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课教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大学教师一定要立场坚定。大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大学教师接触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在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活跃并不代表偏离场,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政治意识、道德标准、法律意识。对于一一些偏激的、有悖常理的,尤其是涉及到政治立场的观点需要进行反驳。现在有些大学教师专业知识雄厚,但政治意识不强,只关心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时代,不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导致政治理论水平欠缺,针对罔家的时事和发展缺乏长远的认识,思想意识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言行上体现为在课堂上会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因此,大学教师本身需要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坚定地政治立场,这样在教学中才会传播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正确的知识。大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大学生则由于还没有走入社会,对于社会的认知基本上还是肤浅的、甚至说是空白的。我们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基本的社会观。由于网络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的信息渗透进我们生活。我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存在于真中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正常的专业讲授中,我们就要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相关问题明辨是非,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学教师应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随着世界发展的一体化和精细化,专业知识专门化,各个领域的先进知识不断出现,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专业课教师既要拥有本门知识的深厚的基础知识,也要及时地站在本领域最前沿的角度去思考新问题,研究新现象,以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新问题。只有你的知识水平高,才能及时地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最起码的指引作用。学生在尊重你的同时,也获得了你钻研知识的精神上的感染,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知道如何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走向偏激。大学教师本身思想也应端正,以身作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思想的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于身边的事务比较敏感,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开始在大学中出现,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旷课、给老师送礼、甚至直接向老师要高分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行为世范”?每一名教师应该有一股正气,除了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学生敬重以外,还要以高尚的道德水平获得学生的尊重。
4教学相长,加强沟通
篇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A104011)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33-03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由传统农业走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这就需要一批能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操作与管理,并能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善于开辟农业新领域、研发农业新产品与勇于闯荡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创业型人才。显然,这些人才的培养与中职农科相关专业教育密不可分,而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正是中职学校培养此类人才的关键。
我国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农科院校、农科职业学院(一般由农校升格)和职技师范学院。农科院校向来以学术性为擅长,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教师的专业技能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达到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要求;农科职业学院以技术性见长,其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娴熟的农科专业技能,但学术性和师范性不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那么,以专门培养中职专业课教师为己任的职技师范学院能否满足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何呢?本文就专门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取样
我们以某科技师范学院(由农学院改制而来的职技师范学院,简称N校,)的五个农科类专业(植物保护-植保、园艺、园林、动物医学-动医、动物科学-动科)和某科技学院(以农科类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学院,简称B校)的一个农科类专业(动物医学-动医)为样本,根据两所学院10级的培养方案,对其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其培养目标均定位于为中职学校培养农科专业课教师。
二、课程分布状况
以课程所占学分为统计口径,从课程总体布局和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分布等五个方面分别予以统计。
(一)课程总体布局
如图1所示,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85%为必修课,其中必修课程所占比例最高的N校动科专业高达88.3%;平均只有14.3%的学分为选修课,其中选修课程所占比例最高的N校园艺专业也仅有17.5%;理论课程学分平均占总课程学分的80%以上,其中N校的园林专业高达83.7%。实践课程学分平均仅占19.8%,其中N校的园林专业仅占总课程学分的16.3%。
(二)必修课分布
图2显示,在必修课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42.33%为公共课,N校的动医专业45.5%为公共课;专业课程平均学分占47.7%,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0.6%;而教育课程学分平均仅占10.0%,其中N校的植保专业仅占8.6%。
(三)选修课分布
图3表明,在选修课程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66.9%学分为专业课,其中N校的园艺专业73.7%为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33.1%,其中,N校的园艺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6.3%;而六个农科教师教育专业均无教育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四)理论课分布
图4表明,在理论课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47%的学分为公共课,N校的动医专业51.1%为公共课;专业课平均学分占46.8%,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达54.1%;而教育类课程平均学分仅占6.2%,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4.9%。
(五)实践类课程分布
图5显示,在实践类课程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平均学分占71.4%,其中N校的植保所占比例最高,达76.6%;教育实践课平均学分仅占18.5%,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15.1%;社会实践课平均学分仅占10.1%,其中N校园艺专业7.2%为社会实践课,所占比例最低。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如上统计结果反映出,总体课程比例失衡问题在N校和B校的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必修课与理论课,忽视选修课和实践课
研究发现,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依然采取传统的普通农科类专业教育模式——学校本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科专家为追求目标,一味向学术性看齐,必修课和理论课,尤其是专业必修课权重过大,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与课程内容的专、深、精,应用性和实践性技术知识遭冷漠,致使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实际中灵活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许多初任教师在岗前由于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导致对自己将要就职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一无所知,就职从教后不仅适应期较长,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众所周知,农科专业需要大量的田间生产经验,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是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1]不经过田间的摸爬滚打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农技人才,加之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参照西方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笔者以为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实践课(包括军训、社会实践在内)权重系数不应小于0.5,选修课权重系数不应小于0.3。
(二)公共课和专业课严重过剩,而教育类课程明显不足
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不仅种类单一,而且所占总学分比例极低。如N校和B校的六个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只设置普通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二门理论课以及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实门实践课,都没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进一步地访谈得知,这两所学校的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对教育实习均采取所谓的分散实习形式,完全流于形式,只要通过校内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职技师范学院理应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高地,但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设置中置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专业教学法等课程于不顾,只是“鹦鹉学舌”似地沿袭或简单套用普通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怎么能培养出满足中职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课教师呢?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调查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显示,这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的各类课程比例基本上是:约35%为学科专业课,25%为普通文化课,25%为教育理论课,15%为教育实践。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40%为教育类课程[2]。因此,应适当压缩公共课(如政治类课程)比例,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补上专业教学法课程,专业课程权重不超过0.4,教育类课程和公共课的权重均不得低于0.3[3]。
(三)选修课门类单一、数量不够,教育类选修课程缺失
在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选修课门类单一、数量少,尤其是教育类选修课程缺失。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学校设置形式多样、种类齐全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据。所设置的课程若脱离学生实际所需、远离学生兴趣,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门类齐全的选修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特别有益的,尤其是跨学科选修课,有利于促成知识的交融,有利于促成学生在共同学习框架下脱颖而出。众所周知,中职教师教学与中学教师教学不同,是按专业划分的,而非按学科划分。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主要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因此,课程内容应选择与现代科学技术、当今社会经济以及相应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知识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专业特长,为学生的对口就业、岗位转换、品质提升服务。就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更需增加教育类选修课程门类,加大教育类选修课权重,特别应增加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史等课程。在选修课中,教育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三类选修课应基本均衡,不可顾此失彼。甚至,为了突显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可以将教育类选修课所占全部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到40%。
(四)轻视实践类课程,敷衍教育类实践课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时至今日,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仍然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虽然不能全怪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但与职教教师教育过程中轻视实践类课程,敷衍教育类实践课程密不可分。中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本专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一方面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牧区林区,接触生产实际,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在职前教育阶段可通过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或者建立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与中职学校、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增加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机会。可借鉴欧美国家教师教育经验,组建由三方参与的教学研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为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生产、教学实习环境和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践条件[4],进而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靠职业教育,中职农科类专业的办学质量要以农科专业课教师质量为保障,农科专业课教师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其中课程设置是前提。因此,职技师院必须加大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力度,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职教农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省略/news/2011-10/14/content_23618739.htm.
篇4
一、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专业课教师除对本专业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1.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般的工程设计。
2.具有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操作能力。
3.对本专业实践操作应非常熟练。
4.具有独立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发展新动向,具有将高新技术和本专业有机相结合的能力。
二、走出去提高实践能力
1.外出参观学习
我校实习工厂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金工实习需求,但实习工厂受资金或生产限制,新设备、新工艺比较少。为使师生对新设备新工艺有了解,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一同下厂观看企业新设备的加工运行情况,师生共同查阅技术资料、说明书,并请现场技术人员讲解。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获得的实践知识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
2.参加实践操作培训班
专业课教师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欠缺的是操作技能,有机会应参加必要的操作培训学习,掌握一门或两门专业操作技能。譬如,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统一安排相关老师参加企业举办的焊接培训班培训。让专业课教师到焊接岗位生产第一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训,让大家了解现代焊接技术的新方法、新工艺,在真实“场景”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参加技术服务
专业课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我校郭传慧、刘甫勇老师近两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直在“正天”4S店作技术指导,服务于社会。由于实操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在2012年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4.下企业学习
专业课教师要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实践知识,单靠在学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下企业实习是最直接、最快、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在下企业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
下企业实习可以全方位接触生产实践,了解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中的作用。三年来我校安排7名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东风日产公司等企业去“顶岗实习”半年,参与企业生产、项目论证、工艺管理、产品营销、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通过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能很好地将本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为生动讲解理论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5.鼓励教师到企业任兼职工程师
我校早年从企业引进的工程技术人员杨关权老师,具有一定的模具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安排他到我校合作企业――车桥厂任兼职工程师,这样较好地解决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技术老化的问题。在企业挂职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现代工程技术水平。
三、请进来现场指导
1.聘请兼职教师传、帮、带
请进来现场指导,可以使更多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操作。我校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训时就聘请两名从事发动机维修十多年的高级技师作为实训指导老师,教务处要求相关的汽车老师跟着一起参与实训,技师们不仅带来了汽车维修技术和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文化。经过两个月的传、帮、带,老师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2.专业课教师兼作实验师
学校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动手能力。专业课讲不到实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为促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兼任实验师。这样青年教师能很快了解本专业的设备情况,以及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实习情况。通过一年指导实验、实习的锻炼,青年教师熟练掌握了本专业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与保养,大大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提高
为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作为教师考核、岗位晋级、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核工作,对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的老师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同时一次性给予奖励。年度考核直接记入优秀等次。鼓励教师在专业上自我提升,激励教师增强对自身发展和提高的主体意识。只有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才会有内在的驱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想方设法地参与到现场实践中去。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篇5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担负着培养学生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它的着力点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素质、价值为重心。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德育工作,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的年龄均在15~18周岁,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旺盛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思想单纯,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良莠难分,不爱学习,文化基础差,追求物质享受;不肯吃苦,缺乏自信,盲目从众。所以,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德育教育,育人德为先。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于开拓创新,为在新时期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汽车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优势
汽车专业课教师同样应当把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们还有着一些特殊的优势。
1、汽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
汽车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工作,课时一般较多。像我们学校,汽车专业课教师的课时每周在20节以上,几乎要天天面对学生,这样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此外,汽车专业课教师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而且很多同学也愿意在课余时间与专业课教师聊天,谈心。这就为汽车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汽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
专业课教师所学专业与学生的求学专业一致,可以说,师生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话题。这些共同之处,有利于师生相互认可,相互沟通,为汽车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汽车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
学生报学本专业,即是对本专业有较大的兴趣和浓厚的爱好。他们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还要从事该专业,以此立足,以此创业。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的未知者,他们往往把专业课教师看作知识的先行者和带路人,本能地认可、亲近甚至“崇拜”他们。学生愿意与汽车专业课教师学习、交流、沟通。这就为汽车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良机。
4、汽车专业课教师的身份更易于学生接受
汽车专业课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而非学生“管理者”。正处于思想和身体发育的中职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易与“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相比较而言,从心里更易于接受“非管理者”的专业课教师,愿意听他们的话,愿意按他们的要求去做,这就为汽车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增添了较重的砝码。
总之,汽车专业课教师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使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德育的措施
1、汽车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在德育教育中,榜样和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汽车专业课教师要利用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机会,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先行者,为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正所谓“品正为师”。
2、在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
目前中职汽车专业的任务引领式的课程构架和标准正处在一个转型完善阶段,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在持续推广,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德育目标,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给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何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德育?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体会,现简要列举如下:
(1)在理论课中的德育和情感教育
在课堂上,要增加一些本行业内的新科技、新成果内容,特别是我国在本领域快速的进步和卓越的成就,从而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作为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给同学们介绍我国在汽车领域的成就:像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880多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二位,年增长率22%以上,居世界第一。当学汽车的学生听到这样的内容,能不为之动容和自豪吗?能不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吗?
在课堂上,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自然贯穿一些行业内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如汽车驾驶节油状元,汽车维修模范先进等事例,从而培养同学们树立爱岗敬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的信念,激发同学们向往成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欲望。
在课堂的组织教学中,要精心组织,通过培养、调节不同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渗透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爱护公共财物等思想教育。
(2)在技能实操课上的德育教育
在实操课堂上,应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实训纪律,从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工具使用与摆放、工艺流程、环境卫生等方面从严要求,从而培养同学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给同学们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汽车维修工,在维修时由于疏忽大意,一个垫片掉入发动机仓,启动发动机时,垫片被风扇带动甩到散热器上,造成散热器漏水故障,更换一个散热器需要1700元,这是其工作不严谨,没按操作工艺要求造成的,责任只能由其承担。通过案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工作态度、工艺流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训课时,要依据不同的项目和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个团队,并用竞赛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实训内容。如发动机的拆装,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共同配合完成操作项目。如果三人合作不好,必定会造成装配出错或工作时间过长。通过这种合作,激发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集体主义荣誉感。
(3)辅导及课余时间的德育教育
在和同学们进行课外辅导及和他们课余聊天时,除答疑解惑外,在学习、生活、兴趣、理想方面还要对学生多做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一个正直、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如本系108班学生杜江峰在校期间就经常与我们聊天、交流。我们就利用此机会鼓励他要多学习,要有竞争意识,要相信自己。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诺维兰集团工作,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计算机与汽车配件知识,凭着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得到了企业单位的认可,提拔为配件经理,现已开始创业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汽车保修设备销售服务公司。
(4)在教学效果评价时的德育教育
在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时,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结果,但更要重过程。如期末考试以实操为主,评分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骤。还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像保养、排故等。这样给每一个学生都搭建一个成功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刻苦、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如郭宏斌,汽车109班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方面他决不是一个好的学生,但他动手能力强,爱操作。我们就多培养他的操作动手能力,现在他成为了某工程机械销售服务企业的技术经理。
篇6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编号:GJA104011),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5-03
众所周知,职教专业课教师需集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于一身[1]。如此的职业能力仅靠书斋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需依据职业教育特点及其教师成长规律,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加以彻底变革,采取三元共生模式,突显职教教师的师范性与技术性,以满足职教教育发展的需要。所谓的三元,即指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包括职技高师、普通师范院校和重点工科大学附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三方,共同作为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主体,形成了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新模式——STPDS模式。
一、 STPDS的涵义
STPDS: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Special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 hool,简称STPDS),即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旨在建立以合作为核心,以大学为主导的虚拟机构,为职教职前教师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带来真实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以及职业院校生动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景,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任何阶段,均由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过程。
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2]。作为这一目标实现者的职教专业课教师,就必须构筑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产业结合的桥梁。STPDS正是因应这一目标而创建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三方全程参与、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调、密切合作。职教教师教育机构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科系统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学术性;企业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突显技术性;职业院校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彰显师范性;进而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是主导,从策划与组织,到协调与评价,乃至引领与发展等方面均处于核心地位。该模式不仅对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还可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人才的需要,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真正实现三方共赢之目的。
二、 STPDS的核心理念
(一)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STPDS重在规划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业院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方式、合作路径、优势互补、利益均衡、风险分摊以及合作共赢等。如基础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理论学习以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为主,企业和职业院校为辅;教育教学实习以职业院校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企业为辅;而职业技能训练以企业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为辅;但无论哪个阶段,三方均需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以改变长期以来职教教师教育仅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责的窘境。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承担生产经营方面的研究项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3];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而且应引领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依据与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适应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在校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再加上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使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教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依靠其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逐步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真正实现三方通力合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以提升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从师素养为宗旨
表面看,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受益者,实质上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才是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这是因为,要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的专门技术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并且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这就要求职教专业课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只有教师首先熟练并掌握了特定专业的操作技能,才可能指导和教会学生各项技能,正所谓“言传身教”[4]。也即俗话所说的“训人先训师”,要求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教师必须先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学生掌握了各项职业技能,不仅能促进企业生产,更能为企业的技术改进提供智力支撑。在STPDS中,职业院校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教育教学技能,而企业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最终使职教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努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后的零距离就业。
三、STPDS模式运行机制构建
(一)组建由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
组建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议和决策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制订、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满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与服务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需求,进而使职教师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与此同时,该委员会还可为职业院校制订或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及为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进、员工聘用出谋划策。
(二)成立由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
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管理人员等,与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的指导团队——导师组,共同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及专业发展。创造机会让企业、职业院校相关人员经常性地深入课堂,走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之中,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培养中。导师组的企业人员对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以及职业教育的指导是很具说服力的,因为他们常常能够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真正融合。导师组的职业院校人员,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与体悟,以及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职教教师的亲身体验,不仅可引起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共鸣,更能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在职的中职教师的真实生活,培养其鲜明的教师角色意识,坚定其从教信念,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STPDS模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丰富而充足的实践机会,努力培养他们从事的相关职业能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企业不是走马观花的进行参观,而是要他们亲临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场,熟悉全部的生产管理流程,并亲自动手实践。企业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制订学生在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计划,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为学生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是如此。职业院校不仅要选派出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要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类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真实教学过程。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熟悉职业院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并承担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便获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处理不同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历练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更为有意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与导师组成员共同分享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实践行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如此反复,促使自己的教育专业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
(四)均衡三方利益,促进合作共赢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企业里主要需完成两项任务,即完成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切实整合,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支持,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真正为企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使企业愿意为自己付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应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并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提升、在职培训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职业院校教师申报研究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进而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与企业和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其合作才能持续稳定、快捷有效,共同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
四、结语
STPDS是借鉴美国为普通教育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5]而提出的,这种培养职教教师的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三位一体合作的基础、职责、权利与义务还需有法律法规或制度契约做保障。这一模式不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需求,而且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有益探索。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顺利搭建了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二者之间互通的桥梁。它既有益于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双向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也有益于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J].职业通讯,1999(06):8-10.
[2]张吉林.浅谈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4-5.
篇7
经过几年的企业实践[2],教师认识到不能只把它作为克服专业课教学[3],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实训只是简单重复实训指导书倾向的权宜之计,要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和教师肩负的责任的高度,正确认识企业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才能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投入企业实践。抓住这个关键,才能激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迫切感,增强提高专业素质的针对性,体现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有效性。
企业实践作为一项正在逐步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在落实中,除了个人积极性外,还需要有企业、学校等方面的支持与协调。既需要大型企业和示范性院校集中组织的企业实践培训,又需要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到企业深入实践。集中培训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大型企业采用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个人的深入实践有利于增强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种专业技能用于不同产品或不同行业的经验积累,以及一种专业技能的交叉运用。对于一名专业教师来说,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实际锻炼。
企业实践形式是多样的,至于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个人条件因人、因地制宜。无论选用何种形式,都要把企业实践与创新教学和生产过程对接的有效形式结合;与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实现生产性实训方法结合;与总结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经验结合。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践,首先要考虑如何在实践中为企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提高专业素质,在合作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2.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服务经济发展
企业实践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级职业院校分别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任务。因此,这就对各级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4]提出更高要求。不能停留在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层面上,而要根据当前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积极探索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形式、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围绕这个新要求展开。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实验、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在初步尝试中,先后参加过对企业传统产品的升级改造和校企联合技术项目的研发等不同形式的企业实践。
2.1参与对企业传统产品的升级改造
这是目前企业实践特别是到中小企业实践比较适用的形式,实践内容体现了由过去到企业学习到为企业发展服务[5]的转变。依据企业需要和教师条件,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需要升级改造的产品,直接找到企业实践的切入点和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结合点。
笔者深入一家生产适用高层建筑消防给水设备的企业,设备原来采用单机安装,不联网控制,只分散于各处,不能统一管理,而且不同厂家的产品不能互相兼容。要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只能到分布于各处的现场查看和收集信息,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费时费力。了解了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对产品的升级要求,笔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PLC技术,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PLC检测消防出水口压力、火灾报警联动控制柜的启动信号,自动启动消防泵工作,使系统进入消防状态。由于实现了网络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远程监控各消防单位设备运行情况、设备故障、巡检和停开机记录,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水平和预防控制火灾的能力。
参与企业产品的升级改造过程,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实用新型产品的产生,其往往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其开发过程需要研发设计、样机试制、调试改进等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工艺过程涉及掌握机械、电工、电子等不同方面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的互相配合。企业需要“综合型”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这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钥匙。
2.2参加校企联合项目的研发
篇8
在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喜欢上这个老师,并及时掌握课堂的教学重难点,避免做课堂的旁观者。只有赢得学生的青睐,快速牢固地抓住课堂,才能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其人格的提升。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要获得最前沿的教学方法,途径很多,但真正有效并适合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借助网络媒体获得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教育资源中,我们要及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了解全国各地同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专业课信息。当我们在教学中产生困惑,感觉经验匮乏时,我们可以去网上的教育论坛中,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在我教授《AUTOCAD》这门课程时,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查阅相关资料,按照资料的作图步骤,还是无法完整地绘出正确的图形。无奈之下,到网上的机械专业论坛,将题目一贴,很快就有老师回帖,经过点拨,难题便迎刃而解。网上这些老师的经验也是在实际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我们可以善加利用。
2.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为了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寒暑假只有部分教师参加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可以近距离地与名师或专家交流,可以直接而迅速地获取更为有用的信息。也有涵盖面较广的网络培训。这种培训周期较长,没有时间的限制,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并且学员之间也能进行经验交流,一起评课,在评课中感受前沿教学方法。
3.虚心求教,自我反思
经过多年的教学,有些教师要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要么好高骛远,瞧不起人。遇到疑难要与同事积极研讨,取长补短,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获取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好
老师。
二、避免教学目标“跑马”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是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共赢共生的首要前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1.目标不明确
有些教师备课时,根本没有目标,讲课时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毫无重难点。或者干脆当起了“放映员”,不停地播放课件。学生则成了观众,被动地接受灌输。
2.创设的情境脱离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作铺垫,需要通过情境,引入新的课题,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不能被学生的回答牵制而忘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片面追求热闹,偏离教学目标
现在的公开课过分地追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公开课变成了游乐的舞台。歌曲、舞蹈、游戏等内容异常丰富,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亢奋的状态中,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而教师也疲于为舞台道具作准备,而忘了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
4.思路不清晰
新课程强调将三维目标整合于课堂实践中,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情感目标,或者过分强调方法。同一道题,可能有两种以上或者更多的解法,有些老师为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往往在学生还没掌握一种基本的解题方法时,又将其他方法一一罗列,最终导致学生连一种方法都没有掌握。
5.活动不充分
专业课教学只有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在有效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现实教学中,对于实践课教学,需要专业课老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整合,精心设计每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势必会增加老师的备课时间,也考验着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要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关键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教师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段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正确的引导,力争实现课堂目标。
三、教给学生有价值的内容
新课程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要认清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1.学生能懂的内容就略讲或不讲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懂得知识、记住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就不能以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课堂内的探索学习。下面以我执教的《车工工艺学》中的车刀结构这一内容为例:通过图片,简单介绍车刀的几何结构名称。这些理论知识学生易懂。如何在实体刀具上指出相应的车刀结构是关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用一生的积累备好每一堂课
“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就要有一泉活水。”教师需要不断地读书,使这泉水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如果教师不能持之以恒地读书,补充自己的知识库,那么将被这个时代淘汰,课堂教学也将变得枯燥无味。
3.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听课。有的从上课开始,一直低头记笔记,也不管书上是否有相同的内容。书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重点不突出。有的则一直很认真地听着,一堂课下来,一字未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时间长了,也会淡忘。因此,一堂课的重难点,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记录。如:在书上做批注、摘抄板书等。老师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提醒。
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在进行《机械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时,根据需要购买了配套的教具。随后的教学,将课堂安排在教具陈列室。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实践操作。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效果较好。在某些基本概念的讲解时,例如:在讲授判定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方法,我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结束课程前,通过课堂练习得到反馈。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掌握知识点。为了体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我改变了传统的方法,精心设计出了供学生使用的学案和任务书。通过分组,将全班分成六大组,每组有6名同学,每2名同学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负责一种机构的搭建。每组搭建三种机构。在任务分配后,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学习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才能变得有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学校要改革,教师观念要更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要把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教无定法,法无定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只有把握好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专业资源、课程内容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面向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把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出特色、教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萧枫,姜忠.让课堂动起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钟发全,张朝全.赢得课堂精彩.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我们民族传统价值的特色。他们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授课认真、视学生为朋友,视工作为事业,工作作风民主。这种教师注重自己知识的更新并做到教学中知识讲解的系统化,由于教学效果优良而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好评。但这种类型的教师中的一少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而无暇顾及职称评定中的学术论文要求。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职称低的尴尬局面。这样有欠公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投机取巧者,打击了诚信爱岗者。
2.名利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所谓的现代特色,即:无所谓治学、无所谓责任、无所谓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视教书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有两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名和利。这种教师可以将其授课时间转化为侃大山、发短信、打电话、做自己所谓的“科研”。他们可以不治学、可以不教书,但不可以不堆“垃圾”文章。这种教师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投机的歪风,让学生蒙受损失,给学生带来坏的影响,对于认真工作的教师是绝对不公平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教师却可以通过所谓的“科研”成果多的假象,为自己谋得职称上的虚名。这种欺世盗名、有名而无实的高职称与其实际教学效果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产生错觉,不利于教学相长,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的漏洞和不足。
3.世俗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颓废与激进相矛盾的一面。他们或有点追求、或有些责任感。但他们的追求和责任感常伴随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老于世故、趋炎附势、工作原则不足、亲疏有别。他们善于把自己的任务转嫁到学生的身上,例如无论大考、小考他们都会让学生帮其改卷,而自己却一身轻松。其结果是任课教师不了解所教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做到及时的教改与调整,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降低了试卷的严肃性。这种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往往原则性不强,加之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使得其行为方式更多地呈现出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在学生面前缺少适度的威严。这种类型的人或许本不适合做高校教师。
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
1.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底蕴。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基础,并及时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要求的“通百业而精一种”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外语专业而言,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如下特征:(1)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烈的创新意识;(3)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运用和处理能力。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为自己树立较高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准的教师是学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和路标。
2.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个人的能力有强、弱,但一个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而能力较弱的人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而一个能力较强,但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差的人则根本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因此,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而拥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高校青年教师将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大学生未来成才的必备资源。针对“名利型”的教师,学校应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这部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各院系、部应重视对本单位师资的自身素质教育,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及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行之有效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入高效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定期的监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督促教师应从观念、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在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下先将自己塑造成一流教师。为此,高校教师应树立创新观念,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教育目的,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拥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
说到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当代教育者的反省与深思。西南联大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而当今在校的一些大学生恰恰表现出不健全的人格、缺乏毅力及不善独立思考等弱点。以教师为表率,对大学生上述不足加以指导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四种划分及其解释,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功利境界是指人的行为只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是利他的,是对社会公益有利的;天地境界,即哲学境界,指人对其行为自觉地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在这四种境界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对青年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前进的社会,应该倡导后两种,抑制前两种。因此,校方应多吸收“严谨型”的教师,及时督导“名利型”的教师,尽力避免“世俗型”的教师。
以上三点说明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慎选师资,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学校都注重的。而西南联大在突出教师人文素质这方面是不拘一格的,像华罗庚、沈从文这样大学本科都没有读过的人,因其真才实学,同样被聘为教授;因此,针对前文所述的“严谨型“教师中的低职称者,校方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反映及其实际教学效果予以恰当的高职称聘任。另外就是校方强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西南联大要求教师应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历史责任感;如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并能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的学术精华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为学术自由及真理敢于舍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认定教师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不把讲台作为以知识换金钱的场所,并以此来衡量每一位教师。
青年专业课教师理应肩负起专业课的育人职责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无形中肩负有育人的职责,任何一门专业课也都有其育人的功能。作为高校的青年专业课教师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材料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就英语专业而言,列举部分专业课程如下:
阅读课:就传统的英语教学角度而言,阅读可精、可泛、可快、可慢,但四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扩大词汇量和更好的理解活的语言。阅读是熟练掌握、理解、运用语言的基础。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与交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国情、民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异同,阅读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学课: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语言的活水。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学习的技巧和敏感度。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精彩对白无不反映着那一特定阶段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名家名著中的名章、篇、段、句的教育功能自不用赘述。专业教师应抓住这些环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的教育。结合作品中的故事情结,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家庭的教育。专业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比专职辅导员或政工干部的教育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写作课:这是一门综合技能课。写作课与阅读、文学、听说密切相关,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及个人价值观的反映。就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通常情况下,写作课的任课教师会强调“以阅读为铺垫”来丰富写作内容,“用写作的技巧去高效阅读”。这充分反映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在教会学生相关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之后应在大量的练习中融入与我们生活、学习、就业等相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对其讨论、争鸣。对学生观点偏颇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写出言之有物的、令人信服的文章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启迪,达到专业教学的一石击中“德智”二鸟之功效。
总之,高校中的青年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中还是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才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因此,青年专业课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职责,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显示,高校主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来配备专职学生辅导员。高校配备专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为1:200。但是,由于扩招原因,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一般达到1:300左右。比如,我院学生人数为1700多人,专职辅导员只有5人,比例为1:340左右。这势必会给专职学生辅导员带来沉重的工作压力。另外,由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的不断加强,对专职辅导员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上述原因,现有的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艰巨,已无法满足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压力,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年轻的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因此,这就充分体现出了高校兼职辅导员的重要性。
2青年专业课教师任兼职辅导员的优势
2.1便于沟通和理解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最是高高在上的,这势必会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青年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就占有极大的年龄优势。我们和学生年相差不多,彼此之间的代沟比较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年轻的心态,朝气蓬勃地精神面貌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跟学生们做更深入的情感交流。比如我们可以多参加班级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主动去融入他们的活动中,渐渐淡化自己的老师身份,尽可能的让学生们感觉到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这样,学生们也会主动的与我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我们对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掌握。辅导员即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2双重任务有机结合
作为兼职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学生接触,在课下的学生生活中,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全面的交流和探讨。青年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对本专业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给予合适的指导。在自己业余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空闲时间可以带领学生们上自习,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作为兼职辅导员,可以与各班的学习委员或班干部不定期的进行座谈,让他们把同学们的有关教与学方面的建议加以总结,从而反馈给辅导员,使教与学在融洽中进行,从而使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
3青年专业课教师任兼职辅导员的不足
3.1教学和管理的冲突
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求辅导员在班级学生发生突发事件时,一定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理。有些事情学校要把处理结果或者意见及对以后的预防处理措施及时通过会议传达给学生,这其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就是辅导员,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参加会议。但是,如果兼职辅导员正在上课或者正在处理教学工作,就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也无法第一时间参加会议并传达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导致兼职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进而影响班级管理工作。
3.2事务繁杂,极易疲怠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课教师任兼职辅导员,我们肩负这教学和学生管理双重任务。高校辅导员工作总体来说比较繁杂。使得兼职辅导员会陷入很多琐事当中去,影响到自身各个方面素养的提高和巩固。归根结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要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就一定与辅导员有关系,使得兼职辅导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学生事务,而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做到实处。
4提高专业课教师任兼职辅导员的管理水平的措施
篇11
1.1专业课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专业课教师仍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德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专业课教学主要是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整体培养。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但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1.2 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不明确: 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后报考入学的,年龄偏小,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进入职业学校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很了解,对职业素质知之更少,因而更谈不上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素质目标。但现实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学生现状与社会要求的明显反差,充分说明了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职业学校要通过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促使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职业素质,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2 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
2.1 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多元职业素质理念: 专业课教师的多元职业素质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职业素质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只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有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多元”职业素质。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培养者”,在培养学生时,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教育由培养“知识人”变为培养 “职业人”的职业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③即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的特点,除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应重视职业索质的培养。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参与相关职业活动的体验,能从事该行业的职业实践活动,对该职业的职业标准、职业活动规律、职业发展前景有较深入的研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能将“多元”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有机地融于一体,而不仅仅只是具备双师资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职业意识的传导: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点,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传导,而不是由德育教师给学生作单方面的宣教,以此保证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地能得到职业意识的熏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总之,随着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将成为职业学校一项持续而深远的系统工程,专业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入探究并不断完善,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释:
篇12
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高校德育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全员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第一,教书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1]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在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职业幸福感的来源,离不开他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来源有方方面面的,比如,可以来源于优秀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出自可喜的科研成果,而学生的学业发展与品德成长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教师站上讲台,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授业”的职责,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也就是强调的,要把“传道”作为教师第一位的职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二,学时的分量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德育的重要主体地位。根据笔者对调研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本科学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近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总平均大概16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20个学分,其余的140学分都需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不同形式的考试获得,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中,至少有88%的学习是通过课堂获得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共计14个学分,占12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的8%,可以说,作为大学生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分比重上并不具备客观的优势,而其他课程占据了92%的比重,这也为专业课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提供了基础与平台。此外,如果不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或学时,大学本科学生需要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共计是2488个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是288个,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重约占课堂教学学时比重的12%。也就是说,大学生大概80%以上的课堂学习时间要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起经历。因此说,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4年学习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者与重要影响者,这就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里那些名师以及学生比较追捧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大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特别是他们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和造诣,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经过访谈了解到,在“您觉得任课老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方面,75%的受访学生认为比较必要或者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是需要专业课教师给予他们思想的引导和人生的指导。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德育职责,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具体职责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或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往往仅从个人认识出发,在专业课教学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很多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把课教好,课堂以及课间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解决的,也大多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困惑,至于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往往不在专业课教师的解答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专业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完成“授业”的任务,而没有尽到德育的职责。第二,专业课教师与学工系统对学生德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学工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由于在德育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的地方,使得二者在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影响了德育实效。一方面,学工系统人员认为,他们开展的一些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来参与,比如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学工系统需要并邀请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而很多专业课教师则对学工系统开展的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认为牺牲个人业余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第三,教师自身科研与生活压力较大无法顾及学生德育。当前专业课教师面临教学、职称、家庭等诸多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会用于科研、做课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德育的投入不多。我们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确实没有很尽心,自己本着职业精神把课上好,学生没什么问题或者学生不来找的话,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然后上完课之后就离开教室,基本上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但是据教师们反映,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与他们现在面临的各种压力有关,更多的时候是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和发展。
三、专业课教师发挥德育作用的对策
第一,从制度上保证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首先要构建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层面而言,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从学院层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将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项工作中,全力配合学生德育工作;从学生层面而言,畅通班级、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网络虚拟群体等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渠道,支持他们开展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推动德育工作的机制,促进学生家长、校友、企事业优秀人士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起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品德的发展与完善。其次,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使命感。我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每一所大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使命。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特别是德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高师德修养,使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首先成为一名德育老师。再次,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强调每一个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对师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从具体工作要求到考核评价机制,再到奖惩机制有效衔接的完整工作体系,将全员育人通过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从组织上畅通高校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沟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缺乏充分了解,学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沟通也不够通畅,德育主渠道系统不了解其他部门在做什么,其他部门也不了解德育系统对其他系统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总之,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加强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要途径。在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组织体系架构下,还是应该由三个层面在组织上进行协调。宏观层面,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由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协调全校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的沟通与交流。中观层面,各个二级单位、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的规划与指导,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与学科优势进行学院层面的规划与协调,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沟通,让每个层面的教职员工都了解学校及学院的育人目标,了解每个人的职责之所在。微观层面,各年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阶段需要,协调各位任课老师尤其是本科生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层面的协调沟通,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悉学校的德育目标,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德育使命,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第三,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当然这种关爱并不是要放纵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以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给能量;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青年学生学会关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被尊重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如果教师一直进行能量的流动与消耗,却得不到积极的信息反馈,一定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也一定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所以,学生的关怀品质也需要培养,作为学生,对教师、对知识、对他人,都需要具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也只有尊重和敬畏,才能对自己、家人、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有着不懈的追求,并在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中,勇于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13
一、教师必需具备基本的素质
教师素质就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质。要做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一是热爱职教事业。每一位教师首先要热爱职教事业,有为职教事业献身的精神,并且矢志不渝、乐此不疲,这样才能获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动力。二是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要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三是懂得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职教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的教学理论,又要懂得职教的教学规律,还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规律,研究并掌握职教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法,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四是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作为职教教师,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又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转变学生思想工作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指导学生正确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大部分进人中职学习的初中生,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基础知识总体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变得困难重重,大多数教师不能面对学生现实,大家对现在的学生失望,有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就开始放低,更没有用心专研,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只须做到学生心中有数后,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近年来,部分教师或多或少遇到了和学生的矛盾冲突。确切地说,应该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发生了一些与学生不愉快的事情,教师与学生矛盾日益深化。由于少部分学生的对抗,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骂学生不能打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论学生学习好坏,不论学生遵守纪律与否,从人格上都要尊重他们。反过来,他们才会尊重老师。这是互相交流的基础。再次,还要欣赏学生,吸引学生。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些微笑和鼓励。有的年轻教师看现在的中职生,总觉得这帮学生不顺眼,其实,你的学生也肯定看你不顺眼,这样的师生关系肯定不好。如果你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心里喜欢他们,慢慢地学生也会喜欢你的。 同时,设法用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通过日常作业的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等获得老师的鼓励与表扬,增加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用专业实践活动助推理论教学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根据学科特点,把握学生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刺激、鼓励和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便是当前要实践的重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去做。 专业实践活动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坚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专业的实际需要。一是从学生身边的实例中引入课堂所讲知识;二是用通俗幽默的生活语言解释深奥的理论知识;三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或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
总而言之,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以实践助推理论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