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课资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2]。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3]。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4]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篇2
至2013年底,科住共有7个职能部门、10个物业管理处、6个专业分公司。
(1)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科住公司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数从2010年末1053人发展到2013年末2110人(批注:本文中科住员工包括与科住建立劳动关系员工,也包括外包方员工),员工队伍总数年均增长26%;在科住员工队伍中,中层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支队伍人员分别占比5%、8%和87%;员工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员工420人,占员工整体人数20%,都明显体现物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征。
(2)人力资源变动
科住管理及专业技术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和校招,基层工勤岗位主要是外包方招聘。充分体现科住在人员引进方面重点把控关键岗位员工,在管理中强调过程和品质管控,强化工勤岗位职工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2013年度科住员工离职率19%,入职率29%,人员净增加10%。科住工勤岗位离职高于其他岗位,基层离职率高主要是物业行业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较低、工作繁琐等原因,行业离职率一般在20%以上。但与物业同行相比较,科住略低于行业水平,也充分说明科住目前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及相对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3)人力资源效能
2011-2013年,科住人均营业收入都达到11万元,人均服务面积为2000m2左右(因2013年拓展京外地区导致人均服务面积略有下降)。科住连续2011-1013年员工数量增速分别是:14%、37%,营业收入增速17%、32%,服务面积增速17%、27%,人均效能指标,人均收入2%~4%,以及人均服务面积3%~7%,人均效能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积极开拓北京以外的物业项目。要改善人均效能略有下降的趋势:一是要积极在已有物业服务区域周边开拓项目,缩短人员服务地之间无用消耗;二是增加现有物业服务委托项目内容,提高单体项目服务收入;三是使用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新设备、仪器,以及智能手段,替代劳动力。
(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
①员工使用情况。科住公司对主任助理以上管理人员采取交流任职及目标责任考核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定期考核、调整,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强化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基于公司发展需要,急缺人才主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引进,如公司“351人才工程”,招聘对象定位“一高一优”,“一高”是指物业服务行业领先的标杆企业的成熟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一优”是指通过校园招聘补充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后备人才,目前这两类人占年度新入职人员40%以上。科住对员工队伍实施总量控制,保持员工正常有序流动,逐步完善人才结构。
②员工培训情况。公司培训整体思路是“内外结合、覆盖全员、定向培养”,培训分“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一级培训是每年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或专业职能部门统筹开展的管理类、通用类、专业类培训,如新职员入职培训、项目经理任职资格培训、管理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专业骨干技能提升培训和派出培训等,二级培训指的是由各所属单位组织的单位内部日常培训,包括通用知识培训、岗位应知应会、专业技能技巧培训及团队建设培训。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均应在本部门接受不少于两天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经其直属上级确认具备上岗条件后方可正式上岗。2013年度公司人均受训13课时,岗前培训参训率100%,转岗人员培训率90%;参加学历教育人数占职工总数3%,工勤岗位职工技能竞赛参训人数占员工总数23%。通过多层面多样性的培训,有效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③薪酬情况。科住有较为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办法,根据员工岗位层级、工作任务承担、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对员工工资采取年薪制和月薪制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公司对各经营单位依据目标责任书考核,确定各经营单位工资总额。员工根据所聘岗位享受相应岗位工资,其工作绩效与本部门奖金挂钩。公司职能部门按照所有经营部门的奖励均数核算职能部门奖金总额,员工依据在部门内部的业绩情况取得相应奖金。为保持公司整体薪酬水平的竞争力,公司每年进行行业薪酬数据调研,依据市场薪酬数据及时调整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骨干队伍的稳定。
④人员选拔与合同管理。科住人员选拔采取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相结合。内部晋升主要通过“岗位任职资格”、“综合业绩考评”两种方式作为内部人才培养和考察的主要渠道。培养和引进并举,互为补充,保持两类人才在公司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外部人才中的“一高一优”员工除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还根据公司对员工的培养、员工级别分别签订《培训服务期协议》、《保密协议》,对于内部经营单位的负责人还需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阶段性工作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依据。
⑤员工福利与员工关系情况。目前科住员工福利主要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定福利,如五险一金、防暑降温费、劳保、带薪年假外,企业特殊福利有年功、过节费、误餐费,根据岗位级别还有通讯费、交通费、租房补贴。由于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及党团工青妇组织健全,对科住企业文化塑造、和谐劳工关系的建设和员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面向科住物业未来发展人力资源策略
科住成立至今,在高层领导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百强排名连续3年以平均10名的速度前进。基于科住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审视及判断:科住要想继续在行业生存及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抓服务拼水平、谋变革求变革”,科住坚持以机构物业为发展主体,巩固中科院范围内在管项目及拓展非在管科研院所。同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创新发展业务格局,努力在物业行业出奇、出新。根据公司整体业务战略,人力资源须以提高整个公司的业绩为导向,就如何构建包括规划、培训、绩效、薪酬等在内的整体性人力资源战略,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下结合科住实际,对未来人力资源工作改进及策略调整建议如下。
(1)人力资源工作的再定位
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快捷高效的流程架构对战略的实施和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为快速反应公司战略调整,保证人力工作输出具备高效、高质的性能,同时考虑到人力资源专业性必须有效向下传递,业务部门人事业务不专业,员工维权意识提升、人力自身专业水平受限等综合因素,故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组织架构率先进行调整。科住今后人力资源工作整体定位是:
①业务伙伴,即指导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向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和支持,如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规划;
②内部专家,即统一制定专业模块的人力资源政策,如绩效管理、薪酬政策、培训政策;
③共享中心,即负责员工合同管理、社保、公积金、商业保险、薪酬发放、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服务。
(2)与战略相关的人力资源策略调整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战略,根据业务的成熟程度相应阶段性战略目标不同,因此业务板块的人力资源工作目标也应不同:如传统物业业务,立足于“继续夯实实力,百强排名继续前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开拓,稳定忠诚客户,扩大品牌知名度”;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导向、依托现有客户资源、做物业服务增值”。
(3)选拔和配置策略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的三类业务,人才选拔策略为:
①传统业务侧重打造卓越团队,在现有人才基础上,注重引进急缺人才如行业百强的优秀人才,培养内部高潜力青年人才;鼓励领军人物组建精英团队,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公司对各单位的人才配置侧重专业齐全,人才结构合理,队伍的稳定性。
②新业务侧重行业关键人才的引进,人才甄选的重点是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培养内部高潜力人才。
③创新业务,着重于核心团队的引进,如管理或技术团队。
(4)晋升和培养策略
①传统业务人才培养主要是根据内部职业发展通道向“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条通道发展,鼓励人才横向发展:安排其挑战性工作,扩大其管理幅度,提供相关培训学习;纵向发展:安排晋升培训、挑战更高难度专业技术工作、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
②新业务,业绩优异者可获得晋升,公司建立、完善培训机制,以资助进修、考察等手段提供持续提高的机会;设置技术创新奖励、团队建设奖励。
③创新业务,事业承诺,高层领导充分表示公司业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并委以重任,提供高级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位,并充分授权,优秀团队成员不仅可成为业务骨干,还可能成为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建立不分内外,唯才是举,创造开放、合作、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
(5)考核激励策略
①传统业务方面,采取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政策,高层管理团队年薪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福利保障,建立以绩效和能力为基准的晋升和选拔机制,考核周期相对固定。
篇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它使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就是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综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企业生产项目部分引入课堂,提供全套的“生产型”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和谐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三维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职业院校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3.2实践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的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增加课程面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行动导向体系课程,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照系,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思路。与生产过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能够将原来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成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意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应包括:课程标准、.校内讲义、项目库、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录像、测试题库、实训包等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与三维动画设计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借鉴三维动画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的典型项目,构建集生产型、仿真型、创意型三大类型于一体的项目库、编辑能够将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的学习工作页、教学课件和电子书。编写适应三维动画设计师资格鉴定的职业知识测试题库与满足三维动画设计师上岗标准的职业技能训练题库,以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校内硬资源与校外软资源有机结合,学习技能与仿真生产同步进行,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无缝对接并达到零距上岗。
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线社会调研。调研分析三维动画师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与职责从而确定三维动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为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标准提供依据。生产观摩。观摩企业生产设计过程,分析动画产品的开发流程,研究其普遍规律和行业规则,确定动画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参考。项目提炼。研究企业以往工作项目,认真分析并整理出适合用于课堂训练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做出项目准备。资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设计。分析其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资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三维动画师工作过程的讲义和配套课件。参考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设计出与职业资格考试相配套的试题库。
5.2具体步骤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团队人员研究确定三维动画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校内讲义:根据课程标准精选合作企业的优秀项目,并组织团队人员对校内讲义版式及内容进行讨论。建立项目库:根据企业项目整理集贴图、效果图、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内的项目库。开发学习工作页:根据课程标准与校内讲义按学习进程编写不同学习情境所对应的学习工作页(包括技术单、资料单、计划单、考查单)。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校内讲义制作特色项目教学课件。编写技能题库:组织团队人员完成本项目的试题库的整理与编辑。录制教学录像:根据项目库内容录制项目制作的教学演示录像。编辑测试题库:借鉴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认证标准创建知识测试题库。整理实训包:根据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训要求编写实训计划、动员报告、实训指导书,并整理所需图片与工程素材。
篇4
一、历史文化资源是名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丰富的资源
对于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追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和技术力量都比较贫乏,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挖掘、发展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遗产,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或名城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包含着城市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系统。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系统。物质文化系统体现着城市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和城市及其环境的关系,一般体现为显而易见的物质形态。城市行为文化系统,是人们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产物,体现为人们的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如个体和群体的生活习惯、人际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城市制度文化系统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规范体系,体现为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如婚姻家庭制度、礼仪制度、地方习惯规约等。城市精神文化系统,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城市人们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系统之间既可以通过实物形态的景观,也可以通过非物质形态的景观,甚至于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景观交融于一体而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历史文化名城这几种文化系统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系统,即有形的文化景观系统和无形的景观系统(又被称为文化基质),这些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系统,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是附着于城市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的各种历史形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综合体,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它包括名城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这些景观一般能为人们的肉眼所感觉得到,物质形态较为具体,也容易形成物质形态上的区分,如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历史名城,显露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风情;古城北京宏伟壮观的空间形态、布局严整的城市规划以及古朴典雅、气势磅礴的建筑,体现着历史的厚重;无形的文化景观即文化基质是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文化因素,是有形的文化景观所表达的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名城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民风民俗、、思想道德、人们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文化基质还表现为一种文化“氛围”,“它离不开现实环境却又是捕捉不到的抽象,它离开了具体却又让人能够立即感受得到、体验得到,并得以形成印象与记忆……它让人们一步入这个城市,就有一种‘城市文化’的感觉和享受,它有感染性,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气候’。”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基质――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得到体现。
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密切相关,它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城市历史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文化资本禀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与一般城市或新兴城市相比,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地方,对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其文化底蕴,忽略其经济源泉,这不利于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有作用。
经济学已经充分地证明了文化资本对一个国家和城市长期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根系,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由知识、信息、各种艺术组成的。知识是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人们掌握知识越多,劳动能力就越强。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动态表现,人们收集、整理和传播信息,有效地把握事物的动态,就为高效率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处理各项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艺术的根本功能是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因为劳动能力与身心健康也是互为条件的。一般说来,身心健康的人劳动能力较强,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劳动能力也较差。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人们所选择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模型。获取特定的价值观体系为每个人将来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它减少了人们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做出分析判断所消耗的精力和资源。从这一意义出发,人们所习得的能够为其未来带来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就被称为文化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文化资本通过潜在地制约和影响制度安排、技术进步及物质利用来制约或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文化资本投资能够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在人们对特定操作技能的掌握,体现在人们获得“怎么办”的知识;而文化资本则体现在人们获得“为什么”的知识。林毅夫曾提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它帮助个人对他和其他人在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结构中的作用做出道德评判”。因此,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为此,任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其次,企业文化乃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是国家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同样在国家与城市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历史上经济革命的前提是文化资本的积累与扩展,同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停滞则反映在文化资本的缺乏甚至减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或许是文化资本的偶尔积累带来了利润,利润吸引更多的人来迅速地学习或复制特定的文化资本,要想阻拦这种观念的传播几乎不可能。当更多的人习得了特定文化资本后,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资本似乎被“锁定”在一个独特的路径上并沿着这一方向持续扩展下去。而导致经济增长的特定文化资本会进一步同各种相近的思想观念混合在一起,自我组合,互相传递。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文化资本的自我强化行为推动着那些有机会进人增长轨道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均收人持续地增长而且这一增长速度似乎并不会下降。 报酬递增的特性使得文化资本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当一个群体中更多的人拥有相同的文化资本时,群体的规则就更容易遵循。如在一个市场中,人人都很讲信用,则市场的整体信用程度就会提高。但是,这也隐含着这样一个推论,在一个不讲道德、欺骗成风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一定是低下的。不仅如此,文化资本形成的长期性也导致了其改变的缓慢性。历史研究表明,当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接触时,外来文化要符合原有文化价值,或至少不与之冲突时,才可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广泛的接受。当众人直接看到带人新价值的改革可以有益于增进既成价值时,便比新的价值单独出现容易被一般人接受。
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而言,“文化资本”具有特殊的资本意义:作为一个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风范也具有“文化资本”属性,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文化资本越充分,市民的文明行为举止就越有文化资本意义,因而使城市更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凝聚力,进而能从高层面上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同时,良好城市市民社会行为风尚,本身就是“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上的投资环境,亦如有的城市提出的口号:每一个人都是投资环境。当然,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与有机社会环境体,城市视觉系统的“文化资本”意义上直接的,通过城市视觉环境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的创造所创造出的“最佳人居城市”,可直接转化城市文化与社会资本价值,一个城市所具有的良好视觉系统,可以直接使市民得到生活享受,并必然成为投资者投资热土和创业地,这是“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上不言而喻的。
具体到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资本这一要素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通过制约其他生产要素而起作用的。如它制约着对物质资本的选择,表现在大量的禁忌阻止发展中国家去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文化资本要求技术引进同样必须考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它还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发挥,被管理学归属于“X效率”中;同样,它对于制度选择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文化资本变迁决定了制度变迁。总之,无论在什么社会中,与生产活动和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念都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称为文化力。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优势必然也必须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即具有强大的文化力。总而言之,文化作用于人,不管有形还是无形,都影响着居民的文化素质,从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铸造产品特色,扩大产品文化内涵。每一座 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种产品――货物与服务,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个城市的文化气息。例如,四川省自贡市的井盐,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府家酒等,都包藏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个产品,首先是实物构成,由众多有形物质转化而来;其次是科学技术含量、生产者的经营理念、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集合。这两个部分,有的是实物成分多一些,有的是文化成分多一些,具体产品具体分析。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经济日趋繁华,产品的文化成分必然日益增加。在这个意义上,新世纪中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对其市场地位具有决定作用。产品的品牌形成过程是从知名度经信誉度到美誉度。从中看到,产品的文化内涵也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因素。孔府家酒行销全国及世界,酒的品质只是其一,重要的是人们看重孔夫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如果历史文化名城的产品都能够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华倾注其中,不仅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及其知名度、美誉度,而且还会反过来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拓展企业文化,增进经济效益。历史文化名城给企业提供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优于非历史文化名城,因而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正是这样,企业无论对外开拓或引进技术和外资,都拥有更加便利的条件。企业是人们进行商品生产与经营的社会组织机构,人是企业活动的根本,人的活动是以文化为指导的,所以文化是企业的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历史文化名城都哺育出若干与自己齐名的、享誉海内外的大型企业,不但名城经济突飞猛进,全国经济也会得到巨大利益。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是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篇5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6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篇7
一、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建网、建库、建队”的号召,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三通两平台”、世界大学城等随之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上的革命,适合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建成,为我们实现远程教学提供了可能,使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知识)教学模式成为现实。
诚然,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资源的载体,与数字教学资源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资源的平台就是一个空壳。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的要求,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历经十余年至今已建成上万余门课程,极大丰富了高校教学资源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面对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重基础设施而轻软件资源”、“建设重复浪费”“应用面窄”等问题,2010年3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2011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全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并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
我校以申报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契机,于2008年启动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断丰富扩充多形式的教学资源。至今,已建成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共计31门精品课程;总访问量达40余万人次;用于承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器存储共计10TB。
通过对每门课程的点击率统计可以发现,开发了特色教学资源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习者青睐。例如,开发了Flash仿真动画、《专业术语释义》和全套习题集及答案解析的《建筑结构》课程以26307人次的总访问量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课程。
2014年,在《建筑力学》《工程量清单计价》《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三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次开发了微课资源。《建筑力学》课程以4678人次的访问量在月均访问量中排名第一。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易传播,且制作方法相对较简单的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 微课资源的研究情况
关于微课的话题是随着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而兴起的。微课(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rsity of Noahem Iowa) Mc Grew LeR A 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 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 Kee T P 提出的1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 [1]。
我国微课的发展始于2011年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直至2013年,关于微课的研究才逐渐兴起,并呈不断增长的研究趋势。近三年,微课凭借其微型化、便携化、碎片化等更为符合移动学习需求的特征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知网上,与微课相关的文献共计4432篇。通过观察对比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见图1、2,根据刘建设等人“学术论文代表了研究的广度,学位论文数代表了研究的深度”的观点可以看出,现今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深度未及理想。
利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功能通过对“微课”进行热点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自2012―2015年期间有关微课的研究热点分布表。可见,研究者更多的是将微课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形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实践,见图3。
三、 微课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4年,我校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等3门课程的开发建设中,首次引入了微课,这些微课资源是由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线教师,使用PPT课件(PowerPoint)、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CyberLink YouCam、屏幕录像专家)和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Cool Edit)、其他辅助软件(思维导图、Snap、几何画板、SmoothDraw)等制作而成的。
经不断尝试,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同时具备了录制和编辑视频功能的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Camtasia Studio是TechSmith旗下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软件,同时包含Camtasia 录像器、Camtasia Studio(编辑器)、Camtasia 菜单制作器、Camtasia 剧场、Camtasia 播放器和Screencast的内置功能。
微课最终以MP4格式渲染导出,再由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转码,最终上传至服务器。在学习者访问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播放不畅、无法播放等现象。经分析,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浏览器不兼容和浏览器缺失所需插件。
(一)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及解决办法
不同厂商开发的浏览器不同,例如Internet Explorer、Safari、Mozilla Firefox、Chrome等,或者同一厂商浏览器的版本不同,例如IE6、IE7,浏览器内核不同,对CSS的解析认识也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生成的页面效果也不同。
2014年9月,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了HTML5规范,相较之前的标记语言,HTML5开放性和兼容性更好。目前,主流的浏览器厂商,如Chrome、Opera、Firefox、Inter Explorer等,均支持HTML5标准[2],这为微课资源在跨浏览器传输方面提供了便利。
但是,即使开发设计人员已经严格遵照了规范的HTML及CSS代码书写原则,仍然无法避免信息错乱、播放不畅,甚至无法正常访问资源等问题。
为了能够同时兼容不同的浏览器,实现在不同的浏览器中能够得到一个与预期效果相同的显示效果,开发者大多采用CSS Hack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各个浏览器的私有属性甚至是浏览器漏洞,针对不同的浏览器它们专用的CSS样式,比如IE6能识别下划线“_”和星号“*”,IE7能识别星号“*”,但不能识别下划线“_”,而Firefox两个都不能识别。该方法有悖于W3C标准要求的通用性原则,并且还可能引起其他新的错误,使页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需谨慎使用。
(二)浏览器与插件问题及解决办法
尽管一个微课资源可能包含多种形式的元素,例如:思维导图、概念图及一般图片素材,PPT等课件素材,解说、配乐等音频素材,演示等视频素材,教师还可以考虑是否采用以画中画形式进行讲解等画面,而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元素有机整合的过程。最终,微课是以MP4等视频格式生成并转换成适于网络传播的格式。从技术层面上看,微课本身就是一段短小的视频。
微课制作的最后一步是将其压缩生成视频,最终将微课转码上传至服务器以实现共享,这个过程涉及到流媒体技术。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一种以音、视频数据流的方式在网络上传递多媒体信息的技术[3]。
具有跨平台优势的HTML5规范提供了多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音频和视频标签可以直接播放 Web 视频和音频而无需借助第三方工具。只要开发者在页面上放置和元素,只需要一小段的代码就能够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利用和支持的属性如 autoplay、controls、preload 等[4],即可对视频音乐的播放进行控制。但是Flash Player 普及已久,技术发展相对HTML5 成熟许多,其地位在短期内无法动摇,因此想要正常访问微课资源,还需要在PC客户端安装相应的插件,例如:SWF格式的视频资源需要客户端安装Shockwave或Adobe Flash Player插件;访问RM视频影像格式和RA的音频格式的资源,客户端需要安装 Real Player 播放器;ASF文件需要Microsoft Media Player播放器,以确保资源的正常播放。
四、结束语
微课已然成为现今流行的教学资源形式,大多微课开发者凭借自己的热情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摸索,但是始终没有统一技术指标作为参考,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也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作为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一方面需要指导和配合一线教师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在如何使学习者无障碍的访问资源,并使资源能好的适应移动学习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中兴.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6:586-589.
[2] 黄雄.基于 HTML5 的视频音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
[3] 齐丽君,阿迪雅. 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2015,08:100-102.
篇8
1.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各自为阵,资源共享意识不强。
新课标虽提出了一些阶段性、方向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要求,却未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案。新教材就作文教学内容虽作了相应的安排,但对教学方法却无明确的指导。一线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校与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你按你的做,我依我的做,作文教学缺乏合作交流,大家各自为阵,资源共享意识淡薄。这对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改进与提高是不利的。
2.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可供共享的资源不丰富,共享途径不 通畅。
目前,人们对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探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资源库的建立至今未提上议事日程。因而,一线教师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资源并非易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可供共享的作文教学资源还不丰富,二来是因为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途径还不够通畅。
时下,少数语文教学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或作文教学期刊(如《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成功之路》等)会刊发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但这类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且这些期刊普及的程度也不高,共享这些资源的途径也不够通畅,一般要通过期刊网付费下载,难以满足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获取作文教学资源主要还是通过教学资源网站(如语文学科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这些网站提供的资源一般都是作文教学课件,优秀作文范例等,资源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当然,参加一些作文教学研讨会也可以获得一些资源,但这类资源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共享仅限于极小的范围内。
二、作文教学微课化,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1.何谓作文教学微课化?
要说清楚什么是作文教学微课化,首先要从微课说起。
微课近两年受到人们的热捧。但目前,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对微课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学习资源,也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还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研究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形式。教育部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微课”评审新标准指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对于中小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微课主要还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我们看来微课主要还是一种教学资源。按照这个理解,我们将“作文教学微课化”理解为:
按照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将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结构思路、材料选择、修改润色等)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制作成微课,用之于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作文课堂教学的精练、简洁、高效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
从这个定义看,作文教学微课化是一种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形式,也是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 途径。
2.作文微课化资源共享新途径,新在哪?
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共享资源形式,如课件、教案、论文、优秀作文范例等,作文微课化资源共享新途径,新在哪?
首先,载体新。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辅之以图表,记录设计者(作者)的作文教学思路或作文教学思想,使用者一般要经过自己的转化和讲解才能作用于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而作文微课以视频(5~10分钟)为主要载体,辅之以声音、文字、图表等,它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使用者可直接用之于自己的课堂,作用于 学生。
其次,主题突出,目标聚焦度高。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当然也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一般是根据一个话题或一个课时来设计,选题切口相对较大,教学目标往往不止一个。而作文微课受时间限制,选题尽可能集中,教学目标高度聚焦,一般聚焦于作文教学中的重 难点。
再次,教学语言凝练,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微课配有画外音,微课制作者在录制画外音之前,一般都会根据时间限制和教学内容写好解说底稿,这样,微课的整个教学语言相比平时的课堂语言要凝练得多。教学过程相比平时的课堂要简洁流畅得多,不会像平时的课堂受意外情况的干扰。这有助于提高相同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面向学习者。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无论是课件、教案、论文还是优秀作文范例,面向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作文微课主要是面向学生,微课视频主要是播放给学生看。
3.作文教学微课化有利于作文教学资源共享,优化教师作文教学。
首先,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教师个体差异,有些老师擅长记叙文写作教学,有些老师擅长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些擅长讲解文章结构,有的擅长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等等。作文教学微课化可以把教师自己擅长的版块做成微课,供大家资源共享,也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辅助自己的作文教学。这样,作文教学微课化可以让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扬长避短,优化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而整体改进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
其次,作文教学微课化便于资源共享。作文教学微课是电子资源,资源容量较小,一节10分钟左右的微课容量一般不超过15MB,这便于资源的存储、上传、携带。微课使用方便,共享者可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这些都便于建立微课资源库,共享资源。
三、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关建在于建立资源库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关建在于建立供大家方便使用的微课资源库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中小学微课教学资源网站和微课资源共建平台,如中国微课网、优优微课网、浙江微课网、广西中小学微课资源网、微课教学资源共建平台等,这些微课资源网站有部分作文教学微课资源,但数量非常少,难以满足资源共享的需要。要真正实现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就必须建立专业的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库和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丰富作文微课资源,二是建立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如何丰富作文微课资源,即如何保证资源库里有足够数量的作文微课资源。没有足够丰富的作文微课资源,就谈不上资源共享。
作文微课资源共享于一线教师,也应来源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直面作文教学问题,他们针对问题而开展创作性的教学对于其他教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若把创造性解决作文教学问题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供大家共享,这对整体改进与提高中学作文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要丰富作文微课资源,就要在一线语文教师中普及微课知识,教会老师如何制作微课,让一线语文教师手中都有自己的作文微课,这是作文微课资源共享的前提。
同时,要树立教师作文微课化意识,鼓励教师将自己作文教学中擅长的内容和版块制作成微课。一旦教师形成作文教学微课化意识,教师手中的微课就会慢慢多起来,作文微课资源自然会慢慢丰富起来。
篇9
文献标识码: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5
1 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专业课存在问题
我省许多理工类院校的光信息、光电类和大部分应用物理专业都开设《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重要专业基础或方向课,此课程:第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和探讨性;理论抽象,公式众多,有相当学术和技术含量的课程,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或概念和实际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第三,由于激光技术、光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器件层出不穷,与新现象、新理论、新器件、新应用有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地做出更新调整,
另外,《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涵盖知识点包括激光原理、激光技术两部分,知识点明确,可以用一个实验、一个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
2 翻转课堂在《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在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路线图f如图1)。主要由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部分组成。LMS作为教学实施的基础性管理学习平台,可提供教学资源、学习过程记录和互动场所。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
2.1 设计知识单元的策略
将课程按“知识块”分成8个教学单元,即:激光的基本机理,激光谐振腔理论以及激光振荡理论,连续和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选模技术,放大技术,稳频技术和激光短脉冲技术。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
2.2 设计课程微课
第一,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难点、重点),设计微课。第二,每个教学单元可分成若干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微课。第三,微课内容包括微视频、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通过微视频中的导读内容、课间练习和作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
2.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3.1 线上学习
第一,通过慕课学习。让学生假期在慕课平台查找与激光器件有关的知识,提前使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激光器件的结构框架,对激光器件的主要应用等有简单的了解,简单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学习。第二,通过微课学习。设置每周微课时间和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可采用填空或选择形式,每道题在截止日期之前允许学生提交3次,否则当次作业记为0分。另外,在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可以在讨论区发帖。由教师团队或学生讨论互动给出解答,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
2.3.2 课堂学习
第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实验”、“探究”等。第二,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具体分为五个环节:①明确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微课时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独立探究: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③协同学习:通过“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④交流展示:成果交流采用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⑤考核评定: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和课后学习各环节的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构成为“课间练习20分+每周作业15分+课后研究报告和小论文5分+讨论区及课堂活跃度10分+期末考试50分”。
2.3.3 课后学习
由课后的复习,学生定期的答疑,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和课程论文构成。
3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案例――以光学谐振腔(FP腔)为例
3.1 线上学习
首先利用微课介绍实验现象,给出FP腔的输出装置,给出了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接下来在微课上介绍描述上述激光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律。根据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时,光学FP腔的输出与输入光强之比为:
将光纤长度,折射率(n=1.48)代人,可得其自由谱宽为50CHz,利用变换式,可得自由谱宽为0.4nm,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一致。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课间提问,采用填空题:C02激光器波长为10.6um,当腔长L=lm时,自由谱宽为(),如果该激光器的光谱线宽度AVF=108Hz,则输出为单模还是多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间作业的提交。
3.2 课堂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腔端面反射率对输出特性的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为以小组,利用计算机对(1)式所描述的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将结果可视化,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从图上还可发现原本静止的图“动”了起来。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是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再次完成知识内化。将科学计算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可视化,学生对复杂的激光现象具有了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晦涩理论的理解。最后,介绍新实验现象的探索。前面我们详细学习了连续波入射情形下,光学FP腔的输出特性,自然会想到脉冲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脉冲激光入射到光学FP腔,其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和探索,得到当脉冲激光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时,其输出波形具有衰荡特征,从而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课后学习
以小论文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光学FP腔的激光器件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光学FP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FP在输出模式选择,光束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学院的激光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小论文撰写和提交。
4 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篇10
本论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教研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性机制研究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资助,项目编号JJ2015Y043
1 引言
随着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的网络媒体为导向的“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微课程、微课、微学习、微内容等名词也应运而生。其中微课程以其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内容精悍、学习灵活等诸多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学习资源的创新,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在近年来,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2 “微课程”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Micro-teaching)这个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创的,他称微课程为“知识脉冲”,其核心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创始人是美国青年萨尔曼・可汗,他创立了“可汗学院”能够免费提供包括数学、历史、物流、化学等多学科的高品质的教学视频,并能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跟踪、学习行为分析等学习的支持工具。比尔・盖茨高度评价可汗学院,认为“可汗模式”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我国微课程最早是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他以PPT的方式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呈现在网络中,称其为微课程。2011年,佛山市教育硕士胡铁生老师,将之前的教育资源库映像进行了整理,将其命名为微课。这些教师的成果得到了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微课程也随之流行起来。微课程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原有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可以做成相关的微课供学习者使用,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育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课可以作为新一代教学课件,在微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微课程中不仅要有微课,还要有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才是一个完整微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中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微课程主要的特点有。
(1)课程短而精,内容丰富
微课是微课程的基本单元,一般一节微课会控制在十几分钟以内,并且内容都具有针对性,学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进行有效学习。每个微课单元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都是浓缩的精华部分,另外微课程中还有相应微教案、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等丰富的资源可以使用,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2)学习时间灵活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并且教室人数也是有限制的。而微课程很灵活,因为是视频媒体,主要通过网络传播,所以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就比较随意和自由。教师录制完课程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在学习人数上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还不会耽误其他事情。
(3)课程形式多样,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视频录制方法,如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在录课室录制、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直观演示、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3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主要以网络为主要载体,针对于一系列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单元,通过视频或文档将可信的概念重新编排形成了相应的微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了学习资源,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微课程教学形式开放、内容短小精悍、结构清晰,有讨论和作业的支持,所以得到了广大认可。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者首先要对课程非常了解,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安排将微课程按照知识点分成需要录制的微课单元;然后按照每个单元微课的教学主题进行分析和细化,确定需要录制的微课的类型;接着准备相关的教学文档并拍摄录制微课视频;最后对微课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与输出。另外,除了核心资源微视频之外,还需要制作其他多种资源,如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
微课程最重要的设计就是每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微课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微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型、问答型、讨论型、演示型、启发型、练习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和合作学习型。按照视频录制方式可以分为拍摄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按照传递方式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按照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微课的主要制作方式有摄像机拍摄、智能手机拍摄和录屏软件录制。制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摄像机对学习过程进行拍摄,或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对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进行拍摄,或通过录屏软件,ppt讲稿或其他视频合成形式来制作课件。
4 结论
信息网络时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成效,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今后将继续研究微课程的制作,为微课程的应用带来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雯等,大数据时代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研究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年第12期:200-201。
[2] 吕琴、王忠华,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 [J],软件导刊,2013.7:6-8
[3] 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132-134
篇1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5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世界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农业、工业、电子信息化。在第一二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方式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世界的改变,而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必须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教育信息化是此阶段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的变革,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变革、融合与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当前,幼儿园正需要通过利用微课这一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来强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细和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特点。
二、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对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内化的各项能力。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使用了多种软件和工具,丰富和拓宽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能促进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微课运用在何时何活动都需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及活动整合能力。微课无疑是一次新潮的思想改革,其在幼儿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待于幼儿教师更多的重视和积累。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时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拍摄时灯光的设计、构图的选取声音的调试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解决。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她们很容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年长些的幼儿教师也可借助制作微课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2.提高教研能力,壮大幼儿教师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学历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初中学历占62.4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28.14%,仅有9.38%是大专学历。另外科研的门槛太高,且程序相对繁杂,很多幼儿教师不写论文或论文质量低,而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的微研究让每位一线幼儿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壮大了幼师的科研队伍。
3.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某个重点、难点或某个环节设计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无法在活动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而需借助视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活动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备教材、备孩子”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在选材和确定微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通过书籍、网络和各个渠道去更新观念、理解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微课资源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微课资源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网上微课资源很多,但幼儿园微课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并且这仅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对微课制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性不够强,不知该如何选择微课以及如何让微课融入幼儿园各类活动中。
2.幼儿园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上现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十分散乱,没有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各年龄层进行整合分类,缺乏系统性。
3.微课知识在幼儿教师中的普及性低
虽然近几年微课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微课还是个较陌生的词汇即使有所耳闻,也只是对微课的表面认识,制作要领、运用方式都还不了解。
四、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笔者根据专家学者关于微课发展的问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规划地区幼儿园微课资源的开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各年龄段和五大领域参考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幼儿园和教师系统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篇12
1体育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理念是用视频再造教育,观看视频可以暂停、倒退、快进、重复,适合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微课”是“云时代”移动互联环境下,以小容量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普通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是单一知识点的目标、方法、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单个网络教学视频时长短,精彩短小的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根据生理学的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微课”的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与传统的体育精品课教学视频50分钟时长比较,“微课”可谓“短小精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短意赅,阐述的问题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讲解某个学科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或分享教学反思、学习策略与方法、教学观点等,或体现课堂中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一般只有几十兆大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也可方便地用移动终端设备下载。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并可以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对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的及时评价与反馈,针对性的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同时,能有效调整微练习、微反思、微课件等配套资源,以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新趋势。体育微课鼍耙话阊裨谘校体育场、馆展示,师生会按照相应课程主题设计进行着装,并选择适合教学视频拍摄的教学道具,使得整堂课的情境性十分突出,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是很多日常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传统网络课程与微型课程相比较,两种课程的共同目标都是使学生学有所得,但侧重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传统课程注重集体教学,教学时间也是固定的。“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进行教学,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时长小于10分钟。课程内容简短意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注重学生个别化学习、自主探索性学习、移动学习,学习者可自行制定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着重评价学生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传统课程在评价时强调统一标准,而微型课程则强调某一方面技能掌握的程度,这就使学习者对学习更有积极性。
2微课的意义
2.1对教师的意义
微课的短小精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单一,首先要求教师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上需进一步加深。从课的选题再到课的设计、上课的衔接、课后的复习和反思过程都需要教师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知识当中的重中之重,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思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次是对资源的整合。在信息量非常大的资源中,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并为之所用且做到恰如其分,通过对微课的设计,将信息处理与自己上课的逻辑思维相吻合,以最通俗的话语将知识或技能展现为学生,让学生能更快的接受新的信息。最后是对知识的讲解和逻辑总结能力的加深。微课的时间很短,需要教师在几分钟只能将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或者是技能生动清晰的传授给学生,也算是一节高度浓缩的“课”要求教师在语言的表达上清晰明朗、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让学生能更好的消化和掌握。微课让老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细节、更精益求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能让教师迅速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2.2对学生的意义
微课能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对于一个知识和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快,有的接受比较慢,一节微课的时间刚好是人注意力集中的可以达到的时限,在学习的时间上他们的注意力是可以保证的,下课之后也可以通过老师在上课时所应用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从而更好的加深和巩固课上所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其次微课相对于传统课程中教师的篇幅还是精简很多,主要讲的都是知识或者技能的精华部分,所以在微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值得学生关注,必须要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时刻保持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目标性,突破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从而更牢固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13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2-0067-03
随着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手机、客户终端等通信工具的普及,特别是微博等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的盛行,人类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李伶俐分析了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阅读浅层化、惰性思维症、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信息娱乐化。[1]所谓浅阅读,是指信息被切割得越来越碎,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浅,人们开始接受和习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并乐此不疲。人们不需要进行思考就能通过跳跃式的阅读,获得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2]搜索式、浏览式、标题式、跳跃式、快餐式、随意性、碎片化的阅读都是典型的浅阅读。[3]微博体的出现像病毒一样侵蚀着读者最根本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短期内呈现出“浅阅读”的病态。而微课,作为碎片化时代的“新宠”,既有短小精悍、满足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优点,也极有可能在碎片化的大环境中感染“浅阅读”这种“病毒”,把学习者带向肤浅、惰性思维、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匮乏的境地。因此,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已成为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理应未雨绸缪,多方寻求对策。
何为微课的浅阅读趋向
作为微课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笔者观摩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和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等三个全国性微课大赛的大量参赛作品,既看到许多体现微课优点的好作品,也遇到了大量集中反映微课短板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而浅阅读趋向正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隐蔽,以致于微课研究者、设计者和使用者都尚未敏感地觉察到它的存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有可能影响微课健康发展的隐忧—— 一旦这类微课传播和流行开来,它将和微博等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合流,会加剧已现端倪的浅阅读趋向。所谓微课的浅阅读趋向,是指如果设计和制作不当,微课极有可能陷入以下导致浅阅读的误区:第一,在微课设计上,对于比较缜密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划分得过细,并且既没有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又忽视引出后续知识点,显得特别孤立,成为“知识孤岛”。第二,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Skim over)、知晓(Know what)的肤浅层面。第三,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及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
浅阅读剥夺了学习者完整和深度阅读的权利,一旦养成浅尝辄止的浅阅读习惯,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迅速退化(用进废退),其大脑也有可能长期进入“待机”模式,即介于关机(死机)与开机(工作)之间的慵懒状态,其危害必须引起微课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高度警觉。
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
为了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我们可以从微课设计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寻求对策。
1. 微课设计如何避免浅阅读趋向(设计者的角度)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是避免微课浅阅读趋向的第一道护栏。笔者结合自己的微课创作经验,提出如下四种对策。
第一,微课设计者要从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设计和制作系列相互联系的微课。系列微课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其中,每个微课只针对某个知识点,相当于知识结构体系当中的一个联结点;而当所有微课聚集、联结在一起之后,就能构成一个缜密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科学与技术》是笔者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笔者选取课程的重难点创作了系列微课,其中《什么是微课》、《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博客学习:网络学习的新途径》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一等奖,《团队学习》获得全国二等奖。
第二,微课设计者要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学习者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如此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例如,《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微课首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桂教科学〔2012〕26号文件了《关于开展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通知》,老师准备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论文《基于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及启示》参评,“我”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要帮助老师搜集这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因为这个指标反映了论文的价值和影响力,但“我”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却不知如何开始。接着,微课以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然后通过猜想、试误等方式检验了几种搜索论文引用情况的方法,并总结出四个搜索技巧。在学生完成此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还以两个故事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从网上搜到的信息一定准确无误吗”、“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引起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和学习。
第三,注意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均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在《什么是微课》中,首先以“微课是教学视频切片”、“微课太短小,没有深度”、“微课太单一,没有实用价值”这三个问题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简单介绍了国内几种代表性的微课定义(包括黎加厚、焦建利、张一春、胡铁生、吴秉健、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并将这一界定分为五句话作具体阐释。之前的那三个问题作为主线相继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出现,以引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考。最后,除了引导学生观摩国内外已有微课作品外,还引导其继续思考四个问题:(1)微课的发展前景如何?(2)微课是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元凶”,还是支持翻转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功臣”?(3)微课应用:取代还是融合互补?(4)如何制作微课?
第四,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提升学习者思维能力作为微课的核心目标之一。微课不宜过度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化,而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在《博客学习:网络学习的新途径》微课中,作品在简单交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以“为何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和“如何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这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别就其阐释了博客学习的四个潜在优势和利用博客学习的六点策略、误区、两个案例,试图使学生对利用博客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产生信心。最后让学生引申思考三个问题:(1)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否如大多数同学所困惑的那样,没目标、没定位、没意思、没兴趣、没作为、没前途?(2)教育技术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哪些修炼?如何修炼?(3)教育技术人应该拥有哪些正能量?而在《团队学习》微课中,作品以“什么是团队学习”、“如何组建团队”和“如何开展团队学习”这三个问题导入,并围绕三个问题具体介绍了团队学习的定义和开展团队学习的五个步骤:团队组建、课题选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中自主习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以上四个微课作品已在三个班级使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作品在优课网(全国微课大赛官网)展播期间,获得好评。笔者于2013年10月14日博文《研讨话题:从全国获奖微课作品看微课设计与制作》,当即被金陵、黎加厚、焦建利等专家学者转载。金陵对四个微课作品的点评是:“用数字故事的PPT自动播放制作,简明扼要,音乐如潺潺流水伴随你学习,动画并不花哨,基本上采用擦除功能出现,与人的阅读习惯一致,很好地保持了视听一致性,便于边看边思维,是可以借鉴的好作品。”[4]黎加厚教授在转载笔者博文时写下如下按语:“这是一组关于‘微课程’的微课程,可供学习微课程的微课程爱好者参考。”[5]
2. 学习者如何避免微课的浅阅读(使用者的角度)
调整学习者的阅读模式是避免微课浅阅读的第二道护栏。学习者要充分认识浅阅读的危害,坚持深度阅读模式,主动、有意识地避开浅阅读。为此,学习者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还要结合阅读、使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书籍、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练习测试、学习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学习资源,根据微课提出的系列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拓展学习,从而将零碎的知识聚集成缜密、庞大和专业化的知识模块,避免单一微课因时间短、容量小而难以纵向深挖(深度)、横向延伸(广度)的弊端。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微课学习的指导,多向学生推荐能够启发思考的优秀微课,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时运用元认知策略,尽可能多联系自身,自觉唤醒先前经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诊断、自我调控和自我超越,达成养成良好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