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9个月]
公 司:XX服装设计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纸样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 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自我评价
能够根据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过专业的计算和个人经验,制作纸样。对人体知识、材料知识和服装工艺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在缝份结构、缝边构造、整形工艺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能独立完成起板,工艺,生产原料及成本核算等工作。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的待人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纸样师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服装设计有限公司[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设计部 纸样师
1、掌握面辅料的性能,在制板时做出相应的适当调节,以确保成品规格的要求;
2、根据面料的纱支、密度、垂感、织纹组织和厚度、软硬度等在制板中区别对待;
3、根据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过计算,保证服装在生产过程中便于修改,与剪裁。
---------------------------------------------------------------------
2008/7--2010 /7:XX纺织厂 [ 2年]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纸样房 纸样师
1、配合设计师在不影响款式外观效果的情况下,寻找最简便的工艺完成样衣制作,降低成本;
2、把图纸变成裁片,指导车板师傅在结构和工艺上的细节处理;
3、通过试穿等环节,对纸样进行重复修改,以达到完美;
4、负责预算服装所以面料辅料,控制成本;
5、负责与设计部和生产部的沟通。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篇2
1、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3、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
4、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
篇3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篇4
1.2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对于服装的款式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还要体现“舒适”二字。对于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人体工程学的开展与研究就是对于这一点加以充分的保证,使得服装款式的发展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人体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服装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的贡献所在。
1.3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
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往我们重视的主要是外在美观,对于其“舒适度”的重视很少,这样导致对服装设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于相应的科学指标我们也并不是十分在意。在当今科学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过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体工程学促使服装设计过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时为服装设计的过程奠定了相关的科学基础,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意识到的,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设计发展趋势所在。
2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应用
2.1利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在当代的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款式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服装设计过程中的面料做工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也正是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应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人体工程学中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出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人体不利的一切因素,这样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就能够保证其充分的安全可靠,这是新时代下服装设计的主要观念之一,同时也是其主要的应用表现所在。
2.2利于服装材料与人体工程学的融合
在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应用过程中,服装材料的选用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能够影响人体工程学的关键因素。在服装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对于优质材料而言其服装设计过程的舒适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服饰材料而言,是我们在对于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力学相结合进行运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2.3肌肉运动状态下,不同的压力舒适性而设计
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于人体所受的环境不同,所采取的的舒适性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菲尔普斯的鲨鱼泳装对于他的手臂运动会有一定的收缩效果,进而能够促进肌肉在比赛过程中的收缩过程,使得鲨鱼泳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肌肉收缩的需要达到一种舒适感。而这样的设计手段,在很多特殊职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说航天员的宇航服、防化队员的防化服等等,对于人体工程力学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从此之中也能够看出当今社会对于人体工程力学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体现。
篇5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出现CAD技术、网页设计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工科特色,学生在大一期间除了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还开设C语言编程、图形应用软件等课程。在创作思维上注重发挥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的优势。
一、发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
艺术设计是有目的创作过程,而逻辑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推理而寻求必然的结果,帮助设计者寻求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指导艺术创作与实践。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学》作为主干课程,课时150学时,分为70学时基础设计理论与80学时服装实践设计两部分,在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大二上学期开设基础设计理论,讲授服装形式美法则、色彩等知识。从纵向而言基础设计理论重视其深度,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视理论系统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生动地画出来,更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学生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优势,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寻求到服装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在教学中側重逻辑思维,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好。
二、加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而工科院校艺术学生相对来说缺少形象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设计者经历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大二下学期开设服装实践课程,讲授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课程。从横向而言注重其宽度与广博,要求学生具有超前意识与前瞻性,特点是时尚与实用性强,时尚贵在创新,创新意识就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跨学科相互渗透,从服装心理学、服装营销、服装品牌策划等学科来讲授,通过观摩国内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感受总结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在设计构思时,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观察周围一切事物从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记得法国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生活就是时装设计师的天地。” 他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时,发挥形象思维经过大胆地想象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创作灵感。他在70年代设计翘肩服装,就是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飞檐设计影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始建于60年代初,其发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达到空前繁荣壮大。但在教学上还采用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面窄与欧美一些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相比,我们学生创造思维就显得苍白许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力尤为重要。
创造力是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视野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能力和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发散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空间,避免“一言谈”与“填鸭式”教学,教学上可开设专题讨论、演讲、社会调查、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加强学生演绎、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这种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服装设计学》在讲授150学时后,集中4周进行创作设计课程,是对《服装设计学》理论课程的总结与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认识用感性认识来表现出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充分体现工科办学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内容安排“定位项目设计”,让学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装品牌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专业最新行业动态与市场走向,分析消费者审美与文化知识结构、收入情况、设计产品的要求与最新流行趋势, 掌握市场变化与发展规律。近几年,学生在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论
论文以服装设计思维为出发点,结合调研与教学实践,系统地论述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开发形象与发散思维,探讨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中,尽管也提倡创新创业,或者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但是目标不明确、组织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高校中的工作人员会下意识地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或者为自主创业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另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没有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是依据单一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实践环境相对封闭,实验教学目的单一,各相关学科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十分有限,资源分散,相关学科资源不能共享,各专业方向间的实验教学不能融合贯通与渗透,出现高投入,低效能的现象,抑制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缺陷,导致学生一直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中成长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死板,学生极其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虽然教育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一些活动,包括各种创新大赛、科技竞赛、创业大赛、才艺大赛等,期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由于这些赛事类的激励措施并不系统,只重视学生短期创造思维开发,很难改变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单向被动接收知识和死板记忆的习惯。这些活动的结果往往只是在当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无法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创新创业热情,更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和创业相关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一大关键点是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为在校教师或辅导员。这些教师自身不具备丰富的创新或创业经验,有些教师甚至从没踏出过校门半步,缺少社会和企业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尽管有些高校偶尔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或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座,但是仍然无法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拟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力求加强学科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建立全新的“关系形态模式”,力图加强教学体系与应用体系的有机组合、互动发展和能动自组。“关系体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型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自我互动平衡型结构模式。主要具有交互性、就业性思考的特征。“交互性”,专业系统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是一种良性的结构方式,互相连结、互相支撑;“就业性”,关系系统就是与内部外部各要素相互“对话”交流能量、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体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结构模式,在交互的平衡当中,发展自我,达到关系体系的互赢。
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创新实践活动仅靠独立的学科体系很难完成,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配合,这就要求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团队,因此结合学校其他院系组成实践教学的“内部生态圈”和企业、实践基地结合的“外部生态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按照校企双赢的思路,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依据优势的互补性找到学校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有效结合点,真正做到校企双赢。
3.校内实习基地在艺术馆三楼的服装制板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和服装制作工艺实验室、机织物设计实验室、针织物设计实验室,目前随着对于学科投入的增加,还有望在特殊功能服装材料方面开拓研究范围,加强科技含量。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沈阳5305服装与服饰公司、沈阳中沈服装有限公司、海城南台东越制衣有限公司等5个实习基地,目前正在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服装专业学生实习课程的需要。依据校企双赢的思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将部分课程的课堂直接设置在企业的工作室或车间。通过教学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实战演练并有效地提高技能,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4.同时,借助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和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我专业积极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倡导企业建立行业岗位人才标准,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使我院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解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教育部的这个工程会采用不同的模式,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以从中选择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形成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四个特性,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丰厚。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校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面。
5.目前国内高校综合学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做得较好的有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等高校。国际方面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虽然教学体系、模式不尽相同,但宗旨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经验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模式建立,构建并完善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生长性、动态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内部与外部形成有机互动,校内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调整,可实现设备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明显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校企双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使企业从被动接收学生实习转化为主动邀请,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明显地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82~86
篇7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1-02
按照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遵循“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依托于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服装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1构建“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依照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行业与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和不断实践,构建了“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需包括服装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方向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完成基础学习、专业学习、成果学习这3个阶段递进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教育基础知识训练以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具备在服装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多接触专业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学科竞赛等环节,尽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这有助于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双导师制”,实现双赢
结合本专业特色,引入开放式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在学术知识、学术研究,学校教学设施和企业工厂设备、成果共享等方面,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能动性。师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可以招收到满足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企业导师一起研讨并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
学校聘任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服装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我院已与江苏悦达、盐城鹰昌服饰印花、盐城龙威纺织服饰、亨威服饰有限公司和盐城本地高校等多家企业、学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学生。学校导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学校要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引入企业资深工程师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实施培养计划的模式。
1.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学习环节
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变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考和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2~3]。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和特长。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采取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学生提供完成计划,教师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考核结合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情况、作品质量、企业及市场认可度、参加赛事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创新性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行弹性管理,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考核结合指导教师评语、课题结题报告或答辩、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视其所承担的工作成绩给予创新学分。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
1.4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目的是将服装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引入到学校中,共同培养卓越人才;同时包括专职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科研等工程能力的培训[4],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团队教师到服装企业任职或兼职,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工程能力。
2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2.1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等都与企业资深导师多次讨论、筛选、完善和整合等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为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2.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借助这些平台对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依靠研发平台的资源,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类似的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种校级、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项目等。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能力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校企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90%以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考取服装CAD纸样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等技能证书,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3.2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等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近年来已获得“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单项一等奖1次,团体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1次;获得江苏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了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设计,同时参与指导教师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撰写。通过参加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创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3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团队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SCI、EI论文收录多篇,授权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多项。
参考文献
[1]阎玉秀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15-918.
篇8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篇9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篇1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加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是对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文件对师资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建优秀教学团队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群立项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提出“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连环”的课程体系。为“十二五”期间专业群建设明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专业群建设团队进一步提出并实施“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和“五工程”双师团队培养方案。
2.“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我院根据高职服装专业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构建“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即认知实训专业技术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四个实践环节逐层递进、校内外相结合的专业群实训体系。通过校内技术研发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和项目设计方案。
2.1校内搭建技术研发中心
通过在校内搭建技术研发中心平台,校企双方在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智慧共享。我院与地方企业全方面多维度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等“四位一体”的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专业群所面向的企业岗位和学院开办的专业,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实训基地。按照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运作环节相结合。通过校内外教师结对,实现“一专一兼一课程”的授课形式。我院的“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引入社会资源,为教学、科研搭建平台,在承担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师培养等任务的同时,完成具体项目设计开发。实现教师的“一师一室一方向”的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培养后,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室,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实现“一师一徒一技能”的人才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就已接触服装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实现校内外共建的实训资源的高效运作。
2.2校外建立紧密合作基地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永恒的主题,专业的办学离不开深层次,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根据服装专业群所面向服务的服装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专业群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中实境教学资源的需求,是校内实训资源的有益补充。通过“厂中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共育人才。通过在企业设计“教师流动工作站”,实现“一师一企一项目”、 一师一企一岗位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在企业的上岗培训、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培训、工作流程讲解、操作技能示范等。
2.3构建“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以服装专业高职教育教学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为目标,以服装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四递进”式的校内外相结合的专业群实训体系。在教学中,将实训环节分成认知实训技能、专业实训技能、综合实训技能和定岗实训技能,实训教学体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虚拟到真实、由校内到校外的逐层递进的实训体系,实现了学生专业技能的逐步提升。教学中导入基础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熟悉工作流程。导入企业案例,依据企业技术标准考核实训成效。导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将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融合,以赛促学。
3.“五工程”双师团队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的实践技能,这样能才有效完成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根据服装专业群的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将教师分类培养。专职教师主要分为是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和一般教师培养等。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将兼职教师分为专家型、授课型和指导型。按照“聘任名师、培养骨干、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站稳讲台为基础,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教师经常接受高职理念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整体水平,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通过“五工程”双师团队的培养形式,形成“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企一项目”的专业双带头人培养,“一专一兼一课程”、“一师一企一岗位”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一师一徒一技艺”的一般教师培养。
3.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企一项目”的培养,实现了专业双带头人负责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通过“一专一兼一课程”、“一师一企一岗位”的培养过程,提升了骨干教师队伍素质,使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通过“一师一徒一技艺”的培养途径,实现一般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及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不同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引导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定期参与国内国外学习培训,提高高职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带头人负责指导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获取企业现场实践经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
3.2双师团队建设
通过校企“互兼、互聘”,实现“五工程”师资的培养,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师德高尚、技术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做到“一师一企一岗位”,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开发与产品推广,培养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充分保证专任教师每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和研究方向,在校内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挂职锻炼,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合作企业中高薪聘请一批高水平的一线技术骨干,建立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确保充足的兼职教师来源。通过与企业或个人签订定期合同,妥善解决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调拨专项经费,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本专业教学。
4.结语
师资资源往往是制约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教师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必将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应当集中优势教师资源,通过双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加快教师的成长。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践教学前提,实训环节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红春,罗庚,刘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与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3(7).
[2]韩叙.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要素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
篇11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教学
单元 内容及要求 参考
学时 衬衫结构设计 略 略 略 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 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篇12
Tuo mingbei[1]zheng limin[1]chen cheng[1]guan can[1]
[1] CSCEC Strai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uzhou350014
Abstract: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ten appears quality problems in soft ground conditions, it usually adopts filling pile or picking pile,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af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eff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expanding the cap and clasping pile group,which i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to do reinforcement design for overturning resistance stability of tower crane pile cap.
Key words: pile cap;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einforc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物的增加,塔吊(即塔式起重机)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在塔吊基础的结构设计以及其抗倾覆稳定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数量甚少。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盲目缩小塔吊基础尺寸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报端;相反,为了安全而盲目扩大塔吊基础的尺寸也是不可取的。讲成本的同时必须先讲安全,离开安全讲成本是得不偿失[1]。施工单位遵循这个原则,考虑塔吊基础的选型,布置以及安装,但是因为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往往也碰到一些特殊情况。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仓山组团中部,位于福湾路与凤山路交叉口,体育场主体平台轮廓近椭圆形南北长为354m,东西宽310m,工程正负零为罗零高程+8.450,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四层,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19,772 m2,占地面积63,614㎡,看台高度:30.780m,由二层平台及平台下空间、6万人看台及看台下空间和东西对称两片罩棚及罩棚下空间组成。
本工程计划沿体育场周边后浇带处布置10台QTZ160塔吊,臂长60m,使用高度为53m。塔吊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承台尺寸为5米×5米×1.8米,承台配筋为双层双向B20@150,混凝土强度C35。基础桩为泥浆护壁冲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身配筋按抗拔桩配置主筋为16B20,箍筋为A8@200,混凝土强度为C40。桩顶标高5.8m,桩顶进入承台内100mm,桩头钢筋锚入承台长度为1m。
在塔吊桩基砍桩时,发现5#塔吊承台底其中一根桩在设计标高以下桩身为素混凝土,未见钢筋笼。显然该桩基的抗拔、抗剪切承载力严重不足,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应对该塔吊桩基承台进行处理。
2 补强方案选择
方案一:补桩法
一般情况下,发现桩基达不到设计承载力,可采取废除不合格桩,在原有桩基旁边重新补打1~2根桩的方法,承担原桩的上部荷载,以达到桩基补强目的。但是本工程原有桩基数量很多,桩间距较小,且场地属于软弱地基,淤泥较多,补桩时易产生挤土效应,粉质粘土会继续液化,孔隙水压力将升高,易造成土体隆起,影响原有桩基的桩身质量,甚至拉断桩身[2]。且现场桩基已施工完毕,桩机已经全部退场,重新补桩,施工机械需重新进场,基坑需重新回填,工程量大,施工成本不够经济合理,所以这一方案不理想。
方案二: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筑混凝土至设计标高[3]。但是本工程桩基是因为钢筋笼在拔管浇混凝土时掉下去,造成桩端变成无配筋素混凝土,且无法探知钢筋笼具置,同时桩身周边是淤泥,如若开挖接桩,需要有支护措施,同时也会挠动基底原状土,破坏桩身摩阻力,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补强的目的,所以这一方案也不宜采纳。
方案三:扩大承台与群桩抱箍组合法
因该工程的桩身质量问题,补强方案选择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承台在承受倾覆力矩时,桩基抗拔承载力不足,造成安全事故。根据桩同作用效应和转换结构的概念,笔者决定加大承台截面尺寸,同时在承台底预先浇筑一层厚板,将塔基的4根灌注桩抱箍在一起,形成整体。该方案利用承台自重增大基础的抗倾覆力矩,同时利用厚板的抱箍作用使群桩效应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达到增大塔基抗倾覆力矩和减小桩基抗拔力的功效,既经济又合理,所以笔者最终选择该方案,下面主要对该方案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控制进行详尽介绍。
3 塔吊基础结构设计
3.1 塔吊及基础的基本参数信息
本工程塔吊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承台尺寸为5米×5米×2.2米,承台配筋为双层双向B20@150。基础桩为冲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身配筋按抗拔桩配置主筋为16B20,箍筋为A8@200。桩顶标高5.8m,桩顶进入承台内100mm,桩头钢筋锚入承台长度为1m。
承台底部厚板加强带的尺寸为5m×5m×0.5m,板带配筋为双层双向C14@200,桩身两侧暗梁配筋:C14@200,2C20:2C20。
本工程塔吊基础桩基各土层参数参照5#塔吊位附近的地质资料,见表1。
本工程塔吊不采用附墙,塔吊基础节与承台采用地脚螺栓连接,塔吊基本参数见表2。
表15#塔位各土层厚度及阻力标准值表
表2 塔吊基本参数表
3.2 塔吊基础结构验算
1)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和弯矩计算
(1)竖向力
工作状态下:F工=1.2P1=1046.40kN;非工作状态下:F非工=1.2P1=926.40kN
水平风荷载计算
工作状态下:Wo=0.5kN/m2;Fvk=qsk×H=1.23×53.00=65.09kN
非工作状态下:Wo=0.70kN/m2;Fvk=qsk×H=1.78×53.00=94.34kN
(3)塔机的倾覆力矩
工作状态下:Mk=2654+0.5×65.09×53.00=4378.89kN.m
非工作状态下:Mk=2925+0.5×94.34×53.00=5425.01kN.m
2)桩顶竖向力的计算
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第5.1.1条,在实际情况中x、y轴是随机变化的,所以取最不利情况计算。
桩基承台自重:G=1.2×(25×BC×BC×HC)=1.2×(25×5×5×2.2)=1650.00kN
经计算得到单桩桩顶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最大压力:Nmax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1740.630kN。
最小压力:Nmin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392.430kN。
最大压力:Nmax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1972.533kN。
最小压力:Nmin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684.333kN。
3)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由于5#塔吊桩的入土深度为33m,所以桩端是在第5层土层,单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Quk =u∑qsikli+qpkAp =2.512×(1.50×30.00+4.1×10.00+12.3×50.00+2.4×55.00+12.7×65)+0.502×1.0= 4166.654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Quk/2=4166.654/2=2083.327kN;
Nkmax=1972.533kN≤1.2R=1.2×2083.327=2499.9924KN;
4)桩基础抗拔验算
桩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第5.4.5条。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桩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Tuk=Σλiqsikuili
Tuk=2.512×(1.50×30.00×0.75+4.1×10.00×0.7+12.3×50.00×0.75+2.4×55.00×0.75+12.7×65×0.7)= 3015.7816kN
桩基抗拔承载力公式:
Nk≤ Tuk/2+Gp
其中 Nk - 桩基上拔力设计值,Nk=684.333kN;
Gp - 基桩自重设计值,Gp =3.3×0.502×25=414.15kN;
Tuk/2+Gp=3015.7816/2+414.15=1922.0408kN > 684.333kN;
4 塔吊基础施工控制
4.1 施工图设计
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11G101-1,结合配筋要求,绘制施工图,指导现场施工,如下图所示。
图1 加强带配筋图
图2 基础承台配筋图
4.2 施工控制要点
1)施工顺序
土方开挖桩头凿除垫层施工砖胎膜砌筑钢筋绑扎(埋件预埋)土方回填混凝土浇筑养护
2)施工要点
(1)塔吊基础承台采用放坡开挖,承台顶部应预留20cm的土采用人工开挖,防止原土扰动;
(2)桩头凿除时应先在桩顶标高上5cm处弹出控制线,沿控制线用电锤打孔,打孔深度不得小于200,然后沿钻孔位置剔除混凝土,将钢筋主筋找出后顺着主筋将控制线以上混凝土保护层剔除,剔出全部主筋,注意避免剔伤主筋,然后将内部混凝土凿除;
(3)砖胎膜砌筑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分层回填至砖胎膜2/3高处,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回填剩余土方,防止砖胎膜变形;
(4)基础钢筋施工时应做好防雷接地预埋;机脚螺栓预埋位置、尺寸要绝对正确,应特别注意做好复核工作,尺寸误差不超过±0.5mm,螺纹位须抹上黄油,并注意保护;
(5)混凝土浇筑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大于500mm,浇筑完成后12h内采用棉毡覆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d。
5 结语
福州地区工程地质普遍存在软弱土层,塔吊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在施工中桩基出现质量问题时,补桩、接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补强方式。本文的补强方式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即能节省成本,又能加快进度,可为类似工程情况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冰. 建筑施工中塔式起重机抗倾覆的控制及基础设计,广西城镇建设,2006,4:31~34
篇13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环境差
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制度环境差距大,学生希望增强实训、实习环节。教学基本实训基地应包括有服装展示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陈列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等,但大多数院校因为经费的问题,教学环境以及条件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差甚远。
2.专业设置内容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脱节,理论过多,实践过少,应多开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工作经验。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有更多的直接经验,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
3.实验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学校的实验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市场有差距。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香港、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专业教材和最先进的电脑CAD辅助设计、打板放码以及最新流行资讯等,但这些我们都还不具备。
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具体课题紧密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才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洞的教学理念。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目的地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让每门专业课都成为实训课,同时引入企业内容,把课程项目化,分为虚做项目和实做项目,虚做项目在校内进行评价,实做项目由企业评价,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工作经验。
此外,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设计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的放失的改进,把扎染和蜡染的工艺制作过程的教学和设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设计教学的一些弊病,从面料的图案和色彩设计制作开始,再到款式的设计,面料的裁剪、缝制,设计版面的制作一直到最后的整理完成,每个过程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从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件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现每个学生自己个性的服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同学们的设计水平,把纯粹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激发同学们设计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精彩课堂。
2.团队的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内容:
(1)一门项目课程由2~3位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相互交叉衔接。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学。
(3)淡化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
一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如组织教研项目、教学研讨会等;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三要组织培训,多送教师去国外交流,参加专家讲座以及下企业锻炼。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