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危机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关危机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关危机管理

篇1

相信,有先知的企业会陡然惊醒,在自己未来的战略系统中,会让“危机公关”滚开!让“危机管理”登场!!!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让自己活的更健康些、更久些。

相信,“危机管理”带给企业的是片长治久安的新天地,小企业定期根据企业的价值量,对研发、生产、销售、策划等多个子系统审计到位,确保自己在路上跑时不会抛锚。大企业会根据自己建立的价值星系,对恒星、行星、卫星级伙伴的吸引力进行有效评估,确保滚滚向前的巨轮,每颗螺丝钉夯实。

更相信,还会有侥幸心理过剩,穿着皇帝的新装想自己的威武,终会因战术性节约导致战略性失败。其实,悠悠华夏,有一则“危机管理”的故事,至今警示作用仍能让企业刻骨铭心: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篇2

公众作为新闻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它不单单处于接收信息的被动地位反而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要什么样的信息、新闻媒体自身要进行怎么样的风格定位、如何进行改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公众决定的。而媒体组织形象是建立媒体公众信誉度的核心因素。“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与媒体发生联系的公众,对媒体及其各种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感情和认知评价的总和。”①具体而言媒体形象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其权威性高低、导向性强弱、信誉度好与坏和品位度高与低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媒体形象是超越现实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品牌。再者媒体虚假新闻是破坏媒体组织形象的关键。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人为内部危机更多地表现为报道失实与报道失误,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假新闻,此类危机是影响公众对媒体印象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通过人为努力也可以完全避免的。

二、媒体危机事件影响媒体的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

公共关系的目标主要包括: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认知度,即组织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美誉度,它表示公众对组织信任、赞许的程度。美誉度是褒贬倾向性的统计指标,是对媒体道德价值的判断。”②与美誉度一样,和谐度也属于对于媒体道德价值判断的范畴,但却是美誉度在目标公众中的延伸,即“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是组织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③ 1月18日、19日,国内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分别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等有关我国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经查实,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都是由同一名社会自由撰稿人编造杜撰,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事件中,表面看来会提升这两家媒体的“认识度”,由于消息的刊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媒体的受众,使其“认知度”提高,但是具体而言,最终调查结果该新闻媒体提供的是虚假新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就算是认知度的提高也是公众的负面认知。除此之外,报道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形象,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赞美与支持,种种的因素都会降低该媒体的美誉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美誉度”与“和谐度”总是相辅相成的,报道虚假新闻,只能使公众改变以往对其的看法,形成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能发生的就是公众从此会对该媒体产生偏见,不会与该媒体进行合作。

三、加强新闻媒体的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很有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新闻媒体日常的工作中,就缺少关于虚假新闻危机事件的“预”。“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生存智慧和管理哲学,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于防患未然,而非亡羊补牢。在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中就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建立专业性常设性危机管理组织。一般情况下,现在的媒体内部大都划分为编辑部,广告部以及主管新闻采写的部门,而从来没有设置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组织,当危机来临时通常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来组织解决危机。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是指组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前检测和评判,并据此作出的危机警示的管理行为。”从整个危机管理体系来看,危机预警属于事前管理的范畴,是组织由常态管理进入危机管理的转折点。在现行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中,很少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制度存在,危机意识淡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危机管理,人人有责,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求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具有怀疑的精神,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完善新闻媒体信息体制。媒体在转载一些新闻时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与核实,只是在时效性或者利益上面来考虑,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转载体制,才使那些虚假的信息迅速扩散,扩大了事件的不良影响。 《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系列假新闻,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新闻媒体不重视把关的作用,经常不假思索的转载一些新闻,而根本不思考该新闻的真实性,不具有怀疑精神。

相应的危机管理制度。危机发生后,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事件的善后工作。“媒体要建立接待中心,设立监督部门,实行道歉制度。”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的功能,对其他行业的造假行为经常进行批评与曝光;但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很多情况下还有抵触行为,不能积极的面对社会的监督,不利于形成“造假可耻”的观念。因此,各个新闻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形成公开道歉制度。

注释

篇3

一、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的环境下,危机公关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或者受到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者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信誉以及重塑企业形象等。企业危机公关必须立足于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成功的危机公关还能利用危机,使企业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播范围扩大化

通常我们的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反馈给广大的市民,传播范围大大地扩大。

(二)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新媒体的传播不需要通过反复的核对和制作,时效性增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再现事件,信息采集、、传送、接受为一体,迅速实现整个流程的操作。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公关危机的策略

(一)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监控小组,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监控

企业应该以网络为主要手段,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搜集、监测系统,收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的信息。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可以畅所欲言,如果企业不多关注这类信息,在沟通上就会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信息障碍。因此,需要企业在重点社区进行监测,将不利情况降到最低。

(二)利用E-mail、视频会议等形式做好企业内部成员间的沟通

企业内部沟通是解决危机公关的基础性工作,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声音,尽量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包括危机公关解决方案的落实,对于危机公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要重视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这类沟通方式,因为它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员工。

(三)危机发生时,对外遵守危机处理“3T原则”,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3T原则”是危机处理的一个法则,有三个关键点,每个点以“T”开头,所以称之为“3T原则”。该原则是由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强调了危机处理时把握信息的重要性。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强调组织牢牢掌握信息主动权;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信息;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强调信息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抢抓时机,先声夺人。根据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我们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应该主动把握先机,抢占舆论高地。危机爆发的后48小时是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组织容易花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危机。

(四)危机结束后,开展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危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政府危机传播过程的终结,危机隐患不容忽视。危机解决后,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媒体让有利信息传播出去,这样可以在将来公众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不至于搜索到的仅仅是一堆负面信息。同时我们要记住事后反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针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处,并且做成总结材料以便日后借鉴经验和改进。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要争取下次不犯同样错误。

篇4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公共关系危机有的是一般性危机,也可以称作公共关系纠纷,常见的像员工行为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冲突、组织服务态度不好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等;但是,如果是产品或组织的信誉危机、重大生产失误、突发性的商业危机等,则是组织所面临的必须及时妥善处理的真正公共关系危机。

有些公共关系危机是发生在组织内部,波及的范围不太广,直接破坏组织的凝聚力;相对而言,有些公共关系危机则发生在组织外部,涉及公众广泛。不可控因素较多,处理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

也有一些公共关系危机是由于组织主体的某种行为引起的危机称为人为公共关系危机,具有可预见和可控两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平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损失也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降低的;而那些不是由组织的行为直接引起的危机则属于非人为公关危机,最典型的诱因当属自然灾难,这种危机容易得到组织内外部公众的同情、理解与支持。

此外,公共关系危机还有显在危机和内隐危机之分。如果矛盾冲突已经十分明显,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或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已经异常,声誉已经遭到破坏,甚至这种状态还有进一步蔓延恶化的趋势,则为显在危机;内隐危机指潜伏性危机,这种危机与显在危机相比,不仅不太容易被觉察,而且对组织形象的损伤也更加严重。

(二)公共关系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让人感觉始料未及,危机什么时候发生,会带来多少损失,影响程度有多大以及具体态势往往都是组织意想不到的。

2.聚焦性。公共关系危机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P注的焦点和热点,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关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辐射面相当广,使组织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导致发生危机事件的组织瞬间就会裸地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评论对象,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3.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所以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对组织产生极大冲击力,不仅会造成组织经济上的损失,更主要的是对组织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候甚至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使组织公共关系状态陷入十分困难的局面。

4.必然性。表面上看公关危机具有偶然性,但是客观地说,任何看似偶然发生的危机,其实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危机往往都有其必然性。“组织发生危机如同死亡和税收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任何组织都有可能陷入公关危机。

5.紧迫性。危机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对组织来说,危机一旦爆发,犹如星星之火,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迅速释放,没有缓冲的余地,转眼成燎原之势,所以说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紧迫性。

因此,面对危机如果组织能够准确识别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关系危机事件采取得当的措施,使组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形成新的发展机遇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公关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公关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预警管理机制

越来越多的组织在日益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在关注组织形象建设和维护,但在危机管理方面仍然没有正确的公共关系理念,对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的认识仍停留在口头上,在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组织自身利益,居安思危的管理意识薄弱,这成为组织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制约组织的管理水平,一旦出现危机,这块短板就有可能成为组织发展的致命因素,甚至导致更大的危机蔓延。

同时存在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即便有些组织内部设立了应对公关危机的专门机构,但是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和规范管理,导致公关危机爆发以后,只能临时抱佛脚,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来化解危机的不利影响;只有健全预警管理机制,果断采取既有序又有效的处理措施,才是有效化解公关危机的关键,否则稍有不慎便会加剧公关危机的危害。

(二)渠道不畅,媒体关系处理不到位

公共关系主客体信息的双向交流沟通是由通畅的传播渠道实现的,而组织在利用媒体传播方面恰恰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少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合作。公关危机一旦爆发,组织会成为社会舆论和公众议论的焦点,有时组织还比较消极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更有甚者封锁消息,这样一来,公众就没有办法及时得知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就等于失去了联系,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公众就会通过想像和猜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关切,媒体也会被迫从其他非正式渠道来获得有关的信息,所以,切断或阻塞传播渠道的后果往往就是为公关危机的成功处理设置更加巨大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有效化解公关危机的比率。

(三)漠视公众的反应,缺乏责任心

公关危机发生以后,组织在处理公关危机的时候,往往是先考虑自身利益,把自身利益放在危机处理的第一位,而漠视公众的利益,不愿主动向公众进行解释说明、也不能真诚求得公众谅解,来缓和对立情绪,这必然会使公众产生受到岐视的感觉,这种极度缺乏责任心,采取逃避缄默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做法,是公众所不愿意看到的,从而激化了矛盾,使组织成为公众的对立目标,陷入更大的公关危机中,不仅遭受到主要公众的谴责,还受到媒体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抵制和抨击。

因此,只有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公共关系预警,疏通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真诚对待公众,勇于承担责任,才是应对公关危机的根本所在。

三、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原则和对策

(一)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原则

1.预见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是指组织在危机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各个领域和环节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提早发现危机可能发生的苗头,并制定全面、可行的危机预案和计划,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遵循危机预测原则还体现为危机事件发展前期管理者准确判断危机发展态势、影响程度和社会公众的反应,很好地把握潜在危机的态势,能够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2.及时性原则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过程中首要原则就应该是及时性原则。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所以组织面对任何危机都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快速反应,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危机反应非常淡漠,不能诚恳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只会错过危机公关处理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机,拖延时间的后果只会让公众对组织失去信任,所以说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工作中赢得了时间就等于赢得了形象。

3.真诚性原则

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公共关系危机的聚焦性特点决定了危机事件发生时组织的一言一行备受公众关注,回避隐瞒封锁危机的鸵鸟政策是公共关系管理的大忌。只有如实说明情况,深刻认识组织的不足,真诚向公众道歉,愿意接收舆论的监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真诚打动公众,才能缓解矛盾,赢得公众理解,才能成功矫正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不良形象。

(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策略

1.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组织不仅应当树立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意识,还应该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第一,信息预警。信息预警是危机防范的前提。在环境变化、危机酝酿过程中,往往会有征兆,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反馈到信息,才能提前进行预防,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二,组织预警,即设立一个应付危机的专门的常设机构,以便及时处理危机或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只有专门的拥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部门,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最有效的方案来解决危机。第三,制度预警,即制定一系列防范危机的规章制度,做到有备无患。

2.尊重公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公共关系危机的后果必然是会殃及公众利益,公众有不满情绪也是正常的,组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和理解。组织一方面要正视面对公众指责和媒体质疑同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诚地向公众致以歉意,尊重顾客的意愿,平息公众的怨怒情绪,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以示组织的诚意,从而取得公众的谅解,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可以开展喜闻乐见的、亲和力强的、沟通直接有效的联谊会、座谈会、参观展览等社会型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了解内外公众的需求和愿望,尽力解决,也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组织,从而认同组织;此外,还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务、环保、赞助等公益活动,展现组织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公众对组织的不良看法,在公众心目中重塑形象,赢得舆论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提升组织的美誉度。

3.畅通传播渠道,确保实现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良性传播

篇5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篇6

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作为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从创立到发展,至今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独立于其他企业与社会组织。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员密集、管理体系宽松的高校则成为了危机高发的地方,而高校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向民众展现其良好的高校形象。因此就需要利用公共关系这一工具,将其与高校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 高校危机与公共关系

1 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通俗的来讲,就是指威胁到学校正常运行和相关者利益的恶性事件。一般来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等特征,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比如学生自杀、学校领导作风不端正等。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学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即高校管理者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所高校的危机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察觉到隐藏的危机、危机发生时是否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2 公共关系与高校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有时候又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简称PR或公关。

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但一般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而高校公共关系则是其下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为高校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从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本文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公共关系。把高校公共关系按照作用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公共关系和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与政府、家长、社会各界的关系,而内部公共关系则是指学校与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任何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统一和谐的战略思想,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如:高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让高校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定位,也能从教职工、学生这些对学校熟悉的人口中得到更符合高校发展的建议。另外,也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高校的危机隐患,提前进行预防。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争取时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而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及时向民众传递准确的消息,及时获得救助。如2007年韩国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制造的校园枪击案。当时正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时报警并利用学校的短信和邮件群发平台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出消息,才控制住了场面,没有伤及更多的人。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更多外界的帮助。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在危机后的修复工作中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以及内部教职工、学生的配合,使学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完善

高校危机有时是具有隐藏性的,就好比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矛盾的不断激化,高校中有些危机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如果高校管理者对于通过公共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前找到隐藏的危机,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2 同外界的沟通不及时

对于高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高校管理者应在第一时间控制住场面,充分利用公共关系疏散人群,获取救助,将危机事件的伤害值降到最低。然而现在的高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过慢,事情发生到难以控制,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处理,使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加大。

另一方面,在事情结束后,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只是单纯的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就像学生敷衍老师的作业,对于受害者家属只以赔偿了事,不能切身体会其家人的悲痛,对于公众、媒体的疑问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些都是高校危机管理所应该及时沟通的。

3 公关工作的不了解

有些高校公共关系中虽然设有负责公共关系的办公场所,但却主要负责来人的接待。而有的高校则只重视公关人员的外貌、气质,忽视了这个工作本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公共关系的作用完全抛弃,反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完成任务。

4 公共关系活动的不重视

篇7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二是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四是施工管理中危机处理的强化。

(一)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

在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同时能够使管理人员充分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在面对危机时,员工的相互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危机。二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工作,建立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公众能够享有监督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为工程项目建设提出建议,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危机隐患。三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培训活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员工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训加以提高,还要对危机管理进行专题培训。可以以具体的危机管理案例为参考依据,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管理的手段和知识加以深入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危机。

(二)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对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加以建立和完善,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企业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必须要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确保危机处理工作程序的良好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其既是独立的专职机构,也是跨部门的管理小组。一般危机的概率和性质以及企业的规模能够有效决定组织形式的具体程度。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企业领导和业主方以及施工项目经理可以担任危机管理的决策者或指挥中心;施工组织负责执行部门以及信息部门,对具体的环节进行了解,并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施工组织以及业主方负责公关部门和后备部门,对危机的发展进行有效阻止。

(三)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篇8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管理,与战略管理一样,在预案制定、危机处理、信息等所有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等都要领导者做出抉择。领导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直接影响到危机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危机意识是防范危机的起点,领导者危机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组织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领导者在整合组织信息,树立危机意识,确保资源投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公共组织的领导,对信息的掌控与了解是其他成员无法企及的。这种能力使领导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分析组织中的情况,预见组织的潜在危险,然后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进行有效的前期控制管理。

(二)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决定危机处理的成败。

在危机发生后,事态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严峻性要求领导者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境下,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而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将造成无可预计的后果,领导者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如果没有领导权威进行控制与协调,会大大加重该地域的混乱状态。一个拥有强有力控制能力和协同能力的领导者,会将危机处理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让危机处理过程紧张有序,避免时间和其他效率的浪费。

(三)领导者的沟通与公关能力会影响组织形象。

与外界的沟通和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除了专门的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发言人以外,领导者也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危机发生后,领导者需要及时通过媒介向公众传达危机的原因、现状、应对措施以及开展公关活动等,这样才可以安定民心、维护组织形象。

二、现实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预警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任何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它是各种引发危机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存在着前兆是否明显的区别。在事件爆发之前,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冲突的迹象。

(二)进展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的过程逐渐展开时,决策者往往看不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尽管难以发现的互动已经侵蚀了系统的支柱,一切依然显得很平静,而只有当危机处于活跃阶段并变得很明显时,领导者才能认识到它是什么。

(三)决策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已经发生,这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领导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对形势的确切把握,制定出最佳方案,做出最有效的决策。此时就是显示领导者魄力的时刻了,领导者不仅要立即使危害得到控制,还要做好沟通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大众的情绪,避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还要做好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以有效应对危机。

(四)终结和问责期危机管理过程

在领导者对公共危机做出决策后,这时候要看的就是在决策下的危机走势如何了,若是决策正确,则危机时刻很快就会过去,反之,则危机会扩大,引发更大的灾难。从哲学上看,没有事物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最终走向终结,危机也是如此。在危机终结后,我们就应该处理领导的责任问题了。

三、建立新型危机状态下的公共管理体系

(1)预防为主理念。英国学者迈克尔曾说过“预防是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最好方法”。这是预警机制内涵的重要体现,领导者应该有危机意识,把危机的监测、预警、预控和预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中心环节。虽然极易被忽视,但必须把预警期作为重要环节。

(2)真实诚信原则。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建立在政府与公众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而信任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以诚相待,因此真实诚信是领导者处理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则。危机过程中,人心浮动,谣言盛行,如果领导不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的有关真实情况,则很容易丧失自己对危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谣言会取而代之,组织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都必须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理的关键。危机必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机处理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度过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

(4)科学决策理念。领导者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基本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危机事件状态,用科学的手段开展进行管理活动。善于吸取专家意见,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才能真正控制和驾驭危机,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小结

篇9

Key words: The public sector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Reas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人力资源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愈加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学科上逐渐从向企业人力资源的借鉴走向独立;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群众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关注度提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危机在聚光灯下被扩大,成为的焦点。近些年来,所谓公共部门“精英淘汰”、“逆向淘汰”的观点被民众认同,而在前段时间山东新泰提拔的几位“80后”副局长遭受民众质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频现。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发展虽已逐渐成熟,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虽然也有较深入的成果,但并不多,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方面,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和论述出现。公共部门是为民众和国家服务的部门,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而实现此基本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管理好构成公共部门职能单位的千千万万个公务人员,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频发的当下,建立好一套完整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十分必要。

2、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离职危机、品德危机、行政能力危机、信任危机、角色认同危机,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源危机都已有了较为严重的表现;另外在效率、成本、选任、激励等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对于私营部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因而企业是最早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以运用的组织,他们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所依据的平台较高。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公共组织目标实现的战略支持作用。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策略

3.1危机中止和隔离策略。由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制止,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欧洲国家政府官员集体辞职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必须在危机发生之初,就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的终止和隔离。人力资源危机终止是指将显性的人力资源危机如辞职、罢工或安全危机等进行及时终止,如调换领导、设立专项小组现场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人力资源隔离策略是指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遏制其向其他部门机关蔓延,将危机人员隔离,降低危机损失。

3.2 危机公关策略。人力资源危机公关策略,就是利用危机产生的时机,合理有效的解决危机,并进行宣传,正面烘托组织形象,达到危机公关的效果。这是一种化“危”为“机”的重要策略,是也公共组织部门常用的策略,例如,在惩治人员时,进行公开审理,请大众监督,一方面起到了重建民众对政府部门信任的作用,一方面对公共组织内部人员起到震慑和督促作用,有利于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自我监督。

3.3 危机后的安抚策略。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通常使平时隐藏在组织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心中的不满暴露无遗,组织应该针对员工不满情绪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行动,抚平大家心中的不满。

3.4 危机后人力资源修复。一般而言,最好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力资源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那种认为人力资源危机过后就一切正常的看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人才流失后,要恢复现有工作人员的士气等。所以,当人力资源危机基本得到控制时,公共部门应不失时机地将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源危机恢复工作,尽快使公共部门从人力资源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正常状态。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

4.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造成人力资源危机的原因其实早就蕴藏于组织的日常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组织管理者麻痹大意,没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才促使问题日积月累,最后在某个时间的刺激下,爆发出来。因此,在公共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包括:人力资源危机观念教育、案例教育、模拟人力资源危机情景教育、管理层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同时,应该适时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操练和演习。

4.2设置危机管理预警系统。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根本上的办法就是预防危机产生,将危机遏止萌芽期,及时改进潜在的影响因素,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不足之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是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全面监测,识别有代表性的危机征兆,对这些征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评价,在危机爆发之前进行科学预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危机损失,达到组织人力资源危机良性管理、健康发展。

4.3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过去按计划调配造成的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并重的矛盾状况;建立各种人才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和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专业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畅通有效地人力资源流动系统。

4.4开展考核制度和职务分类改革

篇10

湖北十堰一幼儿园133名儿童食物中毒;济南一幼儿被闷死在校车内责任人被判刑;7幼儿被教师扇耳光其中一名幼儿被打到耳膜穿孔出血……这一个个事件令我们感到惊诧的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反思其背后产生的根源。其实,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这是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危机是时时处处都可能存在的,而且危机来时往往很突然,爆发之前难以准确预测,现代社会,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也使得危机具有公开性的特征。针对幼儿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情境,例如国家缩减招生政策、大面积食物中毒、火灾、传染性疾病爆发或大面积传染、交通危害、幼儿走失、幼儿伤亡等,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分析原因,提高危机防范意识,积极主动地规划危机管理预案,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将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轻则会影响到幼儿园正常的运营,重则会严重损害幼儿园的声誉和形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设计一系列幼儿园危机管理预案,做好危机防范和应对的准备和计划,建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最好的危机管理运营策略。

一、加强基础管理,防患于未然

幼儿园要加强日常管理,经常审视内部的危机诱因,尽量减少由于幼儿园自身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1.制订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形成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的基础管理有章可循。其中涉及到幼儿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玩具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传染病预防的管理、教职工队伍的管理、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出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幼儿成长的情绪关注、校车接送的管理、家长接送的管理等。例如《接送管理》中,规定幼儿家长必须使用接送卡接送幼儿,如果家长有事没办法接送,需要提前给带班老师做好交流,以免接送过程中出现问题。《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中,规定幼儿教师必须提前检查好活动场地、器械,清点幼儿人数,活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幼儿,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点幼儿人数。

2.加强监管,使制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幼儿园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因为缺乏平时的有效监督,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例如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严重超载或车辆不合格造成的。上级主管部门存在监管的缺失,幼儿园管理者管理不善,有些幼儿园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抱着侥幸心理,最终导致安全事故。

二、组建危机管理机构

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幼儿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了有效应对,幼儿园可以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由园领导及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幼儿园领导(通常是园长)、分管主任、保教人员、保健医生、财务人员、保卫、后勤部门负责人。明确规定好危机处理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演习、讲座、图片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掌握必要的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2.积极搜集相关的信息,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例如某幼儿发生了校车事故后,要及时检查自己幼儿园的车辆安全情况,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境。

3.危机处理小组要认真考察幼儿园,组织小组成员对日常工作进行维护和管理,并监督各项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例如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是否安全,幼儿的攀爬架是否有松动的现象等,一旦发现要及时整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4.针对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境,制订合理的危机管理方案,方案的内容既包括预防措施,也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做到有备无患。

5.危机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事,要全园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危机处理小组可以根据幼儿园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职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其管理能力。

三、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幼儿园可以事先制订相关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规定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管理的预算;危机信息收集、上报的措施和途径;幼儿园易发生危机和事故的处理方法;应对危机发生后幼儿园对媒体和公众的解释方面做出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等。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幼儿园可能面临的主要危机类型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突然巨大变化;招生面临巨大困难;招生数量急剧减少;大范围对幼儿园不利的社会舆论甚至谣言的泛滥;大面积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爆发与大面积传染;火灾;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建筑物毁坏造成的伤害;其他意外人身伤害;对幼儿园疾病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的危机;可能的性伤害;交通危害;玩具与设施危害;幼儿园的相互伤害;幼儿走失;其他严重的道德伤害;其他不可预见的危害等。例如《某某幼儿园火灾预案》中要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火灾有哪些?包括电路老化、超负荷用电、故意纵火、雷电造成的失火、周围环境牵连、幼儿玩火、食堂用火不当等。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尽可能地细化,想到可能发生火灾的各种因素,因为想得越详细越能对这一事件进行有效预防。

第二部分: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落实措施。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包括园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日常要定期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后勤人员要检查幼儿园的排水设施,房屋是否有漏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路是否有老化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换,将危机管理纳入到幼儿园日常维护当中;成立危机事件报告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及时报告;建立幼儿园预警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通过广播、手机等设备传达到幼儿园每个角落;准备一份幼儿园空间分布图,并将公安、消防、急救、煤气等电话号码贴电话机旁;准备预防及应对危机事件相关的物力,如应急照明灯、灭火器、急救设备等;确定对外联络人员及新闻发言人等。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具体,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点面结合。

第三部分:培训与学习。首先,通过危机管理讲座或者展览,让教职工初步了解幼儿园危机的特征、危机的种类等,积极主动地建立危机意识;其次,通过培训让教职工掌握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提高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演习。如《某幼儿园火灾危机预案》中,可以通过火灾演习的方式,让教职工知道火灾发生时应如何自救,如何有序撤离等。

第四部分:定期检查更新。制定了危机预案,不能常年不变。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和当前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更新。例如,预防火灾的预案中,要及时检查更新救火设备,如灭火器,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

四、掌握危机处理艺术

尽管做足了一切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一旦发生危机,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采取的一切手段和策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单位形象。

1.迅速建立快捷、高效的危机处理组织。根据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要迅速建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管理,首先要对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如该危机事件对幼儿及教职工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对幼儿园的财产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对幼儿园声誉的影响有多大?是否危及幼儿园的生存?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

2.迅速着手处理危机。遇到危机要积极面对,而不能逃避。无论责任在谁,对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并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尽量使损失降到最低,切莫急于追究责任。安抚好当事人及亲属的情绪,并隔离危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某幼儿园幼儿午睡时意外死亡,但因为幼儿园一味推卸责任,最后家长情绪失控,打砸幼儿园,使幼儿园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以倒闭收场。

3.做好危机公关。做好危机公关,对重塑幼儿园形象非常重要。因此,幼儿园要将媒体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战略管理中,幼儿园要安排有专人负责接待媒体,必要时要事先进行培训,以免人多嘴杂,说法不一,造成媒体报道失实。尽量多地给媒体提供相关资料,以免媒体无端猜测,造成更大误解。幼儿园要给媒体提供幼儿园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危机发生的详细情况,介绍幼儿园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尽量博得媒体的同情和理解,淡化家长是弱者的媒体心态,切记不要拒绝媒体,更不要使用“无可奉告”等官方言语,以免使幼儿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位置。

4.沉痛反思,重塑形象。危机发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积极面对,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今后的管理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不论危机的责任是谁,幼儿园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认识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危机发生背后的内外在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在幼儿园危机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预防为主,积极面对。一旦发生危机要理智应对,吸取经验教训,教育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安全工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让幼儿园的管理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它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严格地讲,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策略,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策略运用应当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一切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成功达到这个目的的策略就是合理的策略。

就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公共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全理解。有的公众甚至认为一些政策有失公平,这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在政策执行时遇到较大阻力。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由于公众对改革的不理解,出现了多种声音,进而引发成牢骚,甚至有个别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引发危机。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公共管理部门的一种“机动”权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合理、适度运用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反之则会出现“异化”现象,给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害。三是由于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低导致的风险。有些行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凭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从而引起行政相对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造成公共危机事件。四是公民抵抗执法引发的风险。据报道,目前我国暴力抵抗行政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抵抗行政执法引发的公共危机,不但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直接危及行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给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构建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这些都对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对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回应,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

面对危机,如果行政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对危机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漠视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欺上瞒下,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或公共管理行为和效率上识别能力表现较差,应急机制不健全,对危机反应失当,致使危机扩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客体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治理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而盲动,导致秩序失范;二是由于在非常时期丧失公众的信任,社会矛盾突出,使行政行为关系紧张乃至冲突;三是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而未被有效控制时,媒体可能借机进行负面报道和恶意指责,损害公共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之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到工作日程,在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应对巨大灾难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应急管理还存在—定的问题。

(一)危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篇12

1.信息反馈不及时。对于长期存在的“的士疾苦”无人问津,久拖不决,政府对交警乱罚款听之任之,终于酿造成大祸。

此次罢运事件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暴露的是全国出租车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公司化剥削”、“垄断暴利”的存在、普通的士司机运营收入日趋减少和运营不稳定。

通过市政府的行政审批和“特许经营”权利寻租(例如湖南省2004年特许经营条例颁布),出租车经营权成为公司的合法特权,而非政府有效管理的普通城市就业的公营资源,说到底,政府与公司管理的模式造就了公司一本万利的“食利寻租“阶层,他们“坐宝马,劳动主体开的士”,劳动者利益因制度安排上的某些失误造成这个行业的矛盾日渐激化,所以其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2.利益分配失衡。应该说,这一行业的利益失衡和利益矛盾,早已超越了社会生活的局部范畴,但是,规费重、加气难和罚款多,直到出租车司机采取了罢工这种极端方式才得以“收买”的方式解决。却印证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句话。长沙(12月12日)又搞所谓的价格听证会,其实,在没有解决好制度设计之前,反复去思考如何“分切蛋糕”毫无意义。就的士行业来说,运营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

我们不要以为“补贴”和公司临时让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经验表明,的士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市场化赢利的行业,过多地政府补贴无疑会增加财政负担(北京除外)。据报道,仅免除出租车公司违规上涨的规费一项,许多的士司机至少每人每年可增收近万元。如果不从根本上来改革出租车的运营模式,仅仅考虑政府补贴,重庆的做法会迅速形成其他城市的“示范效应”。

3.重罚惹的祸。的士产业长期的生存境况恶劣,但重庆的一条新规定却被大多司机认为是真正的罢工导火索。重庆市运输管理部门新近出台针对出租车行业绕路、拒载等问题的严厉的专项整顿政策。据称,这一政策自今年十月下旬执行,政策规定:拒载一次罚款五百元,如果拒载孕妇或老人,罚款八百元。而且执法部门罚款后,公司还要追加罚款。三次违规后吊销出租车营运权。由此可见,不对矛盾进行“解剖麻雀”的方式工作,“重典”未必治乱,反而激化矛盾。所以我们讲是出租车管理公司惹得“祸”,其实政府部门的简单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无知也是根源之一。

尽管重庆把这一突发事件转化为了一次成功的政府公关行为,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管理城市,绝对不能仅仅依靠这种亡羊补牢式管理方式,我们应该去寻找背后隐藏的制度化问题和城市公营事业的管理。

客观上,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000至3000美元,一个国家就会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正快步进入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频发无时不在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和底气。若处置不当,矛盾就有可能恶化为社会危机。

二、罢工是反映激烈矛盾的“和平诉求”

出租车这个涉及公众利益的行业被人视为暴利行业,但是成天辛苦的广大出租车司机却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压榨、畸形市场机制的挤压下,成为现代的“骆驼祥子”。到底是谁惹的祸?“罪魁祸首”就是管理模式和出租车管理公司!政府为什么还要保护公司的利益,而置劳动者、城市公共利益和稳定不顾呢?出租车行业是采取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化运营?对于这些问题,2008年12月15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举办的“出租车运营模式研讨会”与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会者认为一些城市可以突破现行制度“先行先试”,寻找到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是关键。

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次“重庆式罢运”事件,说明中国没有建立“共同利益”的“谈判机制”,没有建立劳动制度结构上的谈判平台,政府仅仅有“危机对应”还远远不够。此次重庆“罢运”事件没有口号,没有纲领,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他们几近是自发、扩散式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罢运”,并终于得到重庆当局的积极回应。

据悉,此次罢工并没有车辆聚集示威,发起者只是敦促司机们不要将车开上公路,这让政府几乎没办法作出反制。“是的,这和游行示威不一样”,一位希望匿名的出租车司机说:“我们只是待在家里,没有聚众,他们就没有理由抓人,有人追究的话大不了就说自己那天病了在家休息。”

这给全国的出租车行业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同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业们以启发。很快,一个月内,在其他近二十个省市都出现了类似的出租车罢工运动。

从我们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我们注意到,所有城市的“罢运”没有采取 “集体上访”,没有到政府有关部门“闹事”和“喊怨”,而是选择罢工这种相对文明缓和的方式,一方面说明“上访难”使得他们对上访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以消极的方式迫使政府积极对应,当然,我们从政治学领域来观察,应当被视之一种进步。和平的集体抗议,避免剧烈的“群体性”事件。

不过仅仅把重庆出租车全城罢工事件看成是一场由劳资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个案那就大错特了。一是是中国许多城市近来先后爆发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考验着中央政府在劳动力市场担忧日益升温之际对工人示威活动的容忍限度,毕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减缓的底线远没有到来;二是总理一再强调要解决“上访难”问题,但重庆“罢运”这条渠道被完全弃用,没有人可以预言今后还会发生什么?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式”管理方法又再次体现。重庆当局在公开场合以及新闻会中多次指出,此次“停运”是一小部分人操纵策划,而部分营运出租车遭遇一些“暴徒”打砸,致使“受阻”无法营运。当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声称要严惩肇事者,出主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行业秩序。显然政府部门遵循了“”一贯的“定式”处理问题。现在看来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我们来看看重庆所采取的措施:

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说: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市政府于当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项措施解决主城区部分出租汽车停运问题:一是市级相关部门通过积极争取,每天新增10万立方米CNG天然气,缓解“加气难”问题;二是政府将对出租汽车“份儿钱”实行价格管理,凡出租汽车更换车型增加的费用从11月起停止收取;三是公安机关和交通执法部门,继续采取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非法营运,保护合法出租汽车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权益。重庆出租车最终恢复正常营运。

三、城市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责任与出租车运营模式改革应相适应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居于其中的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虽然不同于企业,它有着社会、道德和许多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等方面的责任。我国计划经济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城市治理的唯一主体。由于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孤军作战,结果往往出现管不好、管不了的情况。现代城市治理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要求城市中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类组织和社会成员都要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标。我们的建议是:

(1)出租车行业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的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这个行业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消除背后存在的“寻租”现象;

篇13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与静态要素

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重点作不同的阶段划分,有时被划分得比较细,有时则划分得比较粗,如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及六阶段等划分方法。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其共同之处是都以时间序列为基础,从前向后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以分析。以四阶段划分法为例,可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减灾、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如预案及计划的制订、危机信息的、应急决策、媒体管理、危机公关、应急场情景管理等内容,实际上都是整个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某个侧面或片段。

公共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以静态系统为基础。所谓“静态系统”是指危机管理系统中相对比较稳定、常设的部分,由各种静态要素构成,如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过程是同等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静态系统为动态过程的运行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动态过程则是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不良后果的直接手段。静态系统是为动态过程服务的,动态过程是否能高效率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态系统的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用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说公共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那么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则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研究论著都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为框架展开,对危机管理的风险评估、预案的制订、危机预警、应急决策、媒体管理等具体操作内容的研究都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对危机管理的静态要素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以往国内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早,积累的研究成果更多。相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涉及的静态系统的要素要简单得多,因此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对静态系统的关注。而对公共危机管理则不同,相关的静态系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静态系统的建设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再好的动态管理技术也将无济于事。

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静态要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将各种要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这样一个综合模型是有意义的,因为影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以全面把握。通过综合绩效模型,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尽量全面、直观地显示各因素的作用,这无疑对深入分析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有很大帮助。本文尝试运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

二、使用控制论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说明

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静态要素甚多,要想把各类要素有机地统合起来,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正如控制论创始人之一的艾什比所说,“对于那些以复杂著称而其复杂性不容忽视的系统,控制论给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种种方法里,控制论是数一数二的”。控制论事实上已经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组织的一个一般性原则,虽然控制论初创时期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系统、机械系统的控制和工程控制,如控制论的另一位创始人维纳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在动物和机械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但人们很快就发现控制论方法适合分析所有存在着信息和控制的系统,社会系统显然也是一个存在着信息和控制的复杂系统,可见控制论方法同样适合对社会系统加以研究,如维纳在他后来的著述中就对法律的社会控制机理进行了分析。

按照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存在着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坎农(W.B.Canno)提出了开放系统存在的“稳态(homeostasi)”的概念,并分析了生物稳态与社会稳态的关系。所谓稳态是指开放系统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同时系统内部也会经常出现扰动,系统通过内部调节机制来应对各种变化和扰动,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使其能够维持相对持久的平稳状态。而系统的调节机制实质就是通过负反馈实现的控制机制。社会系统的稳态是人们期望的社会常态,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而这种调节机制也就是社会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和控制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控制的实施来维持和恢复社会系统的稳态,因而控制论的分析方法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中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