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二级医院医生帮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云南省三院”)对此有切身感受。院长邵庆华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对口支援时间较早、数量较多的是面临晋升主治医师的年轻医生,但这部分医生由于经验、专业对口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并不是县级医院最为需要的对象,“嫌麻烦、不积极安排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邵庆华甚至坦言:“这批年轻医生中,如果与原科主任联系紧密,可能被叫回本院‘干活’;否则,很多人可能闲在家里了。”
2015年初,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对省级医院对口支援下级医院做了新的规划部署,2014年正式荣晋三甲医院行列的云南省三院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由原来的4家增加为5家,其中3家为新的对口支援对象。
“重新调整了对口支援搭档后,我们认为是一个新的契机:可以在没有以往惯例、成见的情况下,重新构建新的机制,至少不至于造成这部分医生资源的浪费。”在邵庆华看来,以往“走形式”的医生下乡对比紧缺的医生资源,实在颇为可惜。
“新的机制”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着眼人员管理方面,云南省三院在医院层面夯实了院务办、人事办等部门跟进对口支援工作、管理支援医生等方面的职能,将以往派出人员直接向科室报告的惯例收紧,上调为同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据邵庆华介绍,除例行汇报外,在建立了学科互助关系的县医院,派驻县医院的人员还需要收集相关疑难病例信息,协助反馈到云南省三院,以便开展紧密的业务帮扶。
学科互助是云南省三院对口支援创新的第二项举措。邵庆华介绍,以往十年的帮扶工作总结下来,存在的问题中就包含派出人员与受援医院亟需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因此,在今年初,云南省三院与5家帮扶县医院逐一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其发展方向、目前亟需的学科人才。之后统一协调派出人员,“保证派出医生的专业方向可以满足县医院的需要,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邵庆华表示,自此云南省三院确定了“按需派出”的原则。
此外,在云南省三院与几家县医院签订的新版对口支援协议中,写明派出人员派驻期间由受帮扶医院统一管理,在参与派驻单位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之外,还必须参加义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等。后者也是邵庆华颇为强调的一点。
作为县医院,协议写明,具有向云南省三院及时反馈派出人员生活和工作情况的义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受帮扶医院应推荐或建议云南省三院给予表彰和奖励等。
科室帮扶 提升成效
的确,有对比就会有鉴别,有竞争就会有争先。同时向5家县医院派出3?5名的医生,在同样的奖惩机制下必定能营造出百舸争流的围氛。科室帮扶,作为对口支援创新机制中的重头戏,同样如此。
“缺什么,帮什么”,根据县医院反馈的学科需求,云南省三院与对口支援县医院签订帮扶协议的科室涵盖了心血管内科、妇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以及医学影像科。其中心血管内科和妇科对口支援华宁县人民医院相应科室;骨科和重症医学科对口帮扶绿春县人民医院相应科室;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及医学影像科对应帮扶通海县人民医院相关科室。
这七大科室涵盖了云南省三院的大部分重点学科,科室专家除参加县医院举办的义诊活动外,还必须根据需要短期派驻县医院开展带教、手术指导等工作,而此前派出的常驻医生也是其中的联络员。
机制顺畅之后,帮扶目标的明确更有助于考察既往的帮扶工作成效。在云南省三院与县医院签订的帮扶协议中,写明“针对受援医院专科发展需求,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某科室与受援医院某科室结为一对一帮扶科室,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帮扶重点为(具体手术名)手术、受援科室(具体手术名)手术的人员培训及技术准入,三年内将其建设成为临床二级诊疗科目。”
篇2
近年来,长沙市就分级诊疗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争取医保政策推进双向转诊、建立"医联体"、开展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试点等。但时至今日,长沙市分级诊疗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推进。
1长沙市分级诊疗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2013年开始,长沙市先后通过两轮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已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0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个、村卫生室13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3个,中医药服务区覆盖率100%,实现了"1530"就医服务圈(城市居民步行15 min、农村居民步行30 min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应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基本合理、硬件设施都基本达标,但根据2016年5月长沙市卫生计生统计分析,城市医院及其他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71.7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仅为28.29%,与湖南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中提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基层医疗技术及优质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大,加之对基层诊疗技术又缺乏信任,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患者往往直接选择到上级医院就诊。按照每1万名居民配2名全科医生的国家标准,长沙市需要全科医生1486名,但实际只1000名左右。在全科医生的绝对数量不足的同时,医生质量也参差不齐。人们对基层医生信任度普遍较低,一般都不愿意在社区进行就诊,认为其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基层卫生机构对人们就诊去向无法形成吸引力。这种人力短缺、学历参差不齐的情况导致其提供的服务并不能胜任社区"健康守门人"的职能。
1.2上下级医疗机构定位不清 在分级诊疗模式中,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各有分工。作为医疗资源丰富,特别是三级医院较多的长沙市,各级医院都在不断拓展和增加就诊量,部分三级医院还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很难将恢复期病人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固不能按照医院级别定位来收治患者。
三级医院自身超大规模的空间需要非疑难危重症患者来填补,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收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普通病房筛查出的疑难病还可以成为培养年轻医护人员的好课堂,以致于三级医院天天陷在看小病的怪圈里。
1.3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 "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双向转诊从医改开始之年便被长沙市纳入重要惠民举措之列。然而,几年时间过去后,双向转诊仍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根据对长沙市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的年双向转诊率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社区医疗机构上转住院患者2919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39%,下转患者467人次,下转率仅为16%;对术后或者康复期患者是否愿意下转的随机调查显示,因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而不愿意下转的占45%,因社保支付系统不统一的占26%,因转诊手续复杂而不愿意下转的占20%,其他占9%。
可以看出,目前的双向转诊仅仅是单向转诊,加之各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上级医院缺乏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接受下转而来的患者,下级医院又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导致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下转。这种现象造成的最明显后果是,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闲置,而大医院则出现康复期患者"压床"的医疗资源紧缺矛盾,从而进一步加剧到大医院看患者满为患的局面。
1.4医保政策引导不够 自2000年长沙市启动医保制度改革以来,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指引下,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实施居民门诊统筹、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形成了制度体系健全、全民基本参保的良好局面。但是医保政策对于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报销比例的差额较小,没有对基层有相应的医保政策倾斜,加之医疗机构管理的复杂性、部分参保人员与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合谋等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常见病患者并没有在基础医疗机构就诊而是在大医院进行诊疗,三级医院本该定位于治疗重症疑难病患者却被常见病患者挤满。三级医院与一二级医院差距较小的医保报销比例无法引导患者到相应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的医保报销比例差距不足以吸引人们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留在基层看病。
2对长沙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1积极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2.1.1出台医保差异化的报销补偿政策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医保的大力支持,要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即大幅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院之间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用医保杠杆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合理分流。
2.1.2大力推进总额控制体系 全面实施以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收入为基础,建立以病种分值为核心,以"总量控制、额度分配、月度预拨、年度决算"为结算办法的总额控制体系。病种分值支付方式,实行"收治病种越难,得分越高,基金支付也越高,反之则越低"的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技术,加强对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并切实提高对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专科医院专注专科诊疗技术提升,将成熟的治疗技术做到精益求精,从服务数量、质量方面提升竞争力,从而保证医疗机构合理的经营收入。通过医保支付总额控制体系,引导大型医院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向下转诊,主动承担疑难杂症病患者诊疗服务,转而增收重病患者,普通患者得以向下级医院流动,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格局,也有利于引导人们群众的就医习惯。
2.2推行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
2.2.1建立家庭医生团队 建立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为每位家庭医生配备1~2名家庭医生助理来协助家庭医生的工作。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并签订契约,完善医患双方的责权利。
2.2.2赋予家庭医生团队更多的资源 参考学习上海"1+1+1"签约模式等经验,让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更多更好的利用资源来服务居民。有别于上海作为直辖市号源控制特点,长沙市要在市属医院号源控制上下工夫,对签约居民实施市级医疗机构门诊预约号源优先开放、慢性病签约居民药品"长处方"(慢性病签约居民可一次性配到1~2个月药量,减轻往返医疗机构次数)、延续上级医院处方、门诊诊查费减免等优惠服务,吸引居民就诊下沉社区,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初级诊疗、疾病甄别、合理转诊等方面的优势。
2.2.3实施配套激励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绩效薪酬预期。按照责任目标规定的工作任务,给予家庭医生相应的经费拨付,并参照上海模式以标化工作量实际完成数量为正性指标,以质量考核结果为负性指标,通过对责任目标结果的评定,实现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分配,让家庭医生立足于平台上形成资源共享、良性竞争的关系,最大程度激发家庭医生的服务活力和工作积极性。
2.3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由大、中型医院联合区域范围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实践证明,医联体模式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1密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建立有效分工协作模式。上级医院要设立医联体工作办公室,制定具体措施,畅通渠道,明确流程,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沟通联系,确保人、财、物到位。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指导帮扶、人员进修、多点执业等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医联体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沟通联系,并根据自身实际,向上级医院作出详细的帮扶申请计划;为上级医院的指导帮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对上级医院和下派专家的宣传,充分利用上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平台,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3.2落实医联工作内容,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长沙市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9大主要内容:实行派驻医师"全日制"、设立下派专家工作室、建立住院联合病房、建立医师多点执业机制、建立基层培训进修长效机制、建立定期查房质控机制、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检验影像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公共卫生参与协作制度等。要建立医联体工作考核标准,建立派驻人员考勤制度,加强督查和考核。区县(市)卫生计生局要将医联体工作纳入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医疗机构要将双向转诊、人员进修、指导帮扶等医联体工作纳入对医生的绩效考核,建立奖罚措施,并与个人评优评先挂钩。
2.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并定期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评估。在掌握签约居民健康状况与基本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签约居民临床数据资源库,包含:个人资料、历史健康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学影像检查结果(X线片、CT片、MRI片)、用药史、图片(照片、内窥镜、腹腔镜和其他临床图像)、门诊、住院、体检与自我保健记录、费用支付记录、费用补偿记录、健康指导与接受其他卫生服务的记录,并对签约居民进行分类管理,将签约居民按照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和疾病恢复期人群进行分类,加快分级诊疗相关号源预约与转诊平台建设,制定《长沙市预约诊疗服务管理技术规范》,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恒鹏,昝馨,林绮晴.医保如何助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15,06:9-11.
[2]杨立成,鲍琳辉,田义娟,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07:33-35.
[3]孙敏敏.关于分级诊疗制度下绍兴市越城区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17:157,159.
篇3
此时,主持人介绍节目现场请到名律师,可以现场为她“主持公道”。我立刻打断主持人:“你主持的目的不是和谐医患关系,而是挑拨医患矛盾。身为主流媒体,怎能这样引导嘉宾与观众?!”第一,录制节目前并未事先告知会邀请患者;第二,她的病情未经法律判决,却让律师评价;第三,主持人明显倾向于她,也没有请来为她手术的医院当面对峙。侯耀华也说:“你怎么能挑动群众斗群众!”
大众媒体的夸大其词与倾向性引导,的确成为医患矛盾的助燃剂,但医患双方的苦衷才是矛盾的根源。患者情绪急躁可以理解,但医生每天诊疗人数之多,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篇4
黄洁夫在活动中指出,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最终还是医疗质量问题。但中国的医疗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从上而下的,不能和医疗实际情况完全联系在一起,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临床一线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上来。而品管圈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更能提高医疗质量。他期待通过大赛向全国广大医务人员推广品管圈活动,用品管圈活动激发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热情,主动发掘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提高。
刘庭芳教授表示,台湾较早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和大赛,有丰富的经验,而且与大陆医院的熟悉程度低,受到的影响小,评分更公平公正。我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将品管圈活动推广到2,4万家县级以上医院。第二届大赛时,将增设护理、医技、后勤专场,第三届将增设市县级品管圈专场,第四届将增设国际品管圈大赛专场。
试点家庭医生服务按年收费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北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支持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家庭医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此外,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负担,也就是意味着居民交纳的签约服务费部分可以报销。
统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部标志
日前,记者从河津市卫生局获悉,该局从今年6月份开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外部标志全部统一规范。据悉,目前已完成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规范标志标牌制作,统—悬挂到本机构门口右侧,其他牌匾根据实际悬挂于适宜位置,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同时并配备X线机、台式B超、心电图机等,切实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9家市直医院对口帮扶55家乡镇卫生院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临沂市卫生局召开的市直医疗机构结对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确定9家市直医院对口帮55家乡镇卫生院。据介绍,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能全面提供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明显提高,使优势专科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有效分担县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实现辖区内乡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50%左右的住院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提供。
探索“家庭医生”制
篇5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是按照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深入开展医院管理评价、“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探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长效工作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前两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三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范、标准。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加大对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瞒报、缓报、漏报的处理力度。
三、继续推进医改相关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基本药物工作。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实施机构、统一采购配送、品种品规上架率、零差率销售”四个100%,县级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率100%。二是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县人民医院至少在2个临床科室选择4-6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在县中藏医院试点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三是探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县人民医院推行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医院内部医疗信息安全共享;探索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四是继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继续在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服务内涵建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规范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以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建立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成效。五是在县人民医院探索建立“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四、开展等级医院创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2015年县人民医院完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复审工作,启动二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工作;县中藏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启动二级乙等专科医院的创建工作;巴底、革什扎、半扇门中心卫生院完成甲等卫生院的创建工作,梭坡、岳扎、水子、巴旺、格宗、东谷乡卫生院完成乙等卫生院的创建工作。
五、加强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一是加强临床应急采供血管理。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档案,确保应急用血之需。规范应急采供血的备案管理工作。二是继续加强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血液源头预防,强化过程监管,巩固“献、采、供、用”一体化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医疗临床用血安全。三是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用血理念,严格临床用血管理,开展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工作,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六、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合理配置急救资源,确保日常急救服务需求。二是继续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物质储备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四是开展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培训,提升卫生应急知识群众知晓率。五是做好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七、科教和对口支援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31-0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大意义[1]。本文笔者分析了长沙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护理人员、各级卫生机构及病床数量,重点是本市基层卫生队伍。
1.2 方法
2009年,长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摸底调查中,对各类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本市卫生人才状况与全国及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市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护士、各类技师比例不足
①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本市全科执业医师不足200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6%,低于国际水平(30%~60%)及国内平均水平(3.5%)。②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本市每千名居民配备注册护士数(0.82)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2.80)及2009年国内平均水平(1.39);长沙市2009护医(护理人员/医师)比例为0.5,低于国际水平(2.9)和2009年国内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建议的1∶2比例水平。③各类医疗技师严重不足:2009年底,全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技药之比为1.00∶0.85,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不到500人。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到2010年医生与护技药之比要达到1.0∶1.5, 2015年达到1∶2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2.2 基层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和地区差距显著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 700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约700名,大、中专学历约5 500名,无正规学历约2 400名;高级职称者约300名,中级职称约1 300名,初级职称约4 500名。不具备规定学历者占28%左右,25.49%(2 566/10 066)的乡村医生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366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中,90%以上无学历或仅有中专学历,无相应技术职称。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较高,农村乡镇卫生院次之,农村卫生室最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学历、职称较高,长沙县、望城县次之,宁乡县最低。2009年医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医疗技术骨干或临床辅助人员缺乏,有38.4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手术,有19.6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生化检查,有21.37%的卫生院没有开
展3大常规检查,有43.59%的卫生院出现麻醉机、呼吸机、洗胃机、生化仪、心电图、B超、X线机等仪器设备闲置现象。
3 讨论
3.1 本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除全科医师缺乏(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每千居民配备护士数低于巴西、南非、泰国等国家[2])。医护比低于世界银行建议标准[3]外,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主要表现为:①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下不去、留不住”;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专业人员;③一些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都流动到城市大医院或私立医院工作;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大批人员无学历、无执业资格,但又无法分流,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本市人才需求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医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调查,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及医护比分别为:4.15、1.75、1.39及11.00∶0.79[4]。预测各项指标至2015年达到5.21、1.84、2.02、1.0∶1.1,至2020年达到6.26、1.88、2.82、1.0∶1.5。①全科医师: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标准,目前我市仅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至少需要新增3 316名全科医师。②注册护士: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医护比1∶2的标准要求,我市需23 822名注册护士。目前,我市有20万老龄人口需要护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护理人员需求亦逐渐增大,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还需增加护理人员1 500名左右。③各种技师: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检验师、2名特种技师、2~3名药剂师的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新增约2 000名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
3.2 原因分析
3.2.1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无保障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有40.17%的卫生院在职人员月均工资低于1 000元,3.84%的月均工资低于600元。地方财政仅给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工作人员拨款0.4~1.0万元/(人・年),离退休生活无保障,与教育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医学生录取分数高、学制长、学费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
3.2.2 缺乏培训进修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技能培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差、动手能力弱、误诊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等,与二级以上医院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诊疗水平难以得到居民信任。
3.2.3 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目前,乡镇村卫生人员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在户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制度缺失。
3.2.4 缺乏编制和岗位管理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区县(市)基层卫生机构无编制、无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基层单位缺乏用人自,“想要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只能通过招聘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但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
3.2.5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住房无保障,婚姻不理想,子女上学就业难,导致高学历毕业生、执业医师、技术骨干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有的人才也相继向城市医院流动。
3.3 解决对策
各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财政保障、编制管理和职称晋升等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
3.3.1 财政保障政策①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衔接。③对村卫生室采取政府扶持、集体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偿。④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户型公有周转房建设等问题,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无后顾之忧。
3.3.2 编制管理政策①按照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2~14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比例,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事业编制性质核编。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3.3.3 职称管理和对口帮扶政策①制定农村卫生技术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单独设置农村卫生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使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②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达到为基层带教骨干的目的。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三级综合医院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④城市二级以上医院领办或对口帮扶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诊疗水平[5]。
3.3.4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利用现有医药院校,培养高中起点的大专层次人才和开展在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①在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在职临床医生中招生,采用订单定向政府免费培养等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1~2年,学习全科医学课程,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地为全市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②面向社会或直接在现有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在职卫生人员中招生,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特种技师队伍,打牢三级救治网络的网底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检查需求。③快速培养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享受报销学费、提高工资、调整职称等待遇;对通过学习、培训仍不能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实施退出机制,兑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6]。
[参考文献]
[1]谭琼,曹永鹏.医院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4):45-46.
[2]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7):685-688.
[3]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9-12.
[4]黄哲毅,邹宇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0-122.
篇7
聚集多方资源
在整合了四家医疗机构的资源后,人民医院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当属600余名在职职工的安置问题。在县政府出台的政策指导下,原人民医院清退了13名临时工,并按照男职工58岁、女干部53岁和女职工48岁的内退年龄标准,内退48人;妇幼保健院临床医疗部分中,全额拨款的32人留在原单位,差额拨款的39人转至人民医院;而县中医院、卫生进修学校的全部人员均并入人民医院。
通过整合,各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聚集一处,人才队伍更加强大,临床新病种、新项目显著增多。由于常山县卫校也并入了人民医院,在后者的日常工作中因而多了一项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人民医院在规模和硬件设施上得到扩增。“医院增设了5个业务科室,床位由原来的250张增至500张,而实际开放床位达到600张,病床使用率从原来的60%上升到了100%,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尽其用。”陈兆俊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资源的相对集中也给医院带来改革的动力。
整合后,人民医院规范了临床路径,完善了就诊流程,严格控制药占比,并针对近几年患者就医量的快速增长,通过病区的专科细分,合理分诊患者,既提高了医疗服务功能定位的精准度,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使医院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未来医院将分批派遣年轻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请专家来院指导教学,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6年来,医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临床再教育和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人才,也解决了不少患者的疑难杂症。
向中医倾斜发展
常山县中医院在还未并入人民医院前,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当时,医院大约有80张床位,业务总收入不足1500万元,可以说是资不抵债。并入人民医院后,医院所有科室人员均按原科室划入人民医院。”陈兆俊称,人民医院还应县残联和卫生局的委托,托管了常山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成立了康复医院。其中全部科室均为中医科室,为患者提供中医理疗康复等服务。
不仅如此,整合后的人民医院开始拓展各科室的业务范围。其中,中医科室推出了膏方、内病外治、中风偏瘫康复等新业务;外科还成功开展了大皮瓣移植、脊柱前后路创伤手术、全髋置换术,以及腔镜、内窥镜等医疗业务,可谓大踏步发展。
陈兆俊坦言,在科室整合之初,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人选问题着实让医院犯难。为此,人民医院决定,全院中层干部全部采取竞聘上岗制。“无论之前是否为干部,只要符合条件者都可以参与竞聘。”
在整合前的四家医疗机构中,当属人民医院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水平最为突出,人民医院的职工最担心合并带来摩擦。为了平衡中医院职工的利益,让其更有归属感,人民医院特意将原有科室的结构及政策进行调整,并向中医方向倾斜。“人民医院的儿科、感染科、妇科以及中西医结合科,是中医发展的重点科室。整合后,我们要求这四个科室中,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职工必须写中医病例,同等条件下优先派遣中医职工进修。”人民医院这种大力度扶持中医的做法,还体现在了奖励政策中,“中医类的课题和论文奖励与西医相比,是1.5:1的关系。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医科室成功申请到一项省级课题。”
实现一体化管理
2007年底,常山县调整了乡镇卫生院布局。首先采取与行政区域现状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行政管理,合并了5家卫生院,最终保留了15家卫生院,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管理。
其次是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的岗位管理模式,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部分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共同组建服务站,开展双向选择、竞聘上岗,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院长、站长管理责任制和逐级聘用全员绩效工资制,加大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量化及质量控制等管理考核力度。
第三,充分整合和利用原有的医疗软硬件设施,集中财力加强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建设。
不仅如此,常山县还通过与县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并依托其质量管理小组和学科带头人,对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临床带教、现场督导,使城乡医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篇8
旗域医共体是旗、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新型组织与服务实现形式,是以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整合旗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等综合改革,整体提高旗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旗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力争旗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二、试点的基本原则
(一)纵向合作,双向选择。由阿荣旗人民医院牵头旗域内旗乡两级医疗机构组建旗域医共体,民营医疗机构自愿加盟,服务范围覆盖全旗城乡居民。阿荣旗人民医院与拟加盟的成员单位建立纵向合作的医疗服务共合体;我院将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加强学科、人才协作,最大限度把患者留在旗域内诊疗。
(二)稳妥起步,循序渐进。以管理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先在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开展试点,建立旗乡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合作关系,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实现全覆盖;以业务整合为切入点,开展对口帮扶和技术合作,新增的医疗收入按项目核算、合理分成。逐步深化合作,形成紧密型旗域医共体,统一调配人力资源、统一核算医疗服务成本、统一成员单位的绩效考核办法、统一管理和分配医疗收入。
(三)权责廓清,强化监督。理顺医共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体系,科学界定医共体内部管理职能。旗域医共体内各单位原有的机构设置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第一名称不变,增挂“阿荣旗人民医院××分院”牌匾。乡镇卫生院功能不变,继续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室等综合医疗卫生任务,医疗服务之外的收入不纳入旗域医共体核算和分配。各成员单位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变。乡镇卫生院继续享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补助待遇,财政补助资金不纳入旗域医共体的收入分配方案。医疗收入在成员单位之间的分配由阿荣旗人民医院拟定草案,各成员单位达成初步一致意见后,报旗卫健委、财政局批准后实施,并报旗政府备案。
三、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分级诊疗。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连续服务”的原则,一般常见病留在乡镇卫生院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应由阿荣旗人民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乡镇卫生院就地治疗;受乡镇卫生院技术条件所限难以诊治的,应转往阿荣旗人民医院诊治。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转来的病人,人民医院应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入院。人民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在人民医院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乡镇卫生院,人民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病人至乡镇卫生院,指导后续诊治工作。
(二)规范医疗行为。乡村医疗机构门诊推广使用标准处方集、住院服务推广实施临床路径,建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规范基础医疗质量。革新医疗服务流程,强化科室之间和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复检查。采用基于循证医学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创新服务手段,开展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医师多地点执业等手段,形成医生和患者合理流动的局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
(三)实现资源共享。探索旗域医共体为成员单位统一采购药品耗材等。统一旗域医共体内部用药范围,根据实际进一步探索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在旗域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的检验、影像、病理等中心,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旗域医共体为各成员单位提供统一的后勤服务。人民医院要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形成优势互补、集中诊疗、有序就医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旗域内就诊率。
(四)强化信息建设。加快推进旗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旗乡医疗机构的合作。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在旗域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成员单位之间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远程专家门诊等活动。统一建立旗域医共体医疗风险联合防范机制。
(五)完善医保支付。改革医保基金对旗域医共体的支付方式,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旗新农合办要根据历史运行数据,按照现有的资金支出分布结构,适当考虑门诊和住院的人次和费用的合理上涨,以及开展签约服务等因素,安排下一年度试点乡镇医保基金支出的总预算,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提取风险基金后的95%作总预算,并将总预算转换成参合人头费(对应辖区每个参合居民),交由旗域医共体包干,负责承担辖区居民当年门诊和住院服务的直接提供、必要的转诊以及医保补偿方案规定的费用报销。旗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险)的报销也从总预算中支付,结余资金由旗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分配、自主支配。对旗域医共体之外的旗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医保病人,由旗域医共体牵头单位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之结算。
(六)开展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和管理一体化,优化村医队伍,改善村医服务手段,阿荣旗人民医院须加强对村医的管理和技术培训,推广村医签约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和签约转诊,引导旗域居民养成有序就医、履约转诊的习惯,形成逐级转诊制度。试点阶段可实行“软签约”,旗域医共体推出就医绿色通道,吸引居民签约。旗域医共体内阿荣旗人民医院确实无法诊治的疾病,可由阿荣旗人民医院出具转诊单向旗外转诊。
人民医院要通过考察选择若干家旗外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谈判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转出病人相对集中送往合作医院,按照本地医保补偿方案与之定期结算基金支付部分的费用。定期评估合作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费用和病人满意度等情况,必要时另选合作医院。
(七)严格考核监管。对旗域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后,医保经办机构继续履行并加强相应职责:按照全省统一的政策框架,拟定补偿方案,报旗政府批准后实施;强化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继续做好经办服务工作。转变部分职能和管理方式:按季度预拨部分资金至旗域医共体;考核旗域医共体临床路径执行率、病人实际补偿比、旗外转诊率等,并与医保资金年终结算挂钩;帮助旗域医共体做好体外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旗外住院病例有关情况的调查核实。
(八)完善组织架构。旗域医共体要成立医共体理事会,作为医共体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医共体所属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明确各成员单位权利义务,明确管理措施和合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达到运行有序、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主要配套措施
(一)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依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扶持实力较强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力争到2021年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技术骨干,经过考核遴选,可定期安排到人民医院工作学习。人民医院要通过定期委派骨干医生到基层成员单位坐诊、巡诊、驻点、定点帮扶等方式,提高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
(三)扶持中心卫生院发展特色专科、安排人民医院专家及团队领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具体科室。特色专科可以与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投入人力技术和设备,收益共享。人民医院领办(或托管)中心卫生院或其部分科室。特色专科诊疗项目的价格由有关科室按服务时间、次数等方面制定。
(四)大力推进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依托有资质的全科医生或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若干个全科医生(或乡村医生)服务团队,采取签约服务模式,为辖区内所有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全科医疗服务。落实包保责任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化服务和家庭医生负责制。
五、试点的组织实施
(一)试点范围
首批试点采取(1+3)模式:阿荣旗人民医院与太平庄、六合镇、三岔河三家中心卫生院组建阿荣旗旗域医疗服务共同体,采取领办或托管乡镇卫生院专科科室的方式探索实行专科联体模式。机制完善后扩大范围。旗内民营医疗机构可与旗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进行谈判,自愿选择加入。
(二)试点步骤
第一阶段:试点筹备(2020年1月)。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文稿经旗政府、旗卫健委等有关部门会审后(实行)由旗政府发文。
第二阶段:试点实施(2020年2月一2020年12月)。启动运行“旗域医共体”试点。旗卫健委、人民医院等相关单位定期组织人员对试点医共体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第三阶段:试点经验总结(2021年2月)。委托第三方对试点工作过程与成效进行系统总结评估。
六、工作要求
篇9
一、“医疗联合体”组建及试运行效果
2014年1月1日起,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宜秀区共同组建的首个“医疗联合体”在安庆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领航“医联体”的运行,实行“一院三区”的发展规划。运行之初,医院对作为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区的第八人民医院房屋进行改扩建,床位由62张增加到152张,病房设施配备一新,住院环境焕然一新。近两年以来,医联体实行了统一的政策、人事和财务制度;院区之间通过信息传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了医生、护士工作站及PACS临床图像调阅等系统。在“医联体”内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共享,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了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推动了三级医院带动二级医院更快更好地发展,目前,东区分院每天住院病人比同期增长了4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双向转诊也进一步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医保政策分层级实施,内部转诊免收二次起付线费用,也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医联体”内人力资源整合
1.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调整卫生资源布局的迫切要求。目前的医疗市场,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专家云集,小医院人才匮乏。在区域内组建医疗联合体,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涌向三级甲等医院。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目前医联体运行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说到底也就是人才优化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宜秀区医疗联合体从组建到运行近两年,同样发现,只有建立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深度融合,加速医务人员的相互交流,彼此间业务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的差别才能逐步缩小,而成功实现在医联体内人才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是一条捷径。因此,医联体模式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重要参考方向。
2.人力资源的整合,必须以改进“医联体”内基层医院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利用三甲医院相对的经济实力,帮助改良基层医院硬件设施的配置,三甲医院一方面在提高自身硬件条件的同时,改善基层医院简陋的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解决医院网络化建设需求,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使得基层医院的硬件条件能够支撑医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医院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提高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的质量是重点,着力提高基层医院的业务水平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纵向流动,减轻三级医院的负担,实现医疗体内医院的协调共进。
3.在医联体内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管理。要实现三级医院带动二级医院共同发展,这就要求首先要从管理入手,在目标上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同等化和文化的一体化。通过两年来的医联体建设,医院在“医联体”内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政策、人事和财务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实现一体化管理。由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来说,在管理归属、管理制度、管理政策及组织架构上存在着不完善性,职工对组织有着过度的依赖性,对统一管理信任度和安全感缺乏。这就必将影响到二级医院的职工对一体化管理缺乏认同感。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构建一种强有力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派驻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医疗、护理及医院感染管理干部,直接深入基层医院,提高新院区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和岗位轮训制度。通过集中或定期安排二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医院进行岗位培训,对口安排到业务科室进行学习、实践;基层管理人员则被上派到本部学习管理理念,在管理模式与流程上与本部接轨,从而实现医联体内的“同质化”。
4.创造条件,促进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启动“医联体”建设,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双方在管理、医疗、教学、科研、人才、服务等方面搭建了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三级医院利用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势,组织多个科室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不定期深入 “医联体”内部的二级医院,定期开展坐诊、查房、讲课和技术指导。这样,三级医院的专家一方面支援了基层,服务了基层,为基层解决医疗服务上的疑难病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指导带动基层,把经验和技术带到基层,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通过岗位轮训制度,为二级医院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二级医院职工走进三级医院,学诊疗,看管理,将三级医院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回基层。安庆市一院集中半年时间对二级医院干部职工进行规范化培训,包括管理、业务及医院信息化工作站流程等。同时,根据二级医院的发展实际,逐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优势学科带动医疗体内二级医院的发展。这种“医联体”内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结合“医联体”内患者的双向转诊,实现了医疗人才合理流动和配置,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优质整合,提高了“医联体”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实实在在地为患者服务。
5.加大人力资源投入,统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根据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制订进人用人计划。统一人员招聘、统一岗位管理和按岗公开竞聘、统一薪酬待遇和考核奖惩政策。对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采取统一公开招聘的办法,严格标准及条件,择优选拔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招聘计划范围内,有计划、分批次作好人才招聘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储备。通过“医联体”内多点执业的优势,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多给人才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实行量才使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10
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更早一些公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更明确提出,“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听到这个消息,阮德章十分高兴,他希望这一次有机会圆自己的“诊所梦”。
按照上述《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同时,文件提出明确考核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完善分级诊疗需要借助市场力量,与其处处限制医生行为,不如让他们去自由执业开诊所,同时逐渐赋予诊所医保定点资格,这才能实现“首诊在基层”的目标。
分级诊疗思路在中国已提出多年,政府意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然而,因为长期的医疗资源错配,使现实中诊所供给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弱化,分级枢纽失灵。同时,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张,对基层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人们无论“大病”“小病”仍直奔大医院,看病难的矛盾愈发突出。
如今,新的目标已提出,要想打破分级诊疗怪圈,需破除区域卫生规划、医生执业限制、医保定点资格授予等种种政策障碍。 难获批的诊所
2012年,阮德章动了开一家普通外科诊所的念头,但他前往当时的如皋市卫生局咨询时,被告知因没有规划而无法开办。他没有死心,按照当地规定提交材料,开始“”。
阮德章的申请迟迟没有得到回音,在他的一再催促下,卫生局正式回复,根据《如皋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该市“不再重复增设普通个体诊所,对现有的个体诊所加强管理和完善;鼓励发展填补市内空白的特色专科诊所”。
上述规划还提到,“城市500米直径范围内不得重复设置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基于这些原则,如皋市卫生局曾公开回应,本地医疗资源趋于饱和。
无奈之下,阮德章只好提出办理特色诊所申请,如皋市卫生局受理后,要求他补充材料,包括“有关机构鉴定或认定的,能够治疗骨关节炎、脉管炎、淋巴管漏、面肌痉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疑难病技能的证明材料”。在阮德章看来,市卫生局对“特色专科诊所”界定模糊,因此他无法找到合适的机构来出具相关鉴定,诊所的审批也就此搁置。
较真的阮德章开始与卫生局对簿公堂,卫生局未在规定时间内处理他的诊所办理申请,控告政府部门在“特色诊所”审批申请中不作为。最终,法院虽然认定卫生局确实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处理相关事务,但又判决卫生局的审批决议合理。
“我早年的同学在江苏、上海一带的三甲医院,不少都作到了院长和科室主任。没想到,我为了办个诊所就折腾好几年。”阮德章说。
除了区域卫生规划,阮德章发现办一个诊所,还要突破重重关卡。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开办诊所需要“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后,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但江苏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并“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开业考试”。
如皋卫生部门认为,阮德章曾担任外科医生的尘洁医院只是一级医院,虽然他的内科、外科的从业经历都超过五年,仍不符合规定。
阮德章则认为,国家只设立了《执业医师证书》和执业五年的要求,江苏省开业考试的规定并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开业考试一年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会延误一年时间, 管制惹的祸
阮德章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了解越来越多,不少希望开诊所的医生都联系他,咨询意见,寻求帮助。
中国目前的医疗机构管制主要体现在人员的资质和机构牌照两方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医生选择个人开业,形成中国最早的个人诊所。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逐步建立执业医师制度,获得《医师执业证》成为行医的基本条件。同期,《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设置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牌照管制开始趋严。很多地方几乎都通过设立额外条件,严控诊所牌照发放,并将其写入区域医疗设置规划。
此外,对申请者执业年限、职称等级等方面限制也不少。一些地方规定,医生想开诊所,需要在三甲医院工作十年以上。
广东珠海的医生许伟明,为了给自己的诊所一个合法资格,跟政府磨了近十年才如愿。
在这样的管制政策之下,中国的私人诊所发展被抑制。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私人诊所数量为13.7万家,之后下降,到2005年,才恢复到13.3万家。卫生部门甚至不再对私人诊所数量进行单独统计,而是将私人诊所与厂矿、学校的医务室、卫生所等医疗机构合并计算。
随着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企业和学校下属的医疗机构也大量被合并或者取消。在21世纪的开头十年里,这两类机构减少了7.1万家,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以江苏如皋为例,1990年,当地个体诊所开业为131家,企事业单位卫生所84家。到2012年,个人诊所和企事业单位诊所下降56家,截至2014年,稍反弹至60家。
由于供给不足,诊所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的作用被严重遏制。2015年4月,全国19.1万家诊所提供的服务量,不到当月全国医疗服务总量的8%。
与很多地方一样,如皋市也确立了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以达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要求。但是,当地规划一方面提出500米之内不得重复设置同类别的医疗机构,限制基层医疗发展;一方面又提出“可增加床位2000张”,做大做强公立医院。
《财经》记者接触的一些希望开诊所医生都遇到了共同的情况:对于开办诊所的申请,卫生部门答复几乎全部都是“暂时没有规划”。
严格的管制无法完全压制医疗市场对于个人诊所的需求。郑静晨(化名)原在一家二级公立医院任职,2000年前后,他走出体制,辗转多家民营医院任职。再后来,他试图申办自己的个人诊所,最终未获批准,只能在自己家里开了一家“黑诊所”,等待着有一天能取得“合法”身份。
为了规避风险,他通过关系,把自己的诊所挂靠在社区服务中心下面。十年来,郑静晨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诊所,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他心存侥幸,“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一些,不让患者出安全事故,应该没事”。 基层医疗分化
限制诊所的同时,中国的各级政府寄望亲自举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分级诊疗。中国目前已具备了一套“分级诊疗体系”,比如,在城市有“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体系,农村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体系。
截至2015年4月,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达到72.8万家(不含诊所)。然而,现有的分级诊疗体系呈现分化趋势,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做大做强,而另一些则面临不断萎缩的窘境,分级诊疗枢纽由此失灵。
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人口聚集带来医疗需求增长,一些乡镇卫生所和社区服务中心并不满足于提供全科服务,规模不断扩张。2012年前后,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结果逐渐出炉时,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的部分乡镇医院晋升三级医院。
按照中国的医院分级标准,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一般只能评为一级,其职责是提供预防等公卫服务,并针对社区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管理,并对疑难重症患者转诊。
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也在分化。湖南浏阳市一家乡镇卫生院院长高洁指出,有的乡镇卫生院收入达到千万元级,逐渐向县级医院看齐;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只有上百万元收入。
由此,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弱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58.4亿人次,其中医院20.4亿人次,占比为3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1亿人次,占比为61.8%。而到了2014年,前11个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就达67.7亿人次,医院占比上升至38.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降至57.9%。
中国大医院同时提供普通门急诊服务和住院医疗服务,凭借着医疗资源优势,在医疗市场上切走的份额越来越大,患者本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接受普通门急诊服务,却纷纷涌入大医院。
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设置,简单手术本是其业务范围,但在现实中,许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手术可做。
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数量在2010年前后达到4111万人次的高峰,此后慢慢下滑。到2014年,前11个月基层医疗机构的入院人数只有3528.1万人,这意味着一些简单的手术已经被放弃,患者涌入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医疗成本和患者支出走高不可避免。 分级诊疗梗阻
欧美发达国家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制度设计和国际经验,早被国内官员和学者熟知。
英国的分级诊疗主要依赖于自由执业的全科医生诊所。政府向全科医生购买服务,全科医生组织承担大部分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因此,全科医生不仅是医疗体系的守门人,还决定卫生资金的流向和患者的就医选择。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曾经指出,英国90%的门诊由全科医生承担;而且,由于大部分患者根本不需要转诊,因此英国只有约20%的患者会流向医院。
香港的情况也基本类似。2007年,香港医管局下设的公立医院和公立诊所,支撑着91%的住院患者、29%的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私立医疗服务体系支撑着9%的住院患者、72%的门诊服务。香港地区的初级诊疗服务主要是由充分竞争的私立诊所提供的。
因此,朱恒鹏一直主张,中国应该解放医生,鼓励医生开办诊所,建立竞争性社区诊疗守门人制度,完善社区首诊。
不过现实则是,以自由执业为基础的个人诊所长期被抑制,无法接起分级诊疗重任。政府还不得不寄望于过去建立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探索建立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把更多患者留在基层。
然而,这一愿望落地的一个主要障碍来自于医保支付系统的缺陷。
为了控制费用,医保付费本来应该是适当偏向于成本更低、收费更低的医疗服务机构,引导患者留在基层。然而,中国医保体系中缺乏针对诊所的制度设计,单纯的诊金模式使诊所承受市场压力:定价太高,患者难以承受;定价太低,意味着要跟公立医疗机构一样依赖检查和药品赚取收入,同样令患者却步。
篇11
(一)确保“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按目标推进
区县卫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区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区县级医院,通过与北京城区三甲医院以“结对子”的形式形成若干家市级医院帮扶一家区县医院的格局,以此提高区县医疗水平,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四五年的时间。
(二)在“医联体”框架下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
以最具代表性的平谷区为例,平谷区地处北京远郊,区域内大部分处于山区,与市级医院“结对子”前平谷区医院服务能力较弱,大部分在区医院诊治病情较重的病人都要转院,后来通过与安贞、同仁、妇产等市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对口支持,经过几年时间的支持,现在平谷区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心脏支架和脑瘤手术,医院已发展成为平谷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大多数病症都能留在区域内治疗,这就使平谷区到北京市区就诊的患者大幅减少。2013年,平谷区医院的病人转出率为11%,医院的水平提高也有力地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提升。平谷区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整个的区域内医疗机构联接成网络,网络以视频作为联接途径,平谷区医院与上述4家医院通过视频完成联合门诊。北京市朝阳区地处城区,区别于平谷区的是朝阳区内有多家三级医院。朝阳区结合自身特点摸索出一条以三级医院为网络核心的模式。朝阳医院做为朝阳区中部的网络医院核心,朝阳医院“牵手”辖区内共10家医院,包括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医疗网络,使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实现紧密连接,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定时到社区医院出门诊,到二级医院兼职做主任、副主任,定期定点查房,定点看病人。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直接可以挂到大医院的专家号,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就可以转到大医院,病人到社区后首先经过社区医生的初筛,这就避免了病人的盲目流动,这个设计就是要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有形有神”地进行互动,基层的病人可以转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一些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转到相适宜的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和恢复治疗。
(三)将“医联体”工作与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
通过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患者有序就医,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增加床位,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医疗机构间功能的紧密衔接,形成医疗联合体,畅通转诊通道,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床位和医疗技术在不同的疾病方面的诊断质量上都能够达到最优的配置。缓解三级医院压床问题,朝阳医院和平谷区医院是医联体的代表。今年的计划是在北京的城六区,每个区建设两个医疗联合体,十个郊区县,每个郊区县建设一个医联体。将来的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也要纳入到医联体中。
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的措施
目前北京市医疗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细化优化的空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在行政审批方面差异性比较大。北京市现有134家二级医院,80家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中大多数为公立医院,三级医院全部为公立医院。
(一)康复、护理院应大力鼓励
目前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以及临终关怀的护理院没有有机的规划衔接,综合医院在整个医疗机构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大。北京康复中心现有床位600张,处康复医院床位800张,小汤山医院床位450张。据统计,占北京市居民死亡率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以往的规划偏重于治疗,对于康复和护理资源投入不足,全市护理院床位仅400多张,从现行治疗疾病的资源来看,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空床率较高,使用率较低。全市范围内一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仅67%,郊区的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5%,城区二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82%,三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2%。在医疗机构总数中,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所占比例最多,三级综合医院比例最低,呈现金字塔状,但目前收治病人情况呈现倒金字塔状,这就给病人在就医上带来不便。在下一步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医院的合理分布、合理使用,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设置和规划。未来计划每一个区都要安排一家医院做为康复医院,还要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护理院发展。
(二)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分布要考虑就医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规模要控制。北京市政府在全市医疗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五环路以内对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控制,核定床位增加不再批复,公立医院如果无规划地发展对基层医疗机构起到了排挤的作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如果基层被淘空,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全部由大医院来解决,那么医疗服务就要崩溃。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大医院就能解决人民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多数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在基层解决,下一步将着力将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今年要出台关于康复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要求,从更合理的布局和更方便解决病人就医需求进行规划。
(三)社会资本进入的空间得到支持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医疗市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3735家,占全市总量的37.47%,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总床位数约为11万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占比达17.15%,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量约为2.2亿人次,诊疗人次数占比达11.42%。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我们迫切希望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妇产科、儿科或者康复院建设上来,在规划中我们为康复院、护理院留出的空间是每千人0.5张床,现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约2164万,总计约需10000张床位,北京现有护理院床位400多张,康复院床位1800多张。单独放开二胎政策后,每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三万至四万新生儿,下一步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床位建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市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开设儿科,儿科一定要开设病房。对于妇产医院,一是鼓励新建医院,二是在现有的结构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扩大妇产科床位。“十”中有关精简下放审批内容的精神,我们将贯彻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审批上。关于行政审批,下一步将做到审批的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时限统一,将医疗机构审批权力下放到区县。以往规定中社会资本只能建设专科医院,中外合资的中方必须控股等规定为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行业设立了重重障碍,将来这一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善,政府将在政策环境上为社会资本创造条件。
四、紧随国家战略发展步伐
带动京畿医疗事业协同发展今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就要求以往我们按照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医疗发展规划要有序扩大,对现有医疗布局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改革在深化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内涵。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2.2亿人次,其中约有8000万人次为外地患者进京求医,这一现象在知名医院的知名科室尤为突出,这些医院的重点科室的门诊患者中有70%~80%来自外埠,外埠住院病人达到90%,患者主要来自华北地区,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居多。通盘考虑京津冀21万平方公里,1.7亿人口,协同发展就是要帮助河北省提高医疗水平,如何根据当地人民群众需求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篇12
一是在急症救治上提升服务效率。着力推行“县乡急救一体化管理”,在县卫生计生局支持下,我院将乡镇4台救护车纳入120急救体系管理,将急救触角延伸到东河等4个乡镇,缩短院前急救时间30分钟。二是专家把关,提升诊疗权威度。儿科、感染科、放射科、骨伤骨病科分别聘请佳一附院、佳中医院权威专家常年坐诊,肿瘤科与佳市肿瘤医院合作每周一出诊,与省、市三甲医院合作开展腔镜胆切术、关节置换术、甲状腺癌、乳腺癌、膀胱癌、胆管癌、声带息肉、白内障复明等,2014年首诊小儿早期白血病1例,外聘专家手术289例,减轻患者负担86.7万元,让百姓不出县就可得到省、市权威专家诊疗,实现少花钱、看好病的愿望。三是改善诊疗设施,提升检查结果互认度。新增深圳安科0.3T核磁共振,西门子螺旋双排CT、西门子S-1000彩超、西斯美康800全自动生化仪、法国ABS五分类血球仪、迪瑞尿沉渣、尿分析一体机,广州中山时间分辨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我院首诊检查结果与佳市各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百姓检查检验低价、准确的愿望。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与北京301、协和30多家医院进行远程会诊,让患者不出县实现与权威专家面对面交流,明确病情、检查项目、诊疗方案,现已会诊26例,为百姓得到全国权威专家诊疗提供更加便捷、合理、规范的诊疗路径。2015年总门诊量5万人次;住院量8377人次;平均住院日为9.5天;病床使用率80%;手术1026例。
二、优化服务流程,增强百姓就医“舒心”感受
一是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台。免费为行动不便者提供陪诊、陪检服务;免费提供纯净水;免费提供平车、轮椅等方便病人就诊;全院门诊、护士站免费测血压免费诊脉,增强陪护、患者家属自我管理健康体验。二是全院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感动服务您来评”主题活动,把服务评价权交给群众,通过互动沟通,让百姓感受就医舒心、满意。三是简化流程,新建阳光服务大厅。在外科楼一楼开设新农合、医保、低保、优抚、毒麻药管理阳光服务大厅,将入院与出院管理分开,为医保、新农合、低保患者提供一站式报销服务,既减少非医疗时间,又让患者“足不出厅”便可出院即时结算。四是环境整洁、温暖如家。我院卫生清扫,采取服务外包社会化服务方式,针对清扫人员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增设洗地机、扫地机、吸尘器、清扫车,做到窗明几净,地无尘土、垃圾等,卫生间、病房、洗手盆卫生洁净无异味。针对患者反映门诊一楼、透析室病房冷的问题,新铺地热、安装热风幕,更换门窗封边条,实现病房温暖如春。
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患者从入院导诊陪同,住院医患沟通、护患交流、出院报销等各服务流程简便、快速、顺畅,百姓就医感受明显好转,满意度明显提升。
篇13
1各医院对不同常见并发症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各类医院对于卧床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已经有了相应的关注,但是,通过深入沟通访谈我们发现,对于常见的几类并发症,医院的关注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①压疮是备受关注的常见并发症在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四种常见并发症中,以压疮的受关注度最为明显,并且,已经有很多医院制定和践行了良好的处理措施,比如制定常规护理流程,建立有序的工作制度,把该病纳入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等,通过这些很大程度的为患者减轻了病痛带来的痛苦。不同的医院采取的措施各有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有的医院建立了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规范了难免性压疮和压疮的上报流程。并且制定了压疮的诊疗以及护理规范”;在访谈中,管理人员指出“压疮如果是院内发生的,就定为不良事件,按照流程来上报、分析和讨论”;另外如医院护理部牵头建立压疮的管理组织,制定压疮管理的实施方案。②DVT越来越受到关注DVT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已经有个别医院管理者意识到了DVT早期预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要性,,并建立了多学科合作的DVT防治小组,并制定了多层面的预防和处理流程,但是,从医疗行业整体来看,医疗部门对于DVT的关注甚少,偶尔能做到的也就是知识培训和开会时强调加强基础护理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把他应用到医院护理实际工作中。比如在采访中,有的医院工作人员提到:由于DVT需要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工程,他在牵涉护理行为的同时,还和医疗等方面密切相关,因而造成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关注不力。③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受关注程度低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在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疾病感染方面,只有大部分的三级医院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流程。比如他们有的成了危重症小组,专门用来检测和控制危重患者的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情况;有的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制定、培训、落实、控制到反馈,再完善这样的一个完整流程;另外还有一些医院时对于危重症患者在这两种并发疾病的方面给予严格的关注和护理。与三级医院详细,一二级医院在这两种疾病的管理方面就显得甚为匮乏和不足,并在原因分析中指出,由于这两种病症都是需要由医生出具诊断书才得以确定,而护士仅仅是执行医生的医嘱,所以在并发症护理方面,只有医生要求过的,才能够给予关注和处理。
2不同级别医院在常见并发症管理水平上差距大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级别医院在这房间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水平上差异巨大。通常,三级医院会在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几次沪上,根据相关的指导说明,再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还能够保持随时及时的更新。相比较而言,一、二级医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则要差很多,在这方面的管理基础非常产,很多一级医院对并发症的管理仅仅做到了最基本的基础护理和具体操作技术方面,他们的制作流程和制度往往来源于上级医院,把上级医院的文件直接拿来学习,而这样未必适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了使用中俄低效;同时,在培训提升方面,也仅仅只有个别护理骨干人员才能有机会参加,且次数很少,大大制约了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能力。
3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受关注程度存在差距
对于卧床常见的并发症压疮、DVT等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目前,由于受限于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等因素,很多医院护理工作者在这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还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提出呼吁,各类医院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和流程,护士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在并发症的护理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把相关的制度和流程、措施等践行到实际工作中。
4护理管理者对常见并发症的认知态度影响并发症的受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医院对卧床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压疮和DVT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1.在压疮方面,由于该病情的发生风险极高,且病情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好坏有着必然的直接关系,目前多数医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极采用了品管圈,PDCA循环等科学管理手段,在管理体系中详细包含了风险评估、护理常规、不良事件上报、专科会诊等方面。2.在DVT方面,由于其危害性极大,万一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动脉栓塞导致死亡,所以,DVT已经日益受到各类医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3.对于另外两种并发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医院及各类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度普遍较低。笔者在此呼吁相关人士和各级医院,今后尽可能的在这两种并发症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严格管道护理、呼吸功能锻炼等方发,有效的为这两种病症的控制和减弱贡献自己的力量。
5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管理现状分析,深刻揭示了目前我们各类医院在各类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化,以及对于不同并发症的关注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上发现,目前在护理管理水平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非常不完善,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和落实各级医院的指导性护理规范,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从总体上提高对于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小妹,肖明朝,赵庆华,丁福,王迎春.重庆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护理人员能力及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