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少年闰土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少年闰土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少年闰土教案

篇1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篇2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篇3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

    情节安排:(板书)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①和母亲的谈话

    ②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③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④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

    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篇4

1.基础知识的记忆

如果说能力是“自由翱翔”的风筝,那知识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那风筝看似光鲜,能飞多远,其实全在于对风筝线的掌握。能力有多大,是在有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谈论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语文的基础就是字词,而字词必须记忆。焦点不在于要不要记忆,而是怎样记忆。记忆,不能死板,不能教条,要在已有记忆和尚未记忆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把最基础的东西记下来了,只要告诉学生一些规则,一些技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推理,记住很多东西。

如学习“争先恐后”的意思,在教案上,翻译的是“抢着向前,唯恐落后”,而“恐”的意思就是“恐怕”。但是,教学实践中我问一些学生,“争先恐后”中的“恐”是什么意思啊?他们会回答,“唯恐”。其实,“恐”这一个字中,肯定没有“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回答呢?就在于学生把知识记忆得死板了,教条了,认为“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分别对应着四个字的意思。根源在于,学生没有方法,死记硬背,当然不会理解。所以,在这个词的教学中,先讲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来说句的意思,只要合情合理就应该鼓励,最后,再通过感彩的增加,说出标准的答案,并讲明“唯”只是增加翻译的感彩。

2.基础知识的活用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基础,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如开展一次寻找生活中的错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文字应用不规范,甚至有完全错误的情况,开展这样一次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规范使用汉字的习惯。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商铺招牌中的错误,教师可以举几个例子,如家具店门口的家“俱”、 装潢店门口的装“璜” 、失物广告的失物“启示” 、农贸市场标牌的“蕃”茄 等等,这些错误都是很细小的,如果不经意,是不容易发现的。可以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同学找得多,找得准。

二、注重课文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已经脱离了单纯学习字词知识的时期。相较于低年级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是文章,而非字词。通过阅读,学生要能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能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通过完整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观点和思想。

但是,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些教师觉得,考试肯定不会考课文,所以重点的讲解了一些课外文章。其实,语文课文,是很多教育家在成千上万的文章中选出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其文学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如果学生能对课文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对课外文章一定也可以如数家珍。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课文的讲解。我认为,讲解课文可分三个层次。

1.把文章读通

主要是讲解文章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等。

2.把文章读懂

主要是讲解文章的大概结构,各部分的主要意义和目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

3.把文章读透

要从全局掌握文章作者是怎样应用各种写作方法来达到写作目的的,从而学到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写作方法能使文章更生动,更传神,更能突出作者的心境和感悟。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首先,对词句进行解析。

(1)对词语的理解。如:

其间:那中间。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哪户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2)对句子的理解。如: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其次,对文章的结构、中心的理解。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最后,是对人物刻画方法的理解。

文中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第一段,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让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

篇5

所谓“质疑”并非是要提出的问题艰涩难以理解,也不是将师生引入泥潭,不知所云。“深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 “氛围卷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状态,让学生敢于在敞亮的心理环境中自由地提问,并充分地反应并商讨。

二、 精心组织,创设矛盾,使学生善于深度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就挑战学生,“谁能将这个题目分成两句话?”大伙一听乐了,这有什么难的。他们纷纷要回答:“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我说对啊,一下子就把本文的重要事件给梳理出来了,真厉害啊!他们不满意我弄这么简单的题目“糊弄”他们,继续索要难题。我于是继续号令,围绕这两个中心事件提问。

于是,课堂成为他们的了。围绕这两个小分句,孩子们提出了若干个问题: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邹忌是怎样向齐王讽谏的?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有没有接受劝谏?齐王接受劝谏后都做了些什么?齐王接受劝谏后国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邹忌不是向齐王委婉劝谏会如何?如果齐王不能接受劝谏会怎样?这一串串的问题就像一个长藤上的串串小葫芦瓜,沿着题目这条主线,齐攒攒全冒出来了。这冒出来的可都是学生的思维触角啊,它们丰茂地生长着。提出问题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了,由质疑向寻根追底进发。正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曲径通幽之感。

就这样,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想象,进而产生疑问。

三、 适当留白,点拨思考,使学生乐于深度质疑

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以便学生乐于提问。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一文中讨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形象有怎样的变化,当说到少年闰土时,有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在闰土的外貌行为上,而是对那“跳鱼儿”产生了兴趣。他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鱼啊,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钱老师一听懵了,这什么问题啊。可是钱老师并没有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对少年周树人的问题呵斥一番然后打发。他把问题传给大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跳鱼儿怎么有两条腿呢?孩子们都不知道,钱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谁呢,那就是闰土啊。”然后大家便都恍然大悟了,因为闰土啊,他是自由的活泼的天真的,而且是什么都懂的少年。这样巧妙的点拨,适当的留白,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才有了那样神奇的质疑,美妙的讨论。

篇6

二、解读语言,卓逸不群任翕张

语言有温度,风格见真知。作家不同,风格不同,老舍的语言不事雕琢,幽默风趣,京味浓郁,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可见一斑。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议论文,因其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特性,语言具有简洁概括、严谨准确的共性,偶尔使用修辞,又有生动形象的特色。这些不同特色的语言,为学生习得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范式,为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语文应用的规律展现了广泛的天地。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独具魅力,“朴实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多么朴实无华率性真诚的词句,却蕴含着一种境界,无私奉献深入民族骨髓的境界。同时,又不失典雅清新之调,或联想丰富,如“花的海洋”引人遐想,或引用典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或辞藻修饰,只靠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足以描述视野中的绮丽景色。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的语言清新明丽,稚拙鲜活,充满诗意浪漫。“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富有感彩,充满童真童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自己做主,自由快乐。

三、解读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认真研读新课标,我们得知低年段注重词句教学,中年段注重段落教学,高年段则注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1],这是语文循序渐进学习的要求。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行文思路清晰但各有不同,《山中访友》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出所访之友;《山雨》按时间顺序,重点写出山雨到来时的盛况;《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化身为一只小虫,移步换景中写出所见所闻;《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先概括后具体,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并列的方面突出索溪峪的美景。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因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议论文,课文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布局都很清晰,适合迁移。篇章方面,课文按“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行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观点,主要通过三个事例论证了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段落方面,三个事例的大意都是这样:谁从什么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了什么真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所举事例的构段方式一致,都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真理”来行文,每一步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一一对应的,即“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四、解读词句,一字一词未宜忽

语言有温度,字词亦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引领学生透过字词去发现词句背后的奥妙、揣摩作者的用意、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字词,如“敏感”“敏锐”,以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与课题有什么关系,需要深挖。特别是几个“反复”的使用,简洁概括,却不见实验的过程,这也值得深思。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其实在“得与舍”“情感与道德”之间做了一个阐释,坚守道德就是得。课文先写“得”,“得鱼”“得意”,再写“舍”,“舍鱼”“不舍”,将“得鱼―争辩―舍鱼”这样的叙事思路和“得意―急切―沮丧―不舍”这样的心情起伏融为一体,最后写“启示”,“启示”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抵得住不正当的诱惑;一个是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勇气。这是“得理”,更是“得益”。其中,“是留还是放”的争辩是叙事部分的焦点。儿子要留,是出于情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种情感放纵;父亲要放,是出于道德,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道德坚守。“情感与道德”的抉择实际上也曾是父亲面临的问题,一面是爱鱼心切爱子情深,一面是让儿子受到严格的教育,所以才会有那意蕴深长的一“盯”。

五、解读表达,言意共生潜有境

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怎样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崔峦老师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2]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明确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言、行、心、神、貌。这个单元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人物表达特色呢?我们仔细解读,梳理了本单元有关人物塑造的表达特色。具体来说,《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描写,四种奇特的元素:亮丽明艳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悠远辽阔的空间――天空、沙地、一望无际;机智勇武的少年;狡猾凶猛的猹,构成鲁迅最怀念的画面。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接着重点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照先果后因的结构,也有详有略地写了四件事,但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一面》是典型的一事一人,多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有“一面”胜似数面之感。《有的人》则通过对比,凸显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

文本解读,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如“阅读教学”的根,只为成就美丽的语文人生,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只为那一树树的花开。

篇7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得较多,老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提问,学生举手,获准后才能回答。而有的未获得老师的批准就脱口而出,则被视为“插嘴”往往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这应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改革就要打破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井然有序的课堂固然好,但偶尔“乱”一点也没关系,只要老师把握的好,及时控制,正确引导,做到乱而有序,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如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课前,我通过让同学们自学课文,设置疑问。在课堂上,我引入新课时,问:“课题的重点词是什么?文中写的是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大部分学生就围绕“是谁向谁借?”“借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来思考、回答。突然下面奏起了小插曲:“其实是骗箭,哪是借箭?”“对,还可以说是诱箭。”插嘴的是平时比较调皮而课堂上懒得发言的小杰和小军。真想不到,他们俩还一唱一和呢!他们这么一插嘴,既打断了我的思路,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起他们的问题来。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为之一震,一个小学生居然向老师发问,敢向素材挑战?我马上意识虽然我的教学程序被打乱了,但这个问题我不能置之不理,课前准备的教案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刚才的两位同学提的很好,现在我们就请这两位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看法。”此时,他俩你看我,我看看你到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还是小杰有胆量,他先站起来解释:“‘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骗’箭。”这时,小军也不甘落后,连忙站起来说:“有‘借’有‘还’。为什么要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骗箭诱箭。”另一个学生马上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悉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传出。过了一会儿,我察觉到同学们都说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小杰和小军的那种爱动脑筋、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了表扬,然后肯定了一些同学的回答。“同学们,‘骗箭’‘诱箭’尽管与‘借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感彩不同。课文只在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用巧妙的方法从曹军那里得到箭,若改用‘骗箭’‘诱箭’则是贬义的含义,有损诸葛亮的形象,显然是不妥的。二是蕴含的情味不同。用‘借箭’暗指出了与曹军交战时,还将如数奉还,这等有‘借’有‘还’,更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且表达含蕴、幽默,耐人寻味,这当然是‘骗箭’‘诱箭’无法比拟的。”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自由讨论,热烈发言,课堂纪律也很好,特别是小杰和小军同学,比平时活跃多了。

又如,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我在讲读课文时问:“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大多数同学回答闰土“聪明能干、博学丰富。”可一个同学这样插嘴说:“闰土聪明有学识,可他说话是不恰当的词语较多。”这时,我又意识到同学又有新发现,应该把这个新发现挖出来。我叫“插嘴”的那个学生回答,课文中闰土说的话有三处错误:(1)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2)“走路的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3)“……许多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1)(2)中的“这里”规范用语应为“那里”。(3)中的“个”应为“只”。听他这么一说,开始一些同学目瞪口呆,觉得有道理。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辩解:“闰土不可能说错,可能是作者的笔误吧。”“作者没有笔误。《鲁迅小说》中讲,闰土是农村中的穷孩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谈吐中出现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话十分符合人物的个体特征。”“对。闰土受我们浙江绍兴方言的影响,他的话没有错。”……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整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既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也激发了他们专心听讲的兴趣。

其,“插嘴”的现象每节课都有,而且有时会暂时打扰课堂纪律,甚至有时让老师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而且,这种“插嘴”并无恶意,只不过是儿童天真、率直的天性的一种表现而已。所以与其为了暂时的课堂距离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不如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它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所以,有时课堂“乱”点没关系,只要乱而有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学生以尊严,以鼓励,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以成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篇9

二、各展所长,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为中心,制订好学习目标,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果。小组成员的组成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可灵活调整、变动,既有固定的组合,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如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在学习闰土对作者讲了几件稀奇的事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进行学习。这时学生就可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组合成组。对于学习方法,我先作提示,:可读,可画,可演示等,然后让各组根据所选内容,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各组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进行配合,再以最佳方式交流汇报。这样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地进行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高高举起了自信的手。

篇10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

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

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篇11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材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都在鞭挞着每一位教师,我自己也不了敢怠慢。2001年的3月至5月到峡市进行创新教育学习。同年8月又赴北京,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通过自己琢磨,和同事切磋、交流,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上应该做到三“精”:一、精备;二、精讲;三、精练。所谓“精备”,就是教案设计要“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讲”,重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精练”,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收益。特别是在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要融讲、练于一体,突出设计思路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把语文基础教学从“苦学”、“多练”的束缚和影响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于是,我围绕“三精”,在“动”“乐”“爱”“创”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做到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在这方面我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对五名优生、后进生进行跟踪调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试题,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如《少年闰土》一文,过渡时,讲“我”和闰土第一次相见时,就被他那“淳朴”、“天真”的样子吸引住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了。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他有什么特点?这样巧设问题,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向。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如接读上面: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给每件事情加个小标题。从这些事中,你认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见多识广”。这个词的意义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这样学生充分读、议、谈)谁能将这种感情读出来?学生兴趣浓,活动量大,教师随时给以鼓励,从中使每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确定阅读、学习内容的目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讲课、板书等活动,参与实验演示,自我调节,自我补救。例如:《詹天佑》一文,学生就题目、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质疑。詹天佑一文讲詹天佑什么特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讲什么事?体现了詹天佑是一个什么人?通过学生质疑、自学释疑,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创造思维,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4、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要使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就必须提倡多角度,有意识地学习与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5、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我陶醉,是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充分自由学习过程后,与教师、学生双向和多向交流,是各种思想的撞击和能力的互相补充和提高。

三、重视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于简单化。以前有的老师对学生只是采用简单的批评方式,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加以责骂,加以惩罚,这往往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会使学生逐渐失去自信,丧失上进心,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在背后议论老师,给老师起外号等,这些都会加大教育的难度。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所以教师应该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学生人生中的一次新的起点,多往前看,让每一 次评价都能成为鼓励学生不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评价可采用以下方式:1、尊重学生,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2、化评价为鼓励、期待3、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其实教师对学生中肯定的评价,甚至可以影响至他的一生。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我试着对他说:“你在劳动中的表现很积极,如果你能把这份积极也用在学习中,那么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就这样,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可见,评价学生,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点,注意纵横结合,把对学生的评价转为一种鼓励,一种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学生恒久保持信心的不竭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5—96学年度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多次被镇誉为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2000年8月,《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2000年7月,《浅谈如何发挥自然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均获峡论文大赛一等获。2002年11月,《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获峡市成果奖,2003年元月,镇“惜时增效”课堂展示一等奖。2003年2月,北师大教师培训学校,三门峡市教育局授予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5月又继续申报学科带头人……

篇12

一、备教材,成竹在胸

教材的筹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吃透教材,二是博览群书。对于教材首先要精通,理解教材的详细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备课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都以非常准确,简练的文字叙述表达在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又以十分典型扼要的编排在教科书中。因此:①要通读教科书,不仅要通读本册,而且通读与本册前后联系的各册,因为各册教科书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②弄清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是教材的核心;③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研究教材的预习、思考和练习,掌握这些一般需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路及概念,字、词、句、段都要清楚明白,篇章结构,内容主题明白无误,脉络清晰。“透”,就是说对教材不仅要懂、熟悉,而且要融化贯通,一目了然,能够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与教材思路科学性的溶化在一起,达到水融的最高境界。博览群书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懂得其它有关学科知识,不仅要学习教学大纲,还要广泛阅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例讲《少年闰土》一课时,一是要读一些鲁迅的或与鲁迅有关的作品,以便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是查阅有关鲁迅文章的教学经验资料;三是查阅有关介绍鲁迅的文章;四是准备一些工具书,这样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又广泛阅了有关参考资料,备起课来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写出教案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寓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一体。否则,如果不经常学习,不及时“充电”,就会落后时代,那样怎能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呢?

二、备学生,有的放矢

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就是熟悉自己授课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就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使备课有的放矢,教学不是演戏,“教”不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教过就了事,而是让学生接受,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起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备课,教课就不能单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上,还需要揣摩研究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怎样才能学有兴趣,学有收获,衡量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备课要针对学生来准备。了解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2、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对症下药;3、了解学生的学习语文课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4、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做到“晓之以理”,以利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总之,在教学中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意识品质,情感需要等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案无论写的多么好,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对象,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动和谐和双边活动,才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

篇13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提高阅读效率,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等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实现语文水平提高的根本。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1.阅读的内容及理解。阅读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同的人对于阅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朱绍禹认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阅读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语文阅读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语文本身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阅读世界能够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灵魂的个体,强调本身的独立性。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道路,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做人处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是百科式的教学,极大的阅读积累量必定会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5.实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方式,激发阅读热情。阅读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要想尽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在班里举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量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号召全班来进行阅读,到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心得。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比如国外名著《呼啸山庄》、《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比语文成绩更加重要,成绩是一时的,但是阅读给学生的力量却是长久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对阅读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进行阅读,不仅仅丰富了知识,同时也荡涤了心灵,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重的意义,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个人的修养。要实现小学语文的阅读特色化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善于启发性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延伸阅读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积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讲究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为其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炳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2]杨照国.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