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该文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在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总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国内其他研究者设计的问卷,在老师及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自身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60份。
(3)访谈法。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往届以及应届毕业生进行电话采访调查、当面采访调查。对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统计分析。
(4)逻辑推理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影响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
2 就业焦虑的概念
根据查阅资料文献,就业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上心神不宁、紧张烦躁,行为上茶不思饭不想、频繁翻看就业信息,严重者呼吸急促、心脑电图变化等。该课题认为就业焦虑是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而出现的情绪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健康与顺利就业。分析自身原因。
3.1 自我认识不清
经过大学的学习,体育专业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了相应的提高,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也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了解自身有哪些优势与特长,有哪些劣势与缺点,在面试时,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尤其所学是体育专业,社会能提供的对口岗位有限,就业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适合什么工作,出现就业焦虑。
3.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青年初级,他们对美好的未来非常憧憬。由于涉世未深,前期都是处在学校和父母的翅膀长大,接触社会较少,其理想和抱负较大,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留在城市工作,尤其是一线城市,不考虑在农村工作,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工作薪酬待遇,认为留在城里总会比农村乡镇好。当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时发现理想与实现相差甚远时,心里产生落差,对就业就会产生焦虑焦、焦躁。
3.3 个人能力不强
社会一直在进步,信息化也普遍带入人们生活,手机、电脑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也占据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对于文化理论课程兴趣不浓,文化基础理论基本功不扎实。而毕业生大体朝教育方向发展,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而现在大多的毕业生掌握程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育学生很多个人专项能力也不强,在面对就业面试时,对本就较少的同等岗位机会,竞争不过他人,从而焦虑不安。
3.4 就业动机过强
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虽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在大学期间靠的是家人经济支持完成学业,尤其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高中时参加体训,就花了家里不少钱,一面临毕业感觉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急于找工作,能够经济独立。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考教师编制,而且选择那些较好的市区学校,非好学校不报,动机过于强烈,担心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焦虑加剧,站立不安。
4 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4.1 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体育专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特长而针对自己缺点努力改正。可能理论知识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短处,那就发挥自己体育生该有的体育特长,宣扬出豪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为以后留下广阔的人脉。
4.2 调整职业规划
毕业生经过高三一年体训的魔鬼生活,再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一路有太多的苦与笑,在即将走进社会大多是抱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走出校门,他们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毕业生追求的职业与自己条件不符,认为自己是上了大学的,应该毕业后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业期值设置过高,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遇到挫折就导致心里不安。因此需要调制职业抱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打算从事教育行业考取教师编制的,选择上不一定非得城市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岗教师,避免多人同时竞争,先选择就业再择业。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值,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抛弃理想化的东西,才能将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才能避免就业焦虑。
4.3 提升自身能力
自身能力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保障,只有当自身能力足够,走在哪里都不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玩手机、谈恋爱、玩游戏,每天都是混日子过,到了即将毕业是,一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光,心里就慌神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产生了就业焦虑。毕业生应及早提升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知识的短缺,对于体育项目花时间去重新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想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可以观摩老师现场上课,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也可以向前辈请教,他们也会帮助你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建议,这样,你慢慢地掌握了,能力就上升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要锻炼的,不断锻炼,才可以得到提升,不要怕失败,失败了积累经验,下次避免方可胜利。书本里,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大家掌握,当然,也可以求助网络,看网络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这样,慢慢地就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人的所有的能力都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生有的。所以,慢慢地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沉淀,才是关键。只有自身能力够了,心里做任何事有了信心,才能不会产生就业焦虑。
4.4 降低就业动机
毕业生学成之后,急于找工作,急于经济独立,都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所以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动机,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该明白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平衡的心态对待毕业就业问题。在毕业时适当转移就业注意力,不一定毕业就必须参加工作,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旅游,去感受一下世界,感受一下世界的广阔,释放一下行为动机,让自身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茜,王雪峰,董能.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9):118-121.
篇2
1.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对200多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到科研设计单位和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考研的比例为1%,到国企的比例是2%,而在国企和三资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工作的比例为1%,到部队寻求发展的为3%,流向机关的为5%,在其他教学单位工作的为5%,13%的毕业生在高等学校任职,待分配的毕业生占学生总数的67%。从上述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很严峻的。
2.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的盲目性、依赖性大
目前,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提前设计自己,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毕业来临时才感到就业的压力和力不从心。通过对江苏省九所体育院、系的调查,一、二、三年级有7542%的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458%。毕业班的学生情况要好一些。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大。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有8745%的毕业生仍希望依靠国家给予安排,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忧患意识和就业焦虑感,仍然“高枕无忧”,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等待分配,而一旦临近毕业,面临就业,就显得束手无策,陷入被动。
3.缺乏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的精神
体育院、系学生由于生源和专业特点,入学时,有一大批是特招生、退役运动员和学校的体育尖子,他们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要跟上学习进度和各项达标,需要比别的专业学生付出得更多。因此,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一些选修课未修到位,外语、计算机学起来吃力,与同期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通级率低(体育院、系大学生外语只需通2级),极少有人主动地跨学科、跨专业去选修课程。很显然,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文素质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就对将来的择业、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缺乏竞争意识
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意味着人才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系学生对“就业竞争”的概念仍然模糊,仍存在着“打好篮球,一辈子不愁”的唯专业论的想法。在四年大学学习中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竞技场上力争上游的优势,表现为“不想”:对四年后的择业、就业考虑很少,或根本不考虑;“不动”:不积极主动去选修课程,对外语、计算机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通级率低;“不干”:对社会活动、竞选班干部不感兴趣,认为多干花时间,花精力,影响学习。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反映,反映出学生还未能从就业、择业的深层去考虑问题和塑造自己。
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措施
主要内容: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生涯教育可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阶段为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阶段为四年级的两个学期。
1.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新生生涯教育活动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指导新生安排好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生涯教育的内容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主线。在新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指导新生确立大学学习目标和做好职业发展的规划,促进新生尽快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并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发愤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转贴于
(2)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本阶段生涯教育活动可分为宣传和教育、新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交流和总结三个过程进行。首先是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召开全体新生大会,进行广泛动员,提出具体的要求;邀请专家、学生导师等举办系列指导讲座、专题报告,紧紧围绕生涯教育这一主题,结合如何认识所学体育专业、当代大学生如何确定大学目标和实现人生理想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话题,对新生进行生涯教育,为新生指明努力方向。第二是做好新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主题班团会等,发动和组织广大新生探讨如何确立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如何成才等问题,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认识时代特点,恰当定位,统一他们的认识,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每名新生都积极撰写主题文章,剖析自我,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加深对大学生活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自我实际的认识和评估,结合形势的要求,每名新生要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制订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认真撰写自我发展规划书。第三是做好交流总结工作。体育院、系的工作人员及学生导师对学生的自我规划进行点评和指导,每学期学生导师、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共同对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查和调整,对没有完成规划目标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
2.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按上学期确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各种教育和训练,进行生涯接触,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形成适应形势需要的学习方式,向既定目标迈进;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个人短期或长期的生涯目标,并通过现实检验,修正已建立的生涯目标。
(2)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通过就业指导课、生涯辅导课、各专业课及素质课程的教学以及各种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训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最基层的社会实践工作,如寒暑假组织参加以挂职锻炼形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实践课帮助学生进行生涯接触;组织观摩校内人才市场;帮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广泛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开展小组训练,模拟“双选”市场和面试考场;学期结束时学生本人对照制订的规划中的具体目标进行自评和修正,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导师进行鉴定,对没有完成规划目标的情况,师生要共同分析,并落实补救措施。
3.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帮助毕业生依据个人意愿、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及职业机会等,对职业和事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决定;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供各种职业资讯,协助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2)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邀请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职业生涯经历与求职经验;及时向学生提供考研信息资料,有计划地帮助考研的学生确定考研方向,进行报考学校和阅读书刊等方面的指导;及时向毕业生宣讲最新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设立体育院、系就业咨询接待日,接待毕业生就有关就业问题的咨询来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求职心理,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向学生反馈;通过主题班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签约、违约及应对策略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供需资讯,并积极利用校园网实施网上双选,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利、快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建议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每年12月与次年3月前后,举办两次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与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提供不定期来校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自主与用人单位开展“双选”活动的便利。
参考文献
篇3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通过访谈了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去向,就业困难,就业方式,从而获知体育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现状。
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男女大学生存在的差距,从而推断出来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就业的方式。
4.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及特点
1.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2]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
2.体育教育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2]。
(二)体育教育专业男女生的比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在思维品质,科研实践能力极其显著的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成绩上极其显著的好于男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上也较男生更好[3]。
在发展目标上,女生比男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注重知识本身的积累,而男生则更加倾向于获得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男女在职业定位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
(三)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现状
1.体育教育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有关研究发现,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是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4]。研究表明从2008到2010年就业率呈不同程度的递减。
2.体育教育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体育教师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从事教师行业的更是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是从事教师专业的比例却明显要偏低[5]。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大环境下,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是大学生寻找就业出路一项明智的选择。
(四)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的因素
1.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即是指男女生面对就业共同遇到的因素,它包括供需矛盾突出,期望值过高,就业信息不畅通[6],体育专业受到偏见,毕业学校知名度的影响,及毕业生个人因素等。
2.特殊因素
特殊因素即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不公平因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对男女性别的偏见[7],男女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8],用人单位考虑的现实原因及用人误区等。
三、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一般对策
个人主观准备方面: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良好的个人能力是成功人生的开始。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事业生涯始终。增强就业选择的机会就要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入手。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有利于克服择业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客观条件方面:提高培养价值观的效能,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二)特殊对策
为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除了需要一般对策以外,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女生更要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灰心气馁,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女生就业的竞争力,社会各界更应该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正确看待男女性别问题,摒弃社会遗留对女生的歧视,企事业单位要更加注重能力,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1.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1.1 初次就业率普遍偏低,就业形势严峻。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与2011年的情况相同,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而民族地方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如果预征入伍部分的数据不纳入统计,近几年的实际初次就业率徘徊在35%-50%之间。
1.2 实际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小学)体育教师,以及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从近几年纳入高校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数据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及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50%,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自主择业或者待业,民族地方院校情况亦是如此。
1.3 就业区域集中在基层,兼课情况较多。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乡镇和农村的初中和小学,工作量大、工资待遇偏低,且大多需要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还需要“包班”:即一个人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并担任班主任。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
2.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亟待完善,效果不明显。
2.1.1 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偏少。近两年来,虽然民族地方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但课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一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材,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且课程内容都偏向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部分民族地方院校使用校本教材,但课程内容面向全校学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自然不佳。
2.1.2 教学师资不够,缺乏专家级教师。在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一般由辅导员充当着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角色。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工作经验少、阅历不足,且往往并不具备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相关职业技巧,大部分未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或仅有初级资格证,只能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效果不佳。
2.1.3 教学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就业指导课目前属于公共理论课科目,一般采用 “讲授法”教学,即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方式呆板,缺乏吸引力,难以发挥其本该具有的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虽然部分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只是用于展示PPT或者播放影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民族地方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并未像“一本”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单独分离出来,工作受院校学工处领导。系部的就业工作,由辅导员具体负责。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办公条件较差、工作难度大,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偏低,服务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3 学校及专业的社会声誉不高。民族地方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升级或是新组建的“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薄弱、社会声誉不高,对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历年学生参加“双选会”和招聘面试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设置了非“一本”院校毕业生不用、非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毕业生不用等等“门槛”。即使在能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也更愿意录用“一本”院校和中心城市院校的毕业生。因此,使得该专业的近半毕业生不得不流向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而想留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只好选择做民办教师、其他职业或待业。
3.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现行的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民族地方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一本”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类似,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即体育教育人才,这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与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也不够一致。当前,通才教育理念已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和人才浪潮中才具有竞争力。因此,民族地方院校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3.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实施“多专多能”的培养思路,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思路开阔有、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与地方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专业特色。通过与地方政府、体育部门、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民族体育传承和训练项目建设等,增强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同时能有效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声誉;(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适当延长实习实践时间,改革实习实践方式;(4)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担任院校各项比赛及校外各级比赛的裁判工作、承接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训练工作、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等。
3.3 重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1)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和民族地方体育工作特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基本能力培养、择业指导等四个阶段,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课程指导;(2)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该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能够较有效地弥补当前教学实效性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通过分析和辩论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4 重视就业观念转变的教育。(1)帮助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客观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己的发展;(2)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选定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通过宣讲当前全国、省区和地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形势,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确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家庭期望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3)宣传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当前的教师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乡镇及农村的初中、小学、民办学校。这既是社会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4)鼓励毕业生从事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岗位,如社区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读研、公务员、参军和预征入伍、公司企业、自主创业等,拓宽就业渠道;(5)重视创新及创业教育。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提倡用创新驱动发展,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和自主创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整个社会创业环境良好。而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培养主动创业的意识。
3.5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缩短求职时间,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畅通渠道;(2)构建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质量跟踪。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提高信息的收集能力、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3)要积极加强与地方用人单位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掌握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来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 结语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兼容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注重实践环节内容的安排和指导,积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加快与社会融合提供平台。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积极正确的择业观,把握机遇,主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学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 刘伟,余晓宏.从职业生涯管理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系统的构建.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4)
[3] 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21)
[4] 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5] 陈纯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6] 向先孟.体育院系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J]. 中国成人教育,2012(6)
[7] 曾剑斌.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2)
[8] 徐建明. 加强就业指导 重视创业教育[J].科教文汇,2009(7)
篇5
1、对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政治表现;
2、遵守国家、学校的各种法规和制度的表现;
3、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主动为大家服务方面的情况;
4、参加社会实践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的情况;
5、参加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等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的学习情况。
(二)专业素质方面:
1、学习态度和学习自觉性方面的表现;
2、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科学研究活动成果及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三)身心素质方面:
1、参加校、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情况;
2、体育课成绩及体育特长、体育达标情况;
3、身体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四)专业能力方面:
1、根据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较全面的基本估计;
2、自己的专长和特点。
(五) 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具体要求:
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篇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体育专业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毕业时所感受到的压力。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整合不同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不同等矛盾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四年级学生及其就业中存在的择业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多次走访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座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
1.学生的职业规划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8%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具体的规划;30%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60%的学生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没有总结和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没有考虑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说明体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还需认真思考和加强这方面意识。
“先就业后择业”是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选择职业问题上,是否可以放弃自己的专业,先就业了?70%的学生还是抱着先就业的态度,愿意放弃所学专业;有16%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近10%的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其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样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少数学生的专业对口观点,还需指导老师从继续求学和自主创业多方面进行引导。
2.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
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来自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专业、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方面。6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面窄,很难就业。12%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工作肯定有,但找个好工作还是比较困难;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错。针对学生这样的就业观,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认真指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客观、正确的判断。
3.学生对于求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职业的稳定性和高收入是每位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在求职中学到东西是学生们不被看重的,而先找份活干、解决温饱问题更是学生们不想接受的现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的行为过程中将不公平竞争、缺少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不畅通等方面设为最困扰的事;将人才招聘会,亲戚介绍、毛遂自荐、网上投简历等现代信息定位最好的求职渠道。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生的求职行为存在一定阻挠,所以老师应对学生多进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状况
1.学生就业压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就业压力的体育专业学生比例为 94.9%,没有就业压力的仅占 5.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压力,且其压力水平处于高偏上水平。
2.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必备条件,在体育生对就业优越条件的调查中看出,“个人专长”“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个人修养”占有较高的地位,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是体育专业学生最具优越的条件。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体育专业生应不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也是体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之一。
(2)收入因素。多数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偏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从调查结果看出要求工资在2500~3500 元的占首位,3500~5000 元的占第二位、1500~2500 元的占第三位、5000以上的占第四位,较高的就业期望和工作能力之间的冲突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做家长共同的心愿,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压力感,有的家庭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体育专业的特点,更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子女的就业观,只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一味的要求子女进好单位,大单位。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对就业形势的价值判断。
(4)学校因素。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不够重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不够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院校没有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求职中常常表现出盲目和不知所措。尽管我院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进一步深化,但对就业压力的缓解还是处于完善中。因此,学校因素也是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5)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考虑利用人际关系来顺利就业,“托关系走后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不良因素。这种不良的环境造成了就业的不公平性,有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没能力的学生却找到了好的工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增大了就业压力。
三、建议
(一)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观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我院管理者应多为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的规划工作,多组织就业求职培训、多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在求职的过程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保持平常心,分析形势,认清自己,对求职压力要有充分准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争取平衡,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家长应积极主动关心子女的就业心理状态,用家庭的温暖多鼓励子女面对现实,让子女敢于挑战,用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四)学校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拓宽毕业生知识面。完善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
(五)健全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围绕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体育专业招生人数。
参考文献:
[1] 沈雁华,张铎,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篇8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books and materials is expounded, and the ways and means of doing a good job of collecting and managing sports book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materials; Management status quo; Ways and means
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对体育图书资料的需求越来越细致全面,同时学校快速发展的体育事业又产生大量的体育信息。如何做好高校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传承好学校的体育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体育科研、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是每个学校和体育图书资料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体育图书资料的管理现状。近几年随着来学校体育迅速发展和学校体育设施不断改善,好多高校都建立了高水平的运动队,取得了辉煌的比赛成绩,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也陆续走进高校,学校承接的比赛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产生的大量有保存价值的信息需要图书资料管理者去收集和整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对此并不重视,体育图书资料的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为例,我院属于山东农业大学二级学院,有社会体育指导、工商管理(高水平运动员)两个专业的体育生,还有篮球、田径、武术三个高水平运动队,经常组织和参加国家、省级别的体育比赛,篮球队多次进入全国24强,蝉联山东省的冠军,竞技体育、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等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图书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参加的重大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除学校年鉴中少许涉及外,在院资料室、学校图书馆、档案馆里找不到任何信息,甚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各单项最高纪录也丢失。由此可见体育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一般,落后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中不属于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1 对图书资料的管理重视不够,很多高校的院系没有专职的图书资料管理员,甚至兼职的也没有,高校图书馆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科,体育图书资料无人管理;2:举办体育赛事,注重赛事的过程和成绩,忽略赛事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总结和保存;:3:注重专业书籍、学刊、杂志、报纸的征订,忽略征订后借阅管理工作,即重订阅轻管理;4:图书资料管理分散,单位的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训练部、竞赛部等部门分别管理着本部门的资料,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做到资源共享。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体育图书资料管理混乱,甚至丢失等情况。
做好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图书资料的收集
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贯穿在整个体育活?又校?是一项细致又繁琐的的工作,它要求资料管理者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图书资料手机的重要性,其次要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要明白哪些信息需要收集;最后搜集工作要耐心细致,要有敏锐的嗅觉,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体育信息;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料收集。教学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成绩册、点名册、成绩分析、考试试题的收集、有体育专业的学生的院校,还要注意考研试题的收集和保存。
(2)运动训练资料的收集。多年训练计划,年训练计划,学期训练计划。训练队的人员名单,队员平时训练测试和比赛的成绩。
(3)科研成果的收集。包括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发明专利等。
(4)赛事活动的资料收集。包括比赛的规程,秩序册和成绩册,比赛的产生影像资料,以及赛后总结。
(5)教师个人资料的收集。教师的个人信息除人事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建档的一般常规信息外,还应该对教师的科研、教学,裁判等级、教练员带队训练取得的比赛成绩进行收集。譬如教练员带队参加比赛,比赛的名称、日期、规模、参赛队员、教练员、取得成绩;裁判员的等级,执法过什么等级的比赛;教师的学术报告、教学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公开示范课、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
(6)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跟踪收集。通过学校、学院、用人单位、以及网络就业平台搜集就业信息,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可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搜集毕业生信息,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
(7)各级政府、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实物信息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获奖的奖杯、奖状、锦旗、证书、牌匾、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的物品;单位参加组织的其他活动资料收集,包括外出参观学习,年会、工会组织的活动,元旦晚会、文艺演出;
2 图书资料的管理
体育图书资料的管理主要包括图书资料的分类、整理、保存和借阅,只有对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图书资料的完整性,才能更好的为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对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用专业的目光对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形成对体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为体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体育图书资料的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按照图书资料的质地可分为纸质版、电子版以及实物类三种。纸质版的书主要包括专业书籍,科研、训练、教学用的教材、报刊杂志、有关体育的法规文件、以及组织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文件信息等。 电子版的资料主要包括购买的音像资料,教学课件、比赛的录像、拍摄的照片、电子版的文件等。实物类的资料主要包括:奖杯、奖状、证书、锦旗、以及捐赠的物品。图书资料分类后,就可以进行分类保管。
(2)图书资料的整理1:书籍可根据学科性质,比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进行归类; 2:学报、期刊类杂志编目上架,对过期期刊钉装成册;3:各级政府、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教师个人档案等材料,要分装到文件盒里并填好标志;4:音像材料要先进行编序; 5:录制的比赛录像,拍摄的比赛照片等在计算机中进行整理、标示;6:单位的实物比如奖杯、奖状、证书、以及获赠物品要编号、标识、整理;7: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对本时段内参加的各种比赛进行整理,包括比赛名称、参赛队员、教练员、获得成绩。
(3)图书资料的保存:图书资料的保存按一下方法进行。1:把整理好的书籍、过刊按学科分类上架。2把做好标志、编好序的文件盒,分装到专门的文件柜中,3;存入计算机的电子文件要用专配的“U”盘进行备份,以防止丢失;4:把新获得的相对重要的奖杯、奖牌、证书等物品摆放到获奖展厨中,并替换下相对而言时间长,纪念意义不强的展品,展厨中替换下来的展品和获赠物品要进行登记存放保管,需要进行资产登记的要进行资产登记。5::组织或参加的高水平的比赛和取得优异成绩,要进行档案整理并报送学校档案馆保存。对于具有传承意义的材料,比如田径的单项成绩最高纪录一定要登记清楚,并妥善保存,以防丢失这是对运动员的尊重,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
篇9
笔者从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多年,深感人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高职体育专业毕业就业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有失公允,而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又会造成舆论和行动上的进一步不尽人如意,所以笔者决定将自身对此的认识加以陈述总结成文,以期与方家共同讨论,摆正认识,为体育专业的长远发展点滴做起。
一、体育的价值
体育对人类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除了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之外,人们对体育所抱有的其他重视因素还有什么?为什么在家长眼里体育课跟数语外课程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连在高职学生眼里,体育课也是一门可以很容易请假甚至直接翘掉的课程?那体育课的真正价值在哪里?笔者认为,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体育都是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的。对个人而言,除了能培育一个有高素质健康的身体外,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因为,合理的饮食、睡眠、体育锻炼都是良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需要长久时间积累的;第二,是人气质塑造的秘诀。人的形态美主要靠后天运动锻炼而成,衣服化妆配饰等等只是起点缀修饰作用;医学研究已证实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人体心脑系统供血,而这对大脑潜能的开发和释放具有推动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加强,能改善大脑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敏捷性、准确性,进而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拥有一个内外兼修的美的气质,体育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是建立积极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因为无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在现代社会由于被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困扰而造成自杀自残等现象层出不穷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而进行体育运动就能为不良情绪提供发泄的出口,把坏情绪释放掉,减轻内心过重的心理负担,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标志;第四,是融入集体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还是体育社团,在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整个团队又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人际关系的培养就有了切实的依托和基础,培育正确的竞争合作关系,使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和谐。体育除了对个人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也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也都认识到了,青年人的体育素质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关涉一个民族的未来,以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素质来说,当时在校的学生多数都有身材瘦小、营养不良以及肠胃衰弱等病症,身体的体力素质反映在精神上就是志气的萎靡,心境的烦闷,艰巨的工作无法胜任,使得国家元气空虚,民族隐患加深,严重影响到国家抗敌御辱的实力,试想,一个胸膛和脊梁都挺立不起来的国民,怎么会让国家的脊梁挺立起来?
二、体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其实体育的价值人们细细思考起来总是会发现一些的,但这并不能代替当下尤其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前景的信心把握,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会认为自己对体育事业空有一腔热血,到头来还是会被社会现实冷水浇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体育生在高职院校逐渐成了成绩最差、翘课最多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对本专业课上老师枯燥乏味的照搬课本、形式单一的训练没有了耐心,大部分同学就纷纷在校期间在各个训练营做青少年训练的兼职教练,虽然这让他们在校期间可以过得比较宽裕,但一到毕业需要就业时,却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做代课教师,而这样的收入就难以支撑自己的基本生活了。这是现今高职院校体育生比较常见却又难以转变的情况,但笔者认为,只要对当下我国体育形势稍加分析并及时改变观念,高职体育生的困境摆脱并不是那么困难。首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无不向我们传达着“发展体育事业”这一重要信号,随着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流向,国内著名大企业大公司也抓住时机进入体育行业积极布局,并预言体育行业在中国大有可为,细心的人也会发现,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裁员规模越来越大,而体育行业却独自欣欣向荣,人才紧俏,作为高职院校体育生来说,属于我们自己最好的时代不是来了吗?
三、小结
对高职院校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发展前景的准确分析是高职体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个人强身健体、气质塑造、健康人格、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国家精神风貌、未来依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对高职体育事业的发展寄予希望,并不断鼓励我们的学生在当今中国体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好迎接的准备,一方面夯实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不断打造自己以体育专业为核心的多功能综合技能,相信作为高职院校体育的学生也能在自己未来发展的岁月里走入诗和远方的理想人生。
篇10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学均不同程度的受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应该说对体育并不陌生。然而近些年来录取的学生,其体育意识之差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对聊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两届4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就爱好体育,并立志报考体育专业的占37.5%;而由于理科成绩上不去,到高三再改体育专业的占62.5%;愿意学体育教育专业,并乐于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仅占31%;不愿当体育教师的占近70%;对体育法规根本不知道的占64%,且对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形式也知之甚少;他们大多数都毫不隐讳地认为,通过了体育高考是实现了跳出“龙门”的第一步,但对体育事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当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紧张的中学阶段而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只需要经过短暂的观察和交谈就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难以安心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体育成绩很好而文化素质较差。有的学生一反中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良习气也有所增长,表现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活动不愿参加;文明言行的养成教育差,不注重在公共场所时的形象;心理品质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不求上进,训练不求提高,对理论学习打不起精神,对当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漠然处之等。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自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7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是2000年的近5倍,而初次就业率仅超过50%。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日益突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大体如此。
调查发现,有89.4%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有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对职业类别选择是:有91.9%向往大专院校就业;有57.6%选择党政机关和国家事业单位;只有12.7%选择到中小学。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多数学生还是把就业选择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和职业上,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和新的就业领域去创业,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要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又分为职业行为道德、基础知识修养和体育能力,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般学校和老师大多都能注意到的问题,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一)职业行为道德的教育
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任何一种职业道德,都首先要求人们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热爱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才能在目前的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对学生满腔热情,诲人不倦;才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以事业为第一生命,刻苦钻研和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热爱体育、献身教育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意识。使每个学生提高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产生强烈的职业感。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将来到学校中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投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体育教育事业中。按照这些标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献身教育的意识。
2. 责任感。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是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要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自己将要从事的体育教育工作,能在将来把学到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巧妙、恰当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并对事业执着地追求。要教育学生坚信自己以后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同其它教育事业一样,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并任劳任怨,甘心做“蜡烛”,这是做好一个体育教师的重要保证。
4 . 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勇于献身体育教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抛弃个人利益,不怕吃苦,将自己的一生献身体育教学工作。
(二)基础知识的培养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知识,来源于学校中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实践,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有关社科、人文知识,教育学、哲学、伦理道德、外语、计算机、写作、语言表达、逻辑学、方法学等方面知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讲尤显重要。所以,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 . 教育科学知识。学校体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对象由差异较大的人组成,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体育理论、体育方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服务于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
2. 应用知识。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练习法、裁判法等,只有掌握并能运用知识,才能具体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3. 生物科学知识。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使他们保持强健的体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锻炼的习惯,将来具有独立科学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能力,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好生物科学知识,尤其是人体科学知识,以便全面具体地了解掌握人体结构、生长发育及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体育教育实践。
4. 横向学科知识。从现实的发展和未来的需要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掌握横向学科知识的体育教师将被淘汰。美国、日本和丹麦等国家提出,对担任中学以上的体育教师,规定必须在两个不同学科取得相应的资格。体育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自己培养成“通才”,即要求兼通多种学科,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并能在专业上博才。
三、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管理活动是徒劳的。面对新形势、结合新特点,为搞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校政工人员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育,并做到严格管理与感情交流相结合;又要注重抓干部、抓骨干,做到以点带面,以主干带主流。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管理过程首先要造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道德舆论是实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它能对道德个体施加影响和熏陶,通过舆论氛围,来促使个人接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善恶裁决和准则性命令,从而继续或改变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向路线。
1.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要首先制定学习制度,组建理论学习小组,并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保证学习的质量。尤其要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严格要求和管理,从而做到以点带面。
2.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集中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体育和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件,举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及其它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重塑,培养他们的“五爱”精神。如举办纪念“五四”、“一二·九”运动的等征文,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教育活动等。
4. 利用各种舆论宣传手段报道学生中的先进事迹、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二)结合专业技能,大力开展课余文化活动
第一课堂授课形式较为呆板,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建设以面对新世纪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包括组织能力、开放思维能力、动手实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创造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特长,引导、支持、鼓励他们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如各种技能比赛、学术论坛,邀请专家举行学术讲座、演讲、辩论、动态,编辑手抄报、壁报,到各普通院系辅导体育活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定期深入到工厂、农村、机关、中小学和部队,了解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去目睹不同性别的人对科学锻炼身体的渴望;去见识老一辈体育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去领略为人师表的光荣。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巩固专业思想,更加明确体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坚定为体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三)加强对特殊学生和学生特殊时期的管理
敏锐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欲望要求、行为特征等各方面的状态和细微变化,掌握规律。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和抓住重点,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把他们引到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轨道上来。
1. 加强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骨干——学生会、班团干部自己管理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2. 加强对入校新生的教育,使他们一入校便建立正确的职业素质观念。
3. 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通过教育实习和各种离校教育活动,学生在不同实习点自己当老师,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组织活动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以师德教育为主阵地,把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贯彻于各科教学中
为使学生认识正确的职业素质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习惯,要以职业道德课为主阵地,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老师还要切实将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融会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各类实习环节的教育,制订科学详细的实习教学大纲,千方百计把学生放入实践中去,加强实习环节,避免纸上谈兵。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更多、更广接触多种体育实践活动。
四、结语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保证人才的质量,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职业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管理规律,面向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运用灵活机动的教育形式,采取有效的管理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下转第50页)(上接第45页)
【参考文献】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R].中办发〔2005〕18号,2005.
[2]教材编写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3]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5]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篇11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各类人才教育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各学校现在更注重学生专业的教学,学生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很不利。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上不断创新方法,转变思路,结合职业学校的专业性为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教学方案。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具有针对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各异,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个人的体育要求也同样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航空旅游专业要求毕业生有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敏捷的思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要求毕业生身强体壮、吃苦耐劳、细心细致、头脑灵活。现今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各校的毕业生应具备强健身体、美好心灵、坚强毅力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刚步入社会,在面对繁杂繁重的工作时会因体力不支而产生辞职的想法。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与终身体育联系起来,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其次,教师因地制宜选编教材内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任务主要是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球类运动,比如排球、篮球、羽毛球等。进入二、三年级的学生,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不同的体育课程。例如航空旅游专业需要气质型的人才,我们可以为他们开设相应的舞蹈课或形体课。考虑到不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我们也可以针对锻炼不同肢体的灵活性而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例如为了锻炼眼和手的灵活性,安排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为锻炼腿部肌肉安排长跑短跑等,锻炼手可以安排排球等课程。最后,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中玩,随时保持一种快乐的学习心态。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小型球类比赛以及社区体育比赛活动。
3、探索新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1大单元的时间教学模式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整合在校的体育教学时间,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利用一学期、一学年或是更长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选择学生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例如排球教学),以一学期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其中,每学期按照20周计算,一周2节体育课,共计40学时。采用长时间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采取这大单元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其中1~2项运动项目,将一个学期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对学生所选的项目进行系统的教学。例如某校的排球教学模式是以一个学期为一单元,并分为发球(1~8学时)、垫球(9~16学时)、传球(17~26学时)、扣球及扣球的综合学习(27~35学时)、拦网的综合学习和集体比赛的互动(36~40学时)六个学习阶段。每阶段的学习根据动作难易程度和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分配课时。发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重点是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发球技术。同学们站成一圈练习传球,抛球等游戏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垫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重点让学生掌握垫球的手型和击球位置。运用分组发球、垫球的比赛巩固垫球技术提高垫球频率。传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1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球手型和全身的协调用力。运用徒手模仿练习、持球模仿练习、原地抛球传球练习等锻炼学生传球跑位等技能和身体的灵活性等自身素质。扣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书里安装我助跑起跳的步法,掌握正确的挥臂击球动作和击球手法。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边助跑边判断球方位的能力,不断锻炼手和眼的协调性。在学习过程中加一些小型比赛,锻炼扣球手和二传手的配合度。拦网的综合学习阶段,教师安排3个课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移动起跳,起跳时机的控制。在拦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了学生们的腿部肌肉和自身的弹跳力。最后总结单元的学习成绩,组织各种技术技能分组的比赛,强队和强队比,弱队和弱队比。在比赛中进一步掌握基本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玩乐中学习,锻炼身体,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3.2丰富课间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课间体育活动能缓解学生因过度学习而产生的疲惫感。中学生的身体仍在发育阶段,为了保证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每天至少要有1h的锻炼时间。学校的大课间时间长,参加人员多具有较强的效益综合性。大课间选出适合学生锻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打造校风和体育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大课间大段的时间开展多样的活动模式。比如可以包括集体项目:如广播操和球类比赛等。开展年级间和专业间的集体比赛,也可以分层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增进学生情感、锻炼团队精神、磨练个人素质。为贯彻“强身健体”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多为师生们提供活动场地、活动器械保障师生们的自主性的活动。例如建设篮球场、排球场、购买乒乓球桌等等。以班级或者年级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积极开展球类、田径、健身操以及生活体育、传统体育、时尚体育等多种活动形式。大课间活动的积极开展,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中职学校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一条重要途径。
3.3区分专业特征强化体育教学的专业性
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学习性较强,不同的专业需要掌握不同的学习技术,不同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比如学习航空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气质和身材高挑;学习电焊的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体力和足够的耐心;学习汽修专业的学生要有灵敏的听力和较好的视力;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耐心与灵巧的双手;学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身强体壮等等。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当因地制宜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开展教学任务时应将专业技能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开发体育课程内容的深加工,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巩固了专业课程,以掌握符合本专业的实用技能。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巩固他们专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的目的。
3.4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2
要做到“稳”,就必须有具体的措施。第一,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由一名副校长专管。长期以来,我 们遵循“无体不成校,办校不离体”的指导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每周的行政例会都讨论学校体 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全学期召开1至2次教工大会专门报告体育工作,期末要总结规划体育工作。从领导组织上 保证体育工作的稳定地位。第二,建立体育工作常规。1986年以来,我校制定了体育卫生工作常规:把体育课 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全年重大的体育活动安排从制度上固定下来。每学期从开学的第 一天起到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止,均坚持三操两活动及课余体育训练。高中毕业班也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校运动 会,坚持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直至毕业。第三,制定体育工作导向政策。主要有:
(1)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即:体育合格率不达标不能评先进班集体;体育课成绩不达75分以上、达标测验 总分不在350分以上不能评“三好”和优秀干部。
(2)体育经费预算包干制。每学期把体育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节余归己。近三年还投资50万元新建田径 场,扩建篮球场。建造棋类、乒乓球、投掷、跳高、跳远、单双杠、攀爬等体育教学区。
(3)按照《体育尖子招收办法》,每年初、高中招生时各降低总分录取10名体育尖子,以保证体育代表队的 后备力量。
以上这些做法,使体育在学校工作的地位从体制、制度、政策上稳定下来,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有生气和 活力。
二、关键在一个“活”字
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 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能推着教师走;教师得 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体育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活呢?第一,教师要具有高超的 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第二,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弟和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兴趣,了解他们 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第三,教师要注重身教,以自己锻炼身体的坚强毅力、良好的习惯做学生的楷模,获得学 生的敬仰和信任。我校体育教研组1987年开始采用实验课、比武课、公开课等方式,先后进行了“用模糊数学 方法评价体育课”、“教法与学法”、“体育课的目标教学”等课题研究,使体育课的教学有了新发展,受到 学生欢迎。
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学生盼望的活动,必须组织好。关键抓住两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参 预意识。增加团体项目,如拔河、团体操比赛等,扩大参赛面。改革计分方法,凡参加者可得分,并计入团体 总分。将个人努力与团体荣誉结合在一起。二是精神文明评比与田径比赛并重。运动会前一个月就制定精神文 明代表队评比条件,包括各班参加运动会的广播宣传、比赛联络、茶水供应、治安保卫、小红十字会等10个小 组是否落实;入场的服装、队列的要求;运动会期间好人好事;到场人数、安全保卫、遵守纪律等列入评比的 具体内容,提早发到各班学习。抓住这两条,校运动会就会成为学生的盛大节日。
篇13
2、我省体育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的紧迫性
据1990《湖南年鉴》、我省共有普通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6200多所,按每校配2—3名体育教师,就需1.24—1.86万,按国家教委要求其学历应达大学本科,而每年湖南能毕业的本科生不到150人,按恢复高考后的20年估算,约3000人,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按80%计,约2400人,加上各种函授、培训、进修的本科生,也不足5000人;而全省共有八所师专,每年毕业的大专学生不足1000人,如果单纯依靠高等学校毕业生来补充,显然在一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
湖南的大中型厂矿企业和各级机关中的群体、工会体卫专干也非常奇缺。加之各服务性行业中的宾馆、健身康复中心、保安公司和各民办武馆都急需大量的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如果还加上经济发达的农村,则所需的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更大。长期以来,各级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来自体院和各级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班,就目前我省经济实力和各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培养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实施《纲要》所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如不设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得不到实质性的突破。
3、解决问题最佳的途径
二十年前,面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各级人才的急需,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央就提出:教育要打破常规去发现、培养、扶植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适当的考试制度,使各方有志青年通过业余自学,经考试合格后,国家发给相应的文凭,使用时与正规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根据中央的指示,各省、市经试点、总结、推广,到1985年这种考试制度己在全国普及开了,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急需的应用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到199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新的自考形式出现了,即短线自考,很快受到举国上下求学者和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在籍考生达二千万。综观古今中外,此乃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符合中国的国情——穷国办大教育。体育领域的自学考试,在有的省、市早以开通,我们湖南做为一个人口大省,体育强省,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素质,为实现经济强省而奋斗,还急需大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只有开通高教体育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才能解燃眉之急。
2.1主考学校主办条件
2.1.1生源
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而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各级学校和部门的体育专门人才的合格率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且供求关系日趋紧张。
反复调查研究表明,开考“高等体育教育专业”长线本科和短线专科,10年之内全省生源可保持在年均3000人以上,且招生和分配情况是相当理想的。理由有:
一是在职体育教师需要继续学习提高。
二是全省八所师专,十几所体育中专,其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愿意参加更高学历的自学考试。
三是仅每年高考“落榜”的体育专业考生就达三千人左右。
四是社会上有志于体育事业的青年,如湖南各地区民办武术馆和武术学校,每年毕业的写实性中专学员就达2干以上。这些学员90%以上都愿意来湖南师大体育学院继续深造。
五是省内各宾馆中的健身康乐教练员,各保安公司的职员都应具有专业的体育技能、运动医学和康复保健知识,也主要依靠自学、深造。
2.1.2主考条件
湖南师大建校已有50多年,是进入全国“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现在校全日制学生、函授生、夜大生共计140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2000亩。总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0万余册。学校有博士、硕士点30个,从1979年起有41个专业,100多个研究方向招收1000多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