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姬(拼音:jī),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由“女”“??”(yí,不是“臣”)构成。姬是上古时期就已有的一种姓氏。后引申为妇女的美称,又引申指妾。
2、“姬”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古代汉语里,“姬”是一个十分尊贵、显赫的姓氏。《说文解字》说:“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意思是说,“姬”最先是河流的名字,黄帝因为居住在姬水附近,就把姬水当成了自己的姓氏。古代的周就是姬姓,由于姬姓的妇女是王族,其他姓氏的诸侯一般都愿意纳姬姓的女子作为妻室,这样一来,姬姓的贵族妇女外嫁其他诸侯的就特别多,所以,姓姬的贵族妇女也就有很多。嫁出去的姬姓女子,一般都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加上所嫁的诸侯国的名称,例如,嫁到秦国的姬姓女子就叫“秦姬”,嫁到卫国的就叫“卫姬”,嫁到赵国的就叫“赵姬”,如此等正因为这个原因,“姬”就从单纯的姓氏演变成了“贵族妇女”的代名词了。后来,又成了对妇女的赞美性称呼。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风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还客尝。”其中的“吴姬”就是指吴地的漂亮女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二、新婚期 随着爱情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由热恋而结婚,蜜月里,新婚宴尔,耳鬓厮磨,关系融洽,态度随和,说话再也用不着客套了,故在称呼上改用一“尔”字。
篇3
篇4
二《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名字。
三元杂剧大师关汉卿的传世之作。
四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其下句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一部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电影。
六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七比喻不论干哪一行。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八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九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女主人公。
十指007系列影片中的女主角。
十一词牌名。双调,六十字,押平声韵。
十二刘备临终之时留给儿子刘禅的一句话,上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十三世界头号。
十四零点乐队的一首歌,其首句为“你找个理由让我平衡,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
十五英国王储查尔斯的长子。
十六德国著名诗人。
十七地质历史上起自约25亿年前至65D0万年前的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十八罗曼・罗兰的伟大著作,其主人公是以贝多芬为原形塑造的。
横向:
1几米的一本漫画书。
270年代名扬天下的功夫明星,创立“截拳道”。
3强尼・德普和诺薇娜・赖德主演的经典影片。
4法国画家,后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5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代表作。
6旧时用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以象征坚贞的爱情。
7一种被认为象征友谊或爱情的花。
8对护士的美称。
9组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更小粒子。
10美国著名女子网球明星,其姐姐也是网球明星。
11“泵”猜一句成语。
12于仁泰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动作大片。
13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14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
15指非常瘦的漂亮女子。
16我国著名排球运动员,现任美国女排主教练。
17卓别林主演的一部经典影片。
(11月号游戏答案及获奖名单请在本期内找!)
篇5
因此,月亮成了中国古今作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借代物,是具有文学深度的艺术典型,它丽质而清新的外表,圆而明亮的形态特征都给古今作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综观中国古诗词,赏读有关作品,笔者认为月亮这个典型具有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
一、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有许多不同称呼,具有丰富的名称之美
唐代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人将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创造了月亮朗宛若仙般的美丽景致,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文化习俗中“把月亮称作白玉盘、瑶台镜、玉兔、蟾宫”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连封建科举及第也称为“蟾宫折桂”。除此之外,南宋词人辛弃疾《青云案》中颂元宵节盛况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于龙舞。”文中用“玉壶光转”来描写月亮的皎洁、清光晶莹,把月亮美称为“玉壶”。陆游(宋代大诗人)《桂花》:“丹怡绿叶郁团团,消得嫦娥种广寒”,月亮又被称为“广寒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又有了“婵娟”的美称。晚唐诗人李商隐《霜月》中,把月亮的仙姿仙态写到了极致,显得风姿绰约,晶莹剔透:“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的“素娥、青女、霜冷”又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宝帘闲挂小银钩”你看,月亮又被叫做“银钩”,一弯新月多象女子弯弯秀眉,人们也称它为“娥眉”……
这些对月亮的美丽的称呼,勾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人们心里构起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怪不得古代诗人要日思夜盼月亮,魂牵梦萦月亮。月亮有了这样多美丽的称呼,当然成了诗人们的构作灵魂。
二、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成了友人游子情人相思的寄托物,具有魂牵梦萦的思念之美
我国的中秋佳节,人们都有赏月的习惯,月亮寄写了月圆团聚的意蕴。唐代文学家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中有“一年明月今霄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情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用叙述的形式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亮为意境烘托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由于月亮是“思念”的寄托物,自然也成了古人表达爱情的媒介,古代诗人把月亮与恋情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闺怨思妇诗的独有景致。《诗经?陈风?月出》:“月出胶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明月皎皎啊,我心上的人儿多美好,她从容闲雅姿态窈窕,我心忧愁又急躁啊。”从比喻角度看“用皎皎来喻妇人的肤色”活画出一个“肤如凝脂”般的美人形象,怎么不僚人心乱呢!而从意境角度来看:把美人安排于月光之下,月光、美人相互映衬,俊美的秀容融入清辉的月色之中,给美人增加了一层神秘感,一种朦胧美。增加了主人公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诗“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深,接着转入抒情“天涯共此时”点题“怀远”。此前有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有苏轼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同构成抒写月亮的名句,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女子随时间推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只得默默对月独寄了。白居易从长相思中有“月明人倚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些诗词都借明月抒写恋情或相思之苦,形象具体,意蕴浓烈。
篇6
篇7
古代常用“子”、“君”、“公”、“卿”、“先生”、“夫子”、“足下”等词语表示今天我们尊重对方的“您”或指代所尊敬的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今事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古书曰:“甚曰子,尊之也。”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君何以知燕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公亦尝闻在子之怒乎?”《公输》中“夫子何常焉为?”至于“足下”则出自一个典故,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要隐居在绵山的贤者介子推出山辅政,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叫人放火烧山,结果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树被大火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惜,下令木工将这棵未烧尽的树桩砍回,制成木屐,穿在脚上表示纪念。每当晋文公穿这木屐时,就深情的叫唤:“悲乎足下!”后来,“足下”就成了对人的尊称了。
在古代称谓和交际中,表示尊敬和客气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屡见不鲜,如称孔丘为“孔子”,称韩非为“韩非子”,称君王为“王”、“大王”、“陛下”,称公侯为“殿下”,称高级文官为“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称高级武官为“麾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卿”在称谓上适用于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客气称呼,如《赤壁之战》中“卿言至此,甚合孤心”。《荆轲刺秦王》中“荆卿岂无意哉?”古时朋友、夫妇之间也常以“卿”作为爱称,如《孔雀东南飞》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在交际中,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儿子为“令郎”,称对方女儿为“令爱”等都有客气之意所在。
第二、谦称用语
古代表示谦逊的自称词有“臣”、“仆”、“愚”、“小人”、“鄙人”等,“臣”原指男性家奴,引申为封建时代协助君主统治人民的官吏,古代官吏或百姓对君王说话或上书时,常谦称自己“臣”。有时,在一般人之间也用“臣”表示谦卑。“仆”泛指供役使的人,古时男人谦称自己为仆,如《谭嗣同》中“苟不欲救请致颐和园首仆”。“愚”的本意为愚笨、愚蠢,是形容词,在作代词使用时,有“我”、“我们”的意思,是表示说话人自谦的词,如《赤壁之战》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鄙人”本意是庸俗、浅陋、低下的人,旧时常用于自我谦称,如《中山狼传》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小人家世居于长乐村”中的“小人”也属谦称。“妾”本意为女性家奴,作代词时有“我”的意思,是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孤”、“寡人”是至高无上的国君、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在现代汉语中,“孤”指幼年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人”指失去丈夫的妇女,“孤家寡人”、“孤陋寡闻”这些成语都含贬义,多比喻脱离群众、见识短浅。古代取“少”义。“孤”是缺少帮助的意思,“寡人”是缺少德行的意思。在交际中,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如《左传.之战》中“寡君若得而食之”。对自己的父亲称“家父”,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这都有谦卑之意。
第三、敬词用语
古人在说话或写信时,常在动词前面加上“奉”、“承”、“辱”、“枉”、“惠”等词,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与客气。如“奉”,是表示敬意的副词,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托”、“奉送”、“奉劝”等。“承”有接受、承受、承托的含义,如“承蒙”、“承请”、“承让”等都是领受对方情谊的客套话。“辱”也是表示谦敬的副词,一般指对方这样做会受到屈辱,借以表示自己的敬意。有“承蒙”、“频劳”的意思,“枉”旧时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就卑,意思是“屈就”、“委屈”、“使委屈”。
第四、谦词用语
谦词是用于动词之前表示谦下的修饰语,修饰的是自己的动作。如“窃”、“伏惟”。“窃”,表示自己的意见、行为、说的话不一定正确时对自己谦称。有“个人”、“私下”、“私意”等意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鸿门宴上樊哙对项王说:“此亡秦之续也,窃为大王不取也。”《论积贮疏》中“窃为陛下惜之!”“伏惟”也是表示恭敬的口语,“伏”,俯身于也,表示恭敬,多用于下对上陈述自己想法时运用,没有实在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其间的“伏惟”就只表示伏身于此,恭敬陈述禀告之意。
篇8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份,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的歌曲和舞蹈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自古以来便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一、“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运用
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来自于生活的民间舞蹈,在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有很多的,例如伊斯兰、摩尼佛、萨满等。因为这些宗教的存在,所以维吾尔族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维吾尔族舞蹈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舞蹈来说重要的是体态、节奏和律动。在体态上,为了可以给人挺拔的感觉需要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态;节奏是在变换时给人以较强的艺术加工;律动是要在有规律的动作变换时有一瞬间的微颤,这样会使动作的衔接非常自然。而律动最需要重视的部位就是头、眼以及手腕。腰功和快速旋转是维吾尔族舞蹈中重要的两个基本技巧,而最需要强调的就是旋转。
二、“旋转”在不同维吾尔族舞蹈中的风格特点
(一)萨玛舞。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地区常见的风俗性舞蹈,这是在伊斯兰教的节日时专属于男子的“广场舞”,主要盛行在喀什等地。在古代新疆“萨玛”曾是盛极一时的民间舞蹈,当伊斯兰教传播到新疆后,萨玛舞变成了节日时的舞蹈。所使用的乐器为唢呐和铁鼓,它的舞蹈律动表现为沉稳和舒展,通常在落脚时为全脚着地,整个身体向下压,当抬步时两只手随着身体的动作轻轻摆动,通常的技巧动作为擦地空转和跳转。因为表演者多为劳动人民,所以动作整体给人的感觉较为粗犷,特别接地气。
(二)盘子舞。盘子舞是需要道具帮助的一种表演系舞蹈,在新疆的喀什、乌鲁木齐、库车等地较为流行。盘子舞最初主要在民间进行表演,后来逐渐成为舞台节目,通常是由一个女子单独表演,表演时女子双手各持一个盘子,指夹竹筷,随着音乐一边击打一边跳舞,为了增加难度,可以选择在头上放一碗水。
(三)赛乃姆。赛乃姆舞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舞蹈,在新疆各地广为流传。在古代新疆赛乃姆舞只是一种民间曲调,节奏表现得较为平稳,后来与节奏欢快的塞勒凯曲调相结合,舞蹈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了由慢变快的两段体。它的表演形式非常自由,室内室外都可以。在当地,人们每逢遇到开心的事情,头部与颈部便会不由自主地摇动,赛乃姆吸收了这些动作,因为这表现出了维吾尔人乐观的精神面貌。在赛乃姆舞中旋转和腰部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这是由于吸收了古代的胡旋舞因素。
(四)多朗舞。多朗舞是一种结构非常严谨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跳舞的时候为两个人一组,多少组不会加以限制,中途是不可以离场的,直到开始竞技。竞技的主要方式就是旋转,当乐曲不断变化时,参与竞技的人会越变越少,当只有一个人留下时,整个舞蹈也达到了。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整个舞蹈热烈而欢快,它是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舞蹈。
三、“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
民间舞不仅仅是为了烘托场面气氛,也会宣泄人们的情感,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了舞者的内心变化。在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的就是要快速、骤止,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维吾尔族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与眼神进行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维吾尔族舞蹈有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韵味,主要是豪放热情,细腻稳重。而维吾尔族舞蹈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在有规律的动作变换之间有一瞬间的微颤,这样会使动作的衔接非常自然。(二)旋转在启动的时候要非常迅捷,而在停止的时候也要骤停。(三)音乐伴奏多有一些艺术加工,以突出舞蹈的民族色彩和风韵。
四、“旋转”在维族舞蹈教学中的意义与发展
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旋转,更要掌握旋转的方法。根据我们对维吾尔族舞蹈的了解,多朗舞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它不仅把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特色体现出来,还融入技巧,提高表演性和可看性。多朗舞表现的快速旋转让我们知道,舞蹈中技术技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原本维吾尔族舞蹈的表现欲就很强,可看性很高,它的技术技巧提高了审美特点,让我们评价性更高。
五、结语
篇9
一、“子”的意义
(一)后缀“子”完全虚化
根据前面的定义和推论,词缀是有意思的至少在该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事实是,“子”作为后缀在某些情况下是半实半虚,还有一定的含义。而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是完全虚化了,无法说出具体意思,比如:“椅子”、“桌子”、“尺子”、“虫子”、“房子”、“刀子”等可以去掉词缀变成“椅”、“桌”、“尺”、“虫”、“房”、“刀”而意思不变。那么“子”在这些词中是没有意思的,这就和语素的定义相违背了,因此将词缀定义成语素本身就有待商榷。既然“子”字在这些词中没有含义,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有加“子”字的词,而不用去掉“子”字的词呢?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的发音更具节奏美和音韵美,于是人们习惯在单语素后加上“子”构成双音节。另外,“筷子”、“凳子”我们似乎很少说成“筷”和“凳”,它们是否属于完全虚化的这一类?运用语素的替换,“碗筷”、“板凳”是我们常见的词,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筷”与“碗”相对,即“筷”有“筷子”的意思。“板凳”指木板凳,那么“凳”有“凳子”的意思,因此“子”意思完全虚化了。传统语言学认为“儿子”中的“子”与“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即归为完全虚化的词缀这一类。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也可以归为半实半虚的词缀这一类,因为“子”在古代作为实词有一义项就是“儿子”。例如,“妻子”中的“子”,在《桃花源记》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其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子女”[2]的意思,这时“子”为实义词,指儿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解释成男子的配偶,“妻子”即“妻”,“子”为后缀。但有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界限划分得太绝对,因为词汇的发展具有传承和连贯的特点,两个独立的概念中间必然有模糊的地带。现代汉语多少可能还保留着古义或者说受古义的影响。因此,现代汉语“儿子”中的“子”是后缀,但是否已完全虚化还有待商榷。
(二)后缀“子”部分虚化
有一部分作为结尾的“子”的含义半虚半实,例如“男子”不是“男”、“女子”不是“女”。男女只是在性别的区别,婴儿可说是男女,不可说是男子或女子。再如“士子”不是“士”;“舟子”不是“舟”;“才子”不是“才”;“鬼子”不是“鬼”;“骗子”不是“骗”;“瘸子”不是瘸;“贩子”不是贩;“娘子”不是“娘”;“游子”不是“游”;“胖子”不是“胖”;“矮子”不是“矮”。以上例子中的“子”不像前面提到的“椅子”这类可以省略,但又不像实词那样有一个放在词中讲得通顺的具体含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加上“子”后表示对某类人的称呼,且该类人的特点是由前一个语素决定的。这类词中的“子”意义就相对比较明确。《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就干脆将这类归为实词“子”,表示“人的通称”[3]。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等词,这些“子”都是“古代指有学问、有地位的男人”[4],含义更加明确,是实词,不属于词缀。“君子”中的“子”为“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是男人的美称”,有具体的意义,也不能看做后缀。比较“孔子”、“庄子”这一类词中的“子”和“士子”“舟子”这类词中的“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后者是前者意义的延续,即后者是前者在文字历史发展当中的一个推广呢?如果成立,那么后者的“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成是实词了。另一类以“子”为后缀的派生词,“子”义同样较大程度的虚化,这类词有“梳子”、“包子”、“饺子”、“面子”、“架子”、“夹子”、“钳子”等表示非生命体的词。类似的,“梳子”不是“梳”,“包子”不是“包”,“饺子”不是“饺”,“面子”不是“面”,“架子”不是“架”,“夹子”不是“夹”,“钳子”不是“钳”。综上可以归纳出“子”能使一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性的语素转变成与之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的名词的规律。
(三)后缀“子”与实词“子”
名词后缀“子”,有时往往很难与实义词“子”区别开来,以下是些容易混淆的词,“鹅子”、“鸡子”、“鱼子”、“蚕子”、“菜子”、“瓜子”、“莲子”、“棋子”,它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派生词,实际上并非如此。“鹅子”、“鸡子”、“鱼子”、“蚕子”的“子”在这里是一个实义名词,是“动物的卵或幼儿”[5]的意思,分别指“鹅卵”、“鸡蛋”、“鱼卵”、“蚕卵”。至于“菜子”、“瓜子”、“莲子”的“子”在《现代汉语通用字典》中指“植物的果实”[6],其中“子”亦可写成“籽”。而“棋子”的“子”解释为“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类似的还有“石子”、“粒子”。若没搞清楚这些,意思就差得十万八千里了。
二、“子”的发音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一]、[表二]出现的名词末尾带“子”的词语共有239个,其中不读轻声的32个。在这里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轻声和轻读。轻声是个字调问题,通常所说的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字调变读现象。[7]例如,“子”原是上声,而在“本子”、“桌子”等词里,它失去了原来的声调,读成较轻较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轻读是个音强问题,是与重读相对而言的。
“子”读轻声的基本上是作为词缀,原因是意义的虚化造成语音地位的下降。所以可以根据是否读轻声来判断是否作为后缀词,例如“老子”(lǎozǐ)和“老子”(lǎozi),前者“子”表示对古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意义;后者是词缀,意义部分虚化。词末带“子”的名词不读轻声时,前一成分的意义大多不能分割开来单用,所以,带“子”的不轻读名词结构的稳固性比较强。
文字意义和读音的发展是连贯的,按照发展规律,在实词与词缀的中间存在着许多的模糊地带,我们很难将其明确定位。因此“子”作为后缀是部分虚化还是完全虚化及是否为轻声的判别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2.
[2]陈庆元,邵长满.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0:274.
[3]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4]关长龙.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777.
篇10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和天干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春秋时期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可见那时的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古时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名。命名的方法,鲁国大夫申将其归纳为5种:“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所谓 “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所谓 “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曰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不以疾病之名作人名;5.不以畜牲之名作人名;6.不以礼器礼品之名作人名。
字的由来
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个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引《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连义指实。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同类相及。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陆机字士衡,机和衡是北斗上的两颗星。
原名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运用干支五行。如郑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
形体增省。如秦桧字会子,顾媚字眉生。
篇11
怪了,有谁会自称胖子呢?除了笨蛋!可我们憨态可掬的体育班委就敢“坚强”地自称“胖子”。
体育班委胖胖的,身材矮小,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根本不像初中的学生,完全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所以大家都称他“苗条的体育班委”。他这么“苗条”,居然鬼使神差地成了体育委员,真不知我们那“四只眼”的“老班”是眼睛高度近视还是超级幽默大师。我想,如果我们的体育班委不赶快减肥,这顶乌纱帽恐怕就要飞了。
这位可爱无比的体育委员人缘特好,因为他从来不会生气,每时每刻都在笑着,几颗虎牙也就总是尽情地享受着空气浴。更滑稽的是有一天早上,“苗条的体育班委”指着隔壁班上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肥仔说:“哈哈,重量级人物,重量级人物!”还笑得摇摇晃晃的。看到这场好戏,我笑得“花枝乱颤”。自己拥有那么“苗条”的魔鬼身材,还讥笑别人,真是好笑。下午,我的同桌请教体育班委的尊姓大名,他站起来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的名字就叫胖子!”把我和同桌笑得趴在桌子上半天起不来。
哎,这“苗条的体育班委”!
2004年9月23日星期四
蝴蝶娘娘
“蝴蝶娘娘,顾美人求见。”素有“小蜜蜂”雅称的顾翔宇对“蝴蝶娘娘”――吴迪说。
要说这个“蝴蝶娘娘”的称号还要从那次生物课说起。
生物老师“达尔文”上课讲到昆虫蝴蝶,吴迪正在忙着会周公,对“达尔文”讲的话糊糊涂涂,小宝贝大概把“蝴蝶”听成了自己的贵名了吧。再说,“达尔文”的普通话不标准,像庄子在梦蝶时的人把“蝴蝶”当“吴迪”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时,吴迪突然叫道:“谁,谁叫我吴迪,有事吗?”教室里一片排山倒海的笑声,连“达尔文”也忍俊不禁地放下了严肃的神色。于是乎,“蝴蝶”便成了吴迪的昵称。不知几时起,有好事者又在“蝴蝶”后面加了“娘娘”两个字。这倒好,“蝴蝶娘娘”便在全班叫开了。外人若不知情,大概会把“蝴蝶娘娘”想象成一位有着绝代容貌、旷世才情的古代女子吧。
2005年1月16日星期日
玉环二世
迎面走来一个女孩。不,揉揉眼睛仔细看,原来是个lovely boy――顾翔宇。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个boy,就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女孩。可不是嘛,柳眉凤眼,女孩般的玉手,连他走路的姿势都是“千娇百媚”,刚看到他走路的样子,我还以为他是经过特别训练后的仿金莲步呢。要是他再转过头来一笑,那才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呢。如果杨玉环看到了他,定要惊呼三声:“既生宇,何生环”,既而七窍流血气绝身亡。只是过于“卡门”了,如果稍微苗条些,定是我们学校回头率最高,人气最旺的美眉。于是,这位“美艳绝伦”的“窈窕淑男”拥有了“玉环二世”之“美称”。
2005年1月17日星期一
跳河事件
吴迪几乎每节课都要闹出一个笑话,他的笑话总能惹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今天也不例外哦!
篇12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8)汉坛旌(jī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11)楚楼:即兰台。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宋李曾伯《可斋杂著》卷二八《登江陵沙市楚楼》:“壮丽中居荆楚会,风流元向蜀吴夸。楼头恰称元龙卧,切勿轻嗤作酒家。”
(12)庾(yǔ)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这年春天,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首词应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时年三十八岁,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汉坛”,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这两句言朋友官职地位之重,言外之意,朋友处此重位,定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一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这两句承上,前句用东汉马援之典。后句化用枚乘《七发》中“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语句,是说贪恋女色,必当自残生命。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
篇13
《尔雅》中第四章《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收录的古代亲属间称谓有两百多个,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亲属称谓的语义要素有血姻亲之分,直旁系之分,性别之分,辈份之分,长幼之分等。除了直旁系可分成分类体系,其它似乎不易成总类系统,如血姻是最大的两个范畴,但与直旁系一比较就发现总是交叉着的。《尔雅・释亲》作者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社会亲属制度有了这样认识,并按此原则划分亲属关系类别。
根据《尔雅・释亲》记载,五代间的亲属称谓有:“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妣(母亲称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为王父,即祖父),父之妣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为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王祖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妣为曾王祖母(祖父的母亲称为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谓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
父,《说文解字》解释为“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扶雨切”,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但也有学者认为字形中手里举着的是农具或象征父权的手杖。《释名》释为:“父,甫也。始生已者。”父亲就是生自己的人。《书・泰誓》又云:“惟天地万物父母。”《尔雅・释亲》有云:“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弟为从祖父。父之从弟为族父。”
上古时期,凡是父辈的都叫做“父”,包括亲生父亲,也包括伯父、叔父,凡是男性祖辈的都叫做“祖”。
祖,《说文解字》解释为:“始庙也。从示且声。则古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始兼两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故皆曰祖也。释诂曰。祖,始也。诗毛传曰。祖,为也。皆引伸之义。如初为衣始,引伸为凡始也。”
凡是子辈的都叫做“子”,《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从字形上看像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像并起来的样子。《仪礼・丧服》有云:“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众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这里可以看出上古时期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法制度。
那么子辈们的子又怎么称呼呢?表达这一亲属称谓的字是“孙”,从今天的文字结构上看是会意字,其甲骨文从子,从系,意思是续。在甲骨文中,则像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孙的本义是儿子的儿子。《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礼记・杂记》注“孙谓祖后者。”《尔雅》云:“子子孙孙引无极也。”子之子称“孙”,那么孙之子呢?“曾孙”。曾孙之子叫“玄孙”。玄孙之子叫“来孙”。
“妣”是所有女性祖辈的统称,《说文解字》解释为:“殁母也。从女比声。”意思是死去的母亲称为“妣”。《尔雅・释亲》说:“父为考,母为妣。”在这里,“妣”是母亲的通称。《诗经・小雅》中还解释说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都要称“妣”。《礼・曲礼》也有“生曰父母,死曰考妣。”《仪礼・配食》又云“妣配考同位,不别设位也。”
除“妣”外,还有一个相似的称谓“母”,《广雅》解释说“母,牧也。言育养子也。”《释名》说:“母,冒也,含已生也。”《说文解字》释为:“母,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形。”“母”字不仅指生身之母,姑姑、婶婶、姨姨、舅妈都称“母”,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则称“母妗(舅母)”,“祖母”,“叔母”,“伯母”。
平辈人只要有血缘关系的,不论远近,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兄”或者“弟”。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兄”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小篆从口,从儿(人)。象一个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说文解字》中有“兄,长也。”《尔雅・释亲》有“男子先生为兄。”上古亲属称谓除称自己血缘族的为“兄”外,也外化称男性中年龄比自己大的。《说文解字》云“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释名》云:“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尔雅・释亲》谓“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从甲骨文字形看,就像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
那么古文字中有没有对应配偶的称呼呢?“夫妻”的“夫”最早在甲骨文里是不是就是“丈夫”呢?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夫”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而“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解字》释:“夫,丈夫也。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那么可以看出,“夫”最早并不是表示女性对配偶的称谓。又查《诗注》云:“夫有传相之德,而可倚仗,谓之丈夫。”又云:“男女配曰夫妇。”《易・家人》云:“夫夫妇妇。”又云:“先生长者曰夫子,妻称夫亦曰夫子。”可见夫除了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外也用作夫妻的“夫”。“妻”字就不像“夫”字身兼两职了。“妻”,其甲骨文像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妻”的本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说文解字》释:“妻,妇与夫齐者也。”
古代有“侄娣从嫁”的现象,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夫多妻制度。侄,《说文解字》释“侄,兄弟之女也。”古代社会地位高的人把女儿出嫁时,一定会让侄娣跟随出嫁的。《释名》云:“姑谓兄弟之女曰侄。”《尔雅・释亲》说:“男子谓妹之子为出,女子谓兄弟之子为侄。”这里的“出”和“侄”都是说的男性,这是母系氏族走婚制的遗留痕迹。兄弟走婚到另一个氏族后有了儿子要让儿子回到自己的氏族中走婚,所以叫“侄”。走婚制还有一个相关的字就是“姑”,《说文解字》释:“夫母也。”意思是丈夫的母亲,这和对父亲的姐妹的称呼一样。《尔雅・释亲》云:“妇称夫之母曰姑,父之妹亦曰姑。”据考证也源于母系氏族走婚制。
与丈夫相关的亲属称谓还有“舅”,即丈夫之父;“姑”,即丈夫之母;“伯叔”则是对丈夫兄弟的称谓;“小姑”是对丈夫妹妹的称谓。与妻子相关的亲属称谓有“外舅”,即妻子之父;“外姑”,即妻子之母;“姨”则是对妻子姊妹的称谓。
从以上的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在甲骨文时代,汉民族生活的地方,就已经形成了较严格的等级及长幼先后次序。具体考察的这些甲骨文称谓的类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子孙夫妻等等都是一个小家庭关系中的称谓,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家庭已经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关系是那个时代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组成。但局限在小家庭的关系现对的家庭观念比较纯粹和单一。即使是在商周时期,血缘关系网就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了。当时农业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工具也很落后,一旦碰到天灾就不能抵御,所以需要一个有规模的耕作组织来进行农业耕作,血缘关系把人们聚集在生活和战斗组织下。有了妣考,才有了子孙,有了先人的耕种经验,才有了后人的丰收果实,所以尊先重教也反映在古人的亲属称谓中。在春秋以后,家庭建制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竞争,使得大家族的观念开始出现,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就多样化了,等级、尊卑、远近的制度化,使甲骨文中不到十个的亲属称谓被放大了二三十倍,创造出了中国独有的庞大的血缘关系网。
参考文献:
[1]马宏基 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郭璞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任凤琴.《尔雅・释亲》亲属称谓体现的文化信息[J].语文学刊2010年第4期.
[4]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