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远程控制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控制各种资源的消耗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分布在各个环节中,其中人力和物力的资源消耗,占成本构成的比重较大,一般对成本高低具有很大影响。所以,要注意控制各项消耗定额,坚持工艺操作规程,及时解决因安排不当而导致定额偏紧的问题。不断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消耗降低产品成本。
1.3控制生产技术、经营过程
各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包括着自己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发生的各种费用,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对成本的影响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成本控制。例如:对直接生产过程,应严格执行定额,防止偏离定额而造成的浪费,所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应作为控制的重点;对生产准备过程,应在时间上衔接紧密,做到既保证生产进行又节约人力,物力的消耗。
2成本控制的原则
(1)经济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中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经济原则还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具有灵活性。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是指大型企业和小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中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控制方法和奖金形式都应当有区别。例如,新建企业的管理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营业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是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
(3)全员参加原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都应在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成本控制对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成本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为了调动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②鼓励参与制定标准。③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常会导致不满,而了解实情会激发员工的士气。④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⑤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在分析成本不利差异,应始终记住其根本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寻找“罪犯”。
(4)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成本控制对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是:①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控制。各级人员对于成本控制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②具有完成成本目的的决心和信心。管理当局必须认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限额必须而且可以完成。成本控制的成败,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败。③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实施成本控制,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容易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惟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④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3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方法
3.1按组织层次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1)制定纵向成本控制标准。把成本计划及降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采取的方法就是财务人员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测算工作,最后把目标成本定下来,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企业现在真正以效益为中心,使职工真正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加强了成本意识。
(2)制定横向成本控制标准。在制定纵向成本控制标准占分解指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把成本管理的责任、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①生产部门全面掌握生产情况和物质条件,熟悉各职能部门生产运营能力及其利用程度,负责编制并落实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组织均衡生产,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努力缩短生产周期。
②供销部门负责制定原材料供应计划,合理组织原材料的采购运输,防止停工待料,避免材料积压,降低材料消耗。
③财务部门是实际成本控制的综合部门,要在编制并落实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基础上,经常对成本控制标准进行计划、监督和考核,使成本控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企业真正增收节支。
3.2按经济内容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1)制定产品设计、试制过程的控制标准。在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机器设备、原材料使用、人力安排、动力消耗等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制定材料成本的控制。原材料成本一般占产品成本的较大比重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之一。
(3)制定工资产成本控制标准。劳动人事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工时定额,在出勤率、工资、奖金、津贴等的核算、统计与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标准,奖勤罚懒,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工资与效益挂钩。
(4)制定产品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数量既影响班组工序衔接与平衡,又影响工作效率,所以要合理分配以提高产品质量。
4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注意事项
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方法与标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每年的物价指数、主要原材料的价格状况及对企业的影响,以物价指数为基本依据,对成本控制标准及时进行修订、调整。
(2)企业经营计划部门根据状况进行预测并投产后,每年6月初和12月会同财务部门对成本标准进行考查后,若有新的能力完成建设项目,就由有关计划、财务部门核定该标准。
篇2
多站远程无线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作为中心控制站,用多个信号源作为下位机,通过无线模块进行数据通信的。系统中的上位机作为数据接收和数据处理的中心站,当下位机实时采集到上位机发送的数据后,便可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向上位机回送数据。
上位机无线通讯接口使用串行端口与无线数传模块相连,数字信号通过天线调制后送到下位机的一台外置无线模块,然后通过串口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串行通讯控件
利用VB开发通信程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VB本身提供的控件(CONTRALS),另一种是利用WINDOWSAPI应用程序接口。在实际应用中,用VB控件实现通讯的方法比调用SDK的API动态连接库的方法更加方便和快捷,而且可以用较少的代码实现相同的功能,这就是用VB控件实现通讯的优点所在,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利用VB控件实现无线通讯的方法。
VB控件工具箱中提供了一个使用非常方便的串行通讯控件MSComm,它提供了使用RS-232串行通讯上层开发的所有细则。通过它完成串行通讯既可以使用查询方式,又可以使用事件驱动方式。控件的一些重要属性及其说明如表1所列。
表1MSComm控件的属性说明
属性设定值说明
ComPort1串口号,如果串口1已所用,改用串口2
InBufferSize1024接收缓冲区大小
InputLen0从接收缓冲区读取的字节数,0表示全部读取
InputMode1接收数据的类型,0表示文本类型,1表示二进制类型
OutBufferSize1024发送缓冲区大小
RThreshold1设定接收几个字符时触发OnComm事件,0表示不产生事件,1表示每接收一个字符就产生一事件
SThreshold0设定在触发OnComm事件前,发送缓冲区所允许的最少的字符数,0表示发数据时不产生事件,1表示当发送缓冲区空时产生OnComm事件
Settings1200,n,8,1串口的参数设置,依次为波特率、奇偶校验(n-无校验,e-偶校验,o-奇校验)、数据位数、停止位数
3应用实例
本系统的通讯网络并非点对点的通讯,而是采用一点对多点的广播式通讯方式。由于无线通讯可能会有空间的噪声干扰,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抗干扰措施。首先是身份识别码,因为给下位机编码可以保证网络通讯的有序性,因此,每个站都应有身份码。其次是包头识别码,由于在发送了传输命令之后,下位机开始以打包的形式传输数据,因而每一包都有一个包头和包尾识别码,假如识别码有误,则表明该次传输为不正常数据。因此,应使用1200波特率、无奇偶校验位、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的较稳定状态。
上位机向下位机发送的参数有站号、状态(开机、关机)、频率、重复周期、脉宽、天线转速、天线扫描方式、天线状态、天线角度等。发送命令有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两种。自动方式是由定时器自动完成的。为了及时知道分站的状态和运行情况,还应设计定时查询和即时查询。
在无线通讯过程中,除了规定合理的协议之外,为了保证通讯的正确性,在数据发送时还应适当地增加延时,特别是当速度较慢的计算机向速度较快的计算机发送数据时,更应适当增加延时。
由于该项目的软件源代码较长,故只给出和串口通讯有关的程序片段供大家参考。笔者在工作中实践了三种通讯方式,即查询方式、事件驱动方式、事件驱动转查询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其中查询方式具有方便可靠的特点,可利用协议或设定时钟来进入和退出查询状态,但它不是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事件触发方式对于定长通讯非常有效,但其定长通讯在有些场合不适用;而事件驱动转查询方式既有事件驱动的特点又有转查询方式的特点,可以说是汇集了前二者之长,故可有效利用资源。下面着重介绍事件驱动转查询方式。
由于在通讯中,RTS电平可置高或置低,如果用事件驱动,计算机就会进入中断,资源就没有有效利用,所以在程序中添加了一个接收函数。为了保证程序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可以运用设置身份码等方法来保证各个子站互不干扰,具体实现过程的主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除以上处理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效率。
(1)设置身份码和目的地址
每个数传模块均有表示其唯一身份的身份码,身份码长为两个字节共十六位。第一字节表示组码,第二字节表示组内识别码,身份码可用D7HF5HXXHYYH设置,可设置于模块内的EEROM中,掉电后不丢失。在数据传送前,应设置目的地址,以便确定由哪个来接收数据。采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干扰。
(2)使用动态数组
接收字节数据时,必须使用动态数组。一个动态数组被声明后,可以利用Input属性将串行端口输入缓冲区内的数据指定到该动态数组中。被接收到的数据的实际大小必须利用Lbound及Ubound才能取得最大及最小索引值,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程序将内部的值一一显示出来。另外,利用最大和最小索引值还可以判断是否为一次成功接收。
(3)最优化TimeDelay
在每次传输指令后,一定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可能从串行端口的输入缓冲区中取得信号源传回的数据,这个时间有多久是项目的关键,太长了效率太低,太短了,数据有可能接收不全,所以有必要进行最佳化测试。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DeclareFunctionGetTickCountLib″ker-nel32″()AsLong
DimBuf$
DimT1&T2&
Comm1.Output=Trim(Ucase(txtsend..Text))&vbcr
T1=GetTickCount()
Do
Buf=Buf&Comm1.Input
LoopUnitlInstr(1,Buf,vbCr)>0
T2=GetTickCount()
LblTime.Caption=CStr(T2-T1)&“ms”
该程序中使用GetTickCount来取得系统自开机后每千分之一秒更新的Tick值,在接收的前后加上取Tick值的叙述,自然就可以得到传输的时间了。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传输单个数据的时间为100ms,10个群组的时间约为500ms。
(4)增加程序的效率
利用下面的程序可在无线通讯受到干扰或对方设备电源没有打开等原因造成对方数据不能上传时,避免程序一直在等待。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还没等到规定的字节数时就跳出循环,并出现一个重新发送对话框。此时如果还是不对,就弹出一个对话框“请检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PublicSubReceiveData()
′OnErrorResumeNext
Dimstart,dendAsInteger
Dimbyin()AsByte
Dimbyindata(11)AsByte
DimI%buf$
′根据事件分发处理
DoWhilefrmMSCommDemo.MSComm1.CommEvent=2
ExitDo
Loop
Timedelay850′适当延时
byin=frmMSCommDemo.MSComm1.Input
′接收串行端口内的数据至动态数组中
dend=UBound(byin)′得到最大值
start=LBound(byin)′得到最小值
Ifdend<5Then
MsgBoxRadarNoOut&“信号源出现系统
故障,请求检修!”vbOKOnly
ExitSub
EndIf
′接收串行端口内的数据至动态数组中
′ReDimPreservebyin(11)AsByte
Ifbyindata(0)=&H55Andbyindata(1)=&HAA
Then′包头正确,接收到包头进行数据处理
.
.
.
Endsub
′延时程序
SubTimedelay(TTAsLong)
DimtAsLong′声明一个长整数,记录计数值
t=GetTickCount()′取得系统计数值
Do′开始循环
DoEvents
IfGetTickCount-t<0Thent=GetTick-Count′归零
LoopUntilGetTickCount-t>=TT′计算延迟是否到达
EndSub
4结论
根据本系统的研制经验,利用MSCOMM控件开发无线通信要把握好以下三条:
篇3
PC机与多台单片机构成小型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已在工业控制、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类应用系统中,PC机多作为上位机通过直接查询来控制各从机。由于PC机本身还要进行动态数据显示、数据库实时录入、越限报警、报表打印等任务,因此,当从机数目过多时,上位机频繁地响应从机的中断,并在一定时间内等待和接收数据这极大地影响了PC机的工作效率。为了提高上位机的工作效率,笔者在PC机与各个智能模块间增加了一块用AT89C51作为微控制器的通信控制卡。整个系统构成一个3级分级控制系统,通信控制卡位于中间层,它是系统控制、管理的中枢。
2通信控制卡硬件电路
在本系统中,通信控制卡采用查询方式对下位机的各智能模块进行查询,该智能模块由AT89C51控制的电量、温度、液位、开关量采集板构成,它们分别可独立完成各自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任务。当处于被查询状态时,系统可采用中断方式与通信卡进行通信。通信卡依次为人机完成各种数据处理任务提供各种数据和控制命令,然后把它们统一打包上传给上位机,从而使上位机可以对其进行显示、加工和处理,并形成各种报表。
该系统的硬件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卡的核心芯片是AT89C51,它利用本身自带的串口与各智能模块间通过多机通信方式3进行总线式多机通信。为了同时能与PC进行通信,另一端通过8251A的扩展串口与PC相连。即要求8251A芯片的接收数据线RXD(脚3)及发送数据线TXD(脚19)通过MAX232与PC相连这是因为电平转换器8251A的输入、输出均为TTL电平,而通过电平转换器可将TTL电平转换成RS232C标准电平以便与PC进行通信。
8251A芯片的时钟输入线CLK可为其提供定时信号。在异步方式时,CLK的频率至少应大于8251A内接收器或发送器输入频率的4.5倍。其引脚RXC(脚25)为接收器时钟,它的作用是控制字符的发送速率,其时钟可使用8253产生的合适时钟频率。在异步方式中,引脚RXC和TXC(即接收、发送时钟)为波特率的16倍。该控制卡中扩展的8kBRAM可分别开辟4个不同的存储电量采集板的数据,处理时可以将它们一起送到PC。
3软件系统设计
3.1通信协议
通信控制卡的AT89C51串口与各智能模块的通信按自定义的通信协议进行。过程如下:
(1)首先使所有从机SM2位置1,以使其处于只接收地址帧的状态。
(2)控制卡先发一地址信息,其中8位为地址,第9位为地址/数据信息的标志位,该位为1表示该帧为地址信息。
(3)从机接收到地址帧后,会将其接收的地址与本从机的地址相比较。对于地址相符的从机,可置SM2=0,以接收主机随后发来的所有信息;而对于地址不相符的从机,则置SM2=1,以继续执行采集任务和其它任务。
(4)当从机发送数据结束后,会发送一帧校验和,并将第9位(TB8)置为1,以作为从机数据传送结束标志。
(5)控制卡接受数据时,先判断数据结束标志(RB8),若RB8=1,且校验正确,则回送正确信号00H,此信号可令该从机复位以重新采集数据,等待地址帧。若校验和出错,则送0FFH,以令该机重发数据,如果重发5次还不行,则认为失败,并转入其它地址。若接收帧的RB8=0,则将原数据锁定到缓冲区,并准备接收下帧信息。
(6)从机接收到复位命令后,再回到监听地址状态(SM2=1)。
3.2程序框图
设主机发送的地址信号01H、02H、03H为从机设备地址,地址FFH是命令各从机恢复SM2为1的状态信号,即复位。从机的命令编码为:
01H—请求从机接收通信卡的数据命令;
篇4
SHI Yi-tan,GU Zhong-bi,ZHOU Xin-zhi
(College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A design of Application of SIMATIC S7-200 in Remote Sluice Control System was finished , PLC modules from SIMATIC Corp was used as controlling kernel . Both hardware structure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 of Remote Sluice Control System was given. Characteristic and realization of Profibus used in System was introduced . a PLC program was finished using Step7 ,and was tested in Controlling Locale .system run steadily and the expect of anticipating was gained.
KEYWORDS: PLC,S7-200,S7-300,ProfiBus, Sluice Control
0引言
传统的闸门控制方式需要人员到现场操作闸门启闭机或者使用一般工控机来实现。这样的控制方式不能适应闸门孔数多,控制中心距离闸房较远的控制需求。工控机对闸门集中控制的方式在闸门孔数较多时,不能够避免铺设线路过多过杂的状况,也无法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对于远程控制的实现存在着线路故障的风险。 在该工程设计中,利用ProfiBus 现场总线将PLC组网,由上位机来实现对闸门启闭机的远程控制。并将闸门开度、坝前和坝后水位、闸门荷重情况传送至上位机。由上位机根据现场PLC提供的信息对闸门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并在故障发生时提供故障信息。
本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件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7-200,通讯总站采用S7-300。未采用中继站的情况下,通讯能力最远达到1200米,完全能够该工程的远程控制需求。
结构及功能
该系统采用的是三层通讯组网方式,最底层的是由22台S7-200组成的相互独立的现场控制单元,中间层是由一台S7-300构成的通讯主站,上层是由上位机及服务器组成用户层。
除通讯功能外,该系统还具有以下功能:
控制功能:系统采用两种控制方式,即自动(即远方集中控制)和手动控制。
监测功能:系统自动采集闸门位置、闸门荷重、上下游水位及电气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
保护功能:判断电机过载、闸门上下越限、电源供电异常、闸门失速/卡滞等,并对故障进行实时处理。
图1 系统总线结构图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总线设计
2.11 ProfiBus-DP总线
DP总线电缆是西门子公司提供的专用总线电缆,其技术参数如表一所示。DP总线连接器选用9针D型RS485适用的连接器。
表1 总线电缆技术参数
DP总线安装布线采用的是总线型拓扑结构,由于方案中只存在22个从站,因此可将22孔闸门的PLC从站挂在同一段中,而无须加载中继器。注:DP总线型结构中每个网段最大可挂载32个从站,且在无中继器的情况下每个网段最长距离为1900米。电缆最大长度取决于传输速率。传输速率与长度如表二所示。
表2 总线电缆传输速率
以DP总线方式连接各个从站,需要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站加装终端电阻,而中间的各个从站则只需将A、B数据线连接到总线上即可。
DP总线采用西门子专用的线缆和接头,通讯总线电缆入柜时屏蔽层与柜体连接接地。在线路铺设时,将通讯总线与17控制线一起布设,至于同一个电缆槽中。通讯总线在室外段通过地线铺设。
系统数据采集
在上位机对闸门启闭机施行控制的时候,需要实时地将闸门的闸位信息上传至微机。还要将闸前和闸后的水位信息同时上传。同时,还需要不间断地将闸门启闭机的荷重告知上位机,以便监控闸门是否出现卡滞。 水位信息由投入式压力水位传感器测量闸前闸后水位,S7-200自带有模拟量模块,水位传感器可直接接入,无须另加信号模块。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上位机的用户层解决方案采用西门子的WinCC作为组态软件编制用户操作界面,并且实现与S7-300的通讯接口的衔接。操作界面采用人性化的图形界面。用户在利用组态软件下达对闸门的控制命令,同时能够在界面上看到闸门的实时状态,包括:闸门位置、闸门荷重、上下游水位、以及9类故障信息。
而S7-200与S7-300的内部程序编制则采用西门子的Step7来实现。
由于本系统要实现精确控制闸门启闭高度的技术要求,所以程序设计考虑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采用开环控制或者是闭环控制的控制方式。
程序闭环控制子系统流程图:
结束语
本系统作为PLC在另一种领域的应用,对于PLC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尝试。系统所采用的三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在保证通信过程畅通的前提下,确保了各个控制单元的安全。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工程现场长达500米的控制距离的需求,并能实现对控制对象的远程监控。该系统已经在通济堰渠首取水改造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中投入使用,并且性能稳定,取得了预先的效果。
篇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将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放在了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上,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家居智能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成了智能家居系统的出现。开发智能家居相关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对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略。
我们基于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创新套件设计了一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利用结构部件、连接部件和传动部件以及传感器完美得组合在一起,通过能力风暴控制器、单片机系统、无线模块、GSM模块等,实现了家居的无线控制、远程控制、温控、安防控制等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安全、舒适。
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家居智能的基本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安防装置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或者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协调。根据智能家居所需要的功能,我们按照与家庭所处位置的远近,将系统归纳为远程控制、无线遥控控制和本地集中控制三种控制方式。
远程控制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形式进行控制,此方案主要用到GSM模块和单片机,手机发送指令到GSM模块的SIM卡,然后根据用户的指令来控制家电设备或者接收报警信号并向用户报告。使人们身在外地就可了解家中的各种状态。
无线控制功能是通过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实现近距离控制功能,主要包括对家电的近距离控制和接收报警信号,节省了无线通信不必要的费用,也省去了花在综合布线上的费用和精力。其主要电路由51单片机模块电路、无线发射接收电路、能力源控制器、AS-UⅢ智能机器人组成。
“自动+手动”控制包括路灯、太阳能草坪灯、走廊灯控制的自动控制,可节约能源。空调、花园浇水、窗帘是采用“自动+手动”控制,既可以自己通过按键控制开关,也可以自动控制。
3.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控制系统
用户通过终端控制器发射指令,由接收系统对电饭煲、热水器、排风扇进行开关控制。用户通过终端控制器发射相关指令,接收系统对大门、车库门、房门也可进行开关。采用AT89C51单片机,通过功能按键选择以上的开关控制,由12864液晶显示器进行显示相关状态,同时蜂鸣器起到报警的作用,使用2400bit/s无线模块实现近距离无线控制。无线终端控制器的框图如图1(左图)所示。接收系统通过解码实现对家用电器、门等控制。同时门上安装磁敏传感器检测门的位置,使门实现自动开关功能。接收系统的框图如图1(右图)所示。
无线终端器的电路原理图见图2所示,电源为5V直流电,12864液晶显示器中RP1可以调节显示器的亮度,S1-S6为无线终端控制器的功能选项按钮,S7为单片机复位按钮。AY1为蜂鸣器,当单片机20脚输出低电平时,Q1导通,蜂鸣器开始鸣响。2400bit/S为无线模块,当接收到无线信号时,单片机进行解码,并通过12864与蜂鸣器显示相关数据。
3.2 远程控制系统
用户通过手机发送短信,GSM模块接收到手机的指令,通过单片机进行远程控制电饭煲、浴室热水器、浴室换气扇等的开关。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手机发送指令给GSM指定号码,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的功能。指令表见表1。
3.3 “自动+手动”控制
3.3.1 温控系统
卧室内,用户可以“手动”设定空调的温度,使室内的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度范围之内,当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有偏差时,就会“自动”启动空调开关,并且会自动进行制冷或制热的选择。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
3.3.2 自动洒水系统
通过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土壤干燥时启动洒水系统为花草浇水,当湿度达到一定值时,洒水机停止工作,或人为进行洒水系统的开关。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5所示。
3.3.3 风力发电系统
当风力达到一定时,风力发电系统自动工作,由存储装置储存电能,供电给用电器。
3.3.4 自动太阳能草坪灯系统
白天,通过屋顶上的4块太阳能板进行蓄电,晚上,电池给草坪灯进行供电,控制器采用5251专用芯片进行光线检测、升压驱动。
3.3.5 灯光控制系统
利用光敏传感器检测太阳光,当白天接收到太阳光时,路灯灭。晚上接收不到太阳光时,路灯点亮;利用声音传感器检测走廊声响,当有人走过发出声音时,传感器接收到信号,走廊灯亮,延时10秒后,走廊灯熄灭;利用光敏传感器检测环境明亮程度,当早上接收到太阳光时,电机正转,窗帘打开;晚上光线比较弱时,电机反转,窗帘关闭,框图如图6所示。
3.4 安防系统
本系统设计的安防系统包括防火系统、防盗系统和紧急求救系统。框图如图7所示。
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温度,当发生火灾时,温度升高,启动报警功能,房屋周围4个LED灯闪烁,喇叭声音报警,同时灭火系统(喷水)启动。并通过无线模块向终端控制器发送一个信号,终端控制器报警以及时提醒房主,同时,GSM模块也向房主发送短信进行提示。
利用红外反射、接收装置安装在门上,当大门关闭时,如果有人进入,启动报警,无线控制终端显示盗贼进入,并报警,提醒房主及时处理,同时,GSM模块也向房主发送短信。
当别墅内人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老人和小孩),出现紧急情况时,按下呼叫按钮,启动紧急呼叫系统,报警器会发出“呜呜~”的报警声,同时GSM模块也向房主发送短信,表示家中有紧急情况。
4.软件程序设计
本系统用的软件主要采用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提供的VJC流程图编程和单片机C语言编程相结合,VJC流程图编程更加直观形象,流程图采用模块化编程的形式,接近人类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的形式与标准流程图完全一致,简单易学,是学习单片机C语言编程的基础。编译好的流程图下载到能力源控制器,然后进行程序的调试,最后实现其功能。
4.1 走廊灯路灯程序
4.2 风力发电与自动洒水
5.制作和调试
本系统利用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创新套件设计了一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将结构部件、连接部件和传动部件以及传感器完美得组合在一起,搭建成一套家居系统的框架,再通过能力风暴控制器、单片机系统、无线模块、GSM模块等,实现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实物如图10所示,经过调试,系统都完成了以上功能。
6.总结
本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创新点:
(1)无线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既能进行近距离无线遥控控制也能进行远距离控制。
(2)具有太阳能、风力发电装置,为晚上草坪灯供电,起到了很好的节能作用。
本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模拟实物制作和调试,都能达到智能家居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应用到实际家庭中,也能实现这些功能。因此对开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庆浩,古鹏.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8(6).
[2]张周.ZigBee技术研究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6
本文以远程监控液体混合机为例,运用ifix上位机组态软件制作界面,采用OPC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实现监控现场液体混合机设备运行参数的检测、报警数据的显示、相应报表的生成,并对系统做了优化,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提高系统稳定性,用户可以通过登录WEB浏览器,就可以轻松方便地查看并控制液体混合机的工作状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液体混合机中水泵的抽水量、设备运行状态、运行效率等进行调整和控制。
一、内容
二、液体混合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本控制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流水灌部分、混合灌部分、抽水机组(电机、水泵)部分、传感器部分、测速计量部分。控制系统中要求对三种液体混合比例进行较为准确的控制,因此第一种液体流入混合灌中,液体搅拌机工作,搅匀液体,等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液面传感器,检测到停止第一种液体继续流入,第二种液体开始流入混合灌中,达到一定高度,关闭第二个流体灌,开始流入第三种液体,搅拌机一直出入工作状态,搅匀液体直到混合灌满结束,此时水泵开始工作,将混合灌混合好的液体抽水,输送到目标地。在此过程中对每个流体灌温度、流速、电磁阀的状态、混合灌液位、搅拌机运行状态、水泵转速等进行监控,对于水泵的转速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写入PLC控制模块,来调节适当的转速,满足控制要求。
三、制作的部分控制画面
四、总结
本论文通过“液体混合机控制系统”项目,将现场的各类实时数据、画面等信息接入网络服务中。实现工控组态软件的动态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实现远程用户通过标准Web浏览器对实验现场组态画面的监测,并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
参考文献:
篇7
Key word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virtual lab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53-02
1建设背景
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在近30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它在语音、雷达、声纳、图像、通信、遥感遥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都获得极其广泛的应用。为适应这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并且已由过去的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逐渐扩展到面向电气工程、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及生物医学等更多的专业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又应用于众多领域的学科,它既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要建设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仅要有完善的课堂教学,还要强调课外的实验支持。
在我们开设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除了包含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DSP构建、计算机算法、有限字长和定点处理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应用以及实时多媒体和通讯应用等教学内容,还建立了一个有力的硬件实验支撑。在课程的最后,学生们需要利用DSP开发平台实现对语音信号的采样、滤波、频谱分析及D/A转换,通过对语音信号进行较为完整的处理来加深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使用DSP内部并行的执行单元、硬件循环、以寻址为模,多重DMA和片内存储器,学生将对DSP处理器有深刻的认识,加深对DSP算法的理解,探索DSP处理器相比通用处理器在构建应用系统上的优势。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包括八套实验设备,每套实验设备包含两种不同的TI公司DSP开发系统、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DSP开发系统不仅包含DSP处理器,还包括A/D、D/A、SDRAM、FLASH、扬声器等设备,可以开展数据采集、滤波、频谱分析等实验。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每个小组三名成员,要在两周内完成每一个实验所要求完成的任务。为了使学生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我们构建了一个小型的“虚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直接使用硬件设备和软件,方便地学习研究DSP的应用。我们采取开放的实验室使用政策,学生们可以24小时以他们方便的途径随意使用实验室,对于在线的学生,采用了类似的“提问-回答”的会议方式,在这个会议上助教回答学生的提问,提供实验指导。此外所有的讲稿笔记、家庭作业和其他分配任务,包括实验室考试都会在网上发送而且也可以在网上上交和批改。
2虚拟实验室构建
实验室共有12套实验设备,每套设备包括一台Tektronix AFG310函数发生器,一台Tektronix TDS3012B示波器,一个TI的DSK5510的工具包和一个DSK6713工具包。此外,软件工具包括由项目管理人,用户图形界面,编译器,连接器,调试器,源编码浏览器和编辑工具(如TI的Codecomposer)组成的IDE。NI Labview是一个用模块代替代码行来创造应用的图形语言。它用于远程访问来同时和AFG310函数发生器和TDS3012数字滤波器进行通信。此外,执行实验还需要一些附件如扬声器,耳机和网络摄影。虚拟实验室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和实物实验室尽可能接近的环境,它必须能远程控制,所有的软件硬件工具都能够实时使用,这样在线的学生就可以实现远程连接到实验室并且方便地使用工具和设备。图1(a)展示了虚拟实验室的安装连接。在实验室内,主控计算机通过各种接口和协议与硬件设备的控制端口相连,实现对各种设备的操作,如通过HTTP接口控制TDS3012B示波器,通过GPIB接口控制AFG310函数发生器,通过USB接口控制DSK5510及DSK6713开发平台。这些设备的输入或输出通道通过一个称作“开关矩阵”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开关矩阵由主控计算机控制,可以灵活组合成不同的实验平台,其结构如图1(b)所示。学生终端经校园网连接到实验室主控计算机,通过LabviewTM图形用户语言来实现对实验设备的远程操控。
实验设备及开关矩阵的电源都由可远程控制的电源管理单元来供电,在线用户能够独立启动函数发生器、示波器、主控计算机、TDSK5510工具包和DSK6713工具包。实验室使用的是来自Synaccess的NP08,它拥有八个电源控制端口,一个独立的电源控制单元就可以使用八个实验设备。NP08提供三个用户权限级别:
管理员级别:管理系统配置和无限制有权使用所有电源引口和所有串行端口。
用户级别:允许每个用户保留和管理他自己的端口,以及改变大多数系统配置。
匿名级别(客人):用户可以观看所有设置和操作没有限制的电源引口和串行控制台端口。
标记不同级别的权限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实验室助教会授予管理员权限以便于控制所有可用的实验台,在线学生会被授予一个用户名/口令和指定的权限访问他自己的实验台。用户可以利用telnet命令发送指令到控制单元,用来重启用户设备、永久打开/关闭用户电源等。此外,系统会周期性地利用Ping指令查询用户的设备,如果用户设备停止应答Ping的请求,该设备将会重启。为了确保电源管理单元的正常工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摄影看见实验台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要注意的是视频只是作为反馈而不是展示工具。视频不是用来读仪器的显示,用户可以使用LabviewTM图形用户界面来显示和控制仪器。
3在线实验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虚拟实验室目前开设了两个实验,一个是语音信号的采集与滤波,另一个是双音多频(DTMF)信号的生成。这两个实验分别基于DSK6713开发平台与DSK5510开发平台进行,实验设备连接如图2所示。
在语音信号处理实验中,主控计算机中保存的语音或音乐信号(已叠加噪声)经扬声器输出端(LINE OUT)进入DSK6713开发板的A/D模块,经采集后得到的数字信号传给TMS320C6713处理器,在那进行低通滤波,之后经DSK6713的D/A模块转变为模拟信号,经主控计算机的麦克风输入端(LINE IN)传入主控计算机。学生可在远程终端上选择源信号,并且可以在远程终端上播放源信号及处理后的结果以进行对比。在第二个实验中,由DSK5510开发板的TMS320C5510处理器根据主控计算机设定的参数生成DTMF信号(多个单频信号的叠加),经开发板的D/A模块转变为模拟信号后送至TDS32012B示波器进行信号时域波形显示及FFT频谱显示。学生可以通过LabviewTM界面操控示波器并看到处理结果。这两个实验都使用TI公司的Code Compser软件进行开发。对虚拟实验室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实验步骤简洁清晰,实验所得结果和在实验室中实际进行操作的结果相同。音频流的声音质量也得到所有实验者的满意,远程软件工具Code Composer Studio运行也十分流畅。
4结论
我们采用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远程访问硬件和软件,并构建了一个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虚拟实验室。在线的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开展实时硬件实验,并得到和在实际实验室相同的准确的结果。由此可以采取开放的实验室管理与使用政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DSP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缪晓芸,吴正明.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9,(11):33-35.
篇8
cmmb监控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搭建一套服务于cmmb播出特点、符合总公司运维管理体系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平台,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必须满足各项需要,安全、稳定、灵活并保证维护方便。
二、cmmb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模块详细设计
采集子系统在系统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功能,此子系统分为南北两个接口。南向接口实现对设备的参数采集功能,北向接口对系统功能的远程功能模块和调用数据库管理模块进行存储。
三、南向接口的协议设计
目前国内广播电视系统尚未制定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通信接口协议的统一规范 。这些都给南向接口的设计增加了很大难度。
出于以上原因,必须建立一个灵活性强的动态通信协议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协议多复杂都是有部分小模块组成的,所以如果将协议拆分成元组,分别处理,找到通用的处理方法再兼顾特殊的元组处理,然后根据不同的协议重组元组,即可完成动态处理。最后再进行封装待用。
下面是具体研究方法:
(一)归纳元组
通过分析各协议结构,可分为一下起始标志,结束标志,校验,命令字,数据体长度,命令标识,命令体内容,设备id,通信标号,各种不同意义的表示码等。
(二)定义元组处理方法
得到分组后,对每个元组进行模块化解析处理,写出每种元组的输入输出。
(三)将处理方法封装成动态链接库的形式,然后将定义好的元组和对应的动态链接库归类编码[18]。
(四)将已有的协议进行编码:
协议经过编码后,当需要对协议进行组包和解包时,就按照编码顺序,将每一个编码对应的动态链接库顺序执行即可得到结果。
此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设备控制协议的编码和解包,可复用性高,维护简单,如遇到特殊解析过程也无须重新编译程序,直接编写好新的dll文件,放入统一的解析文件夹。当使用到某个动态链接库时,程序自动进行调用。
四、cmmb远程监控系统搭建和系统测试
上文已经解决了监控系统程序设计的难题,为了验证这个系统方案是否能满足监控系统运行平台的需求,本课题使用“先产品,后系统;先各分系统,后系统集成”的顺序进行验证。
(一)系统搭建
由于广电用于测试的接入点过少,所以采用了实际采集点加上模拟采集点并行测试的方式进行性能验收:连接全部的实际采集点和实际采集点一半数量的模拟采集点(某省现有测试接入点30个采集点,模拟器模拟15个采集点),查看系统运行情况。
(二)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对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处理数量、业务处理时间等进行测试。
采集存储功能作为测试系统性能的核心功能,同样是广电最关注的,此功能实现是依靠以工厂模式为基础的协议转换策略和sql查询优化算法及高速存储功能的智能分组算法的结合。
以下是cmmb远程监控系统显示不同设备参数的时间效率表,时间总和使用了公式:协议解析时间+数据库存储+页面显示,如表所示。
广电的采集系统性能要求为从采集到显示最长时延为1s,目前最耗时的为741ms,此功能符合广电的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处理数量、业务处理时间的系统性能要求。
(三)系统整体安全性测试
篇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1.1 数控机床的问世,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写下了历史的第一页; 1.2 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基础; 1.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2.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论文参考网。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 、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2.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2.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
2.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
2.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2.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论文参考网。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2.9 绿色化
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基础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论文参考网。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4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在重工业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4.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重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 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重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冷连轧等。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4.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4.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重工业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重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重工业生产的要求。未来重工业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4.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4.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重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在的社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 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芮延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篇10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也在广泛的引入自动化技术。因此,越来越多的无人值守电站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工作当中。因此,要确保变电设备正常运行性,就要求做好智能化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下文将围绕着自动化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展开,详尽的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1.智能化系统
变电运行设备自动化系统是确保变电系统安全运行,提高变电设备运行经济运行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影响变电的安全、经济、优质运行。
1.1系统构架
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系统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各种智能型装置的应用为基础的,为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技术支持,不过,由于国内外的各中变电站设备和监控设备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综合管理设备运行信息的难度特别大。文中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涵盖了远程维护和管理的功能,其设计的基础是设备状态检修,并结合了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使电力自动化设备拥有了故障示警、诊断、维护、检修等功能,有效的降低了设备维护的资金投入,同时缩短了维护周期,从而使变电设备能够更多的用于正常运行。该自动化系统能够运用现代专业通讯手段完成远程控制和在线监控、系统维护以及程序升级等,管理方便的功能有故障预警和故障诊断等自动化功能,确保了变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变电运行设备的运程维护部分主要包括了两个大部分,即通信处理和业务后台管理两部分。这里前置机和通信设备之间是有物理连接关系的,所以要有固定处理,但是数据库服务器则可以有选择的与前置机放置在一台,也可以放置在不同计算机上。该系统能够通过专线和电力数据网等网络连接方式,对厂家提供的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从而实现无人作业的远程维护。
1.2系统设计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五个部门组成:网络平台、数据库、前置子系统、后台分析子系统、web服务子系统等。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在对这五个部分进行一一的阐释。不过,相关内容的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参见相关的参考资料。
1.3系统功能
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了八个功能:规约处理功能、通信处理功能、异常报警功能、设备管理功能、WEB服务功能、设备健康状况分析功能、知识库管理功能、设备故障诊断分析功能等。
(1)规约处理
系统的规约处理功能是通过前置子系统实现的,前置子系统中的规约库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其他数据库的影响,规约通过独立动态库方式实现规约。
(2)通信处理功能
系统的通信软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业通信软件,但是由于设备运行的需要系统的,通信软件是独立于平台软件的。该系统具有独立的通信处理能力,该系统没有特殊的串口要求,也支持各种流行的网络协议。数据通信方式非常多,通信部件通常采用服务器和终端服务器结合的形式,系统连接是直接通过TCP/IP协议与前置子系统的连接。
(3)设备管理
变电设备的自动化职能系统可实现基本应用管理,主要有信息调度、参数修改、状态监测、数据存储等功能,同时还能通过信息采集板实现维护功能和后台系统维护功能。
信息采集板维护功能包括查看工作状态、内存查看修改、运行库参数修改、实时数据查看、子模块和处理器的通信转台查询和一些特殊维护,如系数整定和修改参数等。
(4)Web服务
系统的Web服务功能是以HTTP等应用协议作为基础的,系统的人机界面简明清楚,界面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的菜单风格是一致的,操作简洁。该系统能够实现分级管理和分权限管理的功能,无论是查询、维护或系统参数修改等权限,都可以设置密码,避免泄漏设备的数据信息,确保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安全运行。系统的知识库管理功能实现了诊断数据格式和规范的共享,大大增加了数据库的开发性。
(5)知识库管理
该系统中的专家系统是不同于传统的专家系统的,系统的知识库管理功能能够对设备运行故障和相关的数据参数进行收集,从而不断的丰富数据库的内容。
2.状态分析及故障诊断策略
系统之所以具有故障诊断处理和状态分析等功能,主要是结合了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网络系统、粗糙集理论、多智能体系同等多种诊断手段,从而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运行状况分析。同时可以利用多种预算方式实现智能化设备运行状况进行预警,还能综合分析诊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实现最佳维护方案的设计功能。系统能够将各中不同的故障案例存入数据库,以便作为后续工作的参考依据。
我们都知道,智能化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动处理功能,就是通过对相关的数据收集和状态监测,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相关技术,从而实现了该系统的上述功能。
对于一些常规故障,系统能够根据相关的方案实现自动恢复功能;如果故障是其他一些故障,系统也能够提供相关的维护处理方案。不过,维护工作还是需通过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来进行确认,确保变电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结论: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系统引进了职能化系统。变电运行设备的职能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变电站中,实现了无人作业的远程控制和监督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变电站和变电系统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与维护工作的分析,比较详尽的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其具备的系统维护功能,该系统有效的保障了变电运行设备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郭创新,单业才,曹一家,韩祯祥.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电力企业开放信息集成体系结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04) .
篇11
一、引言
武汉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为过控)专业是在原建材机械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浓厚的建材机械行业背景,专门培养建材装备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开发的专业型人才。由于拥有众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过控专业自2010年起开始招收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该专业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企业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方式的革新,以确保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青年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增强。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综合汇总过控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培养方案,在目前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大类必修课外,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三大课程群:装备设计类课程群,物理&力学类课程群和过程控制类课程群。在专业学习的第1―6学期,主要实施物理&力学类课程群教学;在专业学习的第2―6学期,主要实施装备设计类课程群;在专业学习的第1―6学期,主要实施过程控制类课程群。此外,第1学期主要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第6学期主要实施企业实践课程,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依托三大课程群的毕设题目完成设计工作。
三、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1.依托课程的实验教学平台。近年来,学院加大了过控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建设了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包括THPLC-C实验台、控制理论实验台、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台、三菱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台、三菱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台以及三菱数控机床实验台。这些实验台可用于专业课程实验,比如,THPLC-C实验台可用于《机电传动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该实验台进行基本指令的编程练习、LED数码显示控制、十字路通灯控制的模拟以及四节传送带的模拟等实验。这些实验台除了用于课内的专业实验外,更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2012年起,本实验室开设了课外开放项目,包括“基于三菱PLC的水箱液位控制实验”、“基于以太网通信的可编程控制器远程控制实验”、“基于总线传输与触摸屏控制的变频器群控实验”、“基于工业以太网的PLC系统监控实验”等项目。参加这些项目的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2.创新实践平台。基础课程的实验和专业课程的实验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基础,而“本科自主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则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原设备的基础上,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自主开展创新项目。从方案的设定、器材的选型、模型的搭建到项目的完成都积极参与。这种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专业教师牵头研制的实验教学设备源于工程、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直观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其中的“汽车驾驶室电器检测实验装置”在2015年度首届湖北省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活动中,因其功能模块丰富、灵活性强、适应课程知识点广等优点,获得了一等奖。
3.开放实验实训平台。卓越工程师需具备实践能力,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要能灵活应用最新科技。将最新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上,借助“三菱FA综合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自动化创新,并参加各类竞赛,比如“过控大赛”、“三菱杯自动化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在参赛期间,学生分工明确,交流互助,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先进领域探索的热情,为以后的科研实践打下基础。历经五年的发展,三菱FA综合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积极争取学校资助、拓展实验室资源,已承担了6项实验室课外开放项目,2项自制实验设备开发项目和1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此外,依托本实验室优越的软硬件条件,专业教师指导完成了5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本科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5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
四、校企合作
篇12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此系统的构建机制是依附于差异化功能系统予以区分,也就是电气设备的构建及管理分为两个体系,同时设计以及施工直到完成所有过程,即经差异化的施工单位所完成。这就导致了下述问题:(1)因为生产商存在差异,造成设备间出现不兼容现象,因此造成系统交互过程出现问题;(2)因为子系统的功能存在差异,同时系统之间存在独立特性,造成资源在予以互换时出现问题。此类构建举措致使楼宇的电气设备在使用环节存在隐患。所以集成化的楼宇电气设备需要每一个子系统结构互同,协议与接口也要有统一的指标,因此规避子系统互联与硬件设施互操作所存在的弊病,达到资源与信息共享的目的。
2集成化的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结构
集成化的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室能够控制管理楼宇中的给排水、空调以及照明等电气设施。为确保楼宇的电气设备可靠运行,我们要深化软硬件的稳定性。举例说明,为楼宇实施最简单的供电及配电过程中,我们要保障电路与电流的稳定。同时对升降压设施温度指标,电流的稳定性等因素都要予以实时的管理及检测。为匹配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需要,楼宇要侧重于节能减排,楼宇能耗主要来源于空调、照明以及供暖等电气设施,为控制资源浪费,对集成化的楼宇电气系统控制的研究势在必行。举例说明在楼宇内,我们要对卫生间、走廊以及停车场等地予以电路设计,可以择取声控传感设备;同时拟定相匹配的电路监测,予以各水位及压力的控制,达到节能控制的基本要求;针对空调系统,设计完善的启动与停止控制系统,不但可以减少楼宇的负荷,同时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3集成化的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集成化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是把电气监控系统与智能化控制进行有机的结合,自动检测楼宇的基础电气设施,同时予以控制及保护,举例说明,供配电系统的监测,检测过程可以利用通信系统的综合性以及自动性,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互联网,对网络内外的资源与予以全面利用,因此达到自动化与集成化的要求,可以很好的为信息集成提供依据;经上述举措,能够实现电气设施的集成化管理,而且最大化的节能。在监督合控制功能的基础上,达到全面监视楼宇内电气设备的工作情况,我们要予以参数采集。因为在实施参数收集与监控要经通信对参数予以传输,此措施不但有远程通信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广度。在此环节,要予以大量的参数处理。因为具有一定的监控广度,参数存在繁琐的特性,所以不能只追求响应速度,在求得响应速度的基础上要确保全硬件的监控有效性,而且,要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4集成化的楼宇电气设备监控系统设计的一些建议
站在行业角度来分析,全面利用现前沿的技术,对常规技术实施改造。举例说明,把信息技术与集成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对常规的电气产业予以智能化的改造。空调与配电设施经改进后会有自动监测及控制功能;综合建筑内,把一些设备予以联网改造,能够达到集成化管理的要求。为匹配于科技的发展,一些生产厂房在予以楼宇电气设备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功能完善,其中包括空调的生产。在配电设施的智能化功能方面,能够在常规的基础上,深化智能化的检测控制系统,这样不但能够具备基础功能,还可以传输相关电量参数,同时予以远程控制设备。常规的空调设施以及配电设施等加装智能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本身具备智能化的监控功能,在楼宇应用过程,无需设置BA系统,仅将设备予以联网,就能够实现集中管理的电气设备自控系统。现阶段一些大型的楼宇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已经以此为侧重点予以研究,比如空调冷机厂商,目前的产品大部分均为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施,其控制设施能够对所有设备予以整体的监控,所控制的设备其中涵盖冷水出口温度、压缩机、冷却水出口温度、冷水入口温度、阀门开度、冷却水入口温度与冷冻泵等设施,经整体开、停控制,达到启动速度快与停机时间缩减的目的,可以解决耗能,深化了中央空调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实施各机组间设备的启、停具有连锁及时间顺序控制、相关机组运行时间自动调节,同时可以确保机组的稳定运行,对相关数据予以了保护。对相关参数予以长久的在线储存,构建历史报表以及历史趋势指标。重要的参数能够经网络传输至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予以遥控等操作,具有智能化特点,具备BA系统所有的监控及管理功能,同时较之常规的楼控系统对设备的管理更为全面。举例说明,智能化的开关配电设施,是在常规的开关柜上,予以智能化系统的完善,在常规配电柜的先决条件上架设了智能化的监控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常规BA系统的电量参数传输以及交流接触设备远程控制等功能,同时还具备常规BA系统所没有的管理功能,其中包括故障录波等,使设施趋于全智能化,同时使配电柜本身具备远程监控能力,这样就能够在中心控制室内对配电设施予以整体性管理。在柜电柜、冷冻机以及电梯等设备上,现阶段很多产品都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不过在相关动力以及组合式空调机控制等,自身具备智能化系统的设施现阶段还较少,如一台组合式的中央空调机组,其予以室内温度以及湿度收集,同时和设定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对比,依附于公式,对相关加热器、调节阀以及加湿器等设施予以控制,调节温度、湿度,以达到相关需要,上述功能已然要利用加装的BA系统完成。而很多空调及电气设施在一幢大厦内,具有分布零散的特性,所以,需要加装安装的BA系统对其予以整体的管理。空调以及电气设施制造企业在此类产品中,已然有一定的开发空间,所以要深化智能化系统在上述设备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各厂商所开发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楼宇电气设备,在应用环节,怎样将相关电气系统集中至一个建筑设施监控体系的平台中,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内容。要达到相关电气设备的集成,那么就要在研发智能楼宇电气设备过程中,全面顾及到设备要具备一个指标化的终端接口。例如产品接口支持微软OPC功能,这是一类相对理想的解决措施。OPC功能能够经软件在中央控制系统上对下属系统OPC接口予以参数交互,仅需向集成用户出示接口技术的相关规格以及说明即可,在此基础上用户经接口软件通过监控系统对系统予以网络监控。只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顾及到此类接口功能,那各厂家的设施就可以十分方便的集成到一起,进而达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相关需要。择取指标化的现场总线技术实施楼宇电气设备及集成,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研发楼宇电气设备过程中,各电气系统全部依附于指标的现场总线技术予以设计,这样能够便捷各厂商的设备的集成。如通过LONWORKS技术的智能楼宇电气设备,只要匹配于LONMARK认证指标,则相关系统就能够很便捷的集成至一个平台,进而达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相关需要。近年来有一些产品匹配于LONMAR论证,空调设备与配电系统等厂商在研发产品的过程,要尽可以应用此技术。
5总结
综上所述,为确保楼宇的电气设备可靠运行,我们要深化软硬件的稳定性。举例说明,为楼宇实施最简单的供电及配电过程中,我们要保障电路与电流的稳定。同时对升降压设施温度指标,电流的稳定性等因素都要予以实时的管理及检测。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需要,楼宇要侧重于节能减排,楼宇能耗主要来源于空调、照明以及供暖等电气设施,为控制资源浪费,对集成化的楼宇电气系统控制的研究势在必行。把电气监控系统与智能化控制进行有机的结合,自动检测楼宇的基础电气设施,同时予以控制及保护,举例说明,供配电系统的监测,检测过程可以利用通信系统的综合性以及自动性,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互联网,对网络内外的资源与予以全面利用,因此达到自动化与集成化的要求,可以很好的为信息集成提供依据;经上述举措,能够实现电气设施的集成化管理。因为在实施参数收集与监控要经通信对参数予以传输,此措施不但有远程通信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广度。在此环节,要予以大量的参数处理。因为具有一定的监控广度,参数存在繁琐的特性,所以不能只追求响应速度,在求得响应速度的基础上要确保全硬件的监控有效性。现阶段很多产品都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不过在相关动力以及组合式空调机控制等,自身具备智能化系统的设施现阶段还较少,如一台组合式的中央空调机组,其予以室内温度以及湿度收集,同时和设定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对比,依附于公式,对相关加热器、调节阀以及加湿器等设施予以控制,调节温度、湿度,以达到相关需要,上述功能已然要利用加装的BA系统完成。空调与配电设施经改进后会有自动监测及控制功能;综合建筑内,把一些设备予以联网改造,能够达到集成化管理的要求。为匹配于科技的发展,一些生产厂房在予以楼宇电气设备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功能完善,其中包括空调的生产。而很多空调及电气设施在一幢大厦内,具有分布零散的特性,所以,需要加装安装的BA系统对其予以整体的管理。在柜电柜、冷冻机以及电梯等设备上,现阶段很多产品都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不过在相关动力以及组合式空调机控制等,自身具备智能化系统的设施现阶段还较少。要达到相关电气设备的集成,那么就要在研发智能楼宇电气设备过程中,全面顾及到设备要具备一个指标化的终端接口。
参考文献:
[1]宏文;消防电子产品和通信技术的研究基地——科研所研究成果介绍之二[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年04期
[2]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教研室陈学军河南省华兴建设监理公司孙向阳;从模拟到数字[N];网络世界;2013年
[3]冯玉萍;由天津万丽宾馆施工图设计引发——对建筑施工图设计细节问题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年S1期
[4]吴成富;杨雪玲;李炳林;陈绍伟;当前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思考[J];广东建材;2011年05期
[5]赵起升,朱静孙,王平;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设计及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3年03期
[6]吴国松;周水兴;顾安邦;立交桥异形块集成CAD系统的开发思路和技术关键[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5年
[7]敖清;石洞;童頫;CAD专家系统工具ESTEA的初建——图形功能与系统集成环境的实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篇13
工程测量按其工作顺序和性质分为: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施工阶段的施工测量和设备安装测量;竣工和管理阶段的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及维修养护测量等。按工程建设的对象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铁路测量、公路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城市市政工程测量、工厂建设测量以及军事工程测量、海洋工程测量等等。因此,工程测量工作遍布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部门和各个方面。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二、 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
1、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成果显著
工程控制网与监测网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在工程测量设计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各大专院校及生产、科研部门都有各具特色的控制网优化设计软件推出,并在生产实践与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软件,可对各种类型的工程控制网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在指导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建中,GPS定位技术已占主导地位
1990年10月,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和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在大连联合召开全国工程测量学术会时,国内只有个别城市与工程控制网采用GPS定位技术。对于GPS网与常规控制网的发展趋势问题,尚在进行研讨。到1995年9月,在哈尔滨召开城市与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时,全国城市控制网与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几乎全是采用GPS定位技术完成的。相当多的大型工程控制,以及铁路、公路建设和隧道工程控制网也采用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控制网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良好的精度与经济效益已为工程测量界所公认。可以认为,GPS定位技术在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己占主导地位。
3、数字化测绘技术正在与GIS结合,数字化测绘系统已步入商品化时代
90年代初,北京市测绘院率先研制出大比例尺数字化测绘系统软件。该系统在我国一些城市测绘院及部分工程测量单位得到推广,成为真正实际作业的数字化测绘系统。1993年在厦门召开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城市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又推出一批数字化地籍与地形测绘系统软件论文进行交流。它标志着我国自己研制的各种数字化测图软件,开始进人使用阶段。城市与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又交流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数字化测绘软件成果。它表明我国的数字化测绘软件己在逐步推广普及,并开始走向成熟。近年来,出现了专门的数字化测绘软件公司,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测绘软件。这些软件功能强大、成图质量高、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好、经济效益高,深受测绘人员欢迎。
4、地图数字化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利用扫描数字化技术进行地图数字化是提高数字化质量与速度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许多院校及测绘单位研制扫描数字化软件取得显著进展。1996年5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对国内各单位提供的10余个扫描数字化软件进行了测试。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研制的《地图扫描矢量化系统Maps can》首推为1:25万国家基本地图扫描数字化入库软件。清华大学的EPSCAN扫描矢量化软件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便捷、高效、保真。南京市测绘院使用该软件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图扫描数字化,也取得满意成果。
5、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取得显著成绩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工程建设、超高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建设、大坝变形监测以及一些超高精度的设备安装愈来愈多,为工程测量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特种精度工程测量的极好机会。1993年、1996年全国精密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中心组织了两次学术研讨会,1996年工程测量分会也组织了全国精密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对取得的成就及其在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这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与重视工程测量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三、工程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工程测量技术协同其它专业技术共同发展进步将是今后一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主流发展趋势,在技术上将出现多功能多样化用途的工程系统。
2、 工程测量的数据收集形式不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在新系统下将向三维甚至四维方向发展,从传统的现场交互式测量形式转变为远程控制式测量形式;测量作业所用平台将从固定的地面转变为车载!机载甚至卫星控制等,逐步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3、 工程测量的数据分析计算由偏重基本的平差计算、网的坐标运算、几何形式计算逐步转型为高密度高精度的空间点处理、“点云”数据分析、被测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重建、可视化处理、“逆向工程”和设计模型的对比分析,测绘数据同各种理论数据库实现完美对接。
4、 工程测量实现进一步的宏观方向和微观世界两个极端的发展。在宏观
测量技术方面,工程建设将具有更大的难度及规模,精度要求也更为提升;在微观测量技术方面将向微型计量方向发展,测量的尺度维度大大缩小,将发展出微型显微测量及图像处理技术。
5、 工程测量将实现过程控制的一体化和网络化,无线数据交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化等技术将使工程测量从独立式走向综合化,从单体作业基本形式发展为共同作业及实时作业模式。
6、 在进行工业测量、大型机电设备组装、线上检验和质量控制时采用高端的测量设备仪器以及先进的作业方法,这成为了制作业的发展新趋势,甚至可以列为制造业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正禄, 工程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张正禄等, 工程的变形分析与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年
3、易庆林.,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年
4、谭辉.,土木工程测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