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认知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自我认知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自我认知总结

篇1

零九年七月八日的这一天,我和学院的老师,师兄师姐,同学们从学校出发,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山路弯弯转转,翻山,走小路,孩子们一个小时路程足够我们走两个小时。翻了不知多少座山,绕了不止多少个弯道。终于来到了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青州中心小学。

来到这里,发觉,这里的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这里虽然不发达,但拥有着珍贵的大自然气息。这里虽然人不多,但是能感觉出村里的人过着安详的生活。

一路询问,终于找到了青州中心小学的位置了。远远望去,几座旧屋,但是另外的一边都是新楼房。一个大大的篮球场。原来,那是这两年大家捐款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到这里之前我们都以为是很艰苦的,都做好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看到这里的状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们还是感到有点意外。我们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欢迎,我们刚下车,就看到校长在门口迎接我们,这种热情让我们感到了一些温暖,减少了一些旅途的劳累。

有点可惜,第一天到达青州中心小学,我们并没有很可惜今天没有见到小朋友,可能因为比较晚达到的原因。

我们教的为五年级的学生。一个班的人数。接下来的四天支教里,我们都很认真地准备课程。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刚开始的抗拒我们,变成了接受我们,甚至喜爱我们。他们活泼积极而淘气,虽然有的孩子羞涩有点沉默,但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存着一颗纯洁乐观的心。而且他们都听话和懂事。

上课的时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我们就像一扇窗,给他们以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小朋友们在上课的时候,眼睛中都会闪着光芒,平时很羞涩的他们会主动来找我们,问我们很多外面世界的事情。当你看到他们专注的表情。他们其中很多孩子们甚至连买本课外书都是成了问题。

教课的时间并不多,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对命运倔强抵抗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有的孩子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要学习,要干活,还要照顾家里生 病的家人,小小的肩膀,撑起整个家的一片蓝天。想想我们,在爸爸妈妈撑开翅膀地庇护下,幸福的拥有一切,但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应该享受这一切。甚至奢侈的浪 费我们宝贵的金钱,时间,精力去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忏悔。他们体现出的那种他们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有的成熟,使我们震撼,也许这正是命运赐给他们的礼物,让他们在本不公平的现实中得到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的成长。

我们除了教学,还要和小朋友在第八天准备一个联欢会,在镇上的小礼堂表演出来。我们教他们唱歌,跳舞,反复地排练,他们没有厌倦,而是很认真很积极地排练。甚至到了放学的时间,他们也是依依不舍地回家。

这次除了支教,我们还有支农。走了好久,好久。四十多分钟了。路坑坑洼洼,泥泥泞泞,要么就是黄泥,要么就是石头,要么就是牛粪。

篇2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完善与管理的过程。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最好的管理就是造就其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依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学习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管理者从学生角度出发,给予大学生更多时间与空间,提供各种机会,积极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激发潜能,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进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PDCA循环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经过戴明改进成为PDCA模式,因此也称为“戴明环”。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 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可见,这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具有周而复始、大环套小环、呈阶梯式上升的特征。根据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我认为将PDCA循环运用于此是十分适合且可行的。

三、基于PDCA探索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重视并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符合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繁荣复兴,增强国际竞争力,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PDCA循环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常用的一个模式,相信将此模式运用于大学生自我管理中能够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P(plan)计划强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计划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是未来的现实,有了目标便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而现实中迷茫、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日益复杂多变,繁重的课业负担与沉重的就业压力常常导致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缺乏目标。自我认知要求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生活现状,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将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方面整合一致进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只有真正充分地认识自我才能够明确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相应计划。

因此,大学生要首先从内在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现状,结合外部特点找出问题,准确的现状把握,发现与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可或缺。其次应设定目标,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找出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随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决解路径,这里也就要求我们具备区分主次因素的能力。最后就是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注重细节,避免好高骛远,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仅仅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PDCA循环,通过大循环里套小循环,注重每一个环节,一步步完善制定出最优化的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计划方案。

2、D(do)执行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执行力

在管理领域,执行的一种意义为对规划的实施,其前提是已经有了规划。现实中由于缺乏自我约束与激励,导致很多大学生想法很多,可是真的付出行动的却很少,可见执行力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较强的执行力是基于个人态度与能力二者之上的,端正的态度要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积极的进取精神,认识到自我管理对于自身成长的关键性,并且通过学习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升其执行力。

执行力是个人目标完成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大学生在制定了自我计划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针对计划中的每一步,结合当前形势,实施对策,执行措施,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积极乐观,严谨踏实地按完成任务。

3、C(check)检查提醒大学生学会自我检查找出不足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而应该停下来对先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就像考试时,我们做完一份试卷,并非立即上交,而是还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确定无误。大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也应该时常反省,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具体是要对自己之前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效果检查,验证和评估,发现目前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才能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事物本质,尽量少走弯路,不做无用功。

4、A(action)处理促使大学生加强总结并不断完善自我

想要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当然不能仅止于此,自我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则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自我。通过对以前行为的总结,应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于自身的优势,即已被证明是有效果的一些行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好好利用,使其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我们的不足,则应该好好分析总结,认识到是我们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可以通过怎样的努力弥补改正,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将未达到的目标再次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通过一次次循环,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能力不断螺旋上升的目的。

我们相信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运用于大学生自我管理中是具有现实价值的,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不断学习和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能力,将内心的蓝图付诸于行动,通过自我反思与总结,不断地完善自我,最终定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学习能力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社会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尺,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强弱的标准。因此,学习能力的构建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大学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机构,其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1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加趋向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两个重要性”。第一,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保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关键。人的一生之中只有1/4的时间是在校园生活中度过的。而学习确是终身性质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1]。自我学习能力是衡量人基本素质的标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从而始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保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未来人生道路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可以说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2]。良好的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知识学习能力能够从内在和外在上强化学生的学习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社会性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困境

2.1 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

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困难的困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从根本观念上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多层次的对自我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3]。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在其教学上落实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改革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改进。

2.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不仅表现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通病。在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缺少多样性,均是以单一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途径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较为广泛,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的确定自我学习的重点,严重制约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4 缺乏学习方法培养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想认知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对其进行思想、观念和认知的灌输,强制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性[4]。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正是缺乏“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根本的落实,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导致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低,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2.5 自我认知能力差

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过分侧重对学生统一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自我思维分析,实现学习、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重视。大学生在其思政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会教育的中心内容,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散思维,寻找自我认知,从而构建自我认识能力。因此,目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差是其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最大困境之一。

3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优化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针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进一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实现大学生学习观深入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和思想中加深学习观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观的改变。此外,在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增加知识和记忆再现的方式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应用自我学习观,从而逐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课题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建立以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目标,利用教学活动和教学课题,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的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是指将学习目的设定为提升自我修养或提升自我职业技术能力。目标的创建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阶段性建立,使学生在善于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目标的实现,带动大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教学目标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两种,内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外在目标主要是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提升[5]。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4 加强学习方法培养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教学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自我摸索适合自我学习的方法,以探索和质疑学习法,强化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5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是从大学生观察视角出发,强化学生对事物和问题观察的视角,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构建社会生存活动、社会认知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自我认知能力。

4 总结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差等困境。因此,未来在创新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方法培养、强化自我认知能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期进一步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效性,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为社会建设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01):84-86.

[2] 刘奕岑,巫国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09):238-239.

篇4

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成为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社会学习问题,提出并形成了观察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效能、交互决定论等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理论,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或以他人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导学习者做出与示范行为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由注意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保持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互相联系的子过程组成。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中,注意过程决定观察什么、知觉什么、吸取什么。保持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保持过程就是将示范经验转换成言语符号或象征性表象,并保留在记忆中。运动复现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人的适当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第三个子过程。动机过程是观察模式可以使人们获得新知识,但人们是否操作这种模式,则要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2.三元交互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相互决定的,两者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个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他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在分析行为因果决定模式中引入了人的认知因素,强调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相互作用。尽管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都有可能成为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密切相联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单独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行为、认知和环境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就是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的核心所在。

3.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通过对比和评价行为的计划与预期和行为的实现与成果来调节自我行为的过程,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等三个过程组成,个体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可以经过这三个过程加以完成。自我观察是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自我判断是确定一个目标,并以此来判断和评定行为与标准间的差距。自我反应是对行为做出评价后所产生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或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以及自怨自艾等情感反应。自我调节理论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能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反应。

4.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能力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所反映出的胜任感及其自尊、自珍、自信等方面的感受。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等四种因素影响。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成功的经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个体因为成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使个体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丧失信心。替代性经验是个体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观摩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研究表明,当看到与自己能力和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功,自己信心也会随之增强;相反,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付出努力还是失败了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丧失自信。言语劝说是个体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得到了他人言语鼓励而提高自己的效能,主要包括他人言语上的劝告、建议、暗示等。情绪和生理状态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当个体在接受某项任务时,身心反应平静,往往会表现出镇定和自信;焦虑不安者,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促进人类自我认识有极大的意义,他所创造的社会学习理论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当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例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再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各个部分比较分散,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尽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然而在分析人的行为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很大启迪。一个人只有让思想政治学习成为其自身的行为时,才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可能。从这个方面来讲,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学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应学会观察,并要善于观察。在学习中重视对榜样经验的总结,培养出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意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本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积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还应当充分培养、重视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养成和巩固大学生的这种好习惯。同时,大学生应积极总结和借鉴合理的榜样经验,并将之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宝贵财富。榜样经验具有两面性,一面可能会促进学习,另一面也可能会阻碍学习,因此,大学生应当善于总结榜样经验,并正确评价榜样经验的作用。斯皮尔曼在1927年提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应适时指导他们分析已有经验,通过正确评价决定其取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上应学会扬弃,也就是说重视榜样经验的总结。只有掌握好这种学习方法,辩证看待榜样经验的作用,合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

2.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环境建设。只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更多关于精神上的追求,才能使大学生学习感染环境,避开不良环境的影响,使环境和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沟通。一是要从意识上坚定大学生具备创造能力的信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学习能克服不良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二是要赋予大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使其将提高学习当作内在的需求,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上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这种不跟风的心理为创新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创新意识和行为,创造也就理所当然了。三是要积极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意识,在学习中产生改变环境的决心和意志。主动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即便在适应环境的发展中也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使环境和学习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自我效能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效能观,纠正其错误的学习目标与动机。所谓正确的自我效能观,是指在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条件下,以提高个人不平与能力为目标或动机。大学生只有确立了长远的自我效能观,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正确地认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确立自我效能观,使得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将会把学习精力转移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上,而不会只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由学会转为会学。大学生一旦确立了正确的自我效能观,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把学习作为增强能力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真正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去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自我效能观,在学习方法上重视培养善于观察的学习行为习惯,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总结并积累创新榜样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重视主动选择,积极培养创造能力,促进环境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叶浩生.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1994,(2).

[3]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自我调节学习;智慧学习环境;终身学习

一、引言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自我认识与自我监控是公民适应21世纪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能力(黄金鲁克,2016)。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备技能。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关键要素(Adeyinka&Mutula,2010;Kistner et aI,2010)。大学阶段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很低(Lee,Lim,&Grabowski,2010),导致学习效果不良、甚至辍学的现象(Tsai&Shen,2010)。因此,如何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机遇和巨大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学习者的需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学习环境已经从理想逐步变为现实(黄荣怀,等,2012)。智慧学习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学习分析技术的兴起为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时分析学习过程并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顾小清,等,2012)。本研究重点关注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终身学习技能。

二、文献述评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其学习目标而自发、主动地设定目标、采用各种策略、监控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过程(zimmerman,2008)。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自我调节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Pintrich和Zimmerman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自我调节,认为个人特征、行为方式和环境会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Pintrich,2000;Zimmerman,2008)。而Winne则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自我调节学习,提出自我{节学习包括定义任务、设定目标和计划、选择并应用策略和元认知调节四个阶段(Winne&Hadwin,1998)。

关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动机策略(如归因训练、行为控制等)、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评价等)和认知策略(如组织信息策略、细化策略、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进行干预(Dignath&BOttner,2008)。有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提示和反馈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Devolder et aI,2012:Ifenthaler,2012)还有的研究从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策略)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进行干预。但是这些研究更侧重于学习策略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把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循环迭代的学习过程,忽略反思评价以及反馈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也无法根据反馈和提示信息进行适应性调整。

近年来,研究者也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的技能。比如,有研究者开发了支持自我调节学习的工具gStudy,通过gStudy学习者可以创建笔记、检索内容、搜索信息、创建概念图、聊天等(Winne et al,2006)。很明显,这些功能都是认知层次上的,而自我调节学习主要是元认知层次的,更何况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因此gStudy不能很好地获取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还有研究者开发了多媒体学习环境MetaTutor,该工具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学习者在学习生物领域知识的时候进行自我调节学习(Azevedo,Johnson,&Chauncey,2010),但是MetaTutor无法自动分析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总体来看,已有的工具虽然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但这些工具都是侧重自我调节学习的部分阶段,并没有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循环的学习过程,也无法记录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下产生的数据,因此需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开发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工具。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等,2012)。然而,研究者和实践者大多聚焦于构建新型的智慧学习环境上,如智慧校园(于长虹,2015)和智慧教室(程敏,2016)的构建等,对于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技能关注较少,忽视学习者的内在变化。因此,本文旨在开发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技能的工具并探究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教育者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Winn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习者明确任务、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策略、监控并评价学习绩效,进而修改元认知(Winne&Hadwin,1998)。该模型强调自我监控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核心,并且把定义任务与设定目标和计划分开,确保每个阶段的成果都在随时更新。这个模型反映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本质。因此,本研究以该模型作为理论框架,设计和开发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SRL(Self-regulatedLearning)APP,通过任务理解、设定目标和计划、选择和实施策略、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元认知调节六个方面来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该工具能够自动记录、追踪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自动推荐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学习进展报告,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绩效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而调整修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策略,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该工具主要使用java和html5技术进行开发,并在基于Android系统

该模块通过任务评估帮助学习者激活元认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主要包括任务评估、已掌握知识评估和任务定义。该模块还通过任务描述、任务标准、学习单元浏览和截止时间使学习者明确任务目的和任务要求。不仅教师可以定义任务,而且学习者也可以定义任务。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指导者监控学习者的任务完成过程。任务评估页面如图1所示。

2.设定目标和计划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描述并设定学习目标值,包括设定预期完成的学习单元数量、预期成绩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学习者可以根据工具推荐的学习策略和资源,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当前状态模块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便于对目标实现进行跟踪分析,以提醒学习者及时完成学习目标(如图2所示)。

3.选择并实施策略

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搜索、做笔记、总结、寻求帮助多种策略。搜索链接到百度,帮助学习者查找学习资料;做笔记支持学习者随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复习回顾和精加工;总结帮助学习者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寻求帮助支持学习者利用实时通信工具QQ和微信,帮助学习者从同伴和教师寻求帮助。学习策略页面如图3所示。

4.自我监控

该模块自动记录、追踪和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包括任务评估内容、设定的目标和计划、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这些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在当前状态模块呈现,便于学习者及时查看学习任务完成进展。该模块支持学习者重复学习单元内容和测试,保留答题过程。另外,答题情况和历史记录还能记录学习者的测试时间和测试结果,为学习者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5.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完成进度,比较设定目标值和实际学习结果的差异,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反思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的合理性。另外,该模块还支持学习者总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遇到同样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方法策略,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自我反思页面如图4所示。

6.元认知调节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绩效和反馈信息进行元认知调节,包括重新设定学习目标、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或者重新学习单元内容,实现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过程。

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工具的效果评估

(一)实验目的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本研究设计开发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工具――SRL APP。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检验SRL APP工具对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样本

实验对象为北京某大学的30名一年级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随机分配15名同学为实验组,15名同学为控制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利用手机进行操作和学习。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Pintrich等(1991)编制的自我调节学习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共16道题目,分为元认知调节和努力调节2个维度,元认知调节维度包括12道题目,努力调节维度包括4道题目。

1.元认知自我调节(Metacognitive self-regulation)主要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活动,帮助学习者激活、整合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检查并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2.努力调节(Effort regulation)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对努力和注意力投入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以及对学习策略的调整能力。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1至7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问卷Cronbach’a系数为0.8,信度良好。表1呈现了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验流程

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填写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前测问卷,时间为10分钟,目的是测量两组学生初始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水平是否相当。

第二阶段:实验组使用SRL APP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而控制组则仅仅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并答题,即没有自我调节学习机制。时间为120分钟。学习任务是阅读四篇英文短文并完成测试题。学习内容是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难度的四篇英文短文,每篇短文单词数在352至366之g。每篇短文对应5道测试题,形式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习任务完全相同。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同学登录后,进入不同的页面。实验组同学在SRL APP的引导下,首先浏览学习任务,并在任务理解模块完成任务评估、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然后,学习该任务下的学习单元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充分利用搜索、做笔记、寻求帮助(QQ或微信)、有道词典等工具辅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在当前状态模块随时查看学习进展;最后,通过预期目标和实际学习绩效的比较,反思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和目标完成情况,并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果学习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系统就引导学习者重新学习。控制组没有自我调节学习机制的引导,仅仅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四篇短文阅读,并提交答案。

第三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填写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后测问卷,后测问卷题目与前测问卷完全相同,时间为10分钟,目的是测量SRL APP工具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样本,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得到两个相互独立的实验样本。由于样本容量均小于30,属于两个独立小样本,因此采用Shapiro-Wilk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Levene test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可知,正态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由表3可知,Levene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认为各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前测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协方差分析对后测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合理的。前测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后测问卷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同学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t=0 54,p=0 593)。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之后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F=14.87,p=0.001),并且实验组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由此得出,SRL APP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五、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设计开发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和效果评估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引导学习者设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和元认知调节实现自我调节学习是有效的。目标计划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具有引导功能,学习者选择恰当的策略并不断利用系统反馈信息对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反思、修正和调整,进而提高学习绩效。因此,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设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助于促进其进行自我调节学习(Chang,Liang,&Liao,2013)。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引导学习者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我调节学习的任务条件和认知条件,通过任务评估,并根据个人的信念动机、领域知识和学习期望,设定学习目标并细化目标内容;其次,协助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分层细化目标内容,通过实现阶段性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目标;最后,确保学习目标的切实可行性和合理性,因为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行为、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监控。

(二)帮助学习者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学习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是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学习动机通过时间管理间接影响学习行为,加强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监控能力(毛成詹,等,2010)。另外,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选择并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先前知识的整合和先前经验的激活。学习策略包括搜索、做笔记、总结、自我测试、自我评价、寻求帮助等多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策略专题讲解方式,或者将不同学习策略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当然,学习计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提醒学习者进行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主要指学习者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策略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与监控、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策略执行与监控、策略结果的监控四个循环步骤(Zimmerman,Bonner,&Kovach,2001,p.21)。自我监控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主动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及时监控计划执行和策略实施产生的学习结果。根据学习结果判断所选策略的有效性,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策略和学习行为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四)督促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需要学习者在正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自我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时,学习者根据学习结果判断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总结学习过程中计划调整的内容与原因。学习者通过预期学习结果和实际学习结果的比较,反思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合理性,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反思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从而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五)充分利用教师、同伴和环境的反馈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学习是通过个体、行为与环境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现的(Zimmerman,1989)。个体通过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自行为和环境中的外部反馈也影响个体因素,反馈是自我调节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Bangert-Drowns,Kulik,Kulik,&Morgan,1991)。学习者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时获取来自教师、同伴和环境的反馈信息,并借助实时交流工具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反思评价,调整学习行为,进而促进学习策略的应用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增强学习者对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引言:

在大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总是有许多学生到了考试前才挑灯夜读;老师布置作业,也总要等到最后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能执行,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学业拖延”。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国外研究显示,95%的大学生会有意推迟学习任务的执行,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20-30%的大学生存在长期或严重的学业拖延现象[1]。而国内学者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胡春宝在2008年调查研究发现,70%的高校生存在拖延行为,有15%的大学生会被拖延所困扰。可以说,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学业拖延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讨论。

1. 学业拖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学业拖延?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直接来自拉丁词procrastinate,原意是指推迟或推延到另一天。一般认为学习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就是发生在学习情景下的拖延行为或和学业活动有关的拖延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要地延迟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且因此造成学习者的情感困扰,[2]或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却没有在预定的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3]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学业拖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习任务是学习者应该或最终需要完成的;(2)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3)拖延可以暂时地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在拖延以后会带来更高的焦虑。概括来讲,学业拖延是指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于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

2.学业拖延的心理机制

学业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其成因何在?许多研究者们已经从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视角出发来解释学业拖延的原因。

2.1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2.2人格特质的观点

2.3行为主义的观点

2.4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3.学业拖延的干预技术

目前对于一般的学业拖延,很少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干预,因此主要的干预技术都是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行为主义这两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1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行为主义的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强化理论和斯金纳的SPI技术形成的。这种行为干预方式的基础理论是:以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该理论将拖延定义为:一种交互的功能障碍和行为逃避的过程。其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希望逃避某一任务;二是承诺晚点完成;三是用借口来推脱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免受责备。因此干预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重构环境,包括提供容易自我控制的材料,提供更多的外在动力,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外在的调节;第二,利用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包括表达期望和信任,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可以增加自我效能,而拖延者一般都自我效能比较低,公共承诺和监督关系提供培训;第三,培训。培训则包括对他们的日程表、目标陈述和每日行为目标的训练。[9]

其中Ohio州立大学的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策略管理干预和荷兰大学的心理咨询者们发展的一种任务管理小组干预的方法就是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3.2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诚如上文所述,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非理性观念和自我陈述形成的。认知—行为主义干预理论假设拖延是一种应对策略或者习惯模式。这种干预技术的焦点主要是帮助拖延者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帮助拖延者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这些认知上的改变可以让拖延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新习惯并产生消除拖延行为的信念。因此,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训练:即自我价值、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每个方面都包括这样一个阶段:即简单的信息部分;自我意识练习;自我总结;个人分析;群体反馈和家庭作业。

其中Catholic大学的学生心理治疗中心与Liny等提出的的团体认知一行为干预方法和Jean O’Callanghan提出的学习拖延的叙述性方法就是以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虽然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所持的理论基点有所不同,但行为和认知主义还是存在共同点的,即他们都是一种积极的、可以通过相对较短的干预时间来实现干预目标的干预技术,而且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互相融合的。他们都是通过对行为的干预和重构消极认知来干预拖延的。

参考文献:

[1]Ellis A.Knaus W J.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Signet Books,1977.

[2]Lay,C.,&Schouwenburg,H.Trait procrastion,time management,and academic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aonality.1993(8):647-662.

[3]Senecal,C.Koestner,R.,Vallerand,R.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607-619.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M].高校教育管理.2007(3).

篇7

大学生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是大学生对主观的我及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三种心理成分之一。包括自身、样貌等外在特点,也包括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志向等内在特质,还包括自己在周围人际交往中的形象,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等。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自我认知状况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状况(比如对现在自我、理想自我和他观自我)对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调查问卷,以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内容和自我评价教育为主要调查目标,对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展开了全面调查。

一、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本次研究选取了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2份,回收率96%,在剔除无效问卷后,统计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6%。在选取被试时区分性别、年级、系(部)等人口学差异以保证被试代表性。

2.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共五个方面十六个题目。包括自我观察三题、自我认识三题、自我监督三题、自我控制三题、自我教育四题。

3.数据处理:使用EXCEL及SPSS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自我观察现状:数据显示,只有23%人很有自信;35%的同学对于有挑战性、竞争力较大的活动是不排斥的,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将其完成;53%的同学对于这些活动没有过多的感觉,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另有一部分部分同学没什么感觉,甚至尽量避免参与这样的活动;12%的同学表示很自卑。

2.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数据显示22%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全面的了解“自我认知”的内容;42%的同学了解一些有关的信息;33%同学知道但没有尝试全面了解;另3%的同学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的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到自身存在的特点,才能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在被调查到“你会为了未来生活做出什么改变”时,结果(见表1)如下。说明绝大多数的同学愿意在生活、精神、学习方面有积极改变。同时也发现高职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中得到成长。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研究还发现,被试认为自我认知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精神层面、道德素质的自我认知,大家也很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认知;绝少部分人不能舍弃物质的欲望,并抗拒不了物质的诱惑;然而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社会的自我认知是最重要的,希望在社会群体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

3.大学生自我监督现状:数据显示,在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偏向于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个人兴趣的实现,分别占到59%和26%,其次是有创业基础和在校内有影响力。而对于大学期间考取证书,88%的同学还是相对比较理性,会有选择性并且选取对未来工作有益的证书,但是也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

53%的同学的发展动力是追逐理想或自我价值的体现,可见现在很多同学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大家对自我觉察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而在剩下的47%里,仅有1%的同学是因为从众心理去自我发展,说明“90后”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拥有主见和想法。家人的期望和较高的物质生活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有部分学生选择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4.大学生自我控制现状:由表4可知,有23%的同学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地扩展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33%的同学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占多数;29%的同学愿意勤工俭学,既可以贴补生活费,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在社会中实践,学以致用;但还有11%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沉迷于游戏。半数以上的人表示只要老师不催促,作业总是不急于完成;23%的同学表示不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花费,经常性地出现透支现象,自我控制有待提高。

5.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由表2可知,目前大学生普遍对自我认知的意义有较好的理解,认为提高自我认知在完善自我、合理定位,使自己更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方法和途径了解不够。同时,52%和35%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和班级主题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水平。

三、讨论

1.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其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过渡时期,面临着建立自我认同的核心发展任务。在这一时期其特点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发生冲突,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出现一些矛盾;面临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期盼等心理倾向明显增加,理想自我逐步向具体计划发展,自我意识由“高昂”向“现实”转化。

2.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积极面:(1)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整合。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探索和对自身内心的深化思考,自我认知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拥有信心,部分学生愿意去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表、性格、兴趣等有较清晰的认识。(2)他们能够整合不同的自我,学会反省和理解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有时还能积极的去调整自我认知,适应外部世界,形成有个体特性的自我认知框架。学生们希望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并认为精神及物质上的自我认知远比物质上更重要。(3)自我反思能力增强,自我的形象更加完整、深刻,自我体验丰富,自我实现目标明确。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偏向于通过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兴趣实现来展现自我价值,而一半以上的同学发展的动力是追求自我实现。(4)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并努力从行动上约束自己。更多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会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勤工俭学、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5)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自我认知教育在完善自我、更好的自我定位、更好的择业等方面对自己有重要意义,并期望通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班级团体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3.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消极面:这一时期学生在自我认知消极方面存在着概念模糊、评价偏高或偏低等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容易发生自我认知失调,进而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在学习能力上,难免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等弱点,而当前社会上存在对追求高学历的不恰当引导,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呈现出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自卑心理的过低自我认知。在这种自我认知水平下,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进取心,从而引发孤独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等,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增强紧张感,从而限制自己智慧和能力的正常发挥。(2)基于自我为是心理的过高自我认知。有些学生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认或在潜意识中不接受这种认知,始终在主观上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过高的自我认知使得他们自身总是处于较强的自我约束和情感波动间的矛盾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对策

在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情绪以及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和动力,从而增强自我认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我,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比如可以让他们在与他人比较中认识和评价自我。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帮他们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理想我与现实我逐渐协调起来,避免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同时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估价自己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2.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前景规划:职业前景规划是学生在自我评估、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自我管理、自我定位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要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弄清自己的态度、兴趣以及就业的理想和个人成功的标准思想和行为的动机和理由。同时,还必须了解自己能干什么。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弄清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和特长等思想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和自然基础。知识确定自己的专业背景,能力决定自己的职业素质,个性则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景,特长影响自己的成功大小。学校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但它不是一种短期,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中,并把它作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个人意志: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障碍与困难;二是善于在意志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早起、生活有序、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等;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做事要善始善终,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最后,还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问题、提高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学校要通过军训教育、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老师教育、老生帮带等方法,创造一种生活氛围,让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在集体中,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个人意志。

4.加强个体自我认知深度,建立自我认知自评体系:自我认知是个人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同学自主了解。学生要定期对自己的表现包括生活和学习分别自评。总结自己表现好的方面与欠妥之处,还可让他人对自己提出建议,并汲取其中精华,制定好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远目标。尽自己所能去达成,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大胆尝试新鲜事物,树立信心,全面发展自己。经过实践后,再对目标中仍欠妥的地方进行改正,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积累经验。

本文希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树立并贯彻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系统地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能力,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的动力,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帮助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新,2000,20(1):19-22.

[2]Ryckman,R.M. Theory of Personnality[M].Eighth Edi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2004.

[3]慈航.论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大学时代[J].大学时代(下半月学术教育版),2006,(11).

篇8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依存—独立性认知

一、引言

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1]。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反映,大学生咨询的问题有70%是人际问题,并且许多大学生面对宿舍人际关系茫然不知所措[2]。而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关系是否融洽成为大学生能否学习生活好的重要条件[3]。因此,宿舍和谐关系的构建应受到足够重视。不同的自我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4]。依存-独立性认知作为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后续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化咨询,以了解依存-独立性认知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继而为如何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给予科学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徐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各500名,在选取被试者的时候保证了被试者的代表性及随机性。

(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编制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并且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访谈;第二步,根据初步访谈资料,整理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三步,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并参考其他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第四步,对部分同学进行测试,通过数据统计、逻辑分析,形成问卷定稿。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包含对大学生依存性与独立性的调查,第二部分反映被试者宿舍人际关系以及对所在宿舍和谐度的满意程度。

(三)测试程序1.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由两位研究小组成员负责,以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各发放500份无记名问卷。抽样的初级单位是每一个楼层。根据每一楼层的门牌号码按顺序排列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宿舍,再从每个宿舍随机抽取一个学生。本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率为91.2%。2.团体辅导与个体化咨询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试者中随机抽样进行团体辅导、单次辅导及个体化咨询方案如下:第一阶段:破冰阶段,通过微型演讲,达到带领者与团体连接,就团体规则达成共识的预期目标,用时10分钟。第二阶段:热身阶段,通过“有缘相识”“队名队标”游戏,达到增进成员彼此相识相知、增进团体凝聚力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三阶段:主题活动阶段,通过“撕纸”“找伙伴”“宿舍人际关系中的我”等游戏,达到增进成员自我了解,探索自我依存性与独立性倾向以及反思宿舍人际关系的预期目标,用时30分钟。第四阶段:回顾阶段,通过成员分享心得体会,达到回顾总结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五阶段:个体化咨询阶段,针对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同学,在自愿前提下进行个体化咨询。

(四)测试评分1.问卷评分方法第一部分共10道题,前5题考察依存性,后5题考察独立性。每道题的选项由“强烈反对”(1分)至“强烈赞同”(7分)共分7个级别组成,参与调查者的选择将直接由分数体现,分别计算前5题与后5题的平均分并比较大小。第二部分一共5道题,评分标准为:A选项2分,B选项1分,C选项0分,D选项-1分,E选项-2分。计算第二部分5道题的总分,≥5分记为“宿舍和谐”;<5分记为“宿舍不和谐”,多选或漏选均作无效卷。2.团体辅导评定与个体化咨询评估

(五)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记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样本为A组,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样本为B组,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样本为C组,调研结果如表1(P<0.05):由表1可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A、B、C三组的和谐率不全相等,即徐州地区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与依存-独立性认知有联系。由表2可见,将B组与C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结合表1,可以认为自我认知中依存性大于或等于独立性的学生比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学生有更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且目前尚不能否定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学生与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无差异。进一步分析,可以设想自我认知中依存性特征越明显,宿舍人际关系越和谐,反之,则宿舍人际关系越不容易和谐。

(二)团体辅导分析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互动,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保持自我和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加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了解自我,探索依存性自我与独立性自我倾向。2.团体辅导具有帮助成员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对策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培养人际交往的乐观心态。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体制,培养合格的宿舍长队伍,发现宿舍成员自我认知中依存性或独立性特征,便于因材施教以及提前预防宿舍不和谐因素。4.注重大学生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彤儒,余婷婷.试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90-192.

[2]王丽萍.论大学生人际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7(3):112.

[3]叶世利.关于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若干思考[J].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2012(5):109-110.

篇9

第二,提升社会认知区分能力——道德教育的创新道德领域理论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会对社会规则进行自主性思考,主动将之界定为道德问题、社会常规问题或者是个人问题。而在面临一个具体情境时,个体会对情境中不同的道德成分进行衡量,最终做出某种行为选择。大学生具有更为成熟的领域区分的观点,能够区分现实道德生活的不同复杂成分,更好地处理道德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冲突,协调地权衡不同事务中不同成分的竞争关系、比重。对于建构复杂性的社会和道德推理来说,对于非道德成分的优先考虑十分重要。在领域区分的基础上看待大学生道德发展,可以更加真实和完善地了解其道德推理过程,更加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道德领域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第三,发展自主性——道德教育的途径高校德育教育者应该着力理解大学生自主性的内涵,从自主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意识,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使他们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自我教育主体。自主性概念界定是一个多个学科领域都涉及的一个论题,大学生道德自主性是其再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选择和决定权。皮亚杰早就提出所谓道德的自主性是自律,是自我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已经能够从成熟的自我中寻求心理能量来支持自己做出选择,更专注自我的权利与判断。任何道德理论与教育,不通过大学生真正的“内化”,转变成内在自我的判断与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要想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必须通过大学生内在的自主性实现。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0-03

团体辅导(Group Psychotherapy),是相对于个体心理治疗而言,将心理治疗原理运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性问题或类似心理困扰的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互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体验,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已有研究者就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基于此,综述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对于探明团体辅导的影响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抑郁的相关理论

为了对抑郁进行描述、解释、控制和预测,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关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抑郁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格理论等。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在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认为抑郁由攻击本能转化而来,是失去关爱的客体的结果,这种失去可以是具体化的,例如亲人的离去,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例如失恋,其中主体对这个客体的爱是矛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家认为,个体童年时期的遭遇,使其没有形成积极的、有力的、理性的自我意识,导致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寻求认同与安全感,担心分离与被抛弃,允许他人利用甚至虐待自己,却不愿去抗议而导致关系破裂(Arieti & Bemporad,1980)。为了受到他人的喜欢或尊重,这些个体不断地追求极致,尽管自己的表现优异也缺乏自信或安全踏实感觉,最终如果个体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极致、关系破裂或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可能引发抑郁。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环境结果、技能和缺陷在抑郁引发和持续过程中的重要性。Lewinsohn(1974)认为抑郁和反应与伴随性正强化(respon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nent)有联系,抑郁症状常常是那些对造成压力的负性事件的反应,这些事件包括失业、患病、关系的破裂、爱人的失去等。有65%的非忧郁型抑郁症患者都认为他们自己在抑郁症引发的前6个月中遭遇了负性应激事件,相对于非抑郁症个体,在生活中抑郁个体更可能长期遇到应激事件,常常面对各种压力,特别是来自重要的人或事情失去的压力(Kessler,Davis & Kendler,1997)。

(三)认知理论。Hammen(1992)指出,认知理论更强调和关注负性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联,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何种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个体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与引发的行为,该理论强调与抑郁症状相关联的消极的知觉模式、归因模式和信念的抑郁性认知(depressogenic cognitions)。心理学家贝克(1967)提出了认知模式,认为抑郁个体使用了消极的、有偏差的信念作为过滤器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解释。贝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活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个体觉知、解释和记忆的内容,并导致抑郁状态的引发和持续。贝克理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四)人格理论。人格障碍与抑郁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研究者对外倾性、完美主义、神经质、自律自责、社会依赖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高阶人格因素与抑郁有密切的联系。神经质(neuroticism)属于人格类型的一种,是情绪不稳定性、焦虑、易怒、冲动、易变、易激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是一个很主要的高阶人格维度。高神经质个体更倾向于体验负性的情绪状态,外倾性(extraversion)是一个可遗传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稳定的人格因素与内倾性相对应。外倾性与人格两者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低阶人格因素与抑郁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律自责、社会依赖性和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都是引发抑郁的重要因素。

二、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类型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世纪末发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限于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和疾病治疗,还需要更加关注乐观、希望和满足等积极体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基于个体的人格特点和美德,通过团体活动,体验积极情绪、优化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个体在体验中学习和纠正之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养成发现自身优势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王丽萍、徐伟、张婷婷(2015)通过量表筛选36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仅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团体辅导,用scl90和SDS量表进行前测、后测,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成员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抑郁水平下降。有研究者以八位轻中度抑郁的高校学生为被试,给予被试体验时间达6周,以小组分享、主体活动和作业为形式,每周两小时的积极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且这种积极的效果在三个月之后依然存在。斯上雯和林潇骁等(2015)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接受干预的学生被贴标签、污名化、特殊化和去个性化,有效地保护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更加适合精神状况正常的,又需要心理辅导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目标群体。

(二)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的刨根问底,而是跳出思考的黑盒子,强调当事人发挥解决目前抱怨的问题的能力比发挥领悟更加重要,不刻意去分析问题的原因,不以领悟作为咨询的目标;运用当事人自身资源,帮助当事人达到改善的目标;不以抵抗改善的观点看待当事人,强调尊重当事人具有能力的重要性。席明静(2011)运用实验研究和追踪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方案,以调节抑郁情绪为主要内容、以团体动力为主线、以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论为理念,激发体验者的改变,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治疗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有研究者以20名具有抑郁症状的高职新生为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学习、自我和时间管理等适应困扰,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方案,对被试进行为期7次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能有效缓解高职新生抑郁情绪,并认为其有效治疗因素包括:重新建构和一般化,提升自我支持;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发掘资源,提升信心;一小步改变,学会问题解决之道。这些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了团体辅导是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团体辅导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抑郁个体达到更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三)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为了满足各自的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精神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樊富珉教授认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是指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形式。李凤兰(2005)以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前后测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参加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被试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概念总分的变化量与控制组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于降低大学生抑郁体验水平都是有作用的。张海音、孙洲(2010)等研究者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发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大学生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抑郁的心理障碍”三个维度上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并把原因归结为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情绪放松的环境,能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往经验的平台,能为被试者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矫正自我的机会。

(四)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为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理性情绪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Counseling Theory)和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基于团体的气氛和内聚力,使成员获得社会支持和信任,真诚分享,共同成长;帮助个体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消除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悲观体验,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个体社会团体学习平台,学习适应行为,达到集体的改变和带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设计自我成长历程,去除成长中的不合理信念,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郭秀丽(2010)对高职新生进行研究,针对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高职生的自尊、自动思维、应付方式以及社会支持,对于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有效。也有魏义梅、张明(2010)等研究者对12名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总主题是“理智应对、快乐成长”,共分8次,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每次2个小时,每周1次,约120分钟,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量表进行前侧后侧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得分都显著下降,意味着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方面具有效果。

(五)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在临床心理学中,认为个体抑郁的深层原因是不接纳现实自我,大学生处于自我统一的形成阶段,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避免引发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训练,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低阻抗、多对象地缓解、消除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刘敏和赵富才(2013)以24名自我接纳较低、抑郁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七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你我相识”、“我的自画像”、“情绪知多少回到过去”、“我的短板”、“我其实很棒”、“悦纳自我”、“笑迎未来”,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于增强抑郁状态下高校女生的自我接纳以及降低其抑郁体验有显著效果,并认为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要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有机结合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我接纳提升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辅导方案,注重综合训练;二是注重营造安全、信任、积极和理解的团体氛围,激发个体固有的心理潜能。

三、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研究趋势

纵观现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等对抑郁干预的研究,采用前侧后侧的实验研究设计,借助问卷量表进行抑郁水平的测量,运用数量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均发现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值得改进与深入的方面:一是研究中的被试人数较少,样本代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今后相关的团体辅导对抑郁干预的实验研究中,可以增加被试人数,提高研究的信度;二是实验研究干预时间不长,大多数集中在2-3月,同时对研究对象未有追踪研究,因此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是否具有长期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三是目前研究者在运用团体辅导干预抑郁大学生时,团体辅导形式单一(如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尝试集中团体辅导方法的融合是否对抑郁的干预更有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四是在目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主要是运用实验研究范式探讨干预效果是否显著,对于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因素、何种机制来改善抑郁状况的效果还处于未涉及领域,探明团体辅导对干预抑郁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团体辅导的作用和改善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3)

[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

[3]赵亚鹤.沉思和分心反应方式对抑郁者在情绪词汇上再认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斯上雯,林潇骁,刘娟,等.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J].心理科学,2015(4)

[5]廖冉,孙静.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5(5)

[6]王丽萍,徐伟,张婷婷.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5)

[7]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2)

[8]席明静.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9]叶红萍.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5(12)

[10]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4)

[12]郭秀丽.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3]魏义梅,张明.认知应对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14]杜福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干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5)

[15]刘敏,赵富才.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干预高校女生抑郁状态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篇11

认知行为疗法是社会工作中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对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一、大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资源

1.大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扰及问题:

(1)缺乏自信心和自卑心理

家庭环境状况、学习成绩等等往往容易成为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或来自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他们在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时缺乏自信心,进而,可能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导致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就可能成为导致大学生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

一些大学生由于个人的性格、行为习惯等原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心理。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

(3)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而在对比中,某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对他人的长处、好成绩抱以嫉妒心理,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更有甚者,他们缺乏竞争的勇气,转而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格修养。

2.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有以下优点和资源:

大学生知识储备丰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在个案辅导中,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以及较强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有利于认知行为治疗的顺利开展。

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1.Ellis的理性情感治疗

理论基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求助者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概括为ABC理论,Ellis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ABC理论认为,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即引发事件本身无法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求助者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有效的帮助是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辅导目标分为两步:第一步,帮助求助者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2.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理论基础:自我指导治疗,基本上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语言。自我陈述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话所带来得影响一样多。认知行为矫正法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

为了要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要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景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首先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他们的非理性信念、负向的自我陈述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手段,树立理性信念和情绪。

三、介入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辅导目标主要包括:通过解决问题,恢复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他们的嫉妒心理。

在具体的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专业关系,在确定辅导目标乃至整个辅导过程中都要争取当事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协助当事人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内部对话主要由负向的自我陈述和想象以及消极的信念组成,并认识到其心理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情绪和负向自我陈述;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用客观、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问题。

鼓励当事人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尤其是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习如何待人接物,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同时鼓励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竞争。在小组活动之后,应该让当事人反省自己的长处,使其感觉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给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同当事人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看到从容的面对困难,勇敢地与他人交往,摆脱盲目从众和嫉妒心理对当事人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帮助他们拟订一些计划,使其能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这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四、评估总结

辅导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成功开展工作、找出案主需要、帮助案主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同理心、接纳、尊重等方法的运用对于建立良好关系与增进案主信心非常重要。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但他们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篇13

对于大学生来讲,能够获取就业信息便是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朋友多,各类信息的流通性强,为成功就业提供了信息保障。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人际圈小,不能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只能通过公告或通知来接收就业信息,这将导致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窄,就业的信息少,机会也因此较少。

(二) 缺乏自信

对自己有自信的学生能够跟随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就业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展现自我,把握好的工作,积极应聘理想工作。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自信,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人,对自我要求降低,选择没有挑战或竞争力小的岗位,对要求高的企业不敢应聘,放弃很多优秀的就业机会。

(三) 表达能力弱

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社会交际也十分广泛,结交的朋友众多,不同朋友的不同性格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应聘时能够张弛有度的表达自己。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在面试时出现紧张、拘谨,表达不清,条理不顺等,给应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非常容易丧失上岗机会[1]。

(四) 交往能力差

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能够在上岗后短时间内融入到新环境中,与新同事能够迅速打好关系。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在应聘的新岗位中,由于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不强等原因,容易被同事看作“懦弱、退缩、不善言辞”,在试用期间无法与新同事顺利交往,因而在试用期内便可能会被解聘。

二、 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分析

(一) 自信心缺乏

自信心缺乏,导致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而自信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表现出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自卑心理。例如,面试了几个用人单位后,仍然无法顺利就业,则对自我抱有否定态度,更加不愿意与人交往。

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交流中通常都是被动的角色,不会主动与人交流,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主动与人交流是走出校园的第一步,这明显阻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另外,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心理开放程度上较低,这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谈时紧张,或者不敢表达自我,对方也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流,因此,获取的信息少,影响人际关系[2]。

(二) 人际交往观念不正确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通常是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观念不正确。大学生所接触的人都是校园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真确理解“朋友”与“人际”的关系,认为志同道合的同学才能共同交往。而一旦发现对方身上有缺点、毛病,则会对其特别失望,从而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常掺杂利益关系,认为好的人际交往便是一种商品交换,这种观念容易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斤斤计较、功利性强,无法交到真正的朋友,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开展。

三、 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目标

(一) 提升自信心

加强自我认知,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认知“自我”,以及自我形成的因素,对自我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鲜明的自我个性,明确适合自我的就业岗位及要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学习自我肯定的方法,通过自我暗示获得自信,让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得到积极的自我体验,产生成就感,获得自信心[3]。

(二)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在与其他人相比较,认识到自我交往的不足,之后,改变人际交往的观念,对“朋友”和“人际”关系更好的区分,养成关心别人、关注别人的习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倾听、表达、交往技巧等,提升自身的倾听、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轻松应对,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四、 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方案

(一) 自信心提升的具体方案

1.认知自我。自我认知分为公开、盲目、隐秘和未知四个领域。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需要通过这四个领域对学生进行考核,将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利用自我反思和反馈认真填写表格,并与大家分享[4]。分享后,教师针对“盲目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学生加强教育,其他学生将会快速发现自身优点与缺点,提高自身自信心,并将缺点改进。

2.探讨自信心形成因素。教师通过家庭图表的方式将家庭成员的信息、关系等表示出来,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图表进行阐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与家庭氛围有无关系?父母在学生就业方面给予的压力?对于以往的错误或失败,现在应该做什么?

(二) 人际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