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是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二是理解、掌握和应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圆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渗透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较为精确地测量圆的周长,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硬纸圆、绳子、尺子。圆面的物体各一个、计算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测量记录表8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呢?有办法吗?
生:测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4就可以了。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因为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一条边长的4倍。
板书:边长――周长
师:圆的周长怎么求?用直尺直接测量行吗?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
生:我们测的是薯片桶上的圆,用一条线紧贴着圆绕一圈,这部分线的长度就是圆周长。
板书:绕
生:我们拿一个硬币在边上做一个标记,然后在纸上滚动一周,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滚
师:对于这个方法大家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用硬币贴着直尺来滚动,就更好测量了。
课件演示: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围成圆的这条曲线转化成了一条可以直接测量的线段,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方法――转化
板书:化曲为直
师:想不想再测量一次黑板上的这个圆?这个圆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
生:用绕线的方法来测量
师:我这里准备了足够长的绸带,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生:这段绸带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在测量过程中,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生:不好测量,因为曲线与直线总是有区别的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2.探究计算的方法,渗透分析推理归纳的思想。
(1)探索圆周率的意义
师:观察表格中的几组数据,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课件出示已知直径和周长的4个圆)是不是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小结:实验证明,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在数学上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数π≈3.14。
(2)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是两个数的比,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根据圆周率的概念,得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师: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用d表示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
板书:c=πd
师:如果知道圆的半径r,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又该怎么写?
板书:C=2πr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m?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1.判断题。
(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2.小红量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2.826m。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m?
五、新知梳理,质疑问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一周的长度
测量方式:滚绕 化曲为直
篇2
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结合祖冲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突破方法:观察交流实验报告单,发现规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谁能用红笔描出它的周长并写出字母表示其周长公式。
2、当你看到这两个周长公式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和有倍数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倍数关系
3、那就说明我们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它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师出示一个圆,请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圆,你知道圆的周长是指的哪部分吗?
谁来动手摸一摸,指一指
那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课件展示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2、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圆,请你们各个组来测量这些圆的周长,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得到圆的周长就可以了,请你们一律用厘米作单位,我们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张小表格,请你们将测得的周长填在第一栏里,请小组分工合作。
师:你们是怎样测得圆的周长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同时演示。
(一) 用卷尺直接绕圆一圈(卷尺与起点重合)
(二)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圈得到圆的周长.(在圆上固定一点,在尺子上滚动)
(三) 拿线绕圆一周,再将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学生在演示时,老师主动说我来帮你,你也是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
那刚才我们同学不管是通过绳子还是把圆放在尺上滚得到圆的周长,最后都是测量一条直的线段的长,但我们开始已经知道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的长,这就说明我们是把曲线化为一条直线段来测量,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想一想,为什么?
(生:不行,有的圆特别小,不好滚动,有些特别大)
师:如我们转动的吊扇、转动的摩天轮,它在转动时也是形成一个圆,但这个圆能通过刚才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不能直接测量)那看来,我们刚才所有的测量周长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来,我们也需要像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来找到一种作为普遍的公式能够直接计算周长,那现在大家想一个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大家认真看屏幕)通过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看来直径确实能决定圆的周长,是这样吗?
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测量,先前已经得到圆的周长,接下来我们来测量圆的直径,找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请同学们继续合作,把桌上的表格填好(注意,周长除以直径,如果除不尽时保留两位小数。)
(有人测量、有人计算、有人填表,分工非常明确)
填完之后,小组内同学互相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哪个小组最快填完,老师把这一组的结果填在黑板上。算完之后,请你们仔细看看,有没有算得跟这个组不一样的。(生:有)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计算不对吗,还是别的原因呢?(误差)那你们小组讨论出的结论是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是不是所有的圆,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三个直径不同的圆,让我们看看它们是不是也有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倍数关系呢?
(动画的形式,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看来,我们同学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确实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说明圆的周长与直径确实有倍数关系,我们把这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板书)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有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出示课件)
看完这段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古代有无数的数学家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我们古代数学家感到自豪,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63面中间一段文字,看完之后,还有什么新的收获(还知道关于圆周率的什么知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来计算圆的周长吗?有公式吗?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
C= πd 或C= 2πr
这两个公式都可以用来计算圆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①直径为6㎝ ②半径为5㎝
2、接下来,咱们去生活中看看,能不能利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出示例1: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这辆自行车轮子转一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3、判断练习:
(1)只要知道圆的直径或者半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2)π=3.14()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4)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5)圆周长是半径的2π倍 ()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那你们说说都有什么收获?
生:答
师:同学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板书: 圆的周长
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周长 直径周长/直径的比值 圆周率π
(保留两位小数)
篇3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测量一下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学生开始测量、计算。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再观察表格,得出结论。试教后同组的老师指出,看上去结论是通过学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得出的,但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吗?为什么要求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显然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帮学生进行了“挑选”,学生在我的过度引导下直奔主题,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大缩小了,是被动学习。这个环节基本上就是复习了“测量”和“除法计算”,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探究活动?结合同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加上我自己的反思,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二、经历猜想,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1. 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用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独轮车图片,然后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拖出三个车轮,通过课件介绍车轮的规格,然后提问:如果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呢?带着这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活动一。
活动一:观察图形,猜测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1)( )号车轮直径最长,( )号车轮直径最短;
(2)如果把三个车轮沿直线滚一圈,(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长,(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短;车轮沿直线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车轮的( )。
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 )有关。
学生汇报完活动一后,课件演示三个车轮滚动一周,然后再次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展示学生的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以上教学设计我从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独轮车入手,无论是对图片的观察,还是合理的猜想,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猜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1)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再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测量以后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展示各组的测量方法。接着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再次熟悉操作步骤。
最后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出示一幅摩天轮图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的周长。面对这个不能滚动、无法绕线的圆,学生体会到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是否能用计算的方法得出?
这里我从单纯的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到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
在让学生先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填表,然后在视频交互系统上交每组填写的表格,再利用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将学生探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对照汇总的表格讨论交流。在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中,测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和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4
师:这个硬币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把这个硬币绕着直尺转动一圈,用终点的刻度减去起点的刻度,得到的差就是圆的周长。
生:用一根绳子沿着硬币的边线绕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出示电风扇)
师:电风扇的扇叶转动,它的末端转动时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要求这个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沉默不语)
师:刚才测量硬币周长的几种方法还行得通吗?
生:行不通。因为扇叶末端转动形成的圆,是我们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一个圆,现实中这个圆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沿着直尺滚,也不能用绳子去绕。
师:可是要想知道扇叶末端形成的圆的大小怎么办呢?
生:圆的周长要是和正方形、长方形一样,也有一个计算公式就好了。
师: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事先为你们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它的周长和直径,并填写实验表,想一想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评析:肯定地说,教师对教材的改造很费了一番心思。这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公式研究的必要性的凸显上。正如课例中呈现的,滚动法、绕绳法可以测量生活中比较小的圆形或圆形物体的周长,但对于一些大的、或需头脑加工想象的圆,如圆形的湖泊、风扇转动时扇叶末端划过的轨迹,滚动法、绕绳法就显示出它的局限。因此像长方形、正方形那样构造一种周长公式就成为一种需要。并且,用硬币和风扇代替书上创设的情景,更简便易行,方便操作。不过,上述改造也有明显的弱点,具体表现在学生操作的目的性不强。学生心中没有周长和直径有关的体验,可是教师却让学生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显然这只是教师的意志,而不是学生的意志,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而不是学生自觉的行为。
上述教学表面看来只是教学环节设计百密有疏的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师解读教材时只看到了“做实验观察数据寻找规律”的研究思路,却没有看到本节教材蕴藏的数学核心思想。那么《圆的周长》这一章节蕴藏了什么数学核心思想?教师如何体现这种数学核心思想?本文想以笔者观过的另一个案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案例二:
(CAI课件呈现两个正方形)
师:这两个正方形谁的周长大?为什么?
生:第二个正方形的周长大。因为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比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大。
生:因为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比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大,所以第二个正方形边长的4倍比第一个正方形边长的4倍就大。
(CAI课件呈现两个圆)
师: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大一些?
生:第一个圆的周长大一些。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圆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
生:半径大也可以说是圆的直径大。所以圆的周长也和圆的直径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关。那么这种关系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
生:半径越大,直径越大,周长就越大。
师(启发):刚才我们说了,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倍数关系?
(生答略)
师:要想知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
生:可以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看商是不是始终等于一个固定的数。
师:如果始终等于一个固定的数呢?
生:那就说明圆的周长与直径和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一样,也有一个固定的关系。
评析: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直径(或半径)越大,周长越大;周长约是直径的3.14倍。显然,这里蕴藏着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函数思想。在第二个案例中,函数思想得到了很好地铺垫与孕伏。“两个正方形谁大?”这一低起点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更重要的是它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作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边长越大,正方形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大,圆的周长是不是也越大呢?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固定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和直径是不是也有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学生在类比中,不仅找到了研究的方向――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同时,学生在正迁移的过程中,利用已知推求未知的方法、做实验观察数据寻找规律的研究思路、函数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血管里。
篇5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实践。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篇6
甲教例:教师向学生解释圆周的概念后接着说:“根据科学家研究和精密计算,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教师边说边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个数就是圆周率,同学们应当记住它。”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又编了两句顺口溜。
乙教例:教师复习了圆、直径和圆周等概念以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经过多年研究、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并动员学生:“大家信不信?不妨试一试。”接着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直径的硬纸做的圆,分别在有刻度的尺上滚动一周,并记下每次滚动的数据:直径l厘米的圆,周长3.1厘米多一些;直径2厘米的圆,周长6.3厘米多一些;直径3厘米的圆,周长9.4厘米多一些。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不论直径的长短如何,周长确定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指出这叫圆周率。
丙教例:教师层层设疑,“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什么是圆的周长?通过迁移,由正方形周长概念类推出圆周长概念,由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联想到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某条线段长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1.出示铁丝圆(圆周可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怎么办?――化曲为直。2.出示圆纸片(圆周不能拉直),化曲为直有困难,怎么办?――绕线或滚动。3.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既不能拉直也不能滚动),绕线或滚动有局限性怎么办?要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也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四、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把相应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从而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五、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只能取它的近似值进行计算,一般取两位小数,即π=3.14。
对比上述三个教例,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甲教师从学生感知教材直接转入要求学生记住教材,虽然编了两句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但他只动用了学生的记忆,却并未发挥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即使记住了圆周率,但并不理解圆周率为何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食而不化”。
篇7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 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篇8
新课程改革之后,以生为本的理念已逐渐成为主流,生本教学观逐渐流行开来。但是,随着学生的课堂展示、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原本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却渐行渐远,似乎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变得混乱起来。对此,教师应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将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讨论和质疑都看作是合理的、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无序的、混乱的状态,也应将其视为有序状态,使学生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状态。
从授课实际来看,六年级数学教学可以划分为五个基础环节,即课前准备(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已学知识的复习)、新课导入、新授课教学、练习反馈和课堂小结。因此,笔者就按这五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以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的新授课为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态加以解读和分析。
一、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泰勒的目标模式,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课程标准来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圆的周长”前,教师先查阅相关内容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做初步的规划。上课时,将该课的标题“圆的周长”写在黑板上。同时,打开电子白板,播放课件的第一页,出示“课前小研究”这一标题。
教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前发给学生一张标题为“课前小研究”的练习纸,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学习重点,并在开始新课教学之前,与同学共同交流“课前小研究”的完成情况,共同完成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这样,新授课的主要内容就成了圆的周长公式的运用。
显然,“课前小研究”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用铁丝围圆、测圆的周长、计算圆周率、查阅祖冲之的相关资料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自主探究和学习。正是在这些自主活动当中,学生对圆的周长、圆周率的认识更加牢固,其效果远胜于教师花费大量教学时间进行的讲解。这看似混乱无序的课前准备因为“课前小研究”而变得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质疑分析、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环境都是这一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系统。要使课堂生态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使每个环节和要素获得自由生长的空间,不能死板、僵化、教条,否则将会阻碍其他部分的生长。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各个要素的影响,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作用,给予他们足够的话语权。
2.复习已学知识
数学知识之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同时遵循迁移规律和遗忘规律,对已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减少遗忘。
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学过的重点知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简短的听写测试。”学生拿出课前小研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而后开始听写测试。听写结束后,同桌交换批改。
该复习环节仍属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程序,虽然利用“课前小研究”完成了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集中体现于“课前小研究”完成之后的听写当中,全班54名学生只有3名学生出现了错误,这表明自主预习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样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并没有主动去思考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出现了学生自的缺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是前后关联的,已学知识是未学知识的基础,是完成知识迁移的前提。想要构建和谐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使复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话语权。
二、新课导入
导入是新授课的开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如,教师在导入时,可先给出“圆的周长”的概念,然后发问:“想要画出一个更大的圆该怎么做?圆的周长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些学生开始大喊:“与圆的直径有关。”还有些学生大喊:“与圆的半径有关。”课堂秩序稍显混乱。此时,教师多半会整顿班级纪律,直到鸦雀无声才重新讲课。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局部的矛盾非但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还会成为推动教学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在课堂之上,学生的大喊并非刻意扰乱课堂秩序,这种表面上的“混乱”恰恰体现了导入的成功,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欲望,彰显了学生的话语权。但是对于这样小小的混乱,我们的教师仍习惯于课堂纪律整顿,认为学生在故意扰乱课堂,殊不知,这样做并不符合教学生态理论,整齐划一的课堂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
三、新授课教学
新授课教学是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主体。如在“圆的周长”新授课环节,教师主要安排了三项活樱阂皇嵌钥伪P14中的插图和讨论题进行分组讨论;二是分小组用滚动法探究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三是汇报探究活动的测量结果并引出圆周率。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积极地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在汇报环节,各小组代表都能积极走上讲台,代表本组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听汇报的学生则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并充当小评委给每个小组的汇报打分,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定量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学生交流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教科书当中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图形进行探究。譬如在讨论教科书的插图和讨论题时,可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来理解“化曲为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滚动一周和用绳子绕一周的方法来测直径分别为2M、3M、4M、5M的圆纸片的周长,并将测量数据汇总到同一表格当中,进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充满生机的数学课。在新授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当中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在课前小研究当中,学生主动自觉地预习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自己动手、与同学讨论,对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教科书和动手实践,完成了预习成果的检验,提高了自身的归纳、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这是常规教学难以达到效果。从整堂课来看,教师并没有主导和掌控所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做、去想,并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强调。这些都是营造生态课堂需要教师完成的,与新课程标准完全吻合。因此,学生热烈的讨论、不拘一格的发言不仅不是混乱的表现,反而是课堂充满生机的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并在主动质疑、积极探究、不断总结当中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四、练习反馈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完成新授内容的教W后通常都会安排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根据学生题目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圆的周长”一课当中,也有相应的环节,主要活动内容有三项:一是请学生复述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二是让学生完成三道基础的圆的周长的计算题;三是编写与圆周长相关的题目给同桌做。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可谓推陈出新。通常的课堂练习都是单纯的教师出题学生答,而安排学生出题给同桌做,可使每个学生所做的题目大不相同。但这并不混乱,这样的练习反而因为学生的想象、扩充和完善更加有效。
五、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教师并没有自行总结、梳理所讲内容,而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完成,即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做课堂小结,其他学生当评委,给代表所做的总结打分、补充。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做点评,小结时,学生也以“评委”的身份来点评、补充。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这样的小结,虽然教师话少,但少得恰到好处。
以上仅仅是笔者对一节新授课进行的剖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显然教学生态理论提供了认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全新视角,教师只有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出发,才能做出更为科学的教学设计。
[ 参 考 文 献 ]
[1] 丁阿娜. 基于生命化教育观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构思[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21):154-155.
篇9
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数学新课程实施应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养成为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经验的获得是学生数学素质养成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标准(2011版) )地者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透步积累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例3更是提供了一次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圆的面积研究,以计算圆形草坪的面积作为情境自然引入;光盘、环岛、古建筑中的“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土楼的占地面积、篮球场的三分线大量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能更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教学对象分析:
该节课内容是专门针对正迈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展开的,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处于该阶段的很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教学难度不是很大,如果在课堂上能够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起探索、一起学习,定能有所收获。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该教学内容是学会计算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该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辨别圆形、计算圆的周长,指导圆的半径、直径怎么表示,也明白“π”的含义以及其数值。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也是他们在小学校园呆的最后一年,相比于其他低年级的小学生们,他们不仅在年龄上有所增长,而且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也较全面,同时也更加地深入。
2.对学习该内容的困惑与迷思
学生会对“π”的来源以及它的数值具体含义了解不是很清楚,还有存在对“圆”面积公式的疑惑,它是怎样从长方形的角度推向圆的形状的。部分学生存在逻辑感不强,对推导的过程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举一反三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的认知目标、教学方法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
1. 教学的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 教学方法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教学模具、纸张、作业本、尺子、剪刀
教学的基本思路(或流程)
教学过程:
一、从旧知到新知,引入新课
根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开展新课堂。
1.课前回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圆的半径r的数值,怎样计算圆的周长C?
(2)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半圆的直径R或者四分之一圆的半径r,应该怎样计算这些圆的周长C?
2.明确圆的面积的相关定义:
学习过程1:老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纸张,用圆规在纸面上画2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圆,并拿出剪刀进行相应的裁剪。老师:这是两个一样的圆吗?他们一样大吗?
学生:不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
老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A:用眼睛看,它们明显不一样大小。
学生B: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就说明哪个是大圆,哪个是小圆。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凭借着肉眼来辨别这些东西的大小,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判别他们的呢?这时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就引入了一个“圆的面积”的概念,通过计算他们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其大小。
学习过程2:理清“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老师要用标准的圆形教具,动手指出圆周长和圆面积之间的区别。理清之后,归纳两者之间定义的不同,即圆的周长是指构成圆一周的密闭曲线的长度,而圆的面积是指某个圆占平面的大小。
二、巧用游戏化形式,辅助学生理解
学习过程1:老师使用PPT课件展示问题:一个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半径r为4厘米的圆形,怎么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圆面积的大小进行猜想,在讨论后,老师展示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所呈现的PPT有猜想过程)得出,该圆面积比4个同边长的正方形比较要小,而比3个同边长的正方形要大。老师:可见,圆的面积的大小无法直接用正方形来衡量计算。
学习过程2:老师带领学生们回忆其他几何平面图形面积(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计算方法。老师同步PPT的内容,唤起学生们的记忆,即我们在计算一个新的平面几何图形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分割、拼接、补全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开展运算,也就是化难为易。
三、教师引领,带领学生一起推导圆面积公式
学习过程1:探索拼接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拼接而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什么联系呢?鼓励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思考完毕,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展示PPT相关内容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学习过程2:寻求其他推导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4人为一学习小组):运用转化思想,来求圆的面积。讨论完毕后,小组成员可以派代表进行讲解,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篇10
一、 亮“错”――把错误“找”出来
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认真倾听,有没有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有没有处处留心,做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带而过,而应把学生的错误“亮”出来,让学生来评一评,听一听,哪里出错了,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意识和欲望,从而让学生了解错误并改正错误。
二、 用“错”――促错误“浮”上来
教师不但要宽容错误,更要利用挖掘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错误增值。让学生在纠错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如在教学“半圆的周长和半圆的面积”时,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经常犯糊涂。求半圆的周长,要用圆的周长的一半加上直径,因为半圆的周长先学,所以学生学“半圆的面积”时,求半圆的面积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用圆的面积的一半加上直径。怎么办呢?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两个半圆,一个求它的周长,一个求它的面积。这样,学生最终会弄明白,求半圆的周长时要用圆周长的一半加上直径,而求半圆的面积时就求出整个圆面积的一半就行了,不用加上直径了。
三、评“错”――让错误“美”起来
篇11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 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关注,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关注,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数学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格式。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一、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使教学更加有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设计,它是最终目的是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如:人教版九年级上24.4.《弧长和扇形面积》是介绍圆的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应用问题的,因此我作了如下设计: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是多少?圆的面积是多少?
2.什么是弧?什么叫弧长?
(小黑板)请同学们根据圆的周长C=2R独立完成下题:设圆的半径为R,则:
1.圆的周长可以看作______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
2.半圆(18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
3. 90°、60°、1°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分别是_______.
老师点评)根据同学们的解题过程,我们可得到: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
扇形的定义: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是扇形。
请同学们结合圆心面积S=R2的公式关注,独立完成下题:
1.该图的面积可以看作是_______度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
2.设圆的半径为R,半圆(180°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S扇形=_______.
3.设圆的半径为R,90°、60°、1°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S扇形=_______.
老师检察学生练习情况并点评。
因此:在半径为R的圆中,圆心角n°的扇形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反复练习,知识也就自然记住了。
教学设计者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关键设计教学环节。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关注,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摘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格式。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引领学生置身其中,拨动心弦,激发欲望。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个问题:
某商场将进价40元一个的某种商品按50元一个售出时,能卖出500个.商场想采用提高售价的方法来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销量减少10个,(1)为赚得利润2750元,售价应该定为多少?(2)能否赚得利润10000元?如果能,请求出售价应该定为多少?如果不能关注,说明理由。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是:弄不清楚商品上涨单价与商品销售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小组交流品评:
售价
(
涨价
(
进价
(
销售减少
个数(个)
实际销售
数量(个)
利润
(
总利润
(元)
50
51
52
53
…
x(x )
篇12
总之,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参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就变得更加直观、自然。学生由于参与的自觉自愿,素质的内化就更实在、从容、简单。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调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必能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发展,多媒体也将真正成为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以此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买小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让小朋友谈出自己购物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小组合作解答,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地做着本该枯燥的练习题,使学生慢慢地喜欢数学,爱数学。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趣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才能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准确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在教学《认识圆的周长》时,我用多媒体进行这样教学:
1.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两只小兔在跑步。红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兔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1)要求红兔所跑的路程,就是求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2)要求蓝兔所跑的路程,(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呢?(3)圆是由一条什么线围成的?围成圆的这条曲线的长就什么?谁能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呢?(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3.实际感知
请学生拿起圆形纸片,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圆片的周长。
、(新课的引入,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巧妙地提示了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认知迁移。)
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又采取这样的教学:
1.猜测
(1) 如果两只小兔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红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一圈,蓝兔沿着圆形路线跑一圈,哪只兔子先到?(媒体演示)为什么红兔会先到呢?
(2)我们已经学过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3)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半径、直径)(媒体演示)
(让学生看着静态画面对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作出直觉判断,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直觉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2.验证
圆的周长是不是和直径有关呢,请同学们来观察几个圆。(媒体演示)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圆的直径最短?你发现什么?
出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如果能及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能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去,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3
1.1 重视课前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数学信息,或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象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2 课堂活动,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许多专家的讲座报告中都提到: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恰逢植树节,我便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植树活动课:先让一位“小小采购员”到“树苗超市”去选购两类树苗算出它们的价格(36+28=64),就让全班孩子经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验证价格的正确性,以便顺利买到树苗。有些用个位、十位分别相加后再合起来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别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给36凑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与36相加后,多算了2再减2的方法,迎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掌声。
1.3 学习方式多元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合作、或体验、或探究等等。教师不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甚至错误问题,耐心、及时给予引导,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既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 学生要想获得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就要符合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要想学生能迈出一小步,教学目标的制定就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