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化学竞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篇2
一、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现状
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对学生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现行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所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缺乏个性,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做题手法和技巧大同小异;新知识与旧知识脱节,掌握的是零散的知识点,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地联想到之前所学知识;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墨守陈规,思维活动缺少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等。
二、高中化学竞赛的特点及作用
高中的化学竞赛是一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的课外活动,它促进了化学日常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改革,探索了选拔科学人才的途径,高中化学竞赛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中化学竞赛采用层层淘汰、优中选优的竞赛选拔制度;其次,考察应试者的心态;最后,化学竞赛考察应试者的灵活性、整体性及创造性等思维能力,而化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所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等。化学竞赛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归纳,从而得出相关的化学原理的过程,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而学生的思考过程必须由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化学竞赛对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1.化学竞赛对高中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影响
在化学竞赛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物质在化学方面的特性来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磷元素时,化学教师可以讲述“鬼火”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再进一步揭开“鬼火”就是磷的燃烧现象,因为磷元素存在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中,尸体在腐烂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并释放出能够自燃的PH3气体,PH3燃烧时会出现暗淡的蓝绿色火焰,同时,还有更加活泼的自燃性气体P2H4生成;当然,在学习三碘化氮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门口洒上少量干燥的三碘化氮小颗粒,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干燥的三碘化氮会发出“噗噗”的声响,学生往往会吓一跳,同时也会觉得非常有趣。这些由有趣的现象导出化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压力及心理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的主要动机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兴趣驱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余力;其次,为高考生保送名校铺好敲门砖;最后,有些学生单纯地喜欢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对化学的热爱和喜欢化学科研的学生占多数,所以学生的发展较为全面,而且参赛动机也正确,所以,化学奥赛对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整体来看,学生并不认为化学竞赛会加大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不认为会降低他们的健康水平,当然,竞赛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每一场竞赛都是对参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所以,化学竞赛的教学中会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竞赛对学生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
化学竞赛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抓住题目精髓,寻找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当然,学生在化学竞赛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知识总量和学习解题能力都会相应地增强,这对学生的成长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电化学弘扬了化学的重要价值,主要研究电解原理、电解池以及原电池等的原理,在金属防护方面也有相关涉及。电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是化学竞赛必考的内容之一,出题较为活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充分对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挖掘,有益于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竞赛中,电化学这一方面值得大家的重视。
一、命题特点与难点分析
对于新材料、新的科技产品,命题人会着重分析,通过这类事物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题目以新为主,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由于电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清楚的了解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出题的时候,命题人还会降绿色化学融入试题,帮助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对于电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更好的将知识记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
1.对电极的认识和确定分析
在解答电化学题目的过程中,应该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分析,在进行答题的过程中,大题的分析需要在电极的确定开始,明确的电极确定可以有效的对电化学大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做题的效果。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多数会以电化学的现象为提示和参考,利用出现的电化学现象来确定电极的正负,进一步对反应的发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首先确定电化学的类型,电化学的类型可以决定了反应的效果和现象。因此在进行答题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答题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对电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明确的记忆,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了解反应发生过程的现象,对现象和反应前后的物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题目中用到的电化学知识。在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对电极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确定是解答电化学题目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合理分析的前提。
2.对电解过程的了解和分析
电解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极和电解质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对电解过程进行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反应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掌握电解反应过程各种操作的目的,同时应用到题目当中。例如在对电解过程进行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些题目中电解液中有一层选择性膜,这种选择性膜的设置可以控制电解液中的离子运动,对反应现象进行相应的变动。结合不同的反应类型,电解液的选择也需要进行控制,同时电解液中的成分分析也可以对题目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分析电解反应,有效的对电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分析。
3.规避试题中的误区和易错点
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电化学知识较为复杂且多样化,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样才不会发生疏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细致的审查题目,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和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罗列,对电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错误,进而提高解题的效果。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试题中会存在一些易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大题解题的误区和陷阱。有效的规避这些误区和陷阱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在题目的考察上也会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提高题目的得分,从而对电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意识,进而真正掌握相的电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化学知识点案例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信息生疏、思路障碍、概念模糊时,要自觉运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繁杂为简单,化含糊为明朗,从而拓展解题思路。转化思维就是思维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转化形式可以是概念转化、组成转化、物质转化、表达方式转化等,目的是信息等价替换,降低解题难度,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形转化、司马光砸缸等都是转化思维的典例。
【例1】由乙炔、苯、乙醛组成的混合物、已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0%。试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可将乙炔、苯、乙醛三种有机物进行化学式组成的变形转化,即:C2H2、C6H6、C2H4O(CH)2、(CH)6、(CH)2・H2O(CH)n+H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H”的质量分数“H2O”的质量分数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72.0%×13/12)×16/18=19.6%
【例2】将固体MnC2O4・2H2O放在一个可以称出质量的容器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 1.0,C 12.0, O 16.0,Mn 55.0 ),纵坐标是固体的相对质量。 说出在下列五个温度区间各发生什么变化,并简述理由: 0~50℃;50~100℃;100~214℃;214~280℃;280~943℃
【解题思路】图示、图表信息丰富,答案尽在图表中显现,故挖掘图表内涵,转化图表信息,是解答图形图表类竞赛题的关键。本题计算的基础是如何将图中相对失重的信息转化为解题依据。
【解】转化0~5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2H2O稳定区域,MnC2O4・2H2O未分解。
转化50~10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79)逐渐失水成为无水物MnC2O4(相对分子质量143),
MnC2O4・2H2O==MnC2O4+2H2O 143/179= 0.80
转化100~214℃时的图示:图像线段基本水平,说明是MnC2O4 稳定区域,MnC2O4未分解。
转化214~280℃时的图示:图像线段下坡,说明MnC2O4逐渐分解成为MnO(相对分子质量71),MnC2O4==MnO+CO+CO2 71/179 = 0.40
转化280~943℃时的图示:图像线段有点上坡,说明固体增重,分解生成的MnO被O2氧化, 可能反应为3MnO+1/2O2==Mn3O4 (229×1/3)/179 = 0.43
三、结语
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中电化学知识的考察是重点,同时也是现阶段学习的难点。在对电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前后,了解相关应用知识,都可以提高电化学题目解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曾凡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科学咨询》.2015年4期
篇4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学生逐渐转变为专职学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化学竞赛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新平台。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心理承受能力、爱国热情等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后天努力和培养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要在化学学习中逐步提高科学素养,对化学感兴趣是首要条件。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他们会以极浓厚的兴趣自觉参与,而不需要教师的督促。高昂兴趣与积极的主动性同在、与热情同在,他们可以放弃一些休闲娱乐的时间,兴趣浓厚时,甚至废寝忘食,有这样的状态,学习效率非常高。通过对参加辅导学生的跟踪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试题,积极收集和整理过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正确的解释。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恶学习为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互相讨论,擦起思想的火花,促进思维碰撞,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相互协同精神,而相互协同精神是现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基本素质之一,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开发参赛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许多参加竞赛的学生将来并不以化学研究为职业,但他们在参与化学竞赛的过程中获得的洞察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适当的压力是学习持续前进的原动力。化学竞赛题目难度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而参与化学竞赛并不是冲着一定要获奖的,学生有压力但不会成为心理负担,参与化学竞赛活动恰好可以适当锻炼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胜心、自觉的求知欲望;竞赛要有坚强的拼搏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逞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乐观,要善于调整竞技状态,平抑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自己肯定能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在整个参与化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3.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私下总是谈论,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无法获得诺贝尔奖,这些看似杞人忧天的漫谈,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热情教育的很好契机。化学竞赛涉及内容比较前沿,谈及相关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埋下爱国热情的种子,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在辅导过程中,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教育。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无私奉献、执著爱国的高贵品德。
二、化学竞赛可以提高化学教师的能力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水平的智力竞赛,竞赛题的许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远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许多知识来源于大学一、二年级,甚至大学三、四年级的知识。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由于习惯了常规的基础教学,对大学知识有所遗忘,已经不成体系。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之余,要重新拾起大学课本,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素质。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拼搏的教师。
篇5
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
(一)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强),当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二)电离平衡的特征:具有“
”、“
”、“
”、“
”的特征。
(三)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
1.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
HA
H+
+
A-
注:(1)在此计算公式中,离子浓度都是平衡浓度;
(2)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的,一般温度越高,电离平衡常数越
(填“大”或“小”);
(3)电离平衡常数反映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通常用Ka表示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b表示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Ka越大,弱酸的酸性越强;Kb越大,弱碱的碱性越强。多元弱酸是分布电离的,每一级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a1、Ka2等表示),且电离平衡常数逐级减小。
2.电离度
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溶液的浓度有关,一般而言,浓度越大,电离度越小;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四)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水稀释,电离平衡正移,电离度增大。即稀释
电离。
思考:此规律用电离平衡常数如何解释?
2.温度:因为电离是吸热的,因此升温
(填“促进”或“抑制”)电离。
3.加入其它电解质
(1)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相同的离子,电离平衡
移动,电离度
;
(2)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离子,电离平衡
移动,电离度
。
思考1:0.1mol/L
CH3COOHCH3COO—
+
H+
平衡移动
H+数目
c(H+)
c(CH3COO-)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
溶液的导电能力
NaOH(s)
HCl(g)
NaAc(s)
Na2CO3(s)
加热
冰醋酸
水
思考2: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HCl与CH3COOH的比较
HCl
CH3COOH
c(H+)
中和酸所用NaOH的物质的量
与过量Zn反应产生H2的体积
与Zn反应的起始反应速率
(2)相同c(H+)、相同体积的HCl与CH3COOH的比较
HCl
CH3COOH
酸的浓度
中和所用NaOH的物质的量
与过量Zn反应产生H2的体积
与Zn反应
起始反应速率
反应过程速率
[例2]已知磷酸是中强度的三元酸,试分析磷酸的各步电离,并用电离平衡理论加以解释。讨论:磷酸与磷酸钠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吗?为什么?
[例3]在0.2mol/L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3·H2ONH4++OH-,请就可变外界条件时,平衡及溶液中某些项目的改变填写下表: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pH
c(NH4+)
微热(设溶质不挥发)
通入氨气至饱和
通少量HCl气体
加少量NaOH固体
加少量NH4Cl固体
加水稀释
[例4]已知常温下一水合氨的Kb=1.75×10-5,试回答下列问题:
(1)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时,平衡常数是否变化(设温度不变)?c(OH-)是否变化?
(2)若氨水的起始浓度为0.01mol/L,平衡时c(OH-)是多少?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一、水的电离: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
根据水的电离平衡,写出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应有
室温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1×10-7molH2O发生电离,电离前后H2O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故c(H2O)可视为常数,上式可表示为:c(H+)·c(OH
-)=K电离·c(H2O) K电离与常数c(H2O)的积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用KW
表示,室温时:KW=c(H+)·c(OH
-)=1×10-14
1、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水分子发生电离后产生的离子分别是H3O+和OH-,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所占比例很小;
2、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KW增大,100℃时Kw
=c(H+)·c(OH-)=1×10-12
3、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酸、碱和盐的稀溶液,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与c(OH
–)总是相等的;
4、含有H+的溶液不一定是酸,同样含OH
-的溶液也不一定是碱,在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和OH
-,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主要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决定;
5、在酸、碱和盐的稀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也就是水溶液中都是H+、OH-共存的。水溶液中都存在Kw=c(H+)·c(OH-)(Kw
25℃=10-14);
6、酸、碱由于电离产生的H+或O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抑制作用,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而某些盐溶液中由于Ac-、NH4+等“弱离子”因结合水电离出的H+或OH-能促进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温度不变,KW就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
酸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碱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但由于我们经常用到c(H+)很小的溶液,如c(H+)=1×10-7mol/L的溶液,用这样的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很不方便。为此,化学上常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pH表示c(H+)的负对数,那么,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值的关系为:pH=-lg
c(H+)
中性溶液c(H+)=1×10-7mol/L
pH=7;
酸性溶液c(H+)>1×10-7mol/L
pH<7
碱性溶液c(H+)<1×10-7mol/L
pH>7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当c(H+)>c(OH-)时,溶液显酸性,当c(H+)<
c(OH-)时,溶液显碱性,在未注明条件时,不能用pH值等于多少或c(H+)与1×10-7mol/L的关系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一般未注明条件都是指常温;
2、酸溶液不一定就是酸,也可能是某些盐溶液,同样,碱溶液也不一定是碱;
3、水中加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
4、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总是共存,c(H+)与c(OH-)此消彼长,但只要温度不变,则Kw
=c(H+)·c(OH-)不变;
5、酸性溶液中c(H+)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溶液中c(OH-)越大,c(H+)越小,pH越大,碱性越强;
6、pH的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7、pH的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红色
5~8紫色
>8蓝色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无色
8~10浅红
>10红色
8、pH值的测定也可以用pH试纸――最简单的方法。
操作: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沾取未知液点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即可。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
先求c(H+)混: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c(H+)混
=(c(H+)1V1+c(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
先求c(OH-)混: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c(OH-)混=(c(OH-)1V1+c(OH-)2V2)/(V1+V2)(注意:不能直接计算c(H+)混)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先据H++OH-
=H2O计算余下的H+或OH-,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c(OH-)混,再求其它
注意点:
(1)在加法运算中,浓度相差100倍以上(含100倍)的,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2)混合液的pH值是通过计算混合液的c(H+)混或c(OH-)混求解的,因此,计算时一定要遵循“酸按酸”、“碱按碱”的原则进行。
(3)不同体积的溶液相互混合时,混合后溶液的体积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时,我们可近似认为体积具有加和性,即混合后体积等于原体积的和,当题目给出混合后溶液的密度时,则不能运用体积的加和性来计算溶液的体积,而应该用质量与密度的关系求算溶液的体积。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注意点:
(1)常温下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为7。
(2)稀释时,弱酸、弱碱电离程度增大,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增多,溶液中c(H+)和c(OH-)变化较慢,因此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则没有电离程度的影响,所以变化得快。
(3)相同pH的强酸(强碱)溶液与弱酸(弱碱)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强酸(强碱)变化比弱酸(弱碱)的变化幅度要大,可利用这一点来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例1]常温下,10-4mol/L
的盐酸溶液中,c(OH-)=
mol/L,将上述盐酸稀释10倍,溶液中c(H+)=
mol/L、c(OH-)=
mol/L;将上述溶液稀释10000倍,溶液中c(H+)=
mol/L 、c(OH-)=
mol/L。
[例2]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1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其pH值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A溶液的酸性比B溶液强
C.a=5时,A是强酸,B是弱酸
D.若A、B都是弱酸,则5>a>2
[例3]将pH=8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
)
A、mol·L-1
B、mol·L-1
C、(10-8+10-10)mol·L-1
D、2×10-10
mol·L-1
[例4]50mLpH=1的硫酸和盐酸的混合液与50mL的Ba(OH)2溶液相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沉淀0.466g,滤液的pH为13。
(1)混合酸液中SO4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
;
(2)B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
。
篇6
最近有幸参加苏州市某区的一次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讨会,感触颇深。这个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师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和面对面的交流,对物质结构知识的衔接进行专题研讨,并明确今后一段时间衔接研究的专题、任务和实验学校,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很有针对性,也很实在。但从研讨会上发现,初中化学教师似乎对这项研究的热情不高,他们可能认为此项工作应该主要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事。但现实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思考,即不少初中化学学习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为此,高中化学教师感到比较苦恼,甚至有些质疑初中化学教学。那么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是否存在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初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实而不活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学习,知识内容体现生活化、基础性,形象思维知识占据主要内容,且知识点分散、琐碎,系统性不强,使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却具有文科学习的特点,学生通过听、记、背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这也使得我们不少初中化学教师把教学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记得好、背得熟,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对教师的依赖,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欠缺。
1.2衔接条件不好
客观的讲,初中化学教学的时间并不宽裕,加之受中考的束博,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只着眼于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初中化学的学习任务,功利思想非常明显。所以,对于衔接教学普遍意识不强,加之初中化学教师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学习特点以及高考试题普遍不熟悉,衔接教学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
1.3思维训练不够
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中化学知识内容有所增加,但思维难度要求降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只要求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和简单的应用上;二是化学计算的要求也明显降低;三是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不强、逻辑关系也不紧密。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初、高中学生思维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在主观上,我们不少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还不够,平时练习题量不少,但习题知识点单一,思维价值不高。
2.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
2.1要有衔接的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要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创设一些条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教材及教学要求,也要了解高中教材和教学要求,不仅要关注中考,也要关注高考,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和教学的差异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知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要求,而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有要求,如同素异形现象、溶解度的计算等;知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完全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物质结构知识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方法的拓展和一些心理暗示,也可以向他们介绍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的不同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以便能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2.2明确衔接的要求
鉴于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各级教研部门首先要对衔接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要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目标之一。要通过基本功竞赛、解题能力竞赛等手段让教师主动地去研究高中化学教材,研究高考试题,熟悉衔接的知识点。对课堂教学也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如:对初中化学必须掌握到位的知识要夯实基础,对初、高中知识出现断层的要做好铺垫,对高中还要拓展和加深的知识可作适当延伸。要通过开展初、高中教师的面对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探讨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方面的衔接,架构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情景、素材,渗透高中化学学习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提优辅导、开设讲座、化学竞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将来高中化学的学习进行一些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总之,衔接教学要成为初中化学教师的一种自觉,一份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初、高中化学衔接实施到位。
2.3关注衔接的“细节”
2.3.1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初中化学知识琐碎,系统性不强,许多知识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在高中化学学习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衔接教学不是随意地拔高要求,而是要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知识的延伸、方法的拓展。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架设好初、高中衔接的桥梁,而不是越过桥梁,越俎代庖。如在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初中学生只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沪教版教材利用“拓展视野”栏目介绍了原子核内有什么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人教版正文),让学生了解原子内部微粒之间的数目关系和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充当的角色,这些对于离子形成的理解以及与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知识的接轨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尽可能拓展到位。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掌握1-20号元素的名称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甚至有的中考试题中还出现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等考题,无疑过高地要求了学生,造成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2.3.2教学要留有余地
初中化学许多知识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对物质的一些感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也只是浅层次的要求。因此,许多知识,如: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物质的分散、物质的分类等知识在初中教材都存在概念描述不够严密、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的情况。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不能过多地补充,要把握好拓展的尺度,特别是不能把问题讲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悉课标的要求,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方面注意知识的衔接,另—方面要留有余地,尽量避免学生由于对知识概念的片面或不完整理解而导致对高中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顺畅地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和衔接。
篇7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理念与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理念与能力呢?
一、在平时化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创新发明理念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用途、合成等。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健。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化学给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必定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好奇心与探求化学世界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抓住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并结合生活当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化学之谜。在使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之上,教师同时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化学技术、化学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愿望与意识,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探求化学知识的信心。高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做的化学小实验,还有一些是要求学生动手制做的模型、教具等,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抓好这一工作,热情帮助学生完成好这些小制作,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与创新发明的理念。高中化学课程中也有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化学知识,还有一些化学生产工艺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化学知识与化学工艺让学生思考改进方法与自己的改进设想,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化学知识探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习题也是关于对一些实验与工艺进行改进的提问,做好这类习题也是培养学生探求创新与发明理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细致分析与评判学生的改进设想与思路,对学生提出的好的、奇妙的设想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与创新发明的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新的化学知识要透彻分析,对化学原理与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要与学生详细讨论并讲解,要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化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创新发明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平时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化学知识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小故事,以此开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探求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意识与愿望,从而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材。
二、组织学生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发明能力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一些有关化学方面的创新发明活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可在课外业余时间里开展小制作竞赛、化学实验方法改进比赛、制作教具比赛,还可进行创新发明演讲比赛等等。总之,通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发明制作之中,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化学学习中有许多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的理解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识记知识。化学实验方法中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改进的实验可能更易操作,现象更明显,安全性更高。让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创新发明理念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验证性、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趣味性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已学知识。在平时化学实验小组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科技创新作品,观看科技小发明展览,组织学生讨论对某一化学实验或科技创作的设想与见解,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在讨论中吸取营养,共同提高学生创新发明意识与水平。在平时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某一设想进行设计,然后交流改进,最后利用大家共同的智慧完成一个创作,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求创新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与发明能力
篇8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合作式教学方式,80世纪中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改善课堂内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整体学习成绩。合作学习方式并被誉为当代教学理论基础,在很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中得以应用。
由于我国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像化学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思想落后,方式方法陈旧,主要以教材和老师教学方式为主的注入式教学策略,采用这种强迫注入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2001 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白皮书中,强调一种激励合作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间、师生间不断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模式。同年6月,教育部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改变教学课程方式,避免强迫性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和机械单一式学习模式,积极推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且不断加强同学和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但由于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偏多,他们具有自我意识很强,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较差,我国在合作式教学策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实施。尤其在化学需要实践动手能力较强,靠个人很难解决其中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之间不断合作学习和重视团队精神,才能把相关问题得以解决。由于受我国教学思想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合作学习模式以及教学策略,为此,我们仍需要加强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
2.合作学习式教学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场合,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方法各不相同。在活动小组中不断加强同学之间主动合作,共同学习的目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合作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可以促进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实施。
(1)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积极推广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的心里思想,只有建立纯真的相互依赖关系,才能不断加牢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
(2)面对面的交互作用。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有效地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个体责任。激烈每个人认清自己身上所担当的任务和责任,是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
(4)社交技能。社交能力越高,同学之间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此,老师要加强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5)集体加工。就在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不断进行检查和调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资料和国外成功教学案例的学习,在化学教学的合作学习策略中,只有这五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3.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施
针对我国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以及目前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加强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实施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基本流程是:① 老师布置某一问题相关材料,并给出讲解和提示,布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工作;② 学生自行寻找同伴、组织团队,老师并对小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独立的考核和测试;③ 学生给自己小组以及其他小组进行打分,老师按照打分标准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和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整体学习水平。
(2)小组游戏竞赛法
在小组游戏竞赛法中,老师可以根据化学教学课程环节的快慢,不断组织班级内部实验竞赛,不断提高同学的之间的学习斗志,有助于激励同学对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共同学习法
同学之间不仅要意识到竞争的关系,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意识。在该方法实施中,要求同学之间共同承担莫一项学习任务,不断汇报自己的取得的成果,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给予帮助的成果。让每个同学不断学习为他人贡献的精神,是互相合作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4)小组调查法
这种方法在老师布置好相关要求后,小组同学自主对相关工作进行学习和调查,共同完成任务,并向班级同学和老师汇报小组取得成绩和成果,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为小组打分,评价和打分不涉及到个人。这种方法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模式。
4.总结
针对我国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没有极大的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加大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推广,改变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和结构,不断提高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本文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改革和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60.
[2]高中化学教科书(高一)第 1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化学教学参考书(高一)第 1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篇9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加强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用多种方式培养基地化学教师队伍,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
加强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项性的课题研究。
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2003年省初中化学竞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
充分利用“化学工作室”(原化学教师电脑沙龙)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利用丰富网上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办好化学教师自己的网页。
具体工作分述如下:
一、新课程试验
1.新学期前,用专家讲学、研究课、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新一轮培训工作。
2.继续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
实施方面,继续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总结一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著。
评价方面,扩大“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过程记录研究”的研究队伍,加强化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做好今年《化学考试说明》的使用与研讨工作,搞好初中化学学习的终结评价,为今年化学课程改革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明年的课改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成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组”,用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学习活动,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4.2月底或3月初,组织化学教学研究人员等,参加省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4月份,对XXX市武进、金坛地区进行新课程调研。
二、常规工作
1.初三年级
(1)利用本学年第一学期的期终化学教学调查测试题,认真做好初三化学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开学初进行一次教学质量分析。
(2)由初三年级“中心教研组”牵头,以“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研究组”为骨干,利用专题讲座、研究课、研讨会、“教研沙龙”研讨活动等形式,分“常见的酸碱盐”、“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复习”等若干专题,每月进行1~2次教研活动。力争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能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2.高一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0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一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由高一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在2~5月份,以“元素周期律”和“硫及其化合物”等为课题,开研究课2~3节。
(3)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研究。进行1~2次研讨活动。
3.高二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0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二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由高二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在2~5月份,以“有机物”等为课题,开研究课2~3节。
(3)以“化学选修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为课题。进行2次专题研究活动。
4.高三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0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三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3月份,进行“2003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的学习与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
(3)4月份,在省奔牛高中召开本学期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对“一模”做仔细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为第二轮复习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4)5月份,对“二模”进行专题研究。共2页,当前第1页1
(5)由高三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针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开研究课2~3节。
三、课题研究
1.围绕初中新课程改革,在国家课标组的直接指导和华师大科研处的领导下,展开一个有系统、系列化、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网络。
2.在南师大的“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组的领导下,成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正式启动研究工作。
3.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寻找研究课题,尽早组织研究队伍,展开专题研究。
4.开展“XXX市市中学青年化学教师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课题的调查研究,寻找较高层次的挂钩单位,正式启动研究课题。
四、学科竞赛
1.3~4月份,认真做好江苏省2003年初中学生化学竞赛的组织参赛工作。
2.5月份前,认真做好2003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准备工作。5月份,做好2003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组织工作。
五、基地建设
1.加强学科基地化学组的教研力度,省常中、一中、三中、田中和新桥中学重点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近5年化学高考试题走向研究”。以加强教学研究为策略,课堂教学提效为重点议题,提高教学质量,争取高考好成绩。
2.XXX市一中、三中、田中、实验初中、十五中和新桥中学将与教研室一起,共同进行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研究。基地学校要通过研究,积累课改经验,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3.加强化学学科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进行听课、座谈,交流理论学习体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六、师资培训
1.开学初,各年级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与评价”和“本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分析”为重点,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活动。
篇10
一、以课堂导入的创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其难度有了很大增加,许多高中生因为觉得化学比较难,学起来比较吃力,而逐渐对化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状况直接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高中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中生是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直接影响到高中化学教学的成败。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的教学环节是高中化学教学诸多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开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就缺乏吸引力,后续的学习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做到在导入环节中就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就要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为依据,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对导入环节进行创新性的设计,通过课堂导入的有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高中化学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比较倡导的,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调动高中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期待,求知欲与好奇心被有效激活,为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创设教学情境,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中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的教学问题,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基础情况以及对于化学学习的接受能力,结合本课教学的目标,遵循实效性的教学原则,教师要统筹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环节,创设教学的情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学的情境也要有所区别,在一些教学的环节中,可以创设一些结合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在一些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竞赛式的教学情境等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认识水平,通过多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启发学生,乐于思考,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能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发现的问题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要有个性,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共同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要能够启迪学生发现,让新的问题与旧有的问题产生碰撞,通过思维的激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以实验的设计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基础,可以这么说,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就是实验实施的历程,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难以取得教学实效的。在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化学的实验教学对于考试成绩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施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和化学考试的成绩,对于化学实验课,只是流于形式,所花费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错误的教学理念,从主观层面要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起来,并且要在教学的实施中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力度;其次,教师要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推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开展,以此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以多媒体的运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些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要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破需要,精心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对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大有助益。
篇11
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策略
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化学比较吃力,针对化学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此,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首先,当学生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分析法,及时寻找到问题切入点,提高化学问题的解题效率。其次,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专题训练,加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教师教学实践中,注重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运用所学知识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高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参观为学生讲解企业生产应用到的化学知识,并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
二、提高学生提问意识策略
提问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正确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教师采取有效策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不敢提问,一方面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较多,未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提问时间,另一方面因没有提问的氛围,很多学生害怕提问。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首先应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同时,教师应认真、和蔼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提问的问题被重视,尤其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置之不理,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避免提问时间的浪费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逐步深入的提问,提问时找出与其他知识点的区别,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以来,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回答,有助于学生问题的及时解决。
表1小组回答问题统计表格
另外,除了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外,还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提问。为此,教师可举行竞赛活动,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其中某个小组成员向另外小组的成员进行提问,并说明每道题目的分值,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回答的正确性情况列出统计表格(如表1所示),最终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活动过程中当学生无法解答提出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开展这类“你问我答”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了解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使学生认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后期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弥补。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为此,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应重视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1.借助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蕴含着化学知识,而且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因此教师应注重生活内容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结合硫酸泄漏事件,讲解硫酸化学性质,以及降低泄漏危害的处理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化学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优秀的化学家,这些化学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
可适当讲解一些化学家的事迹,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探索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讲解苯知识点时,可穿插讲解法拉第发现苯的故事,在扩展学生化学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借助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学生可对化学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探索化学知识兴趣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的安排化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钠知识后,可安排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探索钠的性质。相对理论课,实验课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从自己动手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3.借助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讨论不仅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可更加清晰的了解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讲解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在讨论之中,学生可找到知识理解误区,从讨论中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也因此会大大提高。[3]
四、总结
总之,针对学生反映的高中化学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分析原因所在,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自己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12
高中化学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密切配合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把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与学科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让学生在拓展型课程中学到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延伸知识.如在学习了电解、电镀及原电池知识后,在拓展型课程中选择镀铜、镀锌实验,制作简易原电池及水果电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和原电池的原理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在实践中初步得到应用.
2.确定课程内容的适用性
在确定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符合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对于高一学生,由于他们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在选择内容上应多从实际出发,最好理论知识少一些,实验多一些.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化学实验,以激发学生参加化学实验活动的兴趣并使其积极性得到保持.对于高二、高三学生,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可以深一些,综合性要强一些.要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究为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3.增强课程实验的探究性
探究性实验主要是针对验证性实验而提出的,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索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应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创造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其创造性.
4.重视课程实验的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这种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也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的产生既来自学生接触的自然现象,也来自知识的因果联系、内在规律及教师的引导.因此要求化学拓展型课程的实验内容,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因好奇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和学习实验涉及的原理及内在规律,从而将学生的“暂时兴趣”转化为“持久兴趣”.
5.突显定量实验的重要性
定量化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将现代化学的定量分析实验原理运用到高中化学拓展型课程的实验中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测定常见钙片中的钙含量,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滴定分析和比色分析在定量实验中的应用等.
二、高中化学实验在拓展型课程中的教学整合
1.在选修课中,利用中午及周五下午时间开设化学实验课,该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为主,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学校开放化学实验室,以适合1~2名学生参与的小型实验(活动)为内容,活动项目以生活化学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制作实验等普及型实验为主.通过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活动,丰富实验知识,积累实验经验,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调查显示,学生喜爱化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做实验.这也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一大优势.如“鲜花褪色”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三种漂白剂使鲜花褪色,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的氧化漂白、化合漂白、吸附漂白等相关知识,又了解到生活中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2.在素养课中,面向高一、二年级开设创新实验课,该课以理论讲解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包括基本操作、探究方法以及方案设计等.
皮亚杰有一句名言,“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形式,承载着科学知识,也传递着团结、协作意识.近几年,我校开设了《科学创新素养》课程,通过3~4个课时来完成一个实验课题.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上网查询相关实验内容;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再总结讲解、点明实验的关键所在;第三、四课时让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及实验评价等.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
的实验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
的,印象特别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
篇13
一、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现状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复杂深奥又零散的化学知识,通常会感到高中化学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对化学的兴趣。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任务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思维单一,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是一味地讲授高中化学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认真地做记录、做实验,从而得出数据、总结结论。其次,在当前的化学教育中,学生的成败一般由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从而造成了学校刻意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机械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容易使学生忽视化学本身的意义,难以做到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缺乏互动
高中化学知识对学生而言通常较为深奥且零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很难全面地接受与吸收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愈发缺乏了解。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所遇到的重点问题,就无法针对学生的问题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向教师积极地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学习的困难程度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空谈。
三、解决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因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积极地思考、探索、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达到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化学模型和化学实验,通过举办化学讲座和化学知识竞赛、制作化学板报、召开化学博览会、参观与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了解,从而难以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教师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做实验和画图表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形象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在宽松的学习范围中使学生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改变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合作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究,教师可提出部分疑问,各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合作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既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又能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严重制约着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能力,促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