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三资工作意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资工作意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三资工作意见

篇1

二、正确把握村规模调整中集体“三资”处置的原则

村级集体“三资”处置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按照“因村制宜、讲究方法、尊重民意、促进发展”的要求抓好这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政策稳定原则。在村规模调整中坚持“五个不变”。一是承包权不变,即土地证、林权证不更名、权属不变,原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与单位或个人已经签订的承包、租赁等经济合同继续有效;二是受益主体原则上不变,即原村统一经营的水田、果园、茶山、村集体统管山产生的收益原则上归原村范围集体所有;三是政策不变,即原村已承包到户的大田、山林、茶山、果园、水面等仍按原定政策不变;四是项目不变,即上级对原村已确定的扶持政策和开发项目保持不变;五是各村因地制宜,可将原村经济合作社保留不变。

2、坚持尊重民意原则。对村规模调整中的“三资”处置工作,要在依法的前提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尊重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的“三资”所有权和管理自,尊重村民的意愿,涉及“三资”融合等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3、坚持因村制宜原则。由于村规模调整的村之间“三资”状况存在差异,在工作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处置方法,不能简调“三资”。

4、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原则。村级集体“三资”处置要立足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革创新为理念,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在村规模调整过程中,积极鼓励大村带动小村,强村扶持弱村,富村支援穷村。

三、严格规范村级集体“三资”处置的工作程序

为确保村规模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对村级集体“三资”的处置要按照规定程序,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一)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我县虽然实行了村级财务双制度,但鉴于村规模调整工作复杂性、艰巨性,各乡镇仍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村级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1、暂冻集体资金。为便于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规模调整期间暂时冻结全县所有村级集体资金,村银行账户暂停使用。从12月1日起各乡镇要组织力量,对涉及规模调整村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财产物资、支票、印鉴、收据、日记账、公章(村党支部印章、村委会印章、村经济合作社印章)等进行盘点,办好封存手续,由乡镇统一保管。冻结期间发生的收入交由乡镇中心指定人员转存至原村银行账户;确需使用资金的,须经乡镇长严格审核。

2、明确核资范围。核资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清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的重点是要摸清房屋等建筑物的数量和价值,包括村级自用、出租和出借的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要进行逐项登记造册,做到账实、账物相符。二是清理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内部往来(村民欠村部分)、有价证券等。清理的重点要放在应收款项方面,搞清村级各项应收款项和借出款等情况。在清理中能收则收,尽量减少借欠款项。三是清理集体投资。主要是清理村集体投入到工业、农业企业和其他单位的集体资产数额及股权,清理中要逐笔核对落实。四是清理各项负债。负债包括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清理的重点是搞清各项借入款及内部往来(误工、个人垫资、村欠村民部分)。五是清理非农用地。村级集体非农用地情况较为复杂,要搞清非农用地的权属。对属于村级集体所有的非农用地,要摸清其使用单位和数量,并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六是清理票据。票据的清理包括支票、各种收款收据、发票。票据经过清理后,要专人保管,及时移交。七是清理各类合同和协议。着重清理各类经济合同和投资协议,并分类整理列卷,与资产和财务档案一并移交。八是清理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耕地、林地、园地、已荒地、绿化地、露天公共场地)、水面(滩涂、池塘、鱼塘、山围塘、水库、渠系、沟壑)等。

3、全面核实资产。在12月25日前全面核实好各村冻结日的“三资”,在核资具体操作上,按照“先账内后账外,先登记后核实”的原则,做到账账、账款、账物、账表、账证“五相符”。对有账无物,有物无账,以及债务人查无着落的应收款、借欠款等不良资产,要在查明情况下,由原村提出处理意见,报乡镇长审定后,可作报账存档处理。

4、编制明细清册。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各乡镇要在12月25日前组织力量,对村级集体“三资”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实物资产和资源要图像存入电脑、原始凭证要扫描存入电脑,同时编制好有关报表及明细清册,出具书面清产核资报告。报表、明细清册及清产核资报告,原村和新村各保留一份,乡镇及会计中心各归档一份。

(二)选择方案,分类处置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人均集体净资产占有量的情况,按照“三资”处置的原则和规范的程序,因村制宜,采取“完全融合”、“部分融合”、“独立核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进行处置:

1、“完全融合”是指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占有集体净资产数量基本接近(或即使资产、负债相差较大,但条件具备有能力)的村,可直接把原各村集体“三资”并入新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

2、“部分融合”是指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集体净资产有较大差异的,按照“统一核算、承认差别”的方法,可综合原村的实际,确定一个等额基数,以该基数为标准对各村集体“三资”进行合并;超基数部分在新账设立时单独挂账,主要用于原村公益事业建设或村民社会保障支出;原村集体资产产生的效益必须优先偿还单独挂账的债务。

3、“独立核算”是指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集体净资产(负债)差异十分悬殊,或股份制改革后运行较好的村,村规模调整后财务可暂实行“统一建账、独立核算”,待时机成熟后再实行融合。实行独立核算的村,公用经费可按各核算单位的规模进行分摊,也可以选择其他办法;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支出,可以按受益情况分摊,具体的筹集使用办法由新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三)公布结果,办好移交

在村规模调整工作结束后,要将村级集体“三资”核对的结果和处置情况作一次专项公布。各新村班子和原村相关人员要在乡镇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及时办好档案移交手续,各类合同、凭证、账册等资料进行登记造册,实行集中统一保管,对在村级集体“三资”处置过程中形成的清产核资资料、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永久保存。

(四)合并账簿,规范管理

各乡镇和新组建的村要针对规模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村级集体“三资”由新村统一规范管理。

1、统一建立账套。各乡镇村级会计中心要根据调整后的村对原村“三资”的处置办法,按照清产核资结果及时结束旧账,建好新账,做好会计核算;一个新村只设一个账套,对实行“独立核算”的村,在一个账套下进行独立核算。

2、统一开设账户。村规模调整后,各乡镇要帮助、指导新村统一开设银行基本结算账户。对采用“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两种“三资”处置方式的,要及时进行原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划转,做到一村一账户,严禁多头开户,严禁以任何理由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对实行“独立核算”的村,要及时调整原村银行预留印鉴,待资产融合后,实行一村一账户。

3、统一财务审批。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融合“三资”,原村的集体财务管理都实行统一审批,由新村按照我县现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对实行“独立核算”的村,审批前每一张原始票据要注明所属的原村名(收入或支出),以便会计核算。

4、统一保管资金。村规模调整后,每个新村设一名专职报账员,负责资金的收付、财务结报等日常业务工作,将原村移交后的有关资料统一保管,各乡镇将原村领取的村集体专用收款收据统一收回作废,再由新村统一重新领用、保管新的村集体专用收款收据。

5、统一民主监督。村规模调整后,换届选举前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原则上由3-7人(原各村至少有一名)组成,在原民主理财小组内部成员中推荐产生,并在新成员中推荐出组长,任期至村级组织换届依法选举产生新的成员时为止。同时,要认真做好财务公开,新村财务要继续在原村村务公开栏内实行公开;实行“统一建账、独立核算”的村,在公开内容上要分别公开新村财务和原村明细核算的内容。

四、妥善把握村规模调整中村集体债务处置

村集体债务是村集体经济不发达等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债务化解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变化的艰巨任务。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在方法上要讲究技巧,扎实做好债务融合化解指导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以下要点:

1、新村统一管理。要实行“统筹安排、逐步一体化”程序,对调整的各村债务由新村统筹安排,逐步化解债务,最终达到各村有机融合为一体的目标。

2、主动化解债务。坚持村集体债务自身认真消化原则。一是盘活存量资产偿还债务,对村集体拥有的闲置房屋,设备设施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筹集资金用于归还债务。二是清收债权偿还债务,单位或个人对村集体的欠款,要积极组织清收,用于归还债务。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还债能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提高村集体还债能力。

篇2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权”不变的原则。确保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截留和挪用农村集体“三资”,维护村集体和村民合法权益。

2、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发挥村(居)民监会作用,保障村民对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

3、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及时将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和收益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必须履行程序,实行招投标或公开竞价。

4、坚持成员受益的原则。全面推进资产股份制改革,通过股权设置,坚持“同股同权同利”,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工作举措

1、创新制度体系。以创新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1+9”文件体系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针对新形势下的新热点、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以财务委托、收支管理、资金管理、举债管理、票据管理、财务预决算、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岗位责任为重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以资产清查、确权、评估、登记、处置、营运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深化以产权登记、公开协商、招标投标、资源承包和租赁合同管理、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实行常态化管理。要在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资产资源处置程序和农村集体“三资”增效上先行先试、创新创优,积极探索“管活资金、盘活资产、用活资源”的新机制,努力实现“资金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资源效益化”。

2、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机构建设。各街镇要依托农经站建立街镇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完善“一站两中心一市场”(即农经站、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体系,实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三资”,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发挥街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交易行为。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要根据职能和工作任务配齐专业人员,人员要相对稳定。要在农村会计基础上,按照“异地、避亲、联合”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财务会计委派制,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融入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中,把街镇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效整合,丰富“阳光村居”建设内容。四是强化程序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必须通过“阳光村居”信息平台,严格按照村(居)委会事先制定处置方案、街镇审核、民主决策、街镇审批、区级批复等程序(详见附件1),规范运作,确保资产、资源规范处置到位。创新分类模式,进一步细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容,实行目录分类,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性质及管理所包含具体范围(详见附件2、3)。及时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建立健全产权登记台账、合同管理台账、集体财务台账、债权债务台账。

3、创新管理方式。一是拓展资产资源处置信息渠道。所有资产资源处置信息都要在“阳光村居”信息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张贴公告、电子显示屏公示、农经信息网、廉政网、广播电视等手段信息,让更多的人知晓并参与资产资源的招标、拍卖,努力实现资产资源价值最大化。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合同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或租赁应签定规范的合同,确定合同期限,设立合同到期预警提示,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农经部门要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规范合同、签订合同,督促合同履行,调处合同纠纷。三是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对监督管理成效显著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整改。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贪污、挪用、侵占农村集体“三资”的案件,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4、创新运营模式。一是创新资源增效模式。鼓励村级围绕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基地;鼓励村级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项目。二是创新集体资产有偿使用模式。盘活农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厂房、机械设备、集体空闲地以及校舍等设施,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以招标形式实行租赁或拍卖,也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三是创新集体资金增量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创办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农村集体经济实体;鼓励有条件的村,以街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采取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兴建标准厂房、门面房、写字楼、专业市场、宾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服务社会设施等项目;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用资源较少的村,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或入股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四是拓展村级服务内容。支持和引导村集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组织或建立农产品市场;大力兴办村劳务合作社,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业务;组建富民合作社,开拓市场,开发社区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及仓储、运销、信息中介、水电供应等有偿服务。

5、创新监督体制。一是决策民主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重大事项,要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同时决议和实施结果要公开。二是理财制度化。发挥村(居)民监会、民主理财小组作用,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入账”程序,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实行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未经民监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票据不得入账,集体资产资源不得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三是监管网络化。加快推进“阳光村居”信息监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动态监管功能。探索在区级设立网络监管平台,在街镇设立服务终端,在村级设立电子显示屏,及时更新并公开“三资”动态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以信息化带动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四是审计经常化。街镇农经部门要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严格审计程序,建立审计档案。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年度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应及时公开。

四、保障措施

篇3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和程序不科学,难以保证资助的有效性

1.认定标准方面。资助的前提是对贫困生的认定,目前,很多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都存在很多漏洞。就以宿迁学院为例,贫困生认定一般是在新生入校不久,要求贫困生提供有民政部门盖章的《宿迁学院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民政部门开的困难证明。但很多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随便乱填乱开,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情况真实的反馈。由于新生入学时间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少,班干部对同学之间了解也不够深入,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是贫困证明,最多再要求上交一份家庭情况说明,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认定程序方面。在认定程序上,一般步骤为“本人自愿申请”(即学生向辅导员上交贫困证明或者家庭情况调查表)+“民主评议”(即学生在评定小组会议上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陈述)+“投票表决”(即评定小组成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结合家庭情况陈述进行表决),这种做法看似程序完备、公正,但一方面无意中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造成极大的自尊心伤害,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认定;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很难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导致非困难的学生能容易开到“贫困证明”而竞贫,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开不到“贫困证明”而失去认定资格。

(二)无偿资助导致受资助学生出现缺失诚信、责任、自强和感恩意识

现如今的国家资助政策,除助学贷款外,都是无偿资助,无偿资助会有一些弊病。

一方面会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思想:不求上进、等、靠、要、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缺乏创业、创新、自强意识,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意志,去拼搏、去奋斗;拿到资助金钱后大吃大喝、购买高档化妆品、服装或者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会导致受资助学生诚信缺失,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助学贷款的还款上。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前银行会要求进行毕业还款确认,确认时要完整真实的填写自己的就业信息和联系方式,以便银行提醒、督促其按时还款。然而,部分贷款学生在进行还款确认时随便编造就业单位及联系方式,导致贷款不能及时还。在宿迁学院,每到学生毕业季会有部分贷款毕业生不能及时认真进行贷款确认。

(三)注重经济资助,忽视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仅仅是就资助论资助,只是简单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具体的资助工作的安排,大大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在宿迁学院,资助工作主要是辅导员在做,笔者自身就是一名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资助的常规工作非常多,每天很多时间就是在接收任务,分配任务,上交任务,比如助学金的分配、助学贷款的统计和录入系统等,资助教育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

二、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经济帮助、心理援助、精神辅助三者的结合,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经济资助: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按照“学生为本、帮扶为基、育人为重”的工作要求,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体系化、制度化。可以建立一个由个人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学生评议、评议小组初评、公示、接受监督、调整评定结果、最终公布等环节组成的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确保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

二是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渠道。目前,在经济资助中,国家层面力度比较大,有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学校层面也会设立校级资助基金,比如宿迁学院有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但是,社会层面的还需要继续拓宽资助渠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比如宿迁学院的宿迁市成才基金,宿迁市福彩爱心助学基金,阳光助学慈善救助。

(二)心理援助:让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贫困生一般在会有自卑、焦虑、烦躁、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在贫苦生求学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给予及时的教育和辅导,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

一是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内容的活动,培养贫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品质,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是辅导员要注重研究贫困生特点,多与贫困生沟通和交流,力争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灵,能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三)精神辅助;让贫困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贫困生由于自己的不自信心理和受教育条件的限制,自己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篇4

二、健全“三资”管理制度。

本着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做到依章理事,按制度办事。一是健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票据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等制度。二是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资源清查、资产资源台账、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制度。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自我约束,推进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三、推进“三资”阳光公开。

全面推行“三资”公开进村入户,加快实施村便民服务中心触摸屏公开和农户点播公开相结合的“三资”公开网络建设。“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会计须及时将村级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村级资产资源的实物图片、承包租赁合同、招投标中标通知书和施工协议等原始资料录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网上公开,及时变更相关信息,公开工作要落实专人负责。逐步开展行政村要按月逐项公开村级财务,确保“三资”透明运行。

四、规范“三资”日常管理。

篇5

1、__年监督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集体收费的监督;二是加强对农民补贴和村级财政补助资金的监管。并将农民反映强烈的征地补偿、村级经营性收入以及“三资”管理等涉及农民权益的问题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收费及其他涉农收费的监管。

2、根据中央、省、市、区委关于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核发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工作要求,各行政村一定要将春订合同核算到各承包农户,农民负担监督卡要按要求填写并发放到户,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发证的要求,方便各农户进行承包土地面积的核对,为及时核发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夯实工作基础。

今年列入全省统一的农民负担监督卡的项目为“一事一议”筹资。列入全市统一的农业生产服务项目收费合同的项目为统筹圩费及统筹排涝费,负担项目及标准仍和上年度相同。

1、“一事一议”筹资。__年继续实行以村为单位,筹资总额人均不超过上年标准,全年人均筹资20元。特困户、低保户等筹资任务的减免,由户主提出申请,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予以减免,工程水费每亩5元。人口计算截止时间为2014年3月31日。

2、统筹圩费、排涝费

⑴圩费执行标准:高宣圩10元/亩,胜利圩原丹湖乡埂脚田在圩局的村不筹集,其余新、老圩8元/亩。

⑵排涝费执行标准:永丰圩沧溪片、丹湖片,胜利圩,高宣圩及永胜圩狮树片筹集标准为22元/亩。永丰圩狮树片为17元/亩,永胜圩沧溪片为26元/亩,其筹资办法维持去年不变。

各村在落实“一事一议”筹资政策时,要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按照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专款专用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范围和标准。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方案的审核,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报镇农经办校准,并报区主管部门备案。镇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的专项督查、审计,确保所筹资金在规定的项目和范围内使用。

各村在做好今年农民负担测算、审核、公布、入卡到户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抓好往年税费尾欠的清理化解工作。卡内负担及生产统筹费继续采取以党员干部带头缴纳,单位职工主动缴纳,动员群众自觉缴纳的办法征收,征收过程中必须使用《江苏省农民承担费用专用票据》。各村要切实加强对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要做到村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严格按照镇农民负担工作意见执行,不得自行加码、变更,违者,将进行责任追究。各村要抓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农民负担监督卡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收费合同的发放到户工作必须在6月下旬完成。

篇6

“十一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职能转轨转换、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财政管理的重要阶段。期间,***县农税局更名为农村财政管理局,各镇财政所更名为财经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升级为农村综合改革,各种新的工作要求和新的管理模式在不断摸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2010年,***县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以转换职能、规范管理、创新发展为重点,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基金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财经所管理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要求,完善制度,大力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明确工作责任。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原来农村资金、财务“双”转变为“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工作。为将工作落实到位,***县挂牌成立了***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县编办进行定编核编,保证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职责到位。全县18个镇、开发区也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已全部挂牌并落实了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全县共落实中心负责人及总会计、总出纳、会计共132人,为全县开展“三资”监管工作提供了相关政策依据,为三资监管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规程。我县今年先后颁布了《***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实施细则》(阳政办发[2010]79号)、《关于规范村级资金、资产、资源使用处置行为的有关规定》(阳农村监发[2010]2号)、《***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阳纪发[2010]20号)等文件,并制定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主任职责等八项制度三项职责。制作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流程图、集体工程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资产资源经营处置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网络图等。并为各中心配备三资监管电算化设备,建立了三资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厅),完善监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帐表据。确保帐、表相符,村级收入统一使用省厅监制的“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款收据”,村级支出上尽可能使用合法凭证入帐。三是开展财务清理,夯实工作基础。2010年对全县所有行政村进行了财务清理,按照边清理边规范的原则,全部实行三资监管工作,做到了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清理了403个村,403个核算单位,清理登记固定资产合计24527.5万元,各类债务14510.9万元,各类债权7453.2万元,各类村级收入52694.2万元,各项村级支出49767.3万元,专项资金收入13235.1万元,专项资金支出14437.3万元,进一步理顺了我县村级财务手续不全、帐务不齐、档案不清等问题,奠定了村级财务监管工作基础。

(二)提高认识,落实措施,确保惠民政策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征收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宣传力度,讲清政策、正确引导农民医疗消费观念。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和征收督办工作。严格执行省下发的《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收工作的通知》,统一由基层财政所征收,严格按规定收取农民缴费,坚决制止滞留代收代垫农民个人缴费的行为。进一步抓好基金进度编报与资金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编制基金征收进度,从征收之日起,按日编制收入进度表,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行了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管理办法。我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任务数2109.92万元,到12月上旬完成征收任务1368万元,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0.33万人,农村参合比例达到92%以上,参合率达到90%。二是规范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工作。按照“政策公开、据实核算、直补到户、阳光操作”的原则,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依据农业部门核实面积,将补贴资金按政策规定的时间打入账户和存折上;同时向每个农户发放监督卡,告知农户全年应补贴资金额度。监督卡全部用电脑打印发放,提高了发放效率,减少了填写误差,也便于查找、统计、调档,并能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农民负担及惠农补贴信息,增加了公开性和透明度。2010年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发放粮食直补1001万元;农资综合直补4068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737万元;油菜良种补贴22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70万元;汽车摩托车及家电下乡补助资金1786万元,发放农户14.86万户,发放监督卡14万余份。

(三)加强指导,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初,以突出工作重点、细化考评要点为原则,下发了《关于2010年度农村局在各镇(区)财经所开展考核评先工作的通知》文件,年终采取查、问、看、访的方式,对财经所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通过考评工作,大大加强了农村局对基层财政工作的管理力度。二是抓好学习培训。坚持把学习培训是当作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派送7个镇10余人参加省培训,举办了两期财经所业务人员培训班和所长培训班,近90人参加了培训,重点学习村集体“三资”监管、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操作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基层财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通过考评奖励一点、按工作任务量分配一点、支持基层财政建设补助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等办法加大对基层财经所的经费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基层财经所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创新机制,巩固成果,全力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公益性“以钱养事”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能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对全县“以钱养事”公益的人员进行资格考试,实行竞聘上岗,资格录用制,聘用期为二年。通过考试竟聘,既保障了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全县共聘用358名服务人员。目前已预拨服务报酬930余万元。二是搞好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改革工作。根据省要求,我县对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改制为企业,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所有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全面纳入养老保险。目前,我县良种场职工纳入养老保险5170人。三是全面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今年,省综改办将我县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关于印发〈***县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阳政办发[2010]85号)。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册、操作流程图及申报样本材料,采取上街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办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组织各财经所所长和业务人员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业务培训会,并组织人员深入村、组进行了现场指导。我们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决议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事签名表》等10个相关申报表格,要求各村按“项目申报流程图”规范操作,真实准确的填报表格;按照先议后批、先批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严把“公示关、审批关、验收关、拨付关”,确保奖补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收到效益。2010年***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行政村有283个,319个项目,今年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指标2056万元(其中本级投入奖补资金72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农村财政管理工作面向全县农村,问题非常复杂,在监督管理上往往出现一些漏洞。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加大问题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细化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职能。

篇7

二、贴近实际,编印教材,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及时适用的学习材料

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普遍规律问题,提出了“权利义务并重,服务管理结合”的法制教育思路,加大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年,我们结合区情,组织编写了《*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的文字和视听教材,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先后三次重新修订。《读本》分社会管理篇(涵盖如何求职、如何办理相关证件、*市城市管理等),劳动保障篇(包括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医疗保障等)、婚姻家庭篇(包括婚姻登记、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财产继承等),社会治安篇(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服务篇(包括如何聘请律师、办理公证、申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等),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系统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几年来,共印发《*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70多万册,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了及时适用的法制学习材料,收到了好的社会法制宣传效果。

三、密切合作,分层实施,整体推进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工作

由治区办牵头,公安、工商、特区劳务公司密切配合,本着“抓大、带中、促小”的原则,紧紧抓住大型“三资”企业这个重点,分片三次召开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动员培训会,要求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具有20人以上进城人员的经营企业,选派一名主管领导和一名政治文化素质高、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参加动员部署和统一培训,厦华、灿坤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带动辖区近*家“三资”企业的主管领导和法制宣传员接受统一培训,使之成为各街道、社区和各企业单位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的骨干队伍。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非生产时间,采取集中授课,辅以自学、观看录像等形式,开展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治区办每周五对辖区小型企业新招聘的来厦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法律培训。团区委积极发动优秀外来青年,组建来厦务工人员普法联络员队伍,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专题活动或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拓展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的辐射面。街道指导社区对流动外来人口进行宣传。形成“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分层实施”的良好格局。几年来,全区已有37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接受了系统法制教育培训。

四、与时俱进,创新载体,不断把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引向深入

坚持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努力搭建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多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

以*市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为依托,创建*区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培训基地,并成立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讲师团,制定法制培训计划,以《*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为主要内容,每月四次(每周日下午)举办法制讲座,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穿插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把法制教育与培训中心的业务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基地“法制长廊”、“法制图书室”开展法制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部分企业建立“外来员工之家”,在来厦务工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和外口公寓建立了“外来人员法制学校”,利用这一阵地举办开放式的法制讲座,发放法制宣传材料。

针对来厦务工人员范围广,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特点,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举办“新闻大篷车”进社区,“关注外来员工”活动,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创办《*外来青年》和《新家园》等刊物,以报刊为载体,开展法制宣传,在刊物上增设“政策解读”“维权之窗”“以案说法”“感悟人生”;与*市来厦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合作,开设网上法制视频栏目,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成立外来青年文学社,举办“法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组建外来青年艺术团,由外来青年自编自导法制文艺节目到各社区巡回演出。以贴近群众为指导,摒弃教条式、纯理论的宣讲,采取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分类施教,既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又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多方位、成网络、相互补充、密切配合”的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服务维权,以人为本,增强来厦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成效

在来厦务工人员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劝导式的教育、人性化的管理、亲人般的服务”,在法律宣传教育的措施上,坚持以服务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实践为原则,寓宣传于法律服务和解决法律问题之中,并将“抓维权、抓监督、树典型”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抓维权。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编写《用人单位法人(经营者)必读》和《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把有关的法律书籍送到企业,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意识;建立来厦务工人员维权热线平台和法律援助站,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成立“外口调解委员会”,为来厦务工人员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几年来,共受理来电咨询近*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70多人,调解劳动纠纷*起。

篇8

4、扎实开展西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西部农村纪律监督组织,在西部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各村成立纪律监督小组。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征用、强农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农村村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督查。组织好“勤廉双述”和“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制定西部农村“三务”公开目录,扎实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督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三资”管理和“吃空饷”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5、持续推进“两个习惯”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两个习惯”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全区党员干部崇尚法治、敬畏民意、规范用权、守正勤廉的意识,进一步养成“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的良好作风。加强守纪合法用权教育和规范。切实贯彻执行《关于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守纪合法备案审查制度的意见》,提高广大干部守纪合法思想认识,增强依法依纪用权、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开展领导干部“三晒”活动,即晒手中权力、晒阳光生活、晒个人重大事项,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思想健康,内心坦荡,生活阳光。探索建立干部勤廉公开评价体系,通过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干部勤廉评价选项,搭建有效的勤廉评价系统平台,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参与对领导干部勤廉状况的评价和监督。

6、积极开展积案化解工作。对积案进行细化梳理,分成ABC三类进行区别化解,即A类是人有合理诉求,近期可以解决的件;B类是人有合理诉求,但短期内无法解决或者因政策或其他因素暂时无法解决的件;C类是人无合理诉求,无理闹访缠访的件,对着三类件实行差别化化解。按照“分级受理、限期办结、逐级审查、严肃问责”的原则,建立积案复查复审工作机制,强调首办效果,上下联动,将一般问题在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化解,重大问题在区化解。探索实施公开听证终结制度。强化督办措施,及时与人沟通反馈,及时做好息诉罢访的善后工作。对调查不深入、处理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等导致案件难以化解的,严肃追究案件主办人责任。

7、认真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守纪合法备案审查制度。督促各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守纪合法备案审查制度的意见》的要求执行本单位重要决策、重大突发事件、资产资金的使用管理、干部人事管理等7项内容的决策备案审查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的决策、报备、公示等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查评定,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未按规定执行的单位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同时,抽调法制办、法检、审计、财政、建设等单位业务能力较强的人组成审查小组,提高审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8、扎实做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四个“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改变农村基层纪检监督力量薄弱的情况,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四个全覆盖”工作。在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构。将“四个全覆盖”与强化村务监督相结合,加大投入,完善“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点题公开”,拓宽渠道,在街道、村、社区全面提升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水平。结合“勤廉双述”工作的开展,强化监督,深化勤廉测评内涵。

9、进一步加强公房租赁公开竞拍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公房竞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区公有房屋租赁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实现房产租赁管理系统化、房产竞租申报审批规范化、房产合同归档管理数字化、房产合同到期预警智能化、竞租流程网络化、统计分析多维化、信誉等级分析自动化、租赁信息安全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有房产公开竞租监督管理工作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的作用。进一步研发公有房屋租赁网上公开竞拍系统,逐步实现公房竞租工作的网络化、透明化,不断提高公房竞租工作的公平性。

10、继续深入开展“三重三廉”工作。在全区重点工程领域、重点民生领域、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中持续深入开展督廉、述廉、评廉活动。重点把征地拆迁、教育、医疗、扶贫救灾、住房保障等5大类重点民生项目,涉及行政执法、司法、资金管理、人事任免、物资采购等掌管人权、财权、物权的76个基层重点岗位,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农贸市场、学校乱收费、城市管理等5方面的问题作为“三重三廉”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逐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11、深入推进以“点题公开”为重点的党务公开工作。加强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点题公开”工作的督导,采取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和跟踪检查的方式,及时掌握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点题公开”的影响力和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公开载体拓展“点题公开”的渠道和覆盖面。探索建立网上“点题公开”系统,在线点题,及时答复,实现党员群众与政府机关在线“互动式”交流。制定“点题公开”工作意见建议收集处理反馈制度,不断提高实施效果。

12、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治理。秉承“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的理念,严格对财政资金、社保基金、征地拆迁、扶贫资金、惠农资金等民生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针对民生领域重要岗位、重点部门、重大事项等环节,实行重点检查、跟踪检查和明察暗访,对政务、村公开和涉及资金的分配使用、土地征收补偿、土地流转等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抽查。对各涉农社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

篇9

二、目标任务

1、建设时限:2014年1月——2014年12月。

2、建设范围: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

3、建设目标: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的所有村(居)都要新建成一个核心区不少于500亩以上的特色设施农业基地,到2014年底新增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千亩、亩平效益5000元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总体布局

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找准切入点,建成具有区域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

双草线:涉及丁东、四灶、草庙居委会、圩东、沿河。以希望的田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蔬菜、设施高效渔业、瓜(菜)粮轮作等高效种养模式。

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东灶、川居、新东、川竹、新海。以东灶村城乡统筹试点为契机,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设施林果、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等。

四、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效益优先、放大优势的原则,各村(居)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精干的力量,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业、聚集特色产业,科学制定和细化“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方案,方案要细化到组、地块、农户、项目内容、时序进度和推进措施。要结合各村(居)目标任务,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扎实提高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与水平。要用抓工业项目的理念推进“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创建,倒逼工期,挂图作战。

2、全力推进土地流转。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沿线各村居至少培植千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基地1个、500亩以上2个,沿线每个村要形成30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1个。大力推进以田入股、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建立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将农户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开拓中的主体作用,年内示范带内农户加入合作组织达100%。

篇10

二、考核内容

重点考核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负担管理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帮困、服务农民增收、农村调研信息、农经等十项工作指标。

三、考核目标及分值

实现双百分制考核,总分200分。

1、统筹城乡发展(25分)。(1)配合镇(区)完成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得8分,按市考核镇(区)完成任务得分折算计分。(2)支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完成工作任务得8分,按市统一考核的两个试点村得分平均分折算本项得分。(3)配合完成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农民土地承包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得3分;因工作不力,不能完成相关工作的,每起扣1分;因工作失职,出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每起扣1分。(4)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相关专题调研,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得3分,市外公开发表调研文章每篇得1分,市内使用每篇得0.5分。(5)及时报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和信息得3分,缺报一次扣1分,迟报一次扣0.5分。

2、农业产业化经营(40分)。(1)完成市下达的引进“三资”开发农业任务得6分,投资额增减按比例加减分。(2)完成市下达的兴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任务得8分,每超额完成1个加2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投资的项目和投资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加4分;兴办食品加工企业加1分。(3)完成市下达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产值任务得7分,超额完成加工产值按比例加分。(4)完成市下达的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增入社成员任务各得2分;超额完成新增入社成员数按比例加分。完成市下达的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的合作社任务数得4分,每增加1个加1分;完成市下达的新增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任务得2分,超额完成按比例加减分。(5)完成市下达的一村一品专业镇建设任务得3分;完成市下达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任务得3分,每超额完成一个专业村加0.5分。(6)完成市下达的新增年投资额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规模种养大户任务得3分。

3、农民负担管理和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实施(25分)。(1)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进行筹集、使用和管理(15分)。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率低于95%或不使用省监制专用票据的扣6分。未按政策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筹资筹劳的扣4分;违反政策摊派收费的扣5分。(2)按照市项目建设相关制度和有关要求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分)。经村民议事,项目公示,群众满意得4分;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并验收合格得4分;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完善、落实管护责任得2分。

4、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改革(25分)。(1)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市下达农地股份合作社组建任务并依法登记得3分。(2)积极培植家庭农场并依法登记,完成市下达任务得6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本项得分。(3)大力鼓励、扶持和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完成市下达新增土地流转任务得3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本项得分。(4)完成市下达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任务得3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本项得分。(5)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台账、流转合同等承包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得3分,承包管理档案未建立健全的扣0.5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报表不按时报送,一次扣0.5分,报表数据不到村或数据不完整,一次扣0.5分。(6)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任务得7分,未按时完成根据情况按比例扣分。全镇完成试点任务加5分。(7)土地承包实现扣分,因处理不力,造成土地承包纠纷到市上访的每件扣1分,到市级以上越级上访的每件扣2分,造成重大的扣4分,转办交办件在规定时间内未查处结案的每件扣2分。

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40分)。(1)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的村、15万元以上的村数新增40%,得10分。(2)村级实质性债务比年初净下降40%,消除债务20万元的村,得25分。(3)加强村集体财务收支计划管理,当年收支结余的村数占70%,得5分。

6、政策性农业保险(10分)。按照专项百分考核得分折算,考核内容包括组织推进、参保率、查勘理赔、赔付率、基础管理等五个方面,具体考核办法按照市农业保险工作考核细则执行。

7、扶贫帮困工程(25分)。(1)完成低收入农户重新公示,帮扶联系卡发放、更新,低收入农户登记表更新,扶贫档案资料建立等扶贫开发各项基础工作得5分;(2)上报各类帮扶信息、按时保质上报各类报表、工作总结得5分;(3)数据库数据及时更新,及时保质完成年终低收入农户脱贫调查、电脑录入、数据上报得10分;(4)完成市下达的扶贫帮困任务得5分。

8、服务农民增收(5分)。(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得0.5分。(2)有年度农民增收推进计划或工作意见得0.5分。(3)农林牧渔增加值完成市下达任务得0.5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计分。(4)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重达90%以上得0.5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计分。(5)村级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得0.5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计分。(6)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得0.5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计分。(7)建好农民收入台账,做好农民收入调查和统计汇总工作得1分。(8)完成市下达农民人均纯收入任务得1分,按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折算计分。

9、农村调研信息工作(5分)。及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各镇(区)每月上报市办信息3条以上;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各镇(区)每年完成2篇以上有份量的调研文章,并力争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具体考核办法按东委农[2012]20号文件执行。

积极做好涉及农村政策等农民工作,确保不发生集访和越级上访。对发生赴市集访和越级上访的酌情扣分。

篇11

1、抓好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努力增加产业投入,膨胀产业规模。2012年,重点抓好总投资1.1亿元的威龙酒堡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朗源果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张裕顶端葡萄庄园项目、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韩国GF休闲食品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的宏伟葡萄酒生产项目等5个新建续建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6000万元的威龙气调库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恒源医药食品中间体二期项目、投资6亿元的振龙燃料乙醇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威龙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等4个推进项目,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心准备,加快建设,确保顺利完成2012年的3次产业项目观摩工作。

2、抓好招商引资。树立“招大引强、膨胀发展”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来龙投资,拉动产业发展。一是招引和培育果蔬深加工企业,建立高档果品出口、中低档果品深加工的产业模式,引导双合泰公司与日商合作开发冻干果品;二是大力引进畜禽深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养殖、集中屠宰、畜禽产品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阿波罗公司口服胰岛素项目和德国奥白曼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三是立足海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海参、鲍鱼等高档海珍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支持百佳公司的海参深加工项目和东方冷藏公司的调制食品项目,实现海产品养殖、储藏向精深加工转变。

3、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推动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构建主业突出、级次完整、示范拉动效应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梯队。一是鼓励源和、东宝、盛兴等19个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切实发挥好龙头引领拉动作用;二是引导威龙股份、朗源股份做大做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努力争创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把企业上市作为助力企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适时引进战略投资基金,加快企业上市步伐。2012年,重点扶持威龙股份成功上市。

4、抓好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制定融产品研发、形象设计、产品营销、企业宣传为一体的综合品牌创建规划。鼓励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三品”认证为重点,鼓励企业进行GAP、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开展产品推介、品牌推介和项目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直供直销的配送体系,构筑终端连锁经营网络,树立企业品牌形象。2012年,继续加快企业直销店建设,力争威龙新增经销商1000个,朗源在全国主要城市开设直销店100家。

二、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业产出总量、质量水平和整体效益。

(一)创新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按照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要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一是完善科技推广机制。抓好科技宣传、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作,发挥好三电合一、科技直通车、民生快车道的推广平台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实体参与科技创新和推广,拓宽科技普及渠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二是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加快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硬件建设,对观等5个农业大镇农技站和14个镇级兽医站进行重点改造,重点配备农技推广、农产品检测、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提高基层农技部门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树立“以项目建设拉动科技推广”的理念,切实抓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阳光工程等农技推广项目建设,在全市培育10名市级农业技术专家、100名镇级农业技术员、1000名村级科技示范户,构建自上而下、覆盖全市的金字塔形农技推广网络。年内,全市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推广良种20个、新技术18项。同时,依托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畜禽养殖场和农业种植基地内,大力开展工程沼气建设,建立“畜-沼-果(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村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快生态农业发展。2012年,新增沼气村9个,总量达到27个。

(二)建设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围绕种植、养殖两大产业,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1、大力建设优质种植业基地。一是围绕高产创建,打造粮食示范基地。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种粮大户为依托,重点培育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统一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四统一”管理模式,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建设效果。2012年,重点建设诸由观镇西台村700亩粮食示范基地,力争实现“增产10%、降耗20%”的建设效果。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果业基地。采取7项新型果业实用技术,打造七甲镇长把梨和西洋梨传统优势品种基地等新奇特优果品基地,引领全市果业向优质、特色、高效方向发展。三是立足提质增效,打造设施蔬菜基地。分类制定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按照逐步扩大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的发展思路,引导菜农从露天栽培向设施栽培发展、从传统粗放栽培向集约化科学栽培转变。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投资建设自有蔬菜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2012年,全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其中:粮食基地2个,蔬菜基地1个,果品基地7个。

2、膨胀发展规模养殖业基地。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规范和完善基层兽医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动物强制免疫规定,加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力度。2012年,重点抓好6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11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扶持六和养殖公司、荆志肉鸡场、姜月芳肉鸡场等3家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力争建成2处大规模、高标准的畜禽示范养殖场。年内,全市生猪、牛、羊和禽类存栏量分别达到33.5万头、2万头、9.1万只和80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48.5万头、1.43万头、10.2万只和2000万只,肉蛋奶总量达到23.5万吨。

3、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开展优质特色农业品牌创建,走以品牌创建拉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路子。一是规范完善现有品牌基地建设。稳步扩大绿色草莓、无公害韭菜、有机大姜大葱、有机苹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规模,完善基地硬件设施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力度,实现优质优价。二是积极创建农业新品牌。以黄瓜主产区为重点,开展无公害黄瓜基地建设,不断增加我市农业品牌数量。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以我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传统优势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增加农产品认证数量,提高全市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2012年,全市新增认证农产品4个,总量达到115个。

(三)强化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部门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程监管。一是抓好农资监管。重点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从购进、经营、使用等重要环节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在春秋两季各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农资打假扶优专项行动,确保农资质量安全。二是抓好农产品调运监管。重点抓好植物、动物的产地检疫工作,落实畜禽及其产品跨境调运管理制度,加大“瘦肉精”专项整治个力度,严格控制果蔬产品农药残留量,确保全市出入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抓好市场准入监管。扎实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工作,严格执行上市农产品抽检速测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3次、抽检样品200个。

三、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严格“三资”管理。以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强化“三资”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大局。2012年,重点抓好经济合同履行兑现监管工作,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强化审计监督,改进民主监督形式,确保财务公开率和民主理财率达到100%。

篇12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确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

1、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各乡镇经管站要在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查漏补缺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土地承包发证扫尾工作,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将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要做到“三个一”:即“一组一卷”,“一村一柜”,“一乡一室”。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各乡镇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暂行办法》(发[]12号)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政办发[]17号)文件精神,研究制订切合实际的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和各项制度,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建立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把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推向市场,推向全国,加快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3、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已于年月日起正式实施,各乡镇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县、乡两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并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1、进一步深化对减负工作的认识。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减负工作的认识,改变农民负担监管的方式方法,将农民负担监管的重点由过去单纯向农民收费的监管转移到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监督上来;由过去治重治乱转移到防反弹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上来。强化对涉农收费的监管和专项治理,加大对涉农案(事)件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和遏止向农民乱收费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2、认真抓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按照办()65号文件要求,认真抓好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油菜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移民后扶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征地补偿和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等各项补助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和专项审计力度,严禁截留、克扣、挪用、拖欠等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乡(镇)经管站要突出抓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即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县负监办、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的监督检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3、加大对涉农收费和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专项治理和管理力度。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办证、计划生育、结婚登记等涉农收费部门的监管和专项治理,坚决遏制“三乱”行为;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按规定程序对一事一议项目申报进行审核把关和检查验收,坚决杜绝不民主议事,议事不办事或超范围超标准筹资筹劳等行为。加强对“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不被截留、平调或挪用,确保“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专款专用。

4、加大对农民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要按照接待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对农民群众来信来访要认真接待,及时处理,并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对加重农民负担的人和事要进行严肃查处,严防涉农涉负恶性事件和的发生。

5、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继续实行农民负担公示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农民负担监测制、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涉农文件会签制、村级报刊限额制、接待制、涉农涉负案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涉农涉负案件“一票否决”等制度。并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纳入乡镇和涉农部门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

(三)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1、规范村帐乡代管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在全面实行村帐乡代管的基础上,全县建立健全统一的村帐乡代管各项规章制度,各乡镇(办事处)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必须明确记帐员,复核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按时结帐,记帐,报表。同时,全县要统一会计帐簿,记帐凭证,现金收付凭证及收款收据的使用和管理,年内要开展一次全县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用收款收据大检查,以促进村帐乡代管进一步规范化。要加强业务培训,上半年县局要举办一期全县各乡镇(办事处)农村财务核算中心记帐员财务电算化培训班,全县村帐乡管都要实行电脑记帐和核算,并建立全县村级财务电算化网络管理,切实提高全县村帐乡管管理水平。

2、认真抓好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工作。坚持村级财务常年审计制度不动摇,各乡镇经管站要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农业部令第6号)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年的村级财务进行全面清理审计,结合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集体的债权债务以及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在清理审计的基础上,及时抓好经济兑现,处理好各种遗留问题,并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搞好村级财务公开,做到全县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和财务公开面达到100%。

3、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各乡镇经管站要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4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一是要健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二是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台帐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资产经营制度等。三是要健全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资源登记簿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标制度,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等。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

1、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加深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理念,积极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

2、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多形式,多主体地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湖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的同时,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人才、设施和名优产业的优势,努力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乡镇(办事处)经管站要担负起牵头组织,正确引导,指导服务的职责。全县年要确保发展3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力争申报国家和省级立项2个以上,县重点扶持4个。

3、加强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今年,县局要举办一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代表和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帮助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全面提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县局要继续搞好省级示范社建设,每个乡镇也要树立一个典型示范社,不断加大扶植力度,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建设,努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规范化、规模化道路迈进,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纽带,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五)加强农经队伍建设,确保完成全年目标管理任务。

1、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经干部队伍素质。今年县局要分期分批举办乡镇(办事处)经管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使全体农经干部职工更加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熟练掌握农村会计核算,财务审计、电算化、信息化和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等业务技能,同时,要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性、党风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农经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

篇13

一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发展扩建16个园区,分别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桃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双店鲜切花产业园区、双店镇田园生态产业园、黄川草莓生态产业园区、温泉镇三合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白塔埠镇新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石榴街道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梁河镇避雨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青湖镇河口果蔬产业园区、房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峰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青湖镇新310国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石湖乡林间香菇产业园、李埝林场果蔬产业园等。同时,实现所有乡镇高效设施农业千亩连片基地全覆盖,确保“十二五”末所有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

二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桃林镇西山万亩薄壳核桃、李埝林场万亩中药材为中心,连接山左口乡、温泉镇等特色产业基地;以洪庄镇、桃林镇为中心,连结山左口乡、双店镇、石湖乡等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驼峰乡、青湖镇、石榴街道为中心,连结房山镇、安峰镇、平明镇、曲阳乡、牛山街道等乡镇设施西甜瓜特色产业基地。

三是围绕提高全县高效设施农业整体实力,加快六线成网步伐,整体推进以310国道沿线为主体的库区高效农业新区、百里花卉长廊产业带、黄顾路生态草莓观光采摘带、峰泉路生态旅游观光带、245省道优质西甜瓜产业带、牛桃路优质蔬菜产业带。

二、工作重点

(一)合力打造库区高效农业发展新区

打造以310国道为主体的库区高效农业新区,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

建设内容:一是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草莓4万亩,避雨葡萄1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特色设施瓜果1万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二是打造草莓、葡萄、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大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草莓年产值超20亿元,葡萄年产值超10亿元、蔬菜年产值超10亿元;三是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总数达到5个,扩建千亩基地12个;四是建设草莓、设施蔬菜、特色瓜果、食用菌、晚秋黄梨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夯实草莓和葡萄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基础。

区域布局:二横四纵六条线。一是310国道果蔬产业带。东起黄川镇前湾西至李埝乡高埝村;二是青石路及245省道北端果蔬产业带。石梁河镇青石路发展葡萄1500亩,青湖镇发展设施西甜瓜5000亩,食用菌300亩,新增设施蔬果1000亩,新增竹柳1000亩;三是横山路经济林果产业带。重点发展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新增林果面积2000亩;四是洪夏路养殖与苗木产业带;五是黄顾路生态草莓观光采摘带新增面积2000亩;六是韩辰路林果产业带新增晚秋黄梨1000亩。

特色基地:一是推进黄川镇设施草莓特色产业基地,更新栽培品种为中心,确保设施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推进石梁河镇避雨葡萄产业基地发展。确保葡萄面积2万亩,避雨栽培面积1万亩;三是推进温泉镇三合村万亩设施蔬菜及青湖镇河口村等50万平方米食用菌产业基地发展;四是推进310国道沿线、横山路北端、小埠子村及洪夏路等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发展,建成晚秋黄梨,薄壳核桃,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五是推进青湖镇5000亩设施甜瓜基地产业发展;六是推进以李埝乡亨得利肉牛养殖,樱桃谷祖代鸭,峄森牧业为主体,发展畜禽养殖基地。

(二)着力拓展二个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林果中药材特色产业基地。桃林西山新增万亩薄壳核桃基地、山左口左庄新增千亩薄壳核桃基地、李埝新增2000亩蓝莓基地、温泉新增2000亩核桃基地、李埝林场万亩金银花基地;二是桃林、洪庄镇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桃林北芹万亩蔬菜产业园为中心,整合山左口、双店、石湖等乡镇的集聚发展优势,改进大棚规格,推广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形成苏北鲁南区域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高地。

(三)完善提高三个产业园区

一是安峰镇山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全面规划山东村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与安北村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相连接,打造安峰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青湖镇现代农业产业产业园区。东丁旺村至黄川镇交界,新310国道南侧,以青湖镇锦山秀水、青湖镇金美园家庭农场、明远林果产业园等为中心,扩大基地规模,提高设施档次,建成青湖镇市级林果产业园。三是洪庄镇辣椒产业园区。以连湾村、薛团村为核心,创建市级产业园区。

(四)转型升级四个核心区

建成中央控制平台集成,生产环境因子信号远程传输,适应智能化生产过程的节本省工、高产高效的生产配套管理体系。用农业实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等智能农业生产技术对四个核心区进行全面武装。一是桃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提高新品种档次,智能化程度和展示标准,引种一批品种,展示一批品种,推广应用一批品种。形成科研、试验、示范与应用的无缝连接;二是县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项目引进加快扩大园区规模,通过技术引进提高园区科技化水平,通过新品种引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人才引进提高园区技术培训、新技术转化与综合展示水平,达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三是双店省级鲜切花产业基地。提高种球培育,养球保种,质量控制体系;四是黄川省级草莓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与生产应用水平,切实提高基地形象。

(五)全面推进五个千亩片建设

一是白塔埠镇新元村设施蔬菜新增1000亩,在原有基地上向北扩展1000亩以上,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2014年设施农业新典型;二是温泉镇三合村新扩1000亩。发展310国道北侧,三合蔬菜产业园向西发展,新增面积1000亩,通过扩大规模与禾丰园形成一体。三是曲阳乡设施西瓜新增1000亩;四是安峰镇设施甜瓜新增1000亩;五是平明镇新增设施西甜瓜1000亩。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场)应创新推进举措,提高工作效能,及时成立高效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量化目标任务,切实加以推进。县各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督导考核,县政府年终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乡镇目标责任人进行奖励,并对建设主体和涉及乡镇进行政策、项目、物质、资金等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