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质量管理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阶段,软件质量管理存在两种模式。在这种质量管理模式下,所质量管理部门对测控软件开发实施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软件开发部门的设计人员按照制定的质量计划流程执行,通过提供证据的形式将各种流程执行后的数据反馈给所级质量管理部门。在理想情况下,质量管理部门与软件开发部门之间应形成的是一个PDCA的逆时针良性质量管理环,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软件开发部门提供的度量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软件质量。显然,软件质量的好坏在目前的软件行业都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评价指标。在项目六性分析中,在考虑软件可靠性时,其任务可靠度都是按照1来假定的,因此通过数据和流程分析是不能完全评价软件质量的;第二:是否存在软件文档与设计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例如:某系统测控软件在仿真环境下完成了开发和测试后集成在测控车上试验,并根据试验的要求按照更改流程进行了软件的修改,但是,是否同时对测控软件的文档(需求说明、详细设计等)进行了相应的更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提出第二种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分层管理结构,也是目前测控软件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这种质量管理结构下,实现分层管理,所级质量部门定位在按照体系管理,增加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层,该层人员来自于软件开发部门,与软件开发部门存在交集,是熟悉软件设计和管理流程的软件技术人员。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人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帮助所级的质量管理部门了解软件的真实状况,接受所级质量管理部门的质量体系和执行体系流程建议;另一方面,帮助开发部门理解质量问题的根源和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在测控软件开发上应实行“设计(软件开发)、评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所质量管理)”分层负责的原则。显然,这种分层质量管理的结构模式更适应当前复杂系统测控软件开发过程。
3基于技术层次模型的质量管理
通常,软件研发前期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软件研发(软件单元设计、软件编码、分系统联调、软件系统集成等),后期的质量保证则主要依靠软件测试、故障归零、第三方评测等过程。由于复杂系统测控软件涉及过程多且复杂,如果按照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可能会存在重复管理或管理内容的缺项。通过建立基于技术层次模型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软件质量管理技术层次主要是对数据、编程、文档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实现方法是以技术测试结果检查为主线。为了更好地实现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模拟测控软件的内外部接口搭建了仿真测试环境。
4测控软件开发分层质量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解决
通过对几个复杂系统测控软件开发采用分层质量管理实践中发现难点问题主要有2个:版本的控制问题和文档与实际设计不相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其他软件开发管理中也较为普遍。针对测控系统由于其接口较多,评测后需要根据试验要求更改的内容必然也较多,如果软件开发人员多次更改软件版本,但并未清晰标识,时间一长,会出现软件开发人员自己也不清楚哪个版本才是用于试验的;修改了设计代码,又不同时修改文档,文实不符现象将严重影响测试人员和使用方。因此这2个难点问题在分层质量管理中也更为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难点问题,采用了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和相应的技术措施。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是测控软件开发分层质量管理的关键工具。目前我们使用的是TestBed进行配置管理。测控软件的项目质量管理人员采用软件配置管理实现了对软件版本升级管理,并且对于每一个软件配置对象都建立一个演变图,用演变图来记录对象变更的历史。配置管理工具由测控软件的项目质量管理人员集中管理,实现安全授权机制,具有加锁功能,软件集成测试通过之后,软件进入配置库管理,软件设计人员按照流程更改软件,必须由质量管理人员从配置库里提取源程序,由设计人员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填写更改代码记录,更换版本,修改文档,入库。质量管理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实施质量检查记录:①确认更改记录与更改源代码的一致性。采用Beyond代码比对软件,比对更改前后的源代码与更改记录是否一致;②应用配置工具记录版本变更;③确认配置库中更改前后文档的一致性。确保文实相符。同时,为了避免软件开发人员在试验现场随意更改软件,造成现场使用软件与入库软件不一致。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运行软件的计算机不允许安装软件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以可执行文件(.exe)的方式,并有软件管理人员记录日期,定期检查,从技术强制措施上避免了测控软件的随意更改,有效地解决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篇2
在工程建设中,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进行集中化管理,建设了很多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质量管理就成为控制混凝土质量与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下面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例,从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和探讨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希望能对施工单位加强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1项目概况
本文参考的A搅拌站,所采用的是2台2HZS180C型混凝土搅拌机,该工程配料、搅拌、以及电气控制设备组成了自动化混凝土搅拌机。该搅拌机使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系统,工作性能佳,生产效率高。该搅拌站从安装到调试,再到完工,已经完成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作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了工程进展速度,促进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总的来说,对搅拌站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混凝土搅拌站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搅拌站无论是在生产、保养、维修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行之有效的完成。
2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提高搅拌装置管理水平
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贯穿生产混凝土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对设计和开发产品的质量控制、生产控制等进行管理。质量管理是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保证混凝土产品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桥涵质量。科学、合理地控制混凝土质量、提高其附加值对提高搅拌站装置整体管理水平、创新装置技术等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2.2提高搅拌站综合竞争力
混凝土质量与工程的安全有密切联系,且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运行过程中有一些潜在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将会使项目工程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有效的、高效的质量管理能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3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策略
3.1优化组建混凝土搅拌站
第一,混凝土搅拌站的选址。混凝土搅拌站建设地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运输距离远近、原材料进场道路的便利以及和施工建设规划的配套。第二,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要以搅拌楼为核心,砂石料仓库的布置要方面运输,粉料仓库的布置要密集紧凑。第三,混凝土搅拌站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混凝土搅拌站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工程项目所应用的搅拌机型号、数量等,尤其要关注施工建设高峰期间混凝土的生产能力。第四,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的文明施工。混凝土搅拌站是工程项目文明施工评判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混凝土搅拌站场地选择要开阔、布局要合理。
3.2加强对优质原材料的使用
混凝土生产涉及的原材料有水泥、砂石、胶狭稀⑼饧蛹痢⑺。这些原材料的质量会影响混凝土质量。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严格选用。第一,水泥原材料的选用。水泥材料选用的重要标准是稳定性,具体需要结合混凝土生产强度来选择适合的水泥强度,同时,还需要对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第二,砂石材料的选用。砂石材料对混凝土搅拌和工作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在砂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应用中砂,石料的选择上要做好连续级配,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升级配水平。第三,掺合料的选用。混凝土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掺合料包括粉煤灰和矿粉。不同工程项目对粉煤灰和矿粉的性能要求不同,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结合不同的施工要求选用不同等级的粉煤灰、矿粉来生产混凝土。第四,外加剂的选用。外加剂是混凝土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工程建设。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选用减水率高、塌落度损失小、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外加剂。
3.3混凝土生产前期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
(1)加强对原材料的合理管理。第一,砂石料进场的时候要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从而有效避免底部出现积水的问题。水泥、粉煤灰等粉料在进场的时候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潮和防雨管理。第二,砂石料要按照品种和规格进行区别管理。第三,各种材料的标识要做到清晰可见,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中配合比的计划、开发需要围绕混凝土质量要求进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现阶段,混凝土生产所涉及到的原材料众多,为此,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人员需要建立混凝土原材料信息管理库和配合比信息库,加强对各种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统一管理。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混凝土配合比要能够保证混凝土材料良好的工作性能,比如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密实性良好。第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充分满足施工工程的结构强度、耐久性等。第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加强对高效减水剂的和混凝土外加剂的合理应用,通过降低水胶比来提升混凝土强度。第四,混凝土配合比中要适当的增加优质性的粉煤灰和矿粉,从而在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提升混凝土密实性。混凝土配合比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工作:首先,混凝土配合比管理要充分考虑工程设计的要求,加强对施工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换算的检验。其次,混凝土配合比要实现动态化管理,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应用混凝土配合比。最后,混凝土配合比在设计完成之后只能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3.4混凝土生产时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控
(1)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能够提升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水平,具体需要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机械、加工原材料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管理。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需要全部门员工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加强对员工工作的技术性指导。另外,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需要实现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的信息化发展。混凝土搅拌站内部的生产设备、原料库房、配合比库房等各个生产部门、工序信息需要在信息系统指导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混凝土生产质量;(2)加强对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检验。第一,做好事前控制。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及时掌握混凝土生产的动态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第二,加强信息反馈。通过对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检验资料的分析,了解混凝土质量发展变化规律,结合工程实际有效改进混凝土配合比,提升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另外,要重视总结引起搅拌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原因,如果是人员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人员的岗位能力,并认证其岗位资格;如果是设备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保证其计量精度,从而均匀搅拌混凝土;如果是控制方法因素造成的,就要及时调整并修改控制方法,改进搅拌站质量。
结语
尽管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相对简单,但要想做好搅拌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依旧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与混凝土质量、施工单位在市场的生产与竞争能力等有直接关联,所以企业管理者务必要熟练掌握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业务,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使施工单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基于提高针灸临床见习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当前临床医学院教师医、教、研三位一体、临床任务繁重的特点,在不改变现有临床医疗与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通过良好的见习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管理,提升临床课程教学质量。
2.1依据见纲,师的教学思路
教师的诊疗特色不同,低年资与高年资教师的患者人群和诊疗重点亦不尽相同,如何减少学生之间因跟随不同教师见习,导致知识水平的差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编写供教师用的见习教学大纲,规定带教内容要点,推荐宜用的教学方法,争取教学水平大体相同。具体做法有:①明确见习中重点讲解的疾病。由教研室统一梳理各系统疾病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突出针灸治疗特色的常见病,规定每次见习重点学习某系统中的一个病,由此病抛砖引玉,掌握该系统其他疾病。由于所选为常见病,能确保门诊患者充足,不会因带教教师不同而产生差异。目前我们教研室列出的重点疾病为痹证、颈椎病、头痛、面瘫、中风、失眠、胃痛、痛经、带状疱疹、耳鸣等。②明确每一疾病必须讲解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演示要点,均为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涉及个人经验,不存在低年资与高年资教师之间的差异。③明确教学方法及步骤。根据临床诊疗特点,结合具体疾病,要求教学步骤遵循临床诊疗的实际过程,即依次按照搜集四诊资料、辨证、确定治则治法、针灸操作的顺序讲解和演示。由于符合常规诊疗过程,所以各教师间差异不大。④确保大纲的严格执行。在见习开始前,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在执行过程中由教研室主任或秘书不定期抽查带教过程,并向学生调查带教实况。
2.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回访追踪
预习在见习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学期最初,将见纲中的见习计划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每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见习进度提前复习重点疾病,如果所见习疾病还未进行理论学习,可以提前自学,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疑问进入临床学习。在学期末,通过组织全部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或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座谈等,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回访,了解学生对见习的需求,对目前见习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了解带教教师对大纲的执行情况,在下个学期对所发现问题及时做相应的改进。
篇4
岩土工程;勘查质量;特点;管理方法;探讨
前言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对建筑用地实际地质状况的勘察,以通过科学评估与分析来实现设计报告的生成,进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而对于工程项目本身而言,借助岩土工程勘察程序的完善落实,能够在实际进行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以完善的设计方案来确保施工技术工艺的科学定位与规范开展,确保在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竣工,进而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要求要确保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实现相应质量管理方法的完善落实,以解决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特点
1.1基于勘察过程来逐步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从实际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过程看,在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主要需要对工程项目选址进行勘察后,在落实初步勘察,最后在进行详细勘察,而要想全面的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用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则就需要由浅入深来逐步细化勘察工作,以确保提升勘察工作质量。而针对一些中小型的建设项目,很多时候地质勘察工作都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工序进行评估与检验,以逐步优化勘察质量。
1.2质量检验的难度较大
在实际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建筑施工用地相应地面以下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在此过程中就需要以相应的设备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比如应用钻探等,同时都是一次性完成的,所以在后期对勘察质量进行检验时,则难以凭借肉眼实现对实际勘察技术落实情况以及勘察质量的高低进行检验,如果以二次进场补钻等方式来实现对勘察质量的检验,则相应的成本投入过大。
1.3存在隐蔽性特点且危害性较大
在实际落实这一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基于地质条件本身会受到较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会发生局部性的变化,而对于相应勘察工作而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在利用相应设备工艺进行勘察的同时,要凭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来进行推断,所以这就致使相应勘察结果受到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一旦在勘察工作中没有及时发现地质条件本身所存在的内部隐患问题,相应勘察质量检验工作也难以实现对所存在问题的有效发现,进而就会因这一隐性地质问题导致后期施工受到地质影响,亦或是直接威胁到后期工程工程建设质量与使用的安全性。
2、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管理方法
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在实际落实这一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构建了基于事后检验为主的相应管理制度,并明确了该勘察工作的主要方法,具体为:
2.1以相应技术标准的明确来指导质检工作的落实
针对各行业的工程施工项目,为了确保勘察质量,颁布了相应的勘察规范,同时针对岩土勘察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应的勘察技术等进行了具体明确。通过这一系列规范的颁布,能够为确保相应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现规范开展并提高勘察质量奠定基础。
2.2强化对三个环节的管理力度
在实际进行勘察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勘察纲要编制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其次还需要针对外业勘测原始资料获取质量的管理,最后对内业资料的最终整理严把质量关。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实现对如上三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过程,其中纲要审批环节是落实事前控制的主要措施,也是主动采取的质量管理措施,而勘察资料检查验收这一环节相应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则是被动措施,是在实际落实勘察质量管理工作时所采取的事中控制措施。
2.3技术经济责任制与质检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首先,在技术经济责任制上。该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背景下开始推行与实施的,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相应技术人员的主观积极性,促使其能够强化对勘察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为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基于行业体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并未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上升到相应的高度。其次,在质检制度体系上。勘察单位一般都会构建出相应的质检制度来对这一管理内容进行明确,同时以岗位责任制的设置来确保实现质检工作的完善开展。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勘察单位也逐步步入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但是不论是隶属于事业单位,还是隶属于企业,对于勘察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都需要以相应的质量制度体系的建立来确保相应工作的完善开展与落实,这是当前勘察部门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当前现有行业法律法规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2.4搭建全新质检体系
基于现有行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针对勘察质量管理工作而言,需要以全新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来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管理质量,并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并要以国家勘察标准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遵守与执行,此外还需要以ISO9000系类标准的推行来确保整体质检体系实现高效运行。
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所在,而相应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基建项目质量,进而关系到了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与综合效益的获取。因此,在实际落实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过程中,要在明确勘察质量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掌握相应质量管理方法,以从根本上提升岩土工程勘察质量。
作者:刘艳芬 单位:核工业南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一、前言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是处于一种合作互赢的关系,加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只有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在共同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1、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形成了供应商一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一最终用户之间的完整链状模式。因此,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只有与供应商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2、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促进良性循环。供应商内部组织混乱,会直接影响其供应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可以说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生产中,我们更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加强,推行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也给供应商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利益伙伴关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稳定、诚信、高效、质优的供应商,只要供应商能长时间的确保提供优质产品,建立起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生产企业的初衷和愿望。由此,供应商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更规范的操作是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良好途径。
三、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1、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
(一)供应商选择通常是由公司采购部门进行寻找和初步选择,初步确认配合意愿。再有采购部门,工程开发部门和质量部门一起进行体系审查、资质审查、认证审查和实地评审。
(二)供应商的开发时机一般为有两个时机
①新品开发时。随物料新开而开发的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主要属于新技术原因开发,主要以技术来确定开发评审结果,批量生产能力由开发后供应商进行扩充。
②补充量产资源的供应商开发。实行批量通用等零件而扩充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主要评审结果以生产保证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
(三)供应商关系定位,分为买卖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虽然现代工业企业努力将双方关系由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但由于实际价格因素导致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会对于质量成本与采购成本进行综合成本计算,所以在关键元器件或是检验检测受控程度低的物料供应商关系上一般采用互利共赢关系,但是在对于整机影响小容易受控通用件、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供应商资源相对充足的供应商关系则采用中间状态。
2、供应商试制试用阶段质量管理
试制试用阶段已完成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资格审定和样品检验确认,主要为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验证,在此阶段会体现供应商的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双方对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充分验证,以解决其中的产品的量产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一)质量管理特点:
①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②对于缺陷产品供应商及时确认和进行专项质量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和效果
③供应商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增加防错措施及自动化等优化量产条件
④建立双方认可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
(二)产品试制试用阶段新增加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一般在产品试制阶段为补充后续产能新增开发供应商,虽然一般新供应商会选择有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供应商,但是往往还是会出现供应商产品问题多的情况,此种情况一般是整机企业跳过新品开发的双方沟通过程,直接将已成熟的供应商生产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直接进行切入新增供应商,而实际由于各供应商生产硬件不同导致未有效消耗问题点,所以特别注意在产品试制阶段对于新增供应商仍要进行新品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沟通,不能随意跳过。
3、供应商质量整改循环
通过供应商开发、产品试制试用、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但是随着整机的质量不断提升要求即客户的要求不断提升,仍然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产品质量整改。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整改循环如下:
(一)、对于质量缺陷进行识别,与整机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整机的质量要求
(二)、对于产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提出方案并进行单体零件充分验证
(三)、提交方案、试验结果与客户进行初评论证确认改进方案
(四)、进行整机试验、小批验证、批量验证整改效果和有无衍生其它问题
(五)、确认整改效果固化技术工艺方案和新增质量控制点固化
4、供应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控制的关系
随着检验由质量检验向统计质量控制和面质量管理转型,检验也原来的全数检验到抽检检验,从单纯依靠检验到延伸至介入供应商成品检验,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上外协件检验部门的角色在其中越来越重要,一般开发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及后续的定期评审整改循环中都鼓励双方的质量检验控制单位进行充分近距离实地沟通,以保证供应商质量的持续保持。
5、供应商的业绩评定
对于供应商要定期进行业绩评定,以从总体上实现质量监控,对于同类型的供应商,评定级别低的供应商及时淘汰,对于供应商资源进行适度调整和开发以保证整体供应商质量。
(一)、业绩评定方法一般采用不合格评分法较多,部分公司会结合采购供货系统的综合评分法。一般根据各企业的体制进行决定。
(二)、业绩评定周期对于供应商业绩评定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其中季度、年度业绩评定结果会影响对于供应商供货比例的调整。
(三)、业绩评定内容评定中要涉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指标、售后服务情况、质量改善情况、供货情况等方面。
(四)、业绩评定分级业绩评定后会将供应商评为A、B、C、D 四个等级,根据级别进行资源分配调整开发和资格重新审定。
6、供应商质量体系完善提升
在实际的供应商管理中会遇到各行业的质量体系水平不一的问题,即不同类型零配件厂家体系水平不同,或是整机企业对于零件供应商需要提升以达到其质量水平,就需要对于部分零配件供应商进行体系完善提升。具体步骤有如下几个:
(一)共同分析产品的工艺流程控制制定符合双方质量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
(二)对于双方对于物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延伸至供应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对于质量数据、缺陷等双方进行跟踪和分析,找到问题点进行改进
(四)不断更新双方的技术标准、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计划
(五)建立质量互信保证体系
(六)进行互动,定期召开质量体系完善总结交流会
四、结束语
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共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培养合法、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在施工管理的方法还不够科学,导致施工质量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
二、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工程建设的根本所在。最近几年,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建筑物倒塌事故造成的损失在1000亿左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通过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工程质量事故所涉及到的面很广,事故原因可以从立项报批、工程招标、设计施工等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及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均有关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工程质量,在及抓技术的同时,更要抓各方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那么“谁”能胜任这样的“管理”任务呢?只有政府部门。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可以淡化,行政手段已经过时。事实上,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事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定不移地、强制性地搞好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事关社会的公众益和公共安全。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三、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存在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质量管理观念不强,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没能对工程质量问题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目前不少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严格、不规范,项目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忽视对材料与机械设备的评估与考核,只重视工程进度,未能严格按照图纸与方案进行施工,仅凭以往经验与感觉判断,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在施工过程中有的从业人员单纯依靠经验与主观推测进行定性判断,这样不能做工程事前与事中控制,甚至有的施工人员出现偷工减料的违规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影响企业信誉与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相对封闭与落后,存在缺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欠缺建立系统的管理工作程序、缺少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与系统应用等现象,建筑工程企业没能形成目标明确而专业化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此外,有的建筑工程政企不分,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影响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公正性。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相关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热情,对建筑工程建设造成影响。
3、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的好坏。首先,很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工程质量管理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旧采用行政方式进行质量管理,不注重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投入,很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其次,建筑工程相关人员很多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质量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且有很大一部分施工人员是文化程度与工程技术水平都较低的农民工,甚至有的未经专业培训就上岗,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存在人员与工程安全隐患。
四、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1.市场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建筑市场一直处于僧多粥少的“过饱和”状态,近年来,虽对建筑市场进行了整顿,但市场的无序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表现在:一、区域保护仍然存在。不少建筑工程的投资是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当地企业的心理,同时为了协调当地错综复杂的关系,相关工程多由本地企业设计、施工和监理,外地的优秀建筑企业多被拒之门外。二、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劣质企业鱼目混珠。一些业务水平低、质量意识差、资质不过硬的企业,依靠挂靠、弄虚作假等手段依然游荡在建筑市场中。
2.招标投标。招投标不规范,围标、串标、关系标现象仍然存在;挂靠也时有发生,往往是“一流的企业中标,二、三流的企业进场”;为了私人利益,层层转包、非法分包,往往导致最后的承包者通过降低工程质量来获利。
3.施工管理。施工队伍自身素质不达标,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较差。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据统计,从业人员中有2000万是农民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缺乏专业技能,从事的是一线施工,比如浇筑混凝土、焊接钢筋等,工程质量往往不能保证。项目管理力量薄弱,施工现场混乱,偷工减料现象得不到有效制约;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以次充好。
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
1、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行业的管理重点是项目质量管理,包括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验收两大部分,实行质量监控的全程跟进:
(一)施工前,根据工程的地质勘查需求,针对工程的勘查设计、野外作业、资料整理、研究报告等,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作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依据。(二)设计方面,建筑单位要在执行国家工程施工标准要求、行业规定和履行合同条款的基础上,明确任务来源,根据施工任务需求编写项目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质量策划、人员组织、设备安排和安全保障等,并组织工程任务的评审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方案的可行性。
(三)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人员的安排、资料的整理、设备材料的保障,为工程施工创造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在施工中,要将质量方案所体现的质量责任制度贯彻落实,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四)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质量记录进行认真填写,为保证质量追索有必要对所有质量记录进行长期保存。一旦发现工程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承包方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查明质量问题的原因,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置,并验证处置的效果,同时予以上报。
(五)在施工结束后,根据质量管理方案的标准规范内容,综合工程施工的原始资料、施工结果,并归纳、对比和分析工程验收的资料,为后期的质量控制提供完整性、真实性的地质参考材料。
2、项目外包管理
项目外包管理是施工进度提高的有效途径,但也是施工质量的症结点所在,因此,质量管理方法在应用时,有必要加强项目的外包管理,提高外包的工程质量保障水平:
(一)划分外包的允许范围,由于工程施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使然,工程施工需要对外包范围进行划分,而且不得将外包的工程项目再次转包。
(二)外包单位的资质检验,建设单位根据外包的规定标准,对外包单位进行评价和选择,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纳入到外包合同当中,以便督查外包方站在质量管理的角度上开展外包工作。
3、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
在正常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中,必须加强对于质量的控制,根据其施工的不同时间段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根据影响质量因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对于人员的控制、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工序的控制等。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控制点的设置,这需要根据工程的不同性质,所面临的不同环境进行有区别有侧重的选择。但其核心离不开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施工合同所标注的细节。
六、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施工企业应该牢牢把握和施工质量密切相关的几个要素,不断提高施工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
篇7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importance;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90-02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国家对参见各方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构配件生产单位均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监督管理单位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要严格管理,加大管理的力度。是指在监管各单位的行为时要具体化、实际化。具体落实到监督部门具体的科室、具体的人员、具体的形式。可以具体增加管理的层序,更加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2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必须符合《建筑法》规定,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的要求,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勘察单位如果在勘察阶段未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勘察将不会提供一份安全、准确的勘察报告,那么会对工程的设计提供不准确的数据,设计出的图纸就不能满足建筑的质量要求。所以在勘察阶段就要严把质量关,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而且要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的发展自身的技术水平,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让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细致化,为工程质量的保证做出自身的贡献。
设计单位在设计工作中要按照国家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如果未按要求设计,设计的工程结构等方面不符合规定,那么就会给工程的质量带来先天的隐患。是不可能在施工中得到解决的。设计单位可以在设计文件中选用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但选用时不得指定厂家,只能对所用的材料、设备、配件的规格、型号、性能、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要求。
3 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会受到多项工作环节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建筑工程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情况;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情况;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计划;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情况;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情况;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情况以及建筑工程完工后使用和服务情况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其中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活动是施工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活动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措施,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要求,将建筑物建成并且能够投入使用的过程。这就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施工的环节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活动情况,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所以,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施工阶段加强对质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方法: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重要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作为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建筑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的控制。
3.1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3.1.1 质量代表 公司驻工地的质量代表是由公司管理者代表任命所施工的工程项目经理,主要建立和管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1.2 质量管理工程师 负责日常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工程师直接受质量代表领导。
3.1.3 质量体系的建立 质量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在工程开工以后,专职人员受公司委派进驻工地协助建立。
3.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3.2.1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程序:教育培训检查和管理质量自我检查内部质量审核质量体系监督审核改进和提高下一个循环。
3.2.2 实施内容 ①教育和培训。进场后,要对全体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主要培训现行的国际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文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②检查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检查、运行和管理主要由质量工程师、质量管理处来负责。③质量自我检查。定期质量检查是由质量代表负责,按工程的具体特点,组织质量管理工程师和项目工程内审员参加进行内部质量自我检查。内审形式为检查采用的形式。④内部质量审核。为了提高工程的质量体系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公司要对工程内部进行质量审核。⑤质量体系监督审核。为了验证工程执行质量体系是否有效和适宜,工程所在地的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就要对工程进行监督审核的安排。⑥改进和提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主动寻找问题根源,采取防御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3 质量控制
3.3.1 质量策划 质量计划体现的是从工序、单元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也是由此体现出来的。
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知识培训主要由企业负责,要保存培训记录。
3.3.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①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施工之前,要制定测量控制方案,进行施工控制测量。施工过程中,妥善保管测量点线,严禁擅自移动。②工程计量控制。计量人员所使用的计量器应该符合有关规定,对计量器具的使用、保管、维修和检验需要按照规定进行。③机械设备质量控制。施工设备的调配要按设备进场计划来进行。机械的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需要进行资格认证,不符合认证资格的严禁上岗。④材料的质量控制。按计划采购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需要从质量计划确定的合格材料供应人名录中选择,材料的搬运和贮存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并应该建立台账。严禁投入使用的有未经检验和已经检验为不合格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等。⑤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⑥工序控制。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施工需要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文件进行。施工情况需要由施工管理人员来记录。⑦验收阶段。工程完成后,需要整理和收集质量记录,主要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项目技术负责人还需要按照最终检验和试验规定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合同进行全面验证。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每道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严格监督和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的好坏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监理工作贯穿建筑物施工的全过程,所以监理单位在质量管理的方法上要做到:①遵纪守法,爱岗敬业。②遵循工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5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贯穿于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管理。纵向方面的管理主要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横向管理的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各方如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质量责任和义务。需要参建及监管各单位的分工负责和密切合作,建筑工程质量才会更好地加以保证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1 建立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我国园林建设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内容又非常复杂,同时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使得我国的园林建设工程也相应的具有了文化内涵。所以,对于园林的质量管理会比其它建设工程项目更加具有难度,如果要切实有效提升我国的园林建设质量,就必须构建健全的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2 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我国园林建设工程中的招标与投标过程中,必须构建责任制的招投标工作,必须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园林建设工程上至主要的负责人、管理人员,下至建设工程招标办的工作人员和评委,按照每个工作人员不同的职务与职责,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权限,制作出严格的园林工程建设责任要求,明确园林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岗位守则,奖励以及惩罚规则方式。建立健全的完善监督机制能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
首先,国家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直接监督,确保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能顺利进行。其二就是要不断增强有形市场,健全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特征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对那些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必须处罚与整治;对于那些由于自身条件不够,而通过使用其它单位资质而投标的企业也必须“明朝秋毫”,绝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坚决不允许不够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园林建设工程。相关建设职能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增强对招投标市场的执法管理力度。对于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招投标存在的贪污或是弄虚作假问题,一旦发现,必然严加处置,为园林建设招投标市场的良好发展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
3 实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必须实行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制度,才能够有效保证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必须遵守科学原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园林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监督与管理。园林监理制度是以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工程管理工作交托给监理工程单位为核心,建设监管单位在园林建设公共项目管理与监督中的绝对权威性,对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计划、支付金额、索赔赔偿等各个方面。通过采用科学技术、经济杠杆和合法的合同等方式,对园林建设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工程监管单位具有对工程支付同意批准或是否决的权利,通过各种措施有效管理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确保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能够依照合同进行。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保护好业主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维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要保持自身的中立地位,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守法、科学公平。
4 做好园林设计质量管理工作
园林建设工程中设计质量的管理通常分为3个阶段:提出园林建设的要求;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全面综合地选择设计方案。园林工程设计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设计方案不仅与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质量具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于整体的园林建设工程项目也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园林方案时就采取多种方案选择,通过对比选择出最佳、最适合的园林设计方案,并且还切实联系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附近地理特征等。
5 加强养护的质量管理
篇9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gress, cost target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we must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national top 500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re studied,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olution approach
施工的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受到企业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建筑行业也日益繁荣。但是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完善,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施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具有非常有必要的,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1、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相应的目标设定与控制措施,实现在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的前提下所建的建筑工程满足使用需求。在确定质量控制目标时要符合国家对工程质量所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这与建筑工程的种类、建设时间、地点无关,所有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都是以此为前提。建筑工程中存在共性的质量目标在确定时是比较明确且成熟的,评价效果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对于比较特殊的工程,在确定质量控制目标时则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措施与评价方式的选取,确保其满足国家的强制性标准要求。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企业人员缺乏质量意识。首先就管理人员而言,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对质量控制工作给予足够认识,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其次,工程施工人员综合专业素质不高,施工过程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且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这对工程质量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2.2综合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机制,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简单,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很少。
2.3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不健全。国家颁布的《建筑法》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约束,但是这是宏观上的控制,企业内部缺乏适用于自身实际情况,更细致的规章制度。
2.4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滞后。合格的建筑材料及先进的机械设备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若材料、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3、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强化质量意识。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工作人员要具备足够的工程质量意识,且需要建立并完善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复杂性高的系统工作,企业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树立以提高工程质量为基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通过加强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弘扬质量文化,与时俱进。
3.2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大监管力度。国家为了规范建筑工程行业,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于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这是我国建筑法规体系的基础。自颁布至今,在建筑行业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本法规的条款原则化高,适用性窄,这就显出了一定局限性。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家应立足于长远目标,建立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细则,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从法律的高度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市场化的进程势必不断加快,法律化、规范化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经之路。另外各级监督管理部门也需加大监督力度,采取行政、经济措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3.3强化工程施工过程管理
3.3.1施工人员管理。项目部中项目经理作为法人代表应对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并及时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将结果存档,促使其严格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将不同岗位的工作进行量化分解,作为质量管理考核项目,定期对所有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且实现奖惩机制。另外还需强化基层人员素质培训,使一线施工人员明确质量管理细则,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意识。
3.3.2施工材料管理。目前建筑材料市场比较混乱,各种建筑材料的质量差别很大,所以材料采购进场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检测,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以应用到工程建设。同时采购人员在进行材料购置时必须严把质量关,避免劣质材料滥竽充数。
3.3.3施工机械管理。施工机械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械在空闲时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妥善安置、科学维护,保障机械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另外机械借用时,使用者需要向管理人员做出详实的使用用途、归还时间等信息的陈述,实现统一的认证机制,机械的使用做到清晰明了。
3.3.4施工工艺管理。施工工艺是控制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环节,良好成熟的施工工艺有助于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下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时间成本。所以在实际操作时,对于那些新型的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应事先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小范围内的试验,程序成熟后总结经验并编撰成册进行大力推广,保障工程质量。
3.4加强技术质量管理。针对工程施工时的技术性问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审,并事先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譬如,在进行商品住房工程建设时,通常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梁柱与砌体结合部分的抹灰工程很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就这种问题可事先进行研究,采用砌体二次砌筑并加钢丝网的技术方法,可有效的减少开裂现象的出现。且这种做法可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现相应的技术方案在以后的工程中加以使用,这种理念可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方面,在确定施工技术方案后,应根据施工工序、方法及技术措施的特点为依据进行施工进度的确定,这样计算工期和实际工期才可能比较一致。另一方面,在施工时要统筹分部分项工程与单项施工之间的关系,科学调整施工工序,保证工程的进度目标与质量目标。强化技术力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多次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建设单位应组织技术力量公关解决,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防治质量问题的复发。
3.5规范建材市场,选择优质建材。目前建材市场缺乏科学规范的体制,所以造成了建筑材料质量层次不齐的现象。为了解决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就必须从质量认证抓起,这是提高建材质量,规范市场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建筑材料生产质量认证体系,对那些不按照国家规范生产出的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严谨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并对厂家进行停业整顿的处罚。另一方面,定时定期公布建材质量检测结果。通过对市场上销售的材料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厂家在媒体上进行公布,引起工程单位的警惕。
A 工程位于沈阳市辉山经济开发区,为一省级禽类屠宰、深加工企业,首期占地 500 亩,建筑面积约 8 万平方米,附设星级标准酒店一座,建筑面积约 16000 平方米,楼高 9 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展馆一座,建筑面积约 7000 平方米,楼高 4 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工区四座,建筑面积约为 12000 平方米,为单层钢结构;深加工区二座,面积约 32000 平方米,为单层钢结构;流物仓库两座,建筑面积约为 13000 平方米,为单层钢结构;桩基础均采用预应力管桩;总投资为 3.5 亿元人民币,工程已在 2011 年 9 月动工兴建。在项目过程中,通过强化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加强技术管理等手段,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的实现,及完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施行科学而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从人员意识、法律制度、施工过程、材料控制等这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实用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赖陈生.论建筑工程房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J].建材与装饰. 2007(9).
[2]苏志清.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促管理创名牌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J].经济师,2000(12).
篇10
本文以下对我国工程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新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相信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全程的质量监督及控制点的监督, 对建筑工程将会取得一个良好的成效, 必将对今后类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计划预控管理问题分析
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 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ISO/CD9004-5 标准指出:“质量计划指需要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要素的一般要求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特殊要求相结合的机理。”质量计划是针对具体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 它包括项目质量计划和专业质量计划。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 关键是质量计划, 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项目质量计划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 既是施工企业质量体系文件之一,是质量手册的重要支持性文件, 又是贯穿于质量体系几个层次文件系统的可操作性文件。在实施预控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制定计划和编写相关材料内容包括: 问题说明、目标说明、限制和假设条件、小组成员及责任、小组指导方针, 初步的项目蓝图。在章程指导下, 利用“顾客反馈”评估系统进行初步评估, 最后形成与项目有关的流程“蓝图” 。预控措施具体为: 1) 分析监理及施工合同; 2) 工程项目监理机构的建立; 3)编制监理规划。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工程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为施工承包方, 因此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 监理在开工前对施工承包方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包括检查实施过程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技术标准规定及需方的愿望.并对其提出完整、准确履行各自质量职能的证据, 以使需方满意并增强其对工程的质量信任感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建筑法》 中建筑工程管理部分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 工程质量由总承包单位负责, 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 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从《建筑法》对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方面所做的若干规定来看, 提出的各项要求, 均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应承担的责任。促使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生产中加强质量管理, 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如管理不善, 工作马虎, 操作不严, 粗制滥造, 工程不能一次合格, 返工返修, 企业的经济就要受到损失; 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不仅要赔偿损失, 而且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个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包括: 1) 工序质量控制; 2) 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控制; 3)材料、构配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提高操作者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技能, 养成“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道德和习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对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管理和存放条件的管理, 除了到场的材料设备应有单位出厂合格证和技术说明书外, 还应经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现场检查, 合格后向监理提出检验或试验报告, 经监理审查并确定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日趋完善,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加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确实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力、有效, 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法, 充分体现法律法规国际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监督工作行为法律化和管理方法科学化的特征, 促进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另外,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保证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工程质量档案网络管理、实现工程管理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 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保证, 也是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施工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阶段: 工程验收和质量保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验收是施工阶段最后工作的主要内容, 项目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是指工程项目业已完成项目设计图纸和工程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 并达到水通、电通、窗明地净等条件, 完全符合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 它标志项目施工任务已全面完成。项目竣工验收是指承建单位将竣工项目及有关资料转交给建设单位, 并接受对其产品质量和技术资料的一系列审查验收工作的总称, 它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最后环节, 工程项目达到竣工验收标准, 经竣工验收合格后, 就可以解除合同双方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及经济和法律责任。该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包括: 1) 单位工程质量的综合评定;2)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3) 保修阶段的质量控制。质量优良工程分为三个评定标准: 1) 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应全部合格, 其中 50% 及其以上优良, 且建筑工程中主体与装饰两个分部工程必须优良。2) 质量保证资料应基本齐全。3) 观感质量的评定符合率应达到 85% 及其以上。针对近年来工程质量投诉状况来看, 工程项目移交之后就进入了保修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该过程主要任务为: 对工程质量状况分析检查; 对工程质量问题责任进行鉴定; 对修补缺陷的项目进行控制。通过以上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闭环过程控制, 可以切实实现工程的质量目标。
四、结语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 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建筑业中, 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 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 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我国的建筑质量堪忧, 工程竣工的优良品率基本上保持在 1/ 3左右,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优良品率从三成上升为四成。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地方和个人的私利, 出现”豆腐渣工程”, 发生建筑物倒塌,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研究表明,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有按照《建筑法》的要求, 严格市场管理, 严格执法, 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 实行质量预控, 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设计漏项多,变更大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根本。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现在,有的项目无正规设计单位,有的项目设计跟不上施工的需要,有的设计深度不够、漏项多、变更大。
1.3 总包与分包责任不明招标投标管理不严,总包与分包责任关系不明,总包缺乏统一管理,为了私人利益,层层转包,非法转包的结果造成施工方以降低质量来获利。招标投标中合同管理缺乏法制化,致使合同管理约束性差。
1.4 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5 质量监管不到位工程项目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不清。有的项目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或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或不能发现问题,或没有及时上报处理。有的项目存在施工单位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
2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2.1 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治理工程质量。虽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规已经制订不少和实行,但这些法规还缺乏威慑力,一些严重质量事故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查处。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因此必须积极持久宣传贯彻《建筑法》,严格依法治建,重点要把各乡镇、各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纳入到法制化、程序化管理轨道;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活动各方真正重视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2.2 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政策。在这个阶段造成的失误,一旦施工完成,是难以在以后弥补的。所以,政府对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和设计单位本身的自我监督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要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首先,通过招标投标选择资质等级高、实力强、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其次,采取设计方案评比等方法,优选设计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审定,优中选优。
2.3 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健全各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禁止层层转包、无证或越级承包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使整个建筑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4 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2.4.1 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施工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接轨。当前要以宣传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是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要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4.2 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关。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质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4.3 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足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它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规定的专门的质量措施,计划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法等作业指导书。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需要达到的质量具体目标值;(2)施工各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路和实验阶段。通过质量预控,尽量做到技术上的先进性、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管理上严密性、经济上合理性,确保质量体系的优化和工程质量的优良。
2.5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12
1 建筑工程的技术质量特点
1.1 项目周期长
首先,建筑工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建设工期较长。在建设周期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天气原因、场地的地形地貌、人员的素质不同、建设期原材料供应、还有施工工艺与管理制度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再者,建筑工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周期长。建筑工程的合理设计周期均在几十年以上,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建筑工程既要经受各种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侵蚀,又要经受人为的非正常使用以及其它损坏情况,而其质量特性又不能产生较大的变异而影响正常使用。
1.2 技术质量水平高、专业性强
建筑工程涉及建筑、结构、水电暖、通风空调、消防、智能控制等多个专业。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质量水平也越来越高,专业性分工也越来越强。在建筑工程的技术质量形成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很强的设计师、建造师,以及专业设备及专业软件、专业的检测仪器设备等。
1.3 质量容易发生变异
正是由于建筑工程建设、使用周期长,而且建设过程技术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管理程序复杂、工序繁多且相互影响,各种内、外在的影响因素都将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的建设及使用周期内,尤其是建设周期内,因为操作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善、各专业间未协调一致、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均可能造成建筑工程出现偏离正常质量状况的变异,有时候这种变异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1.4 建筑工程的单一性
由于建设周期长,工程投资大,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单一性和不可重复生产的特性。建设过程中,倘若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将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投入使用,建设失败,造成项目投资、物资财产的重大损失。同样,技术质量的某些偏差,也可能造成建筑工程质量特性的永久性改变,因无法修复或修复代价太大,使得无法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2 建筑工程技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工程设计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工程能否成功建造的前提。一份好的建筑设计图,不仅会加快施工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施工环节,还可以节约建筑成本,但是如果建筑工程在设计中出现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建造完成的部分也需要摧毁重建,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损失和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
2.2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实施主要依靠相关施工人员来完成,工程的建设规模程度决定了施工人员的配置程度,工程规模越大,要求人员的配置越全面。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不注重施工人员的配置,甚至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而选择专业性不强,综合素质不达标的施工人员,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
2.3 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存在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规模大,工作任务重,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所以在施工中需要大规模的使用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但是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机械设备选用不当,机械设备性能参数或维修不当等问题,必将使得其加工生产的半成品出现各种技术质量偏差。倘若这些技术参数不满足要求的半成品最终被使用到建筑工程中,必将影响工程质量,使得工程质量处于无法控制紊乱状态,进而严重的还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2.4 建筑施工材料存在问题
建筑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组成部分,施工材料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同时也是保证建筑施工工程技术质量的关键。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劣质的施工材料甚至偷工减料,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建造的建筑不合格,更严重的是危及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利益。
2.5 建筑施工工艺存在问题
建筑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各施工工序的质量效果。落后、陈旧的施工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将导致工序产品质量粗糙、精度无法保证,质量变异波动范围较大等不利影响因素,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也应做好工艺培训和管控工作,倘若对施工工艺不熟练、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没有针对关键性的工艺参数进行检测控制,即便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也无法有效的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 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的管理方法
3.1 优化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类施工技术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建筑工程设计水平的高低,一份好的建筑设计图是保障建筑工程各类技术手段的准确适用的前提。只有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技术相协调适应,才能建造出质量过硬的建筑物。因此在建筑物工程设计时,设计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先进的设计计算软件,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加强对项目的理解和探求等措施,从而达到设计出合格严谨而又适合相关项目的设计成果。
3.2 加强施工阶段技术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由设计思想向物质产品转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特性物质塑化定型的关键阶段,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就必须严抓施工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应对建筑工程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不断出现,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严格把控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得到安全可靠的保证。
3.3 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准。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包括质量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素养。质量文化素养是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根本,通过对其进行先进的质量管理科学理论教育,提高其质量意识,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控制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要定期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技术的落实与执行。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监督,避免因工作失误而造成项目质量问题的出现。
3.4 严格工序质量把关
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由多个工序组成,只有通过对每个工序严格质量把关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工序质量把关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项,及时处理,必要时返工重做,尤其是隐蔽工程,应严格落实先验收后隐蔽,从而保证每到工序施工质量均满足要求。通过每道施工工序质量的都严格把关, 从而达到建筑工程的技术质量目标。
4 结语
(1)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技术水平高、专业性强、易变异、单一性等技术质量特点。(2)影响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在工程设计质量以及施工阶段的人员、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3)设计是对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的定义、确定过程,优化建筑设计师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的最根本工作。(4)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的最关键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混凝土行业的也因此得到不断发展, 1903 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 混凝土的集中搅拌作为土木工程生产管理上的重大改革, 标志着现代混凝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80 年代初期我国上海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的建立, 也预示了我国的混凝土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2003 年10 月6 日国家商务部、公安部、
建设部、交通部联合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这为我们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混凝土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施工水平存在一些不足,管理方法过于简单落后,导致混凝土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作者就搅拌站质量管理的方法作些简单的介绍。
1.总体思路
将商品混凝土管理提升到企业管理角度。针对目前多数搅拌站管理体制不健全情况,建议办公室负责业务,负责业务发展和后勤保障;施工技术科负责外面调度,负责施工单位和本厂的联系,填写生产任务单;材料供应科负责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设备科负责混凝土的生产和内部调度(运输车和泵车);试验室负责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混凝土的检验;财务室负责财务管理和统计。
2.生产流程
2.1 施工技术科接到订单后,填写生产任务单,内容有方量、标号、施工单位、地址、工程名称、部位、坍落度、输送方式等特殊要求,联系人及电话,下发到试验室、生产设备科、材料供应科。
2.2 试验室接到生产任务单后,根据任务单上的技术要求及砂石含水率,签发生产配合比并同时监督操作员输入配合比,观察计量系统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目测合格方可出厂。
2.3 生产设备科接到任务后,安排各岗位人员到位,操作员根据试验室生产配合比输入参数,开具发货单,做好混凝土生产量和机器运转记录。根据施工情况派发车辆,按运输单地址安全送达施工现场,做好进场时间、卸料完时间记录,找施工方在运输单上签字,并留一联发货单给施工方作为结算依据。回厂后及时交给操作员,统一交财务结算。
2.4 材料供应科接到任务后,计划各类原材料进厂及材料消耗,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原材料的质量关系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与成本的高低。
3.原材料的选用
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其质量好坏决定了混凝土质量, 因此搅拌站必须充分的利用本地原材料的特点, 才能使之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和发展前景。搅拌站需要根据地域性原材料特点及不同工程、不同部位、不同要求、不同施工条件来选定适合每种混凝土的原材料。
3.1 水泥
搅拌站应使用正规厂家质量稳定的水泥, 这样更利于搅拌站总体控制和节约成本。在使用水泥时必须注意水泥同外加剂的适应性问题。
3.2 细骨料: 砂
搅拌站针对使用部位及工程性质,做好细骨料中含泥量的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当颗粒级配不良时,可以通过两种砂复配加以调整。
3.3 粗骨料: 石子
良好的砂石级配还可节约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由于骨料在混凝土中作用较大,所以对骨料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骨料达不到设计要求,那么混凝土的强度也同样达不到。
3.4 掺合料
现在掺合料已经广泛被使用, 主要为矿粉、粉煤灰等。其中要注意是粉煤灰本身为电厂的废料, 出厂检验多不完善, 同样的厂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不同质量的二级灰, 在不同情况下最佳掺量差别较大, 且粉煤灰的质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很大, 不利于控制和使用。所以建议掺量不要高于15%。矿粉作为废物利用由于控制系统完整、节约资源、环保和矿粉本身特点以广泛被认可使用, 值得推广。
3.5 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因其具有掺量较小, 价格较低, 对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显著等特点, 现已被公认为混凝土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但由于其品种繁多, 组分复杂, 且检验手段的限制, 不能进行深入的检验, 所以应加强对其质量控制。对于掺有木钙、糖等成分的外加剂使用时应注意防止坍损过大、速凝、假凝等现象。
3.6 原材料管理
各种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标有醒目标志,避免混杂。堆料场应在碎石和机制砂中间设置隔离。砂、石进厂,材料供应科应进行含泥量、细度、级配等初步目测,如明显不合格应当时退货,另有疑问通知试验室进行取样检验。其他原材料进厂时,每车必须携带质量保证资料(包括:厂家生产的质量合格证1份、厂家送货单1份、厂家检验报告1份),司磅员必须检查资料齐全后方可称重,过磅时根据试验室要求做好水泥、粉煤灰、矿粉取样,并指定位置卸货。试验室应会同生产设备科、材料供应科做好材料库存量核实。试验室应根据进厂批次做好所有进厂材料的取样检测,如检测不合格必须立即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4.生产过程管理
每次开机必须填写生产任务通知单;生产任务通知单上的工程名称、部位、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输送方式、预计方量等必须填写准确;混凝土发货单上的相关信息必须按照生产任务单执行;生产任务单的签发和签收按下列进行:
生产设备科定期会同试验室做好搅拌机计量的校准,并做好记录。试验室根据生产任务单上的技术要求及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配合比,做好出厂混凝土的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厂。生产设备科必须将当日签收的发货单、混凝土生产总量及材料消耗总量及时交统计室。
5.生产运输过程控制
混凝土的预拌生产都是全机械化生产, 通常搅拌过程的控制常为人们所忽视, 而实际混凝土质量严重不合格多数都是因生产运输过程控制不当引起的。例如外加剂过量, 水泥等其它原材料用错, 混凝土出机塌落度过大、过小, 不同标号混凝土选错、用错, 都是因生产运输过于马虎大意而致。、
5.1 机械设备管理
准确计量是保证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实施的关键, 也是商品混凝土的突出优点。搅拌站的计量器具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定。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有部分企业认为每年花几万元让检测机构走过场没必要的想法是不对的。
5.2 搅拌
不同混凝土的搅拌机制各不相同, 不同设备的搅拌机制、时间都不尽相同, 不同设备的先进程度亦不一样, 搅拌站可以根据不同混凝土采用不同的搅拌时间。
5.3 运输
根据现场条件合理配备车辆,控制发车间距,做到现场既不压车,又能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运输在装车前必须将罐体内积水倒净,运输过程中保持罐体持续慢速转动,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控制好入泵时间,在运输和泵送过程中严禁任意加水。
6.试验室内部管理
试验室至少应有人员4人,1人负责水泥、矿粉、粉煤灰、外加剂检测和资料管理;1人负责碎石、沙、混凝土试块检测;2人负责搅拌楼值班和内外部协调,做好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混凝土的检验。
7.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商品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质量事故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所有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风气。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虽然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搅拌站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质量管理,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素很多,只有作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逐步解决存在的各种顽症,商品混凝土企业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兰小明.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与操作的因果分析法.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