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活动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达到良好的课程设计效果。
1.准备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的选择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既不会感到要求高不可及,也不过于简单,设置的难度应该比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水平略高一点,使课程设计具有挑战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本课程选择以“组建企业网”为设计任务,主要考虑到,该任务既综合了本门功课的各个知识点,又体现了该项目的实用性,且难易适中,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采用混合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班级内组成3人的项目小组。为了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分组。具体可以采用混合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指教师先选出几位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组长,其他学生再自主选择组长。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可能会形成两极分化,形成基础好的组别和基础差的组别的弊端,又保持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有过合作经历等因素进行组合的优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很快地组织好小组并开始工作。
(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按照任务分解进行有效操作,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他们自己的思路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连接或配置的正确性,即在开始下一步前,要检验本次操作的正确性。教师也要密切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加以解决。这个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仔细阅读项目描述,理清解决思路,收集能完成本项目的必要资料,包括网络中各种设备的连接方法、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网络服务器的搭建等相关知识,根据项目分解,在规定课时内分步完成内容,同时保存好操作过程并记录要点。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有主观上的认识,教师根据项目分解按课时安排和具体内容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分清楚每个部分都涉及的知识点。这样,通过演示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框架。另一方面是完成任务时的排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问题。一个系统化的错误处理思路是合理地一步一步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如何排除一些假象,从而定位导致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加以解决,以便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所以排错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中。
篇2
(二)各学科的知识相对独立,渗透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的各门知识是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计算机应用的各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渗透性。中职生由于年龄关系,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各门知识整合在一起,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应用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与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的职业潜能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优化、整合方案的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条例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设置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要使优化与整合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取得实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人才,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和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课有厌学情绪。但喜欢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实践课、上机课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互相渗透及三观教育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加强课程实际操作,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二)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目标性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各地设立职业学校,须教育和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职业界的需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趋于模式化、固定化,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IT业发展的节奏,导致学生在就业中无法与人才市场接轨,学以致用。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动态化、特色化,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梯度,结合国家教学计划,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增设相应的教学课程迫在眉睫,亟须重视专业课程的细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适合不同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篇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计算机教程的更新速度却无法跟进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很多学校连续好几届学生都用同一版教材,虽然教材知识框架大体一样,但很多比较细的、新的知识点和计算机发展新动态等却无法在教材中找到。例如,我校已使用多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于2009年出版,至今已5年,期间并没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更新,和计算机的发展现状有点脱节。另外,计算机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应注意贴近当下社会的需求,做到学生所学和社会所需有机统一,使学生学有所用,才有所展。例如,在教材内容中除了可以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适当加入一些当下流行实用的应用软件讲解,也可以通过其他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媒体类演示文件讲解分析理论原理,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反之,教材内容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删繁就简,不实用又繁琐的知识应该酌情删减。教材的编制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追求精简、实用、易理解,过于繁琐的课程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过渡性,章节之间要有连贯性,做到先易后难,浅入深出。在教材的革新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美国的计算机教材更新速度较快,能够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一般新教材都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入最新科研成果。这样学生能在学校学习到实用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计算机最新技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性人才用工需求相接轨。
3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只靠课堂理论课程的讲解并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听完之后不进行实践操作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包括:(1)改进教师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满堂灌”为主,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学知识非常容易忘记,教学效果很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知识的原理性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但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在理论课程的讲解完成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印象,学以致用。(2)改进教师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围绕书本进行讲解,书上有的就讲,书上没的就不讲。由于教材上知识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片面,学生按照书本所写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所学知识并不一定实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精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为原则,务必舍弃一些现在用不到,以后也不用的内容,不要太在意学科的全面性,而应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并不一定是好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教学工作持续、高效的开展下去。例如在讲解网络操作系统时,教师应多讲解当下的Windows操作系统,舍弃NetWare、Linux等现在几乎不用的系统讲解或者精简其部分重要内容,避免繁琐又无用的过时内容进入课堂。(3)改进教师教学手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集现代化技术于一身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更应注意教学手段的技术性。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IP互联网工作原理时,文字描述晦涩难懂,但如果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就使得整个网络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容易,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再者,多媒体教学本来就是属于计算机学科领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既学到了教学内容,又对多媒体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4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现状的教学改革
教学,即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光靠教师教而学生不学,这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含义,也不可谓教学。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低,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但学生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不代表不喜欢实践操作,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虽然不乐意在课堂上听课,但非常喜欢实践操作,而且动手能力并不弱。这时候,教师应该调整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愿意去学,而不是随学生“破罐子破摔”。很多情况下,老师的一句鼓励和认可可以让学生大大提升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的双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计算机恰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缺陷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弥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教学模式。此外,中职院校还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估方法。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就业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环节的学生表现。例如,计算机硬件维修,程序语言设计等应作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平时学生的实践表现再加上期末的理论考核作为教学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提升差生的成绩通过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是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篇4
1.2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所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还要注重各类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较快地掌握新的机型和新软件的使用,达到具备自如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1.3突出课程实践性的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强调实践性,离开了操作,整个课程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讲授内容和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安排要不少于1:1,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技能的考核。
2先进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科学本身更新快、发展迅猛,几年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DOS操作系统为主,转到了以Windows视窗系列为主的操作系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及,这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动态性,而教学内容又要求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又保持教学课时的稳定性,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
3完善的教学方法
3.1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就是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多练,郎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注重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讲授文件目录结构这一节内容时,用一棵树的枝叶结构来比喻文件目录结构,并用图形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些。又如在讲授VisualFoxpro设计应用程序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关于学生档案演示的软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3.3努力坚持学习不断线的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均设置多项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注重考试改革在考试方面,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上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体系,做到知识掌握系统化,具有连续性。
3.5交互式教学,增进学生感性认识采用交互式的方法,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应用时。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提交作业,这样,许多同学的兴致特别高,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使用,还与教师交流一些他们自己下载的软件、文章及网站。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触发了学生探索Intemet资源的潜在能力。
4改进的教学手段
篇5
其中“计算机导论”为公共必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基本操作;“C语言”也为公共必修课,主要介绍用C语言进行简单编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余的为专业方向课,“CAID(I)”主要介绍AutoCAD软件在二维和三维绘图方面的应用,选用《AutoCAD2000中文版循序渐进教程》(天一工作室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和《AutoCAD2000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绘图教程》(黄晓杰等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II)”是平面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视觉传达的计算机表现及效果图的后期处理,主要介绍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的应用,选用《Photoshop5.5基础教程及制作实例》(覃卫著,科学出版社)和《CorelDraw10金典案例教程》(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III)”是产品造型设计,包括立体构成、产品造型的计算机表现,主要介绍SolidWorks和Rhino软件的应用,选用《SolidWorks99三维造型设计》(张晓红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和《Rhinoceros电脑辅助工业设计与制造》作为参考教材;“CAID(IV)”包括三维动画、计算机辅助人机分析、计算机辅助统计分析等,介绍3DMAX、Poser、SPSS等软件,主要以《3DStudioMAXR4培训教程》(施红芹著,科学出版社)、《Poser4自学捷径》(乐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统计软件SPSS实用指南》(苏金朋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CAID课程设计”包括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及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软件知识,结合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计算机设备,对某一典型产品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主要以《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彭韧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孙苏榕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电脑多媒体设计”是针对工业设计中视觉传达方向所开设的专业课,结合广告设计的内容,主要介绍Authorware软件的应用,选用《Authorware及其多媒体程序设计》(严洪华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参考教材;“电脑多媒体课程设计”是应用电脑多媒体设计课程所学内容,实际完成一个大作业;“现代CAD”是针对工业设计中产品造型设计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选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迟毅林著、重庆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书;“网页设计”是针对工业设计中视觉传达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选用《网页创意与制作培训教程》(母培新著、蒲东电子出版社)作为参考书;“环境CAD”是针对工业设计中环境设计方向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介绍产品环境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选用《中望装修设计软件培训教程》(中望龙腾著、重庆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书。
此外,有些专业课上还要讲授和应用计算机知识,这些将在实践性环节中列出。
2.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以上介绍的都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内容。除此以外,在实践性教学(如专业课、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还将结合设计专题介绍一些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SolidEdge、MDT、UG、Pro/E、天正建筑设计、圆方室内设计等。学生不但在基础训练方面能够应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能使计算机成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表2列出了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表2实践性环节中的计算机内容
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2000年我校投入了50多万元建立了“计算机辅助造型室”。加上近两年购进的设备(包括绘图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配套设备),使学生的上机实习得到充分的保证。
3.结束语
在将来,我校将开设工业设计的成人专业和辅修专业。其培养计划是以本专业(四年制)的主干课程为主,其中不少课程就是以上所介绍的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些工厂、企业作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既具备工业设计基础,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是相当紧缺。说明在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工艺技术与计算机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业设计以新的形象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同时,笔者觉得对于这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还加强了对学生的信息量传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当然我校是刚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做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能力的培养,一定是未来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6
(二)CSCL的特点
1.交互互过程中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交互人数可以变化,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方式;交互的控制权经过设计可以均衡分配;在交互过程中,同步交互或异步交互均可;并且交互过程的信息都是可以记录保存下来。2.协作性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集体讨论、发言实现活动的共享;学习者可以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等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协作学习;支持学习者的创造行为;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
(三)CSCL的模式
在CSCL平台下,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等工具,将多种信息及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学习者是主体,通过各组员之间的交互方式和协作关系不同,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分成了三类,这些模式体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的各个环节。1.竞争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巧妙的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通过刺激强化,促进组内其他成员产生相互促进的竞争模式,从而形成小组内成功的正反馈。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作品打分,学生通过成绩的竞争,产生正强化,促进积极的竞争,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力争得到优秀。2.合作关系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采用相互合作的方法共同完成任务。计算机课程中,通过平台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协作完成任务,增加小组成员的交流。3.角色扮演在合作和竞争的模式下,小组的成员都是扮演着学习者的身份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学习,并在小组活动中,转变角色,从学习者的角色变为教者的角色,换种角度来履行学习活动,每个成员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中,小组组长担任着分配任务,综合资源等角色,承担着部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在分组活动中起领导作用。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承担监督和指导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设计原则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将黄荣怀教授的CSCL的系统过程作为理论指导,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分组,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价,明确教学目的,设计CSCL平台的基本结构。
(一)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
CSCL平台的设计要以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平台的各个模块,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和适用,在平台开发前,根据调查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开发平台,并根据调查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二)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年龄与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欲望,在平台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与他人互助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完成学习任务。
(三)简单易用,能够修改
使用者是大学生,他们对使用计算机都有一定的基础,每节课程,每学科课程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平台是可以修改的,以便适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能推广到其他学科。根据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遵循设计原则的情况下,设计CSCL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有:1.自定义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平台的模块内容随机的进行调整,更灵活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2.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通过后台软件处理,将学生的参数作为分组的依据,根据参数的数据采用个性化的分组方式。3.在线讨论平台能对学习的过程内容进行记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能给学生带来反思,并可以根据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与改正,给学生带来启发,产生创新的灵感。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分工,明确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学习目标。4.资源共享与挖掘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源,或提供一些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掘可用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分享资源。5.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完成后,要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所做的努力做出评价,通过全面、多人的评价与建议,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协作学习活动中来。
三、系统结构
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三层体系结构,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学习平台,包括客户浏览器、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服务器。无需安装专用的客户端,维护及扩展容易,数据保存在MYSQLServer数据库中,大大提高了数据的访问速度,如图1。
四、功能模块
根据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分析,设计的CSCL平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用户登录:教师与学生使用不同的登录方式,学生是使用者,教师是管理者,教师登录的模块可以进入后台进行管理,学生需要有注册信息才能使用网络平台。资源管理及共享模块: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程所用到的资料放置到共享模块,也可以提供其他寻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寻找需要的资料并上传至平台中与他人共享资源。学生根据需要浏览下载资源,或自己发掘资源上传,教师可以管理平台中的各类资料、留言、讨论等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增添,删除,修改,提交或浏览等操作。分组模块: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分组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提供小组划分,为协作学习提供支持,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个性化分组、自由结组或随机分组等方式。小组讨论模块: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板块或者网页版的社会性软件与其他成员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可以管理该板块,进行回复,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讲解新知识,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讨论进行观摩并提出建议。作品展示及评价模块: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大家,可以是常见的doc、xls、jpg、bmp、ppt、flv、exe等格式。其他小组可以对该作品进行评价,留言及打分,按照评价量表通过教师评分,小组互评,个人评分进行计分,并且根据打分情况,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协作学习平台的主页上。系统管理:(1)用户管理:只有班级成员之间才能进入协作学习的平台,每个小组成员在登录前,先要进行实名注册,并使用昵称进入到协作学习平台中,防止学生在使用自由结组的方式分组时,偏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伙伴结组,并在作品评价时,对友好熟悉的小组成员评价过高。教师审核注册信息,并根据实名制的信息,分析小组成员数据,可以作为个性分组的依据。(2)资源管理:教师可以修改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审查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给学生的注册账户加不同的贡献分,学生注册账户的等级可以变化,可以在学生自身页面查询。通过对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根据留言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学习。(3)分组管理: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学习动机等方式,个性化进行量化打分,并根据打分成绩进行分组,或者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不同,采用随机分组或自由结组的方式进行分组。(4)系统备份与还原:根据教学情况,定期对平台的数据进行备份,一旦平台数据出现问题,还可根据需求还原平台数据。
五、系统特色
(一)简单易用
平台是在调查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情况下设计的,所以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只要将一些重要的操作通过演示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掌握使用过程,操作简单,实用,对于计算机教师,也不用特别的培训,就能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
(二)知识建构
教师可通过对课程文档的上传,建构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知识页面的编辑,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筛选、整理资源,进行自己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三)可开发
平台的各个模块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修改每个板块或变量,并且根据需求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板块,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篇7
2、应用领域广。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而且毕业后就要进入工作岗位,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追求,课程内容就显得很全面,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设计出针对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
3、逐步增加难度。一般而言,高职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不够,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基础的开始学。因此课程的安排也是从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一开始就设计过难的环节。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1、没有按照整体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给学生单一的计算机知识,而没有用整体性的思维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生制作广告时,只是教学生Flas应该怎样做,文字怎样编辑,而不是直接以某一广告为案例展开教学,这样不符合高职生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的实际情况。
2、没有照顾到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正如前面所说,高职学生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进行。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任务的教学,不顾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实行式的教学,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变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这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如何将教学设计理念有效地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价的问题,故将教学设计理念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就是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应该教什么
1、教学生广泛而实用的技术。关于广泛的技术,意思是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结合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以便最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广泛并不代表走马观花,什么技术都教,什么又都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学习,这里的广泛也是要有重点的。关于实用,对于高职生,教师不能大谈特谈理论知识,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史等做法都是不行的。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处理实际问题,不至于在工作中一筹莫展。
2、教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在校期间掌握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灵活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额外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供学生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敏感度。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怎么教
1、进行小步子教学。考虑到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先适应计算机课程的节奏。教师要保持耐心,不能因为开始几节课学生跟不上速度、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对学生失去兴趣。
2、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经过几节课后,教师应该已经对学生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吸收较快的,教师可以继续保持,哪些方面吸收较慢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促进课堂更好地进行。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怎样评价
1、多布置实际操作任务。对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评价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情况,肯定不能用原始的考勤率、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这些作为标准,而要偏向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布
置一些实际的灵活的任务,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参考平时成绩。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显然不能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办法,而应该参考平时的每一次实际操练中。某一次成绩会带有偶然性,而平时的无数次操作则大致可以反映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在计算机操作上的真实水平,防止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影响评价结果。
篇8
(一)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解决计算机用用基础教学的这一问题,首先还要遵循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策略方针,在高校公共教育体制之内践行深度化的改革方略。首先要在教学方针上,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虽然高校是一个为学生谋求业务发展的平台,但是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毕竟仍然要以生存技能的重视为主要前提。不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是大学外语或者大学语文,都是每一个学员基本常识培训的重要学科,属于生存技能层面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高校要在四年学制中,秉持并把握住“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理念,在前一两年的教学进度中加强公共课的教学重视力度。
(二)扩大相关专业的招聘规模加强计算机课程内的师资力度是实现改革方略中的最重要一环,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机关、教育单位,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专业中的人才需要在社会价值的疏导过程中正确树立自身的择业倾向,要认识到理论教导高于实践应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培养“君子不器”的价值理念。毕竟人才的衡量尺度是多元化的,教育的成功仍旧可冠之以人才的美名和称谓,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部门之内。高校也应当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聘规模,并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以调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宣传社会考级的重要价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重要改革过程中,与社会考级的重要地位紧密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略。社会考级的一度热门,正因为等级证书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价值。而在公共课的讲授中,通过刺激学生的考级目的而增强课堂流程中的活跃程度,不失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鉴于当前英语考级体制发生的变革,计算机考级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市场行情的需要而适当调整原有体制。
篇9
2.1耗材成本计算困难
医用耗材是医院开展各种医疗活动所必需的,但对于耗材成本的核算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一部分低值耗材是不单独计价,无法收取患者费用的,这里既有某些医疗项目无法单独收取耗材费用的原因,也有新的医疗政策不允许某些耗材单独收取费用的原因,这样就造成医院收费系统归集到的材料收入远低于科室的实际领用数额。对于耗材领用的环节也存在问题,各核算科室在领取了各种卫生耗材后,不管当月是否用完,物资管理部门都会向核算部门交付相关的领用单据,医院经济核算部门在进行科级成本核算时,只能被动地按物资管理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计算,科室收入与成本的差异,容易造成核算单元效益大幅度波动。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不能反映科室的实际成本消耗,从而导致核算的实际效益存在偏差,在核算科室的绩效工资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2.2固定资产管理困难
经济核算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多方的不协调,信息不匹配,往往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具体体现在:(1)房屋、建筑物等在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型设备安装完成后且投入使用,但并未立即开始计扣房屋、设备折旧等成本,往往出现计扣的滞后,在这个滞后的过程中因收入会增加而造成核算单元效益明显增加,一旦开始计扣就会立刻减少,造成效益明显波动;(2)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等小型设备由核算单元自行购买,直接向财务报账,而财务、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协调,造成计扣不完整。(3)报废资产由于财务、设备管理、经济核算等部门信息共享不到位,时常会出现科室报备、设备管理部门登记已报废,而经济核算部门继续计扣,或者出现科室继续再用,而设备管理部门、经济核算部门已报废等各种原因,造成科室成本计扣的波动大,成本控制困难。(4)核算单元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按计扣规定执行,如有的医院规定,单价小于3万元的设备按5年折旧,但核算单元通过向医院申请特批按10年计扣,但该设备使用到5年时,因为信息沟通的原因,系统自行停止计扣,造成成本计扣不足[7]。(5)某些大型、高价值的设备,在引入时是高尖端设备,花了很大代价,但因为该技术更新很快,在未达到计扣年限即淘汰,科室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申请不在报废时一次性计扣残值,造成医院整体成本上升;(6)某些大型、高价值的设备,按规定只能10年折旧,但通过核算单元的申请特批,延长至15年或更多年限,而按照医院计扣规则,只能计扣原值,其资金成本并未计算在内,造成医院成本增加。以上述6种为代表性的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医院成本控制困难,也影响核算单元效益的稳定性。
2.3医院内部提供服务的核算单元成本计算困难
现在很多医院并未重视核算内部服务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价格的定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规范,各医院之间的内部服务价格甚至相差数倍。一些对内提供服务的科室如消毒供应室,由于相关政策规定和消毒技术的进步,采用了更先进、更严格的消毒措施,造成成本增加,但由于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善、对科室收费价格上调困难等原因,造成了收入低于成本,如果单纯采用收入减去成本的方式计算效益则无法进行考核。再比如说卫生被服的洗涤,这项内部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燃料等资源,这些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涨幅,大多医院在并未认真核算服务成本的情况下,只是在历史价格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上下浮动。这样的核算方式导致内部服务价格既不真实,科室承担的相应成本也不准确。
2.4医护合并计算,不能准确核算工作量
医护合并计算虽然简单易行,但也带来了医护之间在绩效分配上的矛盾。对医护人员的绩效分配是通过对各核算单元产生的效益来进行的二次分配,传统的思想会认为医生创造的经济价值比护理人员产生的经济价值要多,所以在分配的过程中医生的分配比例就应当比护理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这样的计算模式其实是不公平的,不能准确的衡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有很大程度的差异,他们相互之间付出的劳动不能用相同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衡量。医护合并计算不能体现出不同岗位的风险和效益的差别,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按劳分配原则,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护理人员,给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严重影响。对于行政、后勤人员往往实行平均绩效,不同岗位、不同人员之间往往只是系数的不同,而这系数的制定也有很大不妥之处,不能跟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益相关联,易造成“吃大锅饭”的现象,使整体效率低下,给医院也带来沉重负担。
3科级成本核算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在低值耗材等成本上
可以根据核算单元每个月的实际领取量计扣成本,具体做法是由经济核算部门统计该核算单元前1年或更长时间的历史数据,根据增长率估算出该核算单元每个月应该的实际消耗量,以此为标准,该科室如果下个月能出现节省,则该节省的部分应合并计算到该核算单元的绩效工资中以示奖励,对超出的则不但要按实际消耗量计扣成本,还要从绩效工资中扣除超额部分以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核算单元成本节约意识,控制医院整体成本。
3.2在固定资产方面
经济核算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做到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同时开始计扣成本,让这些资产产生收益与计扣成本同步,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在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物资做出确定的同时,经济核算部门、财务部门能联动,对核算单元成本做出相应措施,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了核算单元绩效工资的波动,又能使医院在成本控制上更有力度、更有效果。针对有的核算单元对新购入的设备做特殊申请,不按照成本计扣规定,申请延长计扣时间的,要按照同期资本贷款利率一并计算到成本中,杜绝或减少特殊化,这样既能让核算单元在采购前充分做好论证,避免了资金的浪费,也间接降低了医院的成本。
3.3做好对内服务核算单元的各项成本核算
横向参考同等规模的医院,吸取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改进。纵向统计好各对内服务核算单元成本明细,适当适时调整价格,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要优化服务流程,制订好各种消耗定额和奖惩措施,挖掘潜能,降低消耗,提高积极性,提升效率。
篇10
1.2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很多情况下是为之后更好的走上从业岗位做准备,因而,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习与实训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投入企业中,学习企业中先进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学习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具体是指学生学习场所与实习产地的交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的环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之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学习者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而,网络课程应该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与空间。
1.3在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随着知识型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多媒体技术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是完整的,因而也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需求。网络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很多情况下,课程是借助于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能够突出不同媒体的教学效果与科学效果。
2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
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设计的特色上,体现“二合”、“一作”、“一演”的设计特色,所谓的“二合”具体是指“校企联合”与“虚实结合”,而“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只要高校与企业坚持贯彻这些课程设计特色,那么一定会实现互利多赢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邀请一些IT行业的公司来高校指导课程设计,进而为实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奠定基础。总的看来,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的学到知识与技能,实现校企课程设计的目标。计算机网络设计课程能够让广大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IT行业知识以及最新的技术,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实现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广大学生的执教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篇11
(二)成教学生的学习形式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和函授,高校对成教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授课时间多数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安排的授课学时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解学纲、重点和难点知识、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学生以自学为主,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合学生自学。
(三)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特点
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点。实践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成人性特点是指教育的对象成人具有自身的身心特点、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工作技能,希望看到直观明显的教育效果,课程内容太难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应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
(四)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终身教育,针对成人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问题
(一)开设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似,忽视了成人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如果成人教育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成教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应用性和技术性知识太少,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许多学生毕业以后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不会网页设计,不会网络维护,不会组装和维护电脑,也不会图像图形处理,只是拿到了成人教育毕业文凭。
(二)课程内容难度较大
成人教育专业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对比较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成人教育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授课学习为辅,课程多为集中授课,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很少。而很多高校在设置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同,增加了成人教育学生课程学习难度,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该门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
高校的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大多侧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由于授课学时限制,很多和理论教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被省略掉,即使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学时数通常会被压缩,实验内容大多是原理性验证实验。依照设置的课程内容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比较多,但运用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能力比较低。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工作一线,很多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学习到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中的技术。他们迫切想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工作技能,对技术和操作知识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四)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
课程教材通常由任课教师选择,成人教育课程教师通常是高校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兼职给成人教育专业上课。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通常会直接选用给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生上课用的教材,忽略成人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学生。
三、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依照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及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起到方向定位的作用,是整个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征,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水平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和操作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开设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建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这几类课程:统考课程、证书课程、实践考核课程、专业技能竞赛课程、就业方向课程。
1.统考课程
统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统考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证书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就业资本,可以开设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把课程内容和考证结合起来,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和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获得证书,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就业。IT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例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CCT)、行业认证(包括微软认证)、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印度NIIT认证、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认证、北大青鸟ACCP认证等。这些证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受到社会的青睐。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对应的认证考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竟争上岗能力。高校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可开设的证书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3.实践考核课程
计算机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课中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很多计算机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重。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4.专业技能竞赛课程
全国有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多媒体制作、图形设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含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等。例如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比赛中有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比赛项目,还有很多技能大赛组织的各种编程语言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成为学校专业技能教育和企业的交流平台。成人教育专业应该根据一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实训教学,技能竞赛引领课程教学,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平时教学,把竞赛任务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验证的小任务,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推进,使学生逐渐完成这些小任务,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竞赛强化练习。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去引导激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比如,学生获得各等级技能大赛名次,可以获得课程学分,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纳入相关课程考核成绩中。
5.就业方向课程
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方向有网络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通信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等。成人教育专业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例如软件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因此,该专业方向可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net课程、C#课程设计等。
(三)选择适合成人教育的课程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达到培养成人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高校不应该照搬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而应该在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基础上,选取应用性、实践性强、适合成人教育的一些教材。教材内容和章节分布应适合成人教育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
篇12
1.2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往往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这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更加会感到课程枯燥、抽象,很难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网络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而教师则深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讲清楚绝非易事。
1.3实践教学环境缺乏,难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目前高等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和经费的原因,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平台,大部分就是一个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将利用简单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等将计算机连接成小型网络,不能随意更改,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2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动力
因为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进行授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熟练网络应用的能力,并更加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具体的实际应用。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解释所有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有选择的内容上的选取。再次,要刻画整个培养计划中其他专业课程与网络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结合以上几点,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注重网络技术实际应用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要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应用的弊端。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大体划分为3个主要模块,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内容:
(1)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包含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基本技术、Internet技术与应用;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参考模型、TCP/IP四层参考模型、Internet的基础知识、常用服务与应用技术、IP地址、TCP/IP及主要参数等网络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网络实现:主要包含组建局域网与接入Internet、局域网的设备管理、管理网络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网络中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主要部件与设备、以太网、最新高速交换式网络、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不同规模用户的Internet接入技术与方案、微软的工作组网络的组建、管理与安全使用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实用组网技术。
(3)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模式、网页制作与编程基础、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应用。涵盖了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中的对等网、C/S和B/S网络应用模式的结构与特点,Web体系结构工作原理;网页的基本构成、HTML、高级网页编辑工具Dreamweaver的安装与使用以及制作网页的基础知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与开发技术等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其中,在第2、3模块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应用来进行内容的组织,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产生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2.1“自顶向下”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由于直接从底层讲起,与实际网络应用难以一下子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无用,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实际授课中应采用从“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即从当前使用广泛的网络应用开始讲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保存求知的兴趣,能针对性的理解网络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2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中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里面的典型网络应用实例来进行分析,一来进一步让学生对课程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再者由于是运用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成就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2.3类比教学法
网络课程中涉及很多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且掌握不好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例如:介绍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时候,可以将分组交换的过程类比为写寄纸质信件,不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通信类比为不需要和别人沟通就直接可以写信给别人等;电路交换类比成打电话,电路交换有建立连接、通信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打电话同样有拨号,通信,挂机三个阶段等;然后将相同点进行总结,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掌握这个关键知识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3加强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环境的构建。一般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新增网络设备不太现实,可以采用网络模拟器来模拟各种网络设备,例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可以为学习网络课程的初学者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其次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应用性实验,由于课程学时少,实践学时只能完成一部分重要的设计应用性实验,还有很多实验则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对于课下自己完成的实验,教师要给出相应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给以一定的成绩评定,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篇13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1]。其中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员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来完成。我们认为,近期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应军校学员的学习方式,满足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需求。翻转课堂教学将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从时间、空间进行了颠倒。知识的传授由学员课前借助于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课堂中老师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师生之间通过交互共同完成这一目标。教学过程的颠倒使得其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教学模式[2-6],结合军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军校学员的学习特点,构建了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依照教学活动的发生时序,按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
2.1课前阶段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一般就是要求学员预习,为课堂中的讲授奠定基础。在翻转课堂中,课前阶段对知识传授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超过传统课堂中集中讲授的教学效果,才可以进入到知识内化阶段。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员在课前承担的任务较传统课堂而言,可谓是颠覆性的。教员需在课前投入大量精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撑学员的课前学习。教员需要设计完善的学习支架材料,如课程组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设计制作了《学员基本学情登记表》《课堂导学案材料》《学习团队信息表》《学员自我评价量表》《学员反思表》《学员过程性评价量规》等教学资料及配套软件,分别应用在获取学员学情背景、课前自学、团队学习等环节。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员除完成一般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设计制作外,考虑到军校学员学习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既采用了翻转教室的理念,又解决了军校学员利用网络不够便捷的现实。具体内容为:利用5~10分钟时间不等的微视频,将一次课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加以描述解释,深入剖析重要的知识点,而导学案的支架作用则体现在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上。教员利用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导航中通过提出问题,作为衔接各知识点的线索,并且设置学习疑惑环节,教员通过学员填写的内容可以准确地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前为课堂中的解惑答疑作准备。以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围绕营区网络建设案例设计教学,导学案用于帮助学员掌握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具备实现该案例的能力。在导学案中首先给出案例教学的整体思路、每一章节中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每次课前学员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给出检查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和实验,以便及时了解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案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学员完成物理交换机和服务器配置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团队合作方式。有了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和导学案作为学习支架,学员通过观看微视频、填写导学案来完成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这一过程,同时将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带入课堂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教员依据学员在课前导学案中记录的疑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具体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1)确定问题。学员在课前已经完成了知识传授阶段的任务,教员可以通过查阅导学案,直接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产生的困惑以及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几类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下一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依据。2)合作探究。教员确定问题后,学员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每组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和同伴讨论课前在导学案中记录的问题,或者围绕教员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各组分开讨论期间,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发表观点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各个小组研讨中,教员要把握方向,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学习动态,对每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之间始终保持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反馈,指导学员合作探究来构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员及时地对学员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导学案将成为师生交互过程中的有力工具,帮助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中,有各小组成员与“导学案”的对话、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间的对话和师生间的沟通。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了师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场所,教员也会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3)结果展示与交流。经过组内的合作探究以后,小组必须进行总结梳理,将组内的收获通过某种形式展示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巩固自己薄弱环节,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过程。各小组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思路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分享收获。之后,教员集中各个小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以及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结合导学案统一讲授,最后宏观性地梳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让学员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理解,帮助学员将之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此时,导学案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学员依据导学案的记录,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也便于对这一次课进行总结。
2.3课后拓展学习活动的设计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授课对象涉及面广,学员水平差异尤为明显。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员,可以探究导学案中设定的难度较高的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同时学习翻转教学平台上提供的、有利于拓展视野的教学资源。实践环节是最容易体现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一环,可以为计算机能力薄弱的学员提供更为详细的微视频,学员可以在实践环节中随时查看学习,以弥补理论课堂的不足,减轻教员指导压力,提高学员的实践效果。
2.4评价与反馈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对学员进一步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中,以多渠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员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反馈。(1)课堂中教员实时评价。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教员带领学员一起使用VBA开发了基于Excel的课堂实时评价软件,软件能够实现对学员的实时评价记录,评价结果记录在《学员过程性评价登记表》中,学员可实时查看到自己的日常表现评价。(2)个人反思与自评。学员通过学习支架材料中的《个人反思表》和《课程自我评价量规》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从学员个人的角度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取得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让学员认识自己、改进自己。(3)作品展示,学员互评。计算机课程作业多为实践性内容,我们建立了课程成果网络展厅,将学员完成的作业、小组作品在网络展厅中进行展出,这给学员带来了“面子”上的压力,学员会更加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在教员的引导下开展竞赛,实现学员之间的互评。(4)教员综合评价。在小组汇报、学员互评后,教员对学员进行综合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