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食品科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但是食品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食品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造就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全面、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或从事食品专业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
1 启发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1.1 制定实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教师启发式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关系,理论知识探索与实践操作优化结合的教学体系,树立专业基础课为实训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学大纲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围绕“自主设计”主线,通过几个设计环节,实现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最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1.2 实训教材编写与选定
校内实训教材的编写依据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注重学用结合,项目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突出真实性和适用性,着重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编写也应融入食品行业先进技术和新工艺,保证教材的实践性和先进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1.3 实施方案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每个实训项目均采用以下步骤:引入项目,教师全面准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各小组制定实训方案。集中讨论,各小组将实训方案进行宣讲,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准备器材,配制试剂,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讨论实训结果。总结启发,根据整个实训项目,教师集中点评,并对类似项目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引导。
1.4 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检测和监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潜能的提高。
2《职业导向模块2实训(果蔬)》课程教学案例
果蔬实训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专业模块实训课程之一,在本科大三下半学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食品各项指标检测、食品感官评定、果蔬加工、贮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本实训课程将以项目导向模式,内容主要包括果蔬品质鉴定、果蔬制品贮藏加工质量控制、果蔬制品加工、果蔬生产加工企业实地调查参观四个部分。
2.1 实训目标
(1)学会对不同种类新鲜果蔬、贮藏前后及果蔬及加工品的感官指标进行鉴定。(2)掌握果蔬贮藏保鲜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3)进行果蔬加工中质量控制综合实训,掌握影响果蔬贮藏加工品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4)掌握果蔬罐头、糖制、干制等加工工艺,以及学会对果蔬加工成品进行感官评定。(5)实地调查参观果蔬加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情况,并结合企业实际,学会建立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
2.2 实训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选定果蔬材料,采取小组协作模式,设计各个模块方案,包括①果蔬感官品质鉴定指标及方法,②果蔬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③果蔬护色、酶活性和酶促褐变抑制的测定方法;④果蔬罐头、糖制的加工;⑤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训方案深入讨论,包括实训方法可行性、实训设备的使用等。
(2)学生实训阶段:该环节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根据每个模块实训任务,自行准备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逐个完成,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实训过程,修正方案。使得学生在试剂配制、样品处理、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进行仿真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启发阶段:各小组针对所得数据结果,查阅国标,对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集中点评,并就实训方案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总结阶段。该阶段由各个小组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实训过程,写出实训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结合各组查阅文献、前期准备、实训操作、结论数据、团队协作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定,并给出点评意见。
3 讨论
以项目模块为导向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为核心,训练学生自我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是食品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趋势。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食品专业校内职业导向模块实训平台,将过程考核体系融入其中,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开展创新能动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起到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篇3
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有助于教学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商检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掌握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各项技能,进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即可胜任食品加工企业和化妆品企业的检验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商检技术专业人才,开展综合实训,模拟工厂环境下进行的食品企业检验项目,可以达到进一步掌握和深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在工厂的应用,熟悉企业规范检验流程和标准的目标。
综合实训的教学原则
为了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充分体现综合实训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职业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保证学生的技能达到实习岗位的最低要求,综合实训教学应符合以下原则。
实践过程系统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去实践,并且这样的实践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的某一部分内容去训练。而综合实训可以把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各门课程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合到一起。
训练内容项目化 选择市场常规性的饼干、调味品、酒类、罐头等多种食品的检验为实训项目,以检验指标为主线,以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为重点,在检验过程中接受全面的技能训练,进而使学生体会工作岗位的内涵。
实训评价多样化 综合实训教学的评价标准要与行业评价标准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用课程内容与检验项目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实训过程评价与学生汇报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给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训成绩。
实训过程连续化 商检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期末,这两个学期正是商检技术专业学生学专业课的时间。在完成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后,立刻进行这样的实训,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可为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实训的具体实施
综合实训指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教学原则,制定出综合实训的指导方案,简述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现代食品或化妆品企业中一般有专门的化验室或检验部门,他们都是靠一个团队来完成实训,因此,本次实训采用小组为单位,与企业中的检验部门中的团队相似。(2)实行组长责任制。食品或化妆品企业,一般实行检验部长负责制。组长相当于企业中的检验部长,规定组长和组员的责任。如组长负责编制工作计划,对小组工作任务进行分工,检查指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结果,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审核,最后进行实训汇报和总结。组员则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编制工作计划,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协助组长完成最后实训汇报和总结,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完成小组工作任务。(3)制定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训项目方案、学生的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训过程、学生实训结束后的汇报及总结等五方面的内容。
实训前准备 首先进行实习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白综合实训的重要性,清楚地了解综合实训的主要流程和内容,并将每班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训过程。之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检验产品,根据检验的产品查找相应的产品标准,根据出厂检验要求设计检验项目,根据检验项目查找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检验标准并制定检验方案。同时,查找相应的卫生标准,作为实训结果的判断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应对其提出的问题做详尽的解答。教师对其实训方案进行审核,并及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经反复修改,确定实训项目方案。
实训过程 根据实训前制定的实训项目方案,学生开始进行实训项目的检验工作。首先,购买实训所需要的样品(食品);然后,根据实训项目和检验标准,找出检验方法。根据检验方法列出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清单,并计算各种检验项目所需的试剂、溶液的用量,在食品分析检验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分析实验室准备实施项目检验。在实施实验实训的过程中,实验员负责对学生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及时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记录在实训结束后给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卫生情况评价。指导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审查实验项目的设计,检查原始的实验数据及其处理情况,同时,指导学生填写检验报告。其次,实训结束后,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结果,学生制作PPT并就实训过程做出汇报,指导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根据学生汇报过程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或质疑,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指导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对学生汇报过程中的错误内容予以纠正,对整个实训过程及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最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训方案完成实验项目、实验记录、检验报告及汇报过程中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实结。
实训后结果评价 实训成绩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实训项目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训项目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2)学生的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实验员根据试训过程中对每组学生的考勤和卫生保持情况的记录,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3)学生的实训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仪器的操作是否标准、实验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实验报告的填写是否规范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4)学生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训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该部分的分数,占总成绩的15%。(5)实训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实结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
经过此次实训,学生基本上能够系统地将这学期的专业课程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能够完成在模拟工厂环境下进行的食品企业对产品的检验,进一步掌握和深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在工厂项目检验中的应用,熟悉企业规范检验流程和标准检验结果报告的书写。此外,综合实训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职业操守、应用写作等多方面素质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振凯,毕万新,熊丽华.对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3):74-75.
[2]胡晓波,张一鸣,王艳芳.食品机械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
[3]陈爱群.综合实训课程与高职教学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3):l5-17.
篇4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具体有“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合作等。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形式又有课程置换、课程共建等。课程置换是将院校现有专业的相关课程替换为企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课程建设。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拟就为什么要开展《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如何将《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构建《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
我院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为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强调学术型的要求,也不同于专科院校、技术院校强调实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阶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难以实现,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深层参与和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是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将校企合作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使企业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基础和依托。如何将现今企业先进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着力破解的难题。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提出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将企业提出的教学要求在课程中加以实现,人才培养才可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可行性
焙烤食品是指以小麦粉为基础原料,采用焙烤加工手段进行熟制的一大类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面包、饼干、蛋糕以及塔、派、松饼、泡芙等点心类。《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具有动手机会多、学生兴趣高、社会需求广的特点。
烘焙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而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又是正确学会烘焙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地学习、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焙烤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可将企业引入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更好地实现《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对于学校,校企合作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人才、技术和硬件的共享,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条件,扩展了办学空间;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推广企业及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培养未来潜在的消费群和合作伙伴。学校的课程教学,会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可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与风险。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授课交流,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学校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学生,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
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内容选择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为让学生扎实掌握焙烤食品的基本理论、制作方法、操作要点,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后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并用的新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实训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时,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工作,尽量使其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内容兼容;努力实现“理实融合,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确立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上门走访等形式对焙烤企业进行调查、汇总与筛选,根据知名度、经营规模、生产现代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筛选符合要求的焙烤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企业的用人要求,洽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事宜。
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定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岗位,其用人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型企业较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发展能力要求较高;小型企业更看重眼前的生存与利益,对工作经验、顶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确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合目前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实验操作,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典型品种,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会实践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理解焙烤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焙烤工艺中的制作原理及技术要领,理解操作参数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谛、掌握烘焙制作技术。
焙烤食品制作具有规范的工艺与严格的操作要求,实践操作是学习焙烤食品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焙烤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才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飞跃。
在全面考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内教学是由理论课《焙烤食品工艺学》(24学时)和实验课《焙烤食品工艺实验》(1周)两部分组成。主要通过《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来讲授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焙烤食品工艺实验》的实验教学进行具体的基本技能操作,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学总时数的削减,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时相对偏紧,而焙烤食品的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因此,在有限学时的课程教学中,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择在技术上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品类,以面包、饼干和蛋糕工艺为授课主体,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共性,突出重点,做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焙烤食品原辅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加工特性,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学习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制品的特点、原料涉及的范围和最基本的制作工艺,以带动其他焙烤产品的工艺学习。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面包制作、蛋糕制作和饼干制作三部分。在面包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主食面包与花色面包的制作比较,快速发酵法、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制作面包的比较。在蛋糕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SP海绵蛋糕、戚风蛋糕、油蛋糕的制作比较。在饼干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酥性饼干、韧性饼干、曲奇饼干的制作比较。
每项实验的知识要点包括原辅料的性质及工艺性能、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产品品质评定、常见产品缺陷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约20%~30%的在读学生有意在焙烤行业发展,该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训、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由于考研学生的分流,以及各人就业机会的不同,实际从事焙烤食品工作的比例约为5%~10%。
毕业生的校外专业实训、实习根据各自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焙烤实训基地、焙烤企业愿意为期望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进一步学习与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通过与焙烤企业、焙烤行业的沟通,对烘焙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诚信尽职,是对焙烤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2)烘焙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3)焙烤专业能力,包括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烘焙店面管理能力等。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企业氛围的熏陶、企业文化的渗透,是学校环境所不能替代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践与锻炼。因此,校外专业实训、实习课是对校内理论、实验课程的补充与提高,是《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校外实训课(1周)在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下达生产任务,分发工作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主完成生产任务,从原料到产品模拟工厂实际。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焙烤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都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进行。使学生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实训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企业工程师边讲边示范、学校教师参与辅导,既发挥了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优势,学校教师在教学辅导中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校外实习课(1~2个月)在焙烤企业按轮岗方式进行,每个岗位实习1~2周,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焙烤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真实的岗位实践训练,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能力,逐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从学校走进企业,从校园迈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天虹.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06-408.
[2]况汉英.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5):66-67.
[3]胡天明,李春华,党跃轩,徐丽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4]章斌,王忠合,侯小桢.《焙烤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10.
[5]孙秋高.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7(24):11-14.
[6]李丽贤,朱珠.创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精品课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6):86-88.
篇5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篇6
基金项目编号: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327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4-03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2]。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3]。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四)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灌输食品行业“安全、环保、卫生”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格和职业意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生产场景等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总之,企业的需求是学校的责任;企业的选择是学校的目标;企业的评价是学校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校的追求。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高质量的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企业、服务学生,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高【2006】16号文件.
篇7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1 改革教学内容
食品检验的一大特点是检验项目繁多,食品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及相关的食品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确定课堂教学内容[2]。
本课程教学内容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典型的食品种类,如果蔬、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饮料、蜜饯制品、调味品等;在检验方法上,囊括了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等;在工作任务的难度上,采用了逐级深入的难度分配。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能体现食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较有普遍性的检验项目作为课程内容,既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涵盖了当前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既能让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拓展空间[3]。如食品中一般成分检测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还原糖等的测定,作为食品检验的经典项目,也是实际应用中使用最普遍和广泛的项目,要重点讲授,同时也是一种入门和过渡学习。而食品中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检测和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则作为食品检验的深入和拓展项目,也要重点讲授。
2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机械操作,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做完就算,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按“项目布置学生自主策划采集样品、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操作示范学生修订检验方案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的方式进行[2]。使学生更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各种试剂的配制,原始记录表的设计和记录、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数据的可靠性等。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实验方法从何而来,我该如何筛选,我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有吗?需要准备哪些试剂、玻璃器皿呢,试剂怎么配,配多少?我测出来的数据可靠吗,应该如何评判?如果数据不可靠,问题可能出现在哪?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清楚自己作为一名检验人员的使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融入一种责任感。首先,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清楚检验方法,不是从书本上照搬照抄,而是要学会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标准。其次,进入实验室始终保持台面整洁,注重仪器设备的维护,杂乱无章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的数据是站不住脚的。第三,安全操作,随时注意水、电、气、火、试剂的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尤其不可出现频繁的玻璃破碎等低级错误。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这一实验中要用到乙醚,针对这个试剂就有若干安全问题:1)乙醚是一种有机试剂,有毒,沸点低,挥发性很强,因此操作时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带口罩、手套。2)乙醚易燃,实验室中不能有明火,那么酒精灯、打火机、电炉就不能同时使用。3)鉴于乙醚沸点低,易燃等问题,加热时要用水浴加热,不能用电炉加热。因此,实验操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四,学会自我质量控制评价,样品检验时要做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和加标回收试验要重复3次以上,平行试验误差小于5%,加标回收试验95%左右,达到这个要求说明质检人员的操作是合格的,然后再开始测定样品,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若达不到要求,则重做样品,并分析原因。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着眼于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终结性考核四个考评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满分100分。其中在工作态度上,重点考察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等,共20分;在学习能力上,重点考察学生信息的收集情况、实训报告的撰写情况,共20分;在操作能力上,重点考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共30分;终结性考核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共30分。试卷构成方面,采用综合性大题目,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又可以防止作弊现象。如情景法给出食品某检验项目原始数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是设计原始记录表等。
4 展望
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对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优化,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我们将继续结合高职特点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编号:51067)的阶段性教学成果之一。
食品检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检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营养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针对高职生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以食品检测专业为起点,探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作为与世界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岗即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与复习的方式;技能课程多为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教师动作,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学内容来看,并非以学生需求的技能为中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发现问题,缺乏主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
二、 “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食品检测专业中的应用
1.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工学结合”原则,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食品行业品质控制、检验等工作过程,归纳出在食品检验等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应用技术。以职业核心技能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点按照“条块结合”的网络模式,重新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专业实践”五大学习领域(课程群),如图1。
食品检测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对职业技能需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分离开来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互相渗透与交融的学习领域中,强化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更有利于“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条块结合”网络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学校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针对不同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灵活选择课程、科学组合条块课程,实现培养目标。
(1)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根据食品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确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内容。例如,按食品检验工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检测中心等监管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基地等企业合作,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此外,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融教学做于一堂、课堂与实训场地为一体,如表1。
(2)实训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示范、操作、讲解的传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化学检验技能实训》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心,按照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分解任务,把理论教学融人每项任务,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学检验技能任务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化学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实训技能训练——模拟与竞争教学法。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学生自主竞争考官职位,由教师考核,担任考官的学生在分数上给予奖励。考官对其他学生的单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辅助教师,还能培养学生能力,避免学生多教师指导不到位。
(2)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四步(阶段)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化学检验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将过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观察、验证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验项目,改为以单项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训项目,将实验的结果目标转变为实训的过程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阶段)教学法。某一次实验或实训并不能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SOP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视角将特写画面和分解后的连续操作过程给学生反复演示,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3)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以化学检验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化学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学会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应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将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4)基础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法。收集在食品生产、流通、储运中化学检验或监控的实际案例资料,如定位不同食品类别的化学检验案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收集、选编分析案例,借助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10
1.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以动物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加工、存,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的卫生监督及卫生检验,以保障使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动物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我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岗位培养合格的检疫检验人才。
1.2课程的教学目标
突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畜产品企业质量品控员、动物性食品加工工应知的理论、应会的技能,如能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检疫方案、能够对屠宰加工流程中的检验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能够对常见的动物性食品进行卫生检验,具备一定的生产项目的管理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具备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学检爱检的劳动品质和环保及自我保护意识,把学生培养成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在工作任务重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并且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把学生培养成会看会检严执法的检疫检验人才。
2.2课程设计的思路
2.2.1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常规的检验的技术,同时具备法律安全意识,熟悉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动物性食品卫生的相关标准,如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等,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水平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2.2.2教学项目对接工作任务
按照动物产品生产流通组织教学,教学项目划分为五大项目,项目一畜禽的宰前检验,项目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项目三畜禽的宰后检验,项目四畜禽病的检验与处理,项目五肉蛋乳的卫生检验,对接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对接动物宰前、屠宰中、屠宰后的检疫检验任务,项目五对接主要动物性产品的检验。
2.2.3将职业标准融入工作任务
将兽医化验员、畜产品检验工、动物检疫检验工、乳品检验工的国家标准融入相应的工作任务中。
2.2.4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
宰前检疫包括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检验包括淋浴、致昏、放血、烫毛、褪毛、净毛、头部检验、开膛、净膛中的检疫检验,宰后检验包括“红下水”的检验、“白下水”的检验、旋毛虫检验、胴体检验、皮肤检验、肉及肉制品的检验包括品质异常肉的检验、冷冻肉的检验、熟肉制品的检验、肉类罐头的检验,其他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只要包括乳及乳制品的检验、蛋及蛋制品的检验,从而完成整个检疫检验流程。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由改革前的分散章节整合为基于工作过程5大项目:畜禽的宰前检疫、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畜禽的宰后检验、畜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与处理,而后又划分为20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任务一:畜禽的收购、运输检疫;任务二:屠畜禽的宰前检验;任务三:屠畜(猪)屠宰加工工艺的卫生监督;任务四:家禽屠宰加工工艺及卫生要求;任务五: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与防护;任务六:屠畜(猪)宰后检验方法;任务七:屠畜(猪)被检淋巴结的选择和淋巴结的常见病变;任务八:屠畜宰后检验的处理;任务九:家禽的宰后检验;任务十:畜禽常见传染病的检验与处理;任务十一:畜禽常见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任务十二:冷冻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三:分割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四:腌制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五:肉类罐头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六:熟肉制品的卫生与检验;任务十七:鲜乳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八:乳制品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九:蛋的卫生检验;任务二十:蛋制品的卫生检验。
4总结与体会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在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通过开放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实训操作,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训过程,开放实训内容,使教学项目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4.1构建适合于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感官检验也涉及理化学检验,而且还涉及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自独立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系统全面的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知识的技能。
4.2构建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学校实训室为主要实习场所,以教师演示实训为主,学生实训多为机械模仿、被动接受。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约束了学生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妨碍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扼杀了学生创造性,达不到实习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指导、启发、探索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再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的实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3突出了实践项目考核的操作性、应用性及法规性
通过教学项目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采取了现场实习或者模拟现场实训,使实践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体会到了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领悟到了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以及相关法规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2]季静静,闫宇.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3]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0).
[4]刘奎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J].机械管理开发,2010,(02).
篇11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门课程主要讲述焙烤食品原辅材料、主要焙烤制品面包、饼干、蛋糕、糕点等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技术、操作要点及常见的焙烤食品装饰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知识,在此基础上讲述焙烤食品加工过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 课程特点
1.1 专业必修课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前提课程主要有:食品基础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等。因此,学生需要对上述前提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
1.2 理论和技术更新快 焙烤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销售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焙烤食品加工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食品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焙烤食品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而且商品价值不断增加;此外,焙烤食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风味越来越多样化,功能性焙烤食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逐年增大[1-2],因此需要及时关注食品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将最新理论和技术带给学生。
1.3 实践操作性强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综合实训及实习来强化操作技能。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思路较传统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践,对理论较重视,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加工的过程就是动手实践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渗透必需、够用的理论,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4]。
2.2 教学方法较传统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以讲解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为主,而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使用较少。
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曾尝试采取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实训场地建设不完善、实训经费不足等,往往出现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衔接。
2.4 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终考核成绩的模式,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很少涉及或所占比例很小,课程考核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实践能力高低,这样的考核有碍于学生积极性培养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这种考核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的考核需要从过程考核、技能实训考核等方面进行完善。
2.5 实训设备数量不足 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必须有基本的硬件条件作保障。目前,焙烤实训室焙烤设备种类较齐全,但数量不足。以搅拌机为例,实训室可用数量有限,实践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通常不能充分练习掌握这项加工技能,很多情况下学生因插不上手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6 团队教师少,实践经验不足 本专业团队有教师6名,1名为企业工程师,其他教师分别负责不同课程,在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团队教师多为年轻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
3 课程改革措施
3.1 细化教学内容 2007-2011年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2012年调整为专业限选课程,教学总学时为96学时,课程改革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具体包括:一是要删减陈旧过时的知识;二是结合行业岗位需求增加实用技能知识比重;三是课程的教学要和行业企业联系,实践岗位和企业行业岗位要相对应。2012年本团队对味多美等焙烤企业进行调研,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拟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优化为六大模块:焙烤基础知识模块、面包加工技术模块、饼干加工技术模块、蛋糕加工技术模块、糕点加工模块、月饼加工模块。
3.2 改进教学方法
3.2.1 以项目实训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操作,而且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5]。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安排20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都涉及相应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及相关焙烤理论知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实施、论证、评价及分析与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实训报告。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不断被激发,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3.2.2 教、学、做一体化 对于任何一种焙烤食品加工,以加工工艺流程为主线,首先将工艺条件展示给学生,再说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工艺条件,即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学习理论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2.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成立焙烤食品协会,对本门课程感兴趣并愿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条件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与指导教师提前联系,教师将给予及时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自主创业,费用可以由其产品销售所得。
3.3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革。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成果”的考评模式,通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给学生以综合评定。具体考核方式为:成果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占2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方面,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技能考核占50%,选取典型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考核过程模拟烘焙师资格证实操要求,考核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占30%,由实训报告、学习表现、作业、平时测验等组成[6]。
3.4 按需培养 每个学生需求不同,有些学生学习是为修学分,有些学生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些是希望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此,结合专业特点,可将焙烤实训室变成开放式实训室,学生只要提前申请预约,实训室实验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即可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或自主产品设计,也可得到教师的指导。实训室开放必然带来资金和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学院支持,焙烤协会自我管理,协会可通过出售焙烤产品来筹集技能训练所需资金。
3.5 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焙烤食品理论、技术更新速度快,且课程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团队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且要增加实践锻炼。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研,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高职培训基地或科研单位锻炼[7]。
4 结语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2012在学院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课程被选为学院试点改革课程,团队教师依据高职教育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条件、考核模式、教学管理等,因此团队教师将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魏振承,张名位,池建伟,等.中国焙烤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1):182-184.
[2]田洁,曹娅.中国焙烤食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学,2012(7):51-52.
[3]王华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之探讨[J].职业教育,2010(3):53.
[4]谢东峰.高职院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24-125.
[5]祁兴普,刘萍,瞿桂香,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0):34-35.
篇12
(一)熟悉本系教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现代农业系现开设2个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共有专业教师7人,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学生共54人。
在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本系学生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各门课程基本能够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未开展。
(二)完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编撰。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海副院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初稿编撰工作,具体负责“考试管理规定”“教考分离实施办法”“试题(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阅卷、评分、登分及归档管理规定”“学生考场规则”“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章程”“课程考试主考、监考、巡考职责”“学生缓考管理办法”“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9个考试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三)完成学院筹建期间借用的实训设备搬迁归还工作。
协调农校教师和实训物资管理人员,对学院筹建期间外借实训设备进行盘点。联系原学院筹建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农业和食品专业所有借用农校的设备均已归还到农校。
(四)组织专业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安排任课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把已开设专业课程但未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列出清单,做出实验(实训)计划,上报实验(实训)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购计划。
(五)安排学生到农校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在校学生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情况,安排农业、食品专业两个班共54名学生到农校开展化学课实验,筛选了具备实验条件的11个实验,组织开展完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部分实践教学,完成6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月)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及有关说明》的要求,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学院支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或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8~10月)
制定专业建设3~5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办学总体目标,明确招生规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做出相应的实验(训)室建设规划,提出专业群建设规划,提出课程建设规划,提出科研项目平台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
(三)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7~12月)
目前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30人,2020年计划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学至今已完成1学年教学,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上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秋季学期计划开设5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总共2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72学时需在户外实验田地开展教学。系部计划招集相关专业教师在职教园区周边地区、曲靖农校、学院北面空地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实践教学用地,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教学需要。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开学后上述两个专业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即将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开设《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学院现有5个农业和食品专业实训室配置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缺少实训用具和耗材,不能开展实践教学,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设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计划配合实训中心等部门,尽快推进实训耗材采购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7~12月以比赛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个人或团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组织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8~9月以通知时间为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学院专业教师实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能力,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教师,参加由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线下师资培训,
(六)启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8~12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原则上每一门课程标准由两个以上专业教师协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学期每个专业完成2~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七)完成学院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八)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篇1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