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师声乐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师声乐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师声乐教学

篇1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转贴于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篇3

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优秀师资的培养有着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声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声乐教育的素质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必须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与时俱进;课程安排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设置。但是,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更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分析当前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对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重视专业基础

音乐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地方高师院校在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基础上,应该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更高要求。在保留传统的“专业+文化”的录取方式、参考学生联考专业成绩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招生、面试等择优录取专业素质好的学生。新生入学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声乐、钢琴等技能课的入学考试,让各项技能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便于各教研室及时调整教学课型、分配教学任务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课后练习与课外舞台实践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或者由于自身声乐基础不扎实,一旦登上舞台,心情紧张严重影响声乐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音乐表现力大受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后勤加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舞台实践活动,这样,学生能在课堂、课外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巩固。对此,地方高校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的声乐学习考核,给每一位学生有多次上台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并重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学习歌曲演唱的同时,除了掌握演唱技能外,还应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蕴藏的文化底蕴和所表达的情感,作品相关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等。除此之外,学校可组织各种歌唱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教师的课程任务加重,影响教学效果;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课程出现了小组课、声乐基础理论课形式。以我校音乐学院为例,2012级音乐学声乐专业学生大一、大二开设声乐理论基础、大组课(20人左右)、小组课(8-10人),大三开设双人课,大三下学期声乐结业考试。这样解决了上课问题,但是针对性不强、不符合声乐教学和学习规律,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许多声乐教师疲于应付工作量,没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缺乏知识更新的渠道。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要有组织、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师资水平。

四、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及声乐课程特点,在师资有限的条件下,优化声乐课程。根据学生和教师情况,课开设声乐理论基础、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单、双人)课等。声乐理论基础和声乐小组课可各开一学期,声乐理论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为声乐技巧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教师教学的重复性,也解决了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从大二开始开设声乐小课,加强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参考声乐考试开设单、双、三人课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总之,高师高校提高入学难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让学生们重视自身的基础素质,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优秀的管理和教学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整个高师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设置合理的声乐课程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只有将这几方面结合才能完善地方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体系,达到声乐教学目标,促进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提高高师声乐教学实用性之探索[J].北方声乐,2011,(6):82-82.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篇4

(一)课程定位重唱与表演唱在声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在重唱与表演唱中均有解决,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与其他拓展教学内容相比较,基础课程是最基础的部分,还能够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声乐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重唱中的搭配形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声乐重唱技巧形式,在舞台表演中也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二)教学目标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来提升高师声乐中的教学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重唱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提升配合能力,并感受不同重唱形式中的声音变化,从而实现教学方法中的优化创新。从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中过渡,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表演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二、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改革应用

(一)形式灵活易为不同程度学生接受

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重唱与表演唱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声乐学习要求,使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内容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时间处于古板的学习环境下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新音乐,音乐创造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表演唱中注重对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在掌握充分的声乐理论基础上将其与表演相互融合。原有教学体系中的独唱虽然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舞台表演能力也得到进步,但却不利于学生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演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引入,学生接触到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不同声乐基础的学生在此环境下均能提升能力,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需求。重唱与表演唱在形式比合唱和独唱更为灵活,在基础训练中体现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尤其在培养中小学师资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课堂中更能突出共性与差异融的特点,需要增强声乐驾驭能力。在演唱中比其他的演唱形式更细致、严谨。

(二)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提高声乐教学活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计划开展中,通过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来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独唱学习方法受课堂时间以及学生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最终的开展效果也并不理想,而通过重唱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声乐表演中的配合技巧。并且对于一些接触声乐时间,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提升作用,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得到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资源,从而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教师及时的观察学生表现,发现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时及时调整,避免个别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而掉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上把这一课程归为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类别,实践中看到了学习者适应性的高低能够决定其将来就业的最终去向。但由于学校教育制度僵化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仍然缺乏足够的活力,与社会艺术实践社群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拓展多声部歌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的开设,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舞台的变化,通过教师的调动安排学生也拥有演唱不同声部的机会,从而在声乐能力上得到锻炼,针对演唱过程中的技巧练习重唱更有优势,涵盖的演唱方法也十分全面。重唱还可以将男声与女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其他演唱技巧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锻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全面的演唱技巧方法,在声乐舞台表演中更具有配合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舞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实战经验自然不丰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演唱可以营造出真实的舞台表演效果,从而实现多个声部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重唱也更具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戏剧歌曲表演中,独唱只能表达单一的情感,舞台效果也并不理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技术性方法融合,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演唱中学生的控制能力,教师了解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实现对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扮演各类舞台艺术角色,提高学生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与驾驭舞台的能力,对于歌唱与表演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为今后的舞台艺术实践和音乐会中的表现更好。

三、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改革中的作用

(一)实现声乐演唱风格多样化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计划中,通过应用重唱与表演唱有效的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声乐演唱更加的多样化,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表演能力,并在课堂中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升,声乐演唱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能够配合老师,才能为声乐教学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促进教学计划得到更高效的落实,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演唱风格过于单一的现象。一些民族音乐歌曲在演唱中难度比较大,是独唱表演中难以实现的,而重唱是可以改变声部结构的,从而达到演唱效果的提升,舞台表演中通过声部结构变化来实现来营造不同的效果,学生也能定位不同的舞台位置,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声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可以帮助提升最终的演唱效果,学生在选择舞台表演的音乐曲目时能够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曲目,从而实现演唱效果的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引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审美风格。在重唱中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风格变化,自己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得到提升,对不同曲风的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掌控能力,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曲风选择是更合理的,这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点的内容,教学期间学生也会重点构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鉴赏音乐曲目,并具有鉴别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了解如何在课堂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控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声乐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艺术鉴赏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帮助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中不合理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优化解决,避免因沟通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重唱过程中更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五、结语

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设置是多元化声乐教学探索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多元化。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许迪迪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唱,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声乐入门,可以概括为声乐技术的掌握。众所周知,对声音的训练是必要且循序渐进的,包括呼吸的支持、声区的扩展,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如天生的嗓音条件、学生的喜好、对声音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声乐这门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等,老师在教学生掌握声乐技术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心态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因素,唯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其次,声乐的综合素质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完全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感染和启发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就好比一面镜子,既能照出自己,也能折射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竟然如出一辙,虽然看似巧合,但认真思考一下还是有原因的,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老师而言,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自己重视了才能影响学生去重视和积极对待。比如,声乐表演专业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也叫艺术指导老师,所以不用担心伴奏的问题,而在高师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很少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来为同学们合伴奏和指导,基本都是声乐老师全权负责,这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老师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有利的,如果老师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当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声乐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在我们欣赏很多好的声乐作品时,打动我们的都是那优美、扣人心弦的文学语言,是它们给这门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生命和动力,也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对声乐中思想素质的教育也会对学生的情操、思想、品格、道德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发挥一定的作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至此,也可以把大家觉得深沉的内容以简单通俗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最后,在课堂中教学素质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般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教学的信息,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通过加工处理,掌握了声乐技术以及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其二是声乐课的观摩是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效果是很显著的。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一般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育专业课为一对二,也就是2个人一节小课,而地方院校很多则是一对4或者一对更多,虽然老师的教学量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把声部相同、问题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笔者才开始教学的时候就遇到过此类问题,始终能不到解决,后来想到这个方法,把学生调到一起后,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学生之间也更有沟通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较快地拉近了教学上的差距和不足。此外,教师在跟不同的学生授课的时候,特别是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就一定要跟学生讲解为什么你和他不一样,为什么我要求你这样做。因为很多学生在观摩他人上课的时候,很少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声音,往往都是在看他人的问题,模仿他人的优点,但是声乐是因人而异的,有时一个误区就可以耽误一个学生几年的光阴,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否则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会有很多问题,这样下去很可能物极必反。另外,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本专业的特色,体现教与学的运用,可以多变换演唱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声乐教学中来,如齐唱、重唱、合唱的练习。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模式还是很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完成的,而且这样的训练能够让他们提高团队协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带动不自信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他们自己来指导训练,参与训练,正如在我们音乐教育系统中五项全能比赛包含合唱指挥这一项,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和水平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应战和舞台实践的训练了。我们每一年都会举行教学班音乐会,其中有学生担任独唱或合唱的任务,可以在音乐厅,在社区,在广场或者更多的地方进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在准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师声乐的“教”与“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双重性,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日益完善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而让更多的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受益,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韩悦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篇6

一、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博采众长

长期以来,在学院派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常常自成一派,老教师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年轻教师也有各自新的教学理念,不同流派有其不同的优势,不同的观点碰撞,就能促使创新火化的产生。基本上述理解,我在声乐教学中的做法是:

1. 引导低中段学生制定和实现远近目标

目标是成功的基石,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充实,因为有了目标才精彩,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自己的监督和鞭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声音状态也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教师慧眼来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就尤为重要,因为一个教师的经验毕竟有限。通过声音会诊为学生定体量衣,确立声音发展目标,往往事半功倍。但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们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当发现自己努力后离制定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时会气馁。因此,教师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中远期目标。短期目标必须符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一段时期中突出强调某一教学重点。特别是对低年级中声音状态相对不稳定的学生,更应明确较短时期的目标,如气息问题等。而中远期目标主要指在学习的五年间甚至五年后应达到的目标,主要起方向性的作用,如声音技巧方面、角色适应方面、特长方面等,教师应努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能博采众长。

2. 让高段学生适时听其他专业教师的课

这种形式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否决。一种看法认为:学生间相互听别的老师的小课会造成脑子“浑”,即声音概念的“打架”;而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专业教师的不信任或甚至想换老师。对于第一种观点,由于每位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其声音状态等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接受一些别的教师不同体系的不同教学方式,容易打破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原有学习系统。而当学生的学习相对成熟,即到了高年级时,如果还是因为怕声音概念“浑”而不鼓励学生博采众长,这样的单一教学显然与课改形势所不符。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经历“浑”的过程,才会对声音正确的“清”的概念更加坚定。关于第二种看法,在被调查的83名学生中有85%的学生想去听别的老师的课,且只有3%的学生想换老师。而97%的学生则为了“取他师之长”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专业学习。

二、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楷模

师生关系的融洽以及相互尊重,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的情感和人格。

1. 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倾听并解答学生疑难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共同参与者、学生潜能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因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认识。基于这样的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耐心倾听并帮助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并能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今后模仿的对象,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较好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反之,若学生提了一个教师认为不可思议的问题,而直接以“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你想那么多干嘛”回之,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求知欲会随之消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2. 严格与爱护结合,搀扶与放手并存

在专业教学中,古人有“严师出高徒”一说。严格要求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当然这种严格要求必须掌握一个度。对于优等生要求可以高些,对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求可以小步走,多些鼓励,要因人而异。此外,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因某人专业较好而对某一些不良思想作风有所纵容。因为我们培养的师范生不仅应有过硬的基本功,更应是个高尚的人。又由于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更强的依恋情绪。如有的学生离开了老师自己不知该如何练习;有的学生在演唱会前不是由专业老师为他开声就没法上台演唱;还有的在教室里唱得好好的,一上台就全变样了等等。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平时过分依赖教师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手把手、口对口传授的同时,还要适时放手让学生自立起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舞台感觉和音乐表现。

三、 采取多维的培养策略,促使学生一专多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这样的理解,对于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我的做法是:

1. 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实践等都是一种上进意识的表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它源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曾听说一位一年级学生在提出想去参加某声乐比赛时,专业老师的回答是“你再过两三年再说吧”!这样的回答如同给学生当头一盆冷水,也许就此浇灭了学生心中某些潜力的火种。声乐学习尤其需要声乐实践的锻炼,经常组织同一年级或跨年级段学生的比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唱会、声乐比赛,并且告诉学生不怕失败,重要的是从中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这种艺术实践在某些时候会使学生有受挫感,但这种即便是失败的体验更能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财富。

2. 非专业类特长力所能及

篇7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

模仿教学法是指利用某一歌唱发声为样板,通过听觉过程的反馈联系,在大脑里产生相应的声音形象,并通过歌者的歌声再现出所听到的音色音响的声乐教学方法。模仿教学是声乐教学中常用并效果良好的方法之一。模仿教学是声乐入门学习的向导,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的学生都是开始模仿教师的声音来唱歌,通过不断地练习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技能。模仿的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的发声来唱歌,教师正确的发声使学生有自我音响的反照,打上正确的印记,逐渐形成自然自如的歌声。二是教师夸张模仿学生的错误的发声,使学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声音形成对比,引起注意,得以改进。总之模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的声乐听觉与听力,模仿教学是由精彩的范唱与有指导的模唱组成。

三、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启发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比喻,来启发诱导学生展开声音的想象,并通过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声乐的教与学是一种奇特而美妙的过程,只能通过讲解、范唱、比喻等手段来为学生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而学生也只能通过老师的范唱,比喻、启发等手段去理解,琢磨分辨接受那种“看不见”的声音。形象化的语言启发教学,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并能理解的人和事物来形象比喻的。应用形象化的想象进行比喻教学,效果好,见效快,并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声乐教学,加强歌唱者理解、感受、接受能力,使复杂的歌唱生理现象简单化、自然化。

四、抓住主要矛盾为难点来突破解决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声乐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声器官中明显存在的毛病,有针对性地进行难点突破,使其顺利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声乐教学的实践总是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训练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学习的重点都不一样,如学生老是出现吸气紧胸提气(浅呼气)毛病,或发“yi”母音唱成“e”母音时,就应将学生这一突出问题作为难点加以突破解决,集中解决吸气过程中每一肌肉紧张部位,或发音时每一舌头部位及嘴形的动作来训练,使之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发声方法。

篇8

二、针对性的选曲

歌唱中如何选曲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听到学生说“音太高了。感觉唱不上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遇到此类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有难度的歌曲暂时性降调练习

有的歌曲音高难度较大,学生短期内唱起来确实有困难。但是这类曲子,有的通过学生稍加努力,外加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完全有可能胜任的。这时,我们便可在练习中适当的降调,但是要把握一个度,不能降的太离谱,破坏了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

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如果所练习的歌曲是为学生所喜爱的,相信会获得更加好的学习效果。有的歌曲在音高上稍有难度,学生本身对自己高音的把握不是很自信,但是如果学习的这首歌曲他们特别的喜欢,那么相信就算有一点难度,大家也是愿意克服困难,更愿意尝试去攻克高音上的技术问题。

(三)避免咬字难度大的高音乐句

高音音高相同的歌曲,往往学生感觉难度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咬字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字发音方式不同,演唱起来感觉难度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唱长音时,要“站住”一个并不是很好咬字的音,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所以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

三、歌唱的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就是人脑对于声乐教学中客观现实的反映。声乐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映,比如听觉、知觉、意志、情绪等等。在幼师生的声乐课教学中,意志和性格反映出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集中。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的支配来调解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每一个幼儿师范生都对自己的声乐学习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在短短的三年幼师学习生涯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特别是声乐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多动脑、多思考、多练习。意志力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喉咙痛、身体不适或者练声不当等都会对歌唱的水平和歌唱效果造成影响。有些同学很努力的学习歌唱,但是不得技巧,比如喉部不能很好的放松,歌唱吸气太过着急造成气息上浮等,这些可能会让本身好学的学生心生沮丧。学习声乐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时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力来调试。作为教师,可以对学生多进行肯定和表扬,并且给予正确的发声引导,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使之坚定的学习下去并一点点的获取成功。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性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青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乐观的观念,热爱集体、礼貌真诚待人。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心理的既定目标去努力,更加完善自己。声乐的学习上更要努力钻研、深入探索。笔者有一个学生,本身嗓音条件和乐感都很好,自己也很喜欢唱歌,但是性格上比较内向自卑,音域稍高一点的歌曲便不敢尝试,总觉得自己唱不上去。这是制约她声乐学习的一大困难。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开导下,试着让她打开心结,努力主动调适心态,克服掉心理障碍,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学习成果。另外,懒惰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才会摘取胜利的硕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8—02

声乐课是一门重要的音乐技能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看,高师声乐课教学还是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打造时代特色,忽略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给毕业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已经实施的课程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音乐学专业应该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与音乐教育改革接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的现状

1.琴房歌手,实践经验不足。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舞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从接触声乐课程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琴房上课,教师过多侧重于技巧训练,学生为了提高声乐技巧,只会不断往琴房跑,练习时只强调如何更好地获得高位置,而忽略了整体状态的要求。很多学生在琴房练习时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一旦上了舞台,手不知道怎么放,脸部肌肉不自然,全身紧张,感觉声音不受自己控制,找不到在琴房唱时的感觉。

2.盲目演唱大曲目。高师学生入学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学习过声乐,出现了学生演唱水平不统一的现象。学习时间长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演唱了不少的声乐作品,进了大学后很想演唱难度大的作品,对教师布置的小作品不花心思练习,更不会花时间琢磨歌曲的内涵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个别教师喜欢给学生布置大曲目,认为这是挑战学生极限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大二第二学期考核声乐主修时更加明显,由于能主修的名额有限,教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考上主修就会给学生布置难度大的声乐作品,如《玛依拉变奏曲》等,学生演唱起来,张嘴就觉得很滑稽,对歌曲的风格把握不对,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3.会唱而不会教的现象。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会唱不会教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唱得很好,可一到了工作岗位就不知道该怎么教了,这在高师学生到中小学实习期间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教唱歌曲时,有些学生真假声结合不好,有些学生唱变调,还有些学生连中小学音乐课本的歌曲高音都唱不上去,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台下的学生就会哄然大笑,使得台上的教师特别尴尬。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上舞台机会少。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部分,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师范院校开设了音乐专业,使全国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但很多学校的领导都不是音乐专业的,对音乐专业的了解不够,更不能理解舞台实践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音乐专业的学生举办音乐会时一般很少有领导观看,有些学校学生举办音乐会申请场地时学校还会列出条条框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但校内实践机会少,校外一些公益活动也不允许学生参加,学生的演出机会少之又少,好不容易上一次台演出,多是以发挥失常而告终。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有些学校对高师声乐课教学进行了改革,但还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照搬音乐学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唱不重教”的现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时代性”。声乐课程除了安排有歌唱技巧训练课外,很少有学校会专门安排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教学法课、歌唱心理学等。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小组课,到大三考主修时考上的学生变成一对一进行上课,这样一来不管是几个人一组的小组课,还是一人一节的个别课,都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以上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声乐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是不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想要在一节课内完成4门课程的教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教材的使用不恰当。很多高师音乐专业还是使用传统教材,每一届的学生从入学就只订购一本或一套声乐教材,从大一用到大四,教材里的歌曲本来就不多,可供学生选择的歌曲更少,对于新课程往往只部分使用,不能涵盖全面的教学内容,如果从中选择配套的教材势必要综合运用很多本书的内容,这样既不方便教师“教”,也不方便学生“学”,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二是高师声乐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没有时代性。很多院校声乐课教学方式主观意识强,教师占主导地位,很少会在课堂或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有些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盲目学习,在教学中遇到形形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三是教学曲目的选择没有针对性。曲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演唱者演唱时水平的发挥。当代的作品总是受院校师生以及专业歌唱演员和声乐爱好者的欢迎,因为作品对声乐技巧的磨炼、艺术素质的提高以及音乐感觉的培养等有借鉴价值。但有些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或比赛时拿高分,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大的曲目,使学生很难驾驭,再加上心里紧张,往往会出现考不好或发挥失常的现象。

3.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以往高师音乐专业的考生,大多是本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报考的,专业素质相对好些。如今招生规模扩大,考生进校概率大大增加,一部分文化课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突击就能考上高师音乐专业,因此有一大批专业差、文化水平差的学生进入了音乐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自身条件不好,学习音乐课程很困难。音乐是一门特殊的专业,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如果学生本来对音乐专业就不是很喜欢,而是出于无奈才选择这门专业,再加上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较差,很难完成学业,更不要说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了。

三、高师声乐课教学要体现“时代性”

1.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舞台。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教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也随之变化,对音乐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师培养的学生要想胜任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的要求,首先,高师学校领导要重视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并给予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在校园内经常举办音乐会,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校园歌手大赛,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实践活动。再次,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有意义的演出活动,不断体会舞台感觉,并对每一次出色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课有其特殊性,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声乐技能以及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

2.“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师声乐教学顺应时代性要求,应该在声乐课形式上做调整,“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如在大一、大二阶段采用小组课形式,4个人一组,每周一节,同时加进声乐基础理论课,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树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对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有正确的了解,了解基本的发声原理,为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三开始考上声乐主修的学生变成“一对一”的上课形式,每周每人一节个别课,每4人一节小组课,个别课专门训练声音的技巧和歌唱的表现,小组课讲授童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生毕业后要面对中小学生,学生嗓音变化非常大,包括变声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变异时期,怎样训练和保护嗓音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研究课题。 大四开始加进声乐教学法课,很少有学校在高师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导致学生只会唱歌不会教。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够上“舞台”,又能够上“讲台”,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3.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声乐通过歌声表达歌曲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唱起歌来的音色跟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音色以及声音的特点进行技巧训练,并注意曲目的选择,一首歌好听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唱,考试时有些学生唱得曲目难度不大,但拿分却很高,主要是因为歌曲适合。反之,如果布置难度太大的歌曲,学生演唱时会特别紧张,不是担心到了高音唱不上去,就是担心唱破音,无法带着情感把歌唱好。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青歌赛,很多选手都会带着作曲家量身定做的歌曲参加比赛,最终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而有些选手由于在选歌上没有做好,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因此,为使高师声乐课更具有“时代性”,因材施教是重要的环节。

4.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为培养出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首先在招生考试时要严格把好关,考评教师对招生考试一定要认真对待,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水平,除了要求学生声音条件好外,还要综合衡量各门专业,招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进入大学学习声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学生学习声乐的接受能力、作品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驾驭能力的发挥。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能力都较强,进大学后能很快理解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各方面的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能成为优秀的具有时代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思考、互相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互相多学习、多讨论,取长补短。多鼓励学生看音乐会,听其他声乐教师的课,多看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的教学视频,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最后要重视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遇到很多料想不到的事情,如为什么自己能唱好的歌曲教不好,需要帮助实习单位排练小组唱、大合唱等活动,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返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这些实践活动将促进学生声乐水平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经验。

随着新教学大纲的颁布,教育部对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出了高师声乐课教学培养目标和普通音乐院校培养的区别。为培养更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高师声乐教学要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10

篇11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打好基础,作为音乐教育必修基础课程声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歌唱,对于歌唱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中,专业化的倾向比较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一直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基础,这种由西方的声音概念而生成的唯一的“科学”和“规范”的教学体系,致使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内容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体,多选择歌剧咏叹调、西方艺术歌或我国现代创作歌曲,而民族民间声乐作为我国传统声乐却很少被关注,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中缺少民族音乐。虽然也有少数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教授民族唱法,但是主要局限于民歌演唱这一范畴,极少涉及民间说唱、戏曲等民族音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师声乐教学教师只注重进行单一模式声乐教学,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实际教学目标,这就影响了学生在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基础音乐教育中,缺失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能力。

(二)理论建设薄弱,教学内容片面化

在教学上,高师声乐的教学体系长期效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声乐歌唱技能的训练,觉得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胜任音域更宽、难度更大的声乐曲,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选择歌剧咏叹调、西方经典声乐曲、或我国现代创作歌曲,很少关注民族民间歌唱内容,就算是选择了民族声乐歌唱内容,歌唱民族旋律时也也多采用美声唱法,如此的声乐教学内容,无法彰显,民族音乐蕴涵的特色、韵味,所以,也无法培养学生们民族民间歌唱兴趣。还有,高师声乐教学把重点放在了歌唱技能上面,对未来职业相关的儿童及青少年歌唱特点、儿童及青少年歌唱心理以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甚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综合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师音乐教育过分关注声乐技能提高,就会忽略专业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会影响学生中外声乐曲目的积累以及声乐作品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些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一对一”方式,集体声乐教学“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这一点,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由于专业化的惯性,不少声乐教师在在声乐课堂上还是重点关注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不少声乐教师仍按专业院校标准进行教学,按照男(高、中、低)、女(高、中、低)声分类,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单独纠正、个别指导,一对一的方法,所以,声乐集体课学生学不到东西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学生不被关注,上述个别指导以及过细的分类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高师声乐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声乐演唱艺术家,是培养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胜任将来的职业,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声乐教学的民族化,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很少关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的必要性

篇12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首先,更新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导和服从为特征,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教导者,因而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学生是教师密切的合作伙伴,尤其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更取决于师生双方共同的配合和努力。一种彼此没有心理压力,如朋友般良好的师生关系恰恰可以促使教学合作过程更加默契、协调。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心理效应的运用,通过温和的态度、丰富的教学语言和有效的评价,及时鼓励学生,尊重并保护其自尊心。如教师运用期待效应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这种超常态的输入,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直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期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传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学生在教师的期待和鼓励中,提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增强了自己对声乐学习的信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根据教学需要丰富施教方法及手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的施教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声乐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更新教学方法,根据声乐教学的特性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争取教学效果最优化。

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运用讲授法、范唱法、谈话法等方法,深入浅出地将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湛的演唱及娴熟教学技巧融入课堂,使抽象复杂的声乐学习具体化、直观化、简单化。进而唤起学生对声乐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善于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声技术、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如使用演示法,通过实际音响的聆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好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使之树立理想的声音形象和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听自己演唱的录音,这样可以抛开内耳听觉,使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有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析自己歌唱的优缺点,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声乐这门抽象艺术的能力。

只有全面提高了教师业务及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做到并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施教方法,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调整改进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质量为依据,进一步宪善教学模式

保证质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生命线,声乐教学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分工,并合理组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选择、改造、应用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工作及改革的集结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声乐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个别课(小课)为主,变为小组课和集体课为主,打破了以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节省了师资,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了节约教育成本的作用。但是,有很多高师院校片面强调所谓“教学效率”,一味夸大集体课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违背了教学目的和办学宗旨。因此我们在选择、组合、应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时,一定要从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来考虑,充分掌握各种课型的本质特征,并合理组合教学模式、内容,方能达到高师声乐教学以质量求生存的基本要求。

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材施教。个别课可以让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悟性等实际情况,分层次选择现阶段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展,并通过音乐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陪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进行声乐教学(教师针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组织教学,通过各自的演唱使学生自己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融教学学习于技能学习之中,使学生会学的同时也会教)。集体课综合体现了声乐教学的诸多特点,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与发展,开阔学生眼界并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提高声乐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全面符合基础教育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征。然而,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很多高师院校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学习过程中重技能轻理论、重训练轻实践,这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定的歌唱水平,但知识面及视野狭窄、音乐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及教学实践能力较差。因此,丰富声乐教学曲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声乐改革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更新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以重视教学质量为原则,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趋于科学、系统、全面、综合、实用。

首先,高师的声乐教学应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缺少理论指导的教学总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高师声乐学生在上技能课的同时就应该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及嗓音保健、声乐表演及欣赏、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与优秀课例评析等。教学法部分除了讲述声部界定、曲目的选择、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常规声乐施教方法外,还应按照不同的声部简明扼要地分别介绍施教特征;声乐演唱及欣赏课程可包括歌唱表演、表演心理、优秀声乐作品赏析及优秀歌唱家的生平及其演唱风格特点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一些表演方式和技巧,使歌声插上翅膀从而更具感染力,同时结合声乐欣赏开阔眼界,吸取他人的长处,提高歌唱能力、声乐鉴赏水平及艺术修养。中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与优秀课例评析应系统讲述青少年嗓音特征、保健及训练方法和常用有效的组织教学模式及方法。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学生声乐理论知识,还配合并丰富了个别课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声乐学习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根据教师专长和实力,开设特色课程。如根据地域或民族特征开设戏曲、曲艺、器乐等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西北的秦腔、广东的粤剧、蒙古族的牧歌、苗族的飞歌、回族的花儿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增进学生对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音乐史的了解,进而更好地继承、发扬、创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歌唱和歌唱教学本身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学生掌握了歌唱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理论知识,并有一定演唱和教学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对歌唱的感性认识。设立教学及艺术实践基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定时、定期地参加、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活动可包括参与或组织演出、以及教学及演出观摩等。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演出和教学都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作为基础,而实践恰恰是课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反馈信息又使课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加以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循环反复,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编导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艺术实践是高师声乐课程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观贯穿于声乐教学流程的整个过程。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组合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就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及其他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造就既具有较好的演唱水平、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的能够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立君著《声乐教学艺术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黄友葵著《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3]石惟正著《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