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年级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们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做,但如果只是让他们为了模仿而模仿, 这种模仿就会逐渐消磨掉其智慧。 常常听到孩子们“ā á ǎ à”地读着,可一待停下来,随便指出其中的某个带有声调的字母时,他们便显得无措,有的必须暗暗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指字母处再响亮地读出来。当然凭借天长日久,他们也能很快地辩论出其准确读音。但这样的收获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填入。我根据四声的不同外形(其实蕴含着语音标调的规律,不直接告诉孩子们专业术语,并不表示排斥渗透),把它转化到孩子的身体中来:利用双臂将四声改编成形体造型(就是以双臂平伸为第一声,左低右高为第二声,双臂上举为第三声,左高右低为第四声)为了帮助孩子记忆,我还编了《声调歌》配合动作展示:
一二三四,伸出手,
我将声音做成球儿,
一声平平左到右,
二声向上爬山头,
三声先下拐向上,
四声一路往下溜。
这不仅符合孩子们形象理解抽象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生理的调节。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体操。我告诉孩子们:“你将自己的声音想像成一个运动球,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将这个球儿,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滚动。”每学习好一个韵母,在声调练习中我们就来一段这样的形体操。下面以“ɑ”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声调操》吧!
生起立,边唱儿歌,边运动。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ɑ”的第一节,请小朋友们将双臂平伸,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平伸双臂,双目紧盯着自己的左手指尖。
师:准备好,我们一起将这个球儿平稳地滚到你的右手指尖。开始。
生:ā——(目光从左手指尖平移到右手指尖)
师:真好,你能将速度加快吗?
生:ā (音长变短)
师:第二节,请小朋友将左臂侧下垂,右臂侧上举,两臂成一条直线。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做好动作)
师:哎,这下子要将这球移到右手指尖,可有点难度哦。来吧!
生:á——(艰难地)
师:非常好,虽然爬山有点难,可难不倒我们小朋友,加快速度吧!
生:á(缩短音长)
师:第三节的动作有些复杂,老师想让一个小朋友上来边做边讲解。
生:两个手臂都是侧上举,让声音球先从左手指尖上下来,在脖子这个地方拐个弯儿,再爬上去。
师:讲得多清楚啊!大家一起跟着这个小老师做一遍。
生:ǎ
师:我想第四节,大家都已经会了吧!摆出你的造型。
生:(左手臂侧上举,右手臂侧下垂。) à
篇2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篇3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篇4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精妙绝伦的作品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化意向的完美体现,种种质朴而率真的造型,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又是中国人的原始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形象表达。许多学生来中国之前,已对中国剪纸有一些基本了解,但对透过这一民间艺术表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哲学内涵却了解很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剪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剪纸的热爱,课堂上可以举行以“中国剪纸知识知多少”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剪纸的了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剪纸有哪些创作流程?南方和北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中国剪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探寻研究。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剪纸;在网络上查寻,探求答案;调查剪纸艺人,探求真迹;汇集资料,分类整理。教师在讲授剪纸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协助,发现错误找到原因,尽快解决。学生们在这些多样的剪纸活动中,搜集到了许多的剪纸素材,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信心,感受到了团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剪纸走进学生生活
在学习剪纸之初,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形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以此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先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沿着对角线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三角形纸片五等分折叠,在折叠好的图形上只剪一剪刀,展开后就做出一个美丽的五角星。这时,学生们的眼睛中表现出的是惊奇和渴望,随后他们会跃跃欲试,想要把这种技巧学会。此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进行技法的讲解和剪纸技巧的展示,教会他们剪出五角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仅仅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五角星的制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因势利导,如可以在五角星其中的一个角上剪出鼻子、眼睛和嘴巴,形成一个微笑的图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具象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剪纸艺术家创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剪纸图案的欣赏,让学生遨游于剪纸艺术的海洋,使他们在认识到民间劳动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大家学习剪纸的热情。一系列的学习,让剪纸走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自然也起到了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剪纸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习上,目标是最好的助推剂。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为了让学生的目标尽快得以实现,教师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剪纸竞赛,以竞赛带动大家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剪纸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剪纸活动大赛。选取相同的剪纸图案,举行剪纸作品大比拼,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剪出作品。教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既要看剪纸技法是否运用熟练、图案主题是否把握准确、整体是否美观,还要看剪纸的速度。通过剪纸比赛这样的平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一致要求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经常开展这样的小型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技法练习,提高学生的剪纸技巧。现代教育中,“寻找正确答案”已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课堂剪纸活动要求学生在突破自身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使自己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张扬、发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而且生动直观地宣传了剪纸艺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光辉成就,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越来越发现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发展起到的作用。剪纸课上,教师既是剪纸的引导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中国剪纸中的表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创造,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成果,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中国剪纸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境生象外”。这种审美理想是通过典型的原发性思维方式和天然的视知觉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是机械复制自然对象,而是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按照内心的意愿和自我理想,重新安排和建构现实秩序,并含目的性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并将它们物化成视觉形态。”[3]例如,剪鱼儿戏水,可在鱼身上剪出莲花、水草等纹样,这样剪出的作品既美观又寓意“连年有余”;在大肥猪身上设计牡丹花,再驮个元宝,元宝上再剪出枝叶,叶上或枝间挂铜钱,就寓意了“肥猪牡丹,富贵连连”或“招财进宝、大富大贵”。传统剪纸常以花中套叶、叶中套花等手法来表现思维无限自由的原发性视觉,这种视觉的表达既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界限,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完美、表达含蓄的审美心态。在运用中国剪纸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后,需要对他们进一步的加强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如剪双喜字,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可扁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还可以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称为“心心相印”喜字。[4]在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掌握了一些折叠的要领之后,就要让他们摸索折剪的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和创新精神。
篇5
虽然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华才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单一,形式简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课多局限于剪纸和书法、中国结、太极等课程。这主要是受到以下条件限制。课堂限制。太极拳虽然不需要工具,但是对教学场地要求较大,由于是班级教学,不适宜室内进行。而书法需要笔墨纸砚等工具,教学时也需要一定的场地书写。教师限制。中华才艺门类众多,内容庞杂,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内高校中,承担留学生中华才艺的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是有某方面中华才艺特长的语言学、文化学的教师,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会什么才艺就上什么课,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在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语志愿者,这些教师绝大多是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派出前,接受短期集中培训,基本掌握了一种或两种中华才艺,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汉语教师在教授中华才艺多采取讲授法和视听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讲述中华才艺的相关内容。视听法是通过视频、音像和图画来进行中华才艺教学。讲授法虽然可以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是中华才艺是一门技能课,学生仅仅听教师说不够的,要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视听法能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亲自教学指导。3.考核简单,流于形式。中华才艺的课程考核比较困难,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量化。有些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放松娱乐的手段。这些汉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华才艺的的技能,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也就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4.国内重视不够。我们在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中华才艺传播中华文化,但是在国内的高校中,中华才艺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国内高校中大多将其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并且集中在少数专业中。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实际操练机会少,在教学和考核中也是流于形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中华才艺教学的现状。所以,多数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中华才艺的技能。国内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对中华才艺知之甚少,这样的现状难以为我国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才艺提供有力的保障。5.教材缺乏。综观国内,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的教师不多,所以真正实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篇6
情景剧表演应本着“张弛有度”的方针,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突出教学目标情景剧表演的首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巩固和提高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情景剧表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作为辅助的教学形式,它可以融入娱乐性、流行性等元素,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开展“阶梯式”表演教师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进行“模仿表演”“既定表演”“创造表演”等有针对性的表演形式。
(三)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中华文化知识,使学生们学习中华才艺、领悟华夏文明。
(四)恰当分配角色根据学生们的汉语水平、特长等综合因素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使内敛的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活跃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五)重视表演考核情景剧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因此,教师要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内涵、主题意义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对于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可根据其表演情况颁发最佳编剧、最佳表达等奖项。
(六)控制表演次数情景剧表演需要学生们的排练及教师的辅导,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因此,一学期安排情景剧表演的次数不能超过2次,一般可作为期中、期末的汉语学习展示或比赛。通过以上原则可以确保情景剧表演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达到适宜数量和优秀质量的平衡。
三、情景剧表演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与展望
情景剧表演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适应教学体制改革、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情景剧表演是寓教于乐教学形式的体现。学生在排练、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汉语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第二,学生们排练情景剧而交换意见的过程能够提高汉语技巧,培养其使用汉语的能力。第三,以组为单位的情景剧表演能够提高学生们合作学习汉语的能力,使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切身领悟中华文化中自古以来包含的合作精神。第四,情景剧表演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学习状态,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形式,开展培养学生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五,情景剧表演创造了真实的交际场景,提高了无法从书本知识中获取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7
1.其他国家学习汉语者的特点是面对量词时,最为困惑的不是“应该和必须”,而是“为什么”添加量词。印欧语系的欧洲体系中量词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以名词辅助体现,他们有“性数格”的划分,可是没有量词的大量运用。例如:aloafofbread,量词不是必须出现的,而是为了强调。而汉语量词是表意需要,地位不一样,这和思维差异有关。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欧美人习惯抽象思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从而产生象形文字。欧美人的抽象思维让他们拥有了字母。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欧美人偏向分析思维。所以在量词使用上,汉语学习者愿意较真,而中文教授者更倾向于“天理其然”的解释。
2.量词学习难点是内容宏大,固定搭配较多,使用灵活。例如:一个脑子比较一颗脑袋,一张嘴比较一片嘴唇。中文量词很多来自于形状,而汉语学习者不同想法导致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例如:一张嘴为什么不是一口嘴?一顿饭为什么要用顿,而不是次?
三、教学过程中对量词的教学侧重点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是用外语教授汉语,不是母语培养,本质上是一种翻译过程。这种翻译能力(或者说二外甚至三外的表达能力)不是光靠学习者的热度就能提升和改变的,要根据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具体分析。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除了记住固定搭配外,还应该适度练习,避免脑洞大开,也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我们大可不必见“错误即改写”、“翻译需要操控”等论调而色变,因为这些理论只适用于解释一定范围内的语言现象,而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操控和改写理论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共存于对外汉语学习理论体系框架之内。
篇8
课堂,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场所,它不同于工厂。因为教师和学生同为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反馈过程是课堂交际、师生互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同样也是与留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它不仅是为了提供正确的答案,更是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如果汉语教师能够关注来华留学生对反馈反应上的情感需要,并努力满足这种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反馈时做到情感上肯定先于认知方面的纠正,保护他们的自信,必定能诱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汉语教师不仅要对留学生多多给予真诚的肯定性反馈,经常性地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以提高其汉语学习兴趣,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体会到温暖,有种归属感。这样就容易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留学生热心参与到汉语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强势力量,应该利用自身的中介地位,保护学生弱势力量的自尊和自信,降低焦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利于将教师的反馈输入真正转化为学生摄入。
三、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时效性
在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是必要的。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来华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不能知道其进展情况,也就不能指望学生会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但同时汉语教师要注意的是,对于开放性问题,特别是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中,教师则可以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足够的讨论时间,不要匆匆做出终结性的评判,要延迟反馈,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
四、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启发性
要保证反馈的启发性,教师需保证反馈的准确性、针对性、选择性和指向性。准确的反馈能使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个人的语言水平。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语言水平,给出具体恰当的反馈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极有帮助。且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做出准确的回应,避免笼统和含糊。再次,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反馈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最后,反馈还要有指向性,反馈就是要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是要强化、修正学生学习内容,总之,教师要通过认可、点评或纠错等反馈信息,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方向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五、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肯定性反馈比否定性反馈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自我满足,后者则会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肯定性反馈语可以滥用。任何的肯定和否定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教师不恰当的反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实践证明,不断发出否定式的反馈已经不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无实质性内容的肯定式反馈也于事无补。因此,要适当使用肯定性反馈和否定性反馈,确保教师反馈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一)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肯定性反馈语
人们通常认为教师肯定性反馈的频率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正比、与学生的学习收获成正比,但事实上并非总能达到这一效果。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仅仅只有有效的肯定性反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从宏观上讲,基于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对于肯定性反馈语,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偏好。教师在使用肯定性反馈语时应恰如其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真诚有效的认可和鼓励,有几点原则:(1)肯定宜明确,避免大话、套话;(2)肯定要一贯,避免心血来潮;(3)有选择地肯定,避免泛泛而谈;(4)肯定要得体,避免事与愿违。具体教学上,目前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反馈多为一种简单的认可,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表现或回答,都只是说“好”、“很好”,这样的反馈会流于形式。低年级的学生也许尚能从中获得一些强化,到了高年级,这种表扬就会越来越低效。学生已经太习惯于教师这种“简单认可”,在接受认可时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成就感。“简单认可”不应该成为教师的自动反应,肯定性反馈应该更真诚才行。有效的肯定性反馈会高度注意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取得和技能的掌握,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努力或成绩本身,而非被“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进行肯定性反馈时必须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进步所在,知道自己已取得的成绩,总结出已有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好”、“很好”之类的肯定话语之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详细点评”或“重复”学生的表述,这都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胜任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对课前演讲同学做点评,既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又让演讲的学生感受到自身表现的价值,有一种“器重”的暗示,课上他/她的注意力将更集中,发言也更积极。而对于不算完美的回答,教师也应带着欣赏性的口吻给予反馈,指出其中有价值的地方。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只要学生做出了努力,如回答问题或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管是否完全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热情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表扬。
(二)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否定性反馈语
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教师可首先对其表现加以肯定、认可,然后再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提供内隐性的否定反馈,委婉地提出建议,尽量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用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如何才能改正,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当然,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进行反馈则是最好的,可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但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变成讽刺,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很有幽默感。教师纠错是语言课堂上不可避免的行为,也是学生评价较高和比较期待的行为。教师不要总是直接提供正确答案,应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和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这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选择有利于其修正的否定反馈形式。对语音错误应选择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纠错方式,即正确示范和让他人回答;对语法错误应选择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即重构、要求重述、引导自我修正和疑问式重复,来帮助学生自主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另外,虽说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给他们及时的指导。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纠错,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影响交际的连贯进行,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因怕出错而放弃参与的念头,使课堂中应有的互动减少。
六、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多样性
“行动胜于言语”。有时,面带微笑、眼神关注、仔细倾听比用词语反馈效果更好。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或走近学生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等暗示、鼓励的方式,可能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应利用好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睛多与学生接触,以一种欣赏、温柔的目光注视学生,讲课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汉语教师还可采取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作业评语中针对当天课上该留学生的表现给予书面反馈。另外,课堂竞赛胜者加分、赠送小礼物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反馈形式。
篇9
(二)有利于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了解
中国当代文化当今,大部分留学生学习汉语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动机,他们本着实用原则,掌握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准备将来从事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相关的工作。网络语言是反映当代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最前沿的文化样式。首先,一些网络新词新语反映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其次,一些网络新词新语能以幽默象征意义反映当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心态,覆盖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留学生通过了解网络新词新语,透析当代中国最新的文化现象,可以更快地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二、网络语体“××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仔细筛查教学内容
网络语体“××体”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规范,有的语义颓废,表达不规范,鱼龙混杂。所以,不是所有的网络语体都可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网络语体“××体”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如“咆哮体”,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在一句话结束后用多个感叹号“!”;而“雨珠体”却是一个字后加一个句号。这些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则,虽然能宣泄作者的某种情绪,但从长远来看,极有可能对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产生一定影响。只有那些表达规范,并且主题健康,蕴含深刻文化的网络语体才可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中。
(二)准确定位教学对象
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年龄、学习时间不同,确定教学对象。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基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研究生四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发音、熟练地掌握汉语基本语法。中高级阶段则是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扩展汉语词汇量。网络语体“××体”适合在中高级阶段逐步引入到教学中。此外,网络语体“××体”主要活跃在网络上,使用对象以年轻人居多。其幽默风趣、戏谑嘲讽、离经叛道的风格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点满足年轻留学生的需求,避开年龄过小或者或者过大的学习者。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网络语体一般来说形式相对固定。如“沈从文体”,其句式为:“我……,过……,过……,却只……”。“淘宝体”,其句式为:亲,……哦!亲,……哦!亲,……哦!多个“亲,……哦!”连用,直到把话说完。“甄嬛体”的特征是语言复古、略带古韵,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等。上面列举的各种网络语体中,“陈欧体”和“沈从文体”相对句式比较复杂,但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记住这些句式中必须出现的关联词,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造句了。“淘宝体”“元芳体”“马上体”适用范围很广,它们的共同点是句式简单,易于模仿。“甄嬛体”是这几种网络语体中最难的。其语言略带古韵,要求学生对古文有所了解,建议不要轻易引入教学。网络语体从修辞上看,多用仿拟。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记住网络语体的固定句式,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表达的需要,改变例句中的部分词语,创造出新语句。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从表达效果上看,网络语体“××体”的表达效果是时尚新奇、搞笑幽默、戏谑嘲讽。具体说来,每一种语体在产生时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在教学时,应抓住其不同特点,为学生一一介绍,从而准确定位网络语体的使用语境及场合。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型
一般来说,网络语体在修辞课、阅读课、口语课中出现的几率多一些,讲授的机会大一些。由于每年产生并且流行的网络语体有限,所以应根据课程内容,必要时灵活引入网络语体教学。如教授学生购物时,可以把网络上流行的“淘宝体”自然引入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时可以把今年流行的“马上体”,穿插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活学活用。
篇10
篇11
(一)从听力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人类在孕育时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外界的声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从研究数据来看,在人类的一般语言生活中,听力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在听力训练时,以为受被动的信息输入、瞬间性的语流、非可视性的声音等众多听力特点的制约,听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众多外国学生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接收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语言的变革也悄然发生,网络新词的大量涌现是语言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并且网络新词从出现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听力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中,编入网络新词增加了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在扩充课程设置全面性的同时,也能让外国学生更积极主动的练习听力。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具有趣味的网络成语,通过英语直译过来的粉丝(FANS)、单挑(PK),结合了英语的语言和意义,使得外国学生更轻易的接受汉语的教学。
(二)从口语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要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比例逐渐增多,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中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练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网络新词在口语的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造成沟通障碍。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缩略,不了解网络新词的外国学生就很难用这类词语进行沟通。网络新词具有生动贴切、形象诙谐等特点,能够激发外国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在日常的交际中很难理解网络新词的意义,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从阅读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
近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写中,经历了从结构教材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将结构、功能、文化三种相结合,综合编写课程内容。虽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断发展,但许多课程内容的更新依然无法跟上汉语的演化,教材的总体水平仍需提高。将网络新词引进课程内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运用性,提高外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汉语运用频率。在语言技能的分类中,听和说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说和写则是输出性技能,注重表达。阅读则是注重视觉性,其基本不依赖于听觉或者说,因此阅读部分的课程内容编写应当注重视觉性。在外国学生阅读汉字时,汉字的众多特点能够在书面上直观的展现出来,因此阅读也是汉语能够被外国学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种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部分课程内同在网络新词的引进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国学生吸收。
(四)从写作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写作作为语言四项基本职能中最难掌握的一项,是指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想法的笔头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检验语言水平的综合标准。因此,写作训练在语言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听、说、读的训练不同,写作的训练主要是提高组织安排语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具有针对性,写作的具体对象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随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应以严谨的书面语言为参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比重增多,网络新词教学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但网络新词的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网络新词作为新产生的词汇,更新速度快,渗透率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引进网络新词时,往往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学气氛死板,外国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问题:1.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系统性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虽普遍入选,但往往都是将一些保守单一、较为陈旧、与日常的现实生活脱轨是词汇收纳进教材中,较新产生的网络词语很难出现。2.网络新词的选用缺乏实际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熟练的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汉语,并能够从事中国的各项社会工作,因此网络新词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设置对外汉语的网络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词汇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以运用为主要导向。而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实际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网络新词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不够重视。因为网络新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一部分教师持有偏见和滞后观念,所以在教学中避重就轻,不够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网络新词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讲教学局限于简单的汉语规范语言,而是要不断更新词汇系统,及时教授网络新词。
篇12
2.1借助认知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认知教学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延伸和发展起来的,是根据人在认识事物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通过一定的强调与相应的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增加其对于汉语的语音、字形、语义等多种方面的反复认知和记忆,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的语法体系的熟悉度,通过灵活与综合性的运用来实现学生的汉语掌握能力。例如,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语言情况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式,如联想记忆法、偏旁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练习方式来帮助其进行生词和语法知识的巩固,进而掌握汉语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利用情景教学法的方式来实现课堂趣味性的提高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模拟,进而让学生在更加逼真的环境中,通过模拟对话、模拟讲解等手段来实现汉语的学习。情景教学法是现今教学过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法,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教材在编写上也是将情景教学方式作为设计和考量的重要依据。这是将语言素材在特定的情境中应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例如,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讲述购物的场景时就可以设置一个超市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购物来实现词汇、情景和句型的掌握,通过具体的语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2.3利用交际教学法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交际教学法的通俗名称为实践教学法,是指教师来引导学生借助日常交际的方式来实现汉语词汇的积累与丰富,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发音缺陷来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进而使得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克服,最终实现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的学生,并且能够实现初级语言的掌握。实践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交际会话或者是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交际场景的实际性模拟,最终实现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词汇量的扩充。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传统礼仪的时候,就可以设置一个中华文化之夜的活动,让学生穿着旗袍来进行中国礼仪文化的展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礼仪班学习等方式来实现中国文化礼仪的透彻性了解。
篇13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