德规程》,规定在人事院必须设置“国家公务员道德审查会”,在内阁所属各部门必须设置“道德监督官”,并赋予其较大的权限,使对公务员的行为要求更加具体细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建立相对独立性的监督和执行机构,加强公务员诚信机制和信用考评机制建设。建立一套科学的,由政府主导、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公务员诚信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带头讲诚信、守信用,激发公务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诚信政府的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同时,把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同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把政府权利义务及公务员的行为置于阳光之下。

(三)注重“窗口”的作用,塑造亲民务实形象

公务员形象的展现体现在日程的行政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经常接触的办事窗口中体现出来。“窗口”是反应公务员形象和政府形象的一面镜子,公务员在办事窗口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好坏是在公众心目中政府形象的直观反映,因此,塑造公务员形象要从塑造“窗口”形象开始。同时,政府网站作为公众了解政府的窗口,应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做好群众的咨询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塑造亲民务实形象。

(四)发挥新型传媒的作用,提高政府回应的时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流动模式和分配结构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今,微博、微信都已经成为大众主流的交流工具,在这些平台上,信息的传播早已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借助这些新型媒介,及时重要信息、公布政府近期的工作动态,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展,有效发挥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有效利用媒体资源,把握舆论主动权,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及时公布事件进展和处置结果,尽量减少突发事件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在特殊时刻,要有效利用突发事件中回应的及时性和处置的果断性,树立新的政府形象,从而有效地维持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五、结束语

公务员个体形象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塑造良好的公务员个体形象有利于改善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务员个体形象正在逐步改善,政府公信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公务员个体形象塑造中仍然存在公务员自我约束意识欠缺、个体素质参差不齐、信息隔阂以及相关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新形势下,塑造公务员的良好形象需要加强公务员培训、健全公务员法律法规和监督制约机制、注重发挥“窗口”和新型传媒的作用,这不仅是解决其困境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06):58- 61.

[2] 校振文.浅议公务员形象塑造[J].中国人才,1995(10):10- 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