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

篇1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业发展机遇

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及其他相关新媒体技术相比发展历程较长,存在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技术及经验。手机技术在偏远地区的普及应用使其可在线收听电视及广播节目,当前新媒体环境也会广播电视带来了一定发展机遇。广播电视受众与互联网相比更具多样性,主要包括在受众职业、年龄、阶层等方面,互联网受众群体则多以年轻群体为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观众提供了资源获取的快捷性及便利性,多数广播电视观众也形成固定收听、收视习惯,方式更具多样化[2]。目前多行业均选择借助网络进行宣传,产生了新的企业发展及生存方式,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绝佳发展平台,可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及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进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首先需要培养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编辑思维及创新意识,针对自身节目特点进行明确定位,针对节目定位开展创新性节目主体探讨,并加强编导自身知识累积,善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灵感、素材,并与广播电视节目相结合,针对性在节目中适当添加创新元素,提高观众共鸣。其次,要提高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及培养,在日常节目制作中,编导必须高度重视节目内容与素材的甄选,节目编排过程中加入与现实生活接近的元素,对当前观众群体兴趣进行深度挖掘,U大节目面向观众的年龄群及范围,确保内容实质性,保障节目制作水平,提高收视率和可观看性。再次,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开展应结合新媒体时代实际社会形势,还应对现代传媒技术加以充分利用,认清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优势,正确看待新媒体带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冲击和影响,基于不同媒体媒介的优势互补来做出创新和改进,更好地推介节目,以赢取广大受众和市场。

三、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工作开展机遇与挑战共存,因此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其创新能力及专业素养,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广播电视发展提供可能。

篇2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有知识理论较强且非常扎实的人才,一方面包含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类人。应用型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实用在社会活动与理论实践中,进而使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与创新要点

1、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编导具有新颖性与实践性,含有纸质、信息网络媒体宣传与策划、广告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广泛。然而编导注重的是创新工作的基本要领,同时将采编与筹划项目相互融合。结合人才的就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可行性的优势,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专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科学性的优势,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的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无法真正发挥电视编导专业的效用与价值。但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建立关联,促使学生掌握深层的广播电视知识与技能。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要点

其一,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依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撑,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基于本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主持、编导以及采访工作,要想高效的完成这些工作,皆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实践活动,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同时,实际应用技能的转变需要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实践环节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机器使用的方式,还应尽可能的发挥人才自身的广播电视艺术,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帮助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便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其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创新期间,相关教师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导向,努力发展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新时代下各所院校在培养广播编导专业人才时,应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党和新闻文艺推广的方针与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今后可以自主的进行制作以及主持新闻节目,逐步培养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环境,进而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编导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措施

1、明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期间,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制定教学创新的目标,也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这一目标受到经济与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具体来说,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基础目标是:可以满足时代传媒业前进与发展的需求,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政治与艺术欣赏等技巧,保证毕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担任广播电视节目中策划者、制作者以及主持人,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需要增加课程创新的任务

也就是将课程的具体实施划分为多个板块,主要为四个:第一个是结合本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特征,设计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类课程分为基础公共课与基础专业课,而专业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专业都需要设计的课程,也就是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二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专业类型的方向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与优势选择方向课程,且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设计本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三是明确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知识转变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将实践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假期实践方案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等。第四是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划分,设计为继续学习的课程或者公务员的考核,也可以设计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的课程目标,最终实现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应用型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基础,其不可以与现代教育发生冲突,需要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需要开设多种专业基础课程,最好安排在学生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期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方向。此外,学校可以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内容加以完善,设置相应的学习板块,尽力实现编导课程中教学与学习一体化,利于合理规范的开展编导教学活动。所以优化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转变。

4、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篇3

(一)找准节目定位,树立较强的编辑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要找准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这对节目的创新与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定位越准,那么就越易于把握创新的程度。第二,要深入观察生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最理想的创新素材,因为生活才是储备丰富知识的大课堂。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要紧紧围绕原作品进行创新,不能脱离原作品。第三,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走出线性思维的模式,从而全面地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及求异性思维等。第四,要重视画面意义与镜头的多端性,要从不同的维度与视觉组合镜头、段落以及画面等,进而形成比较新颖且有独立特点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得观众能时刻获得间离化以及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细节,构建新型的编辑思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广播电视艺术要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及时代的风貌。所以,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充分满足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合理的创新创作。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在一般状况下,习惯性思维都是具有单向性与狭窄性,其会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能否将其与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果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创作作品的效果与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因此,对细节的把握与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位广播电视编导都要充分重视细节,要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充分表现出电视艺术作品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将每一细节都做得至善至美。

篇4

1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中存在的问题

1.1广播电视运行机制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在针对媒介信息的传播中存在着较大的劣点,且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充满了不合理的地方。其首要问题便是信息运行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体制在运行进程中遭受制约,并且传播人没有对此进行合理调节,以至于其发展方向遭受限制。其次,节目质量不过关,广播电视台通过刻板的方式进行节目播放的操作,对所播放内容的质量没有进行合理的批阅,造成媒介传播出的信息内容极差,致使媒介信息的受众人群遭受对信息选择的困扰。因此,应直面当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首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内容的整改,以满足受众人群的喜好为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

1.2广播电视的经营理念和节目内容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准质的飞跃,其对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请求也逐渐加深,原有的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理念已赋予陈腐,并没有根据现代化的需求而有过改善,以至于其播放的信息节目内容无法受到人们的热情喜爱。针对这一问题现象应合理的建立改善措施,其措施的实施目的主要应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将今后播放的电视节目内容与手中人群的喜好充分结合,令其逐渐走进节目受众人群的生活之中,其创新的目的应基于大众化口味展开。而其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应在秉持传统理念的同时进行合理改善,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广播电视节目中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加强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

1.3广播电视媒体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问题

优秀的电视台团队必定是由一群素质极高的工作人员所组成,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工作人员首要对自身进行约束,要做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且悉数驾驭工作中所要应用到的专业技能。工作人员要运用逆向思维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观众需求进行思考,注重广播电视节目的体现形式,加大对这一形式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其职业素养将充分体现该广播电视台的形象。广播电视台应加强对广播内容的完善,以观众的喜好优先,逐步发展自身的媒体形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台的形象体现,应在工作总逐步树立出自身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将在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其品牌形象的基准,并令广播媒体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

2.1鼓励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创新思维的思考

广播电视台的编导要拥有革新思想才略,其思想才略要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基准,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其更应具备这样的革新形式。完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便需要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其运用方式首要基于对电视台节目的定位,其次取决于对题材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题材,这类题材可以更好的吸引观众。最后为了令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可以受到观众喜爱,编导还要通过运用经营策略的手段对播放的节目进行针对性更改与创新,并且在今后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围绕其模式发展的重点方向展开对观众需求的追溯,从而创作出真正迎合观众口味的广播节目,令创作出的节目逐渐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最终提升广播节目的收视率的最终目的。紧接着编导的思维也应根据观众对广播节目的喜爱率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观众是运用正向思维方式思考广播节目的问题,那么对于身处广播媒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便要将正向思维及逆向思维进行充分的结合,并通过这种思考方式为观众创造出符合其基础审美的广播电视节目。

2.2新媒体方式要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融合

网络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广播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技术的发展应用决不能摒弃,要虚心接受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汲取,运用新的技术知识将传统的方式有效结合,使广播电视传媒走向新的高度。在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下,广播电视可以将这一媒介有效利用,通过在网上建设网站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的观看、下载,充分增加了资源的共享化。这一平台的实现丰富了传统广播电视的观看渠道,对于电视节目观看的时间和内容限制也进一步得到解决。

2.3广播电视编导要创新节目,丰富内容

在针对节目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广播电视媒体所播出的内容一定不要过于机械化,妥善提升广播内容质量,可加强观众对广播媒体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更要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要想在这样竞争激励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对于节目的创新度是必须要重视的。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是由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来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广播电视编导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节目设立相关的专门频道,如设立娱乐电视台、新闻资讯电视台等,这样可以使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需求。其次,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提高,加大节目的审查力度,对质量方面严格把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极大提高,因而节目质量必须过关,才能更好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体验。

3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为了令广播媒体可顺应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其传统理念不断进行内容上的革新及改进。其改进方式在运用传统思维进行节目编制的进程中,逐渐融合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对过去双向思维的融合,充分发挥出双向思维的优势,令现阶段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方式得到有效的改进。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逐步迈向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促进广播媒体的高效发展。

参考立献

[1]税雪,刘明宏,杨丽,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改进的有效途径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

篇5

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播电视媒体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进行节目和内容的创新是必然选择,编导作为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灵魂,进行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编导具备了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创新,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此外,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对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我们能够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添加一些时代性的元素和创作性的元素,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颖性。众所周知,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其真正的意义是要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运用,提升节目的创新和价值性。只有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不断的发现和挖掘节目的创新点,才能制作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

2 实践创新对广播电视编导素质的要求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现创新工作也对电视编导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电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学会创新思维和理论知识的融合,运用融合后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工作。而如果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的,会直接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实践创新就是用创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更具有创新力和吸引力,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素质非常重要。

2.1 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敬业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也就是进行广播电视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具体的就是要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技能、端正编导的作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本身作为一种综合的品质,对于整个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素质,更好的帮助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实践工作创新。

2.2 坚持与时俱进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编导站在时展的前沿,准确的把握时展的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广播电视实践工作满足和迎合时展需求,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另外,与时俱进另一个要求就是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进行节目主题的选取时,能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节目主题的把握,掌握新时代下最先进的素材,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鲜性和时代感。

3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有效方法

3.1 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编辑意识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准确定位,只有明确节目的目标定位才能把握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方向,准确的定位也是赋予节目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生活作为节目制作的源泉,我们要做好生活中的观察工作,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真实的、高水平的节目素材。但是素材的寻找和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盲目创新的,这种情况只会适得其反,创造出来的节目和作品只会偏离广播电视工作的方向,也达到不到应有的节目效果,满足不了受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3.2 注意生活细节,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想要吸引观众的眼光,满足观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需要把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要求广播电视的内容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广播电视编导更是要进行思维方式转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创新思想的指导,进行思维方式转变作为思维创新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指导实践创新,而且一般来说从问题反方向进行思考,往往会获得新的发现,有助于新形象的创立。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做好生活细节的留意,善于用逆向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和作品的思考,打破节目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3.3 激发新动机,将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

广播电视节目编制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过程,做好节目的编制需要进行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之间的结合,所以想要实现节目的实践创新,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过程中做好推陈出新,提升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推陈出新也就是在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迸发的直觉灵感。实践创新工作的源泉是观众的需求,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将观众的需求作为实践创新工作开展的基础,持续保持创新活动的旺盛,才能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工作。

4 小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我国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导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只有具备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编导才能做好实践创新工作,所以,开展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工作,对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从而带动了高校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而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主要任务是集节目的策划创意、思想把握、组织安排等方面于一身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业务技能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广编专业应把“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水平、较硬的业务能力、执着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及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实践,大量课程是在一边讲授理论,一边进行动手实践的模式下完成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高校热衷开设该专业的趋势下,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教学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一再扩招,而学校投入的资金又有限,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变化。比如,在电视摄像课和影视后期的上机实验教学中,为了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保证每人一台机器,但是由于机器有限,一般只能采取分组的方法,学生轮流使用摄像机或轮流上机操作,这样无疑就缩短了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以及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了。

(二)实验设备已显陈旧

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更是对学校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院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

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广播电视照明技术、摄像技术、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演播室。该演播室的建设要考虑多功能和综合性,硬件和场地等也都要精心设计。

(三)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封闭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编导专业并不适用。因为学生需要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下了课实践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并不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少联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验课居多,而各门实验课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实践的要求不统一,讲述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其他实验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各自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综合应用操作。

(五)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

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本科期间一般会有一两次综合性的实习,但各门实践课的要求普遍表现的过于单一,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实践教学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的。

而在面对必须完成的单项实践教学中,比如《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电视摄影造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时,我们又不得不以单项练习为主,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创新

上述几个问题表明现在各高校中,尤其是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应做出相应的举措,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一)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学生机的数量,调整实验实训环节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又新进多台高清摄像机,并增加了学生电脑的数量。

同时,逐步完善了演播室的各项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节目创作。在课外与节假日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安排了电视摄像实验室和后期编辑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完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电视制作等相关课程之后,在所开放的实验室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校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挖掘提供了保证。

(二)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周口师范学院先后引进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设备,建成了集数字视音频录制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的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40~50台高配置微机,实现局域网互联,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作,各微机安装最新版本的PR、PS、3DMAX、FLASH等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软件。

高性能先进设备的引进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建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针对广编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上就需要较高级别的硬件建设,因此要充分论证,通盘考量。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也不能不舍得投入,还要做长远打算,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拓学生实践范围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媒体,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相结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并将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能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就专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策划了电视栏目《周师新闻》。该节目由大二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共同策划、拍摄与制作,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采编播及创作理论知识应用到节目中,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真实含义。“这种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与协作化紧密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有效途径[2]”。

(四)紧密联系各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操作后,应该着重强调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应将实践创作理念统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加大综合实训的力度。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重点,划层次,分阶段的设置实践内容,并让学生协作分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其次,将每学期各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除常规的单项考核外,各门专业课分出一部分学时进行综合实践。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时,都能够联系到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视制作的操作系统[3]。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首先培训出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浙江传媒大学的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给很多高校提供了模板。“连横即与媒体联系, 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向一线的编辑、记者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4]”周口师范学院借鉴了此种教学模式,与周口电视台长期合作,开展了实验教学教师定期培训、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项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活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定期给教师做培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入围,学生可借此与评委老师面对面交流,增加更多专业知识。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几轮面试以及与学生不断地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激励措施,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在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其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要适应当今电视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和教师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篇7

(一)教学内容陈旧。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制作影视作品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大部分视频素材为课本附光盘中的单个案例或者教师拍摄的视频素材片段,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剪辑,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封闭式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学生被动接受,课下练习较少,削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能力提升比较缓慢。 

(三)课程考核急需改革。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有的课程(如《电视摄像》等)期末考试仍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填空等知识,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课程考试需要当堂完成(如《非线性编辑》《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困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制作出精品。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亟需改革。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一)构建集成培养模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摄影艺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这些课程分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影视实践能力,学生们可能某个方面的技能比如摄影、摄像、剪辑等掌握得比较好,但其他方面比较差,而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采、编、播、导、演”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实践平台,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培养“需求型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的互动教学,形成集成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块。 

(二)课程设置变革。今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编导专业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平台,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首先,增加影视制作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其次,将在影视创作中心实践锻炼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占有学分;最后,开设学期大实践,在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都要分小组制作影视节目。 

(三)课程内容构建。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用实践反哺教学,用行动历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两周一个实践项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第二,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将实践课程打通,整合内容,优化资源,布置综合实训项目,提升综合素质养成。 

(四)教学方法变革。首先,将影视创作中心承接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班所有人参与,采用沉浸式学习,真操真练。其次,建设影视中心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开辟课下学习空间,学生作业直接网上提交,由教师和业界导师综合评定;最后,借助学生常用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课程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给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场所。 

三、改革目标 

第一,将实践推向社会,让教学接受市场的检验。影视创作中心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们通过实践直接和社会接轨,作品的好坏由市场来决定,这就迫使实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第二,构建编导专业实践体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形成集成培养模块,联合业界进行人才的培养。第三,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设网站和公众号,开创第二课堂。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和协调合作的团队意识。 

篇8

一、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转变的必要性

1.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变是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与互联网共同生长起来的一代人,其对广播电视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对互联网媒体的熟悉程度深,这就需要广播电视编导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向和业务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进行广播电视工作,让广播电视工作可以与互联网下的其他媒介媲美,最终赢得更高的受众率。

2.广播电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从飞鸽传书到电报,再到当下的互联网邮件,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直接联系。当下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即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即社会的文明程度晋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需要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效率和传播形式发生改变,电视编导的转变也成为一种必然。

3.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流阵地,也必须加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当中。进行改革是因为一定的原有的工作模式与当下的实际产生了差距,需要通过改革行为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差距以适应需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大众的口味发生变化,电视编导的作品必然要进行调整,电视编导的转变是必然的。

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变对策

1.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能力培养,能使其创作的影视作品得到受众广泛欢迎,在影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提升影视节目、媒体行业以及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影响力,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例如,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举办优秀原创影视作品征集大赛,并对优秀作品创作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培训机会,激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更加热爱影视作品创作,积极学习、锻炼、积累经验,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良好经济环境的支持。

2.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视。例如,学校与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切实感受行业特色,了解工作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教学中接触到实际案例,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事业快速发展。

3.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电视编导的转变有重要作用。意识对人的行为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能够让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飞跃提升,从而在媒体融合时代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化本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让电视编导工作者不断遇见未知。电视编导专业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电视编导工作具有其显著的特色。只有不断深化本专业知识,才能够对比当下工作,从而找到电视编导工作创新的契机。第二,拓宽视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拓宽视野就增加了电视编导工作者的创作素材,素材越丰富,节目就越新颖。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意识就会源源不断。第三,构建批判性思维。构建批判性思维,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其他媒体进行深度分析,找到其节目的优劣点,就能够对其劣势部分进行改进,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自然就诞生了。

4.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群策群力的培养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面对挑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各类媒体花样百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群策群力能够讨论出更好更多的金点子,从而让广播电视节目焕然一新,最终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常青树。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群策群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就能够让各个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让广播电视节目精彩纷呈。由于个人英雄主义和竞争意识的影响,团队合作一直是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要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其他媒体的挑战,这也需要广播电视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和业绩奖励机制来促进工作人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第二,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群策群力需要交流和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交流效率的提升。广播电视编导要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最终有利于大家思想的碰撞。第三,加强部分工作人员领导力的培养。群策群力过程中,需要有人对各个意见进分析整合,需要平衡各种意见的利弊,这就需要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所以对具有领导力的工作者进行领导力培养也非常重要,否则,大家的各种好点子最终都会变成一盘散沙,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5.优化广播电视编导队伍的知识结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整理和传输,大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升了,对节目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广播电视编导队伍的知识结构禁得起群众考验。优化广播电视编导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性。媒体融合时代,媒体的多样性娱乐了大众,媒体中的知识纰漏也屡屡受到大众的质疑,通过优化电视编导队伍的知识结构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的公信力,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主体地位的捍卫。优化广播电视编导队伍的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课外知识的深化。在广播电视企业,要让广播电视编导熟悉专业外其他领域中的知识,这样整个企业的知识结构就增强了。第二,培养其他专业学生电视编导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非电视编导工作人员能够用电视编导工作的术语与电视编导进行沟通,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第三,定期组织在职电视编导工作者到高校进行学业进修。不断学习和充电,能够让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有利于对抗媒体融合时代的冲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已经不是唯一的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人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够让广播电视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受众率。本文上述的几种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变对策,是基于当下媒体的特点和广播电视的处境论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资源和媒体软件不断升级换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变对策也非一成不变。因此,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持久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业带来的影响

(一)技术的革新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传媒需要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是一个技术和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网络知识技能的更新和网络科学技术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专业化的技术维护、技术设备的及时更新以及广播电视传媒数据库的不断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经营理念的改变和节目内容的创新

随着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形势要求,广播电视业需要努力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丰富服务功能,创新业务形态。另外行业管理体制也许不断改革,努力完善节目生产体制,使得新媒体环境更能有效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

(三)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具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这种弹性与包容性的、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只有通过产业融合,技术改进、业务开拓和服务创新,才可以符合新媒体个性化、互动性、双向性的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视域下思考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人员需具有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职业价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热爱广播电视事业岗位,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编导人员需从互联网更多受众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去伪存真,不能因为追求新闻的猎奇性和高关注度,而抛弃正确的价值观,或不顾职业原则、道德水准和品质要求,令创作偏离正确价值取向和政治要求。

2.科技文化素质

在网络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下,手机视频、平板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网络电视等的出现推动并加速了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的深度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该积极借助并熟练掌握网络的新技术,探索编导工作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新规律,才能提升节目制作水准。同时,还应保持对新时代社会和生活的高度热情和敏感度,凭借良好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使节目创作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走向。

3.审美素质

审美是广播电视艺术中最为本质的特性。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必须拥有较为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其本质,并借助广播电视媒介表达和传递受众可以接受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享受。在网络媒介国际化和经济化的特征下,应避免节目的庸俗化和媚俗化,创造真正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充满内涵与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4.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深厚的文学知识、影视知识、熟练运用广播影视视听语言和制作技术以及各类节目策划和创新的能力等。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身边事物的改造水平、以及对不同观众的了解程度都会直接影响节目的品质和收视率。

5.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广播电视作品的完成需要团队的积极合作和编导的良好协作,在信息化时代,优秀的社会交往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交圈为基础的,新媒体直接影响着社交的各类社会资源和专业资源的获取渠道和速度,向社会学习,从社会生活中挖掘灵感和主题,也渐渐成为广播电视编导必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6.学习创新素质

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导应具有极强的策划创作能力,不能纯粹模仿收视率较高的原创节目,阻碍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的良性发展。浙江卫视的“选秀”定位、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定位、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东方卫视的“体育”定位等,不仅出于电视产业竞争的需要,与与新媒体所带来的变革息息相关。广播电视编导要立足于社会,紧抓住时代脉搏,制作出节目理念新颖、内容充实、题材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发挥出广播电视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的榜样作用,保持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高度信任。

结语

新媒体时代给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的新媒体传播理念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对手机媒体、交互式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虚心学习,从而让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能够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段雨欣.浅析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J].新课程,2012(4).

[2]刘宇飞.谈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篇10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对于创新思维的认识在节目制作中的运用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不是一反生活的常态,创新出大众不能接受的没有任何意义。在编辑过程中发散思维,立体思维方式和创作相结合,能够让观众得到新的审美体验。

2.电视编导在广播电视创新性的能特点

今天的广播电视仍采用传统的方法,一层不变的创新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必须体现在时代的开放和电视导演创新特点上。变更广播电视的内容的创新意识不是单一改变创作模式。以新理念,新发明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创造一个有价值和前所未有精神产品。创新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标志,这个“新”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建立一个单一反常态的模式。因此,广播和电视的创新是新颖挖掘的创作主题。

3.广播电视编导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文化创新思维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有着坚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关键。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小组性的创作,编导扎实的基础可以对组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影响组员的进步。

4.电视编导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4.1确定的节目定位,收集有关类型的创新的物质生活,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意识,你首先要对栏目有着准确的定位,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栏目的定位越精准,就更容易握好创新程度。第二,我们必须观察生活,寻找创新的最好的物质生活,这是一个丰富的知识课堂。在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使节目脱离生活轨迹。同时,广播电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定式的线性思维,注意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三维思维等。

4.2注意每一个细节,顺向性思维和反向性思维运用到创作中,编辑的艺术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广播电视艺术要迎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它必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以满足时代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合理程度的创新和创造力。习惯性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习惯性思维是单向的,狭隘的思想,从单一的度来看,这种习惯性思维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关键在于是否应用到创造性思维。

4.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创新动力,一个创新的电视编导使所创作出艺术来是经验理论和直接的艺术体验相结合的过程。电视节目实现创新,直觉和灵感缺一不可,直觉是一个新的现象和灵感,而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程序是感性的认识体验,认识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的过程。但是通过潜意识的大脑重新处理收集信息后升华为灵感。

5总结电视编导在每天的日常工中作,创新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牢记,以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文化适应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基础,能有效地促进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相信能够创造出一种更有创新的广播电视工作,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的观众接受,在艺术和成功获得一个真正的飞跃。(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浩洁.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实践,2005(6).

[2]刘存宽.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视听界,2002(1).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根据政治环境发展状况,对广播电视播报素材进行调整与整合,从而适应政治环境发展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媒体消费攀升促使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经济环境是现阶段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播报与节目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把握,尽可能获取政治环境的理解以及经济环境的支持,从而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转换为学术价值,并进一步转换为商业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大环境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广播电视编导应当把握住当前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四、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面较广,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同国民交互活动规模扩大化,广播电视编导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不断迎合社会环境,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当在把握社会环境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夯实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群众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进行持续性更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应当同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相协调,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喜好,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首先应当把握社会环境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发展的特征,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践工作满足时展的需求,实现多种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主题的剖析。

五、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整体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相关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求相关编导人才能够策划编排出受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2]因此,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培养出一系列的应用型编导人才,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营造良性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环境之前,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播电视媒体与学校可以开设编导培训课程,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实践性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经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环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走向。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现实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通过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从而引导广播电视编导向合理方向发展。

作者:牛磊磊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篇12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也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现状,能够更加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层面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随即带来的是媒体的发达和网络媒体消费的攀升,技术的变革与资本的力量能够直接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途径,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双丰收。例如,湖南卫视在经济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相关领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景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经济大环境是现代化条件下影响社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让理论转为学术价值,让学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让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创新都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这就是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所能够产生的正面效应。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非常好,由于我们的媒体电台都集中掌握在官方手里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彼此产生了互动,政治上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大众载体平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也都因为政治的地位而受到最小面的冲击。官方平台的开放使得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新闻媒体电台广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和参与进来。载体与环境挂钩,公司广告的投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反而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新的发展,从而形成当前一个积极互动的局面,为广播电视编导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看,广播电视编导的现实发展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展开的,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不断的衍生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变革,社会转型,人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能够明确地体会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的社会情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对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夯实广播电视编导的群众基础,不断地更新换代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不断地获得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从这个方面来看,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已经做到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协调,在几年的大学扩招中,报名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数在不断的攀升,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下不断地涌现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热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广播电视编导的学习之中,去了解这个专业,去掌握这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群众基础的实现,整个广播电视编导产业链的最根本基础得到夯实和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3-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在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范式的取得是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根据库恩的理论,范式必须体现在某种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身上,教育便是依据一定的范式训练学生,使之获得关于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成为该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事实上,人才培养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范式的传授进行。然而,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如果只是范式传递的话,那么大学教育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值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20世纪末以来,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陆续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传媒业和各地宣传部门及民营文化传播公司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然而,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媒体形态的大量涌现,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无疑,当下传媒融合进程的持续与加剧,很多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从而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鉴于此,高校应当注重从人才培养范式而不仅仅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加强对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质量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进而让师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又能做到不盲目崇拜所学的范式。

一、传媒融合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融合是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核心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一些传统边界的打破,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媒在技术、内容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传媒技术的一体化,保证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传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传播效益的最佳化。当前,传媒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传媒对广电编导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与广电传媒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学生学风浮躁,技术至上主义思想较严重。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大多文化功底稍差,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有创造力、重视实践,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鼓励和强调学生多创作影视作品,这主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摄像机、导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对机器的好奇以及对技术的崇拜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技术或者机器等同起来,认为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软件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忽视对于其他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按照教学规律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师资、教学设施和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广播电视应用人才。然而,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置。重庆文理学院虽然2011年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也和许多应用型高校一样,师资主要是由先前讲授文学、新闻学或艺术学等转型过来的,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一般学历和职称偏低,传媒界的精英由于待遇、时间、教学经验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很少也很难全身心地走进高校课堂或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高学历人才和实践性师资的双重欠缺,使得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往往差强人意。

(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广电编导专业基本沿袭了“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学过程的生硬和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思考和钻研的动力较为缺乏。因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可能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了。

(四)指导思想固化,“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尚未确立。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全面,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基本都是能在广电系统、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从事广电编导、策划、制作和摄影、摄像、撰稿、编剧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虽然可以表明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会产生全是重点而又无重点可言的问题,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单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和传统媒体迅速向数字媒体转型和融合的现实图景,对于人才定位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传媒融合语境下构建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质量的培养范式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些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因袭式”到“创新型”的范式转换,但是遇到了传统教育活动中若干环节诸如观念、环境、手段等,尤其是观念的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范式研究,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有力的支持。

(一)注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使学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学会用业已建立起来的科学语言和规则说话,又能够做到不盲目崇拜范式。在专业教学中,教科书是绝对权威,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因此,专业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给学生传授本学科著名高校、著名学者所编撰教材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关注新闻传播、媒体经营、新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注重知识的选择性和实用性,以开阔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科书既要做到“解惑”,也要“传疑”,要多设置一些探讨性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和经典案例,把传媒融合理论与广电编导专业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学科创新性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

(二)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技能得到提高的实战演练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经途径。在实验设备方面,应用型院校必须花费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端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成集数字音频录制、数字音频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数字影视等多功能一体的传媒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重庆文理学院传媒实验室近几年来通过中地共建项目、校长专项资金等渠道,陆续争取到数百万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已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此外,要创新实验和实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就业市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开放式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升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须顺应传媒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网络普及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鉴于此,应用型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以及其对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内容,尽量与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接轨,让学生尽可能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针对传媒融合加剧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节目创意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媒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更多地为手机新媒体或网络媒体进行视频内容的编导,为网站制作网页、运用音频和视频制作交互式超文本的新媒体内容。这些课程和相关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四)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励机制。各高校每年都要面对激烈的招生竞争和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充分向社会展示本院系广电编导专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彰显专业办学实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高校或知名媒体举办的影像比赛。师生创作获奖次数越多,获奖频率越高,对本专业师生自信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美誉度的打造,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探讨如何建立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们的参赛积极性,进而打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因为激励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需要。在师生创作的影像作品获奖之后,学校或相关院系应在创作经费、差旅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给予主创师生以一定的经费进行必要的奖励。

由于制定了比较健全的激励机制,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广电编导专业师生的创作激情大大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5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成立数个由教师牵头成立的专业传媒类工作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先后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影像大赛中获得殊荣。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在的文化与传媒学院还组织了“海棠里杯”新媒体创作大赛等校内外的传媒影像比赛,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校内外都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主力军,但是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也跟其他非本专业学生一样,对于新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后,传统广电媒体的巨大变革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编导理念、编导方法、编导策划、编导技巧等方面的变化缺乏认知。这既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各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传媒融合的大潮,及时转变办学观念和思路,不断加强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真正培养出适合传媒融合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一刚.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王贤婷.媒介融合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2)

[3]李先知.探寻“台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新媒体发展之路[J].中国记者,2013(6)

[4]李帅帅.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青年文学家,2013(24)

[5]王龙.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6]岳璐袁方琴.媒介融合时代广电编导人才的培养路径[J].新闻前哨,2014(2)

[7]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