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铁道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计划中表现为: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在这些课程中,前三样课程课时比例约为80%,该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得低于40%。
(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仍未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了实训课程,却因为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时间,而无法达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条件,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无法衔接。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还不够合理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仅有少数教师有在铁路一线工作过的经历。而且由于规章、设备、技术的更新,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存在现场岗位工作知识无法及时告知学生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铁路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相冲突,从而无法来学校兼职。还有些铁路单位,限制本单位职工去学校兼职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于有很强实践能力和一线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
目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仍不合理。
(四)教材质量不高,偏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教材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出版了些适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的教材,但新出版的教材多数仍未跳出偏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仍有
定难度。虽然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有部分教师自编或合编教材,但连年的扩招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很少有时间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线,其编写的教材也就很难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
(五)实践教学条件还不完善
随着铁路高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适应高速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需要,需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大多数的实践实训都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的,到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也以客运顶岗实习为主,对于其它的几门专业核心课实践机会较少。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铁路行车所涉及的岗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法到铁路现场进行顶岗实践。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所谓“循岗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按岗位能力需求实施教学并依次递进,以满足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如下表所示: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基本工作过程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按照以下步骤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团队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调研,以工作岗位为主线,了解企业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情况,确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定位。
分析工作任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专家小组认可、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业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工作任务的共性,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将其转化为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织等核心学习领域,并详细描述每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认知规律和各岗位工作过程规律,针对本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按照分阶段、分学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
2 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进程。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由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牵头,通过集中讨论,对本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内容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模块、专门化模块、行业技能模块、素质模块。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推进。
3 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后,还没有相应的教材与之相配套,因此,就有必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高职教材开发通过分析铁道运输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按照行动导向,开发独具特色的高职教材。
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开发建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
在教材开发中,应增加“双师素质型”编者的比例,另一方面应采取邀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审稿的措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在确定‘双师’型编者时,要特别挑选有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
(三)加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
每年需选派本专业教师到铁路运输现场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熟练掌握铁路行车、铁路货运、铁路客运领域各工种的作业程序、作业组织方法、高速铁路先进的运输组织方法和新设备的操作
方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应参加国内外教学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双师型”的教学骨干。
从铁路局、站段选聘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以达到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并且从铁路运输一线引进高级技师充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任实训教师队伍,使学生校内实训技能与铁路现场需要技能更趋致。
兼职教师、引进的技师和学校原有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带动学校原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列车调度指挥实训室、接发列车实训室、技术站工作组织实训室、票务工作实训室、车站客运服务实训室、货运实训室的投入,尽可能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岗位情境。在该情境下,学生能够进行岗位实际训练或仿真训练,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以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标准。
此外,规范地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也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选择若干个在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方面有代表性、有适当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铁路有关站段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如武昌车站,汉阳车站,武汉车站等。可以使学生到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与真实环境下,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群)、解决生产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与动手实践的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更好实现该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实践教学融入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实训教学的实施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并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教育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教学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 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校内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教学、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牛春林.校企合作建设轨道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商情,2011(51):146-146.
[2] 李向超.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以动车组控制系统维护与检修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7):239-239.
[3] 李作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①--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141-142.
篇3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般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校外基地相对客观和稳定,其实现成效也有赖于校企合作运作模式及开发建设的程度;校内实训基地则不同,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其基本原则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力求实训基地的科学性、合理性。
下面,笔者以铁道车辆专业制动校内实训基地为例,探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流程和方案:
制动机是铁道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尤其是在铁路高速和重载的发展趋势下更为重要。为培养铁道车辆专业学生关于制动机维修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除了需要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车辆段、厂)外,高职院校还应规划和建设的校内制动实训基地,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专业实训的特点,首要任务是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方针:制动实训基地应以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及岗位技能要求――教W内容及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地建设。
1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
铁道车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的,对整个专业的建设、发展及教学过程起宏观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结合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而制定,是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组织的依据。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分析车辆制动检修岗位的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确定岗位技能所需的技能模块及要求。
2现场调研及总结
结合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局管内的货车车辆段、客车车辆段及车辆工厂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综合素质及岗位技能要求”,明确铁道车辆制动机检修、试验岗位知识、技能、素质及要求;二是关于车辆制动系统实训设备设施的调研,掌握车辆制动系统现场检修工装设备、工具、材料等。通过调研,系统把握了车辆制动发展方向、车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设备。在掌握车辆制动系统“综合素质及岗位技能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拟定车辆专业制动系统的“教学内容及实训项目”。将整个教学划分为若干教学(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又细化为若干个教学(实训)任务,每个教学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实施过程及考核方案。“教学内容及实训项目”即成为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布局的决定依据。
3确定制动实训项目和技能要求
根据已确定的“教学内容及实训项目”,按照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进行划分,明确不同的项目内容及相互关联,现确定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及要求如下:
项目1:车辆制动系统零部件的识别:正确识别现役客车、货车制动系统零部件名称及掌握其功能;
项目2:车辆制动系统附件的拆装及检修:熟练拆装制动系统主要附件,正确使用检修工具和掌握检修工艺;
项目3:制动阀分解、组装:正确、熟练分解及组装客车、货车制动阀,熟悉阀内部零部件;
项目4:制动阀的检修:熟练掌握客货车制动阀及零部件检修工艺,正确使用检修工具;
项目5:制动阀单阀试验:正确操作试验台,掌握客货车制动阀试验过程及要求;
项目6:单车试验:正确操作单车试验设备,掌握试验过程及要求;
项目7:列车试验:正确操作列车试验设备,掌握试验过程及要求;
项目8:制动系统故障判断与排除:正确判断制动系统试验及运用故障,分析故障原因,熟练排除系统故障。
4确定制动实训基地工装设备及建设布局
根据已经确定的校内实训项目及技能要求,结合现场调研及校园条件,确定实训设备如下:货车制动机模拟台1台(自行设计)、客车制动机模拟台1台(自行设计)、货车转向架1台、客车转向架1台、单车试验器、列车试验器、风源及工具;制动附件检修台2台、制动阀分解组装工作台16台及拆装工具;货车制动阀试验台1台、客车制动阀试验台1台、三阀一缸试验台1台、相关台帐及管理电脑等。实训基地布局如图
总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注意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更好地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简介:付成仁(1971-),男,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铁道工程系,讲师。
篇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由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但是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胜任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作为众多高职院校的一员,也在大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到各个铁路局、地方铁路、厂矿企业等,从事铁路客货运组织、行车组织工作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操作层面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遇到各种故障的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形成。
1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环节现状分析
近年来,本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模式下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总结如下。
1.1 教材更新与规章变化不能同步
铁路运输工作是由车、机、工、电、辆五大系统共同协调、配合来完成生产任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每个系统的每个部门、岗位都有自己的作业标准、工作规范,必须严格按章操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铁路运输企业也要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其工作内容及作业规范,所以其规章更新或变化较多,而且比较频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材恰恰是以现场工作的规章、作业标准等为范本来编制的,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印刷到发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所以我们教学所用的教材无法跟得上规章的变化,很难第一时间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1.2 实训设备、资源不足,实训效果不显著
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只有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人员才能胜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的训练才行。可现有的情况是简单的设备模型缺少动态过程,达不到实践的效果,仿真设备投资又较大,很难实现运输生产过程的全仿真,只能“以静代动,以点代面”,效果并不明显。
1.3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其次,由于实践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等因素,教师一般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再次,由于种种原因,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从事实践教学,而且和校内专任教师一样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1]。
1.4 实践技能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
近些年来,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但实作考核部分实际运作起来难度加大,一是因为实作考核的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二是进行实作考核要有详细的考核计划、实施方法及考核标准等的要求,必须要提起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三是考核的项目还不能难度太大或涉及设备过多,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考核不合格或无法实现等问题。所以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成绩及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的考核内容过于简单或形式化,达不到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提高实践教学改革意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基于上面提到的有碍实践技能提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结合专业特点,在借鉴其他院校及国内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以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1 由校企合作编制校本教材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更新变化较快,传统教材的内容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学院可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学年开始前由专业部和企业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项目,根据企业提供的更新变化后的规章内容,由校企共同编制校本教材,并在每个学期开始前进行校本教材的更新,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2 进行实训资源整合,提高实训条件
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涉及对机车、车辆设备的运用,又涉及对铁路线路、通信信号、站房等设备的运用,尽管在我院这些实训设施或多或少都有,但是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一些设备陈旧,不能跟上铁路现场上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但在当地的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那却有着先进的设备,仿真的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我们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使用实训资源,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达到了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的目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2]。
2.3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关键,应建立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学院和铁路局或铁路车站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2.4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由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学制三年,前2.5或前2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后0.5年或后1年被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即便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想再回学校进行弥补已经来不及来,所以实习效果并不显著。我们可以把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时间进行拆分,分散到各个学期中去,使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带着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到企业去实习,带着实习中遇到的疑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就具有目的性,又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3 结论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研究与探索的工作,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的情况又有所差异,我们因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改革操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5
一、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教学体系的构建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沈阳铁路局和东北地区铁路建设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和办学特点,深入铁路站段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广泛探讨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职业能力要求、素质拓展等问题,改革课程体系,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调研情况,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不同类型的实训,层层递进。
例如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的安排,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依次安排售票员实训、客运员实训、列车员实训、行李员实训、客运应急预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各工种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并达到企业要求的熟练程度,逐步适应职业生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
二、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实训中心集多功能于一体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针对沈阳铁路局这几年大量修建高速铁路的实际状况,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的同时,建立了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同时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科研场所,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开办“高铁客运储备人员培训班”、“列车长培训班”、“客运值班员培训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全程参与不同环节的实习,如:客运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合作开发“客运售票系统模拟软件”,学生学完售票的理论知识后,在客运售票模拟系统上机操作实训,模拟售票,最后按照指令打印各种车票,填写各种票据,实训合格后,在我院的客票代售处进行生产型实训,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满足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不同层次上的产教融合。在不断提升学院办学知名度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办学社会效益。
2.成立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办学目标的确定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论证,对学院的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参与教材建设和学生实训课程的讲授,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铁路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如《铁路客运组织》这本教材与沈阳铁路局合作开发,以项目的形式,按照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编写。遵循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额度”,专业实践知识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理念,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制定《铁路客运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
3.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实训体系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无偿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设备、材料和专业技术服务,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机会。这样就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学生,也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上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
三、对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考
1.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的不断优化、完整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熟知,在学生技能相对熟练之时,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向,这些都对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师素质教师是实训基地发展的一个瓶颈。实训基地既要满足教学,又要进行生产,要求老师既熟悉教学又懂得企业管理和生产,否则基地的效能就会降低。针对我院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没有接触过现场,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专家认为,如果教师处于缺乏技能的状态,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实训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为此,应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锻炼、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现场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个体教学技能,通过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实力,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
2.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积极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课堂教学,对组织管理真正的生产线缺乏经验,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训时问题也较多,管理难度大,加上工作强度大,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对老师进行引导。
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课酬按课时多少计量,而采用实践型教学模式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在课下花大量精力指导学生,还会涉及到多个教师共同指导的问题,按现行的课酬计量方式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会影响到教学改革效果。所以应加大实训课教师的课酬,同时将实训课列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量化考核之中。
3.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时间利用率和能力利用率,不断增强实训设备的通用化程度,避免由于专业调整出现实训设备闲置与浪费。所以学校要积极发掘与企业、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主动跑企业,通过专业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建立信息档案。对信息库里的企业进行认真分析,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机制。
总结:高职院校生产型客运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企业共同参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够建成、完善。高职院校生产型客运实训基地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模拟就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结合体,要能够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宇.产教结合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2] 王秀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 2008.(1)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徐小勇主编的《车站调车工作》,这本教材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教材整体水平较高,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参考资料是《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调车作业》标准、沈阳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以职业特色为核心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
首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本次课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摘结制动软管。通过系统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现场独立摘结制动软管的能力。其次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及作业程序;摘结制动软管的注意事项”。最后素质目标是为铁路培养“具有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作风的优秀工人”。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针对的学生是,大一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是掌握了“线路与站场、机车车辆”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专业知识还不是很丰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另一方面是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本次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微机室、演练场、沙盘、模拟车站等实训设备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课的重点是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及程序,难点是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情况,我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规章中的每一句、每一点,结合案例详细讲解,比如本次课的摘管过程中,如果不安规章去做,经常出现打伤调车工作人员情况等。二是“立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现场实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方面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三是“爱心伴随法”,在教学过程中,用真诚的爱心陪伴着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用正能量,战胜其对手机、电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学法:一是自主探究,要求认真听讲理论知识。二是协作学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是学练结合,学会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
1、新课导入(5分);2、明确任务,讲授新课(40分);3、指导学生,做中学(20分);4、课堂知识总结,技能强化(20分);5、布置作业(5分) 。
下面我将具体为大家展示:
1、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讲的内容,之后引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然后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意义,之后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之后新课题讲解。
2、明确任务,讲授新课 :摘管程序按“一关前,二关后,三摘管,四提钩”顺序摘管,不能颠倒或遗漏。摘管方法正手摘管反手摘管。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教材详细讲解。
篇7
2.1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篇8
一、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实践层面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把枯燥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边做边学”“学做结合”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时间活动获得知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说来,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方面的应用优势。第一,项目法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自主的进行自我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来扩大学生的自主性;二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项目的完成过程也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因此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不再流于理论表面。第二,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性。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主体是学生,整个项目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在给学生极大的挑战性的同时,也容易激起他们的胜负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第三,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项目教学法则只需要教师选择好项目,设置好任务,然后将项目交给学生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大大增强,同时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和思想的深刻性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会影响到创造性和创新性。
二、铁道信号专业课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项目教学法由于其相比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优势较为明显,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较大帮助,接下来就项目教学法在铁道信号专业课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一)项目教学法观念的引入。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理论教学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和教师都对理论知识教学极为重视,在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往往带着教材来到课堂,听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中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铁道信号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实践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理论知识已经达到工作所需要的标准,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上就显得颇为捉襟见促,而高职院校铁道信号专业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些人员需要在铁路信号设备日常维护、检修和一般故障处理为核心的基础上,在铁道信号故障分析判断、设备安装调试、工程施工、生产管理、一般图纸设计等工作上有足够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光靠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现代铁道企业对铁道信号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目前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现在许多院校都将项目教学理念引入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来。例如,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程体系的授课过程中,要求掌握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应答器等轨旁设备的认知、安装、配线、调试、日常养护及一般常见故障的处理。在这一方面的学习过程中,若是按照原有的理论性教学方法,学生只对其理论内容有所了解,比如教材上写明的应当如何对信号机进行检查、维护检修和故障诊断处理,但是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实物设备,而只是通过教材进行技能学习,其实践能力必然不符合铁道部门需要。项目教学理念的引入,正是基于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铁道信号机,并围绕铁道信号机实地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培养出来的铁道信号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在进行项目教学法中,还要注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在具体实施前,教师要将项目的大概内容给学生进行讲解,对相关操作作出明确的说明,防止在项目具体进行时出错,同时减少学生既花时间又没有取得成果的现象。随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培养其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都会有不同,在实施中还可以让其围绕项目进行自主讨论,从而提高项目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学习的角色发生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教师在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路,将错误指出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让学生之间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交流,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在一旁还是充当指导者,只有当学生明显偏离主题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探究分析问题与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开展“信号设计与施工实训”课程时,教师设置实训项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实施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以及项目末期的校验调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付诸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图纸、信号设备、施工技术及工艺等较多,如配线图、原理图、箱盒的选用、设备的安装、施工过程的安全有效、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设备导通调试、日常维护要点、故障处理程序等。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可以真正了解到实际铁路信号工作的程序,关于设备和相关技术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明显提升。同时,对于项目进行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向教师分享成果和问题等方式,获得解答,在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的理解。(三)项目教学法的验收。项目验收策略,也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验收,是对学生项目实践成果的展示、总结与评价。通过项目成果的对比,学生对自身在项目实践中的不足进行了解,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吸收他人意见。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展示成果进行权威打分匹配。最后对项目教学法验收成果总结,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极大提高。与此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四)项目教学法存档。在进行项目验收完毕后,就要进行项目存档策略。将学生的在项目教学中,具体成果进行存档,以便在未来再进行项目教学时,作为研究参考资料使用。同时,在制定项目中避免项目重复。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能力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能力的培养,符合了不断发展着的时代要求,符合了现代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吴雄升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慧珺.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篇9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土木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校2000年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五年制铁道工程(地下工程)技术专业;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 2002年设立石家庄铁道学院职业技术分院齐齐哈尔校区,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2005年增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从此,我校走上了交通职业的发展之路。从2002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土木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践(含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内容。 就土木类专业而言,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学期专项实践为补充,实习集中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方案如下:
“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架构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考虑的,主要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以“密切联系实际”为原则,安排教学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不断线”的框架下,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1∶1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如: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时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第三学年现场实践环节,提出“结合实际自主选题,根据现场实践内容拟定题目,努力提高现场实践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岗位选题。对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是其实现自身价值、达到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所选课题切合实际,既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应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03年起,我们首先在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削减理论教学学时,并对理论课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的学时。当然,各专业普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必须有足够实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并达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对实践课时的要求。
2.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手段。
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走好职业教育之路,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交通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原有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新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我校现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两处:水平角观测基地、全站仪观测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处:牙克石实习基地、碾子山实习基地、市郊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铁道工程信号实训基地”、“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我校土木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岗位详见表1。
(2)突出测量、CAD绘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工程的飞速发展,测量、CAD绘图的广泛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测量、CAD绘图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测量、CAD绘图训练课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利用仪器、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动手实践,让同学们体验“专业成就感”。重视技能课,对于基本技能如测量、专业识图、绘图等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这些都使学生可以具有岗位竞争力,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上岗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时,我们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教学课件及自制施工录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我们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课件,同时,结合桥梁工程和铁路轨道课,自制了“铁路预应力后张梁预制” 和“线路维修”施工录像,不仅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又很好地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另外,我们更重视发挥实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已建成工务实训基地、桥梁实训基地、涵洞实训基地、道路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五双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或两者兼能及专兼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 的“双证”齐发;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我们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制订了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单列成绩的实验课(实践课)要进行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以及毕业。
2.实行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在校内设有实习基地,在实习和技能培训期间随时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交替进行,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是否能建立和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相关。一方面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引进和转培的形式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鼓励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选修第二专业和培训一项技能,还鼓励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技能培训教师证。在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获得“双师证”,他们多数都能兼任两门以上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如派到现场进行培训。此外为了弥补实践教师不足问题,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外聘部分现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我校是黑龙江省测量职业技能鉴定站,除负责本校的学生技能考核外,还承担着全市七区九县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任务。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拟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测量工、绘图员、桥隧工、线路工等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渐形成,为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其成效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愿意到现场一线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就业率高,所以近几年,我校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视集中实践环节,轻视课程实验的现象,平时教学与现场实际仍有脱节现象,专业课时略显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质量。由于学生自主选题,相应地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如下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足之地。
首先,我们的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掌握了测量技术和CAD技术,就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已在工程局及路局享有良好的声誉。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需要大量交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应用型),这些人才正是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那么,如果作为职业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通过对工程部门的调查,现场缺乏大量一线的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可以讲,这类人才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10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铁路员工而言,除了要建立安全理念外,更主要的是具备贴近生产实践的工作能力。铁路生产工作内容包括方方面面,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生产任务“按计划启动、按程序推进、按要求完成”是提高运输效率最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铁路职工必须熟练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铁路现场的管理知识类别很多,既有细致入微的基础管理,也有雷打不动的工作任务,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所以铁路人要熟知这些工作程序。(二)铁路现场管理的现状。铁路现场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部门的《生产卷》内容最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常管理项目,例如《工区工作日志》记录了人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情况、计划工时、人员工作状态、考核等诸多内容。②作业类别项目,比如《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要指导车间(工区)年度(月度)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进度;还有一些季节性工作也要按照提前计划、掌握推进、总结复查的步骤进行。③生产组织项目,主要是要明确工作要求、执行标准等,比如各级《考核管理办法》等,都明确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卡控要求和合理性。④专项工作任务项目,主要是记录专业管理部门布置的特定工作任务,比如段技术科,要设置维、大、中、天窗修等专业管理项目,这些专业项目要设专人管理,任务一直落实到工区层,且各级都要有相关的落实痕迹、卡控措施等。以上这些现场管理的内容达到100多项,是整个单位的工作核心,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二、提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的知识是一个专门学科,但是这些内容在交通运输类学生在校期间却很少接触到,造成这些人新职上岗后一片惘然,不知从何入手。(一)铁路运输交通类在校学科知识设置的局限性。我国高职类铁路专业教学体系中,都是注重对设备原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铁道自动控制类学科中,共开展17项专业课程,全部都是类似《6502电气集中》等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很少涉及铁路工作业务管理范畴,这也限制了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拓展。(二)新毕业学生在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学生毕业到现场后,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只能靠个人在工作过程中一点点的摸索和积累,全凭“摸着石头过河”,多数人都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全面了解这方面的学问,部分人需要更长时间去熟悉,而在这个阶段里将会发生很多由于业务不熟而出现的问题,很多人都被落下的这方面知识所影响。因此,当前对铁路交通运输类学生生产管理知识的局限,既不利于铁路的安全生产,也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三)校内仿真设施或实训模拟环境存在欠缺。在高校里,学生的实训环境也都是围绕着“练技术、懂设备、知原理”这一目的建设起来的环境氛围,学生根本接触不到像现场那样的生产状况,比如工区的作业、车间的组织、段里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另外受学制、安全、时间等条件限制,在校的大学生很少真正到现场去参与一些实践锻炼,也使所学知识与现场生产实际脱节。造成刚入路的新职人员缺乏对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了解,工作经验愈显匮乏。
三、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三点建议性对策与措施,以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加强理论指导,填补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在高职学院按工种开设现场生产管理知识课程,形成相关知识培训教育体系,再用开设选修课、制作模拟课堂等方式传授与现场生产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把现场组织生产的关键人员请到校园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填补学院师生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二)在学校创建模拟实践环境,提前充电。在高校的实训环境中尽量创建贴近现场生产的环境,比如建立模拟工区、临时车间、创设工作间等项目。同时把一些现场工作的情景安排到学生实训任务当中去。(三)到现场去,用实践来体验。增加带领学生深入现场生产一线实习的频次,拓宽到现场实训的类别和涉及面,比如走访段、车间、工区三级部门,参加大型施工、临摹班组会议、组织天窗检修等项目,与企业牵手开展参加一次夜窗、完成一次测试、检修一项设备、组织一次应急、寻找一份感动等活动,让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尽量向工作现场靠拢。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类学校为铁路输送人才,铁路决定学校教育的方向,只有做好铁路现场与学校间的协同发展,通过让学生提前学懂现场生产管理知识,取消或缩小学生从学校到现场过程中的结合部间隙,才能让铁路生产质量更高,让教育教学效果蒸蒸日上。
篇11
1 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目前,很多工科类中职学校为了实训教学的需要,都建设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例如:我校实训基地经过十几年来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等基础实训基地和铁道信号、通信技术、铁道电气化、智能楼宇等专业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建设初具规模,基地设施、设备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达到我省先进水平。但从实际使用效果上看,很多设备长年闲置,有些设备从购进后到现在根本就没有启用过,即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又占用了存放空间。总体来说,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设施、设备、仪器综合利用率不高。
2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弱
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相适应,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训教学方面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了很大力气,力图改进和突破发展瓶颈,比如:学校的铁道信号专业,由于理论知识难度较大,想以“项目驱动及项目化教学”,推动教研课改的进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于2011年改为项目化教学,将专业知识分散在“轨道电路”、“转辙机”、“信号机”等几个实训项目中,学生十分欢迎。但类似这样的成功例子还太少,仅仅是个案,还不能形成系列,总结出来的经验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反复检验,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 设备折旧快更新难
实训基地设备投资通常较大,特别是工科类的实训基地,一台先进的设备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同时,现代社会技术更新迅速,不断有新设备问世,要使学生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设备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改朝换代,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学校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导致校内实训基地内的设备在不断地“自然折旧”。由于资金等因素,校内实训基地内设备不能及时地更新。因此,与企业更新节奏较快的设备相比,校内实训设备的相对滞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例如:我校20世纪90年代购置的一套SDH通信设备,曾花费100多万,一度是学校的骄傲,常被作为在来访者面前炫耀的对象,但仅仅两年后这套设备却成了通信施工现场淘汰的东西,如今,在懂行的来访者面前已经羞于启齿。
4 实训材料消耗过大
校内实训基地较多地承担初级技能训练。在此训练中,学校关注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而不关心训练中所产生的“产品”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实训中的“产品”,或者根本没有实用价值;或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因质量不过关,而成为“次品”。也就是说,初级技能训练往往是“消耗性”实习、实训。实训设备添置的越多,学生人数增多,“消耗性”实习、实训必然增多。由此带来的是材料费、电费、人工费等支出也在增加,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导致一些实训设备“开工”不足。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更新,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学校从中却很难取得经济效益,常此以往有投入无产出,将影响到实训基地的再建设。
5 实践教学有局限性
就我省而言,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做的实训题目,基本都是“假题假做”,由于考虑到典型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所长,在实训方式方法上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向其靠拢倾斜。
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实训指导教师往往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才向熟练程度靠近。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由于过多地考虑了实训工件的简略性,故带来了工艺性训练与认识的不足,又由于较多地考虑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在熟练程度上则失去了关键的工艺训练。例如: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做电路板焊接练习时,每名学生发放约1m长焊锡丝,要求达到焊点光亮、无锡尖、无虚焊标准,经反复调研实践,大约只有10%的学生能达到此种程度。另外,经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调查,发现就我省实训教学的大环境而言,实训教学时间在安排上普遍存在不足,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情况无法在近段时间改变现况。值得说明的是: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训不足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否定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相反地,指出并承认其不完整性,正是寻求通过另外的渠道来给予弥补的前提条件。
6 缺少共享性和开放性
目前,各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建设运行模式,实训基地之间缺乏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并且有部分学校本身生源不多,实训基地使用率很低,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建设也还未达到理想程度。许多实训基地以对内开放为主,主要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对外开放为社会人员、企业职工提供培训的还不多,在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品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7 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差
国内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尚未真正的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没有形成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影响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
篇12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13
关键词 :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作者简介:段渝波(1970—),男,硕士,昆明铁路机械学校高级讲师,昆明市首席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