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
,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与技术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
三、个人管理包括
个人时间管理(ptm)
个人知识管理(pkm)
个人心理管理(ppm)
个人时间管理
1、 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将事情一一列出来。没有清单,所有遇
4、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5、设定优先次序。
6、专注力。
7、时间期限和奖励。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8、工时记录。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9、注意拖延的现象。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
去做!”
10、会议。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1、关键成果领域。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2、分批作业。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3、整洁。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4、连续的工时。60分钟、90 分钟的时间。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
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如写报告等。
15、利用零碎的时间。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
时间。
16、准时。
17、简化工作。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
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8、学会说不。
19、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
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
的工作、生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个人心理管理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
篇2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处理教材,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合理处理教材,巧妙设置坡度,通过分层化解、逐层突破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以“化学键”中电子式书写的教学为例,直接要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基础和能力一般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坡度,把这一问题化解为原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在逐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难点,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提出:氯气、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喊他回答问题,他不做任何尝试,直接说不会。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并不是很难,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够解决。这其实是学生害怕出错,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这时只要教师稍加鼓励,“没关系,你试一试。”“错了也没事,我们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会就不需要学了。”“你试一下,错了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这种鼓励下,会逐渐排除胆怯心理,尝试回答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不能直接批u,而是从错误出发,分析原因所在,告诉学生,“没关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这样你们才能学得深,才不容易遗忘。”经常进行这样的鼓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维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1. 实验教学激趣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课后家庭实验,只要实验选取得当,设计巧妙,就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2. 现代教育手段激趣
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刺激学生的感观。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名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或难点的微课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多位名师学习,听懂了、学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就有了。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对于有些没听懂的知识点,课后就会自己主动去网上搜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联想激趣
以“化学键”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热情。但如果教师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将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用动画形式展现,会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多种写错的原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学生纠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在讲解共价键中非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共用电子对,如H原子与Cl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HCl分子时,教师打了个比方: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小孩有1个心爱的玩具,他想再得到1个玩具,让自己总共拥有2个玩具(H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另一个小孩有7个玩具,他也想再得到一个玩具,让自己一共拥有8个玩具(Cl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协商,一人拿1个玩具出来作为两人共有财产(共用电子对,为H和Cl原子共同所有),这样两个人既可以一起玩儿,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利用联想,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将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形象地给学生描述出来,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效果有关。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教师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记忆方法很重要。教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很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教师可告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80%靠眼睛,11%通过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研究也表明,经过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可以增强3倍~5倍”,从而让学生知道经常背诵可以增强记忆力,手脑眼耳并用能促进记忆。如背诵时一边读,一边写;告诉学生与记忆相反的遗忘也有规律可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记忆和遗忘的最好研究,人们在记忆后的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所以背诵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
另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记忆,按顺序、押韵的方法来进行记忆,运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如根据知识特点,将学生需要记忆但量大难记或易混淆的东西编成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时,可帮学生总结如下:“高、失、氧,低、得、还。若问剂,则相反。”教师有时在给学生总结了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再适当发挥一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高、失、氧,低、得、还”(当然一定要强调清楚:“氧”指被氧化,“还”指被还原)六字口诀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结果会怎样?”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踊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浓度小,人体会出现缺氧(失氧)状况,脸色发紫,身体极不舒服。而如果我们回到平原地带(低处),氧气浓度大了,身体得到氧的补充,就会逐渐得以恢复(还原)到健康状况。”教师归纳时故意加强“高、失、氧、低、得、还”几个字的语气,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中穿插这段内容,会使W生听了后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快将这一口诀记住。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己也会去发掘新的记忆方法,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六、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巧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5(01).
[5]田海红.高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
篇3
二、开展趣味性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媒体。实验教学特别是趣味性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引入与化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内容
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化学科学广泛的使用性、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以及化学课外活动等等,都是在化学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要注意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传友.谈中学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121-122.
[2] 张丽丽,王喜贵.发挥新教材功能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49-51.
篇4
2.1渴望性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的阶段,内心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希望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实现自身的价值,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尽快建立,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非常强烈。
2.2自主性在大学期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他们逐渐适应于独立思考,对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评判标准,具有比较明显的自主性。现今,人际交往自主已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2.3利己性从交往的原则上来讲,人与人交往是一个相互交流、互惠互利的过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在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希望双方能主动交流并从中有收获。他们善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常常在审视、比较自己的朋友。这种互惠互利、有利于自己的交往心态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3.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影响因素
中武丹,李宏翰,巫春英的研究显示指出在性别变量方面,女生在处理与同学的交往关系时表现得普遍好于男生;在年级变量方面,大四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比其他年级高,自我和谐程度比其他年级低,行为上多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从专业因素看,文科学生的思维更具变通性与灵活性。家庭诸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诸多影响。一方面,不同家庭结构的特点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对外交往、信息沟通等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536.5647万人。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以其传递方便、速度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它构建了虚拟社会,扩大了交往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时间跨时空的沟通。但卢桂桃、王莉研究显示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从而弱化人际沟通能力。
4.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4.1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具体表现在(1)网络化生存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吴晓云的研究显示指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具有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扩展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实现异地人们的广泛交往,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受制干物理时间和空间的交往方式。(2)网络交往促进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陈朝阳的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但是由于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大学生年轻气盛,缺少传播技巧,无法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及时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但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表现出来的淘气与可爱能弥补这一缺陷。(3)网络化生存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邹璐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地位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网络以其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大学生结交网友,向网友倾诉和宣泄的新场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把内心世界完全敞开,将心灵深处的自我完全释放出来,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4)网络化生存促进大学生角色扮演和角色重建乔虹,贾琳的研究显示表示社会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扮演多重角色的个体,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色的个体具有更强的适应生活压力和变化的能力。网络人际交往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角色贫乏、感到压抑的人提供了角色重建的机会。这样大学生便可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学习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行为,从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4.2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网络化生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有益的,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王莉,卢桂桃的研究显示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降低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2)网络人际交往可导致大学生出现角色混乱徐进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任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巩固和完善。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同一个人可以担任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且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然而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混乱、人格障碍。(3)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郝文清,吴远的研究显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使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容易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5.研究不足与展望
5.1研究不足
5.1.1内容方面总体说来,查阅网络化生存的相应研究,发现对本课题的研究存在尚待深入拓展的方面:①对网络的认识方面,大多就网络作为一种环境,从网络文化、网络交往等方面去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些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研究的学者很多,从深度上讲,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就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却很稀少,要不就是一笔带过,且研究的还不够深入。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都在逐步“网络化”。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是当前的研究着重立足于消极影响,从中去思考对策,忽视了就网络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正确引导。③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散见于个别文章中的粗浅论述和分析。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对其学习、生活、尤其是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5.1.2方法方面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显示,前人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未立足于网络对个体影响的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研究。且多以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为主,虽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但缺乏对个体的深层次研究。
篇5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篇6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篇7
1 问题的提出
初三化学新教材使用已经全面铺开,按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常常受挫。因而有的学生不能或不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从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有的学生因屡屡不能获得探究学习的成功,而影响到了学业。基于上述问题,我们以此为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初步总结归纳出学生受挫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2 受挫的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受挫有的是存在于上述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是存在于心理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存在于知识经验,有的存在于教师指导方式方法,有的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等等。
2.1 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受挫
2.1.1 对探究学习方式兴趣的变化
学生初涉化学之门,对探究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探究学习。
2.1.2 学习没有信心
在探究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材料,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探究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2.1.3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
探究学习需要每个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困难吓倒。
2.2 因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引起的受挫
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2.2.1要求过高
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对学生探究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目标而受挫。
2.2.2 任务过多
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多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探究学习不深入、不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受到影响,出现了夹生饭,学生因没有成功感而受挫。
2.2.3 速度过快
在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兼顾到个体学习发展过程,仅以部分“优生”的行为作为学习节奏的标尺而演绎学习进程,导致少数学生没有收获而沮丧,不想再参与小组探究学习。
2.2.4 教师行为的影响
教师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教学行为,或没有调控好探究学习气氛,或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调动学生等,使少部分学生受挫。
2.3 学生因知识经验能力的差异影响的受挫
2.3.1 知识经验方面差异引起的受挫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受阻而受挫。如,某一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是直接经验体现出来,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则可能是间接经验,对大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可能是直接经验的重复,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则可能是新鲜的内容。面对类似的学习内容,这一小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常常会因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中有障碍,而影响探究学习。
2.3.2 能力差异引起的受挫
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设计实验,不会分析实验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因而在行为表现、心智方式和行为结果等方面与他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产生自卑感而受挫。
2.4 因学生不良行为相互影响引起的受挫
在小组性的探究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侵占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探究学习资源,出现了越俎代庖现象。有的学生由于“活性”过大,好动好说,干扰了学能差的学生的认识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学能差的学生没有来得及想象、体验、分析与思考,就被别人拖动而被迫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造成成功完成探究学习的假象。学能差的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类似无收获的探究学习,在内心深处往往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2.5 因探究学习外部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受挫
探究学习的某些外部因素,也易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影响,如探究实验中必需的用品缺少,探究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探究活动人员分组不合理,学生个体所引发的不利因素,学生害怕实验的危险性,有的探究学习耗时过长,花费精力过多等等,这些也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兴趣保持持久,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要科学调节,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可以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
3.2 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
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耐挫和抗挫能力。
3.2.1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探究学习的八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探究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3.2.2 先重形式,后重效果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会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量的积累。探究学习一开始训练时,要重形式轻结果,先不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12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是初中教材中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学习内容,它的起点很低,源于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物质变化。学生平时对这一变化熟视无睹,但一经提出那么多的问题,学生就感到新奇,就想去探究。经探究学习,学生能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该探究活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有生动而丰富的体验过程。从活动中学生能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学生能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
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定技能,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求质的发展。如,学生完成了“氧气的制取”探究学习之后,再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探究学习,就能显得轻松自然,等等。当然,对于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的设计要适合时宜,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对于有些问题也应让学生有适度的“心理焦虑”,以利于激活学生复杂的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创造性的学习心理。
3.3 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能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目的。探究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探究学习状态,通过探究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3.4 激发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潜能,挖掘好,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努力创设较大的发展空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努力求知,发奋进取的积极状态,从而避免产生受挫的诱因。
篇8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篇9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以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为要求共评选出24个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阴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为省首届精品课题,笔者被评为精品课题主持人。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又是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何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典型的分化现象?面对分化现象我们该怎么办……一连串疑问萦绕相伴,而与此相应的,却又是相关理论的贫瘠与实践的不足,以致于对分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只能浅尝即止,深入者甚少。为此,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调查与研究。2006年12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5月课题通过了结题鉴定。
一、课题界定与价值定位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伴随着经验的获得、行为的产生、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而发生的。学习成绩指在校学生一定阶段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业的数量和质量。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指原来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的差异加剧,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布或多极分布。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状的剖析,对比三年级与其它年级在学习成绩分化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教学论以及哲学原理,从教与学的和谐性、适配性等方面,探究影响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关分化理论。根据分化理论,建构有效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不利影响,减小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把握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作用,梳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相关因素,探究并归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据主要成因构建并实施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策略,积累相关实践案例。在实施解决策略中,逐步形成解决分化问题的基本主张。最终,通过改造三年级教学的实践行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适配,缩小分化的差异,减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消除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二是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三是建构并实施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实践举措
(一)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1.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特点的调查研究
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重点开展了有关成绩分化的普遍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三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以及三年级学习成绩各层面学生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典型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部分4―6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并从分化的层次性、差异度等方面,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与其它年级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持续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一个班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构与变化、个体在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一些变化的跟踪调查。最后,我们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地位与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习个体的主观意志与努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既有质量观、效益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学习评价等实践行为层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基本定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
(二)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
1.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
首先,是对三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包括目标要求的定位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内容设置体系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综合应用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其次,是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调查研究,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点等;第三,是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调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衔接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最后,是对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研究。
2.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对教学刺激的预期目标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描绘出了一般教学刺激(主要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期望的目标与结果的结构图;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绘出了不同类学生“学习适应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技能、学习调控等)的结构图;接着,我们将两类数据及图统一后,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将比值数据进行分类
汇总;最后,我们根据汇总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刺激与“学习适应力”的适配程度,从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改造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动力、学习调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在“教”与“学”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所谓交叉型(cmssing)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基础上,通过融入走班制、分组教学、学习共同体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引领走班制为基本方法,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结构。使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丰富,结构组织更合理,不同组织形式互补双赢,最终实现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适配最优化。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适配的整合策略,实施教学内容的灵活调配机制,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相适配的整合目标。
三年级个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学适配性策略,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意识、思考与行为等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初生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分析,一方面,要对本初生成可能达成的生成目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开展交流互通,使其价值得以体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三年级动态化观察解析的评价适配性策略,是通过开展学习性评价,调控引领学习,提高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捕捉课堂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况,深度解析课堂生成的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与三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相适配。
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策略,主要指通过加强原块刺激、采取干扰式训练、活用变式、匹配式剖析、知识的系统化强化训练、应试方法的指导等策略,训练学生的关注力、理解力、决策力、应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驱动激活策略,主要指通过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多种模式刺激多种感官,加强价值认识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等策略,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外动力的刺激,从而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调控的优化调配策略,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学习,择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发展学生自我调整和控制学习的能力,形成能与三年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相适配的学习调控能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技能的专项训练策略,主要指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组织学习技能、信息学习技能和整合学习技能为三大训练内容,保障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运用的技能,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技能。
三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营造策略,主要指通过拓展适度的学习时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班级氛围、培育积极的班级气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心理体验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效
(一)理性认识
1.系统论: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问题是一个由诸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
导致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主体因素、系统内部等诸多方面因素。多样复杂的分化成因,说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远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所能达成的,需要综合诸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是解读、审视整个三年级教育机理的一个过程。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因此,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问题,实质上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只有当三年级教学系统的诸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因素的效能和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与学生认知相适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学组织方式、认知加工模式、目标评价管理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感知理解、思维想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如图)。
2.关系论: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由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系统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基点。因此,无论是破解i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或是寻求解决之道,三年级教与学的和谐问题、适配关系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核心问题演绎成了“6L分化指数”的理论构想(如图)。
图中白色圆形代表“教学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学习适应力”,由于每一个体之间的参差不齐、类型迥异,同一个体的各方面也各有长短、优良不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适应结构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学习适应力”的不同结构面(黑色部分),与整齐划一、相对固定的“教学刺激”结构面(圆形)的比例关系也就复杂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我们就称之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指数,即“6L”分化指数。当分化指数越接近“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佳,说明两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当分化指数越偏离“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差,说明两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分化指数相对集中于同一数值段时,出现较大差异分化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分化指数集中于多个数值段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的分化。
3.改造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
根据对分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与核心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有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问题、关联问题之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分化问题本身,就问题论问题、零散的研究已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基于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主张,才能深度解读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把握诸因素的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级的教育教学,使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更趋和谐,更合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
就是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改造三年级的主张是指导探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的纲领主张、理论指导,从整体上对三年级教育教学的建构行动、系统调整,是一种整体改造而非局部修缮。
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的价值定位,消除或减少与三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之间不适配的矛盾反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地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以适应教学的共性目标与要求,在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实践成效
1.文本汇编
编著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编:徐健湖)、汇编《基于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下的实践研究案例》、《学习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与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教学设计》、《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专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充盈与释放中的激活――江阴市实验小学科研掠影》等。
2.实施效果
根据改造三年级的理论与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与三年级学生相适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了整体解读式教学研究、本真教学研究,以课堂观察与解析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实践了三年级时期有效“学习适应力”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观察、检测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异的适配性变化,三年级学生学习反应力的变化,实验研究前后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变化等,显示出在改造三年级标准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反应力、教与学的和谐程度、适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相关积极因素的影响下,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缓减迹象(如图)。
(三)课题影响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鉴定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以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这个切口人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立意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阴市实验小学对小学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当吸引人的。这是一项真研究,表现了江阴实小人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特点。改造三年级。一个重大命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本课题的评价)
五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品质、扩大了课题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科研管理、三年级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三年级为核心与起点,构建了个性化学科课程、创造性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修身养心课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由科研积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实小课题研究规范细则等形成的“一线三体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几年,学校的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达120余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优秀组织学校。先后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科研带头人等数十名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学校名特优教师人数占到了全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2011年本课题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2月本课题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级整体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感到仅通过一轮课题研究,效果还不是太满意,需要在课题的后研究时代进一步验证假设、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红,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学习检测学[M],太原:新华出版社,1996.
[4]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型评价”课堂评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8]卢敏玲,李树英,课堂学习研究――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进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10]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杨鸿,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篇10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对信息化教学的活动给予支持的各种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文所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使用者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自然其设计也要以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为宗旨,因此,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一)学生体验的内涵及分类
一般来说,学生体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界定。广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与教育系统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狭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本文所说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等特点,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根据学习活动结果的作用对学生体验进行划分,可以将学生体验分成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两种。如果学习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能起到促进作用,则认为学生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当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不能促进甚至阻碍了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则被视为消极的体验[2]。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下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信息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与学生体验相类似概念的是Web开发中的用户体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41-210,2008)对用户体验的定义为:用户使用或假想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感知和反馈[3]。在Web产品的开发的过程中,强调以用户体验做为设计决策的中心,产品开发以实际用户的需要和目标为驱动,用户体验的设计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要素的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教育产品,相对于Web产品具有明显的教学特性。为了保证产品的教学特性,必须进行教学需求分析,根据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步骤。[4]
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遵循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外,其设计还应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确定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也是影响学生体验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教学设计的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就可以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自身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容、功能性、使用性和品牌四个方面。具体到用户体验的管理,可以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四个因素从可用、易用、友好、视觉和品牌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迁移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影响学生体验的因素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使用性四个方面。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影响学生体验的主要因素和学生体验设计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体验设计管理金字塔中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资源的类型、设计目标是否合理。按照设计最终开发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一个被大量研究的单因素,在ISO9241-11(1998)标准中,可用性被定义为:某一特定用户在特定的任务场景下使用某一产品能够有效地、高效地、满意地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7]。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是除教学设计外影响学生体验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可用和有用两方面,可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被学生正常使用,不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有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显著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直接决定利用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易用性主要包含易见、易学和易用三个方面。易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所有功能很容易发现,无需较深层次的查找;易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简单,无需经过学习或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易用,在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快的进行操作。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体现在资源使用的整个过程,友好的学生体验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终评价。友好的学生体验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主要包含:界面友好、文字友好、交互友好、操作友好等。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目的其实是要传递一种信息,由此建立学生的吸引力并向学生传递信息。这里的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重点不是视觉、听觉信息内容的设计,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借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Web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找到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重难点解决的整合点,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保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内容设计中的内容不仅指文本,还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设计就是设计需要向学生呈现的信息。信息的内容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架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将信息以确定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传递给学生。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中信息架构的设计是一个整理信息,平衡系统与学生需求,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架构需要遵循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信息的基本单位――节点,在组织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结构方法对节点进行组织。节点、组织原则和结构方法的确定都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已有的经验,以易用和友好为原则,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四)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交互设计呈现给学生操作上的体验,强调易用性、可用性和友好性。交互设计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全过程,如:登陆设计、表单设置、按钮设置等等。良好的交互设计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时、正确、友好的响应。交互设计在本质就是设计易学易用、有良好使用效果而且操作令人愉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在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将内容信息以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不只是关心字体颜色和音量大小,还需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效率。一个没有有效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像没有门和窗的房屋一样,虽然里面有好的东西,但没有人可以拿到。良好的视觉设计应该将保持界面设计风格一致,每一个页面的重点内容都处于显著位置并清晰呈现,导航设计要丰富准确的呈现信息架构的分类,保证在各分类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跳转。在个别化教学系统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风格特征进行变化,在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可用性。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影响的四种因素和管理的五个方面,将影响因素融合到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要素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8-51.
[2]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武汉:湖中师范大学,2003.
[3][7]刘静,孙向红.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106.
篇11
1信息化教学的新认识
[3]教育的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就是用适应本学科发展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情的信息资源,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过程,促进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均做到信息化。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动画、仿真、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构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教师一节课的完成通常是教师讲解、学生只管听。随着今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技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实验过程、深奥理论的可视化,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各个神经系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做出更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本校《涂料生产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4]2.1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率比较低。目前我校《涂料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是依据理论知识体系为脉络,理论知识讲解虽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仅仅是以PPT形式将理论知识呈现,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只有为数不多的实训环节中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实训环节的完成也大多依靠教师的动手演示,学生模仿完成,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解构实训的原理及过程,学生缺乏直接的视觉感知,导致所学知识依然需要大脑对文字进行处理,即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长此久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下降。2.2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不够高。教师的信息化是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利用学生更高效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选择哪种方式,怎样呈现都和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涂料生产技术》课程组的教师虽然PPT的制作、基本的办公软件都非常熟练,但网页如何制作,音频、视频如何编辑,以及图像怎样处理后能更直观有效等技能都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地将信息化的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设计出课前学习的信息资源及用于课后复习的资源,这些都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有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比较高,才能呈现一节又一节的高效率的课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先进理念的学习,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快速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3《涂料生产技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3.1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择。1)制作大量动画《涂料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中,涉及到成膜物质的合成原理、涂料复配过程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等大量难理解知识点的讲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是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达+部分实训的模拟来理解,对于合成原理、复配机理、复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等知识,即使教师深入讲解,举一反三,学生对该部分知识还是不能充分理解、掌握,无法在今后工作中,直接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还必须进行二次学习,才能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利用现在的教学形式,将难理解知识点以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不仅能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学习,课后依据相应岗位要求,自行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增强其自身的岗位综合素质。2)制作大量微课“微课”是指按照课程大纲,对于重点知识点、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这个小视频中可以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图片、网页、动画等。微课它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方式。它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优化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重新构建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并且,短小视频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利用QQ或微信进行传播及观看,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一教学手段被现今的学生广泛接受。3)虚拟实训仿真虚拟实训仿真是依据理论知识原理,将难以用语言或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通过计算机对复杂原理进行可视化操作,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手段。这一手段在工科类的专业领域里得到了大力发展,在本门课程中开发虚拟实训仿真可以简单明了的解释清楚涂料的制作过程,这无论是在理论传授还是实践操作中都对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实训场所和学习场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模拟企业的生产现场,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预演,这样既可以减少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不足而产生的影响因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一线生产企业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2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便于学生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鉴于目前我院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局限性,目前,《涂料生产技术》该门课程采取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教学设计见图1。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13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创新争优的观念。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通过平常的自我测试及阶段测试反映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未采取信息化教学的平行班级。且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课程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固定的学制内,这一点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4结语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对过去传统教学方式颠覆性的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均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三年来的不断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大幅度的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承担学习任务,积极完成每项学习内容,在这过程中也深感信息化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能将这些都有机融合为一体,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徐翠香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玲.《仓储作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2015(11):157-159.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12
一、研究生物体本身微量元素的作用
(一)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的研究
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生物无机化学中偏向生物领域的研究对象,做此项研究主要依靠生物化学技术。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微量元素与蛋白质形成的配合物,与酶的区别在于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并不表现催化活性,但却有其他的重要功能。现在的研究在于发现新的蛋白,确定其结构、性质。
现在热门的蛋白有硒蛋白,因为硒蛋白是硒在体内存在和发挥生物功能的主要形式。硒的作用,主要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毒等方面,但结论不统一。现在主要在探索新的硒蛋白作为预防药物开发、癌症治疗和药物筛选靶标。如杜明等通过硫酸铵沉淀等方法,从富硒灵芝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含硒蛋白,并研究了它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蛋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具有相关性。
另外,也有对细胞色素进行研究。如官墨蓝等对细胞色素b5的突变体做了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细胞色素b5的64位氨基酸对血红素辅基微环境及蛋白性质的影响,对细胞色素b5第64位氨基酸残基进行保守性和非保守性突变。研究表明,细胞色素b5第64位氨基酸残基对稳定血红素辅基和维持蛋白的结构有重要的作用,在64位引入其他氨基酸残基使蛋白结构不太稳定。
(二)酶的模拟
酶的模拟就是从酶中挑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来设计合成一些能表现生物功能的、比天然酶简单得多的非蛋白分子,通过研究它们来模拟酶的催化过程,找到控制生化过程的因素,从而得到更好的催化剂。
如硒酶的研究。通过对硒酶结构与功能的模拟,人们不仅可以了解硒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与硒酶相关的药物。对于硒酶的合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对硒酶进行化学模拟,二是对硒酶进行化学修饰,三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含硒酶。对硒酶化学模拟主要集中在硒酶活性中心催化三联体Se-N的相互作用的模拟中。在这个方面主要有合成含有Se-N键的硒酶模拟物和在硒原子的附近引入氮原子,用分子内的螯合作用间接形成分子内螯合物,达到Se-N键的作用。对硒酶化学修饰主要方面有:1、将天然酶改造为含硒酶;2、设计含硒生物印迹酶;3、设计含硒抗体酶。硒蛋白模拟物在理解硒酶的生化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硒蛋白模拟物在抗氧化、抗癌及抗滤过性病原体等范围具有治疗潜能。
又如刘海洋等对核酸酶的化学模拟。核酸酶的化学模拟对于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Corrole是具有共轭电子结构的大环化合物,其结构上导致其配位化学行为易与金属形成配合物,其形成的配合物在许多反应中均有催化活性。该科研组研究了单羟基Corrole锰配合物对DNA的催化氧化断裂作用。结果表明,锰Corrole配合物可催化DNA的氧化断裂,而且断裂程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宋玉民等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钇配合物对DNA的切割和键合作用。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能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岳蕾等研究了铬配合物切割DNA的活性。研究表明,在H2O2存在条件下,Cr的配合物[Cr(bzimpy)2]+具有氧化切割DNA的活性,但被切割的DNA可被大肠杆菌修复。
对于固氮酶模拟的报道比较多。模拟固氮酶的目的主要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有机化合物,从而加以利用。对固氮酶的活性中心模拟主要是钼铁硫原子簇,另外还有钼-硫醇等等的研究报道。
二、研究外界微量元素对机体的影响
(一)无机药物化学
无机药物的发展在生物无机领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顺铂的抗肿瘤作用的发现开辟了无机药物化学的新领域。在抗癌药物应用中,顺铂药物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主要有四种铂配合物:顺铂、卡铂、顺糖氨铂、奥沙利铂。从1980年发现二烃基锡衍生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具有顺铂结构的二烃基二卤化锡配合物,与卡铂结构类似的有机锡化合物,以及有机锡羧酸衍生物等等。在锗化合物方面,从发现1971年合成的β-羧基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许多有机的锗化合物。此外还有茂钛衍生物和稀土配合物。因为癌症是人类健康寿命最主要的杀手,所以在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除了合成新的药物外,在原有的药物基础上对原有的药物进行改良也是未来的科研方向,因为原有的药物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且抗癌范围较小。所以在无机抗癌药物这一方面,合成具有广谱高效抗癌活性且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时候的抗癌药物是主要发展方向;另外,对于无机金属药物的抗癌机理尚没有统一的理论,因此研究无机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无机药物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如金配合物在抗类风湿方面的应用,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金Au的硫醇盐。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铝盐也是主要依赖的药物,含铋的化合物是治疗胃溃疡的的主要药物。在无机药物的研究中,尚不清楚各种药物对机体疾病的治疗机理,所以研究无机药物的作用机理具有较大的前景。
放射照影药物的发展也是无机药物的发展方向。由于放射示踪、核磁共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得各种造影剂的成为医生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如钡的造影剂。
(二)金属元素中毒的治疗
在外界的金属元素超过机体所需的浓度后,该元素就会对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引起疾病。元素的毒性主要因为它与机体基团的强配合性。对金属元素中毒的治疗主要是研究具有更强螯合能力的的螯合剂,使其跟有毒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更加稳定配合物,然后排出体外。理想的螯合剂须满足以下的条件:1、水溶性,且在生理的pH条件下有足够的螯合能力;2、分子大小和结构必须合适;3、必须专一迅速结合金属元素;4、很容易从体内排出;5、没有明显的毒性。如用EDTA来排出多余的离子,EDTA螯合性虽然很强,却选择性不强,在排出有害的金属离子的同时,同时也会损失一些有益的离子。如用去铁草胺B去除多余的铁,但是它不能去除血红素或运铁蛋白中的铁。现在的医用螯合物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新的药剂,因为现在的螯合剂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排出金属中毒的效率都不能满足医学的需要。
三、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
篇13
在教育部现今发出的《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中表示,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整个结果问题突出说明我们忽略了本该是去改善和鼓动的功用效能,却只是紧抓住学习的成绩决定他们,重视学生成绩,大大忽略了每个学生除了成绩以外其实还有更多方面的优势,还有更多方面发展的方向,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来决定他们的好还是不好,完全忽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才艺。尤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生源素质不断下降,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新的职业教育完全了旧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整体评价制度应由“一元式”转化成为“多元式”,我们设立整体较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才能帮助学生整体各方面均得到有效的、好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成功心理,掌握获得自信的策略。我们才能更好的关注到学生在他们自我认识和发展中的需要,从而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前途和个人优势,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来发挥评价的教育效能。怎么全面性的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各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脱离单一性的、缺乏兴趣的考试规模
沿袭以往的模式,教师考试就是以成绩结果来决定这个学生行或者不行的固定模式,只是能单一的,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他们本身的潜能,更不能整体科学地展示学科中存在的相互关联及作用。如果我们要脱离这单一状态,其实我们可以采纳各种方式的考试方法,比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可分为教前测试、教中测试,还可以教后测试。当然还可以设置自评、互评及达标性测试及一些活跃的让学生们感兴趣能投入进来的一些等等。考试结果肯定会有一部分分数低的学生,那么老师可以适当采取补偿性方法让学生考试,给学生们一个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台阶,让他们产生兴趣,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有机会考出好的成绩,同样也能让学生体现学习其中的真正奥妙,培养大家的兴趣。
二、肯定评价与相对评价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利用
采用相对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采用相对评价法,不仅能稀释了评价的横向比较功能,从而大大强化了评价的初始性、发展性和激励功能。
相对评价它富有很强的适应力、能够全方面应用的优点,相比它也有其中的不足之处。所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方法与肯定评价相结合,比如通过考证、统考一些方式,让肯定评价从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不一样的学生采纳不一样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二、同意学生一步之差也达到客观标准。三、要激励并鼓舞这些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从而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兼有,才能有利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利用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老师要着重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的基本情况,比如通过一些课堂题问、随堂练习、一周考试、单元测试等等,削弱每次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发作用。经由形成性评价深入学生学习全程的管制,才能更深层的有效的防备学生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临渴掘井”“渴而穿井”的一系列现象,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基准、教学效绩的全面性提高和认知。教育在培育培养的过程里一定要采纳丰富多样的情绪教案、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等等的方法,完整全面的建立学生们的成长记载,搜集收纳能够反晌学生学习明确过程及结果的所有材料。
当然,简单乏味的采用形成性评价,不可能表明出学生通过学习就能把之前所有没学好,遗忘的知识都能找回来,所以说,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形式有效连在一起并用,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由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变化。
四、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必将建立实足的、花样繁多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2012年开始,我们对机电一体化班的考试和评价形式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并在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我们首先在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范例工作任务,结合课题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测试标准,合理选择工、量用具,钻研了解图纸方法,安排一个课题的熟悉任务。其次,要求要准确明了,布置任务要精至细腻。进行教前评价测试,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在10机电教学中进行“不教先评”的试验结果。“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水平,也亲眼了解到自己的创作水平,让学生心里有一股成就感,鼓舞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主动,更加自觉,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