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课时的教学以学生对自然数的积累为基础,并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感知负数的存在。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负数和自然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还为联系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供认知储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第三学段数的认识的拓展提供一定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负数,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理解0在其中的作用,并掌握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3.简介负数的历史,丰富学生的认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演练,有机渗透
师:还有几分钟就上课了,我们先做个热身的游戏,好不好?
师:说一组相反的词,做一组相反的动作。
东?圮西,上?圮下
左?圮右,前?圮后
起立?圮坐下,拍手?圮跺脚
师:刚才的活动,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生:相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的三分钟,一是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是伺机渗透新知识,给学生以宁静的感触,为新知识学习营造一个自然的氛围。
二、 联系生活,感知负数
1.感悟相反量的存在。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相反量的存在,你知道吗?
生:收入与支出,上车与下车。
师:噢,很好!老师也有一组请读一读。
课件展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8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爸爸上个月存款8000元,这个月取出5000元。
③新鸣制造厂一月份盈利1500万元,二月份亏损200万元。
设计意图:开动学生的脑筋,唤醒学生的记忆,让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更加凸显,也使数学与生活更加有机地链接起来。
2.辨析、思考、感悟正负数的存在。
师:请看小明家的存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投影出示:
生:“+5000”表示存钱5000元,“-7000”表示取钱7000元。
师:那“+”“-”表示什么样的一组量呢?(相反)
设计意图:用活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存折中感悟到“+”“-”是表示相反的一组量,同时通过余额领悟到增加与减少如何用符号来表示,利于知识数学化的进程。
3.解读主题图领悟正负数的意义。
师:请看投影,读读画面中的温度。
师:16℃是怎么表示的啊?零下16℃呢?
生:+16℃和-16℃。
师:请说说零上的温度是什么样的数。零下的温度又是什么样的数呢?
师:想想要准确表示温度,我们会把什么温度作为基准?(0℃)那+16°表示什么呢?-16℃呢?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比较:+16℃( )-16℃(填>,
师:请继续看投影,这张存折和我们刚才研究的有区别吗?你能说得清其中的关系吗?
生:存入2000记作“+2000”,取出500记作“-500”。
师:研究了这么多的例子,能说说“+16℃”“+2000”等是什么数吗?像“-500” “-16℃”等又是什么数呢?
师:那我们研究的“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师生共同总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师:请小组继续研究一下,正数、负数、0三者之间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到:正数>0,负数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在读中议,在辩中明,从而让学生通过现象把握数的本质,初步建构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正确联系,形成科学的数学认知,使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4.展开联系,丰富认识。
师:我们知道了正数、负数和0的分类,那我们先前研究的:转来8人,转走6人;上个月存款8000元,这个月取出5000元;一月份盈利1500万元,二月份亏损200万元等,你能用这些数来表示吗?
师:还有哪些方面也会用到正负数呢?(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向东走20米、向西走20米等。)
师:请研究下面的一组练习。
(1)请读出下列这些数,并指出谁是正数,谁是负数。
-7,2.5,+■,0,-5.2,-■,-41
(2)用正负数表示下列描述的量。
①电梯从地面上升到18楼,从地面下降到地下4楼。
②出门向东走300米,向西走200米。
③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4.43米,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则低于海平面155米。
(3)写出对应的数。
①比0小3的数。
②比0大5的数。
③比-3小1的数。
④比-3大2的数。
(4)课件展示:《负数的历史》。
师: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进一步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5)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组织一定的训练,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新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深入研究的信心,同时为学生形成可靠的知识链提供厚实的积累。介绍负数的历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篇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要说出相反意义的词语。(板书:相反意义)
一个字:上、高、正(板书:负数)
两个字:上车、上升、收入
三个字:向左走
师:生活中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情况有很多,谁愿意像老师一样领着大家说一说?
二、借助生活原型,认识负数
(一)在温度计上初步认识负数
过渡:我们在科学课上已初步认识了温度计。
1.你能找到温度计上的“相反”吗?
以0为分界点,液柱在0上是零上的温度,在0下的是零下的温度,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
2.温度计上的单位“℃”和“”各表示什么?
0℃是摄氏度,表示左刻度,我国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所以我们一般看左刻度;“”是华氏度,表示右刻度,美国一些国家使用。
3.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个小格呢?
【思考:课前找相反意义的情况,一则是热脑运动,二则是为下面认识负数做准备】
(二)从加减法到正负数
(1)建构意义
要读准气温,关键先找哪个 ?它表示什么?(出示虚线和0℃)增加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上升)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减少8摄氏度呢?减少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液柱下降)。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增加8摄氏度呢?
(2)转化概念
(出示正数)这些都是什么数?换个角度,当我们把这些数看成正数时,这些加号就要看成正号。你会读吗?(逐个指读)
怎样写数呢?(先写十号,再写后面的数)当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出示2℃和8℃)
(3)同法读写页数
(4)感悟简洁
你喜欢用正数和负数来记录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吗?为什么?(既简洁又便于区分)(板书:区分相反意义。)
【思考: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数字发展的一个飞跃,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例1中,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察温度的两个场景,先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知识,本节课设计利用温度计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恰好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意义生活点。】
(三)通过存折明细示意图,再次认识负数
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观察思考:
哪些数是我们熟悉的?表示什么?哪些数是新出现的?
1.例题中表示什么?
2.“500”与“-500”表示的意义相同吗?“0”属于正数或负数吗?
【思考: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借助数学模型,由具体意义抽象到一般意义
1.结合:“4人以大树为起点行走”的情境图,引导认识数轴。
2.找对数。如果1小格表示“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2和-2吗?你是怎样找到的?-2接近2,还是接近0?为什么?
3.观察发现:
(1)一起从0开始往右读,发现了什么?
(2)人从0开始往左读,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到最大的负数吗?为什么?
(3)再从左往右连起来读一读,又发现了什么?
(4)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负数
【思考:本环节从温度计模型逐渐抽象成数轴,将下一课时出现的数轴提前到了这里,使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过程。之后在数轴上找2和-2,发现更接近0,借助直观数轴将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有机地渗透进来。】
四、联系生活,巩固意义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6,+23.8, -40, 5/8,-10.8,0,-0.5。
追问:你能在数轴上找到5/8吗?知道-0.5的大概位置吗?为什么?
2.生活直通车:
(1)出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是3193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死海的海拔高度-400米,世界上最大的湖――里海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一读上面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2)填一填:
0℃ ,10℃ ,-10℃ ,70℃ ,100℃
冰箱里冰冻的鱼的温度是( )℃ ,刚烧熟的鱼的温度是( )℃ ,水中游着的鱼的温度是( )℃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水沸腾的温度是( )℃。
【思考:第1题,借助数轴将负数范围从负整数扩展到负小数,防止学生陷入负数即整数的思维定势。】
篇3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篇4
(2)通过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们经历研究负数相关问题的过程,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活动时间]
建议集中活动时间为1~2课时,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主持人提前一周该主题活动方案,细化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由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得不同的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活动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并准备在小组与大组中交流。(注:以下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供选用)
1.精读与调研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对在小学“认识负数”的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研读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归纳出几种教材“认识负数”编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为了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请设计两至三个教学前测题,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前测,并对前测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2.思考与归纳
先想一想你觉得为什么要有负数,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要点。
德国数学家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他一切都是人造的。”古人最早认识的数都是正整数,后来又认识了分数,随着数学的发展,才出现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负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公元前1世纪)中,由于解方程往往会出现未知数系数为负的情形,《九章算术》中指出:“两两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归纳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国古算中记载了正负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一是以算筹颜色区分,正算用红色,负算用黑色;二是以算筹的形状区分,正算的截面为三角形,负算的截面为方形;三是将算筹直列为正,斜列为负,以示区别。南宋数学家李治感觉用笔记录时换色的不便,便在《测圆海镜》(1248年)中用画“一杠”表示负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负数后面写个“负”字。印度是中国以外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公元7世纪出现了负数概念和记法。用小点或小圈记载数字上表示负数。
西方数学界对负数的认识落后我国1500年左右,普遍存在不承认负数又使用负数的矛盾,把负数称为“荒谬的数”“虚假的数”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1487—1567)在《整数赞术》中称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帕斯卡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韦达、笛卡尔也不承认负数,把它叫做“不合理的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R.Bombelli)在《代数学》一书中正式给出负数的明确定义。1629年,荷兰数学家吉拉尔(A.Girard)在《代数新发现》中第一个提出用减号“-”表示负数。从此,负数符号“-”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至今。我国采用正号“+”、负号“-”是从清末开始的。
3.听课与分析
下面是有关“认识负数”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教学设计?为什么?(或者百度视频中搜索认识负数的课堂视频,在线听课,然后分析)
[教学设计A]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
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出示天气预报中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学生分别读出上海、南京、北京的最低气温。南京正好0℃,上海零上4℃,北京零下4℃。这是一组相反的量。怎样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
2.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出示珠穆朗玛峰图:它有多高?(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峰顶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学生讨论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板书:+8844米,-155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篇5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师期望在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与结果。从两个团队的教学目标的编制来看,都采取了三维目标方式编制目标。从目标的总体内容来看,都符合本节内容所属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上都指向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从具体内容来看,钟英中学团队的目标编制更为简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来看,认知性目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混淆,具体表现在:“分类思想”到底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两个团队的设计者重新认识。另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两个教学目标的编制都存在一些缺憾,即没有完全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编制目标,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知,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形同质异,过程设计彰显团队魅力
篇6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把教学设计分为“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和特征拟定业绩目标编制标准参照测验项目提出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等九个环节。其中,跟确定教学重难点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四个环节。在实践中,教师更愿意把第一环节的“目标”叫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把第四环节的“目标”称为“课堂的教学目标”。前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学科的特点,后者是前者结合“内容”“学生”“材料”“环境”等因素后的具体的可实施的目标。因此,教师开发了“演绎”与“归纳”并重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实践模式,见图1。
图1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程序
教学分析前置后,使得课时目标的制定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整合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等要素的课时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教学针对性大大增强,可以使教师更容易地聚焦于教学起点(包括教材起点与学生起点)与教学终点的落差,明确教学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一)以内容定重点
教学重点由教学内容决定,一般是一节课的知识点中的一个或几个。它是课程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上一个知识点走向下一个知识点的“驿站”。要想找到教学重点,必须学会把一节课的内容放到整个单元、整册教材,乃至整个课程中去分析它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相关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知识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它。如果某个基础知识或某项基本技能是本课或本单元的核心,又是后继学习或应用的基石,那么它一般就是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最便捷的方法,是从《教师教学用书》上寻找相关叙述,并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理解它、修正它。例如,二年级“锐角和钝角”一课,《教师用书》上说“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那么教学重点可以直接定位为“在与直角的大小比较中,正确认识锐角和钝角”。但是,更多的时候,教师需要自己用归纳的方式去提炼教学重点。
1.如果一个新知识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那么“变化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为基础演化而来的,但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因此,理解余数的产生、会计算有余数除法即是本课的两个重点。
2.如果一个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那么“连接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包含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因此,理解并掌握“先通分再加减”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3.如果一个新知识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分化而来的,那么“分化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周长都是围成图形的四条线段的总长,都可以用同种方法来计算。不同的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就有了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学重点就是“根据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和掌握正方形周长的特殊计算方法”。
4.如果一个新知识与某一些旧知识同类或相似,那么“共同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相似,教学重点就是“在与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的类比中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二)以对象定难点
学习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也就是在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点。有些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习难点,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难点也是“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有些课的学习难点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例如,“商不变性质在除法笔算中的应用”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计算,学习难点是其中“余数的正确处理”。还有些课其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是分离的。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甲类学生的学习难点不一定是乙类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多数学生的学习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取中等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一般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和确认学习难点。
1.内容相近、相似,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时,由于“a千克比b千克多几分之几”与“a千克比b千克多几千克”、“比多多少”近似,学生经常出错,自然是学习难点。
2.内容之间有冲突,需要重建认知的知识点。例如,“负数的认识”,由于在自然数里两位数大于一位数,三位数大于两位数(而在负数里就不同了),这对负数大小的认识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学习难点是借助数轴正确区分负数与负数、负数与正数的大小关系。
3.内容抽象、复杂,需要综合思考的知识点。例如,六年级分数除法里有一类题目“2小时行5千米,问每千米要行多少小时,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以往,学生受“大数除以小数”的影响,很少思考“每份数”的具体意义。现在,这样颠来倒去一问,学生大多不知所措。比较每份数两种表述方式的意义即是学习难点。
4.学生知识基础差,难以接纳的知识点。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能力下降很多,在学习“化简比”中,往往难以处理好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什么数的问题。因此,根据数的特征选择正确的方法化简比是学习的难点。
5.学生生活经验少,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例如,“1亿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不要说“亿”,就是“千”和“万”,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要建立“亿”的数感,是颇费脑筋的事。借助实物和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受“1亿”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篇7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受到“教师为主”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多是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并围绕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进行各个教学要素、环节的组织与安排,这种教学设计完全将学生当成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其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最佳;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确定教学重难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出现“信息堆积”情况,教学设计表现出一种无序、无结构的特点,这种教学设计方案难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也是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措施
学生主体性,是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新型教学理念之一,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也将一改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全面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将学生主体性充分地利用起来,以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怎样有效应用学生主体性呢,笔者将作出几点探讨。
第一,调整教学设计的重点,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从而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围绕学生主体性这一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设计实用性的提高。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设计重点放到“想想做做”上,重点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选择信息,并熟练进行三位数乘法的笔算,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倡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内驱力。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年级,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问题导入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驱力,从而指导学生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与练习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奠定坚实基础。如,在五年级“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前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谈话导入与问题情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由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负数,大家可以说说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数(小数、分数、自然数)?举例说明(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那么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吗,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注重积极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评价是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教学评价的利用。有效地利用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多设计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其主动学习,这也是利用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手段。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思考学生的情况,将发挥并提高学生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待,从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案,为教学实践的展开提供坚实基础与有力指导。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相关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理念的研究,必将不断地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将学生主体性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而指导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8):38-40.
[2]朱国荣.《论基于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11,(01):56-57.
篇8
一、认真备课,将生活化的素材导入课堂
小学生教材设计较为多样性,充满童趣,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城市化倾向:传递数学知识的地点选择上往往出现动物园、银行、超市等具有城市标志的地方;涉及电梯、斑马线、公交车等农村不具备的事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引用生活化素材时不妨采取一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实例,对素材进一步加工,重新向学生解释说明教材知识,使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小卖部要买1块钱的橡皮,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1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1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生活化数学例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的例题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而且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教材内容中比比皆是“黑兔白兔”“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例题,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轨,学生学起来当然感到乏味单调,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鉴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例题时,做到例题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提炼数学素材,将其运用到数学例题的设计中,如此,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研讨,学生也能由此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这种百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可以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购物理念应用到百分比应用题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购物环境,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出来,课件上播放“好消息,本店商品一律八折出售”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奶奶花了100元买了件外套,请你帮姥姥算一算,这件外套原价是多少元?”待学生解决后,再提问:“一家店满100减15,而另一家9折优惠,请你们帮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哪家店更便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陷入泥沼。数学是体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工具,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就必须注重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并运用于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告诉他们:“学校时冈诨ㄌ车乃闹芎蜕厦嫫躺洗勺,并将花坛的里面填满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来到校园里一听老师说要帮学校的忙,学生肯定会很乐意,积极性高涨。这样设计例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例题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寻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9
挑战是指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师应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学生感到学习不仅充实,而且收获颇丰。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后,教师出示这么一题:一袋面粉,可以做40个包子或16个馒头,现在用这袋面粉做了15个包子后,剩下的面粉还能做多少个馒头?你能想到几种解法?结果令人惊讶,归纳一下共有七种解法:
方法一:假设这袋页数有1600克,那么每个包子用面粉1600÷40=40(克),每个馒头用面粉1600÷16=100(克),即剩下的面粉还能做的馒头个数为(1600-40×15)÷100=10(个)
方法二:(40-15)÷(40÷16)=10(个)
方法三:16-15÷(40÷16)=10(个)
方法四:40:16=5:2,40-15=25,25÷5×2=10(个)
方法五:(40-15)÷40×16=10(个)
方法六:(1-15÷40)×16=10(个)
方法七:(1- ×15)÷=10(个)
学生面对“似曾相识”的题目时,就会以“似曾”的模糊记忆去搜索已“相识”的相关点滴经验,然后经过筛选、整合或改造去“追近”目标。这里学生的思维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多次的“整合”、“重新组合”和“选择性粘贴”。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思考途径、已有经验及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有属于自己的“数学现实”,他们走向目的地的道路就有可能不同,引发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算法多样化。此类问题对学生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挑战性问题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摸不着边际,而是从一定的旧知出发,走一条自己还未走过的路。怎么走,就需要学生凭着自己的“资本”和“感悟”去走、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或擅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案例中“算法多样”的意外并不意外,它是挑战性问题带来的正常反应,是学生“拼”的结果。
三、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
变化是指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的手段。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例如某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时,在创造“野餐活动”的情境中,运用“谈话分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在学生通过操作感悟认识分数的环节中,老师先运用“操作实验法”让学生折纸表示长方形的和用阴影涂长方形的,再提出“折法不同,为什么阴影部分都可以用表示”的有价值问题,通过“讨论法”强化对 的认识,最后使用“练习法”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表示。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而且起到了重要的反馈功能,为教师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读写分数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运用“自学法”自己阅读课本,再用“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最后运用“综合法”和“操作实验法”,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读,写分数。老师充分把握各种教学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恰当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发展了数学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1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来源:Z+xx+k.Com]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来源:学|科|网]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来源:学&科&网]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延伸[来源:学科网ZXXK]
篇11
2.能力目标:经历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正确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重在感知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师:大家对苏老师的工资感兴趣吗?
生1:2000
生2:3000
……
师:教师的工资不高,但教师的工作很有价值,教师工作的价值就是你们健康、茁壮的成长。上个月老师领到了2200元工资,现在花去了1200元,该怎样记?
生:领到2200元,记作“+2200”,花去1200元,记作“-1200”元。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能不能找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正数和负数,说说他们表示什么含义?
生1:我在超市见过1楼、2楼,还见过-1楼,-2楼。
生2:我还在温度计上见过正负数。
生3:我还知道“2-1=1”,“1-2=-1”。
生4:我还在冰箱上见过负数,我还画了简易的示意图,它表示冰箱的冷冻箱的温度是零下5度。
……
师:大家都有擅于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主要在温度情境下学习负数。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前的准备活动要起到两个作用:一组织课堂,二抓住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巧妙预设。学生对教师的工资很感兴趣,积极活跃进行猜测,在猜测中组织了课堂,消除了紧张,迅速进入正负数世界,在列举正负数中,引出温度。
二、设问导读,重在会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线,表示温度、会读写,能感知
小小天气预报员预报首都北京今日气温-2℃到5℃,在温度计上找到5℃和零下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在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找到0摄氏度,向上数5格,找到5℃;在向下数2格,找到-2℃)
其中的0℃表示没有温度吗?(小组讨论)
师问:你感觉“0摄氏度”是没有温度吗?生齐答:有温度。此时有一个不同声音冒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0摄氏度是中温。”师先是一怔,又想要尊重学生的“第六感觉”,于是我就势引导,“中温的感觉是能煮中鸡蛋吗?”学生兴趣盎然,立刻有学生反驳:“不对!不对!煮中鸡蛋水就开了,我妈妈告诉我,此时水有100摄氏度呢?”师又问:“那这位同学说的“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在5℃和-2℃的中间处(分界点)。”此时,师强调“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休斯把在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温度的单位是( ),读作( )。
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如何记作最简洁?怎样读更规范?
(记作时强调“+”号可以省略,符号不能省略;教师示范读写温度。)
温度计上的温度高低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温度计,感知水银柱上升,温度越来越高,为温度的比较建立模型。)
说一说-5℃与-20℃哪个温度低?和同桌交流你的比较方法。
分三个层次逐步深化:
1.直观体验
2.借助模型标出两个温度。
3.脱离模型,总结规律。
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
越低。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自主学习,对温度分为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有了清醒的认识,感知了温度的冷热,能正确读写温度,教学设计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温度计的认识渗透到正负数的学习中,特别是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先感知-5℃的情境图中“穿秋衣、地上没雪,自我感觉有点凉”,-20℃的情境图中“穿冬衣、有雪,感觉冻得直哆嗦。”学生又在温度计上找了找,知道-5℃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5格;-20℃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20格。温度计上标的越低,温度就越低。最后脱离模型,总结规律,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越(低)。整体感觉,教学有序,渗透尊重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三、巧妙延伸,完成知识链接
把达标检测2题的温度计倒置变数轴,感知正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律,巧妙连接新旧课。
教后反思:
“负数”这一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经常会从多种途径收看到天气温度的信息,再加上购物中的消费,所以对负数已有了认知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从师生谈话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倾听电视播报天气预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巧妙引入课题。再以多媒体为载体,观察温度计水银柱的变化,让学生用正、负号正确读写温度,比较温度的高低。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理念新颖。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点:
(一)、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难点: 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教学准备:记录表,温度计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正负数。
1、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要求:(1)听清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可以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把听到的数字信息准确、简洁的记录下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师叙述、生记录。
①中国足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这学期一共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
③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汇报展示同们记录的方法。
投影展示一种特殊记录方法。
(这里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表示的,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吧!负数(板书)你对负数有哪些了解?那这些数呢?正数(板书))
我们仔细观察这三条信息,不难发现每条信息中都暗藏了一组相反意义的词,谁发现了?(进球和失球,转入和转出,赚了和亏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相反的。
二、生活中的负数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最常见的就是天气预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负数在温度中的应用。板书课题:(温度)我们需要了解温度来选择合适的穿着,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吗?
1.请你们认真观察温度计,待会告诉我你的发现。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温度计上每一个小格代表1℃。这个是0℃,(板书:0)在0刻度以上的就是零上温度, 0刻度以下的温度呢?就是零下温度,0是它们的分界点。板书:分界点
4.FLASH1:据了解瑞典的一个天文学家最早规定,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
5.FLASH2:我们来感受一下温度的高低。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柱会上升,越往上温度越高;相反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会下降,越往下温度怎么样呢?
6.学生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中找水银柱的位置。找北京的最高气温是零上5℃时,最低气温是零下5℃,
三、0怎么办?
小组讨论: 0怎么办?
①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②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
师生小结: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板书:负数<0<正数)明确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四、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刚才的分格我们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只要用意义相反的量,都可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正负数来表示。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负数吗?举例子说一说。
2.现在请大家把之前的那张记录单用我们今天学过的知识再来表示一下。
五、全课小结 :
我们的古人非常的厉害,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负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负数,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把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书:
温 度
篇13
1= ,(-3)×0= 。
猜一猜:(-3)×(-1)= ,
(-3)×(-2)= ,(-3)×(-3)=
,(-3)×(-4)= 。
由此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笔者认为其中的设计不能体现出法则的合理性(仅仅是猜想),因为在“议一议”中,体现的是负数与正数的乘法,而“猜一猜”中呈现的是负数与负数的乘法,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正因数每减少1,积的变化规律来推定该因数是负数时,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另外,“议一议”中反映的是一个负数与一个正数的乘积,并非是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乘积。而文中为了得到法则,构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再由问题想当然地铺设了一条通向“法则”之路,这样的编排是一厢情愿的。
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更要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从概念入手,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步尝试:
第一步:由本节课情境入手,问: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列式?
方法一:(-3)+(-3)+(-3)+(-3);
方法二:(-3)×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里必须与学生达成共识:求几个相同负数的和也可以简便运算为乘法。
所以(-3)×4=(-3)+(-3)+(-3)+(-3)=-12
再由学生对(-3)×3= ,
(-3)×2= ,
(-3)×1= 。
在理解的基础上填空,然后小结出负数乘以正数的法则。
第二步:正数乘以负数呢?如
4×(-3),能否使用乘法交换律?在这里,不能在有负数因数的乘法运算中贸然使用非负数中的乘法交换律。
观察以下计算过程:(-3)×4=
(1-4)×4=1×4-4×4=4-16=-12
其结果与(-3)×4=(-3)+(-3)+
(-3)+(-3)=-12的结果一致,这说明乘法分配律能用在有负数因数的乘法运算中,用特例的检验,代替演绎推理的证明(引自《数学与哲学》(张景中著)第145页)。由此得出:4×(-3)=4×
(1-4)=4×1-4×4=4-16=-12
再举几例,然后小结出正数乘以负数的法则。(同时也验证了乘法交换律能用在有负因数的乘法运算中。)
第三步:负数乘以负数呢?如(-2)×
(-5),此时,让学生模仿4×(-3)的变形,将算式变形为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2)×(-5)=(1-3)×(-5)=
1×(-5)-3×(-5)=-5+15=10
再举几例,然后小结出负数乘以负数的法则。
第四步:负数与零或零与负数相乘结果为零,学生仍利用乘法分配律自举一例易得。
第五步: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反思:
(-3)×4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从概念入手,根据乘法意义,(-3)×4=(-3)+(-3)+(-3)+
(-3)=-12,得到负数乘正数的法则;关键之二:猜想(-3)×4=(1-4)×
4=1×4-4×4=-12,并用(-3)×
4=(-3)+(-3)+(-3)+(-3)=-12验证这个猜想结果正确,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有理数”这个关键结论;关键之三:借助乘法分配律计算正数乘以负数,即3×(-4)=
3×(1-5)=3×1-3×5=-12,又知
(-4)×3=-12,不难得出3×(-4)=
(-4)×3,即乘法交换律在有理数中适用;关键之四:借助乘法分配律,推导负数与负数相乘,以及零与负数相乘的情形,从而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