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制读书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三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是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企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对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专利技术转化的良
性投入机制。
第四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使用方式和支持范围
第五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使用方式。
第六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支持范围包括:
1、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的专利技术转化项目。
2、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市场前景并有望形成产业的专利技术转化项目。
3、专家评估、评审及项目招投标费用。
4、经批准有利于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列入国家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省重点推广专利技术转化项目,专利产业化园区重点孵化项目,可优先予以扶持。
第三章申报、审查和拨付
第八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专利技术转化资金支持范围的项目,由项目单位申报。项目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2、对实施的专利拥有合法使用权;
3、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和项目实施能力;
4、无侵犯和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具有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信誉;
第九条项目单位申报专利技术转化资金时,应提供下列材料:
1、专利证书复印件;
2、专利权人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项目椒实施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4、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项目单位近3年来的财务状况;
6、专利合同备案证明;
7、银行贷款的贷款合同、资金到位及支付利息的证明;
8、其他需要提供的有关材料。
第十条各市的专利技术转化项目向各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申报,经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审查后,联合向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上报;中、省直企事业单位直接同时向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申报项目。
第十一条省知识产权局对申报项目进行程序性审查后,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评审或招投标。
第十二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省财政厅根据项目进度,将资金分期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
省财政厅负责确定专利技术转化资金年度预算,参与制定省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的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方案,参与审查、确定重点支持的专利转化项目,向项目单位拨付专项资金,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制定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的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专利技术转化项目,会同省财政厅确定、验收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负责报送专利技术转化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各市财政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的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并负责向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报送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及年终决算。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不能正常实施的项目,经省财政厅和省知识产权局认定后不再拨款,该项目剩余资金重新安排使用。
第十六条专利技术转化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将截留或挪用资金收缴省财政;并停拨以后年度的专利技术转化资金。
篇2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版权集体管理
1.版权集体管理的含义
一般来说,版权集体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版权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成立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版权人将权利以或者信托方式委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并通过该组织集中行使作品使用许可、收取报酬并分配给版权人。此外,涉及版权的诉讼、仲裁等也由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版权人进行处理[1]。音乐作品是最先开始通过版权集体管理行使版权的,除了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免费表演外,任何人向社会公众演唱音乐作品或者向公众播放载有音乐作品的录音制品,都应事先取得音乐作品版权人的使用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由于现场表演、机械表演音乐作品的行为时有发生,版权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作品的使用许可,其版权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很难迅速地对侵权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等救济措施。因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产生就是为了使版权人充分享有版权权利所带来的利益。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只存在于版权保护领域中的特殊制度,在其他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均没有这种制度,虽然其发展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国获得普遍认同,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差异,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内涵也相应存在差异。
2.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权利的取得及运作形式
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版权人的权利,是其代替版权人管理版权权利的前提,而这些权利有的是来自于版权人的自愿即合同关系,有的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而被强制管理,还有的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结合。一般来说,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通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取得权利:一是权利完全转让给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二是非独占许可;三是被授权行使;四是法定许可[2]。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运作形式就是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会员的利益,与使用者或者使用者集团进行谈判,并在支付报酬和遵守某些条件的前提下,授权他们使用其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发放授权使用作品的许可证,在办税中扣除管理费之后依据分配规则向会员分配版税。此外,有些国家还要求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将其所收的费用分出一定比例,用于本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建设。
3.实施版权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效公平地体现版权权利。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版权保护的作品种类及权利类型不断增加,集体管理的方式可以简化许可程序。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了版权人的权益,使他们能够有时间与精力潜心创作,确保版权人能够收到使用者支付的使用费用,当发现有侵权行为时可以通过诉讼、仲裁排除侵害。另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采用数字信息和网络科技完善查询系统与作品信息库等,积极建立各个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合作关系,减少使用人为取得授权信息检索支出的成本[3]。可以说,网络扩大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范围。第二,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平衡了版权人和使用者的谈判能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集合了版权人的力量,使版权人能够以整体实力与互联网、电视台等作品使用组织抗衡,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版权人谈判在地位上更加具有优势。例如,数字图书馆对数字作品内容的大量储存,以及对数字作品内容的商业化利用,其使用作品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版权人众多,对版权人的权益影响巨大,但数字图书馆的拥有者资金雄厚、实力超强,版权人被其侵权后很难与之相抗衡。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能够大量投入维权资源,代表众多的版权人,将原本呈现松散状态的版权人整合成相对统一的集体维权力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与数字产业中的利益集团相抗衡,从而达到有效维护版权人权益的目的。第三,有利于版权的境外保护。数字技术使作品形态变得多样化和碎片化,跨境作品使用的情况也日益增多。网络使得本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与外国相关管理团体的沟通更为便捷,相互代为管理其作品在该国的使用,方便使用人获得境外作品的使用许可,分担了版权人的监管与执行成本,使版权人的权益在各国皆能在相对降低维权成本的情况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使用人也能通过集体管理机构及时了解到作品的详细情况,降低了使用人的搜寻与协商成本。这对于版权人和使用人而言是双赢的局面,有利于版权的境外保护。
二、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时代对版权集体管理的影响
第一,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版权集体管理的影响。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同时还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作品的创造、传播和利用都呈现新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传统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于缺乏对网络互动性传输技术的应对手段,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海量复制与转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缺乏控制作品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无法对作品使用者进行全面收费,从而不利于维护版权人的权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作品呈现多种混合的形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对于单一形态作品进行许可使用的形式,无法对混合形态的作品进行适当的许可性活动。数字技术也打破了传统版权集体管理的地理疆域,使用人可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国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网站,进入资料库搜寻授权信息,通过沟通获得授权,这对过去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基本上限于国内授权之后,再通过互惠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跨国授权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第二,数字权利管理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影响。数字权利管理是指在数字作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标定、描述、监督、执行和管理其相应数字权益的一系列软件、硬件技术和服务,即以数字技术保护版权内容为主的安全环境。虽然应用数字权利管理使版权集体管理在许多环节进行得更加顺利,但也给版权集体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数字权利管理的应用程度限制了合理使用的空间,且数字权利管理追踪使用人的电脑操作与活动,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另外,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相当复杂,使用成本也比较高,并且有些问题如共同性、可延伸性和方便使用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数字权利管理并没有达到打击盗版的目的,因为应用数字权利管理并不像其拥护者所主张的那样,可以恢复版权在受到数字盗版侵害前的原本状态,而是使得利益过度向版权人倾斜。
2.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版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8条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专门就版权集体管理进行了规定,为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其开展管理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从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版权法律制度存在问题。著作权法及管理条例的制定,标志了我国版权集体管理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2010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8条对版权集体管理做出了规定,但该条款的规定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范上,缺乏执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而导致版权集体管理工作开展缓慢。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了权利信息查询系统,第47条规定了作品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两者针对的对象都是作品信息,条文具有重复性[4]。此外,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版权人群体。在现实中,很多作者难以履行完成成为某一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会员的必要程序,而现行的著作权法也尚未明确规定赋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使用报酬并且转发给这一特殊版权人群体的职责,对这一特殊版权人群体作品权利的保护,实际上徘徊在版权法律之外。第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缺乏必要的市场机制。由于我国是一个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成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设立和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民间团体力量薄弱且缺乏权威性。所以,我国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均是由相应的版权人组织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集体管理组织。虽然这种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集体管理组织可以节省为筹建协会而支出的大额费用,降低设立成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其缺陷是容易导致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形成垄断。目前,我国对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版权使用收费标准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这不符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健康发展趋势。版权许可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并非公权,集体许可的收费标准不应该由行政机关进行审批,应该赋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依法定价的权利。
三、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议
1.完善我国现行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相关法律
我国版权管理制度是在版权全球保护的情形之下,为了与国际接轨才逐步设立的,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制度内容本身滞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给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多挑战,应该在管理条例第13条增加针对数字技术条件下使用作品收费标准的规定。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很多作品的创作者并不是职业作家,所以不会加入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将延伸性管理制度引入我国立法,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对会员和非会员的权利人一并进行维权,尽可能保护广大版权人的权利。明确管理条例中关于版权人、作品使用者以及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产生纠纷的解决机制,当事人之间产生纠纷应当由独立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之外的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调解,以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纠纷。针对管理条例第24条和第47条条文有所重复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在修订管理条例时考虑将两个系统进行合并,使管理条例的立法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为完善可行。
2.监管和控制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行为
由于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设立模式上行政色彩浓厚,易于其垄断地位的形成,而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社团法人,这使得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监督更容易被忽视和弱化,极易造成反垄断监督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立法的初衷。根据管理条例第6条的规定,在授权垄断的前提下,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为全体会员谋利益的功能通常被集体管理组织夸大,但是事实上并未有效促进版权人集体的整体利益保障,反而成为少数组织或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损害版权人的权益。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发展的经验,通过自由竞争防止形成版权集体管理过程中的垄断,即在集体管理组织之间引入竞争,反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同时,在著作权法及管理条例没有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相关法律规定时,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兜底条款进行规范。
3.构建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
为了规范版权授权综合交易行为,可以考虑在特定区域内建设一个涵盖文字、音乐、多媒体等所有版权类型,覆盖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类型,版权作品信息著录符合统一数字化标准,集版权作品查询、版权授权洽谈、版权在线交易、版权作品使用于一体的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数字化水平,还可以解决数字化时代版权授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可以快速实现对海量版权作品使用的授权。使用者通过系统搜索到目标作品,自动发送授权请求,系统后台响应之后,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得使用授权甚至是作品内容。二是可以确保作品的使用授权和收费的准确无误。交易平台可以准确无误地为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作品,自动生成使用者应交费用,使用者通过该平台的系统缴纳作品使用费用,不仅提高了版权授权使用效率,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收费误差。三是可以远程监控版权作品被使用的情况。版权人借助该交易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其作品的利用情况甚至是收益情况,而且不用局限于费用定期结算的方式。四是降低了使用者的查询成本及管理者的管理成本。通过交易平台数据库管理作品,作品授权条件、费用在线支付等涉及版权集体管理的所有环节均可以借助网络平成,大大减少了交易双方的签约成本[5]。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给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化环境下作品创作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也为作品使用者取得版权人的授权增加难度,数字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极易被传播和复制。面对上述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问题。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为解决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转变与成长增加了新的手段。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改进原有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数字化环境的版权集体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洁.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凤兰.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毛义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3
1 电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电力的运行中,电网的调度就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棒,调度系统指挥的方向就是电力需要去的方向,电力调度系统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电网的调度逐渐的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这是能够保证电力合理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电网从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现在的我国家电网的调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有的调度中,大部分是通过人工的操作来调度,电力的调度,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操作,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必须很多人的努力才能保证国家正常的用电。电力运行中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检修,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系统自动修复故障的能力,现在的系统并不能自己修复电路系统出现的故障。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都是不可预知的问题,处理问题往往都在出现问题之后,而不能在出现问题前对出现问题有一定的预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电网的高效运作。怎样在问题出现之前,预知问题的存在,减少或者是提前修复系统出现的问题,是电网调度智能化出现在国家电网中的一个前提。
2 国家电网综合系统的设计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已经在有些省份的电网中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优化国家电网系统做出一定的贡献。综合系统体系的设计,可以把每个分支电脑的数据和主控电脑相互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共享,达到共同管理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对电网进行一定的监控和管理,能够在出现问题之前,预先通知值班人员进行告知的作用,值班人员在得知要出现的故障的前提下,修复将要出现的电路故障,以此来减少故障出现时带来的巨大损失,能够起到一定避免或者减少损失的作用。
3 监控整个系统网络运行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系统正常的运行,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样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一个安全、稳定、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把优势发挥的更大。电力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包括,一个好的系统的电脑平台,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这个环境是安全无病毒的。在系统中要做好隔离病毒的安全措施,安装杀毒软件,实时更新数据库,对有病毒的程序进行隔离,随时补缺系统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系统良性运行,才能保证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在存在不足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优势。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在与传统电网应用技术的有一定的区别。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电力网络运行从总体上的到监控和监督。也就是所谓的电网系统全景信息的监控。所谓电网全景信息就是指具备精确的时间断面"较为正确的“完整的”标准化的业务信息和电力信息。
智能化系统还以高效率、全方位、模块化来实现对电网实现全局的管理。同时以全生产的为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动力支持。智能化还能够通过相互的网络连接来增加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够提前预知值班人员,出现的故障或是给予警告,能够弥补在无人状态下出现的未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知的作用。
智能化系统还会形成以模块为基础的电网管理模式,通过一个个小的模块来实现对于全局电网的联网管理,当一个小的模块出现问题时,就切断该系统的电源或者进行隔离,使得小系统在出现故障时,不至于造成真格系统的更大损失。这是智能化系统和传统系统化上的一个典型的区别。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与机器完美的结合,对于电网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 电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原则
对于电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设计电路系统的设计。比如ISO标准、IEC标准、GB标准、DL标准等世界及国家标准规范来设计,如果超越这些标准的范围,会造成更多额外的浪费。
系统的应用,可以利用大众用的系统来作为系统的设计,这些系统包括WINDOWS系统.xp系统、UNIX系统等主要的系统为主,不要用过于麻烦的系统来设计电网运行的系统,因为人们对于这些系统的熟悉,就能够更合理的有利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以此来提高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对于操作系统上软件的要求,应该能够满足系统中所有需要应用软件的安装,才能够在电网的运用中,更合理更有效的发挥系统和电网结合所带来的最大的效益,更好地发挥电网的最大功能。
系统软件的设计,通过对电网统一的系统化来设计实现全网的平台的一致化。由于标准化的设备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在电网系统硬件的配置中遵循标准一致化的要求,这样能够保证电网优势的发挥。自动化设备中的硬件设备往往采用的是冗余设备,以此来增加设备运转的速度,网络设备往往用的是双网设备,以此来减少一方断网时带来的巨大困惑,双网设备能够更好地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高效、全方位的运行。
对于电脑系统数据的采集,采用的是双电脑采集信息,以防止一台电脑坏掉之后,不能恢复数据,通过双电脑数据采集之后,即使有一天出现问题之后,还可以用另一台电脑来恢复数据,保证重要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在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每台电脑都通过千兆网连接网络,每个工作处配有专门的发电机,防止在电网出现问题之后,电脑不能正常启动。对于电脑的要求最好是cpu、显卡、内存都可以扩展的为最好,在需要增加的时候可以增加,减少换电脑的麻烦。电脑存储的要求,一般来说,要根据本地电网的情况配置要在当前情况下满足未来5年之内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基本的电网运行的数据的需要。
调度及维护工作站,工作站需要8台微机同时进行连接,其中有2台进行巡检工作,有2台进行维护工作,另外的4台进行调度及监控的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的调度和监视工作,至少配有21寸的液晶显示设备,而且现实设备不能太大,不能占太多的空间,当然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话不利于工作人员进一步看清摄像头出现的画面。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如今的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电网中加入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能够随时随地的注意和监控电网中出现的问题。历史数据服务器的运用,能够形成报表的使用,和数据模块化,更好的管理电网系统出现的问题。通过电脑和电脑的连接,实现电脑之间的相互管理。
为了电网供电的安全和稳固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网络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实现电网调度的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应该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及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现实中实际的需要和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合理的设计电网智能化调度系统,按照电网的设计的要求来设计电网的布置。对于电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设计,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余接口,以备不时之需,当需要再接入新的电脑时,保证随时可以接入,达到合理的利用。
5 结语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保证国家电网的安全有效的运行,才能够保证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益处,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电力现在是我国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如果没有安全的电力网的运行,社会的发展将会收到很大阻碍,保证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需要国家的积极投入,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节省每一度电,国家将会省去很多的投入,社会将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衔山.浅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监控和智能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
[2]韩章志.关于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系统设计研究[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3(15).
篇4
近年?恚?数字化阅读因具有方便快捷、交互性好等优点日益受到读者欢迎。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数字化阅读率已超过传统阅读率。其中:2015年数字化阅读率为64.0%,比2014年的58.1%上升了5.9%。而国民对纸质图书,特别是对报刊的阅读量明显减少。在数字化时代,传统阅读方式的占比正逐渐减小,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数字化阅读不断增加。因此,研究数字化阅读推广策略,是摆在高职图书馆面前的新任务。谢蓉[1]是国内较早研究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学者,她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社会化媒体推广模式、电子阅读器借阅模式和移动图书馆推广模式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模式。孙一钢等[2]总结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与推广的三项主要举措:注重信息资源整合与揭示、利用图书馆公开课实现全新阅读推广、全面推进新媒体阅读。杨丹丹[3]提出的建立辽宁省图书馆“数字文化驿站”对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有一定借鉴意义。现有的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提出的数字化推广策略往往侧重在一两个点上,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与前人的研究不同,本文借助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通过建立数字化阅读推广模型,对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5W诊断分析,再给出数字化阅读推广的5W策略。
1 高职数字化阅读推广的5W模型
数字化阅读推广本质上就是一种传播活动。英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了著名的 “5W”传播模式。他将一个传播过程分为5类要素: Who(谁)、Say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以及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这一理论不仅奠定了传播学模式的基础,也可以用来说明数字化阅读推广的整个过程。
根据传播学理论,阅读推广活动是对推广主体、阅读者、阅读对象以及推广媒介等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设计、组合、组织和配置,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阅读推广目的[1]。基于5W模式,我们构建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5W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推广主体(Who)是高职图书馆;推广设施与媒介(In Which Channel)是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的文案、工具、软件、平台、媒体、设施等;阅读对象(Say What)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文献;阅读者(To Whom )是高职院校师生;反馈与效果评价(With What Effect)是阅读者的意见反馈,合理评估后用于指导下一次推广活动。
2 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5W诊断
采用上述5W模型,对目前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现状诊断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2.1 Who:数字化阅读推广主体缺失
高职图书馆普遍未成立专门的数字化阅读推广部门,缺乏专门的数字化阅读推广人才,严重制约了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高职图书馆基本上以图书展览、新书推荐、图书漂流、讲座、读书交流等传统的阅读推广服务为主。由于推广主体缺失,所以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非常有限。
2.2 To Whom:数字化阅读推广缺乏针对性
从现有研究看,专门针对本校学生数字化阅读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开展调查的高职图书馆十分少见。由于图书馆并未认真调查学生数字化阅读的阅读心理和倾向,因而数字化阅读推广缺乏针对性。而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信息素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无针对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必然难以吸引大多数学生兴趣,推广效果肯定不佳。
2.3 Say What:数字化阅读推广资源繁杂
近年来,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购买了大量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资源。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高达78万册,电子期刊折合图书14万册,拥有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库等各类数据库28个,尚唯职业教育学习系统等试用数据资源9种。但这些数字资源内容、类型不同,使用所需工具、平台、方法各异,如果不建立电子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不对现有的电子资源进行整理、分类,这些资源的使用推广就非常困难,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就难以提高。
2.4 In Which Channel:数字化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主要还是依赖讲座、培训、视频等单向交流的活动形式,互动交流的活动形式较少。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单一,创新性不足。数字图书馆网络入口并不明显,也很少进行专门的推广。在移动终端已经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很少运用新出现的微博、微信、论坛、手机APP等方面加以宣传,推广效果不理想。
2.5 With What Effect:数字化?读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现有的阅读推广效果评价研究主要是针对纸质图书或全媒体的。由于尚未有成熟的数字化阅读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能依靠自身的主观经验和个别数据来判断数字化阅读推广效果,这自然会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5W策略
3.1 构建数字化阅读推广主体(Who)
针对数字化阅读迅猛发展的势头,高职图书馆应顺势而为,高度重视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首先,应在图书馆层面成立专门的数字化阅读推广机构,设置数字化阅读推广岗位,负责数字化阅读推广活动策划和实施。其次,针对数字化阅读推广人才短缺的问题,图书馆应建立馆员培训制度,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数字学科馆员,让其钻研各种数字资源,以便有能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数字资源导读服务。再次,高职图书馆应通过馆际合作来拓宽数字化阅读推广范围。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开通了珠海市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互借系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3.2 培育数字化阅读对象(To Whom)
关注高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对象,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信息素养,有助于将读者需求与阅读推广策划有机衔接,使阅读推广更具针对性。为此,图书馆应定期开展读者数字化阅读调研,听取读者意见,分析读者特征,关注读者需求,有的放矢的制定数字化阅读推广方案。同时,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通过微信、微博、QQ平台等与读者开展广泛的交流互动,引导读者建立良性阅读行为规范,使高职读者实现从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转变。针对高职读者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可在高职院校开设阅读技能培训的选修课,邀请数字化图书资源服务商和图书馆专业馆员定期举办讲座,有针对性的向师生举办数字化资源使用的专题培训等活动,达到培育数字化阅读对象的目标。
3.3 整合优化数字化阅读资源(Say What)
高职图书馆可以通过分类整合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开发特色资源、整合校外开放资源等途径,丰富馆藏数字资源,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首先,高职图书馆应对现有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类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形成数字化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为了方便师生在校内、校外都能使用数字图书资源,图书馆还应建立VPN校外访问系统和移动图书馆。其次,高职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开发特色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可以吸引具有特定偏好的阅读群体。建设方法可参照北京大学图书馆对珍本、善本等纸质文献或特色多媒体资料等馆藏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建成类似北大讲座库、古文献资料库特色资源库等;或对已购数字资源或网络免费资源进行下载或链接,建设学科专题网络导航库、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再次,高职图书馆应花大力气整合校外开放资源。目前,全球开放的期刊数量已超过2万种,机构知识库数量超过2500个。高职图书馆应按职业院校的特色需求从中遴选高质量的开放资源,对资源内容合理优化整合后再对师生提供集成服务,拓展师生视野。
3.4 完善数字化阅读推广设施与媒介(In Which Channel)
高职图书馆不断要继续发挥传统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同时更要创造条件完善数字化阅读推广设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数字化阅读推广。一方面,高职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完善阅读推广设施设备,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和移动图书馆体验区,优化数字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享受数字阅读。如参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为读者配备录音室、触屏影视墙、多屏显示器、电子报纸和课件触屏阅读机等设施;借鉴国内部分先进图书馆经验,为读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自助借还书设备、读报机等数字化阅读设备;另一方面,高职图书馆应主动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数字化阅读推广。主要举措有:通过图书馆网站向读者推荐图书、电子书阅读器服务、微博微信服务、其他网络阅读服务等。
3.5 实施数字化阅读推广评价(With What Effect)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字表,从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诊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作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对象及其家属都已知情且同意。其中实验组产妇患者年龄为24~41岁,平均年龄为(30.97±0.5)岁,孕周为29~35周,平均(30.1±2.5)。对照组产妇患者年龄为23~41岁,平均年龄为(30.35±0.43)岁,孕周为29~35周,平均(30.1±2.5)。据统计两组产妇患者在妊娠月份、怀孕周期、年龄、流产史等基本的身体状况上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产妇护理,在常规产妇护理的基础上再对实验组患者提供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产妇护理干预后的妊娠情况和护理效果。其中常规产妇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应时刻监测产妇病情并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例如预防术前患者感染措施、熟悉产妇患者的药物用量并且做好手术前中后期护理等[2]。集束化护理首先会成立一个医护小组,主治医师分配给每个组员相应地工作和负责的部分,使产妇患者的护理过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并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在产妇患者出现突况时,应能立即作出相应措施和方案来确保产妇患者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①室内环境:护理人员应时刻确保产妇所处的环境是干净卫生的,尽可能地降低周边的噪音,给产妇提供优质的睡眠质量。这样对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帮助。②产前护理:在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去做各项体检,并且观察孕妇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备更好的照顾患者。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告诉患者病因,如何治疗及预期的疗效,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有所了解。③心理疏导:心理状态会影响产妇患者的血压情况,所以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给患者做足即将成为母亲的思想准备,必要时刻可以让患者家属与自己一同安抚患者情绪。避免让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悲观情绪,让产妇患者一直维持着平稳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并且提高了与医生的配合度。帮助产妇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不光是身体上的调节,也是她在心理上对自己的疏导。避免患者出现情绪过激的行为,危害到自身和婴儿。④日常护理:在术后要告知产妇患者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避免让产妇患者做一些有害于身体的运动或者工作。保证产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也要观察产妇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注意必须进行无菌操作,按时为产妇患者更换医用绷带,每天为产妇患者清洗,消毒会,保持产妇患者会干净。如果护理人员发现患者有什么问题,要立刻通知医生。每天精确记录患者24h内液体的进出量,提醒患者每2h~3h排尿一次。要时刻监测产妇的心理健康状态,胎心和胎动情况,食欲,睡眠质量,排便情况,发热情况,是否存在头晕,头痛等状态。⑤用药及饮食指导:护理人员要准确按照医生指示,定期定量提醒患者用药,并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食欲为患者提供合理且有营养的食谱,保证产妇患者的营养指标是正常的。⑥出院后护理延续:在产妇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在院治疗信息档案袋并保存好,做好备份,以便医生或产妇患者本人随时查阅,定期随访产妇患者,做好每次随访记录,观察记录的数据来评估产妇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若情况不对,及时通知医生,而后小组内进行再次评估商讨治疗方案,随后再通知产妇患者来院接受治疗。
1.3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方面:统计预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胎盘是否早剥、心肝肾功能是否衰竭、是否出现低蛋白血症以及产后出血的情况,总体可分为三种等级,依次为优质护理,正常护理和差等护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三种,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本院采用Epidata和SPSS21.0对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该研究数据,以t检验,χ2检验,当P0.05时,研究数据存在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篇6
近年来,国际建筑信息化、数字化对我国建筑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了适应形势,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优化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府监管,将工程质量监督引入网络化、数字化的轨道,提出了“数字质监”的构想。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可以大大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使工程质量状况纳入政府科学监控之中。
2、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国内现状分析
结合2011年江苏省质监总站向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国内现状如下:
各级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升,部分城市已开发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较显著的作用,但是,总体说来,数字化的水平普遍还不高,各地发展不平衡,监督机构本身数字化开发的实力不强,经费十分有限,数字化人才极其缺乏,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不十分明确,另外,由于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目前处于不稳定的探索期,也影响了数字化的开发,即使已研制成功的监督系统多为孤立型,与其它部门的系统不联网,功能局限性大,信息资源不丰富,门户网站的服务性较弱,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效果不明显。
3、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难点
3.1资金短缺,数字化建设及推进难以保障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障。不仅开发研制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以及后期维护等都需要一笔可观的专项经费。自2009年全国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消后,很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和地位还没有明确,经费困难已是通病,有些质监机构人员的收入下降很多,更不容易有充足的经费进行数字化建设。
3.2监督机制不确定,数字化研制开发难以适应
自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出台后,工程质量监督的机制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全国各地的监督模式不尽相同,有的仍沿用过去的责任到人的全过程监督模式,有的已改为执法监督,有的在混用,建设部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未来走势有了一定的导向,但是对如何具体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由此,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研制开发就难以适应,难免会造成程序上的不断修改和投资上的浪费。
3.3编码规则不统一,区域性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是工程建设信息化大平台的一个子项,如何能合理地融入大平台,从技术上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工程、单位、人员的标识要唯一,编码要统一,否则,实际应用中会造成混乱,区域性信息也难以共享。
3.4部门之间差别较大,系统整合难以配合
数字化监督体系的建立,终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原因:一是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解与需要程度不一,推动力不强;二是各个部门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很难召集并静下心来认真做数字化监督联网工作,组织性不强;三是同一性质的职能管理单位,其工作运行机制也不完全一样;四是不少单位已有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差异较大,且内外网分布散乱,原有的数据格式出入可能很大,如何天衣无缝地转换也很困难;五是一直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各单位间数据交叉冗余严重,层次不清,要找到众多纷繁复杂数据的关联要素绝非易事,数据整合监管难度很大。
3.5复合型人才缺乏,研发维护难以完成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需要既具有工程质量监督业务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他们清楚监督业务的需求,也清楚如何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实现,做质量监督机构和计算机软件公司之间的语言沟通桥梁。在以监督业务为主的质监机构里,工程类技术是主流,质监员一般都非常不情愿改行去搞计算机研究,因为个人发展前景有限,而且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吸引力。这种局面在质监机构客观存在,对数字化的研究与发展十分不利。
4、对策
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面临许多的难题,但是数字化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加强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需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数字化建设是长期性、基础性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它首先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是数字化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根本保障。当然,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科学工作,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如果前期规划不慎,将会使后面的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是偏离了方向,导致系统作废,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资金投入是数字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不仅在硬件造型方面、软件开发方面,对于人员的物质保障同样重要。
4.2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统一标准和规则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专业性强,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专门的组织去实施。如果每个监督机构都设立这样的一个组织,不现实,也不可能,还会造成更多的框架各异、系统繁杂。比较好的办法是以省为单位,由省总站牵头,统一数字化监督数据库标准,统一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统一联网规则,统一规划,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体系,制定所要开发数字化系统构架、目标,积极部署,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4.3从实际出发,构架数字化监督体系
数字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很快能完成的,相反,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这方面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例如有些系统与现场的质监工作脱节,并没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相反,增加了质监人员的工作量,给基层增添了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监督机构及政府监督管理的需要,造成资金、人力、设备等的浪费。因此,为保证数字化建设不偏离方向,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和设计,构架符合监督工作需要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的数字化监督体系,踏踏实实地做好调研和分析,不仓促上马,盲目开工,做好前期的评估,提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需求。
4.4综合协调,密切配合,妥善整合系统
在调研中发现,各地质量监督机构的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甚至连工作机制也不太一样。国家的政策标准、规范条文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不断出台,部分业务规则及各项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之中,为了建立数字化的监督体系,势必做好各单位及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工作,保持密切配合的关系,对各单位已有的系统进行妥善整合。目前有种思路就是将整个系统划分成几个子系统来开发,这样做,可将每个平台设计精细化,并按照软件运用的轻重缓急开发,但首先还是应该先全局考虑设计,否则会造成各子系统不能接口的问题。
4.5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
无论哪种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都与可靠的合作伙伴分不开的,这里的合作伙伴指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一般来说,由质量监督机构提供需求,委托一家软件公司具体编程开发。实际情况是很难找到非常满意的伙伴。无论是选择大公司还是选择小公司,都各有利弊:有的大型电脑公司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但因为业务涉及面广,业务量饱和,对相对小型的监督系统会看不上眼,在后期的修改升级或维护方面会很拖延,甚至会中止服务;有的小型电脑公司,服务态度不错,特别是前期接业务时承诺的很好,但是,由于实力不是太强,技术不够先进,人手会跟不上,拖延时间较长,也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由此,建议选择诚信度高、可靠性高的较大型的公司,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并签定行之有效的合同,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有效约束。
4.6加强队伍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系统建设归根到底靠人来实现。各级质监机构应通过内部挖潜,对特长人员进行数字化知识培训,使其 “专业化”,切实提高他们的待遇,建立起各级数字化队伍。省、市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信息中心”,选拔既有计算机专业特长又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数字化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市级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对县级基层信息化建设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提高基层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只有自身的队伍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出合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与电脑公司很好的沟通,及时纠正设计过程的错误,让构想出的数字化建设前景由想象变为现实。
5、小结
当代世界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使人类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球各个角落的紧密联系和行动同步。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化的重大意义,攻坚克难,推动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
篇7
电力系统远动控制技术主要包很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分别是遥测、遥信、遥控以及遥调。为了能够对电力系统运动功能的实现做出有力地保障,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信道编码以及通信传输这三种技术来进行远动控制。
二、远动系统的数据采集技术
运动系统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有变送器技术以及A/D转换技术。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参数都是大功率的,为了能够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一般都需要利用变送器技术,将这些大功率参数进行转变,将原本电压电流以及有功和无功线性转化成TTL电平信号,这样就能够进行远动系统的处理。
在电力自动化调度系统中,传送遥信信息一定要经过两个环节的处理,首先是要采用光电隔离的方式对遥信对象的状态进行采集,然后是将采集到的遥信对象状态的二进制便如刀具体的遥信码中,通过数字多路开关,将这些遥信状态输出到接口电路,由接口电路将状态送入计算机的CPU进行最后的处理,这样就完成了遥信信息的编码工作。
在采集遥测信息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交流采样技术,从CT、PT以及电线杆上的传感器中取得电压和电流的信号,经过过滤和放大,将信号中的19次以上的高次谐波去掉,将采集到的信号转入取样保持环节,也进行采集,这样就能够得到与信号源同步的信号,然后再通过A/D转换,将所得到的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最终得到的数字信号就能够送入单片机等等较高层次的环节,数据采集也就顺利完成。
三、远动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技术
远动系统信道编译码记住主要包括有信道编码译码、信息传输协议等等方面。进过远动装置所采集到的信息一定要经过信道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才能够真正使用,所以,通信信道在远动系统组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对信道进行编译码,传送的信息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数字传输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干扰,这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通过信道编译码,不断加强信息抗干扰能力。在通信系统中,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对信道进行编译码,一般都会采用线性分组码来进行编译,为的就是能够正确进行数据传输。线性分组码中经常使用循环码来进行编译。
3.1线性分组码的定义
信道信道编码传输过程中,都是按照监督码元这种构造出不同的特征码。通常情况下,我们一共将码字设置成有K位消息码元和R位监督码元,那么整个码长就是n=k+r,所有码字的数目就是2k。若是每一个码字所拥有的R个监督码元只是与所拥有的K为消息码元存在关联,那么这2k个码字就构成了分组码。
若是分组码所具有的2k个码字正好是矢量空间V当中的一个K维子空间,那么这个分组码又被称为线性分组码。将消息序列设置成m=(m1、m2、……mk),V1、V2、……Vk是K个线性无关的n重,这就组成了一个线性组合,U=m1V1+m2V2+……mkVk。
3.2远动系统中的循环式数据传送协议
在电力系统运动控制中,在信道进行编译码之前,一定要能够建立起预先约定通信方式以及数据的格式,也试试要建立起通信协议,这样才能够实现出变电站、电厂以及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帧结构进行传送。在远动系统中主要是在重要的遥测上通过A帧传送,次要遥测是通过B帧,而一般普通的遥测就通过C帧,在D1和D2帧上主要是进行遥信状态信息以及电能脉冲计数值的传送,E帧是进行实践顺序的记录安排传送。
四、远动系统的通信传输技术
目前,电力系统是使用电力线载波来传输通信,在信号发射端上,通过信道编码,原来的数据就转变成了基带信号,然后再利用电力线上所带有的高频谐波信号,把它当作是载波信号,通过调制技术,将信号发射端上所形成的基带信号,转变成模拟信号,然后再通过电流和电压随着电力线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上,通常都是使用解调技术,将相应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这样就能够实现远动系统的数据通信。
篇8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把“三大构成”连续上完,在下一学年或更高年级再安排设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缺少以“多维度”为坐标轴的系统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课与课之间递进关系不强,学生知识积累不系统,思维转变不连贯,难以深入了解、实践、掌握和应用一门设计课程与方法。
设计专业课由于受到设计基础课设置影响,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的课程相隔太远,课与课之间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被动,在需要针对性课题研究的时候,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块,学生无法针对一个课题深入学习,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都大打折扣。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系统对课程整合的要求,提出一种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多维度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路是改革高职设计基础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经数年实践总结,在教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开课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内容:设计基础课《设计基础与造型训练》
授课班级:为2013级电脑艺术设计3班
课程总课时:85学时
主要教学设计:把整个课程分为造型概论、基础素描写生和创意素描、构成设计、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几个教学阶段。对于造型训练中出现的相关学习方法、操作技法等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环节以及教学评价,主要安排数字化教学,其余的训练时间则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调“多维视角”认知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堂指导、发现问题――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归纳”。
笔者所采用的“新模式”则把这个课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采集学生问题――学生互相借鉴――继续练习――教师及时整理学生问题,补充资料,整合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第二个环节――数字化软件实操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变以往教学中单视角或视角不全为多视角展示学习内容,包括某个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同视角优秀作业和问题作业的解决方法和效果的同时对比展示――教学评价――继续练习”。三、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除了具备常规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有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归纳如下:
(一)和专业课程紧密性特点
设计基础阶段作为专业课程的铺垫,但是和专业课程又有截然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既是专业设计的基础学习阶段,也是设计能力的基本培养阶段,多维度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1.关联性
上下课程有所关联,不但方便同一主题的纵向展开,在某些时候还能帮助学生设计思维的有效拓展。
2.递进性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不但要有关联,更要有递进,才能使学生思维跟随着课程的深入在同一维度上层层渐进,从而避免因课程之间的孤立而导致每个维度上的学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课程内容设置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本质,符合大脑学习知识的科学积累过程,能够使学生顺利有效地完成专业训练。而“维度训练”的教学思路,正是课程设置“关联性”和“递进性”的体现,将设计基础课程也按照“维度训练”的教学模块进行打包。
(二)科学性
正是因为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和途径,进行了合理地设计和周到的教学安排,使更多学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体会别人的解决办法,实现了以往传统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无法做到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
五、结语
篇9
一、智能化技术特点
通过对智能化技术的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其自身拥有多种特点,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高精度、高效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精度、效率一直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智能化技术在此方面所体现出的优势十分明显,如高速CPU芯片和多个CPU控制系统的应用,均使得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二,多系统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工序,并提升整体效率,其可以应用后也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向实现系统控制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三,可见的科学计算。智能化技术是目前我国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显得更加具有价值,其在处理数据时打破了以往需要通过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障碍,如今其已经可以利用图像、图形甚至是动画来实现。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意义
(一)简化了自动化控制模型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模型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模型建立往往十分复杂,且若模型的建立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符,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调整时,往往需要由电气工程自身来完成相应操作。另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此方面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生一些突发状况,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效率明显降低。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其不仅使得模型建立变得简易,也可以减少误差,使自动化控制真正实现高精准度。
(二)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统一
自动化控制中往往会因模型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各种差异,难以形成统一性,这也是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应用智能化技术后,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解决此方面问题,如其可以对电气工程中的相关设备与数据进行控制,促使其统一,而一旦实现了统一控制,就会为电气工程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提高了电气工程系统控制水平
智能化技术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近年来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电气工程系统方面也有着很好的优化作用,自动化控制需要由控制系统来实现,然而以往的技术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电气工程系统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在此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系统数据,也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如及时发出警告,或是向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等,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大大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有效提升了自动控制水平。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病因诊断
电气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对其进行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传统的诊断方式是人工诊断,但在诊断时可能会出现误判情况,也会耗费很多时间,而若电气工程中的故障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智能化技术应用后,其可以有效对故障进行诊断,且不会消耗过多时间,甚至对于潜在的问题也具有探知的功能,可以提前发出警示吸引相关人员注意,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使得病因诊断失误率几乎为零。
(二)优化电气工程的设计
电气工程的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决定着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以往在进行电气工程设计时,往往需要由很多设计人员共同完成,且过程十分繁复,需要不断的试验和改良,而在此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被人发现或意识到,而当发现此方面问题时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另外,传统设计中对设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也要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储备,但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会大大减少计算时间,也可以避免因人为失误而导致数据失去准确性,甚至可以丰富设计样式,针对复杂问题也可以有效解决。
(三)自动化控制整个电气工程
以往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贯穿整个电气工程,近年来技术人员尝试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其中,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方式,而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有三种:一,专家系统控制;二,模糊控制;三,神经网络控制。在三种方式中,神经网络控制方式的应用效果是最好的,其不仅具备多层次结构,也可以进行反向学习算法,且其拥有很多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各项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知道电气工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正是由于其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如今在识别模式和处理信号方面均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优化,也关系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强化,甚至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此种情况下更应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而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恰恰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鉴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应用中也会有些许问题需要优化。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M63;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当前,自动化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在电力系统中,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合理调度,使得电力分配更加合理,为了推动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情况,希望能够为电力系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概述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由许多技术组合而成,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传播媒介,以分层结构为主要架构,从而实现自身的控制作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计算机一般工作效率较高,在电力调度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的\算和分析,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准确的判断。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通信技术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管理,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能包含在内,通过这种控制技术,可以对电力系统进行无人工操作,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操作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信息传递效率低、判断不准确、反应较慢等。
综合自动化技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主要由计算机和单片机组成,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使电力系统进行合理的保护,信息和数据获取的效率明显提高。此外,这种技术还能直接制作出变电站电压报表,对变电站进行自动控制,自动进行负荷调整,减少人工的干预。对于电力系统中的故障问题也能及时找出并解决,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优势
2.1 供电服务质量优势
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减少人工使用,而人工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降低,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无功自动控制,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因为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自动化技术可以对变电器和无功补偿变容器进行任意控制,顺畅度较高,电力调度的能力也就因此提高。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对变电站内的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也是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一种表现。由此可以发现,通过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供电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
2.2 管理效率优势
通过该技术还能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效率,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依靠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些设备在通电的情况下就可以自行工作,不会出现中断现象,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屏幕进行检查,计算机设备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其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了人工思考、分析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变电站管理的效率。同时,调度员在观察数据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一些不正确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变电站的效率性。
2.3 安全保障优势
自动化技术处理问题的速度较快,这也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传统的变电站工作中,故障发生之后,一般得不到及时发现,往往在问题比较严重之后才被发现,此时,电力调度和供应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而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介入之后,细小的问题和故障能够及时被发现,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断电保护,避免故障扩大化。此外,自动化技术能够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监控,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报警,通知工作人员,提醒其尽快处理,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明显提升。
2.4 成本节约优势
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的投入并不高,而且,这种技术能够使用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一般不需要工作人员介入,这样就减少了人力支出,使得变电站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会进一步提升,将来完全可以实现无人操作,这样生产的成本会降至最低。
2.5 人力节约优势
在自动化技术得到使用之后,人力使用数量会得到降低,通过自动化技术完全可以承担数据分析处理、变电站监控、电力调度等工作,工作人员仅需要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处理,这样人员的数量会大幅减少,实现了人力资源节约。
3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具体应用
3.1 集中式结构应用
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对智能变电站进行集中式结构控制,这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控制形式,在控制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接口进行拓展,从而获得准确的信息,例如获得当前的模拟量。同时,还能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获得分析结论之后,对微机进行自动保护和控制。集中式的控制模式并不是靠一台计算机完成,而是通过多台计算机共同工作,每台计算机有自身专有的任务,例如负责监控的计算机会更加注重监控方面的数据获取,注重电流断路器应急处理等。
3.2 分布式结构应用
分布式结构也是一种常用的自动化控制模式,这种模式与集中式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主要的特点是对原有的功能进行增加,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更多,系统将功能和职责分配给各台计算机,让各个计算机进行独立工作,终端系统对各个计算机的情况进行汇总,但不进行干预,通过这种结构模式可以对同一时段的众多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处理的效率较高,避免系统出现数据卡死的问题。这一结构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低压变电站中,高压变电站则不适合使用这种模式。
3.3 分布分散式结构应用
这种模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被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两层的双层次变电站系统,通过这种结构模式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尤其是在原件与断路器间隔的设计上,系统能够对断路器间隔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保护功能、控制功能等在小范围控制单元上的汇总,有效节约了大量电缆线路的运用,降低了电磁干扰,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的精准度,即使在某些部分之间出现故障,也不会使整体运行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分布分散结构的设置十分简便,厂家能够提前组装,降低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的施工难度,对其施工效率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选择使用何种结构模式的自动化技术,应当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进行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不当,不仅会增加使用成本,还会降低管理的效率,增加故障发生率,所以,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做好事前调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总之,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形式,在众多行业中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中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变电站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减少人工的使用,降低生产的成本,是未来电力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希望相关电力部门能够重视这项技术,并进行进一步研究,提高技术的先进性,为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1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概要及运行的重要意义
1.1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概要
对变电站来说,自动化系统是其二次设备功能的优化与组合。通过对计算机、电子、信号处理以及通信技术等进行利用,能够实现对整个变电站重要设备以及输、配电线路自动的进行测量、监控、保护和信息的传递。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其运行的过程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从过去的两遥(遥测与遥信)开始向电网运行的四遥(遥测、遥控、遥信与遥调 ),甚至是“ 五遥”方面全面监控,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有了自动化技术,电网运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无人看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电力监控系统的集成性较强;其次,自动化系统因为装备了报警系统,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将报警信息及时的通知给工作人员,让其对系统进行维护;再次,它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实时监控电力网的运行情况;第四,自动化系统可以使得现场工作人员与 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之间实现语音交流;最后,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的对非法入侵的可疑 人员实施跟踪,进而可以给公安机关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
1.2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运行的重要意义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不管是从社会效益上看,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1 能够降低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几率
在变电站占中应用调动自动化技术,能够很好的降低错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几率,有助于促进变电站运行安全。从集控操作人员角度来看,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具有明确的意图,且没有中间环节,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同时利用计算机能够十分容易的使得编号和名称间不对称的闭锁与报警功能实现。此外,因为在监护的程序上比较完善,且监督到位,能够很好的防止错误操作的发生。
1.2.2 有助于在运行充分发挥四种遥控功能的积极作用
强大的遥控作用可以给操作提供非常大的方便性,特别是在电网处在缺电的状态下,地调的压和送负荷成了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当对其进行集控操作时,每操作一个开关仅需要二十秒,所以能够非常快速方便的进行操作。
1.2.3 有助于帮助相关人员发现事故原因
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电力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相应的进行监控时,能够发现该系统可以对变电站的门口和相关通道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对周边和控制室中红外线警报信号实时进行接收。从监控系统角度来看,它可以很好的帮助变电站相关技术工人监控变电站的内部环境,它能够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将相应的数据做好记录,大概发生事故时就可以再将相应数据调出来 ,帮助技术人员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
2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在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人缺少足够的安全意识,仅仅是将其当做是自动化的设备,和人为操作无关。从目前来看,很多操作人员常常都缺少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使得出现的事故在处理上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而对正常的运行起到影响。
2.2 抗干扰问题
要确保变电站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必须对其中的抗干扰部分的设计做好控制。要根据变电站的实际状况综合的给予考虑到雷电波的侵入以及隔离刀闸等方面的操作。以往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当中仅仅在出厂抗干扰方面做了定性以及断路器开合方面的试验,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能够确保设备的抗干扰性。因此,一定要做好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抗干扰问题。
2.3 在系统故障专业性分工上不够明确
从构成上来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当地监控以及远动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间既互相联系但又互相孤立。变电站自动化体系涉及到通信、远动以及继 电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然而,自动化系统在将各个专业间的划分点上很难找出来。因为在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上缺少明确的界限,因此当系统发生问题时,很多部门就相互推脱,导致不能及时的将问题解决。
3 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运行中应采取的对策
3.1 强化对自动化系统相关人员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训
在对自动化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出来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的对其进行检验和核对,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学历上高于中专水平,并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因此,要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通过进行连续性的培训计划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进而确保高质高效的检测工作的开展。
3.2 提高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促进自动化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升,应该对靠近被控设备单元要尽可能的加以保护和控制。然而,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控制单元推到恶劣的工作环境 。这就需要设备以及系统自身在自我诊断功能上非常的完善,能够在线或离线对计算机、人机以及通信接口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诊断,一旦发现故障就能够及时的登录并报警。
3.3 明确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的分工与合作
从变电站中的远动与保护专业角度开看,虽然在设备上划分的比较明确,但是从根本上看还是互相统一的,因此对故障设备进行有效处理,让两个专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相互配合,进而共同的将出现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贾晓蓉,骞青蕊.自动化技术在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中的问题及措施[J].大科技,2011,(10).
[2]黄小强.浅谈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技术[J].电力科技,2013(06).
篇12
1 非自动化变电站电力调度的缺点
在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之前,变电站一般都是采取人工值班的方法,有些工作都需要人工手动去完成,例如以前的抄表工作,就需要值班人员根据需要按时间去手动完成,由于进行抄表数据传输的方法一般为电话口头传输,没有可以依据的文字性材料或者电子材料,误差出现的概率极高,而且手动抄表也不能做到对数据的时间监控,甚至不排除一些值班人员为了某些原因而对数字进行虚假报告的情况。
除了人员的因素之外,常规的变电站一般以充油式的构建为主力军,这其中包括了变电站的主要部分,比如主变压器、断路器等核心部件。由于其技术自身的缺陷,油液渗漏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同时由于常规电站的技术相比较现在的电站更加落后,因此在常规维护项目上,比如操作结构、直流电源、电缆以及其接头部位等处维护工作量很大,并且很容易出现拒动、误动事故。正是基于以上的因素,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2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模式构成
2.1 集中式结构
在自动化电力调度结构中,集中式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在这方面,整个变电站中的强功能计算机对其I/O接口进行扩展,通过这些扩展接口来获取相应的精确信息,比如变电站的即时模拟量还有相应的数量,数据采集之后也可以进行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进行微机监控、保护以及按照设定程序进行自动控制的功能。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集中式结构并不意味着一台计算机独挑大梁,单独完成从监控到保护的全部过程,而是在单独的计算机承担相应的任务同时,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处理涉及的更多一点。在这里笔者举个例子,在综合化变电站中,负责监控的电脑——监控机——要对监控领域的数据关注更多一点,比如说数据采集和处理业务、电流断路器的应急处理、人机交互以及数据提供等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另一台计算机则要负责比如说多回低压电路保护的任务。这样在分工有序的情境创设下,集中式的结构就成为了高效智能化自动变电站的主流构成。
2.2 分布式结构
这种结构和集中式结构的构成思路似乎是完全相反的。在这个系统里,变电站自身的功能一般会进行扩展,不再由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组成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与之相反,各个功能都会按照一定规律分散给个台计算机,这种规律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功能设计思路的逻辑顺序来的。在这里,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主从cpu的系统工作思路来进行并联运算。在这种模式下,同时发生的多任务或者多突发事件能够被并行的cpu完美完成,解决了同一时刻大量数据涌入导致的数据卡死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每一个cpu之间的网络产生串行的方式来进行数据间的交换以及通信,同时由于网络内部构架有着优先级别的区分,系统传输信息的实时性得到了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单一模块出现了问题不会对其他模块构成太大的影响,功能在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还可以完整有序的继续运行。正是基于以上优点,分布式结构一般都被用在各种维护困难的变电站中,多以中低压变电站为主。
2.3 分布分散结构
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变电站的结构系统从上述两种中的单纯分散式单层系统逻辑变成了双层次的逻辑,也就是被划分成了变电站层和间隔层。有的时候,这两层中间还会插入一个通信层,变成三层次结构。
和上面的两种不同结构相比,这种结构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针对元件和断路器间隔进行重新的设计。当这个层次进行正常运作的时候,断路间隔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全部采集,另外在此基础上,保护和控制的多项功能将完全集中到一个很小范围内的测控单元上,如一个或者多个单元进行集中处理。测控单元可以直接设置到断流器柜上或者根据实际需要放置到断路器的间隔旁边,相互之间通过特殊的光缆进行连接。这种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尽可能的减少了电缆线路的连接,使得电磁干扰在理论上降到了一个低点,使得信息的传递准确性和可依赖性大幅度提高,最终使得各个部分之间即使出现故障或者事物也不会影响整体的运行。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设置都是流水化作业,可以在厂家进行提前组装,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提高了效率。
3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优越性
3.1 提高供电服务的质量,对电压合格率的提高也有促进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功能组成,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无功自动控制。因此对于具有相应配置的变电站(有载调压变压器以及无功补偿电容器)来说,可以充分运用这些配置,来对电压进行稳定化并使得电压的合格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安全角度考虑,这可以使得相应的用电设备和传输设备的耐久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保护了这些设备,对网络损耗的降低以及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节能都有着非常好的帮助。
3.2 保护变电站的安全,提高运行水平
自动化运行系统是由电脑操控的,他们同时具有故障查找以及诊断的能力。同时由于电脑在反应速度上与人相比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他们能够十分迅速的发现针对性目标的故障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断电保护。有的装置可以无时无刻监视其保护对象,当保护对象的运行数值超出了正常范围的时候,监视器就可以迅速的发出其告警信息。正是这种无时无刻的监督,使得很多有可能会酿成大祸的事故被及时扼杀于无形当中,这也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了一次或者二次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提高。
3.3 提高管理水平
当变电站进行了全面的自动化改造之后,无论是数据监视、数据测量、数据记录还是最终的抄表活动都是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进行自动的执行。这样不仅提高了准确度,节约了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避免了出于各种目的所造成的人为数据精确度干扰。在进行正常运作的时候,运行人员只需要观察屏幕,就可以对输电和变电的主要数据以及各项参数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动化的传输,处于枢纽的调度员也可以对这些数据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出现问题也可以在警报的提示下第一时间进行调节和控制。所有事件的先后顺序也有着明确的纪录,这样就使得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4 减少工作量
因为电脑可以根据程序设定对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的遥控和调整,因此只要在核心枢纽留有少量的值班人员就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力的输出,避免人力浪费。
3.5 降低成本
新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由于大量采用了计算机以及电子通信技术进行运行,因此在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利用方面比人工要好很多。同时因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运用,成本不断缩小降低,因此就整体改造而言施工和物料成本只会处于不断下降的程度,性价比也会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变电站的总投资只会达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4 结论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对于过去的传统人力的耗时耗力,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更能适应当前的我国国情。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高科技变电站必然会成为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重要辅助工具。正是在这种高科技辅助的支援下,我们国家才能在电力领域逐步走向自主、安全、节能、低耗、廉价的更高目标。这样从宏观上说对我们国家的能源领域有着长远的进步和促进。
参考文献:
篇13
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图书馆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图书馆正逐步成为学院读者查阅资料的资源信息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中心。图书馆职责的逐步变化和定型,使它必须不断完善优化文献资源建设,形成特色馆藏和满足读者借阅所需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如何从采购角度优出发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做了一些探讨。
1.高职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献保障体系是指为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全面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文献总量丰富、各种类型文献完备、文献内容知识符合需要、文献收藏单位布局合理、文献流通利用快捷便利的文献资源支持体系。〔2〕根据此含义,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应满足图书馆馆藏和本学院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经过数十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很多高职图书馆已初步形成馆藏和借阅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但此体系还不够成熟,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函待解决。
1.1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当今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基本形成纸质和电子相结合、突显学校专业特色、基本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文献保障体系。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到2016年4月为止,纸质图书已达约95万册,购买有知网、万方、维普、读秀四个电子数据库,基本形成能满足读者的馆藏和读者借阅所需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学院主要以建筑类相关专业为主,所以图书馆在土木建筑方面的文献资源比较系统全面,特别在建筑标准图书全面,纸质和电子文献相结合,系统全面。但这个体系正处在发展成形的初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建设资金有限、专业馆员缺乏等原因,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仅从文献资源采购角度分析此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⑴陈旧图书多,复本构成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发展而成,其图书馆也是从原小图书馆或图书室继承发展而成,继承的很多中职类图书陈旧,且不符合现在高职读者文献需求。图书馆为满足高职纸质图书数量的达标要求,往往采用在某些年度集中购书,大量接收教科捐赠书等方法,这中重量轻质的做法直接造成了有些图书特别是专业类图书的复本多达几十甚至上百,而有的类别的图书某些年基本不购买,馆藏已有的又很陈旧,完全达到剔旧标准的现状。
⑵纸质文献各类别采购比例不合理。图书馆每年获得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有限,且每年经费金额不稳定,时多时少,很多时候年度文献采购经费支付了电子数据库和纸质期刊费用后,只剩下几十万的纸质图书购买经费,而这些经费约百分之八十用于购买满足各系部需求的专业图书,购买社科综合类图书仅占约百分之二十。这种保专业弃社科综合的采购状态直接导致馆藏文献各类别构成比例相对失调,馆藏很多综合社科书比较陈旧,经典新书品种缺失,既难以满足读者需求,更不利于形成科学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⑶已购电子资源难以完全满足读者需求。多数高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数量有限,而且所购的数据库也只是购买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源库。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只购买的四个电子数据中与本学院专业有关联的电子文献资源,只能基本满足了读者对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需求,但有少部分读者需求的其他数据库如E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文数据库等,由于需求量少、经费有限等原因,则没有购买。
⑷缺乏特色馆藏文献的购买。大部分高职图书馆都在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但已经建成的寥寥无几,很多有可能在建设途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建院人专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自建标准电子数据库等特色文献资源,但这些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规模,文献来源是从已有馆藏中挑选或读者捐赠所得,基本是采购零投入;而自建电子数据库由于担心版权纠纷已经停建。
2.从采购做起,优化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出发,每年的文献资源采购在各方面要做得更合理、更科学,这是完善优化高职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
2.1 加强采购前的采访。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主要有满足读者文献资源需求和文献资源馆藏两个功能,要使这个体系实现这两个功能,在进行文献资源采购时,就对馆藏结构和读者需求进行认真仔细的采访。
(1)采购前先采访本馆文献资源。在每一年制定文献采购计划前,采购人员不仅要采访读者,也应该采访本馆已有的文献资源,通过认真仔细采访本馆已有文献资源,制定当年文献资源采购计划。采购前要对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采访统计工作:已有各类文献资源构成比例,各类文献资源利用率,已有文献复本状况,同类文献中相似文献有多少,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重复情况。
采访统计工作完成后,根据不同类别的图书的不同馆藏和利用情况,制定灵活的采购策略,达到合理利用有限采购经费的目的。对于馆藏比较齐全的文献类别,则可以用减少购买相似文献和复本的方式,减少购买这些类别文献的总数量;对于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可以适当增加购买复本量,或购买安装本地电子镜像;对于如外文、设计类等高码洋文献资源,可以只购买一个复本或直接购买电子版本的。通过这样带筛选性的购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购买时的科学合理性建设。
(2)采购前读者采访不可缺。对读者需求的采访一直是各图书馆采购工作中的重点。读者的需求是文献资源采购的动力和导向,读者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于高职院校这种动态变化性更明显,因为每年都有新生和教师进入学校,所以每年采购前都要对全院读者进行借阅需求采访,根据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进行文献采购。
2.2 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是优化图书馆文献保障系统的基础,若每年没有新的文献资源馆藏,既不能满足读者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又不能进行馆藏资源的更新发展。这里所说的保持文献资源采购的连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连续性出版文献资源,对于馆藏已有的连续出版物,要保持每年的连续采购;二是对于不同类别的文献,要保持每年采购新出版的具有该类代表性又符合本院读者需求的文献。
图书馆必须保持期刊文献连续性的采购外,对于很多与本院专业设置相关的连续出版的图书资源如年鉴、统计、汇编等,不能因为经费短缺或其他原因放弃采购,可以采用调整其他文献资源采购的复本等方式保证每年连续采购这些出版物。保持每年采购每类新图书,可以采取侧重学院重点专业图书兼顾其他类别图书的全面采购方法,其他种类图书经典采购、减少购买复本,这样,能把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更完善、全面。
2.3 尝试联盟采购电子文献资源。由于经费和使用者有限,高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不仅数量只有有限的几个常规数据库,而且每个数据库里面多数都是购买的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源,这不利于完全保证所有读者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实行尝试就近联盟采购电子文献资源。
比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德阳,就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就隔着一条公路的距离,而且两个学校都开得有建筑、机械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只是各自的重点专业不同而已。这两个学校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实现电子资源的优势互补,签订联盟采购使用电子文献资源的协议,两小读者实行通用借阅证,可方便两校读者同时利用两个图书馆购买的所有电子文献资源。
2.4 重视特色文献资源采购。高职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购时可能更注重满足读者需求,对特色馆藏的采购可能只是顺带购买,有可买可不买的购买倾向。但要形成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采购馆员在文献资源采购时要有意识的去发现、寻求与本馆特色文献资源相关的文献。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就是应该搜寻与建筑类相关的经典文献、资料、或某些专业性的标准汇编。在采购经费相对比较充足的采购年限,应首先补齐前面由于经费短缺没有购买的一些能体现本学院特征的特色文献资源;对于自建的标准数据,可以改变建设方式,购买电子标准的使用权,组合构建一个适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读者需求的标准数据库。
2.5 提升采购馆员文献资源采购能力。采购馆员在文献采购中作用重大,其最终采购的文献资源直接决定着读者读什么、馆藏藏什么、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能否得到完善的建设。因此,采访馆员的文献采购能力很重要,读者的需求在发展变化、文献资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书馆应加强对采购馆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之能适应变化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需求;采访馆员自己要不断的自主学习充电,提高自己采购文献资源的能力,使自己能胜任采购符合本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真正需要的文献资源。
结语,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采购适合本馆读者需求和本馆馆藏的文献资源是优化这个体系的基础。高职图书馆要从各方面重视、做好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才期能建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合理组合、读者需求与本馆馆藏结合的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