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散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汪国真散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汪国真散文

篇1

出版时间:2010-9-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导读

迄今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内容简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书名: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作者:汪国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

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导读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新诗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多首新诗,格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励志作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他新近创作的词、散文,并附有他的书法、绘画。可谓汇集了汪国真各方面才艺于本书当中,极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纯粹的诗集,但汪国真觉得缺乏新意,提出要把他的散文、绘画、书法都加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该书责任编辑刘志宏将书名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该书约10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占一半篇幅,还收录了汪国真填的宋词。另一半内容则是汪国真的跨界作品――散文、绘画、书法。

书名:给孩子的诗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诗作《回答》《一切》。

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导读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北岛:给年轻朋友的信(节选)

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篇2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篇3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优选范文   “既然选取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一句经常用在高考作文里的话,提起它,很多人都会想起汪国真,这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其实除了这一句经典,他的诗里还有太多完美的东西值得歌颂。

  这本汪国真的诗集代表作真的是名不虚传,一打开就深深爱上了它。诗集中更多地描述了感情、青春、期望和理想等一些美妙的词汇,再加上作者优美而精简的表达,恐怕只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了。

  他的诗里处处充满着一种善良和温和,蕴含着更多的朝气和期望。他总是有这样一种魅力,既不是某些作者肆意渲染,故意堆砌华丽辞藻,矫揉造作,让人看得目眩神迷而不得其宗旨,也没有很多老作家太过直白甚至口语的表达那样繁重。就像一杯清茶,少了水的无味,也一点不输浓茶的芳香。也许这就是作者本人,才华横溢却又谦虚恭谨,低调内敛,平常之中与常人无异,但自身散发月亮般的光泽,熠熠闪烁之处尽是风采。

  他很喜欢写感情。是啊,感情是很多人年轻时的重要主题之一,即使没有谈过恋爱,心中也藏有很多对感情的憧憬和向往。他的笔下,感情能够是一个人一无所有时甘愿倾心付出,他在《星星是我送给你的钻石》中这样写:“我想送给你的很多,但我拥有的太少。星星是我能送给你的钻石,原野是我能送给你的花园,还有一颗心,剔透晶莹。”他也会把感情里分手后的复杂心绪一一勾勒,他在《分手之后》里这样写道:“相识,总是那么美丽;分别,总是优雅不起。你的身影,是一只赶不走的黄雀。最想忘却的是最深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我总是很好奇他是不是谈过很多场恋爱,如果没有,但却能把感情描述的那样准确,也许只能归于优秀诗人的才华了。青春的恋爱总是那样,让人心向往之,爱得那样纯洁,没有杂质,也同样伴有很多的遗憾和可惜。也许,青春里的恋爱本来就不该太去计较结果,只要彼此经历过,有所收获,就已经足够了,已经是彼此的最好记忆了。

  一向很喜欢张晓风描述的那个美丽的日本故事。说的是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时,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着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这本诗集里也有一首描述雪花的诗,写得很美,他是这样写的——《心中的诗和童话》:“雪轻轻地落下,那是多少人心中的,诗和童话。这是开得最短暂,也是开得最多的花啊,凉凉的,却不知温暖了,多少心灵的家。”这首诗很短,但很精妙,雪一向被认为是纯洁的向往,人们喜欢雪,也许就是因为人喜欢纯洁和完美的世界吧。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写了很多鸡汤,然后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会无言地笑。在这个年代,鸡汤竟然能够把对美的向往给顶替了,真是好荒谬。在我看来,鸡汤但是是一堆看似励志和无逻辑的自我安慰,在生活中面临复杂的选取时并不会对你做出更好选取有益处,而对于美的向往则不同,他的诗是一种认真思考后的选取,是能够让人产生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始终是沉甸甸的。

  没有钱,我们可能饥肠辘辘,面露苦色;没有诗和憧憬,我们可能失去的是对生活的高雅追求。我们身上有就业的压力,有学业的负担,我们或许不能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们也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自己的期望和信念都住在那里。最后期望你的生活里也有更多的诗和期望。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优选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篇4

汪国真说―林卓宇的诗是有一定深度的:把诗写得有深度,这不简单。这不但需要有诗才,还需要有思想。缺少思想和深度的诗人,不会是大诗人。这方面,年少的林卓宇表现了较好的潜质。

曹文轩说――散文这东西,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但写好是很困难的。小说、童话大可以隐去作者的一切真实,甚至走向作者的反面。而散文不行,作者首先要把自己交付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散文,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需要智慧和才华。林卓宇的散文,在我看来,他在少年作家中应该是独特的一位。

毕淑敏说――林卓宇的作品是有思考、有深度的。他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味独特而深刻,耐人寻味。优秀的散文要有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实、真情、自然朴实,作品背后站着的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和思想深度,是生命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

林卓字作品

雨中的百草园

在我的童年时期,家中的后院曾是我的秘密花园,确切地说,应是我那稚嫩心灵深处的幽谧森林。野绿的苔藓常常在墙下缓缓地蔓延着,一道道的穿行并连成翡翠般的风景线;潮湿阴暗的角落里,那些蕨类植物也常常长出它们绝美的卷曲的姿态;而那偎依在围墙上的不知名的小野花和小草儿,常常是我亲手种下或是从野外挖来种下的,它们备受我的呵护,在日光与月光的浸润下引吭高歌……

所有的植物们,都互相掩映着,组合成一个散发着浓郁清香的百草园。

说到这童年的百草园,心中自然带着些许回忆的气息。然而,这又不得不令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鲁迅先生永远给人以正直、冷峻且严肃的形象,淡定的神情下,永远都有着不断燃烧的篝火,随时都有可能喷薄而出。然而他却以回忆的心态创作出了带着清新之感的回忆体散文,像是一首动人的草丛杂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以碧绿的菜畦为背景,以黄蜂的谜语作语句,以鸣蝉在树叶间的长吟为修辞,在这期间,浑然天成的诗意与意趣,随手即可拈来。

我不愿意以审视经典的方式审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充满童真意味的作品,和我的经历是那样地亲近,因为字里行间皆可以找出一条线索,并从中找到我童年之路的轨道。轨道的四周,似乎就是成片的我亲手种下的植物。那些四处寻觅的蝾螈,那跳跃着冲撞阳光的蝗虫以及那将晨光织进夜色的蟋蟀,似乎都在沿途的风景中一一闪过。

偶尔带着回忆的目的,轻轻踏入童年时期的后院,那里渐渐被日月星镀上了许多层我陌生的颜色,而那云间落下的片片夕阳跌到我的手心里,似乎就代表着一切的结束。我曾经种植过的一些小花小草,以及撒下土壤却未曾发过芽的种子,都已经腐朽了,原有的新绿之色已经一层层被覆盖了。而那些稍稍露出头的萌芽们,纵使我的目光紧紧抓住它们,也阻止不了它们的枯黄。

落下的花叶如斜雨一般在地上划出忧伤的暗影,寂寞无语渐渐穿过了岁月的胸膛,似乎等待着阳光的开释。一个个凌乱摆放的花盆,变得古老而沧桑,让人感觉这里像是被时间洗劫一空。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布满苦涩的情节,渐渐丢失了怀中那份珍贵的亲切,我开始不住地回忆那点点滴滴,心中无比渴求着百草园的再现。

一个小男孩,在这园中轻轻地漫步,浅浅的脚步将遍地丛生的绿意留在鞋底,搬着橙黄色的板凳,坐在院子的中央,手里拿着一本童话书,如同撑起一座小小的书屋,嘴唇边衔着清凉的薄荷叶。指尖触着微微泛黄的书页,并撩动着树叶上的阳光,纸张一页页地翻过去,心中便增添一份厚重的感觉。园中的小植物们和阳光一起扇动出美妙的味道,将他湮没于其中。书中的字句和花草点滴的芬芳交错着,在小小的空间中升华。

毫无意料之时,天空中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雨,男孩渐渐收起了书,回到屋中,静静地趴在窗边。花和草开始愉快地生长起来,它们贪婪地吮吸着雨水,同时还奏起了那无人知晓的乐曲……

一切都宛如梦境,我童年时代的百草园不仅仅是在我的记忆中真实地存在,同时也可以从各种自然万物间折射而出。

黄昏有如大地唇边的一支歌,缓缓地在天际流淌着,回忆的音量一点点变小。童年时代的百草园,与鲁迅童年时代的百革园,似乎在此时此刻,互相紧连,在黄昏时刻隐隐再现。

雨,真的下了。风儿对雨丝的撩动,似乎有同与我撩动书页上的阳光一般。雨中的百草园,将那绿色的根须,继续向大地深处蔓延。

林卓字作品

午后的歌唱(外一首)

我静坐在阳光的诗意里

像是刚从雨季飞过来的鸟儿

安静地享受着每一缕光线

并把它们静静地拉长

我多么想多坐一会儿

在阳光的深处

将我的幻想任意放牧

我要唱我献给阳光的最美的歌

让它顺着春的手臂

滑落到阳光的手心里

一切都温暖而又欢欣

让我感觉自己

像是一个自然界的伟大歌者

坐在午后的阳光里

时间的流淌被掌握在我的手心里

看吧仿佛一切

一切都在瞬间变得安详和睦了

-蓝色纹路的白窗户虚掩着

我的歌声从窗边流过

音符溅起美妙的声息

舒畅的感觉萦绕不止

我多么希望,这样午后的歌唱

永远永远

不要停息……

画梦

轻轻扇动着魔法的气息

我用长着羽毛的笔

把雨季里的云朵绘成阳光的色泽

我坐在云朵下的稻草堆上

幻想着自己端坐在云端

把曾经的点点过往

编织成梦的颜色

驾驭在一片轻如蝉冀的诗意中

就算是一夜谎言

我也赋予它阳光般的单纯和恬静

我让那掌心里的快乐无止境地涌动

慢慢在指尖爬升升腾

幻化成奇异的一小朵风景

卷起快乐的风暴

篇5

那时的我,刚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由于工作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烦恼和忧愁也一个个向我袭来,弄的我是手足无措。而此时我开始读汪国真的诗歌。他以诗歌的形式,给我提供了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我从中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和更何况

我们要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当我遇到烦恼时候,我就读他写的这首诗歌: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文秘站: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当我在文学写作上遭遇到坎坷,而想停滞不前时候,我就背诵他写的那首《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与其诅咒

不如坚忍

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默默耕耘

诅咒

无济于事

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

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

沦丧的更有

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

篇6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关键语句,感受“绿”的形象和特点。

2.紧扣文本,斟酌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学习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学习作者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3.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多角度解读本文的主题,理解“爱”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1.紧扣文本,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2.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主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缤纷,少不了绿色的点缀。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生命的希望;当小草冲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生命的顽强;当春天来临,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是无尽的喜悦。

二、读――理文脉

1.自由朗读全文:设问: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作者在囚绿之前和之后又做了什么?

2.通过讨论理清文章脉络:择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三、嚼――品绿韵

1.不管是对绿择、赏、囚、放还是怀,都缘于作者对绿的一种什么情感?――爱。

2.那作者如此喜爱的常春藤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

第4段:当太阳照过它的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第7段:我天天望着窗口……

第8段:浆液丰富的柔条……

第9段:……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总结:繁密、生机勃勃

第10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第11段: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总结:向阳、固执、病态

四、议――悟真情

1.常春藤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囚绿

2.请两位学生合作朗读“囚绿”部分(8―12段)

3.常春藤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那作者的情感有变化吗?(8―12段)

4.再次朗读囚绿部分,体味作者情感

通过讨论明确:生的欢喜-喜悦-不快-自责-可怜-恼怒

5.虽然作者的心情非常复杂,但他仍旧不愿将绿放走,因为在他心中绿是――(找直接抒情的句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学生齐读)

五、 思――探主题

1.充分思考,探究主题一

1.1讨论绿的象征意义。生机勃勃――希望和生命(由直接抒情句得出)

向阳――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 (品读“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固执――永不屈服

1.2引导学生总结主题一:本文抒发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对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品格的赞扬。

2.自然延伸,探究主题二

2.1找出关于背景的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2.2介绍作者陆蠡的事迹。陆蠡是坚决抗议日本侵占我国领土这一侵略行径的,并最终死于日本屠刀之下。他被捕后,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数月后,陆蠡惨遭杀害,时年34岁。(让学生读陆蠡的回答,体会他的精神)

2.3再次明确绿的象征意义。生命和希望、光明和自由、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2.4学生讨论,明确主题二。本文是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写照,又是对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的反抗精神的颂扬。

3.顺势引导,探究主题三

3.1展示漫画(如右图)。学生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联想: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太多,限制了它的成长;小树在大树的庇护下倾斜,是向着光明和自由;老师关爱学生,倾囊相授,却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3.2有人说这幅漫画也是对本文的解读,你觉得呢?(学生讨论)。

引导:①比较常春藤被囚前后的变化(读第7、11两段)

明确:因为爱,“我”囚禁了常春藤。“我”把这种爱强加在常春藤上,不容它拒绝,不容它反抗,甚至“恼怒它的固执”。结果呢?常春藤慢慢憔悴,失去了活力――缘于“魔念”。

3.2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类似的“魔念”?明确: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我们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我们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人们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

3.3学生讨论,明确主题三:本文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六、结束全文

齐读汪国真的《我喜欢绿色》,结束全文的学习

《我喜欢绿色》汪国真

我 不喜欢灰色

我不喜欢故作深沉和冷漠

那不是潇洒 那不是性格

那强硬的外表下

包裹的常常是软弱

我喜欢绿色

篇8

喜欢这样的夜,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细数夜空中点点繁星,此时,便会冒出一个出奇的遐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星座,而夜空中众多的繁星,是否会有一个和我一样的星座在与我相望,他或许就是我一生所求的知己,你我也许只能在这夜空中相互的守望,守着这样的夜,直到天亮,而我能做的只能把这份思念化作眼泪,许下心愿,让天使把我的思念和祝福带给你,守着这夜,望着夜空中的繁星,我领略了孤独美。

喜欢这样的夜,坐在电脑桌前,把心中的情感,用我那娴熟的双手在键盘上敲出文字,尔后孤芳自赏,此时的我喜欢尘封的回忆光顾我,面对镜中一天天老去的容颜,面对已经变得太多的自己,在这静静的夜里,我会回忆起曾经有过的那个鲜活的自己,忆起岁月留下的欢乐、无奈、忧伤…。。所有的情感使我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只能化作文字,留作岁月对自己的礼物,去慢慢的品尝,守着这夜,我感悟读懂了人生。

篇9

开头点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题的句子应在开头一段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我们有些同学在点了题后,又扯到不相干的话题上去了,这样不但未达到点题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成为废话。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二,最好直接运用文章题目里的字来点题。这样不容易使主体部分的内容偏离题目。

第三,议论文要通过点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二.美化开头,清脆响亮

开篇使用修辞方法,以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一开始就新颖动人,富有吸引力。同样能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清脆响亮,起到美化文章的作用。

1.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例如,“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2003年高考作文《把心放正》)“哈姆莱特曾高呼:‘人啊,看清你自己!’而我要说:‘人啊,看清这个世界。’”(2003年高考作文《擦亮眼睛看世界》)“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智慧的眼睛》)“马克·吐温说过,‘你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2.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例如,“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影响,迎向光明;雄鹰穿过风暴的阴霾影响,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影响,奔驰原野;我们只有突破思想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自由》) “快乐,是年迈的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时的心情;快乐,是一对恋人静静偎依在一起时的心情;快乐,是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吃到一颗甜甜的草莓时的心情。”(《快乐》)

3.引用诗歌,形象隽永

例如“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学生习作《远与近》)

4.类比起兴,形象生动

例如,“快乐,大海里跃起的一朵浪花,走过了千山万壑,它自由;快乐,钢琴上舞动的一个音符,经过了精心创作,它美妙;快乐,生活中不变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它永恒;快乐,是一份勤劳后的收获,收获汗水浇灌的果实。”此类一般由自然现象、风物引入人生话题,能明显地体现文采,并且能体现一定的匠心。

5.镜头剪辑,具体形象

篇10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既健康,又有文化。人的健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对人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视,有点头痛脑热,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据统计,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精神障碍疾病大量发生,这是忽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有利于其他良好素质的形成,才能促其获取成功。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和劳动素质也很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就是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诗歌欣赏的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和谐、高效率的发展,而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朗诵时充分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诗歌是作者形成于肺腑、悟之于心灵、发之于情感的语言,它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灵、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坚强人的意志的作用,使生物的人更加社会化和理性化,在生活中更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各方面的情感,使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诗歌欣赏是一条捷径。

诗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表情状物更惟妙惟肖,作为语文教师,抓住诗歌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从而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诗歌欣赏对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欣赏的教学手段,可以移学生的品质于未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豪放的胸襟,凡事从大处着眼、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可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好的诗歌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了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好的诗歌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汪国真的《豪放是一种美德》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的诗歌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如汪国真的《思念》中“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和“如果你要想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同学间的叮咛、祝愿,情真意切,让这动情的诗句互赠你我,友谊天长地久。

诗歌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能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偏执任性,心中没有他人,吃不得一点儿亏。为了纠正孩子们性格上的弱点,我有意挑选一些这方面的诗歌,如《我不期望回报》《自爱》《假如你不够快乐》等,让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诗句:“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给予是为了期望回报,如果付出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将变得渺小。”“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孩子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拥抱宽广博大的人生,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诗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经不起磨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极低,遇到困难就趴下了。我有意让他们读励志的诗,如陈锡智的《小溪》:“即使痛苦把你的身体扭曲,你也要一路击节高歌,奔向大海。”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的《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韧。”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以后的困难,他们不再惧怕。

诗歌以他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四、利用诗歌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充实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上好诗歌欣赏课呢?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段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诗歌,选编了校本教材《诗歌散文集》。运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周五下午)各年级段安排统一内容进行诗歌赏析和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揣摩赏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

1.几种诗歌欣赏课的模式

(1)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诗歌教学。例如,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情,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歌的内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适应较为短小的诗歌。由于日积月累,学生能够掌握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集中式诗歌欣赏。所谓集中式诗歌欣赏课,就是选取一节课作为诗歌欣赏的活动课,这种课比较适用于较为深奥或富有意蕴的诗歌。首先时间集中,一节课只进行诗歌欣赏,不进行其他活动;其次内容集中,选取一首诗或同类题材的几首诗,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最后是理解集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对诗歌的理解较为全面集中。例如在欣赏杜甫《春夜喜雨》时,我选取了古筝曲《浪淘沙》为配乐,在上课时,先进行配乐诗朗诵,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热情。然后,我领读,学生齐读,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一遍遍诵读诗文。接着学生范读,在配乐声中,学生们初步感知到了诗歌的意境。然后,我组织学生赏析,从下雨的时节、状态、雨景、作者的想象入手,学生们最后都感悟到了作者对雨的理解。

(3)自由式诗歌欣赏。所谓自由式诗歌欣赏就是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赏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这种课型比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的引导包括:学生所选篇目上的引导、赏析角度的引导、个人感受深浅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功底,较全面的诗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正确的要鼓励、肯定,错误的指导学生改正。

2.多种形式去读、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最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心理学研究认为:诗歌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要通过反复地朗诵去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比赛读,如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通过比赛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位互相练习朗读,以使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声调、节奏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朗读的形式还可以是表演读,如在诗歌赏析课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每次表演,学生都表现得热情高涨,通过自由发挥的表演,孩子们已经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艺术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经历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愉悦。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更多的好诗

在诗歌赏析方面,我按照“课内精讲,课外略讲,感悟为主”的原则,只要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即可。

如赏析冰心的《雨后》时我采取精讲的方式,首先设置情境,激起体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篇11

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安排,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

在普遍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在一节课中的新课内容学习完成之后,相机设计一个单独的拓展阅读教学环节。例如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拓展汪国真的同题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习七下30课蒲松龄的《狼》时,会顺势拓展蒲松龄的《狼》的另两则。学习《斑羚飞渡》时,一般会拓展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或者是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之所以选择在教完“新课内容学习”之后,再安排学生的拓展学习过程,主要是源于我们对教科书的基本作用的认识。应该说,教科书是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工具性材料;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科书是教师确定本学科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教科书选取的内容中,多为比较经典的课程学习材料,具有范例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我认为教科书中选择的学习材料理所应当地成为教师安排拓展阅读的首要基点。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

结合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分析,我认为拓展阅读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纵横两个方面的拓展。所谓横向拓展,主要指的是与本课学习在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联系的学习拓展。即指与本课内容在学习中有一定关联的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内容的拓展、同一学习主题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拓展、同一题目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的拓展等三种类型的拓展。

所谓纵向拓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相机安排的拓展阅读学习,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内的拓展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横向拓展

1.同作者的拓展。例如我在九年级朗读指导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在拓展阅读环节安排的是同作者的拓展阅读《等待(二)》,这样可以有力地升华文本,也使学生再次受到感染,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同主题的拓展。同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我拓展了同主题的《囚歌》、恽代英《狱中诗》、《杨超烈士就义诗》,期望通过进行同主题的诗歌拓展阅读,使本课凸显情感的热度、审美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

3.同题目的拓展。比如上文提到的在教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拓展阅读汪国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又如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外同题阅读课《听雨》,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阅读元代虞集、唐代王建、宋代赵文、杨万里等人所作的诗《听雨》,初国卿、廖征西、季羡林所作的散文《听雨》,以及我自己的下水文《听雨》。这种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纵向拓展

1.课前拓展。还以《乡愁》一课为例,在课前可让学生朗读积累的关于表达“乡愁”的诗词,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黄鹤楼》等。这样通过学生联系阅读积累创设情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初步感受离愁情绪,从而引入乡愁的主题。

2.课中拓展。在讲授《乡愁》的第四个画面后,顺势拓展于右任的《望大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回归情结”,体会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3.课后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如果课时所限,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乡愁四韵》、《当我死后》及席慕容的同题诗歌《乡愁》。虽然一节课时间有限,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视觉延伸于课外阅读,让学生用阅读本诗的方法阅读更多的诗篇,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篇12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表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需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又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因此,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议论性散文本质上属于散文,也可以说它属于文学作品。

具体地说,议论性散文写作有四个主要视角。

视角一:内容上的众星拱月与一线串珠。议论性散文可以笔涉古今中外,围绕文章中心,让中外故事有机交织,充分展示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从内容与中心关系的角度说是众星拱月,从中心与内容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是一线串珠。

2011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一文,内容就是采用众星拱月的方法。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三个分论点逐层深入:“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会使她诗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世界需要你,不因你地位显赫,家财万贯。她需要你,因为你的乐观、坚强会感染芸芸众生。”“这世界需要你,她不在乎你是否名声显赫,是否功勋卓著。因为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你的存在,都会让这世界不一样。”考生以泰戈尔、纳兰容若华美的诗文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以刘伟、史铁生的生命华彩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以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的默默奉献证明第三个分论点。古今中外诸多的人与事,都贯穿为一个中心论点,即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的:“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这世界需要你。”这是水到渠成的结论,也是内容上众星拱月的特色。

2013年四川考生的《我自静默向纷华》,面对纷华浮世,考生选择静默以对,平衡心态,平衡物外神内,平衡身行心思,文章思想高远,立意深刻。行文中考生以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知识来阐述这一观点,以文化名人弘一法师、余秋雨、纳兰容若的行为以及川端康成的言论,来表现他们对“平衡生活”的追求。同时,从“敲开心灵之窗”的角度,从“走出一条精神坦荡之路”的角度,从“唱出诗意年华、脱俗人生”的角度,以及归真堂活熊取胆、娱乐明星诈捐的反面角度,多维度论证观点,以一条线串起古今中外多则材料,体现议论性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纵横的才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角二:结构上的形散神聚与灵活自由。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自由,就是要“形散神不散”,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

片段组合显灵活。围绕一个主题,作广泛的联想,把联想到的一个个生活片段,一幅幅生活画面,剪接组合在一起。在行文中,几个片段尽量做到结构整齐,片段之间一般不用过渡语。这样的片段,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每个片段之后,要紧扣主题作精要的议论或抒情,也可以在几个片段之后集中议论。如2011年湖北考生的《旧书》,围绕紫檀木箱子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写感受。古人晒书节当天对藏书的炫耀、征战途中不弃旧书、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片段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这一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书籍的巨大作用。

序号表述显层次。文章所有内容要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可以用序号标识出来,这就是序号式结构的特点。序号要用大写,它不表明内容,只是标明文章的层次。运用序号结构可以省去衔接与过渡的文字内容,使文章更显得简洁明快,内容丰富,结构井然。如2011年北京考生的《对体育的思考》,文章在引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小标题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思考一: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思考二: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三:包揽冠军的弊端。采用了序号,体现了文章顺理成章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性,不仅形式出彩,内容上也更明晰。

子话题式显机智。从一个中心话题(或观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具体的子话题,由这些子话题组合成全文的主题框架,共同支撑中心话题(观点)。子话题一般置于段首,也可放在段尾,统率一个或一组材料。这样的子话题一般不能少于三个。这样,主体部分就呈排比段形式,观点明确、具体,说理充分、透彻,结构整齐,层次清楚,内容充实。2013年安徽考生的《追求不一样的精彩》一文就很典型。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子话题,一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要求我们有创新精神”,以马可为设计出访时服饰极具创新精神证明;二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敢于突破的品质”,以美国白宫的名画《向正方形致敬》的突破性创作证明;三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以两个美国少年排除干扰创造发明的事例证明。三个子话题,多则材料,巧妙论证了文章“探寻别样的精彩,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的中心论点。

小标题式显脉络。由若干个小标题统率重点段落的内容组成全文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几个片段或几个画面,然后分别用小标题标出来。小标题一般用精要的文字揭示统率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小标题,一般不少于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可以是递进,也可以是对比。小标题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显示选材的广泛性,同时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感强。如2012年江西考生的《“无”中生“有”》一文有两个小标题:“无”中生“有”――坚韧铸就;“无”中生“有”――梦想给力。本文选择了达人秀年度冠军和网络红人“菜花甜妈”的两个事例,紧扣文章中心,鲜活证明观点。2012年河南考生的《顺手撩拨“平安”弦》一文就很典型。文章分“一叶飘零春更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和“人生若只如初见”三个小标题,以苏武的大漠牧羊、勾践的卧薪尝胆、曹雪芹的十年血泪证明第一个子话题;以柳永肝肠寸断、蝉蛰伏四年、玛丽・凯勒走向成功证明第二个话题;以梵・高、贝多芬、郭明义、最美妈妈证明第三个话题。而三个子话题都是紧紧围绕“‘小’处却有‘大’成就,平凡孕育伟大,顺手撩拨平安弦”的中心论点。内容集中,又一气贯通。

程序化思维显特点。即按照程序化思维模式展开,文章一般分若干段,每段各有任务,表达各有特点。2011年河南考生的《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似乎颇得其要领。第一节一般是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势,此文第一节就是用排比句引领并亮出中心论点:“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第二节提出分论点一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的腾飞是滔天巨浪,那么科技就是层层叠叠的浪花。”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飞天、“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奔月和南极考察,从面上证明分论点。第三节提出分论点二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是正在上演的话剧,那么国际影响的魅力就是她激情的表演。”用中国敢于担当、敢于承诺的典型事例从点上进行论证。第四节提出分论点三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就是上面葱郁的丛林。”用“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逐步完善的农村合作保障体系以及“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论证。第五节提出分论点四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蔚蓝的天空,那么经济成就就是装点她的灿烂彩虹。”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的事实证明。第六、七节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并给人以启迪:“用科技水平谱写中国腾飞的乐章,绝世传响;用国际影响诠释中国腾飞的神话,精彩绝伦;用民生改善书写中国腾飞的篇章,坚实华美;用经济成就唱响中国腾飞的歌谣,激越昂扬。雄鹰腾飞,傲视苍穹。伟哉,中国!”

议论性散文结构虽然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遵循两点:一是“内心感受”,这一“神”能够串得起文章全部内容,二是文章所写内容,应当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散”的特征。

视角三:句式上的整散相间与错落有致。议论性散文整散结合,什么是整散?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法。对偶,如:“灯红酒绿的赌场,我们嗅到了什么?金钱、欺诈、贪婪……沉浮莫测的人生,我们追寻着什么?名利、虚荣、安逸……”(2011年河北考生《“赌”一把诚信》)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排比,如:“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2011年河南考生《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以排比句统领全文,增强文势。回环如“方圆成世界,世界依方圆。”(2013年湖北考生《人生方圆观》)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层递,如:“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逐层深入,引人入胜。反复,如:“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是绝望深渊中一声有力的呼喊。”“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微小琐碎,却如润玉般珍贵。”“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一盏小小的灯。”“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微小的幸福是爱,是温暖,是感动人的力量。”(2013年广西考生《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反复吟诵,强调观点。

视角四:语言上的片状结构与如诗如画。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即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2013年湖南考生的《叩问心灵》一文的语言就很典型。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轻轻说出那句“我愿意”,并一生无悔。

嵇康是一枝空谷幽兰。那时,一把铁锤被高高举起,击于石块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在一起,发出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沉沦!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是他打磨出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放弃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作者用嵇康之例,论证中心论点,在描绘中抒情,在抒情中议论,画面美与情理美相交融,一扫议论文的枯燥之风。

再欣赏此文一个片段。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灵魂?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最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拼爹、炫富时,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们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一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累倒在地,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的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文段不只是对比论证,更重要的是充满情感的罗阳事迹。议论性散文语言要具备四点:一是有一条情感线索,二是有若干组画面,三是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四是将文章的观点蕴涵于画面组接之中。

篇13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有针对学生实际,新鲜活泼、文质兼美的散文和诗歌,这些文章均可以反映学生的心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反映当代科技最新知识和社会热点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读、背、赏、析,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素养,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了美的品位,并体会到美的价值。

如阅读欣赏汪国真的两则随想,其中《我喜欢出发》的教学,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与欣赏中,在关注羡慕成功的同时,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成功的最初阶段――出发,在出发时,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在追求和探索中感受人生的完满。平淡而坚定,是面对所有艰难险阻的那份坦然。学生在文中体会到只有出发并具备良好的志向和意志,才能实现高远的目标,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了追求崇高的目标,我们必须出发,只有时刻追求进步,才能拥有永远的青春和缤纷的人生。《平凡的魅力》则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虽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但只要拥有平常的心态,一样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两则随想充满哲理,语言风格独特,让学生看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信心,初步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又明白了如何对待人生,品位由此提高,实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二、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帮助学生选择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把学生的阅读选择引向健康的轨道上。设计每周的读书活动,从班级、年级、全校层层展开。首先,让学生侧重选择有益的书籍,可将书目列成表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便做出相应的选择。其次,开展“晒晒读书笔记”活动,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欣赏,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丰富人文情感、人文价值及人文品位。通过读书,让中职生有了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意识,从而树立信心,改变人生,活得健康、充实、完善。

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知识领域,扩大能力范围,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读书。

如在周末,可选择中外优秀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世界的艺术在不断地变化,也可以从影片中感受人物及欣赏世界各地的美景。看完影片后,让学生作短小的影视评论,口头表达。教师可从影片的思想内容、制作手法、表现形象等,引导学生从人文价值、人文情感、人文品位等方面对影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中提高人文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