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消费陷阱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消费陷阱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消费陷阱论文

篇1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长期的政策是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实施12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以及强制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的经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给予的费用在不断增加,但学校的管理和使用不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学杂费全免,增加了学校公用的经费,这势必对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这需要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管理。

二、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状况

(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经费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

国家近几年大力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然而学校面对这笔经费没有很好的利用,具体的规划、目标都是模糊的。此外,国家对学校的建设方面主要看重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师职工的考核,而对所拨款的经费未督查和审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使用相对混乱,对于经费的支出管理比较笼统,没有详细的记录。而且,学校经费主要是由内部审计负责,但我国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普遍薄弱,强制性低、深入浅,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约束力。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责管理人员自律能力低,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

据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管理经费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就此表明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有领导者的错误指导,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无经费的使用规划,出现浪费、违规现象。还有负责学校收入、开支的财务部门人员,该部门人员平时工作相对怠慢,自律性不强,会有私自动用公款,报销个人账单等违纪现象,监管工作相当薄弱。

三、如何正确管理和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

(一)给予科学的、细化的学校经费管理指导

学校在教育学生严禁铺张浪费时,应自身做好榜样,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允许出现违法收费和浪费情况。定期对账户收入、支出严格核算监督。教育部门必须把每项学校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让社会共同监督学校建设的收费情况。面对一些违规工作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清退,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并向社会公开点名批评。学校经费应根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使用,不允许超出经费范围,定期向学校管理者报告近期收支情况和发展方向,实施合理理财,接受大家的意见和监督。

(二)不断完善、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政策,是经费管理的有效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得到大家广泛的满意度。跟以前比进步很大,但与世界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比还是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都进城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导致城乡学生人数差距增大,城市供不应求,农村设备齐全而生源不足,使得一些地方出现浪费教育资源现象。因此,教育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教学资金规划,调查统计各地方适龄儿童的人数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规律,合理分配各学校的规模和经费,防止出现分配不均等情况。另外,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应面对面交流,正确理解教育部门的指示,将各类经费投入到学校中。

(三)选拔专业财务人员,对人员的素质、阅历严格要求

具有自律性、高素质的人管理经费是最基本的,最可靠的。然而目前学校的财务人员大多是教职工兼职,对财务这方面的知识浅薄,处理方式过于刻板,传统。学校在选拔财务人员应严格要求对《会计法》的学习熟练程度,应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思想政治知识扎实的人才能胜任,并且所聘人员应具有长期合同。另外,学校在培训教职工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工作上的培训,而且学校财务人员培训与企业培训不同,教育部门应编制一套符合学校会计人员的培训教材,定期对学校财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学习,学习新的管理思路,结合现阶段学校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最后是教育部门不能一直施加任务,应适当的进入到各岗位,给予财务部门人员鼓励和慰问。

(四)建立完善的学校财务内部管理部门

学校财务内部工作是学校各项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财务内部,了解自身的不足点是关键,抓住关键“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办法,对经费给予规定额度支出管理,另外,各学校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再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优化经费管理方式。学校在使用经费时,应提前做好预算,结合以往经费账单分析未来收支变化趋势,有效的预测可以减少浪费或不足的情况,提高经费使用率,也使学校各项计划正常实施。最后学校将要进行的发展目标、规划应与教育部门多沟通,获得科学的建议,以及可以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加快实现学校教育发展目标。

(五)关于会计核算方面,管理经费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要求

学校加强对会计知识的应用和指导,面对各学校财务人员入职的模糊标准,出现的不规范、不合法行为应及时制止,严格按照《政府收支科目分类》的要求管理。另外,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指导,认真核实经费的使用去向,并向群众公开学校账户收支信息。在近几年的义务教育提供的免费教科书没有纳入会计核算中,虽然学生是直接受益者,但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它的经济业务。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笔经费是省级财政部门与新华书店合作的款项。但学校没有这笔经费的记录,将不能准确体现学校的收支情况,学校应主动找到新华书店,开出免费教科书的结算凭证,一并归为学校收支记录中去。

参考文献:

篇3

p; an(1971)将物质倾向界定为个人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与 社会 晋升的价值观。Belk(1984)认为物质倾向是指消费者会依恋附着在占有物的一种价值观,随着物质倾向的层次越高,消费者会将占有物放在生命中的中心位置,且深信占有物在生活中扮演满足与不满足的来源角色。

Richins & Dap; Daan & Campbel(1971)形容物质倾向是一种“快乐陷阱”,因为要维持原有的物质快乐程度,必须去追求更多的物质来达到满足,而这种快乐的存在是无止尽的,所以也就造成了不快乐。Formm(1976)指出物质倾向者具有高度竞争性,对物质的拥有呈现高度不安全感。Yankelovich(1981)研究结果指出物质倾向者利己现象高于利他现象。Mason(1981)指出物质倾向者常花很多的钱去购买东西,并把满意程度建立在别人对其惊讶的眼神上,而不是在产品本身的价值。Belk(1985)& Richins(1987)同时指出,物质倾向因为把心思都集中在物质的拥有,所以比一般人显得不快乐。

篇4

任何一门考试都有规律可循,政治也不例外,政治在整个文综考试中占100分,其难度相对于那两门来说,难度较小,政治取得一个高分并不难,也会为整个文综考试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打下好的基础。文综政治分的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共12个题48分,占整个文综选择题的34.29%,下面我们就重点常用的九种破题分析一下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技巧。

一 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政治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一.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

体”的正确理解是( )

A. 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必须占支配地位

B. 在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C. 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v

破题:该题A、C项题制肢设置,命题者通过增加修饰、限制的词----“各个”,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就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正确答案:D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关键词,一定要仔细推销、慎重选择。

二 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政治高考选择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陷阱题肢。

例二.节约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侧提出了借鉴悖论,认为节约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这启示我们()

A. 个人应该坚持节约,社会应该扩大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

C. 金融危机要求我们大力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D. 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破题:部分考生肯能会选A或B,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A项是对“借鉴悖论”认同,不符合题意的主旨。B错误,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到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生产。故排除A、B。C项与题干无关。只能选择D 。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主旨,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三 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政治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三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事统一的

D 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破题:根据题意,考生对C不选应该没有异议。但对于其他三项,则要费些思量。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其侧重点不同。由于歌德小诗说明的是人生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故正确选择D。A、B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选。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四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政治选择题中,往往以相关或相近、易混的知识做干扰,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或审题不仔细,很难发现其错误之处而误选。

例四 “几十年的经验是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破题:题干的主旨强调的是哲学的价值。A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错误,哲学研究对象不是某一具体领域。C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能选D。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必须对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要尽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乱不清。

五正逆颠倒

逆向选择,也是高考政治常见的一种题型。论文写作,解题思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入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

例五下列关于商业保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商业保险一般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B 商业保险是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项措施

C 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及单位意志体现

D 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

破题:本体考查对商业保险的认识。论文写作,解题思路。由于商业保险是参保个人意愿的体现,故C项错误。其余正确。由于本题为逆向选择,故正确选择C。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注意题干的选择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六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意是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直接问题上下功夫。在政治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恩本原因在于,它们( )

A 是以政府强制力为后盾的

B 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C 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D 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

破题: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经济利益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故正确选择B。A错误,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力。C、D属于作用,非根本原因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求末,导致失误

七主次颠倒

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设问方式通常为“主要目的”、“主要作用”等。如果不明确相关知识的地位,盲目选择就会出现错误。

例七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没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论文写作,解题思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是( )

A 取消成员国进口关税

B 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C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D 平衡成员国国际贸易逆差

破题:A错误,削减关税不等于取消关税。B、C、D三项从不同程度体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故正确选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

八因果倒置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备和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八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价格约为1元/瓶(约200毫升),折合约2000元/吨。矿泉水比自来水价格调质原因是( )

A. 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价值

B. 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对自来水的需求更少

C. 矿泉水比自来水更稀有

D.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

破题: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是导致矿泉水比较贵的原因,答案D,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误选A项。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是因果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九 偷梁换柱

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例九某市政府规定,“凡是市政府或经市政府同意以部门名义印发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均需进行解读”。强调解读文件“要使用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这一措施()

A 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B 体现了政府审慎用权、民主及、民主决策的工作态度

C 能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D 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

破题:强调解读文件“要使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是为了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正确选择D。A错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由法律规定的。B不体现。C错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而不能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解题方法只是一种技巧,其前提是基础知识很扎实,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想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以扎实充足的知识为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记忆之上,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第二,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好的做题习惯。好的思维是锻炼出来的,凡事要多思考勤动脑,同时,有必要建立错题集,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不断总结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选择题的具体形式还有很多,高考试卷中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命题者常在一道试题中同时采用几种“迷惑”方式,同学们除了遵循上述方法外,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细心观察,反复体会,熟练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努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92-03

[作者简介]曹冬艳(1983-),女,汉族,江苏如东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杨晓明(1954-),汉族,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力演变的视角”(项目编号:2016SJD790056)的阶段性成果。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

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无法进一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但是在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有一些国家曾经一度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退化到中等收入阶段,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从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转型国家面前的战略难题。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增长减缓存在着密切联系。总结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而经济发展战略又未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世界银行认为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延续“以生产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M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而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依赖FDI 的技术外溢、本地企业学习模仿的产业升级路径,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层级在不断提升,同时出现多样化的需求,而传统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这些新需求。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来匹配,形成供给错位,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成为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瓶颈约束

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产业不仅面临低收入经济体的挤压,还面临高收入经济体的压制。中等收入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才具有不断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基础。部分国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国家对人力资本方面的及时投入,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受阻,在下挤上压下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以拉美国家为例,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约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不足,产品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一旦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出口受挫,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重要支撑。此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还容易加剧社会矛盾,诱发社会问题,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根据相关经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偏高。

(五)金融体系脆弱

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使金融风险急剧放大,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金融体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外债负担沉重,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泰国资本项目过早开放,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汇率缺乏弹性,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政府监管不力,金融体系存在漏洞,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爆发金融危机,使经济遭受重挫。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基本还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自2013年开始,江苏省GDP增速放缓2013年江苏省GDP增长率为96%,2014年为87%,2015年为85%,2016年为78%。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如下制约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但也存在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2015年,苏南五市GDP为4151873亿元,占整个江苏省GDP的5921%;苏南地区人均GDP相当于苏中地区的148倍,苏北地区的227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第一产业规模差距不大;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总体而言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规模较大;在第三产业上,苏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南京、苏州、常州等市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向苏南地区集中,制约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江苏省经济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发展战略,但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将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赶超。

(二)人口红利减弱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江苏省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2000年以来,江苏省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呈现出增长不断放缓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回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总人口为79763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4829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江苏省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期,社会抚养比进一步提升。人口红利减弱表明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速,但长期高强度的开发使得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首先,就土地资源而言,江苏省面临着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到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086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耕地警戒线”。

其次,就能源消耗而言,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能源消耗保持在较高水平。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023530万吨标准煤。保持充足的能源供给是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但江苏省仅仅是一个能源供给的小省,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仅为289358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工业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江苏省能源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接近80%。在短期内,实现资源消耗进一步下降和污染物排放减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就环境污染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省也付出了比较高的环境代价,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已十分有限,以现有的环境承载力支持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整体而言,目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而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和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双重约束,突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自2009年开始至2016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省专利授权量为250290件,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目前,虽然江苏省在传统产业以及光伏、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发展急需新产品、新工艺,而科技活动主要产出仍停留在论文与专利的阶段上;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和高端成果缺乏,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槭堤寰济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便利的资金周转平台、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江苏省金融体系发达,但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上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具有典范效应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江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758亿元人民币,处于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是,在金融促进江苏产业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贡献。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个人消费和政府项目,贷给实业的资金偏少。目前,江苏省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初步转型时期,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的效率还不高;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有待提升,金融供给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结论

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担负着在全国发展中先行探索的责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的光荣使命。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不仅是广大江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5-13.

[2]郭正模.“中等收入陷阱”: 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1-24.

[3]邹薇,楠玉.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中等收入陷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16-524.

[4]高淑桂.共享发展视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16(1):113-120.

篇6

(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而经济发展战略又未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世界银行认为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延续“以生产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而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依赖FDI的技术外溢、本地企业学习模仿的产业升级路径,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层级在不断提升,同时出现多样化的需求,而传统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这些新需求。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来匹配,形成供给错位,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成为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瓶颈约束

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产业不仅面临低收入经济体的挤压,还面临高收入经济体的压制。中等收入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才具有不断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基础。部分国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国家对人力资本方面的及时投入,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受阻,在下挤上压下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以拉美国家为例,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约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不足,产品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一旦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出口受挫,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重要支撑。此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还容易加剧社会矛盾,诱发社会问题,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根据相关经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偏高。

(五)金融体系脆弱

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使金融风险急剧放大,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金融体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外债负担沉重,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泰国资本项目过早开放,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汇率缺乏弹性,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政府监管不力,金融体系存在漏洞,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爆发金融危机,使经济遭受重挫。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基本还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自2013年开始,江苏省GDP增速放缓2013年江苏省GDP增长率为9.6%,2014年为8.7%,2015年为8.5%,2016年为7.8%。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如下制约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但也存在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2015年,苏南五市GDP为41518.73亿元,占整个江苏省GDP的59.21%;苏南地区人均GDP相当于苏中地区的1.48倍,苏北地区的2.27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第一产业规模差距不大;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总体而言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规模较大;在第三产业上,苏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南京、苏州、常州等市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向苏南地区集中,制约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江苏省经济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发展战略,但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将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赶超。

(二)人口红利减弱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江苏省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2000年以来,江苏省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呈现出增长不断放缓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回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总人口为7976.3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48.29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江苏省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期,社会抚养比进一步提升。人口红利减弱表明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速,但长期高强度的开发使得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首先,就土地资源而言,江苏省面临着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到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0.86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耕地警戒线”。其次,就能源消耗而言,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能源消耗保持在较高水平。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0235.30万吨标准煤。保持充足的能源供给是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但江苏省仅仅是一个能源供给的小省,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仅为2893.58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工业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江苏省能源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接近80%。在短期内,实现资源消耗进一步下降和污染物排放减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就环境污染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省也付出了比较高的环境代价,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已十分有限,以现有的环境承载力支持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整体而言,目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而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和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双重约束,突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自2009年开始至2016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省专利授权量为250290件,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目前,虽然江苏省在传统产业以及光伏、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发展急需新产品、新工艺,而科技活动主要产出仍停留在论文与专利的阶段上;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和高端成果缺乏,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为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便利的资金周转平台、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江苏省金融体系发达,但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上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具有典范效应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江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758亿元人民币,处于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是,在金融促进江苏产业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贡献。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个人消费和政府项目,贷给实业的资金偏少。目前,江苏省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初步转型时期,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的效率还不高;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有待提升,金融供给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结论

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担负着在全国发展中先行探索的责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的光荣使命。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不仅是广大江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曹冬艳 杨晓明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5-13.

[2]郭正模.“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1-24.

[3]邹薇,楠玉.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中等收入陷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16-524.

[4]高淑桂.共享发展视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16(1):113-120.

篇7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但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休止地把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大量金融证券机构置国家经济安全于不顾,利用宽松的环境肆意进行投机,并因此获取巨额利润,导致投机过度,尤其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和房地产等,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近几届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美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状况,过于迷信自由经济理论,终于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当前遭遇的危机,是一场与美国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的危机。尽管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限,但我国存在着许多类似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病因”,因此,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来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篇9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主阵地,当前又处于空前繁荣的燎原之势,必然成为广告商们争相投放的市场,而真人秀的节目形态较好地还原现实场景,贴近实际生活,节目内容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是最适合植入广告的综艺节目类型。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接收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做植入广告。

如浙江卫视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植入广告产品品类覆盖电商、数码、服装、汽车等多个领域,植入形式多样,注重冠名商、特约伙伴等企业植入权益在节目内容中的深度融合。在第一期节目中,共有35个品牌参与了合作,累计植入广告曝光341次,累计时长874秒。明星们喝着RIO鸡尾酒、秀特步跑鞋、身穿海澜之家服饰,这些品牌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2 营造视觉景观 引领消费潮流

电视综艺节目还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服饰穿着营造视觉景观,引领消费潮流,如今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可谓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影院效果,提高受众的心里卷入程度和参与度。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影视服饰上也是精心设计,匠心独具,在荧屏上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引领了消费时尚,同时也参与了节目的叙事,成为节目中一个独特的叙事和表意的元素。

如《奔跑吧,兄弟》中跑男成员们身着纯色超人T恤,黑色紧身裤,时尚跑鞋、墨镜等服饰在线上热销,成为消费者的热门之选。另外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和叙事特点节目组还专门为主持人和嘉宾设计了款式多样,经济论文风格迥异的服装,参与节目的叙事,以诠释和表达不同的节目主题。如第二季第四期中,节目组刮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风,蛤蟆镜、花衬衫和尖头皮鞋,邓超不仅身着浮夸喇叭裤,而且现场大飚霹雳舞,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80年代的街头,勾起了观众心中无限的回忆。节目将消费文化巧妙植入节目文本中,紧跟时代潮流,暗示了2015春夏时尚趋势。

3 掀起奔跑旋风 诱导生活方式

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对受众生活方式的消费诱导上,所谓生活方式的消费,是指总体的消费或者是配套的消费,作为引导消费的大众传媒不断提出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来吸引大众,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塑造出全新的社会时尚形象,从而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会不自觉的开始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效仿电视中消费行为。

如《奔跑吧,兄弟》第二季节目中,《奔跑吧,兄弟》联合新浪微博开展了“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通过每周完成指定20万千米的奔跑里程来推动“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计划,募集资金为贫困学校修建基础设施。这一活动更是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回应,参与人次破亿,全民为爱奔跑260万千米,节目所掀起的奔跑旋风席卷全国,诱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结束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股兴起于西方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风潮在电视的面纱下正席卷全球,通过议程设置和文本建构推行欧美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电视综艺节目形形的视觉冲击和广告轰炸下,电视构造了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拟态环境,这种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受众在无形之中被涵化,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因此,受众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建立健全理解电视信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正确对待电视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对电视传播的消费文化做出反思性乃至对抗性的解读,以此来规避电视传播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商海沉浮,每分每秒都充塞着搏杀;市场营销,谁能在同行中站稳脚跟,傲视群雄?智者尚赢,“赢”销大道乃品牌营销。免费论文,战略。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标志,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一个企业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强势品牌的建立,凝聚着企业几代人心血、汗水和智慧,它除了可以赢得市场之外,还常常给企业融资、对外合作等方方面面嗲来出乎预料的益处。可以说,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企业赢得竞争的一柄利剑。那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或在营销中挥洒之极佳境界呢?

首先,需要对品牌进行定位和设计。品牌定位,是指建立或重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品牌定位不仅是营销战略工具,也是沟通传播的策略工具。品牌定位作为企业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性活动,其成功依赖于企业对消费者心智的激活。在品牌定位过程中,企业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征,与目标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品牌定位活动必须围绕目标市场进行,既要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同时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形象真正深入到目标顾客的心中。进行品牌定位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资源条件、竞争者定位、成本效益比等因素。品牌定位常见类型有:比附定位、功能定位、价格定位、创新定位、外观定位。品牌定位要特别注意定位结果偏离现象,常见的品牌定位结果偏离现象表现在:定位无谓、定位过窄、定位过宽、定位混乱、定位错位。

如果说一个好的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品牌设计则是实现这个关键环节的关键。对企业而言,一个好的定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设计来实现,定位只能算是空想;相反,如果只注重华丽的设计而没有一个好的定位作为依托,则设计往往会缺乏明确的主题。免费论文,战略。可见,好的定位只有以好的设计来实现,或者好的设计中凝结着好的定位,才能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取得成功。

其次,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设计出来的品牌要真正地实现品牌定位从而使品牌增值,仅依靠品牌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其他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品牌宣传作为品牌设计后的一个环节,是实现品牌营销目标的重要手段。免费论文,战略。品牌宣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宣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宣传方式的选择及其设计。品牌推广是品牌营销过程中必要的武器和有效手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既是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忠诚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挺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有效途径。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品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推广,就没有市场。

品牌宣传与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广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信任,一般经历从接触广告到感知产品,从试用产品到了解产品,再从认可产品到验证广告这样一个循环演变的过程,这种由此及彼恶商品、由深入浅的认识过程最终将凝结固化为一个商品品牌。广告能否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引导消费者,关键是广告要真实、可信。广告的生命在于真实,虚伪、欺骗性的广告,必然会降低品牌形象,丧失企业的信誉。由于不同的品牌或产品有不同的特性,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有不同的喜好、厌恶和风俗习惯,如果品牌广告的设计不能针对不同品牌或产品的特性和不同目标受众的喜好,而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广告,那么,广告就会因不被人接受与认可而不能实现传播品牌、塑造形象的目的。所以,广告要根据不停的产品、不同的广告对象来决定其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此外,广告还要注重简明性,广告的受众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消费者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在较短的实践内接受的信息十分有限。广告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太大的视觉与听觉上的辨识压力。简短、清晰明了地表明品牌个性是品牌广告设计的客观要求。

再次,品牌需要不断更新与延伸。为使品牌能持久增值,在品牌营销实践中必须适时地做好品牌更新工作。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品牌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跟上潮流的发展,就必须严防品牌老化,进行品牌更新。在进行品牌更新时,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品牌更新的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品牌形象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而品牌延伸是品牌发展的要求,是品牌营销的策略和工具,是品牌防御性和进攻性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推出新产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战略。免费论文,战略。当然,新产品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品牌意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在品牌延伸时,还需要严防品牌延伸陷阱。

品牌更新策略是品牌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品牌能否长久、能否发展壮大的首要步骤。因此制定品牌更新策略至关重要,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进行形象更新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品牌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跟上潮流,跟上社会的发展。品牌要

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严防品牌老化,进行品牌更新。品牌形象更新是品牌更新策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指品牌不断创造新形象,适应消费者心理变化,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新印象的过程。

2、实施定位修正

随着企业和竞争的发展,品牌定位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时代在变,消费者的意识和观念、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也在变,这就要求品牌的内涵和形式要跟着不断变化。品牌定位的修正就是从商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这种变化的再认识和重新把握。

3、更新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更新换代有时是一种“新瓶装旧酒”,内涵未变,只是包装和形式上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多数是由形势、政策、营销、竞争等原因造成的。

4、进行产品更新

企业的品牌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免费论文,战略。产品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品牌才不至于变成“死水”。

5、运用延伸更新

品牌延伸是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品牌能否快速有效发展,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能延伸成功。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因此品牌不能把自己的生命维系在一个产品上。品牌的形象老化,是品牌维护中永恒的话题。品牌可以通过延伸来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更新品牌、扩张品牌的经营范围、经验产品的档次,以提高品牌的实力、规模、资产和价值。在延伸中得以更新其形象、地位、定位和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对手的进攻,提高了竞争者进攻的难度和“门槛”。

实施品牌更新是维护品牌发展,永葆品牌青春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

最后,要树立品牌危机与保护意识。品牌营销活动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品牌营销的成败决定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也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发性剧变。品牌危机就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营销管理的失常,而对品牌整体形象构成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会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开来,使企业陷入窘困的状态。有品牌危机,就必然会有品牌保护。免费论文,战略。对品牌施以保护是品牌营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品牌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品牌营销的效果依赖于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适应程度愈高,企业获得利益的可能性也愈大;相反,企业品牌营销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那就容易导致品牌危机。品牌危机有各种各样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漠视市场环境变化、产品及服务缺乏一致性、品牌营销环节脱落、内部管理失控、社会不可抗力、自然不可抗力。

在品牌营销中,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持品牌充满青春活力,能够健康茁壮成长。不同的品牌,由于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差异,所采取的维护活动也各不相同。主要措施包括:满足消费者需求、维护高质量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再定位、保持品牌独立性、严防品牌形象老化、完善品牌形象体系。

企业还应加强品牌自我保护。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是实施品牌保护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受执法力度的局限,品牌法律保护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保护手段。因此,为提高品牌保护效果,还应注意在企业品牌营销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从制度上进行品牌危机的防范和保护。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不但表现为企业内部危机监测、跟踪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将危机的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进而进行危机防范意识成为决定员工行为要素,也成为企业构建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定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树立危机意识、健全预警系统、进行自检自诊。

每一项商业均离不开“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对成功是如此至关重要,品牌就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在现代品牌营销做得好,无疑是给企业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上了重要砝码。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品牌营销》胡晓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6787-9/F0736

《十大品牌广告经典经典平息》张家平主编学林出版社

《市场营销学相关概念辨析》刘志林教授(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12)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篇11

一、区分善意与恶意的标准,或者合理与不合理的规定

面对各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的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规定,有很多人将其看作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发展的一种途径,或者是为了保护本国食品工业而筑建的贸易壁垒。当然,不可否认不少食品安全规定制定的确是以阻碍我国的食品出口为目的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大多数食品安全规定必要性,因此,在我们竭力思考各种应对“壁垒”的方法时,应当先正确的认识食品安全规定。我认为,对于食品安全规定应该将其划分为善意与恶意的标准或合理与不合理的规定。

(一)善意的标准或合理的规定

善意的标准或合理的规定是指对于确实能起到保护进口国人民的健康,以科学评估为基础的,不对个别出口国带有歧视性的食品安全标准或规定。目前来说,对于一项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可以参考的主要是SPS协议,比如该协议中对于透明度,以科学为基础的危险管理,公平等问题的规定。从以往的贸易冲突中可以看到我方人员常抱怨发达国家的标准远远高于中方标准, 但是应该看到世界动、植物疫情的存在使消费者不仅关心食品的滋味更关心食品的质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二)恶意的标准或不合理的规定

恶意的标准或不合理的规定是指那些带有歧视性的,专门针对某一国家的,未能提高进口国居民健康保护的,没有科学基础和依据的标准或规定。在判断一项标准是否合理时,目前主要仍是以SPS协议为主要依据。通常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公平和非歧视原则,是我们判断不合理规定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抵制不合理规定的有效工具。

由于SPS协议对以科学为基础的危险管理,公平原则都不可能完全确定出标准的界限和统一的尺度,因此,我们合理与不合理的规定的界定也很难准确,但是,我要强调是我们对于合理与不合理的规定的划分是对食品安全规定正确认识的一种方式。食品安全规定不仅仅是一种发达国家我国出口的限制和阻碍,是其他国家阻挡中国崛起的种方法,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害的,更要看到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只有正确客观的认识食品安全规定,才能更好解决我国在贸易中遇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

二、食品安全规定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障碍。论文格式。

食品安全规定作为一种限制出口的标准,会给我国的食品出口带来损失是必然的。在食品安全规定不断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新的标准逐一实行,我国食品出口必然会面临新的障碍。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WTO成员所做的SPS通报逐年增加,面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快速增加,而我国的食品行业明显应对不及,被禁事件屡见不鲜,对我国的食品出口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2、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食品安全规定出现,就不可避免的在保护进口国国民健康的同时,给出口国带来了经济损失。因为出口商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相对于规定的制定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就如同食品安全规定大多是在疾病爆发或食品安全危机出现后,制定的一样。因此,在出口商将食品安全提高到规定所要求的标准之前,在食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上,势必会有损失。

3、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

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主要以低价劳动力为基础(如虾仁),才能成为国际出口大户,但为了体现价格优势,中国的食品加工利润已经很低,再加上食品安全检验和维护的成本,我国食品工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再次压缩。而各种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使得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日本于2006 年5 月29 日起开始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关于“暂定限量标准”规定的农药就有734 种, 涉及50000 余项。对于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 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 即0101mg/ kg。以茶叶为例,“肯定列表”中的茶叶检测指标达到276 项, 比欧盟还多。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出口日后在食品安全检验和维护山投入的成本会更多。

(二)积极影响

1、迫使中国食品出口走出价格竞争陷阱。

目前我国的食品出口的优势大多体现为价格优势,这种优势的建立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含量低,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食品的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等。另外,即使是同样的初级产品,新鲜食品,我国的产品也往往在卫生技术方面较低,这造成了我国食品产品“低价低质”的现状。而这种出口发展的方式显然对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会使我国只能长期以世界食品产品的“初加工车间”身份处身于世界食品市场。论文格式。然而,我们要看到各种食品安全规定在短期抑制我国食品出口的同时,也可以迫使我国食品工业从长期考虑提升行业的生产、加工技术,走出价格优势陷阱,创造出我国自己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等。

2、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生产、卫生技术水平。

由于中国各大贸易伙伴的新食品安全标准层出不穷,也使得我国的食品出口企业为了保证收益,而提升其生产、卫生技术水平,这种技术的提升对于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的技术进步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我国食品行业生产、卫生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3、提高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促进我国食品市场的健全与完善。

国外针对我国生产的食品产品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的严岢性,从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中国的老百姓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美国、日本、欧盟对各种食品频繁的制定各种化学成分的限制,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限制,也便开始对这些化学名词有了认识,更逐步开始关心自己身边的各种食品的这些标准是否超标,超标多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又有多严重等食品安全。因为需求决定供给,只有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提高,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大,我国的食品安全才能提高,只有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更有意识的保护自己,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推动我国食品市场快速发展和完善。

三、对策——加强政府监管在应对食品安全规定上的主导作用

(一)针对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检验机构。

因为单一靠企业存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阻碍,而由多家企业联合检验,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行业的协会的发展情况,很难保证各企业不为了追逐个体的利润最大化而产生私心,使得这种合作进入“囚徒困境”,而最终只能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最坏的结果。因此,政府的参与在目前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食品出口中遭遇国外食品安全规定的主要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出口产品,因而给我国的食品行业和国民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政府动用财政支出帮助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检验是值得的。

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门的检验机构一方面可以针对国外以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为我国相应的食品行业提供检验,这种集中检验可以避免单个企业自行检验所带来的成本的扩大,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避免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削弱;另一方面针对进口国尚未对某指标提出要求的主要出口食品,政府也应特别拨出一部分款项给检验机构,用来检测普通生产厂家在该产品的生产中可能带入的有害成分,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亡羊补牢固然重要,但是预先防范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对食品生产企业给予帮助和引导。

由于单个企业想要提高其食品安全技术,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中小企业不具有这种能力,而大型企业即使能够独立完成技术的改进,也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科研资金,很多企业为眼前利益着想,只要还能出口就继续按过去的方式生产,不愿主动提高技术;二是大型企业在获得技术后,由于企业自身利益的,为了占领最多的市场份额一般不会将其成果与其他企业分享,导致其他企业重复投入,在整个行业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如果由多家企业联合则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导致低效研发,技术提高缓慢;而利用行业协会的话,因为我国的行业协会仍很不成熟,很难真正起到整和、引导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出资或由组织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是最有效的方法,政府出资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组织可以避免企业各怀私心,低效研发。政府可以先采取出资的方法,再等该行业有所发展后,采用组织的方法;也可以两种方法一起使用。而这种帮助和引导对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通过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改变我国食品产品低价竞争的模式,有助于我国食品行业复合竞争力的提高。

(三)为食品产业提供相关的食品安全规定信息。

与技术问题一样,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联合在目前我国市场发展的程度下,都不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外,信息与技术相比是一种真正的公共物品,因此,政府的介入就更有必要。目前,我国以有专门的机构为企业提供SPS和TBT的通报信息等,但其专门性和细致性还须加强。今后,政府应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帮助企业和行业处理善后工作。

对于事后申诉,特别是对于不合理规定的申诉,政府应帮助企业认识这一途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提供为这类申诉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因为单个企业在财力、信息和对诉讼的了解上有限,再加上我国企业由于市场不发达,法律意识不强,国内法律建设尚不健全,以及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认识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对于“打官司”有种畏惧心理,对出国“打官司”就更是以避免为主,丧失了很多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应有的权力。论文格式。而另一方面,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的行业组织仍然十分稚嫩,让其独立担负起帮助企业申诉的责任,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我方产品在受到指控之后,对于即使递交抗辩报告,提供充分科学证据支持自己论点等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政府的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Donna Reberts and Laurian Unnevehr: Trendsin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e Disputes[J],2002(4)

[2]陈东星:欧盟食品安全法及其监控体系——兼评我国对欧盟食品出口的借鉴[J] 新疆社会科学 2003 ,1

[3]梁小萌:对外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规制[J]探求,2003,6

篇12

一、审题清晰化

审题是解题和答题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审题思路,知识记忆得再多,掌握再牢固,不能运用到对应题目中也是无用的。而主观题大多都有背景材料,在材料多、文字多、信息量大,内容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如果考生先读材料,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以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就去看材料不仅对解题不利,更要命的是浪费了考生宝贵的考试时间。因此对于主观题必须有着清晰的审题思路。具体的可用如下的步骤进行审题:

1.审设问,找出题眼。先审设问,再去对照材料,有了提示和指向,抓材料的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了,审设问是个关键性环节,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都在设问中。考生必须缜密地审读设问,明白限定的蕴涵,抓住关键词语,搞懂题意,全面把握命题意向。审设问也要有讲究,首先找出题眼,要依次判断出学科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主体(国家、企业、政府、党、消费者、劳动者、公民等)、知识点(主干知识)、问题落脚点(原因、关系、意义、启示、措施等)。

2.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审题,分清题目的思想层次,全面把握信息,注意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首句和尾句,有的就是答题要点。

3.回归教材。根据设问限定的学科范围、知识范围列出该主干知识在教材中所辐射的知识点。

4.最后将理论和材料进行对应验证和增删,确定需要用的知识,拟定答案要点。

二、答题严密化

许多学生在作答主观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常常是挂一漏万,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给人看起来显得很松散,结果得分却很低。因此必须注意答题的严密化。具体的要求就是准确全面,有理有据,逻辑合理。准确全面就是要通过审题将材料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不遗漏关键点;有理有据就是要在答题时,将材料和理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材料和理论实现一一对应,这样做也可以让阅卷者明确题目的主旨;逻辑合理就是在答题的时候点与点之间有逻辑,让看到答案的人知道题目的题型,是原因型、启示型、体现型、措施型等等。

三、知识重点化

许多学生在考完试以后,感觉不错,但是成绩出来却很不理想,和自己的估计相差比较大。看答案卷也确实写的满满的,而且也是分点说明的,显得条理也很清楚,仔细看答案才发现:答案中确实有点内容,但是知识点表达不准确,写的很多,却缺乏关键的词句,也就是说没有中心内容,缺乏得分点。那么什么是关键的词句和得分点呢?这就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考查主观题的时候,不再是考查那些很琐碎、细微的知识,就是考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加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归纳和识记,在答题的时候就要将这些知识呈现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可以让阅卷人一目了然,从而写的简洁,得分不低,提高了答题的效率。

四、语言术语化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术语,即使是同一个学科由于涉及的领域不同,其中的术语也不尽相同,如果在答案中总是用自己的话去陈述,可能内容写的很多,而且基本的意思也表达出来了,但是结果得分也不会太高。因此答案的表述不仅要简明、流畅,更要体现出政治学科的特色,也就是要用政治术语来作答。例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还有同样是“人”,在《政治生活》称为“公民”,在《经济生活》就是“消费者”或者“劳动者”。这些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的。

篇13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获奖,主要是基于他们合作发表于1977年和1982年的两篇经典论文。1977年的论文题目为《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连续性》,专门讨论经济政策制订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时间连续性问题,即制订政策如何才能保证在时间上前后相一致的连续性。如果政策制订者不事先制订一个固定的规则,即使政策目标是低通胀,其结果也可能导致高通胀。此结论实际上是卢卡斯“政策无效性定理”的推论和发挥。政策制订者认为最好的经济政策是可以影响企业和家庭预期的政策,而一旦这些预期已经形成并定型为企业和个人行为时,政策实际上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于是,政策制订者不得不修改原有的政策,他们往往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最终总是采取比预先设定的政策更差的政策,货币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假定政策制订者确立了低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并向社会公开宣布这一政策措施。如果进一步假定这一政策果然奏效,通胀率真的有所下降,并因此导致就业量有所下降。于是,政策制订者又准备采取“相机抉择”办法,冒险提高一点通胀率,以便在短期内降低一下失业率。如果企业和工人知道了这一政策,政府的低通胀率的承诺就已失去了其可信度,结果是高通胀和工资的大幅度上涨随之发生,政策在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导致经济陷入高通胀陷阱,而就业并没有增加。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理论可以推广到多个领域,特别是对货币、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影响都很大。他们的政策主张与卢卡斯如出一辙,即以长期不变的固定规则取信于民,而不是“兵不厌诈”的“相机抉择”,这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是可行的。但这一主张也有不当之处,即限制了政策的弹性(灵活性),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时就会陷入被动。后来研究者在经济政策的研究中逐步加以修改完善,他们发现重点不是引入约束性准则,而是制订政策制度的改革。

(二)经济周期的内在驱动因素

1980年夏,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合作撰写了第二篇经典论文,专门讨论了经济周期的内在驱动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把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一直看作两个完全独立的现象,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研究。他们的基本理念是,长期经济增长是由供给决定的,而技术发展是内在驱动力。但经济周期的波动则是在长期增长的总趋势之下,由总需求的变动导致的。这两种理论之间没有实际的联系。传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家庭消费、企业投资、GDP、通货膨胀、就业等历史数据基础上的。这些要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宏观经济相对比较平稳时期,可以比较明显地反映经济参数之间的变动关系。但到了70年代,特别是石油危机发生之后,宏观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这些要素之间的统计关系也变得不清晰了。这样就使得准确的经济预测很难作出。正是在此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论文的发表,最终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经济周期理论确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模型的创新之处是通过短期劳动生产力增长率的变动对在经济领域影响的分析,把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他们的假定仍然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同时把预期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加以考虑。结果,他们证明投资与相对价格的波动将技术增长率变动的影响传导到经济体,从而导致以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为中心的短期波动。由于他们的模型同时也证明了供给要素的作用与需求要素的作用非常明显的相似,所以也就证明供给也是经济周期形成的决定力量。目前,更多经济学家倾向于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一)关注供给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调控中,基本是采取“凯恩斯主义”方式例如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发达国家遇到的难题我们也可能遇到,因此,在宏观调控方面不仅要关注需求,今后更关注供给的作用。

(二)在经济政策制订上要关注预期的作用和时间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