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数学化”与“生活化”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两个维度,它们相辅相成:“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努力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的“无痕化”对接。“创设情境”便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在《百分数认识》一课中,我摈弃了教材中创设的情境:足球运动员进球率与种子发芽率。原因只有一个: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缺失了教学情境应当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丰富的现实背景。为了使情境富于“现实性”与“挑战性”,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市举行三年级学生数学竞赛,学校教导处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赛,以下这是三年级两个班推荐的四位同学及其答题情况,请帮杜老师确定一名选手。

生1 :老师,我认为应该让蒋小刚去,因为他答对的题数最多。

生2: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答对题数多,代表他掌握的知识牢固,这样参加比赛得奖的可能性大一些。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3:好像正确题数相差的太多了,这可不太正常。

师:是吗?你观察得很细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他们每个人做的题数应该都不一样吧?

师:是的,在没有知道每个人做的总题数之前,我们所下的结论都为时过早。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能比较吗?

学生在获取了正确题数与总题数等数学信息后,立即着手计算正确题数占总题数的分率,在一番计算、探讨后将分数转化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通过比较得出了孙芳的成绩最好的结论。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表现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这个教学情境之所以成功,我想主要是将“百分数”概念的建构与活动情境“无痕”地整合贯穿于数学活动中。在一个“帮老师解决问题”的“无比荣耀”的任务驱动下,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被激发了,在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了棘手问题后,也很好地帮助老师将他们自己带进了“百分数初步认识”的大门,从而顺畅主动地完成“百分数”的概念建构。

二、精心设计梯度,让思维与智慧的绽放“无痕”

随着对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一堂数学课都能成为“思维风暴”的课堂,但通过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梯度,在课堂实现不露痕迹,含而不露地“让学生自己用脚走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的目标却并非是遥不可及的。

《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百分数的读写学生很容易掌握,只作为考查点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作为本课堂核心的数学思想――比的思想应当渗透在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课堂上我设计了三次不同层次的“比较”:

一比:同中求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9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1:90%表示100道题目,孙芳做对了90道。

师:可以这样表述。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2:9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九十。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90%这个百分数是从18/20这个分数来的。18/2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18/20,那么90%就可以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90%。

师: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百分数,像这位同学一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吗?

二比:异中求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看来大家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百分数,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意义吗?(PPT出示,配图)

这四组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个数据与百分数意义的表述方式完全相同,第二数据总量与部分量的顺序相反,第三个数据则是最常见的“率”,第四则是不出现总量(但可以根据图来确定总量)。通过这样四组表述不同的百分数意义理解,旨在异中寻同,概括出百分数意义的一般表述方法。

师:说了这么多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吗?

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以便后面学生进一步交流。在学生反馈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不进行任何指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感受这里的百分数表示的是通过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在做比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三比:同中求异――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百分数是由分数导出的,因此,理清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也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PPT出示):

课堂上学生通过辨析,得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虽然百分数与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但两者的区别是,分数还可以带计量单位表示一个量,而百分数不能带计量单位表示量。因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如果是表示部分同总数相比,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将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为学生铺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平台。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们有话可说,而合作交流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最高处。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

三、精心选择载体,让历史与文化的融入“无痕”

数学可以说是与人类发展同步的,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人类的每一个成果都不可能与数学没有联系。数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让数学历史与数学文化自然、融洽、和谐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或许已是老生常谈了,但依然具有新意。因为现下“数学与文化两张皮”“数学+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有什么两样呢?这又怎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呢?最好的思想教育应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犹如春风般“润物细无声”,实现“不露痕迹”的教育,这才是最佳的模式。

我在设计《百分数的认识》中努力实现这种思想教育的“无痕化”。我首先出示这样一组题目:①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下面的四个成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战百胜、一举两得。②请根据描述写出以下三个成语:命中率100%,生还的可能性为10%,50%的国土面积。

面对这样新颖的练习题,学生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丝毫感觉不到这是老师在向他们灌输有关的思想教育:我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与古典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与骄傲。所以教师认为有一定难度的第二组题目他们也同样做得得心应手,并且做完题目后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似乎意犹未尽。

课的最后,我一改往常与学生共同小结课堂内容的做法,赠送给他们一句学习宝典: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对于这句话学生也许早已熟悉了,有的或许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们还是非常乐意接受。因为老师对这句话做了精心的包装,是一句“成功宝典”,而且这是“我”(指学生)刚刚懂得百分数的知识后得到的,这是多么幸福呀!

“教的境界大约分为三个层次:上、中、下。记问之学的境界乃下界;必然王国境界乃是中界;自由王国境界乃是上界。”我们要走出被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所奴役的必然王国境界,追求左右逢源,出神入化而又形散神不散的自由王国境界,在教学设计中就必然要体现教学上的艺术,在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渗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使数学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2

二、 完整概念的要义是它的能力结构

概念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概念名称、记住定义,它需要教师在对概念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法,促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概念。

在小学阶段,数的概念和几何概念是两类最重要的数学概念。数的概念教学一般称为数的意义或认识的教学,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建构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要素:(1)知道数的定义(正式的或描述性的),能正确地读与写;(2)理解数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地解释现实情境中数的实际意义并举例;(3)掌握数的计量单位及组成规则,能正确地分解和组合;(4)建立数的大小的基本观念,能用自己的方式正确描述数的大小,能对数的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数学概念中这四个层次的要素其思维水平是逐步上升的,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过程。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为例再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百分数”概念的良好认知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知道百分数的定义。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认识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例如,读一读:45%、0.8%、100%、115.02%;写一写:百分之十八,百分之六十点五……这是百分数概念构成要素中的基层,是最低水平的要求。

2. 正确理解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即它表示的是“谁与谁的比”“谁是百分之一百”;体会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即它们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的关系。例如:数学期末考试优秀率66.7%,说一说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谁与谁比较?谁是谁的66.7%?谁是100%?)。这个层次的思维要求是理解百分数的本质属性,所以至关重要,这也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

3. 理解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不能表示某个数量的具体大小,分辨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这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本质特征,正确进行概念应用的前提。

4. 应用百分数的意义。选择正确的百分数运用于问题情境,或对问题情境中百分数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例如,将92%、120%、2%分别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1)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2) 学校这个月的用水量是上个月的( )。

(3) 小明今年长高的厘米数是去年身高厘米数的( )。

应用与评价是概念建构的最高阶段,是能力的体现,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有将思维水平提升到这一层次,才能实现对概念的完整建构,才能实现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发展目标。

同样,几何概念是几何学习的起点,也是几何计算和几何操作的方法基础。一个完整几何概念的建构,也包含了丰富的能力层次。例如,“周长”概念的形成,应包含以下一些能力要素。

(1) 知道周长的定义,能表述什么是周长。

(2) 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或指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3) 能根据周长的意义通过测量、计算等基本方法求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4) 能应用周长的意义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解决数学问题。

从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来看,概念的能力结构正好体现了“记忆、理解、掌握、应用、评价”的思维发展过程。

三、 概念教学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

让学生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进一步学习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能力即生发于此。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数学概念,形成完整的能力结构,是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思考的重点。

(一) 要认真分析概念的结构

这是概念教学设计、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的第一步。通过概念分析,明确概念的能力构成,清楚学生掌握该概念应该包括哪些层次的能力要素,理清这些能力要素的思维水平和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意图清晰,环节目标明确,才能在教学中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知识到能力逐步提升。例如,四年级上册“垂直”概念的教学,这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对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对它的良好建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素。

(1) “互相垂直”的定义及其表述。

(2) 判断“互相垂直”的方法和垂线的画法。

(3) “垂直关系”与平面上两条直线间其他位置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即互相垂直是平面上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的特例,同时体会垂直还是描述空间距离的前提。

(4) 应用垂直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如测量距离、判断是否平行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目标指向就变得非常清晰,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导向:每一个环节要探讨什么问题,达到怎么样的思维要求,教学方法如何选择,学习活动如何组织,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达到相应的能力水平……这些都有了清晰的依据和思考标准。当然,概念的建构过程具有师生的个性特征和时间上的差异,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二) 要突出概念的核心能力要素

一个概念的结构中含有多层次的能力要素,但教学时要避免平均用力,应突出其核心的能力要素。首先,概念结构中的这些要素对概念建构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只有涉及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应用的要素才是最应重视的;其次,概念的建构具有过程性,有时一个概念结构的完全形成并非在一节课中能完成,可能需要一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最核心的要素。仍以“百分数的意义”为例,在所有能力要素中,“理解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除法、分数等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例关系”和“理解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个数量的具体大小,分辨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这两个要素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方面它们反映的是百分数概念最本质的属性,另一方面它们是后续有关百分数计算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直接基础。因此,对于前者,教师仅仅让学生解释意义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与理解。例如:

(1) “一件衣服面料中棉占75%”是什么意思?棉的成分可能是100%吗?可能是105%吗?为什么?

(2) “有甲、乙两块地,甲的面积是乙的面积的80%”是什么意思?甲的面积可以是乙的面积的100%吗?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120%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理解“部分与总量的关系”以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百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后者,教师同样要精心设计问题,做重点的讨论与交流。

例如:“甲、乙两根绳子,甲的长度是乙的长度的”,你能想到什么?还能怎么表达它们之间长度的关系?(甲的长度是乙的0.8倍,甲的长度是乙的80%,甲的长度与乙的比是4∶5……)那么如果“甲的长度是米”,还可怎么表示呢?(可以用0.8米表示)

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师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百分数的本质特征,突出对“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的理解,建构层次丰富的概念结构。

(三) 要重视对概念的数学表征

数学表征是用直观、简洁和概括性的方式来揭示数学关系的方法,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的建构方式和理解程度。因此,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进行直观、科学的表征,不仅能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更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领会和正确建构。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中设计的一个环节,目标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

(1) 提供信息:“100粒米约2.5克”“50克米约2000粒”。

(2) 学生推算。

(3) 汇报结果:1亿粒米重约2500千克。

(4) 具体表征:如果每袋米50千克,可盛50袋;如果一个人1天吃0.5千克,可吃13年……

“1亿”是一个大数,在“1亿”这个概念结构中,最容易的是“10个千万是1亿”这个知识,但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最难的是“具体直观地描述1亿数量的大小”,即建立1亿的基本观念并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的具体表征过程,就能够较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同样,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25%的意义。这是一种多元表征,可以将学生对“25%”的理解用多种方式表征出来,使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得以外显。如“苹果的质量占水果总质量的25%”,“下图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面积的25%”……当学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25%的理解时,概念的本质特征就较好地建构起来了。

(四) 要重视设计有效的情境

篇3

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区有一个“最近区域”,在这个区域对学生认知发展有优势。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为了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我们在教学前做了一个学情分析调查。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四年级与五年级已学过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已掌握得相当熟练。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初步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①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学生调研

我们设计了学情前测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在哪里?”

(1)教学前测

问卷调查:(五(1)学生54人)。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题目及结果分析如下表。

(2)结果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意思,但是什么是百分数,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知道。

(3)采取的措施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出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百分数的意义解释不清楚,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不了解,所以经过年级组老师们的共同研究,确定了把百分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学的难点。

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中探索:课该如何做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强调身体性参与,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一句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问题――让学生提出

片段一:质疑问难,明确目标

师: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这些百分数好找吗?为什么这么好找?

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用得真是非常广泛,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你还想了解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中,要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新知――让学生讲解

片段二:师:“同学们,在课前你们找了一些百分数,这个找可不是简单的呀,我相信你们在找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研究,进行了交流,带着你们课前搜集百分数的这种经历,说说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

生1:我会读百分数

生2:我会写百分数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动口去讲解,既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也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已知道什么进行课堂调控。

3.过程――让学生参与

片段三:师:“农民伯伯准备种植黄豆,有三个品种可供选择,请咱们班同学帮忙选哪一个品种合适?品种的发芽情况有可能决定今后的产量,为此老师在四天前做了黄豆发芽实验,今天三个品种有多少粒发芽了呢”

师出示:发芽种子数一号17粒,二号23粒,三号43粒。

学生异口同声说:“3号,因为3号发芽种子数多。”

师:仅凭发芽种子数判断科学吗?

学生醒悟:还需要知道实验种子数。

师出示:实验种子数一号20粒,二号25粒,三号50粒。

学生出现了争议,三个品种各有不少支持者,到底选哪一个品种合适呢,学生很快参与到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中,经历了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4.意义――让学生发现

片段四:丰富感知,发现意义

(1)开展招聘“数学新闻小记者”的活动

师:《安徽青年报》现在正在对外招聘数学新闻小记者呢,有没有兴趣去试一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可是有条件的,一起来看。

《安徽青年报》小记者面试要求:任选一则新闻说说其中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谈谈对这则新闻的感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52%,女性人口约占48%。

2010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4.4%。

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在小组里练习。

面试开始,谁先来,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风采!

(学生自由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

师: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当上小记者,现在请大家向自己的同桌介绍你搜集到的百分数信息,互相考核同学们说得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太了不起了,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认为,每一位同学都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新闻小记者!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一环,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5.疑难――让学生剖析

片段五:师:是不是所有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成百分数?

出示:辨析练习

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哪些不能,为什么?

(1)鸡的只数是鸭的73/100。

(2)用去的米数是总米数的51/100。

(3)一堆煤重97/100吨。

(学生汇报交流)

引发讨论后,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用来表示具体数量。

情境中的分数,就可能使学生以为百分数是通分后得到的,对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意识被淡化了。到底分数与百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当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时,激发学生主动议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能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

6.总结――让学生归纳

片段六:自主小结,畅谈收获

(1)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的表现怎样?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学得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仅能及时地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课后反思:课走向哪里

1.关注学生的起点

《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师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逻辑起点,通过让学生大量地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获得对百分数的意义的感知,进而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生为本,把设计的重心从老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只有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关注学习方式

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机勃勃,彰显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特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教师要珍惜学生那种想象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错误的),将感性知识暴露出来;我们教师要激发那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学习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着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去读懂学生,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只有知道什么知识为学生所需要,自己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自己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篇4

二、抽象概念可以通过“打比方”完成

概念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但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不同概念、学生不同的准备来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途径。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就没有按照概念形成的一般学习模式,完全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和认知起点出发,通过“打比方”、举例、具体表述等方式,理解某个具体百分数的意义。

(一)选择学生收集到“成活棵数是植树总数的90%”的百分数,让学生说说怎样理解这个百分数。

生1:假如一共种了100棵树,种活了90棵树,那么种活棵数是种植总数的90%。

师:能不能用算式表示你说的话?

生1:90÷100=90/100=90%。

生2:把植树总棵数看成200棵,种活的有180棵,那么种活棵树是植树总数的90%。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180÷200=180/200=90%。

生3:把植树总棵数看成1000棵,种活的有900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900÷1000=900/1000=90/100=90%。

生4:把植树总棵数看成50棵,种活的有45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45÷50=45/50=90/100=90%。

师:同学们经过举例、“打比方”后,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认识?

生5:无论种活棵数与植树总数怎样变化,但这90%没有变,说明这两个量的关系没有变,也就是分率不变。

生6:百分数是指两个数在比较。

生7:百分数是除出来的。

生8: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师: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是一个分率,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篇5

数学理解是指主体在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获取新知识、思想方法、经验或体验的过程。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由来,把握所学内容的本质,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创新。围绕目标与知识、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本文着重研究了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确定“理解性”目标,体现深刻理解数学本质的核心要点

“理解性”目标在这里主要指课时目标,以全面理解为总体导向,是教师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分解和细化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理解性”目标包括以下问题:需要理解什么、如何理解和理解的程度。

1.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确定教学内容与哪些内容存在关联,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要能把握其数学本质――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与分数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的关系,但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不能表示某个对象的具体大小。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大于100%的百分数,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抽象的角度去认识百分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含义。

2.定位好学生应达到的理解层次

“数学理解”是有层次的――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关系性理解是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创新性理解是知其然并且知“新”的“所以然”。这也是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高、推广和拓展。针对具体数学知识,我们从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等方面去剖析,定位好学生应达到的数学理解水平,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应学会什么。

我在深刻理解百分数后,制定以下“理解性”目标:

1.工具性理解: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2.关系性理解: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通常小于或等于100%;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00%;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能选择恰当的百分数运用于具体情境,或对具体情境中百分数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3.创新性理解:迁移百分数的学习经验,探索千分数、十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二、设计“理解性”问题,构成数学理解的动力支持

“理解性”问题应是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1.在重难点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往往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例如,教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概念本质是所有对应边长的比相等。教师可设计以下“理解性”问题:“哪一种变化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为什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指的是图形形状不变,形状为什么能保持不变呢?”第一个问题启发学生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到关注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引出研究的对象。第二个问题更具挑战性,直接驱动学生思考、计算、比较、交流,形成对图形放大的本质认识。

2.在关联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一节课的内容,还要兼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对于这种具有强大生长力的教学内容,“理解性”问题的设计要偏重于学习方法的教学。因此,这节课的“理解性”问题可以设计为:“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转化后又应该怎样推导面积公式?”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感悟出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错误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学生的困惑之处,解决了问题,新知的理解也将得以实现。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相同因数只乘一次,如(6+4)×24=6+4×24。若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又会出现如(6×4)×24=6×24×4×24这样的错误。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不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含义导致的。在探索规律时,我重点提问:“为什么左边的算式只有一个24,右边的算式却有两个24呢?”有了前面生活实例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左边是算10个班的跳绳数,右边算的是6个班的跳绳数加4个班的跳绳数。如果右边的6不乘24,那就变成6个班级数和4个班的跳绳数加,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用乘法的意义去比较:“6加4个24应该等于24加上4个24。”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真正理解了算式的内涵,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具体算式的理解。

三、组织“理解性”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必须浸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

1.组织抽象概括活动

数学教学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这需要教师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一层一层地追问,挖掘隐藏在数学事实背后的规律和思想。教学“角的度量”时,为让学生经历量角的探究过程,我出示了一些角,提问:“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它同样大的角吗?这样就把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找相同角上来,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组织知识连接活动

要促进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和加工教学素材,把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整合起来。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截取学校“阳光体育”的画面,从讨论“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摄的”切入,引入年、月、日、时、分、秒,激活学生在学习“时、分、秒”时建构起来的经验储备;通过交流“看到了这个板书,你还想知道什么”,确定研究问题。由此,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观察、分类、交流等学习活动,完善认知结构。这样教学,把“年、月、日”的教学放到整个时间的系统框架中,与前面学习的“时、分、秒”进行有效对接,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新知识。

3.组织变式应用活动

篇6

基于这种认识,本课设计突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对“百分数的读、写法”教师少教,只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行读、写百分数,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互相纠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教师设计导学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用处和意义。练习的设计,主要采用“分层练习”和“一题多用”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练习少中求精,尽可能地将“减负”落到实处。

教学主要片段: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

师:会写百分数吗?(指名三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让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写法)

师:这几个学生写得都对,会读吗?(指明读,说明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师:“%”这是什么符号(生:百分号),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先写上面的小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下面的小圆圈),黑板上哪些学生写的需要改进一下?

师:同学们都会读写百分数了,那谁来说说,关于百分数,你还想学习什么呢?(预设:什么叫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

(二)导学交流、自主探究

(1)出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意义。

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占了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

我们班有50%学生会游泳;

50%苹果汁、40%葡萄汁。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读出这个百分数,并说说这个百分数的含义。

这个百分数表示( )是( )的( )%。

师小结:同学们找到了各种不同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产、工作、生活中真是有着广泛的应用。

(3)再让学生说说这三个百分数的意义。出示下图:

中国地形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三)点拨思维,内化建构

出示一些百分数和它们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思考:

(1)观察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师小结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百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百分数吗?(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四)分层练习,体验感悟

1.书本上的基本练习(略)

2.综合练习

(1)读一读这些百分数:40%、71%、90%、100%、123.1% 200%。

(2)这些百分数中,你觉得哪一个比较特殊?

(3)根据你的理解,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百分数填在括号里。

A.地球上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

B.据《宜兴日报》消息,今年十一黄金周,宜兴市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 )。

C.王叔叔是个投篮高手,两分球的命中率达到了( )。

逐题交流。

第一题:出示海洋和陆地的示意图。

追问:现在你觉得哪个更合理?还能想到哪个百分数?

(陆地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

根据这两个百分数,完成下面的填空:

陆地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海洋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师:百分数就是一个数与100的比,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板书: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第二题:交流后出示新闻链接:据统计,国庆长假7天,宜兴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105.0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52.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

师:现在认为填哪个百分数符合实际情况?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题:命中率是什么意思?选哪个合适?

出示链接材料:姚明被公认为NBA最全面的中锋,在NBA 2004~2005赛季,他的两分球命中率高达52.4%,在全NBA排名第三。

师:投篮要么进了,要么没进,怎么会有52.4%呢?(明确52.4%并非真的投中52.4个,而是命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52.4%。)

3.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4.猜一猜:根据成语猜成语,根据百分数猜成语

百战百胜、九死一生

师:这些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今天有一个新要求,那就是请你用百分数的知识解释这几个成语,谁来试一试?

1% 90% 200%

师:反过来,如果知道百分数,你会说一个成语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解读信息,畅谈感想。

(1)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有一个事实: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从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中国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吸烟的害处很多,它不但吞噬吸烟者的健康和生命,还会污染空气,危害他人。据统计,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为74%,而不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仅为4%,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2.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二、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体验。

笔者设计的“百分数”一课,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通过自主化、体验化、合作化、情景化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落实了该课的知识要点。

(一)以学生参与为前提,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知识产生的原理,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例如,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他们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与思维。

(二)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巧妙安排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知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设计本教学过程时,笔者适当地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调整。把百分数的读、写调整到教学内容的开始,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听说过百分数,在搜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时,学生就知道了书写方式和读写方法,所以本课设计时,让学生先书写百分数,后指名让学生读百分数,教师再强调百分号的写法和百分数特有的读法,学生只有主体地位突出,才会留有大量时间探讨“百分数的意义”。

篇7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百分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分析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建立典型百分数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一般分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悟百分数不会因具体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它仅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如从一瓶酒、半瓶酒、一杯酒到一滴酒的酒精度不变的事实中体悟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从而达到意会但尚不能表达的境界,初步理解领悟百分数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在课前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小组合作,运用“酒的酒精度”的原理来解释自己寻找的百分数的现实意义,即说说自己或同伴找到的百分数表示( )占( )的百分之几,从而从对众多的百分数现实情境中与理解感受体验中建立百分数的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拓展延伸,在现实应用中,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过程设计】

一、创设典型情境,感受百分数的独特性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到了吗?

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老师拿出一瓶白酒,商标上有百分数吗?谁知道这个百分数在哪儿?(依据回答把商标上的百分数放在实物投影上,并引导一起读出这个百分数40%)你还知道啤酒、红酒、高度白酒,黄酒的度数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出示收集的8%、12%、62%、18%等不同商标上的百分数,让学生齐读)

对这些不同的百分数,你了解些什么?(引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即百分数大小的不同表示酒的辣的程度不同,越大的越容易醉)。

你知道我手里的这瓶酒的40%表示什么意思吗?(解释v/v的含义,是指酒精含量的体积占酒的总体积的比,也就是把酒的总体积看成100份,酒精体积就是40份)

(板书)一瓶酒 40% 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

二、引入生活体验,完善百分数概念的建立

1.同一小组的同学,每一个同学报出自己找到的百分数,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把它写下来,比一比谁写的好,并讨论写百分数要注意什么?然后每个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百分数是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有意义的百分数到实物展台前,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既解决了百分数的读写问题,同时加大了学生信息的占有量,并将关注的焦点直接指向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___ 这一重点,使百分数概念的呈现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状态。】

2.揭示概念:接触了这么多的百分数,总结一下什么叫百分数?(板书:___占___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

3.体会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感受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和分数是有联系的,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产生百分数呢?它有什么优点呢?指导学生进入例题学习并引导比较,得出从表中的数据不能清楚看出谁的命中率更高一些,投篮更准一些,但是我们可以把表中的分数都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一下子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三、延伸生活应用,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1.听成语写百分数:

教师说成语,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一分为二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___

集体说明,并用百分数来表示你写对了百分之几,错了百分之几?

2.你能在这些百分数的对比中,领悟到什么?

a.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b.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是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四、总结本课

篇8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动画片,大家仔细看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问题[课件播放动画片,今天姐弟俩去郊外玩,妈妈为姐弟俩准备了好多好吃的(4瓶水、2瓶牛奶、1块蛋糕),请同学们帮助分一分]

生:我发现有4瓶水要分给两个人,每人可以分2瓶。(师板书:4÷2=2)

师:那能不能分给姐姐3瓶,弟弟1瓶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不公平。他们应该一样多。

师:像这样分的一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你能用“平均分”这个词说说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2瓶牛奶,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1瓶。(师板书:2÷2=1)

生:我发现有一块蛋糕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半块。

师:(板书1÷2=)很为难啊,这半块蛋糕该用个什么样的数字来表示呢?(学生小声议论起来,此时就可以揭示当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样的细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二、在课中有效捕捉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个位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33、36、39个位是3、6、9,是3的倍数。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13、26、19个位是3、6、9,不是3的倍数。57的个位上是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不能只看个位。这样,他的探究思路逐步转向研究各个数位的和与3的关系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练习中有效处理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对练习的细节处理,直接决定练习的实际效果。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这样一个练习。

师:请同学们每人写10个百分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好,注意在老师说停的时候必须停止。

生开始认真书写。

师:请停笔,就写到这里。请同学们数一数你写了多少个百分数,老师有一个要求:既然我们学了百分数,你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你写了多少?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写了几个?可以吗?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60%。(大家齐说:他写了6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80%。(写了8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100%。(写了10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120%。(此时教师顺便教学百分数可以小于100%,也可以等于100%或大于100%。经过探究,多写了2个,完成了12个。师及时评价:“真了不起”)

通过这样一个练习,不仅仅是练习了百分数的书写,而且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性和完整性,可谓一举多得。

篇9

因此,我认为只是凭教师提供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就能感悟百分数的意义是虚假的,而教师不断地重复,对学生不断进行强化才是真的。

那百分数的意义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感悟到?我想了很多,也问了其他的教师,但他们都表示:“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让学生读一读就行了啊!”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未曾细想过。

其实百分数的意义和倍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出一辙,但倍的意义几乎不受干扰,而百分数的意义却要受到另一种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影响,因此帮助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我决定从分数的意义开始进行教学,因而形成了一条不同与他人的教学思路,通过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先出示一个分数,让学生举例说说的意思,学生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而类似于这样的回答,易如反掌,再让他们画图表示(如图2),也不成问题。

接着又追问还可以怎样来表述这个,于是出现了“苹果是桔子的”等说法,也不成问题,并且能很形象地用图表示(如图3)。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图示对两种表述方法进行比较辨析,也很轻松地就说出了两者的区别。

最后再出示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读一读,此时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百分数的意义就如同第二种表述方法。这么一来,一切都很明了了,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7份时,只能用表示,≠17%”;而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时,既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用17%表示,即=17%。当回过头再去看“学校有60%的同学参加了兴趣小组”时,就能感悟到“把全校同学人数平均分成100份,其中60份的人数不一定就是参加兴趣小组的”。

篇10

课堂的参与者应该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知识起点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而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的往往是表现活跃的少数学生,因此难免会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少数学生会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会,少数学生精辟的分析与深刻的认知并不一定能得到全班一致的认同,哪怕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懂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眼中的名师、专家的课堂,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课堂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有及时有效的后测数据佐证,至于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否与我们眼中看到的一致,恐怕也不能妄下结论。

下面我不妨举几个例子,或许大家会深有同感。如果现在要我们上一节《平均数》,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采用分组拍球这一情景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果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与命中率有关的罚点球这一情景。可是真实的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拍球拍得场面失控,平均数的概念却千呼万唤总不出。至于《百分数的认识》我们倒完全不用担心学生想不到把分母统一成一百的分数进行比较,因为哪个班没有那么几个特别出众的学生?至于课后作业中依然有不少学生用罚点球次数减罚中次数,我们也不要感到大惊小怪。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与我们不认真分析学情简单照搬照抄有关。只有认真、客观分析学情,才能准确把握知识起点,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分析学情不是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而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知道的程度怎样?

关于《平均数》,北师大版和苏教版都是以比赛的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老师们当然很期待能够由学生说出利用平均数来进行比较,但是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只知道平均分,不知道平均数,就是听说过平均数,也不见得知道平均数可以用来比较,所以学生说不出平均数是情有可原的,教师绝不能心存侥幸,指望也许有人会知道。如果教师对学生都没把握,如何能驾驭课堂,有效实施教学?

关于百分数的引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从命中率这个学习材料引出百分数,而我并不主张使用这一材料。我的理由是:一,百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只是见过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容易想到把分母统一成100进行比较。其二,多数学生连进球率、发芽率都不理解,更谈不上怎样计算,正因为如此,教材才把计算百分率安排在了学习百分数意义之后。其三,虽然有学生能够想到把分母通分成100进行比较,也只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数据做了处理,提供给学生的分母是20、25、50这样特殊的很容易想到通分成100,可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据往往是任意的、无规律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不能通分,只能化成小数,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又是安排在百分数意义教学之后的。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比较进球率来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的做法是违背大多数学生认知规律的。

篇11

(一)媒体激趣利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对教与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它不仅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而且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运动变化情况等。例如,小学一年级“连加”教学,我是利用电脑动画来贯穿的,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的,在清清的小河里随着音乐4只小鸭子摇着头缓缓游来,接着又游来了5只小鸭子。这时我让学生自已来表达,自己来提问,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题意,很快列出算式4+5,接着电脑展示又游来1只小鸭子,这是新的教学内容内容,但学生从图中很快已经理解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地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课堂,随着教师的引导,渐渐的驶入知识的海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激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引入,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和稳定,他们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务,针对学生这些特点,将各种各样的游戏引入课堂,融入适当教学内容中去,以提高学生学习举。如低年级可组织“摘果子”“放气球”“钓鱼”“小小邮递员”“小小百货商店”等。高年级可举行“夺红旗”“擂台赛”等。

(三)把表演融入课堂我国教育方针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表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能力,更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助长能力,我认为数学课可让学生活动起来,恰当运用学生的表演才能,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节内容时,我提出一个要求,即不用口述,用表演,使其他学生来区分出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同学手中拿着一个圆形纸片,用一根手指绕圆形纸片的一周画了一圈,接着又用整个手掌在圆形纸片上轻轻一拍。还有一位同学,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自己围着这个圆跑了一周,接着又跳到圆内踩了踩。这样,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区分了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得到了关于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感性认识,从而对以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故事或图示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一些规律比较难懂,难记,而这些规律,又是我们日后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应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找适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认识。例如,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一节,我就用简单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记忆(如附图所示)通过图示,学生很形象地记住了小数化成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加上百分号;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以及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尔后,我又通过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小数和百分数住得比较近,相隔两家,他们是好朋友,小数常常向右走通过两家到百分数家中,百分数也常常向左走两家去找小数玩。分数看到了很羡慕,但她比较害羞,于是她找到小数让小数带她去百分数家玩。可百分数很大胆和分数认识后,便自己去找分数玩了。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当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后,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程度要比规律高了许多,同时又掌握了规律,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产生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一章时,我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你在这一章所掌握了哪几节内容,每一小节又学到了那些知识,接着你针对所学知识,向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他们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关注课堂中的核心问题,统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篇12

一、联系生活数学促进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极其广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作为探究的对象,或者将书本中的知识延伸至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在2010年下半年永嘉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老师在上“认识百分数”这节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打地鼠比赛着手,结合生活中的标签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成语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位老师的题目是这样设计的:看下面的成语,你能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吗?

半壁江山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箭双雕 九牛一毛

题目一出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个个很兴奋,有几个活跃的学生随口而出:原来成语里也有百分数啊!太有意思了!接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计算成语里的百分数.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唯独九牛一毛,无人发言. 教师提醒学生课后查字典,理解词义再计算百分数. 学生就在这些隐含百分数的成语中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 此题设计巧妙,听课老师也觉得眼前一亮,都为此设计赞不绝口. 这位老师巧妙地设计此环节不仅是本节课的闪光点,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学会用“数学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二、借用数学“历史” 充实课堂教学

既然说数学是一种文化,那么它应该是历史悠久的,几千年的历史风霜使得数学文化积淀得越发厚实. 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也能体现教师和学生数学素养的优劣与否.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对数学的发展历史应该有深入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数学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数学、钟情于数学.

如在讲授“乘法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将相关的数学史融入到教学中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已经认识了“2 + 2 + 2 + 2 + 2 + 2”表示“6个2相加”后,教师出示“3 + 3 + 3 + 3 + …(40个)”后,学生们觉得这样的加法算式写起来太麻烦了,教师趁机引出乘法:“我们将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用一种新的运算方式来表示,乘法”. 这时学生已有一点兴趣了,教师接着又问:“乘号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写的呢?”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出关于乘号的来历: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乘. 因为学生对特殊的,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当教师提到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时,学生的积极性显得更加高涨,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运用数学美学激活课堂教学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 ”数学中蕴含着很多美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和发现. 数学中的美不仅能让教师的情操得到陶冶,也能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欣赏美,体会美.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渗透数学美学教育,首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

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很巧妙地体现出了数学的美学因素: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了很多轴对称图形的图片,问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初步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图形特点. 接着教师用出示一些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非常美的图案,通过课件演示,使得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轴对称慢慢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美丽图形,课堂也一下子变得活跃轻松. 这时再强调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中的美学,展现了不同形式的数学文化,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对数学文化有了了解,就会更加靠近数学,也为数学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数学文化点缀我们的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本色,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探索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要多翻阅资料,多积累数学文化,从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更好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武艳敏.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课堂[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卷),2008(218):42-43.

篇13

如10以内各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数的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园的老师或者家长在孩子上学前就已经对他们进行了这些方面的训练. 可以说,在入学前不会数数,不认识1,2,3,…的孩子很少很少,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很多老师会认为,既然学生已经会数数了,只要写好数就行了. 其实这是对于认数教学认识上的一种偏差. 学生对于10以内各数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数数这个浅层次上,还有深层次的要求. 例如:① 物体个数与数一一对应,不能口中按顺序数数,却不能与物体个数对应. ② 物体个数与数字一一对应,每个不同的数量与不同的数学符号(数字)对应. ③ 注意选择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个的物体,而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状态无关. ④ 知道数的作用不但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基数),还可以表示顺序(序数)和编码,如3可以表示有3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第3个物体.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备课前应该考虑到的.

二、营造生活情境,促进认数教学的有效实施

数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能够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认数教学服务.

如“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超市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观察商品价格的特点,从而自然揭示“小数”、“小数点”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

又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创设“小小新闻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几条含有百分数信息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感知百分数,充分发挥学生收集信息和讨论分析的积极性,为师生共同探究百分数搭好“脚手架”.

三、引领学生感受数的产生与发展,促进认数教学的有效实施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动态的过程,数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自身特定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再现数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史的简单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丰富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从而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如苏教版第五册“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设计,一般教师都是从公平分物引入,让学生自觉体会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每份的物品数量可以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 而当每份的数量无法用学过的整数表示时,像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1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10个人、100个人呢?每人又分得多少?从而逐步产生一个认知上的冲突,“逼迫”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从用“半个”这样的生活用语表示,到用图形表示,乃至感到困难时,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 整个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以平均分为前提,同时体现了分数的社会属性. 教师再次引发思考:究竟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这时恰当地重现分数的发展历程,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一课,教师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情:① 1路公交车在中间第一站上来了8人,第2站下去了3人. ②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6名同学. ③ 小明妈妈投资股票,3月份赚了5000元,4月份亏了2000元.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记录数据,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负数的产生历史,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认数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阶段,对于数的认识,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和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数的改写.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因为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数,所以对于数的知识不容易遗忘. 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更多集中在对数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数的认识没有整体性,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知识之间的沟通,提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