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六年级下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六年级下册总结

篇1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篇2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老师工作总结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点滴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古人云:教师是蜡烛是春蚕;今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不辱没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下面就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为教育,为师生服务,向德艺双馨教师迈进。

一、思想政治学习,师德修养方面

一年来,我端正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重视政治学习,积极涌跃参加学校___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并服从工作安排。

二、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努力做好工会工作喝安全工作

我利用课余时间___教职工们到户外活动、___老师们排球比赛,丰富来师门的业余生活。

同时协助学校搞好安全工作,加强校园巡逻,督促值周教师认真管理学生,经常与班主任沟通,杜绝学校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与校医配合,共同做好学校的疾病预防工作。

篇3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杨培志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星火小学的杨晓花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郑志莲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靳秋虹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杨晓花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靳秋虹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郑志莲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杨光宇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篇4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时,在课堂最后,我在黑板上画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圆。

让学生用其他有颜色的粉笔,在上图中标出哪些是圆的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两者都不是,并说说为什么。从而总结出圆的具体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对圆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异同型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可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避免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对两者进行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延伸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堂小结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始终处于对数学问题的不懈追求之中。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时,我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百分率的应用。学生畅所欲言:出勤率、命中率、折扣率、正确率、合格率等,然后,我在其中选取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顺势总结出百分率的公式。

四、趣味概括型

一节课的最后,学生普遍感到疲劳,精神不振。如果在这个时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课堂小结,如开展游戏、猜谜语或编口诀等,可缓解学生疲劳,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结合具体的案例巧编口诀。

篇5

新课标指导我们小学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待发展,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就必须放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组织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运用技能。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生活化、实践化和创新化等角度对落实和践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关键因素

1.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于小学生比较形象的认知取向,我们必须要对机械的教材说教进行整合,结合学生比较数学的生活情境来引导知识迁移,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是遵循了切近生活的原则,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营养午餐”,就是让孩子们用初步的统计和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化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年级上册的“铺一铺”;五年级下册的“粉刷围墙”让学生通过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亲手实践来培养空间观念,感受面积的意义;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让孩子们初步学习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新教材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切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2.实践性

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实践也是认知知识,掌握技能的不二法门。实践性是高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灵魂,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切实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才能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1亿有多大?”让同学们通过对具体数量操作、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六年级下册的“设计运动场”让孩子在设计过程中复习图形周长和面积等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研究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对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3.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玩“死读书”的游戏,而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就是利用电话等生活情境,通过具体分析完成创造性的安排,培养学生优化统筹思想的应用意识和技巧;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估算等数学知识等进行创新性的统计。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研究过这类问题,因此兴趣十足,在实践过程中都主动思考、努力寻求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1.利用情境,激发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情境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灵动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我们就要立足以其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来通过形象、活泼的情况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动性:(1)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里需要粉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粉刷方案。(2)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这样具体到实际情景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体现实践课堂的灵动和魅力。

2.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我们放任不管、任马由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发挥其纪律组织和学习指导的功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练兵场。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巡回观察学生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还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同学们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同学队员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还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上文是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一线课堂的角度对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讨论和分析。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和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部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Key words: formula, application that use,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一次讨论中,有位刚毕业的五年级数学老师谈到这样一件事: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教材中以“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他每天跑12分钟。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进入课题。在老师导入提问学生时,有个学生列出的算式不是5.6÷7,课堂一下进入解答方法的小困境。对于这样一道导入的例题,只要知道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想必是不会走理解上的歪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里,如何去理解与列式是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个棘手的环节。而运用常用的数学公式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很多的数学公式为理解应用题提供了便捷之路。在理解了公式及运用的同时,不但能让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可以说:运用数学公式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既简单又明了,且有质量有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解答,有许多公式运用的例子,也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公式的作用,那是一种解题好方法。可想而知,教材中既然有了这样的公式,就是要教师教好这些公式,让学生学好并且用好这些公式,也是为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指出的一条明路。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第3单元“三位数乘二位数”中,对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进行过学习,相信教师在紧接其后的教学内容里会总结总价、单价、数量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又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中再次出现过这些数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法,可以肯定这此式子是有用的。事实上,学好与用好这些公式是解答应用题的上好帮手。

在此以“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在教材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的个人认识说说它们的重要性。此外,面积、体积计算等公式对这些公式来说就更具有针对性,就不多罗嗦。

当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中,以总价、单价、数量为例的教学例题不少,练习就更多。 比如“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3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这是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中的一道例题,如果学生明白了“1250元”和问题表示的量,那么就成了解决“单价”(总价÷数量=单价)的题目。数量还是个未知数字,而数量的问题回到了小学中倍数的解答方法“25个35的问题”。从而得到解答方法:1250÷(35×25)。

又看 “购买苹果和梨各2千克用去10.4元,梨2.8元/千克。苹果每千克多少钱?”这是五年级一道解方程的教学例题,如将解方程放下,就是一道较为特殊的应用题,但是我们用“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来作分析,很容易得出10.4元是总价,2千克是数量,那么10.4÷2=5.2元,因为梨和苹果各2千克,2.8元是梨的单价,则苹果单价为5.2-2.8=2.4(元)。

再看六年级的一个教学例子: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这其中也是总价、单价、数量的影子,不同的是这是个“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例题,通过分析张大妈家的情况可得:总价÷数量=单价(12.8÷8=1.6);因为水的单价是不变的,又得:单价×数量=总价(1.6×10=16(元)。众多的教学实例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答出来,而教材中的练习题能用这样的方法解答的,课本中为数不少,运用“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式来解答小学中的应用题是种不错的方法,且可以广泛的使用。

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为例看一个教师和学生都熟知的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以及它的两个变式:速度=路程÷时间和时间=路程÷速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里的可以运用的情况: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这道例题是道笔算乘法的导入应用题,可以很容易地用“路程=速度×时间”来列出算式:145×12。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公式,就有理解列式的方法,就像开始例了,如果班级中学生了解“速度=路程÷时间”这样的公式,课堂就非常容易地进入主题。

而在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得快些?在以该题进入分数除法计算的导入时,学生只要分别知道小明和小红用的时间和走的路程,用“速度=路程÷时间”就能列式,教学过程就可以依次进行。

在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和复习中,有“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这样的实例,这道题如果用小学数学的方法,知道“路程=速度×时间”和“速度=路程÷时间”两种计算法的四年级学生就可以理清题意而列出算式,再而进行比较。在六年级的知识中,这是用“反比例”方法理解的,学生如果运用了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不但可以无误的解题,还能进一步巩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一知识点。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相对前两个公式少了很多,在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中有较多的运用,但是它也是一个应该了解与掌握的数学公式。

上述的三个关系式与小学数学里的倍数关系、周长、体积、表面积计算公式是可以为应用题的理解和解答提供快速有效的帮助。

对于数学公式的教学,可分二步进行:当然,对于“路程、速度、时间”及“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方法也同样适用。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公式,方法简单易行,

先学好公式 :将公式牢牢的记住,理解公式中总价、单价、数量各项所表示的意义。这里理解是难点,而方法以简单为好,以“买了6本书用了24元,每本用()元”这样的练习开始,结合“表示商品的全部价格,商品的单位价格”训练,让学生了解总价、单价、数量是什么。通过多次练习与实践,学生理解后进入举例的模式,了解苹果和梨的总单价的练习,以开发他们的潜力。

接着就运用公式将学过的公式在解答应用题中进行运用,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关键,关系到成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明白了应用题中量的意义,练习过后应作出及时的反馈,现将出现的问题地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正,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如果师生都再勤一点,应该可以做到应用题教学的高效果。

在教材中的举例如此,练习中更是举不胜举,不论是教材中的习题,还是形形的教辅资料里,都有众多它们的影子,我们如果说能够加以运用,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并且从学习数学应用题开始,就开始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可以看到低年级里常见的是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应用教学,只是没有去从一个公式的角度思考,但是教学中仍是如此运用的。

可见备教材在教师的教学准备中不可少,综合上述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在做教的准备时,就要明白教材为我们指示的方向和方法,“路”正确了,目的地更容易到达。想说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如果还没有找到教应用题的好方法,就先“死套公式,再做活”。当学会了会教应用题时,应该也会运用数学公式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17页例3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四年级下册43页例3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69页例2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下册59页例5

篇7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探究题目主要是指那些问题条件已经给出,需要学生经过观察、归纳、猜想、尝试以及探索才能得到解决方案的一类数学题目。探索性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合理运用探索性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一、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给出探究性的题目的同时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对题目有全面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提到四则混合运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整数的四则运算。

师: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生1: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面的运算,然后计算括号外面的。

师:在进行分数的混合四则运算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请思考“6/13÷[7/11×(1-3/7)]”这道题如何解。

生2: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要进行通分计算,然后计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最后计算除法。答案是33/26。

师:说得很好,以后再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则。

在计算一些复杂的计算式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回忆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的基础上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

探究性的题目与学生平时解决的数学题目不完全相同,需要学生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圆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道问题:在相同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这道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

生1:涉及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这些知识点。

师:现在想想这道题目该如何解决呢?

生:设周长为2,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为x、y,圆半径为r,则长方形:2(x+y)=2,x+y=1,面积=xy≤1/4(当且仅当x=y=1/2时取等号,正方形面积最大为1/4);圆:2×3.14×r=2,得r=1/3.14,面积=r×r×3.14=0.318471>0.25=1/4。所以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次之,长方形最小。

师:能够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非常棒!

学生在解决这道探究性的题目时需要用到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进行回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三、注重探究题目的课后反思

在解决探究性题目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为例。

师:你们已经对统计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今天要解决的就是综合性的统计问题。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一组统计班上男女同学的身高,并将结果用恰当的统计图表来表示,还要计算出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并将男女同学的身高和六年级学生的标准身高进行对比,计算班级的身高达标率。另一组对近一周来本地区早晚的平均气温进行统计,也需要用恰当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1:我们组是对我们班男女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用柱状图来表示的,达标率则是用饼状图来表示的。

生2:我们组是对本地区的早晚气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的,统计结果是用折线图来表示的。

师:在对不同的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只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形式,才能将统计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才能够起到统计的作用。

篇8

表1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中“数学广角”内容比较

1.从内容数量上看,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未编排“数学广角”的内容,所以比修订版少了一课,另外,修订版教材中增加了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的内容,而删减了之前实验版中的“数字编码”“等量代换”的内容。

2.从内容安排上看,相同内容所安排的年级进行了调整。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之前的实验版安排在了六年级上册,而修订版则安排在了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则由之前的四年级下册调整到了五年级上册;相比实验版教材,对于简单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部分的问题,在修订版中被分散到了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下册。

3.对于题目名称,修订版也做了调整。在实验版教材中,各个年级数学广角单元的标题都是“数学广角”,没有明确问题的分类,容易导致问题归类出现歧义;而修订版的题目则是“数学广角”然后紧跟一个小标题,例如“数学广角――搭配(一)”这种形式,使得“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4.对于内容的表达,相同内容的表述亦不相同。以“烙饼”问题为例,对话框添加了填空,总结烙饼问题的本质。此外,相较实验版而言,修订版教材则增加了文字,用来叙述题目背景和问题,再结合图片更为高效的描述给出解题关键信息,然后由小朋友或者小精灵的对话框提示解答思路,图文结合更为紧密,易于学生理清思路,学会表述答题过程。

二、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比较。

1.“数学广角――优化”内容编排顺序的比较。

实验版:例1“烙饼”问题 例2“沏茶”问题。

修订版:例1“沏茶”问题 例2“烙饼”问题。

虽然“沏茶”和“烙饼”问题都属于运筹学中的内容,但是从两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学生对于“沏茶”问题比“烙饼”问题更容易理解,因此修订版教材进行了调整,从易到难有梯度地进行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中由简到繁地过渡,便于学生接受。

2.“笛Ч憬恰―找次品”教材编排结构的比较。

实验版: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

修订版:掂一掂称一称卡片模拟称一称说一说。

相比实验版而言,在修订版教材中新加了一个“卡片模拟称一称”的过程,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容易地找到次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感知“找次品”的过程,符合“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材例题和习题设置比较

教材题目主要是由例题、习题两大部分组成,以下围绕几个典型问题的例题、习题处理进行比较。

1.优化问题。

在修订版教材中,把“船只卸货”的例题进行了删减,只选取了“沏茶”“烙饼”两个例题。

考虑到“优化”属于运筹学中的问题,“优化”这部分内容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从学生对于 “船只卸货”问题的例题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它比“沏茶”“烙饼”问题要更困难一些,所以修订版教材中将其进行删减后,大大降低了“优化”这个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学习起“数学广角”更易接受,并且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2.植树问题。

比较两版教材中“植树问题(两端不栽)”的例题后发现,在修订版中,“植树问题(两端不栽)”解题过程中突出了“线段图”,并直接提示以递推方法总结规律。

这种显化图形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文字在几何图形中“具体化”,加之直指要点的对话方式,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思考习惯,利于知识的理解,搭建了很好的“图形支架”,降低了学习难度。

3.“鸡兔同笼”典型习题。

实验版:今天要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一共231元,问: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几个?

修订版:今天要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一共210元,问: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几个?

对比实验版和修订版“鸡兔同笼”的两个习题,不难发现,题目中有一个条件进行了改变,实验版中“一共231元”改为了“一共210元”,其余条件无变化,钱数减少也就意味着计算时数据变小,即习题难度有些许的降低,从而突出了“鸡兔同笼”这一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理解、列式、方程思想、建模思维比计算更为重要,并且还可训练一题多解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

4.比较两版教材“找次品”中典型习题。

观察实验版和修订版中“找次品”的两道习题不难发现,两道习题题目完全相同,但观察解题过程,两版教材的“用图表示称的过程”这个部分的图示有细微的改动,实验版教材中图示只有“平衡”“不平衡”两个分支,后面部分是省略号,而修订版教材的图示“平衡”“不平衡”之后又分别给出了两个分支,这也就意味着提示学生之后还要称的次数,直到把“次品”找出。虽然这样的改变很细微,但其实在解题时相当于将称量的进一步思路和操作给出了明显提示,从而加深了小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的理解,还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

篇9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知识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思考,才会理解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经过知识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去反思。因此,更具有主动性。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人教版教材第110页在出示例题计算“■+■=”后有几句启发性文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用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学生阅读后,对“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含义并不十分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1.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2.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就领会到: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结果,再强化巩固,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的?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教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篇10

(1) 说说中间6个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

(2) 中间的6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3)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本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正负数后的练习题,要让学生明确表中的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让学生能看懂表中数据所表示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第1、2问为第3问提供了范式,学生从第1、2问中得到启发,从而学会收集信息,同时提高读题能力。

二、 选择信息——培养审题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3页第12题:幼儿园买来4箱苹果,一共60千克,平均分给5个班。

(1) 每个班分到多少千克?

(2) 每个班分到几分之几箱?

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问在选择信息时的异同点、注意点。引导学生得出:这两问都要从三个信息中选择其中的两个信息来解答,4箱苹果这个信息对于解答第1问来说,它是个多余条件,同样60千克对于解答第2问来说,也可以不用这个条件,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审题,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信息来解答,而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用上去。

教师在教学时也要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选择合理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5页第7题:一条毛巾6元,一个水瓶15元,一个茶杯4元,一个茶盘15元。

(1) 妈妈买2个水瓶和6个茶杯,一共要多少元?

(2) 新安招待所买了32个水瓶和12个茶盘,买水瓶比买茶盘多用多少元?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一题重点要指导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正确选择已知信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三、 沟通联系——培养迁移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3页第11题:两台拖拉机共同耕完一块麦地,大拖拉机耕了9公顷,小拖拉机耕了4公顷。

(1) 小拖拉机的耕地面积是大拖拉机的几分之几?

(2) 大拖拉机的耕地面积是小拖拉机的多少倍?(用带分数表示)

(3) 这两台拖拉机各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是在学生做完1、2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在让学生做完三问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道题的计算方法异同点,从而沟通联系,促进认知方法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四、 应用信息——培养提问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4页第3题:妈妈喝了升牛奶,爸爸喝了升,小军喝了升。

(1) 三人一共喝了多少升牛奶?

(2) 这盒1升的牛奶还剩多少升?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多提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巩固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类型题目。

小芳要做20朵花,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第二天完成了任务的。

(1) 她第一天做了多少朵?

(2) 她第二天做了多少朵?

(3)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朵?还剩多少朵没做?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做多少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做多少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做几分之几?两天一共做了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一题多问练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其应用信息、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 加强对比——培养思维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页第8题: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8米,深是3.5米。

(1) 在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1立方米水重1吨)

这一题在学生解答后,还要组织他们讨论,什么情况下是求表面积、什么情况下是求体积,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采用对比式题组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系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 设计台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页第6题:一个圆柱形油桶,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40厘米,深是50厘米。

(1) 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 如果1升柴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

本题第一问是为第二问作铺垫,有利于第二问的正确解答,通过此题的解答要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如果把第一问去掉,又怎样求第二问呢?让学生明白要求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始终要先求出它的容积,然后才能求出它的质量。

教学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台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2页第10题:有两个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另一个正方形里画四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

(1) 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

(2) 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各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3) 如果像这样在正方形里画九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这九个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你发现了什么?

篇11

(1)图形与几何教学时用。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比较抽象,探究结果的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动手操作或去画图,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此时借助网络教学,形象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将圆56等分,再去剪拼,那是不可能的,而只进行8等分剪拼,那样离平行四边形还相差很多。而用课件展示圆的不同等分,由少到多,学生就会发现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像长方形,由此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一过程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再进行练习,巩固公式,这样既节省了推导公式时间,又能将大量的时间转移到公式运用的练习上,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运动问题教学时用。在进行运动类的问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只能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而用网络教学就能比较容易地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在用课件演示图形在同一平面内的对称时,可以先将一个点沿一条直线折叠得出对称点,然后再把一个小房子沿一条直线折叠得出对称的小房子,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对称的意思。同样,对于平移和旋转,课件演示的效果更加明显。单纯的上下、左右平移,学生还能理解,而沿一定方向的平移,很多学生就有点茫然,而用课件在网格中演示,把一个图形随意找到一个对应点进行平移,再让学生自己操作,拖动电脑鼠标感受一下平移,学生会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

(3)章节复习教学时用。在章节复习时,因为知识点多,知识间的关系错纵复杂,所以,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整理知识结构时运用网络教学就能显得条理清楚。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的教学,可以先出示题组来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在做每一个题目时,教师顺便总结出所用的知识点,然后整理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最后列出图表框架。这样,通过题目练习形成一张知识网络的结构图,学生对知识及知识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4)探究延伸教学时用。知识的探究与延伸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会不会运用知识。同时,数学课堂也有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数学发展的人文历史等。这时,就可以用课件中的链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探究方程解法的同时,利用链接到的“方程的起源”,让学生知道:“方程起源于《九章算术》,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章最早出现。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这样,能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确立探究数学的科学态度。

二、课堂不再是40分钟——网络教学怎么用

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网络教学的用法,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用好,以发挥出网络教学的最大效果。

篇12

二、创设情境,引发趣味

教育学家曾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不会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有学习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抛弃负担,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有效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索兴趣。首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情境,听故事是孩子共同的爱好,教师可以将所学内容与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结合到一起。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讲美猴王的故事:“这一天,花果山收获了许多新鲜的桃子,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第一天每个猴子可以分得两个,第二天桃子总数少了,每个猴子分得一个,第三天桃子更少了,每个猴子只能分到半个,同学们发现这里面的规律了吗?听到这里,学生已经牢牢跟上了教师的思路,不由得开始思考,发现每一天都较前一天少了一半,教师顺势发问,“那么半个该怎样用数字表示呢?”经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中,教师也顺利引出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情境,借助于多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其发现学习的乐趣。

三、结合实际,参与实践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为日常生活服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放弃教具的使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小木条制作三角形框架。小学生总是好动的,他们会从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中找到成就感和快乐,对这些小模型细细观察总结,进而得出三角形的特性。类似的做法可以用在许多图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硬卡纸制作直径分别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将做好的圆放在直尺上滚一圈,记录其走过的路径,即为周长。探究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学生在记录、计算后突然发现周长并不是直径的整数倍,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猜测,认为直尺不精确或者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为小数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发现这其中的关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以顺势揭示谜底,赞赏学生的观察力,并告知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人就计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字。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萌生对先民智慧的崇敬感,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信念。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活动,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简单统计后,教师可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现象如:小区内居民用水问题,绿化树木种类等等,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当下热点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篇1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06-02

当前的农村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三个特点: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差、不喜欢思考问题。同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也存在资源不同、生源不同、师资不同等现状。如果照搬城市学校的教学模式必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探索出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谈三点看法。

一、领悟高效教学内涵,转变课堂角色

笔者认为高效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自主思考与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而教师在其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只需要助学、评学、督学,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真正做到转变课堂角色。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后,指定一个学生到前台讲课。该生先把表面积的概念解释一遍,接着把自己组装好的圆柱拆分,变成了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最后总结得出只要把两个圆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只需在课堂末尾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是计算什么,用到什么条件,提醒学生计算中易出现的错误即可。这种让学生当老师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形式,创建出一个开放、民主、互动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舞台、一个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心备课,制作多样化学案

要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案的多样化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摆脱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呆板、枯燥的学案材料,精心制作形式丰富、内容生动、题材新颖的学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趣味性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制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案,让农村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拉近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然后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的机会。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内角和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二)实践性教学

学案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会活用知识。因此,教师要设计实践型的学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写一写,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使之在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实践性教学主要有:①动手操作。如:在复习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笔者设计学案:用一根长20米的绳子围一个圈,最大能围多少平方米?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生活中思考、发现数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如:调查家里近两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整理和分析调查得到的信息,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合理建议。③研究总结。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提供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办数学手抄报、说数学小故事等。

(三)拓展性教学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型教案的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精心准备。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利息、利率》有关知识后,教师让学生课后到各银行了解国家规定的年利率情况,储蓄中有哪些种类可以不用缴纳利息税,提前支取或延期支取的利息计算情况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补充了所学知识,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共同进步

由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农村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可塑性也更强。组建学习小组这一教学措施的实施是根据当前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差异性特点而开展的,可以让农村学生各显所长、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