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设想实用13篇

教学改革设想

篇1

一、中专英语现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来自山西各个不同地方的中学,入学基本没有分数限制,学生素质没有保障,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教育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储备都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特点:不愿学习,没有学习动力,组织纪律性差,意志力弱,自控力差,因而给老师带来很多教学上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完成初中学习。据我统计,110名学生中,有50%多以上中考成绩是个位数,剩下基本也都是在10~50分之间,他们不具备根据音标认读单词的能力,词汇量达不到教育部对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所要求的作业自己做不了,抄袭作业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当中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来中专学校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教材、课时分析

(1)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教材,这套新教材虽然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这本教材比较简单,和初中英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套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学生所接触的英语课本和他们所学专业知识完全是脱节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个教材时认为还是学的初中的词汇、会话,根本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失去了学习英语新知识的兴趣。

(2)英语教学课时不足,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要求基础模块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学时数为128~144学时。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54~72学时。而我们学校只安排基础模块教学,课时数也只有64~72学时。

3.学生未来就业形势

我们学校专业是农业畜牧这方面专业,学生就业面不是很广。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看来,学习英语对他们没有很大的意义。目前英语可能对未来在大城市搞销售的学生会稍有用处,但是对很多自主创业,比如自己经营宠物医院,在农村销售饲料的学生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总之,目前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现实状况大致就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往前推进,亟待改革。

二、中专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1.改变观点、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现实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想办法激发、调动、强化学生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认知的满足和老师的认可,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尽量设置一些课外的内容,能和学生未来工作有关系的一些教学场景、教学手段(比如设置几个销售饲料场景等)让学生参与,在这个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肯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提前进行教学准备和具体安排,我会把专业词汇、关键词、场景中会用到的日常句型等提前写在黑板上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构造对话,进行具体场景练习,先选出基础较好,发音较准的学生组织对话练习,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创设出在未来工作中也许会碰到的实际情景,给予学生具体指导,一个词一个句教他们,让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意识到英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进一步喜欢上英语。

2.要把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让学生明白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一定有存在的价值,存在就是合理的。虽然说基础不太好,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和未来的职业素养挂钩,学生未来在从事职业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是因为生存等原因迫使学生不得不接受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坚韧性格的培养,这是学生对社会、对工作的一种尊重,这就是一种基本职业素养。所以可以鼓励学生索性把学习英语当成未来的一项工作去对待,每天坚持多一点,抱怨少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由英语基础差、成绩不好、不敢开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3.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目前是一周两次课。我的安排是一次课是以英语为主,一次课是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英语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相关话题的基本词汇、句型;而在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具体情景完成故事讲解、情景剧表演、个人才艺展示等等内容。这些不是要求必须用英语完成,我们是分小组进行,学生能配合完成则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真正走进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学生才会和老师共同营造快乐、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充分表现自己。尽管只是点滴的进步,微弱的突破,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一点点地感受成就感,积累成就感,主动积极参与进来,享受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团队协作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总之,中专英语教学困难重重,但是任何困难都会有办法解决,只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探究、实践、钻研业务、及时学习、提高自己、真情地亲近学生与了解学生,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出真正适合中专学生英语教与学的方法,能真正改善中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尽情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篇2

财会专业是广东科技学院(后简称广科)的重点专业,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改变财会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 财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科的财会教育与培养高素质、知识面、技术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基础必修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很多新进年轻老师或者是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教授会计学原理和手工实训,理论很扎实,但是目前经济形势的要求是“理论适度,够用为限,实践为主”。再加之教学经验不丰富使学生很难理解基本理论,进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由于所修课程较多便过多地压缩课时,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明白,实践操作能力也跟不上,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实训课和手工课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学校加大了对实训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课堂的教授方法却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老师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学生为一个单位,很细致地讲解每一种岗位要怎么做,然后学生一人分不同角色去练习,却忘了实际并不是如此应该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学生也只是识记了该怎么做却并不理解,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因为他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人可以分饰很多角色,会计主管、一般会计人员、出纳等。做完之后就全忘记了,因为没有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材选用和课程开设不合理。当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每年变动很大,教材的编写虽没有可能及时更新,但是选用教材时应尽量选择最新的,内容不应有太多滞后的内容。另外开设的课程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所需的课时,挤压了基础必修课时;另一方面模糊了重难点,学生产生挫败感,学习兴趣下降。

2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基础必修课程的课时不能压缩,尽量让老师能有时间讲明白,学生有时间消化理解,而不单单只为了期末考试不挂科,学生强记书上的分录,碰到实质内容一样,形式稍微不同的业务题就不会做。更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不会出现在后续课程中问“为什么确认收入在贷方而不是借方”这种问题。

(二)在实训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鉴于目前老师在实训课程中单一的讲授法,并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真实的操作流程,反而让学生越做越糊涂。为了达到实训的教学目的,老师应该将学生以组作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别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再引入与实训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分角色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轮流处理,最后让组内互评。如:将固定资产、工资、资金管理、应收应付、总账、报表、财务分析等系统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模拟企业业务,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同时利用网络财务软件编制个性化的会计报表,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的学以致用,帮助理解理论,提升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是单纯的“填鸭”而导致“昏昏欲睡” 。将用友或其他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

(三)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教学素质直接关乎学院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之一。广科学院的财会老师大部分都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虽丰富,但是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按照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应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专职教师。基于学校成本,和校企合作的现状,学院可以组成“老带新,兼带专”的帮扶模式,让有经验的老老师和企业里的兼职教师帮助年轻新老师进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年轻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财会教学方法。另外,应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四)完善对学生考核评价制度。目前,广科虽引入几种考核方法,形式变了,但实质并没有改变,仍是以期末理论成绩考评为主。教考分离本来目标是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却造成很多学生考前搞题海战术,或是强行记忆各种业务处理,考完即忘,学习效果很差!要想教改有效果,考评制度也要相应变化才能相辅相成。

3 结束语

人才的竞争是社会经济竞争的关键,财会人员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形势的发展,广科这类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应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一、教材建设特色化

(一)高职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教材,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二)市场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这要求高职学校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现今的高职英语教材要么沿用专科教材,要么借用规划教材,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加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或利用同类院校和不同院校同类专业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教材。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特色,职业特色教材的开发则是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

二、 教材建设构想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1.重视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英语教材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基础阶段侧重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语言技能的训练要通过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用词,通过较新的训练项目和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反复操练关键词和重点句型,熟悉语言的运用规律。语法和词汇是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来发展使用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2.重视语言共核。新教材十分重视语言共核这一教学思想的贯彻,这对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语言共核是指各个语言间共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功能和一般意念等。新《基本要求》中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可分为A级(标准要求)和B级(较低要求)。B级的起点词汇为1,000个词,认知2,500个词汇。A级的起点词汇为1,600个词,认知3,400个词汇,另加认知英语专业词汇400个。

转贴于

3.重视“实用为主”的原则。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一是在听说教材中集中完成各种情景的对话训练,二是综合阅读中加强应用体裁(如广告、业务来往信函等)的编排和写作训练,使新《基本要求》的主体思想有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得到充分显现,为我国这一层次的外语教学作出了实际的贡献。

(二)教材设置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

根据调查,目前高职阶段一般都是基础英语开设三个学期,专业英语开设一个学期,有的学校甚至没开设专业英语。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和CET 4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因此,要实现《大纲》规定的基本目标,根据高职课时少,专业应用性强等特点 ,笔者提出改革课程教材设置,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融为一体。基本设想是:第一册编写本校、本地区概要,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高职的现状和展望,国内外职业发展状况,高职新生心理,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第二册编写基本的职业应用英语知识,如应用文写作,办公室英语,日常英语等;第三册编写针对性强的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如各种职场英语。

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英语教育,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内容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英语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职业英语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英语应用实践教学要占到50%或更多,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英语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27页)

(三)教材结构上模块化、并采取循环扩展式的排列

《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在教学要求上根据我国大学教学现状,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四)教材编写的参与者

近年来,高职教材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版的教材种类有所增加,但体现职业型、技术性的教材少与高职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部分教材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职业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高职特色反映也不够,教材内容或太浅或太难,这些都对高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编写特色英语教材,二者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二者结合,则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在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英语教师,有利于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和特色英语教材的编写。

三、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编写和出版一大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然而,要推动高职高专教材改革和建设又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尽量克服现有困难,使高职高专教材改革和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在传统的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种教学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对于口腔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医院在聘任口腔人才的时候,不仅仅是需要口腔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人才具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在进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改革后的教学目标应为:在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一言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应将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通过运用上述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口腔医学教学的效率;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示法有效的应用于口腔医学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发展有利。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

随着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的课程也应该结合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口腔医学课程改革。例如,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加预防口腔医学课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口腔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在没有口腔问题的时候也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通过开展预防口腔医学课程,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有助于学生顺利的毕业,并且顺利的发展。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应该开设医学科研设计、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通过对口腔医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应高度的重视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使学生能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的技能。其次,在理论知识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到各大医院实习,并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快速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创办实训基地。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到医院实习,针对于此种情况,通过创办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实现最佳的实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并且结合现代口腔医学理论与口腔医学的发展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将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而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人才,同时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口腔医学人才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正梁.深化医学教学改革 培养高质量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J].宜春医专学报,2000,(S1).

[2]黄道海.高职高专医学教学改革设想[J].医学文选,2004,(03).

篇5

一、自主学习,掌握双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好的一面,确实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获取“双基”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探索。传统的课堂集中教育,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练习,从而掌握双基知识为主。近几年,虽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作了很多改革尝试,力求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动去学,但有些是口头喊改革,摆出空形式,实际还是老样子,许多专家称为“穿新鞋,走旧路”;也有些是实际去改革了,但缩头缩尾,放不开手脚,收效甚微。

我认为双基目标的实现,应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这里所指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概念等有关知识,通过例题分析学习,然后试着去完成练习题、习题,从而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此过程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督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评估检测办法,从而评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只要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较稳定的改革环境,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定会成功。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可灵活多样,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可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也不受空间、地点等的限制,灵活的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主学习的速度进程。当然老师也可在评估检测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主学习,掌握双基,最大的优点是:这样获得的双基知识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的。定然是学生消化了的,更加记忆长久,掌握牢固的,更便于灵活运用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合作学习:强化应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通过前一步的自主学习后,可安排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按照灵活的组织形式,使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完成

味感、审美感,都得到了培养。他们对词语句式的鉴别、选择运用能力,清晰、准确的语感能力,各种辅助手段的运用能力,临场胆量等演讲素质都大大提高了。

演讲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语言活动。设计的序列演讲训

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可以是自主学习以后遗留下的疑难问题,可以是利用“双基”知识去解决的综合能力问题.可以是各类“双基”知识的应用问题。例如,代数综合题、几何综合题、代数几何综台理.开放题、或探究题、应用题中方程应用题、函数应用题,统计初步应用题,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之间讨论;可以是优差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可以若干名分为一组.有一定组织。合作学习的场合也灵活不定,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例如,测量建筑物高度等许多实际应用问题。就可设计为实习作业在课外按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显而易见:1 .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2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3 :强化了学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4 .培养了学生思维、动手操作、社会交际等综合能力,即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展要求的能力,为将来的社会生存打下坚实基础。

三、探究学习,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可能双基知识掌握的不错,同时也可能具备了运用双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懂双基知识,也不仅仅是会运用双基知识,而应当是,在会运用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人不仅仅要能在社会上生存,而更重要的是发展,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也可称为创新教育。所以,第三阶段的学习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书本知识拓宽,加深深入研究,善于从简单问题中挖掘有创意的东西。例如,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解等等,此时,教师可大力发挥“导”的作用,查阅资料,精心设计,适时点拨,激励评价,让学生从每一次的探究性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从而也产生收获后的喜悦,同时也迫不急待地想进行下一课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注入新的活力,是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可行性方法。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妨碍了二者的结合。

(一)培养目标偏差

现代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教育基本按照城市性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过程就是城市性的再生产过程。具体表现:现代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或者完全是以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背景为主要内容;教育实施的组织化本身就是城市性的:按照受教育者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设计课程、教学的组织化和教育承担者(学校)的高度组织化等都是城市性的,而不是农村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以适应城市社会的各种复杂需要为目标、专门的角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组织纪律和观念等,这些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以城市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为目标[4]。现代教育暗含的一种理念就是,传统和现代相比,传统都是保守的、落后的,而农村正是传统的渊薮,消灭农村,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似乎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农村社会环境较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进入城市上大学,留在城市就业,是几乎每个农村家长和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考入大学,留在城市,脱离农门,是梦寐以求的理想,好几代人为此而拼搏努力。因此,尽管高等学校扩招,就业困难,但是仍然相当一批大学生希望留在城市,尤其留在大中城市就业,回农村被认为是一种无奈,甚至是“丢人”的选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大都围绕树德、守法、爱党和爱国等内容展开,人的灵魂离不开肉体的生存,就像鲁迅在《伤逝》中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存,仍然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首要任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非不热爱自己的故乡,而是当今城市化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却面临一个艰难困境,那就是广大农村日益衰落和破败。农村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纷纷进城打工,一味空洞说教热爱故乡或者政治强制都是无效的。农村生活的“苦”,农村工作的“累”,农村机会的“少”,农村地位的“低”,是导致相当一批大学生脱离农村,宁可蜗居在城市,成为“蚁族”,也不愿回到自己故乡就业、创业的最主要原因。

(三)经费、人员欠缺

1998年以后,中国的大学集体迈入大幅扩招新阶段。高等学校大幅度的扩地、扩校建设也使一些学校的经费捉襟见肘,主要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学方面经费相应减少。即使有的高等学校经费比较充裕,也大都投向理工类学科建设,各类实验室开支占据经费支出的主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的“灵魂学科”,其教学、科研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且涉及到高等学校各个专业,涵盖多个领域,投入大,虽然中央部委三令五申,但是在一些高等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投入经费仍然总体较少,教育部规定的在校生生均15~20元的思想政治课实践经费大量被挪用、占用,加上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涉及农村的实践活动只有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参与人数少,活动形式单调,使多数大学生对农村难以形成深入、详细的了解。高等学校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师生比严重失调。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有些高等学校远远低于这个标准,而且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有行政人员兼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特别是面向比较分散的农村,打破集中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对教师的能力、时间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一些高等学校只能在城市或者学校内部集中搞一些展览、参观和观看革命教育影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真正能够指导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的实践活动屈指可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只有实事求是分析真实状况,才能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5]。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地位突出,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是教育的先导。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服务社会建设,助力现代化。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学会雪中送炭,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献计献策。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相比之下,农村对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渴求更甚于城市。现代化教育的城市导向,无形之中增强了社会上流行的“贱农主义”,指以农为贱的观念、意识、言说、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它表现为压制农民的权利、贬损农村和农业的价值,从文化和价值层面否定农业、农村和农民。它不只是停留在对农民的制度歧视上,而是包括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轻贱,也即以整个‘三农’为贱。这一观念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减弱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具有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志存高远,将广大农村当做“社会改造实验室”,在最艰苦的、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涌现的农村创业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高等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引进一些在农村就业、创业有所成就的大学毕业生来校做演讲和经验交流,传授有益的创业经验与技能,解答问题,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些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年龄接近、经历相似,而且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这些毕业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更能贴近生活实际,能起到课堂教学所意想不到的效果[6]。

(二)改善农村环境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目的是使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目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现代化进程中导致的城乡差距,存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声望、生活便利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扩大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农村本身具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大量自发的流入城市,使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留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服务新农村的结合,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变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和融入农村,最终达到更多大学生实现农村基层就业的目的。当然,吸引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改善农村就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既要感情留人,更要靠发展和环境留人,特别是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和医务人员等农村发展亟需的现代化人才,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加大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社会发展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能使大学生在农村“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留得动”。当前来讲,创新农村体制,尤其是土地流转体制,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既能增产增收,又能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大学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成功范例将是最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

篇7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1、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国际会计》。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4、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二、改革后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设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企业的会计人员将不再是仅仅担负着核算、监督等功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务。其中五大核心服务分别为:确认与资讯正确、技术服务、管理顾问服务与绩效管理、财务规划)、以及国际化服务。

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传统的会计教育,许多年来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内容虽有较大变更,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传授,而在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各地的高校,应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或讲座,为学生今后更快地融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的适应性将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1、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需求,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分讲解。比方说,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时,大二时先开设为期二周的"计划"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企业与市场分析、制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书面与口头的报告。通过这个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开设《中级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两周时间内所发现的问题快速补充"营养"。当然,这种短课程的开设并无参考教材或范本,在学生整体减负的趋势下,也不允许我们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业的调查实践,到一些部门(如税务、财政、金融等)去实习。作为教师,则在授课时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许这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2、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适当加大基础课程(尤指〈基础会计〉、〈管理学原理〉等)的课时数,并强调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实习,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其次,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新的发展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不过,这也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深有研究。

再次,会计教学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

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终应该与会计教育的需求为依托。使其能确实掌握时代变化的脉动。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同时对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篇8

第一,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对于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拓展知识面。为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获得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生源的差异,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也就是说,生源不同,制定的教学课程体系也要有所差异[2]。工业设计专业共有两种生源,即理工科类生源以及艺术类生源,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在重视共通性的基础上,针对两种不同的生源分别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一,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应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要求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对原有的课程相应的进行精简,并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新课程,尽可能地使课程体系涉及到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我国某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整课程体系的时候,就缩减了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以及平面构成课程的课时,增设了装饰基础课程这一新的内容,并有机结合平面设计,构成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对平面软件的学习之后,便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课程练习、完成作业。通过进行这样的改革,从而不仅保障了基本作业量,也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软件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时装饰基础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的正确认识与理解[3];其二,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其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对现有课程进行合并、优化整合,压缩部分重复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多开设一些有用课程。例如,我国某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整课程体系的时候,对效果图、表现技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大大减少了两种课程的学时;对建筑制图、工程制图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变成了设计制图;对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这两项内容进行了合并,变成了包装与广告设计,大大减少了两种课程的学时。第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新型教学课程体系的创建及其特征。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其所建设的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方向平台、基础平台,其中,基础平台包括三种,即通识文化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及实践基础平台[4]。其一,是基础平台。首先,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主要由理论类基础课程、设计类基础课程以及造型类基础课程这三个部分构成,理论类主要包括艺术概论、设计史以及中外美术史等,设计类主要包括透视与设计素描、产品速写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等,造型类主要包括色彩、素描以及速写[5];其次,通识文化基础平台主要由文化素质课程以及国家对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些指令性课程所构成;再次,实践基础平台主要由技术类技能实践、艺术类技能实践这两大部分组成,与此同时,这两类技能实践分别设有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验课;其二,是专业方向平台。其主要包括主干课程、一般专业课程、拓宽专业面的综合选修课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为进行理论上的培养,而设立了设计概论课程、产品语意学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而设立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产品设计初步课程以及人机工程学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而设立了工程制图课程、平面设计表达课程以及立体设计表达课程;拓宽专业面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投标行产品设计、产品创新性设计、产品交互式设计以及仿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一,课程总学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必须课的课时,尽力多地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提高了选修的范围及其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拓宽专业、加强基础以及实现整体强化的改革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十分清楚、明确,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对部分重复的课程进行合并、压缩,着重突出主干课程、重要课程,加强对于教学知识的整合,教学进度安排的合理、有序,最终有利于促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效果的提高;其三,大大增加了实践环节、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课程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而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第四,在质量层面上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强化,不要求学生对多个软件进行平铺似的学习,而是对其中一两个重要的软件进行集中授课、讲授。

三、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

第一,构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工业设计专业分割十分严格,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这样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现象,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开放性思想与理念的指导,改变标准化、“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可以构建“一校多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聘请一些专业教师、引入一些兼职,打开眼界,提高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开放程度,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为了构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课程结构。其一,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打破固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包括:一是选择多媒体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借助组织模拟答辩,实现教学效果的活化与强化;二是组织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课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市场、走向社会,亲身感受设计竞争、生活竞争的氛围;三是改变教学成果传统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权转移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对考试办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举办公开讲评,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将评分变成引导学生提高素质与能力、加强教学效果与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第二,构建动态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动态学习模式指的是,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即课堂内、课堂外均保持学习状态。在高校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兼顾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以及发现者等角色的综合个体,师生间应建立公共关系,作为教师,应高效利用已有的研究项目资源,致力于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动态化的新型学习模式,达到教学互动的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富有生机的、有效的智力生态系统,在教师、学生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追问风气,使学生变成兼顾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以及发现者等角色的综合个体。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即“教师讲、自己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优秀作品展,采用作品学分制或者是展览竞赛制,将学生的作品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第三,构建“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众所周知,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是教育的三个方面,首先,手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对材料以及制作过程的接触和体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工艺技能;其次,脑的教育指的是,设计反思、理论研究以及创新思维;最后,心的教育指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以及设计修养。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加加强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视。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对学生手的教育、脑的教育以及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也要从整体上出发,构建科学的、“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要突破单一的、僵化的局限的课程目标,明确“三统一体”的新型培养思想,以课程具体内容为基础,注重与加强手、脑、心三位一体的培养以及训练。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部分偏重技能的课程,也存在一些与思维、创新密切相关的训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能力培养、知识教育,在理论课中有机融入能力训练,在设计实践课中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最终上升到上升到理论高度,加强知识、能力有机结合的素质,最终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专业本身便是一门创新的、综合性的学科,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得到突破、只有进行整合才能得到发展。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工业设计专业在高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竞争,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

作者:张帆 赵一鸣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乙煌,赖惟永.产品设计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226-228.

[2]沈艳.广西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6(06):18.

篇9

一、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当前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学已经无法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往的体育教学因为体育老师的师资力量不够充分,所有年级都是由同一个体育老师进行授课,这让体育课内容变得过于形式化,学校也会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有所淡薄。

2、男女学生由于生理构造、兴趣爱好、身体素质都各不相同,使得体育教学较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以往应试教育的思想根基十分牢固,学校经常将牺牲体育课的代价来强化学生文化课的成绩。

以上几点因素都完全体现了,实施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身体健康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基础,只有时常进行体育锻炼才可以具备一个健康的身心。而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讲,给学生培养了锻炼身体的习惯。所以,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将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高中体育课程创新性的发展阻碍

如果对学校体育训练课程过于轻视,对学校体育不够重视,在学生步入成年时期迈向社会之后,体育活动的意识就会消失。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生的体制视屏正在逐步下降,不足以完成学校关于体育教学制定的任务。因此可以看出,当前对于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非常单薄,至于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就无从插手,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依旧需要不断考量。

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是否可以继续坚持体育进行锻炼,高中体育教育成为了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对于人们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全民体育运动的基础,建立体育锻炼的兴趣,是调动全民锻炼意识的工作重点,只有调动起大家的运动兴趣,才可以不断培养大家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并且,高中体育老师本身的素质、教学的水平乃至体育专业的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也要持续加强和提升。

三、高中体育课程创新性教学方法研究

1、真正发挥学生的运动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融入到体育活动当中。而体育老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者,需要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方式,结合已经具备的体育教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主要方法是体育老师要转变过去常规的教学形式,积极提高本身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的语言和动作,将已经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变成一个极富朝气的活动。并且体育老师在进行动作示范的过程里,要规范所有的动作,而且也要保证动作的优美程度,让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体会到律动的美感。

2、强化体育课堂的导向性

导向性教学主要是为了老师在实现教学大纲需求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依照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教学目标融汇到体育活动当中,而且要对学生讲明每节课堂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要求,之后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项目。高中体育教学的导向性需要实现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学习此项运动的目的和怎样学会;其次,科学合理的对教学策略进行规划,将学生怎样学、怎样传授都要表述清楚;再次,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评定才可以获得有效的意见以及信息的反馈。

3、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里,如果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所以,体育老师要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丰富的阅历、专业的动作技术来带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里起到主导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活动,也是一项十分快乐的活动。课程的改革就是要转变学生不想上体育课的思想,让学生和体育老师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氛围里进行学习和锻炼,体会体育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

4、创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创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包含了对学生的教学观、人生观、学习观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教学的训练。在学生培养学生观念方面,老师要起到带头作用,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把一切教学方式创建在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老师也要不断进行反省,对于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不断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导地位,不断和学生进行沟通,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此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教学状况,实现民主教学。

5、进行多元的评价体系

体育老师要不断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人为本,给予所有学生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努力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所以,在教学里,老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这个有点极小,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让学生可以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获得成功。

结束语: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体育教学得到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模拟演练+反思+吸收式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

最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的改革进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课程改革指导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排序,教学方法的创新,乃至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归纳提炼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代表目前高职课程改革方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和主导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笔者在我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发现,由于经管类课程区别于其他理工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课程本身的工作过程改造或者能力本位课程改造的难度更大,有些课程甚至很难改造,因此仅仅生搬硬套目前所流行的课程改革模式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经管类课程由于其知识内容庞杂无序,理论逻辑思路和经管决策行为都充满“变数”和复杂外部因素的扰动,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非线性的混沌状态。并且很多经管类技能本来也并非显性的动作技能,更多的是隐性的智慧技能。因此,很难构建象工科课程那样具体明了的物理情境。许多理论基础性课程需要同学熟悉经济现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去理解和感悟,并引起升华和提升自己技能的。

因此,围绕怎样改造高职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造,笔者在市场营销等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方面吸纳了目前流行的一些先进的课程改革思想,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归纳提炼出一种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模拟演练+反思+吸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模拟演练+反思+吸收式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1、模拟演练+反思+吸收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定义

模拟演练主要指老师暂且抛开西方经济学等一系列经管课程繁琐的数学推理证明理论,直接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结论用通俗的语言教导给同学,自身用例子去说明这个结论,去引导大家感悟这个结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书本上的经典假设设置一系列模拟演练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自我设置角色,自己定位,然后演练。通过这种行为实验和行为教学模式让同学去感受西方经管理论的奥妙。

模拟演练后不能草草结束,而是要借助学生自身的感悟带着学生去反省,去总结,从而将学生的能力提升,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商量,相互讨论和总结的。

吸收指的是教师进行课程的总结,概念的讲解,定义,再次稳固和提升学生的经管类理论基础,同时,鼓励课后学生必须多读一些书,多听一些财经新闻,多听一些行业专家和能者的经验交流和学术讲座,这样的话才能多听多读多思考,自己的思维才能深化和更加活跃,从而自身更好的反省。

三、模拟演练+反思+吸收式课程教学模式指导理念与目标设定

“模拟演练+反省+吸收”课程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整个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收集好与课程能力目标相吻合,但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学生基本上都缺乏在第一线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脑海中缺乏对具体经管问题情境的经验。一方面所收集的素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有限的经验现状相符,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心情境,为后续教学活动构建起一个实实在在可供研究讨论、思考和行动的场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另外教学过程中强调分组讨论合作,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坐而论道,也有起而行,更有行而思。 三、“模拟演练+反省+吸收”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步骤“模拟演练+反省+吸收”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一共分为3阶段,往往表现为互相交缠影响,螺旋式上升,彼此促进。

第一阶段:学生,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讨论和反思。这一阶段,每个学生都有围绕主题的相对比较具象化的内心情境。大家在课堂上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反思经验,激荡脑力,形成知识的集聚。在这一阶段,每个成员的脑海中都有一个经验的世界,相当于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具体的内心情境。彼此互动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分享显性知识,甚至可以通过反思和激荡,可以分享传统课堂很难实现的默会知识的分享。在这一阶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直接参与行动,可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出论证决策,并直接实施,展开行动,通过行动一方面验证既有的经验知识,另一方面进入新的经验世界,拓展新的经验知识。

第二阶段:学生针对课堂模拟演练时的学习进行总结提炼,相互讨论和交流,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演示。

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以多媒体,黑板板书,实物示范等形式对学生传授概念性知识。如果概念为学生既有的自然经验能比较容易理解,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如果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也可以在教学活动进行到恰当的阶段归纳讲授。概念性的讲座是教师自己掌控。

考虑到高职学生实际从事经济管理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具体的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素材的提供,指导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拓宽对教学主题的了解范围。当然,案例素材除了以上功能,也可以作为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述。

四、“模拟演练+反省+吸收”课程教学模式的配套支持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模拟演练+反省+吸收”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特定的配套支持。具体在教室内部布局上最好能采用围成一圈,方便互动发言的座位布局。并能提供相关图书资料和电脑上网设备等。同时能提供相关模具,相关经济管理实务公文篮等实物资料。

篇11

1 现今存在的问题

《建筑力学》是提供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理论依据的一门科学,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对专业需要的研究不够,因此造成了教学与专业实际需要之间的某些脱节现象。传统的建筑力学教学过分强调公式的推导和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力学这种内容多且需要深刻理解的学科的关注显得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习惯用“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上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学生由于理解和接受困难而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畏惧的心理更加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2.教学改革设想

邓小平同志1978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巨大要求。”他的这次讲话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必须要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要遵循“运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在教学上,我们要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知识为媒介培养能力和素质,反过来依靠能力和素质有效地获取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1突出为专业服务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专业需要之间出现某些脱节现象。专业需要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强调,甚至没有提及,专业不需要的或者是非重点的内容却有详细的安排[1]。这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够得心应手。所以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内容做变动,将专业不需要的内容删掉,将非重点内容削减,将专业需要的而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进行增加。教学与工程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时自然就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力学知识很好的学生,在搞毕业设计时,却在一个简单构件的简化和计算面前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带领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工地参观,观看实际的结构和构件,与所学的力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我们高职院校更加突出的是技能培养,毕业的学生应该能很快地投入实际工程中。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重点突出应用。具体来讲,对于公式只讲其来源和应用条件,不详细讲甚至不讲其繁杂的推导过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式的应用中。简而言之,为用而讲,为用而学。例如,在《弯曲内力》这一章,我们只重点讲弯曲的基本概念及梁的正应力公式的应用,把公式的复杂的推导过程省略掉。经过这样处理后,所需课时大大缩减了,我们将余下的课时放在应用环节,通过应用,学生更加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2.2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位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每次上课前应让学生预习,并告之应预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集中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式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用一个例题来说明。重物M悬挂如图1所示,绳BD跨过滑轮且在其末端D受一大小为100N的铅垂力Q,使重物在图示位置平衡。不计滑轮摩擦,求重物的重量P及绳AB段的拉力T的大小。(α=45°,β=60°)[2]

这个题目看上去很复杂,主要原因是因为加了一个滑轮,学生对于 这样的题目往往是一看就蒙了,不知道从哪里找出突破口。

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从绳子的最末端入手,一步一步地计算,直至最后求出绳AB段的力的大小。

绳CD段受的是拉力,大小为铅垂力Q,为100N;BC段和CD段中间隔了一个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所以BC段受的是拉力,大小为100N;重物M、AB、BC交于一点,由力的水平向的平衡求出绳AB的拉力,而后求出重物M的重量为50(1+)N。

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要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让他们开展讨论,请几个学生各自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找出这道题目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地进行讲解,告诉他们哪里是解题的关键,关键点明白了,这道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深刻,且不易忘记,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

“鱼,我所欲也,渔,亦我所欲也,两者可以得兼,以鱼学渔也”。这句话比喻的是知识与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鱼指的是知识,渔指的是能力和素质[3]。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都是我们想要的。而它们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和素质是以知识为媒介的,反过来,依据能力和素质更加能有效地获取知识。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知识当然很重要,但落脚点还是应该放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几条鱼几天就被吃完了,如果多一些,或许吃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终归是要被吃完的;但是如果学会了“渔”,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渔是一门本领,一旦学会了,那么你就会受益终生,只要想吃鱼的时候都会有。

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仅指在校期间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包括学生毕业后自学的能力。对于力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力学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其毕业后的自学能力。同时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仅仅学会书本上的几道例题,会做每章后面的习题就达到要求了,重要的是要强化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等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自学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克服为理论而理论的学科化倾向,广泛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建筑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是将实际结构进行结构简化,抽象成力学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的。学生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将书本上的东西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极为重要。比如我们很清楚力学中简支梁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弯矩图,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实际的结构中什么样的梁可以按简支梁计算,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是空中楼阁,就是虚幻的,没有实际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工程中的具体构件,让学生不仅知道简化后的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过程,更要知道实际的结构中什么样的构件能够简化成什么样的力学模型,使学生认识到力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紧密地与实际工程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4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将人类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促进年轻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教师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顺利地进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必需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下单调授课,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课堂的讲解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具体到建筑力学中有许多实际结构的简化模型,教师又不能在课堂过细地讲解,这样就要求: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法, 逐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4]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何建立力学模型的问题。可以通过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带领学生去建筑工地参观实习、观看电教片,并在此过程中及时讲解,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实际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比如在讲组合变形时,联系专业举出带牛腿的柱子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柱子变形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组合变形的含义,使力学课与专业课的密切相关性体现出来。

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的作用,当一个人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时,就会使人愿意与他交往。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听懂,但是教师的学识、气质、仪态、教法,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无声的身教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获得对言教的印证,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学生可以由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从而喜欢上这门课,逐渐地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来越深。

总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各高职院校也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建筑工程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若不能合理地掌握与运用将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建忠.专科工程力学教改应突出为专业服务[J].交通高教研究,1996,1:36.

篇12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所以,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从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他们体育的情趣和坚强的意志。从而使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二、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比较抽象、深奥,并且系统性不强;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和舞蹈等,内容较多。为了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围绕“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初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朝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这些都是体育老师要注意的。

3、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松肢体,还可以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让学生放松情绪。要在共同的活动中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

篇13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物理教育在教学领域中的改革是有成绩的。但其弱点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的删删减减、修修补补,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一些革新。

说得苛刻一点,这不过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且有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之嫌。

如果要做到“领异标新二月花”,恐怕就要动一点大手术,在内容现代化上“动土”了。

诚然,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十年功夫怕是不行的。惟其如此,我们才应该尽早认识并行动起来。等到下个世纪再搞,怕是太晚了。

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受有关方面委托,在沈克琦先生的主持下,笔者正在参加为北京市重点学校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探索。自然,教学内容现代化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编教材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的超常膨胀和不适当的“拔高”。我们力争做到的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为此,我们坚持编入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学到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同时,对一些虽在高中阶段不宜展开或不能完全掌握的,但又是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对开扩学生的科学视野、树立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极有好处的内容,也要开一个头,长一个芽。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拟议中的教材在内容上与现行教材(甲种本)就有了一些区别。

1)?在讲授经典物理学内容时不回避它的局限性。例如在讲牛顿力学时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并给出相对论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在讲授惯性力时,也讲解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性。

2)?在热学中专辟一章“热力学定律”。其中讲授热力学第零定律,以便对温度和温标进行再讨论,使学生对温度和温标的概念科学化。也讲自然过程的方向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使学生对不可逆现象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其统计意义和它所反映的偶然与必然、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认识。这对于破除学生头脑中“决定论因果性”是唯一的因果律的观念,树立“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的观念大有好处。转贴于

又如,?在讲授气体时,增加了一节“真实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体会从理想气体模型到较真实的模型的一种修正方法,而且正是因为范德瓦耳斯方程是非线性的,因而气体的液化即相变才是可能的,而理想气体无相变可言。这也就为讲授物态变化“长了一个芽”。

3)?在波动光学中,增加了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的讨论,以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下分析光的波动现象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上。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头”。

4)?“狭义相对论初步”作为一章准备编入教材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所发展,并对狭义相对论产生的物理背景、爱因斯坦的思考及其方法论内容有所了解和体会,帮助学生增加一点科学发现的“悟性”。

5)?在讲述微观物理学中专设“波和粒子”一章。在这一章中,不仅通过黑体辐射规律的分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和观点,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提出和证实光子的概念和观点,而且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引出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使学生认识类比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同时还在分析微观粒子可能显示波动性的条件后,以戴维逊一革末实验为例,介绍了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并顺带讨论一下“宏观物体是否也具有波动性”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讲述与讨论是非常基本的(应该指出,基本不等同于浅显),但又较以往的教材要先进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