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程训练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训练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训练实训总结

篇1

一、载体:设计科学合理实用的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是“四步教学法”课堂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载体,它是在老师的适时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教与学的工具。文本结构上主要包括“自学预习”“导领展示”“拓展迁移”“巩固提高”四部分,它是对传统的“学习讲义”或者“学案”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其中“自学预习”包括:“课标要求”“重点难点”“预习要求”等内容,“预习要求”一栏中既有知识性的规划,又有学习方法的点拨引领。落实“自学预习”,学生可自主高效有序地整体感知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在“导领展示”导引下,高效自主地合作学习,达到“三个基本”目标要求:较为熟悉地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解决所要学习的重点问题、基本理清本课的难点与疑点问题以备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导领展示”部分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本课基础知识的回顾,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或者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可因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选择。第二部分为“思考探究”题,“思考探究”题的设计要本着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进行,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辅助学习的“剂”。“巩固提高”中题目的设计可适当增加部分情境实践性的题目,如可设计情境让学生当“演员”,用“演”的方法“演”活历史知识。

导学提纲设计编写的原则应体现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即在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使提纲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尽量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并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编写提纲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把握所要教授的内容,力争在设计提纲时做到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处理有关知识,达到宏观知识把握与微观知识处理的有机结合;

2.要善于创设利于挖掘学生潜力的“闪光问题”,也就是设计有探讨价值的“思考探究”题或“合作探究”题:

3.在导学提纲的设计理念中要体现学法和学习策略的导引。

4,强调导学提纲的产生应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教学感悟与体会,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成果,鼓励提倡导学提纲的产生是在集体研究基础上的二次备课或者是三次备课。

二、落实:实施四步教学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1.基础:改变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学习状态下,教师习惯于“讲、说”,强调在课堂上以权威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学习环境不民主、不和谐、不宽松,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致使长久以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效益低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学生带到一种疲倦的状态中去,应该让他们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高昂的、积极的、高效的学习状态,这应该是当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为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为配合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余需要做哪些辅的工作,譬如走访调查,上网查阅积累资料谱写有关教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中引导学生大胆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付诸实践,引导他们阅读、讨论、切磋、辩论、动手整理、总结巩固、提高升华,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与活动,譬如组织设计“让自己当一回老师”“我是……家”等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课堂主人”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第三,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并针对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利于下一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自主合作探究”在“目标导引”下进行的,它是四步教学法中的核心,实施该环节,抓两点:一是自主,二是合作。自主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或预习或学习课文。了解把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合作探究”的前奏,提倡学生用圈点勾画法进行课本基础知识处理,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同桌合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都是灵活有效的生生合作的具体方式。“探究”的方法可以在学生间进行,也可求教于老师,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等等。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一个教学者,更是学生的顾问、裁判、导演、朋友、辩论对手。

2.“成果交流展示”环节是提供给学生提高能力享受成功的平台

对于学习成果,可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学习过程中本组讨论推荐的重点问题以及学习所得,并展示相关的疑惑点以及难点问题。此外,在“成果交流展示”这一环节结束之后,也可让学生汇报他们课余自学的研究成果,譬如展示相关知识课件,如在自主学习了必修二历史第13、14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后,针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史,我班同学张雷、钱瑶便以CAI课件的形式展示他们在课下搜集的有关我国电影发展史的有关材料,材料包括电影的产生、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传人中国的时间与概况、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默片之星阮玲玉的有关材料,还有当代世界以及中国电影发展的概况以及相关的影视明星等情况等,可以说是一部融合了丰富电影资料的专题片。两名制作者一人操作,一人解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了大量的丰富的知识。对于他们的成果展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既是对两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这一新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肯定。

3.创新“训练巩固”环节,讲求训练巩固效果

实训练巩固环节,可以改变原来单一的做题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依然以必修二历史第13、14课为例。我设计的“训练巩固”题目包括6

个选择题,全部是以生活情境切入,使学生感到题目亲切,与自己的距离近。关于饮食文化,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世界三大烹饪流派: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而中西饮食的主要差异,中国追求味美,西方追求营养。在19世纪中期中国上海出现的国人经营的西餐馆中,所谓的“中西大菜”的特点不包括:A.物美价廉;B.环境幽雅服务周到;C.营养卫生;D.烹调方法不中不西。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在落实这一环节教学中,变原来追求答案的“既对又快”为探讨过程的“为什么对?”使学生学习的重点与思路发生迁移,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

4.“总结提高”环节必不可少

这一环节多放给老师组织进行,总结的方式可以以知识结构图示的方式展示,直观简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让学生进行总结。在进行总结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应该适当地拓宽范围,前牵后联。譬如在总结必修二历史第13、14课时,可结合19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总结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

国外: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启蒙思想的影响;

国内:政治变革运动的影响,如、;

经济因素的影响:的发展;

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等;

当然,作业的布置应是“总结提高”环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布置的内容不宜是单纯让学生抄写的东西,也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探讨去研究去感悟,让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自主提高。如在处理完必修二历史第13、14课后,我设计了“时空旅游”的作业:如果你乘坐时光穿梭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并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上海七日游,请简单描述一下当时你可能看到的人物景象或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老师就起到了一个“导演”的作用,他在不断创设情景,寻找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撕颖的活动氛围中参与活动提高活动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四步教学法的成效

1.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化

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转化为“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由命令主导型变为指导帮助型;由被动阐释、执行型转为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由单―学科型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篇2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工程训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开设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工程专业的兴趣。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为例,目前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制造技术认知、先进制造技术认知、特种加工技术认知、典型机械产品拆装、钳工和创意制作、材料成型技术认知、电气焊技术认知、电子工艺认知、电子产品制作、铁路施工机械认知、办公设备的使用与文印技术认知、机器人、机电组合认知、铁道与信号控制认知等。

一、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特点

(1)实践性。通过实践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2)技能性。每位学生的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多种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3)创造性。根据模块训练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制作一项充满个性的作品。

(4)工程性。建立产品由抽象到满足生产应用的过程。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学生出了家门进了校门,极少接触过机械设备与生产实际,因而很少了解或不了解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作用,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实习中怕脏,怕累,有个别学生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有的学生实习时看到各式各样的机器设备与零件,感到好奇,急于动手操作设备和加工零件,导致在实习中经常出现废品或损坏器材,也有学生怕危险或者怕做不好影响成绩,反而对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失去信心或耐心。

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思想重视程度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全面展开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之前分批召集各个学院学生进行普及讲座,分别介绍进行实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各个实训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须知以及注意事项、各个实训室的分布图等,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各环节的内容、目标、意义,从而提高学生思想的重视程度,有着“安全第一、能吃苦、不怕累”的思想意识,更加积极地配合各模块教师完成实训教学。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用来保证实训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其中教师实习管理规定中规定了教师在实训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提前五分钟到中心门口引领学生,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实习卡》核对学生出勤情况,实训操作之前进行安全教育,实训过程中必须加强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实训结束之后及时、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教师实习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各个实训模块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学生的安全制度、考勤制度以及评分规则,例如,“无故迟到10分钟以上的学生禁止参加本次模块的实训”这一条规定杜绝了学生无故迟到的现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能严格遵守各条规定,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合理的实训成绩评分规则是实训课程重要的部分。中心从学生实训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作品质量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制定了评分规则:实训成绩由各模块成绩(含实习报告)按该模块所占实习时间的权重进行评定。各模块成绩以“实习模块完成质量”为主要考核标准,兼顾“实习纪律”、“设备使用”、“安全防护”、“环境卫生”等方面。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出勤、操作、作品质量、课后卫生、实习报告成绩等进行加权评定后给出最终实训总成绩,以此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通过这种综合评分,既体现了实训成绩的公平合理,又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篇3

一、设置综合创新训练课程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对人才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高校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我国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改革,在项目中将10年卓越培养目标纲要制定出来,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发展,是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转折的一个举措。工程训练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中心,更是培养优秀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方案被提出来,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1]。

二、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很多技术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比如,某航天大学工科专业开设了几门必修课,这些必修课融合了电控、机械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指导,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建立在工程训练基础上,融合机、电、控等专业设备,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通过学习这些课程需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认知与操作,熟练运用电控一体化技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运行与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过去,工程类教学一直将机械设计作为重点,为了达到课题目标就会不断加强设计教学内容,但如果课题智能化强仅依靠机械工程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监控与电控两项技术内容,课题学习不再单纯以机械设计为主,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均衡发展,实践技能掌握更多[2]。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制作课题的方式,其他学生仅对内容进行创新训练,而将“个性化培养”作为改革的实训模式与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先申报一个课题,可以是教学科研课题,也可以是课业的拓展课题或者企业科研项目,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指导教学,使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方案设计、硬件设计等,能够自主调试与测试软件、系统。在完成以上实训以后总结实训方法、知识,完成论文编写与答辩。

四、对改革综合创新训练实践未来发展的思考

即使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已经成为机电学院的一种创新体系,也是重要的实践训练基地,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实验的条件以及实验管理都需要不断完善,进而从实验为主转为探索性实验模式。要想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就要先对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思考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条件及其相关实验体系建立起来,先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相关实践环节打通,更好地依据机械原理对机械设计和创新实验条件进行完善,使机电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关联的实验系列开设出来,比如,驱动部件设计、机械装配、驱动部件设计、传感器测量技术、控制器接口技术等,还要掌握控制编程制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获取更加系统。

其次,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自主研发或者设计,体会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更好地掌握机电系统运行与装配方法[3]。比如:SPCE061A单片机音效彩屏液晶显示贪吃蛇游戏:这是一款益智类游戏,主屏幕显示一条贪吃蛇,随机获得食物,游戏玩家可以操作键盘对贪吃蛇的方向进行控制,每吃到一个食物便增加相应分数,一旦贪吃蛇碰到边界,游戏便失败。游戏使用了单片机功能,贪吃蛇每到一个位置计算坐标;两个键盘玩的游戏是创新内容。项目创新总结:在完成了项目研发以后,学生要对项目做出总结,学生运用了在综合创新训练实训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与操作方法,边研究边查阅资料,逐步分析各个研究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游戏制作[5]。最后总结出:“获得的创新想法来源于实践,创新成果服务于实践。”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探讨了综合创新实训课程的意义、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改革方案。可见,素质教育改革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与工作,使教学改革作用得以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牛锁良,李平,张纪勇,等.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线切割实训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1-34.

[2]邵文冕,都维刚.电气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179.

篇4

1、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1.1 实训室建设的思想及要求

建设校内土建实践教学实训室,一方面让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期间,对所学到的专业内容按分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现场认识和操作训练,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进行工程实际工艺操作、检查、验收;另一方面,为校外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进行检查提供考核硬件条件。

1.2 合理设置,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学校要把实训室建设作为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到合理规划,加强指导,突出重点,建出特色。土建实训室的规划要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宏观上确定要建立哪些实训室,服务于哪些专业方向,实训室的目标特色定位,以及实训室的场地、资金、人员等基本安排。同时,实训室自身的规划,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设备配置、工位规模、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师配备、成绩评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目标、有规范、有重点地进行实训教学工作。

1.3 实训室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实训室建设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论证,根据土建施工技术各分部工程教学要求,可确定五个实训区,即砌体工程实训区、钢筋工程实训区、混凝土工程实验区、模板工程组装区、结构型式陈列区。一个材料堆放区和一个办公区。通过单位设备管理部门购买各种训练操作检测工具、设备,也可以自制钢筋工程加工制作台,实训材料加工制作的辅助工具。其不但可用于课程讲授中或讲授后的实训训练,亦可用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后的检验和效果评定。硬件建设即应考虑符合实际和规范要求,又应考虑土建工程实践训练的特殊需要。对自制的设备由专业教师掌握消耗和开发设计(钢筋加工制作台,钢筋调直辅助工具、皮数杆、靠尺等),并用于实训教学。大件设备应由校设备管理部门统一购买,实训辅助工具材料由校专业教研室自行挑选购买,并经教学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做到设备建设中活而不乱。

1.4 实训室教学软件条件建设

土建工程施工实训室硬件环境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的产地、设备、材料基础,但是合适的训练方法、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及高素质的实践指导力量则是实训室建设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实训室,单位专业教研室应针对各专业有关土建施工技术课程的学生进行施工技术实训训练,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建设上采取如下措施:

(1)教学安排上,针对“土建施工技术”理论课程,应划出一定的学时作为实训时间,并使二者能同时穿插运行,做到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及时联系,使每个学生较早地接触实际,拓宽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

(2)对土建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土木工程管理、建筑学)要求从校外施工现场实习回来后,由我校指导教师在校实训室现场针对施工技术工艺、质量检查验收方法进行考核测试。同时,解决学生在外地实习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拓一定的知识面。

(3)教学要求上,理论教学和室内实训各有侧重点。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对当今施工技术工艺、方法全面了解、认识、掌握,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以后的工程实践。室内实训主要是通过实际的工程操作去检验理论方法、工艺水平,使学生对施工工艺方法、质量检验控制方法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能实践验证,加强对工程思维方式的培养。其教学过程为:施工工艺技术了解施工方法确定工程实际问题验证室内实训总结评定成绩。通过理论讲授与室内实训结合,边讲边练将理论知识化为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实训室训练的效果。

(4)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指导教师及聘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操作技师进行现场指导,并编写适合不同专业课程的基地实训指导书。

在实训室实训过程中除承担理论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外,现场指导教师配备应是经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或者外聘长期在建筑施工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的高职称技术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可大大提高基地实训的质量。

2、实训室可达到的预期目标

(1)实训室建设实施可解决土建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而考核在教室进行的矛盾,为正确检验学生实践环节学习效果提供一定的条件。

(2)实训室建设实施可解决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中专业训练认识参观需要到校外施工现场进行而产生诸如交通组织困难、施工现场结构形式不符,工程施工进度限制等问题。

篇5

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产教结合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国有很多职业院校大都在实施和探寻切合自己学校的校企合作途径,我们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方法上,特别提出和强调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一、学校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兴起,对装饰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等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不断的涌现出来,我们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就不能及时的与快速成长的行业需求相匹配,从而造成了装饰专业人才原本应该是供求两旺的景象,却出现了装饰专业的学生就业难,装饰企业招聘不到好的设计和施工管理等人员尴尬两难的境地。

针对上述,我们了解了装饰企业的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战技能强化训练”,才能为同学们搭起一座理论结合实践的桥梁。

二、三元立体教学法的内涵

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在构建基础课程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课程单项训练,并且借助企业力量制定了综合训练计划,总结出了“三元立体”教学法,即:“三元立体”教学法=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单项训练+校内综合训练。“三元立体”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元(第一阶段)——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这个阶段主要是由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为时四个学期的理论知识传授;二元(第二个阶段)——课程单项训练。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这一环节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实践训练,我们将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操作等方法渗透融入到了每门专业课中,本阶段属于“三元立体”教学法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各单项实践训练;三元(第三阶段)——校综合训练。

我院与兰州克力装饰公司用两年时间,专门编写了一套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室内装饰设计施工实战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实战教程,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力求为建筑装饰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

三、实施校内综合实训的途径

学生在离校前没有扎实的校内综合实训(三元——第三阶段),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就无法落实到实处,学生毕业后也就很难实现“零距离”上岗。目前我院的实训硬件同全省部分高职院校一样还不够完善,在此条件下,我们怎样实施校内综合实训这一教学环节是摆在我们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我系利用“请进来”的方法,在2009年4月与兰州装饰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校内综合实训课的授课主要是由克力装饰公司委派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帮助我们完成,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实训所需要的简单设备、建筑材料带入课堂,模拟一个工程,将学生两年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点”结构链。通过举办模拟招标会和施工器械实际操作等系列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第六学期就能快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得到技能和知识提升的同时,企业也收集到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为企业扩大市场影响力、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后续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在“互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落到实处的在校综合实训,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此教学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系老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年轻专业老师虚心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在训练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把企业请进校门进行综合训练,通过分析总结其有以下三点优势:解决了目前学院在“综合训练”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问题;便于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避免了学生未经综合培训而盲目实习所造成诸多安全隐患的问题;能够利用双方优势取长补短,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所需和急需哪些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提供信息支持。

四、效果

为了了解“三元立体”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参加“三元立体”教学培训的学生和未参加“三元立体”教学培训的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三元立体”教学法的培训,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和“零距离”上岗指数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实际的装饰工程项目(包括:从初期方案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设计施工验收),很快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毕业后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现将调查分析简析如下:

五、总结

事实证明,“三元立体”教学法中校内综合实训教学环节,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训硬件还较欠缺的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要真诚合作,必定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与手段

中心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建设,目前已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优良实习环境,具有涵盖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开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初具规模的“八五七”教学体系,即满足学生实训的八个基础教学车间、五条教学示范生产线和七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实践教学的有益平台。

(一)深化教学理念改革

中心首先从教学内涵上进行改革,由原来单纯的金工实习变成了综合性的工程实训。在每个工种的实训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大工程背景,讲解典型课件,演示试件范例,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工种的加工背景、加工工艺应用范围,还要了解本工种与其他工种的关系。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非技术素质。

(二)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紧紧围绕学生实训的目标,对中心的实训体系进行改革,可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中,一直有机会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锻炼。大一学生工业认识实训、大二学生工程实践实训、大三学生创新实践实训、大四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同时,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工程训练中心这个硬件平台,开设了三门实践创新选修课,举办五条教学示范生产线的专题讲座,播放讲解相应的社会化大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线教学片为学生参考学习。

(三)实践教学手段改革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自制教具、自制产品模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各个工种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教学产品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训产品尽可能与社会化的产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成本经济意识和安全意识等。

(五)改进实训文化氛围

中心通过创办《工训简报》、中心网站等方式,使参加实训的学生切身感受到工程实训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接收工程知识的熏陶。《工训简报》用于通报中心工作重点,展示实践教学成果,总结实践教学新经验,为师生开辟学习交流园地;中心创办的网站,在每个教学车间配备的触摸屏和投影仪上可以直观地学习和了解中心创新实践教学的最新内容和最新成果以及发展动向,使更多学生多渠道了解中心的创新实践内容,自由选择和加入创新实践活动之中,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提升办学质量的目的。

(六)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中心分别与北京大学、北京博创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教学仪器总公司联合成立了ROFISH和ROBOT以及机械创新设计制作三个智能控制和慧鱼实训基地,这三个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实行全天候开放,随时接待学生来访,并积极开展各项机器人知识培训、进行机器人制作指导和机器人相关项目的研发。在全校范围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机器人团队,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研发能力。

(七)走出去请进来,挖潜力练内功

在中心教职员工中立标兵、树形象,在各个工种选拔技术能手、首席指导师傅,在工作中给与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与相应补助,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招聘已退休的老教授组成中心的实践教学指导督导组,对中心的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督导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指标的贯彻和落实。与国内先进院校互派骨干交流学习,中心陆续接待了来自日本横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我中心做客交流。中心也派出人员多次在省和华北地区的有关工程训练中心的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进行交流。同时,中心积极发挥人员和设备潜力,向其他高校开放运行,近几年共接待了来自省内的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大学、晋中学院等6所院校近两千余人次的学生来中心进行实训,在省内外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二、中心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中心上下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几年,中心获得了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中心教师在各种刊物34篇、出版实践教学教材两部、获得各种教学产品和教具专利五项,特别是参与创新实践制作的师生近几年来制作的各类机器人参加了国际国内的机器人大赛获得冠军十项、亚军四项的优异成绩,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团队并获得了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状。

三、中心实践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体会

1.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压力加大,工作量加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教育部加大了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和检查力度,每年都要对中心工作进行年度总结报告,并且每年都需要中心参加多次国家级联席会议和交流会议,每次会议都需要总结发言,并且在会后领回来多重任务。其中教育部给与中心的投入数额有限,省里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许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

2.教育部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所在学校的政策脱节,教师积极性难以保证。

教育部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检查内容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编写教材、开设创新性实验的数量、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设计制作等,上述这些检查的项目并未列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之内,得不到工作量的计算。这些工作量大繁琐,不是靠突击可以完成的,必须坚持长期教学工作的积累,也不是个别人能够完成的,要由全体参加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们集体努力。所以必须有政策支持和支撑,否则难以维持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7

撰写实训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现在在实训课中练习写实训报告,就是他们以后在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撰写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的模拟训练。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能力。在实训课中不能写出合格的实训报告,甚至报着应付态度,这既影响了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失去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撰写实训报告和撰写实训报告不合格现象。其中既有学的问题,也有教的问题。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抄实训教材。不少学生把写实训报告变成抄学训指导书。要知道,实训报告和实训指导书是有原则区别的。实训指导书是告诉学生某个实训应该如何做,它向学生提出实训任务、目的、设备、阐明实训原理,要求做什么内容等,提供整个实训的思路和方法,是指导性的。而实训报告除反映出学生预习实训情况,重点应放在实训的总结,要具体回答自己是如何做的,遇到什么问题,是解决的,观察到什么现象,实训结果如何,有何收获等。若只会抄实训教材,不能总结自己的感受,那么,就不能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第二,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训报告是实训者对实训工作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总结。报告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但许多学生写的实训报告中,对应该记录的实训条件、仪表数据、观察到的实训现象等原始材料不重视,不认真记录,甚至编造或抄别人的数据,对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随意增减,对测量的误差估计也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实训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劳动,再认真也不会有新发现,只求过得去。这恰恰违背了实训课应有的灵魂。

第三,报告书写不认真。许多同学写实训报告时,往往是从实训指导书中东抄西凑,条理不清,证言不通,字迹潦草,罗列公式,图表符号也不规范,把实

训报告写成天书,很难读懂。报告是写给他人看的,作为一个实训总结的报告,应当具有可重复性、可发表性和可保存性的价值。不仅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能看得懂,一定要认真书写,字迹要清楚,文理要通顺,数据要完备,图表要规范,结论要明确。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训素质,就必须从实训课的各个具体环节的训练开始,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作风。所以适当花费些时间和精力,认真书写实训报告是值得的。

学生撰写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体现在学生的实训报告中,但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涉及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如由于课程较多,学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写实训报告,使学生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只有同学们认识到实训报告的重要性,努力认真去做,才能真正从撰写实训报告中获益。教学教学管理指导部门关注实训课的硬件环境较多,对学生如何撰写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缺乏具体的指导;一些有影响的实训教科书中,对写实训报告 也只是原则性要求,缺少具体的规范。

大多数实训课教师的工作量较重,加之招生量不断扩大,要上的实训课时较多,同时还要批阅大量实训报告,缺少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纠正耙环荼ǜ嬷械乃有毛病,老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实训的盲目性,片面性。

并且,老师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这与我们学校提出的口号:“老师要到企业锻炼”相吻合,老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在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地透彻讲述操作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老师还要鼓励同学多提问,实训过程,就是一个实际工作的演习过程,以老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弥补学生就业时实践经验缺乏的劣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仪表数据要规范:

如流体输送的操作开车准备

1)把清水加到清水储罐视盅处。

2)把浑浊液加到浓浆罐。

3)检查公用工程水电是否处于正常供应状态(水压、水位是否正常、电压、指示灯是否正常)。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26-02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大力发展的网络教育,以及随之形成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信息和教学行为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络形态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以及组织网络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支撑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本文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对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构建及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

一、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一)情景设计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即把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网络化。该课程的开发依据在于:一方面,工程训练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通过课堂的短时间学习难以理解消化,而网络课程正好弥补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手段的不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配以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示出课程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另一方面,网络课程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创建基于web学习环境的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任意时间及零距离”的交互,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提供一个无障碍的交流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

(二)功能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结合”等三种。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采用了“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系统的核心功能结构(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简介。本功能块主要介绍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历史发展沿革、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建设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纲要。用户通过访问该模块,可以对工程训练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在线学习。通过在线视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到对实训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最新学习资源,并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在线测试。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各种与课程相匹配的测试内容,并利用严格的计时和准确的计分系统,对学生实施“准”在线测试,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自我测试,可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分析、总结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快更好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测试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质的保障。

4.在线答疑。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对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在线答疑”功能块,学生把在实训中碰到的疑问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问题作出解答。同时在每次课程小结中,教师把提问次数比较多的或解决不够完善的问题拿到实践环节中继续讨论,让学生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加深印象。

5.课程资源。这是供教师上传、学生下载课程资源的专区。教师通过专用入口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录像以及典型学生作品)上传至课程资源专区,访问用户即可获取所需的资源。本模块可对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下载学习内容。

二、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程训练基础是一门实践与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工科类基础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从实践教学的理念出发,参考部分成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知―工艺实训―综合创新”三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教学的先进性,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的视频预习;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学生在综合创新环节中的自主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工程认知――视频预习的导向性

工程训练基础课程涉及机械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诸多内容,注意要领繁多,简单的图文叙述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此网络课程教学环节中,我们以实践实训为任务驱动,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完成的项目实训内容,使学生上课前就带着任务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项目实训的有效实施是重点,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导资源, 如增设拍摄现场录像、动画、视频等多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难懂的问题。例如,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安全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讲故事”,学生作为听者了解安全重要性,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以加深印象。如今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情景,了解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艺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课程教学则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利用便捷的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以实训中的电火花线切割为例,教学安排为2课时理论,8课时实训。在改革之前,学生普遍反映实训时间太短,学习难度极大,学习效果欠佳。自从开发了网络课程,实训前学生可参考网络课程的实践指导模块,提前了解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艺,做到实训前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讲解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消化和操作要领。而网络课程的引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在线查询解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综合创新――发展学生协作式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完全是教师的责任,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合作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同时协作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和发散思维、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为更好地展示和总结学生的实训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团队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对训练内容,只提出基本要求,不限定解决方法。同时还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很多同学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解决方案的实现上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BBS平台进行问题和作品的与讨论,师生共同评其优、论其劣。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创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其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出发, 构建的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完全符合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其系统设计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着手,为学生提供功能突出、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建立,改进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焰,林帝浣,古小红.运用教育技术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张维平,梁延德.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4]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5]周志忠.网络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网络与信息,2008(6)

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4-0119-03

1 引言

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过程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实践教学为培养手段,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为车辆、食品、机械等制造性行业培养有工程素养、有实践技能的一线优秀操作与指导人员。工程训练是工科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气压传动是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来传递动力的控制信号的一门自动化技术。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气压传动在工业生产的各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压传动实训是现代工程训练中比较新颖的实践性教学模块,是对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的重要过程,其教学成果可完善现代工程训练体系,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因经费缺少、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气压传动实训环节在各高校中开展的并不多。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院校中,大量的教育经费被分配到了实验室等教学环节,而对于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明显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气动工程训练教学方式,以工程实训教学为背景,引入气动教学内容,改善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对实训教学方案进行创新和改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开展平台。

2 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对气压传动等实用性强的新型实训内容并不重视,开展教学活动的高校十分少见,教学内容也并不规范。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在以往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要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气动工程训练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主题:气压传动工程实训的操作与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传动基本物理知识;掌握气动控制元件的原理及特点;掌握连接简单气动回路的方法;掌握简单气动回路的设计方法。

教学情境:教师讲解为基本形式,讲解过程中穿插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各类气压传动案例。

教学形式:归纳式、实践活动式等。

教学用具:气源装置、气缸、方向控制阀、节流阀,连接管若干。

教学步骤:1)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气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2)指导学生自行连接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往复动作回路、顺序动作回路、延时动作回路等气动基本回路;3)指导学生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排气节流速度控制回路为基础,设计不同要求的气动控制回路。

教学课时:4课时/机械类,3课时/非机械类。

教学思路:通过讲解、操作等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理解各基本气动回路的工作原理。

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单作用气缸速度控制回路如图2所示;顺序动作回路如图3所示。

3 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的教学实例

本文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排气节流速度控制回路及其等效回路的设计为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工程实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本工程训练。

所需元件:一个气缸、一个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两个节流阀、若干根连接管。

教师操作:连接系统。首先把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进气孔P接到气源上,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上的出气孔A接到气缸的下端,另外一个出气孔B接到气缸的上端,排气孔O1、O2各接一个节流阀。回路连接结构如图4所示。

回路分析(讲解):打开气源(压缩空气),看图中的原始状态是PB通,AO1通。即:压缩空气由P孔进入从B孔出来直接进入气缸的上端,活塞杆下降,下降的同时气缸里面活塞底部的气体由气缸下端的孔排出到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A孔,再然后到O1,调节O1侧的节流阀,控制气缸下端排出气体的量,排气的量直接影响气缸上端进气的量,从而就会看到气缸下降的速度发生变化,气缸运行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节流阀调节的大小。

教学互动:问答形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何实现气缸上升?

教师操作:换向,即动一动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小手柄。

现象分析: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换向到了另一档位上,进气孔P不再和B通而是与A通(即PA,BO2), 这时气源的气体(压缩空气)就进入到了气缸的下端,活塞杆上升,活塞上部的气体由气缸上端的孔排出到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另外一个出气孔B,再然后到O2。调节O2侧的节流阀,控制气缸上端排出气体的量,排气的量直接影响气缸下端进气的量,就会看到气缸上升的速度发生变化。

教学总结:此回路中气缸上升与下降的进气量没有受到任何元件的限制,气缸的运行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之所以产生速度变化是原因气缸两个方向排出气体的量分别受到两个节流阀的限制,调节各节流阀气缸运行的速度随之发生变化——排气节流速度控制回路。

创新设计:给学生提供基本元件,按教师要求对气动回路进行设计。

1)设计要求:用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代替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答案如图5所示。

教学总结:用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代替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同样可以做出排气节流速度控制回路。

思考题: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做出的排气节流速度回路与用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做排气节流速度回路的区别在哪里?

解答:显然用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做出的排气节流速度回路气缸上升、下降的速度是一致的,因为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只有一个排气孔。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做的排气节流速度回路上升、下降的速度是不一致的,因为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有O1、O2两个排气孔。

2)设计要求:用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做出的排气节流速度回路达到二位四通手动换向阀做出的排气节流速度回路的效果。

方案1:把图4的O1、O2两侧的节流阀调等量。

方案2:在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的O1、O2位置接一个三通,整个回路接一个节流阀,如图6所示。

4 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的预期效果

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密切结合教授与工程实践的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带着设计目标,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及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互长的形式,积极互动,探讨创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成果应用到工程训练中心气动教学模块当中,计划开设两学时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每年可承担5000人次的教学任务。本教学模式的成果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工程训练的教学成本,还增加了实训内容,扩充工程训练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设计成果可应用于机械、汽车、材料、交通、管理、通信、电子、仪电、生物与农业等学科本科生的工程实训教学环节。此外,本设计成果也可用于高等教育本科生教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过程。

5 结论

提出一种新的理实一体化气动工程训练教学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对原始的气动教学经过改革创新,结合教学实践,用教学的实际案例在气动工程训练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主动性,培养更多理论能力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丛,蒲钟佑,等.液压与气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145-155.

[2]SMC(中国)有限公司.现代实用气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35-347.

[3]张宏友.液压与气动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6-81.

[4]高声亮,黄志昌,周超英.机电一体化气动教学系统的电气动控制设计与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5(12):50-52.

[5]陈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中的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2(2):173-174,176.

篇10

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室的建设来加强。

为全面推动我院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工程造价实训、建筑工程实训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以便更贴近工程实际,满足实训室建设要求。

二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室建设目的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建设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努力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使之具备以下功能、特点与作用:

(一)、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工艺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二)、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专业设备的功能,开拓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材料检验检测、劳务培训、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三)、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等途径,使基地逐步形成在建设类行业中具有教学、科研、项目开发与产品生产的条件,使之具备产、学、研为一体的特点。

三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组成

(1)砌筑工实训区: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中砌筑工种的基本内涵、基本作用及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抹灰工实训区:一般抹灰是最基本的,在各类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本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抹灰的基本操作技能,领略一般抹灰工程的施工工艺。

(3)钢筋工实训区:培养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识读配筋图,编制钢筋配料单,进行钢筋加工,提高学生对施工工艺的感性认识。

(4)模板架子工实训区:让学生参与脚手架的搭接与拆卸,模板的组装与拆卸,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参与施工的一定能力。

(5)建筑材料样品展示区:通过对建筑材料样品的参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形象的了解到各种建筑材料。

(6)软件机房:通过对各种相关专业软件的学习与操作,如CAD,造价计量,计价软件等等,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能力。

三、实训基地的布置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9-02

1引言

特种加工是指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也称非传统加工,主要用以解决工业制造中传统加工方法难以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加工,是对传统机械加工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范围广等优点,成为机械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方法,而且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不断挖掘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认识到特种加工在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工程训练中加入特种加工实训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它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实训中充分展示它的风采,通过近距离感受高科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大学生真正享受到现代前沿技术所带来的加工乐趣,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其将来在本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认识到要使特种加工这个实训内容成体系,成规模,达到最佳实训教学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该工种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使学生学有所得,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任务。

2优化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1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针对训练的目标,特种加工实训内容分模块进行。图1所示为工程训练过程种加工实训内容结构图,图中四个模块由浅入深,从自由练习到生产实践,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训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四个模块分阶段进行知识落实与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出特种加工独具的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求的特种加工专业技术型人才。

2.2特种加工实训的具体实施

实训教学过程中丰富和改进了教学方法,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集中、全面地讲解特种加工的相关实训内容与要求,再针对具体的机床详细地讲解机床的加工原理及操作方法,在机床上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示加工一实际零件,同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操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与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特种加工实训的四个模块。

2.2.1特种加工基础知识

特种加工是指不属于传统的切削加工及成型加工以外的一些新型加工方法的总称,它是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光能、热能或其他与机械能组合等形式,将能量进行有效转化来去除或分离材料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电火花成形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快速成形、化学加工等。学生对于这一新型的技术缺乏了解、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对于现有的特种加工技术以图、文、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详细、生动地了解特种加工的相关知识。

2.2.2数控编程与仿真实训

根据特种加工所包含的内容,如今已将数控技术应用到特种加工中,如在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形、快速成型等加工技术中,因此特种加工也存在数控编程的问题。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它在编程方面与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的编程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数控编程部分,它不仅可以用ISO代码编制加工程序而且还可以采用3B代码来编制加工程序,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数控编程方法。现在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一般都是采用自动编程,因此通过讲解典型的CAXA自动编程软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动编程软件的编程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电火花线切割的程序编制过程:利用CAXA线切割软件设计、绘制加工零件图形——生成线切割轨迹——生成加工代码,对图形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加工,以检查和校对程序是否正确合理。

2.2.3机床实操训练

特种加工设备的机床自动化程度较高(如可以自动找正、对刀等),操作相对简单。实训教学过程中,先对照机床详细讲解特种加工的加工原理,程序的传输过程及机床的操作方法,然后在机床上演示加工一个实体零件来说明机床的操作步骤,最后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特种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2.2.4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

工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注重实践及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创新设计训练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了前三个模块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特种加工的有关知识且能够综合运用,利用相关软件(如CAXA软件)、设备(如电火花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形机床、快速成形机床等)将自主设计的作品制作、加工出来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图2所示为学生创新设计作品示例。

在特种加工实训过程中,通过合理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鼓励创新,加工出琳琅满目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优化考核方式,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考核是检验实训的教学效果,也是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要体现创新能力并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情况。为了尽量体现特种加工的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与创新性,改变以往传统评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我工程训练中心近两年专门制定了实训考核办法,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考核,如图3所示。根据本工种的实训时间,规定相应的进度及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为了培养学生对特种加工实训的兴趣和热情,完成前五个模块后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行优秀作品评展,增强学生实训的成就感。

4 实训教学改革的效果

4.1 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

实训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加上特种加工本身的奇特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实训考核方法改革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好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4.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特种加工综合创新设计训练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加工,2~3人为一个制作小组,利用已有的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及设计手册,灵活地运用各种软件设计、绘制自己满意的图形,并进行加工,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完成了零件从构思、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通过综合创新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训练之后,学生几乎能够自行完成图形的设计,程序的编制、检验及输入,只有在学生所编的程序有问题时指点一下即可。这一几乎“放手”的指导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通过对特种加工实训教学各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开辟自己今后学习研究方向。同时通过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中从被动接受转为感兴趣的主动创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我们指导教师长期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储晓猛等.特种加工工程训练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

篇12

我院2009年参加这一实践活动的学生,项目来源于建筑工程系建筑结构构造实训室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凭着对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热爱与执着,07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6名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对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的制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为系部的示范性专业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在此把实践创新训练过程作一总结。

一、调研学习

入校以来我们已完成了《建筑结构》、《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平法识图》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参加过假期工地生产实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建筑结构构造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对于制作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制作建筑结构构造实体模型对我们来说,既是兴趣也是特长。在课余时间,我们和指导老师一起到施工现场、相关院校实训室、教学模型生产厂家参观学习,经常在图书馆查阅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有关介绍,加深了对制作建筑结构构造模型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和水平,调研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组员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二、方案设计

建筑结构构造实训室是建筑工程系重点建设实训室之一,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中结构构造实践教学。钢筋工程对上述专业非常重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施工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钢筋制作安装和钢筋质量检验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岗位――造价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和钢筋工程计量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对工程监理专业核心岗位――监理员而言,钢筋图纸识读和钢筋质量检验是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独立基础。独立基础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共用独立基础。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

单层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是指以轻型焊接H形钢、热轧H形钢或冷弯薄壁型钢等构成的实腹式门式刚架或格构式门式刚架作为主要承重骨架,用冷弯薄壁型钢做檩条、墙梁;以压型金属板做屋面、墙面;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岩棉、矿棉、玻璃棉等作为保温隔热材料并适当设置支撑的一种轻型房屋结构体系。

单层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具有质量轻、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综合经济效益高和柱网布置比较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门式刚架的梁、柱多采用焊接H形变截面构件,单跨刚架的梁柱节点采用刚接,多跨者大多刚接和铰接并用;柱脚可与基础刚接或铰接;围护结构多采用压型钢板;保温隔热材料多采用玻璃棉。

建成后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有利于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构建“学做结合,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图1锥形独立基础钢筋模型图

图2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

三、模型制作

我们依据设计好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购买钢材等原材料,在实训室制作独立基础钢筋模型,在钢构公司制作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

1.独立基础钢筋模型

独立基础钢筋模型的制作工艺为:抄平放线垫层施工钢筋工程展牌制作。

(1)抄平放线

实际工程施工前,为了使基础底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基础前应在基面上定出基础底面标高,模型基底标高即为实训室地坪标高。

(2)垫层施工

为了保护基础的钢筋,施工基础前在基面上浇筑细石砼垫层。

(3)钢筋工程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在垫层表面上弹出钢筋位置线,铺放钢筋网片,连接柱的插筋,在绑扎的平面钢筋上,不准踩踏行走,严格控制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绑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交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成八字开。钢筋安装完毕后应检查验收。

(4)展牌制作

制作模型实训的项目、功能,钢筋模型名称等标牌

2.门式刚架梁柱节点

门式刚架梁柱节点制作的主要工艺为:加工制作图的绘制放样与号料切割坡口加工制孔边缘加工矫正和成形组装焊接涂装与编号展牌制作。

门式刚架梁与柱的连接,可采用端板竖放,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连接的螺栓应成对称布置。在受拉冀缘和受压冀缘的内外两侧均应设置,并宜使每个翼缘的螺栓群中心与冀缘的中心重合或接近,为此我们采用将端板伸出截面高度范围以外的外伸式连接。

在两个模型制作前,要进行安全教育,经过培训,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分阶段由项目负责人和导师共同检查项目的进展,定期召开总结会议,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指导老师协助策划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对整个训练过程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帮助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专业知识,结合系部示范性专业建设,制作出用于实践教学的独立基础钢筋和门式刚架梁柱节点模型两个建筑结构构造模型,有利于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

通过实践训练,我们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动手能力,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绍堂.钢结构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3

目前,在教育研究及实践中对于微课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清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的定义进行阐释,常把微课、微课程和微视频等概念混用。简单的说,微课就是一种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内容,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3]。这种教学形式决定了它必然与传统的各种教学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微课的主要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四个字来形容[4]:

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5-10分钟)。

小:微课资源的粒度小(基于知识点/教学环节)、容量小。

精:教学内容精选、主题突出、教学活动精彩。

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便于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学习。

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现状

工程训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的工程素质培养课程[5],其中包含原有金工实习的内容――车、铣、刨、磨、钳、电焊、铸造、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主要通过理论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完成。

三、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产物,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以及可在移动设备端随时观看学习等优点,深受学生喜爱,将微课应用在工程训练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工程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3.1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目前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性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人机比不足,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

实践操作复杂,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水平不一。

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在进行工程实训时,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实际操作有危险性,不愿意去接触机床,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

3.2微课应用场景

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也可以根据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课前:主要进行操作安全规章讲解与示范、理论知识点预习、机床讲解等。通过课前的微课讲解,学生消除对实训的抵触心理,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课中:重点知识点讲解以及操作示范等。通过课中微课,可以快速的让学生理解实训要领,节约讲解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充足的时间。

课后:实习报告讲解、创意小作品制作演示等。通过课后微课,学生可以对实习有系统的总结,还可以通过创意小作品的演示吸引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便于后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3.3微课的设计及制作

在工程实训课程中应用微课,应避免微课“为建而建”、“重复建设”、“建而不用”[6]。通过微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实现微课的价值。

微课区别于传统课堂,它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讲解,可以采用工程训练惯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对知识点或实践环节进行设计,比如锉刀的使用是钳工的一个知识点,可以先采用PPT/挂图的方式对锉刀的分类及用途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教师示范锉刀的握法和施力的变化,通过一个简短的微课视频学生对锉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实践中掌握锉刀的使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