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改革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能促进这种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1.2 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时代的呼唤。为此,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3 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 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 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 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篇2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在教学组织方面,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探索,主动学习,同时能够深刻掌握到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高职院校必须随时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对此做好综合性分析,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到社会企业单位中进行调研,以此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合理可行、满足企业要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案,将提升计算机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加强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上对现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方案改革阶段,高职院校务必同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充分分析,对于传统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课程,敢于舍弃,逐渐减小学生同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改革中需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占课比例,比如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上机实践课程设备进行升级等,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数据库,更加便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同社会中企业做好沟通合作关系,同样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校企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以此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考虑,对学生做针对性培养训练,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此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相比较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急需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同计算机知识,以培养实用型学生为目的。比如说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着重考虑软件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上着重安排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对于管理类学生,可以着重安排文秘处理、数据库管理等课程,保证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充分结合,保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学方法在选择性上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在课程开展前要求学生明确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争强好胜心里的影响下,踊跃参加。比如在文字排版练习课程,可以组织报纸编辑竞赛,以此考察学生文字编辑软件使用情况和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录入信息的速度。通过组织竞赛,不仅能够营造出激烈学习的氛围,而且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优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院校办校特色明显,特别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更加突出技术性和工程性等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作为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阶段,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实际发展和办校规模,在安排课程阶段,必须合理控制理论课堂与上机实践课堂的比例。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需要亲身进行指导,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毕业设计环节,能够真实的反应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最好环节,所以毕业设计环节务必要严格抓起,高质量标准,以此保证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和锻炼。
四、强化实验室教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时,需要同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有效区别,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式方面更加突出计算机教育特色。比如可以进行专题性实验课程设置,对此有兴趣的学生、或者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研究阶段促使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解决问题,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室,同样必不可缺,实践环境可以同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环境相似,在学生充分得到锻炼时,也逐渐提升能力满足未来岗位所需,及早适应社会。
五、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未成熟,很多建设依旧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问题需要重视,急需解决。计算机职业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升自身能力,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开展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马丑良 单位:忻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教育的现状
财务会计专业基本上是每年高考报考专业中最多的人数之一,我国会计教育现行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高校教育;二是中职、高职教育;三是成人继续教育,如成人对财务会计的各类技能培训等。无论再哪种教育模式下,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仍然是侧重理论教学。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些教育弊端:理论教学为重,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上课的教授变成填鸭式教育等。
二、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庞大,但是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数量并不均衡,会计业急需高级会计人才,但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能力并不能胜任,这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要也与时俱变。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应是与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能力相对接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不再是仅仅把基础知识掌握即可,而是需要具备健全的才能。这就需要我们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尽可能的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紧密对接未来工作需要,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改革。
(二)提高学生兴趣,转变“填鸭式”课堂教学
由于我们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教学,大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施展和发挥。现阶段的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造力的,这种活力和创造力,不应被抹杀在课堂上。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研究探讨的热情,改变由老师不停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
(三)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教与学,对会计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应结合现阶段发达先进的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动手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会计教育的难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
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填鸭式”教育,使课堂学习枯燥无味。在设置课程时,基本上,每一届学生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专业课不够系统和新颖。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必然出现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堂学习枯燥。不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应试,无论是期末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还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的内容,学生们养成了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习惯,针对应试考试的内容突击记忆,考试中出现较少的内容基本不会去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就是忽视实践应用的恶果。当学生进入职场,对于实务工作中的凭证、票据、账簿根本不熟习,所以导致同学们很难独立的承担部分会计工作。
(二)缺乏丰富的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其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传授的内容仍然是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就影响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
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基本是大班教学,对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水平区分度不高,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都以掌握,但仍然需要听完该课程,而另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完全听不懂。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同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高校在学生培养上,缺乏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择师的机制,致使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会计教育改革的方案
1.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具有针对性
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可以是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内容的的多样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的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吸引学生一起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作业,分小组进行思考作业的讲解,同时设置回答问题环节。强迫学生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下课查阅资料。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建议老师可以不按照章节书本设置课程主题,主题性的课程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等;多样化的培养计划,在于给予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培养计划的选择,例如,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考核,划分可选课程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老师授课的方法、内容也更加针对性。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老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丰富。大多数高校教师可能存在理论脱离现实的情况。因此,建议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可以通过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也可以主动申请国外交流,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3.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校企结合发展
篇4
1.就学人口多,培育出的人才少
由于教育体制的思想问题,引发了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的问题,当代人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产生了一系列的分歧。社会上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产生了这样的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他们上学的根本目的,首先并不是从学术的研究,学业上的成就入手。而是更多的考虑学业结束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过怎么的生活,使得很多的价值取向发生分歧。这就造就了就学的人口虽多,但培育出的人才就较少的现状。
2.教育成本投入高,质量低
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我过更多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入,在随后的教育改革中,我国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导致了民办学校高费招生的状况,产生了所谓的贵族学校,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出现高低不同的差距,虽然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巨资,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职业教育的虚化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断开设,虽然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在这个考试择校的时代,高校的招生意向人客观上影响着教育取向,我们选择的高校,往往是针对其可以培育出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而且在课程改革中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只是一种虚化的形式,使得那些我们承载着的是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以不在那么引人注目。教育上的虚化也使教育事业面临了一大难题。
二、国内外教育差异
1.教育思想不同
中国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持有严厉的态度,以一种命令的姿态来对待孩子的教育,他们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给孩子们带来紧迫感。往往这样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和叛逆感。而国外的老师向朋友一样,他们给孩子们一种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会死盯着学生,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他们会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竞争的强烈,从而自发的去适应这个时代,自己在时代中去探索,去拼搏。和中国的学生繁多的家庭作业相比而言,外国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是往往会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大家达到共识,然后在决定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国外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挥。
2.国内的应试教育,国外的开放教育
国内的教育是一个教育和给予的过程,老师教授学生知识,学生一味的去接受,老师并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的没有接受而停止自己的继续教育,也不会用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充足的练习。而国外的老师更注重学生的掌握,他们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他们会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探索,去学习。这样就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兴趣有了,学习就不难了。朱棣文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所以说国外的教育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中国的学生这一方面相当缺乏。很明显的差异,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一个强调知识传授,一个强调人才培养。
3.大学教育差异
国内的大学是通过应试教育来选拔的,如今的大学教育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上大学难而出大学易。而过外截然不同,国外的大学上大学相对容易,而从大学毕业很难。这就体现出了一个问题,国外的大学真正的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得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所以他们得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而在中国很多大学生的学业荒废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盲从与游戏,恋爱,攀比和别的事情上,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从高校奖学金的角度来讲,国外的全额奖学金能减轻学生的很多负担,所以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努力来减轻上学的负担,而在国内,这项政策远远不能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也并没有使得学生为此而激烈的竞争。
三、教育改革方略浅议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我国应对这样激烈的竞争应该实施改革策略,开展学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设置思维性的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江泽明主席在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学界的人士时发表重要的讲话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所以说教育水平提高了,就会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就是正所谓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只有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才能够为建设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营造一种活跃的、开放型的、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坏境,让学生在自主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是行动。为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空间,大力鼓励学生培养科学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考与实践[J]. 吉林教育科学, 1996, (04)
[2] 陈新宇. 谈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和任务[J]科技信息, 2009,(28) .
[3] 贾宝刚.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思路的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7,(06) .
篇5
二、组织领导
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教育局、人事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财政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全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协调、监督和审核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改革工作。县教育局要在改革实施的每一阶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指导办法,加强指导与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整个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范围
全县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幼儿园(不含民办教育机构)的在编在岗人员。
四、内容
(一)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
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分类管理制,建立符合教育事业特点,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岗位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
1、核编定岗。根据县编委*编〔20*〕34号文件重新核定的编制数,指导各完职中和中心学校合理分解,认真做好相关落实工作。通过核编定岗,坚决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逐步清退临时代课教师。
2、分类设岗。分别设置管理(教辅)岗位、专业技术(教学)岗位和工勤岗位等三类岗位,其教辅、工勤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高中不超过16%,初中不超过15%,小学不超过9%。专业技术岗位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教人〔20*〕20号文件规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设置;工勤岗位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
3、竞聘上岗。根据各岗位的工作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
对校长的聘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和县委关于干部选任方式的要求,按干部管理权限,提出聘用建议方案,经报批后分级聘任。对职位空缺或在年度考评中位次靠后的中学和中心学校的校长职务,在全县范围内竞聘上岗,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职务在本镇范围内竞聘上岗。
对中层干部,在一定范围内竞聘上岗,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关手续。对教职工可由校长直接聘用,也可由校长授权分级聘用。
未能竞聘上岗的人员为落聘人员,落聘人员应服从学校和组织上的安排,不服从安排的(包括转岗、分流等)或本人不愿应聘的视为拒聘。聘用单位给其两个月的自行择业期,此间原工资待遇不变,如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本学期结束,其工资待遇为原工资额的60%,一学期后仍拒聘的按《安徽省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合同制试行办法》的规定予以辞退。
(二)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
对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聘任期满的人员,必须通过竞争上岗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因职数限制竞聘落选者,可直聘下一级职务;因考核不合格的落选者须竞聘下一级职务。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一个聘期(男57周岁以上,女52周岁以上),且上一年度考核合格人员,一般可按其专业技术资格直接聘任,也可不再聘任,保留其原工资待遇。
聘任期一般为3年,但不得超过退休期限。在一个聘期内,如有岗位出现空缺,学校可在符合资格的教师中择优竞聘。
(三)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浮动制
根据新的工资改革政策,适时跟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打破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平均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自主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把由政府核定的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以及其他合理收入中按国家有关规定可用于个人分配的部分,依据所有在岗人员的实绩、贡献大小,采取“工作量化基本分,实绩质化浮动分,分层评价奖励分”的方法进行考评,逐项分解打分,以分定酬,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五、方法步骤
(一)妥善分流落聘人员
1.退休。对改革实施当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予聘用,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参照县委、县政府*发〔20*〕16号《关于印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普通中小学教职工工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或工龄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的人员,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经组织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对因伤、病残等丧失工作能力、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经人事、劳动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人民医院诊断确认,可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病退手续。医院诊断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对诊断医生依法给予从重处理,并对被诊断者作辞退处理。2.系统内调剂。落聘人员可由学校根据需要安排做临时工作,或转岗做其它辅工作。学校安排不了的可由教育主管部门顺向调剂到缺编的学校参与竞聘,三年内可优先回原校竞聘上岗。今后,各单位如出现空缺岗位需要补充人员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将有关学校符合条件的落聘人员顺向调剂到空缺岗位参与竞聘。
3.转岗分流。落聘人员可由本人申请,将人员关系保留在县教育人才中心,面向社会自主择业。鼓励其在县内领办、创办企业,时间三年,三年内应积极参与竞聘,若未能竞聘上岗,或不愿回原单位的,在社会保险制度未建立之前,按全县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发给生活补助费,已纳入社会保险的,办理解聘手续。
4.校内待聘。通过上述措施仍未能分流的落聘人员在重新被聘用前,视为校内待聘人员。待聘期间,计算工龄,不计教龄,可由学校安排进修和跟岗学习,并每年提供一次以上竞聘上岗机会;其工资待遇第一年按套改后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80%发给,第二年起发给60%,第三年仍未能竞聘上岗的,处理办法同上3。
(二)实施步骤
篇6
导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务院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资金、组织保障等措施。
一、职业教育解读
1、职业教育概念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各类高职、职高、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部门单位的从业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都属于职业教育。它与普通教育一个质的区别是:能直接从事社会生产,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技能的应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从业教育”,它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技能性适应专业岗位的生产需求,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2、贵州职业教育现状
贵州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12年止,我省建成高等职业院校23所,另有16所本科高校兼办职业教育,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已达到317所,建成国家示范、骨干高职2所,省级示范高职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42所,另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了各行各业的继续教育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工程、劳动力转移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等方面的各种长期和短期培训工作。设置的专业涉及工、农、林、畜牧兽、医药卫生、煤炭矿业、电力、建筑、经济贸易、旅游、地质、交通、信息、化工、汽车、烹饪等范畴,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普教与成教沟通的办学机制,建成了层次完整、专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职毕业生和18万名高职毕业生,并以他们的吃苦耐劳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蒸蒸日上的我省职业教育,却仍然是行在途:高职规模过小,形成的“瓶颈”结构有悖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平衡架构;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不协调,教育观念、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的缺口;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农技、养殖专业严重缺乏;强烈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使生源匮乏。当前的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风萧萧兮“楚歌四面”。
二、贵州经济解读
1、区域经济
是指有一定行政区划、并有共同经济支撑点和共同经济环境的地域经济联合体。因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各地区经济应受政策、地理位置、教育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具有特色与差异性。
2、“工业贵州”十大产业
2010年10月26日,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接的历史新起点,贵州召开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明确了依托“十大产业”实现贵州工业经济的腾飞。拟在通过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烟酒、战略性新兴产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等十大特色产业版块的拉动,加快贵州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凸显“工业贵州”的崭新轮廓。这十大产业,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已筑成贵州工业的“命脉”,形成了对贵州工业决定性的支撑。
3、贵州工业经济现状
截至2012年岁末,贵州省工业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势头,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逐步改善。全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2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20亿元,占比36.5%,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卷烟、白酒、特色食品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5%。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增长主“发力点”是十大产业中的煤炭、烟酒、建材、化工等。据统计,5大产业合计贡献率达到69%,拉动贵州工业增长14.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3050亿元,同比增长35%。而工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十大产业范畴中的电力、化工、冶金、有色等行业。十大产业作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前锋”,当选贵州工业“保增促稳”主要推手,其产值占据了贵州工业经济约95%的比重。
三、职业教育服务“工业强省”的必然
“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仅对全省工业指定了发展目标,同时也要求我们服务产业的能力必须匹配适应贵州工业发展的新形势。2012年3月初,省经信委围绕十大产业,以企业为主,依托高校,从加快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助推十大产业健康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科技的载体。人力资源的形成关键靠教育,尤其是以培养专业化人力资本为目的职业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能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最为贴近当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力需求。职业教育肩负重任,使命崇高。人民瞩目、备受期待的具有特色的贵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篇7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将全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做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全部免除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所需资金由财政全额承担。
(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
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和残疾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
低收入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因病、因灾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按省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年我县低收入家庭标准为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今年上半年我县小学、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率已分别达到17%、16.6%,以后将根据省政府调整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进一步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面。
(三)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工作。
**学年开始,全县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70元/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90元/年,其中10元/年专门用于农村山区自然小班化和办学规模较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补助。今后将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到2010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逐步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四)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年开始,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安排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县财政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其计算公式为:预算年度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上年末中小学在用校舍面积×单位造价÷使用年限。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单位造价700元,使用年限40年。
县教育局要根据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现状,结合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等因素,合理制定校舍维修改造方案,并按要求于当年5月底前完成下一年度中小学校舍改造项目及专项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填报《浙江省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积极争取省、市资金补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实行项目管理和专项结算。
(五)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13号),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做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县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同时,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纳入县财政统一发放范围,不得留有“缺口”。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年开始,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金制度,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助50元,县城所在地以外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助100元、“139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助200元。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纳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按县财政、教育部门统一口径与要求编制。初中、中心学校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小(含教学点)纳入其隶属的中心学校统一代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包括教师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经费、公用经费、基建经费、设施设备经费等),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进一步完善“校财县管”制度和进一步实行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对还在镇核算中心核算的灵溪镇、龙港镇、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巴曹镇、桥墩镇、马站镇等乡镇的中小学校,自2008年1月1日起,纳入相应的县会计预算核算中心分中心核算,同时建立县会计预算核算中心龙港分中心。
(三)规范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使用。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是县政府办学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充实学校公用经费,不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行政部门支出和教职工福利和奖金等人员经费支出。
(四)坚决制止乱收费。从**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中小学不得收取教辅材料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体检防疫费等代办收费。取消存车费、热饭费、饮水费等服务性收费,相应的合理支出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县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8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应特点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其二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应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并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管理思想及机制的优化
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一方面,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先进院校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往来,学习和借鉴对方所创造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改革自身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建立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审核机制,加强针对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监管力度,注重培养方案实施的信息反馈,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实行教学思想大讨论,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投入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择优选取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教学情况熟悉的优秀教师,专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起责、权、利明确的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促使各系(院)注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从而提高建设效益[4]。
(二)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
以肇庆学院为例,建立起以教务处统筹管理、师范学部业务管理、各学院具体教学管理与实施的管理体系。教务处作为学校专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作用在于统筹管理全校教学事务,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改革方案、教学档案管理,为各二级单位教学服务。师范学部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业务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全校师范教育涉及到的教师培训、师范课程管理与教学、学生实习实践等,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各二级单位具体负责日常教学业务与学生管理、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培养目标的优化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历来是广大学者与地方高校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同样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原动力。定位准不准、合不合理、适不适应本校的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认同的培养目标,但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却又是一个让大家纠结的问题,长期以来,现有高校的模式都走向了两个方面:要么是培养学术综合型应用人才,这与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走到了一条道;要么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又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极为雷同,这两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都不太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肇庆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验,提出了“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思想,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学术化应用型,这种倾向受传统综合大学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表面上看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两方面,但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学术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协调与结合,造成学生只会书本知识或只会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应用而缺乏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延伸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应用型人才技术化,这种倾向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过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地方院校的综合性,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学历层次高于高职外,只是高职的翻版,甚至在应用能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校的层次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是制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因此,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分层次、分类别,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系。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兼顾部分学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养过程的优化
篇9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dxp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立足于市区师资现状,努力构建具有市区特色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模式,为市区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的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实施的共识。通过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理解并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
2、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培训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使初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适应我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
3、构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巩固已有的校本课程,提升水平,增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年秋,全市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量足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识培训”,指宏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为主的培训;二是“学科培训”,是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培训和以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分析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二)培训基本原则
根据省实施新课程的规划要求,结合我校师资的实际,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总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为体现理念领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培训中要坚持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的三者结合。各个阶段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在更新理念阶段,以通识培训为主,兼顾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为主的学科培训;在实践操作阶段,以应急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训为主,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通识培训。专题研究培训均应结合其中。
2、“实践、培训、总结、提高”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要建立反馈制度,形成实验档案材料(随笔、体会、过程记载、情况记录),及时总结、反馈和提炼。
3、培训、教研和教科研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其根本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把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起来,针对实施新课程在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以及师资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课题研究,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注重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中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的原则。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应通过骨干教师的短期面授,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积累经验,指导全体。
5、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相结合。
宏扬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之长,千方百计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等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增加信息量,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四、培训安排
培训实施阶段**年2月——**年7月
新课程师资培训原则上分二类培训。一类培训针对县级辅导员和骨干教师,首先使他们提高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本培训中起辅导作用;第二类培训属全员培训。
(1)新课程培训者培训×××人,包括部分教学研究组长。
(单独办班,**年4月15日——4月30日)。
(2)全员培训×××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年4月------7月)
每类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为主,辅之《学科课程标准》初步学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和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了解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认识;结合通识培训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学科培训为主。《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通识有关理论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在现行教材中的实施;一年级新教材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学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通识培训;重点进行新教材,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
篇10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11
工作目标: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保障范围,到“十一五”末,建立起“责任明确,经费共担,保障有力,管理有序”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实施步骤
1、2006年10月,成立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账局管”。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措施。
2、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标准为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城市小学每生每年260元、初中每生每年370元;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30元、初中每生每年40元,城市小学每生每年40元、初中每生每年7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全面试编中小学经费预算;健全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
3、2011年,根据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改革,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
4、2011年,国家、省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国家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按照省、市政府文件规定,由各级政府按比例共同承担。
5、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基准定额执行,学生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三、主要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已成立了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协同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篇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我校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针对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1 ,2]。通过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3]。本课程在非电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二、课程的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校每年约有7 个专业,800 多名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因此,这是一门影响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涵盖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其中电工技术部分包含电路参数、电路模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分析等内容;电子技术部分包含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4 ,5]。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这门课程不好学的现象。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比较抽象难懂。2.对学生之前学习过的“高数”“大学物理”等课程掌握度要求比较高。3.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4.教学方法落后,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本人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内容的改革(1 )更新教材,选用清晰易懂与实际更为贴切的教材目前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所采用的教材内容中存在一些印刷错误、编写错误、个别知识点的条理性不清晰以及与实际结合的内容较少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对目前各高校这门课已使用的各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吸取一些内容编排较好教材的优点,邀请几名教学经验丰富,思想开阔的老师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重新编写一本经典教材。(2 )划分课程体系,研究总结各类专业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本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涉及的专业多,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却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这样将会导致同一个知识点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不大,而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得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课题组将课程内容分为4 个基本模块,即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上将会有所不同。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带着问题来听课的习惯经调研,目前我校许多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布置作业,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后复习的习惯都没有。由于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上课时往往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率不高,一旦遇到前后知识联系不上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和放弃听课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方案:在教师开始讲课前给学生预留5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快速阅读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标出或记录下来。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课本的这段时间将本节课中需要板书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阅读完后教师首先提问几个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至少也可以在脑子里对该问题有一定的印象,从而在后续的听课过程中带着问题来听课。(2 )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教材+板书+多媒体的授课方式采用传统的教材+板书的授课方式在讲解理论推导、例题以及分析简单的电路时非常简便,但在讲解复杂电路、设备的动态运行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时往往要占用较多的上课时间来画图,或难以在黑板上形象地画出来。这样学生只是知道课本上介绍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而对这些器件、设备的实际外形以及在实际的生产中如何应用都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将借助于多媒体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更利于理解。例如,在PPT中多加入一些实际的元器件图片,设备实际运行的动画,以及通过播放视频介绍一些课本中的理论在实际中应用的实例等,加深学生对一些器件、设备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也可以增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3 )让学生参与到讲课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扮演着被动听课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参与感,没有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很难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这门课。因此在这门课的教改研究中,我们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讲课,即提前给出2 ~3 个较难的知识点让所有学生好好准备,在下次课的授课过程中留出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随机抽查至少3 个学生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知识点。通过这种形式的角色互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
四、结语
本文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对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将会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紧贴教学大纲和不同学科的发展要求,对这门课的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佩敏,郎素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改实践[A].2009 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148-150.
篇13
二、总体目标:三年后建成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现状分析、与省定标准差距、预期目标及措施。
(一)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与省定标准的差距。缺实验楼一座,操场未完成塑胶化改造,篮球馆内设不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不完善,空调缺30台,绿化美化差距较大,实验室实验仪器陈旧,图书室图书陈旧。
每年任务目标。
第一年:完成操场塑胶化改造,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的、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添置空调30。
第二年:建成2400平米的实验楼一座,更新实验室实验仪器,购置部分图书。
第三年:完善篮球馆内设,强化校园硬化绿化美化。
(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现状: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改革虽在进行,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虽然开全开足,但思政课、生物课教师配备不足,音乐及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社团活动虽然开设,但社团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音体美兴趣小组虽然开设,但学生兴趣小组人数较少,艺术特长学生覆盖范围较低。
第一年任务、目标
1、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足思政、生物及音乐、体育教师。
2、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更新观念,2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3、走出去学习经验,组建部分社团,使4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第二年任务、目标
1、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优秀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博采众家之长,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初步形成我校课堂改革模式。
2、进一步深化音体美等社团,开展体育、艺术特长优秀评选活动,使7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初步建成校本课程体系。
进一步丰富社团系列活动。
4、4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年任务、目标
1、5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30%教师顺利结题。
2、使10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形成独特课堂改革模式,使课堂高效增效。
4、建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5、教学成绩逐步提升,与城区优质学校差异率相比低于0.15。
(三)育人环境特色突出
1、现状:学校当前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整体规划尚未成型,难以打造切块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欠缺,缺乏特色;学校硬件难以达到省标准,诸如地面硬化、绿化、美化等。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1)第一年,研究确定学校文化“特色内容”;抓好现有条件下的文化氛围建设——力争于2021年3月底把厚德楼墙面利用起来,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专版;于本年底前把学校博学楼、综合艺术楼的文化氛围规划、建设好。
(2)第二年,逐步健全、打造我校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做好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力争使整个校园环境取得显著改观。
(3)第三年,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我校文化品牌,创建幸福校园。
(四)完善师资结构
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23人,其中30岁以下5人(4%),31-40岁28人(22.76%),41-50岁42人(34.15%),51-60岁48人(39.02)。从学历情况来看,研究生有2人(1.62%),本科105人(85.37%),专科16人(13.01%)。骨干教师人数计19人(15.45%)。
目标任务:
第一年,完善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对教师递进式培训,完成培训教师30%,强力打造班主任队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9%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30%以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投入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
第二年,深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70%,中青年教师达到4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2%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40%以上;投入10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第三年,强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100%,中青年教师达到4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50%以上。投入1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五)较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现状:校内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低,仅局限于讲课方面,带动效果不理想。作为镇驻地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大。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第一年,健全辐射带动制度与考评,校内帮扶,深化青蓝工程,发挥青年互助会优势。
第二年,加强与城区学校的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学习。
第三年,加强与镇域内学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六)家长、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1、现状: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低,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甚至空白。
3、
第一年:
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满意度70%。
第二年:
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形成有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80%。
第三年:
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特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特色体系,有特色的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90%。
(七)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
初中适龄儿童在本地就读率要在2020年60%的基础上,每年提升10%,争取三年内达到90%以上的适龄儿童在本地学校就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魏述勇负责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及家校建设,郭荣强负责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及师资结构完善,张文广负责育人环境特色提升及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赵兴超负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按照要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2、加强督查全面实施
成立宋绍军为组长,以赵兴超为负组长的督查评价小组,建立形象进度表,结合上级部门的标准,每一个月进行检查调度一次,查缺补漏。
3、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