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精细化工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细化工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精细化工论文

篇1

3.以绿色化学理念贯穿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

4.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5.我国油脂化工、精细化工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6.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7.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绿色精细化工

8.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9.固相有机合成及其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与前景

10.精细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11.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现状和趋势

12.有机精细化工中间体的发展现状及仿生催化氧化在中间体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13.精细化工发展前景以绿色精细化工的发展策略

14.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15.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发展

16.精细化工发展的关键技术——模型化、控制与优化研究

17.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绿色精细化工

19.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现状和“十三五”发展规划

20.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广东省精细化工发展现状与对策

22.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3.生物催化在精细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上)

24.浅谈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

25.基于现代精细化工发展初探

26.对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27.生物催化在精细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下)

28.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9.晋煤集团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前景

30.浅谈“十二五”期间精细化工发展方向

31.广东省精细化工现状与发展

32.论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3.精细化工课程群的整合及改革实践

34.浅析我国精细化工的现状与前景

35.精细化工领域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发展趋势探讨

36.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37.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

38.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39.绿色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40.地方本科院校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41.对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42.精细化工的产业转移与辽宁的比较优势

43.浅析精细化工产业对深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44.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探讨

45.加快发展我国绿色精细化工

46.热点精细化工中间体生产现状和发展导向

47.浅议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

篇2

(一)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

第一,对控制成本的目的认识不清。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部分精细化工企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盲目降低成本,而影响产品质量甚至耽误生产。第二,对控制的内容和范围把握不明。一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往往只限定于生产环节,而在产品研发、采购、销售等环节实施的力度不够。

(二)成本控制手段陈旧、方法单一

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原材料品种特别多,其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当政治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会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企业采购材料时,要全面考虑价格风险和采购时机。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大型机器设备,采购、保养、使用、维修设备也是企业应该控制的内容。产品具有明显的化学性,如石油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氟气、氯气等具有挥发性和毒性;酸碱类具有腐蚀性等等,在运输、储存以及成本控制管理时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而不能盲目减少成本而提高安全风险。但很多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到本行业的特殊性,成本控制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时展提出的要求。其具体表现有: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没有严格的实施库存管理,生产工艺比较陈旧落后等。

(三)企业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

部分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并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成本核算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一些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无形资产不能起到控制和约束企业成本的作用,没有对其进行科学核算。在核算中没有涉及到安全保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所以企业成本核算体现出核算范围窄的问题。第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核算方法。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开展核算时,依旧运用传统核算方式,分开列支企业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其核算缺乏全面性和精确性。此外,信息化管理的缺失和落后,也制约成本核算的发展及其准确性和实效性。第三,成本核算分析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成本核算是企业决策和优化管理的根据,应用不足让成本核算分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完善成本控制的策略

以适应性、节约性、操作性、责权利结合为基本原则,提出优化和完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运用创新意识,重视成本控制

精细化工的特点是“新、精、特、专”,其批量小、品种多、科技含量高,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科学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法规,了解并运用国内外企业研究成果。如创新和改革存货管理制度,降低库存材料所占的资金数量;设置科学有效的产品消耗指标,运用科学的定额用料制度,全面控制人工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要重视并大胆进行成本预测,提高预测水平,制定科学的成本计划,合理进行成本分配与分析,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成本控制模式与核算方法

第一,制定完善、统一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企业财务目标为基础,按照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预测,制定出科学的成本控制标准。按照此标准将整体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个人身上。第二,按照管理要求和经营特点,运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采购方面要建立多渠道、有效及时的供应机制,在采购时要简化流程、重视质量,运用信息平台选择供应商并实时监控原材料价格。在生产方面,要提高对人工、材料的控制,优化生产流程和作业,严格管理材料的支取、补充、退还,提高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监管。在库存方面,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经常盘点仓库,检查物资的安全,对闲置和废弃材料要及时处理。第三,创新与改革成本控制方式。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学习科学技术,放弃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增强企业的效益产出和生产率。

(三)建设信息平台,增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力

篇3

(二)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的隐蔽性

高校日常各项经济活动均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避免的出现一些应当属于“三公经费”范畴内的支出被“包装”成教学科研的业务支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各类会议转移部分招待费用,从会议费科目列支应当属于公务接待的支出。2.差旅费用中往往包含公务车辆运行的费用,从差旅费科目中列支部分公务用车运行费用。3.通过各类培训班、科研项目变相转移部分应当属于“三公经费”范畴的支出。4.通过虚假的经济事项或票据隐匿部分属于公务接待的支出,最常见的有购买电子产品作为礼品、购买消费储值卡换开为“办公用品”发票等等。此外,部分高校还通过下属科研院所、经济实体等关联单位转移支付“三公经费”支出,这一类的行为往往更加隐秘,难以被发现并归集到“三公经费”支出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相关支出的分类汇总统计,只能片面的反映高校“三公经费”的真实情况,缺乏从预算到核算、决算、公开、监督这一过程性的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质量和可信度都不高。

二、推进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有效监管和控制“三公经费”

(一)做好预算编制精细化,从源头控制“三公经费”。

预算编制是高校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控制“三公经费”的第一道关口。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采用“经验主义”,通常在以前年度预算数和决算数的基础上简单加加减减,带有很多主观性,缺乏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科学的合理化测算。笔者认为,高校首先应当将“三公经费”从基本支出预算中分离出来,按照项目支出编制预算。这一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部门预算中将“三公经费”单独预算,目前各高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是将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接轨,也单独安排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支出,杜绝“两张皮”的预算。其次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的工作计划和切实需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三项支出精细化测算。例如:因公出国(境)费用,可以根据因公出国(境)团数和人数详细测算出国(境)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签证费、其他杂费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应当分别测算车辆购置及运行两部分费用,其中运行费可根据公务用车数量测算车辆保险费,根据行驶里程历史数据测算燃料费及安全奖励费,根据车辆年限测算维修费等等;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根据预计的公务接待的次数人数,合理进行测算。总之,高校“三公经费”从预算的环节开始就应当做到有理有据,有账可查。

(二)做好内部控制精细化,从制度上约束“三公经费”。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高校应当制定约束“三公”行为的相关制度,明确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例如:对于因公出国(境)行为,经过学校决策机构审批同意后,由外事部门对外出事项与任务、外出人员、目的地、外出天数、经费预算等信息进行校内公示,事后再对每次出国(境)发生的所有支出明细进行公开,据此比较是否有超预算范围的支出发生;对于公务用车,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扎口审批,对用车事由、用车时间数量、行驶里程等信息做好备案登记,防止未经审批用车、超审批范围用车甚至公车私用等行为;对于公务接待,也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扎口管理,避免未报批接待、超标准接待等违规行为。此外,对于三项经费的支出,财务部门可以建立预算执行预警制度,当支出总额度达到预算额度一定比例时,应当提醒学校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

(三)做好会计核算精细化,准确归集“三公经费”。

笔者前述已经提到,现阶段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是一个事后反馈,是对已经发生的相关支出的汇总统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弹性空间。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在进一步明确“三公经费”内涵的基础上做好核算过程化管理。首先,应当在财务系统中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明细设置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等四个二级明细科目,实现和预算的无缝对接。其次,财务人员核算时应当仔细甄别,避免将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相关的支出归集到“三公”支出,人为扩大“三公经费”。具体实务操作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经济事项:将各类学术会议、评奖比赛中的工作餐归集到公务接待费用;将教师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教学用车费用归集到公务用车运行费;将出差过程中发生的伙食补贴标准限额下的餐费归集到公务接待费;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师学生出国交流的费用归集到公务出国境费用等等。最后,财务部门在核算过程中应当仔细审核“三公经费”支出的审批权限和支出明细,杜绝缺审批程序、超预算超标准的“三公”支出从财务报销付款;同时应当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严禁在会计科目中相互调剂,严禁在其他预算经费中列支“三公”支出,变相隐匿“三公经费”。

(四)做好信息管理精细化,及时监督“三公经费”。

首先,高校应当尽快推行公务卡结算,实现支付信息的电子化,有利于财政部门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的范围。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校内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授权校内相关机构部门,例如审计处、监察处等,或者相关人员,例如学校纪委委员,工会代表、教代会代表等实时查询“三公经费”支出的权限,做到真正的动态监控,也能有效遏制“三公”支出。

篇4

较之起源于美国的“公共新闻”,我国的“公共新闻”在实践环境、传播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生存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立足我国国情,全面理解“公共新闻”内涵,恰当定位“公共新闻”,是我国“公共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关键。

一、“公共新闻”的缘起

20世纪末期的美国新闻界,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逐渐偏离了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公众利益的诉求渠道受阻,形成了公众对传媒的集体不信任,传媒公信力式微,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疏离,民主政治生活面临崩溃的局面。在此境况下,美国新闻工作者发起了一场新闻报道业务方面的革新运动,即“公共新闻”运动。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TaYRosen指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和观看这些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传播学者与新闻媒介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主观上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新思考,实质上也呈现出当前美国民主政治利用媒介的重新定位来达到调动社会公众情绪与力量,减缓社会压力,促进社会整合的目的。

二、“公共新闻”中国实践的理念及定位

在美国,“公共新闻”缘于对公民社会现状的深切体量,根本上是为了唤醒公民的政治生活参与意识,引导和培育公民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方式方法,由于新闻媒体领导了这场运动,使得运动的影响被扩大了。从文化和制度层面上讲,这场运动植根于美国公民社会、多元文化和民主制度当中,是对美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自我修复,是在美国较成型的公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土壤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改革成果。

较之“公共新闻”发源地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公共新闻”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个舶来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中美两国在媒体制度、媒介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怎样将“公共新闻”的先进理念和我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相结合,充实“公共新闻”的中国式内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新闻”实践道路,将是“公共新闻”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公共新闻”致力于以公共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高公众的行动能力,引导公众意见,影响公共决策,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当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过程中的国内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崛起历程中的中外矛盾集中显现,这种环境一方面为“公共新闻”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需要使“公共新闻”实践既能自觉调和进而立足中国文化和制度语境,又能阐扬独特理念,有效影响公众,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就我国的“公共新闻”实践而言,以下几点有必要贯穿和遵循。

(一)以人为本

人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尊重人、完善人、发展人为主要着眼点。当下中国,经历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大增,与此同时,高增长带来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社会诚信代价、分配格局差异等等问题集中显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由特定的人组成的族群之间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分配的公共问题,微观层面实质上也是关系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在公共管理层面已经达成共识,旨在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已经成为公共管理部门的主导思想,并在公共管理当中有切实体现。

就“公共新闻”而言,在新闻报道中应该自觉培育“以人为本”的视角,将维护人之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己任。这样既做到了植根传统文化,又上承公共管理部门思想,下应公民切身需求,达成多方利益的有效调和,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公共新闻”报道在横向上可以致力于关注和纠正当下以GDP为本,以经济收益为本等短视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均衡全面发展;致力于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不同地区、不同族群、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财富收益权;纵向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即发展既能满足当前的物质文化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享用资源的权利。

(二)典论引导,促进和谐

舆论引导是新闻传媒的应有之义,是媒体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报道既影响舆论的生成,又关系其走向,公共事件报道尤其如此。鉴于此,在“公共新闻”报道中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注意引导中的轻重缓急显得格外重要。

当下社会转型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频发,这些矛盾大多涉及公共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关注这些公共事件是“公共新闻”的应有之义,也为“公共新闻”发挥传递信息,提高公民获取信息后的行动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作用提供了广阔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基调、分寸、时机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作用发挥的性质和程度,把握不当将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公共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全面看待此类事件发生的历史渊源、制度因素,多角度、多视角反思个中诱发因素;新闻工作者务必秉持理性、客观,而不是人云亦云,意气行事。在具体的报道中,要密切关注事物发展的动向,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时机、把握恰当力度,扮演好公共利益、媒体价值判断和公共管理部门职责三重利益的调适者角色,促进公众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

篇5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篇6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一切以细节开始,落实在细节上。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在量化管理中数据是核心。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必需以量化数据作为依据。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各种计划落实、方案、目标的指定,还有绩效考评和实施都与数据支持有关。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有利于促进管理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量化数据,应该有业务工作流程的数据。个人岗位责任考核的量化数据。这种数据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工作人员的思想交流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对管理过程、服务内在环节、读者需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有关的采集、归纳和分析,为今后管理工作提供可量化的数据依据;另一种方式是对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中形成数据加以处理,为今后工作效果的评价和调控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三、建立关注细节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篇7

2.1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要提升施工质量,必须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实施标准的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将企业质量目标落实到施工管理人员个人。同时在公路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应当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使精细化管理落实下去,提高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首先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指导工程质量管理。建立符合项目实际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动态的过程,质量管理的方法、手段、目标也要根据项目实际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方法才能日臻完善。

2.2加强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第一要务是安全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即是实现安全管理。安全无小事,对于公路工程现场管理来说,安全保证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科学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施工部门施工人员的责任,保证横向和纵向上无漏洞岗位,保证施工的高效运行;建立施工人员高效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针对不同的施工人员建立不同的业务素质档案;实行群众监督制,保证施工单位上下结合,有奖有罚;完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建立规范、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其次,应当根据建筑项目的施工特点,建立主要危险源控制机制。针对施工中发现的违章违规作业情况,加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投入,确保机械设备安装和拆卸施工按施工方案进行,保证机械作业有操作规程,机械验收有相关制度。

2.3构建完善的公路施工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施工需要准备充足的人工和材料以及合适的生产机械,完善相应的施工技术准备。施工管理体系要求提高公路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水平,这是公路施工过程中实现质量目标的管理保障。完善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既包括施工管理机制也包括质量控制机制。在现代公路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施工企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分析工程的特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公路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施工企业应当通过施工质量体系建立层层负责、权责明确的质量控制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构架和专职的质量监控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严密控制,使公路的施工始终处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内,保证公路施工的各个环节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

篇8

(2)缺乏对资金的管理。

首先缺乏对资金拨付的监管力度,导致水利工程的财政拨款和水利部门不协调,影响工程进度;其次资金管理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严于律己,给水利工程的财政资金埋下安全隐患;最后就是对资金的支出方向不明确,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不够成熟。

水利工程的施工与其它工程的施工有所不同,受影响因素较多,对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都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不断被引进水利工程施工中,由于水利工程从业人员对新技术与新工艺掌握不熟练,加大了对水利工程质量监控的难度;另外,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新管理技术引进时间较短,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不够成熟,缺乏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对工程的成本、质量、进度、综合管理的管理能力不够,这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精细化管理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要加强时间、质量、成本的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质量。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程建设任务较重,施工单位往往只重视工程建设,忽略了工程的管理工作。但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来说,工程建设是基础,项目管理才是关键,所以加强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管力度,才能有效的保证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有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质量、重效果的特征,也就是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工程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加强链接协作,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精、准、细、严,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格式化、程序化,提高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与贯彻度。

3精细化管理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实施要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大范围的管理工作,包括了对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施工设备管理,施工材料管理、施工质量与验收工作的管理,并监督施工质量的计划目标,如果发现施工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精益化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中的实施要点主要体现在对工程的施工材料、施工队伍、施工流程与质量监督上,加强这几方面的精益化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

(1)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监督与管理。

施工材料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施工材料进行精益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也能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根据水利工程的施工计划,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并建立科学的材料采购与管理制度,做好材料的验收、保管与领发工作,杜绝材料浪费现象,实现零库存,减少因材料积压占用资金,增加水利工程的成本;其次,对施工所使用的钢材、水泥、骨料等施工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并在施工材料被投入使用之先进行抽样测试检验,及时处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严禁不合格材料投入使用。对已投入使用的施工材料要严查合格证书,并定期抽样检查,保证投入使用的施工材料符合质量标准,保证水利工程质量。

(2)加强对施工队伍与施工流程的监督。

对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要严格检查,包括施工队伍的资质、项目合同书、技术文件报告等。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掌握施工技术的关键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质量。另外,科学合理的施工流程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在具体的项目施工中,施工流程设计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也会增加施工成本,难以保证工程质量,所以管理人员要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施监督,严格控制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与流程,规范施工人员的工作行为,加大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监督与管理。

(3)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技术责任制度,明确施工人员的权责,做好各自的技术管理工作,让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并进行技术复核,对水利工程各项的施工技术找专人复核,防止因技术实施不当或技术偏差导致工程事故。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应用精细化化管理还要及时掌握社会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并积极引入具体施工中,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4)加强对工程监理与验收工作。

加强工程监理与验收工作是精益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监理单位要保证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与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实时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做好对工程的验收工作。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工序,特别是隐藏工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与技术验收,坚持步步检核的工作原则,在上一施工工序被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施工工序,这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也能为工程竣工后的整体验收工作提供可靠材料。

篇9

2.黔西县附廓水库总承包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本费用由施工费用、直接设备材料费用、分包合同费用、院本部费用、调试开车服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组成。工程先进行成本费用分解分析,控制好工程投资,抓住工程利润增长点。成本精细化管理手段如下:

2.1.1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它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2.1.2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2.1.3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要严格控制人工费,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材料费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材料用量、材料价格、机械费用三方面的工作。

2.1.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治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2.1.5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成本预测为成本确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成本控制与成本预测相辅相成。

2.2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根据该水库项目管理活动特点,以时间为依托,用WBS工作分解方法,将项目管理目标分解为2.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工程总承包管理总目标;第二层次,以时段划分的项目策划和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准备、工程实施、验收、项目后评价等;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项目管理活动。对跨时段、多层次的复杂项目管理系统引入层次分析法,将项目管理目标系统按层次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2.3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建立项目分解结构图、进行资源配置和采购管理、建立项目网络进度计划,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合理优化和调整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保证项目进度得以实现。

2.3.1确认项目结构分解图(WBS)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将项目的工作范围从大到小进行分解,直至可操作的工作单元;也可以将组织机构逐级进行分解(OBS),形成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并将每一工作单元落实到相应的组织单元去完成。

2.3.2确认各项目流水作业根据项目的特性、项目的结构分解图(WBS),合理确定项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施工方案和确认对进度影响最大的项目,合理组织各主要施工子项目之间的流水作业,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人、机械设备和材料)配置的合理性,保证合理地实现项目的进度和成本的控制。

2.3.2.绘制总进度网络图和资源配置计划合理估算各项目工作内容所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各工作内容之间的工艺和组织逻辑关系,编制工程总进度网络图和分项目的详细子进度网络图,编制出相应的资源需求量进度计划,材料供应、采购、运输计划等,从而实现了整个项目动态的计划和控制。

2.4项目安全精细化管理项目安全精细化是指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想不发生事故,只有针对事故构成的人、物、环境和管理体系4个要素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并使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制订各项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检查、编制安全措施计划等,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安全动态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项目安全控制的重点。根据本工程特点,分析可能的安全影响因素,侧重在以下方面制定技术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5风险的控制精细化管理对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目标系统根据进度、质量和投资三方面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内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找出影响三大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对其风险存在的大小进行分析,在工程进展的各阶段向业主提出风险预警报告,并向业主提出规避风险的策划方案。

篇10

1.2开拓方案选择及简述

箕斗竖井(主井)布置在35号勘探线矿体的上盘,选厂原矿仓附近。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582m(包括井底装矿),井筒掘进断面24.62m2(φ掘=5.6m),净断面19.64m2(φ净=5.0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双箕斗提升,箕斗容积为8.0m3,提升设备选用JKMD-3.25×4(1)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1250kW,该井担负井下采出矿石的提升。与箕斗井配套,井下采用溜井集中出矿,根据回采中段的布置,采用两套溜井出矿系统,东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东采出矿石的下放,西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西采出矿石的下放,两条主溜井长度均为240m(808~568m中段),808m水平以上采出矿石的下放,通过三条短溜井下放到808m水平。主溜井断面φ=2.5m。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主溜井下放到568m主运水平,集中运到箕斗井附近的缓冲矿仓。矿石经过底部的振动放矿机给入皮带输送机,再由皮带输送机将矿石送入计量漏斗后装入箕斗,由箕斗竖井集中提升至地表,通过皮带直接卸入原矿仓。副井利用原有罐笼井,该井位于矿体的中央下盘23~27号勘探线之间,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432m(包括井底水窝部分),井筒掘进断面18.09m2(φ掘=4.8m),净断面13.85m2(φ净=4.2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4号双层单罐提升,提升设备选用JKMD-2.8×4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527kW。由于扩建后生产规模增大,废石量增加,该井主要担负井下部分废石、人员、材料的提升和下放。开采39号勘探线以东808m水平以上的矿体,利用矿山已施工完成的探矿井作为副井。目前,矿山已施工了部分斜坡道,斜坡道开口位于39线附近,坡度14%,采用喷砼支护,支护厚度100mm,净断面11.19m2。地表至848m水平,斜坡道全长1141m。该斜坡道主要用于大型无轨设备进入井下,部分人员的进出,并兼做安全出口。

2井巷工程

主井为明竖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计主井井筒直径5m,净断面19.64m2,掘进断面24.62m2。设计以混凝土支护为主,局部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加强支护。副井净直径4.2m,井深432m。其中,井颈长度20m,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井颈开口(上部)直径6.2m,长度6m,支护厚度1m;井颈下部开凿直径5.2m,长度14m,支护厚度0.5m。壁座采用双楔形,素混凝土支护,长度1.543m;井筒长度326m,掘进直径4.8m,井筒部分含20m井底水窝,断面与井筒正常部位相同,采用素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300mm。

篇11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成本投入不同,工期也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编制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实际要求为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从中优选最经济合理的一个。

1.2选择合适的劳务分包单位

公司工程部门和项目部应该根据施工专业、内容及性质划分分包范围。由公司预算部门与项目部联合测算出项目施工总造价及各家分包范围的施工造价。有条件的可以实施分包招标,选择低价合理的分包队伍。当然前提是参与投标的分包单位的资历、资质和资金实力都是同一层次的水平。选择好的分包队伍,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风险。

1.3做好材料采购及供货计划

1.2.1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

由公司主管经理组织项目经理及公司合约、工程、材料等部门有关人员,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技术参数规格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按照物资采购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1.2.2编制合理的材料进场计划

项目部应当根据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编制合理的材料分批进场计划。因为,如果材料进场太早,就要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资金成本,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易受损的材料更可能因堆放太久而导致不能使用,重新订货,增加成本;如果材料进场太晚,不但会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会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

1.2.3制订严格的现场材料管理办法

工程直接成本中的材料成本约占工程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材料成本的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应把好材料备料关和领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对施工主要材料应实行按施工区域、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限额发料。

1.4制订项目成本控制计划

成本控制计划依据内部的目标成本进行编制,是项目部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5研究合同做好施工索赔预案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降低施工成本支出,但要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节流还要开源,开源就是增加预算收入。增加预算收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索赔意识,加强索赔力度。项目部应组织全体成员,根据投标部门的合同交底,认真研究合同文件,提高索赔意识,做好索赔预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诸如设计缺陷、设计变更、合同外业主施工指令、增加临时设施等索赔线索,应及时向监理及业主提出索赔。对于重大项目,公司合约部门还应全程跟踪。通过索赔,可以弥补施工单位不应承受的风险,使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担程度趋于合理。第二,用好合同调价条款或调价文件,正确计算价差,及时办理结算。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客观、全面地予以考虑,并形成书面资料,以利于工程结算。目前国内工程主要采用调价系数和实际价格差价方法进行调价,相对简单一些;而国际工程大都采用调值公式法进行调价。实践证明,合理的价格调整是保证承包商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进行方案优化设计,减少材料使用,节约人工。对于一些总价包死的机电专业系统或项目,应通过深化设计工作,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机电系统方案,变更管线及设备的规格或品牌,变更管线路径或使用新材料,以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约人工投入,降低总体成本。

1.6制订合理的项目经济考核办法

1.6.1调动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

首先,由公司相关部门编制项目成本预算,由公司制订项目考核办法,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其次,由公司总经理与项目经理签订经济目标责任书,明确包括降本率、利润目标、超额奖励及事故率等在内应承担的责任考核目标,约定奖励和惩罚原则。其三,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最后,采取具体的考核措施,在项目部内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在每个重大节点完成后,根据项目部内部成员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1.6.2调动劳务分包队伍的积极性

在成本控制中,人工成本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多数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都存在民工不服从调配、浪费材料、窝工等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施工开始前,不仅要准确委派施工任务并进行技术交底,还应该依据施工进度计划排出每道主要工序的用工计划,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其次,在工程开工后,要严格控制民工的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严格控制分包的人工签证,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最后,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整体承包给分包商,由分包控制,降低人工费和管理费。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所选的施工方案,严格依据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材料的控制、人工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必须对每个过程的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1降低材料成本

项目实施过程中材料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材料用量的控制上。关于材料用量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由施工员根据施工材料预算、施工区域及施工进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分包班组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损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3)在满足工程使用功能并符合国家规范的基础上,争取业主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使用性价比高的材料。

(4)认真计量验收,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

(5)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6)为了降低损耗,项目部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冒扣罚工程款。

2.2精心组织施工部署

施工部署,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1)选择优质的分包队伍,提高施工效率。

(2)依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劳动力。

(3)研究各专业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工序,做好穿插施工准备。

(4)发挥深化设计作用,通过管线综合排布整合各专业,坚持样板 层(段)示范先行。

(5)与相关专业及上道工序及时沟通,避免贻误工期和减少怠工。

2.3节约现场管理费用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两项内容。这两项费用是根据项目的施工任务核定的,但是,它的支出并不与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成正比变化,它的支出主要由项目部自行支配。建筑工程生产工期长,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其临时设施的支出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一般来说临时设施应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布置,同时它也应该是易于拆迁的临时建筑,最好是可以周转使用的成品或半成品。对于现场经费的控制,一是精简人员结构;二是优化施工组织策略,合理调度人、机、料;三是坚持阶段性预算控制,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

2.4及时跟进工程变更索赔

一般在施工过程中,会有来自业主方面超出合同的变更、增项等指令,施工员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项目经理和经济师,注意要依照业主等方的书面指令进行增项或变更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搜集相关的联系单、图纸、验收资料、会议记录等。经济师应根据施工员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登记,并按照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制定索赔策略。对于业主方已经确认的变更增项,应及时追踪书面资料,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

2.5严格按月度进行工程量结算

要求分包单位应在当月规定日期前,将本月工作量报项目部,由项目经济师组织初审,初审过程中应注意将报业主的项目工程量与分包的工程量进行比对,防止分包冒报。项目经济师应将建设单位审核同意的本月项目工程量和经项目部初审同意的本月分包工程量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复审,并进行统计。公司工程部应及时将分包工作量复审结果反馈至各部门及项目部,作为分包工程款支付的依据。对于分包工程款的支付,项目部和公司工程部及各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防止产生工程款超付的情况发生。对于确实需要支付分包工程款的情况,项目部应撰写情况说明和下一步如何改善资金情况的书面报告,与付款申请一同报到公司。

2.6严格按照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各项指标责任考核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的考核部门应会同工程、合约及财务等部门,按照考核周期进行过程考核,及时给出综合评价。项目结束时,应按照预先签署的经济考核责任制进行考核,并兑现考核结果,让项目人员真实感受到激励机制。

3项目竣工后的分析总结

竣工总结是下一个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参考的基础,应采取回头看的方法,及时分析、总结、提升,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1及时进行竣工总成本结算

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将转向新的项目,应组织有关人员及时清理现场的剩余材料和机械,辞退不需要的人员,以防止工程竣工后继续发生包括管理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同时由于参加施工人员的调离,各种成本资料容易丢失,因此,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情况,做好竣工结算,将书面资料整理归档。

3.2及时进行项目经济责任考核

根据项目部制定的考核制度,对成本管理主要人员、次要人员及施工队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完成工作量、材料、人工费及机械使用费四大指标,应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和任免,并及时兑现奖罚,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

3.3及时进行项目实施情况总结

项目结束后,项目部要及时进行总结,应该就人工成本控制、材料成本控制、施工部署、索赔等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绩效,总结得失。公司层面应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向全公司推广,以促进所有项目部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篇12

目前,净化空调在手术室、实验室以及电子厂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确保其施工安装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对工程环节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究,为日后的系统安装提供参考依据。

一、净化空调系统的概述

净化空调是一种功能特殊的空调设备,一方面对室内空气的湿温度及风速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空气中的细菌浓度、含尘粒数也有要求。为此,在设计安装的过程中,就有别于普通的空调设备的安装与施工。具体对施工安装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措施要求,包括水暖电工艺设计、施工工序、材料选用、建筑布局等。一般来说,此种技术通常被称为空调净化技术。对于净化空调而言,其组成部分包括洁净室、管路系统、空气净化设备三大内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系统的洁净室。洁净室作为一种经空调净化及建筑内装饰的特殊处理设备,具有一定的密闭性空间,能够依据需求对室内空气中的含尘浓度、噪声、温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进行控制,通常广泛应用于手术室、实验室以及电子厂房当中。作为空气洁净技术的主体,洁净室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1.洁净室是能够提供人们活动的一种空间,且具有一定级别的空气洁净度,对尘埃微粒的污染有着较好的控制作用;2.洁净室对多专业配合的需求较高,包括空调和建筑等,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整体。此外,洁净室可有效控制多个环境参数,包括照度、温湿度、风量、细菌浓度以及空气洁净度等。

二、净化空调施工安装的问题分析

(一)系统的清洁问题

针对安装部位的墙面、门窗和地坪,首先对建筑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同时用手触摸直至无粉尘为止;通向安装部位的路面也要进行处理,地坪与道路可通过自来水进行冲刷;安装过程中需要的跳板、扣件、钢管同样需要进行清洁处理,以免部件、风管受到污染而影响功能发挥。运送风管及部件时,采用塑料薄膜封口。运送时若部件敞开或密封出现问题,就要再次对其表面进行清理,水分用无纺布擦拭,未经过清理的部件不得进行安装。安装静压箱、部件、风管之前,要将内壁油迹擦试干净;收工时采用塑料薄膜对未连接的管件进行封口。在土建围护结构上预埋的固定风口、静压箱体、余压阀门等部件,对其内壁进行全面清洁后方可进行预埋。安装之前,不得对清洗干净封闭包装的部件和风管进行拆封。下端口封膜拆除之后,及时进行接头的联接;安装过程中若出现停顿,还需重新密封端口。风管安装后,漏风检测在保温之前进行实施。在满足设计规定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漏风检测,没有规定要求的情况下,可依据洁净度等级及具体状况进行设定。

作为进行安装施工的工作人员,应衣着洁净,同时能够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和手套对风管进行安装,否则即使前期清洁工作做得再好,此时未能确保清洁也是无济于事。对于法兰垫料等材料必须利用相应强度的密封材料进行密封,且密封材料应具备弹性好、不透气、无灰尘的特点。若没有具体的设计规定,对于洁净度等级lO00级的进行处理。密封垫上不得涂刷涂料,同时利用不易掉纤维的材料进行空调系统的净化和擦拭。

(二)密封系统

1.柔性短管连接的密封

用柔性好、表面光洁,且具备一定的无灰尘、无静电、不透气的特点的柔性短管进行制作,如光面人造革、软橡胶板等。选用法兰连接风管、柔性短管及部件,但不能直接铆固短管风管,裂缝部位必须利用密封胶进行密封。

2.法兰连接的密封

对法兰垫片进行制作,确保垫片外表和场地环境的洁净。制作时,缩减法兰密封垫的接头,对阶梯形、企口形接头进行选择,对口联接是不允许进行的。密闭并涂刷密封胶对接头进行保护,避免漏风问题的出现。法兰连接的过程中,涂刷401胶于法兰外表,同时确保对脱胶、隆起现象的有效处理。

3.楼板和墙置的密封

将管道穿越楼板时,依据需要在楼板位置进行管孔的设置,每一个孔口位置的楼板内,需对300mm×300mm的套管进行埋设,利用盖板对上下面进行密封。依据管径的不同,盖板面具有多种开孔组合方式,可进行之间的良好调换。在穿越整体式构造的楼板时,洁净风管必须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置,然后将其中一段在楼板内进行直接固定,同时具有密封和定位的良好作用。

(三)过滤器的安装

1.过滤器安装的条件

过滤器安装过程中,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保过滤器的高效使用。全部结束洁净室的安装工程,洁净室建筑物内部的清洁必须彻底,对于过滤段的建筑,应利用绸布进行全面擦拭,直至无污染后方可完工。借助系统吹尘,吹洗时间达48小时,40小时的运转后在送风口进行无纺过滤袋的安装,完成运转时对过滤袋进行检查,若未出现灰尘沉积,才能进行后续工程的处理。运转后继续对洁净室建筑物进行清扫,否则在回风的作用下,尘粒可能会返回至过滤器当中,从而影响过滤器的使用。

2.过滤器的开箱

开箱过程中,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根据出厂标志,将过滤器包装箱纵向搬运,并在距离安装地较近的洁净建筑物中进行放置,同时利用水对包装箱外部的尘土进行处理,否则,开箱后过滤器中的过滤纸必定会受到灰尘的污染,擦拭之后,并将污水处理干净。

工程完工之后,进行相关方面的质检工作,主要包括外观检测和渗漏检测两部分内容。外观检测:对过滤器的规格型号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还要检查产品合格证书的有效性;过滤器的外表必须光洁,且固定牢固,刀口端面要有所平直,通常来说,端面平整度的偏差值必须保持在1mm以下;过滤器的过滤纸必须严密平整,对其气流箭头、过滤率进行检查,确保过滤器的有效使用。渗漏检测:利用浊度机或粒子计数器进行检测。浊度计的检测过程中,在过滤器上风侧进行高浓度烟雾的引进,包括油雾、巴兰香烟雾等,与仪器最低灵敏度值相比,其浓度必须大于灵敏度值的104倍,在过滤器下风侧,距离过滤器外表20mm-3Omm的部位,进行边框及外表的扫描,扫描速度为2O-3Omm/s。如果仪器读数超10倍的过滤器穿透率,就确定有渗漏现象的发生,必须进行补漏措施。此外,在补漏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如滤纸损坏,可利用88号胶、401胶、氯乙烯胶进行涂刷;如边框连接部位有漏风现象出现时,可以利用硅橡胶、火漆进行涂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净化空调的施工安装,应对整体的施工实施进行全面控制,使得后期的调试、运行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进行。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重要的施工要点进行掌握,良好的促使各项环节的有效施工,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从而确保整个施工安装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净化空调系统设计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制冷与空调,2002,2(3).

[2]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袁盛葆,常志忠.洁净空调系统的施工[J].安装,2006(10).

篇13

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坚实定量化、细微化的成本管理方式,落实成本计划、分析、核算、考核等各项内容,不断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精细化成本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精细化管理强调全过程。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针对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非针对某一环节。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第二,精细化管理需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不断的优化成本结构,挖掘潜在的价值,尽可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全员参与性。精细化管理提倡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

二、施工企业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施工企业资源,也就造成了施工项目成本,实行成本管理需要抓住施工成本的源头。精细化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仍然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企业法人对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施工企业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举措。精细化成本管理突出“效益最大化”这个原则,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强化“过程控制”这条主线,从而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看到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无形中为企业内部的改革提供了动力。例如竞争机制的引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企业中,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业绩的好坏进行评选职称、调节薪酬已经是一种常态。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竞争的存在,总会有高低胜负的差别。在竞争机制下管理企业员工,决定干部的任免已经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种方式。竞争机制对企业发展产生一种压力,利用好竞争机制,可以使这种压力转变为企业人员的驱动力。从企业长期发展的利益来看,各企业各部门缩减成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一面,通过吸纳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见,有助于企业员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加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团体意识的重要,通过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彰,使他们获得来自企业内部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使他们摆脱工作的单调乏味,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全员管理

施工企业需要树立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理念,从施工项目成本计划、核算、执行、考核等几个方面入手,引导企业员工主动的参与到成本管理中,转变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更加宽阔的成本管理渠道,降低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另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以及奖罚措施,对企业精细化管理实行监督,将成本管理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单位和员工,同时实行成本管理的量化处理,将员工成本管理考核与员工工资、绩效等挂钩,提高员工参与施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施工成本管控中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的奖惩约束、激励作用促使各个环节做好成本管控,减少成本管控风险,激发施工人员参与成本管控积极性,融入以往项目管理经验与相关规定,构建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要发挥极致对基础管理的刺激作用,减少被动局面的出现,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以优秀的人才为支撑,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帮助。

(二)细化成本总目标,建立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施工实际情况,核算历史资料等,确定各项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对工程施工成本造成影响,还必须建立数据化、具体化的成本目标。成本责任控制主要包括责任主体、成本控制链,施工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细化,细化到各个具体的成本管理项目中,并将各个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分配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头上,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目标,提高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的效果。

(三)细化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流程

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需要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从施工招投标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事前精细化成本管理包括对企业成本的预测、计划以及重大决策;事中精细化成本管理主要是对成本核算,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事后精细化成本管理主要是考核各个阶段成本管理的效果。当然,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四、总结

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通过精细化成本管理,能够提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还需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细化成本管理目标,尽可能的控制施工企业成本,同时优化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

作者:刘宏生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