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信用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

篇1

1.2具体管理方面的问题

1.2.1管理内容简单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内容相对简单的问题。企业往往将信用管理锁定在产品赊销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但是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变化的不断加剧,仅仅凭借上述两个方面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信用管理工作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方面的工作力度。

1.2.2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现代企业想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工作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水平。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将管理精力更多地放在能够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部门,因此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方面也更多地偏重于这些部门,对于内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这种似乎无法看到短期大幅度收益的部门则无暇顾及,从而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在管理手段和水平方面的严重脱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效果发挥,甚至阻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1.3缺乏有效监管体系

信用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非凡,要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不仅应该加强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监管体系的建设。监管体系应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所谓内部监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但当前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其工作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小团体主义的思想侵蚀,内审工作难以做到公正、公平与公开。外部监管主要是指社会监管与媒体监督,目前,外部监管体系相对于内部监管而言显得更加匮乏,无法对企业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2信用管理措施研究

以上本文提到了当前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从这些问题的研究入手,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才能切实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

2.1树立正确管理意识

管理工作想要得到切实的加强就必须树立更为科学的管理意识,对于信用管理工作来说,树立科学管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切实将这一项工作充分重视起来,将信用管理逐步打造为企业内部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将信用管理意识逐步转变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意识。其次,不光要知道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明确信用管理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在日常管理和环节控制方面找准方向和突破口,才能切实将口号与理论转变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在企业内部为信用管理相关工作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2加强人才培养

信用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工作虽然都为管理工作,但其具体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却大不相同。目前企业之所以无法有效提升信用管理工作质量也在于其未能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升。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信用管理专门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信用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访,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多精确性和方向性,同时也能够带动高校在信用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不断进步。

2.3提高管理质量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所以必须切实提高其他方面的具体工作质量。企业当前应该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具体质量进行有效提升,加强对市场的分析与把握,对客户群体的相关资信状况作深入了解。在管理方法方面,必须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不仅应该重视相关硬件设备的应用与普及,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及网络建设,应用软件必须以信用管理工作具体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开发应用,尤其需要重视市场同类型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和客户资信数据库的建设,从而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提升在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质量,从而提升信用管理的质量。

篇2

企业逃废债严重。在金融信用领域,许多企业利用多头开户、无效抵押、无效担保骗取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借改制、破产等名目,采取悬空、“金蝉脱壳”等等手法逃废银行债务。据人总行统计,截止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为62656户,经过金融债权部门认定的逃废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逃废银行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本息的32%.部分地区、企业逃废债行为相当泛滥,扭曲了银企关系,危及金融安全,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顽症和毒瘤。

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在农业生产资料里有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农机等,农产品里有粮食掺假、棉花掺假、假药材等;工业领域更是难以找出一块没有被假冒伪劣浸染过的净土,劣质建材堆砌了“豆腐渣”工程、假食用油做成了有毒的饼干、兽药作人药、毒酒害命不绝;在服务业假冒伪劣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假广告、假中介、假文凭、假审计、假评估为虎作伥。近年来,假冒伪劣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以千亿元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假冒伪劣不仅使消费者蒙受了经济、人身、精神的多重伤害,还严重毒害社会心态。造假不仅使一些地方的经济拖向了崩溃的边缘,而且让被假冒的企业元气大伤,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合理秩序,制假、售假还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外资的流入。

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危害无穷,给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失信行为象瘟疫一样侵蚀社会肌体,直接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败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

面对如此严重的信用缺失情况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疾呼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管理体系,这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积极应对加入WTO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在严峻的形势和强烈的需求下,如何建立完善强有力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通过对有关情况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应从“破”和“立”两个方面入手,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尽快建设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破”就是工商管理、公检法、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继续加大对假冒伪劣、经济诈骗、虚假信息广告、恶意拖欠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因为当前这些不法行为嚣张的最直接原因是受到惩处的成本远远小于得到的收益,打击的力度不足以惩处和威慑贪利的欲望。要遏制和消除这些现象的发生,对违法分子个人、单位惩处手段和经济上的处罚必须足以击破贪欲的幻想、大大超过在经济上的收入。

“立”就是要从根本做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从总体上形成讲信用、促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无论是生产性企业或贸易性企业,经济往来的对象基本分为供应商、金融机构、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发生行政关系的主要有工商管理机关和监管机关,如海关、技术监督部门等。

以下着重从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强化信用管理方面谈几点建议:

建立规范严密的信用管理体制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对企业信用直接或间接的监督、管理机关有工商管理、技术监督、人民银行、公检法等部门,这些部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拥有对企业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的职能和权力,拥有真实的信息来源,但缺陷在于这些部门对企业的相关行为和信息没有完整的记录和系统的整理,也没有对社会和运用的渠道,造成了信用信息的散失,信守诚信的企业无法得到表彰和益处,不守信用的企业却有空子可钻。因此必须建立和强化严密的信用管理体制,在各方面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采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性的资料,便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客户的查询运用。

例如对于某个企业的信用情况,上述几个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监督、采集、记录: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注册登记、年检、履行合同、企业受奖或受罚、消费者投诉等进行采集、记录;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在质量和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人民银行通过贷款登记管理系统对企业在各家银行的贷款、发行债券等情况进行监控,记录和分析企业融资的信用状况;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对企业及主要负责人涉及违法和被其他企业、机构的情况归类和记录。建立严密的信用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几个部门记录的信息,使一个企业从建立、生产、融资、经营、到售后服务、客户意见等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加以汇总分析和判断,一个企业基本的信用状况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诚实守信的企业将会受到褒奖,赢得更多客户的合作;失信的企业将会失去立身之地。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信用管理需要法律的支持、规范和保障,无论是政府对企业信用实施管理,还是中介机构和客户运用信用信息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因此应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法”或“社会信用信息法”等法律制度,为管理机关和征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采集、保存、评级、、运用提供法律依据,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的状况。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范企业、个人、政府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规范资信公司,防止其提供不真实的评级;在建立信用体系的同时,同时注意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通过中介机构征集、整理、信用信息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信用信息资源的积累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历经一百多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仅靠政府有关部门是不够的,也是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征信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税务、公检法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支点,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信用中介机构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制作成信用信息产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客户,供查询和使用。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

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包含企业的注册情况、年检、履行合同、被客户投诉、产品质量、融资信誉、纳税情况、涉诉案件、被政府表彰或被处罚情况等等,涉及企业的多个方面,信息数据纷繁复杂,如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则难以直接运用信用资源。对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特定的企业评定出合理的信用等级,采取动态的方法,简明扼要的反映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方便客户的查询、判断,有利于社会对该企业的了解认识,使诚实守信的企业誉满天下,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客户;使信用低下的企业难以藏身,断绝财路。

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是形成良好信用环境的手段,而非目的,开发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秀企业的快速成长,打击失信行为才是我们的目标。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资源,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信用作为一种资格和能力,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二是信用构成无形的资本和财富,发挥商誉的品牌效应;三是信用是一种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讯,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根据上述分析,运用信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快捷便利的信用信息传播渠道,使企业和消费者方便和低成本的获取信用信息,是运用信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使交易的主体及时、真实的了解到对方的信用状况,防范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通过建立征信公司或信用管理局作为信用信息传播的窗口,利用互连网等工具高效的查询使用。

篇3

构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应该遵循“借提供信用保证,达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目的,进而协助中小企业健全发展、经济成长与社会安定”的宗旨来进行。同时,根据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还应严守三条指导原则:(1)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2)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3)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其业务由担保与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主要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主要以省为基础。依据《担保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三类。所以,根据这三种形式,我们可分别构建三种担保机构:(1)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注人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同时也可吸收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2)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由地方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作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的担保手续,这类机构主要是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它兼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点。(3)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会员制的担保机构,资金共同承担,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此类机构的运作采取担保基金的形式,实行封闭运作。总之,担保机构在建立之初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其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成立之后应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但不管怎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创办的初期不应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划拨为主,担保费收入只是为辅。

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资金,可采取“财政拨一点、资产划一点、企业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式,通过政府预算拨款、资产划拨、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社会和企业入股、国内外赠予及其他方式来解决担保资金来源的问题。其用途主要在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信用担保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服务,从而帮助它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将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该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扫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担保品欠缺或不足的障碍,提供信用保证以补充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以提升其办理融资的意愿,使中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同享金融资源。(2)与中小企业共担创业风险。信用担保体系肩负着中小企业创业的高风险时期融资保证辅导的重责,一旦企业经营壮大,风险趋低,授信单位将其纳入一般授信客户体系中,此时中小企业无须担保体系的担保便可自己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即对该企业完成了阶段性的辅导任务。(3)支持中小企业的R&D(研究与开发)。在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中,有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但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行研究开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可对其提供信用支持,使其获得充足的资金,而且项目一旦研究开发成功,担保体系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回报。同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担保中介的介入,使得原本发生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两者之间的贷款关系变成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到了分散,从而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了更高的保证。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Customization,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Enterprise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篇5

一、货贷企业赊销所带来的风险

赊销又称为信用销售,是一种“先给货,后收款”的销售方式,即允许客户在拿到货物后的一定期限内支付货款。赊销是国内货贷企业,特别是小型货贷企业常用的销售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赊销行为将会越来越多。虽然赊销具有增加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等功能,但是赊销也存在大量弊端。以一家国有货贷企业为例,其年销售额12.5亿元,应收账款高达10.5亿元,其中仅逾期1年以上的账款就达4.2亿元。初步估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每年在应收账款利息和呆账坏账上的损失就高达1亿元。具体来讲,货贷企业赊销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等,直至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降低企业效益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的完成,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三)银行企业关系恶化

由于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过大,造成企业互相拖欠,“三角债”急剧膨胀,连带银行借款无法及时偿还。银行呆账加大,银行企业关系恶化。

(四)企业涉及诉讼风险大

大量的应收账款可能会涉及诉讼,使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在我国,法律对商业信用的保护乏力,诉讼结果执行艰难。债权一旦涉及诉讼,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潜亏的可能性很大。

二、防范货贷企业赊销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与完善信用管理

首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标准。企业要在对市场用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去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以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一般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通常取决于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和经济状况等五个方面。企业要对拟赊销的客户的这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赊销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率来评定其信用等级,进一步考虑对客户一定时期内的可以赊销的最大限额,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企业只对信誉好的客户给予赊销待遇。

(二)建立与完善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度

在赊销管理中,要落实内部催收款项责任,明确清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应收款项回收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业绩考核及奖惩挂钩,在经办人、责任人调离或换岗时,应查明其在任期经手的货款清欠情况,或者对其在任期间的应收账款和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真正落实“谁经办、谁催收、谁负责”原则,从而提高应收账款收回率,加快企业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三)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

1.赊销发生监控。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顾客开具账单、记录销售、收回资金这样一个业务流程。赊销监控主要发生在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在接受顾客订单流程,顾客的订单只有在符合管理当局的授权标准时才能被接受。

2.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从赊销过程一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前,对客户进行跟踪、监督,从而确保客户正常支付货款,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账款的发生率。通过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保持与客户经常联系,提醒付款到期日,催促付款,可以发现货物质量、包装、运输、货运期以及结算上存在的问题和纠纷,以便作出相应的对策,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同时也会使客户感觉到债权人施加的压力,使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推迟付款,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

(四)加强事后管理

1.资金回笼实行动态考核。应收账款以开票天数为单位,资金回笼实行动态考核。为增强营销人员的责任心,企业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相结合,资金回笼考核按天计算,资金回笼天数从开票之日开始计算到资金划入企业账户为止,并相应制定《资金回笼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只要考核到位,奖罚的销售费用全部兑现并落实到个人,就可以极大地调动营销人员回笼资金的积极性。

2.加大清欠力度。随着应收账款账龄的增大,呆账的数额也随之增大,为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把呆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清欠队,负责追索和催讨应收账款账龄超过能够承受最长天数以上的呆坏账,经催讨无果的,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制度。企业有了应收账款,就有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坏账成本越大。不仅如此,还会造成资金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增加。因此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该计提的减值准备要按要求全面计提,以使企业的资金风险最小化。

总之,只要货贷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赊销的信用风险就是可以防范的。在现阶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尚不成熟且缺少跨国经营经验的我国货贷企业不可避免地也要接受各种挑战。我国货贷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在困难中经受考验。要批判地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业实情,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自己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段琳.加强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07,(5):35-36.

篇6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

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篇7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篇8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下载论文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篇9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将承担不同风险类型,客户种类,性质业务等风险的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和对各个风险统一标准测量的加总将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体系全球化。在当前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企业必须根据业务和利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中心,对国外风险的转化和转移进行预警评估,对国内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实现全球化。第二,风险管理全程化。现代的风险管理必须对风险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从宏观到微观覆盖每个环节,把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涵盖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并落实与管理到位。每个环节和部门都要渗透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三,风险管理全员化。风险管理全员化是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险管理和识别分析工作,必须由风险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只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了,他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第四,管理方法全新化。国际上使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型来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企业也呈现出对定量分析重视的新趋势。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每个业务暴露的风险点,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加以度量,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分配资产、配置资本等。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来说,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应从构建操作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框架着手,并按照以下原则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原则是风险管理制约性的关键。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必须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以独立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时保持风险管理的开放性,并时刻注意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这样,企业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发展。第二,统一性和差别化的统一。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多少及风险收益配比等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任何部门和业务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发展方向是统一的。另外,企业经营领域的广泛性、客户需求的复杂性、业务和产品的多样性等要求企业需要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各类风险的特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政策。第三,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企业风险管理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企业要想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必须要合理控制自身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说又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服务于客户。因此,只有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价值的最大化。第四,矩阵式和扁平化的统一。企业只有在风险管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对不同业务部门实现矩阵式管理,并在原有的企业垂直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层次的压缩,也就是进行扁平化管理,继而时刻强调风险管理应讲求效率。才能实现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监控,从而保证业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也有商业银行和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还有为中小企业缓解自身融资困难而组建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大概有以下四种:

4.1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明晰、同时兼营其他业务等特征。这种模式针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起步早、发展缓慢的劣势,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易于提高效率。但由于当前我国总体的信用状况较差,使得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强大的外部风险,加上投资者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2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

“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是由政府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之一。其特点是信用担保机构应充分遵循政府政策,它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虽然有政府作后盾,但它违背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政策性担保主体单一、作风险分散、形式僵硬,且财政投入比例过高,经营水平多依赖于经理人的道德水平。

4.3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筹资为辅”为原则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它突出的反映了国家或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构导向,具有独立法人,主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贯彻保本微利的经营理念。但是,由于市政府组建,难免会受到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和影响。

4.4自我出资,互助担保

中小企业为缓解融资困难而自发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就是互助担保。主要特征是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独立法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单个机构规模较小;大多分布在城乡社区,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通过申请再担保来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区县级同业公会密切结合。政府应鼓励、支持、倡导中小企业自愿加入互助担保机构,使之健康发展。

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因此,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经验,从而制约了信用担保职能的有效发挥。

信用担保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规模较小,来源单一。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其它渠道资金来源相对过少,主要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主,而且缺少补偿机制。这便与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背道而驰。再加上政府拨给各地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导致担保基金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担保资金的需求,并且从而导致了担保机构放款规模小、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目前,许多担保机构仍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且担保机构专业的人才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担保行业的发展。从担保前的调查到担保后检查的各环节,都仅仅集中在个别操作人身上,加上操作人员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不能适应担保机构的需要,这些都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第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有效性。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在担保项目风险的预警系统上,普遍缺乏科学、明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导致在风险发生后,对受保企业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的调查与准确的评判。第四,政府干预,担保机构控制少。目前,在我国的担保决策中往往会出现“行政指令担保”和“人情担保”等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担保机构大多是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最大出资者建立的。在这一特殊性的基础性上,政府可对担保机构施加压力,甚至改变决策意向,这便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和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甚至拖垮担保机构。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想要继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主要有:

6.1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力。信用担保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担保外部风险:

(l)建立受保企业资信评估系统。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对受保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应考虑:1受保企业的还款能力;2资信评估应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2)自主建立担保行业联盟。主要是针对当前担保资金规模小、担保实力弱的弱点。能有效地防范担保信用风险、避免恶性竞争,达到行业自律、合作共赢,实现担保行业的有序发展。

6.2优化担保业务风险的内控机制

中小企业在信用担保机构在防范担保风险时,还应注意内部风险的发生。在担保业务流程的设置上应体现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职责,避免出现权力失衡的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中,应当考虑以下的内控机制:(1)项目调查阶段的项且经理实行A、B角制度。(2)项目审批阶段实行委员会评议制度。(3)项目办理阶段实行手续落实制度,等等。

6.3设置灵活的反担保措施

反担保措施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反担保措施的设计实施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着眼于灵活设置的原则,积极探索,努力发掘业务空间,从而创造人无我有的附加值。反担保的设置原则应体现几点: (l)反担保措施的设计要突出中小企业关键资源的控制。 (2)反担保措施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避免出现第三方反担保。(3)要根据企业还款能力的来掌握反担保措施的实施,实现反担保措施的质量、数量和反担保措施组合。

6.4建立高素的专业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规律与基金管理公司类似,它管理的主要是特殊的、高风险的业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要求担保机构的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可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信用担保机构的核心资源。因此,建立良好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组织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管理、投资、技术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是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

6.5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的可持续经营方面入手,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创造条件。例如,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特定业务风险的补偿机制。目前,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中,政府干预过多、担保机构自主经营权少。因此,防止信用担保机构日趋“政府化”倾向成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是保证其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做法。政府的风险补偿政策应当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本身,并限定风险补偿的范围。

6.6完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篇10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而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的重要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假期社会实践中亲自参与了某银行企业文化的新闻宣传工作,对其进行了深度了解,深切感受到新闻宣传作为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更加有效地助力企业管理和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1 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

1.1 目的性

企业新闻宣传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其侧重点在于“宣传”。对内更倾向于宣传与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外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弘扬企业文化,展现企业成就等等。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1.2 政治性

企业新闻新闻宣传作为我国新闻宣传的一部分,政治性也是其基本特点,这一点尤其在许多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就是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是联系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把企业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相统一,才能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1.3 专业性

企业新闻宣传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兼顾“企业人”和“新闻人’的双重职责,需要更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新闻专业素质。但现如今的情况是,许多企业没有独立的新闻宣传部门,更没有专业的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归根到底是对新闻宣传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这是许多企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 强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与途径

2.1 把握时、度、效,发挥引导作用

一是要抓好企业新闻宣传之“时”。“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宣传贵在与时俱进。企业新闻宣传最为重要之处在于围绕企业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宣传,准确及时地宣传报道企业改革发展政策制度、时事动态、重大决策、先进经验以及员工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使企业发展有统一目标、员工做事有统一方向。当前,就要认真宣传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供给侧改革政策,传递出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政治政策信号,切实把企业发展、理念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来,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提供舆论支持。

二是把握企业新闻宣传之“度”。适度的宣传引导可起到除疑解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反之,容易引发思想混乱、认识偏差,甚至给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公信力带来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企业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也会产生新矛盾、新问题,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一定要把好关、把好度,要通过宣传报道引导全体企业员工正视形势,正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

三是提升企业新闻宣传之“效”。所谓“效”,就是要看效果,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突出企业特色,把本企业决策部署及时传递下去,让职工群众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重点工作是什么,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

2.2 找准着力点,发挥激励作用

一要坚持“虚功实做”,记实事要事。新闻宣传工作首先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从而使新闻宣传这一“务虚”的工作变得更加务实,目的性更强。企业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新闻宣传工作要找准切入点,把中心当做目标,把大局当做舞台,坚持把镜头对准企业改革发展的主阵地,真正发挥优势,使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要坚持“面向一线”,发基层之声。基层声音是新闻宣传的血脉和骨肉。只有坚持沉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多创作一些接地气、系民生,富有企业特色、充满基层气息的稿件,才能真正体现媒体舆论的价值,才能做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传达企情民意统一起来,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新闻宣传人员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把采访报道植根于基层实践中,新闻宣传才有“鲜活”的素材,新闻宣传才富有价值和生命力。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展员工风貌。新闻宣传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把挖掘、发现、传递好广大员工群众的心声作为做好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广大员工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深度挖掘职工群众中的“亮点”和“闪光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部署要求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上来。

2.3 拓宽新途径,发挥驱动作用

企业新闻宣传报道需要借助各种载体,没有载体,新闻宣传报道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充分发挥载体的驱动支撑作用,突破固有的传播理念、模式和机制的束缚,探索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某银行在创新新闻宣传途径中做出了有效尝试,他们依托新媒体打造了“一声一微一群”宣传模式,真正把新闻宣传做新、做活、做亮,为企业改革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创造性地开发了“幸福家园直播间”。以电脑背景音乐为基本系统,在所有部室连成音响播放网络,将核心理念或党建理论植入其中,每日在整点时间播报。通过此举,迅速传达支行动态、弘扬模范事迹和先进经验,加强部室与网点间的沟通交流,让每一位员工切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感受到支行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为员工营造了轻松、和谐、奋进的美好氛围,迅速形成了全行“赶帮超”的热潮。二是设立“精英客户群”。负责解答客户疑难问题、产品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实施有效互动。此举在客户中产生强烈反响,不仅节约了营销成本,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客户资源,真正实现“软实力”带来“真效益”。三是组建微信平台创作小组。对外树支行良好形象,宣传产品信息,组成了微信平台制作团队,每日更新内容,独特新颖的作品得到了众多客户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认可,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由此可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新时期、新条件下进一步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所在。

2.4 构建大宣传,形成强大合力

一要探索设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特定时间就本企业重大决策或事件,举行新闻会,全面准确地有关信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对本企业的良好公众认知,成为企业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正确引导媒体,宣传和维护企业形象的关键环节。

二要建立一支新闻宣传专业团队。只有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反映企业工作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全方位展现企业建设成果,提升公司良好形象。而各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就是企业充实新闻宣传队伍的最佳资源,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培训、招收引进新闻专业人才等方式,打造专业队伍,提高企业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

篇11

    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篇12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从思想高度上意识到计算机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于员工起到带头垂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思想从全局上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和好坏,也影响了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制定企业发展计划,计算机信息化在此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根据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才。企业应该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普遍存在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企业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化培训主要包括对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培训以及对员工的培训。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培训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员工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培训能够在理念和技术方面有所提高,从而促进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建设有效实施。我国企业目前对计算机信息化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的配置上忽视了对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和员工的培训,员工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对计算机信息化介入企业管理所带来的工作方式、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变化不适应,这些都会阻碍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3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本依托。3G、4G为特点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更是为互联网金融业提供了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份,我国网民近5.9亿人,手机网民数近4.6亿人。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在互联网行业已非常成熟,谷歌和百度每天要为上10亿的网页和图片建立索引。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凭借在大数据挖掘和批量信息处理上的核心优势,互联网拥有海量的客户基础,传统的交互方式被互联网交互方式所逐渐取代,通过互联网信息搜集,可以迅速、全面地了解企业实体或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模式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小微企业上网就可以找到融资机会,成为融资模式转变的受益者。与传统银行业关注企业财务报表,关注报表中的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比率这类“硬信息”不同,互联网金融将关注的范围扩展到报表之外,更加关注各种各样的非财务数字化的“软信息”。“软信息”与小微企业主个人的日常活动相关,有网络社交信息如博客、微信、微博,有个人网络消费,如每月大致支出金额、消费分类、消费时间。都是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大量零碎信息,单独获取其中一小部分,无法挖掘出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把这些大量的零碎信息串联成一个整体,就可以形成其个人特征,如性格、兴趣、生活习惯、价值观、对风险的态度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从中推断小微企业主的财务、生活状况,对其进行融资风险评判。这也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微企业应顺应当前金融环境的改变,将信用管理的范围从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硬信息”数据,扩展到企业主个人产生的所有“软信息”。

三、小微企业“软信息”信用管理的改善途径

1.培养“软信息”全面管理意识。

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不应局限在企业财务报表传统银行业关注的财务数据硬信息,而应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培养企业“软信息”全面管理意识。信用管理范围不仅包括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结算,还有小微企业主、主要经营者个人在互联网留下的信息,如生活服务类网站积累的个人消费金额、消费习惯、消费种类、车房贷、个人进修、学习深造等数据,这些大量的网络信息就是非标准化的信用“软信息”,可以完整真实地反映小微企业的个人信息,对其信用评级影响重大。这也意味小微企业要对其留下的一切“痕迹”的后果负责。从小微企业员工角度,应及时改善个人不好的生活、消费习惯,着力塑造积极向上、诚信理智、富有素养的个人形象。对小微企业而言,应加强企业整体形象的设计、建设,重视企业的社会形象,这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2.投放企业“软信息”广告。

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对使用广告的目的,仅停留在向消费者宣传其产品的层次,作为营销的管理手段。其实不然,广告投放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产品,小微企业形象、营利模式、独有的文化都是企业向社会传递的信息。世界主要征信机构使用仓库、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的增值产品,这也是我国大数据处理公司未来要增加的营利渠道。小微企业应顺应变化,增加在大数据公司的广告投放,将信息传递方式从企业传递增加到第三方网络传递,能更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

3.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竞争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小微企业要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利突围,不仅依靠优质的产品,诚信的服务,在对产品、消费者负责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好事、坏事都可以瞬间传到千里,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建立起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走出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如文明创建、环境保护、走进校园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责任心;敬老帮困,关爱留守儿童,资助希望工程,可以向社会传递爱心,这些非财务“软信息”都会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