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德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德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德育论文

篇1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篇2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篇3

一、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学习时效性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模仿其形式,因此忽略其细节实质的把控.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后,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学习,但是教师缺乏时间观念的把控,学生分组讨论后会陷入混乱的沟通氛围中,可能出现讨论脱离主题,或者讨论效率低,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没有被充分地调动,甚至只是学生自行思考,思想没有得到交流分享,进而导致小组教学没有发挥到实质的功效,甚至延误整体的课堂教学进程.

(二)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小组教学中的学生讨论并不是漫无目的开展,缺乏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会让讨论陷入无序化状态.教师在小组分组讨论开始前没有做讨论指导,学生对于讨论的脉络结构缺乏清晰的了解,进而陷入没有章法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状态中.学生自身讨论与思考的经验不足,即便其中优秀的学生也缺乏整个小组讨论的领导能力,而优秀学生自身会陷入一种不自觉的主导地位,剥夺了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各抒己见的小组学习作用.

(三)学生缺乏准备工作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没有进行事先的通知准备,学生在心理上与知识储备上也缺乏应有的准备,从而导致在讨论中陷入初级讨论,没有真正体现精炼性思想.教师也无法给予更多的探索时间,因此小组学习无法达到问题的深入全面探讨,学生也无法在其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四)小组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

小组教学中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清,部分教师会过度地干预,成为小组教学的领导者,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或者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部分教师会缺乏应有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无法把控小组学习效率,拖延了课堂教学时间.这两种情况都走向了教师小组教学定位的极端,无法达到小组教学的高效、高品质作用.

二、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优化提升对策

(一)充分把控时效性

教师进行小组教学时要从多方面把控时效性.首先需要在课程准备上限定好具体小组学习时间,并且通过对多次经验积累来准确推算合理时间.一般情况可以设定5至8分钟的小组讨论,在主题的选择上也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过大范围讨论而导致时间的紧缺.讨论主题也需要精炼性,集中在知识点的难点与重点上.在课前做好时间观念的强调,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规划意识,避免漫无目的的随意讨论.要设定对应的讨论目标,围绕主题集中讨论,提升讨论的集中性,从而控制好时间使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优先讨论出结果的小组更优秀,从而让学生有更强的时间管理意识.时间限定到时需要即刻结束小组学习讨论环节,让学生转换到常规课堂中,进行讨论结果的分享与分析.

(二)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应该限定在引导者而非领导者,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不能由此代替学生思考,主体的思考内容仍旧需要集中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讨论中的纠纷或者完全不融合状态也需要适时地进行督促引导,避免讨论无序化或者无成效化.对于讨论的结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而后在讨论结束后做总结评价,不要事先告知学生.

(三)合理分配小组

小组分配上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生做有效组合,从而达到分配的平均性.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将不和睦的学生分组到一起而引发讨论不和谐的状态.因此,分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之间的情况.同时,要鼓励优秀学生多包容与帮助学困生,要发挥学困生的长处,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学习自信,营造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享有更为自由均等的发言空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压制其他学生而成为小组中完全的主导讨论者.

(四)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

小组教学中要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在学习之前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控讨论的脉络结构,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有效地通过合理方法来有序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准确把控讨论目标与方法,达到更高效的讨论效率.例如,数学思维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结果推导过程、类比分析以及多种其他推导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方法,甚至由此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好的积累功效.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的运用广泛,但是能够充分有效运用的教师并不多.教师需要掌握教学技巧,做好教学准备与规划,从而让学生逐步适应小组教学模式,懂得合理高效地运用小组学习机会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4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样也想不出来。我只好一个一个排,排了5个后,我发现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数列:1.2.4.8.16.都是这个数乘2得到下一个数的。我照着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刚好为511,原来电脑里面有二进制是因为可以算出所有数呀!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据中国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这个群体的教育与管理也成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一个难题。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难度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亲情的缺乏,如果能够寻找一根纽带将远在他乡的亲情与之联通起来,对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管护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呢?2013年11月28日晚,我去寝室巡查,发现有一个女生在寝室里哭泣。我悄悄地叫她出来,问清楚情况。这个女孩说肚子痛(痛经),而班主任是男的,父母又远在他乡,她不知所措。我把她带到办公室,给她一杯热开水,并试图减轻她的痛苦。经过努力才发现,我所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于是我给她母亲打电话,可是已经关机。后来我问她母亲是否上QQ,抱着试试的心情,我打开QQ,竟然找到了她远在外地的母亲,并打开了视频。在母亲面前她感情的潮水如开闸之水,令人为之动容。她离开我办公室时,已经很安静,此时的她已经被亲情感化了。她很腼腆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谢谢校长。这个晚上她一定睡得很香,而我却失眠了。后来学校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份档案,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二是将学校两个机房建成了“亲情视频室”,每个孩子根据自己家庭情况选择一个晚上到机房上机,不学知识与技能,只与父母视频聊天,让每一个父母每周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孩子通过视频沟通;三是每个班建立一个亲情群,由班主任进行管理,让孩子在合适的时机和父母沟通,让每位父母有机会与老师交流。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变化,孩子们的那些焦虑与冷漠慢慢减少,内心更宁静,在学校更安心,学习起来更高效。“亲情视频室”成为了亲子之间的一条纽带,为留守孩子找到了一个幸福的港湾。

篇6

1. 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 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中有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毕业论文 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 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篇7

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发展特征,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不够重视。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7、8—11、12岁的儿童在认知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实施运算。体现到小学生学习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这就需要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很好的建立表象,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感知、发展、自动探索,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而这些都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适得其反,枯燥无味的、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对教学活动有着指引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明显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不符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方式,对教学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方式,可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缺乏多样性。比较单一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枯燥,而且会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讲授,学生单纯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难以进步,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3、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是讲风太盛。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一堂课从头上到尾,唯恐讲不够,唯讲至上。如在对数学例题的教法上一贯的做法是:出示例题后,教师读题、析题,指出关键所在,有何技巧,然后给出完整的解。可谓面面俱到,无一疏漏,却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搞清问题情境,反映快的同学也只有接受的份,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创新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在其次,最大的危害在于剥夺了学生们的思维权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相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受点累,让他们唱主角。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上问题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具体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方面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生活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培养、发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能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日常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教学重量单位时,教师可准备500克的盐,1千克的油……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感知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辩、交流和动、玩等方式来培养训练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说、辨、交流即是用语言表达思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数学思维在脑内的抽象凝结,对凌乱知识的梳理,然后以语言为载体将其表达出来。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倍”的概念时,就可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阳阳有6支铅笔,欢欢有2支铅笔,阳阳铅笔的支数是欢欢的几倍?”学生在学习了“倍”之后可能朦胧知道是3倍,但对于倍的意义,未必在脑子里形成非常清晰的概念,此时若接着问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6支里面有3个这样的2支”之类的回答,虽然还不能非常简练准确的表达出来,但通过动脑子想,然后用嘴说,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化。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活动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坐不住、好动的特点尤为显著,既然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就不必刻意压制,反之,要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动”、“玩”,恰当的动”、“玩”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亲自动手、动脑,得出结果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是非常有助于培养训练他们的感知力的。

(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鲜明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能再进行填鸭式教学。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健康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这正符合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宗旨,是贯穿于每堂数学课所必须具备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或是被迫的,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的自主性就慢慢形成了。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2)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的想象开始。(3)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到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总之,在课堂教学40分钟的活动中要让学习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新的愉悦。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篇9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以趣“激”学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学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

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我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置“疑”,使学生对“面”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四、以“信”激学

篇10

2.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会给学生带来“阳春白雪”般奇妙而美丽的感受

能使课堂教学的实效得到增强,更能活化教师的传授方式,使教师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4.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它们时刻感受到点滴进步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最终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

5.教师尊重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见解和意见

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消除学生德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塑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

6.教师公平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处的环境不同,其性格、智商等素质也不同。有的温驯听话,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对问题反应敏捷,有的则反映迟钝。因此,在他们入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教师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态度。对问题反应敏捷的学生亲昵偏爱,对问题反映迟钝的学生疏远冷漠。就这样,那些被认为“差”的学生发言情绪便逐渐低落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想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就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架设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引导、激发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员参与课堂活动。

7.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堂课的好坏,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点训练到位之外,主要看师生双边活动情况如何,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不能反馈。有的教师对个别学生发言不正确或不完整,轻则呵斥坐下,重则讽刺、挖苦、罚站。如有的教师说:“不会你还举什么手!”苏霍姆林斯基说:“生硬的话语、粗暴的行为、强硬的方法(呵斥、恫吓),这一切会蹂躏人的心灵。”教师这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起来是无足轻重,实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天真烂漫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无法补救的创伤。久而久之,凡是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奚落的学生,便逐步低落了发言情绪。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辨析能力的增强,而内心世界里有一个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教师对着来。要想扭转这种消沉的局面,勃发学生的活跃性,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三点:(1)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塑性,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2)不管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与否,都应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角度上下功夫,让学生的智力思维始终保持振奋状态;(3)对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应从爱出发,经常促膝谈心,或搞好家访,不断调节情绪,让学生鼓起乐学、好学的风帆。

8.增强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有经验的老师,每一节课,课前都要做精心设计。不但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而且要备学生、备各学科之间的互通知识。同时还要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考虑学生知识层次和课堂用语。要想启开学生情趣心弦,使学生的发言情绪始终保持高涨状态,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增强艺术性。一是要注意学生知识层次,对高年级学生可以使用一些内涵多而丰富的语句来表达语意,使学生感到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二是课堂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驾驭能力,对“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吃不了”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使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树起必胜的信念;三是要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四是增加直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传授的方式与语言的形象更生动。通过录音机、多媒体、远程教育资源等媒体教学手段,效果会更佳。

9.抓住学生的可塑性,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按常态曲线分配,大多数属于中等,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在全部儿童中只占极少数。他们的能力大小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生活条件及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活动或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气质,如性格、意志、情感的形成,也都和环境密切联系着的。

篇11

目标始于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例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思考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赖于兴趣,创设兴趣源点;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在对知识的顿悟,兴趣能让学生造成一种情景,从而引发学生思维、探求。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

2.注重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

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强调评价的素质化评价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去激励和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篇12

1.树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有人认为,最简单的衡量方法就是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以及成绩提高了多少,比如是否记住了该记住的知识点,是否学会了这类题型的解答,以及是否学会了举一反三。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层面。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求在课前的备课、课堂的授课和课后的配套练习等方面牢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念,而且还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2.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是教师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必然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另外,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和鼓励,他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去思考和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课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 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技巧, 提升学习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了学习, 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 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得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善思善问、与人合作、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等良好习惯,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协作、交流、实践、重建的整个体验过程,主动搜集信息,认真思考分析,与同伴协作互助,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4. 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体验性学习途径, 提高学习实效

语文课程就要努力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 优化体验学习的途径,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价值。要重视联系生活, 要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 与生活亲密接触和对话, 让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养分, 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 联系生活阅读, 联系生活习作, 拓展学生视野, 充实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 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焕发勃勃生机。要善于走进文本,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要善于开展角色扮演, 让学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个人或物, 想他所想, 说他所说, 做他所做, 与文本中的人和物产生共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备课过程时候,我就收集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在随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花生是以什么形态而生长的,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花生的不同生长过程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5.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善于创设体验性学习的情境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 体验式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前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 并能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随时调整, 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 所谓“触境生情”、“睹物思情” 就是这个意思。在欢乐气氛中, 人会欢欣、愉快。在悲哀环境中, 人则会悲哀、痛苦。在阅读教学中, 了解了情感的这一变化, 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自然中, 仔细品味、咀嚼, 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创设的与教材内容相适宜的情境, 变“他境他情” 为“我境我情”。借助情境熏陶,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式,更加充分直接地展开其教学活动,使小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我在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程《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时,在学习这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和图片。有的男学生喜欢武器,于是就特意收集了二战时的很多武器资料,下载了当时的许多坦克、飞机、大炮等资料;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了解军事知识,于是就收集了二战时许多著名战役的资料,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的兴趣。

6.结语

我们做老师的,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失误, 要预先准备, 给学生到位的指导, 以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结果。然后在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的同时, 也要通过观察或者引导, 帮助学生避免失误。

篇13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