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儿童摄影引导师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童摄影引导师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儿童摄影引导师工作

篇1

“宝宝,看这里,看!我是小白兔,乖乖……”陶萍嘟起嘴巴,双手摆出兔子耳朵的形状顶在头上,时不时地摇晃着脑袋,双膝微曲,向前面小步地跳着。

眼前的小家伙,刚满一周岁,正用黑漆漆的大眼睛紧盯着眼前这只“大兔子”,微张小嘴,好像有些愣神,原本紧抓着妈妈的双手也渐渐地松了下来。“咯吱咯吱……”在离宝宝不远的地方,陶萍突然做出了咯吱痒痒的动作,嘴里发出快节奏的声响。宝宝小脑袋一晃,随即扬起小嘴笑了起来。“咔嚓”,摄影师迅速抓拍下了这一瞬间。直起腰,陶萍站了一小会,又拿起一边的毛绒玩具,继续逗宝宝。

几乎每天的工作,陶萍都是这样度过的。作为一个“逗笑师”,她的职责就是将宝宝逗笑,然后让摄影师拍下宝宝微笑的画面。

25岁的陶萍从2009年开始在一家大型儿童摄影公司任职,从事引逗职业已经两年多了。在她眼里,要想做好一个称职的“逗笑师”,很多时候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疯子”,用动作和表情,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拍摄一结束,陶萍就一个劲地喝水,满满的一杯水,转眼就见了底。长舒一口气,她的声音显得柔和了许多。由于不停地喊话,跟孩子和家长交流,陶萍的喉咙经常变哑、发炎。在她看来,这已经是她们这个职业的通病了。

她告诉记者,对于她们而言,逗笑的工作其实还需要很多前期准备,比如提醒客户记得带尿布、奶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些需要更换的衣服等。

虽然经常腰酸背疼,喉咙发炎,但是身为一名“逗笑师”,陶萍却觉得挺满足。

【职业法宝】模仿、猎奇、游戏、表扬

“一般一周岁的孩子都比较认人,想把宝宝从父母手里抱过来,可父母一撒手就大哭。而且这个时期的宝宝一般都能走会爬,喜欢四处乱动,很难静下来。”陶萍有着自己的四大法宝。

法宝一:模仿。“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逗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拍摄需要,来示范一些动作引导孩子模仿。”

法宝二:猎奇。“他们对周围会充满好奇,一般的宝宝,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找,一看见东西就想伸手来拿。我们就故意拿出些他们没有见过的玩具或者发出一些怪声,引起他们的兴趣。”

法宝三:游戏。“通过做游戏的方法,如唱歌,跳舞等,建立宝宝对引导员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法宝四:表扬。“在我们看来,百天的宝宝已经可以听懂表扬的话,我们会适时地赞美和鼓励,消除宝宝对我们的陌生感,从而使拍摄变得容易。”

要“逗笑”,还得“逗哭”

“哇?穿着白纱,你好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呀。小公主,你的红苹果呢?”一个身穿白纱裙的小女孩羞答答地拿着苹果,摆了一个很文静的pose,“啪啪啪……”摄影师手中的照相机连续抓拍……整个拍摄结束,张洁一身大汗。

张洁在一家儿童影楼从事摄影助理工作,被人们亲切的称谓“逗笑师”。

浩浩是张洁的另一位顾客,虽然只是一个3个月大的小不点儿,张洁还是和他提前沟通起了感情,“小浩浩,我们拍个百岁照好不好?”张洁熟练地托着浩浩的头,虽然浩浩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但张洁还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灯光、布景、摄影师全部到位,就在马上进行拍摄的时候,“看这里”,摄影师一声令下,浩浩小嘴向下一撇,哭了起来。嗓门洪亮的浩浩,引得其他影棚的小朋友也一起闹了起来。张洁马上抱起浩浩安抚一阵,“可能是困了吧。”张洁凭着经验告诉浩浩的妈妈。四五个人一顿准备后,最终只得看着小浩浩进入甜甜的梦乡。“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尤其是这么小的宝宝,大家就等他睡醒了再拍吧。”张洁说,他和同事们的工作进程完全要“听从”小顾客们的心情而定。

张洁说,小朋友的脸说变就变,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会突然哭起来。有时候,你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不会买帐,所以只能使出“杀手锏”,学着小朋友的样子也“哭”起来,他们一般便会停止哭泣,甚至笑出来。

“逗笑师”不仅要逗笑,还得逗哭,因为儿童的表情丰富,所以家长的要求也不同。大笑、微笑、坏笑、吃手、哭鼻子,儿童摄影就是捕捉孩子们不同的表情,这对“逗笑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名“逗笑师”,张洁从工作中也常收获感动,一些孩子从满月就开始拍照,每隔一段时间都来拍照,看着孩子慢慢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和感动。

【职业要求】爱心和耐心

“逗笑师”每天都要接触不同性格的孩子,开朗的、任性的、腼腆的,孩子的性格多种多样,为了能博得他们一笑,“逗笑师”工作之余要做很多“功课”,比如要看最流行的动画片,学唱儿歌,设计好玩的游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从而让他们留下最开心的笑容。

要成为一名专业的“逗笑师”,其实要求很高:需要学习过幼师专业,懂得儿童心理,年龄也有限制,有从业经验。最重要的是,“逗笑师”作为一个特别的职业,更需要爱心和耐心。

既当“保姆”,又做“亲戚”

“逗笑师”不仅要逗宝宝笑,在拍摄过程中也要做个很称职的“保姆”,给宝宝换衣服也要小心翼翼。在为小孩留下美好片刻后,

“逗笑师”的快乐和心酸却是普通人所不知的。“逗笑师”拉拉是个20岁的姑娘,做这行的时间不长。

“来呀,这是小乌龟,小老虎笑笑,宝宝笑一笑,啦啦啦……”刚满三个月的熙熙正在镜头前不停变化着表情和姿势,熙熙父母在一旁不停地笑。而除了不停按动快门的摄影师外,还有两位身着鲜艳颜色衣服的人在忙碌:一边拿着玩具不停晃动着,一边做着各种奇怪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大人听不懂的声音。

正是这两位不断做着奇怪动作的“魔法师”,让熙熙瞬间好像着了魔一般。刚当上妈妈的孔小姐在摄影棚中一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她告诉记者,孩子到了这里不仅笑得特别好看,而且能摆出各种POSE,“刚看到他趴着,小脸架在手上笑,我都快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拉拉告诉记者,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逗笑”的经历,“当时害怕逗不笑,反而逗哭了。”她说,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的表情是最为丰富的,喜怒哀乐很容易就表现出来,“逗笑师”要引导他们,但也要跟着小孩的节奏走,不能打乱他们。

虽然对备年龄段的小孩都能“逗”得出神入化,但拉拉坦言,一岁左右的孩子是最难搞定的,“一岁孩子对世界是最好奇的,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也很难能接受我们的指令,甚至会有些叛逆。”这就要

求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小孩的兴奋点,因为每个小孩总会有感觉到有兴趣的东西。

【职业苦乐】咽喉炎和感动

“工资不高,但每天都会很开心。最感动的是有的小孩走之前抓着我的衣服不放,哭闹着不走。”拉拉称,“逗笑师”最大的荣耀便是让孩子很快就喜欢上自己,并听从自己的指挥。但每次下班后都感觉累得受不了,嗓子也很痛,“十个‘逗笑师’九个有咽喉炎。”

快乐和辛酸之外,

“逗笑师”收获最多的还有感动。拉拉说,有些孩子从满月开始就来拍照,几年下来自己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情感不止是镜头前后,甚至延续到生活中,“常有孩子经过我们影楼,就拉着妈妈一定要进来看我们,就像亲戚串门一样,没有了商业关系,感情更单纯。”

前景不理想要转行

由于该职业工资低又较辛苦,且发展前景不理想,多数人做一段时间后就想更换职业,导致专业的“儿童逗笑师”成稀缺职业。

薪水:普遍两三千元

成为“逗笑师”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要求呢?一家儿童影楼负责人坦言,最理想的当然是有专业背景,例如经过幼师教育或学过心理学,年龄一般要求在20岁~25岁之间,此年龄段容易和孩子沟通,培训入手也较快,最主要是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其实也算是个体力活,一个小孩照顾下来要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一天多的要照顾七八个”。

大部分专业儿童影楼都配有“逗笑师”,一般都是年龄18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女孩子,男性较少。他们多是幼师专业毕业或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幼师工作,月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

据介绍,逗笑师也并非一直呆在基层,不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逐渐成为助理摄影师或专业摄影师,个人价值得到提升,薪酬也相对更高。但一般刚来的引导师工资不算高,即便资深的只在3000元左右。

“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我们都会事先解释清楚,这个工作并非只是一味逗小孩,未来还有很多机会。”

“逗笑师”:大多“自我培养”

据了解,“逗笑师”这个职业目前还没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证,对于他们的培养,大多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一些儿童摄影培训机构学习培训,一种是由影楼自己培养。

“逗笑师”的学习,很容易上手,一般一两个月就可以,但更重要的还是实际操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慢慢摸索积累。”“逗笑师”陶萍告诉记者,她是从2009年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

合肥一家影楼的负责人陈森也表示:“目前引导师基本都是我们自家培养出来的,有时我们也会和同行交流,到上海这样有专业培训机构的城市进行学习。对于从事儿童引导师工作的人来说,这一行的门槛不高,许多引导师也都是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之后,有的会直接晋升为摄影师。”

大多数“逗笑师”并不看好自己行业的前景。“我正在学习摄影,学得差不多了就直接去拍照。”说起这个工作,当了半年多“逗笑师”的添田也是有不少的“怨言”:工资不高,每天逗小孩子还挺辛苦,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太差。添田说,她做这个行业的最终目的还是想做一个摄影师。

篇2

从起初单纯的靠拍的好、对孩子好,口碑传播得以存活下来,到如今集直营和加盟连锁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儿童摄影机构,经历的选择和挣扎,阵痛和蜕变,都让格林童趣董事长于占国历历在目。

品牌化之路

纵观格林童趣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2003年,非典的肆虐,让偌大的北京城成了一座空城,具有逆向思维的于占国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在没有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只身来到北京,低价进入当时已停业的工体翻斗乐开了第一家店,此乃“天时”。非典过后,翻斗乐恢复以往的热闹繁华,格林童趣也正式营业,这无疑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客流量,此乃“地利”。尽管当时格林童趣硬件只有两台相机,但于占国摄影技术的专业,服务的用心,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因为我拍的好,我对孩子好,就是真的有专业、有爱心,有了这两样当时就可以生存下来,这是格林童趣的起初。”于占国这样回忆。

几乎同时,极具前瞻性的于占国嗅到了互联网的气息,在朋友的鼓励和无偿帮助下,建立了儿童摄影业最早的网站,成为其对外宣传的有利阵地,此乃“人和”。该网站在之后的半年里,在百度搜索中儿童摄影商业网站一直排名第一,此举无疑帮助格林童趣在建立之初就先声夺人,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

凭借专业度和爱心,格林童趣在不知道何谓连锁加盟规律的情况下,人员有所增加,店面数量也由一变成了二。“其实当时我懂的没那么多,但是时势造就了不是英雄的我。一方面是网站推广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时中央电视台《激情创业》栏目邀请我去做专家,在整个节目中给予创业者指导。这从某种程度上也确定了我的江湖地位,名气大增。”于占国说。随后,网站上留言,电话咨询开加盟店的纷至沓来。顺水行舟,格林童趣在只有两家直营店的情况下,走上了加盟之路,陆续做了十多个加盟店。这种没计划的发展战略让格林童趣无意间成为了盟主。于占国这样描述当时的境况“一不留神,我就成为了盟主,用格林童趣的品牌,勤勤恳恳的帮人家开店,换句话说是把格林童趣这个品牌的店做得稍微多了一些。”这也就形成了格林童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投入方法,完成量的积累,对连锁经营模式进行探索与尝试。据于占国透露,到2008年,格林童趣直营店的数量也未突破十,而加盟店已发展到几十家。

随着加盟店的增多,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量,格林童趣开始了第三阶段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直营店,注重品牌建设。对于这一战略调整,于占国归结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你没有能力的时候,机缘巧合,依靠专业性和低成本运作的理念,以及为人的坦诚,赢得了全国各地加盟主的信任,成了盟主。当资金达到一定积累,还得发展自己的直营店。”在这一阶段,格林童趣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并完善品牌,完善管理结构,加大了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力度。

建立系统

在条件不成熟的当时,格林童趣奉行小投入中产出的经营理念,加盟标准仅要求有一百平米以上的营业面积,超过十万的投资,以及收取象征意义的加盟费。“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够好,不够大,也不太敢要求。换句话说,觉得人家相信我们,又给加盟费,我们怎么好意思对人家提那么多的要求呢?”于占国笑着阐述到。这样的低标准必然为加盟店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由于当时的生存空间较大,所以高中低档规模的店都能存活,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市场需求。但随着儿童摄影行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中低档店。面对这种情况,格林童趣又无力像经营直营店那样,及时调整加盟店的战略,从过去的低成本转型为相对大规模、高标准,然后再复制建设提升竞争力。

经历过市场的考验,竞争的优胜劣汰,于占国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加盟条件不调整,局面将难以控制。痛定思痛后,格林童趣的加盟条件更加严格化,一方面对加盟商有更高要求,按照建店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对加盟商的投入度有了要求,坚决抵制只管投资不管经营的行为。即老板要盯住这个店,要全力投入。

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对加盟者的考察。“因为这是创业型的加盟,我们对创业者的考察就很重要,因为要观察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否有这个胸怀,人品是否可以,这跟招人有点相似,这是一种准入门槛。”于占国介绍到。

门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加盟店的品质。为了给加盟店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格林童趣与时俱进的在加盟合作条款中修订了回购条款,即优秀的加盟店在未来被格林童趣回购、并购,共同经营。这无疑是对加盟商的一种激励,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成为格林童趣大品牌的一员。这些标准的修订和建立,都是着眼于对整体品牌的把控,就为一件事情,统一的经营和整体的管控。

突围之法

目前,海量市场的儿童摄影行业,无论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市场需求均很旺盛。“我对市场的整体认识,造成了我们做的好不好,决定了我们活的好不好,能不能形成品牌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格林童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的还是来自自身。”于占国分析说。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中黎叔的一句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众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格林童趣同样也存在人才难题,由于其他行业对儿童摄影行业的不看好,不会扎进这个行业深耕细作,面对这种情况,格林童趣努力培养追随自己的忠臣,在此过程中,于占国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仅无私传授自己的所有学识,还用自己的人格时刻影响追随者。“这个困难也来自于团队发展需要,当然也包括自己,过去我是摄影专业出身,管理、经营、营销这些方面都不是强项,所以自己要加强学习。创业者自身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这才是第一重要的,然后才是影响力有多大,才能招来追随你领导,敢于追随、忠于追随的忠臣。”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仅有忠臣的追随,难以维持企业的基业常青,还需要大量的能臣。格林童趣一方面努力提升忠臣,使其成长为能臣。另一方面也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其他行业挖能臣。能臣与忠臣相结合,形成格林童趣现有的强大稳定的团队。在于占国看来,学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我提倡每天学习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还有愿不愿意跟别人达成一致的意见,能不能在求大同、存小异的时候,有这种包容之心,换位替补等等这些合作精神。”所以,热爱儿童摄影行业,并全身心投入的,敢于担当,具有学习力和合作能力的人都是格林童趣永远要吸引的人才。

“格林童趣几乎就是人才培养基地,基层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评比等方式,培养成优秀摄影师。我们每周每个岗位都会有培训,包括企业文化、技术技能、愿景、个人素质修养等方面,还会送员工出去学习。这难免会招来一些小工作室、新开业的、创业的机构从我们这挖人,起初我也苦恼,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后来我也想通了,就当为行业做贡献,为社会培养人才吧。”于占国向记者笑着说。日前,河北美院实习基地在格林童趣挂牌,已为30多名摄影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此举不仅让学生在格林童趣实践了专业,了解了社会,踏上了稳定的就业之路,同时格林童趣也培养和储备了人才。对于面对诱惑还能坚持留下的优秀人才,格林童趣会更加重视,除了物质方面,还会尽量提供提升机会和快乐的工作环境。用于占国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可能挣得不是行业里最多的,但一定是这个行业里最快乐的。”

归属感的加强,有效的降低了人才的流失率,也为格林童趣的定位战略奠定了基础。“定位决定了要有怎样的战略,使用什么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准客户。这不仅仅是营销概念,也是品牌的定位概念。”经过摸索和调整,格林童趣根据规模和经营情况将连锁店分为ABC三个级别,分别服务不同消费能力水平的客户。“虽然我们的店分了不同的级别,但不代表我们的服务有所差别,在我们的理念中,每个店的服务都是一样的,每个客户都是VIP。没有人愿意享受低端服务,所以我们的理念是高中低都要做,而且要做的快乐,这是我们的定位。这个也是通过困难、通过摸索、通过失败总结出来的。”于占国补充到。

产品为王的时代,没有过得硬的产品,一切都枉然。格林童趣研发中心就承担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重任,不断更新摄影主题和产品工艺制作,使其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实景拍摄,提供专业的制作工艺,包括不同材质的相册、摆台、车挂、各种装裱,还独创漫像。据于占国透露,目前为止格林童趣已为几万名小朋友制作了漫画像,在此基础上,格林童趣正在研发的微电影产品,已进入推广阶段。独特的产品服务,形成了格林童趣的闭环发展模式。

理念先行

随着科技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专业摄影设备,手机也成为拍照利器,有人认为摄影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占国对此观点却持相反的观点,“我认为儿童摄影行业还是朝阳行业,我和同行探讨的最多的就是儿童行业的经营模式,儿童摄影能持续多久。儿童摄影这种专业的模式,不是以器材论的,相机、Photoshop说重要也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闭环,一个完整的服务。也就是我们专业的造型,给孩子装扮成小公主、小帅哥,引导师通过启发让孩子特别释放,释放他的天性,经过训练的摄影师再通过构图、用光、抓拍瞬间,这都是家庭所不能完成的。”

身为儿童摄影讲师团的一员,于占国也在身体力行的传播一些理念,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团队建设,与同行业的创业者和后来人分享。据了解,河北美术学院聘请于占国为客座教授,其第一次讲座《你准备好了吗?》大受欢迎。随后,他将到清华附中和人大附中讲座,与优秀的中学生对话。

在“把童趣变为艺术,用爱心成就事业”经营理念指导下,于占国的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提倡的“无为而治”在企业规模不大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自发的发挥能动性,用本能的热情去做事。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需要有结构、有规模、有层次的团队管理和互补模式。于占国这样向记者诠释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企业的方法没有一招鲜,也不能‘一言以蔽之’,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借鉴,也可以自创。我参加过很多的培训班,不断的在学习。还在人民大学读了管理哲学的博士班,就是想通过这些博导的讲授,对企业和经营有一个比较哲学的认识。通过学习也接触了很多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同时还能够进行资源整合。”

篇3

一、紧贴生活实际,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我校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实行教师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岗位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德育导师制。如此,就确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提高了学校育人的水平。

2.强化载体建设。

德育不能空对空,需要“抓手”,这个最有效的抓手就是德育课程。我校是这样做的:一是开发校本德育教材《乐余高中优秀学生案例选编》,将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典型事迹汇编成书,供全体学生学习,以典型事例激发在校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二是不断开展励志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学名人励志,悟成长之路,读一本励志书,话一份感悟,学生自己励志“座右铭”评选,学习典型、励志成才等主题活动。

3.强化主题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紧紧围绕“和谐·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思想素质。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撰写参加活动的体会或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二、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阅历、个性心理以及遭遇到的人生问题等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理应多样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按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积极强化学科教学的心育渗透。出台《乐余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方案》,通过“寻找微笑”摄影展、心理漫画比赛、心理电影展、校园心理剧创作等活动,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更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努力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持证上岗制度,保证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通过开展团体辅导、进行个别咨询、举办“心理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财力、人力、物力等的支持,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教师的积极探索,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为形成学生良好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交流。

佳信思维学派认为,充分的交流可以创造价值。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和辐射作用,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交流,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专题研讨,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互动,我们发现:学校的许多教师育人水平提升了,师生关系也和谐了。

三、完善育人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1.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天然教师,毫不夸张地讲,家庭教育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张家港分校资源,组建“林老师”讲师团,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义务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

2.着力提升社区育人功能。

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这个阵地,发挥社区学校的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社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诉求。具体做法是:着力加强社区校外辅导站建设,利用其教育资源,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开展“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中小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离校不离教。实践证明:社区有学校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3.着力优化校外德育队伍。

德育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我们主要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强化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切实加强与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的联系,积极组建由学校德育基地人员、社区单位代表、先进模范人物等组成的校外“大德育”队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校外德育队伍也是一种德育资源,而且是最优的资源。

[参考文献]

篇4

(1)宣传学习阶段。学校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商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黄涛、副书记杨晓红为组长,丁福亮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召开大队部、教导处、总务处成员及班主任会议,学习方案,分层落实方案。

(2)细节落实阶段。各部分进行撒网式调查分析,找出校园环境治理、育人治理以及校舍治理等各环节中的不安全隐患,并制定整改方案,学校整合方案制定每周的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安全的细节教育,真正做到“心系学生安全,责尽每个角落“。

(3)查排题目阶段。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都是行政同道经常对安全隐患进行查排,行政会必谈安全检查工作,做到发现一例,处理一例,整改一例,并实行全程追踪、监控。总值、安全员天天做到亲身听、亲身看、亲身查,严格把关,查排到位,充分了解安全工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题目,并及时反馈给安全组长。

(4)总结评选阶段。要求各部分对安全教育活动及时总结,上报总结材料,结合实际,学校考核小组对各部分、各班级安全教育活动进行评选。

2、实施五个“组织”工程。

(1)组织学习。每逢教师集中时间,黄校长对安全进行专项总结,并针对近期存在的安全题目,提出具体的安全教育要求,环环本月扣,逐一落实安全工作。组织大家重温《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学习《食品卫生法》、《交通法》等扎扎实实地进行依法制校。

(2)组织讨论。分为教师讨论和学生讨论两部分。让师生往观察发现校园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讨论一些题目,列出每周的细节教育如:教育学生留意交通安全,不骑自行车上学;课间做有意义的活动,不奔跑打闹,护导老师要加强巡查;留意饮食饮水的安全卫生,不买“三无”冷饮;教育学生不出口伤人,不动手打人。课间活动不疯打,相互提醒安全要做好;课间不奔跑、打闹、追逐等,通过明确和落实安全的细节教育,引导师生更加关注校园的安全,关心校园的事和人。

(3)组织排查。总务部分深进电房、教室、办公室、食堂、电脑房、自然实验室等专用室检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排查并认真记录,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提出意见;做到查出一例;整改一例。严格排查食堂工作职员的卫生和安全操纵,重视食堂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堂及学生集体用餐治理制度,牢记安全无小事。

(4)组织宣传。向全校师生宣传“安全生产月”活动,牢牢围绕“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主题开展活动,各班以“遵章遵法,关爱生命”为内容以安全板报、小报宣传和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知识竞赛、举办安全讲座,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晨会和红围巾广播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预防校园侵害,进步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使安全教育深进人心。

(5)组织活动。“***小卫士”系列活动;征集课间安全活动方案:小安全员培训活动;课间活动摄影比赛;“安全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安全教育”漫画专辑等以娱乐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形式多样活动,其活动过程让学生深感安全的重要性。

二、基本体会:同一熟悉,规范制度,落实行动,力求三个到位。

l、把握精神,同一思想,深进动员,力求熟悉到位。

根据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同一部署,我校对安全生产月的通知广泛动员,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和安全教育内容,力求使所有教师熟悉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主动自觉地进步安全的防范意识。

2、坚持四“化”标准,力求组织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假如不摸索出一套相应的工作机制,不提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就很难持久,就不能上规模、上水平。我校在进行安全生产月教育活动中,摸索出了四“化”标准,即一是统筹安排,逐步推进,活动科学化;二是熟悉同一,治理科学,活动规范化;三立足校园,辐射社会,活动立体化;四是及时总结,加强宣传,活动实效化。

篇5

[KEY WORDS]fourhanded procedure; clinical teaching; orthodontics, corrective; education, dental, graduate

随着口腔医学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口腔正畸硕士研究生以临床型为主,临床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四手操作已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口腔科操作和管理技术,从上世纪末开始已被口腔医学临床工作者广泛认同和应用。近年来,我院口腔正畸教研室将四手操作应用于研究生临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四手操作及其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1.1 四手操作的定义

四手操作是指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始终都是坐位操作,医护的双手都在进行工作,医护之间平稳而迅速地传递器械、材料和其他用品。通常一名医生配备一名护士,护士作为医生的助手,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默契的、和谐的工作关系。

1.2 四手操作的优点

四手操作适用于口腔各个临床科室的日常诊疗工作中,与口腔治疗传统的操作方法相比,四手操作有许多显著的优点。①医护配合,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简化了治疗程序。这是因为护士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能够及时地对操作区进行吸唾隔湿吹干,合理掌握材料调拌的时机等,使医生的治疗简单化。有研究显示,应用四手操作可使医生工作效率提高40%以上[1]。②防止并尽量减少因各种器械、物品堆积在工作台上而导致的交叉污染。③有利于宣教工作的开展,加强医患沟通。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病人的反应,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由此可见,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口腔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对操作者技术要求更高,而且细化了工作程序,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

2 口腔正畸研究生的临床素质特点

由于口腔正畸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医学在我国口腔本科教育中正畸学课时少、实验课内容相对简单,基本不安排实习。所以本科毕业后,研究生学习或进修是接受正畸专业培训、提高临床水平的主要途径。口腔正畸研究生的临床素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培训[2],注重专业理论学习,临床操作能力不足;②正畸治疗疗程长,操作复杂,而研究生临床学习培训时间短。

口腔正畸治疗技术涉及临床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各种矫治器及其附件制作安装、多种粘接材料的使用,要求医生熟练掌握摄影技术、电脑操作等,由于病人多数是儿童,需要医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些技能都应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得到培训和应用。

总之,在短短1~2年的临床实习时间中,研究生需要全面、有效、系统地掌握正畸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3 四手操作在口腔正畸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口腔正畸临床四手操作的工作内容

正畸医生在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需要助手的配合,医生和助手之间的配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使治疗各阶段能够有序地连接,而且双方应熟悉对方的工作步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正畸治疗前有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过程,包括引导病人就位、选择椅位、调整灯光、选择器械、隔湿吸唾等,这些准备工作虽细微但很重要。在传统的口腔科工作过程中这些治疗前准备工作由医生完成,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如导致交叉感染,因选择椅位浪费时间等。四手操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医生和助手有较明确的分工,以上工作由助手完成。正畸治疗过程中四手操作包括:托槽带环等的粘接,粘接材料的调拌,唾液的隔湿吹干,治疗不同阶段器械的选择等。正畸科四手操作中医生在助手的协助下进行临床操作,助手熟悉正畸诊疗常规,掌握一定的正畸学和口腔材料学知识,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工作。对于一名进入临床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的研究生而言,如果不熟悉工作程序会使临床工作难度加大,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甚至会使病人产生不信任感。另外,由医护两人共同合理安排病人复诊的预约时间以及对病人进行宣教和解释,使工作更完善。由此可见,四手操作的应用可以提高口腔正畸临床工作效率,正畸临床研究生熟练掌握四手操作是很重要的。

3.2 掌握四手操作技术,加强系统性临床操作指导

在口腔正畸研究生临床工作学习中,除研究生导师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直接指导外,研究生临床指导小组成员的临床辅助指导也是必需的。四手操作的临床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口腔操作的弊端,是临床操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为此我们将具有口腔正畸护理经验的护士也纳入临床指导小组中。

研究生进入临床工作前我们首先对其进行系统性操作培训,包括请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对日常工作程序和四手操作步骤进行讲解和示范。研究生先担任四手操作中助手的工作,了解并熟练掌握四手操作规程,有利于加深对临床工作的认识,并使其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同时,在作为助手工作时对其他医师工作的观察也是一种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学生对正畸临床工作进行了“预习”,完成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衔接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软着陆”,有效地减少了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之初由于业务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用于口腔正畸研究生教学有以下意义:①提高口腔正畸研究生临床治疗的综合能力;②有利于快速全面地了解正畸器械名称、用途、消毒保养方法;③加强了无菌观念;④有利于培养协作互助精神。

篇6

游业强:作为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思考后,我们提出了“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教育是“求真知,做真人”校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发展而来,是上芬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办学思想的延续,是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的体现。

《教育》:您对智慧课程再构建有哪些想法?

游业强:电子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x择,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也不等于简单的实施教育技术化、课堂电子化。本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与有趣的教学相结合。上芬小学的“3H智慧课程”,就是基于课堂内容的再构建,基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灵活把握,基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的融合,在不依赖电子课堂、不依赖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育人目标,从而实现办学品牌的形成。

《教育》: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关系?

游业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是一名优秀校长应尽之责。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内涵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学校开发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及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能有效补充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而且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

《教育》:为什么说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

游业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智慧课程,因为课程不是一本书,而是对孩子思想情感、生命成长的有效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上芬小学开发的智慧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有了很大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不得不在“怎么教”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与国家课改中“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课程”相吻合。所以,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勇立时代潮头的学校

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创办于1976年,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20名,教职工105人,其中省、市级名师28人。2017年9月将搬至新校址,办学规模也将扩至48个教学班。新校址位于腾龙路与简上路交口,背靠中海锦城,东邻和公馆花园。占地2.46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是龙华区又一所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新校建有艺术楼、机器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

学校认为:“智慧之人”首先指向“德”,指向人的品质,“智慧之人”应是具备美德的人,具有“真”和“善”的品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智慧之人”也一定是适应“未来”之人,他们是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之人”应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亦有“脚踏实地”的意志;“智慧之人”不仅是聪慧的,更是“敏于行”、有强大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人。此正是上芬小学“智慧上芬人”的三个标识。“2017年FIRST工程挑战赛华南区选拔赛”之前,上芬小学机器人创客实践室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学校派出9支学生代表队分别参加4个项目比赛,学生陈尧夺得“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第一名,也成功实现了连续4年该赛事卫冕;该项比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参加,上芬小学“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FLL动物之友竞赛”等项目5支代表队获得晋级。除了以机器人、摄影、水墨、民乐合奏团、文学社为代表的智慧社团,学校还开发“3H智慧课程”,契合学校“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风建设,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目的。学校先后出版《语文智慧教育探索》《墨趣》《智慧生活》《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教辅用书。通过“3H智慧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据“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街道”“深圳市办学效益评估”调查结果,上芬小学综合满意度超过95分,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近3年,师生获得区级以上荣誉达1159人次。

校长游业强在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校长期间,将一所村办小学打造成具有教育特色的“航母学校”,校长岗位13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教育典型。游业强任上芬小学校长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继续沿着培养“时代视野”为标识的智慧学生迈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成为深圳名校的抢手生源,学校因此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水墨国画和摄影特色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红领巾小社团、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学校、深圳市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深圳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3H智慧课程”解读

上芬小学是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学校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上芬小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既是育人目标,又是育人手段,必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与构建课程的关键词。学校以“智慧”为关键词进行顶层设计。“3H智慧课程”突出智慧教育,是实现智慧育人的重要载体。“3H智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基础上,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理念,通过校本课程整合,从课程统领、课程规划与建构、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实施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既是自上而下的引领,又有自下而上的互补与创新。在“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中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又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推进,共同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学生。

上芬小学课程改革的规划、建设、实施,都带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如英语配音、语文国学、趣味数学相互拓展。据介绍,“3H智慧课程”以“拓展”为途径,以“体验”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教师实行走班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课程。“3H智慧课程”以课程表的形式落实在课堂、功能室及社区活动场地,教师是智慧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大型智慧教学展示活动。此类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品牌教研活动。过去一年,学校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将“智慧课程”落实在操作层面,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教学成果。

学校建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如“慧心课程”既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也有“手拉手工程、义工工程、当家工程”及“职业体验俱乐部”综合实践活动;“慧行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走向不同教室,形成自学与互学的学习氛围;“慧思课程”实行导师走班制,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这样,每一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不同的智慧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V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上芬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燕香说: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再整合,以学科单元或知识点统领教学内容,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学到连贯性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整合后,出现一种视界融合的教学景观:机器人社团的孩子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魅力;而摄影社团的孩子,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文学社社团孩子,则用文字为镜头润色。

近年来,全国不同省份学校相继来到上芬小学取经,“3H智慧课程”教学模式走向天津、杭州、桂林、重庆等地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到上芬小学仔细研究了“3H智慧课程”后说:我很欣赏这种自主开发、高度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是一次重大创新。上芬小学基于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智慧,被深圳市授予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称号,《南方都市报》《广东教育》及深圳教育新闻网以不同方式对上芬小学“3H智慧课程”进行专题报道。

智慧学生的别样风采

在上芬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摄影、水墨作品,校长办公室也是用学生作品装饰。学校现有机器人、数码摄影、水墨国画、文学社、朗诵社、女子足球队、舞蹈队、民乐合奏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退休教师邓建昌主动向学校提出建立“小小实验家”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校100%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分别在《摄影之友》《特区教育》等杂志发表110多篇(幅),学生水墨画作品获区以上奖项740余人次;学生摄影与水墨国画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宝安群艺馆、新区文体中心展览13次。目前,学校既是广东省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也是广东省摄影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星光点点文学社”创办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星光点点》校报33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560余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被深圳报业集团定为“学通社小记者站”。在各级比赛中,学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7次获区级冠军,5次获市级冠军,2次夺省级冠军,1次拿到全国金牌。

在学校活动中,拿着“长枪短炮”拍照的是“童心飞扬”摄影小社团成员,他们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实践者。社团负责教师贺剑辉说:我们的初衷只是让学生熟悉相机,用镜头记录童年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摄影不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审美与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上芬小学申报摄影教学课题《小学数码摄影教学探索》成为区重点课题,由此开启了学校探索普及摄影教学的时代。

摄影教学以小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采取“实践、点评、再实践”循环教学法及小团队合作实践法。比如:以拍摄某主题为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操作与沟通能力,拍摄期间有教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总结性分析;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与拍摄方法,通过电脑制作、整理图片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社团在进行循环学习期间,经常穿插作品欣赏、名家作品分析及学生作品观摩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

科普机器人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龙华区乃至深圳市都小有名气。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机器人课程,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玩转”编程,让不少教育专家大为惊叹。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艾米・江口(Amy Eguchi)女士,以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李实等人,曾慕名来到上芬小学,高度肯定了学校普及机器人教学与培养方式,并愿意为机器人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3H”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学校认为:教育无时不在创造智慧,以“3H智慧课程”为载体的智慧教育,成就了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学校的整体功能。“3H智慧课程”下的“慧心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与重构。首先,“慧心课程”整合为“智慧语文”“智慧数学”等7个学科。每一个学科课程均有独特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学校教师黄爱华组成课题组,构建“基于问题”的数学课程,课程学习从“大问题”开始,提供“大空间”,最终呈现“大格局”的智慧景观。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体育与健康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论是田径、篮球等常规课程还是“快乐足球”校本课程,都散发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慧心课程”是“3H智慧课程”的基础,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生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慧思课程”则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少年儿童作为“快乐的体验者”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既有灵动的“国学堂”,又有时尚的“英语配音秀”;有引人注目的“趣味数学”,还有流连忘返的“阳光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室,由课堂走向操场、功能室、社区等广阔天地。

“慧行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构建,它以教师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学校的摄影社团、文学社团、机器人社团由此分别走进“光影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在“慧行课程”中,学生不仅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慧行课程”开发与执行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得以“刷新”和“升级”,不断体验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上芬小学教师与“3H智慧课程”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陈燕香,深圳市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上芬小学负责人;深圳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上芬小学“智慧教学研究室”的核心成员。

语文教师马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师;深圳市龙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原宝安区首届班主任大赛第一名。

美术教师贺剑辉,小学一级教师;深圳市美术兼职教研员;先后主持、参与省、市、区重点课题研究;编著《童心飞扬》《墨影》《索摄拾文》《墨趣》等教育文集;作品在宝安区艺术馆、深圳少年儿童图片馆展览;所教学科已成为深圳市美术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数学教师陈觯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参加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中,其数学的本真教育获得广泛好评,参与出版《数学“三味”》等文集。

语文教师张慧,深圳市教坛新秀;龙华区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获得者;曾获原宝安区第三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合著《语文教育智慧探索》《跟着课本去旅行》;编著《点点星光》一书;辅导学生发表作品100余篇。

篇7

一、 构建具有指导力的教育理念文化

我们承传书院文化精粹,构建了学校的校风“博爱、精致、至真”。教育的本源是“博爱”,没有博爱就没有教育,用博爱铸造师魂,用博爱建立友情,用博爱共创和谐;教育的过程要“精致”,让精致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让精致成为我们的管理常态,让精致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教育的目标在“至真”,教育学生求真知、做真人。学校教育最终目标要为奠定学生未来的幸福和谐人生服务。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条教规中提炼出学校的教风“学思并进、教研相融、德行一致”,以此勉励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魅力型教师;从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引申出学校的学风“快乐读书、快乐交友、快乐实践”。

二、 建构“书院式“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性的学校文化,环境文化只有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内涵与品位;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学校理念文化元素,才能彰显个性与品质。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积极推进“书院式”环境文化建设,以此来印证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将学校的教学楼分别以书院的思想命名为“厚德楼”“躬行楼”“博学楼”。以与书院相关的素材作为环境布置的内容,精心布置“儿童经典国学”“德育三字经”“书院名人”为系列的走廊文化。借鉴书院教育内容,联系学校教育的特色,设立鉴湖小学“单门独院”的儿童礼乐教育院、诗书教育院等,对学生进行艺术特长教育、国学启蒙教育。在视觉感官上,坚持以书院风格为基调,给人以精致雅气的感受。“书院式”环境的外部表现精致而不失活泼,内容主题系统而不失活力。从而达到以环境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全体教师能时时铭记学校的办学愿景,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文化

承传“百家争鸣、自由交流“的书院文化精粹,学校特设立了“鉴湖大讲堂”,每年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具体涉及教育科研、课堂实践、德育研讨、校本课程等内容,包括了与专家面对面、与作业面对面、与科研面对面、与教育面对面、与好书面对面、与名人面对面等活动系列,以此激活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每位教师过一种幸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与此同时,也组织学生开展“鉴湖小讲堂”活动,让学生“爱学校,讲一讲鉴湖文化”“爱人生,讲一讲立身立业”,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了弘扬“自主成才、自为人生”的书院育人思想精粹,为更好地激励每一位学生成为精良人才,学校还要举行“小院士”评比,制定评比的具体条例,每年“六一”节都要举行隆重的表彰,对一些素质特长优异的学生给予最高的荣誉,让学生在激励中成功,在成功中成才。

学校文化只有以前沿性的课堂教学理念与特色性的校本课程做支撑才有生命力。我们以“走进新书院”的系列活动为依托,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这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显示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优化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达到培养精良人才的目的。学校组织编印了《德育三字经》《走进书院名人》《儿童经典国学》三个内容系列的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对校本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 构建自我教育的“自为人生”德育文化

传承“关注社会,德行一致”的书院德育的精粹,我们开展“立社会志,做自为人”为主要思想的“自我教育”,要求学生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鉴小”学子。

为此,我们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通过班主任成功教育分享会,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打造智慧型班主任团队。建立班主任导师工作室,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

为进一步彰显“自为人生——德育系列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我们通过拓展和细化其中的关键内容,从而突显自为人生所具有的规范要求。在习惯养成上,深化“德育三字经”的教育活动,将行为规范教育细化为规则到位、意识到位、落实到位。同时通过系列化的“自为人生”讲堂活动,促进学生全人格与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整合小海燕摄影俱乐部、明珠合唱团、金色童年管乐队、太阳花美术工作室、小孔雀舞蹈队等十余个红领巾精品社团,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能自由发挥特长,让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 构建“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文化

新书院文化的教学思想精粹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躬行实践、强调自学,开展探究与活动,提倡交流与宽容、师生沟通有道等方面,它在课堂文化方面倡导的是:教学要树立“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的理念,学生自学为主,先学后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质疑问难,营造“尊师爱生,以道相交,互尊互爱”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研究型教师、探究型学生。我们积极汲取书院的教学思想精华,做好与现代课堂教学的无痕对接,进行了“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学”即把课堂变为学堂,要求学生先学、自学。首先是先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教后学,这不符合实践第一的要求。所谓先学就是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造成教学的现场生成,学生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真正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好奇、好问、好玩,具有天生的学习潜能,提倡学生自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篇8

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就是我校“大成”文化的育人进程。近年来,我校创新“自主”德育,着力注重文化传承与自主德育的双向建构,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会做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多元优质的大气之才。

在学会做人中“立大成之志”

我校“大成”文化的要义,在于“立大成之志”,培养学生“志向高远、奋发有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实施养成教育,努力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通过“生态体验”式教育,使教育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打造一个平台,即打造“学生自主管理”平台。我校实行的班级轮值制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自我体验活动,所有学生按学校提供的各种岗位和要求参与学校管理。该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值日当天利用部分文化课时间,头戴小红帽,全班学生分成校纪组、教学区卫生组、生活组、运动组、服务组、助理组六个组别,分别对学生一日学习生活进行督促检查评比,并协助学校各部门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小红帽”已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抓住一个契机,即抓住十八岁“成人礼”这个契机。在我校“成人礼”期间,许多同学对成人都有一份憧憬,基于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谁”“法律离我有多远”“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的三步畅想,引导学生在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同时,通过每年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成人礼,通过仪式的力量让学生体验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自我完善中“养大成之气”

开放、多元、灵动的“大成之气”,是“大成”文化的显性标志,而丰富活跃的主题教育融合了学子情怀与视野,是一种身心发展的和谐,更是“大成之气”的一种孕育。

重大活动常年开展。精心设计编排每一次重大节日活动,融求知、求实、求变、求善、求乐等特点于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和良好环境,激励学生为中华复兴而努力读书的激情。

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学生自编剧本,每周末举行剧本表演。通过参与表演使学生能够转换角色,相互理解。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演一个真实的“我”。“给我一个角色,送你一片精彩”已成为周末剧场的口号。

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从组建到筹划,从活动到宣传,学生既是“导演”,又是“导师”,社团成了兴趣、信念、理想相互认同的学生聚合体,又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共同体。砚池文学社、杜若诗社、大成剧社、FOCUS摄影社等都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校园辩论赛经常开展。通过“团委搭台,学生唱戏”,营造“生态体验”的“体验场”,让学生在辩论赛中进行“开放式对话”。

在自我发展中“育大气之人”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大成”文化,积极吸收“大成”文化,并在融入和吸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在“大成”文化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人格健全”这一要求,并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通过与社区结对,开展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联合居委会一起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对居委会工作认识,体会社区工作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

坚持开展人生旅行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借助国际预科班与国外友好学校平台开展国外修学旅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拓展法制教育新途径。我校和丹阳市法制共建单位—丹阳市法院少年法庭合作,联手开展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束晓霞,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副校长】

京口区实验小学:“京剧娃”为学生代言

文 _ 高秋香

特色是立校的品牌。京口区实验小学以“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通过二十多年来对京剧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积淀,《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10年9月被正式批复为“十一五”全国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以此课题为抓手,将国粹精髓融入德育过程,使“京剧娃”成为学生的形象代言人,内塑外培,立美育人,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华丽转身,变说教灌输式为自主体验式。

感悟经典,培养求真求实的处世态度。我们充分利用京剧剧情中人文故事的宣传和浸染作用,结合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引导学生体味古往今来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教会学生真诚待人,礼贤下士;“负荆请罪”的剧段让学生体会到宽宏大量、勇于认错的处世气度;更多学生认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故事启迪他们如何辨认善恶美丑的现实社会。

唱念做打,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果说情感体验是内化的收获,那么“唱念做打”对意志品质的磨炼便是外显的成果。京剧的知识、技能博大精深。对于“小京班”的孩子而言,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京剧艺术更是无门可入。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在练功房里洒下汗水,才能在京剧舞台上收获梦想的果实。走出母校的京剧人才—贡昕君、吴思涵、毛佳卿、李祖威等,凭着过人的意志品质和对艺术的热忱,个个练就一副好身手、好唱腔、好身段。学校将京剧小明星们刻苦训练的故事收编进校本课程《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一书中,让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代代相传。

知行合一,收获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京剧名段的唱词堪称经典,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边赏析边摘录,还编制成小报加以评比。孩子们在行动中习得了语言经验,享受到诗词歌赋的意韵,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发展。京剧教学融合在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制作绘画”“说唱演练”“四功五法”的训练后,孩子们的变化明显,小到生活中的坐立姿势,大到与人交往时的谈吐举止都有所改变。

同辈教育,探索自主管理的创新模式。“京剧娃”智囊团由许多能力较强并自愿为大家服务的学生组成,36个中队“京剧娃”智囊团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教育的核心。以自主管理模式之岗位认领为例,其宗旨是“人人都有服务岗位,人人有责任管好班级,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从命名岗位,到认领岗位,都是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选择,并实行“轮换制”,每月轮换一次岗位,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我服务、我快乐”。

考核评价,促进良好习惯的行为养成。班主任结合每位学生的“京剧娃”素质教育储蓄卡,围绕安全、礼仪、纪律、卫生、做操等方面,对班级和学生开展校园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岗位上认真负责,教师就会用“‘京剧娃’大拇指”送给学生“服务奖”,获得10枚“拇指”章就可换取一枚“京剧娃”魅力奖章。每月,教师都对学生争章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当月的“魅力岗位”,在家长会上为优秀学生颁奖,并推荐其作为学校的升旗手及“和美京剧娃”的候选人。

“京剧娃”自主管理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选举的功利色彩,突出为他人服务而快乐的精神,实现了每位学生的价值。

【高秋香,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校长】

中华路小学:享受诗一般的童年

文 _ 罗雪梅 凌荷仙

童年,是山林间潺潺的小溪,跳跃着,奔跑着;

童年,是原野上绚烂的小花,芬芳着,妩媚着;

童年,是心田深处流淌的小诗,自由着,飘逸着……

诗意的童年,预示着幸福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在童年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应坚守的教育理想,更是每一所学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坐落于长江、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点的镇江市中华路小学,努力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儿童的天性都得到尊重,享受诗一般的童年。教师用童心、爱心、慧心,诠释着“诗意教育”的真谛,体现了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名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活动是成就良好习惯的根本途径。学校围绕总体目标—陶冶情操、荡涤心灵、涵养志趣、提升品位,广泛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二十多个社团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阵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促成了养成教育。

“聪明的孩子爱诗,爱诗的孩子聪明”,儿童诗教育是我校的特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1997年,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儿童诗社“中华儿童诗社”,其间汇聚了爱诗的孩童,播撒了儿童诗的种子。他们在读诗、品诗、写诗的过程中感悟着诗,感悟着真善美。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进行了儿童诗的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2009年,教师集体创作编写的《童诗如画》校本教材开始按年级实施。六年下来,学生人人都能阅读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的诗歌创作量达到了每学期15首以上。孩子们读诗、写诗,放飞美妙的想象,跃动生命的灵性,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真诚感悟。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就读诗;当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就写诗。诗中有善,诗中有真,诗中有美……”我们结合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童诗,坚持以“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分层推进、活动规训、评价激励、研究深化”为主线,形成多元的童诗行为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常规教育的潜移默化,努力形成“诗意养成教育”“诗意素质教育”“诗意德育队伍”“诗意家庭教育”四位一体的“诗意德育”体系,执著追求,创造智慧。

“诗意德育”似水般温柔,内涵无尽;如山般雄壮,意蕴无穷;“诗意德育”需要平和的心境,仁爱、圆润、宽容;“诗意德育”需要饱满的热情,专注、追求、智慧。愿我们的孩子快乐行走在充满诗意的金色童年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努力追求诗意人生!

【罗雪梅,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校长;凌荷仙,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教师】

扬中市实验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火种

文 _ 奚一琴 顾 敏

扬中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弘扬“快乐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快乐点燃”的办学理念,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枚快乐的火种,需要点燃,也可以被点燃,坚持用快乐的方式去点燃孩子的快乐,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把“好习惯养成六年,快乐伴随一生”作为德育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有效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成长。

“好习惯星”评比你争我赶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概括出了十个对学生最有用的“好习惯”。内容涉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主题、突出重点,一周一个重点,一周一次评比,一月一个主题活动,一学期一次提升,让好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大显身手,展示特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和谐向上的氛围。

我校还对每月评选的“好习惯星”和“好习惯班级”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为每一位“好习惯星”制作精美的奖牌,将他们的照片和优秀事迹张贴在班级和校园外的宣传橱窗里,优秀班级也在升旗仪式中领取特制的班牌。这些举措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了孩子们前进的脚步,让受到表彰的孩子们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快乐,同时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暂时落后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我校2661名学生,已经有1200余人获得“好习惯星”的称号。61个班级获得“好习惯班级”。我们深感欣慰,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养成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

三级督查制度层层深入

养成教育的常规管理是一项精细工作,它融于学生的点滴生活中。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级督查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金字塔”式管理网络。

一级督查由行政干部分项齐抓,负责对全校各个方面的监督和检查。

二级督查由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指导学生,督促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

三级督查由学生“小红帽”协助检查。“小红帽”即我校德育处启用的“以生管生”的学生监督员,这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好、敢于纠正不良习气、细心能干的学生群体,他们作为“常规监督员”,分楼层、分时段在校园内对学生一日在校常规进行巡视、监督、评比。每次课间、两操时间,他们头戴小红帽,手拿记录本,认真地进行检查。这样的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使好习惯内化为自觉行为。

如此,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三级督查制度,既督又导,互补互动,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在六年里养成好习惯。

我校秉承的“快乐点燃”教育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作为引线,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奚一琴,扬中市实验小学校长;顾敏,扬中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文 _ 匡爱红 朱金龙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以此为指导方向,确立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让“爱”和“智慧”成为“适合教育”的双翼。

德育课程:关注孩子“一辈子”

学校只有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德育内容设计成适合不同学生的课程。

节日课程,月月精彩。我校每个月都为学生设计一个节。三月感恩节,四月读书节,五月劳动节,六月缤纷节,九月礼仪节,十月明星节,十一月创想节,十二月运动节,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过节一样,在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变得更阳光自信。

以九月礼仪节为例,学校围绕“文明礼仪”这个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利用“七彩童年电视台”将学生在校要做到的文明礼仪规范要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记忆,相互提醒,共同实践。诵读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文明礼仪小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体验,在成功快乐中得到成长。

自省课程,一生受益。“充满好奇、乐于学习、勇于担当、善于交往、自信阳光”是我校的培养目标。为促进目标的达成,我校创编了《励志成长手册》,学生人手一册。结束一天的学习后,学生都会习惯性地拿出《励志成长手册》,对照自省《手册》中的问题,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习惯、表现,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励志心语。班主任定期批阅学生的励志心语,并用点评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坚持自省课程的实施,能引导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验课程,个个发展。体验可以发展情感,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知行合一。因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体验式德育课程。我校先后组织了“走进法院”“走访消防中队”、参观扬中电视台、参观梓阳植物园、“远足圌山”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班级管理志愿者竞聘、“我会当小干部”等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挫折、体验成功、感悟生命。

资源拓展:让“家校合力”成为可能

要办“适合教育”,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形成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梯队。通过举行家长代表恳谈会、向家长发放征求意见问卷、组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真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践行“适合教育”理念,增进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满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结合。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今年“家长驻校轮值”活动正式启动了。每周,学校邀请六名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体验一天的驻校轮值工作。家长驻校轮值期间,从八个方面参与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包括访谈2~3名学生,访谈2~3名教师,电话访谈2~3名学生家长,进课堂听1~2节课或巡课,巡视校园,与校长交流,体验学校午餐,维持校门口上学、放学秩序。同时,家长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优势或兴趣特长提前备好课,在驻校轮值期间给学生上一次课。

“家长漂流日记”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渠道,还是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子心得的平台。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坚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适合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匡爱红,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校长;朱金龙,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

句容市实验小学:“善行德育”种下人生“暖记忆”

文 _ 李能斌

“善行德育”的化育之路,就是要让我们的德育不愠不怒、不急不躁,引领学生浸润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与氛围之中,让善念存于心、见于行,以期达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境界。

存善念,自然有善行。显然,让“善行德育”更温暖,取决于我们对时机的选择与利用;让“善行德育”更有力,取决于我们对内容的取舍与把握。因此,我们把培养“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的阳光少年作为德育目标,构建“存善心、纳善言、践善行”的多维立体化的活动体系,以“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为活动范围,开展“点、线、面”一体化的德育活动,在知善、向善、扬善的渐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使每一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烙有“善文化”特质。

“善行德育”就是将德育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将活动设计直达学生的心灵,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接触、感悟、实践,教育者有意识地做引导者,让学生在经验积累和重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管束,而是一种熏陶,一种向善的自觉,如此在小学阶段种下走向幸福人生的“暖记忆”,并能依靠自身习得的善良品行,走向今后的幸福生活。

作为镇江市首批“行为规范十佳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学生善行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每学年重点围绕“文明行走、光盘行动、节约校园、文明问好、洁净校园、文明课间、文明集会”这七个主题,持续、滚动推进好习惯养成活动,做到有方案,有小结,重过程,有实效,开展了一系列活泼新颖的活动。如围绕“文明行走”,开展了“文明行走童谣创编、传唱”活动、“行走在三月的春风里”演讲比赛;围绕“光盘行动”,举行了“走进食堂,感受艰辛,学会珍惜”的参观体验活动;围绕“节约校园”,开展寻访“校园节约小达人”“小巧手装扮美丽校园”等活动。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灵活多样地开展了许多体现有序性和完整性的德育活动。“知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向善”教育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完善品行。这几个教育重点在低中高年级开展的活动中皆体现了序列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善行习惯养成如何常抓常新?如何向家庭延伸,促进家校合力的形成,让大手拉起小手,小手也牵着大手?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静心思考,努力探索善行习惯养成的新思路、新特色。

充分依托校本课程《游戏天地》,将课程与善行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走出简单的表扬批评的小天地,寻求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成长。

邀请家长加入到育人队伍中来。除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管理,积极利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认真组织家长培训会,还通过家校养成教育意见反馈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训练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品行的延伸教育,使得一些家长也改变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为了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聘请了一批学生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虽然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每一位校外辅导员、每一堂课、每一次校外活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李能斌,句容市实验小学校长】

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文 _ 王 婷

上会中心小学地处茅山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多数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多为祖辈在家照顾孩子,致使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2012年,丹徒区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在我校进行,带来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坚定了学校进一步关爱这群孩子的信念。几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师德为先,教师做“家长”

学校是个家,教师似家长。“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我们坚持率先垂范,师德为先,用自身优良的品德影响他人。要求党员干部做榜样,中老年教师不走样,青年教师学好样。号召教师“微笑进课堂,笑意满校园”,要求每一位教师用微笑的表情进教室,用微笑的心情去上课,使课堂充满友好的、积极的教学氛围,给孩子一份心灵的安慰,拉近师生的距离。

心理疏导,纾解儿童心结

父母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这是很多留守儿童都会问的问题。父母的说法往往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学校开展了“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上交流“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体谅父母,学会独立。

为了及时纾解留守儿童心里的结,帮助他们找回快乐的心情,我校大力加强了心理辅导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在安静的地方建好心理咨询室,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组建心理辅导团队,做到话有地方说,有人说。二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论坛,教师们相互交流工作心得,提高辅导水平。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同伴对话中纾解心结。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保护孩子的隐私,解答孩子的困惑。

保障安全,提高自护能力

没有第一监护人在身边,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护知识。我校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安全。

一是教育阵地讲安全。学校“警钟长鸣”公开栏里经常更换安全提示,在每周二“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二是消防、疏散演练强技能。每年开展消防演练,训练消防技能;进行疏散演练,预防突况。三是强化接送车管理,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因年轻家长外出,这里家长对接送车的需求更强烈。在政府的关心下,2009年开通了接送车服务。学校从统计学生人数、安排车辆线路、收缴乘车费用、协调乘车矛盾、配好随车教师、强化随车管理、监督安全行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车照管,教师们在本职工作之外起早贪黑,十分辛苦,只为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安全来去。

拓展延伸,关注假期

放假了,有的留守儿童仍然无法与父母团聚。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假日关爱”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的时间段拓宽到假日生活。

一是志愿导学献爱心。暑期,学校组织了志愿导学活动,教师无偿到校为留守在家的孩子或辅导暑期作业,或进行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二是走访慰问送到家。学校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暑期走访活动,上门进行安全宣传、学业辅导并送上慰问的心意。

篇9

关键词 ]中国梦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蔡振春(1979-),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湖州 31 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SCG424)和2 014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B2 014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7-03

“中国梦”是由无数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升华而成的共同理想和宏伟愿景。总书记将“中国梦”表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将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唤醒和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而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及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我们应重视师范院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引导他们读懂“中国梦”,思考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主动实现个人梦想,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引导师范大学生将来走向教师岗位后,注重传承“中国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寻找实现个人梦想的道路。

一、“中国梦”融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特点需要融入“中国梦”

1.思想观念趋于多元,主流意识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师范生因教师职业的要求,需要涉猎的知识更广,更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师范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使得唯利是图、以假乱真、钱权交易、道德失范现象出现,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范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让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增大,部分富裕家庭的子女在校期间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现实利益,轻职业理想。另外,传统“熟人”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助,个体行为比较自律谨慎。在网络互联时代,青年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熟人社会的监督防线不复存在,师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受到影响和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化社会使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却轻视社会公德;追求思想自由、拥护改革开放,却错误地认为外来的都是好的;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却掺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肯定传统的道德伦理,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主张自我实现,却反对纯粹的利己主义。这些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念表现在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身上,使得他们对道德的判断呈现出多重判断标准。

2.教师职业早期定性,职业理想困惑并存。师范院校的最大特点是“师范性”。“师范性”对学校而言意味着培养目标上的明确性,职业早期定向会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早期定向,能让学生尽早树立教育理想,按照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的学习。同时,职业的早期定性对另一部分师范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撑不到、饿不死”,没有“钱途”,他们上课应付,课下疏于学习,在校期间从事其他兼职工作,为毕业后另谋出路做准备。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职业角色定位相对清晰,较之理工科院校,对政治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希望通过参与社团、学生会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培养所需的能力。但我们也看到,师范院校中很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心理上的成熟远远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极大的盲从性。

3.师范生源结构失衡,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学生比城市多,女生比男生多。经有关调查发现,在师范院校中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发现自己不再一枝独秀,曾经的成就感、自豪感慢慢减退,从而渐渐地怀疑自己,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因而大二是心理问题突发时期。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学习压力增大,容易走极端。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率大概为3:7。在师范院校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在女性“主导”的校园环境下,施展个人阳刚男子汉形象的机会渠道相对较少,心理容易失衡。同时.由于女生气质、性格的相似性,她们在学习上、团体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竞争,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极易形成小团体。再加上近年来受大学扩招、教师岗位趋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师范生毕业后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他们对社会改革发展的负面评价增加。因此,由于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居多、女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较之其他类型院校增大。

(二)“中国梦”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机遇

1.“中国梦”成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动力源泉,它是支撑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信念和愿望,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实现和践行“中国梦”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职业理想作为实现和践行的目标。“中国梦”作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将会更好地引导师范学生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毕生的追求。将“中国梦”和师范生的个人教育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师范学生都能在领会“中国梦”丰富内涵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中国梦”的可行性。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2.“中国梦”成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要让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学校发展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和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就应该为培养高等师范类人才而努力。对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们将个人的“教育梦”和“中国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一起圆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内涵,亲切、简洁、形象、生动,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对于师范院校的青年大学生,激励他们树立教育理想、发扬脚踏实地、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期、新形势下,将“中国梦”作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念和路径

(一)创新观念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在校师范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师范教育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条主渠道,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脱离了实践的教条和说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中国梦”既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脚踏实地。当代师范院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有个性、视野开阔,有创新求异的精神,但缺乏吃苦实干的素质;有为教育奉献的职业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职业操守。面对新时期师范大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来源于教育理想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才能适应师范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中国梦”的教育功能。

2.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性认知教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主体性认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之梦,要对师范大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就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主体性认知教育,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探寻“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将个人教育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体会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中国梦”实现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当代师范大学生经历了中小学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再加上部分师范大学生受教师职业的早期定性的消极影响,惰性很强,一旦自主学习,往往容易放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激励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师范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创新路径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中国梦”主题教育。古代思想家荀子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他发现环境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被环境所同化,形成人格。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设计、绿化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围绕“中国梦”,改造和建设校园文化。例如在校园里增加名人雕塑,在教学楼增设名人画像及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了解这些人的奋斗史、圆梦史。

篇10

一、创造能力的表现

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呢?

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以称创新的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既是证明。绝大多数幼儿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是佐证。儿童入学后,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语文教学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于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学龄前儿童是智力一切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工作要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抓起。

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同局限在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不应该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新旧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与思维的定势,善于交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

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相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脚踏烽火轮穿行等等,几乎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是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现,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的巨大动力,它不仅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信心和动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1、更新观念,创造条件。首先要从思想上确认,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导师要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可以帮一帮、扶一扶,甚至进行示范,但决不可以越俎代庖,用过多的讲和问代替学生的学和思。在课堂中要多为他们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其次,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与存在的困难,做好提供有效指导和具体帮助和准备;课堂上要多组织学生自行学习,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为他们提供切实具体的辅导,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多做,引导他们在主动学习和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语文离不开引导学生多读书,包括读好课文。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学自悟,独立求索。语文教学改革重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要做到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地读;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思考;不待老师布置和检查便能主动学习。学生如果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钻研的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就有了基础和可能。

篇11

产业链侧重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与产品价值的线性传递。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和“价值扩散”成为两个相互对应的导向。而产业丛的英文单词“Cluster”则可以解释成为丛集、簇群、组合等,它更像是一簇生机勃勃的野生丛林,掺杂着鲜花、药草、刺槐和昆虫,迸发出野性的活力。对于文化产业和传媒业而言,这意味着产业创新的动力在于各种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的交叉,必须形成以地缘为基础的信息、知识和创意要素的密集区,构筑能把相关的大众传媒、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政府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一起的空间,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在许多城市方兴未艾的“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个文化创意生产力的孵化器。

如英国雪菲尔德市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集聚的“族群效果”为主,{1}它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如BBC电台、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创业投资机构、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从注重价值线形流动的产业链到注重价值立体扩散的产业丛的演变,显示了媒体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部类互动的创新空间所在,媒体的发展要求冲破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形态。

基于创意的传媒业与其它行业相互扩散

要想实现从产业链到产业丛的转变,在更大范围内联动资源,必须推动传媒业与其它行业的互动融合。在理念层面上,有学者从战略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传媒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向“它行业”进入和延伸,行业广告资源开发与自身媒介品牌推广互为助力,一箭双雕。

本文提出,基于传媒业工作性质、传媒人职业特征的模式,也即基于创意而进行产业整合是当前比较现实的选择。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媒体工作的各级内容都充满了对创意的要求,大到发展战略、媒体定位,小到版面设计、报道策划、写作角度,媒体从业者是地地道道的创意阶层。创意阶层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区域或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2002年写的一本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兴起》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意阶层是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诗人、艺术家、媒体工作者、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行业的从业者。他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概念,而且脱离了传统上对创意的理解。

要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传媒业与它行业自由的健康的流动,必须注意到它们产业特性的共通之处。从更宽泛的“大媒介”观念来看,容纳了信息流动和提供特定资讯产品与服务的电影、广告、出版、IT等部门都具备“媒介”的性质,而这些产业部门在整体创意产业的内部体系中起到核心枢纽作用,负载了复杂多向的勾联和关系。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体系都把新、老传媒产业列入其中。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的传媒产业之外,三大分类都包括了新的电子媒体(如音像业、电子出版业)以及数字技术产业(如互联网服务、移动通讯、网络游戏业等)。媒体一方面是文化内容的主要传播载体,另一方面他自身形式的多样性也是丰富民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主要源泉,传媒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范畴这一点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把握传媒业的创意属性意味着产业经营向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靠拢。产业集群最重要的阐述来自迈克尔・波特(2002):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有优势是因为它的关联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互补产品制造商、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等)有优势,这就是产业集群现象。经营产业集群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转变,是要意识到媒体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传媒业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传媒业之外。引导、开发和实施这种互动的标准就是:要进入的某个产业集群区域是否是信息集散地,是否能够提供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否具有相对低的链接门槛与相对高的升值和回报空间。

传媒业创意导向式发展的实施理念

发掘传媒业中的创意因素并优化其配置,是实现传媒业与其他创意产业部类互动的前提,我们可以从生产、流通、消费、劳动的方面分别来定位传媒业发展创意的举措,进而将其具体化为管理程序和细节,实现传媒业的创意导向式发展。

面向消费:媒体创意产品的行销

媒体在日常的采集资讯行为中,受到版面大小、栏目时长的限制,也受媒体定位的约束,有相当部分的信息和娱乐产品未能与大众见面,进入传播流通环节。这些产品都倾注了传媒从业者的智慧,由于编辑的把关,这些产品中往往存有更具个性、娱乐或休闲尺度更大的文字报道和影音资料,在创意发展导向下,媒体应当寻找非常规的媒介样式和传播渠道,积极行销这部分知识产品,使得凝结创意的产品能迈入被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在青年女性阅读市场占据优势的《瑞丽》杂志在创意产品的管理上已经有所作为。在刚创建的时候,《瑞丽》基本上100%内容来自于日本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已经有70%的内容是由杂志社自己本土化创作的。因为时尚杂志的特点,除了常规采编人员的工作,更主要还有很多模特、摄影师、化妆师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在内容多次利用当中,杂志社特别建设了资源管理流程,通过版权实现创意资源的价值。到目前为止,《瑞丽》已经形成了各类资源的数据库,内容资源数据库已经有十万张原创的图片,百万文字,同时有了杂志自己的模特、摄影师、化妆师、搭配师以及各类服装品牌代言。利用这些原创性的资源,《瑞丽》开发和支撑了一个同心圆的系列媒介产品:《瑞丽风尚》杂志、《瑞丽时尚先锋》杂志、《瑞丽家居设计》杂志、“瑞丽女性网”、《瑞丽》彩信、《瑞丽》短信、《瑞丽》无线俱乐部等。

面向劳动:传媒创意阶层的价值实现

美国学者Florida将创意工作人界定为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是以创意增加经济价值的一群人,他们是以经济功能所界定出来的群体,涵盖为数众多的知识工作者、象征分析者、专业与科技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属于核心创意层,他们的劳动基于知识和创意。由于现代传媒生产有日益标准化的趋势,编辑部的管理也引入工商企业的考核及督导方式,传媒工作者的创意与工作要求的流水线作业形成了一定的张力,缓解这一张力的可能性在于为他们设计更具弹性的职业通道,让创意阶层有多元的选择空间。

以北京青年报为例,这张报纸的内涵被归纳为创新和敢为天下先。{2}北京青年报在成长期释放出的活力来源之一就是任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并且,这种任用不限于岗位和职责的要求,而是充分提供发挥他们创意的平台。自从90年代初期北京青年报走向市场,《青年周末》、《新闻周刊》率先提出“五秒钟效应”,强调报纸的“报相”,这在报社内激发、形成了一种重视美术、重视艺术形式的风气,在版面上重视图片和美术作品,敢于使用大照片、大标题,创造了所谓的“浓眉大眼”的北青风格。而北青的美术编辑王友身、朱加、杨信等人也一贯在从事各种前卫的、民间的艺术形式,保持着在艺术界的专业敏感,艺术创作和美编工作的通汇使得他们同时博得了艺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在多年的办报历程中,报社发掘了很多在文学写作、导演、美术、设计等方面有潜质的创意人才。擅长文艺报道的记者杭程现在已经转到北青报业集团的儿童艺术剧院做专职导演。在2003年的人事改革中,报社考虑到部分员工的创造性特质,还成立了“创作中心”,与报社其它职能部门一样是定编定岗的正式机构。{3}

面向流通:构建创意产品和人才的汇聚中心

媒体及其它创意部门的产业集群构建了创意产品和人才的流通空间,在其中可以觉察到个人、创意和企业联系的脉络。创意中心的构建不仅是给媒体带来象征创造性、多元化、宽容的隐形社会资本,媒体也可以在与创意人才的接触中发现商机。媒体可以建立“点子工厂(idea factory)”或者是“创意区(creative quarter)”这样的互动网络和交流空间,作为生产新文化产品的厂商与创作者之间共同的中介,当这种架构在创意产业中常规化、规范化时,“创意中心”的创建就有了潜在经济效益。

媒体所在的地段通常都是文化活动兴盛的场所聚集,周围环境人文气息和现代感比较浓厚,因而是吸引创意人群的主要地点之一。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生活和工作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有独特的本地特征,而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纽约的麦迪逊大街就以其对广告创意的宽容和欢迎而成为创意、策划、、媒介投放等各种广告业务汇聚的中心,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和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在麦迪逊大道两旁的写字楼里,驻有美国最大的CNN广播电视网、50家电台和《时代》等美国主要期刊的编辑部、销售中心和办事处及近千份国际性报纸的广告点,和数以万计的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及下游制作、、服务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产业财富链。作为智威汤逊、达彼思、奥美、李奥贝纳、DDB等著名广告公司的发迹地,纽约麦迪逊大道已经成为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

面向生产:营造创意生活圈

创意本身可能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但创意诞生的环境却逃不出现实的人群和空间。创意的来源不会脱离普通生活经历,创意产品和创意人才都需要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首要的特征就是和谐与舒适。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及创作生活,文化活动频繁,使创意人才不断接受新意识形态冲击,思想活跃,创意蓬勃,活力充沛,容易找到新题材及新灵感。这样的观念与发明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场所以及处于其中的崇尚开放心态的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运动者、艺术家、管理者或学生等关键大众(critical mass)构成了“创意生活圈”,彼此面对面的互动创造出新的观念、事物、产品、服务与制度,进而带动经济的成长。{4}

媒体的日常新闻报道能够推动社群和社区的凝结,提出社会发展问题、提示他们新涌现的社会时尚潮流,并且可以用较为平和、方便的方式营造人们沟通和达成意见的平台。营造创意生活圈是传媒出于产业融合考虑而进行的战略投资,同时作为文化机构,这也是传媒力量优化生活的社会职责所在。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传媒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注释

{1}荣荣等,创意产业:引爆地产新势力,《时尚家居置业》,2005年8月号。

{2}从北青报、中青报等看传媒人才的培养,媒中媒,省略/,2005-1-27。

{3}资料来自2005年11月对报社员工的访谈。

{4}见何志平,香港创意经济的发展战略,载于江蓝生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Florida, Richard.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Landry, Charles.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 London: Comedia.

3)刁陆沙(2005),创意:从产业链到产业丛,世界营销传播网,cmo.省略,2005-12-13。

4)郭惠英(2005),中外文化产业行业界定比较研究,载于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5)花建(2006),创意产业之花、上海新型业态,载于叶辛、蒯大申主编,《创意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迈克尔・波特(2002),《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7)王缉慈(2004),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思考,北京: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论文。

篇12

任何一所学校的课程,都是学校文化的承载与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动能与支点。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于2007年建校,2013年学校进入了深度课改的关键时期。我们不断聚焦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办怎样的学校?培育怎样的师生?建构怎样的课程?基于个性化发展目标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追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精心规划,以课程建设为发展重点和工作抓手,促进了师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学校个性化发展目标体系的建构

1.明晰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学校不是一个物质的组合体,而是一个生命的集合体。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共同组成了清英外国语学校这一独一无二的生命集合体。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这一学校发展愿景。学校对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儿童来说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地球村。 学校是属于儿童的,学校成为儿童的学校;学校是展现世界的,学校就是世界的村落。学校在世界中,世界也在学校里。

2.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从儿童到成人这一成长过程中,学校是一个学习场,同时也是生活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在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学校公共生活中,学校应该引导儿童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创造。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会共同生活”的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培养目标,立足于学会共同生活的实践层面推进研究,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访谈、家长问卷、专家论证等四个步骤,从“安全素养、关系素养、参与素养、时代特需素养”四大维度形成了清英学生核心素养的四轮驱动模型,不仅有从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的制定,更有从顶层的系统设计到底层的系列实施,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实践的行动推进互为促进。

3.确定课程建设目标

什么样的课程是好的课程?好的课程一定要有更多的选择性、更高的适切性、更强的发展性。我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努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让精彩的课程成为学生选择清英、信任清英的理由。建构适合不同学生多元发展的路径,尊重师生的个性选择,鼓励师生的个性发展;发现学生的不同潜质,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个性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4.确立教师发展目标

学生要个性化发展,必须以具有个性化课程实施、开发能力的教师为支撑,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是保证。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地发展;每个教师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规格。我们提出人人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开发和创造自己的课程,并在此过程中收获四种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独立建构课程的能力,创生教学策略的能力,完善课程体系的能力。最终人人成为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二、支持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1.创生学校课程标识

把清英外国语学校这个儿童地球村看作是一个大教室,强调教育的视野、课程的视域,让“清英”这个大教室时时处处都彰显其特有的教育功能。我们把这个大教室叫做“第七号教室”,在“第七号教室”诞生的课程就是“七号课程”。“七”与“清”谐音,意味着这个教室是带有清英特质的教室;“七”与“七彩”相连,意味着学生在清英这个大教室共度七彩童年生活;“七”与圣经《创世纪》第七日相呼应,意味着我们倡导的是真正属于主体的课程文化;“七”与“六”相连,更寓意超越六年,影响当下,更影响未来。

2.构建课程结构图谱

从儿童发展与成长的规律出发,从“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大维度进行系列化的思考与系统性的建构。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全面整合为“七号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不同,划分为“人格与品德”“阅读与表达”“思维与探究”“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以及单领域或跨领域的“综合与实践”。

3.形成三种课程类型

在“七号课程”图谱的整体建构下,我们根据课程实施对象的不同,将学校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和儿童自创课程。三类课程互为补充,为每位学生提供“基础发展+个性成长”的全方位服务。通过“联课+基础课”“自然班+走班”“必修+必选+可选”等多元共融的方式,实践“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普适性课程,是普适所有儿童的课程。涵盖各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基本活动经验,是培育学生基本素养的课程。普适性课程分为基础学科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学科联合课程(包括单学科的联课和多学科的联课)、节庆典礼课程(包含成长仪式课程、文化探究课程等)。

专设性课程,是个性定制课程。我们致力于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与个性成长。专设性课程有学校层面的专设课程和教室层面的专设课程。学校专设性课程,分为每周选修课程和每日选修课程。每周选修课程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开学初进行电子选课,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全校走班选修。每日选修课程包含每日专设课程与每日社团课程。每日专设课程以项目学习为形式,学生自我申请,提前进行原课表课程学习,经过考核后可在班级开设普适性课程的时段参加专设课程学习。教室专设性课程,为班级学生设计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同时也促进教室的特色发展,各具特色的教室形成了教室共同体,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近三年来,老师们先后创生了近60门教室课程,如:金蔷薇课程、小古文课程、读写绘课程、茶艺课程、电影课程、邮局课程、黑小麦课程……他们在课程研发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张中权老师的邮局课程被《中国教师报》评为世界最有创意的28个课程之一,孙爱国老师的石头课程登上江苏春晚,《当代教育家》介绍詹丽萍老师的发夹课程故事,《中国教师报》刊登李静洁老师的电影课程叙事等。

儿童自创课程,是从儿童的经历和体验中“长”出来的,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儿童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必然会生发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毛毛虫、小蚯蚓、蜗牛、枫树、蚂蚁……一系列常见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儿童课程探索的载体。家庭实验室、编写属于自己的书、小种子课程、轮胎课程……一门门儿童自创课程在校园各个角落生长。

三、优化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研究

1.探索三种整合方式

(1)基础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部的整合

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遵循整体原则,多种版本融合,单元主题统整。把各类资源、各种文本、各式作品通过主题进行链接,形成关系,建立结构,从而形成群文阅读、组块教学的新模式。

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将分布在各册的相关内容进行整体打通,聚焦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孕伏为主线,从结构到建构,回归知识发生发展的原初状态。

从实践运用的角度重建:建设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建构语言交际的真实场景,激活语言交流的真实需求,形成语言文化的真实传播。苏教版译林牛津教材与原版牛津教材相互融合,以场景为主线,以主题为串联,建构形成校本化的英语课程内容体系。

(2)学科联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统整

技术为媒,建构探究课程:将数学、信息技术、科学三门学科打通,以项目学习为方式,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实验研究为过程,形成集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技术应用、测绘分析、成果为一体的探究课程。如:“蒜叶的生长”研究项目,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中“蒜叶的生长”为基点,综合运用科学实验的变量控制,IPAD摄影与摄像,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最终通过美篇、小影、初页等app进行成果。

创造为魂,建构童话课程:集中两个星期约16课时,通过时间的联合、师资的联手、基地的联动,借助读童话、编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的全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读、感悟、续写、创编、导演、表演中领悟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美妙。在协同中创造,在合作中超越,在分享中收获。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情节、每一种表达、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背景、每一个道具,都充盈着儿童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梦想的追求。

体验为核,建构岗位课程:“儿童地球村”是一个与真实世界一样的全职业体验馆。拥有集超市、邮局、银行、机场、车站、农场等为一体的儿童地球村体验中心。儿童基金会、模拟联合国、少年科学院、梦想星巴克、超市CEO等一系列“儿童地球村”岗位体验项目课程群组的建立,让儿童在小小的世界中、在变化的岗位里、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习、体验、成长。

(3)节庆典礼课程强调超学科整合

三大成长仪式课程:选取六年成长生涯中最具意义的三个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清英成长仪式课程。“书包节”寓意小学旅程的开启,借助书包这个物化载体开展系列课程。通过开发系列化与书包相关的主题研究,融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等全学科内容,引领儿童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团队、爱上学习。“换牙节”寓意成长旅程的相伴,借助牙齿这个物化载体研发系列课程。以生动形象的牙齿形象为导引,开展关于健康与成长的系列专题研究。“单车节”寓意未来旅程的开启,以单车这个物化载体进行全系列课程的设计。贯穿六年级整个学年,包含梦想课程、勇气课程、团队课程、青春期课程、宴会课程、感恩课程等等,在单车节毕业典礼课程中达到最。

两大文化探究课程:在系列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提升每一位儿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力以及对于世界文化的理解力。中国文化节,学生们以56个班级,研究56个不同的民族。通过走进民族传统节日、了解民族服饰文化、感受民族饮食文化、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等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多姿。外国文化节以科技、政治、饮食、运动、文学等多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一届聚焦一个国家(如:走进美国――自由与梦想,走进德国――自强与坚韧等),引领学生广全球视野,拥世界胸怀,担人类责任。

2.创新两类课时设置

在“七号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系统整合了课程与课时,在不改变课时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与优化,设置了40分钟的基础课与60分钟的联课,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与最优化。通过前期的调研、采访与分析,我们对60分钟联课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与问题的提前性破解。从学生立场与学科角度出发,建构起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联课教学组织模型。

3.建构一种易课理念

我们大胆提出了“易课”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从学科教师走向领域导师。学生的身份从单科的学习者成为整合的探究者,从个体的学习者成为团队的合作者。学习的过程聚焦协同学习、深度碰撞、差异引领、成果共享。形成“三学三展”的易课模式:课前自主先学,课中合作群学,课后拓展延学;课中自我展示、同伴展示、团队展示,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五个不一样:学习进度可以不一样(延后学习、提前自学),学习目标可以不一样(普适目标、个性目标),学习内容可以不一样(整合学习、跨段学习),学习地点可以不一样(教室、个性化学习室),学习方式可以不一样(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4.开发一套选课系统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同样重要,只有让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好玩,孩子们才能被吸引。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我们开发了学校课程管理平台,设置了选课系统。生每人一个账号,一站式登陆,实现电子选课、即时备课、资源共享、数据记录、评价跟踪、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选修课程管理系统。

四、改革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1.尝试推进全程性评价

形成课程开发的全程评价体系。重视课程开设的需求评估、课程纲要的撰写评价、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课程成果的展示评价。

2.尝试推进立体性评价

从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课程参与受益者、课程观察与管理者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与实施效果进行立体性评价。

3.尝试推进特色性评价

(1)从单一课程评价走向整合领域评价。如:从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五个维度形成“阅读与表达”课程领域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2)从量化定级评价走向质性升级评价。校本化制定普通话评价标准、英语考级标准、中英文写作升级方案及阅读银行评价方案,引领学生自定目标、自我挑战、自我提升。

(3)从技能达标评价走向素养发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进行跟踪记录与实时评价。如:结合学校“假期直通车”作业改革,进行“阅读与表达”假期作业内容、形式的设计研究,重视个性阅读,提倡综合实践。

五、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与策略的研究

1.目标体系建构的三大原则

(1)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校中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基于个性化发展目标的课程建构需要我们看到不同、尊重不同、发展不同。

(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富有独特思想、独立人格的生命体。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构、课堂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的过程,更是师生同生共长的旅程。让每个教师感受专业的价值、体悟教育的幸福,是学校的应有之义。

(3)基于学校特色建构的原则。学校最大的特色不在环境而在课程。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学校课程之根正是学校的文化之魂。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用课程为学校立魂。

2.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项理念

学校成其为自己的学校,课程成其为自己的课程,课堂成其为自己的课堂,每一位师生都可以、也应该“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其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自己是课程的资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要参与课程的决策、设计与实施,每个人都是课程的领导者与创造者。自己的课程,从群体上讲是学校的课程;从个体上讲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自己的课程。这里的教,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教。这里的学,既指学生的学,也指教师的学。[1]

3.学校课程管理的三种策略

(1)理念、机构、机制一体改革。确立学校教育哲学,指导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变革学校组织机构,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引领。改变学校管理机制,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创造。

(2)课程、课题、课堂一体探究。以改变思维方式为第一要务,课题导航课程变革,课改推进课题深入,改课实现研究增效,实现课题高位引领与课堂底层实施的双驱动,建构“课改―改课”一体化进程,让课程、课题、课堂共生长。

(3)研发、实施、评价一体管理。形成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学、研、创共同体。从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全程进行指导、推进、督促、评估、反馈、调整与优化。

篇13

一、平等自由,唤醒人情体验

教育哲学家奈勒曾描绘这样的景象:“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教师被迫或自认为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1]而今的教育难道不是这样?要摆脱古诗词教学中的霸权解读、理性解析、程式推进的困局,必须让人回归“真实的人”的存在,会笑会哭,有欲望,有情感。教师挣脱“知者”“能者”“长者”“导师”等冰冷的强势角色,回归有血有肉的人存在,才能与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一种平等交流与多元对话的复杂关系,使师生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以双方的自由投入、平等互动实现文本解读,构成有效的教学活动进程及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教师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师生彼此坦诚相待、倾情交谈,而不是一味灌输、有口无心,才能将古诗词鉴赏推向深层,让整个教学走上实路。古典诗词有特色的意象、丰富的意蕴、大量的留白,师生成为平等的阅读主体,自由地对话,才能在整个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透过表面的语言符号,重构感性形象,进入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教参套话,而是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体验诗人于诗文中传达的情感,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情体验,让其感受写志言情的古诗词的人情美。感动于心方能吟咏于口,进而才能作用于现实生活。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放弃分层分点探究苏轼悼亡词中的“新天下耳目”之处,而选择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在我讲述完已逝的祖母曾以其平淡的话语提点我人生一二事,感伤于自己当时只道是寻常,满不在乎地甩头出门,而今再回首,路那头早已消失那个拄着拐杖一路目送的身影,学生们感慨不已,纷纷回忆起感动自己的点滴人事。在感受到人生无常,一路行走在消逝中的感伤之后,他们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仕途之悲,那动情的朗诵我也不免动容,这种课堂效果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情不动就辞难发,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少了很多真情真意的心灵交流才会枯燥无味。

自由话语权的授予、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的勇气和智慧的。因为第一,在社会文化和学校制度的规约之下,教师的社会角色已被变相强化,个体的本我被肆意制裁,进入教师角色的前提变成了放弃自我,教学的自我和生活中的自我脱节,那些不可量化、难以掌控的情感领域被边缘化,实际的生存领域被挤压到日常工具化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养成特有的演员人格:只有程式化、外在化、形式化教学活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不是生活,没有悲喜。维持现状能使一个人保持稳定的专业身份,这样工作只需要付出最少的能力和努力,而改变现状,尤其角色的改变会失去其现有的安全感,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应对紧接而来的挑战。第二,要让早已习惯于非人格的教学程序和规则构建的日常教学活动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能接受并尊重摆脱了“知者”“能者”“导师”等强势角色,复归个人自我的教师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扬长避短,追求教学个性

随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日趋制度化,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教师个人独立性消解并因之导致教学思想匮乏,一旦丧失教学的思考,他的教学就只能是一种机械的训练活动,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古诗词本就堪称艺术,古诗词课堂教学同样也必是一门艺术,机械地训练是无法深入鉴赏古诗词的。教师要真正感受、体验并享受到自己作为教学主导的生命担当和幸福所在就必须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走出各种物欲之障,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创造自己的教学生活,让自己成为更具有自主性的人。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统一的检测评价标价标准,但是如何呈现并传授这些知识和能力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在课堂上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2]各类优质课、标杆课、公开课等,只可借鉴不可模仿,毕竟每个人的特长不同,一味地机械效仿只会让自己的教学误入歧途,最终丧失教学自信心和创造性。事实告诉我们,魏书生只有一个,李镇西也只有一个,他们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坚守教学个性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让古诗词课堂教学透出艺术性,避免程式推进、策略单一,就必须坚持教师个性,发扬特长,规避弱点,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长于朗诵,就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吟咏诗词,在清音流韵中感受音韵美体味情感美;有的教师颇有才思,就可以在指导学生诗词再创中咀嚼古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有的教师喜好摄影或音乐,就可以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来感受诗文。风趣幽默的可以设悬激学生兴趣,平和谨严的可以置疑引学生深思,朴实内敛的可以引学生静心体味,时尚新潮的可以领学生评比古今……即使教师本身并不是古诗词的爱好者,也可以据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构建起师生和谐共进的独特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总之,并不是当下的教师真的无能力教学古诗词,而只是当下绝大多数教师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教学个性,惰性的滋生带来了对诗词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教师个性意识越强,教学主动性越明显,越能有效地主导课堂教学,越能创造地运用于教学艺术之中,越能激起学生受人敬重和赞叹的可贵个性。

三、诗意语言,寻求新的表达

古典诗词具有优雅的意境和美妙的节奏,是诗人心中的感动与梦想,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溢满字里行间,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却用简单而直白的讲解分析把诗词粗暴地条块切割,有部分教师甚至将时下的低俗的流行语引入诗词课堂以博得学生一片嬉笑,使得诗词的美感荡然无存,学生学到的不过是诗词字词生硬地理解或诗词情感粗俗地解读,诗歌教学课堂毫无诗味。要让学生在此中感受种种美感以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诗词素养的提升,诗意语言的锤炼是必需的。诗词中的语言不同于日常化语言,它是反功利性、反世俗化的,“跨过日常语言的框框之外去活动”[3]的。诗人不用其他文体而偏用诗歌表达他们的感动就是因为只有诗歌才能表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这种生命样态。诗词要完成的其实是对于不可传达的传达。诗人创作时并不遵循事理逻辑,关心的也不是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遵从情感传达的需要,关心的是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产生的情感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接受对象、阅读期待视野势必呼唤全新的表达。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使其在意境中放飞心灵,感受诗意的润泽,完全感动与感慨,进而丰厚语感积淀、文化积淀,使诗词鉴赏走向深入并加深对民族文化丰富意蕴的理解,教师必须打开琐屑的生活世界坚硬的物质外壳,拆散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庸俗化、惯常化联系,在语词的密林里,找寻到诗意的表达,让语言呈现鲜活的、生动的、澄明的、血肉丰满的本真生命样态,让学生在教师的诗意引领下心中满溢诗情的芬芳。比如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之后,我写了一首中国风小曲:“昔人已和潮声流,往事也随枫叶落,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无人懂,磨针石上立豪胸,倚剑天外终成空,酌酒花间邀月游,高吟大醉红颜殁,一身风雨半生秋,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在课堂将近尾声时刻吟咏一番,带着学生摆脱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深感李白欢乐背后的孤寂,狂放背后的悲愁,穿越时空与诗人的灵魂来一次叙谈。再如讲到羁旅诗词,恰逢阴雨连绵,我望着雨落湖面问一声:“天下雨了,是因为天上的云哭了。你知道为什么天上的云哭了吗?因为大风把它一会儿吹到东、一会儿吹到西,天黑了它找不到家了。它的眼泪掉在湖面上,让湖心都碎了。”让飘零的游子,在难测的命运中无处安放灵魂的深沉的忧伤弥散在课堂、在天地阴雨中,带着学生用诗人的视角审读自然、品味人生,胜过千言万语理性的剖析。抑或在诗词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入相近或相异的诗句、名家散文中的诗性语句甚或当下中国风流行歌曲中诗意的词句用以解释或评点,给教学过程增添趣味和美感,承递一份古典诗词的悠远情愫,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一分古雅情趣。

要寻找到真正沟通古今的桥梁,以切合当代人心理的话语和方式对接古人的情怀,远比“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三部曲模式繁难得多。后者只要机械传讲就可以了,而前者要求教师努力克服惰性,潜心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高素质的读者,经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诗词深切的理解,产生热切的情感,对文本(教材)解读得十分精彩,才能把古诗词教学个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急功近利的当下,教师必须怀有一颗诗心带领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收获独特的生命美感,才能让古诗词教学课堂保持一份闲雅诗意,一份悠远意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