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1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利成功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所以要培养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1.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周围人的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顾玩游戏,忽视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健康情况日益下降。2.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要有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这些都离不开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有了体质健康的信念才会有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动力,才会让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问题,成为一名全面发展人才。

二、体育锻炼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不能因为体质健康拖了后腿,所以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还要从日常做起,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用体质健康的信念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质。

三、体质健康信念

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兴起产生了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进行了几天的体育锻炼因为一些原因就慢慢放弃了,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慢慢对体育锻炼就有了兴趣,有了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良好影响,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1.培养体制健康信念。大学生年轻气盛,对体质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体质健康,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更不要说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大学生的这种想法,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说明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直接影响,使其了解其中的利弊,让大学生从心理主动认可接受,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2.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对体育训练没有兴趣。而一旦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就相当于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自己具备健康的体质。3.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是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前提,而体质健康的信念是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转变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大学生很难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所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所以要重视培养其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四、结语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并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动力。所以要重视正确的体质健康锻炼信念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榕,薛立群.《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运行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6).

篇2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CNKI对发表于各类体育专业期刊上体育锻炼自信心方面的文章进行查阅和检索,了解目前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领域的科研方法及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统计,为研究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通过CNKI检索体育锻炼论文学术期刊共33830篇,博士论文180篇,硕士论文4072篇。搜索体育锻炼自信心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共197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90篇,自信心方面研究数量明显偏少,受关注度相对较小,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应多加强。

2.2 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体育锻炼的产生、发展、属性、分类的研究以及体育锻炼各项目之间的比较研究、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作用与价值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的健身价值、心理健康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竞技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教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2.2.1 心理学方面

殷惠娟在《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女大学生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关注达到最高点。相关报道显示,54%的学生对她们的身体(体重、体型、姿态)不满意。当个体对身体条件不满意时,会降低整体自尊,失去自信,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而体育舞蹈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其能量指标属于中等。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提高人的专项素质,如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协调性等,而且对塑造形体有很大的作用,这些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①由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运动可以起到塑造形体的作用,并且优美的舞姿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效果,使她们对自身条件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新的认识,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高铭鸿在《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指出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疏通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舞蹈是由男女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一项运动,通过沟通,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体育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消除疲劳,改善大脑皮层状态,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是身心获得充分地积极性休息。②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舞蹈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方面得到锻炼锻炼和提高。

2.2.2 体育教学方面

汤跃在《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评价结果得出体育舞蹈教学后大学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提高,其表现在控制情绪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动作记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提高率均大于保持率。③由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提高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使学生在学会舞蹈动作的同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常冬冬在《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机会,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和发言的表现,提高其自信心,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的展示自己,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在公共场合的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自信心。④由上研究可知,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采用角色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或是演示正确、优美、规范的技术动作给大家看。通过此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谭嘉辉在《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对待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失败。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运动中常会遇到挫折,或是动作无法完成,或是输掉比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⑤由上研究可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分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标准,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性高度冲击的自信心,能够促使学生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

2.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宋丽霞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⑥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周智娟在《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指出通过在健美操的领操带操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带操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挑战机会。带操时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而对自己的动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随之提高。⑦由上研究可知,健美操要求练习者应有积极的表现欲望和青春活力,这就要求带操者要拥有准确娴熟的动作并充满自信心,为了到达要求带操者不得不对动作进行练习,而自信心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3.结论与建议

在论文数量方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影响方面的文章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教学、基础理论、训练)来说相对较少,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讲,研究者们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中学、女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于幼儿自信心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都较为普遍。在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失,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建议高校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兴趣进行项目选修,多开展一些拓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及比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参考文献

[1]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2]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3]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4]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5] 谭嘉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2):115.

[6] 宋丽霞.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2(11):188-189.

[7] 周智娟.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3.

注解

①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②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③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④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篇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免费论文参考网。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篇5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论文和期刊30余篇,为该论文的顺利撰写奠定了基础。

2.调查问卷法。根据课题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桂林理工大学学生300人,分别向土木与建筑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各发60份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98.7%,有效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3.数理统计法。收集数据资料,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以图表的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映。

二、结果与分析

(一)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评价。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占了27.6%,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重要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1.4%,18.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无所谓,只有12.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以上数据说明大部份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也说明了我校开展体育锻炼有着较好的认识基础。但是仍有12.4%的同学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仍需要学校相关体制的配合和老师的合理引导。

表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是否重要的调查

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表2可以看出,占44.9%调查比例的大学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访问中得知: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这与男生天生爱运动、爱表现、性格活泼外向等因素有关,而不喜欢、讨厌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占20.6%,并且女生多于男生。经调查发现,很大的原因是她们没有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受到家人、同学及习惯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有利于合理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二)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表3可以看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其动机的排序依次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纯粹娱乐、强身健体等。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学生首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占50.3%。

表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表3: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分析其原因:近些年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文化和各种技能学习上,参加锻炼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此外通过访问被调查的部分学生,得知在校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倾向消遣娱乐,而女生在放松的同时倾向于健身减肥。

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很多同学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很少,被调查学生中的40.7%都是很少锻炼,占了被调查者的一半。仅有21.4%的同学可以进行5-10小时的体育锻炼,但是这些同学也会根据学习工作忙碌程度和自已的心情而减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其原因学校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学生的高智、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体育课多流于形式,课余锻炼不被重视,因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表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调查表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但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效果不尽人意。有50%以上的同学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新要求的每周不少于两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

3.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种类。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种类选择有多样化倾向,选择种类的排序依次为:跑步、羽毛球、蓝球等。从种类选择的排序上看,男女学生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但跑步都是他们的首要选择,本人认为,这主要是我校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条件及学生进步体育锻炼的时间因素有关,从选择锻炼项目内部看,男生更多地倾向于富有对抗性、竟技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倾向于选项择对抗性不强的项目。

表5:参加体育锻炼的种类

(一)影响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1.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由表6可知,影响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有很多,但主要的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锻炼意识,占了40.4%,其次是兴趣爱好,占31.9%,体育态度占18.1%。究其原因:面对当今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大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心想着学习,应付各种资质考试,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6: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锻炼习惯,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学校教学课程,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相关专业知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爱好。

2.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从表7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学业过于繁重是制约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占了31%,其次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的限制,占了28.6%,使得学生的锻炼时间受到严格的控制,还有20.9%的学生缺乏经济保障,制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合理的管理和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应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拥有强健体魄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

表7: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3.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首先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女性文静、不张扬,所宣扬的女性是纤细、柔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部分女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影响了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她们心目中,体育是男生的专利和代名词。

其次,对运动效果不满意也导致女生参与度低,很多调查表明,在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减肥塑形是很重要的一项,但是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这个目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需要不懈的毅力。很多女生在短期运动效果不明显又得不到多少乐趣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

第三,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目前桂林理工大学的体育课内容安排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够吸引女生的选修课也效少,加上由于她们力量、速度、耐力较差,不少女生在体育锻炼方面信心不足,体验不到成就感,这就大大降低了她们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由于大学学生学业较重,50.3%的学生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才会利用极少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50.3%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同学又会因为忙碌的学习工作、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本不宽裕的锻炼时间。

2)目前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繁度较低,50%以上的同学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规定的每周不少于二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且40.7%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过短。男女对比有差异,大部分女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均差于男大学生。

3)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业繁重、学校体育设施短缺和运动场所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受到缺乏锻炼意识,个人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二)建议。

1) 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计划安排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时间,调节压力、适度放松,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学会劳逸结合。

2)学校应多方面考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启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设施规模,充分利用现用的体育设施,有组织的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既参加了体育锻炼,同时不耽误文化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大学体育不应该是中学的应试教育,应该积极改善这种为了学分而学习的局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组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培养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努力使学生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人生观。

[参与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02]12号)。

[2]赵一平,马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3-85.

篇6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价值,让大学生通过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根据研究需要及实际情况选取一、二年级共计350人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83人。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体质研究和评价、学校体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材料,为本研究的选题依据、设计问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问卷调查

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出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抽样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360 份,回收问卷360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三、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1.早餐行为

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认为不吃早餐会给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笔者也认为不吃早餐这种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一种因素。然而在调查中,天天吃和大部分时间吃的学生比例仅为51.3%。

2.饮食结构

大学生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所导致此外,与运动量不足也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大学生每餐都能做到荤素搭配的比例仅有50.3%。

3.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9.7%的学生选择完全了解和基本了解,这就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从而限制了调整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影响营养物质适宜搭配比例,和其身体形态的发育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1.作息时间

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作息是有规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熬夜或晚睡晚起的情况,因此我们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学生本人也要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改变经常熬夜的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充实生活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除了学习时间外,它有更多的自主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支配。数据说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支配好课余时间。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更多的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增加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

3.玩电脑时间

从表2中看出,“每天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学生比例仅为20%,更多的学生每天玩电脑时间过长,将会影响休息及饮食水平等方面的下降,从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是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1.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

从表3中我们看出,对“我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是或是,有22%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20%的学生选择不是或完全不是,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清晰。

2.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问题,学生选择不经常参加或完全不参加的比例为56.9%。这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较少,恰好与前面“玩电脑不超过2小时”的问题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能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电脑,这也是造成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显然,周锻炼次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不超过30%,严重影响体质健康水平。

4.体育锻炼知识、方法的了解程度

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是学生正确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从表3的调查中显示,能较好的理解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学生不到30%,这说明很多学生不理解各种练习项目究竟对自己哪方面有益处,也不理解哪种运动才是自己需要的,因此会造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5.体育课

从调查中显示(表3),大学生对体育课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法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要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又要把握适当的运动强度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2.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不了解,不能保证每餐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不吃早餐等不良的习惯直接导致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此外,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是帮助自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1.要重视后天因素,如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对体质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督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并最终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使体育课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篇7

1传统教学思想与大学生的运动需求的冲突

1.1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分析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教学的深入研究,其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带有较为浓厚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较少。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都比较被动,往往是被动学习和接受教师的动作,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只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意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忽视了练习方法的传授,因此限制了学生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抑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影响了其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果,不少学生课上虽然能积极参加练习,课后却很少去主动不锻炼和提高,更缺乏锻炼的方法,技术和能力提高较慢。

1.2影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由于中学体育升学压力、体育设施不完备、体育教学不正规等原因,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升入大学以后,由于这种中学体育教育的脱节,许多大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技术能力掌握水平较低,体验不到锻炼和体育比赛的乐趣。加上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吃苦受累在所难免,虽然有些学生想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身体条件,提高健康水平,但由于缺乏锻炼方法,又缺乏坚强的意志,故难以经常坚持,因此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学生也因此而失去锻炼的信心。所以,端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探讨

2.1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运动素质教育

树立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认真研究。始终把握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以体育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参与激情是体育课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谆谆诱导尤为重要,为了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体育条件和体育氛围,结合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体育锻炼除增强体质外还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再依据学生的身体条件、技术水平、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灌输体育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等,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身体素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基础,离开了身体素质的保障,技术的提高和掌握要和就成了一句空话,更甚一步会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平时的技术和理论教学之外,每一次课都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天气、器材条件,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把这种要求巧妙的引导到课堂之外学生的自我锻炼上。

2.2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存在很大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相信和尊敬老师,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强,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已经不能完全激发学习的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既能创造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减少教师压力,提高教师和学生交流。比如让学生自己编排准备活动内容并轮流领做准备活动,课堂上对其他同学的动作进行评判等,学生就会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参考网。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教师言传身教,提示学生从准备活动的主干方面来认识编排原则。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摩教师编排的准备活动,把握动作的编排目的,练习原则和顺序,练习强度,练习的节奏。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编排准备活动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多辅导,等学生能力提高了可以让学生自主锻炼。三、体育教学中内容有时候较为枯燥,要求学生多次的重复练习,可以加入有趣的游戏和比赛来调节课堂气氛。四、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将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共同研究编写准备活动计划, 提前交任课教师审定、修改,推选比较有魄力的同学担任小老师。五、课后及时点评和总结。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总结、评议,发扬优点,指出不足,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论文参考网。并对其体育成绩加分作为鼓励,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2.3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并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上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时,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再启发学生对各个身体部位的动作理解,比如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时,提示学生从站立姿势、手型、击球动作、球接触手臂的位置和击球部位、击球后的动作五点来观察和掌握,对每个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体会几分钟,教师再集中纠正和练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练习过程中体会较快。论文参考网。在此启发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评价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提高课堂练习效果。

2.4形式多样化

体育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主要是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激励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动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一、将德育教育的激励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激励教育要及时、真实。切忌夸张和不真实,将德育功能深入到课堂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这也是开展激励教育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二、利用网络的信息功能,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对大学体育课教学来讲,更是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要求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体育知识。从而可以避免学生课堂上掌握了,过了一周反而忘记的情况,增加教学的效果。三、加强体育协会的作用,大学生业余时间较多,业余体育协会可以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组织编排以及裁判水平,同时也是对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补充。四、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的体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中,要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和提高程度,制定相应的能力提高分数,使得评价更科学、合理。

 

3结论

当前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但是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仍然是主流,就形成了和大学生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拓宽思路,提倡采用一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加强运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兴趣,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国生,李颖.AHP在教育评价中[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9

[2]杜时忠.高等教育评价观念的研究[P].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

篇8

1.1 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的700名学生抽样调查,研究西安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借鉴,了解其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现状等,为本论文的开展做铺垫。②问卷调查法: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问卷6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64份。③访谈法:通过对各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的走访、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④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影响西安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客观因素是指,由于个人难以预测或不能控制的原因而影响到自身的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西安市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是主要因素,主要的客观因素依次为:缺少锻炼场馆和器材、课程繁重、空气质量差、锻炼场馆和器材太差、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这跟老师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0%、23.9%、22.0%、19.1%、17.5%、15.5%。其中缺少锻炼场馆和器材是影响西安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占了47.0%。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政策,学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体育场馆设施出现不够用的现象。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大投资,以供大学生的使用。课程繁重导致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大学生毕业难就业等原因,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更是报了各种补习班,考研班、四六级班等;还有学生为了考取各种证、拿奖学金等也不得不“加班加点”。所以很多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事情上,而轻视了自身的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参加。

3 建议

①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分挂钩,作为大学生体育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应该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分进行挂钩,从而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生活方式偏向静态化的现象。在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育锻炼的效果。②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与指引工作,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体育宣传工作不仅仅是体育部的工作,学校也要通过体育讲座、黑板报、张贴海报、校园广播、网络等手段对体育锻炼的知识、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从而推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竞赛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学校应该有计划的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这些体育活动应该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而且鼓励学生重在参与;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项目,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氛围。④重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情况,加大投资,解决体育场馆设施短缺和差的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首先,学校应改善体育场馆的短缺问题。其次,学校应对体育场馆进行改善。再次,学校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体育场馆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减少体育场馆的损伤;有的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不对学生开放,只供专业队训练或举办比赛时使用,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得到改善;政府应该把体育场馆设施情况作为合格院校评估的重要条件,这样也可以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宝钢.浅谈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高校体育教学[D].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3.

[2]徐健.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2,35:241.

[3]陈秋如.西安高校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176.

[4]安江.西安市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上收集近几年的有关篮球运动开展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为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

1.2.3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和运算。

2结果与分析

2.1通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

从调查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仅为0.56%,所占比重很小;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为总体的66.93%,占相当大的比重(表1),这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出现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

2.2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一般是在体育教育中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兴趣的基础。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其很喜欢与喜欢的分别占3.50%和18.74%。对此研究,访谈与问卷的情况基本一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是: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产生应效作用;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不爱活动的惰性,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情感,致使一部分生对体育的厌学;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包括场地、器材设施、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模式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2.3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健美),占36.91%,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是31.94%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拿学分应付考试,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改革体育考核办法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2.4体育活动对心理调节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剧烈、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英语、计算机通级等,大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与男大学生一样的竞争。

调查显示大学生18.85%有压抑感,12.87%的学生有焦虑感,20.88%的学生自信心不足,4.96%的学生悲观失望,42.44%的学生心态平和自我感觉良好。对此,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根据对三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减轻学习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5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意向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上网54.97%,自习50.9%,逛街40.97%,娱乐40%。而课余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的位列第五位,占16.14%。说明了大学生虽然由于多年学校体育的教育,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以及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使他们对体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产生有效的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只有使自己学习成绩更加优秀,使自己专业知识更扎实,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研究表明54.9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器材和场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在满足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缺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影响锻炼的自觉性。调查结果发现,怕苦、怕累、意志差已成为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结论

3.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3.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呈现出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

3.3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36.91%大学生能以增强体质、健美为动机参加体育锻炼;但是31.94%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

3.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意志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贺.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研

篇10

查,研究这些因素对其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江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每个年级200份),内容涉及体育锻炼意识、动机、体育锻炼项目、习惯等,收回问卷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73份,有效率为98%。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查阅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论文数十篇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着作。

3、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问,提出有关问题,了解其行为现状。

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和EXCEL对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闲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余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前两位为上网和体育活动,女生排前两位的为聊天和上网;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要远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闲暇时间重要的活动方式,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和部分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发邮件、聊天、查阅资料、游戏等,大部分学生在网上进行过观看体育新闻和赛事转播等行为,但网络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进行体育活动,也势必影响到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体育消费。

(二)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1所示。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但男女生在喜爱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生在整体上喜爱一些大球,而女生对小球和操类偏爱。

(三)体育锻炼习惯

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喜欢体育锻炼的男性占男生的86.78%,女性占女生中的72.65%。其中主要的原因:72.80%男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62.38%的男生为满足娱乐需要;61.95%的男生为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与能力;61.45%的女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57.73%的女生为满足娱乐需要;57.36%的女生为减肥或健美体型。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在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多数男女生因为不懂锻炼方法、缺乏闲暇时间、锻炼场地缺乏及不兴趣体育,比例分别是6.82%,9.55%,11.69%,16.42%。从图2显示的结果看,绝大部分学识还是喜爱体育运动的,但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看,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或体育锻炼的情形并非乐观,如表2所示:

从调查获取的数据可知:将近一半的男生能每周锻炼的频率是3次-4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而女生的比例则仅为男生的五分之一左右(18.5%),这说明男女生的体育锻炼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主要是因为学校锻炼场地的限制所致,很多女生实际上是非常渴望体育锻炼的,然而由于女性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体育锻炼场所要求较高,而学校又缺乏,这限制和影响了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二是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的加强,大学生忙于“考证”,从而限制和影响了他们参加锻炼的时间。

(四)体育消费意识和动机

1、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意识支配、控制人们的体育消费过程,而体育消费意识是由体育参与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所构成的。体育消费心理是浅层的消费意识,往往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体育消费观是深层的消费意识,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体育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正在逐步地提高。本文设计了几道关于对体育消费认识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并无显着性差别。60.8%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能促进健康,52.4%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46.7%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很正常,30.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终身成本投资。

体育消费意识,如图3所示。

大学生多处于18岁-23岁这一年龄段,不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其体育消费观念塑造、体育消费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为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欲要期加强锻炼,必须加大力度强化“体育消费是终身资本积累”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科学认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悟体育锻炼的好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提升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将它纳入生活的一部分。

2、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动机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决定了多样性的体育消费动机,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很少只出现一种的消费动机,而往往是由多种动机共同影响其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多种多样,男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2.57%;精神娱乐19.38%;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9.25%。女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0.81%;精神娱乐20.53%;获得美感7.89%。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应积极地诱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行为。

三、结论

第一,就整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概念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的,在对“影响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选项分析中出现较强的趋同性,表明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对大学生的良好体育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的、适度消费的体育消费观念,把“绿色消费、消费权益、消费效果、体育价值评价”等相关知识纳入到大学体育教育体系中,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使自己在毕业时多一些竞争的筹码,大部分同学都是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考证”,以便多一些优势与机会,从调查可知,偶尔锻炼的学生占被调查的50%左右,每周锻炼3次-4次的学生占三分之一,仅为4%的每天锻炼一次,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学生有10%,同时随着年级增高而参加锻炼的比例呈减少的趋势。无疑这将影响大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由此而产生的体育消费。另外,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中网络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尽管网络能使大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但仅有知识和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旨在使大学生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三,在消费意识方面,“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逐步融入到大学生中,对体育价值的理解比较到位、准确和全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各种的体育运动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体育为健康”的理念,对体育消费基本持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动机正呈现多样性趋势。但“体育消费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动机占据着主导位置,男女生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别。但就“突出个性”的选择上,女性的比例较低,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动机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古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

篇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38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让人堪忧,大学生人群中的肥胖率在增加,部分人群出F超重,超标的情况。体质指数,英文简称“Body Mass Index”不仅仅反映了个人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衡量和判断人体胖瘦程度和健康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论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的BMI指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总结导致大学生出现BMI指数高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更针对性得帮助大学生改善身体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通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BMI现状的研究发现,该校大部分男女大学生的BMI值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偏瘦、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比例也接近30%,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中男生超重比例较高,而女生偏瘦较多,男生肥胖率与女生肥胖率几乎一致。

1六盘水师范学院BMI超标学生的现状

该校大部分男女大学生的BMI值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偏瘦、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比例也接近30%,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中男生超重比例较高,而女生偏瘦较多,男生肥胖率与女生肥胖率几乎一致。

在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当中,男大学生BMI值与肺活量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女大学生,基本达到中等相关程度,而女大学生相关度较低。综合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和800米的成绩来看,优秀和良好区间范围的人太少,而多数都集中在及格范围内,这说明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身体体质状况较差。在这几个项目的测试中,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大学生基本得分成绩要好很多,因此保持一个正常的身体形态对于男女大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由于BMI值与不同项目之间的相关度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且总体上相关度不是很大,这也说明了对于大学生身体体制而言,仅仅维持一个正常的身体形态远远不够,必须加强足够的锻炼才可以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六盘水师范学院BMI超标学生原因分析

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影响BMI值的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地域环境、饮食、运动、经济和其他四个方面:

2.1地域环境

据资料显示,个体生长发育水平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理经纬度、年日照等因素有显著正相关系。而与所处地区的相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六盘水处于贵州西部、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不到40%,年均气温在12-15度之间,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大学生的生长发育与身体体质。

2.2饮食不规律

造成BMI值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饮食不太规律。很多大学生一日三餐很难完全保证,多数学生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太多。良好而有规律的饮食往往可以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饮食不规律,所摄取的营养元素就会有一定短缺,也就无法对个体身体组织进行及时修复,身体体质的水平难以稳定和保持。

2.3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规律性体育锻炼,学生平时忙于学习,专门抽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即便有也是利用体育公共选修课进行体育锻炼,对于个体来说,BMI保持一个正常的范围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如果只是偶尔锻炼和体育运动,很难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

2.4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好点的大学生每个月开支有1500左右,这部分大学生的BMI值比较正常,一方面源于其会那一部分开支进行保养和健身,一方面可以摄取到足够的营养。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偏瘦的比较多,BMI值多数低于正常区间范围。这说明经济条件的好差与BMI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3六盘水师范学院BMI改善建议

为了改善当期六盘水师范学院男女大学生BMI超标现状,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BMI值对于他们从事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水平的总要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主动加强体育锻炼

BMI值的大小与个体自身体育锻炼具有很直接的关系,经常加强体育锻炼的人BMI值维持一个正常的范围并不难,而无规律的饮食、缺乏足够的体育运动,就会使得BMI值会逐渐增加,甚至超标,超重,严重的达到一二级肥胖,肥胖增加的同时,也会诱发其他多种疾病。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体育社团,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运动项目的兴趣,形成良好运动氛围。

3.2合规规划饮食和作息习惯

当前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没有一个正常

的作息和饮食规律,很多学生反映迫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制度安排,一日三餐经常会少一餐,而且缺早餐的大学生非常多,这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身体营养元素,后期再想通过体育锻炼很难吸收和补充。其次无规律的作息和饮食破坏了他们的生物钟。

3.3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相应素质能力

如对于50米、100米耐力跑,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提高自己有氧和无氧耐力,多参加像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而对于肺活量成绩低的学生,要多进行扩胸运动、增加肺部练习,多参加游泳、慢跑等项目。

肥胖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表观反应,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对个人而言,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就业等,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同程度对我国公民整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未来对我国肥胖大学生的健康关注更多的是如何预防肥胖。本论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的BMI指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基于BMI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导致大学生出现BMI指数高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更针对性得帮助大学生改善身体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强.不同BMI等级大学生间身体形态与机能特征的差异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

[2]李艳江,韩旭锋.不同BMI水平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

[3]李艳江,韩旭锋.大学生体质指数BMI动态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1,(05).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转贴于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篇13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高低,而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实际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身体素质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否。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努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康体育意识和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并使之始终伴随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资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科学系在校生随机抽取的4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2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到了关于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的论文数篇,并且通过Internet网搜集了我市及我省关于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政策和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为88.75%,效度大于4.5。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据调查得知,我院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认知方面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毫无意义的仅为2.1%。体育作为一种融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手段已经他们接受,并同时感受到了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并从单纯地追求身体健康逐步转向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的取向上主要集中在运动娱乐、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三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57.75%的学生认为运动娱乐最重要,说明起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体育应试教育的影响。

表1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调查一览表(%)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从表2可见男、女生都有97%以上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无明显差异(通过卡方检验<0.05)。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的认识基础。

表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调查一览表(%)

3.2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

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主要指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时间、知识来源、制约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3.2.1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

从表3可见,男生大多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能够体现个人魅力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运动量且动作轻盈、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项目上选择的差异。

表3 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统计一览表(%)

3.2.2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为个人或与同学在一起,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主要部分。从表4可见男生在和同学在一起、教师指导下这两项调查之和为55.89%,而女生则为61.62%,可见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习惯于群体活动。

表4 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统计一览表(%)

3.2.3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从表5可见其参与锻炼的实践却处于低水平。体育健身是一种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的健身方式,机体只有在长期的适应与提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

表5 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统计一览表(%)

3.3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情况显示影响学生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12.53%)、体育意识和价值观(8.40%)、体育态度和习惯(7.13%)、运动技术水平(4.72%)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8.13%)、学校运动氛围(2.9%)、空暇时间(2.33%)、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2.51%)、就业压力(24.2%)、缺乏技术和方法指导(17.15%)等。可见场地设施的缺乏与学业负担成了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由单一地追求生理价值向生理、心理、社会一体的价值功能转变,由原来的追求增强体质转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同时用来交流情感。

4.1.2在其参与运动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实用、娱乐、健身项目上,同时在选择项目上性别差异明显。

4.1.3认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行动上的提高,60%以上的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不足3次,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1.4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场地器材的缺乏等。

4.2建议

4.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在认识与实践学中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注意加强引导学生自我体育知识的学习。

4.2.2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提高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制定指导方案。

4.2.3加强学校领导的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