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医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医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医生论文

篇1

2.1团队建设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

篇2

(1)重视智力培养,忽视自理能力的培养。

(2)重视个别兴趣培养,忽视全面发展。

(3)家长重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因素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导致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

2.过分看重分数

在一些父母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中唯一的宝贝考上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于是,上学期间分数成了衡定子女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育方法因素

1.过分溺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经常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点给家里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而另一位家长的行为却大不相同,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起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分摊”给大人。

2.过分管制

父母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讲话,用命令的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当前的独生子女面对父母用这样的姿态更会产生逆反或者对抗的心理,更加难以沟通。

(三)家庭结构因素

1.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一方面希望孩子成才,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闹离婚等,或者是为了忙事业、工作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2.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当今社会,生儿育女的中青年父母大多处于事业和社会生活压力的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为子女抚养和照看孩子的义务,然而老年人往往就会陷入溺爱的误区,过于保护他们,提供过多的帮助,把他们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3.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昔日稳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家庭解体了。这样完全破坏了先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印象,使孩子完全陷入信任危机,并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交往的倾向。

三、改善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二)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对于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谐,这是温馨的基础。

(2)对独生子女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对于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年人的关系。

(2)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3)要舍得独生子女吃一点苦。

3.而对于单亲家庭来说,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血缘关系教育优势。

(2)培养诚信精神。

(3)培养责任感。

总之,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原动力。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尽量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篇3

家庭医生,也叫私人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及时的、连续的、全面的、有效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极端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一般是医学本科毕业生进一步规范化培训3年左右,经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合格者,通过国家科学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定考试的医生为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或者私人医生。

全科医生擅长的不是社会上的某一个疑难杂症,而是社区居民最常见的日常健康问题,知识深度想横向发展;专科医生解决的是固定临床领域的相关疾病,他们的知识深度是朝纵深方向发展的。

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领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依托,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通过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每个成员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护人、卫生经费管理人、卫生资源调配人。家庭医生制度依靠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社区守门人战略,构建双向转诊体系,开通信息网络服务资源。最终目的是保护居民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总费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新医改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此文件创新性很大,有很多创新性体制机制措施,从中能看出政府对家庭医生培养的决心。在新形势下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制度。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不断地统一规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5+3”模式,即五年的本科临床学习加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培养渠道。由于目前全科家庭医生数量严重缺乏,在未来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也是工作重点。培养模式主要有转岗培训、“3+2”培养模式、免费医学生、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到基层服务等。

(3)改革模式。在未来改革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建立患者与医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费用等。

三、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各地方家庭医生制度都不够完善,国家有必要对实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个人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

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方面,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时情况,规定适合国情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包括人员的审核方面也要做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从而保证家庭医生的质量。明确规定诊治方面的流程,借鉴国外的制度,从而减轻我国现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

(二)建立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首先,要在国内医学高校内宣传并鼓励学生去当全科医生。其次可以组建一个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进行分组,形成面向一定数量居民的若干全科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应建立贴近社区居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依托全科医学的优势,从搜集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出发点,为所在责任区内的居民开展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

(三)提高居民签约量

提高签约量首先要做到宣传要到位,其次不能只计划而不按计划实施,这样会使居民出现抵触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要健全制度,还是需要有一套完整且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居民的隐私权、个人权利等来提高居民的签约量。

(四)建立新的支付机制

借鉴美国的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我们国家的新的制度机制。可以把以前医保基金对各区卫生局的支付机制改为根据对上年的评价结果弹性支付,每年一次性支付给区卫生局;增加一个管理层,实现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从而做到监管成本的降低。把以前区卫生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付机制改为按人头标准等级弹性支付,一年或半年支付一次给社区卫生机构;采用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

(五)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平台

借鉴英国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建立统一标准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此系统家庭医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相应模块和功能,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类别,最主要的是可以看清每一位居民的患病情况,从而达到对居民健康状态深度了解。

参考文献:

篇4

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社区人群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任务[1]。全科医生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其能从事不分科别,不论性别、年龄,并从躯体、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以其独特的系统、整体理论与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生既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守门人。通过全科医生社区居民可以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可以对自身疾病做好各项防护准备。由此可见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保健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基础医疗保健工作的动力源。而培养一支以全科医学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的迫切需要。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全科医生的培养,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专业素养过硬的全科医学团队,已成为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方法之一。国外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相对较为成熟,但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医学基本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体系设计以及全科医生功能定位等。

根据目前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都是通过对医学毕业生进行若干年的全科培训,再以考取资格证书的形式来培养全科医生,而且重视在职教育。然而,针对社区全科医生的特点和多岗位特征,政府应强调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自身建设。

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方向的多样性: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临床医生,全科医生为辖区居民提供以门诊诊疗、病房诊疗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2-3];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与防保科协作,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筛查、慢性病随访等预防保健工作[4-6];作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者,全科医生负责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管理等服务[7-8];作为社区重点人群的管理者,在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全科医生还承担起儿童保健、妇幼保健、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工作[9-10]。而除了上述临床相关工作外,部分全科医生还担任临床工作质控、科研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全科医生可就职的岗位虽然多样,但多数岗位不能同时兼任,且不同的岗位对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备受全科医生青睐的岗位,如负责辖区居民签约等相关家庭医生服务的家庭医生岗位[11],马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为家庭医生岗位遴选合适的全科人才。因此,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可就职的岗位多样,但由于岗位不能兼任和岗位能力要求不同等问题的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需要在科学评价全科医生综合能力、知人善任、合理安排培训等方面做出努力。

全科医生培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全科医生培训,分为执业前培训、执业后继续教育。(1)全科医生执业前培训解决的是全科医生执业资质的获取问题,即目前我国实行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此阶段的社区培训内容,主要依据相关的培训大纲而定,培训的目的是培养1名可以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基层卫生服务的具有正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经历及从业资格的专业医生。因此,此阶段的培训,专注于社区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2)全科医生执业后继续教育解决的是全科医生所在岗位所需能力要求,以及未来晋升岗位能力要求的问题。关于此阶段的培训,具体培训和教育内容,在满足国家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12],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各自岗位需要自行设定。而此阶段全科医生可接收到的培训资源,不仅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或综合医院内,还有各种上级管理单位、协会等提供的各种培训资源。然而,现有的培训多专注于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培训,并不对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对于内涵丰富的家庭医生工作,对于科研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这些全科医生是否有能力担任,以及该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该如何规划,每个阶段该提供哪些培训资源,仍无法提供充分的参考。

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的缺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全科医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全科住院医生规范化综合能力评估体系是培养全科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基础。我国已制定全科住院医生规划化培训细则与标准,为全科住院医生考核与评估提供了依据。然而这多是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从事各种岗位中的一种来构建反映该全科医生的各项评价指标。而除了临床工作者和临床带教者外,全科医生在社区担任其他岗位所需考核的能力、特质等并未在此有进一步研究,这就造成了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的不完整性。因此,如何科学评价社区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仍是目前现有评估体系中尚未解决的难题。

马陆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对策中心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有医生入选上海市中医生带徒项目、第三批上海市青年医生培养资助计划、上海市第三轮眼病防治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等;另外,还有医生荣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第二届全科医生“基层服务卓越奖”、区十佳家庭医生、五星级全科医生等。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与综合医院联动:在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大力发展初期,要完成全科医生人才培养,需要有综合医院作为依托。近年来,马陆社区通过与瑞金北院的反复磨合和不断探索,在区域协同医疗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互赢协同发展道路。2013年起中心先后派骨干医生与北院专科主任结对,每周定期至北院跟随专家门诊或查房,通过实际的案例指导,全面提升骨干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近两年,马陆社区基于“瑞金北院-嘉定医疗联合体”构建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南翔医院专家莅临社区常态化查房”及“专家临时会诊疑难危急重”工作,切实为病患和家属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医生的应对水准。通过跟师学习和专家指导,全科医生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中心不断储备了人才队伍。

推进生资队伍建设:全科医生培训的生资队伍水平和能力是全科医生培养的核心要素。马陆社区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生资团队,共10人,均取得上海市全科生资培训合格证书;均为本科以上学历,2名具备研究生学历,1名为在读研究生;1名为上海市优青培养对象;均具备主治以上专技资格,2名为全科副主任医生;均有3年以上社区工作及带教经验。建立一支由理论、临床和社区教学人员构成的全科医学生资队伍。另外,安排相关生资参加专业会议、交流、展览等活动,开阔眼界,提升整体生资队伍业务素质,让其真正有能力承担起社区人才培养任务。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专家讲课和培训,选送人员外送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生资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数量充实的生资队伍,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重视社区全科医生职业素养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疗队伍自身形象。马陆社区近年来以抓科研作为楔入点,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形成团队建设,营造既有相互竞争,又有互帮互助的中心文化,从而带动马陆社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科研管理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采取多形式激励策略、重视科研培训,促进合作交流来带动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是全科医生培养的中心目标,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2002年,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正式将岗位胜任力应用到全科医学领域[13],提出全科医生核心胜任力模型包括以人为中心照顾、初级卫生保健能力、综合处理能力、具体问题解决技能、以社区为导向、整体模块化6个方面。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临床医疗的二级学科,需满足全科医生面对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不仅需要提供临床医学的服务,更应该提供预防医学及人文医学的服务,要求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能力、基础保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14]。因此,建立社区全科医生的能力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为社区不同岗位培养适合的人才。中心已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包括评价指标、测量办法、计分办法和分级办法,应用并评价工具的性能,以为全科医生能力评估、定岗、培养、晋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惠娟,季正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70-459.

[2]冯雁,董铭,陈淑敏.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全科医生执业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4):562-565.

[3]骆达,杨文秀,韩超.天津市全科医生执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1-2704.

[4]李震宇,易春涛,朱莉珍,等.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不同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13,12(4):280-282.

[5]Hafez D,Nelson DB,Martin EG.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的影响因素:基于病历诱导回顾的定性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16):1924.

[6]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7]陈翔.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4):466-469.

[8]陆萍,朱杰,金敏洁,等.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与成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30-3435.

[9]徐卫平,仇玉兰,刘玉昌,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上门康复服务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17,16(3):224-226.

[10]钱敏,陈惠清,杜玉玲,等.中医适宜技术参与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效果评价[J].陕西中医,2017,38(1):60-61.

[11]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6-06-06)[2019-06-26].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24373.htm.

篇5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

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

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

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

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

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

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

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

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

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

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

篇6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1999年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花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据统计结果推测来看,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平均每年新增596万,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达到3067万人,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由此看来,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老年人群是我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对应老龄化将是未来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近期国家连续发展养老产业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生活质量问题的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医护工作者上门服务的重要性

2.1老年人常见病

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老年痴呆症是现今老年人常见的五大疾病。由于这些疾病都是终身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但长期服用药物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的很快,这些疾病病情容易起波动需要定时服药和体检,有时候老人会由于身边没有子女的陪伴督促他们忘记懂事吃药和体检,遇到紧急突发症状也可能由于无法自行处理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丧命,这也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不得不引起重视。

2.2我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老年人中,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病是6种最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根据对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患病率、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对健康损失进行估计的分析来看,在8811万65岁以上人群中受这6种疾病侵害的老年人超过2000万之多。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目前这6种慢性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约为340亿元人民币,约占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6%,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经济损失。总而言之,无论是健康损失还是经济损失,这6种常见慢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均是巨大的,将给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2.3老年人死亡常见原因分析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因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各方面综合条件的下降,导致他们对一些疾病及突发因素的抵抗力和应变力下降,因此死亡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老年人比较常见的因病致死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经济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空缺与不足,而主要是由于对于疾病爆发前的一些小症状比如头痛头晕等不够重视,认为忍忍就可以过去了,从而使得疾病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发展为癌症而无法救治,最常见的则是胃癌等恶性疾病。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老人独居家中和农村地区,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老年人突发脑溢血,但是不懂得正确处理,在发作时随便移动身体坐下来导致短时间内脑部溢血加重而致猝死,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农村地区,几乎每年每个村都有四到五例这样的悲剧发生,也引起了老年人和其子女们的担心与恐慌,尤其是一些长期出门在外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和家庭。除了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常见病,很多非疾病因素,比如摔倒、骨折以及一些突发状况发生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处理而致死亡也是屡见不鲜。

3上门服务的益处

在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没有人定期在身边定期检查和照料,而且老年人大多缺乏医学知识和医学常识,导致自己的病情被延误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现在虽然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的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对这些情况起到了一定的改善和缓冲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社会福利机构由于老年人的聚集,工作人员不免会出现疏漏,导致一些人无法被周到照顾,而且许多老年人对这些福利机构的排斥心理很强,有些子女也不放心老人在福利院居住。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医护人员向老人宣传必备的医学知识和常识,使得老人们在一些突况发生时可以正确及时的自行处理,减少病情延误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一些生命体征的起伏波动比较大,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可以定时为老年人做一些常规的体格检查,以便对老人的一些将抗状况有所了解,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和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这种定期上门服务的做法对于不在身边的老人的子女而言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和护士们都是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有着专业且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子女们在外奔波时可以不再担心父母的健康没有保障,也可以心无旁骛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4如何顺利有效实施医护工作者上门服务

4.1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由于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且服务是以合同方式确定的租用和被租用关系,因此,为了保障上门服务的质量和被服务人员及其家人的满意度和放心度,对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一定的硬性要求。首先上门服务的医生必须是临床职业医师且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这样才可以保障上门服务的质量可以和老人在医院的服务质量相媲美,再者,上门服务的临床职业护士也需要有有八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处于以上两点的考虑,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可以从当地社区或者附近的县级医院挑选。而且,在之前也要对医护人员有一定的培训,因为上门服务不同于在医院里面,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寡老人,因此,对医护人员在交流和医患沟通方面的要求相对要提高一些。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让老人和其子女可以放心的接受他们的服务和治疗。因此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医护人员与被服务的老人需要一定的接触与沟通在决定是否适合这项工作,然后再决定是否要签订和履行合同相关内容。

4.2被服务对象的要求

由于是医疗服务上门,那么作为家庭医生的医护人员相较在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会更累一些,这也就意味着服务的报酬会相对提高。因此,从医护工作者的角度和上门医生项目实施的长远性来考虑,对于上门服务对象的要求最好是其子女(监护人)要有较好经济承受能力但常年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这样可以保证上门服务医护人员的收入,解决上门服务的医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部分的服务对象则是经济实在是有困难或者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对于这些老人可以是义务或者降低收费进行服务,毕竟这些老人们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都在积极的保护和关心他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出于医德仁心的考虑当然也应该则无旁贷。适当的降低服务收费,并且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为老人量身制定上门服务项目,一方面可以充分表现当代医生的品德,另一方面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在一些医院有时会出现医生或者药代强行向患者推荐销售高价药品和服务,导致患者额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对于上门服务的医护工作者必须严禁这些现象的发生,给予老人们的药物必须是实用且价格适中的药品,不能私自向被服务者推销一些价格昂贵且不实用的医疗药品和器械,不能利用患者和家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来赚取额外收益。对于医护人员提供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应当统一标准,由专门部门统一采购与供给,尽量降低投诉率,提高信任度。

4.3服务项目

对于上门服务的项目,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的身体状况做出评估和计划,不同的服务对象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主要的项目则分为以下几种:1)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由于这类疾病都是慢性且较难根治甚至无法根治的顽疾,因此应根据老人们的具体身体状况,定时的上门为其提供血压、血糖、常规体格检查等项目,一些需要治疗的老人则要提供注射胰岛素等已确诊慢性病的慢疗服务。2)服务的对象多元化:多元化是指服务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家一户,也可以面向一些群体单位,比如与养老机构合作,定期为所有老人提供常规体格检查,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高龄老人则记录在案,对他们提供常规体检可以适当的比其他老人频繁些。3)协助治疗:对于那些已确诊慢性病非发作期病人,在有详细诊断书及处方的情况下,协助患者遵医嘱进行长期恢复或缓解治疗。4)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即在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发作期治疗出院后,医护上门提供单项收费式后续服务,包括送药上门、在家打点滴等。5)特殊人群在设施允许时提供协助复健。

4.4形势与条件分析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CLHLS)”项目数据库的数据回归分析,社区服务提供最多的是“处理家庭邻里纠纷”,而需求最高的则是“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即医疗上门服务,因此家庭医生的实施有着很好的前景。众所周知,年龄与慢性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代谢以及内分泌功能会逐渐下降,因此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多发并发症的慢性病等一直困扰着他们。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心肌收缩能力也衰减的很快,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心脏器官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这就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老年人需要高密度的生命体征监测。一方面,数据的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都证明,独居和机构养老老人对上门服务需求显著高于与家人在一起居住的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对该服务的需求最高。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年龄相对较高,健康状况较差,身边多无子女照顾,其次,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大多不提供医疗服务,而且养老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往往独立于普通居民社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另一方面,对于社区里的空巢老人,虽然会设立专门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或者就医更加方便,但多为定点被动式提供治疗。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人们和其家人对健康保健的意识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定点被动式医疗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5结论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很可观的市场前景。致谢医学学习的任务繁重而辛苦,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的目标是救死扶伤,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良医。良医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高超的医生,更重要的是医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心以及创新精神,感谢这次的创新创业训练时间项目,让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让我把自己大胆的想法辅助行动,虽然过程中有很多的波折与无奈,但是只有经历了风雨才可以看到彩虹,感谢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指导老师的支持与指导,让我可以顺利了完成此次论文工作,感谢学校,感谢辅导员,感谢那些教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你们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参考文献】

[1]袁菁华.中国医疗服务提供市场化了吗?———基于医疗服务竞争性角度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2]何斯,王德文.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南方人口,2006(04).

[3]刘艺敏,朱炎,严浩军,何裕嵩,官学海,王琦.上海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6).

[4]林婷.福州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及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5.

[5]谢少飞.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调查与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6]徐卫平,陶太珍,王萍,金海华,韦利君.家庭医生制模式下“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价[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7]徐卫平,陶太珍,金海华,王萍;,韦利君.“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模式对社区残疾人群康复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0].

[8]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

篇7

“离开公立医院”这股潮流在2013年继续发酵。今年1月,自称在“公立医院体制海洋里泡了20年”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两个月后,张强用微信公共账号推送了题为《上岸第一季》的文章,分享走出公立医院的心得。张强分析说:“2012年是外资高端医院发展的爆发期,他们要从社会上网罗一批临床水平优秀、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医生。体珊个人社会价值的黄金时间到了。”这是否意味着,将有更多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医院体制倒逼医生自由执业

离开公立医院单干,在过去看来似乎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行为。上世纪90年代前后,除了凤毛麟角的诊所、门诊部外,公立医院几乎是学医之人的唯一出路。

当前,辞职率激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立医院的官本位意识太强,行政化意识太强。2012年末,在301医院当了一年半住院医师后,李陶从这个声名显赫的地方辞职了。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所在医院下级必须对上级绝对服从,甚至是在给病人开药时,也必须开上级指定的牌子。

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跟公立医院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公立医院的用人机制和晋升机制还与科研结果、论文等业绩挂钩,导致很多搞临床的医生因论文等因素无法晋升。大多数离开公立医院的医生表示,自己的选择跟公立医院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这点也是于莺在微博上透露的原因,“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航母式的医联体最终会让专注于临床的一线大夫,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成炮灰。”

另外,实行医改之后,医保资金猛涨,很多之前没钱看病的患者都去就医了,因此每个医生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都在大幅增加甚至翻番,但工资水平并未有相应的增幅。这也是医生离职的原因之一。

自由执业是医改必经之路

篇8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1届[R].浙江,2012.

[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2-16.

http://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2-16/news201-

20216111318.html.

[5]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3):99-102.

[6]覃泽萍,彭翠香.146名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04):174-176.

[7]王生锋,齐玉梅,黄行芝.临床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及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01).

参考文献:

[1]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2001,36(4):180-181.

[2]闫瑞芹,沈宁,陈京立,等.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同时期的压力源、压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C].护理研究,2006,20(20):3019-3021.

[3]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4]段功香,张平,王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A],当代护士,2006,(8):3-5.

[5]于丽荣,冯先琼.护生学习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A].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8-10.

[6]柯永红.护理专业学生减轻压力技能训练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9):523-525.

参考资料

[1] 王平,裴莉琳.顶岗实习背景下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61.

篇9

方松辖区地域广,为了确保“十五分钟就医圈”,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1个中心、5个卫生站、19个健康咨询点和32个健康管理小组融为一体,构建成方松立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中心全科医疗区域开设健康走廊,用物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居民“知信行”的健康理念。全科诊室都为独立的单人诊间,同时扩大了候诊区域,设置了排队叫号和一站式收费系统,免疫规划和儿保门诊均设置在底楼的独立区域内。

中心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添置了电脑牵引床、中药熏蒸床、低周波治疗仪等一系列中医理疗和康复设备。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脑中风和其他残疾人群进行躯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及训练,并为脑卒中患者的双向转诊提供了技术支撑,转诊流程更加优化。

为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2012年中心又增设了口腔科,拥有数字化全景机、牙片机等先进的诊疗设备,为辖区内21所学校的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牙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利用全区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建卡、随访等方面形成了社区与二级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提高了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率,减少了上门随访、避免了重复随访,提高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2012年至今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新转入并实施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有1 773多名,纳入管理的糖尿病增加了221名。

依托全区统一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肿瘤诊治中心完善的服务流程,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松江区于2005年9月被市政府确定为三医联动改革试点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提倡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并把健康促进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家庭与个人。在社区利用东方讲坛举办大型的健康讲座,每季度在各个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管理小组活动;在家庭,社区医生与居民家庭实行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免费赠送2 000份《上海中医药报》。

加强队伍建设,致力于自主培养。按照“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如参加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导师制培养,全科医生一对一由区中心医院主任带教,中医实行师带徒式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全国全科中级职称考试的比例达到了80%,其中4名全科医生被命名为松江区首席社区医生,2名全科医生还享受区政府的卫生津贴。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学科建设水平。近3年来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上海市科协课题《加强中医“治未病”在方松社区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电针结合自编健腰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松江区卫生局课题《癌症患者居家临终关怀的相关性研究》的任务。2011年医护人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7 篇课题相关论文。

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中心注重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把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特色工作来做。中医科扩建成了200平米古朴典雅、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堂,展现了“精、气、神”的中医整体观。中心在注重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承,聘请了三级医院专家来中医科进行指导,中医师在专家的带教下业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展了12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心每年中医门诊量增长在16%左右,让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每年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膏方节”更是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全面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团队长和全科医生与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建立固定的服务关系,形成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预约率和利用率。通过预约,有序安排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筛查、进行老年人管理和慢性病患者随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招募志愿者引导居民到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签约和预约就诊。

3 严格质量控制,提高服务绩效

篇10

然而没想到的是,年底,他的骨灰从北京运回来了。据说他在北京一天也没开心过,终于得了好多并发症……

老刘查血糖时,老关也得了病,直拖到老刘去了北京,他才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医生责怪说:“你怎么现在才想起医生来?”老关轻描淡写地说:“我一不气喘,二不咳嗽,三也没难受。难道要我隔三差五来问,肺上长瘤没有?”

老关就在当地做了手术。我跟老张都怪他:“不去北京上海,至少也得到省城,你真是省钱不要命了。”老关笑了:“不就长个瘤嘛,不就恶性的嘛,在哪儿还不是个手术!”老关还说:“全国哪个大地方没有专门的肿瘤医院?说明得癌症的多得是。我得上了,也算不上特殊呀。”这倒好,好像是我俩得了病,他反倒劝慰起我们来了。

老关的肺被切了一块。他跟没事儿一样,整天乐呵呵的,似乎他得的不是癌,而是某种奖励。后来,他办了病退,去了省城。

几年后,老张得了直肠癌。手术后,弄了个人造,很是苦恼。“四人团伙”就剩下我俩啦,我自然探望得勤。老张常常拉着我的手,说着说着就哭了:“你说它长哪儿不好?偏把那玩意儿切了,别扭不别扭!”任我怎么劝,他都听不进去:“老刘血糖高点都没了,我能逃得过去吗?”

我劝慰道:“你怎么总惦记着死?咱们还要看国家足球队冲出亚洲呢!”他叹了口气:“我倒是不想死,可是,死却不会因为我怕它而可怜我啊。”老张于那年10月去世了。

这期间我几乎忽略了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在省城的老关。

这天,突然有人来访,是老关!老伙计头发都快掉光了,但气色很好。当天中午,我请他吃饭。点了菜,他问:“没酒,这哪算请客?”我吃惊地问:“还敢喝啊?”他爽快地说:“怕什么,少喝点儿嘛。我这人,从不把事情做到极端。”

原来,老关去省城后,在家闲不住,于是白天骑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推销大米白面;早、晚饭前,各练半小时的书法;夜里写点东西,清晨去动植物园参加社区的合唱队……

“你这肺,能唱歌?”我好奇地问。

“乐呵而已,我从不把事情做到极端。”老关微笑着说,“我是个癌症患者,可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上的,这也叫缘分!你看,老刘、老张都已作古,我现在活着,是纯盈利部分。我观看北京奥运会肯定没问题,你信不信?”

我信!不把事情做到极端,你就心胸开阔,不会有过多的烦恼;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幸,得了癌症却说是缘分,还有什么不幸能击垮你呢?

老关就是因了这份乐观,才如此健康,如此有质量地活着!想想老刘和老张,我鼻子一酸,他们其实是让自己给累死的……

点评:本文主人公的三位文友――老刘、老关、老张,同样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最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结局如此迥异呢?

篇11

篇12

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年轻的主任医师,是水乡卫生战线上脱颖而出的新生代专家代表。他所在的科室是一个团结和谐、勤奋廉洁的温馨集体,在小儿哮喘、内病外治等方面优势突出,冬病夏治、膏方调补等中医疗法特色彰显,被评为“名科”和泰州市“五一文明示范岗”,泰州市总工会专门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事儿科临床二十多年,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医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学养,三者缺一不可。医者德为先,他总是怀着一颗炽热真诚的心,呵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有一次深夜,他接到一个求救电话,急忙赶到患儿身边,患婴呼吸困难、极度烦躁、哭闹不止,一家三代手足无措,焦急万分,经过仔细诊查,原来是新生儿特发性鼻堵塞,经冲洗鼻腔、吸出分泌物后,患婴立刻安静下来,进入甜美的梦乡。

还有一次,门诊楼道上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惊厥的患儿,口唇青紫,四肢抽搐,立即组织抢救,针刺、吸氧、输液,一切有条不紊,患儿终于停止了抽搐。为了观察病情,主任72小时没有离开医院,一直守护着孩子直至脱险。出院时,患儿爷爷为了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将一面印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送到了院长室,这样的事例在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儿童的健康卫士,是许多青年夫妇的定心丸,他付出了许多,但作为一个儿科医生,也常常收获生命中的感动。新年,收到了一件特别的贺卡,是一个机关幼儿园的小男孩,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制作的,上面剪贴了他六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有出生后第一次生病流着口水拍的,还有最近的一张健康天真帅气的面庞,这些照片围成一圈,中间的一张是前几天孩子亲手为拍的照片,贴在大大的石榴上,旁边写着一行稚嫩的字:朱医生,我爱你!医者父母心。

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光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远远不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而技术水平的提高须靠刻苦学习和大胆实践才能取得。在临床工作中,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精勤不倦,不断地追赶学术前沿,占领学术高地,引进新技术,发明新疗法,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创新并举,潜心研究小儿腹泻、紫癜、多动症、出疹性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抽动症”和“中医音乐治疗”相关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课题《悦脾散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列入泰州市“311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比较》,刊于《中国中医药报》国际哮喘日专版头条,新颖的观点博得业内的好评;甲型h1n1流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达菲的儿童用药尚缺乏经验,主任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及疫病防治经验,拟定了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方剂,运用中药袋泡剂、茶方、漱口等不同剂型,未病先防,得到患者的欢迎。主任还非常关注医院文化、医患关系、新医改等医院热点问题,学习研究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在泰州市卫生系统政治思想研究会年会上,他的论文《医院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激起与会者的共鸣,连续第四届被评为一等奖。 他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担任《江苏中医药》杂志审稿和编辑、受聘为《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网上家长学校指导老师。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认真带教临床实习生,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他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带教风格得到同学们的欣赏与同仁的认可。主任一直以弘扬中医文化与医学普及教育为己任,愿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经常参加咨询义诊、送医下乡、乡医培训、社区讲堂、广播宣教等公益活动。先后在《家庭医生报》、《信息》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朱主任的科普文章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贴近百姓。《我见中医多妩媚》、《中医膏方赋》等中医文学作品见报后,激起了读者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主任深爱着中医药事业,深爱着与他共同成长的中医院集体,为了中医人共同的理想与愿景,为了每一个危重患儿治愈出院时脸上绽放的笑靥,作为一个中医儿科医生,他固守着自己纯净的一方天地,学习、开拓、奉献,“读经典,做临床”,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学术境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他不断升华着自己的医者风范。,水乡儿童的健康卫士,他甘愿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一曲绚丽的人生诗篇。

篇13

“现在很多实习的孩子偷懒,懒到你无语。”

说这句话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他不愿透露姓名,暂且称其为Z。

Z是神经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搞神外是件颇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每一场神外手术,都是在“攫取医学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宝石。”

但他带的学生很多都不这么想。

“我们实习的时候是天天泡在医院的。”Z说,“急诊手术时间比较长,有时候要干一晚上,回去晚的时候,宿舍门关了、锁了,我就在病房里随便找个医生办公室里的长条椅子,睡一晚上。”

而现在的学生“不仅不会主动跑过来,有时候安排到实习,过来报到,就说,老师我要考研,或者老师我要找工作,就不来了。”

实习期“泡在医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规的、基础的东西,教科书上不一定写,都是要在实习当中教的。”

比如伤口换药,正规操作应当需要2个弯盘、3把止血钳,并且让病人到专门的换药室去,但很多情况下,医生只使用1个弯盘、2把止血钳,并且直接在床边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带到床边,各家医院各个医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医生虽然知道应当如何做,但苦于现实条件达不到,只能“将就”。

这“将就”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Z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但结果却很无奈。

“这些东西考试不考,考研不考,执业医师考试也不考。”Z说,“你讲这些东西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就不爱听,因为考试不考,升职称也没用。”

他其实也明白,现在的学生比起他们那个时候压力更大,“不是准备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和各种面试,实习期就变成了复习期、求职期”。

反正实习期结束达不到临床要求,再参加规培,规培的内容其实就是重复实习期间要求掌握的东西,但规培要求轮转各个科室,专业技能还是会受到影响。

“你会看到现在的年轻医生英语很好,能写文章,但是临床技能远远达不到要求。”

当医生和做科研矛盾吗?

人们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吃香不仅说明医生医术高明,沟通能力也很关键。如今医患矛盾备受关注,但医学院的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医患沟通的培训。某院耳鼻喉科曾举办过以医患沟通为主题的模拟训练。其中一个“患者”问医生:“我得了肿瘤会不会死?”参加模拟训练的年轻医生竟回答:“每个人都会死。”换位思考,这让人实在难以接受。可是他并没有坏心眼,就是不会说话。

培养不出年轻的好医生,我们的医学教育是怎么了?

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教授说:“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但‘指挥棒’值得探讨。根据现在的‘指挥棒’,医学生硕士、博士毕业都必须发文章,而且大多数做基础研究,导致年轻医生很多都得去养小白鼠,没太多心思投入到临床训练中,也缺乏规范系统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训。这样的年轻医生,更加不会与患者交流。”

欧美的医生培养体系,“同质化”很,医学生一直培养下来约在32、33岁可独立行医,无论你是做家庭医生还是到大医院做医生,水平是相当的。因为此前经过了严格、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所以,病人看病不用“货比三家”,就能享受到均为较高水平的服务。所以从成才曲线看,他们刚过而立就能接近能力的峰值,但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往往得到四五十岁才可能达到能力的峰值。培养出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生,让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这是医疗系统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肖海鹏教授说:“因为要晋升,中国的医生、护士每年都得发论文,但大部分文章对提高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此前,我们和英国伯明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展开合作。该中心从1995年至今的十多年间已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100多篇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16篇文章。能发在这些杂志上的,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了,很多对指导临床实践、改变医学指南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疾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这样的科研,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所以我们要走出去。这些年我们不断送医生出去,在全球顶尖的医疗中心进修,提升临床和科研能力。对中青年医生,我们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等合作,针对具有杰青、长江学者、院士潜力的专家,我们投钱、投人力支持。可以明确的是,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研究,并非脱离实际的科研。”

只能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匠人,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会更能指导临床的实践,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将心比心,才能将年轻一代培养得更好。

美国中年医生也深受年轻一代观念改变之“苦”

近期,美国Medscape网了《Medscape年轻医生2016年度薪酬报告》(Medscape Young Physicians Compensation Report 2016)。来自20多个专业的19183名医生参与这项调查,其中,有4162名被访者年龄在40岁以下。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17日至2016年2月9日。这份报告分析了年轻医生和年长医生之间的差异,除了涉及薪酬方面,还包括他们对职业的满意程度。

(受访者按专业分布)

结果1:年轻医生年薪多少?

这份报告显示,40岁或40岁以下的医生中,整形外科医生年薪最高(329,000美元),紧接着是皮肤科医生(312,000美元)和麻醉医师(309,000元)。当考虑所有年龄层的医生时,年薪最高的还是整形外科医生(443,000美元)。不同的是,心脏病科医师排在第二位(410,000美元)、皮肤科医生(381,000美元)紧随其后。

注:对被雇佣的医生来说,患者护理(patient-care)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利润分成。

结果2:年轻医生VS年长医生

年轻和年长的整形外科医生都是收入最高的,两者的收入差异是150,000万美元,是各专业医生中差距最大的。差距最小的专业是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年轻和年长医生收入差距为22,000美元。

结果3:年轻男医生VS年轻女医生

报告称,不管是初级护理(primary care),还是专业(specialties)医生,男医生的收入都高于女医生。

结果4:哪一个年龄层女医生多?

报告称,小于40岁的医生中有37%是女医生;相比之下,40岁-69岁的医生中仅有29%是女医生。

结果5:年轻医生的净资产

参与调查的医生还评估了自己的净资产。毫不意外的是,年轻医生的净资产远低于年长医生。72%的年轻医生净资产低于500,000美元,而年长医生仅有24%净资产不足50万美元。

问题6:年轻医生的消费习惯如何?

尽管收入和债务存在差异,但年轻和年长医生的消费习惯几乎是相同的。

结果7:多少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是公平的?

54%的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的公平,51%的年长医生也这样认为。

结果8:个人与患者在一起的时间是多少?

调查发现,年长医生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更多,其中有44%的年长医生个人与患者共度的时间超过17分钟。相比之下,只有39%的年轻医生做到了同样的程度。

结果9:哪些年轻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调查发现,年轻医生中,超过75%的传染病医生和家庭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结果10:年轻医生对职业的满意度排名

40岁以下的医生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皮肤科医生,达64%;满意度最不佳的是肾脏科医师,仅达32%。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年医生们也在为如今风头正劲的“小鬼”们头疼着。

根据美国医院协会的调查,与2001年相比,美国2011年直接受雇于医院的医生数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独立诊所或医生集团的日子却“很不好过”,2005年之前,美国有超过2/3的医疗机构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间,这一数字就跌到了50%以下。

为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开个人诊所、或是加入医生集团“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医生,被称为有企业家精神的医生,他们那一代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赚更多的钱,行医当然是他们很重要的追求,但他们开个人诊所的目的,在于他们的野心和企业家精神,”陈一谷(哈佛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说,“但是现在那些30岁左右的医生,他们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不需要很多的钱,”这是当下许多美国年轻医生的新理念,受雇于医院的薪水已经非常够花,他们更想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还要操心市场竞争。

再加上,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用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自己开业需要承担盈亏,收入不稳定,风险太大,而成为医院雇员收入会稳定得多。

这种观念转变导致的结果是,越碓缴儆腥搜裥驴诊所,且原先那些诊所或是医生集团也越来越难招到年轻人,青黄不接,只好卖掉。

除了埋怨年轻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老一辈抱怨新一辈,并不少见,徐虹却从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即使在“儿科医生大逃离”、“儿科医生荒”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时候,她也从不指责年轻人离开钱少、活重、医患关系紧张的儿科是因为“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