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

篇1

[案例]教师A:我在上岗前参加了区县组织的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内容所占比重较小,短短的一周时间难以穷尽其理论与具体的策略。我们总感觉培训的内容、形式与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和喜欢的形式差距大,其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虽然通过上岗培训,但其培训实效对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帮助作用有限。

据相关调查显示,班主任希望培训的内容为班级建设的有效策略;班主任对“师德建设”培训内容喜欢程度不是很高,仅占13.7%。班主任喜欢的培训方式为考察实践、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案例;传统的培训方式如“系统理论讲授”和“专题理论学习”的受喜欢程度不是很高。新任班主任多样化的需求表现在:城乡班级管理差异,示范校与薄弱学校班级管理差异,中学与小学班级管理差异,班主任个体素质差异等。尤其对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如留守儿童教育、学困生教育需求更为明显。岗前集中培训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校本研训自然成为新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现实途径。

2.班主任角色硬着陆与角色适应期的困惑

[案例]教师B:我报到时,校长就交待我一定要承担初一的班主任工作。我心理直打鼓,大家都说现在的学生难管,家长要求高,安全工作压力大。开学报到时,手忙脚乱,总算完成了新生入学工作。但在班级管理中,开学两个月了,总觉得班级管理没有走上正轨,科任老师抱怨课堂纪律差,家长埋怨新班主任管理不到位。一当老师就担任班主任,要求自己立即进入角色,自己的教学都还没有底气,两者相加,短时间内难以完全适应角色,对自信心的打击很大。

新人入职,有一段人人必经且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职业心理学称之为“新人孤独期”。“新人孤独期”的时间一般在3个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联系学校、社会、家长的纽带。班主任工作首先要适应这种外在的规定性,进而努力成为学生期待的良好班主任形象,这种角色适应是外在的,但又是基础。据调查显示,51.3%的师范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32.2%的师范生认为班主任工作很烦恼,1.7%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既烦恼又辛苦。这说明师范生在职前对班主任工作就有了畏惧心理。新时期的班级管理,首因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上不允许新任班主任用3个月的时间来度过角色适应期,这样,新任班主任就相当于硬着陆,尤其是现在的新教师,大多数本身就生活在被照顾的环境中,一下子需要担当起“导师”、“保姆”、“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3.工作的现实境遇与理想期望的困惑

[案例]教师C:我毕业后应聘到重庆西部某乡镇中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带好班级。但也常常听见德育主任的训导:我们农村中学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关键是学生不出事,成绩搞上去是硬道理。其他班主任私下里也说道:年轻人有闯劲是好的,但关键是要适合农村教育实际,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带毕业,成绩才是关键。我本来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些什么,在这种氛围下,确实感到非常地困惑,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感觉。

新形势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的特点。各个层次、地域的学校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困扰着他们。一方面新入教师在学校活动、工作中话语权明显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对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与现实差距大,这致使他们的满腔热情、理想被现实境遇敲得支离破碎。

4.帮扶机制与隐性竞争的困惑

[案例]教师D:我师范大学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实现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学校的声誉在本区有口皆碑,待遇也不错,但竞争压力非常大。我中途接手初二的班主任(戏称“后妈班主任”),本来后妈班主任就不好当,对此,学校安排了同年级一位前辈结对帮扶我。但说实在的,我也不责怪师傅不帮扶,我们一个年级12个班,班级成绩、活动都得排出名次,师傅自然不会花太多的精力来帮扶我。请教他们问题时,大多是这样答复:现在的优秀大学生素质高,我们是“土班主任”,我们的方式方法都过时了,还得向你们年轻人多学习;班主任工作非常复杂,不要急,慢慢学。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宣布不允许中小学排名之类,但竞争性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在公众心目中,越优质的学校竞争越激烈,“掩耳盗铃式”的政令难以短期内改变现状。据调查,一般中小学都实行了以老带新的师徒帮扶机制,但效果有待提高。

5.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困惑

[案例]教师E:我任教的是初一英语,全年级6个班。初一的学生存在中小学衔接适宜的问题,自己的班级管理缺乏经验,实习时对班主任工作关注度不够,诸如留守儿童、学困生、班级课堂纪律问题把我弄得焦头烂额。学校工作竞争激烈,抓了学科教学又怕丢了班级管理,抓了班级管理又担心自己的教学跟不上,在统筹协调方面老是顾此失彼。

目前,我国是学科教学教师兼任班主任,中小学还没有设置专职的班主任。这一客观事实需要班主任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新任班主任如果同时是新任教师,则两者都需要度过一段角色适应期。如果新入职班主任统筹协调工作能力不足,就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班级管理混乱又影响教学效果。

二、新任班主任专业发展校本研训路径的对策

1.确立校本研训的脊柱:新任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

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是以解决新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生成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学校班主任工作实践、学习、研究融合在一起,发挥班主任的集体智慧,帮助新任班主任尽可能缩短角色试用期的一种培训模式。学校要积极引导新任班主任制订好专业发展规划,允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与失败,只有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冲击、颠簸和“洗礼”,才会有合格班主任的成长。一旦新任班主任制订好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他们在校本研训中就找到了目标与方向,才能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主体性。

2.拓展校本研训的载体:展开多样化的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走过了10个年头,校本研训在其推动过程中的功效毋庸置疑。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的功效取决于其载体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校本研训积极的支持。具体而言,新任班主任校本研训的载体可以划分为交流型载体、“竞技性”载体和研讨型载体。交流型载体如:沙龙、论坛、博客、QQ群、主题班会交流等。竞技性载体如:主题班会评比、班级活动竞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研讨型载体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研讨组、校本研究团队等。为了拓展横向校际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载体,学区可以组建班主任工作站,实行新任班主任区域联动发展。

3.重构校本帮扶的机制:见习制与学徒制结合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性,都需要新入职教师首先应该度过教师角色适应期。建议新入职教师都应跟班见习班主任,以现任班主任为导师,见习期至少为一年,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班主任。新入职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将见习制与学徒制有机结合,将见习考核结果与帮扶效果考核捆绑。这种校本帮扶机制有如下优点:一是见习班级管理场景的真实性和过程性;二是帮扶过程中利益非竞争性;三是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非孤独性。

4.营造校本研训的氛围:主体间性的教师协作文化

新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沃土是主体间性的教师协助文化。主体间性最初虽然只是哲学范畴,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具有普遍意义,必然成为现代教师交往关系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的教师协作文化具有对话性与开放性、沟通性与交互性、非构成性与实践性、共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征。对话、理解与共享成为教师协作文化的核心。教育经验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为新任班主任提供了学习多样化选择的机会,博采众长;同时也是熟手和其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更新换代,相互促进发展的机会。校本研训教师协作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学校管理层运用好激励机制,培育良性竞争的氛围。

5.抓住专业发展的核心:自我专业发展

班主任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个人的精神状态、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新入职教师,朝气蓬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培育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不要老是想获得他人“找上门”的帮助,在人生历程中,学习都需要主动出击。新任班主任在自我专业发展方面有必要把握好“四个勤”:一是勤于系统地学习班主任专业知识,拓展学习的途径;二是勤于观察、思考、总结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艺术;三是勤于记录、反思、研究;四是勤于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班级管理体会。

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型的班主任,都会经过痛苦的蜕变。只要给予新任班主任各方面的成长关怀,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昨天的新手就是明天的熟手,下一个“魏书生式的班主任”就会在他们中间诞生。

参考文献

[1] 舒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5).

篇2

治安学是公安学的二级学科,其学科特色是以行政管理为理论基础,以治安管理为主干,以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为两翼,以网络安全保卫为信息化平台,知识链涵盖警卫、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内部保卫等治安管理领域。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突出培养人的针对性”“突出公安职业特色”“突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练、战一体化”。“院局合作”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要求的重要模式与平台。

“院局合作”是指公安院校与基层公安机关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合作机制,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培养在校学生的警务综合素质和民警的业务技能为目标,实现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共同培养适应警务实践需要的高级人才的一种工作机制或办学模式。这种合作培养的模式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院局合作”的必要性

1.公安教育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公安高等教育的“政治建校、警务化管理、贴近警务实战、服务公安实践”是其显著的特点。公安教育必须面向公安一线,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才能够在人才培养和民警训练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通过“院局合作”,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公安院校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共同的事业。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最终是为了满足公安机关的用人需要,是公安院校的职责,更是公安机关的职责。

2.治安学人才培养的导向标

“院局合作”模式下的公安院校充分听取各地公安机关和各部门对治安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要,建立公安机关参与治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公安院校可以按实践的需求及时调整治安专业的设置,从而使治安学人才的培养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公安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源头上为公安机关输送更加优秀的治安人才。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治安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3.丰富公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治安专业课程内容滞后已是一个共认的事实,引来教师、学生和公安部门的众多非议。推行“院局合作”,保证了学院专业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一线的需求,第一时间获得各类案件的资料,第一时间掌握警务工作变化,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同时,推行“院局合作”,可以发掘公安基层教师资源,使专业教师团队实现质的提升。

二、当前“院局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1.合作内容和形式都过于简单

因为传统公安工作可操作性强,理论性弱,主要是经验性的总结,也导致了公安机关的某种思维定式,对于民警的教育培训主要放在政治思想、业务技能上,对理论指导需求较少,对公安院校的需求较简单。现阶段,公安机关确实在理论方面有需求,业务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实务方面也需要理论指引。按理说,公安类院校理所当然是这方面不可替代的供给者,但从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安院校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比如某些公安干警的在职培训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公安机关自身或其他综合类院校,公安院校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供给者的角色。

2.公安机关对展开合作的认同度不高,参加合作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院局合作”中,公安院校主动在先,公安机关被动在后。公安教育虽然承担为公安机关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但在客观上,公安教育服务于公安工作实际,公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校难以做到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的岗位需求设计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应对由于治安形势变化带来的对治安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良性的校局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院局双方都不能从中获益。

3.“院局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机构性质不一致和管理体制的相对独立,使得双方在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上是不一致的,这使得公安机关缺乏“院局合作”的原动力,无论是接受实习生的实习,还是接受公安院校教师参加警务实践,公安机关都不是很热情。因为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和组织保证,公安院校的教师在基层沉不下去,公安机关的教官在公安院校留不下来。公安院校教师参加警务实践,案例和卷宗收集多,直接参加办案少;蜻蜓点水的交流多,真抓实干的少;当客人的多,当干警的少。

4.“院局合作”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当前,受“院局合作”大环境的限制,院局之间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合作难以深入进行。公安院校教师对公安现实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公安教育脱离公安工作实际,在全国公安系统“大教育、大培训”体系中,公安院校难以发挥主阵地和主战场的作用,在全国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大潮中,公安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暴露出难以领会其精神实质、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不足。

优质的教师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然而,从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却发现这个过程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公安机关需要优质教师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培养优质教师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他们并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等待、培养。同时,他们认为公安院校的教师并非公安机关的专有人才,也没有理由用自身的资源去培养。其次,对公安院校而言,其大学角色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足够的动力、空间以及良好的机制去鼓励优质教师的成长。最后,对教师个人而言,书教得好并不会给教师带来经济上的改善,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要付出不一样的努力,尤其是在没有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奋斗显得尤为艰辛。

三、探索“院局合作”背景下治安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院局合作”模式强调的是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合作,进行良好互动,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院局合作可以采取以下的多种模式。

1.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立

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基地是“院局合作”共同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建立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障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利用公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教师在基地实践、学生在基地实习的有效模式。对学生来说,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利用假期在公安机关见习,大三的时候在公安机关实习,不仅能减轻实践基地民警的工作压力,也能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对教师而言,通过到实践基地工作,可以经常性地接触到公安机关,接触真实的各类案件,真切了解公安需求,切实解决公安问题。机制上,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给予一定的学分,对于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并在制度上提供激励。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原则,湖北警官学院通过精心选择,积极协商,在武汉、黄石、孝感、襄阳、十堰、仙桃、潜江等市公安局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保障了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需求,为教师参加公安实践开展教学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2.“订单式”治安学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订单,即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先入警再学习,学生先与公安机关签订就业协议,由就业机关根据需求委托进行培养。二是业务订单,对新入职的民警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或者对新入行的民警进行岗位培训,以治安为例,因为从事治安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治安方面的素养,可以在新入职的基层民警中进行专业化的订单培养。三是项目订单,针对某一内容或者某一环节进行订单式的培训,如针对某刑法修正案的出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或某一法条的改变进行专项订单式的培训。

总之,开展院局合作、与公安机关业务对接不仅是公安院校发展的需要,为公安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公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公安机关业务能力提升的需要。

3.加强院局间的教学和科研合作

公安院校历来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更是强调教学、科研要服务于公安实战,大多数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围绕着公安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如警务体制机制改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问题也纳入教学与科研视野。为了保证公安机关切实参与到公安院校具体的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来,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和机制保证。应该由公安院校的教育专家与公安机关的业务专家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进行教学和科研管理。

4.建立“院局合作”教师队伍长期交流合作机制

公安院校的教师是公安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其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为“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员实际任职能力,要求教师具有以公安实践经验为支撑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教师的问题:一是可以从公安机关聘请理论功底好、实践能力强的民警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官,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二是可以派专业教师到公安机关参加实践锻炼,例如,挂职锻炼、专案办理、业务实践、借调交流、带队实习等多种方式,使专业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公安工作,在实践中对公安工作有更多的体验和更深入的思考。三是兼职教官和学院专职教师一起参与研究,集体备课,配合实施,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四是经常邀请公安部门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对教学内容、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五是依托业务性强的基层教官组建实训、实习教学团队,使公安专业教育的实战性特点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人职教师走进高校,使高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呈现出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点。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2004年至2008年,分别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引进新教师38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311人。由此可见,新人职教师这一群体已成为教育战线的生力军。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技能是其进行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职业技能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未来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普通高校90%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他们职业技能的水平如何?能否担当起高校教师的重任?为此,我们选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学院三所普通高校,对新人职教师的职业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与反思,以期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新人职教师目前的职业技能现状,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为三所院校2004年至2008年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即指工作1一5年的教师和部分学生。调查分为问卷填写、教学督导访谈、教师座谈等三个部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其中,学生问卷2700份,教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8份(学生问卷2650份,教师问卷268份),回收率约为97.27%。

二、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之状况及其分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门人员,是比一般的职业具有更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更复杂的技能。国外专家一致将职业技能作为教师素养的必备内容,即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应具备的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教研技能等四项技能的总称。以此为据,我们对新人职教,师的四项职业技能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基础技能

本观测点主要是调查高校新人职教师职业基本素质,即基本功,检验其是否具备合格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具体而言,基础技能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沟通技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

(1)教师的口语技能就是指教师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达的技能。口语技能的调查显示,56.6%的新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97.9%的新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合格教师的水平(二级乙等以上),教师自我评价满意度为91%,但如何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且不失去其科学性,并不是只具备普通话标准就能够解决的,这也正是学生与教师对此问题的评价相差29个百分点的原因。

(2)教师的书写技能主要指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文字表达水平和简笔画水平。其中,书写规范汉字包括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和简笔画合称为“三字一画”,文字表达水平指的是教师书写各类文章的水平。本次仅侧重于对教师粉笔字书写是否规范和教师文字表达水平两项调查。总体上讲,在书写技能方面有72.30%的新教师对自己较为满意,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满意度仅为56.40%;尤其在书写粉笔字方面,只有38.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水平能达到很好或较好,而有61.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粉笔字水平欠佳、板书普遍存在“错别字、简化字”并且书写不规范,甚至辨认不清。

(3)教师的信息技能是指教师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能力以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具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储与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能力包括熟悉支持网络教学计算机操作平台服务体系功能,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多媒体技术(文字、图形图像、视音频软件编辑等)和相关的网络技术(电子文献的使用、文件的上传或下载、BBS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熟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教学媒体的选择能力,体现在能够根据学科的知识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合理选择最能体现教学内容和学生易感知的教学媒体,并将多种媒体优化组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最佳整合”。调查显示:目前新人职教师和学生对此满意度较高,分别为97.31%和93%。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对此的理解仅局限于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及电子讲稿教案技术等,事实上,这种理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教师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中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4)教师的沟通技能是指教师主动有效地与人进行交流与反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新人职教师的沟通技能所持评价并不高,满意度仅为57%。表现为在授课过程中,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授课,教师的示范性、情感性无从彰显,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形成人机对话。课堂教学之外,师生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通常是一学期下来学生不知任课教师的姓名,只是以课程名称作为任课教师的代码,甚至于有部分学生一门课学完,没有与教师说过一句话。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新人职教师与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存在一定问题,新教师更习惯于网络交流。课后大部分闲暇时间是网上聊天、看电影、搜集教学资料,很少面对面去和学生及老教师交流沟通,他们彼此之间也缺少交流,而是仅沉醉于各自的电脑中。事实上,很多信息和关系都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新教师对此必须给予重视并尽快提高。

2.教学技能

本观测点主要是调查高校新人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国家教委于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并进一步指出,“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

(2)教学实施的能力;

(3)教学检查评价的能力。

教学技能满意度调查显示,总体而言,新人职教师自我评价略高于学生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75.27%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较为满意,78.10%的学生对教学评价较为满意,但在教学操作上,有近50%的学生不满意,师生评价相差27.57个百分点。暴露出教师缺少教学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技能薄弱。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我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教学技能作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为进一步厘清高校师生在教学技能满意度调查中存在数据差的原因,我们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规定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九项基本技能,即导人、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变化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新人职教师对各项教学技能重要性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如表1,新教师认为重要的教学技能为讲解技能、演示技能、反馈技能和板书技能。而对其他基本教学技能则重视不够。这说明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讲解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讲授法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新人职教师忽视教态变化技能、结束技能和组织教学技能。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态变化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技能,而通过对新教师的调查发现,其中竟有两项他们认为是最不重要的,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完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知决定行为。事实证明,思想上对课堂教学技能默然视之,将其拒之于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之外,即便是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仍旧不知道怎么把内容讲清楚、怎么控制课程的难易程度、怎么组织讨论……这正是如今博士、硕士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也是我们苦苦探寻的不证自明的答案。

3.教育技能

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两方面。

对于教育技能的调查,学生和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学生的评价比教师自身评价高出5.40个百分点。在思想教育技能方面,大部分新教师懂得教育方法,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在班干部的任用、班级关系的协调、班级氛围的营造等班级管理的工作中,新教师则明显感到经验不足,方法欠佳。

另外,根据对学生工作处相关领导关于班主任适应期和胜任能力的调查表明,两年内能适应和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仅占37.10%,不能胜任和不能适应的占62.90%。这从某一侧面表明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其实,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质上已经明确规定了合格教师的最低标准是在完成学业后能顺利上岗,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经验足以应付所承担的工作,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4.教研技能

篇4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作为职业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展现着当今世界各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主流先进制造技术。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技能精英角逐竞技、展示技能的赛场。截止到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共设立了六大类共计46个比赛项目,其职业标准分类、相关技术规范对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术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国由于受苏联职业教育体制影响等历史原因,尽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但职业教育和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存在差距。可喜的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了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成为第53个成员国。这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国际性技术技能交流平台,观摩学习先进技术,借鉴制造业强国、技能强国的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开展技能竞赛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果,扩大中国在世界制造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乃至竞争力。

与此同时,目前在我国众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体化”教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迫切需要既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本文从德国、英国等世界技能大赛强国及高技能国家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入手,对比我国目前“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分析并归纳“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途径。

世界技能大赛强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以制造技术领域为例。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强国,主要是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几个制造业强国及地区。现以德国和英国为例,分别予以分析。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紧密互动。按照“双元制”教育资源配置,其职业教育分别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或企业中进行。与之对应,其教师分为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及学校之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训教师(ausibilder)。其职业标准从刚开始的初级工手工操作一直到高等级的高新技能、管理知识;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开设规定了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根据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师,在入职之初均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及认证,学习职业教育学知识,通过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学习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并获得专业资质。尤其是实践课教师和实训教师,除了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需接受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并通过认证。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是过于突出,但也需要在专业对应的企业实习一年及教育实习两年,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获得实际操作、授课教学等经验。除此之外,上述三种教师均须在入职后持续地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并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场所通常安排在一起,并与企业或者社会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理论、实践可以灵活转换,遇到的理论问题可以在实践中演示验证,实践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理论探讨并加深理解。上述形式可以较为有效地确保受训教师的“一体化”能力,培育“双师型”师资。

(二)英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英国,采取了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方式:教师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位及教师资格,在职业学校教育实习获得教学经验,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最新技术并获得职业技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包括了职前培养、入职辅导

和在职进修“三段融合”培训体系。

在职前培养环节中,学校本位的职教师资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继续教育教师。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的总体模式是: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历、学位以及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经验;通过在企业工作——获得技术与管理技能。而在继续教育阶段,年龄较长的教师由于来自一线工作岗位,已经具备专业经验和熟练技能及其他领域的培训经验,校方鼓励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认证并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入职辅导主要针对新获证、新入职的见习教师开设,辅导期累计需达3个学期,并在5年内完成,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以及与其他同事交流学习,实现反馈辅导。促进新任见习教师在教学及专业方面不断进步。辅导期间,每学期末由学校进行考察,形成书面报告并在上级教育部门备案,以此作为是否正式聘任该教师的主要依据。

在职进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在职进修。类似于入职辅导,由在职教师提出申请在指定的培训学校任教,从而得到教学法、相关能力培训和提升。二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在职进修。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受训教师聘用、晋升职位及确定工资的依据。

可以看出,在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中,尽管没有专门的“一体化”或者“双师型”这些一一对应的概念,但其职教师资培养途径非常合理,包括入职前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引入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在入职后的在职学习中,通过指定教师辅导,入职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不同途径、多样化的培养及认证,使得职业院校教师成为拥有较强“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相关探讨

将德国、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与目前笔者国内优秀“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经历进行比较,二者职业生涯中存在如下共同点:(1)教师入职前,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及认证,已经是较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即核心技能——操作技能的获得。(2)有较长时间在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岗位教学的经历,即基于操作技能之上获得实践经验。(3)成为高技能人才并具备实践经验之后,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职业)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学习及后续辅导,在基于技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理论知识的获得与提高。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教育体系,培训和学习方式、途径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似,可以大致归纳为“核心技能的获得实践经验的获得后期理论知识提升”三个阶段,如下页图1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技能的获得,除技能学习能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外,还存在特定的学习年龄期。一般说来,个体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期间是20岁之前的青少年,技能学习效果最好,一旦超过这个年龄,不但学习技能的效果不理想,实践中实现起来也相当困难。也就是说,对于“双师型”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入职前后在企业一线或者实践教学经历、乃至后期的理论学习深造、教学法学习等管理层面可控因素之外,首先需要个体具备较高的的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应在年轻的“黄金时期”获得足够多技能。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尽管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由于对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不科学、不符合规律的做法。如部分职业学校片面追求学历层次,将新任教师的招聘条件定位为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生,或采取“先招聘高学历人才,然后加以培训技能”的做法,试图对招聘的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培训技能,培养成“双师型”师资。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技能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界限,将硕士、博士这样的科研型人才用于其本身不擅长的操作技能领域,造成了人才及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目前国内大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并不具备较高技能、甚至技能学习能力较差这一客观情况,即便入职后有技能培训和企业顶岗实习,这种不按照客观规律、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以模块的方式进行简单叠加,最终收效往往不尽

人意,徒浪费宝贵的人才和相关资源。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利用其独有的单独招生渠道,从优秀的技工学校毕业生中招生,再进行系统的本科四年理论学习和教育学教学法培训,各个培养环节较为符合“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要点,贯穿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虽然短时间内不足以完全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人才匮乏的危机,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双师型”和“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教学法学习在任意个体上的任意堆积或叠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是由特定受训人群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序下就特定内容展开学习才能造就的高级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之后,我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再次体现了出来。希望以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为抓手,以备赛、参赛为契机,以国际水平的技能竞赛带动我国的技能竞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终稳步推进、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saunders,r.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56(2):182-204.

[2]guthrie h.the issue of cert iv tae [j].training & development,2012,39(1):8-010.

[3]smith,e.a rich tapestry:changing views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alification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1[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5,33(3):339-351.

[4]张瑞,徐大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离金牌有多远[j].职业技术教育,2013,727(21):26-29.

[5]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46-149.

[6]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5(9):33-35.

篇5

据初步了解,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35岁以下的教师有200人以上,占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他们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与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该院高职教育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历层次高,精力旺盛,具有搞好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愿望,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青年教师刚刚毕业,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由于入职时间尚短,因此只能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1 抓好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热情高,但缺乏教学经验。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舞台,促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入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重点指导。根据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

2 制定个人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的三、五年内的职业成就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会决定他以后的发展状态和水平。所以,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朝着目标踏踏实实地努力,一步一步地前进,并为之付出努力。青年教师刚进入角色不久,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这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方面。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在日常教学岗位上加以落实。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3 青年教师要练就好授课能力这个立足的根本

虽然高职院校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是要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青年教师要刻苦钻研、潜心琢磨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以后的每一节课,多听课,不但要多听老教师、名教师的课,从中汲取宝贵的授课经验,也要听青年教师、新教师的课。

4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要向“双师型”发展

4.1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青年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积极推行和实施“五个一”工程,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五个一”的成长要求。可以在新入职教师的见习期间并不承担教学任务,全程参与本学期老教师的日常授课工作,包括日常授课,作业批改,答疑解惑,试卷编写等。切实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了解和学习有关日常教学的规章制度,通过向师傅们学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做到每节课必听。实践证明全程参与老教师的授课环节,能够迅速地提高新入职教师的授课水平。系部和教研室定期到年轻教师班中听课,听课时,听后就评,评课时,指出优点,点明不足,让新进教师看到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2 组织精品课教师培训,“定期知识分享”的培养。组织精品课负责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精品课的业务能力培训,开拓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眼界,学习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等。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1-2次理论学习。学习各个学科《新课程标准》、《课堂评价标准》及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实践证明这种措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得组内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做到“六会”,即教育教学理论会运用,教育教学专题会研究,教育教学经验会总结,教育教学模式会提炼,教育教学观摩会评价,教育教学风格会创造。

4.3 加强教科研培训。在科研培训方面可以采用“先承接再提高”的培养模式,针对青年教师职称低不易获得项目的现状,可以加强政策方面的倾斜,一部分项目在立项后的实施阶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并可规定部分项目必须有青年教师参与完成,并承担相应责任,而在署名方面可以适当考虑或者不署名,仅仅作为积累经验的途径。

4.4 提高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师德承诺制”,落实师德考核办法,建立起了保障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长效机制。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走上讲坛不久,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应该不存在问题,但是作一名好学生和作一名好老师之间的跨越还是很大的。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并不是说知识掌握的好教学效果就一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式的教育模式不能够全盘照搬,老师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找到课程当中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不好,责任不一定在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仅仅应该从知识方面进行传授讲解,更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突出技能的掌握,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加大实验以及综练的比重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上刘琦老师也提到了许多教师不愿意带综练,学院可以考虑通过一些政策倾斜改善这一现象。

4.5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中班主任工作的培训。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针对该院现状,兼职班主任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由于专职班主任的存在,使得兼职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及沟通及时方面的短板明显,很多系部不愿意使用兼职班主任,虽然学院一再出台相关文件,但是在执行方面建议学院做好落实工作

4.6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鼓励青年教师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应改变论资排辈现状,建立教师职称全员公开竟聘的制度,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奖励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院积极开展讲课、说课比赛,对教学优秀,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学院可以考虑给予奖励和表彰,并通过多种形式让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学校将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积极推选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4.7 实施和完善教研室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自主备课;同时也倡导课程组内的讨论和辩论,强调集体的互。定期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并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课。此外,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分别从院领导、教研室、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实行同行听课制度,学院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同行听课不少于2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上课效果欠佳的青年教师,采取试讲、同行点评,再上课的方式,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8 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依托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合作项目、友好访问等几形式,与国内外多所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为发展青年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总体来讲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总体目标:一年入门,二年过关达标,三年成熟,五年成为教育教学骨干。通过这种有计划的培训,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师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而青年教师一般在学校任课较多,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篇6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方式造成了两大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老师从头灌到尾,学生心猿意马,学习效率低,二是学生能力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整合,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起源与核心

1.起源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规。

2.核心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

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2]。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三、项目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以精神科护理学中“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作为教学项目。在简要介绍疾病概要后,给出一个典型病例,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过程结合整体护理的要求完成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给出病例,明确项目任务

李×× 女 25岁 大专文化 未婚

入院躯体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精神检查:神志清醒,衣貌相当,接触一般,定向力可,医生问病人为什么来住院,病人称我没有病,是父母强迫自己住院的。医生又问是不是睡眠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干扰自己了,病人说,“这都是真的”“睡不着觉因为耳边总能听到声音,是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的声音,命令自己,有时还威胁自己”,“躺在床上觉有人掐自己的脖子”。病人称,去年过生日那天,接到中学一个男生的电话,说了一句什么,记不清了,之后听见笑,她就突然感觉不对头,以后不仅不敢接那个男生的电话,对所有的电话都不愿接,她觉得他们在暗中监视我,要害我。病人称摔电话机是因为电话铃声一响,就能听到一个男人的笑骂声,特别讨厌。医生问病人为什么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病人称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色变得极难看,病人还称有时脑子里会有很多不是自己的想法出现,一点也不受自己控制,但无所谓。交谈时病人表情变化少,当说到有人害她时也没任何变化。要求学生根据此病例通过分组讨论出完成以下项目:

(1)找出病历中的精神症状,(2)说明疾病诊断及诊断依据,(3)写出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4)提出相应的症状护理,(5)创设情景,为新入院病人做心理护理。

2.分组讨论,制订计划

将全班分成6个合作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在

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以上项目任务。

3.查找资料,完成任务

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与协调,鼓励同学们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如书籍、网络、教师等。

4.学生汇报,检查评估

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下,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小组间相互提问与解答,相互评价,同时分享查找资料的过程与不同的资料。最后教师再根据各组任务完成率,收集资料的完整程度,汇报的清晰度,相互解答的有效性,解决办法的多样性等进行评价,评出成绩,奖励优胜小组,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强调。

5.临床见习,综合应用

课后将学生带到本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病房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在获得临床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化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用项目教学法应重视的问题

1.重视项目确立

教学项目的确立是一个关键,它关系到项目教学的效果。它的确立要充分考虑专业目标、教学内容、场所、资源、生源等,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的小模块上,从

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教师角色转换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朋友的角色出现,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重视学生分组学习

分组时,每组人数最好应控制在5~7人,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还要注意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对于个别后进生,要推行“一帮一”的措施,安排先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4.重视项目的评价

对于项目评价要有明确的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评分项目主要应涉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包括合作、创造、方法、组织管理、获取信息、沟通协调能力等)和完成项目的质量,对项目的教学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尽可能量化,尽量避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宁波市教育局“曙光工程”的推出,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海县教育局在执行《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渐构建出了一条凸显“曙光工程”特色的新教师培养体系。

二、三大实践

(一)实施“雏鹰工程”,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

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顺利通过一年试用期的考核,宁海县教育局每年都对通过公开招考被录取的新聘任教师实施为期一年的“雏鹰工程”入职培训,以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雏鹰工程”采用“集中培训―岗位实践―考核评定”的培训模式。

1.以集中培训为基础,注重教师素养的养成

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让新聘任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我们进行了多项内容的培训。(1)师德教育。做法有三:一是举行新教师宣誓仪式,让他们以庄严的誓词来坚定做好一名教师的决心;二是让教龄为3~4年的教师现身说法;三是延请权威的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来作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的经验。(2)如何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马上就会面对学生。因此,非常有必要让新教师知道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我们选择了娄亚文主编的《爱满天下――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与实践》一书作为培训教材。(3)课堂一般流程。我们选择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通用篇)作为基准流程。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不同学科的名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新教师进行分班辅导,使他们了解各自学科教学的一般流程,能够心底踏实地走向讲台。这一系列的集中专题培训,使新教师获得了基本的教师素养,为他们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实在的帮助。

2.以岗位实践为重点,突出教学常规的提升

在新教师进入工作后的一学年里,我们要求新教师在岗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常规,使自己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规范的教师。在备课、教案撰写、上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考试、实验、教学质量分析、教研活动等教学常规方面,我们规定了新教师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例如在备课上,新教师要做到“五备”: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教材的内在联系,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备学生――考虑学生知识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并掌握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内容时易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备德育――教学过程力争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注意素质能力培养,渗透道德教育;备作业――围绕授课内容精选练习题,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自己要先做一遍。对于其他的教学常规,同样要做到明确、精要。在一个学年的岗位实践时间里,我们还借助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新教师基本掌握教学常规,快速地走上轨道。

3.以考核评定为手段,促成教师角色的认同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学员听课评课制度、阶段性考核和结业考核制度、组班教师和讲课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制度,以及新教师、指导教师帮带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二是做好评价与考核。内容包括听课20节,上汇报课4节和完成“7个1”作业(即教学设计1份,教学案例分析1份,学生作业分析1份,试卷设计1份,读书笔记1份,爱心体验日记1份和培训总结1份)。组班教师要经常下乡调研,做到“3个1”:听好1堂学员汇报课;会同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评好1堂汇报课;开好1个由基层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培训结束时,先由学员、指导教师、基层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多元评价,再由师训处对学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产生考核等级。最后,由县教育局审核验收。“雏鹰工程”的实施有力提高了新教师的专业适应力,同时也为新教师下一阶段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启动“123”工程,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篇8

第一,四周的见习使我重新认识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护士就是耐心和细心的代名词。我一直以为,她们的工作很轻松、很简单,只需要执行医生的医嘱,“照方抓药”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也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情。这一次我通过护理见习,第一次深入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亲身体会了一回做护士的苦辣酸甜,才发现原来做护士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护士的工作就是一个字“累”,我每天跟着他们跑都累得不行,而他们不但要不停的在病房间走动,还要给病人扎针换药,实际上比医生累多了,但他们一句怨言也没有。一名护士,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就充满了力量。她们全身心的投入在一场战斗中:把自己的活力完全展现在病房内外;把自己的能量连同微笑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病人。

交班一般在早晨8点,护士医生都要参加,当然我也不例外。科室的两位主任站在最前面,昨晚值夜班的护士开始做他们的护理病理交班报告,然后是值班医生,另外各位医生还要说一下自己管辖的危重病人的情况,最后两位主任和护士长进行总结便结束了每天必做的交班。我个人认为交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医生和护士的一种纪律的约束,让我们医护人员明白,病人的生命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做一名认真负责的医护工作者。

第二,四周的见习使我开拓了眼界,增加了见识。

见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细心听取讲解与指导,了解了许多医疗设备的基本操作,观摩并实践了许多种医疗操作,比如生命体征测定(体重、血压、呼吸、脉搏、体温)、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器械消毒等等。有许多专业仪器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许多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非如此。在医院的短短四周,新鲜事物接踵而至,时时给我带来兴奋的冲击。我充满好奇,留心观察,积极提问,护士们耐心的给我讲解,使我了解到了一些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了护理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她们生动的分析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并且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实践护理操作。这些都使我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第三,四周的见习使我对医护配合的整体护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一点对我将来的工作极其重要,也是本次见习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通过了解我认识到,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高度统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给病人缓解或解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只有当医生和护士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是我这次护理见习的最大收获。具体地,我了解到:

1、整体护理要求医生与护士高度协作,其中科主任与护士长的密切配合是关键。在病区开展整体护理前,护理部主任下科室首先与科主任取得联系,将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向科主任介绍,争取科主任的支持。护士长在制定实施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制度、职责、人员分工、排班方式等方面都须与科主任商量。科主任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交班会上强调实施医护配合整体护理的意义、具体工作计划,并要求医生积极支持与配合。科室组织护士进行整体护理知识培训时,科主任和医生也须参加学习。

2、医护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病区每个病人的床头都挂有一个小卡片,上面分别写有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的姓名。新病人入院时,主管护士都要向病人介绍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使医护明确自己的责任,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全程服务,从而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

3、医护共同查房。这样有利于解决病人的医疗、护理问题。护理部规定病区的主管护士每天必须参加医生查房,并作记录。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查房记录情况。护士参加医生查房,能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管病人的情况、治疗方案,以利于护士找出问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医护配合可以让医生了解新的护理理念。护理制度的改革,是使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变了多年来护士执行医嘱的简单被动局面。新的护理模式,如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需收集病人资料,书写护理病历,制订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工作,这些都要让医生了解,以得到支持和帮助。

5、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护共同的责任。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病人,是医护共同的责任。改变过去那种见病不见人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病人在生病时会产生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主管护士发现有上述不良情绪时,可以与主管医生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6、健康教育是医护的共同职责。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及实施由医护共同完成,包括: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出院教育等等。同时健康教育已被定为护士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并在制订护理常规、诊疗常规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医护必须共同遵循。

7、及时交流信息,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护士整天围着病人转,与病人接触时间多,将病人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等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及时处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向护士讲述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顾虑。护士将这些信息转告给医生,医生在查房时对病人一一进行讲解,及时消除病人的顾虑。

8、护理病历随医疗病历归档。护理病历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反映了护理质量,具有与医疗病历同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疗护理体系中,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必须同时归档。

第四,四周的见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自信。

我个人认为,学校开展这个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但让我们提早得接触到了我们以后的工作环境——医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提早接触到了社会。通过这次见习,我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也使我变得更为自信,我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充满期待和信心,我坚信我将成为一名好护士,为病人解除病痛,为社会造福!在一次和护士长的谈话中,她提到了身为医护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敢于尝试的作风,她指出:“病人处在病痛当中,你只有向前冲,如果你不冲在前面,那谁还会去帮助病人呢,毕竟你穿着白大褂!”听后我非常认同,对于护士长的口才和气魄我也非常佩服,我要以护士长为榜样,做一名好护士。

四周的见习很快就过去了,我真的很舍不得带过我的老师以及伴随我成长的医院,不知为什么,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不知如何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医生和护士,他们不但耐心的教给我知识,而且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四周的时间或许真的太短,不允许我更深入的摄取知识与技能,但是却让我第一次真切的体会了一次医务工作者的生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荣耀与高尚,体会到了为病人付出的辛苦与快乐。护理见习中带教老师们的教诲、病人们的微笑都给了我力量。身着白衣,眼前更多的是困难与挑战,有了这次的体验,坚定了我献身医学的决心,和很多同学一样,为病人服务将是我无悔的选择。

四周的时间努力的学习过来,好多收获,好多感慨!每一种经历成就每一分信心,继续热爱护理事业.

即将步入大三,各种专业课一定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不管怎样,有过前车之鉴,今后的学习一定不敢怠慢.

医院大学生护理实践汇报两则

一、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按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

1、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护理部计划上半年以强化基础护理知识为主,增加考核次数,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各科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年组织考试、考核2—3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闭卷考试,要求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为培养专科护士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基本技能考核:属于规范化培训对象的护士,在年内16项基本技能必须全部达标,考核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抽考。其他层次的护士计划安排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二次。

4、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组织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实际考核,理论考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检查遵章守规的执行情况。

(二)、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养

1、组织学习医院服务礼仪文化,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先在护士长层次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提升素养活动,制定训练方案及具体的实施计划。

安排全院性的讲座和争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护士社交礼仪及职业服务礼仪。开展护士礼仪竞赛活动,利用“5.12”护士节期间掀起学礼仪、讲素养的活动月,组织寓教寓乐的节日晚会。

(三)、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科室护士长组织学习专科知识,如遇开展新技术项目及特殊疑难病种,可通过请医生授课、检索文献资料、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讨论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术水平。

二: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一)、年初举办一期院内护士长管理学习班,主要是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人群对护理的服务需求,新的一年护理工作展望以及护士长感情沟通交流等.

(二)、加强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月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科室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考评挂钩等管理指标。

(三)、促进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每季组织护理质量交叉大检查,并召开护士长工作经验交流会,借鉴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三、加强护理质量过程控制,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一)、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二级管理体系,尤其是需开发提高护士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明确各自的质控点,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二)、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护理部人员经常深入各科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采取质控员—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考评制度,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改进,增加出院病历的缺陷扣分权重,强调不合格的护理文书不归档。年终护理文书评比评出集体第一、二、三名。

(四)加强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1、继续加强护理安全三级监控管理,科室和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查摆及做好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护士长管理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加强对护生的管理,明确带教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3、强化护士长对科室硬件

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的完好。

四、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一)、在培养护士日常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注重收集护理服务需求信息,护理部通过了解回访卡意见、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交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及时的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护士工作给予激励,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一)、指定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教师及实习生的意见。

(二)、各科护士长为总带教老师,重视带教工作,经常检查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责任心及业务水平,安排小讲课,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做好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

(三)、护理部做好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带教质量,每届实习生实习结束前,组织进行一次优秀带教老师评选活动。

篇9

一、武汉市科学课及科学教育的现状概述

武汉版科学课(7~9年级)教材的编订始于200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胜祥和崔鸿教授主编。而武汉市初中7~9年级从2014年秋季开始正式开设科学课,师资来源于课程融合之前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武汉市唯一培养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高校,科学教育专业设置始于2005年,该专业申报和设置单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支持单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2005―2011年,该专业共招生四届本科生,总人数为113人。笔者担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科学教育》课程主讲等一定的教学任务,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收到了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各方面问题的反馈意见。综合来看,本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总体感觉是大拼盘。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这四个学科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彼此相互独立,很难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中小学,面对求知欲强的中小学生这一最基本的出发点。现行教材中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是学生听不懂,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及附带一系列问题。比如,“物理化学”这门课,难度很大,对化学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难,同时对中、小学生这么深奥的内容显得不现实。在2008级、2009级的课程设置中,物理化学及实验共计均为126学时,2010级的课程设置中,该门课及实验共计102学时,该门课为专业选修课,其学时几乎比任何一门专业必修课都多,相对不合理。

其次,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四届学生中,大约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招录时调剂到该专业,侧面说明学生及家长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学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小学当科学课教师的人很少,科学教育专业每一届都有90%以上的学生在积极备战考研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期能够扩宽自己的职业选择。

见习实践机会太少。学生与开设科学课的中小学校的对接太少甚至没有对接,学生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在微格教学和课堂教学技能演练中,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课堂观摩时,对中小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提问感觉惊讶,表示压力很大。这些都源自于在武汉地区中小学科学课堂过少,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导致没有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制度,研制并出台《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师范教育专业,但教育系统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尚得不到很好的制度保障,可替代性强,对于追求应试教育的中小学而言,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优势,不自觉地被打上“杂而不专”的烙印。

目前的科学课课程标准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材编订等内容,而对于科学教育专业建设规范化、科学课教师专业化等内容涉及过少。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教育标准》值得借鉴。它将教师划分为3类:职前教师、新入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并对这3类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进行细致的规定和划分。澳大利亚制定本国的科学教师标准,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其他国家也在逐步细化,但研究成果和水平从现有文献来看均未超越美国。研制适合本土特色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解决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目标、培养途径等,促使高等院校该专业建设规范化。

三、创新完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

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基于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萌生的新专业,国内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又由于各校管理依托物理系或化学系或生物系,各系在专业发展认知上受到自身专业局限和课程本位主义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突显一些制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且具有普遍性、瓶颈性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结构欠合理、核心课时数分配不科学、培养模式不能有效适应人才成长的需求。

现行的科学教育专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各高校二级学院负责管理的“常规模式”;二是把科学教育专业的具体管理部门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专业建设和运行工作,而学生管理放在系(院)进行的“教务主导模式”;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不设专任教师的“半独立模式”。调查显示,84.6%的高校选择了“常规模式”。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管理和运行模式比较合适,太原师范学院及安徽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2002年,太原师范学院开复合型多元化科学教师培养先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共生的与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且富有弹性的、融多元目标为一体的立体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四年间、在2700学时内完成科学教师教育层面上的“博学专精和谐共生”的教育。

马鞍山师专有机地把“教学与社会、学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对现有专业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做精、做优;高职类专业做大、做强。”的口号。该校的科学教育专业,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从“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专业课、开设两个选修方向、增加毕业设计的比重”等四个方面着手创新。比如,该校在调研科学教育专业计划时,为增加教学效果,特地增设《科技制作》这门必修课。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将选修课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两大类:即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类向。

四、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准科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除少数高校外,生源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个别高校因生源匮乏被迫停止招生。调查表明:有7所高校提出了生源不足、报到率不高、转专业学生数量增加等问题。如某一高校,2008年的招生计划为40人,第一志愿录取仅有1人。同时,转专业现象在科学教育专业中比较常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源“不足”和“匮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假如只是把科学教育专业作为一所高校志愿增补或者提档调剂的垫脚石,那么生源注定得不到保障且质量不高。对于新兴专业,教育部门需利用政策引导,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让生源得以保障,再辅以其他专业建设支持,生源匮乏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目前高中没有设置科学课程,而且初中设置科学课程的学校也不多。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四年本科毕业后去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会有一定的屈材感而情绪低落,而从事中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又总觉得缺乏底蕴,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如化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相比无竞争优势。

所以,高校在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必须目标明确,不能因为现时的功利性使价值取向偏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素养的任务。如果没有意识到专业使命感,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要开设“专业导论课”。

五、与中小学结对子培养,提供足够时间的入职前培训机会

科学课在小学是副课,很多小学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同时,由于编制限制,这类专业毕业生进小学困难,即便是进了学校,也只能担任代课教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把专业办出特色,是摆在该校科学教育专业面前的首要问题。从“出口畅通度”来看,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扎实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没出校门就被抢空;相反,那些视科学课程为“副科”,不关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就业困难,还被视为“杂烩”毕业生、非“主科”教师,就业阻碍重重。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需要经常与当地或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建立良好的结对子培养体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让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和自信心。

开设中小学科学课的各省市,非常注重利用寒暑假时间对科学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但是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回到工作中,仍然换汤不换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教学。目前的教育实习远远达不到准科学课教师的能力要求,需要进行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加系统的岗前实习。

总之,由于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需要涉及到有关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院系的通力配合,所以在协调上存在难度,管理上也有一些漏洞,需要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特殊建设,保障7~9年级科学课程改革与高中分科教学不冲突,保障我们教育与社会不脱节,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6).

[2]李中国.关于科学课教师培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3]太原师范学院“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组.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Z].

篇10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过分析和讨论。有学者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内部一体化包括三个维度。即纵向一体化,教师教育要成为一个内部各阶段各具特点又相互连接的结构体。这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较为狭义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最多的。第二个维度即横向的,主要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协助作用。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个维度即深度的,侧重于教师的情意发展,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统一。外部一体化指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以及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合作。[1]

另外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应把中学、小学、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趋于学历一体化,实现教师教育层次上的一体化。[2]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3]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也不例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目标,各学者、专家便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理论、系统论等。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在联系。《学会生存》在定义终身教育时指出:“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由此看来,终身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它要求原来相分离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相互衔接起来。包括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在纵向的维度上要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而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关键还在于要提供横向的、宽度的一体化环境,给予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一切机会,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看,教师教育的阶段划为准教师培养—新(试用)教师培养—合格教师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四个阶段。[4]

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根据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安排课程内容,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师培养阶段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师教育体系中,要加大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使中小学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充分发挥中小学在实习生教学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职业生涯角度看,主要有:(1)费斯勒的职业生涯关注理论,包括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职前教育阶段,实习导入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引退阶段。(3)沃尔夫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新手,学徒,职业,专家,卓越的,名誉退休。[5]多样化的阶段划分体现了不同角度下教师职业不同的阶段特征,目标更加具体,对实践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情意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情感支撑,是保证教师教育一体化动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中,外在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要与提升教师的内在动机相吻合,在教师个人身上要做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相融合。

一个系统是由无数的子系统构成的,只有各系统的契合,才能实现大系统的整体效能。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圣吉博士认为,它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一体化”研究就是要在教师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找寻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与融合,探讨出教师成长的有效模式。因此,必须以系统论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一体化”研究,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政府、高校、中小学和教师主体。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一体化。不仅要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沟通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更应该在运行机制上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归结如下:整体性,即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机构、课程安排、师资建设、教育资源等,并使各方面得到合理优化,统筹安排。阶段性,主要体现在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各自的特点的认识,目标的设立和实现。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包括: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指师范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并);中小学和大学的紧密联系;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与优化;教师教育层次的一体化;教师个人知识与情感的一体化等等。

总的来说,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了教师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它主要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组织系统。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及问题分析

(一)体制建设初见成效,有效机制急需建构。

纵向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通过合并逐步理顺了隶属关系与领导关系,建立起了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使其同时具有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功能,并逐步取消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建制,建立起高校与教育学院的两级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上海、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海南、甘肃、青海、湖南、辽宁等12个省市的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进行了合并,并仍有一些地方准备合并,这使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结果却并未能令人完全满意,除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做了真正意义的“一体化”探索外,大部分参与结构调整的各级培养培训院校,对调整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双轨并存体制的问题认识不清,还缺乏对教师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的意识,思维仍定向在职前培养模式中,出现培养培训合并后统一机构下的相分离。[9]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呈现复杂化。

分阶段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中一个较大的改革。在师范生非定向培养下,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3+1,4+1,4+2,即首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和能力的专业性培养,从理论上看,分阶段培养有诸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我国还存在着可行性的问题。如在3+1模式培养下,学生在最后一年迫于就业压力纷纷外出找工作无法安心学习。而全部改成4+1和4+2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财力状况来看,也不具备可行性。[10]另外我国的教育硕士学位自1997年设立以来,不仅为广大在职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层次。但随着人数的扩大,质量问题也难以保证。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融合性不高。

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占21%~25%,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6%~11%,教育见习/实习4~6周,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数的65%~70%。相比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30%和英国的25%,[11]可见我国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与“学科专业性”比例失调,这既影响了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另外,在澳大利亚,4年的教师教育计划中至少有80天的教育实习时间。[12]苏格兰的教师教育在时间安排上,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其中,实践体验的时间至少40周。[13]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的关联性都不高。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毕业前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

三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增强一体化建设的观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

由于一体化建设的规模宏大,而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这项改革必定要全方位地,大刀阔斧地持续进行。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的调整与合并,体制的建设初见成效,尽快转变重职前轻职后的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对新的“同一机构下的分离”的有效预防,对一体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加强与完善,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深入、持续、健康进行的有力保障。

高校领导层要从根本上革除固有的思维定势的障碍,从职前职后协调统一的大局观念出发,考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应该包括管理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对一体化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具体策划、组织和执行,是整个保障系统的核心。它应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行政管理系统、职前职后管理系统和研究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及反馈系统自成一体。监督系统负责对一体化建设的各项漏洞及不合格行为进行披露和有效整治。评估系统则定期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估,比较职前与职后的差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和促进工作的改进。反馈系统将来自教师和学员或社会的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这些信息便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政策调整的依据,从而有效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高效率运转。

(二)借鉴外国,依据国情,立足现实,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在总体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但在技术路径上,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区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别。在推进策略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14]

(三)创新模式、依托制度,加强与中小学校的紧密合作,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