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论文

篇1

1.2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碳会计的发展

我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逐步增强了相关意识,意识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这些无疑都促进了碳会计的发展。

1.3国外的优秀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碳会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体系也相对成熟。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理论体系,实际的操作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既有促进碳会计发展的法律体系,也有精准的碳排放量计算以及相关标准。我国碳会计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以及碳会计的良好发展。

2碳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纵观国内外的碳会计研究,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从计算碳排放量向计算碳排放价值转变;第二,分析探讨的角度由环境保护转向低碳经济理念;第三,从宏观研究向具体的活动研究转变。

2.1事项法

会计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法研究和事项法研究,价值法研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美国学者就提出了事项法会计,有效弥补了价值法的弊端。事项会计法由于计量属性的引入,极大地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方法中,会计人员只需要输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相关的计量属性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事项报告。

2.2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确认

全球经济因低碳经济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日常运营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企业不仅要变更生产方式,还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发展绿色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对碳排放的相关经济状况进行核算。会计要给低碳投资项目提供有益的信息。

2.3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在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国外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上选择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单位,碳会计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交易市场的成熟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在交易市场活跃程度的划分上,财务会计的界定值得我们借鉴使用:第一层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第二,存在与该产品类似的产品活跃交易市场;第三,没有活跃市场。具体的计量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市场法,是指企业在运营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的计算,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计量方法,但是却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第二,替代市场法,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以环境质量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差别为依据,来对环境价值价值进行评估。这种计量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其客观性稍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是较为适合的。

篇2

建立并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当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促进银行低碳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推进低碳信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大力推广低碳抵押贷款,为低碳、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融资,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二)大力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

随着国际国家对碳市场的重视,近几年碳交易市场不断壮大,碳货币化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其货币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由之前粗放式开始向精细化转变,并且慢慢的衍生出来了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全球碳减排需求量逐年增加,碳交易市场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等。它们的出现摆脱了之前的单一化产品。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建设低碳资本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当借鉴国际其他国家的先行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产品的市场化,把低碳融资市场更加顺畅,从而实现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三)积极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制定相应的孤立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引进外资的政策,使外资在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吸引外资投放更多的领域,如高端新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在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独资、参股、并购等,使我国的低碳经济市场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取了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资本。

篇3

关键词:城镇化;低碳经济发展

1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关联

1.1快速城镇化的内涵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城镇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起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有一定距离,2014年广西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6%,但广西的城镇化率却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从1978年到2014年,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从360万增加到2187万,城镇化率从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等明显提升,但是对GDP总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久久被压制而难以施行。因此,建设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逐渐显现。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2003年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经济所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提出来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促使经济社会朝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并非贫困经济,是要求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走向富裕,低碳经济也并不是说不能发展重工业,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碳效率。有些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会降低生活水准,不能开小车,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调等。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被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计划一拟定,随之而来面临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因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产生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时,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日益突显出一些体制性、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升级迟缓、经济建设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循环能力,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1体制机制方面十二五期间,广西结合区情,制定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节能减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区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也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和建设美丽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饮水净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促进广西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

2.1.2节能减排方面近几年,广西在节能减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总用水量29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4%,工业用水减少30.2%,农业用水下降0.1%,生态补水下降2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0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5%,提高2.1个百分点。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3.8万吨,比上年减少3.36万吨,截至2014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3%、71%、233%和22%。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有8个,占57.1%,轻度污染的有6个,占42.9%。

2.1.3林业碳汇方面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建设美丽广西的根基,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广西林地总面积2.366亿亩,活立木蓄积量6.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6.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国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有146万公顷,保持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约0.6个百分点的态势,年均增加森林面积达200多万亩。此外,全区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5个,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7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35.27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9.65平方公里。

2.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快速城镇化促使碳排放升级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乃至全国的城镇化模式都较多趋向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当前广西经济城镇化还是沿袭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为代价,大量接纳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镇化实际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城市土地紧张的局势下,城郊的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这相当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镇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城镇以及人口在城镇的集中,这必然导致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镇人口和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碳排放有增无减。如建筑施工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持续产生;消费过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调越冷越好、汽车排量越高越好。虽说发展中国家70%的碳排放是企业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碳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觑的。

2.2.2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足低碳技术是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技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低碳技术基本上靠引进,照搬照用的低碳技术往往出现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发适合广西本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低碳技术刻不容缓。广西的能源供给结构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构成,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体的排放量也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能源状况,利用低碳技术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以煤炭、原油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但目前广西的低碳技术在创新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2.2.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撑体系,如企业在投入低碳项目时应获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当地金融机构应在政府的补偿机制下优先给予企业低碳项目的财力支撑,而目前广西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选择低碳项目的热情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广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当前广西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实行,导致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名存实亡。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倡导低碳消费

倡导低碳消费,首先得树立低碳意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其消费理念对企业和公众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树立榜样,政府采购选择节能减排的产品或服务,办公楼宇实行低碳化改造,行政办公尽量选择无纸化绿色办公。企业要以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作为生产目标,从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居民消费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城镇居民逐渐增多,而城镇居民是消费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广西城镇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对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愈发膨胀,攀比之风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情况越发严重。因此,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需要通过媒体或公益宣传来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城镇居民改变传统无节制、奢侈、过度消费,形成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创新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促进广西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扩大低碳技术研究队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资源,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无碳能源的技术开发提供人才储备。而目前广西低碳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想扩张队伍、集聚资源还得从薪酬激励、研发环境方面来下功夫。其二,政府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成立专门组织研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立足工业、能源供应、交通、建筑等领域,创新低碳技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设立专项基金来研究新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快速交通等运量大、节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等。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就得发展低碳产业,目前广西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碳排放量较高,第一、三产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因此,广西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控制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谨慎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项目;三是建立耗能企业监管模式,对未达标企业实行停产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五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4推进碳汇建设

广西应进一步推进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工作,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化空间。同时应促进造林、护林机制的完善,强化广西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有关规定从技术准备工作、工作组织保障、技术方案执行、遥感判读区划、监测报告编写等方面严格执行。

3.5完善体制机制

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其二,应健全广西低碳发展的法规体系,制定有利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应建立广西碳交易机制,根据广西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广西经济圈的碳减排总体目标,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来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市场交易。

参考文献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宋德勇;卢忠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5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庄贵阳;江西社会科学2009-07-25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二:财税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浅探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开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致的发展内涵,因此,我国需要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低碳经济受到了全球的重视,2010年世界专门召开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会议[2]。在会议当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认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目标,为了响应世界的号召,并且推动我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发展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比例比较巨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再加上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本世纪的头十三年内,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从最初的15亿吨煤,快速增长到将近40亿吨的巨大规模[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中,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我国逐年剧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我国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恶劣的天气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就需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不足

1.当今的财税管理体制当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财政制度当中,我国财政的收入相对来说具有集权化的特点,而且财政支出则出现了分灶吃饭的发展特征[5]。所以为了赚钱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财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往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的发展往往没有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当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划归的税收的种类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别少的小的税种,而且这种税种的税源非常不稳定,除此之外,对这些税收的征收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是不足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将近3%,而我国现在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才刚刚达到将近40年前的美国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今的财政制度当中,对低碳经济的税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原因。

3.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

在我国的目前的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税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种类。在我国现有的税种当中,和环境保护比较接近的是消费税、增值税、车船税等的最基本的税务种类。税收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工具,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降低税收的措施,从而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要进行处罚,抑制这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鼓励。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由于税收政策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税收体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降低税收的政策,通过降低税收的方式,鼓励低碳环保企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要通过制定较高的税收而对这种企业进行制裁,抑制此类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制度,从而对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处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环保的节能技术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况下,研发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经济回报。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开发力度,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撑。

(2)在政府的采购过程中完善绿色的采购机制。在政府的采购过程当中,政府要尽可能地采购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对绿色低碳产品进行采购,一方面可以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社会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政府绿色采购的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进行低碳产品的购买方式,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补贴力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对一些低碳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具体的包括对科研项目进行补贴、对科研人员进行补贴,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补贴。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低碳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政府对节能空调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4

2.1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施工方案风险以及防范管理措施

2.1.1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施工方案风险对于以前我国的工程施工单位来说,其在发展过程里对利益分配比较重视,在目前,随着低碳经济环境的到来,施工单位已经比较重视全面化的发展,因此,在具体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时,会从新的角度对其加以思考。然而我国的施工工程方案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的选址、工程项目具备的环境保护效益、工程涉及到的排污、工程建设应该使用的节能环保型材料等都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我国目前的施工方案建设工作还是受到传统施工建设的影响,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低碳经济环境时,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特别是管理与控制施工方案中各项环保低碳指标以及环保施工方案选择。在低碳经济下,要求拓展我国工程经济的可预期风险,使其成为多样化指标。2.1.2防范施工方案存在的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我国施工单位一直对管理施工方案经济风险进行着研究,目前,存在两种管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第一种,在工程承接竞标阶段,就对此项目规划前期工作,使其建设重点放在节能环保上,在具体设计施工方案时,强调工程施工建设的环境保护效用、环境选址、设计能源的可持续运用、环保材料的选用等。在低碳经济下,使用这些注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案与设计来获取投标单位的重视,工程建设公司以节能减排的增强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基本手段,让投标者追求低碳经济的工程发展,这样能够避免投标者压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运用科技手段对工程经济风险实施预测工作,降低存在的不稳定风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工程投标单位与竞价单位建立互信基础,正确地对工程经济的作用与管理进行认识。首先,需要正确地对工期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加以认识,关于两者的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企业应该与各工程参与方协调与沟通,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具备完整性,不对工程项目价格做过多让步。其次,必须将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来处理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2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招投标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2.2.1工程中存在的招投标经济风险通过分析我国的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发现在此行业中存在着建设单位比买方单位的数量要多的情况,因此,对于招投标工作来说,投标一般比招标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随着投标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建设单位为了能够获得竞标优势而将工程报价降低。如果出现刻意降低工程报价的情况,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投资成本过少而使工程质量降低的情况,或者有些建设单位将施工工作人员的工资降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招投标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存在经济风险。2.2.2防范工程招投标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工程存在投标和报价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恶性竞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来有效地管理企业,以节能降排与环保材料为项目方案设计理念,提高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使节能降排工程项目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此外,也可以通过将工程施工设计质量提高,合理地评估工程造价,防止标价出现错误,有效地规避造价方案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避免企业工程造价出现损失。

2.3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2.3.1工程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就工程的承包合同而言,其内容都包含了相关建设材料具有的使用标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修改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建设材料的有关规定。在这种要求下,环保材料价格必然不断上涨,使得建设企业负担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这种风险由承包合同转移到了建设单位。2.3.2防范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规避企业的承包合同风险,需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的合同管理以及低碳理念,使其全面掌控市场中环保供应商的信息、政府低碳经济管理信息以及物流配送信息等,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来降低承包合同中的风险因素,避免出现成本浪费以及成本抬高的情况。此外,应该在工程前期就预备几套应急方案,主要应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人为因素、不可预见外力因素等导致的设备损坏、停工以及技术更新等。避免这些情况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工程建设出现经济风险。

2.4工程经济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2.4.1工程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对其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是指对项目可能会引起的环境影响实施预估,通过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对其实施加以跟踪监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在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中考虑环境因素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无疑降低了其竞争优势,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工程环保成本与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之间,表现为环保制度的经济风险。2.4.2防范工程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管理措施环境环保制度存在的经济风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求必须增加施工项目的环保成本,但是这种要求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得项目建设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解决。首先,国家应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在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高其环保成本的同时,应该给予相应企业适当的经济补贴,降低项目建设单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存在的经济风险。其次,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意识的提高完善企业发展理念。

篇5

1.1.2防范施工方案存在的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我国施工单位一直对管理施工方案经济风险进行着研究,目前,存在两种管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第一种,在工程承接竞标阶段,就对此项目规划前期工作,使其建设重点放在节能环保上,在具体设计施工方案时,强调工程施工建设的环境保护效用、环境选址、设计能源的可持续运用、环保材料的选用等。在低碳经济下,使用这些注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案与设计来获取投标单位的重视,工程建设公司以节能减排的增强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基本手段,让投标者追求低碳经济的工程发展,这样能够避免投标者压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运用科技手段对工程经济风险实施预测工作,降低存在的不稳定风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工程投标单位与竞价单位建立互信基础,正确地对工程经济的作用与管理进行认识。首先,需要正确地对工期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加以认识,关于两者的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企业应该与各工程参与方协调与沟通,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具备完整性,不对工程项目价格做过多让步。其次,必须将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来处理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2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招投标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2.1工程中存在的招投标经济风险通过分析我国的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发现在此行业中存在着建设单位比买方单位的数量要多的情况,因此,对于招投标工作来说,投标一般比招标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随着投标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建设单位为了能够获得竞标优势而将工程报价降低。如果出现刻意降低工程报价的情况,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投资成本过少而使工程质量降低的情况,或者有些建设单位将施工工作人员的工资降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招投标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存在经济风险。

1.2.2防范工程招投标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工程存在投标和报价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恶性竞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来有效地管理企业,以节能降排与环保材料为项目方案设计理念,提高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使节能降排工程项目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此外,也可以通过将工程施工设计质量提高,合理地评估工程造价,防止标价出现错误,有效地规避造价方案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避免企业工程造价出现损失。

1.3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3.1工程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就工程的承包合同而言,其内容都包含了相关建设材料具有的使用标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修改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建设材料的有关规定。在这种要求下,环保材料价格必然不断上涨,使得建设企业负担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这种风险由承包合同转移到了建设单位。

1.3.2防范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规避企业的承包合同风险,需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的合同管理以及低碳理念,使其全面掌控市场中环保供应商的信息、政府低碳经济管理信息以及物流配送信息等,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来降低承包合同中的风险因素,避免出现成本浪费以及成本抬高的情况。此外,应该在工程前期就预备几套应急方案,主要应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人为因素、不可预见外力因素等导致的设备损坏、停工以及技术更新等。避免这些情况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工程建设出现经济风险。

1.4工程经济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4.1工程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对其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是指对项目可能会引起的环境影响实施预估,通过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对其实施加以跟踪监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在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中考虑环境因素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无疑降低了其竞争优势,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工程环保成本与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之间,表现为环保制度的经济风险。

1.4.2防范工程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管理措施环境环保制度存在的经济风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求必须增加施工项目的环保成本,但是这种要求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得项目建设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解决。首先,国家应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在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高其环保成本的同时,应该给予相应企业适当的经济补贴,降低项目建设单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存在的经济风险。其次,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意识的提高完善企业发展理念。

篇6

(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利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提升其生产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促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环境,促使农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依照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与设计,在其中选择较为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原则,积极、有效、有秩序的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对于一些违规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三)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想要有效发挥先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大政策性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宣传与引导作用,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提升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并且建立完善的合同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引导;最后,建立农业信息站,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向农民及时一些有效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低碳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质量普遍较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去乡村环境体验生活,观光旅游农业由此而生。观光旅游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基础环境之上的,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体验的机会。观光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生产形式,它是将农业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能够为市民提供自然休闲环境,有效满足人们亲临自然环境、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重视人的体验感受,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篇7

篇8

气候变化给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带来了变化,使得企业出现了新的经营风险。与气候有关的立法频繁的出台且提出的苛刻减排目标,尽管这些指标将如何落实到每个企业还有待完善,但企业面临的气候立法压力则与日俱增。此外,来自国际贸易政策中以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为形式的障碍,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来自供应链的碳减排压力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许多大企业由于受本国立法或者舆论的压力,开始采取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方案,与此同时对供应商也提出了要求。因此,越来越来的企业不得不面对供应链巨头的变革压力来调整经营战略。其次,来自气候变化问题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进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模型之中。传统行业中高碳产品在面对严格的气候立法时,其生存空间受到巨大挤压,而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评级、融资等后续行为。再次,低碳环境下,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越发关注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标签使得碳排放信息显性化,碳足迹成为消费者产品价值认知和效用函数的重要因素,对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需求端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变化将成为供应链碳减排的引导和驱动因素之一。企业所面临的品牌风险并不只是与其碳排放密度有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能力。“低碳忠诚度”或许可以更好的描述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的心理倾向。此外,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竞争力模型里,出现了一条虚拟的碳价值链。尽管它由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产生,却又与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或利润分布情况明显不同,甚至完全脱节。一些创造最多利润的环节可能带来很少的碳排放,而利润较低的环节可能主导了大部分碳排放。同时,在不同环节降低排放的成本和效率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给碳定价,那么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曲线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未来,经济转型的成本将被分配给每个行业与每个企业,而这种分配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完全基于公平的市场机制,很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这将给现有的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变化。因此,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重新评估生存的风险和机遇,将外部影响内部化,迅速变革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价值创新,重塑低碳竞争力。

(二)企业内部因素变化

1.低碳经济下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变动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也就是说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能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下,政府实行相应的政策来限制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无论政府选择征收碳税还是碳排放指标交易,企业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指标成本和缴纳的碳税总额,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新技术的研发会加大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管理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由于新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低碳技术的不成熟都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随着低碳技术运用的成熟度的日趋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2.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融资途径发生了变化政府为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对低碳行业或者低碳企业进行倾斜,使企业获得政府资金补贴、优惠的信贷政策。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机制中的CDM项目来获得发达国际的资金支持,通过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3.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资产范围发生了变化碳排放机制下,碳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引入市场,碳交易把原本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企业的收支结构,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因此,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盈利模式创新探索

(一)打造低碳产业链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产生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产品或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产品或服务支撑链。在传统产业链下,产生高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量最低的,产生低价值的环节或者产业很可能是碳排放最高的,而在低碳环境下,加入碳排放因素的产业链,其价值分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打造一整条低碳产业链,首先要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而我国大多资源型企业都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因此,从低碳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讲,就必须改变资源型企业的生产状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走低碳产业链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从纵向的高碳产业结构和横向的高碳产业链条两个角度来改善现有高碳排放量下产业制度。

1.改变产业链条中高碳产业高碳产业低碳化首先是缩短能源、化工、建材、钢铁、汽车、交通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例如,在跟物流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领域,应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开发高效电力机车,推广节电措施,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采用节油机型,提高载运率、客座率和运输周转能力,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

2.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在限排的情况下,必须调整能源的利用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二)引入碳管理的盈利模式

1.在碳盘查的基础上实行碳减排碳盘查是以企业或集团为单位,计算该单位在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将其编制成一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进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的认证。碳减排解决方案是在碳盘查的基础上,根据ISO14064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为实现减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管理并优化企业碳管理体系而制定的包括碳减排目标、碳测量、碳减排措施等内容的方案。低碳经济下,制定碳减排解决方案,首先,有利于企业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并获得准确而完整的企业碳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管理体系(ISO14064)认证;其次,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和清晰的节能碳减排机会,不仅为发掘潜在的节能碳减排项目提供可能,而且为企业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支持;再次,有利于提升企业碳的管理和社会形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减少相关方风险,最后,有利于应对国家以及地区相关法规政策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与国际标准接轨,转换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掘参与国际和国内的碳排放交易的机会,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碳足迹的测量来获得碳标签的使用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是指某个商品生产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一件产品来说,从生产该产品的原料收集开始,到产品制作、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最终废弃或者回收,所有碳足迹评价过程都包括在其生命周期之内。碳足迹的评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启动阶段需要设定目标,选择碳足迹测量的对象产品,并让供应商参与,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供应链上考虑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次,在产品碳足迹计算阶段,通过绘制碳足迹项目过程图,确定优先顺序,对边界进行界定,然后对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最后根据PAS2050(ISO14067)计算产品碳足迹,编制碳足迹数据报告,对其中不确定性的环节、数据进行最终确定。最后,在后续阶段要审定和核查结果,根据碳足迹报告实行减排措施,评估减排效果。通报碳足迹,获得碳足迹标签的使用权,公布减排量。开发碳足迹,对企业来说,使产品获得准确的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信息,获得潜在的节能减排机会和产品碳排放基准线,为企业确定减排目标和途径提供依据,同时,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要求,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碳信息披露与使用低碳产品的要求,提高品牌和企业知名度,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提高产品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开发碳资产的盈利模式

碳规制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都要受到限制,这就使得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额(信用)开始稀缺,《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责任前提下,使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被称为碳资产。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在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也较大。而在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新能源的开发,如果能源运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那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减排空间很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使得这种交易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减排额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进行买卖,那么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碳交易市场虽然尚未扩展到全球范围,但这个市场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商品。这种新型商品的引入,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盈亏模式下,多了一种影响现金流和利润的因素。评判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标准之间本质上并不是完全重叠的,如果这一新的资产形式(碳资产)写入财务报表,那么意味着虚拟经济将不可阻挡地进入到企业微观层面,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1.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来开发企业的碳资产《京都议定书》所签订的三种碳减排机中唯有CDM机制是包括发达国家(买方)和发展中国家(卖方)的机制。在该机制下,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可以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以抵消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从中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对中国的制造业而言,通过CDM项目,可以减少项目投融资的障碍与风险,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项目经济吸引力,项目签发成功后,每年将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2.自愿减排项目(VER)自愿减排(VER)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强制型市场的发展而伴随形成的碳市场。在自愿型市场中,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抵偿自己排放的各种形式的温室气体,自愿交易碳信用额。自愿减排市场为那些前期成本过高、或其它原因而无法进入CDM开发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途径。VER由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标准在执行,在自愿减排市场,只要能找到买家购买即可交易,省掉很多中间申请的环节,节省时间。而且,项目开发期间无需任何资金投入;可以从项目减排量交易中直接获得收益。公司或者个人通过自愿购买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自愿减排量以减少碳足迹,由此产生的收益可以帮助减少投资运营成本、引入更加清洁高效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企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作准备。

3.通过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可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有:

(1)2005年2月16日后开工建设;

(2)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

(3)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未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4)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CDM机制的项目并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

(5)在联合国CDM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EB签发的项目。

篇9

2生态理念原则

当地的文化特色应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规划工作则是在周边环境的基础上,目的就是要求周边大环境和园林设计相互协调。为了保证植被能够有效顺应生态环境茁壮成长,植被种植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

3营造植物群落原则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应该着重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例如一些垂柳、木荷等。另外,在同一区域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一起搭配。通过上述搭配,一方面能够有效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另外,还能使得园林的固碳能力最大限度得以加强,在保证园林一年四季固碳能力的同时,还能让人们感受到绿色的景观。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选取建设材料的过程中,选择可循环利用、再生、寿命长等特点的低碳环保型材料。推广透水路面,充分发挥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如环保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二低碳园林设计在“上海世博会”中的运用

1植物种植园林设计

植物搭配充分考虑植物的功效、生长环境、季节等,同时应尽量选用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对于配置植物来说,则主要考虑了造价成本、生长速度、植物大小等因素,力求能做到互补搭配。植物墙(垂直绿化)的应用,除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遏止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丰富的植物种植使固碳释氧功能不断增强。

2绿地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应该体现在园林绿化中,使得每一部分土地都能得到合理地规划和应用,使得园林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尽量减少,最大程度发挥绿地在园林生态效益中的作用。开敞的活动区、大面积的草坪并不适用于绿地规划方面,而应把其应用在半开敞的以及私密的小面积绿地上,一方面增强游客安全感和趣味性,另外,也使得绿地的使用率大大提高。

3水体景观合理运用

水景在园林设计中也非常重要,利用植物在水景中的倒影,可以使得园林空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从而有效形成山水相映的美景。在上海世博园中,充分利用现有水源———黄浦江,建立湿地体系,通过过滤净化等流程将黄浦江水作为喷泉、灌溉等景观用水,形成水的循环利用。

篇10

1.领先跟随策略。对于企业联盟而言,根据关键联盟资源存量的大小,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地位,企业联盟的自我秩序按照企业资源、地位分配角色而制定。当企业加盟后,企业需要适应、选择自己的地位,决定自己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还是跟从者的地位。做领导者,企业便会得到较多的权利,如优先权、话语权等,获取一定的领先优势。而做跟随者,可从其他联盟者、领导者那里获得支持,使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获取一定的联盟收益。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其资源、市场地位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策略也不同,在进行领导者、跟随者选择时,错误的选择将会使企业制定错误的计划,影响企业发展。但是,企业一旦确定了联盟地位,就需对联盟忠诚,从而获取其他企业联盟的信任,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企业经济效益。2.联盟网络策略。对于一个企业联盟而言,孤立于他企业联盟、外界环境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便阻碍企业对市场信息、知识的获取。只有与更多联盟者进行联系、合作,企业才能实现资源共享,获取联盟收益。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人员、组织关系网络,利用价值网络、知识网络,使企业全面融入企业联盟中,并通过各种关系网络融入更多企业联盟中,在不同的联盟中实现不同经营目标,促进企业的经济收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联盟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认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此选择不同的战略联盟、知识联盟等,有效整合不同联盟组织的关系与资源,突破企业自身限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3.动态平衡策略。在企业联盟发展中,企业在联盟中的位置的不稳定,位置处于不断变化中。在动态的位置变化中,企业应加强对联盟中不同企业的了解,掌握不同企业的优势特点,认清企业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发展距离,以此对自身位置进行适度的调整,调整自身与其他企业的逻辑距离区间,合理利用联盟企业优势、吸引力,促进自身发展。在企业联盟中,企业只有全面了解自身与联盟中的其他企业,企业才能在联盟动态变化中,合理地调整自身的位置,明确角色地位,才能准确确定自身的领导者、跟随者角色,并根据市场发展,适度地从跟随者变为领导者,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加快企业发展。同时,在动态平衡中,联盟内外的竞争者、联盟者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没有永久的联盟者,也没有永久的竞争者。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应采取合理措施,试图将竞争者变为联盟者,提高企业联盟的整体实力,并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企业联盟的低碳经济发展

1.企业联盟低碳经济发展特性。对于企业联盟而言,主要通过资源共享,利用资源要素优势,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企业联盟中各个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并共同开发低碳产品,优化企业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与机遇会面临随时的变化,企业需要随时调整市场目标,调整企业联盟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变化。相对于集团企业而言,企业联盟中的联盟成员是动态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合作,动态选择、优化配置各企业资源、要素。因此,在选择联盟企业成员时,可根据市场目标、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选择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企业,实现工业资源与低碳要素相互补充,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企业联盟低碳经济发展的合作竞争机制。合作性竞争是对合作、竞争优势的结合,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传统的企业发展中,只是一味与对手竞争,忽视了与对方的合作。由于企业市场的分散、低碳自愿的稀缺,单一企业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资源优势。企业联盟利用动态平衡策略,加强企业合作,随时调整资源配置,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工业要素与低碳经济的优势互补,在最大范围内整合低碳要素,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低碳经济增长效益。3.企业联盟低碳经济管理控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全面把握市场脉搏,时刻注意市场动态,以此确定市场目标,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以工业经济的市场效益拉动低碳经济发展。在空间方面,企业联盟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的资源结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时间方面,在全球信息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对话、合作,扩大联盟对象,并确保企业间的评估更加全面、充分,使分散资源迅速聚集,提高资源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篇11

降耗型产业体系高能耗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政策上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改变体制、方便机制、加大投入,全力发展诸如法律、金融、信息等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改变服务业长期滞后发展的现状。二是,从内部调整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合理调配产品结构,使之向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工业部统筹协调,对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进行有益化调整,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占有量。鼓励传统工业技术革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工艺,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产品升级,降低传统工业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三是,政策干预,严格把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过快过量增长。要想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必须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及发展,对“三高”行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设立的各项标准严格把关,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问责机制。借助出口退税、关税、出口额分配等手段控制“三高”行业产品的出口。

(二)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泛指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产业,包括新型能源、节能产品、环保设备、回收资源、工业节能减排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的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创新发展低能耗的新型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升级生产体系,才能从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应大力培育低碳产业,从政府角度,应给予对应的税收、政策等优惠;从金融机构角度,应丰富融资产品,为低碳产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从低碳产业自身角度,应充分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低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占据未来产业链顶端的必经之路。

(三)提高能源效率,有效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之中,高污染,搞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实现绿色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加大现有工业体系中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降低现有重工业的能耗水平减少排放,逐步发展新型经济形式。能源结构的调整,既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转型,也可以通过革新产业链实现。一方面,可以缩减由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降低这些衍生产业的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逐步减少重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份额,推动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拓展延伸:向前可以从生态设计着手,科技减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完善销售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靠拢。

篇12

2.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6.7%,2006年高达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3.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5和第7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2010年的94.8%,2012年达到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数据说明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商品分成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3、5、6、7共4类商品进行研究,这4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SITC分类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2000年的14.5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约8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4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4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

3.计算结果说明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吨(约合4.8亿吨CO2)和1.4亿吨(约合5.1亿吨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2005年和2009年整个制造业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12亿吨和1.02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2005-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2005年相比,2010年4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第3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

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4类商品中最小,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1175.99万吨、763.67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5年内仅上升了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5年内下降了48.1%,因此第3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2.第5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31、3.20。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898.71万吨、2317.14万吨,两年均位于第3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5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5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3.第6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这类商品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5.92,而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3.84,排名第一。2005年、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638.77万吨和7914.37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50.1%和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6.9%和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59.4%,碳排放强度下降35%。因此第6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4.第7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

第7类商品2005年、2010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71万吨、2852.28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2005年、2010年分别为46.2%、49.5%,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年内增长率为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7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

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2020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

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年和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74.1%、20.7%、2.8%,2010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5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我国4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5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5.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

第6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篇13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