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应用电子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阶段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顾名思义是现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涉及两个技术领域。汽车电子技术的出现是汽车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革命性事件,并且成为衡量现代汽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标志。纵观汽车技术发展史,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具体分析分别如下。
(一)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到 1974 年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致力于用现代的电子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部件,开发重点在于单一的电子零部件,改善汽车内部某些机械部件的性能。主要产品有电子点火控制器、交流发电机、电子式电压调节器,数字钟、电子式闪光器等。这是汽车技术开始与电子技术出现结合的第一步,上述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汽车电子技术时代的大门,为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74-1982 年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汽车电子的发展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汽车工业开始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采用特定的电子技术和理论,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电子化设备就是集成电路和 16 位以下的微处理器。在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这一阶段,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在汽车上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技术人员基于电子技术理论研制出各种电子技术系统,比如汽车内部的安全气囊系统、刹车的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用于控制汽油喷射的电子控制汽车喷射系统等。
(三)1982-1995 年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汽车电子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电子技术开始由普通控制向现代化电子控制系统过度,为现代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一阶段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明显特征就是开始出现具有多种控制功能的计算机集中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逐渐取代了传统电子技术的独立控制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电子技术产品有发动机集中管理系统、车辆舒适性电子控制系统、传统电子控制系统等。
(四)1995 年至今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四个阶段。这个时期最典型的汽车电子技术就是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并且已经在汽车上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主要技术产品有汽车导航系统、电子地图以及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等。
二、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
(一)发动机控制技术
1、点火提前的电子控制
该系统在 20 世纪初就被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上,由微机、传感器及其接口、执行机构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微机会根据曲轴和凸轮轴处传感器采集的各种信号,做出相应的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最佳点火时刻 。再根据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和进气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来对点火时刻进行调整,根据爆震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对其修正,从而使发动机接近最佳理想状态,达到节约燃料、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
2、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机电混合式燃油喷射系统已经逐步被淘汰,随之被广泛应用的是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在此装置系统中,由传感器检测进气量、曲轴转速和转角,转变为电信号传送到装置中的电控单元,电控单元根据需要的信号计算出油量。再根据得到的信号对最初的喷油量进行修正进而确定实际喷油量。
(二)车身电子控制
车身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单独使用的电子装置,和汽车的自身装置没直接联系。常见的有空调装置、信息显示系统等等。
1、汽车空调控制
汽车的空调控制是微机根据车内外的各种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计算出车内应该达到的出风温度。从而对调节器开度、风扇电机转、冷却器风门(或者是加热器风门)等进行控制,使车内温度始终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使车中的温湿度始终位于最佳状态,为车内人员提供最为舒适的环境。
2、信息显示系统
此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阶段,由车况监测、车载计算机、电子仪表组成。车况监测是通过液压温光等传感器监测汽车的故障。而由车载计算机提供来的不同信息,则能提高行车安全、燃油经济、乘坐舒适等性能。电子仪表则为驾驶员提供了行驶过程中需要的最基本的操作信息。
三、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如今,由于人们对汽车的安全环保、以及舒适度等要求的不断地提高 , 这就要求汽车电子技术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例如环保、安全等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以及微处理程度和对高新技术的运用。
(一)环保化
众所周知,汽车每年造成的空气污染占据污染物中的一大部分,这就要求人类研制出性能更加完善的发动机装置和电子控制系统,使汽车电子系统更加电子化、环保化。
(二)安全化
在被动的安全技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如在汽车碰撞时为车内人员提供保护,如气囊、安全带等。然而在主动安全性上,还有待开发。通过采用雷达、摄像、光学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开发不同的避撞系统与安全系统,甚至是自适应自驾驶系统以及对车的动态控制等等。
(三)微处理化
微处理的出现使得汽车越来越精细化,带给了汽车革命性的变化。微处理控制已经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最为核心的部件。当前汽车所用的微处理机,其速度和精度要求还不如计算所用的微机高。但是未来随着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不断扩增,伴随着其微处理器数量的剧增,其计算的精度和速度也将越来越高,性能也会越来越好,功能也必将越来越强大。
(四)软件新技术化
由于汽车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对相关的软件需求也将会增加,计算机联网更是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采用多种软件,开发出高水平语言,便称为当下之需,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汽车上的大部分部件将依据于软件,软件的多元化及其功能的提高,必将使得计算机越来越好地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五)传感器技术
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对传感器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与汽车需要,智能化传感器应该拥有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点。具体来讲,未来的汽车传感器应具有模拟和处理信号的功能、对信号放大和处理的功能、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校正功能等。
(六)多媒体娱乐与智能通讯系统
现阶段,汽车在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已经可以向司机和乘客提供各种丰富的多媒体设施环境(利用GPS、GSM 网络实现导航、行车指南、无线因特网以及汽车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互动)和远程汽车诊断(紧急时能够引导救援服务机构赶到故障或事故地点)等功能,把汽车变为移动办公室和移动的家庭影院,并且能够把汽车道路和其他远程服务信息结合起来,构建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ITS)。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成为衡量汽车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对提高汽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故正确把握汽车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电子技术的研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从而实现民族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最终占据未来竞争中的优势位置。
参考文献:
[1]庄彦霞.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浅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2).
篇2
1、就业方向:可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中等教育学校等教育部门从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学科教学、科研、信息处理和管理工作。还可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到电子、电气公司或相关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集成、制造与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81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5770元。
3、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5500,0-2年工资6010,3-5年工资8000,6-7年工资9000。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将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让骨干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改革建设,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竞赛、技术培训,主持教科研课题。要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流动的水,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水。本专业通过提升教师学历,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科技攻关,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等,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三、搞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次岗及迁移岗位。[2]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多课程重新整合,实施课证融合。将考证内容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既节约了考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完善了“能力核心、项目构架”的课程体系。如将“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与“电子元器件检验”相结合;“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与“音视频设备检验员”、“无线电调试中级工”相结合。为了全面评价学生,摒弃一卷制的考核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使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吻合。
四、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设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流程的一致性。[3]实验、实训室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多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专家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在生产现场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品质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5S”规范、认真负责、效率观念、静电防护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4
(2)目前,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基本都按照固有的学科安排课程的相关计划。同类学校之间相互模仿的开设专业课程,没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专业的教学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专业的课程开设与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缺少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可谓是举步维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情况的发展存在的脱节问题,使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虽是箭在弦上,但是碍于实际情况的制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进程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相分离发展模式还在沿用中,不同教师负责不同的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意识不强,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不断加强实训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随着众多相关学者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的深入探究,改变教学模式、进一步打破专业固定学科的相关限制,最大程度的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发展改革的相关事宜成为当务之急。强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发展观念应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并将其改革的力度切实的落实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的方面。进行改革中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相关事项尽量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条不紊的使改革进行下去。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的课程的比重要问题,在充分考虑之后做出适合的规划。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安排同一个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于实训课与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相互脱节的反感。同时,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平台,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定制学习培训的计划。专业的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并定期参与一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并时刻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模拟型的设备通过创新的做法向着实用型不断进行转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现实的关系。
(2)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其对专业的实验意识的同时,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质量,突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的技能发展。在对相关课程的安排方面还需要注意,专业课程的时间、地点在安排时尽量达到教学一体化的相关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理论、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份额准确答复与点评,增加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信心与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这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意识。
篇5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掌握新技术、新产品的人才需求有所增加,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合适的人才。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信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之一,为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持。以新技术、新产品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岗位的发展需求。(一)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发展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都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紧密适用社会需求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和各用人单位岗位“无缝对接”。(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任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今后一个较长期的时间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让企业参与进来,由专家教授、工程师、管理人员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为今后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形成“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在竞赛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形成“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共识。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设计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电子设计竞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创青春、“互联网+”等各赛项为高职学院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的电子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电子技术涉及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而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学制时间短,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一障碍造成高职院校在实际的电子技术人才培养中效果不理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学院与行业企业的多方联动和长期合作,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较多刚入校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较为模糊,很多学生不知道要学什么、该学什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大一学完一些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去电子类相关的企业锻炼2个月。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经过在企业2个月的实习轮岗,对今后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好今后要努力的专业方向。比如,企业在研发智能家居的时候,实习的学生会对电路板制作、C程序设计、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核心技能有所了解,学生能明白今后这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会学有所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实践中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在工作实践中接受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获得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许多高职学院都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二)建立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新技术发展情况、学生生源质量、就业环境和当地经济建设情况来构建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涵盖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电路分析、数据手册阅读等基本知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装配调试、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完基础知识后,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通用技能模块主要突出专业技能通用性、实用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C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开发、智能电子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课程,学生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就修完这些通用技能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后续的专业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和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高度融合为一体。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主要有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维修、智能产品开发这两个大方向。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通过学习前期专业基础模块和通用技能模块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维修方向的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开设的课程有SMT设备维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芯片级维修与数据恢复、机电维修、安防设备装调等课程;智能产品开发方向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有操作系统应用开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综合项目实训等课程。在通用技能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项目实训课时比例为1∶1,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开展,在项目化实训过程中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外,为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不定时邀请企业的技术工程师、行业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本专业新的工艺技术、新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三)建立以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既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办学水平的平台,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技能展示的平台。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拓展视野,及时了解和跟进行业的发展动态,引领专业教师新技能的发展方向,促进专业的发展。另外,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能找到自己今后专业技能努力的方向。坚持以技能竞赛指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赛促改。技能竞赛主要以当前主流的技术岗位能力为要求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参赛选手的要求是真正的高技能、高素质。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推动教学改革,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以新信息技术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要求为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竞赛的内容和方向,逐步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近年来已开设芯片级维修与数据恢复、嵌入式系统、FPGA应用等新兴的技术课程。改进单一的考试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获取学分,逐步扩大技能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2.以赛促学。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激情,建立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的学习环境,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和研究,通过历年赛题实训、项目孵化,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技能竞赛的奖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技能大赛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立有效的学习梯队,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将已有的项目进行逐级分解布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研创工作室,大一学生以电路调试制作和C语言练习为主,大二开始进行单片机和智能电子的一些制作,大三开始做嵌入式开发相关的项目。3.以赛促教。教师在指导技能大赛的同时,有利于教师把握本专业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深入技能竞赛项目,可以细化和规范教学环节,学习到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逐步加强技能竞赛指导在教师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方面的优越性,提高教师深耕技能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深入校企合作的,通过聘请企业、行业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各类竞赛,更加有利于建立一个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双师型”团队。
作者:张叶茂 莫淑贤 陈小长 凌永航 唐敢 单位: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2.广西工商职技术学院 3.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5.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学校应该做好相关的调查,需要全面的了解电子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电子产业的结构。高校应与电子企业进行相关的交流,对电子产品进行探讨,全面了解电子企业对于岗位的需求等。然后根据电子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本学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训制定准确的目标,并且根据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理念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尽量做到建立的课程能够专业对口,从而在自身专业设置上具有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就业。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对电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构建创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应该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备企业要求的专业素质,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不断创新
(一)创新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电子线路的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转换成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学习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有联系的知识,其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的全面,做到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专业操作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实际的电路能够进行熟练的组装和设计,独立完成对电子组建的测试,对电路的设计方面应该做到具体的掌握。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实践当中,能够建立系统的操作规范,进行规范化生产,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创新。教师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与学生日后的就业作为导向,积极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具备最先进的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并且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识的选择上,应该以实际的操作作为变准,为日后的操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教学内容应该做到符合实际,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学生应该针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研发本专业的实训教材,进而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就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还应在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关的设计的时候,应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用性作为准则,进行相关的设计。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的薄弱,而对于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是反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较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抓起,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还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学生感兴趣的以及比较先进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评价方式应该进一步的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另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和在各项竞赛中的表现和成绩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注重德评,以德育人。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该作为重点的考评项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应该注意运用多种考核的方式,尽量的减少书面的考核,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考核项目,进而转变单一书面考试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篇7
微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智能电表企业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电子生产的工作环境还不能有效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尚未建立,适合微电子仪表的生产和使用的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的智能电网系统存在一些不足等等。微电子技术已在智能电力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为满足用户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本文将以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微网的健康发展。
1智能用电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1尚未完善智能电表产业体系
智能电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是智能用电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企业展示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推进生产一体化,全力支持智能电表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生产智能电能表时,技术含量较低,科学的管理方案仍存在争议,智能电能表等关键技术可用于售后维修方面缺乏专业术语。科学技术内容的缺乏不利于智能电表行业的长远发展。然而,现有的智能电表行业不知道改进相关功能的开发过程。因此,“智能”的作用并不大,它的作用只体现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上,实现终端开发。智能电表行业只有不断改善自身功能和特点,促进更新和继续发展。
1.2工作环境有待加强
该公司的微电子设备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另外,由于其自身缺乏完善的功能,在其使用过程中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微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还没有明确的特别规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微电子器件的腐蚀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导致微电子器件难以正常运行。
1.3体系化发展待完善
智能电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智能电网编制的电力系统,其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智能电力的发展。显示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主要基于为国家电网终端提供数据处理,而分布式微电子元器件无法有效提高国家智能电网的效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进。
2在智能用电中运用微电子
2.1应用信息采集系统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更加一體化,将更加系统地推动高效双向通信网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电力资源,提高用户用电稳定性,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微电子技术收集电网能耗信息,促进电网建设人性化发展。随着智能化的发展,电网建设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微电子学也可增加分析和预测功能,用于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通过对关键数据的分析和对客流信息的分析,提高了数据流处理的效率和效率。
2.2能源转化
如今,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减少能源消耗,推广节能技术。随着微型电网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系统需要更好地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要。对风力发电的研究,在我国取得成效。为实现对间歇性风能的有效控制和收集,采用间歇性控制能源技术可以提高电力供应链和分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避免能源浪费。重视能量转换技术的应用,提高能量转换对微网应用的适应性,根据技术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电源结构,有效地减少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首先是对电网进行动态控制,通过逐步提高控制能力,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3在智能电表中的应用
随着居民对智能电表需求的增加,更多地体现居民用电意愿,智能表是连接智能电网与用户的中枢。智能化仪表的研发不仅体现了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功能,而且注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使仪表更加人性化,数据分析更加科学。通过对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丰富智能电表的功能,如增加终端控制功能、数据传输处理功能、防盗功能等智能功能。而智能电表的广泛应用,可有效降低国家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加电网管理的便利性,满足电力用户的实际需要,体现在电力用户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用电计划和用电,从而促进用电计划的科学实施。它优良的性能,是智能电网应用过程中微电子技术的基本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接通率。
2.4电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篇8
一、探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五位一体”是指“教学、基地、实习、招生、就业”的办学模式。
培养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他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在教学方面,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生产实际的需要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是指试验实训场所。中职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具有一定规模实验实训场所,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是中职教育的必要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是教育服务社会的主要媒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学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生源做保证,必须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所以 “教学、基地、实习、招生、就业”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持续发展的五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加强技能培养、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人才争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降低人力资本,国内众多中小型企业希望中职院校能够提供“出炉即能上岗,上岗即能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专业人才规格调研,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群如下:
电子产品营销岗位——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标准以及应用领域,懂得现代营销理念与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商务谈判能力,具备一定的网络交易和营销的知识与能力,以及不断更新营销知识、提高营销水平的能力。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岗位——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方法、技术参数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元件的安装工艺与焊接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掌握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焊接工具与焊接材料,具有一定的板图和元件装配图的识图能力,具有使用新的焊接设备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电子产品一线生产组织与管理岗位——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性能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生产安排与调配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要求。
小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岗位——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和电路设计方法,熟悉电机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掌握单片机与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性能。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工艺流程,能熟练运用常用电子仪器设备调试电子产品及改进电路设计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电子产品一线生产组织与管理岗位与小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岗位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其它两个岗位要求要高。
三、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四个岗位群及要求是针对现阶段的电子行业的发展状况提出的,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来选择就业方向,并通过选修相关课程与技能训练来强化就业岗位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获得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等级证书,以便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的目的。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理论教学
首先,专业课教学改革对技术基础课要精选教学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内容要以具体应用为背景,反映最新技术发展的状况,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专业课设置上要反映新技术和传统技术兼顾,专业教学的背景范围要适当的扩展。通过课程综合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并加强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除了基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外,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可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或课程模块。比如Protel软件应用、EWB仿真软件应用、电子工艺学等等。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体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采用理论学习与现场演示相结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以目标控制为主,设置各门课程明确的阶段能力目标,完善考核体系,对几项核心技术进行综合性考核。考试方法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阶段性考试等方法。第三,若有教材不适用,可组织本校教师根据本校生源情况自行编写。
(二)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创造工业现场的环境和氛围,建立贴近实际的实训室,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实训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尽量自己设计实训内容,自行选材,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及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中,应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是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基本素质培养和应变能力培养。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质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健康体质等;应变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主要通过教学计划中相关课程的开发,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习中的言传身教,实习中指导教师的教诲与影响等途径来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业余时间安排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以此加强素质教育,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创新精神。
篇9
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学内容、课程类型决定教学方法,只有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在理论上是比较难的学科,课程的内容比较繁琐、知识点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实习或实验,但总感觉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不是那么密切,这种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不相一致,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加上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如果我们不用新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学,到头来大部分学生理论不懂、技能也不会。
再就是我们五年高职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小、基础较差,市面上的教材不能够满足我们学生的需要。
因此,根据五年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学生特点和应用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做中学,学中做。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对理论内容进行精简,添加一些实际技能的学习。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总结,编辑自己的校本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下工夫,给学生添加一些实际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删除元器件内部原理的分析,注重元器件的识别、元器件的外特性,注重元器件的具体应用,略去比较复杂的理论推导公式和计算步骤,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
3.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引领
我们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按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打破传统的系统理论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一个原则,两个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一个原则”,即对公共教学模块贯彻“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压缩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以内;“两个合一”,即在专业课模块,突出理论服务于技能,加强技能训练,并把大量的教学任务搬到实训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实训室与教室合一;在实践课模块,则安排学生到工场进行顶岗演练,在工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强化训练,实现师傅与教师合一。
4.不断完善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
遵循“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设备”的原则,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模块化、进阶式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概括为“一条主线,四个模块,多个综合训练项目与过程控制”。
一条主线即为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四个模块包括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考工模块、综合模块;多个综合训练项目是说在每个模块中安排若干个实训项目,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特定的技能要求与技能考核目标;过程控制――每个综合实训项目都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由学生个体或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同时进行过程考核。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在实践考核中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表明,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建立及培养。
5.突出核心能力的项目模块课程体系
积极探索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技能考证为抓手,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项目模块课程体系。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已经完成三个核心能力项目模块的课程整合。
(1)《电子装配与调试》能力项目模块,由《电子产品机构与工艺》、《焊接装配技术》、《电视技术》等课程与无线电调试工考证等整合形成,主要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各种常用电子装配工具、电子测量仪器,具有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的能力。
(2)《电子产品或设备检测》能力项目模块,由《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测量技术》等课程整合形成,主要培养学生无论是电量还是非电量,都能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实时准确测量的能力。
(3)《生产线设备保全与维护》能力项目模块,由《低压电气》、《电工技能训练》、《PLC技术》课程与维修电工考证等进行整合形成。主要培养学生设备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以及检修的能力。
目前,已经完成《电子装配与调试》能力项目模块与《生产线设备保全与维护》能力项目模块讲义的编写工作,并经过一轮实践,效果显著。
6.创新的教学模式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实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实时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单片机、PLC等,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教学的界限,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演练,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坚持实践能力与考证融通,理实一体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充分利用应用电子实训中心多项资格考证平台,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强调按照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来训练学生,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将电视技术课程与无线电调试工的要求进行整合,将两者的技能训练合二为一,学生在修完电视技术课程的同时,能取得无线电调试工的资格证书;学生在修完低压电气课程的同时,可取得维修电工中、高资格证书。目前,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获得无线电调试工或维修电工岗位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在几届的毕业生中,95%的学生至少持有3张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7.结论
以上只是我们对教学改革的初探,真正要落实还需更多大量具体的工作,教学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当然,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依然需要进一步不断的探究和完善。总之,现有高职教学体系的改革,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的,理清思路,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总结做法和经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期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整体推进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7-54.
[2]赵莉萍.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中国冶金教育,2008(5):52-53.
[3]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教学改革,2005(7):22-23.
[4]杨群祥.高职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5):68-70.
篇10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鉴于以上所述实际情况,我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过硬教师团队
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特别是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充实实践课程教学队伍;对在校教师进行再次培养,每年选派2人以上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深造和业务进修的方式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仅08年就选派15名专业教师到省内省外参加培训,提升教师自我能力素质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我校还和企业建立了多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做好教师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轮训工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 职教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理好的贯彻这一精神,我校的电子专业主要围绕基本操作技能、产品制作技术和产品设计维护能力等方面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及实训环节,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将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挂钩,开展岗位培训。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实践性教材,不断增加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数量,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困难。因此对于教材必须做出适当的处理。
一方面针对现在的职教学生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弱,以及职教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客观实际,在组织教学时,理论要求应适当降低,要避繁就简;多讲宏观的东西,少涉及微观的分析;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尽量少做。例如在进行二极管的教学时,应以讲清二极管的特点、功能,应用及注意事项为主,对其内部PN结的形成过程,载流子的运动规律等微观内容要略讲,甚至不讲。
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学中应“以分立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分立电路是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学习时,电子技术必须从分立电路的学习开始,建立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的分析方法。但也要看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已日趋广泛。为使学生所学不与时代相脱节,就要重视集成电路这一先进产物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重点选择几个典型的集成电路;如555电路,着重介绍其外部管脚的排列规律,分析其宏观功能和典型作用。
四、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新型课堂
首先,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接受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鼓励教师重新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容易地从课堂中形象生动地获取专业知识。目前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达35%。
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方便的优点,注重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开设虚拟课堂。如建立了一个老师与学生公用的公共电子信箱,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教案、课件、通信线路方面的照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和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再如,向学生推荐了一个“通信人家园”的网上栏目,在上面可进行有关通信线路技术方面的交流、讨论,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加强校企合作,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篇11
二、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1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在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中有些流程是多余的,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对建筑工程的财务进行管理的话,这些多余的流程不可不避免,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利用应用电子技术进行管理,就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系统分析出建筑工程的预算,实现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能够随时跟踪预算的使用程度,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2.2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建筑工程中涉及到许多的环节,如果其中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都将会对整个工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整体的效益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对机械进行控制来完成建筑作业。这样就能缩短建筑工程所需时间,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
2.3应用电子技术可以简化建筑工程的工作流程
建筑工程有许多操作,其中有些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十分复杂。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就只能用人来对其进行筛选,这样会加大工作量,而且人工筛选可能忽略一些多余的项目,导致筛选不全面。应用电子技术用于流程管理后,可以全面的简化一些重复和不必要的流程,不会产生漏筛情况,这样就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篇12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电子技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半导体材料、元器件制造、电子线路理论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到基于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属于“电子技术”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布的学科分类表中可见端倪。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按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当然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以学科类别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高职应用电子专业,重在实际应用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线路、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包括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的EDA技术),在此基础上,该专业再适当向上拓展一点,包括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自动控制领域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初步知识。
从学科分类表中可以看到,“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是一级学科,其中三者各为二级学科,说明三者有割不断的联系,笔者认为,其中的“电子”是后两者的基础,或者说是手段、工具。从学科的内涵来看电子技术”的最基本内容是电子线路,包括电路的理论、分析设计方法,笔者在这里称为“电路级”学科。而通信技术(包括信号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是电子技术在具体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这两个学科重点不是研究具体的电子线路,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算法,这种学科,是电子技术的在特定领域的进一步延伸,笔者在这里称为“算法级”学科。至于算法的具体实现,最终当然要用电子线路“电路级”或者计算机程序实现。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目标定位
首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这种人才是面向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较强的现场实践能力,其功能居于工程型(决策设计开发)和技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介”性人才。鉴于这类人才工作的“一线”、“现场”和“应用”性特征,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培养的不是“算法级”人才,而是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电路级”人才。
其次,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与地方的行业需求相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就拿苏州市来说,近年来,随着外资和内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苏州市的支柱产业。苏州生产的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外围产品,手机、交换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大量电子企业的生产运营,除了需要大量的具有中等文化基础并经短期培训的生产线操作工以外,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如生产线工艺员、质量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服务员乃至车间主管助理、设计部门设计助理等。这些规格的人才,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最为适宜。上面提到的这些电子信息产品本身的研发,需要用到通信、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高深的专门理论知识,主要是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具体算法模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比较抽象,在此称为“算法级”的知识。算法级知识最终要通过电路来制成产品,研究电路本身的知识在此称为“电路级”知识。“算法级”人才由本科以上层次来培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需求量较大的“电路级”人才。
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落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重应用、重技能的特征必然要反映在课程体系上,课程是专业的进一步细化。课程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结构。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几大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又可以分割出技能课模块(包括综合实训、考工培训等实践性环节)。公共课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在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创新起越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电路级”课程,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等课程。它们是应用电子专业的重要基础,就像造高楼大厦必须要用高标号水泥和钢筋打基础一样。它们不仅是本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以后学习电子技术在其他相邻学科中的应用课程(专业课)打基础,而且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的技术课,能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所以这几门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看作高职的专业课。
专业课模块是为学生今后具体从事应用电子技术某个行业领域而设置的更深一层次的课程。专业课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算法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介绍特定领域(如通信、自动控制)内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数学模型,即给出解决问题的算法,至于算法具体如何实现,是设计电路硬件实现,还是计算机软件实现,还是两者综合实现,一般教科书中不会详细介绍,这给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属于“算法级”的课程有: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
选修课是让学生自主选课,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开设企业管理类课程,了解企业的运作,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衔接作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色是它的实践性,它有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舍此就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教学实验和单项技能训练,一般是配套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第二层面是专业实验教学和专业能力训练,一般指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线路板CAD、电路仿真技术等;第三层面为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训练等,主要包括综合实验、综合训练(如中、高级电子工考工培训)、课题项目、技术服务、毕业设计(实践)等。
五、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无论是“电路级”还是“算法级”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一样要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电路级课程实际化
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等电路级课程中,本科教材主要讲授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数学分析推导比较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高职教育,在讲清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结论的前提下,数学的定量推导计算过程可以适当删减。同时为使学生更快了解实际、缩短教学内容和现实的差距,在讲授一种电路时,要补充介绍这种电路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的具体应用,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算法级课程电路化
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很多专业课都是算法级课程。如在电子通信专业方向,典型的算法级课程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在本科教学中,《通信原理》是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通信信号的拾取、变换、处理、传输等方面的理论,理论性强,数学分析推导多。《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授数字信号和离散数字系统的关系,分析的是抽象的系统,大量使用数学推导,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抽象。这两门课如果用本科的讲授法,高职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由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以至于根本学不下去,也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所以,高职教学中,算法级课程的教学要“电路化”,即在讲授解决某个问题的算法时,算法要讲得简单一点,同时要介绍这个算法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具体电路的实现。
(三)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篇13
(1)从教学环境入手。以往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要教学环境就是教室,教师利用教材、黑板为工具进行讲授,学生笔直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听讲和记笔记,在复习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背诵或理解记忆。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然无益,甚至会严重禁锢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仅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溜号甚至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借以逃避教学的无聊乏味。这时,学校应该转换思路,将教学阵地适当地进行转移,建立电子技术实践实验室,或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借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2)从教学内容入手。很多学校还存在着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所学理论基础不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及时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改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各校应该积极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结合电子技术专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删改,将教学理论与岗位需求高度结合,使学生“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
(3)从教学方法入手。各校在提高学生应用电子技术能力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以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需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发挥、自我探究的方式来全面有效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教师应适当营造课堂气氛,以调节课堂上学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并按照学生现有水平对其进行分组。教师完全可以在授课前安排好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